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n in un vn》的教学反思(共11篇)
前鼻韵母aneninunvn这一课的学习,在学习发音时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幼儿园已初步学习了发音,把其中的单个韵母拿出来读有困难,特别是unvn的发音,特别容易混,为了纠正这一现象,教给学生口诀v上戴帽晕晕晕,摘了帽子温温温。为了更好的记住这几个字母的样子,教给学生;它们字母后面都有n,它的前面的字母排列顺序是按单韵母顺序排列,只有o不听话没有排上队,然后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头上带字母标识,排排队,吃果果aneninunvn去上学,这样既形象又好记方法又简单。
一、目前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反思=检讨书
检讨书式的教学反思, 字里行间充斥着自我责备、抱怨和贬低。对自己教学理念不新潮的怪、教学水平不成熟的恨、教学经验不丰富的怨、教学设计不严密的悔、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叹……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失败的念念不忘和刻骨铭心, 对自身的求全责备和扼腕顿足, 令人倍觉压抑和郁闷。
2. 教学反思=表扬稿
表扬稿式的教学反思, 通篇充满赞美之词, 陶醉之情溢于笔端。对自己先进教学理念的阐释、完美教学预设的解读、良好教学效果的分析、精湛教学技巧的欣赏……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成功的沾沾自喜和情不自禁、对自我的由衷佩服和欣喜欲狂, 叫人既生敬意也存质疑。
3. 教学反思=计划书
计划书式的教学反思, 遣词造句不温不火、平铺直叙。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练习的设计……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计划的娓娓道来和条分缕析, 对效果的漫不经心和置若罔闻, 使人坠入迷惑和混沌。
4. 教学反思=贴标签
贴标签式的教学反思, 行文之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有课标的明文规定, 学者的高深理论, 专家的研究成果, 名师的警句名言, 报刊的伟言宏论……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理念的权威解释和寻章摘句, 对未来的慷慨激昂和万丈豪情, 让人萌发憧憬和唏嘘。
细细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 既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的因素, 也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程序性和技术性掌握不熟练的因素。那些挂在嘴边、响在耳旁、写在纸上的豪言壮语或怨声载道, 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反思的应有内涵, 而敷衍塞责、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 本质上是对“教学反思”的背叛。
二、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策略
反思, 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或经历为思考对象, 从不同的时空视点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新分析和审视的活动, 其意义在于对原有经验赋予新的理解, 从而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 增强专业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提升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可以说, 真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平台, 是沟通教师“倡导的理论”与“采用的理论”的桥梁, 它既是教师捕捉、活化教学经验的过程, 又是教师通过高度个人化的思维活动, 对个体独特的教学情境进行重构的过程。
笔者以为:有效教学反思=冷静分析+客观审视+认知重建+实践回归。有效的教学反思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行动的反思与在行动中反思相结合、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遵循“审视过去、立足现在、着眼将来”的思维模式,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作出理性与客观的分析、评价, 既反思自己取得的教学经验、思考自己的成长历程, 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动机、兴趣、目的、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 还要反思教法选择、材料组织、媒体运用、气氛调节、活动控制等教学技术因素, 更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活动更理性、更自觉、更有效。有效教学反思可按照下面四个步骤有序进行。
1. 冷静分析
要求教师既不能因为一节课的成功或失败而沾沾自喜或耿耿于怀, 也不能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左右自己对教学活动的独特感受和判断。一般情况下, 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反思在时间维度上不能“前赴后继”, 要留出一定的缓冲期, 以平息内心的激荡和冲动, 使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上得怎么样”的问题, 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当? (2) 选取的教学素材是否合适? (3) 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4) 设计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 (5) 预定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估计达成度有多高? (6) 沟通的教学信息是否顺畅? (7) 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8) 教学难点的化解策略是否有效? (9) 学生的情绪兴趣是否浓厚? (10)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得力? (11) 练习的布置安排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分析, 教师才有可能对自己所上的课形成较为系统、全面、客观的认识。
2. 客观审视
要求教师借助于冷静分析形成的认识, 运用系统论、方法论的原理, 从教学理性、教学实践的视角, 对自己上课的成败得失进行比较公正、合理的归因。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一般可以采用“对行动的反思”和“对结果的反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对行动的反思”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 审视教学观。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教学观, 还是动态的、辩证的、模式论的教学观;是传统的教学观还是现代的教学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 审视教学设计。它不是一般的教学设计回顾, 而是深究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不合理的行为方式进行变革,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3) 审视课堂教学过程。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师生合作与情感交流、课堂提问) , 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 (4) 审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否做到了“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的要求。
“对结果的反思”的关键就是“以学定教”, 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结合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同事对教学活动的合理化建议, 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知识检测等形式呈现的教学效果, 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程度, 认真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审视,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材分析和处理 (教材编排特点及地位、重难点确定的依据及突破方法) 、学情分析和预测 (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经验和基础、新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教学预设和生成 (教法选择、程序安排、媒体运用、练习布置、课堂调控) 等方面的成败得失对教学活动造成的影响, 为改进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料积累和技术支撑。
3. 认知重建
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教学反思中的认知重建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怎样改进教学”的问题。认知重建的重点是探求在教学情境中如何以更为经济、合理、科学、有效的途径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质疑。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 有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 有发现才会有努力, 有努力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抛开对一节课成败得失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情境创设有效吗?提问设计合理吗?教学结构科学吗?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妥当吗?生成型教学资源利用恰当吗?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教学效果会更好……
(2) 对比。过去的教学经历对于我们来说虽不可逆, 但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预期我们今后面对类似经历的态度。比如, 用讲解法教学某个知识点效果不佳时, 想一想:如果用启发式教学, 效果会怎样?再比如, 针对自身教学中经常忽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不足, 可以设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 要注意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和发现……这样的反思并非“马后炮”, 它至少暗示着我们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样去做。
(3) 归因。学生的学业成败是反映教与学效果的直接指标, 教师要依据学生课堂中发言、作业、检测等反馈的信息以及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问题, 了解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得失,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认知活动效果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解释和推论, 从而理解、预测、控制和变革以后的教学行动。比如, 课堂上发现学生普遍出现迷茫、困惑或者练习中共性错误较多的时候, 教师就要思考: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如果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好一些?如果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 应该怎样降低难度, 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突破难点?
