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2025-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精选8篇)

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篇1

(1)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

(2)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3)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4)懂得一些生活常识。(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2)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

(3)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7)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二、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方法导航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二人的小组或三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三、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内容导航

六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实验一通过模拟酸雨形成既联系初中所学同时加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意识。实验二通过联系生活常见物质与化学指示剂让学生体会化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实验三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并培养动手能力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实验四通过学生对自己指纹的鉴定,了解指纹鉴定的一般方法,并与学生新学内容卤素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体会运用知识的乐趣。实验五以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为研究对象,主要提升学生对定性实验以及定量实验的认识,介绍氧化还原的滴定方法。巩固学生对新学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的认识。实验六从化学的角度了解身边的食物成分,学会用已学化学知识对食品进行鉴定,增进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和特征反应的认识。实验七在复习强化对身边食品成分的鉴定基础上,让学生动手了解食品中成分的变化及其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实验八让学生亲历氧化还原知识的运用,实验九通过一个典型的有机实验启示学生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实验十则通过课堂抢答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环保以及身边的化学的了解。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最终结业评价由平时成绩(即每课时评价)以及最终测评综合得出。结业等级分为A B C D四种。

课程(教材)物质结构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教材为每课时一张A3打印纸,由教师排版后经油印室统一印发,所有课时完毕后统一装订。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依据实验的安全性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编制可行性教材,给出实验仪器和用品,自做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实验中突发事故。给出课程评价。

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药品

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篇2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 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

我国中学课程长期以来是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和体系下进行, 没有什么变更或创新, 这就造成国家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合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注重实际情况和需要, 弥补了国家课程在从高级层次推行到低级层次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端, 能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的要求。

(二) 减轻学生的压力

目前学生从进入中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为升学而竞争, 每天都沉浸于各学科的习题之中, 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 尤其是高中的分科更是限制了他们学习课程的范围, 学习的课程都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科目而设, 而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几乎没有。校本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趣味性和开放性, 让学生能够参与进去, 这样不但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增强能力, 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压力, 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三) 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

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性和普适性, 很难考虑到个别学校、学生的差异, 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校本课程就要求开发者注意学校实际,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 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 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

(四)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育管理中一种权力的下放”, 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 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 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误区

(一) 认为开发校本课程会影响学生学习, 降低升学率

实际上,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建立在国家课程框架之下的, 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国家课程并不矛盾, 它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开阔学生的视野, 加深对学习化学应用的认识, 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 把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与编教材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指开发系统, 具体的教材, 更重要的是开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校得以发展, 教师水平得以提升, 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 它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三)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以“教师特长”为中心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意是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教材。如果以“教师为中心”, 而不考虑本地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 学生围着教师转, 就可能违背学生的意愿, 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相谬。

(四)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落实效果的评价仅以成绩为依据

国家开发的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两类不同理念支撑下的课程, 因此它们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应有所不同, 校本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更不能简单以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而应重视过程, 重在参与, 考察学生的收获和进步的情况, 进行全方位、整体的科学评价。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一) 德育性原则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首先考虑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注重做出相应的行动。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的作用就是把人塑造成人, 就是培养和发展他的人性”。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必须强化以德育功能为前提。

(二) 一致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这与国家课程开发完全相吻合。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 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原则性要求, 其主体是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而课程开发侧重于学校实际, 谋求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三) 基础性原则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化学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化学教育,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基础为准则, 不能任意拔高教学要求,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四) 渗透性原则

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从课程构建模式来说, 应以国家课程开发为课程框架, 结合学校实际和利用课程资源加以渗透、嵌入, 而不是另起炉灶。

(五) 灵活性原

从总体上看, 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 然而这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 不能也不可能顾及到各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性;况且, 世界之大, 千人一面是难以满足当今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的。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 就不得不在课程上下功夫,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 使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凸现出来。

(六) 趣味性原则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校本课程     评价机制

一、化学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学校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确立了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力图做到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能造就出一批专家型教师,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学校。《走进化学诺贝尔》校本课程,是我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改变课程单一的结构模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我校教师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化学素养和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施《走进化学诺贝尔》校本课程开发对我校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教学的技艺和能力,学会研究并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学会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走进化学诺贝尔》校本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有利于学生加强人际交往,学会合作。

二、校本课程的界定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學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以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 )。

三、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展

1. 校本教材《走进化学诺贝尔》的课程目标

高二年级实施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达到这样几个目标:1. 丰富学生的化学课外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3. 使学生合作完成化学趣味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4. 在话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5. 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 校本教材《走进化学诺贝尔》的教材内容

本书共分为七章,从诺贝尔的传奇一生引入了诺贝尔奖的百年辉煌,讲述了化学发展史的过程,将诺贝尔奖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元素、元素周期表、有机化学的化学平衡、实验、能源等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自己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价值与乐趣。最后,引入话题中国人从来没有得到诺贝尔化学奖,让学生了解实情,认真思考我们到底缺少的是什么。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该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每节课相应的以PPT的形式呈现,这是该校本教材的一个亮点。

3. 校本教材《走进化学诺贝尔》的课程实施

高二年级理科班8个班在高二下学期进行学习,每周一节课,因清明节、端午节、五一、期中考和期末考等重要活动停课5次,实际上课14次。第一节课向学生说明了诺贝尔奖的内容和由来,并向学生介绍了搞笑诺贝尔化学奖引发学生对该校本课程的兴趣。后面又通过播放化学史视频、趣味化学实验视频、讲述小故事、演讲、学生辩论会、分组合作阐述小论文等进行学习。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1.多元化评价内容

评价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考勤;学习态度;动手与探究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质疑的能力。

2.多样化评价方法

通常采取以下评价方法:①学生自评。学生要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学习态度,审视自己的学习,反思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②合作评价。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其他小组同学的论述方法,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从而扩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提高认识水平,营造一种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氛围。③教师评价。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根据上述三种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教师制作相应的评价量化表,给予学生多次的评价机会,并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最终做好评分认定。教师在评价中以鼓励为原则,使学生不仅敢想,而且敢说敢做,逐步提高会想、会说、会做的能力,进而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五、校本课程教学中的收获

1. 学生的收获

极大调动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改进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教师的收获

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与水平,也调动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新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与同伴的合作,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了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出版介绍.校本课程与教材案例研究与出版网.

