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习总结(长春工程学院,佟萌)(精选5篇)
———记勘测学院资源09级河南生产实习队
佟
萌
2012年7月,在我院王志华院长和张洪武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资源09级实习队一行23人踏上了开往河南的列车,前往河南省舞钢市进行为期25天的生产实习。这近一个月的实习生活,使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一、时不我待丰富阅历争朝夕
河南有色金属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承担着舞阳地区深部铁矿整装勘查等多个重点项目,队里有许多地质方面的资深专家,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解了野外地质填图,钻探编录的基本工作方法,把在学校所学的书本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那些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认真、善良还有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并激励我继续为地质事业而努力奋斗,争取像他们一样,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
二、互帮互助克服艰险铸辉煌
在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我们总共被分为十个小组,每组两人,在野外工作中,我们每个人心中想的是“我们是一个团队”,每位队友之间都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山路的艰险,丛林的繁茂,有时在悬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没有路,大家都没有被吓倒,都脚踏实地地走出来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从没有一个人因此后退。此外,我们坚持集体出发集体归来,遵守带队老师制定的规章制度,坚持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的精神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大学四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同学们之间很难在内心深处达成共鸣。这次实习让我们相信人生也许仅此一次,毕竟实习完后,很多人就不会在那么有交集了。我很珍惜这些共同努力的日子,我每天都觉得过得非常充实、愉快和温馨。感觉有一股家的气息缠绕在我身边,温暖着我,鼓励着我,是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我很庆幸能够成为这次实习团队中的一员,正是因为我们二十三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才圆满的完成了此次实习任务。
河南工程学院于2007年3月经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由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原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隶属于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由原郑州煤田职工地质学院地质系发展演变而来,具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近年,河南工程学院就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勘查—开发—管理”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随着国内外能源结构的不断发展,煤炭以及相关能源勘探开发难度逐渐增大,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也逐渐提高。2014年河南工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这意味着实习实践教学成为专业课教学的重点。而保证实习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应用技术型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各高校在各对口企事业单位中的品牌效应。因此,高校亟须对资源勘查工程(煤炭)专业的生产实习进行改革。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河南工程学院的传统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笔者结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团队等相关内容,着重探讨具有煤炭特色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改革方向及具体改革内容,同时对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实习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双师型”教学模式的引进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希望有助于专业建设和毕业生就业。
一、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优化
河南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高专业素质的人才,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对煤以及相关矿产资源(如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形成和聚集规律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能力,掌握煤炭及相关资源勘查的一系列室内外工作方法和流程,适应各大煤炭企业、煤田地质相关部门的发展要求,能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从事煤炭及相关资源的勘查、评价、开发、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河南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包括普通地质学、晶体光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层学、钻探工程、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矿床学、资源勘查与评价等主干课程。结合学校煤炭特色与目前煤炭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应当增加开设煤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等课程,紧跟市场发展,使毕业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并熟练地完成相关工作。
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目前,河南工程学院煤田地质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两个就业方向:煤矿以及相关企业和煤田地质及相关单位。依据毕业生就业去向,河南工程学院应建立两个相应的实习实践教学平台。
河南省是我国主要煤产地之一,在华北地区仅次于山西和内蒙古。目前,省内有河南煤化集团、平煤集团、郑煤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郑煤集团作为我国重要产煤企业之一,拥有“三软”不稳定突出煤层开采核心技术,组建有工程技术研究院和一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一个省级实验室,还有一个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工程学院拥有省级科研平台4个,市级科研平台6个,博士后研发基地1个。其中,省级科研平台中有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科研平台中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高校工程技术中心2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这些条件不仅为郑煤集团和河南工程学院建立产学研生产实习平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还为矿山开采提供了相关的技术保障。目前,该平台已为河南省和其他地区各煤矿及相关企业输出大量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除煤矿企业外,煤田地质勘查公司也是河南工程学院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之一。