(4) 归纳。教师要善于把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甚至是游离于记忆之外的日常教学活动经历有机联系起来, 经常想一想:我的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相同之处吗?学生学习中遇到这么多挫折说明了什么呢?通过分析和思考, 归纳总结, 找出它们的共性之处, 那么这些经历就会显示出一般性的规律, 就可能发现教学困境的症结, 从而降低类似问题出现的几率。
(5) 换位。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师的教学期待有差距, 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 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抱怨指责学生, 要重在从自身的教学层面找问题、寻差距。可以这样想:如果我是学生, 会不会有他们那样的想法?会不会也在这样的环节出现差错?是不是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移情思考, 对于形成融洽、和谐、平等、高效的教学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6) 交流。有效的教学反思除了要求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之外, 还要求教师以开放的姿态, 通过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虚心和其他教师交流。欣赏课堂教学亮点, 寻找自身存在的差距, 将成功做法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剖析课堂教学失误, 汲取教训, 做到防患于未然。研讨和交流, 既要相信“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 又要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辩证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 从而增长教学智慧。
4. 实践回归
通过分析、审视, 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 对问题的成因有了较为清晰理性的认识, 对如何改进教学有了较为明确具体的期待, 而验证这些了解、认识和期待的正确性、有效性的最好途径就是返回到课堂教学这个“最好的实验室”去进行实践。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课可以这样上”的问题。实践回归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习惯性教学行为, 精心预设和重构那些和以往经历相似的教学情境, 从而更加合理地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 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教学反思的现状
时下,许多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一些通病,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完成任务”型。一些教育管理者将教学反思作为一种目标和任务强加在教师身上,量化考核,与奖惩挂钩。有些教育管理者为了便于操作和管理,或应付上级检查,展示本单位教师在课改中取得的成就,对相关反思文章的篇数、字数甚至格式都作了明确要求,这样就导致教师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没有基于实际问题的思索,为任务而反思,穷于应付。有的教师在反思中说得情真意切,找原因、寻策略、觅途径,头头是道,但完全是移植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而成,没有个性,也没有自己的思考。
“无关痛痒”型。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都这样开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了……,但仍有部分同学没有掌握……”这类反思,教师只是在简单罗列问题或现象,没有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欠缺或者不足。还有很多教学反思游离于自身教学实践之外,对改善教学行为毫无意义,更无法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自我封闭”型。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反思是自己个人的事情,不愿与他人共享,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自我封闭和独自冥思苦想。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教学反思是开放性的,要面向专家、同行、学生全方位地开放。排斥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合作交流,不愿与他人共享的封闭式反思,研究问题时就会显得视域狭窄,层次肤浅,不够深入。
二、教学反思思些啥
只有明晰了反思内容,才能增加教学智慧。一堂课可能成为成功的经验,也有可能成为失败的教训。教师将教学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可能成为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资料。教学反思,我个人认为,应当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1)课前反思要思些啥?
课前反思应从教学理念上、预设过程中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充实完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思:教学理念。思想决定高度,理念决定方向。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就要多反思教学是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我们教师是否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去解决,反思课堂教学是否营造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反思教学中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互动和创新精神。
二思:备课过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包括:研究课标,读懂教材,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预设教学过程,编写教学方案。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钻研教材是备课最重要的一环。教学这法那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备课的关键。备课要做到把教材读“厚”,也需要做到把教材读“薄”。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反思备课内容“厚薄”的取舍,反思备课是否备了学生、是否备了教材等环节,以便于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三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靠的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靠的是理念的支撑。设计是蓝图,设计的完备与否,需要在实践中去调整,或者通过反思去矫正。在经历了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又螺旋上升的过程之后,教学设计就会越来越完美,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2)课后反思要思些啥?