化学校本课程 篇4

街头初中潘淑芹

一、课程内容

依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科技等有意义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化学,热爱化学,进行创新研究,课程内容从生活、健康、环境、材料、能源等几块。

上学期:

第一课 空中死神——酸雨 第二课 水是生命

第三课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第四课 奇妙的微观世界

第五课 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元素篇)第六课 自制防毒面具

第七课 溶液——人类生活离不了它 第八课 中毒急救

生活中的化学

1.白衬衫穿旧了为什么会泛黄?……………………………………3 2.洗衣服泡沫越多越好吗?……………………………………… 3 3.不锈钢会生锈吗?………………………………………………… 3 4.纯酒精为何不能杀菌…………………………………………… 4 5.久置的红薯为何比新挖的红薯甜?………………………………4 6.久放的报纸为什么会发黄?…………………………………

7.切葱头为何流眼泪?……………………………………………

8.被蚊子、蚂蚁或蜜蜂叮螫后为什么可涂点氨水或肥皂水?……5 9.油条与化学………………………………………………………

10.牙膏中的化学…………………………………………………… 6

实验拓展——化学趣味实践

1.制作“叶脉书签”………………………………………………8 2.白花变蓝花 ……………………………………………8 3.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 ………………………………… 8 4.用皂泡法检验硬水的硬度 …………………………………8 5.空杯生烟

………………………………9 6.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的检验

………………… 9 7.烧不断的棉线

…………………………9 8.用鸡蛋做的趣味实验 ………………………………10 9.吹气生火

……………………………… 10 10.晴雨花

…………………………… 10

1、激发兴趣类

在化学学习活动中,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安全保护的内容。在学习化学钱,先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才能真正的伸入化学的学习与探究。

★案例一:校本课程《化学与防护》。

开发校本课程要考虑中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能用得到的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第一个要问的问题就是:“化学有毒吗?”不正确的进行实验操作,可能会造成对自己身体的伤害。我们在学习的第一课,不是学习元素符号,不是学习概念,而是要进行安全的教育。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自我保护,保护环境,科学与安全等,从

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教材拓展类

通过增加化学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把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化学知识整合到教材中,以作为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二:校本课程《自制防毒面具》。

初中化学教材中明确提到,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还要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并且明确画出防毒面具的示意图。

活性炭又称活性炭黑。自从问世一百年来,活性炭应用领域日益扩展,应用数量不断递增。活性炭防毒面具,在20世纪2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应用,使其迈上历史的舞台。随着活性炭应用面的不断拓展,其被视为“万能吸附剂”。学生生于和平年代,防毒面具、滤毒罐,对于学生来讲,处于比较遥远的时期,他们不容易理解为何防毒面具可以防毒,滤毒罐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因此,开发了《自制防毒面具》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时,逐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做用以及防毒面具的防毒原理。此次的校本课程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实验探究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体现这个特点,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有更深人地了解。提高实验技能与学习化学的兴趣,获得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无法取得的学习体验和效果。[1]

★案例三:校本课程《自制植物指示剂》。

此类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得到激发,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正是

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本义之一。[2]

酸碱指示剂作为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的试剂,在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我们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了校园内随处可见的鲜花酒精浸取液,作为酸碱指示剂的代用品。

在校本课程上,学生选择了玫瑰花、太阳花、康乃馨、菊花、紫甘蓝、月季花等常见植物,做了相应的指示剂变色实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含有的花青素,因为环境的酸碱性不同而改变颜色,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指示我们环境(溶液)是酸性或碱性。通过实际制作,掌握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并用自制指示剂来检测日常生活中牛奶、肥皂水、果汁饮料、八四消毒液、白醋等液体的酸碱性,加深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通过学生合作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可以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本次校本课程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对比分析颜色变化区分程度,找出效果较好的酸碱

指示剂。实验报告见附件。

4、可持续发展教育类

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化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化学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环境、资源等危机的重要性,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十分强烈地反映出人类社会对化学的需求。以此为题材进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深远。

★案例四:校本课程《保护臭氧层》。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称为UV_ B波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臭氧层破坏,因而地面受到的紫外线辐射增强,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危害。

联系社会热点、高新科技等开设的校本课程,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化学教学与STSE的有机结合,同时能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使学生学会用化学思维的方法去关注生活和社

会,达到学以致用。

第一篇 生活中的化学 1.白衬衫穿旧了为什么会泛黄?

为什么白衬衫穿久了之后,会变黄,还有领口地方会有偏红的颜色,总是洗不干净,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怎么样才能去除呢?

(1)沾有汗渍的衣服,有人喜欢用热水或开水来洗,以为这样洗的干净,其实不然,因为太热的水,能使汗液中的蛋白质凝固在衣服上,不易洗掉,时间长了,反而会使衣服变黄,蛋白质不溶解于水,也不跟肥皂液化合,但它在盐水中能很快溶解除去,根据这一特性,只要将有汗渍的衣服先在3--5%的食盐水中浸泡揉洗一下,再用肥皂洗涤,就可以洗净。

(2)在清水中加入10%的氨水20---30滴,搅拌均匀,然后将有汗渍的衣服放入反复揉搓,再用清水漂洗,汗渍可很快消除。

(3)另外,在汗渍处用冬瓜汁或姜末搓檫也可以除掉。

2.洗衣服泡沫越多越好吗?

