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陌生的魅力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哲理故事:陌生的魅力(精选11篇)

哲理故事:陌生的魅力 篇1

听此言,僧人拿出一馒头递给书生。书生谢过僧人,紧紧捏着馒头,急步走了。一个时辰后,书生又来了。僧人给了书生两个馒头。书生再次谢过僧人,一手一个馒头,紧紧捏着,慢慢地走了。过了一个时辰,书生第三次来到安国禅寺。这回,僧人给了他三个馒头。书生深深谢过僧人,双手捧着馒头,蹒跚地走了。又过了一个时辰,书生第四次来到安国寺。僧人给了他四个馒头,并说:“对不起,施主,未曾想情况会如此糟糕,实在没有更多的了。”书生用长衫兜住馒头,朝僧人深鞠一躬,转身踉踉跄跄地走了。

半个时辰后,一个女子哭着来到安国禅寺,见到僧人,扑通跪下,说:“大师啊,您救救我的夫君吧!”这位女子正是书生的妻子,她说书生已经饿晕在地。

僧人疑惑地问:“我已给过他十个馒头,你家四口平均每人两个半,他何至于饿晕呢?”

书生的妻子哭着说:“大师有所不知,其实,我夫君一个馒头都没有吃啊。”原来,书生拿到一个馒头时,面对儿子、母亲和妻子,他把唯一的馒头给了儿子;拿到两个馒头时,他依次分给了儿子和母亲;拿到三个馒头时,他又依次分给了儿子、母亲和妻子;拿到四个馒头时,面对生命中最亲近的三个人,他把馒头依次分给了儿子、母亲和妻子,还剩一个,家人都说:“你吃了吧。”他却看看馒头,舍不得吃,递给了儿子,对大家说:“我已经吃过了。”结果,半个时辰不到,在亲人分享馒头的喜悦中,饿得太久的书生终于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地。

闻听此言,僧人心中不禁感慨道:“有一个馒头时,首先想到儿子,是舔犊之情,虽算慈父,却是脱不了本能的俗人;有两个馒头时,再想到长者,有尽孝之德,虽算孝子,也不过是常人之举;有三个馒头时,终于想到伴侣,顾全夫妻之义,可算是好夫,但仍属凡人一个;倒是这最后之举可圈可点,有了四个馒头,本该自己留一份,却未留,果真有好修为,真正的善人啊,当救!当救!”于是,僧人跟随书生妻子来到青云佛塔,用仅剩的一个馒头救活了书生,然后,念了一声“阿弥陀佛”,空着手回到寺内。

哲理故事:陌生的魅力 篇2

所谓“陌生化”的叙事语言,就是指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有一定的距离。接受者在欣赏时会感受到一定的阻滞性,延长了接受者的审美时间,从而体会出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萧红擅于用陌生化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事物,使用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言语组合方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命力。总的来说,萧红运用陌生化的手法,使其小说的语言呈现出一种自然稚拙的状态,进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语言世界。

一、生动的修辞

在萧红的小说中,一些修辞格的巧妙运用增强了其文本的语言魅力。如她在《生死场》中写道:“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1]这句话中她用动物的声音来比喻人的声音,既表现出了麻面婆说话声音不清不楚的模样,又表现出了麻面婆愚笨呆傻的样子。又如“她像一只患病的猫儿,孤独而又无望……她的腿像两条白色的竹竿平行着伸在前面。她的骨架在炕上正确的做成一个直角,这完全用线条组成的人形,只有头阔大些,头在身子上仿佛是一个灯笼挂在杆头。”这里她连续用“患病的猫”、“竹竿”、“直角”、“灯笼”这样一系列生活中的物体来比喻月英,把月英此刻悲惨可怜的模样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样新颖别致的修辞,使接受者如见其形。再如“李二婶子的喉咙变做细长的管道,使声音出来做出三角形。”作者为把本来没有形状的声音比作三角形,原来不可见的声音顿时有了形象感。再加上被比作细长管道的喉咙,接受者好像既看见了“李二婶子”又尖又细的三角形的声音,又感受到了“李二婶子”声音的棱角,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自然地交织在一起。这样新颖别致的修辞,使接受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萧红善于选用设定场景中的日常物品来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比。“人”“物”难辨的状态,深刻揭示了“人像动物、物品一样麻木”的主题。运用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来和作品中的人做比,既巧妙自然,又打破常规,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特有的感觉。给人一种陌生的新鲜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在萧红的小说中,运用陌生化的修辞方式来加强语言感染力的例子不可胜数。在《呼兰河传》中,排比和反复这两种原本应该是属于诗歌的修辞手法却被萧红在小说中反复的使用。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这种随意性很大的排比句在小说中大量出现。相似的结构,整齐的形式,增加了小说的诗化程度和散文化程度,读起来回味悠长。在语言的有趣排列中,不仅流露出作者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更为小说增添了一点温情的色彩。而这一部分温情的语言与小说后部分所描绘的悲惨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衬出小说主人公悲戚的心境,带给接受者一种悲凉的审美感受。又如:“我家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萧红在第四章第二节中反复强调“我家是荒凉的”这句话,渲染了荒凉的氛围,接受者在一种难以掩抑的悲凉感中,感受到了叙述者对爱的渴望。借助排比的修辞手法产生的回环复沓的效果,既强化了小说充满诗意的情感氛围,又奠定了小说后部分悲凉的感情基调,感人肺腑。