课后反思,“思”什么?经历教学实践后,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特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思:“缺失”在何处?在遗憾中反思收获最大。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对教学之中“缺失”之处进行认真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反思,找出形成的原因,探究解决的策略,才能形成教学经验。即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那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总之,我们教师应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经常进行反思,寻找差距,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五思:“效果”又如何?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教学前,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 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 他们也通过查找资料, 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 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 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静心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 师生互动的效果相当好。
二、适当朗读, 抓住重点
对于科普性文章, 老师在教学时对朗读的指导不必过分要求, 因为它不同于其他文章。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另一句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着重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我认为这两句话, 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学生在朗读时也是激情飞扬, 自豪满怀。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在教学中, 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在20世纪里, 还有什么变化也实现了老祖先的幻想呢?”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 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 范围之广, 变化之快, 并由衷地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
三、精讲多练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 作者用比较的方法, 结合具体的实例, 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这两段要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 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前后, 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 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 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为了现实。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作者引用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 范围之广。这层意思要让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自读自悟, 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第4自然段可以让学生先读读书中的例子, 再选择自己了解到的、感兴趣的例子, 和同学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四、用好工具书
由于课前没有要求让学生带字典。从这节课来看, 学生对工具书用的并不太好, 有很多同学手里没有字、词典, 而有的同学却很会利用字、词典, 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得也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好工具书, 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总之, 对于科普类课文, 不仅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类课文用词准确、语言简洁等表达方面的特点。如, 教材中提示学生注意体会“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再查阅工具书, 区分两个词语字面的意思, 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具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体会用词的准确。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写得好的句子, 在细细品味中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摘要:《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性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可以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摘 要】反思性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激活了教学领域,给教学注入了活力。生物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对进一步深化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教学反思;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后记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反求诸已,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现代社会反思已成为人的自觉行为,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也不断尝试应用反思,发现它可以消去弊端,受到教益,“借石攻玉”。
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特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构建。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会成为名师。”由此足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荷兰学者柯斯根在研究中提出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制。他认为,教育过程中理想的教师,对自己教学反思包括五个阶段:第一,行动;第二,对行动的反思;第三,意识到关键所在;第四,创造其他行动方法;第五,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心理学家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关于老师成长的公式,就体现了反思能力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二、反思能力的培养只能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总的要求就是要从“对已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向“对将要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过渡。即:首先要重
视教学设计之前的反思,然后才是教学完成后的反思。
(1)教学前的反思
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教师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个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达成的目标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主要在于备课阶段,这时教师要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看能否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在备课时,教师要对现成的教案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反思他人在教这一节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同时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采取什么策略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对现成的教参,已有经验反思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教学设计才具有针对性。
(2)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它包括对教学情景、过程、态度、内容、方法的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控;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教学的情况、师生互动程度的反思;对课堂中教与学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等。
(3)教学后的反思
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通过总结评价,寻找差距,产生新的理解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指导以后的教学活动。写教后记是教学后反思的主要形式,教后记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写成文章,或插写在教案、课本的边角。对于不同教学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写,可从反思教师的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状态对教学实践影响的角度去写,从中寻找教学规律。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后记的内容很多,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记成功做法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语,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如讲“遗传”时,我以一个问题开头:一对夫妇,男的是白化病,女的正常,假如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孩子是什么样的?每当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异常活跃,七嘴八舌的开始争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个开头被我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深受学生的欢迎。
②记失败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例如,在讲多对等基因的杂合子连续自交两次,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各有多少种时,我按常规思路先画遗传图解,再统计后代各种类型的分类,这样做十分复杂,而且极易出错。我将这一教训写入教后记中,并交换思路,打破常规,换角度思考,提出改进方案,引进数学归纳法,不难得出结论:后代中基因型有3n种,表现有2n种(其中n为等位基因对数),这样使问题迎刃而解。
③记教学机智
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如:讲有丝分裂时,间期染色体复制,分裂后染色体怎样变化?学生回答:“加倍”,当时我灵机一动,将计就计,接着学生问: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如果染色体加倍,则一个细胞中有染色体46对92条,依次类推,那人的一个细胞有多大才能放得下如此多的染色体,显然这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三、教学后的反思应注意什么
(1) 要注意倾听,加强同事间的横向交流
同事之间围绕某一教学问题,展开讨论,进行横向交流。这是自我反思,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与同事进行经常性、实质性的磋商,坦然暴露问题,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个真正的反思集体,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解决问题之道。如果能主动与同事就某一问题展开交流,收获会更大。
(2)要及时将反思的内容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每个单元,每课书或每节课之后,要结合典型课例,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及时将教学反思的内容与认识具体化,将钻研之得,施教之法,驾驭之智,失败之处等形成文字。
一学期或一学年之后,要及时对平时的“教学反思”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将日常零碎的教学反思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教学经验和思想理论。这是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它反过来又会指导自己日后更好地进行工作。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想结合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反思过程,并善于运用反思结果指导、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使专业能力获得长足发展,是教师能坚持反思能力培养的动力及目标。现代教育理论发展较快,不断吸收新营养,拓展新视野,是能否对自我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理论基础,有了不断更新,充实的头脑,都会产生反思的动机和要求。
总之,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反思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勤于反思,能有意识地自我调试,不断优化和改良教学行为,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必经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教学》(2002年第2期、2003年第10期 2005年第5期).
A教师: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奋力、爬呀爬、一会儿……一会儿……终于”等词,“在云彩上面哩、笔陡的石级、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理解天都峰的高、陡,难以攀登。
B教师:本节课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C教师:《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是篇精读课文,教学中要通过细细咀嚼反映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
纵观以上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不难看出,他们只总结了自己本节课的具体做法,或者教学的侧重点,这是教学反思吗?这样的“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多大帮助?
我不禁在思考:课堂教学反思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写?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能力呢?