并非泡沫越多去污力越强。洗衣粉由于种类较多,特点各不相同,人们往往很难正确选购和 使用,以至于造成浪费和影响使用效果。据专家介绍,洗衣粉主要由表面活性剂、聚磷酸盐、4A沸石、水溶性硅酸盐、酶等助洗剂、分散剂经复配加工而成。

根据洗衣粉的含磷量可分为无磷和含磷洗衣粉,按其洗涤效能又

可分为普通和浓缩洗衣粉。普通洗衣粉(A型)颗粒大而疏松,溶解性好,泡沫较为丰富,但去污力相对较弱,不易漂洗,一般适合于手洗。浓缩洗衣粉(B型)颗粒小,密度大,泡沫较少,但去污力至少是普通洗衣粉的两倍,易于清洗,节约水,一般适于机洗。有的消费者错误地认为洗衣粉泡沫越多越好,实际上泡沫的多少和去污力没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常用的助洗剂对人体肝脏有所损害;而表面活性剂很早就被发现会破坏皮肤角质层,造成皮肤粗糙,现在已被视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强力洗衣粉所含的碱性物质除吸收水分外,还能破坏人体细胞膜,使组织蛋白变性;加香洗衣粉中的合成香精太多,气味冲鼻,常会引起一些人过敏;增白洗衣粉中所含的有机氯、荧光剂是有毒物质,容易在人体内蓄积,对健康造成损害。皮肤长期直接接触碱性洗衣粉后,皮肤表面的弱酸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也会消失,容易导致皮肤瘙痒,甚至引起过敏性皮炎等症状或在皮肤上留下色素沉着。

研究表明,常用的助洗剂对人体肝脏有所损害;而表面活性剂很早就被发现会破坏皮肤角质层,造成皮肤粗糙,现在已被视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强力洗衣粉所含的碱性物质除吸收水分外,还能破坏人体细胞膜,使组织蛋白变性;加香洗衣粉中的合成香精太多,气味冲鼻,常会引起一些人过敏;增白洗衣粉中所含的有机氯、荧光剂是有毒物质,容易在人体内蓄积,对健康造成损害。皮肤长期直接接触碱性洗衣粉后,皮肤表面的弱酸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也会消失,容易导致皮肤瘙痒,甚至引起过敏性皮炎等症状或在皮肤上留下色素沉着。

3.不锈钢会生锈吗? 先说不锈钢为什么不易生锈,然后再说不锈钢为什么也会生锈。不锈钢不容易生锈与不锈钢的成分有很大的关系。不锈钢的成分中除了铁外,还有铬、镍、铝、硅等。一般的不锈钢含铬量一般不低于12%,高的甚至达到18%。钢中加入铬等元素后,就能改变钢的性能,如例钢的分子结构更均匀,在钢的表面更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等,从而大大提高不锈钢耐腐蚀的能力。所以不锈钢能抵抗火、水、酸、碱和各种溶液对它的腐蚀,不生锈。科学家发现,钢的内部结构越均匀,各种组成成分就联系得越紧密,腐蚀物入侵就越困难,再加上表面又附着一层氧化物保护膜,就像给钢铁穿上盔甲一样,自然就不容易生锈了。

不锈钢为什么也生锈? 当不锈钢管表面出现褐色锈斑(点)的时候,人们大感惊奇:认为 “不锈钢是不生锈的,生锈就不是不锈钢了,可能是钢质出现了问题”。其实,这是对不锈钢缺乏了解的一种片面的错误看法。不锈钢在一定的 条件下也会生锈的。不锈钢具有抵抗大气氧化的能力---即不锈性,同时也具有在含酸、碱、盐的介质中乃腐蚀的能力---即耐蚀性。但其抗腐蚀能力的大小是 随其钢质本身化学组成、加互状态、使用条件及环境介质类型而改变的。如304钢管,在干燥清洁的大气中,有绝对优良的抗锈蚀能力,但将它移到海滨地区,在含有大量盐份的海雾中,很快就会生锈了;而316钢管则表现良好。因此,不是任何一种不锈钢,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耐腐蚀, 不生锈的。

不锈钢是靠其表面形成的一层极薄而坚固细密的稳定的富铬氧化膜(防护膜),防止氧原子的继续渗入、继续氧化,而获得抗锈蚀的能力。一旦有某种原因,这种薄膜遭到了不断地破坏,空气或液体中氧原 子就会不断渗入或金属中铁原子不断地析离出来,形成疏松的氧化铁,金 属表面也就受到不断地锈蚀。这种表面膜受到破坏的形式很多,日常生 活中多见的有如下几种:

(1).不锈钢表面存积着含有其他金属元素的粉尘或异类金属颗粒的附 着物,在潮湿的空气中,附着物与不锈钢间的冷凝水,将二者连成一个 微电池,引发了电化学反应,保护膜受到破坏,称之谓电化学腐蚀。

(2).不锈钢表面粘附有机物汁液(如瓜菜、面汤、痰等),在有水氧 情况下,构成有机酸,长时间则有机酸对金属表面的腐蚀。

(3.)不锈钢表面粘附含有酸、碱、盐类物质(如装修墙壁的碱水、石 灰水喷溅),引起局部腐蚀。

(4).在有污染的空气中(如含有大量硫化物、氧化碳、氧化氮的大气),遇冷凝水,形成硫酸、硝酸、醋酸液点,引起化学腐蚀。

4.纯酒精为何不能杀菌

我们知道,医用酒精含75%的乙醇并非纯酒精。护士给病人擦拭酒精是为了进行消毒,那么酒精为什么能消毒呢?酒精的学名叫乙醇,它具有很大的渗透能力,能钻到细菌体内,使细菌蛋白质凝固,从而杀死细菌。如实验室有些动物标本常泡在酒精里,就是这个原因。

.那为什么医用酒精含75%的乙醇并非纯酒糟呢?原来,当你用纯酒精消毒时,由于酒精的 浓度很大,很快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凝固,结果形成一层硬膜,这层硬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防止酒精进一步渗入,所以,浓酒精反而不如稀酒精。在酒精里掺些水,酒精的浓度就变稀 了,稀酒精并不急于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凝固,而是渗入到细菌体内,然后把整个细菌体内 的蛋白质凝固起来,从而达到杀菌的目地。

5.久置的红薯为何比新挖的红薯甜?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放置很久的红薯吃起来总是比新挖出土的甜,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直观的能看到,红薯放久了,水分减少很多,皮上起了皱纹。水分的减少对于甜度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原因有两个:一是水分蒸发减少,相对的增加了红薯中糖的浓度。二是在放置的过程中,水参与了红薯内淀粉的水解反应,淀粉水解变成了糖,这样使红薯内糖分增多起来。因此,我们感到放置久的红薯比新挖出土的红薯要甜。

6.久放的报纸为什么会发黄?

