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检分诊工作程序
为规范我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院内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休宁县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实施方案》,我院专门设置了传染病预检分诊室,现将该门诊室开展工作情况,做一简单总结:
一、取得成绩
1、严格实行预检分诊制度,设立预检、分诊台,对就诊病人实行预检、分诊制度,发现呼吸道发热病人或腹泻病人安排到发热呼吸道门诊或肠道门诊就诊。加大发热预检工作力度,加强门诊呼吸道传染病监测工作,重点监测疾病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肺结核、麻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严把门诊第一关,掌握疫情动态。
2、加强肠道传染病管理工作,重点监测疾病为霍乱,对腹泻病人做好霍乱孤菌快诊监测记录,提高菌痢、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人诊断率。
3、每月对院内科室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上班年对辖区村卫生室进行传染病防治工作督察一次,4、截止9月29日,共计网报传染病13例,网报及时率100%、无漏报、瞒报、迟报。
二、存在问题:
1:传染病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2:腹泻病人的病原检测率有待提高 3:门诊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有待加强 4:院内感染防范意识有待提升。
三、今后安排:
1、完善和健全传染病防治相关制度,使传染病防治工作正规化、制度化。
2、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人员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传染病工作的报告、报表及自查工作成绩。
3、完善传染病防治基础设施建设。
4、提高门诊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进一步落实院内感染制定。
板桥乡卫生院
1 前期准备
1.1 物品环境准备
首先分诊台由门诊大厅中央移至大门口, 便于每位患者预检分诊, 特别增设了发热患者测试体温侯诊区, 专派护士负责呼吸道发热患者的体温测试及登记, 设置了呼吸道发热患者挂号、收费、取药、检验专用窗口, 与普通患者完全分开。服务台备好了充足的外科消毒口罩和“健之素”牌手消毒剂, 每位分诊护士随身携带一瓶;门诊大厅增设了预防甲型H1N1知识宣传栏。
1.2 人员的培训
护理部增派4名护士导诊, 分诊处1人增至2人, 培训上岗。上岗前要严格培训专业技能, 明确门诊预检分诊的目的及其特殊性, 加强专业知识的储备[4]。所有分诊导诊护士参加医院组织的甲型H1N1培训讲座, 每天学习院内网上公布的关于甲型H1N1的信息, 掌握健康宣教。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 可治的, 对抗病毒药奥司他韦敏感。门诊部护士长随时抽人考核, 直至人人掌握。人人佩戴一次性口罩上班。
2 具体实施方法
2.1 加强人员的定岗分配
门诊部门口站有一位导诊护士, 指引患者预检分诊, 以免遗漏发热患者。挂号处患者较多, 由两名导诊护士负责维持秩序, 协调患者分诊挂号, 帮助年老体弱者和急诊患者;收费、取药处各有一名导诊护士负责;门诊部护士长在候诊大厅巡视, 根据挂号、交费、取药处患者的多少, 及时调整人员, 及时解决问题。
2.2 对发热患者的管理
预检分诊护士对每位患者询问是否发热, 是否有咳嗽、咽痛、鼻塞、乏力等呼吸系统症状, 对发热患者, 用手消毒剂消毒手后, 要求患者及家属佩戴口罩, 并指导正确佩戴方法。14岁以下患者分流至儿科门诊, 14岁及以上患者导诊至发热门诊处, 交给发热门诊护士负责测试体温, 这名护士是从传染科特派。分诊护士每接触一次发热患者消毒一次手。分诊、导诊护士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 保持一定的距离, 同时对患者进行甲型H1N1的健康宣教。
2.3 对非发热患者的管理
甲型H1N1的流行, 患者有一定的恐慌心理, 加重了心理负担, 护士要有爱心、热心、细心、耐心, 微笑地问好, 问病情, 问需求, 尊重患者, 熟练运用安慰性语言、告知性语言和形体性语言, 注重患者沟通技巧, 应用亲昵称谓。
3 效果
2009年11月门诊患者总计35 958人, 创我院历史最高, 门诊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对对预检分诊导诊工作的满意度达99%, 同时也得到了院领导及同行的肯定。甲型H1N1在我院未发生暴发流行。
4 体会
首先, 门诊作为医院的窗口部门, 预检分诊导诊护士是患者首先接触的医务人员, 必须掌握新发传染病的基础理论知识, 护理方法和必须检验项目正常值。人群对甲型H1N1病毒缺乏免疫力, 感染后潜伏期为1~7 d, 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 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 伴眩晕、头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 并有血小板减少[1]。其次, 分诊导诊护士应加强预检分诊技巧, 流行病爆发期患者骤然增多, 大部分存在焦躁、痛苦、恐惧的心理, 希望立即得到诊治并及时处置。分诊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分诊护士的心理素质是指从事护理工作的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 包括护士的认知能力、思维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应变力以及情态、意志、气质、性格等[5]。因此要稳住患者和自己的情绪, 尽量按序详细问诊, 始终面带微笑, 急事不慌, 纠缠不怒。我院地处火车站附近, 也是铁路职工的定点医院, 患者来自四面八方, 因此分诊护士不但要会说标准普通话, 还需适时用老百姓的语言表述, 不用医学术语, 学会多个城市的方言及哑语, 方便各个文化层次患者快速、准确就诊。作为分诊护士, 要尽可能理解和解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掌握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再者, 应加强应激能力的培训, 从SARS到甲型H1N1等新发传染病全世界流行来看, 医务人员应加强应对突发传染病的培训。传染病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预检分诊把好第一关, 对每一位发热患者建立护理记录, 详细观察, 发热门诊按照传染病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加强消毒隔离, 采取防护措施。分诊导诊人员与同仁协作, 防止传染病传播, 保证生命绿色通道畅通。
