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3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1

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富有兴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提出几何引言中的问题:“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对这一早已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样引入,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初三讲相似三角形一章前,老师可这样问:“你能够用一杆直尺,不爬树并能测出树的高吗?不过河测河宽吗?只要我们认真学好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样,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自主探究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例如《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良好。教者教学时,让学生用纸条代替木条进行探究,很快发现14cm的木条太长,6cm的木条太短,9cm的木条可以与木条a和b钉成三角形木框。通过探究,感知木条c要有一个范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通过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有一部分学生列出的不等式10+3>x和10-3<x。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列出这样的不等式的同学,自然是直接运用了数量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些同学受到复习内容的影响较大。

2.列出不等式x<10+3和x>10-3的同学思维要多一步,根据不等式的对称性由不等式10+3>x和10-3<x转化而来。或是把“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转化为“三角形的一边应小于另外两边之和,且大于另外两边之差。”更简单一些说,三角形的第三边不能太长,最长也要小于已知两边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这些同学思维较灵活。

3.有一部分同学列出了x+3>10,10+3>x,x+10>3中的两个或三个。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列不等式的依据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果给与指导,他们就会加以筛选,只列出前两个。根据经验,在三条线段中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4.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们是10-3<x,3-10<x,x-10<3,10-x<3,x-3<10,3-x<10。学生很少有这样做的,如何筛选也比较困难。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面对学生各种解法,老师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然后全班讨论,对各种解法及思维过程给与评价。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教学效率。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到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与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择多变、多题型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要在练中有反馈,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2

一、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教师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就会百听不厌、回味无穷;教师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就会呆若木鸡、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 语言幽默,态度和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在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一边板演,一边给学生总结了口诀:“先去括号,后排队,分别相加,再相减。”这样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迪思维,巧设提问。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例如,在讲指数时,我让学生猜想:将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50次将有多厚?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 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讲数轴前,我先介绍温度计的读数,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绝对值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他们大多只是机械地记忆当a<0时,|a|=-a,但当x<2时,却不会化简|x-2|。因此,在教学时,我以具体的数来分析并加以引导,如当x=1.9时,|x-2|=|1.9-2|=|-0.1|=-(-0.1)=0.1;当x=1时,|x-2|=|1-2|=|-1|=-(-1)=1。由此推断出:当x<2时,x-2<0,因此,|x-2|=-(x-2)=2-x。如此深入浅出的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4. 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

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试一试”、“谈一谈”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能力。如“勾股定理”中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和中外古代数学家探索和发现勾股定理的趣事;画图中介绍“哥尼斯堡七桥问题”、高斯十七等份圆周。事实证明,趣味教学穿插于课堂,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对解题模式的理解和掌握

解数学题就是做数字游戏,游戏是有规则的,取胜是有技巧的。中学数学题目都是有方法可循的,我将这些方法称之为解题的模式。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模式,模式选择错误,往往百思不得其解;选择正确,一切都会变得非常简单。例如,解含不等式的题目,我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三步走:第一,先解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第二,根据题意比较每个解集的界点大小;第三,考虑界点如果相等是否满足题意。按此模式,学生只有计算不出问题的,没有做不对的。许多学生感觉数学太难,类型又多,见到题目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对题目作类型划分,没有选择正确的解题模式。所以,我很重视学生对解题模式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按我的要求认真学习解题模式的学生进步特快。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起着导向作用,它可以让学生感到有章可循,遇到题目不至于无从下手。当然掌握模式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做一些习题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三、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十几分钟,之后开始发散;第二次为十分钟左右,依次递减。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例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其主要内容是同位角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先引导学生观察三条线所交成的角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出同位角的概念,然后给出一组识别同位角的练习,再让学生画几对相等的同位角,以加深对同位角概念的理解,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接着我让学生观察所画图中其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总结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最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这样学生在注意力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学生在讲与练交替的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而且能使其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如此讲练结合,教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以练习,既能避免听觉疲劳,又能使其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对学生课堂纪律的处理

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篇3

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李老师的课例内容

(一)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按照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分类回忆)

2.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班级的门是什么形状?

是我们原来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吗?