一、反思的着眼点
一堂课的成败,不确定因素太多,教师课前准备的充足与否,学生学习状态的欠与佳,教师应变能力的灵活程度,课文的编排类型等等,无论成败,都需反思。
1.“得”
“一课一得”,不光是对学生而言,教者在一节课中也会有所得:一句导语,把孩子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一个顺手拈来的小故事,竟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飞进一只蜜蜂,孩子的眼睛不再集中于黑板,教师不得不将课堂的重心转移到蜜蜂,一个观察与发现的口语交际课竟然有了鲜活而真实的内容;孩子对教学内容的错误理解使得教学临时又穿插进与之相关联的另一新知识……课前没有预设到而处理得恰到好处,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地方,及时详细地记录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并发扬光大,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大有裨益。
2.“失”
即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对教学内容把控不够,该讲的知识点没有讲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过高或过低的估价,没有“因生施教”;课堂气氛平平,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预设容量过大,没有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前对学生的信息搜集缺乏指导,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一方的信息发布……如此等等,都是课后教师反思的切入点,及时总结不足,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解决的办法,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为以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疑”
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惑: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一节课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组织合作学习,一些学困生只是被动地听或者干脆我行我素,不参与活动;多媒体引入课堂,鲜活的声光电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学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直观、新颖,但沉淀给孩子的远不如让孩子静下心来研读语言文字,自己从字里行间体会画面,这其中的矛盾如何调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一味的夸奖往往使孩子迷失方向,既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又要让孩子“知不足”,这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教孩子识字、学文,可谁都明白,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如何过渡……发现了教学中的“惑”,就有了研究、探索的动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说:“教贵有惑,小惑则小进,大惑则大进。”
二、课堂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1.端正态度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的极其有效的途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在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认为写反思是给自己添加麻烦,总以教学工作忙,课业负担重为借口,敷衍塞责,更有甚者有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抄袭或编造。殊不知,教学相长,我们在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后总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或产生一个新的感悟,日积月累,润物细无声之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2.有“问题意识”
我们提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教师的问题意识同样不可忽视。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吴培亨教授指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要能够经常保持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渴望,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缺乏问题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教师的自我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所以教师需要反省自己的问题以不断改进,需要公开自己的问题以获得帮助。当我们都能坦然地接纳一个真实的自己,不完满的自己,也能接纳一个不完满的他人的时候,问题才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说起来,谁能没有问题呢?美国杰出的演讲家丹尼斯·威特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还嫩绿,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成熟了,就开始腐烂。”承认问题、研究问题则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放大教育的益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问题往往从我们脑海中一闪而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要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知道,反思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意识到教学问题的存在,才有可能产生探究问题的原因,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激起反思的动力。
3.要善于动笔
人是善于思索,且不断思索着的。在某些方面总会有火花一闪的灵感或与众不同的见解,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及时记录,并使之不断深入完善的。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思想火花记录下来,持之以恒便会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大凡有成就者都有不断反思,勤于动笔的习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工作中与同事的交流所得、个人思考等都是宝贵的资料,如果把这些记录下来,便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于永正、贾志敏等等这些蜚声中国小语教坛的名家,无一不是善于反思,勤于动笔的。所以,有了反思,就应及时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每节课的或是成功,或是败笔,或是偶感,或是体会一一总结出来,可以想象,那将是多大一笔财富,产生的效果将不言而喻。
总之,一个称职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做个“教书匠”,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总结,做到“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勇于弥补、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进步。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一、现有研究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反思”最早起源于西方哲学家的论述, 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内省活动。洛克 (L o k e) 认为人的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和反思。感觉是指外部经验而反思则是内部经验。反思是以自己的内心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而反观自照, 既有思想活动又有心理活动。黑格尔 (Hegel) 将“反思”称作“后思”, 他认为反思是思想反过来对于自身的认识, 或者说它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杜威 (D e w ey) 则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者假定的知识形式”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海德格尔 (Heidegger) 则认为反思是人的“自识”活动。伯莱克 (B erla k) 说,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反思指向的是过去的意识行为。教学活动的内容或场景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再现, 这是回忆、回想。如果重新审视自己在活动中某个环节的行为, 或梳理本次活动所得到的启发和借鉴, 这种对教育教学进行判断与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是一种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如果将反思视为学习方式, 反思与回忆自己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学习途径, 其学习内容是自己实践中的经验, 这样的理解如何解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作用, 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教学反思的本质?
二、例析教学反思的类型与内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卡尔 (C a r r) 和凯密斯 (Ke m m is) 还有麦伦 (Van Manen) 等学者, 根据教学反思的内容, 将教学反思分为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三个层次。技术性反思指教学中运用的媒体技术是否合理、效果如何等。实践性反思侧重于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目前, 教师所做的教学反思多为这一类。批判性反思是从社会、政治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检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乎公正和平等。舍恩 (Sch o n) 提出教学反思的两种类型, 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布鲁巴赫 (Brubacher) 把教学反思分为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前反思三类。我们通过以下案例阐述与分析布鲁巴赫的教学反思类型如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1. 行动前反思