摘要:目的:高效的预检分诊导诊工作, 可保障甲型H1N1流行期门诊患者的就诊过程安全、快捷。方法:准备阶段:包括物品、环境的准备;分诊导诊护士的培训;实施阶段:增加岗位地点人员, 分工明确, 管理者现场督导, 提供门诊患者满意的服务。结果:甲型H1N1流行期, 门诊患者挂号、交费、取药流程通畅, 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医疗服务, 保证门诊医疗工作高效运行, 防止传染病传播。结论:甲型H1N1流行期加强门诊预检分诊导诊工作的服务措施, 确保患者及时高效就诊, 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词:甲型H1N1,预检分诊,导诊
参考文献
[1]赵敏, 李文刚.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与治疗[J].人民军医, 2009, 52 (6) :335.
[2]卫生部.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分诊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1号.
[3]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S].卫医发[2004]292号.
[4]沈丽, 沈琴华.专科医院门诊预检分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 :113.
【关键词】预检分诊系统;ESI标尺;医疗资源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47-01
自建院以来,我院急诊科借鉴外先进护理管理理念,摸索总结自身经验,通过ESIA法[1]不断地改进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本文借此介绍我科特有的预检分诊系统。
1 科学严谨的预检分诊体系
1.1 预检岗位的设置
设置独立的预检护士,要求是注册护士,具备3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并经过疾病初步评估培训,熟悉医院工作流程具有顾客服务知识,熟悉医院可提供的相关病人服務。同时在预检护士站还设置护理组长、护理秘书、清创护士岗位,在预检分诊过程中,由高年资护理组长把关,高峰期由清创护士和护理秘书协助。
1.2 预检分诊的执行流程
1.2.1生命体征及简单信息的采集
要求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性别、年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过敏史、疼痛评分、育龄妇女末次月经、主诉进行快速而准确的采集,并记录在病历上。
1.2.2 分诊的科学标尺
从2005年开始,我院急诊科根据急诊严重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采用五级预检分诊制度来进行预检分诊,病历上分别以红、橙、黄、绿、蓝色贴纸作为标识。分诊类别如下:
一级—危急(红色)--医生立即应诊;二级—高危状态病人(橙色)--医生5分钟内应诊;三级—需2项或2项以上医疗资源(黄色)--医生10分钟内应诊[2];四级—需一项医疗资源(绿色);五级—不需要医疗资源(蓝色)--四级、五级依级别及挂号顺序应诊。
ESI标尺对一级二级病人病情范围以及医疗资源类型做了详细的规定,有制度可循。譬如,一级病人的病情涵盖:心脏骤停,呼吸骤停,严重的呼吸窘迫,SPO2<90,无反应的严重创伤等等。三、四、五级患者依据医疗资源分类,医疗资源包括:实验室检查(血、尿等);辅助检查(心电图、拍片、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等);静脉输液;经静脉、肌肉或雾化吸入用药;特殊专科会诊;简单的操作=1项(撕裂伤修复、留置导尿);复杂的操作=2项(清醒病人的镇静)。
2体会
2.1预检分诊规范化势在必行
当前国内医院急诊工作存在流程设置不够科学、不够规范、体系内容操作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导致急诊患者流程与门诊患者流程混淆,危急病员与普急病员混淆,救治路径不明晰,就医状态混乱的现象[3、4]。因此急诊护理服务流程亟待改进,而改进的关键环节就是预检分诊。预检分诊作为整个流程再造过程中必须优先解决的子流程,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5],将患者准确快速地分诊到各个医疗区域,使患者得到及时、适合的诊治,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先决。而很多医院急诊科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执行流程,仅依靠预检护士的工作经验来实施预检分诊,这势必增加了医疗风险。所以,建立一个科学严谨规范的预检分诊体系势在必行。
2.2 急诊严重指数(ESI)标尺是预检分诊系统的执行关键
国内外现行的急诊预检分诊标尺有急诊严重指数ESI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澳大利亚预检标尺(Australian Triage Scale, ATS),加拿大预检标尺(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等。源自美国的ESI标尺评估患者状况,不仅是为了筛检高紧急患者,同时还考虑到低紧急患者医疗资源的使用 [6]。ESI急诊分诊系统为五级预检分诊标尺,其具有用时短、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的特点[2]。其通过独特的方法将敏度分级与资源使用相结合,在不同的急诊室均具有可行性,且有很好的内在可靠性[7]。我院的预检分诊系统中,预检护士在每位患者生命体征及病史资料简洁采集的基础上,运用ESI标尺,快速准确地将急诊患者分诊到抢救室及内外科诊室,并安排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这使得预检分诊不再只是依靠护士个体经验,病情的级别分类使分诊有据可循,从而预检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判断更客观、科学、准确。清晰的流程和科学尺度的结合,可谓分诊中的双保险,保障了病人的安全,减少了医疗隐患和风险。
参考文献:
[1] 宋静波,王新红,张立忠.采用ESIA法再造护理服务流程细节的管理模式〔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6):1577-1578.