跟原来接触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容易观察是平行四边形,且是直角,回忆并复述矩形的定义,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

3.教学体会。

在引入环节,李老师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创造了机会,师生交往互动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教学活动为师生互动搭起了平台,由于本校学生基础较差,李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改编。

如教材中矩形定义的引入部分的合作学习难度较大,可能会比较费时费力,也对学生本节课学习兴趣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李老师特意自己制作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教具,利用这个教具进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变形演示,同时又结合几何画板生动形象的演示。这些教学设计直观又具体,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使学生对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自然引入了矩形的定义。

李老师还对教材的例题进行了改编,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起点低、落点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可以参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课讲解

(一)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也就是原来所说的长方形。

类比平行四边形的讲解过程,在知道了矩形的定义之后,接下来研究它的性质。

(二)性质

1.首先,矩形作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边,角,对角线,对称性);

2.矩形不仅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且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对边中点的连线;

思考:矩形有没有独特的性质呢?

(三)探究

1.出示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当∠α变为90°时,观察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

说明平行四边形和矩形有怎样的从属关系呢?矩形具有怎样独特的性质呢?

学生很容易观察出来,平行四边形变成了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很容易总结出矩形的一条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AC和BD用橡皮筋连接,在平行四边行框架变化为矩形后,观察AC和BD长度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口述证明。

发现:矩形的另一条性质: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口述:∵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CB,AB=DC

又∵BC为公共边

∴△ABC≌△DCB(SAS)

∴AC=BD.

(四)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提问:在变化过后的矩形里,OA、OB、OC、OD、AC、BD之间又是怎样的数量关系?OB是Rt△ABC的什么线?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经过观察可以得到OA=OB=OC=OD=■AC=■BD,且OB是Rt△ABC的中线,从中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教学体会

李老师在新课讲课环节,通过适当的提问,充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我们都知道“自己发现的东西更能让自己理解和记忆”。本节课李老师注重让学生自己尝试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问题。如在引出矩形定义后,通过提问:“你能找出矩形有哪些特殊性质吗?”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矩形的特殊性质。李老师在改编例题时设计了一道条件开放的问题。这些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我尝试和探索,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索成功的快乐,也丰富了数学探究的经验,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影响。矩形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在应用矩形某个性质进行证明推理时,教师应及时让学生说明理由,特别是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板书解题步骤时,应板书推理理由。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知识,也规范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李老师一直在注重打造高效课堂,避免了有些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深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对学生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具体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而且要抓住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要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

数学是以数字和符号为主体的科学性学科,所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符号感是非常重要的,是进入数学学习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实数等数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起联系,例如,一百万有多大,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等等。在课程标准中,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主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还有助于他们利用数学头脑来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我们的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而我们的数学知识反过来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或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我们常常需要估计上学、上班所用的时间,估计完成某一任务(烧饭、买菜、做作业等)所需的时间,估计写一篇文章所需的纸量,放置冰箱所需地方的大小,估计一次旅游所需的费用等等。因此,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新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要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课堂上提问的设计、题目的选择、情境的创设等,都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这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

本学期我支教到兵营中心学校担任九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在教学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不断研究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一下小结。

一、学生情况

九年级上期是初中三年的关键时刻,学生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本届九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数学的能力相对较弱,且班级两极分化还很严重。到目前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学习态度也端正了许多。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多多研究。

二、教学工作方面

1、备好课。本学期我每一节课前都认真了解学生情况,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把握好的基础上,及时的补充他们的缺陷,知道应补充哪些知识,怎样才能教会他们。

2、在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语言简炼,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准备多媒体资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做好潜能生辅导工作。初中阶段的潜能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做到了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这一部分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三、期末复习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1、尽量让学生多练,加强解题过程训练。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记忆。

2、注重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析

在复习中,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我针对错误进行系统分析,通过错误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错误从一个特定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认真总结,可以成为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领略解决问题中的探索、调试过程,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产生有益影响。

首先,为预防错误的发生,我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中发现:

(1)审题能力差;

(2)分析能力差;

(3)缺少创新思维。

并针对以上情况进行了单独辅导,效果较好。

其次,在复习过程中,提问是种重要复习手段,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分析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达到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

最后,课后的讲评我抓住典型加以评述,效果很好。

四、自我提高

本学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及时形成了部分材料。

在本学期我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岗位练功,在教学中,重视研究新情况下如何教学的问题。并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几本教育教学著作并做了学习笔记和读书的心得笔记,学习与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教育学生的方法。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实施心得体会 篇6

赵远大 通过对高效课堂的学习,我感触颇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然而静下心或稍换角度思考,难免有疑问和困惑产生。音乐课堂上教师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看似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蕴涵的教学高效性有多少?其具有音乐本体的实质内涵有多少?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与情感究竟有多少?这些问题不能不引发我诸多思考„„