由于纸张大都是以木材为原料制成的。所以,纸张里含有许多木材纤维素。纤维素本来是白色的,可是在空气中放置久了,就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变成黄色。纸里的纤维素变黄,自然纸看起来就是黄色的了。光也可以使纸里的纤维素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纸变黄、变脆。因此收藏的书籍报纸最好是放在干燥并且避光处保存。

7.为什么切洋葱会流眼泪?

科学的解释是:剥切洋葱或者碾碎洋葱的组织会释放出蒜苷酶,它可以将这些有机分子转化成次磺酸。次磺酸随即又自然地重新组合形成可以引起流泪的化学物质合丙烷硫醛和硫氧化物。洋葱的组织被破坏30秒以后,合丙烷硫醛和硫氧化物的形成达到了高峰,并在大约5分钟后完成其化学变化。丰富的神经末梢能够发现角膜接触到的合丙烷硫醛和硫氧化物并引起睫状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将其解释为一种灼烧的感觉,而且此种化合物的浓度越高,灼烧感也越强烈。这种神经活动通过反射的方式刺激自主神经纤维,自主神经纤维又将信号带回眼睛,命令泪腺分泌泪液将刺激性物质冲走。

8.被蚊子蚂蚁或蜜蜂叮螫后涂点氨水或肥皂水为什么可以减轻痛痒?

晚上你在灯下做功课,嗡嗡怪叫的蚊子会躲在桌子下面“偷袭”你,把你的腿叮得又痒又痛,有时还起红疙瘩。被蚊子叮了,为什么会痒、会痛和起红疙瘩呢?原来这些讨厌的“小家伙”,它在吸人血的同时,还要吐一些称为蚁酸的“毒汁”到你的肌肉中去,引起皮肤和肌肉局部发炎,于是就会给人带来痒、痛和发生红疙瘩等等不舒服的感觉。

蚊子“肚子”里的毒汁,为什么称它为“蚁酸”呢?岂不是“张冠李戴”了吗?

原来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有一位化学家,他捕捉了很多蚂蚁,装进一个有水的蒸馏瓶中进行蒸馏。蒸馏的结果,得到了一种具有刺激性臭气的无色液体。这种液体很厉害,皮肤沾上了就会起泡,它有很强的腐蚀性,是一种酸性物质。这种酸第一次发现时,是从蚂蚁中蒸出来的,所以就称它为蚁酸。蚊子“肚子”里就有这种酸,所以也叫它蚁酸。蚂蚁和蚊子一样,在咬人的时候,也会吐一些蚁酸到你的皮肤或肌肉中去,因此被蚂蚁咬了,也会痒、痛和起红疙瘩。

自然界中的昆虫,有不少是含有蚁酸的。春天,百花盛开,很多蜜蜂熙熙攘攘地在花丛中采花酿蜜。蜜蜂是很可爱的小昆虫,但是你却不敢招惹它。你若触怒了它,它会老实不客气地刺你一针,使你疼痛异常,皮肤很快就红肿起来。

蜜蜂螫人,就象给你打针一样。蜜蜂的腹部有一个贮满“蜂毒”的“毒囊”。“蜂毒”的主要成分就是蚁酸。蜜蜂的“尾巴”里面藏有一枝锐利的小螫针,当它遇到人们骚扰或袭击的时候,它就用螫针狠狠地刺你一针,“蜂毒”就从螫针“注射”到你身上,使你狼狈不堪。蚊叮、蚁咬和蜂螫所出现的痛、痒和红肿的现象,都是蚁酸在作怪。如果遇到这种不愉快的事情,该怎样办呢?人总是有办法的,蚁酸,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酸性物质,你有办法把它除去,问题就解决了。

解决的办法并不困难,只要在患处涂上一些稀氨水(浓度为l%)或浓肥皂水,让蚁酸和这些碱性物质发生一场“化学战”,变成既不是酸,也不是碱的盐类和水。这场“战斗”,就是化学上说的“中和作用”。蚁酸变成了盐类,它原来能使人痒、痛和起红疙瘩的“性格”也就减弱了,痛痒减轻了。或许有人说,我在野外被蚁咬或蜂螫,往哪里去弄氨水和肥皂水呢?这的确也是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有一个土办法,只要用自己的小便给被咬螫的地方洗一遍,痛痒就可以减轻。小便为什么也有这个本领呢?原来小便中含有游离氨,也有一些氨水,它们都能清除蚁酸,所以很灵验。

9.油条与化学

油条是我国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之一,它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香脆可口,老少皆宜。油条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古代的油条叫做“寒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一首关于寒具的诗中是这样描写油条的形状和制作过程的:“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这首诗把油条描绘得何等形象化啊!可当你们吃到香脆可口的油条时,是否想到油条制作过程中的化学知识呢?

先来看看油条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发面,即用鲜酵母或老面(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适量纯碱、食盐和明矾进行揉和,然后切成厚1厘米,长10厘米左右的条状物,把每两条上下叠好,用窄木条在中间压一下,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里去炸,使膨胀成一根又松、又脆、又黄、又香的油条。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团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淀粉变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变成乙醇,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机酸类,这些有机酸与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类。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产生许多小孔并且膨胀起来。有机酸的存在,就会使面团有酸味,加入纯碱,就是要把多余的有机酸中和掉,并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进一步膨胀起来;同时,纯碱溶于水发生水解;后经热油锅一炸;由于有二氧化碳生成,使炸出的油条更加疏松。

从上面的反应中,我们也许会耽心,在油条时不是剩下了氢氧化钠吗?含有如此强碱的油条,吃起来怎能可口呢?然而其巧妙之处也就在这里。当面团里出现游离的氢氧化钠时,原料中的明矾就立即跟它发生了反应,使游离的氢氧化钠经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的凝胶液或干燥凝胶,在医疗上用作抗酸药,能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的治胃病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就是氢氧化铝,因此,有的中医处方中谈到:油条对胃酸有抑制作用,并且对某些胃病的一定的疗效。10.牙膏中的化学

