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问卷调查报告(精选10篇)
想过并付诸行动
想过但未付诸行动
没想过
男生
12.8%
29.7%
15%
女生
7.4%
27.8%
7.3%
从此图可以看出有77.6%的过去丰富自己的安全知识,但是仅有20.2%把此想法付诸行动,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并没有把此想法付诸行动,更为糟糕的是还有22.3%的人根本就没有想过去丰富自己的知识,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我希望将来这种将改变。
大学生的人生字典没有轻生一词?
大学生是社会的优势群体,有高超的技能,丰富的知识修养,所以很多人认为大学生没有理由去轻生,也不可能去轻生,我们先不管这种结论的正确与否,来看一个我们的调查结果。
从此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从来没有过轻生的念头,有24.1%的同学偶尔有过,还有4.7%的同学一直都有轻生的念头,这种结果表明大学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优秀,他们中的部分人心里也是不健康的,他们缺乏心理安全方面的知识。
当问及他们能否理解并接受大学生轻生现象时,有15.5%的同学表示能理解并接受,有57.7的同学能理解但不能接受,另外还有26.8%的同学表示不能理解。
这同样表明大学生缺乏心理安全方面的知识。
遇到危险时,男生比女生更理智,果断?
我们这次调查只在XX大学虎溪校区进行,XX大学男生多,女生少,这就使我们的结果不够完善,但是还是能反映一些情况。
在我们的印象中,女生有这样的性格特点:依赖性强,情感细致,心理承受能力比落,因此容易恐惧,遇到困难拿不定主意,而男大学生已经可以称为男人,因此普遍被认为:坚强,隐忍,勇敢,能冷静看待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强,那么遇到困难时,男生是否更理智,果断呢“
当问到“你觉得自己遇到危险时能否理智果断的采取措施?“时,男女生回答不尽相同,女生答能的41.1%,没想过的45.5%,不能的13.5%,男生答能的50.9%,没想过的42.2%,不能的7%。这个结果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于女生回答不能的比例是男生的两倍这印证了传统的观点,女生中回答能的比例也有41.1%,不比男生的509%差很多,而男生回答没想过的也有42.1%,这个结果与其能果断的面对困难,危险的性格有差距。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都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经历的困难比较少,从小受长辈的保护,身处危险之中时,普遍不够理智果断。
XX大学校园的够安全吗?
由于我们学校新老校区相距较远,所以此次调查只能在大一,大二所在的新校区进行,校园的安全因素决定于两方面:硬件设施,软件人员和管理。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情况,我将大一,大二,女生,男生分开统计,列表如下:
XX大学安全系数评价
我们看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我们的安全措施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谈,一是我们的设施,新校区的设备器材都比较新,寝室的热水器一般不存在问题,安全系数高,运动设施应用方便,而且我们有大学城最好的校医院。二软件方面,我们有校园保安,每栋寝室楼都有管理员,而且管理员之间可以相互联系,生活老师每天晚上都了解学生的回寝情况,但是我们的学生还是感受到其中差的一方面,我们注意到认为较差的学生男生比例比女生高,大2比例比大1高,这表明大学生随着年纪的提高对安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安全意识增强,男生由于运动比较多,所以出事的概率大,对安全要求也会比女生高,
大学生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知识宣传?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弱,安全知识比较少,让人担忧,当问到大学生是否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知识宣传时,77。3%的同学认为很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看到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在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两方面我们都需要提高,大学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各种应用技能都应该掌握,安全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很多,书本杂志还可以参加一些求生技能的培训,看一些相关的电视报道,掌握基本的求生技能之后,我们还可以帮助其他人,在安全教育方面,学校应该给予支持,比如举办宣传活动,请专家进行讲座。
从我们的调查和分析来看,大学生在安全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我们针对这些问题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首先,要对自己的人身全负责。渐培养自己的安全意识,外部条件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我们可以真爱自己的生命,很多同学对表示牌熟视无睹,认为红绿灯很麻烦,这些表示牌和警告语都是为了路人的安全而设的,但是我们却忽略他们的存在,小细节自有大作用,我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培养小的安全习惯。
其次,不要将生命当儿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都不应该想到自杀,想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多不容易,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为了我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太多太多,有时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我们的生命不止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没有资格轻易放弃它,将年轻人的勇气和魄力拿出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没有翻不过的山。
最后,安全知识不是用来应付考试,我们需要将它付诸于行动。论它有多么散,多么乱,多么杂,都是那样的实用,一次次的事故,一次次的矿难,一个个生命的离去,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知道不去用,甚至明知故为。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逐渐地壮大, 他们借助于现代信息化手段与外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然而, 他们的涉世经验尚不丰富, 思想与现实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背后深藏着诸多安全隐患。当今高校大学生的结构日趋复杂, 高校的办学方式日益开放, 管理方式日渐社会化, 校园与社会的交互日趋激烈, 校园完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要求建设“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 以实现“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 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可或缺。本文以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其安全意识状况, 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从中随机抽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问卷140份, 剔除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130份, 有效回收率为87%。符合随机抽样调查的要求, 并且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二)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并辅之以文献研究法以及访谈法收集研究资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课题组编制了“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问卷”, 并进行了小范围试测, 针对试测中发现的问题将调查问卷作进一步的修改。根据问卷调查结果, 课题组采用SPSS以及Excel等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把学生的安全意识调查结果从学生安全意识态度、学生的安全意识行为和安全意识教育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每一方面采用用百分比和皮尔逊量相关系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学生安全意识态度分析。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知, 在对安全问题的态度上, 0.7%的学生认为安全问题对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非常重要, 0.7%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 13.2%的学生认为一般, 85.3%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在对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态度上, 0.7%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 2.9%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 37.5%的学生认为一般, 33.8%的学生认为不重要, 25%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重要;除了百分比统计之外, 我们还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男女同学对安全意识的态度。从分析结果来看, 相关系数为0.104, 显著性p=0.227>0.01, 说明男女同学在对安全的重要性方面并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2.学生安全意识行为分析。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 在日常安全行为中, 88.2%的学生没有夜不归宿情况, 11.8%的学生有夜不归宿情况发生;87.9%的在教室或图书馆去洗手间, 不会把手机等贵重财物放在桌上, 12.1%的学生有遗留的现象发生。除了百分比统计之外, 我们还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安全意识行为。从分析结果来看, 相关系数为0.069, 显著性p=0.422>0.01, 说明不同年级的同学在安全意识行为方面并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学校安全意识教育分析。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 学生在安全意识教育中, 35.3%的学生确定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44.1%的学生不确定是否有相关课程, 20.6%的学生确定没有相关的课程;在教材发放中, 72.8%的学生不确定发放过相关教材, 16.9%的学生通过选修课获得相关教材, 10.3%通过必修课获得相关教材。除了百分比统计之外, 我们还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安全意识教育方面做了相关分析, 从分析结果来看, 相关系数为0.178, 显著性p=0.038>0.01, 说明不同专业的同学在安全意识教育中并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三、结论和建议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 在当代信息化发达的情况下, 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既快捷又广泛, 大部分人基本的安全意识还是具备的。至于具体的安全行为还有待进一步地教育和培养, 学校的安全意识教育活动也有待加强。
1.树立科学的安全意识教育理念。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情况下, 学生不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关键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学校的安全意识教育不及时, 所以,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时, 要树立科学的安全意识教育理念, 全过程、全方位地给予安全意识的教育。
2.创新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形式。社会复杂环境对大学校园的影响不断加深, 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变得更加复杂。高校要改变以往较为单一的课堂和宣传教育方式, 要不断地创新思路, 开辟不同的渠道, 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培养。
3.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机制。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来自于学校, 家庭教育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容忽视。除了学校与家庭的教育, 更需要向社会延伸, 社会是学生最终的落脚点, 所以社会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志川, 杨淑欣.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现实必要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6) :31.