[2] 王雷,周红,朱景芳.急诊危重度指数在急诊儿科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4):418-419.
[3] 张熹,陈珊珊.分层诊疗—新型急诊流程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10):48-51.
[4] 鲁德生,陈险峰,张均,等.急诊联合诊室的创新思路和效果评价〔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1):53-55.
[5] 顾艳荭,张涛.医院服务流程再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8):14-16.
[6] Paula Funderburke. Exploring best practice for triage〔J〕.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April 2008:180-182.
高斌强
急诊预检分诊,是指分诊护士对前来急诊科就诊的病人,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的专科进行初步诊断,合理、及时地安排救治的过程。我科日均就诊量约120人,在人力、设备及其他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专业而高效地开展分诊工作,是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急诊工作效率及抢救的成功率,维护急诊正常就诊秩序,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关键一步。因此,高效率预检分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分诊护士的基本要求
①分诊护士必须熟悉业务,责任心强,具备基本的急救护理知识,掌握各科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工作3年以上。
②心身健康,对工作满腔热情,头脑淸醒,思维敏捷,果断有序,善于分析思考问题,能从复杂多变的状态中作出快捷准确的判断,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以最快的速度把病人分到正确诊室,为病人抢救赢得时机。
③爱岗敬业,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以专业标准要求自己,提高分诊质量,达到尽快解决患者痛苦的目的。
2分诊护士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分诊护士必须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症状、诱发因素,准确分析,及时通知专科医生进行诊治或抢救。3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设立独立的“预检分诊台”,让分诊工作由原来的被动进行转化为主动执行。分诊护士需凭着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急救意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早地发现一些病情隐匿而风险较大的病人,及时的进行初步处理及安排至相应的诊室就诊,避免由于长时间的候诊而延误救治,提高抢救的成功率。4良好职业道德
要热爱急诊分诊工作,热情接诊,耐心回答病人的疑问,尊重病人并取得患者的信任,求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5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l、门诊应设有固定分诊点,对就医患者进行预检、分诊。
2、预检、分诊工作应由熟悉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的医务人员担任。
3、预检、分诊点应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分诊处应当采取标准防护措施,按照规范严格消毒,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4、预检、分诊人员根据就诊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进行分诊就医。
5、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6、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5.3.13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为规范我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1、传染病预检由各诊室接诊医生负责,每位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必须注意就诊者的流行病学史和职业史,并结合其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对来诊病人进行传染病预检(即对传染病病人进行初步诊断)。
2、预检后考虑为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接诊医生应指引其到传染病门诊(即感染科门诊,亦为我院传染病分诊点)就诊,其中疑为呼吸道传染病的由首诊医生提供防护口罩并指导患者戴好。
3、接到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或卫生行政部门指令后,我院应及时成立针对特定传染病的独立预检处,并引导患者独立预检处预检,然后分流患者,将传染病病人引导到传染病门诊或发热门诊。
4、经各接诊处、预检处预检并排除传染病后,分流到普通的相应专科诊室就诊。
5、经传染病门诊或发热门诊鉴别诊断后,确定为传染病或疑似病人的,应及时收入传染科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6、预检处、传染病门诊、发热门诊等接触传染病患者的场所和医务人员均应采取标准防护措施,并按照规范严格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一、在门诊大厅导诊台设置预检分诊处并设有醒目标示。
二、预检分诊处设有体温计、口罩、消毒剂、发热病人登记本、手消毒剂等,并及时准确的做好各类登记工作。
三、预检分诊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接触发热病人后立即洗手与手消毒。
四、预检护士认真做好预检分诊工作,对发烧患者给予测量体温,体温37.5℃以上的患者应询问有无乏力、肌肉疼痛、咽痛、出血征象等症状。
五、对于发热但无体征及接触史的病人根据《预检台发热病人转诊制度》进行转诊。
六、对于发热并伴有体征的患者应详细询问有无接触史、曾到过疫区等,并予以立刻带上口罩协同病人按照规定路线导入发热门诊。