在《生死场》、《呼兰河传》中,萧红反复的使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层次分明,强化了作者的情感体验。而且多用于诗歌的排比修辞手法被萧红在小说中熟练运用,这一点加强了小说的节奏感,具有“一唱三叹”的特殊表达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张力。在萧红的手里,小说的叙事功能被放逐,抒情的功能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因而她的小说语言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抒情性的诗意感。这种诗意的状态,是与之前的传统小说有很大不同的地方。这也是萧红善于运用陌生化手法处理修辞的结果。

二、巧妙的方言

“语言是人类与动物分道扬镳的最后也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标志,是创造性的活动和人类精神活动的第一次肯定。”[2]语言是最有独特性、区别性的文化要素之一。方言是由于地域不同形成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它与某一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各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作为一种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载体,方言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折射出不同地域下的人们不同的性情和特点,反映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心理和文化积淀。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恰当巧妙地运用方言更增添了作品的无限感染力和文化内涵。萧红小说中对方言的自觉巧妙运用,也是其作品独具魅力的地方。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真实的还原了儿时在呼兰城的生活,随着独特的呼兰方言的描述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烈的呼兰风俗味。如“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等这些都是东北当地特色文化活动的特殊表达。作者运用这些东北特有的词汇和语句表达,不仅刻画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还在特有的语调和语词之间透露出呼兰当地的乡风乡俗,描绘了一幅异于他乡的生活风景图。

老舍曾这样强调文学语言与生活的关系:“不要只在语言上打圈子,而忘了与此无关语言血肉相关的东西——生活。字典上有一切的字。但是,只抱着一本字典是写不出东西来的。”[3]萧红在创作中注意到了对富有自己故乡特色的生活化语言的巧妙使用,如:

“小老婆,你真能败毁。摘青柿子。昨夜我骂了你,不服气么?”

“金枝站在门限向妈妈问:“豆油又没了,装一点水吧?”

“这又是一片洋人打仗。你看‘老毛子’夺城,那真是稀里哗啦!”

“那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有一个土名,叫火烧云。”

“看得人,正在寻找马尾巴的时候,那马就变靡了。”

“从此那磨坊里的磨倌就看不见天日了。”

“败毁”等于胡闹、败家,“门限”等于门槛,“变靡了”就是变没了,这些词语都是萧红老家呼兰当地的方言;“老毛子”指的是外国人,“火烧云”就是晚霞,“磨倌”就是磨房的工人,这些都是呼兰当地特有的称呼。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呼兰作家,萧红在进行创作时,势必会把呼兰的生活带到她的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的“萧红气”,给整部小说罩上了属于萧红的东北呼兰味道。方言在文本中的巧妙运用,塑造出了生命的质感,使得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有温度,有情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粗粝的生命体。萧红把人们从自己惯常的文化模式中领出来,去感受呼兰的文化环境,感受呼兰河的生命的真实。

三、语法的突破

萧红对语言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感觉,文学评论家胡风就曾批评《生死场》的语言,说它“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4]萧红小说总是试图跳出原有的语法束缚,自由地行走在语言中。如:

“乱坟岗子上活人为死人撅着坑子了,坑子深了些,二里半先跳下去。”

这句话打破了原有的语法规范。按照语法规范,前半句应该是,“活人为死人在乱坟岗子上撅着坑子”。萧红在这里加了一个语气副词“了”,使得整句话变成了一个口语似的时间定语,反衬出整个环境的恶劣、气氛的压抑。尽管这句话不符合语法规范,但却与上下文所描写的氛围完全一致。接受者凭着阅读直觉接受了这句话,也完全理解了这句话中的逻辑含义。这不循规蹈矩的语句表达了作者难以明白表达的情绪,刻画了语言背后人物麻木的心理状态。

“王婆被凉风飞着头发,在篱墙外远听从山坡传来的童谣。”这句话也是一个不规范的被动句式。王婆的头发应该是被风“吹”的“飞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跳过“吹”这个动作而直接强调了“飞”这个结果。如此搭配表现了一种凝练的动感,生动地表现出了“王婆”此刻麻木承受的状态。

“他们心中的悲哀,也不过是随着当地的风俗的大流逢年过节的到坟上去观望一回。”[4]这句话在搭配上也存在着不通顺的问题,抽出句子主干即为“悲哀去观望”。但是由于作者连续的几个定语的增加,让阅读者感受到了一种不能呼吸的窒息感。“悲哀”的凝重感和“观望”随意的态度的对比,在不经意间营造了一种悲剧的氛围。

这种越轨的笔致在小说中屡见不鲜。萧红忠实于自己对于文字的特殊感觉,所以在小说语言的处理中,她并没有因为语法规范束缚自己,这才有了“萧红式”的小说的独特情味。对于语法规范的突破,让萧红小说有了更多营造特殊氛围的可能。