[2]邹勇.大学生安全意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4.
一、立法问题
(一)立法权限问题
1.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条例明确规定,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事故组织调查系政府职责,应当属于行政执法行为。我国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较为独特,既不属于政府部门,也非民主党派。法律有权设定其权利义务,但国务院在行政法规立法中作出影响工会组织权力义务的设定就值得商榷。
此外,从立法本意来说,对事故的“处理”不是组织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事故调查组不是为查事故而设立,而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预防事故发生、总结事故经验,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防范措施,实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才是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但是,发生事故的单位可能是民营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具有“私人”性质。而事故调查权属于行政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具有“公权”性质,将“公权”赋予“私人”行使显然不合适,更何况事故调查行为是行政执法行为,“私人”组织行政执法活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更为不妥。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就存在政府为民营、外资企业指定任命调查组组长的可能。
2.条例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需要受到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立法权归属全国人大,涉及刑事的立法权是全国人大的专属权,行政法规立法中不宜作此类规定。
(二)法律条文的表述问题
1.条例第三条对事故等级划分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其文字表述不够严谨。对于什么是特别重大事故,笔者的理解是指,“在同一起事故中”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以上”的事故。由于法律是针对社会不特定的对象、公众制定的,内行人可以读懂的文字不一定能让外行人也看得懂。笔者曾让几位中学生区分“有色”和“有色金属”,他们普遍表示仅对“有色金属”有些了解,对于“有色”则显得茫然。“有色”和“有色金属”在法律条文中的出现并不少见,不少条文中的“有色”就是指“有色金属”。笔者认为,将“有色金属”表述成“有色”是不严谨的。同样,条例对事故等级的划分缺少“在同一起事故中” 的限制条件,可能也会给人以误解,甚至误认为在同一行政区域的一定期限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可以累计叠加。
2.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笔者不理解的是,这里的有关材料为什么不包含复印件,难道复印件不是材料?还是另有特指。如果是另有特指,则应当在法律条文中加以明确,以便操作。
二、法律适用问题
(一)适用范围
条例第二条规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
如果一起事故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未危及公共安全,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是否适用本条例?比如:单位自行发电,由于接错线路,发生短路烧毁及其设备,造成经济损失;再如,由于购买的材料、设备不符合质量要求导致发生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此类事故,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是否有必要去调查?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调查工作的需要?当前的生产经营单位,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小,相对国有企业的数量而言,该比例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企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起数将更多。现行法律对人身侵权案件尚存“自诉”规定,即“不诉不理”、“不告不理”。笔者认为,如果事故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政府不需要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否则,物权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将很难得到相应的体现。
(二)几个概念的理解
1.迟报、漏报、谎报、瞒报
条例第四条第一款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迟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已经上报,但未在法定的时限内上报,不符合有关上报时限的要求。“迟报”基本不存在太大的异议。
“漏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在法定期限内上报,但是上报的内容不全,仅仅是整个事故的一部分,无法反映事故的全貌。“漏报”,仅仅启动了上报程序,对实体处分没有帮助。也有一说,对整个事故不报的行为也属于“漏报”。当然,“漏报”的前提必须是主观方面不存在过错。
“谎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以故意隐瞒事故真相或者编造、捏造虚假事故进行上报的行为。其形式上已经上报,时间上也满足法定要求,但是由于反映的内容不符合事故的客观真实,需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瞒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对本应依法上报的事故人为的加以全部隐瞒或者部分隐瞒。其后果是,事故的真实性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从形式上看,“瞒报”与“迟报”相近;从结果上看,“瞒报”与“漏报”、“谎报”相近;从主观恶性上看,“迟报”和“漏报”均不存在主观故意,而“瞒报”、“谎报”则存在主观故意。
如何对违法行为进行准确定性,是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关键,关系行政执法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能否不败诉,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政府形象的树立。现实遇到的难题是,在事故报告中,究竟什么样行为应当定性为“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如果定性错误,可能导致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导致行政违法。
鉴此,笔者建议对事故的上报行为仅作二类定性:一是“迟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是真实的,仅仅是时间程序上、形式上不能满足法定条件,即可以认定为“迟报”;二是“错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存在不真实的情况,这里包括全假或者部分假,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都属于“错报”。这样的分类可能更能方便执行,更有利于操作。
2.负责人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是本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是本行政机关的负责人,主持本行政机关的工作。在行政机关正职缺失时,主持本行政机关工作的副职是负责人。无论正职主持工作还是副职主持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只有一人,任何行政机关不可能同时存在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负责人”。笔者认为,事故发生时,有关负责人能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施救固然是好事,一能体现领导对事故的高度重视,二能对事故施救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但是,社会存在分工,政府与部门之间虽说分工不分家,但事实运作过程中存在分工合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种社会分工才出现职责分工,才有权责对等的需求,才有恪尽职守的要求,才能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如果所有的事故都要求人民政府负责人赶赴现场,只恐怕人民政府负责人力不从心,加上政府负责人每天承担大量的日常工作,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应对事故,客观现实中也没有这种必要。社会要发展,事故发生也就在所难免,而且是天天有事故。倘若让省长、市长、县长凡事故必躬亲,经常奔波于事故现场,疲于应付事故而荒于政务,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办到。笔者考虑,既然政府的“负责人”只有一个,而政府的“领导”可能配有几个,能否将赶赴现场的“负责人”改成“领导”,这样或许会更有利于操作。从人头数量来看,多配几个政府副职可能更大,更有助于解决“负责人”奔赴现场的精力体力问题。
3.“现场有关人员”、“本单位”
条例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由于事故可能在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场所以外的区域发生,这里的事故现场有关人员是指那些人?是与事故单位存在组织、人事、工资、劳动关系的人,还是与事故本身造成的后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且在现场的人员。笔者认为,在事故现场的自然人合法权益因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受到侵害,该自然人应当属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如果该自然人与事故发生单位没有工作隶属关系或者是没有固定职业,要他们向他们的各自“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事故的施救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也有悖于条例的立法本意; 特别是对于没有固定职业的,谁又该是“本单位负责人”?需要具体的规定,以便于操作。
4.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应当谨慎启动应急预案,能够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尽可能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施救。因为每个事故应急预案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需要涉及多个部门,需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力。该程序一旦启动,其耗费将一直延续到事故现场清理、伤病人员救治直至善后处理,成本将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一个启动应急预案的标准,该应急预案就很容易被启动,势必给事故单位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会无意义地牵扯政府精力,占用社会有限公共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条件加以明确。现实中也没有一遇到事故就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必要。比如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很小的事故,在车间作些简单处理就足以消除影响的,这就没有必要去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5.“有关”的范围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所有的人不应当都是有关人员,“有关”人员的范围也既不宜盲目扩大,也不宜过度缩小乃至于将真正有关人员排除在外,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认定。没有标准,可能也只能依据调查组的主观意志来自由判断?容易导致把无关的人员牵扯进来。操作起来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影响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活动,甚至变相成为违法干预、侵害生产经营单位的自主权。事故调查行为属于行政执法,有些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由企业牵头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该调查组是否也就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如果“有关”单位和个人拒绝提供,该调查组又该采取什么措施?