牙膏问世前,人们用牙粉刷牙。牙粉是碳酸钙和肥皂粉的混合物,其功能只是保持牙齿清洁,除却污渍。牙粉pH值高,会引起口腔组织发炎。二战以后,有治疗作用的牙膏才纷纷上市。

对牙膏的要求:除去牙齿表面污物、杀菌、增白、防蛀、防牙垢沉积、对牙齿有营养、对牙病能抑制或治疗;味道可口(香甜)、泡沫丰富、无毒;软硬适度、各部分均匀一致。

牙膏的成分和作用:⑴ 牙膏中的活性成分---氟化钠。早年因氟化物具有阻止龋齿的作用而成为牙膏的主要成分。2005年有报导说:氟可以取代羟基磷灰石中的羟基使更易骨折。因此慎用高氟牙膏,尤其是少年儿童和老年人。还有的研究者指出:氟的活性很强,会破坏氢键,因而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的功能。所以刷牙后要彻底漱口。

⑵ 防牙垢作用的物质----焦磷酸四钾(钠)、某种聚合物和氟化钠。牙垢又叫牙石,主要成分是Ca3(PO4)2·2H2O。临床研究表明,焦磷酸盐、聚合物和氟化物的结合是人的牙垢的有效抑制剂。牙垢的化学组成和牙齿的组成是相似的,因此用化学方法是不可能把它溶解的。现在很多牙膏里加进这种混合物来预防牙垢的生成。

⑶ 杀菌剂 口腔里有细菌存在。1890年就有人指出,应当用杀菌剂杀灭口腔里的细菌以达到防治牙科疾病的目的。事实上,如果每天刷两次牙,99%的细菌就会被杀死。

此外,在牙膏中还要加入:甜味剂,如山梨(糖)醇和糖精;发泡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穿透和松动牙齿表面的沉淀;摩擦剂,如含水硅石(SiO2"nH2O),清洁和抛光牙齿表面;增白剂TiO2;保湿剂,如甘油(丙三醇);润湿剂和溶剂,吸收和保留空气中的水分,使牙膏柔软。

第二篇 实验拓展——化学趣味实践

1制作“叶脉书签”

[实验步骤

(1)选择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具有网状叶脉的树叶,这是成功的关键,叶脉不硬的就好象煮树叶汤

(2)用水将树叶刷洗干净,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当叶肉呈现黄色后取出树叶,用水将树叶上的碱液洗净;

(3)将叶子平铺在瓷砖或玻璃板上,用试管刷或软牙刷慢慢刷去叶肉。将剩下的叶脉放在水中轻轻清洗,稍稍晾干后,夹在书中压平。

2.白花变蓝花

器具:铁架台、铁夹、蒸发皿、滴管

药品:锌粉、碘片、浆糊

方法:取一只蒸发皿放入2克锌粉和2克碎碘片,拌和均匀,在蒸发皿的正上方吊一朵白纸花,白纸花上涂以面粉浆糊。一朵白纸花,现在我要“滴水生紫烟、紫烟造兰花”。然后用胶头滴管吸取冷水,加一二滴于混合粉上,立即有紫烟和白雾腾空而起,团团彩云都抢着去拥抱白纸花,把白花染成兰花,再熏染一二次,蓝花更加鲜艳、逼真。

原理:干态下的碘片和锌粉,常温下不易直接化合,加入少量水作催化剂后,立即剧烈反应生成碘化锌并放出大量的热,使未反应的碘升华成紫烟,水受热汽化,空中冷凝成白雾,碘和白纸花上的面粉接触显兰色,于是紫烟造出蓝花

3.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

【实验原理】:淀粉溶液遇到碘会变成蓝紫色,这是淀粉的特性。而维生素C能与蓝紫色溶液中 的碘发生作用,使溶液变成无色。通过这个原理,可以用来检验一些蔬菜中的维生素C。

【实验步骤及现象】:在玻璃瓶内放少量淀粉,倒入一些开水,并用小棒搅动成为淀粉溶液。滴入2

~3 滴碘酒,你会发现乳白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紫色。再找2 ~3 片青菜,摘去菜叶,留下叶柄,榨取出叶柄中的汁液,然后把汁液慢慢滴入玻璃瓶中的蓝紫色的液体中,边滴入边搅动。这时,你又会发现蓝紫色的液体又变成了乳白色。说明青菜中含有维生素C

4.用皂泡法检验硬水的硬度

【实验步骤及现象】 将1 g普通的洗衣皂片溶解在100 mL酒精中,配成肥皂溶液。取5 mL蒸馏水或软化水注入试管,向水中加入一滴肥皂液,用塞子塞住试管口,用力振荡试管,若没有出现皂泡,再加入一滴肥皂溶液并振荡。继续滴加肥皂溶液并振荡直到有充足的皂泡产生。记录产生充足皂泡所需的肥皂液的滴数。

用此方法便可检验不同硬水的硬度,例如:

(1)碳酸氢钙的稀溶液

(2)碳酸钙的悬浊液

(3)自来水

(4)雨水或储存水

(5)矿泉水

5.空杯生烟

实验:两只洁净干燥的玻璃杯,一只滴入几滴浓盐酸,一只滴入几滴浓氨水,转动杯子是液滴沾湿杯壁,随即用玻璃片盖上,把浓盐酸的杯子倒置在浓氨水的杯子上,抽去玻璃片,逐渐便能看到满杯白烟

6.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的检验

用品: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精密pH试纸。

草酸钠、浓硝酸。

原理:豆腐中的钙质与草酸钠溶液反应便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白色沉淀。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微热后呈黄色沉淀析出,冷却后再加入过量的氨水,沉淀就变成橙黄色。因为蛋白质分子中一般有带苯环的氨基酸,浓硝酸和苯环发生硝化反应,能生成黄色的硝基化合物,故可用来检验蛋白质。操作:

(1)豆腐的酸碱性试验取200克豆腐放入烧杯中,加入20毫升蒸馏水,用玻棒搅拌,并捣碎到不再有块状存在。过滤,得到无色澄清的滤液和白色的滤渣。

用精密pH试纸测试豆腐滤液的酸碱性(一般测得的pH值为6.2,显弱酸性)。

(2.)豆腐中钙质的检验取上述豆腐滤液2毫升于试管中,再滴入几滴浓草酸钠溶液,试管中立即出现明显的白色沉淀。说明豆腐中含有丰富的钙质,而且能溶于水,不一定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3).豆腐中蛋白质的检验取上述白色的豆腐滤渣少许,放入试管中,再滴入几滴浓硝酸,然后微热,可以看到白色的豆腐滤渣变成黄色。冷却后,加入过量的氨水,黄色转变成橙黄色,这就是蛋白质的黄色反应。注意事项:

(1).在制豆腐滤液前,一定要把豆腐捣碎,才能使钙离子溶解到水中。

(2.)由于豆腐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形成胶体,故过滤较慢。但蛋白质一般不易透

7.烧不断的棉线

在一杯热水中不断地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取一根20 cm~30 cm的棉线,在一端缚上一个回形针,然后将棉线浸没在浓盐水中数分钟,取出后将棉线吊起来晾干。把晾干的棉线再次浸入浓盐水中,取出晾干,重复多次。

将这条特制棉线的一头扎在铁丝上,让缚有回形针的那端悬在下面。用燃着的火柴去点棉线的下端。只见火焰慢慢地向上燃烧,一直燃到铁丝后熄灭,棉线会被烧成焦黑却没有断,回形针还挂在那里。这是因为特制棉线中充满了食盐晶体,点燃后,棉线的纤维虽然已烧掉,但熔点高达800 ℃的食盐却不受影响,仍然能保持棉线的原有形状。

在点燃棉线时,注意保持铁丝稳定,防止因为抖动而使棉线断开。如用明矾代替食盐,将棉线换成一块棉布,做这个实验的效果也很好,棉布燃烧过后,8.用鸡蛋做的趣味实验

趣味实验一:鸡蛋入瓶

将鸡蛋浸在10%的醋酸中,待鸡蛋壳变软后,将蛋取出,找一个瓶口略比鸡蛋小的广口瓶,往广口瓶中投入一燃着的酒精棉球,火焰熄灭后,迅速将鸡蛋的小头对准瓶口,鸡蛋很快被吸入瓶中。这是因为瓶中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的缘故。过一段时间蛋壳会稍变硬,似鸡蛋原样。这是为什么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趣味实验二:蛋壳刻画

取一只红壳鸡蛋(红壳鸡蛋的蛋壳稍硬),洗净,用布轻轻擦干。取10 g~20 g的蜡,加热使之熔化,用毛笔蘸取蜡液,在蛋壳上绘图或写字,待白蜡冷凝后,把鸡蛋慢慢浸入10%的醋酸中,用筷子拨动鸡蛋,使它均匀地跟溶液接触约20~30分钟。当蛋壳表面产生较多的气泡,蛋壳上有明显的腐蚀现象即可。取出鸡蛋,用清水漂洗,晾干。用铁钉在鸡蛋的两端各打一孔,用嘴吹出蛋清和蛋黄。待蛋清和蛋白全部滴出后,用小刀轻轻刮去涂在壳上的白蜡,最后将蛋壳放在热水中浸一下,就能看到明显的图案花纹或字迹,被腐蚀的蛋壳表面很容易上色 趣味实验三:蛋白留痕

取一只鸡蛋,洗去表面的油污,擦干。用毛笔蘸取醋酸,在蛋壳上写字。等醋酸蒸发后,把鸡蛋放在稀硫酸铜溶液里煮熟,待蛋冷却后剥去蛋壳,鸡蛋白上留下了蓝色或紫色的清晰字迹,而外壳却不留任何痕迹。

9.吹气生火

实验原理

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棉花着火燃烧。

实验用品

蒸发皿、玻璃棒、镊子、细长玻璃管。Na2O2、脱脂棉。实验步骤(1).把少量Na2O2粉末平铺在一薄层脱脂棉上,用玻璃棒轻轻压拨,使Na2O2进入脱脂棉中。

(2.)用镊子将带有Na2O2的脱脂棉轻轻卷好,放入蒸发皿中。(3.)用细长玻璃管向脱脂棉缓缓吹气。观察现象

10.晴雨花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兰兰和同学们去科学宫参加科技小组活动。一进门,看见一个大花瓶里插着一朵蓝色的花。只见说明书上写着:这花并没有浓郁的芳香和美丽的色彩,但是这花却有一个绝妙的用途,就是它能告诉我们今天的天气是晴还是阴,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合适的名称——晴雨花。“怎样才能判断是晴天还是雨夭呢?”有个小同学不解其意地问道。“别着急呀!把说明书看完就知道了。”兰兰说。说明书写道:“晴雨花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它是一朵蓝色的花,在将要下雨前,它就变成一朵紫色的花;到了下雨时,它就变成粉红色的花了……”“不可能,花也知道晴天和下雨,简直不能叫人相信!”“这是科学,你懂吗?”这些小伙伴们争论起来。说也巧,他们学校教化学的黄老师也来参观。老师对他们笑了笑,然后详细他讲起这瓶晴雨花的变色原理来。亲爱的同学,你们知道黄老师是怎样讲的吗

晴雨花为什么会变颜色呢?原来,这是个十分有趣的化学现象。制成这瓶花所用的纸是用二氯化钻溶液浸泡过了,二氯化钻这种物质有个非奇怪的脾气一…对水特别敏感,常温下,无水的二氯化钻是蓝色的,但它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一旦吸了水,就变成了粉红色钻的络合物了。天气晴朗时,空气中的水分少,二氨化钻难以吸水,呈蓝色的:在下雨前,空气中的水分有所增加,吸收了一小部分水,其中一部分氯化钻变成了钻的络合物,此时蓝红两色混合而呈紫色:当下雨时,空气中水分急剧增加,使花中的二氯化钻全部变成钻的络合物,而呈现出粉红色。根据这瓶晴雨花颜色变化就可以知道了天气是晴还是阴了。