一、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前准备很重要,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时注重的是目标和过程,往往忽视教材分析这一环节,通常是照教参上照搬照抄。其实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是本课学习所必要的。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决不能只着眼文本而忽视以音响为载体的音乐基本表现形式,首先要反复聆听,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再以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基点上进行整理,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一旦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应的水到渠成了。有了教材分析具体细致这个前提,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也很重要。在每堂音乐课中,大目标是靠小目标去实现,小目标靠大目标去统一,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有了大目标后,制定小目标时必须注意,若干小目标都必需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和音乐实践经过“爬坡”的过程,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同理,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恰当的教学节奏调控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方法

在听课时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整堂课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一节课下来师生都很疲倦。因为学生接触的音乐作品本身大多活泼愉快,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节课下来师生都是异常激动。相反的情况则是整堂课都没有高潮,学生情绪低落、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压抑而沉闷。这样好吗?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合理调控音乐课堂节奏也是一门学问。音乐课是学生享受美、体验美、感受美的场所,音乐体验不仅可以在“动”中参与感受,也可以在“静”时细细品味,关键就在于老师如何调控。可以打一个这样的比方——教学节奏犹如世间之常理,教学的节奏正犹如音乐得旋律有高有低而跌宕跳跃于每一节课中,有人巧妙地指挥它,有人却无奈地受制于它。能够指挥它的老师,总能够让课堂如行云流水般夺人眼球;而受制于它的老师,总是让人感觉上课好像老牛拉车般力不从心。怎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教学节奏,使音乐课堂教学更为高效,从而构成音乐课堂中的一种和谐美呢?在研究实践中体会到,音乐课的课堂结构要动静有度、充满美感。这里的“动”与“静”,是指教学形态的表现而言的。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涌跃发言、热情舞蹈、愉快歌唱等,是“有声有色”的教学。所谓“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等,是“无声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乐课一直处于动态,“动”多“静”少,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容易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如果自始至终寂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抑制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动”“静”合理搭配。在低年级要以“动”为主,但也要有适当的“静”进行调节。让学生在激烈的活动后静下来,给他们以舒缓调节的空间和时间,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总之,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体验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

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因为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能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能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适合用情境化的手法来表现。因为音乐具有不确定的特性,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音乐作品的理解差异很大,如果教师一味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手法,则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也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大多做得比较浅,最后还是“言归正传”,把学生自由驰骋的思维拉回来,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如果教师只是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一味强调其情境性,而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感受,就会把他们创造的思维、探究的愿望扼杀在摇篮里,这样的教师也只能培养出“人云亦云”的学生。

谈谈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一些体会 篇7

1.创设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主动学习为前提

新课标指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面对我们的学生, 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 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 让其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 充分感受, 主动探究.如在复习《函数》这章时, 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教学情境:“老师在某市购物, 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折销售, 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300元可领取八五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 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纷纷议论, 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 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2. 问题情境的设置力求有的有启发性, 难易适度

课堂上,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要做到这一点,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的放矢、短小精悍、新颖有趣, 具有启发性, 难易适度, 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不滥用比喻.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 设置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

3. 以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具体的问题进行情境创设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选择有现实意义的, 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具体的问题进行情境创设, 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这样不仅能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 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引导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5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 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4米,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 那么 (1) 猜一猜, 梯子的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 (2) 列出梯子的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 (3) 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你能估计梯子的底端滑动的距离比1大, 还是比1小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 学生亲自经历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 进而产生了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 同时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也从中得到了体现, 教师可进一步鼓励学生注意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自编数学题, 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几点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77-01

提起数学,有的学生觉得枯燥,有的教师觉得付出多,收获少,事倍功半。实际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更多方面接触数学,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几年来的艰辛教学实践,我有下列体会: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教师要从学生学的方面考虑教,多想想自己教的内容,教的方式,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感受学习的乐趣,积极探究,学习效果明显。所以说,教师要转换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来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①利用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探究思维的兴趣。问题能让学生摆脱思维的惯性束缚,走出学习的死角,犹如让学生看到光明,提起学习的精神,投入新的思维过程。②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能把抽象的数学符合、定理、证明的过程展现在屏幕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解决了重点和难点问题,符合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学生在不感到困难的学习中兴趣高涨。③给学生讲述有关数学的历史、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数学家的趣闻等。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让学生知道古代人们的智慧,在世界上所处的领先地位,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优化思路,变化讲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解题思路优化的分析和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和思维发展,能为学生培养严谨、创新的学风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教学上的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可以优化学生思维,因此要将一题多解作为一种解题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可以产生多种解题思路,但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质的提高,要对多解比较,找出新颖、独特的最佳解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解思路。在数学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解题的多样性,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炼出最佳解法,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对于例题的选择,应选一些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尤其要突出重点,反映新课标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在例题的分析和解答时,要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之目的,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实现学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