七、科室负责人通知医务科、传染病管理科,组织全院专家对疑似病人进行进一步确诊。若初步诊断为SARS、禽流感等重点监测传染病例,立即联系指定医院,做好转诊工作。
1 临床资料
自2009—06~2010—06, 我院儿科门诊量28960例, 预检分诊小儿手足口病疑似病例1080例, 男613例, 女467例, 年龄5月~10岁, 经医生诊断后, 1053例为确诊病例, 预检正确率97.5%。
2 预检方法
2.1 检测体温
儿科门诊多以感染性疾病为主, 我们预检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测量体温, 手足口病患儿常以发热起病, 其热度不等, 但以低热 (37.5~38.5℃) 者约半数。
2.2 倾听主诉
患儿及家长可主诉其口痛、舌痛, 不敢说话和吞咽, 以导致小儿流涎、厌食、哭闹, 可有流涕。瞩其张口, 口腔内可见疱疹, 多在舌、颊黏膜、硬腭口唇、咽及扁桃体, 约3mm大小, 并迅速破溃形成溃疡。
2.3 观察皮肤
可见皮疹, 多见于手足远端、手指指间、足跟边缘和甲周, 手掌和足也多见, 下肢和臀部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样皮疹, 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成疱疹, 圆形或椭圆形, 约3~7mm, 如米粒大小, 质地较硬, 周围有红晕, 疱疹数目少的几个, 多的几十个。小儿手足口病和水痘很相似, 水痘呈向心性分布, 以头面胸背为主, 随后向四周蔓延。而疱疹性咽颊炎一也会发热, 咽部起疱疹, 但水疱如针眼大小, 以咽部、软鄂、扁桃体为多见, 发热38℃以上, 其他部位不出现疱疹。单纯性疱疹多分布在颊黏膜、舌及牙龈, 继发感染多见于口唇、眼睑、鼻周, 为粟粒样疱疹, 没有其他部位皮肤。
3 防控措施
由于本病主要由柯萨奇A16[4]和E71[5]两种肠道病毒引起,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 主要由呼吸道飞沫/或由粪口传播, 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而感染。为防止交叉感染, 我们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3.1 预检出小儿手足口病疑似病例后, 立即将其安置在指定的诊室, 确诊后立即送传染病院治疗。每次诊室内只能为一名患儿, 医务人员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后, 均应立即洗手, 并用洁芙消毒液消毒双手。
3.2 候诊区域的消毒: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对乙醚、去氧胆酸盐不敏感, 75%的酒精和来苏儿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 各种含氯消毒剂和氧化剂 (如漂白粉) 都能将其灭活[1]。我们采用漂白粉消毒卫生间, 地面用含氯消毒剂 (三氯异氰尿酸 浓度:2000mg/L) 湿式清扫, 长椅、导诊桌、窗台、墙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并用含氯消毒剂喷洒候诊区, 每日3~5次, 实践证明:开窗通风, 让空气流通, 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3 诊室内的消毒:墙壁悬挂多功能空气消毒机, 空气循环进入经紫外线照射, 每天8h, 地面、诊桌、电脑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夏天开窗通风。
3.4 诊疗护理过程中用的非一次仪器 (如听诊器、体重称等) 用含 氯消毒剂擦拭, 体温计用百消净2000mg/L浸泡。
3.5 患儿的咽喉分泌物及皮肤疱疹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给其戴一次性口罩, 嘱患儿动作轻柔, 防止抓破皮疹。
3.6 做好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 不吃生冷食物, 饭前便后肥皂洗手, 居室通风, 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总之, 尽早识别小儿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使其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加强公共场所特别是医疗单位的消毒, 做好卫生宣教是防控小儿手足口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检分诊,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发布《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08, 5.3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08年4月28日新华社
[3]中国药通天下网www.51ey.com卫生部
[4]肖明华.天津市首次从手足口病人分离出CoxA16肠道病毒[J].天津医药, 1985, 13:355
1、我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和传染病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 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 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 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 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 施。
4、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 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 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 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 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一、传染病预检分诊 1、预检分诊制度概念
2003年非典后,国家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五十二条规定: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005年2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1号,颁布施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要求医疗机构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对来诊的患者预先进行有关传染病方面的甄别、检查与分流制度。