6.“擅离职守”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具有法定职责岗位的“擅离职守”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岗位职责可能随机程度会大一些,随时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比如岗位撤并、出差在外、无法及时赶回,客观原因失去联络无法联系,交通工具不变或者没有交通工具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条例规定的“擅离职守”该如何理解,如果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是否应当被认定为擅离职守?谁有权认定擅离职守?这些需要明确规定,才有利于操作。
三、其他问题
(一)事故报告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事故单位的名称、证照登记编号、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及其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单位成立时间、办公地点或者住址、经营范围、主管机关等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及事故的简要经过
时间上统一以公元时间、24时制。地点上明确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当地的“土名称”。当地的交通状况,事故现场的描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点线、条块结合等等。
3.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上岗前或者事故发生前的现场人数清点、统计,事故发生后的人数清点、统计。可以从劳动防护用品领用情况、核对交接班对照表等方面推算事故现场的人数。损失方面重点统计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商品存货及其他物件损失情况。
4.已经采取的措施
事故上报情况,现场施救情况,现场指挥情况,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现场交通通讯情况,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情况。现场无法解决需要支援情况,比如:存在哪些未能自行克服的主要问题,对财产如何保护,对人身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7.对报告中陈述的事实应当提供、随附有关证据。
(二)公安机关的追捕归案能力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公安机关的侦查缉捕能力不容置疑,也是其业务之重点。但笔者还是有些疑虑,对公安机关提出高要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求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可能要考虑现实。前阶段有些地方提出“命案必破”,结果是否所有的“命案”都已“侦破”,即便把一个地方的所有警力都都投入命案的侦破工作,想要“命案必破”也很难。从公安机关现有人员素质、设施配备、其他装备等主客观条件来分析,能保证依法立案,并采取积极的强制措施加以侦破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有些犯罪嫌疑人不是主观上想让其归案就能归案的,不仅我们国家目前做不到,就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也无法办到。“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且不仅是现阶段做不到,将来也做不到,除非人类已经建立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已经不存在任何社会矛盾。
(三)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可以看出,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二种,第一种是国务院直接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第二种是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这种“授权”是否需要通过行政法规立法的形式予以确定还是通过发布国务院决定的形式予以确定,目前尚不清楚。如果是以行政法规立法形式确立,那么,如果没有法定事由并依照法定程序,被“授权”的部门对此类特别重大事故均有权直接代表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因为这种“授权”具有显著的“独占性”、“排他性”。
(四)地方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司法实践中,“授权”与“委托”通常都是合并使用,“委托”应当办理“授权委托书”,委托的核心是授权,没有授权的委托是空洞的,委托是形式,授权是内容,不宜将授权和委托人为地分开使用。此外,地方政府无权“创设”进行“授权性”立法。在同一条例作出“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等二种不同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二者之间应当存在较大区别。相对前款规定的“授权”,笔者认为,条例规定的“委托”应当理解成单项委托,即接受委托的部门自接受委托之日起至事故调查结束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之日止,这期间有权以委托人的名义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对于其他事故,未经委托人委托,该部门没有调查权,不能当然的取得合法的调查资格。条例对如何办理和执行授权委托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五)行政执法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得跨越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活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公安机关刑事侦察活动)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以上”二字应当删除)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的属地原则无可争议,也符合我国目前的行政管辖的基本原则,即由行为发生地管辖为主。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其参加的地位?作用?是否作为事故调查组成员,履行事故调查组成员的职责?如果履行职责,意味着跨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这将涉嫌违宪。另外,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如何得知发生事故?谁负有义务、负有责任通知、报告“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这些问题,条例没有解决,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
(六)建议建立事故调查组人员的回避制度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是指参员事故调查的各成员单位,不是指个人。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似有不妥,应当是调查组人员应当与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笔者认为,在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应当引入或者建立回避制度。
(七)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1.内容与方法
(1)基线调查。首次上课前,用食品安全问卷进行调查。
(2)教育活动开展。参加食品安全选修课的106名学生为教育组,参加其他选修课的146名学生为对照组,对教育组开设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来源、食品安全防范等内容,共10讲,每周1次。
(3)教育评价。结束后用相同问卷再次调查,观察学生食品安全知识与行为的变化。
(4)评价指标。
①食品安全认识:食品安全存在问题、消费环境安全、油炸食品安全等。
②食品消费行为:消费食品环境选择、食用油炸食品频率、食品放置时间等。
2.质量控制
对调查员和调查对象培训后,填写调查问卷,上交问卷时当场核对;回收调查表后,进一步核对准确无误后,进行计算分析。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双录入法进行录入,用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二、结果
1.调查对象构成情况
教育组男13人、女93人;对照组男22人、女124人,两组男女构成无显著差异(2=0.854,P>0.05),年级构成也无显著差异(2=6.011,P>0.05)。
2.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教育前两组学生对食品安全认识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对食品安全存在有问题、油炸食品不安全等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对校外早餐不安全、超市食品安全的认知无显著差异。
3.食品消费行为改变
教育前两组学生消费食品的行为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学生每周食用3次以上油炸食品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学校用早餐、食品放置≤3天等比例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与行为存在相关性,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行为是知识掌握应用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能力强,能注意用知识指导行动,因此,加强大学生食品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应能取得理想效果。