目前,河南工程学院已与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了产学研生产实习平台。由于市场经济等因素,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除煤及伴生矿产资源勘查设计、施工与评价之外,还涉及地热、浅层石油、地球物理勘查、岩土工程、工程测绘、煤质检验、岩矿及水质检验等。因此,结合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和意向,学校有必要开设油气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煤质学、地球物理勘探、环境地质学等考查课和选修课,为相关实习生及毕业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此外,学校还应增加校企之间的互动,积极申报校企联合项目,充分发挥河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优点,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技术保障的同时,不断提高师生的专业素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目前,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内容包括:煤田地质工作相关标准、规范、规程以及手册的学习和应用;地质资料的室内分析;地形地质图以及综合柱状图的绘制;撰写相关的勘查报告。然而,随着煤田地质行业及市场的不断发展,这些实习实践教学内容明显落后和不足,而且缺乏针对性。因此,学校应增加开设适应资源勘查专业发展的实习实践教学内容,如矿井地质编录、物探资料的解释、瓦斯及矿井水的分析、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等。
在充分与各产学研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后,学校需对原有实习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适度增加一些适合现代资源勘查工程的实习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的内容包括:
第一,学习与煤田地质、矿井地质相关的新标准、新规范、新规程等。随着市场经济及资源勘查行业的发展,相关的标准、规范、规程也在不断更新和修正,因此,学习相关的新标准、新规范、新规程很有必要。比如,国标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是根据国标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GB/T13908-1992《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T13688-1992《固体矿产详查总则》和GB/T 13687-1992《固体矿产普查总则》三个标准进行修订的。为治理矿山开采带来的地表塌陷、地下含水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地形地貌破坏等相关人为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于2011年推出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替代了先前的DZ/T0223-2007《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用于在新的条件指导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第二,依据实习生的就业方向、兴趣以及可能的就业方向,灵活选择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具体实习内容包括矿井地质实习和野外地质实习两部分,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实习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实现分散实习教学的目的。这样既可以缓解由于单一教学内容和实习地点带来的教学压力,同时又满足了实习生就业和兴趣的要求。
第三,加强毕业生及实习生基础专业技能的训练。河南工程学院目前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专业技能是四年本科制教学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其中,矿井地质实习具体内容包括矿井地质编录、资源储量估算、井下常见构造的识别、水文地质、瓦斯地质等;野外地质实习包括勘查设计、钻孔编录、岩石及矿物的肉眼鉴定、室内实验室相关分析等。此外,由于当前地质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一些传统的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当前地质工作的需求,毕业生和实习生还需了解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和技术。
第四,随着近年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地质领域也不例外。目前,计算机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熟练操作各种专业软件已是毕业生及实习生必不可少的技能,如CAD、Mapgis、Origin、Geomap、Suffer等制图。目前,室内课程虽开设了相关软件学习及应用的课程,但不进行实际演练和操作,犹如纸上谈兵,在毕业生及实习生的实习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相关专业软件的应用。
第五,加强毕业生及实习生的安全教育。近年,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地质这种高危行业,尤其是矿井地质,掌握工作中相关的安全知识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有必要在实习实践之前对毕业生及实习生进行安全教育,使他们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团队的优化以及“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立
目前,河南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师配备不齐全,部分岗位及方向的教师仍然空缺,学校在今后的人才引进过程中应根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发展和现实需求来引进人才。此外,现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地质专业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一些教师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对现场工作及相关流程接触比较少,这对资源勘查工程这种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非常不利,也与“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河南工程学院2014年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以来,每学期都会选派一些年轻骨干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增强教师现场工作的能力,也间接地提高了实习实践教学水平。此外,企事业单位中有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拥有丰富的现场经验,这正是高校教师所缺少的,因此,有必要聘请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来现场指导毕业生及实习生的实习实践,将他们纳入学校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中,与校内教师实现互补。
五、结束语
煤田地质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具体革新内容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笔者就河南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一些见解,对具体改革内容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及复杂的就业市场环境下,希望本文有助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和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有利于学校及相关行业的长久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松航,唐书恒,汤达祯,许浩,姚艳斌.新能源地质与工程专业方向实验实习平台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4,(1).