在《<生死场>序》中,鲁迅这样称赞过萧红小说的语言:“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和新鲜。”[5]在鲁迅眼里,萧红小说的语言因其越轨的笔致,增加了语言的明丽感与新鲜感。赵园也曾这样评价萧红的语言:“这是一些用最简单以至稚拙的方式组织起来,因而常常显得不规范的文句……萧红的语言感在于,她能让她组织的文字,其‘组织’本身就会有意味。她以‘文字组织’捕捉‘情调’,为此不惜牺牲通常认为的‘文字之美’,却又正与‘情调’一起,收获了文字之美。”[6]在赵园先生看来,萧红的小说语言是使用一种稚拙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正是这种独特的组织语言的方式,使她的小说语言独具“情调”。运用陌生化手法对语言的修辞、方言、语法规则进行处理,再加上她浓浓的情思,使得萧红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带给阅读者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和陌生的审美感受。这正是萧红小说独具韵味的地方,也是萧红小说最出彩的地方。

摘要:萧红小说以其独特的情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语言陌生化是成就她小说独具一格魅力的重要因素。生动的修辞、巧妙的方言、语法的突破,构成了萧红小说的语言陌生化倾向。正是这种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加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体现了萧红独特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萧红,小说,陌生化,语言

注释

1[1]萧红.萧红作品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以下选文皆出自本书,以下不一一赘述).

2[2]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28.

3[3]史青玲.《骆驼祥子》语言陌生化手法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4]胡风.《生死场》后记.胡风评论集(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96.

5[5]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414.

故事——永远的魅力 篇3

全书从对“故事”概念进行确定开篇,以三个特征来描述“故事”的内涵:过去时(分析故事与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虚构性(不受经验世界的验证);人本意蕴(故事是与人有关的故事,人在故事中占据主体地位)。这三点也是“故事”的泛文化意义所依据的出发点。

确立人在故事中的主体地位是本书的核心。因为从故事与历史的关系来看,虽然每个民族的故事都是在讲述本民族的历史,因而讲故事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与精神的生成、积累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但故事的最终目的不是构造历史,故事的本质在于体现出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

从故事的虚构性特点来看,故事为人的生存设立了“形象”,虽然是虚构的“形象”,但由此,人便不再是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成为接受和创造“形象”的主体,这是人的精神的需要。因而,人除了是“会思考的动物”,是“制造工具的动物”,是“有感情的动物”……之外,从文化的另一个意义上看,人还是“讲故事的动物”。那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故事。自从有了故事,就有了作为主体的人。人与故事,故事与人,结成了人类历史之网中不可分解的一个“结”。

全书还把“故事”放在文化整体的高度来把握,认为故事就是对人的生存活动的“换挡减速”。人之所以需要故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需要在生存活动的持续性中制造断裂和延宕,从而获得审视、评价和欣赏生存状态的机会,这样就使生活由被动的应付转换到自由的欣赏。在当今的紧张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是匆忙,就越是需要故事作为“闲聊”艺术,这也是当代的一个悖论。

此外,本书还研究了故事中的世界(时空结构)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各类故事作为事件(即人的行为与结果)的文化意义;故事中人物类型的心理与文化根据以及故事的叙述行为。可以看出作者是从故事内外两个方面作双向研究,从故事内部的人物、情节等的研究反射故事外“听众”的心态,又从故事外社会学的、美学的、心理学的、文艺学的多种角度,对故事所蕴涵的意义进行挖掘,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学文化批判体系。

顺便说一下,这是作者对大众文化研究的新作。此前的《大众的梦》与将要出版的《世纪晚钟》是作者在这一领域所完成的三部曲。

哲理故事:陌生的魅力 篇4

到了商店,店里的东西琳琅满目,让我眼花缭乱,不知要选哪个。突然我的目光落在一个本子上和一根笔上,哇!它们可真漂亮啊!就它们了,我把它们拿到前台结帐。可是一摸两个口袋,没带钱,这可怎么办啊。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忽然,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这个多少钱,我替她付。”我抬起头来,一张清秀的脸映入我的眼帘,付完帐后我疑惑地问她:“你为什么要帮我?”她笑了笑说:“助人为乐。”这四个字她回答得干脆利落,我心中暗暗的佩服她,可是,我还没来的及谢她她就走了。

我曾经看过一段视频,里面的内容是一位演员去向一些年轻人借两块钱,可是到了天黑也没有人借他,最后他去向一位老乞丐借,没想到乞丐竟然借他了,后来小演员去给乞丐买了些衣服和饭给了乞丐,乞丐感动的哭了。结尾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它的内容是:有时候拥有的越少,给予的却越多。

这两件事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并且时刻提醒着我,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作者|昆山市淀山湖小学五(2)班 徐晨馨

语言的魅力小故事 篇5

1、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2、一次记者招待会,周恩来总理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到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很快答道:“有18元8角8分。”在场的人全都愕然。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人民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有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总面额”替代“总金额”,于是堵了外国记者的口,又不损害招待会和谐的气氛。运用曲解,使语言犀利而风趣,充分表现出他过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巧对