行动前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 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并作出调整性的预测。行动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案例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遗传物质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一个学生实验。教材的主要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并用酒精灯烘干;用8%盐酸, 30℃下, 水解5m i n;冲洗涂片10s;滴上吡罗红甲基绿液染5min。
课前做预实验时发现, 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操作, 成功率很低, 细胞核难以呈现绿色, 常被染成和细胞质一样的粉红色。
到底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是实验操作、实验试剂还是实验方案?笔者和组里的其他教师反复核实, 同时更换了实验室原有的试剂, 但结果还是一样。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用8%盐酸处理实验材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首先, 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本实验的口腔上皮细胞经酒精灯烘烤后为死细胞,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已经丧失, 盐酸处理已没有意义。其次, “蒸馏水冲洗10s”很可能导致细胞内的HCl得不到彻底清除而改变了吡罗红甲基绿试剂的p H, 甚至可能使核酸水解, 从而导致染色效果不明显。于是我们删除用盐酸水解这一步骤, 烘干后直接染色, 实验效果明显, 成功率在90%以上。这样, 既降低了实验难度, 节省了实验的时间, 同时也降低了使用盐酸带来的安全风险。
这个案例属于行动前反思。行动前反思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的行动, 提示自己在行动之前必须慎思。行动前反思针对的是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2) 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符合课标和学情; (3) 反思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4) 反思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5) 反思是否需要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策略作出适当调整, 等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案例针对实验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试, 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改进了实验设计。行动前反思使教师做到课前心中有数, 丰富了教师的实验经验, 加深了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2. 行动中反思
行动中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思、迅速调控, 以便寻求一个更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行动中反思具有敏感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案例2: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现代进化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课堂上, 当笔者介绍完种群的概念后出示了几个判断题, 学生回答得很好, 也能很快举例说出“一个树林中的全部猕猴”“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等例子。笔者认为, 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问题。随后提问:“今天教室中在座的全部学生能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呢?”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 有的说“是”, 有的说“不是”。
学生的困惑应该如何化解?笔者认为,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要让他们自己分析。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这个例子和刚才那两个例子, 即“树林中的全部猕猴”和“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有什么异同, 比较后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树林中的猕猴和池塘中的鱼能进行基因交流, 而教室中的学生虽然占据一定的自然区域, 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 但并无基因交流, 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通过“种群”概念的教学, 笔者体会到生物学涉及的概念非常多,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 教师首先要非常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次的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什么是种群, 再举两个例子, 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含义。教师应该运用概念教学的理论, 营造学生主动思考的氛围, 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指导学生主动辨析, 让学生从中理解概念。
通过总结这一发生在行动中的反思, 笔者对“解惑”有了新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解惑”应该是制造疑惑, 给予指导, 让学生自己解开疑惑, 而不是教师自己解惑。
“种群的概念”案例属行动中反思。尽管课前教
2013年9月上半月版5599师已充分备课, 也了解学情, 但教学过程中, 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一些事先预想不到的情况或突发事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有较大的难度。本案例中, 教师借助经验发现问题, 在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学行为——把解惑、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3. 行动后反思
行动后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 (如上完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 后, 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 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行动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案例3: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笔者组织学生完成了探究实验“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这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一个学生探究实验。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整个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 整个过程学生非常积极, 兴趣高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有的负责撕取洋葱表皮, 有的负责配制蔗糖溶液, 有的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每个小组汇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学生们在分享实验成功喜悦的同时领悟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 活动参与度低, 其中不乏成绩很好的学生。课后笔者询问其中的原因, 他们觉得上不上实验课对学习没什么影响, 觉得没意思。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仔细分析原因, 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有的学生在初中做过这个实验, 实验材料有萝卜和洋葱, 高中课本的实验与初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对学生没有挑战性。
(2) 做这个实验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虽然这个实验属于探究实验, 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交流的环节, 但教材上已有失水的照片, 学生在未开始实验前就已知道实验的结果。因此,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值不高。
(3) 本实验中所有学生的实验材料都是洋葱, 实验现象大同小异也是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
602013年9月上半月版
结合以上思考, 笔者对“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作了如下改进。
(1) 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 还可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 发挥其积极性。
(2) 在“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 可探究的问题很多。如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 细胞死活的判定, 设计实验研究细胞液的浓度等, 都是很好的探究课题。
反思“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课, 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 还要通过实验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探究过程要伴随新知识的形成, 实验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让学生运用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分析与解释日常生活中观察的现象, 还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探究过程的兴趣。同时也可增加活动的灵活性, 以关注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