[2]唐洪,戴鸿鸣,王顺玉,周彦,蔡正旗.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3]王金友,张立强,张世奇,刘太勋.资源勘查程专业油田地质实习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层序地层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研项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层序地层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JY201102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0-01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
根据课程性质,制定了“夯实基础概念,掌握经典理论,初具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一种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种新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理解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及层序界面等概念和识别标志;(2)掌握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了解陆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3)掌握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4)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用”的思路贯穿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内容设置以基本概念、经典理论和实例分析为主。课程基本内容包括:(1)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如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层序类型及级别等,8学时;(2)经典理论,如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20学时;(3)研究方法和实例分析,4学时。层序地层学理论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海相碎屑岩盆地,目前已形成海相层序地层学、陆相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理论体系和众多学派,但以P R Vail为代表的层序地层模式是基础,因而对于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以经典理论为主,也是在学生今后在研究生阶段或实际科研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基石。
三、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以“拓展知识体系、注重能力培养”为教学理念,采用理论教学、课堂、课后习题与课堂研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使学生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以“提问式”和“启发式”方法为主导,同时,有意识设计一些讨论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得到客观合理的认识,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具有初步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以听课为主,并参与讨论,每次课程开始或课程中间进行提问,课后留有思考题或小型读书报告题。教师主要讲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课后习题和自学:对于本课程中主要知识点,布置适当习题,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是训练学生掌握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和内部构成。课堂重点讲解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于拓展的理论体系,如陆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抓住要点的能力。
(3)课堂研讨: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抽出2学时适度安排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提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通过收集资料对有关问题分组编制ppt,并设置一些讨论性的话题,然后在课堂进行演讲、提问和答辩,同时,并鼓励学生对答辩进行评议、分析和讨论,对答辩结果进行评分,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1)考核内容与目标点逐一对应,依据权重量化考核,如课程考核包括课后作业(权重20%)、研究方法与应用(课内研讨,权重10%)、结课论文或随堂考试(权重50%)、学习过程(出勤及课内小测试,权重20%)等方面综合评定。
(2)对于课程结束后的评价,根据工程认证精神首次设置了课程目标大成都专业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日历或实习教学计划,教案、课件、或实习指导书,结题论文,教学过程记录,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情况评价。
(3)制定了持续改进机制,课程组或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与分析,提出课程持续改进意见。
目前,国内高校陆续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在此背景下,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层序地层学》课程教学改革也与时俱进,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夯实基础理论,强化实践和创新意识,以期培养更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胡慧,吴勇峰.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6,(4).
[2]朱筱敏.层序地层学[M]. 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一、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的有利条件
淮南地区丰富的地质现象是地质实习教学工作的基础。淮南地处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上, 地质类型总体类似于华北类型。地层上出露有太古界霍邱群变质岩、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震旦系沉积岩、寒武系和奥陶系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上经历过多期地质作用, 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现象出露典型。淮河流经此地, 可观察到显著的河流地质作用。而且, 这些地质点分布相对集中, 具有交通便利等优越性, 是进行野外地质实习的优选场所。
