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共9篇)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篇1

为保障全县各学校远程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特制定《远程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拿出专项资金,实行远程教育专款专用,给予经费保障。

一、经费投入:

1、凡经批准的远程教育经费由各学校校长统一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由远程教育负责人统筹使用。

2、远程教育经费开支范围:

(1)用于学校远程教育经费(维修相关远教设备、购置紧缺设备等等);

(2)复印、誊录、翻印、打印等费用;文具费等;

(3)校内各项远程教育活动经费;教师外出学习经费 ;

(4)是学校购置教育图书、光盘以及各种远程教育材料费用。

(5)教师的教材费、专家讲课费等费用学校都是全力支持100%的给予解决。

二、经费管理

1、各学校以学为单位划拨专款用于远程教育的考核与奖励。分学期考核,分学期划拨,在划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按实际所需款额划拨。

2、各学校拨款金额按参加远程教育教师数全年考核奖励金额百分之八十的比例划拨。

3、各学校用于远程教育的专款由教育局核算中心代管,经费专款专用。

三、远程教育与教研的激励制度。

把教师的远程教育与研究成果等方面设置专项指标,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估,把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条件。拟建每年一度的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骨干系列教师评选制度、优秀实验教师评选制度;设立了教科研专项经费、骨干教师进修专项基金、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基金、教师教育教学奖金等,各学校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远程教育学习、交流研讨、到外地考察学习活动及教科研成果奖励等。这些制度的创建,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给远程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和硕县教育局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篇2

关键词: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缺口及成因

高等教育经费缺口没有确切数字, 最新的说法是张力透露的数字。据2010年5月21日, 《南方都市报》报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起草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透露“保守估计当前全国高校负债高达5000亿-6000亿元。”“目前教育部已批准某些部属高校开始试点改革, 消除过高债务”。高等教育经费缺口究其原因:

(一) 政府教育投入总量虽继续增加, 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没有达标

1. 全国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呈凸型状况

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 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为9815.31亿元, 比上年的8418.84亿元增长16.59%。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2148.07亿元, 比上年增长23.77%。然后开始增长速度逐年回落, 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 比上年增长19.37%。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6502.71亿元, 比上年的增长13.81%。增长速度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

2.“三个增长”落实情况

(1) 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开始逐年回落。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 2006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 (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 下同) 为5795.61亿元, 比上年的4665.69亿元增长24.22%。2007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为7654.91亿元, 比上年增长32.08%。然后与全国教育经费一样增长速度开始逐年回落, 2008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为9685.56亿元, 比上年增长26.53%。2009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为11419.30亿元, 比上年增长17.90%。

(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速度出现回落。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5868.53元, 比上年的5375.94元增长9.16%。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6546.04元, 比上年增长11.54%。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577.71元, 比上年增长15.76%。然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542.30元, 比上年仅增长12.73%。

(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速度起伏不定。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513.33元, 比上年增长12.32%。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596.77元, 比上年增长3.32%。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235.89元, 比上年增长24.61%。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802.49元, 比上年增长17.51%。

3.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缓慢。

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 2006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40422.73亿元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 比例为15.18%, 比上年14.58%增加了0.6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49781.35亿元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 比例为16.26%, 比上年增加了1.08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62592.66亿元 (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 的比例为16.32%, 比上年的增加了0.0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为11974.98亿元, 占财政支出76299.93亿元的比例为15.69%, 比上年的16.32%减少了0.63个百分点。

4.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虽不断增加, 但没有达到上世纪末规定4%的目标。

据统计, 200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0871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 比上年的2.81%增加了0.2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 比上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 比上年的3.22%增加了0.2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340507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 比上年的3.33%增加了0.26个百分点。

(二) 财政拨款占学校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少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披露, 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2006年是1996年8.31倍, 其中, 财政拨款总额为4.51倍, 占学校收入的比重由79%下滑至43%。学杂费总额为16.36倍, 占学校收入的比重由15.06%上升至28.7%。其他总额为36.2倍, 占学校收入的比重由6.37%上升至26.89%。财政拨款在学校收入中巳失去为主的地位。