“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行动后反思”, 是在一节课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梳理与评价, 找出问题及成因, 并提出改进设想。行动后反思关注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 包括以下内容。
(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哪些目标达到了, 全部成员达成的程度, 在达成目标时存在什么问题, 未达成的原因是什么等, 这属于实践性反思。
(2) 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一定的理论和观念分析活动的设计,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能否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是否使学生主动参与, 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合理吗, 本轮教学有哪些问题有待改进与创新, 今后如何改进等, 这属于批判性反思。
(3) 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运用情况, 如教学媒体的运用, 教学时间的把握, 提问时机的选择等, 这属于技术性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本质与特征
1. 教学反思的本质
无论是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还是行动前反思, 其核心都在于分析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行动后反思总结本次实践的成功与不足, 为下次行动前的反思提供问题与假设, 行动中反思是在行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调整的过程。围绕教学问题和问题的解决, 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三个环节紧密相连, 形成有机的整体, 持续不断。通过“反思—改进—再反思”的循环, 教师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使教学行动更为合理与有效。教学反思这种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作为学习对象的学习方式, 实为一种以自身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活动, 其本质是探究。
2. 教学反思的特征
(1) 建构性。教学反思过程从自身经验出发, 寻找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是需要理论支撑的, 这个过程促使教师理解教育理论, 在新情境下运用理论, 建构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同时, 反思也是一种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建构活动。
(2) 批判性。教学反思中, 教师科学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寻找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反思过程, 这是一种批判的活动, 可发展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即时性。教学反思通过回忆, 捕捉教学瞬间发生的有价值的资料。由于其极易于流逝, 教师应及时回忆自己发现的问题, 记录自己的经验、创新点, 找到新一轮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办法。
(4) 创新性。面对教学中的某些困难, 教师课前、课中与课后持续思考, 发散性地想象与创造, 有可能激发出教学灵感, 产生解决办法。教师如能坚持以教学叙事的形式记录这些反思中的点滴灵感与进展, 就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有所启示。
四、生物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1. 教学反思是生物学科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知识与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方式
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理解理论知识, 丰富实践知识。实现这一价值的途径是在日常教学中回忆教学行为并记述问题解决的成果;实现这一价值的方法是学习理论并用于指导反思, 找出存在的问题、本轮实践的进展、在下一轮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等。
2. 教学反思是一线生物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学科的发展与课程的改革都会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一线教师, 他们是问题的发现者, 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反思:带着问题找理论, 结合行动理解理论, 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持续反思, 结合理论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并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
当前在中学教师中普遍开展的生物学研究课等教科研活动也是一种基于反思的研究。它不同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反思, 研究课等活动有明确的问题指向, 研究的问题也更具普遍性, 参与者是教师的团队, 能集众人智慧, 在行动前、行动中与行动后反思研究, 其研究的成果公开展示, 有更多教师参与反思。因而这种反思活动更系统、更深入, 成果更易推广。
3. 教学反思是生物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一、反思对象
1、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
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 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 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 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 就等于掌握了知识的主干, 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2、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
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时, 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 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药品建立小实验室, 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3、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
在学生探究阶段, 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 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 没有一定的目的性, 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二、有待反思的问题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这棵“老树”中“开出了新花”,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施过程中, 同时发现了一些其它问题有待解决:
1、如何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 尽快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
2、学生学习的日益深入, 想探究的实验越来越多, 非课堂内做探究实验, 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 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何控制。
关键词:约分; 教学;反思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也就是说:处在安全时期也要考虑危险可能存在,考虑到这个就会去准备,有了准备就免去了危险的祸患。这种思想,用在教学上也是至理名言。作为教师,在信息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在思想无比单纯活泼的学生面前,都必须认真备好课后才能走上讲台。认真备课是教师对《新课标》的体现 ,也是教师获得成长的必由之路。因为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能盲目草率,如果草率了,有时就会在课堂上被学生们问得哑口无言,显得一无是处,甚至无地自容。就拿“约分”一节课来说吧,我从事教育教学二十多年来,工作是那样的敬业,无论是“备、讲、辅、批、考、改”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头有序的,尤其是在教案的编写上更是十分的谨慎,但这次编写的教案确在课堂上确被学生问懵了。
在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P84 “约分”这一节课时,我按《新课标》写好了教案上了讲台。当讲到75100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要将它变成最简分数,就要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25。即75100=75÷25100÷25=34,34的分子与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为了便于学生识记,我特将最简分数这个概念归纳为:分子分母互为质数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然后叫学生练习下列分数中哪些是最简分数?如:915、418、1524、611、713通过练习,我自认为学生们已基本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接着讲P85例4题,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2430是不是最简分数?经过同学们一番争辩后,一致回答不是最简分数:分子24和分母30不是互质数,公有的因数有1、2、3、6,其中最大公因数是6。学生接着说:可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6(即:2430=24÷630÷6=45)。此时,我暗自欣喜,并根据教材上进行归纳:“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约分”。话音刚落,一位学生就举起了手:“老师,你刚才说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约分。较小的分数能小到什么程度?”我不假思索就回答说:“像2430这样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他们不是互质数,是能约分的分数,就把它的分子和分母化为互为质数为止。”另一位学生没有举手而是直接站起来:“老师,能不能将‘像这样的分数’下个定义便于我们记忆呢?还有:给不能约分的分数亦下一个定义吧?” 此时的我真的不知怎样下结论为好,只能忽悠几句,伴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布置好作业就下课了。