1.选修课教育切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教育前学生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足,部分饮食消费不安全。教育后,教育组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也大为增多。因为选修课具有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的双重特点。选修课具有一定的教学体系,还需要进行考核,故与健康教育讲座相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知识传授有一定的体系,教学内容较丰富,授课形像生动,利于学生接受。但它又不同于正规教学,不需要讲授全部知识,形式灵活多变,通过大量视频观看、讨论等,澄清认识与行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这种活泼的教学方式切合学生的需要,学生能很快接受知识。
2.选修课教学促进学生知行的改变
一、调查背景
“教育无小事、安全第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安全防范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集体场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有坚实的安全防范工作做保障,否则,不仅会破坏正常的教育秩序,甚至会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而今年来,在各大大小小的高校中,发生层出不穷的偷窃、抢劫、火灾等安全事故,为了保障大学生在校安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创建平安校园,所以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老师的带动下,我们西南政法大学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调查。
二.调查情况。
本问卷调查表发放范围在西南政法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共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被调查的男女学生人数基本平衡,涉及到西南政法大学所有学院和年级,从而基本上做到了随机调查的目的。
三、调查统计与分析。
1、从调查数据可以了解到,西南政法大学有近13%自我防范意识强,接近77%的大学生认为自我防范意识一般,有10%的大学生认为自我防范意识薄弱。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有9%的大学生不用插座的时候是每次断掉了电源的,有28%的大学生经常拔掉插座,有40%的大学生偶尔拔掉插座,有23%的大学生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个小问题。但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但是由于高校的失火情况也有出现,所以,还是应该做到不用电时就关掉电源,这样省电又安全。
3、有13%的大学生懂得基本的防火和救火的知识,有7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只懂得一些,有14%的大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由于火灾说不准什么时候发生,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是应该了解一些防火和救火的基本知识的,这方面学校方面可以做一些小的知识宣传栏,加强大学生的逃生本领。
4、有67%的大学生外出时在拥挤的场合会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有19%的大学生有时会注意到,有14%的大学生从来不会注意到。由于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大家的保护意识还是多强的。就是由于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千万不要让别人有趁人之危的机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随身物品,保证它们的安全。
5、有16%的大学生接收陌生人上门推销,有46%的大学生不接受这种情况,而38%的大学生要视情况而定了。对于陌生人上门推销这种莫衷一是的情况,我觉得还是视情况而定比较好,不要失去自己的警惕性。因为站在门外的也许是同为大学生的学生或者是为生活而奔波的柔弱群体,又有可能是不法分子的“踩点”活动,所以我觉得警惕些还是有好处的。
6、有17%的大学生最后一个出寝室时会检查好门窗是否关闭,有48%的大学生偶尔检查,有35%的大学生不会检查门窗的关闭情况。学校虽然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但是也不可不防,在学校丢失财物的事件也不鲜见,所以特别是1楼的学生要注意检查好门窗的关闭情况,在学校丢失东西是很难找回来的。
7、有24%的大学生经常晚归宿舍,有53%的大学生偶尔晚归宿舍,有23%的大学生从不晚归宿舍。从这里看同学们做得不是很好,没有这方面的防范意识,通常晚上的犯罪行为比白天的频繁,可能会有不法分子在学校门口,网吧门口及台球吧等的门口守株待兔,专门等晚归宿舍的同学,然后对其下暴以及恐吓,对于女孩子可能还会发生强奸,晚上人烟稀少,相当的不安全,所以奉劝同学们还是早点回到宿舍会比较好一些。
8、有12%的大学生会讲银行密码等重要的事透露给朋友,有65%的大学生不会讲此类事情透露给朋友,有36%的大学生偶尔会透露出这种机密的事情。朋友之间友谊虽然重要,但是最好不要在钱财的方面与他们“翻船”比较好,狗急会跳墙,当然也保不准谁会见财起意,或者一时口快将此事透露给其他人。
9、有42%的大学生进入建筑物时会注意到“安全通行”的标志,有22%的大学生不会注意到这种标志,有36%的人偶尔会注意到。一般情况下建筑物是安全的,但是如果遇见地震或者一些其他的突发情况,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如果你注意到了“安全通道”的标志,你可以选择又近又快的通道迅速撤离突发事件地段,相对你的安全度是比其他人高的。
10、有28%的大学生遇到小偷会揭穿他,有49%的大学生会选择报警,有23%的大学生选择忍气吞声。揭发小偷是每个公民维护社会治安应有的义务,但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制定一个正确又安全的制服方案。不能放之任之,又不能鲁莽行事。
四、个人建议
从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校内还是缺乏一定的自我防范意识。所以我个人做出以下建议。
1、提高自我的防范意识,多看一些高校的案件,从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
2、养成好的习惯,做到随手关门,出门时关门关窗,不用电的时候要断掉
电源,既不浪费又保证了安全。
3、学习一些基本的自救知识,如火灾,水灾等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这样才
能遇事不慌,将生命财产的损失度降到最小。
4、时刻保持警惕性,不可放下防范将什么都付之于人。
5、如果遇到危险时,要保持镇定,懂得舍财保命,伺机逃跑或者寻求帮助。
不要与危险分子硬碰硬。
6、学校做好基本的安全措施,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五、调查感言
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通过对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状况的调查,为在校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提供依据。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现状,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同时为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培训和教育计划提供参考。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以选择题和开放题方式进行调查,共30道题,我们共计向武汉市4所高校发放问卷,每所学校50份,共200份,同时又在3个问卷网上发放问卷,平均每个网站60份,高校问卷回收184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184份,网络版问卷回收102份,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56.7%,总回收率75%。具体分析:
根据问卷总结出以下数据:
答题者性别 文化程度 专业
食品质量关心度 何处就餐 安全隐患最大 食品安全担心问题
食堂安全工作 大学生忧患意识 日常饮食习惯 在食堂买过不安全食品
学校食堂和无证流动摊点卫生 食堂餐具是否卫生
食堂塑料袋是否卫生
食堂饭菜中不卫生的东西 食堂是否用消毒餐具 男性 51% 专科29% 文经理37% 很关心78% 食堂43% 食品添加剂31% 很好21% 很强37% 吃绿色食品12.7% 经常 8% 当然27% 是63% 是56% 是73%
女性 49% 本科63% 医管11% 一般15% 外卖36% 有害物质残留21% 较好48% 一般49%
本科以上8% 教法17% 不怎么关心6% 超市11% 批发零售12% 转基因食品13%
有待加强17% 比较弱8%
其他35% 不在乎1% 其他10% 餐饮消费15% 卫生问题35% 很差14% 很弱4% 美味就可以15.7% 从没有19%
种植饲养28% 生产加工45%
美味营养62.7% 营养8.8% 偶尔35% 差不多58% 否37% 否44% 否27%
非常少38% 无证摊点更干净15% 消毒餐具66% 一次性34% 服务人员服装卫生
工作人员着装符合安全标准 食堂性价比 关注
哪类食品最担心 我国食品安全环境
遇到安全问题 如何处理 保障措施 解决度 如何提高意识 做出贡献 会53% 是36% 很高26% 口味37% 粮油13%
不在意47% 否64% 一般45% 价格31% 肉奶35%
很差29% 质量16% 蔬菜28% 越来越差32% 过保质期23% 有关部门投诉14%