(三) 政府要求扩建, 但不匹配资金

据了解, 目前黑龙江17所省属高校18个基建项目共花费80多亿元, 其中贷款资金占整个建设资金近60%, 高校自筹资金20亿元, 财政拨款只有3亿元左右。许多高校基建项目贷款比例约为70%, 有的项目贷款比例已达80%至90%。黑龙江省审计厅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局局长姜希明介绍, 在审计的18个项目中, 各级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投入的财政性资金只占资金来源的8.9%, 绝大部分资金是由学校自筹解决的, 由于学校资金有限, 客观上形成了建设项目负债率较高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 依法促进教育经费增加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 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的《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因此, 重点是依法投入。

(二) 保证财政资金优先投入

各级财政部门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保障的理念,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切实保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促进全社会加大教育投入, 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一是要全面落实教育法定增长要求。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 年初预算安排、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 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生均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二是要继续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逐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三是要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来源。按照调整后的政策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按规定全额用于教育, 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教育的规定。

(三) 明确生均财政应拨款标准

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是根据财力水平制定的, 生均财政应拨款标准则是根据人才培养水平制定的。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生均财政应拨款标准。如何从机制和体制上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生均财政应拨款标准将是评价、监测教育投入、政府教育投入是否充足的基本依据。这种标准既有国家层次上的, 也有省级层次上的;既有宏观政策规定上的, 也有微观操作上的。目前, 我国只有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仍缺乏生均财政应拨款标准。因此, 需要制定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生均财政应拨款标准制定后, 不仅可以使大幅度增加的教育经费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更可以为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创造良好条件。

(四) 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稳定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 但2012年主要以组织实施十个重大项目为主要抓手, 这些重大项目大多为短期建设内容, 2012年项目结束后, 如何长久地保障《规划纲要》对财政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要求, 并保持稳步增长, 目前尚缺乏长效机制。特别是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 城乡教育费附加, 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 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 达到发展中国家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计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认真加以落实”。但一直没有达到标准, 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又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能否达到就值得高度关注。因此, 必须制定达到标准的强力措施。

(五) 引导社会力量捐资

教育捐赠在促进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 教育捐赠与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已经并列成为高校的重要经费来源。在我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了很大提高,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 慷慨解囊捐助教育的资金正在逐步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但多年来, 我国高校捐赠收入的比重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应借鉴英美等国家的先进经验, 加强鼓励捐资助学的激励制度建设, 提高捐赠收入在我国高等学校资金来源结构中的比例。例如, 从法律制度层面上修改目前的《捐赠法》和《税法》的相关条款, 鼓励私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捐赠, 对捐赠者实行减免税政策, 使捐款者在经济和名誉上得到双重回报;政府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大学积极募捐, 比如对大学接受来自捐赠的收入进行匹配赠予, 并把赠予的资金归于捐赠者名下;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教育捐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使捐赠者清楚自己捐赠资金的投向和在高校所发挥的作用;大学自己对捐赠收入要高度重视, 成立专门的募捐委员会, 定期拜访校友、社会团体和相关企业, 不断扩展捐赠网络。

(六) 服务社会争取经费

2010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 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设备、设施等优势, 通过与政府、企业、行业等的深度融合, 实施“订单”培养、“项目”培养、“公司”培养、“管理”培养、“贯通”培养, 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技术改造等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开发、培训、再培训提供一体化的多层次、综合型服务, 创造性地实现知识生产力的市场转化, 增强学校办学的活力, 争取社会资金服务高等教育发展。