回到办公室,真不是滋味。心想:自己教了二十多年的书,从未出现过今天在课堂上尴尬的局面。于是,本人就立刻打开教材,阅读大量参考书,从一个数的因数到两个数的公因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看看是否能找出学生所要的答案,给学生们一个满意的回复!
通过阅读资料,反复比较和推敲,(互质的两个数唯一只有公因数1,再也没有其它的公因数。(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互为质数,公因数也就是只有1,在没有其它公因数了。如:34 、25 、58 、611 ……,从而得出学生“不能约分”的定义提问:“最简分数就是不能约分的分数”(或者说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的分数)。
不是互质的两个数,必定含有1以外的公因数,最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如:2和4的公因数就有1和2 ,其中2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要分子和分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有的因数才能约分化简。因此,推导出约分的定义:约分是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最大的公因数,得到的分子和分母互为质数(这时的公因数只有1)的分数叫约分。然而,约分后的的分数是最小吗?较小的分数能小到什么程度?又怎样给他下一个定义?反复冥思苦想,反复将“较小的分数”与“约分”的定义进行对比、研究和推敲,终于发现学生是一个错误的提问,找出了学生断章取义原因,他将“约分”的定义歪曲化,把“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说成是“较小的分数”。
诚然,学生出现定义上理解错误,断字断句理解,是教师语言问题,是教师引导、组织、参与、合作探究的问题,亦是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的滞约,这就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要想解决课堂上的误差,教师只有不懈的努力和加强自身的继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长期保持正能量。在备课的时候要预设课堂生成,除了备教科书外,还要备学生、教具、教学环境、心理素质。要预设课堂生成是备课的重点,亦是上课难点。学生提问,教师要善于倾听,认真对待,绝不搪塞、打击、辱骂、侮辱,要对学生进行善意的处理,教师课中要善于“融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温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让他们大胆发言,促进他们快乐成长。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发言有问题,要赶快思考,善意纠正。若学生说完以后自己还没有想好解决的办法,就作为课外作业让同学们去交流、探讨,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课堂提问行云流水。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我最大的失误是在研读教材不深,学情分析不够、定义理解疏忽,没有按《课标》进行互动教学,没有多备学生,没有预设课堂生成,没有引导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学生误判,造成了课堂上的急促,草率收场,更没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体会、来比较、来发现,来理解,剥夺了学生探索,参与、合作、互动的主动权。从而造成学生在搞不清 “约分”后的分数是相等还是最小,在定义上没有逐词逐字的理解,造成结论模糊,造成学生思维逻辑的凌乱,禁锢学生对“约分”知识外延的拓展。参考文献
[1]《尚书•说命中》
[2]教科书
[3]“融错”北京实验二小特级教师华应龙
[4]网络
在完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教学内容后, 我重读《历史课程标准》并掩卷深思:我在教学中做到了吗我发现, 自己没有按照课标的要求, 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没有正确的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也没有用平等的启发的方式向学生对教材进行解释。相反, 我用非常成人化和个人化的观点, 将自己对宋代历史的片面认识, 说教式地灌输给学生。
基于对宋史传统地、片面地认识, 在进行本单元首课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时, 结合课本, 我给学生讲授了我理解的宋史概况。内容包括课本讲述的民族政权的并立, 和补充的宋代相对于开放、大气、繁盛的唐朝而言的立国艰难, 冗官、冗兵、冗费, 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约多签, 积贫积弱, 以及游牧民族的崛起和中原皇族的软弱。我讲授精彩, 学生听记扎实, 于是便自以为是地继续后面几课的教学。但问题随即而来。第10课讲宋代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航海贸易的开展;第11课讲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丰富的习俗、娱乐;第12课讲蒙古和元朝成立的过程中又插入宋代抗元将领文天祥的内容;第13、14课宋元文化讲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和宋代文学——宋词。这些课程内容呈现的宋朝, 和我最初的讲述大相径庭。学生们敏感又含蓄地问:老师, 应该怎样总结宋朝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这时, 我发现自己对宋朝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和狭隘:过份地强调宋代的“和约多签”和“积贫积弱”给我的深刻映像, 而忽略了宋代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内容。更严重的是我把自己的这种理解强加给了学生……
在重新准备的小结课上, 我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课文中展示的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然后让大家展开讨论, 总结得出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力求形成对宋朝全面的认识。
学生经过总结, 在讨论时积极发言。
生:“赵匡胤是由部下拥戴成为皇帝的, 北宋刚一建立, 就‘杯酒释兵权’, 解除了大将的兵权, 而且极端猜忌武将, 频繁调换, 致使军队‘兵不知将, 将不知兵’, 和其他国家打仗, 没有不失败的道理。”
生:“宋朝因此大量招兵, 但并没有改变他们在战场上的失败, 只是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生:“因为打仗失败, 北宋南宋政权在与其他政权对峙的过程中, 常常签订和约, 并向其他政权称臣纳贡。”
生:“打仗不能胜利也和宋朝的皇帝们有关系。”
生:“宋代虽然兵力不强, 但文学却非常发达, 产生了和唐诗有同样地位的宋词。”
生:“重信文臣也有不好的地方。宋代科举人数和官员大大增加, 有的人很老了还在做官, 甚至不知道中央的上司和自己的职责, 闹出了大笑话, 办事效率极低, 白拿国家的俸禄。”
师:“这就是宋代的‘冗官’问题, 和‘冗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冗费’, 严重的影响了宋代的政治发展, 使得宋朝‘积贫积弱, 和约多签’。但这更能让我们深思一个问题, 即宋代巨大的财政开支的到底来源于何处”
生:“南方!因为北方一直处于战乱之中, 而宋代时南方的经济非常发达。”
生:“宋代南方农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北方, 大量优良品种引进, 水稻产量超过小麦, 民间流传着:苏湖熟, 天下足的谚语。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栽培有了很大的发展。”
生:“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繁荣。尤其是丝织业、棉织业、瓷器、造船业都非常著名。”
生:“生产的高涨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宋代南方的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临安成为当时的大城市, 商业非常发达, 还有外国客商往来。宋代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 中国的商船到达过非洲东海岸。”
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都市文明的发展。宋代人们的吃、穿、住、行、娱乐、风俗都非常丰富。”
师:“你总结的非常好。”
生:“由于人们的文化需求, 促使印刷术的改进。”
生:“为了和很远地方的国家进行贸易, 人们发明了指南针, 改进了造船技术。”
生:“由于生活的需要, 唐代发明的火药在宋代得到了广泛应用。”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 刚才所讲的这三项都和宋朝有关。这说明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也让我们为宋朝感到骄傲和自豪。前面我们谈到宋代皇帝的软弱, 但宋代也有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人物。”
生:“岳飞!南宋初年立志收复失地但被秦桧害死的著名抗金将领。”
生:“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 被俘后誓死不投降, 在他身上我看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高贵品格。”生:“范仲淹。”
生:“还有一位是王安石。他也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年) , 进行熙宁变法, 以富国强兵。”
师:“现在我们再来归纳一下, 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最近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关于七匹狼茄克的广告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
生:“宋朝就像七棱镜!”
就这样, 我的小结课结束了, 一颗悬着的心也落下了。我庆幸学生的质疑、自己的反思, 把我从狭隘的意识中挽救出来, 让我和我的学生们对宋朝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也让我今后的教学慎之又慎。此课, 我受益匪浅。
追求教学反思的价值,应在“求真、求新、求和、求是、求活、求发”上重构教学反思的意义。
一、展示教学个案,关键点在于求真、求新。
教学反思是以个案为基础的。求真即追求“案例真实”,个案源于教学实践,生成于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亲历的鲜活个案。
[案例1]学习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图(画着一棵大树,树上有4只小鸟,近处又画上两群小鸟,都是3只,头的方向朝着树。),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生1:10-3-3
师:仔细观察小鸟头的方向,再想一想?
生2:4+3+3
师:很好!