开展教育12% 一些41% 拒绝不安全食品24% 揭露事件27%
营养16% 其他24% 说不清18% 没问题24% 消协投诉14% 倡导自律9% 没有7% 逐渐好转19% 差不多31% 注水肉17%
食品中毒36% 忍气吞声14% 要求退款58% 加强管理42% 加大处罚37% 全部24%
大部分28% 阅读资料57% 以身作则19% 提高意识41% 宣传知识32% 通过上面数据,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大学生对于食品质量还是很关心的,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食堂就餐,外卖也是学生解决吃饭问题的一大途径,但大部分同学对于食堂的卫生满意度并不高,认为满意的同学也大多是基于对学校有关部门的信任。食堂卫生安全总体来讲不错,比如使用消毒餐具,既卫生又环保,使用的塑料袋也是食品专用袋,这方面在同学中口碑还是较高的,但是也有有待加强的方面,比如饭菜中偶尔出现不卫生的东西,或者服务人员服装卫生不合格,这严重影响了食堂食品安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食品忧患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对于饮食方面也是美味营养两手抓,既要照顾到味觉,也不能忽视营养。而他们担心的食品大部分都是比较容易腐坏的食物,比如肉奶还有蔬菜。对于已经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数同学还是能够捍卫自己的权利,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能够勇敢的说出来,而他们遇到的问题,以食品中毒和过保质期为多。关于两道开放题,同学们的答案不是很统一,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很多同学选择去医院,通知学校,或者报警,至于如何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同学们还是比较赞成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询资料,我们发现,整体管理层次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实行校长负责制,并按要求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具体管理层次上,学校根据我校实际,设立了食品安全与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来管理学校食堂以及其他方面食品安全工作,学校后勤作为一个服务经营性实体,一方面做好相关师生饮食工作,另一方面,作为经营单位,同时担负着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是学校食品安全的重点。大部分的学校食堂都是以承包给个人的形式经营,但学校要对整个食堂的食品安全负责,实行责任到人,层级化管理。推行管理与监督双管齐下的层级化管理,使管理更具科学性,管理效果更具时效性。
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是手机上网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把双刃剑, 在带来便利的同时还伴随着危害, 为了促进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健康发展, 本文就以南航金城学院在校大学生及附近大学城的高校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总有效问卷数为800份, 样本构成为男性占53%, 女性占47%。理工类大学生占57%, 文科类大学生占43%。
一、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情况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调查结果如下:
(一) 大学生接触手机互联网程度
调查显示, 大学生作为一个模仿性强, 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而手机以其便捷, 时尚性吸引着这个群体。调查显示, 超过98%的人使用手机上网, 并且超过80%的人经常使用手机上网。
(二) 大学生手机上网时长及流量花费
手机上网时长及流量花费情况反映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依赖程度及粘性, 时间越长, 花费越高, 依赖性就会越强。调查所示, 当今社会大学生每天的手机上网时间1-2小时, 而消费流量则集中在60-100兆。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上网渐成习惯, 超过九成的大学生每天都会手机上网, 并且超过八成的人手机上网在1小时以上。八成大学生上网耗用流量在30M以上, 费用约5元, 且五成学生会存在流量不够用, 因超流量而担负超额手机话费。而对于流量的消耗则与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异, 但这也同时反映出手机上网的时间长短。对于时间的合理安排与手机上网消费的合理运用则更加应该得到同学们的关注与重视。
(三) 大学生手机上网时间段
大学生手机上网的时间段, 可以间接反映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地点, 便于对大学生管理和控制。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都会在无聊之时使用手机上网, 成为了普遍现象。由于对于手机的依赖, 导致大学生上课手机上网, 则对于教学管理, 调动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 上课效率和自身的学业发展都带来了不利的挑战。大学生丰富的业余生活、大学课堂的讲授缺乏吸引力、相对自由的个人行为、学校机构的管理不善等也是造成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原因, 当然手机对于同学们的积极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对于大学来说,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完善学业, 提升自我, 实现自身的价值, 改善高校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难得的机遇, 充分利用手机上网的优势, 这才是大学体制应该重视的。
(四) 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的服务
调查显示, 大学生手机上网主要是以娱乐和了解新闻资讯为主, 由此可以得出大学生对于时事新闻的关注, 对于课外知识面的求知欲程度都有一定的积极性。而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聊天可以说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目的, 从这一面可以反映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的频繁, 渴望与外界不断进行交流, 丰富自身的人际交往面;但是从另一面可以揭示出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交流, 对于倾诉对象的难觅。虚拟空间的频繁交流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到真实生活之间的交往, 同时也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 甚至会导致交流障碍与语言障碍。
二、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认识
对于大学生对于使用手机上网的认识方面, 调查结果如下:
(一)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目的
调查显示, 娱乐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目的, QQ、微博、微信、人人等即时通信的出现兴起和迅速发展, 其本身的娱乐和便捷性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大学期间, 时间较为宽裕, 娱乐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了解新闻咨询, 大学生伴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 对时事政治要求也比较高, 丰富和填充大学生知识。
(二) 大学生上课手机上网的原因
调查显示, 40.8%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没有吸引力是上课时手机上网的普遍原因, 36%和35.6%的学生认为无聊空虚, 消磨时间及课程无关紧要是其上课手机上网的重要原因。不难看出, 老师上课效率和课程实用性直接影响学生课堂手机上网, 由于此原因, 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空虚寂寞, 只能用上网的形式摆脱空虚。
(三) 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影响
调查显示, 67.6%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上网开拓了视野, 拓展了知识面, 缓解了心理压力, 结识了许多朋友, 但是仍然有12%的大学生手机上网已经严重影响到其学习和生活, 甚至无法自拔。
(四) 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依赖性
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于手机上网存在严重依赖, 近三成的人将无法忍受无法上网的时间。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手机。大学生活习惯、自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自身因素成为大学生普遍手机上网的重要原因。手机上网的影响主要分为对于学习, 网络行为, 心理, 自身的认知几方面, 如何调整自身与外界的联系与共同进步, 则需大学生自身的自我认识。
三、大学生手机上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情况、手机上网的认识以及影响手机上网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我们发现手机上网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一系列的问题。