3、复习基础,重构知识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还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对教材的理解是零碎的,解题规律的探究是肤浅的。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教材,构建知识结构,让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方法技巧,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其次是深入挖掘教材的例题,并以其为主要素材,编拟成突破一个重点、攻克一个难点、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能力的训练思维模式来深化学生的思维,要求他们着眼于教材,扎扎实实从实际水平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充分体会基础知识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切实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对所学知识有个成效性的提高。最后,进行一些数学专题来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能力。特别是在综合复习中,教师要以思维突破为主线,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重视数学题的缜密性与分析问题的思维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激发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他们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扫清学习上的障碍,铺平道路,提高成绩。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态度、职业水准、丰富的学识都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兴趣、思维等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的,构成了教学的共同体。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状况。因为教学活动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只有符合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迎合了学生的心理,才能发挥教师教的作用。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5、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

拥有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是现代人才的特征,此外,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其表现。传统的教学体系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单一的必修课模式,教学中缺乏全面育人的意识。二是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得。课堂上由于重教师传授,轻视学生探索,忽视实践,缺乏对自主性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少,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不能彻底释放,导致创新意识淡薄。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的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开展初中数学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从单一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在实施全面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心得 篇9

为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感悟生命真谛的驿站,切实体现新课程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我校通过深入的学习研究,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方案,凤庆县课堂教学改革资料汇编,临沧市第一中学二·六·二课堂教学模式临沧市民族中学531自主·启智·高效课堂模式等课堂改革实施方案,并于2011年7月决定移植嫁接各教学模式经验,同年8月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为期12天的学习、培训、研究活动,并在9月至12月进行了课堂实地考察和课堂模式实践课。至今新课程改革已有整整一年了,透过新课改,我们从教材,教法到对待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多年来在传统初中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单一的,主要以教师、讲台为中心。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记,在师生活动上,强调教师起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用说还敢提出质疑了,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以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导学式。适当的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已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教不再是目的,而是一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去探索,最终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获取知识。怎样才能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要敢于放下教师的架子,亲近学生,注重同学生的沟通,改变已往的一言堂模式

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师生间平等的交往,通过师生间民主的对话,让学生从教师那里体会到平等与自由,民主与尊重,信任与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更能够自主进行学习,而不再象以前一样被动的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

1.2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多用激励性语言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任何课堂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评价中既要重视学生得出的结论,又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要肯定学生在评定回答中的个性化优点,同时又要恰当的指出学生的不足,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严禁责骂学生,倡导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1.3客观认真分析学生现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十个手指都不是一样齐,更何况面对一个班几十个不同的个体,优生、中等生和差生各占一定的比例,而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上普遍存在关注优生,忽略差生的现象,面对新课改,笔者花了很大的决心和时间将这样的观念抛弃。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他们的要求可适当放低一些,题的难度浅一些,可布置少量或不易出错的作业,形成良性循环,尽量发挥他们的闪光点。课后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数学资料、史料拓宽视野;节假日鼓励较近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中等生一起到优生家中合作学习、互补学习,及时解答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进行练习。尽量让他们从取得的一点成功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注重教学形式的改变,重视数学活动

几十年来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在教师这样的讲授下,传统教学课堂上很少有数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就结束新课,留给学生的是大量的习题练习与巩固。而今,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从学习的过程中去获取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应当注重教学形式的改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设计并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用适当的点拔去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担心为此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要知道学生亲身体验过比你口授要记得更牢,也许你做100道题都没有他亲自去研究取得的效果好。

课中随时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一直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有趣,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地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从不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老师的反思很重要,能使你提高教学的能力。每一节课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有益于学生的、做得好的,哪些是对学生不利的,教学中的优缺点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以后扬长避短,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在这种反思中更加圆满。课堂上还要经常对学生察言观色,为什么这里没能引起学生的吸引力,要作思考,并及时纠正改进。比如在应用题的解答和几何题的分析上,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综合。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保证他们在学习数学时有所发现,有所思考。