3、有一次,周总理从曰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抱怨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这句话显然是很不友好的。周总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他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以促米高扬说出不学汉语的原因。米高扬果然上钩,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一下子将米高扬置于一种学生的地位。

4、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同国民党谈判。在我方义正词严面前,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当即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词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从而既摆脱了困难,又迫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

一句话的电影说明书

基于故事魅力的超级领导力! 篇6

领导者要讲故事,领导者不仅要有思想,不仅要能够传播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要把这些内容编织成人们可以理解、可以认同、可以传诵的故事。创作和讲述某些种类的戏剧化的故事的能力不仅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而是成为一流的成功领导者的先决条件。领导者用“我是谁”的故事告诉界定自己的价值观,给自己的思想注入感染力和权威性,并且和追随者建立起信任和情感的纽带。领导者用“我们是谁”的故事界定组织的价值观,指引和激励员工。

领导力,是带领团队共同奋斗的艺术,是一团火,能够点燃团队激情。日日繁忙——没时间积累专业知识?故意四处奔忙,显示自己很勤奋?我什么都懂,我总是对的?常常对下属炫耀过去的成功经历?把辛苦的、困难的工作交托给有能力的下属?加班加点等于工作勤奋?对公司倾注100%精力的人会使公司蓬勃发展?领导人需要具备讲故事的本领,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什么样的故事能有效激发愿望,却跟多数人想像的不一样。那些最有效的故事,不是大起大落、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的故事;那些能抓住人心的,往往是有声有色跟真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有理不在声高,好故事也一样。

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伟大的领导者经常通过讲故事来传递信息,使大家团结也成为了组织共同知识的一部分。并非像领导人一贯认为的那样,最有效的故事往往是那些最小的、最朴实的故事。那么如何从故事中引出改变想法的愿望呢?管理者可以讲一个已经发生了的真实故事,或者一个类似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能神奇地让听者在自己心里讲一个“新故事”。这个新故事会让听者在情感上跟领导建立联系,并付诸行动。在新故事中,听者开始想像新的未来。

同时,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因为它让人觉得领导人理解他们,平易近人。听者的脑子里开始产生新的故事,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他们自己创造故事,所以他们愿意接受。领导人所讲的故事不过是个引子,是一个开启听者内心世界的钥匙。

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现在领导力培训还仅仅是“领导者的游戏.通常认为领导力或管理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针对高层领导的,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领导人的意识。原因是,企业需要员工有一种责任感、可靠感,向着目标努力,有良好的表现,这些都是领导力的特征。领导力是每个人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核心,存在于各个层次和领域。领导力培训的走红在意料之中,并且还将风靡培训市场很长一段时间。

领导力培训是目前国际上最走红的管理类培训。以往的管理类培训都以介绍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为主,但恰恰忽视了影响力最大的领导力培训,这是一种战略观念、知识和视野的培训。近几年“领导力提升课程”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最热衷购买的课程,不少企业选择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领导力培训课程。领导力培训以领导力模型为切入点,课堂互动游戏、头脑风暴、商业计划设计等体验项目都是培训的常见内容。

在所有管理类培训课程中,主要面对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力课程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魅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并逐步在全体员工中推行。一些大型企业特别设置了“领导力培训”的职位,而大部分企业则通过购买培训课程的形式,加速提升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领导力。

交广领导力学院(特聘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为院长)专注于为客户提供系统的领导力解决方案,促进“知行合一,搭建领导力发展的快车道”是交广领导力学院的宗旨。交广领导力学院服务的客户覆盖了银行、金融、能源、化工、汽车、制造、生物制药、快速消费品、通讯电信等行业内的知名国内外企业。我们为客户提供针对性强的发展项目,帮助客户各级管理人员在快速提升领导力的同时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明显地提高与业务的相关性及对业务的影响程度,增强学习效果的可控性,为团队合作、组织及整个系统的创建贡献更大的价值。

而罗纳德·里根总统对这种能力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在1984年的运动中,他通过不断重复美国人被税收重创的故事,成功支持了一项基础税收改革的计划。这个策略很奏效:选民接受了他关于美国人民抗税历史的故事,也接受了他提出的方案,

最终里根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选举,使得改革方案在 控制的国会下获得通过。

有很多领导者不能有效传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将故事通过一个不熟悉也令人不舒服的媒介传播。根据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的调研,太多的时候,领导者迷失在公关传播部门所提供的服饰、PPT课件、备忘录和夸张的公文中。很多杰出的领导人和大师级的人物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同时也是吹牛的高手。人们之所以愿意追随他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善于运用蕴含深刻寓意的故事与人交流,让你感受到一种智慧,震撼你的心灵;同时用几近吹牛的方式来描述未来的美好前景,激发你的斗志,鼓励你永远向前。所以说“讲故事也是领导力,吹牛也能创造价值”绝对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对一种现象的精确总结与描述。

下面,谭小芳老师与您分享一个哲理故事:一位农场主在巡视谷仓时,不小心将一块名贵的手表丢在谷仓里。他在农场的孩子中悬赏,谁能找到手表,将得到 50美元的奖赏。小孩们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地四处翻找,怎奈谷仓内净是成堆的谷粒以及散置的大捆稻草,要在这当中寻找一只小小的手表,实在很难。