(七) 建立健全债务化解和控制机制

进一步明确高校化解债务的主体责任, 积极拓展化债资金渠道, 努力缩减债务余额, 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区间。同时, 建立高校借贷款和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制度, 从宏观政策上给予引导和监督。当前, 最主要的是不能再扩大债务规模, 不能以贷还息。在具体措施上, 一是要大力促进增收节支, 优化支出结构, 争取将债务利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安排;二是要积极与金融部门沟通, 争取不断优化债务结构, 减轻财务压力;三是积极推进校区置换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快实施置换, 筹集资金切实降低债务规模;四是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新开工项目, 防止新债产生。

(八) 健全教育经费监管机制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严肃财经纪律, 建立教育经费绩效考评体系,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政府教育经费增长考核制度, 将落实情况作为政绩考核、干部任用和省级财政分配教育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教育经费增长未达法定要求的, 要限期补足。建立教育投入年度公告制度,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健全教育经费审计、监察制度, 强化全过程审计监督。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 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管理。

(九) 完善教育成本分担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平均成本机制的作用, 实现高等教育成本与学费良性互动, 即以办学成本为依据, 处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消耗的机构成本差别, 收取不同学费。

(十) 股票融资

进行股票融资, 是指学校之间进行联合,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公司, 然后以教育公司的名义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 为学校募集教育发展资金。在当前情况下, 这一方式还存在种种困难, 例如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民间对教育股票的反应等。但是, 纵观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 走教育集团化之路并公开发行股票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邵鸿等.健全投入体制机制保障教育优先发展[M].中国教育报, 2010-12-27.

[2]赵善庆.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的解决[J].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 2008 (02)

[3]翟志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研究卷) , 2008 (07) .

[4]赵善庆.我国高校债务化解的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研究卷) , 2008 (09)

[5]翟志华.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现实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8 (07) .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篇3

【关键词】 高校 教育经费 策略

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为了适应所面临的激烈国际竞争,从1999年开始我国对高校招生实行扩招,全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超常发展的阶段。仅2005年到2010年6年间,普通高校从1792所发展到2358所;招生人数从504.46万人增加到661.76万人;在校生人数从1561.78万人增加到2231.79万人(见表1)。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教育投入的增长明显落后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资源极为短缺,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和有限财力的矛盾非常突出。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大学的发展碰到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同时,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资源又存在配置不均、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高校的经费使用效率上。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事业单位,是一个纯消费部门,经费由国家拨,没钱就向上要,在经费使用上存在很大的伸缩性,高校由于长期缺乏自身平衡预算的压力,理财的能动性不强,没有形成对经费使用效果进行考核与衡量的机制,在经费的使用上大手大脚,造成经费支出的盲目与浪费,这一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现了资金紧张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对高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创新提出了挑战。

一、高校教育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执行预算管理中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一般的高校在年度预算执行完成后,对经费项目执行结果缺少考核,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合理开支经费和节约使用经费的单位没有进行必要的鼓励,调动其合理使用经费的积极性;院(系)或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制形同虚设,对违规使用经费和造成事故的责任人,没有给予必要的经济和行政处罚,对其经济效益缺少必要的考核,或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由于预算目标不科学,预算资金在各院(系)、部门间的分配时,只考虑院(系)或部门人员和学生规模的因素,并没有考虑到各院(系)、部门的绩效情况。只注重投入,而不注重产出。由于无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全校普遍存在轻视成本核算,缺乏效益观念的现象。各院(系)、部门基本上依照学校下拨多少经费,办多少事,钱不够伸手再要,既无长期打算,又无通盘筹划,经营理财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成本核算。造成投入不讲效益,花钱不精打细算,大手大脚,浪费严重。同时由于高校水电费、邮电费等办公费直接由银行代扣的支出项目,没有按院(系)、部门进行管理,预算管理的责任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绩优没有奖励,绩差没有惩罚。造成各院(系)、部门忙于追加,争夺资金,财务部门忙于搞平衡,资金一拨了事,无力跟踪查效,资金利用效率低下,部门之间资金矛盾加剧。