2、预检分诊要求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提出,医疗机构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同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
科,具体负责本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分诊工作;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卫生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对呼吸道等特殊 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2.1、日常预检分诊管理
(1)感染性疾病科为传染病及疑似疾病的预检分诊科室。日常采取多层分诊,层层把关,引导发热、腹泻及其他传染病患者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2)医院醒目位置设导诊牌,引导发热、腹泻及其他传染病患者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3)门诊咨询处对患者进行分诊,引导发热、腹泻及其他传染病患者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4)挂号室在挂号时,对患者进行询问,对发热、腹泻及其他疑为传染病患者,引导其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5)门诊分诊护士对候诊患者询问主要症状和体温情况,对发热、腹泻及其他疑为传染病患者,引导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6)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诊疗时,若发现疑为传染病患者,及时与感染性疾病科联系,将病人转至感染性疾病科。污染物品消毒处理,手卫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清洁消毒后,再继续接诊。
(7)感染性疾病科实行先就诊,后挂号的就诊程序。对排除传染病患者转至普通门诊,进入正常诊疗程序。对不能排除传染病的由分诊护士代为挂号、交费。
(8)需做放射科检查的患者,由感染性疾病科与放射科联系,感染性疾病科护士引导患者进行检查。
(9)住院患者及患者家属出现发热情况时,由医护人员及时与感染性疾病科联系。
(10)门诊部定期组织相关人员,由感染办公室进行预检分诊相关知识培训。
(11)工作中执行标准防护的原则,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
2.2、传染病疫情发生时的预检分诊
(1)本地或国内出现传染病疫情时,根据属地管理要求和医院整体安排,对预检分诊管理工作进行必要调整。
(2)改变多层分诊方法,设立专职分诊处。患者先到分诊处进行分诊,凭分诊处书面分诊意见进行挂号就医。按照疫情管理要求,分诊处对体温在38℃以上伴呼吸道症状的病人,免费提供一次性口罩;对发热、腹泻、可疑传染性疾病患者,及时引导至感染性疾病科进行预检排查。
(3)感染性疾病科实行先就诊后挂号。医生进行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检查,若排除呼吸道传染病、重大传染病、属地有关部门规定检诊的疾病时,给病 人发放书面分诊意见,病人可转到普通门诊(急诊)诊治。若不能排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和疑为生物恐怖等重大传染病的,立即隔离,报医务处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专家组仍然不能排除的,应隔离留观,并对污染的场所进行消毒。按规定报告医务处、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和院领导,院感染控制办公室按规定(2小时内)报告区疾病控制中心,按属地管理要求作进一步处理。
(4)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预检分诊相关知识培训。
(5)工作中执行标准防护原则,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治发生医源性感染发生。
3、转诊工作流程 3.1转运流程。
穿、戴全套防护物品→出车至医疗机构接患者→患者戴口罩和手套→将患者安置在救护车→将患者转运至接收医疗机构→返回→车辆及设备消毒→人员防护消毒。3.2 穿戴及脱防护物品流程。
穿戴防护物品流程:洗手或手消毒→穿工作服→戴防护口罩→戴工作帽→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戴手套。
脱防护物品流程:摘手套→洗手或手消毒→摘工作帽→摘防护眼镜→摘防护口罩→脱隔离衣→洗手或手消毒→脱工作服。
3.4 医务人员、司机清洁消毒: 手消毒→淋浴→换干净衣服。
3.5 救护车清洁消毒:关闭门窗→2%过氧乙酸气溶胶喷雾封闭1小时。
二、相关传染病知识 1、腹泻
每日排便三次或以上,且大便性状异常。
2、发热,腋下体温≥38℃;
3、流感样病例:即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缺乏实验室确定诊断为某种疾病的依据。
4、不明原因肺炎: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并经院内专家和区(县)专家组会诊后,不能作出明确诊断,且存在因SARS、人禽流感或新亚型流感病毒感染可能的肺炎病例:(1).发热,腋下体温≥38℃;(2).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疼、全身酸痛、倦怠、咳嗽、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3).具有进行性加重的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即X线胸片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肺纹理增多,继之出现斑片状,以致融合成大片状浸润阴影,后期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的改变;(4).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5)5.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改善或继续加重。
5、肠道传染疾病包括哪些疾病?