进入新课程改革的这几年,也是笔者教学思路和方法发生蜕变的一个过程,希望学生能从数学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活力,能够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大家在这种宽松氛围下积极快乐的学习,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只要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是幸福而自信的,这就是所有教学工作者所要追求的目标!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以下是我就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创设富有兴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提出几何引言中的问题四:“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对这一早已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样引入,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一章前,老师可这样问:“你能够用一杆直尺,不爬树测树高吗?不过河测河宽吗?只要我们认真学好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样,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自主探究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进行《几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让学生动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

2、思考讨论: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

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这样,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逐步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篇10

—— 冀军旗

今天能有幸和大家坐在一起探讨、学习数学教学中的方法我感到很高兴,这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帮助很大,下面就我对新教材的认识和这些年的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及想法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一下:

新课标的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他和老教材的区别较大,新教材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下面就新教材的认识和这些年的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及想法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一下。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在的生活经验出发,这给教师增加了难度,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

中的例子,但是有些例子和农村学生结合的不是很紧密,有时需要我盟重新设计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些事例,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本节的知识,但是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也更容易掌握知识了。

二、每一章节基本上都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家思维能力,这个环节我们没有充分的利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启发引导学生,没有设计好问题的每一环节,如果我们把“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这几个环节设计好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知识,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而我们还是用老思想老观念去教学生,总怕学生学不会,这样没有利用好教材,学生感觉到教材上设计的问题作用不大一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举

也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动员起来了,那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四、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有“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感和兴趣。要是学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引导;高效;导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在大力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教师的有效引导,那么如何使教师引导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随着“问题引导教学法”在我校的全面实施和推行,即以问题为中心,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学生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平台,通过教师或学生或小组的点拨,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一、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论是在讲解新知识,还是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都会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步阶段。课堂导入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整个教学的定位随其定位而定位。往往可以把课堂气氛、学习气氛引导到好的方面,从而产生好的效果,教师授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可以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巩固了原有知识,更好的传授新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数学知识的枯燥和抽象,学生对数学学科失去了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学得积极主动,学生的思维才会敏捷灵活。一堂课中一个好的导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充满了激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显示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只重视了教学内容,对课前的导入忽视了;有的教师虽然注重课前的导入,但是形式和内容单一,甚至与本节课的教学毫不相干,长期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对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难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了。教师应精心安排新课程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课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教学目标做好准备,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

比如在《相反数》这节课中,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自己找出一条理由,将-5,+2,+5,-2分成两组。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基本上都没有啥难度,得到了将我将-5、-2分在一组,将+5、+2分为另一组。理由: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教师作了点评:就是将符号相同的放在一组。有同学提到这样的问题:将-5,+5分在一组,将-2,+2分为另一组。期待的问题学生说出来了。教师点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从而分成了这样的两组,对吗?学生采取相应的回答。教师点评:是因为符号后面的数相同,所以可以把他们放在一组。教师强调:符号后面的数相同,才放到了一起。这样的导入,学生在对非常简单的问题中,将本节课的相反数的实质,作了学习和掌握。这节课,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寻找有意义的问题中进行了学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中、探索中、交流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课堂教师引导,提升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获得数学基本技能、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活动的经验的主要阵地。“问题引导教学法”就是要学生在课堂中,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享受解答问题的乐趣,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总是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都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探索的结果、自己研究的结论等,会理解的更加透彻,记忆的更深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种积极和发展的心理需求,设计有效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注重渗透合作学习这种学习理念,当今世界,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许多发明研究和创作等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能充分的思考他人的思维和方式,这种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互通信息,互相学习、模仿,弥补自己知识和思维上的缺陷,取长补短,从而扩大自己的数学思维,会产生一个人难以想到的新主意、新思路,小组的合作学习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还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师提出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反数的概念。学生自主思考,自己不能更好的说出相反数的概念,教师示意学生讨论。学生提出:“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教师有引导学生:关于相反数,谁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学生提问:为什么说“互为相反数”?教师又提倡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教师在探究0的相反数时,提到:那么认为零有相反数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学生又陷入了思考和探究中。学生提出:0的相反数是0。教师引导:+0和-0的关系,比如说水位不涨也不降时,也可以说涨了0米,或说降了0米。所以+0=-0=0,+0的相反数-0,0的相反数就是0。教师提出:0的相反数是0。

教师这种注意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采用引导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不断的思考、探索和学习中,本节课的学生虽然不仅知其然,但是知其所以然,把基础知识理解更深、记得更牢、用得更活,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问题的引导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收获,既让学生巩固了基础,有让学优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在这节课中,老师通过问题的导入,让学生借助已学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现并掌握相反数的概念和性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不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小组成员一起探究,一起钻研,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能够探索的知识,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学生自己能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学生整正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探索”出来的,从而体会到成功、进步和收获。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全面了解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紧扣教学目标,将教学的知识点分层设计成问题,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通过有效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

参考文献:

[1]李北生.浅析中学数学课堂有效导入.数学学习与研究[J]:2016(3).