安徽理工大学地处淮南市, 经过我校地质学科专业教师的不懈努力, 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在淮南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专业认识实习[3], 积累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教学素材, 编写的《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南》[4], 系统地介绍了淮南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地质、区域地质、地质作用、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路线地质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有力地指导了相关专业的地质认识实习。由于地质实习点分布在学校的周边, 非常便于实习的组织和安排, 成为地质工程、水文水资源、土木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的地质认识实习基地, 已成功地开展了多届学生的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开设专业, 借鉴其他专业的实习经验, 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认识实习指导, 结合勘查专业的特点, 开展相应的地质认识实习任务。
二、地质认识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
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点来安排相应的实习内容。具体的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路线及内容安排如下。
1.路线1, 洞山实习。观察洞山岩石、地层和生物, 了解其沉积环境, 建立沉积地层的概念;练习罗盘使用, 测量岩层产状;了解洞山构造特征。该实习路线观察岩层主要为寒武系地层, 地层受构造运动影响, 呈近直立状倒转地层, 地面出露各组岩层连续, 岩层完整性较好, 适宜于沉积地层概念的建立。同时, 平直的砂岩、泥灰岩等地层层面, 有利于进行罗盘的使用与练习教学。
2.路线2, 罗山实习。了解罗山山体的岩石和地层;观察舜耕山断层;观察太元古界和新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和岩石风化剖面。观察不同地层的风氧化特征。
3. 路线3, 八公山—朱家洼—茅仙洞—韭山洞实习。认识八公山地层, 了解凤台砾岩层石林的形成;认识八公山化石, 包括寒武系馒头组三叶虫化石和徐庄组砂岩层面上遗迹化石;在茅仙洞观察新元古界刘老碑组地层, 了解淮河河流地质作用;在韭山洞观察石灰岩溶洞, 认识岩溶现象及形成。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末, 在学习了《普通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勘探概论》课程之后, 学生对于地质学相关的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年代等有了基本认识;同时学习了各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内容, 对地质及物探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认识实习的时间为1周, 从动员到报告整理, 整个实习过程紧凑有序, 内容丰富多彩。
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特点
1.勘查专业地质实习的差异性。勘查专业与地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重点是要与自身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勘查专业实践性强, 通常地质认识实习往往着重于地质专业知识, 难以满足其专业的需求[5,6,7]。为此,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应强调两部分内容:首先是掌握基本的地质知识和技能, 能够认识工程中存在的地质问题, 懂得如何获取需要的地质资料;其次, 不同的岩性、地质构造情况往往存在不同的地球物理性质, 需要了解如何利用适当的勘查手段来解决工程中存在的地质问题。
通过对实习内容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把地质知识和勘查技术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 对于石灰岩和泥岩界面, 除掌握其岩性和地层年代等地质知识外, 还应强调两者的电阻率差异、弹性力学性质差异等, 适合于采用何种勘查方法来探查这些岩层差异。对于较大的断层带, 需要认识其断层面产状、上下盘特征, 还需要了解断层带与上下盘之间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 其不同探查方法更有利于确定断层带的位置及影响范围。
2.地质认识实习要求。为确保地质认识实习顺利进行, 达到相应的实习目的, 对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地质认识实习做以下要求: (1) 安全问题。在实习动员会及每天的野外地质实习中, 要强调安全问题, 包括交通安全、人身安全。衣着要符合野外实习要求, 各小组配备必要的医药品, 及时清点人数, 遵纪守法, 做到安全有保障。 (2) 实习记录。在每个实习点, 应实地做好实习记录, 包括所见的岩性及其描述、地层年代、地质构造情况, 岩石地球物理性质等, 做好必要的素描图。 (3) 实习日志。每天回到住宿地后, 应及时整理当天的实习记录, 完成当天的日志, 主要记录实习的主要内容和心得体会。 (4) 实习总结报告。实习结束后, 要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 内容包括:实习目的、实习的组织安排、实习的主要过程、实习的感想及建议等。学生的实习记录、实习日志及实习总结报告作为学生地质认识实习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 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 及时提交。
四、结论
按照相应的实习计划与组织, 目前已完成我校2012级、2013级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教学, 对淮南地区的各路线地质认识教学开展顺利, 达到了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本地质认识实习, 较好地了解了淮南地区地质情况, 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有了更好的感性认识, 初步懂得了如何在野外观察地质现象, 如何利用勘查技术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认识实习的开展也进一步表明, 利用淮南地区有利地质条件, 因地制宜, 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地质认识实习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城墉, 晁吉祥.认真组织好地质认识实习[J].煤炭高等教育, 1992, (4) :85.
[2]胡宗清.提高地质认识实习质量是培养跨世纪地质人才的关键环节[J].中国地质教育, 1995, (2) :38-41.
[3]桂和荣, 严家平, 陈萍, 等.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02, (1) :46-49.
[4]刘文中.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3.
[5]张达.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地质教育, 2005, (2) :72-74.
[6]王家生, 龚一鸣, 顾松竹, 等.地质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和完善[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4) :89-92.