(一) 积极方面
1. 手机的通话功能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
通过手机这一媒介, 人和人之间相隔千里也可以交流, 是扩大了的人际传播。大学生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 他们从祖国各地汇聚到学校里学习, 远离亲人朋友, 通过手机上网可以告知他们生活情况, 近期生活中的麻烦寻求帮助。与人交往是每个社会人的实际需求。交往空间的扩大使得大学生社会性特征显现出来, 从而排除孤独感等不良心理情绪。
2. 手机的上网功能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
报纸、广播、电视媒体每天报道大量的时事新闻, 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能够消除人们信息的不确定性。同时, 可以使大学生享受上网带来的其他功能。
3. 手机上网功能自身存在的优势及为大学生提供的便捷:
手机上网, 将信息整合使人们随身携带的手机成了互联网的终端机, 手机与电脑相比, 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价格便宜等优点, 而且手机上网与电脑上网相比有着移动性的优势, 这些优势使得使用手机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手机信息载体比报纸、广播、电视信息载体在信息传递上更方便、直接。尤其是3G手机, 其强大的上网功能相当于一台移动的智能化电脑。
(二) 消极方面
1. 精神层面:
过度地沉迷虚拟世界而脱离现实是手机网瘾给大学生带来的最大危害, 长期将自身感情寄托于网络, 精神空虚, 导致其渐渐疏离现实, 加剧其冷落现实人际交往。
2. 社会层面:
由于大学生沉迷于手机上网, 导致自身交际范围狭窄、沟通交流能力差, 以及价值观不正确, 不仅影响自身学习, 而且对社会也造成不好的影响, 其教育理念受到质疑。
3. 健康层面:
由于大学生过度沉迷于手机上网, 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造成了大学生封闭心门, 孤独抑郁, 甚至还导致手机上网综合症等现象的日益严重。
4. 学习层面:
由于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依赖性, 导致大学课堂互动性变差。以至于大学教师在要求大学生提出看法或观点时, 大学生不能去独立思考, 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老师与学生都带来了坏处, 同时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具有隐蔽性, 无论课前还是课中, 浏览网络信息, 玩网络游戏, 防不胜防。加大了课堂及学校管理的难度,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改善大学生手机上网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手机上网带来了便利, 但是造成的问题是不可估量的, 影响严重且极容易扩散和传播, 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对于各高等院校, 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手机的各种功能, 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通过它与亲人朋友交流, 通过它获取信息知识, 不断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从而打造一个拥有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 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 正确把握手机上网给大学生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主动迎接新挑战,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网络与课堂相互结合方式, 优化教学模式。无论学生在上课还是课外, 都能看到老师课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网络的积极效应发挥最大。
2.端正大学生的手机上网的态度, 在于疏导, 而非阻止。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成人个体, 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将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利弊向大学生展示, 让他们自我思考, 明确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端正心态, 积极提高自己。
3.建设和发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部门, 重视大学生生活的每个细节, 使大学生在生活中出现问题能够得到帮助, 重视和解决。很多大学生因没有明确人生目标而自甘堕落, 大学教育应该加大职业规划课程课时量和质量。并且成立大学生心理服务中心, 每个系, 每个班都应该有心理观察员, 任何学生问题积极上报, 再由老师进行调查研究, 寻求解决措施, 并对问题严重学生进行咨询了解, 在源头进行预防和解决。
4.大学生在提及课堂手机上网原因时, 第一位的是老师上课质量差和课程无意义, 无聊。所以, 大学选择课程很重要, 应以学校学生未来发展为中心, 做到经世致用, 不能让课程空口而谈。对于教学老师, 应该得到足够重视。教师站在第一位向学生展示学校形象, 发掘老师的潜力。将教师上课质量提高到最好, 解决学生上课无聊问题。
5.积极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的同时, 充实自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将手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使大学生有事可做, 有事可想, 有目标可以规划。只有这样, 大学生才会更加珍惜大学生活, 好好去利用大学时间。
6.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 对于网联网的监控与管理已经日益得到重视, 对于手机网络安全, 广告服务商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应该日益完善, 建立一个健康、健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五、结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手机上网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无论是在大学生学习方面, 还是生活中, 大学生已经无法离开手机互联网。通过调查研究分析, 大学生网民基数比例大, 增长快, 并且依赖性强, 手机上网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问题, 特别课堂上网更是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的开展。在此基础上, 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给手机上网的大学生一些启示。
摘要:手机这种信息时代产物的代表, 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生活, 成为大众使用频率最高的通讯工具。在大学校园中, 手机无处不在, 它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角落, 成了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 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手机上网因其方便快捷、形式新颖, 得到了广大手机用户的认可。但在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 负面影响也相伴而生, 特别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 严重影响到学习与自身态度。本文以南航金城学院在校大学生及附近大学城的高校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 对目前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上网,手机互联网
参考文献
[1]王元花.手机流媒蔓延校园之忧[J].人民论坛, 2006 (07) :56-57.[1]王元花.手机流媒蔓延校园之忧[J].人民论坛, 2006 (07) :56-57.
[2]王萌.浅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J].理论探索, 2005 (6) :140-145.[2]王萌.浅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J].理论探索, 2005 (6) :140-145.
[3]巩晓丽.手机短信传播与新型人际交往关系建构—基于中国社会的分析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 2009.[3]巩晓丽.手机短信传播与新型人际交往关系建构—基于中国社会的分析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 2009.
[4]黄明, 闫淑楠.浅谈手机上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09, (14) :51.[4]黄明, 闫淑楠.浅谈手机上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09, (14) :51.
[5]王莉.qq传播的负外部性及社会控制[J].中国校外教育, 2007, (5) :1-2.[5]王莉.qq传播的负外部性及社会控制[J].中国校外教育, 2007, (5) :1-2.
[6]曹丹, 杨清.大学生与手机互联网[J].东南传播, 2009 (1) :149-152.[6]曹丹, 杨清.大学生与手机互联网[J].东南传播, 2009 (1) :149-152.