答:肠道传染疾病主要有霍乱、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及甲型
肝炎等疾病。这些疾病都是国家法律规定管理的疾病,而霍乱又是规定实施强制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经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传播途径传播。
6、肠道传染病有哪些主要症状?
答: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失水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但霍乱的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进而严重失水,甚至休克,大多不发烧,无腹痛及里急后重,如不及时就医治疗,极易死亡。
7、常见的夏季肠道传染病主要有哪些?
答:1)、细菌性食物中毒:由细菌或细菌的毒素引起。常常有共同进餐的人一齐发病的情况,且有严重呕吐症状。2)、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病人有排便不尽的感觉,粪便可呈脓血状,常伴有发热,儿童患者可能会休克。3)、阿米巴痢疾: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粪便呈果酱样。4)、病毒性肠炎:也叫做流行性腹泻。病人常伴有感冒等症状
8、霍乱
答:霍乱是由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国际卫生检疫条例》规定国际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
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感染霍乱后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
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
霍乱的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通常2~3天。粪便阳性期间有传染性,通常至恢复后几天。偶有携带者传染期持续数月。对霍乱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可缩短传染期。
霍乱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现感染霍乱,无论是轻型还是带菌者,均应隔离治疗。霍乱症状消失,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 检出霍乱弧菌者才可解除隔离。感染霍乱后,不接受隔离治疗,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另外病人和带菌者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采样、家里疫点的消毒等工作。
预防霍乱的方法主要是“把好一张口”,预防病从口入。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 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污染)物品不要碰。
9、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皮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有四不象的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 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 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10、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发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约90%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多。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
麻疹病程常表现为3个阶段,分为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三个阶段。
出疹前期,约 3~5 日。主要表现为发热(38~39℃以上),伴有怕光,流泪、流鼻涕和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与患感冒相似,经过3~4天,鼻炎、咳嗽加重、眼结膜充血。同时在口腔颊粘膜上有白色斑点,大小不等,为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1 明确预检分诊的目的与方法
1.1 预检分诊的目的甄别发热患者与非发热患者, 甄别传染病患者与非传染病患者。
1.2 预检和分诊方法
1.2.1 预检方法医护人员借助红外线温度测量仪, 对所有来院患者进行体温测试, 同时依据来诊人员的主诉和身体特征判断是否发热。检测结果无发热者引导至挂号室挂号就诊, 若检测出发热者由医护人员引导至分诊处。同时, 实时做好预检知识宣传工作, 减少患者内心的焦虑情绪。
1.2.2 分诊方法门诊分诊护理人员应当深入了解患者的身体特征和心理, 同时询问发热患者的病史、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等,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初步判断。对无发热者或不具备传染性疾病特征的发热者引导其到相应的挂号室就诊;对具有传染性疾病史及特征的发热者和陪同人员发放一次性口罩并协助佩戴好, 引导其到发热门诊挂号就诊;对部分无法判断的发热者可按照疑似传染性疾病患者送至发热门诊, 在医护人员完成交接以后, 及时返回门诊接诊。
2 预检分诊提前准备工作
2.1 选取专业的预检分诊护理人员选取2~3 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专业护士, 护理人员全部接受过专业的临床技能培训, 有着较为严谨的工作执行力, 能够正确规范进行预检, 发现传染性疾病患者能够及时隔离和引导治疗[2]。
2.2 传染性疾病知识培训医务部应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防治传染性疾病知识的学习, 同时进行针对性的测试, 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测试内容包括医护人员是否了解传染性疾病的传染源、传染路径、传染人群、临床表现、防治方法、消毒隔离等。通过多方面的测试来考核医护人员掌握专业知识情况, 帮助其更好地应对临床中不同的发热患者。
2.3 沟通方式培训医院相关部门应不定期进行沟通技巧培训, 帮助医护人员提升专业技能。合理的沟通方式能够提高医护人员沟通有效率, 从而促进防治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医护人员应当时刻保持微笑, 经常使用文明用语“您好、慢走、请、不客气”等, 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 为后期治疗打下基础[3]。
2.4 预检分诊物配备医护人员应将预检分诊标示牌放在导询台, 配备好快速温度检测仪和一次性口罩。同时, 在醒目的地方增加宣传画报和黑板报, 宣传疾病的各项知识和预防方法, 并在导询台放置纸杯、开水、报纸等, 方便预检人员有序就诊。
3 预检分诊中的注意事项
3.1 自身防护预检分诊护士平时应着装规范, 穿工作服, 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应急情况下进入发热诊室后应穿防护服, 戴防护口罩、护目镜、一次性乳胶手套, 穿一次性鞋套, 执行二级防护。