一、“ 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
“ 构造地质学”是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必修课程,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油气勘探实践的联系也非常紧密。该课程授课总学时为64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和实习课各占32 学时, 是典型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构造地质学”教研组的教师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信息来看“, 构造地质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教学内容单一,行业特色不足
传统的“ 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以露头构造地质研究为主, 而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匮乏。 对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而言,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基本都与石油勘探行业密切相关。 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尽量做到构造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相结合,对学生专业培养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 二) 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学生理解知识困难
“ 构造地质学”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 涵盖内容广;( 2) 空间思维要求高;( 3) 逻辑性强;( 4) 实践动手能力强;( 5) 应用性强。 其部分课程内容过于抽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三维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学习该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力学基础要求较高。 而传统教学过程中以“ 灌输式”教学为主,使学生感到该门课程内容晦涩难懂,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生动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 三) 实习与实践偏于课堂理论
“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领域里的“ 上层建筑”,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2,3,4]。 研究地质构造一般首先要通过精细的观察,进而上升到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综合分析、归纳,最终得出理性认识。 以往实习、实践环节多以理论为主,例如计算某一个地区的应力大小来推测出应变大小,基本是拿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前人资料相对比,如果计算结果不一致或相差较大,则需推翻重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够形象直观,也不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因此,改变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意义。
( 四) 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学校“ 构造地质学”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方面,期末笔试成绩占80%—90%,比例过高,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 但通过几天的考前突击也能得高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也不利于激发学生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加大过程学习的评价力度,既能客观科学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 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结合“ 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特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针对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和职业发展特点,积极思考和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 一) 兼顾石油勘探行业特点,充实教学内容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都会从事与石油勘探领域相关的职业或继续深造。 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在保持“ 构造地质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补充一些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尤其要引入教师自己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参考一些国外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内容,紧跟国际发展前沿。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含油气盆地地下构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又可以加深学生对“ 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实际应用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为学生下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 二) 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根据“ 构造地质学”的特点,针对课堂理论教学、实习课教学和课外学习等不同阶段,采取分层次、多元化教学方式。
1.丰富理论教学形式。 课堂理论教学充分利用实物模型、野外彩色照片、模拟动画讲解。 它们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表现手法灵活等优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 对于学生理解较难的力学分析内容, 则以板书推理为主,并结合使用模拟动画进行讲解,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便于学生主动思考。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充分与学生接触和交流,听取他们对讲课内容、手段和方法等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2.创新实习模式。 实习课主要采取“ 教师教学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多引入与石油勘探构造相关的实例。教师就主要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要点进行讲解和引导性的解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则独立完成各项实习内容要求,锻炼通过动手实践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3.改变课外教学方法。 课外学习采取分组讨论和交流的研讨式教学方法。 教师布置课外实习题目,让学生自由分组,分工合作,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并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进行点评。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演讲和交流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 三)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 构造地质学” 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在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构造地质学”是学生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学习该课程前,学生已经通过“ 普通地质学”、“ 造岩矿物学”和“ 普通地质实习”等课程的学习,对地质构造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但实际的地质构造常常复杂多样,因此在授课期间适当安排1—2 次野外实习, 让学生在野外亲自观察典型的构造实例,既能加深学生对“ 构造地质学”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为大学二年级短学期的“ 综合地质实习”课程抛砖引玉,教学效果会更好。
( 四) 完善成绩评价体系
“ 构造地质学”过去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为主,平时成绩一般只占10%—20%。 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常常以考前突击应对考试。 这样既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尝试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方式, 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由平时出勤、课堂讨论、期末讨论、笔试成绩及课内实习等环节各按一定的比例组成。 这样既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调动了学生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有助于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 构造地质学”在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真正掌握“ 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否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继续深造具有重要意义,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做好“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能够帮助学生做好专业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孙永河,刘玉敏,付晓飞等.关于“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2,(5).
[2]邢矿,孙常新.“构造地质学”教学实践及改革——面向地质工程专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3]罗金海,于在平,周鼎武.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习总结(长春工程学院,佟萌)】推荐阅读:
勘查工程求职简历07-03
地质勘查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02-07
地质勘查规范12-18
煤炭勘查评价方法06-26
地质矿产勘查规范12-06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12-14
地质勘查技术工作规定06-28
项目现场勘查记录表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