这次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两年来课题实施的效果,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为我们语文老师下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本次调查共收到学生的答卷164份。这份问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10题;第二部分是主观题,有两题。调查包括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复习情况等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无记名回答。课题组老师进行了数据整理和结论分析。
二、数据整理及分析
1.学习主动性
调查中,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占47%;需老师同学督促的占4%;完成任务比较拖沓的占21%。这说明经过课题实验,有半数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自主意识也比之前有了大幅提高,这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是个可喜的进步。
2.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调查中,预习时努力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占17%;部分做到的占80%;很少预习的占3%。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已有预习意识,学生已经建立了自主学习观念,预习的作用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调查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预习,检查预习效果,对部分后进生应提出预习要求和目标,并对难以处理的问题作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预习中的困难。
3.课堂教学情况
教师授课时间分配调查:认为老师上课讲得太多的占46%,老师上课应该多讲一些的占23%,时间合适的占32%。参与课堂讨论调查:积极投入参与讨论的占28%,偶尔参加的占57%,没兴趣参加的占15%。这反映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改进了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的主流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说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较大的成效。教师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他们多尝试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课后复习方式:把重点内容看熟练的占26%,抓重点和难点的占37%,以单元为单位复习的占33%。以上数据说明,经过课题实施,“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已有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自觉、自主复习。并且能在复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说明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已逐渐养成。但教师还要在复习方法指导上多下工夫,让学生的复习实现高效率。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三、调查结论简析
1.通过调查可知,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通过恰当的评价鼓励不善发言的学生。数据反映目前虽然进行了深层改革,进行了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但学生对自己潜力发挥仍感不足。说明课堂上还需要加大学生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度。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和创新能力。
2.自主性学习中,学生只有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才能较好地适应快节奏的教学形式。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已养成预习习惯,并且较好地体现预习效能,预习的方法有了改进。但学法指导方面,还需加强,少数学生预习具有盲目性。预习时,把做题当作主要目的,而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因此,预习时教师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指导,以及预习检查都是不可忽视的。
3.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调查反映,大部分学生都适应了自主探索,手脑并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且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大多数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的结果需要自己去探索,只有自己勤奋,才能较好地获得知识,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逐渐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了“先学后导,自主钻研,互相讨论”的学习习惯,逐渐“能学”、“会学”。
四、展望和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我们认为,我校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贴近实际,开展研究意义极大。后阶段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需在教学生“能学”“会学”“巧学”这几个方面加大力度,教师要在实践中,总结出最佳的导学策略。
调查中我们看到,语文课还需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教师要不断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多数学生的选择。要相信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异想天开”。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对知识的消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而自主,合作,探究需要一个和谐开放的空间。因此,教师应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的参与时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次调查,增强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信心,看到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自主性学习方式,变得越来越会学,越来越“聪明”,我们备受鼓舞。但我们也认识到,课题研究中尚有许多方面还不完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进行理论学习,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真正地使课题研究服务于教学,推动新课改的进程。
调查人:XXX,XXX班,XXX(学号),XX学院
调查时间:5月30日—6月3日
调查地点:XXX大学
调查目的: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播放以来,人们对食物的热爱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国度,网上用词来说就是“吃货”横空出世。但从这也引发了我对食品安全的一些探讨,因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看来,各种食品问题不断出现,那么大学生对待现在的食物的信心安全度有多高,对于不良商家的态度又是怎样,并且调查大学生对于现在食品危机的一些应对措施,以及他们独特的该怎么防范不法商品的流入自己圈子的方法。同时借此呼吁政府、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严厉大力打击不法商品和不法分子,从而减低罪案的发生。
正文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展开调查的过程;
利用课余时间,在主要路口找校友进行问卷调查。
首先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天气晴朗,大家的心情会更好点,帮忙调查的对象也会比较好说话;观察调查对象也是一门功课,找那种比较爱笑、拿课本的比较好,通常会很自愿配合填写调查问卷;选择在下午四点到六点这个时段,在大家回宿舍的主要途径,大多数同学都会有时间做这类问卷调查。虽然有时会碰壁,例如有的同学对调查不感兴趣,没有意向填写问卷;有些同学忙着去上课、参加比赛等,没时间填写。不过大多数同学愿意帮助调查人员调查这类问题,希望自己的意见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并探讨一些类似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感慨,希望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
接着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要有礼相待,每个同学都是花费自己的时间配合调查的,态度不要太死板,可以与她(他)们进行沟通,让两分钟的问卷调查变得生动,使心情保持愉快,填写的内容就不会太空泛。问卷要保持清晰度,比如提示单选、多选,填写时选项打钩等,同时可以向同学说明他们填写的内容会受到保护,不会有传到网上之类的问题的发生。
第二,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我的调查问卷显示70%是男性,30%是女性,且因为调查力度不够,显示的数据只能作为小部分群体人员的参考。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美食纪录片很火,但根据调查显示不足10%的人看过,说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一部分学生对美食的关注度不高。以我理解,“舌尖上的中国”的推出,最主要是挽救中国人对食物的信心,让国人了解中国食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好,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不要被小人和卑鄙的事件所打到,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善恶到头终有报。希望大家可以观看此类节目,重拾对中国食品的信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尺度,吃到好吃的食物大多数人是很满足、幸福的,同时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导致一部人对食品安全度降到20%到59%,这个59%数字是我特意设计,我想了解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是会偏向及格线60%而去吗,从我的调查问卷看来,安全度降到这个程度的有30%,这个数字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看来不出奇,但是如果扩展到全国,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据啊,俗话都说“民以食为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另一部分人的食品安全度60%属于60%—80%这个范围,可以说明中国食品对大家来说比较不错。只有10%的人处于80%—100%可以明显显示出对食品存在疑虑的不在少数。
调查显示,景德镇陶瓷学院部分同学的购买食品水平平均处于100—200之间,占70%,另有30%同学比较简朴,花费为100元以下。
在购买食品除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外,大家对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关注明显不同,有的看外观、保存方法、食用方法,有的关注品牌、厂家与厂址,食品安全标志,食品成分等等,大家还是对自己的安全问题很注重的。对于食品安全类新闻大部分人很少关注,少部分人经常性关注这类新闻,虽然如此,对于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大家印象都比较深刻,相信同辈人的传播力量是巨大的。