2、在预算管理中对“人”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预算只是财务部门一家之事,参与预算编制的一般为与财务事务相关的人员,缺少了解高校运行及建设发展的相关人员参与预算研究。尤其是预算编制及调整缺乏自上而下的动态化真实数据,编制预算人员对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及变化情况的了解有较大局限性,缺乏缜密、科学的论证,使预算不切实际。同时,高校在制订预算时,多数是根据高校总体经费规模的大小,结合各院(系)师生人数、工作量等情况直接确定各单位各项目经费预算,很少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在预算执行上,没有要求部门编报经费使用计划,也无法落实对具体支出项目的控制。在预算考核上,未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评价,容易造成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力的情况。

多数高校都没有实行职工参与预算指标的制定,预算执行中对职工反映的问题较少理会等。这种情况下制定的预算指标如果高不可攀,职工就往往缺乏信心,对领导班子产生疑虑,一旦未达目标,易造成人心涣散。相反,如果预算目标松弛,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院系和广大教职工是高校预算的实际执行人,没有他们的认同和参与,预算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将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抵触。因此,经费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活动,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发挥每个教职工的优势,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将职工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做人的工作,始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使高校沿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二、高校教育经费预算实施保障策略研究

1、建立严格的约束机制

(1)严格的经费预算编制约束机制。为了管好用好预算经费,要建设严格的预算管理约束机制。首先,每年确定预算时,依据国家下达的预算拨款数额,给各系部下达预算指标草案;其次,各系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编制本系部预算并上报学校财务部门;再次,学校财务部门结合高校的经费来源及实际情况,汇总编制全校的经费预算,并呈交校务委员会研究审批。校务委员会由30人组成。其中,15人为有学术成就的著名教授,15人为行政管理和教辅人员。校务委员会每四年改选一次。全校的每年度预算必须经过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方能有效。若预算一旦讨论通过,谁也无权进行变更或调整。高校的预算草案出来后必须向全校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每个教职工都可以对高校的预算发表意见。预算正式通过后,也必须向全校公布,便于全校教职工监督执行。

(2)严格的经费预算支出约束机制。建立严格的经费预算支出约束机制。如预算支出遇到特殊原因可能超支时,财务主管、分管财务的副校长乃至校长都无权做出调整预算的决定,必须经过校务委员会研究批准。为了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校务委员会一般每两周占用半天时间,专题研究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3)严格的经费预算追加约束机制。建立严格的经费预算追加约束机制。如高校突破经费预算时,一般都不给予追加,除非遇到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颁布教师调资等情况,国家方给追加经费预算。由于经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都具有较强的约束机制,各系部都能根据预算指标合理安排,量入为出,不突破经费预算,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

2、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实施经费预算管理有利于高校加强内部管理。但是高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并不具备自行机制,不是无条件就可实现的。高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内在功能的发挥,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作保证。

(1)树立“以高校战略为基础”的理念。在没有高校战略的环境下进行预算管理,会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高校发展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差,这样的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高校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高校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充分调研和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这样可以使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2)树立“预算与实践相联系”的理念。很多高校以历史指标值和过去的活动为基础,确定未来的预算指标值,而没有认真地对高校的未来发展作评估,使得预算指标值缺乏客观性,难以成为考核和评价员工的有效基准。

(3)树立“考核与奖惩是生命线”的理念。严格考核不仅是为了将预算指标值与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改进以后的工作,也是为了对员工实施公正的奖惩。以便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共同努力,确保高校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执行预算管理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并且在以考核结果来执行奖惩时,被考核方过多地强调了客观原因对绩效的不利影响,故意回避了主观方面的原因,或者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流于形式。

(4)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预算的制定者、预算信息的使用者、顶算的执行者、预算制度的被考核者,也是预算工作的主体,是预算工作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预算工作应该以人为本,离开了对人的关注,高校的预算工作便无法搞好。由于预算影响到很多人的经济利益,预算管理不可避免地涉及道德问题。比如,不少部门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在制定预算时经常表现出本位主义的思想,做出较为宽松的预算,这违背了预算指标应该尽量客观、公正、可靠的要求。缺乏道德意识的预算管理必然影响预算工作的质量。另外,在执行预算工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各级员工参与预算工作,培养他们主人公的意识,不给员工造成一种强加的感觉。