小孩们忙到太阳下山仍一无所获,一个个都回家吃饭了。只有一个最瘦削的小孩,在众人离开后,仍不死心地努力寻找。谷仓中慢慢变得漆黑,小孩虽然害怕,但依然执着地摸索着,突然他发现:杂乱的人声静下来后,有一个奇特的声音,那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循着这声音,孩子终于发现了那块名贵的手表。

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在创业的初期对同事们说: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发展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你们将来买房子一定要买阳台大一点的,这样钱发霉了的时候,你们就可以拿出来晒一晒。对于手下这一帮搞技术出身的人们,他们习惯于严谨的思维,“哪里听过故事”,头脑中的画面足以让他们欢欣鼓舞、干劲十足。正是像这样一些鼓舞人心的东西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激励着大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在企业里面,我们崇尚实干,鼓励脚踏实地。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光能务实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务虚的能力(吹牛说大话的能力),因为吹牛的能力和水平往往代表着你作为领导者的追求和境界,代表着你领导的魄力和对于未来的洞察力。对于未来的前瞻性的东西,我们想到了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如果想都想不到、想都不敢想,要去实现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敢于吹牛,敢于把自己宏伟的目标表达出来,这也许是成功的第一步。

而《三国演义》正是领导力的精髓。有愿景的领导者,就是创造故事、提出理念、传达信息、言行合一、推动革新。《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可以重新解读,赋以新意,深化内涵,使传统与现代结合,使三国故事成为领导力的精髓。刘备一心为关羽报仇,怒而兴师、愠而致战,派兵伐东吴,公私不分,显示情绪管理的关键性。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正确分析形势,进而预测事态之发展,显示领导力与战略性、哲学性思维的互为表里。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队主降派大怒曰:“吾奉主公之命,督兵破曹,敢有再言降者必斩。”领导者的意志,正是最珍贵的无形战力与精神指导。淳于琼喝酒误事,醉卧幛中,导致曹操攻其不备放火烧乌巢军粮,袁绍因此一蹶不振,走入灭亡。管理策所说:“上帝会注意细节”,局部影响全局由此可见一斑。

张飞喝酒误事失去徐州欲自刎,刘备劝阻,夺剑掷地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通晓人性,张飞怎不会誓死效忠?杨修看穿曹操心事,“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有味”,点出曹操进退失据的窘境,导致杨修被曹操所杀。“伴君如伴虎”,如何与长官相处、全身而退,充满着智慧的结晶。

曹操“割权代首”,展现了领导者的自律,落实法制,再次验证“以身作则,为人典范”的领导主题。诸葛亮说“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自律”与“他律”的互用,恩威并用、宽猛相济,正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经验法则。关羽千里走单骑,曹操钦佩关羽之节义:“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领导者要知人、用人,待人以诚,处事为公。

故事进课堂魅力无法挡 篇7

1.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猜谜、故事、板画、歌曲……常常作为上课的引子,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趣味故事导入,是诸多导入法中较佳的一种。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上《识字3》时,就自编了故事《困和囚》,来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孩子对会意字的好奇:一天,王小福站在院子里,看着院子里的大树,自言自语地说:“怪不得我这么穷呢,原来是这棵树惹的祸,四四方方的院子里栽棵树,不就是‘困’了么。”于是,他拿起斧子要砍树,他的妻子看见了,忙阻止他:“你砍树有什么用,树砍掉了,四四方方的院子就站你一个人,不就变成‘囚’犯了么。”这个囚就是古代坐牢的犯人。

中国的汉字多么有趣啊,学生对会意字有了新的认识,饶有兴趣地自学起“灶、尾、歪、笔”等会意字来,通过进一步学习,对拓展的会意字也轻而易举掌握了。

2.故事设计,化难为易

故事语文一定是源于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教材上有的重难点,故事中要以丰富的情节予以展现出来,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声调符号这一知识对于刚刚接触拼音的一年级儿童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笔者在教学声调符号时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以化解知识的难点。

【课堂摘录】师:美丽的秋天到了,ɑ的四兄弟出门去旅游,因为它们长得一模一样,导游阿姨老师把他们搞错,于是导游阿姨想到了一个区分他们的好办法,给他们每人发了一顶不同的旅游帽。老大戴上了平平帽很开心,老二戴上了翘翘帽很神气,老三戴上了拐弯帽很别致,老四戴上了下降帽很威风。(师边讲故事边给ɑ标上四声。)

师:你现在能一眼认出他们了吗?