3.2 询问病史、流行病学史的技巧患者就诊后, 首先由预检分诊护士简单询问病史及症状, 尤其是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每一种传染性疾病询问的问题不同, 如: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有无中东旅行史;甲型H1N1流感患者有无类似患者的接触史;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有无死禽接触史 (H5N1可导致禽类死亡) ;H7N9禽流感患者有无活禽接触史或活禽市场驻留史 (H7N9不会导致禽类死亡) [4]。
3.3 测量体温的技巧在第一时间为就诊患者测量体温, 应实行快速体温筛查, 使用红外线温度测量仪 (耳温式) 。一旦患者体温超过38.0 ℃, 亦符合流行病学史即认定为疑似患者, 应尽快将患者引导至发热门诊隔离室。
3.4 登记注意事项预检分诊护士在通知医师接诊后应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和发热患者登记表, 并配合医师询问病史、流行病学史、体格检查等, 详细填写流行病学史调查表。
3.5 消毒隔离
3.5.1 对患者的消毒隔离为疑似患者及陪同人员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注意控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不可随意走动, 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疑似患者的血液标本应做特殊标识。患者使用过的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压舌板等应按要求处理, 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3.5.2 对环境的消毒隔离按院内感染规定做好空气、物表、医疗废物的消毒工作。可利用紫外线或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采用907 消毒液擦拭各种物体表面, 湿拖地面, 抹布、拖把要单独使用, 及时更换。医疗废物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处理。
3.6 心理疏导与消除患者认识偏差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难免在心理上产生恐惧, 情绪也比较紧张、焦虑。预检分诊护士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安慰患者减轻其不良情绪, 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做好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掌握一些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 使“以防为主”的理念从以家庭为单位扩展到社会[5]。另外, 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 消除患者或家属对传染性疾病的错误认识。部分家属和患者并不了解预检分检的重要性, 常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问诊的情况, 不服从医护人员的安排。此时, 医护人员要耐心温和地为患者讲解缘由, 消除患者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偏差, 提高快速就诊效率。
4 提升预检分检整体质量
尽管门诊部门的每位护理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 但并非每位护理人员对知识都能融会贯通, 医护人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仍然存在偏差, 同时受到护士本人主观认识的影响, 在实际分检过程中, 一旦发现患者体温超过38 ℃, 就将其引导至发热门诊, 在经过发热门诊医师确诊后仅为普通感冒, 增加了医师的工作量, 降低了工作效率, 浪费了人力、物力。针对以上情况, 医护人员应提升自我预检分解判断能力, 从而提高预检分解的整体质量, 避免造成误诊。
5 结束语
发热门诊是医院诊断和治疗传染性疾病的首要窗口, 分诊预检工作可以很好地辅助治疗的顺利进行[6]。门诊医护人员能否正确判断患者病情, 关系到患者是否能够迅速接受治疗, 同时也直接反映了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因此, 持续深入地提升门诊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 科学系统地安排人员值班, 才可以把预检分诊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才可以帮助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做好后期的诊治、隔离、消毒、治疗和病情汇报, 降低医院内部感染发生率。同时, 协同疾病监控机构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样本收集、消毒防范工作, 科学合理地应对突发性传染性疾病, 才能更好地把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综上所述, 预检分诊工作是发热门诊的首要关口, 要求护理人员能主动预检, 并准确、迅速、及时有效地分流患者, 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得到快捷有效的诊治。同时要保持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 以平等、尊重、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患者, 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让患者及家属处处感受到人文关怀精神。护理人员还应通过系统培训不断地提高相关业务能力, 把预检分诊工作做得更细致化、更专业化, 才能更好地做好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诊断、隔离、治疗、救治, 强化院内感染控制, 配合疾病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等工作。必须加强医疗服务工作者成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术教育, 避免传染性疾病的大流行,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摘要:发热-呼吸道疾病门诊 (简称发热门诊) 是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袭击广东省并向全国多省市传播流行后, 根据国家卫生部指示启动的预防、预警机制。2003—2013年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先后接诊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甲型H1N1流感、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禽流感4种突发及新发传染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 医疗机构既要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 又要防止内部交叉感染, 该院始终坚持贯彻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制度, 对就诊患者预先进行有关传染病方面的甄别、检查与分流, 通过预检分诊及时排查传染性疾病, 将发热患者进行集中诊治和管理, 使患者能够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确保了发热门诊这一预防、预警机构排查传染性疾病任务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预检门诊,发热门诊,接诊流程
参考文献
[1]武秀昆.综合性医院要努力提高应急抢救能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8 (8) :222-224.