推行预算管理要建立一套适应新形势的高校计划管理形式,因此摆正高校管理地位,更新高校管理观念至关重要。要真正树立起现代高校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和资源整合式的信息管理的观念,真正认识到高校内部管理资源的优势在于单项职能管理的差异,从而系统地看待高校内部管理问题,真正认识到管理出效益是一种观念而不仅是流于形式的口号。

【参考文献】

[1] 张静文:当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4(2).

[2] 孙培清:我国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改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王巧云: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党政论坛,2005(4).

[4] 贾卫华、曹康平:香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考察及借鉴[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

[5] 赵勤: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7(8).

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 篇4

一、基本原则,1、服务基层、立足支部。党建经费要用于各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特别是保障基层党支部能正常开展活动。

2、专款专用,规范使用。党建经费必须用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挪用占用。

二、使用范围

1、培训和教育管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党员、党务干部等。

2、订阅或购买用于开展党员教育宣传的报刊资料,音像制品和设备。

3、表彰和奖励先进。

4、联系群众、走访慰问和补助生活困难的党员。

5、召开党内会议,开展党的组织生活、主题活动和专项活动。

6、党建理论的研究、工作调研和学习考察。

7、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

8其他与党建相关的活动。

三、工作要求

1、党建经费由组织部门统一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党建经费使用,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细化年初预算,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实行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确保合理有效使用。

2、党建经费的使用和下拨必须集体讨论决定,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经费审批程序。

党代表工作室经费保障制度 篇5

一、经费预算。工作室在年初根据年内要开展的相关活动所需要的经费预算,将开支的具体项目和所需资金逐一列出,经镇(街)党政领导集体研究确定。

二、经费来源。镇(街)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经费支持,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经费,确保党代表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经费管理。必须选择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坚持党性原则,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专门管理。要建立专门帐目,帐目做到资金来源清楚,支出项目有时间、有用途、有金额。

四、经费审批。工作室动用经费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由镇(街)党政班子集体研究后,党政两方负责人签字审批,经办人签字,经费方可支出。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篇6

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 建立统一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 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统称“两免一补”) 。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中央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免费教科书资金, 国家规定课程由中央全额承担 (含出版发行少数民族文字教材亏损补贴) , 地方课程由地方承担。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分担, 贫困面由各省 (区、市) 重新确认并报财政部、教育部核定。

二是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央统一确定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 (含民办学校) 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 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补助水平。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 西部地区及中部地区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 (市、区) 为8∶2, 中部其他地区为6∶4, 东部地区为5∶5。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所需资金, 按照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担比例执行。现有公用经费补助标准高于基准定额的, 要确保水平不降低, 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中央适时对基准定额进行调整。

三是巩固完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支持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扩建校舍及其附属设施。中西部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机制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分担;对东部农村地区, 中央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给予适当奖励。城市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由地方建立, 所需经费由地方承担。

四是巩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中央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及东部部分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 省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县级人民政府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教育部门在分配绩效工资时, 要加大对艰苦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

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同时, 国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项目, 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实施步骤分三步。

一是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 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央确定2016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中西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0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00元;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5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50元。在此基础上, 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 继续落实好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和北方地区取暖费等政策;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同时, 取消对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央奖补政策。

二是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 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在落实好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同时, 向城市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 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中央财政适时提高国家规定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篇7

政策背景

2003年,绍兴市委市政府颁发了《绍兴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提出2010年普及高标准高质量的十五年教育的目标。对照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绍兴市各阶段教育中最薄弱的是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明显滞后。为此,绍兴市政府于2004年颁发了《关于加快绍兴市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于2008年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进一步提升绍兴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力求学前教育与其他各阶段教育发展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