生:能。(学生上黑板按要求指指老大、老三、翘翘帽、拐弯帽。)

师:在汉语拼音中我们把这四种符号叫做声调符号……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把抽象化具体,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学效果不错。

3.故事情境,化零为整

低年级语文课堂需要智慧,需要童趣。故事情境的创设,可以把零碎的知识点贯穿,化整为零。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4》安排了转盘识字,是一组形声字。笔者充分利用教学光盘,然后创设故事情境,把所教的形声字穿插其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精彩回放】师:今天课堂来了位小客人——“也”(板书:也),你能给它组个词语吗?(也好、也许、也要、也有……)

师:“也”这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时候可多了。你今天穿了一件红衣服,我也穿了一件红衣服(师指导学生用“也”说话)。

师:“也”是一个小淘气,特别喜欢交朋友,你瞧,他牵来了一匹马(板书:驰),“也”字骑在了马背上,像箭一样飞了出去,我们都追不上了。认识“驰”,飞驰、奔驰。“奔驰”就是表明它不光跑得快,还能跑得远。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习时,需要新鲜有趣的学习形式,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但是,这种形式还必须很快把孩子们带入要掌握的知识里,让表面的感官刺激深化进有思维参与的内心体验,才能有效、高效。故事情境的预设,生成了课堂上的精彩。

4.故事渗透,追溯文化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汉字又是记录并推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一个个汉字故事,讲述了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这些感性的故事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

例如:这个“引”左边一张弓,右边一竖表示箭。把箭放在弓上发射,叫“引弓射箭”,不发射叫“引而不发”。

例如:这个“伏”字,左边是一个面朝左的人,他的屁股后面有一只犬(狗),犬一口就把人拽倒了。所以“伏”的本义就是“趴下”的意思。

5.故事创编,训练能力

想象力丰富是儿童的一大天性,学生的想象力在故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逻辑思维得到发展,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对鲜艳的插图、生动的情节及教师的讲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使他们的视听能力、语言能力得到训练,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6.故事教育,明白道理

在故事中发现数学的魅力 篇8

一、结合生活实际,落实数学故事教学法

在认识到故事教学法的优越性后,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多方面、多层次地落实数学故事教学法。

1.课前5分钟讲讲数学小故事。在每节课前我都抽出5分钟给孩子们讲讲有趣的数学故事:阿凡提巧用可能性的原理赢了贪财主、小猴子吃桃子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柯南推理故事……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我都不点出其中的数学方法,而是通过简单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巨大智慧魅力。这样在日复一日的课前5分钟故事中,孩子们了解了一些简单的数学故事,渗透了数学思想。

2.抓住教学中的契机,不失时机地讲数学故事,培养数学兴趣,学习数学知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深蕴数学历史和故事的,抓住这些教学契机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刻的体会。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到“1+2+3+4+5+6+7+8+9”这个题目时就想起了数学家高斯,想起了他小小年纪就能巧算1到100和的故事。于是我知道教育的时机来了,我就跟孩子们说:“你们谁有巧妙的方法算这个题目?”接着介绍了头尾相加的简便方法。在学生惊讶这个好方法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你们知道是谁最早发现这种方法的吗?”接着讲了高斯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听了之后特别佩服高斯,对这种计算方法掌握得特别好,认为数学充满智慧,引人入胜。

3.收集数学故事,及时展出交流。数学存在于生活、存在于历史,数学故事也是如此。因此在课余作业中,我一改以往枯燥的出题形式,而是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和书本上的数学故事,体验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历史价值,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比如有一次让学生收集数学家的故事进行交流,学生收集的数学家故事很多,有些数学家连老师都不认识,学生拓宽了数学知识面的同时,也让我增长了数学见识。虽然他们记载故事、表述故事的能力有限,但是通过收集这些故事,他们已经知道了更多的数学历史,达到了全面、丰富地认识数学的目的。

4.在具体教学中编数学故事帮助突破数学学习。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用数学故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学习好数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编出许多数学故事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10的认识》时,十分有名的“0到9春游,9欺负0”的故事就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10;在认识钟表时,我用了两兄弟赛跑的故事,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时针、分针的特点,还编童谣“时针分针两兄弟,时针哥哥粗又短,分针弟弟细又长,时针慢来分针快,弟弟一圈哥一格”……这些学生都很喜欢,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突破难点,学习数学。

5.适时让学生自己编故事理解数学。学生在听了很多故事后,他们善模仿、善创造的特点就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了,因此我就放手让他们自己编故事理解数学。在教学进位加法的时候,我让孩子编故事,孩子编得非常好:个位和十位是好朋友,他们都很客气,个位上只能放9个东西,他呀一有了超过10以上的东西总要送给他的好朋友一些,而且很大方都是10个10个地送。这个小小的故事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也让学生得到了品质收获,“客气”和“大方”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品质呀。

二、发挥独有魅力,实践高效数学课堂

通过实践,我欣喜地发现数学故事教学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魅力:1.迸發创新的火花。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完成这种再创造。创编数学故事就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创编数学故事,独立对数学进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2.敞开心灵的门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数学故事教学法实施中,教师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加强了师生的交流,拓宽了师生交流的空间,和谐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上老师,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教学在一种和谐的关系中温和、愉快地进行,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3.体验成功的乐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一个孩子都在创编数学故事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体验了欢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他们对于数学学习更有自信,更喜欢学习数学。

4.促进教学相长的纽带。数学故事是一面镜子,它让教师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让教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变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学生从老师的故事中窥见数学殿堂的知识,老师从学生的故事中了解学生、反省自己、有的放矢,同时丰富了双方的数学涵养,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双边互动、共同进步的活动。