[2]方兴杰.浅谈初中数学导入新课的方法.中国校外教育[J]:2016(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12

一、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操作实验

现行苏教版初中教材,在编排上侧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设计大量的数学操作实验环节,如探索、实践、尝试等,利用这些环节将学生置于数学实验情境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从而让学生在探究操作中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体会数学概念的直观化,同时学生在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生成深刻的印象.

1. 通 过数学实验 ,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规律、定理的表达语言精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很多初中学生来说,孤立地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如果我们教师将概念规律的产生过程让学生自主去实验探究,则不仅可让学生获取鲜活真实的知识,更可深化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等,在教学中,教师都可安排学生通过折纸实验,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感受知识间的关系,一方面可深入、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避免思维上想当然的毛病,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准确抓住本质,提出富有创新的看法.

2. 借 助数学实验 ,诱导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严谨严肃有余,活泼生动不足,加之我们有些数学教师在演绎数学教学时,照本宣科,更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学有困难的学困生,更是让他们如坠雾中,不知所云. 如“轴对称的性质”一课,内容庞杂抽象,学生不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很多学生在理解上产生了较大的偏差,学困生更是一头雾水.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将其贯穿始终,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在纸上任意画出一点A,将纸对折,用笔尖在A点处穿一个孔, 再将纸展开, 连接两个小孔A,A′. 通过观察、测量,发现两小孔A,A′与折痕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线段AA′与折痕之间又存在何种关系,然后,再在纸上任画一点B,完成同样的操作,连接AB′,A′B……整个过程,学生聚精会神,积极动手,由于实践动手简单易行,即使是那些平时的“学困生”,他们也煞有兴致地参与其中,即便是在最后的总结提炼部分,他们也跃跃欲试,展现出极大的兴致,因为这是他们经过自己实践后发现的规律, 因此他们无比珍惜,倍感荣耀.

3. 巧 用数学实验 ,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平行四边形”内容的教学,我先和学生针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进行简单的复习,然后让大家根据定义,在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 观察思考: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如果是,它的对称中心在哪里? 学生经过动手实验,问题迎刃而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也自然显而易见.再如对于图形的展开和折叠、几何体的三视图等内容,对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很多学生由于空间能力缺乏,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观察,便可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开展数学活动,生成数学情感

苏科版教材在每一章的结尾处均安排相应的数学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应用本章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开展好数学活动课,进而强化学生“做”数学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受知识的内涵和价值.

如初三《数学》下册第八章《统计的简单应用》结束后,课本上安排了一个数学活动: 香烟浸出液对种子萌芽的影响.活动课前,我将班级的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出实验计划. 从选择容器到配置溶液,再到种子筛选,记录数据表格的制作,原来以为很简单的实验,真正在操作时却并不简单. 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他们也不会陷入积极地思考.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科学准确记录数据. 这样,学生在处理、分析数据时,面对的不再是毫无生命的枯燥数字, 而是自己精心实验后获取的实验成果……每一名学生的统计、处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既发展了数学能力,还在活动中强化了对数学的情感,陶冶了数学情操.

三、创设实验机会,体会探究快乐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内化是需要我们教师潜心研究、不断探索的,教师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多给他们探究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实验,充分动手,他们才会不断生发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为此, 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努力创设机会,吸引学生积极开展探究,从而在探究中既内化知识,更深化认识. 如教学“等式的性质”的内容时,我将天平带入课堂,因为初一还没有接触过天平,他们对天平倍感新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力也高涨,此时教师巧加引导,学生必然对这一“神奇”的事物产生莫大的兴趣,自觉主动地投身于探究过程中.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心得体会谈 篇13

摘 要:我国悠久灿烂的数学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奋发读书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书呆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儿,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着想,为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而能力素质却是无形的、是无法教会的。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归根结底,教学的价值在于塑造人,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让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创境激情,是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三、营造数学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思想教育熏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群体师生关系的相互示范效应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从教师的具体和抽象的形象中,选择理想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对教师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

很多内容是教师每届都在向学生讲授的,但教师在每次向学生讲授时,都应对所上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热爱。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

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五、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六、结束语

上一篇:品质部培训总结下一篇:保护消费者权益知识竞赛试 题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