为切实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绍兴市建立了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同时,以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为导向,建立了鼓励引导性专项资金,以带动学前教育的多元投入,并在实践中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政策。

政策内容

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按用途可分为补助金和奖励金两大类,奖励补助对象包括幼儿园、教师、困难家庭幼儿以及乡镇政府。

补助金主要有六种形式:

1.园舍基本建设补助。越城区财政每年安排7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和设施设备添置的补助,其中镇中心幼儿园、中心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补助比例分别为工程决算额的45%、35%和30%,并规定所属乡镇按一定比例配套投入。绍兴县财政对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按工程立项价的50%进行补助,其余由镇(街道)承担;新农村(新社区)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县财政按工程立项价的1/3进行补助,其余经费由镇(街道)、村(社区)承担。诸暨市财政对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按核定建筑面积700元/m2的标准予以补助。上虞市财政对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所需的工程建设经费按一、二、三类乡镇(街道)分别给予投资总额审定价的35%、45%、55%的比例进行补助,其他非民办幼儿园达到绍兴市标准化幼儿园标准,其建设经费由市财政按新建的每班15万元、改造的每班5万元给予补助,其余经费由乡镇(街道)及村(居)委承担。嵊州市财政对新建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中心村幼儿园,分别按工程立项价的30%、15%进行补助,改扩建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中心村幼儿园分别按建设投入总经费的20~40%和10~20%的标准予以补助。新昌县财政对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中心村幼儿园园舍维修改造及添置设施设备分别按项目投入资金决算额的50%和40%予以补助。

2.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建立公用经费补助制度,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绍兴县建立了县、镇(街道)两级财政共同分担公办、集体办幼儿园公用经费的保障机制,2011年由镇(街道)财政按生均550元标准进行补助,符合条件、考核合格的民办幼儿园享受同等补助。越城区财政对公办幼儿园和参照同等级公办园收费标准的民办幼儿园实行生均每年200元的公用经费补助。其他县(市、区)幼儿园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均不低于生均每年100元。

3.非在编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越城区从2007年开始,对非在编幼儿园教师按人均每年5000元的标准进行专项补助,并逐年增加,到2012年已达到人均每年15000元的标准。同时,为鼓励学前教育专业优秀师范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越城区对非在编幼儿园教师中初始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类毕业生经考核为优良者,人均每年再增加5000元的奖励经费。绍兴县财政对公办、集体办幼儿园自聘专任教师,按年人均10000元标准补助到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由中心幼儿园统筹发放,以提高镇(街道)域内自聘幼儿园教师收入待遇。上虞市财政补助幼儿园骨干岗位自聘专任教师的标准为年人均10000元。诸暨市财政对公办、民办幼儿园自聘幼儿园教师的年人均补助金额分别为5000元和2000元。嵊州市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幼儿园教师补助标准为年人均5000元。新昌县财政补助自聘幼儿园教师年人均为2200元。

4.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补助。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幼儿园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不少于48学时。绍兴县、越城区财政分别按每人每年500元和300元的标准安排在职幼儿园教师培训经费,其他县(市、区)均将幼儿园教师培训经费列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预算。

5.困难家庭幼儿入园补助。越城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实行学前教育助学券政策,助学券补助标准按就读幼儿园学期保教费基准价内的实际收费核定,每生每学期最高补助1000元。绍兴县对此类对象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每生每学期最高补助1000元保教费,孤儿再给予每生每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2011年起绍兴县率先分步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其他县(市、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五保供养户子女、革命烈士家庭子女和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儿童,均实行了免除保教费或者补助政策,以确保每一个适龄幼儿能入园就读。

6.幼儿园安保经费补助。由各级政府财政出资为各幼托园所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配备了安保设备。幼托园所聘用安保人员的工资也列入政府财政支出,使幼托园所的人防、技防、物防落到实处。

奖励金主要有三种形式:

1.幼儿园升等达标奖励。为加快推进省等级幼儿园创建和市标准化幼儿园建设,越城区、绍兴县财政对新评上省一级的幼儿园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新评上省二级的幼儿园和新创建市级标准化的幼儿园,一次性奖励5万元。其他县(市、区)对升等级、达标准的幼儿园,视情况给予1万元~10万元不等的奖励。

2.学前教育先进乡镇奖励。为激发乡镇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诸暨市、嵊州市、上虞市开展了学前教育先进乡镇创建活动,并对学前教育先进乡镇给予5万元~20万元不等的奖励。

3.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奖励。鼓励幼儿园教师加强在职进修,提升自身素质,越城区、上虞市对幼儿园教师新获得学前教育大学本科和专科学历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00元和1500元。绍兴县对新获得学前教育本科、专科学历的教师,分别给予5000元和3000元的奖励。

政策执行

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突出重点,优质均衡”的原则,各地加强了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资金规范、合理地使用。

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各类补助和奖励经费均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按实结算。个别项目的年度经费总额是固定的,如果上年度使用有节余则滚存使用。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截留、挪用所有经费。

制定操作细则,加强政策宣传。各地均制定了《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出台了相应的《民办幼儿园考核办法》《幼儿园在职非公办教师考核评分细则》《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资助实施办法》等操作性文件。同时,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政策,让辖区内的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人人知晓。

严抓评估考核,规范经费发放。许多项目经费的发放与考核评估挂钩,使之体现专项资金政策的目标导向。例如,非在编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经费发放与幼儿园年度达标评估结果挂钩,幼儿园根据当年获得的补助额度再进行园内考核分配,对教师的考核分成若干等次,各等次的补助金适度拉开差距。幼儿园申请此项补助金必须符合规定条件:非在编幼儿园教师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1.2倍,必须为教师集体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大病等保险,当年度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等。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只有持证上岗才能享受这一政策,所得专项补助金直接打入教师个人账户。

加强监督管理,实施绩效评价。专项资金实行计划管理和项目管理,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发放。各类资助对象实事求是申报,乡镇(街道)政府、幼儿园严格把关,资金使用实行公示制,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绩效评价,防止发生弄虚作假行为。

政策效果

绍兴市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的政策效应已经显现,全市学前教育在高水平普及和优质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持续扩大。2008年至2010年,全市新建农村幼儿园54所,改扩建农村幼儿园210所。2011年是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全市新建幼儿园38所、改扩建幼儿园30所,当年财政投入学前教育园舍建设专项资金3020.8万元,升等级达标准奖励经费1197.5万元。全市幼儿园网点布局更加合理,园舍条件进一步改善,初步构建起“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1年,全市拥有省等级幼儿园567所,占总园数的83.1%,比2008年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学前教育体系健全,乡镇中心幼儿园中省等级园创建率达96.7%,70%的中心村幼儿园达到省等级幼儿园标准;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9.04%,省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90.8%。

2.幼儿园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2008年至2011年,全市幼儿园教师中专任教师总数从6568人增加到7800人。2011年全市幼儿园教师高学历比例为73.7%,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持有率为87.8%,已评职称教师比例为79.3%,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18.2、13.4和13.9个百分点。

3.非在编幼儿园教师收入待遇显著提高。2011年,全市用于非在编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金达3703.9万元,享受补助对象共计4932人。据调查统计,全市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平均年收入从2008年的1.87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2.87万元,其中越城区、绍兴县2011年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平均年收入已达到4万元。补助金、奖励金的发放与考核挂钩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教师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用人单位自觉按规定为幼儿园教师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4.民办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政策惠及民办幼儿园,通过民办公助的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同时,资金的发放与幼儿园收费、教师待遇保障、办园水平、安全管理等直接挂钩,促使民办幼儿园规范办学和提档升级,从而提升了民办幼儿园的整体办学水平。

绍兴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做法引起了省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认同,公办民办并举发展学前教育的“绍兴模式”获全国第二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优胜奖。“公建民办公助破解学前教育难题”被评为“绍兴市行风建设十大亮点工程”。