对于六六粉、敌敌畏生姜,地沟油,问题鸡蛋,病死猪肉,雪糕添加剂等大家都不陌生,这说明什么,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提高到一个空前关注的国度了,不需要特意关注新闻,就能从各种任何方面了解到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出现这些情况大家的看法不同,10%的人认为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让许多人擦边球,使管理部门无法可依 ;10%的人认同国家法律制度较完善,有法可依,但执法不严;80%的人觉得在市场经济下大多数人无法抵挡金钱的诱惑,导致道德沦丧。
大家希望政府能公开食品方面的工作情况,透明化,并严格限制食品制作行业的准入资格,对生产过程进行严密监督,把好最后一关,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而且大多数人希望参与制假、卖假的人员都该得到严重的处罚,甚至直接关闭其工厂,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至于措施,有的人提议提高自身素养,加强公众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打假意识,而不是遇事怕麻烦,自认倒霉。
第三,根据分析,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目前大学生对自身饮食方面比较关注,但本身对食品安全问题新闻的关注度需要提高,及时了解最新的食品安全问题可避免遭遇买假货、吃有毒的食物等现象的发生。大学生比较怕惹麻烦,遇到事情不会为自己的利益争取,比较怕事,买到假货的大多自认倒霉,这说明思想不够成熟、坚韧。
整个社会的节奏比较快,金钱主义至上,甚至有感叹“住房贵、薪资少、死不起,因为墓地也涨价”,这造成了很多人的心理扭曲,为赚钱不择手段,有了钱就可以住洋房、买车子、后一代上贵族学校。厂商违背良心、违反法律屡见不鲜,商家违心说顾客至上,背地买卖假货,欺骗消费者,为了钱无视那些遭受伪劣商品而受折磨的消费者。虽说这样厂商、商家不占总数,但食品安全问题是络绎不绝的出现,低气压围绕了所有人。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结论,我的建议如下:
1、相关部门尽早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也可以在我们和家长中开展食品安全征文比赛或知识问答竞赛,从而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
2、将食品安全常识也纳入健康教育中,学校已在我们小学生中开展了健康教育,但食品安全方面的内容缺乏,应该提高食品安全知识的比例。
3、家长们要发挥榜样作用,因为我们生活饮食习惯的培养,家长的作用是主要的,因此首先家长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要强,知识要丰富,习惯要正确,这样才能更好的影响和教育我们。还有一点,如果可以,尽量一日三餐都在家做着吃,而不是给我们钱让我们自己去买着吃。
4、食品生产企业多生产绿色零食,作为我们爱吃的“垃圾食品”的替代品。
5、我们自身也要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去学习食品安全知识,而且知行合一,用正确的知识去学习,而不是用错误的习惯去生活。
6、保障食品安全要加强“环节管理”,采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预防措施。
7、食品安全要求健全三大保障体系。
(1)食品法规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定高度的健康保护水平;包括明确的定义,以增加可靠性和法律安全性;建立在高水平、公开透明、独立的科学建议之上,这些建议应来自于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过程;应包括在发现对健康的风险已超过可接受的水平时以及在无法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的情况下,采用预防性手段和采取临时性措施的规定;应包括消费者有权获得准确和足够信息的规定;应明确跟踪食品的方法以及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召回这些食品的规定;应明确地规定属于生产者和加工者承担的有关食品安全及质量的主要责任;应包括保证投入到市场的食品是绝对安全并准确标识的义务;还应承认国家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义务;该法规应确保在制定食品法律过程中的公开性并可提供相关信息。
(2)建立检验监测信息通报体系是食品法律的管理及实施所必需的。实验室是食品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目前的食品体系极为复杂,必须加大实验室能力建设力度,并建立食品安全参比实验室,以便进行复杂的参考分析;要对食品检验人员进行食品科学和技术的培训。
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BJ111
3调查时间:2011.11.21—2011.11.2
5调查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三所高校
调查对象:三所高校学生,教师,餐饮食品店
小组分工:组长(杨浦)
组员(姜景博 刘家豪 殷东豪 李笑天 胡弋翔 李忠升 朱夏磊)报告撰写:杨浦
随着各地多起大学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企业卫生状况、原料等问题的曝光,在校大学生的饮食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教育局等单位的积极努力下,我市高校附近餐饮单位大多合理经营,相对安全,但仍存在隐患。
为了具体了解上海市在校大学生饮食安全的真实现状,了解各有关单位工作的落实效果,本小组在临港的三所高校范围内开展了“临港地区在校大学生饮食安全状况”的调查,对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普查,回收志愿者问卷384份,回收率为88.07%。为增强可信度,又与部分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及共享区内各餐饮食品店位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临港地区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饮食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维护了在校大学生的利益。
一、在校大学生饮食状况
现状一:在校大学生饮食地点相对集中。
调查结果表明,临港地区在校大学生饮食地点相对集中。在平日上学时间,在校大学生在食堂用餐率高达85.6%,因为大部分同学认为食堂通常开设在校园内,学生上下课期间就餐更方便,另有大约11.3%的大学生偏好选择共享区内或周边的餐饮单位就餐,只有3.3%的大学生为了追求饮食方面的享受选择到较远的就餐地点就餐。
临港地区在校大学生对日常饮食地点的选择相对固定,通常集中在校内食堂及学校周边共享区的餐饮单位。在多次访谈调查中,在校大学生都提到,对日常饮食地点的选择更侧重便捷性。有很多同学认为食堂的饭菜质量并不令人满意,但出于方便快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的目的考虑,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还是喜欢选择在食堂就餐。同时,另一很大比例的学生表示为了追求适当的餐饮质量他们会选择相对较远的餐饮单位,但由于时间关系,对这些餐饮单位的选择往往也局限在学校附近的共享区。
现状二:临港地区高校周围餐饮单位整体卫生状况良好,相关部门对高校周边餐饮单位管理较有力。
调查结果表明,在受调查的临港地区三所高校中,在校大学生普遍选择的校园周边共计18个主要餐饮单位,96.8%具有相关的营业证明及卫生许可证明。其中具有定期年检记录的占98.6%,学生对高校周围餐饮单位卫生状况的满意度达84.3%。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我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周围餐饮单位强制要求进行定期卫生状况检查,并不定期对其进行抽查,这有效地督促了各私人餐饮单位做好卫生工作,极大地保障了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利益,维护了大学生的健康权。
现状三:高校周围存在一定量不法商贩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饮食。
调研结果表明,仍有约3.2%的餐饮单位无法同时提供经营许可及卫生许可证明,同时在已获得经营许可及卫生许可证明的餐饮单位中也有一定比例卫生状况明显不达标。在实地调查中,有个别餐饮单位就餐环境相对卫生,但备餐间卫生状况明显不达标,对在校学生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隐患。同时,在共享区周围,少数无证经营的小商小贩在固定地点安置流动餐车,向在校学生出售不洁食品,其原材料、加工过程、包装等卫生状况都令人堪忧。在大量调查过程中,很多在校大学生表示即使有些情况下学生并不满意食品及就餐环境的卫生状况,但出于时间因素以及经济承受能力,依旧会选择这些由不法商贩提供的饮食。这也为不法商贩的猖獗奠定了市场基础。
二、实施对策及建议
建议一:针对在校大学生不同的餐饮需求,学校着力提升食堂餐饮质量
在校大学生安全饮食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校方对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态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首先,校方应加强对自身后勤部门食堂的监管,采取专人专项负责制,保障从采买到销售的食品安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饮食卫生与饮食环境。其次,校方应合理考虑不同学生对饮食水平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提供尽量满足需求的饮食,提高食堂的饭菜质量,并借助其交通方便的优点,吸引在校大学生更多地选择在食堂就餐,从而减少学生由于外出就餐而引起的卫生纠纷。最后,校方应加强与各界的联系,与学生增加沟通渠道和交流频率,了解学生对于食堂饮食卫生、安全状况的看法和意见。同时,与社会各界联系,寻求社会对在校大学生饮食安全的支持与保护。
建议二:市政府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形成相关机制,排查卫生不达标的餐饮单位,同时取缔不法经营者。
由于全国各地发生的多起高校饮食安全事故,政府受到问责,群众信任度下降。在此压力下,市政府应担负起监管市场的责任,利用其强有力的监管能力,端正态度,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饮食安全的保障,进而化解信任危机。因此,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形成专门小组负责高校周围饮食安全问题,针对一些长期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有效措施。同时,应对高校学生不定期进行暗访,了解当前高校周围饮食安全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地态度应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接受学生举报,对被举报单位进行重点检查。最终形成相关机制,使高校周围餐饮单位经营规范化、合理化。
建议三:有关部门与校方合作,积极宣传卫生知识,加强在校大学生健康饮食意识
市政府有关单位应与高校间展开积极合作,大力搭建各种宣传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媒体,在向在校大学生普及卫生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充分了解具有安全隐患的饮食带来的消极影响,体会由饮食问题带来的对
学生健康的重大危害及对学生个人权益的侵犯,从而加强在校大学生健康、安全饮食的主观意识,从学生主体发挥作用避免饮食安全事故,营造高校内外安全、诚信、卫生饮食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安全问卷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成品大学生安全出行调查报告10-24
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报告06-04
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10-15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之就业心理调查报告07-02
大学生假期调查报告07-02
调查报告大学生兼职07-16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06-09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范文06-10
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报告07-05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