[2]罗乐宣, 冯占春, 张剑.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中的地位[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24 (3) :51-55.
[3]曾会群, 李垒.护士标准预防及职业防护教育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5 (17) :3329-3332.
[4]游建萍, 黄庆, 府伟灵, 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15 (4) :426-428.
[5]李亚洁, 谭琳玲, 孙树梅, 等.临床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状况调查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13, 21 (13) :1734-1736.
姓名:
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20分)
1、分诊:
2、成批伤: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60分)
1、外伤为眉弓以下及眼眶周围,通知()医生给以接诊。
2、胸部刀伤,应迅速推患者至()先处理,再请()会诊。
3、患者发热、咳嗽、咽喉痛、扁桃体肿大,应分诊至()。
5、女性会阴部外伤,应分诊至()就诊。
6、咽部痒感或吞咽不适、声嘶,分诊至()就诊。
7、恶心呕吐伴有腹胀、腹痛,无不洁饮食史,分诊至()
8、头痛、眩晕伴饭前心慌、手抖应分诊至()。
9、患者表现出腹痛,随脉搏搏动的腹部包块及低血压,应迅速将患者送至(10、夜间烧烫伤患者由()先处理,必要时请()会诊。
11、扭头或变化体位时眩晕,发热、呕吐、听力或视力下降,应引导患者至(诊。
12、车祸伤及全身多处,分诊至()。
13、胃肠胀气,全腹疼痛逐渐加重、腹肌紧张或拒按、呕吐,分诊至()。
14、发热伴关节肿痛、皮肤红斑,分诊至()。
15、呼吸困难、严重哮喘发作,引导患者至()。
16、肢体活动障碍伴随语言不清,引导患者至()。
17、急性发热,体温>38.5℃,引导患者至()。
18、腰腿疼,酸胀为主,休息后缓解,卧床过久又感不适,引导至()。)。)就
19、小儿发热伴皮疹、剧烈头痛,应分诊至()20、心悸伴多饮、多食、多汗、消瘦,应分诊至()。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急诊分诊的具体程序?
2、急诊分诊的目的?
答案
1、分诊:预检护士根据病人的病情、临床表现、初步检查和化验对病人进行的就诊指导
2、成批伤:同一致伤因素导致3人或3人以上同时受伤或中毒称为成批伤
填空题
1、眼科
3、急诊外科、心胸外科
4、内科
5、妇科
6、耳鼻咽喉科
7、急诊外科
8、急诊内科
9、急诊外科并送进抢救室
10、急诊外科、烧伤整形科
11、内科
12、外科
13、外科
14、内科
15、急诊内科
16、急诊内科
17、急诊内科
18、急诊外科科
19、小儿科
20、急诊内科
1分诊评估、分析与诊断、计划与实施及评价。
第41号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已于2004年12月16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 吴仪
二00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具体负责本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并对本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组织管理。
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
第三条 医疗机构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第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卫生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第五条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第六条 医疗机构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
第七条 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使用专用车辆。
第八条 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采取标准防护措施,按照规范严格消毒,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第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应当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以及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第十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工作的监督管理,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应当依法查处。
【预检分诊工作程序】推荐阅读:
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制度10-10
预检分诊培训小结10-16
预检分诊规章制度11-12
南涧县人民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制度10-15
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制度05-27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11-26
急诊分诊工作流程10-25
门诊导医分诊工作制度10-20
分诊管理制度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