一、课程内容 依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要求,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科技等有意义的信息,了解其中利用的化学知识,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创新研究,课程内容从环境、材料、能源等几块分为每学期八课:

上学期:

第一课 空中死神——酸雨 第二课 水是生命

第三课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第四课 奇妙的微观世界

第五课 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元素篇)第六课 自制防毒面具

第七课 溶液——人类生活离不了它 第八课 中毒急救

1、激发兴趣类

在化学学习活动中,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安全保护的内容。在学习化学钱,先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才能真正的伸入化学的学习与探究。

★案例一:校本课程《化学与防护》。

开发校本课程要考虑中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能用得到的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第一个要问的问题就是:“化学有毒吗?”不正确的进行实验操作,可能会造成对自己身体的伤害。我们在学习的第一课,不是学习元素符号,不是学习概念,而是要进行安全的教育。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自我保护,保护环境,科学与安全等,从

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教材拓展类

通过增加化学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把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化学知识整合到教材中,以作为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二:校本课程《自制防毒面具》。

初中化学教材中明确提到,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还要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并且明确画出防毒面具的示意图。

活性炭又称活性炭黑。自从问世一百年来,活性炭应用领域日益扩展,应用数量不断递增。活性炭防毒面具,在20世纪2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应用,使其迈上历史的舞台。随着活性炭应用面的不断拓展,其被视为“万能吸附剂”。学生生于和平年代,防毒面具、滤毒罐,对于学生来讲,处于比较遥远的时期,他们不容易理解为何防毒面具可以防毒,滤毒罐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因此,开发了《自制防毒面具》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时,逐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做用以及防毒面具的防毒原理。此次的校本课程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实验探究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体现这个特点,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有更深人地了解。提高实验技能与学习化学的兴趣,获得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无法取得的学习体验和效果。[1]

★案例三:校本课程《自制植物指示剂》。

此类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得到激发,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正是

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本义之一。[2]

酸碱指示剂作为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的试剂,在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我们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了校园内随处可见的鲜花酒精浸取液,作为酸碱指示剂的代用品。

在校本课程上,学生选择了玫瑰花、太阳花、康乃馨、菊花、紫甘蓝、月季花等常见植物,做了相应的指示剂变色实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含有的花青素,因为环境的酸碱性不同而改变颜色,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指示我们环境(溶液)是酸性或碱性。通过实际制作,掌握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并用自制指示剂来检测日常生活中牛奶、肥皂水、果汁饮料、八四消毒液、白醋等液体的酸碱性,加深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通过学生合作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可以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本次校本课程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对比分析颜色变化区分程度,找出效果较好的酸碱

指示剂。实验报告见附件。

4、可持续发展教育类

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化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化学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环境、资源等危机的重要性,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十分强烈地反映出人类社会对化学的需求。以此为题材进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深远。

★案例四:校本课程《保护臭氧层》。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称为UV_ B波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臭氧层破坏,因而地面受到的紫外线辐射增强,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危害。

联系社会热点、高新科技等开设的校本课程,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化学教学与STSE的有机结合,同时能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使学生学会用化学思维的方法去关注生活和社

高中化学校本研修计划 篇5

透过研修,进一步了解新课改中备课的内涵,量体裁衣地做好自己的教学设计,能深度建构教学法资料生成教学过程,力求课堂教学实效性,并能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逐渐完美。

二、学习资料

(一)个人读书

1、精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充实自己。

2、制订个人研修计划《“有效教学”使教学真正有效》

3、根据业务学习资料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

4、做好学科知识的更新。

5、“学习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专题撰写研修小结。

6、根据“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专题进行一次合作研讨交流。

7、结合“教案反思与研究,写一篇自己的感受

8、利用图书室开放时间,每学期学习专著摘录不少于10篇次。

(二)听评课

用心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评课活动,有机会用心参加上级组织的观摩课活动。做好听课记录,听课反思,在学习中补充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的完整。

(三)公开课:

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提高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潜力。

三、学习形式

以参加学校校本研修活动为主,个人自主研修为辅,在学校安排下,统一资料,统一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根据学习资料,结合实际教学状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行实践。在自学的同时,要做好重点突出的学习笔记。

1、专题培训

交流研讨,教学设计、说、讲、评课等形式,将培训学习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专题总结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紧扣每一专题进行探索。对其他教师的专题总结、论文、实验报告、教案、教育叙事等进行分析与系统整理。

3、网上学习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知识的网络资源优势,在网上查找所需学习资料,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

4、远程教育资源应用

透过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整合与选取好的课件,引入自己的课堂,让枯燥的课堂教学“活”起来,有助于学生从感官上更直接的了解所学知识,从而到达教学目的。

四、研修主要措施

1、认真参加群众组织的学习培训,作好培训记录。

2、参加学习的校本研修活动,吸取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

3、精心准备自己的研修课程,发挥信息技术特长,努力提升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潜力。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篇6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地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十分必要,地理学科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许多资源优势,可就课程的`选题、资源的整合、课程的实施等方面结合实践性的案例进行研究,从而提供可供参考的地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作 者:杨敬伟  作者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213017 刊 名:中小学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TEACHING RESEARCH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校本课程   开发  

开发农村高中校本课程的策略 篇7

从2004年开始, 我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开发校本教辅资料, 先从高一年级开始, 对各学科的教辅资料进行开发。由于参加开发的成员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培训, 加上时间仓促等因素, 所开发出来的资料质量较差、错漏百出, 学校不得不马上叫停这项活动。这次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刚迈出第一步就失败了。

这次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准备不足, 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人才培训方面都准备不足。然而, 一个充满活力、长盛不衰、永葆生命力的学校, 必须有深厚的校本根基, 才能迎风破浪, 屹立不倒。

二、开发农村高中校本课程的含义和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 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基本精神为指导, 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 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 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广泛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国内最早的关于校本课程的文章出现在1999 年。2001 年6月, 中央开始赋权于学校, 让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如今已经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笔者通过对所在学校开发校本教辅资料经验的总结, 以及多年对校本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总结出以下农村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三、开发农村高中校本课程的策略