5.联系生活的桥梁。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故事是一座沟通生活与数学的桥梁。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学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哲理故事:陌生的魅力 篇9

摘要:情景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正为同行们津津乐道,情景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本文探讨讲故事在思想品德情景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景教学;故事

伴着新课标实施的东风,情景教学这棵大树再次迸发了勃勃生机,为教育界所津津乐道。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我在教学中也积极学习和应用情景教学法,受益颇多。情景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但我对用讲故事创设情景情有独钟。我觉得讲故事在思想品德情景教学中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关注最广大学生的发展。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表述是: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而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强调要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相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讲故事来进行情景教学既能体现课程性质,又能很好的执行教学建议。

由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思品课给多数学生的印象是沉闷、无趣的。情景教学法则是通过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以提升道德认识,从而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讨论升华,感受到人类社会和人生历程的博大深邃和无穷乐趣,从而实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开发潜能、生成新思想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有效克服了传统思品教学空洞、乏味的说教。但是在情景教学中哪种创设情景的方式能被最广大的学生乐于接受又能理解?我认为是讲故事。其原因除了故事具有的魅力外,还有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以及他们学习的特点。所以讲故事在思想品德情景教学中能寓教于乐,吸引最广大的学生;也是一种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恰当的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不仅能将本身枯燥、抽象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而且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实效。

1、寓教于乐,轻松落实“三维”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 1 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方面,故事教学法是最理想的方法。教师精选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以事说理,以情动人。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习得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品德,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故事教学中学生结合故事背景,分析故事的起因、意义,提出自己的见解等,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恰当的引入故事,也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愉快的收获了知识。

2、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引入中外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人轶事等方面的素材。学生对于枯燥的知识缺乏兴趣,但对听故事却兴趣高涨,所以我便针对所学内容搜集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去领会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可以使教师的讲解更生动,学生的学习更轻松。

如在教授《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过于依赖别人,懒惰的危害性,我引用了这样一则故事:耶稣带着 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用这钱买了十八颗樱桃。后来他们来到一片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将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不去弯腰或疏于弯腰,是糊涂;而耻于弯腰者,肯定是傻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认 识到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在应用讲故事情景教学法的过程中我按照“引入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合作探究→反馈交流拓展”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以创设情境完成明理达标,以激情晓理为主线,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在运作过程中,以情育情,以情激情,以情导行,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不仅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我爱我家》这一课时,为了为了让同学们体会到父母之爱崇高无私时,我给他们讲了《疯娘》的故事:一个神智不清,行为举止荒诞怪异的疯子,当她作了娘后,虽然一样还是疯,可是在爱自己的孩子方面,她一点也不疯。当她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同学欺负时,她不顾一切的冲上去把人家扔进池塘里;儿子上高中时她每天走几十里山路给孩子送饭,风雨无阻;她爬到断崖边的桃树上给孩子摘桃子,只因孩子随意的说了句这桃子好吃,并最终因此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有点甚至留下了泪水。这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成功的为教学内容的讲述创设了情景。故事讲完后,我不失时机的组织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父母对自己的爱进行了讨论。然后请一些同学谈了他(她)的感想。因为故事的深深感动学生讨论很积极,2 也很认真,感想谈的很真挚,课堂效果非常好,效率也很高。

由此可见选好一则故事,不但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故事气氛的感染,而且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三、资源丰富,可操作性强。

讲故事在思想品德情景教学中的魅力还体现为:资源丰富,可操作性强。故事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教师只需事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好恰当的故事,当然教师也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讲故事的技巧。所以讲故事在思想品德情景教学中易于操作。

故事的资源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其题材可以来自文学,也可以来自历史及传说,还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另外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也为思想品德课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还有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虚构或创作故事来辅助教学。可以说故事真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作为教师只要有心,用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故事,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趣味,富有魅力!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收视率一直这么高,纪连海、易中天、袁腾辉等老师受到人们的热捧,皆因会讲故事。正因为受到了他们的启发我才开始积极探索把讲故事引入思想品德课堂,而且在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坚信故事情景教学一定能让思想品德教学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哲理故事:陌生的魅力 篇10

大家都明白,和熟人打交道,说话的方式依附于社会关系,服从说话人的身份,很多时候并非是个人独立意志的表达。和陌生人说话则不一样,互相之间常常作为独立的个体交往,彼此没有切身的利益关系,双方见到的都只是眼前的这个人,不会特殊关照也不会有什么成见,相对客观、平等,这种完全对等的关系,对青少年时期的人格成长是很有帮助的。许多孩子只有离开父母去学校和社会中独立生活以后才正真长大懂事,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2、和陌生人交谈可以体现和加强一个人的自信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很多特性的分布都有一个规律:特别好和特别差的人各只占2%左右,中间水平的占9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和陌生人交谈,碰到正常人的几率远大于碰到一个坏蛋。和正常的陌生人进行一次交谈,可能让我们吸收到新信息,也可能验证我们对人性的一些观念,还可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信任,这些良性的结果必定增强一个人生活的信心。

3、和陌生人交谈,更能锻炼口才和人际沟通艺术

熟人之间,彼此都很了解,不会很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技巧。而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从零开始,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沟通技巧来建立关系,多次下来,人际沟通能力和口才就会得到提高。

与陌生人交流虽然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但是交流时,第一句话该怎么说好呢?