学生列出连减算式,教师立即判错;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教师点头满意。为什么?原因简单。头朝着树,表示飞来,就应该加;头背着树,表示飞走,就应该减。
类似这样的个案,在随堂听课中是常见的。学生不依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冲突产生于教学过程,是真实的生成,鲜活的课堂记录。
求新即追求“问题新颖”,个案的价值就在于所暴露问题的新颖,能成为分析解剖的典型。上述案例提供了“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关系”的典型个案,是尊重教材,还是尊重学生?是学生迁移教师的思维定势,还是展示学生自我学习的个性?试问:方向的规定对儿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能有多大的帮助?如果那位学生说出“树上原来有一些鸟,第一次飞来了3只,第二次又飞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10只。树上原来有几只?”能说他没有理解连加、边减的含义吗?学习需要的是意义的建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的新课程观念在本案中不就找到了典型的注释了吗?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一句“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教师很可能会被学生的回答所感动,学习生活会因生资源而丰富多彩。个案真实贴近生活实际,问题新颖引发人们思考,这就是教学个案能够成为校本研究的关键之所在。
二、反思教学活动,着力点在于求和、求是。
教学反思是以教学活动为内容的。求和即追求“课堂和谐”,探求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知识与方法、过程与情感的和谐,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求是即追求“实事求是”,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教学实情为背景,评判教学策略,探求教学策略的优化经验。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考虑我们将要做些什么,而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我们将要去做的一切,将如何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心灵世界映射出来。我认为新课程“三维”目标概括了和谐教育的实质,就是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用生命发展的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让知识传授、过程体验、情感个性的锻造和谐建构。案1中教师的“方向”就不会成为制约学生思维放飞的“绳索”,而变成启迪学生体验知识的“跳板”。空中“两群小鸟”成为学生合理想像的依托,小集体、大集体,局部与整体,在连加、连减的变化中得以整合,个性的发展融入集体和谐共性之中,教学也因和谐而焕发异彩。
教学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的经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更应体现个人的工作感悟,表明策略优化的积累,这才是教学反思的价值之所在。
三、共享反思成果,着眼点在于求活、求发。
教学反思是以交流共享为目的。求活即追求“激活思想”,教学反思不同于日记,它具有开放性,其价值在于激活自己和同行的教学思想,启迪教学理念,实现同伴互助;
[案例2]某幼儿园活动室内,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各种形状的小木板(块)、长短不一的铁钉、锤子、锯子、钳子等材料和若干张简单木工制品的示意图。27名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活动室,一个个眉飞色舞、摩拳擦掌,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大师傅气势。在老师的引导讨论中,个个异想天开,想像自己的作品……
不一会儿,活动室内充斥了“木工作坊”独有的快乐交响乐。小朋友们精挑细选中意的小木块,小手举着大铁锤,有点“笨拙”地敲下自己的希望。老师在过程中引导幼儿自己克服困难,鼓励幼儿积极地与同伴合作、交流操作中的感受。在操作中,小朋友们你找木块我来组合,你扶我钉,两人一伙,三人一组,和谐地自主合作,互相帮助,共享成功的作品。活动室里的红地毯上,一件、两件、三件……慢慢地摆满了小作品,有的小朋友还拿着自己的杰作,跑到听课的老师们面前展示自我,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喜悦。
交流开始了,小朋友围绕着执教者和作品坐成了一圈。在展示作品中,师生交流了活动中自护、自信、自控的表现,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分享成功的体验。忽然,坐在前排的小明举起了小手说:“老师,这个小凳子四条腿中有一条较短,会坐不稳的。”老师随手举起了这个小凳子,眼尖的小亮心急口快地举起了小手说:“教师,我看见还有一个钉子露在外面呢,不小心会伤人。”坐不稳?会伤人?问题还真不少。师生在互动中列举了不少办法,补齐短腿,敲进外露的钉子,完美的成功了。
这是一节普通而又典型的课,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随堂听课中都有这样似乎不完美的情境处现。这是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学生是学习者,在过程中留下少许的遗憾,才使得课堂充满师生成长的气息。但如何正视这“美中不足”呢?老师以自己“教者”的身份,告诉学生如何来纠正,这是传统教学的表象。教者总是以自己的思考取代学生的思考,往往传授成人思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效果总是欠佳的。
老师让学生自己或他人来展示过程,师生共同参与,用学童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暴露的问题。这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合作、探究。
从评价的角度来讲,过多地放大别人的缺点,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激励学生的敢想、敢做,培养更多的创新意识。
上述观点,都摆脱不了知识目标阴影,反思更多的是如何传授知识、完美知识。完美、成功固然可贺,但是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增强抗挫能力却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课改评价的难点之一。
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讲,从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言,今天孩子们的表现是不错的了。4条腿中有3条是一样长的,这也是一种成功的表现。为什么我们只看到1而不关注3,学生是怎样找到的,能否把方法告诉大家,那么,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明天他又能找出第4条、第5条……更多一样长的腿,这就是自信的开始。课程改革更关注的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人文理念,只有从小树立自信心,那么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学校教育才能成为明天主人的摇篮,从挫折走向成功也就不再遥远。
求发即追求“师生发展”,总结反思昨天,着眼于明天,强调的是发展的观点。教学反思的价值不在于总结,更重于发展。《反思汇编》《优秀案例集》《校本教研典型个案》成为各地展示课改成效材料,但要展示反思的价值,就必须开发其价值功能,成为课改实验发展的催化剂。如举办教学反思交流会、反思沙龙、反思对辨、反思材料传阅、网上BBS等形式,力求交流的广泛性,研讨的深刻性,学习的合作性,真正实现教学反思成为校本学习的活资源,激发明天发展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