1.学校必须有一个长久积淀的稳定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

在顶层设计方面, 学校必须有一个灵魂, 必须有一个长久积淀的稳定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 这是开发农村高中校本课程的前提和方向。

我校的校训为“德以立身, 学以立业”, 其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人才, 所以我校应该开发出相应的德育和智育教材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活动, 才会真正完成这个目标。我校的学风为“尊师、守纪、勤奋、善学”, 为此, 我们也要开发相应的教材和开展相关的活动等。通过这些教材和活动, 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哲学和学校灵魂。

2.对全体研发人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

在学校里, 校本课程开发人员是由教师所组成的, 而各个教师年龄不同、知识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 能力也不同。所以必须对这些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 让他们准确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前提条件和方法途径, 以及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理念等。这样才会少走弯路, 最终达到目的。

3.开发校本教辅资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必由之路

尽管我们反对“高考中心”说, 但是高中教育教学高考永远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所以开发的校本课程一定要与高考研究相结合, 开发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高质量的教辅资料。这样可以让教师更省心地教, 因为全部资料都是自己的教师开发出来的, 很熟悉, 也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复习, 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 更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

当然, 开发校本教辅资料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1) 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新课标教材和高考真题是开发校本教辅资料的前提

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它是通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教科书的编制来实现其意志的, 通过全国高考命题来维护其意志的。所以, 要在高考中取胜, 必须对它们进行研究, 教师才会懂得应该教些什么东西给学生, 所教的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分别是什么, 现行的教材能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 再需要补充一些什么样的资料给学生, 等等。

(2) 从“山寨”到创新是开发校本教辅资料的有效途径

从“山寨”到创新是很多后进国家发展科技的一个途径, 农村高中也可以走这条道路。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 课程开发的各成员已经把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高考真题研究透了, 面对现成的、纷繁复杂的各种资料, 自己心中有数, 他们可以借鉴别人的内容、题型等开发自己的东西、更有价值的东西。在研究和对比、借鉴的过程中, 各个成员积累了经验, 得到了锻炼, 丰富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为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提供智力和能力的保障。

(3) 从教辅资料到校本课程的开发, 必须调动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

开发校本教辅资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考, 解放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在研发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一大批教师, 为校本课程进一步开发提供人力和智力的保障。学校必须集全校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例如, 任何一个学校, 在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 德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所以必须开发德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 不能把这个任务只是安排到政治教师身上, 必须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让德育教材里面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成员的血液里, 这种精神才会传播到全校每一个学生身上。在校的每个教师都熟悉校本教材的内容, 都能上课或组织活动, 尽管课程上的分工各有不同。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4)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管理机构, 确保校本课程的动态发展

校本课程必须是稳定的, 同时也必须是动态发展的, 在保证学校灵魂和特色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永葆活力。所以必须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如果该管理机构的领导升迁或离职了, 必须马上推选得力的领导接任, 确保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精神得到继续和传承。

四、结束语

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词并不新鲜, 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是, 真正能够开发校本课程, 对于农村高中来说, 相当不容易。很多学校连校本的教辅资料也没有能力研发出来。因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倾全校之力才能完成, 学校领导亲自牵头, 首先认真学习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 然后组织强有力的研发团队, 进行学习、研究和培训, 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步一步地进行, 最终才能完成。完成后还要制定一定的制度, 进行定期的更新和完善, 这样才算是校本课程的开发。

摘要:开发校本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 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通过开发校本课程, 可以使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风、校风和学校灵魂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和实现, 使一所学校保持本来的特色和生命力。然而, 在目前农村高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 提出见解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

[3]周长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 2009.

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简述 篇8

【关键词】化学 校本课程 开发 简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也成为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很多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關研究与实践。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努力,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下面笔者对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作一个简述。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

我国大陆地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实行“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上世纪80年末代开始,受到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我国的三级课程开发模及管理式逐渐形成。其中校本课程开发被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度。从1986年到2001年。我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先后颁布了4份相关文件,确定了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教育机关以政策上的支持,明确表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这一政策依据的支持下。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进入到系统的研究、实践阶段。从此,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也逐渐展开,并逐步发展起来。

二、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1.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源

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发开这一概念。真正从理论上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是从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以及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等理论的形成开始。

2.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者对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到实践。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内逐渐步入正轨。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主要基于西方教育民主化运动中提倡的新课程理论,除过程模式、环境模式、实践模式等上述理论外,我国课程建设同时也结合了杜威的儿童中心、布鲁纳的结构中心等理论主张。按课程设置权限确立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结构。

三、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

随着各种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有利的和谐环境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校化和个性化,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权进一步加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2.课程改革的新契机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相应的基础。很多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课程专家密切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这些实践都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

3.学生日益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文明的进步,现在的学生也有着新的特点。他们对现实充满好奇,时刻保持着青春的气息。他们对知识获得的渠道更加广泛,所以如果还单一的只用原来教材上的知识来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在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知识的强烈需求。

四、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把化学校本课程认为是化学教师自编化学教材

组织化学教师编写教材或相关辅导材料是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但若在两者之间画等号,那就是人为地缩减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另外,这样唐突的限定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化学教师的视野被限定,思维无法打开,最终也不利于化学校本课程的循环动态发展。

2.把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

由于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原有的实践课、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等形式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因此将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课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 将校本课程同于综合实践课,无法完全达到校本课程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师素质、体现学校特色的目的。

3.把化学校本课程当作选修课

增加化学选修课是实现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快途径,但并非是最佳途径。开发化学校本课程要考虑与国家、地方课程的相互协调,要考虑内容上是否存在冲突或重复,要考虑时间、空间的安排与其他课程是否和谐。如果盲目增加选修课,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4.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学校和社区的需要,从而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距离,教师能否在开发化学课程和编写教材时认真考虑隐藏在学科领域中的大量材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而也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能要求过高。

五、总结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搭乘着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校本课程开发要全面分析学校自身的条件、优势及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程规划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具有实践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韩延伦.当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及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上一篇:搭建成长舞台,引领专业成长下一篇:酒店管理系统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