1、不断变换话题。和陌生人说话的话题跨度要大,从体育、明星八卦,到交通状况,总有一个会让对方感兴趣。

哲理故事:陌生的魅力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故事;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陈鹤琴先生曾阐述过故事对儿童的重要性,他说:“故事是儿童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作为精神食粮,它可以让儿童不会感觉到想象力的饥渴;它可以点缀、填补儿童对世界的奇幻看法,滋润儿童心田,让儿童受到美的感召。这就是故事的魅力,它可以冰释听故事者内心的枯燥,使其受到感染、牵引,进行思维的动态化活动,受此带动,其所处的环境、所进行的活动都是动态、丰富的,表现出昂扬向上的律动。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故事的魅力,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益。

一、听故事受启发,奠定阅读情感基础

每一篇课文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与整个世界和人类划清界限的空间,它有很多门窗,通过它,我们又看到整个世界和人类,又牵扯出许多与之相关的故事。或者说,这些故事本来就先于这篇文章而存在,只是作者受故事启发,受自己所受的遭遇推动,用文字记录了某种心情,还原了某种事实。所以,我们读文章,可先从某种具有启发性和推动作用的故事切入,为阅读奠定情感基础,这样更佳。尤其是小学生,与生俱来就对故事有一种胶漆难分的亲密感,他们接受故事要先于接受文字。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可先为学生讲一讲有关的故事,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法,转向对文字的阅读理解。在这里,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来确定讲故事的方向。如果教材内容充满生活的气息,与儿童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教师便可从生活故事切入,让学生受到启发,看到自己的生活,进而奠定阅读情感基础;如果教材内容洋溢历史之气息,教师便可从文章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遇等有故事特征的方向切入,还原作者写作初衷,奠定情感阅读基础。

如在讲解《卢沟桥烽火》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讲“九一八事变”,讲讲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伪满政权,这些战争矛盾都发生在卢沟桥事变之后,都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为侵华所制造发动的战争,都刻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是中日战争矛盾掀起的一个标志。先不言卢沟桥事变,从“九一八”等战争故事切入,更能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以及当时中日之间不共戴天的矛盾、仇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为深刻理解《卢沟桥烽火》的初衷、目的奠定基础,为更好的阅读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讲故事促理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性

主动的学习总是比被动的学习走得更远,学生会在对知识主动的希求中拓宽眼界,看到更多的知识美景。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确定喜好,获得更敏锐的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对故事的倾向性,一些有想法的教师会从与课文联系紧密的故事切入,启发学生,导入阅读分析环节。故事本身具有的魅力,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学习。但这种学习不是主动的,它带有对感触的强迫性,学生对故事无法选择,对介入的情感也没办法挑选,正对胃口尚且可以,但如果学生不喜欢,便适得其反,使其更加排斥对语文教材内容的学习。所以,教师不妨以学生为主体,在预习时,让学生自己整理一些有关教材内容,且很感兴趣的小故事。如有关人物的小故事、有关事件所引发的其他事件、受教材内容启发想到的生活故事等等。学生要能在课堂上熟练地概括、表达这些小故事,彼此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再众人合力指向教材内容,相互促进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

如在学习《钱学森》这篇具有传记色彩的文章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整理一些关于钱学森这一人物的小故事。学生都从自己的喜好角度切入,阐述了某一时期发生在钱学森身上的故事:成为世界著名大科学家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际遭到美国官员拘留;五十年代,受监禁的钱学森艰难回国;回国之后,对国家所做的伟大贡献等等,学生讲得声情并茂,也听得聚精会神,对钱学森这一伟大科学、航空事业的奉献者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编故事学致用,培养学生写作创造能力

我们无法规避知识的实用性,将“学”之目的架空在没有延续性的学之行为上。封闭的学之行为会断送知识的可延展、可丰富性。所以,要成就学之目的,就要抵达用之领域。可以说,一个有着对语言驾驭能力的人总是比别人更会讲故事,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总是无懈可击。培养学生的习作创造能力的最佳方式便是锻炼学生编故事。这种能力是在不断的模仿中形成的,模仿对象是教材罗列的一篇篇文章,这些文章可能存在某种故事性,学生需分析其故事性特点,然后做出情感、讲故事技巧的反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再虚构出一个故事,或为作者的故事续写一个下集,这可以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一神话故事为例,教师可在对这篇文章讲解之后,让学生以这一神话为蓝本进行续写,或更改某一处情节,使结局颠覆常理。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反复阅读这篇神话故事,并进行故事编排,习作及想象创造能力都得到培养。

故事是结构语言的一种形式,它情节的千回百转,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跌宕起伏使故事自身散发着让人无可抗拒的魅力。尤其是小学生,更以故事作为精神上的食粮,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尽可能以故事切入,激发学生兴趣。

上一篇:有关教师节观后感作文下一篇:谈谈钱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