政策评价

近年来,绍兴市以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学前教育需求为宗旨,切实加大了各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全市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由2007年的1.84%提高到2011年的3.39%,其中不举办高中段教育的越城区该比例达到10.77%。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绍兴市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的做法具有创新性,政策目标是明确的,实施效果是显著的,通过专项资金的引导带动了学前教育的多元投入,全市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取得了新突破。

绍兴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政策,坚持了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方向,践行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理念,“多元办公助”是政策的亮点所在,特别是“民办公助”是公共管理的一大创新。绍兴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说明,在现阶段公办幼儿园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民办公助”不失为推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篇8

1、教师培训:学校确保足够资金鼓励教师参加规范汉字书写的各级各类培训工作,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培训。

2、师生写字比赛: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的写字比赛活动,并投入一定的活动经费,用于横幅制作,奖品奖状颁发及比赛用纸等。

3、营造宣传氛围:学校把图版、展板,宣传横幅、宣传标语的制作作为一项重要投资,努力营造宣传氛围,大力推进学校规范汉字书写工作。

4、专用纸印刷:规范的习字专用纸能提高师生对于规范汉字书写的积极性,也能更好的全面展示师生的书写水平,为此,学校专门设计了师生写字专用本和专用纸,并投资一定金额专门印制,有效的促进了学校汉字书写水平的整体提高。

5、书法用品:学校专门为师生写毛笔字购置了宣纸、毛边纸、毛笔、钢笔、毛毡布等书写用品,为大力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必备的条件。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汇报材料 篇9

尊敬的省教育厅督查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今年上半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确保我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将这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实抓好,我县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县教体、财政、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领导。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通过成立领导组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强化了协同配合,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为做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制定印发了操作性极强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根本目的、主要内容、实施步骤以及享受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的范围和对象及补助标准,从制度上保证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县财政局、县教体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根据省市政府《实施意见》的精神,就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免收学杂费、公用 1

经费支出管理、校舍维修改造等工作先后印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有效地保障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利用县电视台、报纸、《教育》专刊、教育网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使党和政府“种田不交税,上学不缴费”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全县各中小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家长会、发放《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及宣传画等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政策内涵、主要措施等具体内容,营造全社会广泛支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一)确保预算充足

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预算是基础,经费是关键。我县根据县情实际,建立健全了新机制下规范的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严格按照“二上二下”的工作程序,组织、指导基层学校据实、科学规范编制预算。2010中央、省安排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保障机制资金1343.3万元(其中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1003.9万元、免费教科书313.5万元、寄宿贫困生生活补助经费25.9万元)。我县财政在打齐打足人员经费的同时(工资、各项津补贴和福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还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落实了县本级各项配套资金83.1万元(其中义务

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57.2万元,寄宿贫困生生活补助经费25.9万元)。

(二)确保支出规范

为规范公用经费支出,我县及时转发了省财政厅、教育厅《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

[2007]198)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严格使用公用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通知》(教秘计[2009]240号)文件。同时,县教体局与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和使用的通知》,要求全县各学校严格按照“收支平衡,量入为出,厉行节约”原则,根据补助标准和学生人数分(学)编制公用经费预算和使用计划,确保做到义保资金不挪用、不挤占、不截留。全县各学校相应制定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提高公用经费使用效益。

(三)确保拨付到位

1.公用经费拨付:为完善公用经费拨付程序,确保学校正常运转,我县将全年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在3月、5月、9月、11月分四次拨付。截至6月10日已拨付中小学公用经费565.42万元,其中县本级57.182万元,有效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超额完成了2010年上半年公用经费530.6万元的拨付任务。

2.寄宿贫困生生活补助经费拨付:今年上半年,我县共拨

付资金25.99万元(其中县本级财政拨付12.99万元)。

五、齐抓共管,强化监督

县政府每年将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投入情况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从县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监察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对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贫困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同时,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作为政府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下一篇:临床检验基础总结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