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4-45页。
教材分析:整理与复习
(一)这节课主要复习近平面图形与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提供了“你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和“我提出的问题”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复习近平面图形的知识,帮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培养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前面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初步养成整理所学知识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2、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克服困难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整理所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课本第44页主题图。
提问:这几幅图里能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知识?其中对哪些知识印象最深,最感兴趣?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1)
(2)汇报交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幅图,提问:同学们该怎么计算呢?请指导学生看第二幅图,加深了学生对100以内的认识与理解。画图说明你的想法。
请同学们找到一个比20大的数,按照第二幅图这样说一说。
(3)指导学生看第三幅图,先让学生说三个小动物是从什么方向观察小猴的,然后独立连一连。如果学生带来玩具,也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玩具,从不同方向看一看,说一说。
(4)指导学生看第四幅图。图中拼出的是什么图形?用到了哪些图形?怎样用七巧板拼出这个图形?同学们能用七巧板拼出长方形吗?能拼出几种?
二、我的成长足迹
1、出示讨论题目:
最满意的的一次数学作业
最有趣的数学问题
我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
2、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介绍个同伴,说明理由;找最有趣的一道数学题,讲给同伴听,说一说自己的解答过程;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把这堂课的主要收获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三、练一练1、2、课本第46页练一练第1-4题。课本第46页练一练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提出要求:先仔细观察,说说图意。请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讲评。
3、4、课本第47页练一练第7题.课本第47页练一练第8题连一连。根据指定的数在计数器上面画珠子,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先说一说淘气和笑笑分别站在汽车的什么方向观察,然后再把汽车图片和看到的人物头像连一连。
5、课本第47页练一练第9题。
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说一说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6、课本第47页练一练第10题。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改怎样求?请你试一试。
7、课本第48页练一练第11题。
用不同的方法表示32,先看看笑笑是怎样表示23的,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比赛32。
8、课本第48页练一练第12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
9、课本第48页练一练第13题。
在圆圈里填上﹥,﹤或﹦。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10、课本第48页练一练第14题。
观察图,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并给出解答。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你学到了什么?
我的成长足迹。
我提出的问题。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 法:归纳总结法 学 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分类整理。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达标检测
单元测试(2课时)
一、我会填 1、4.3×3.2的积有()位小数。2、0.8×4表示(),4×0.8表示()。3、3.75扩大10倍是(),扩大100倍是()。4、1250缩小10倍是(),缩小100倍是()。
5、求1.2的百分之八是多少?列式为()。
二、我是小法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两个数相乘,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2)0.03与0.04的积是0.12。()(3)一个数乘小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4)一个数的1.65倍一定大于这个数。()(5)一个数(0除外)乘以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三、快乐ABC(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的积最大。
A.3.6×0.01 B.3.6×0.1 C.3.6×1.1
2、不计算,估计()的结果是正确的。
A.5.32×2.4=12.768 B.5.32×2.4=1.2768 C.5.32×2.4=127.68
3、下列各式中积大于两个乘数的是().A.6×0.84 B.7×1.1 C.9.03×0.9
4、一个因数缩小10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A.扩大100倍 B.缩小100倍 C.不变 5、10个0.08是多少?列式是()。
A.10×0.08 B.0.08×10 C.10×0.8
四、小练笔
1.直接写出得数。(10分)
8.29×10= 2.5×0.2= 4.87-2.7= 3.07×10= 0.13×2.8= 3.9×2= 5.8×10= 0.6×0.8= 1.1×9= 2.4×0.2= 2.用竖式计算。(12分)
2.97×3.5= 6.05×0.83= 0.78×4.5= 3.36×3.67=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6分)
3.8×6.7+3.3×3.8 1.28×0.29-0.29×0.28
101×4.8 56×12.5×2
五、我能行
1、下面是王家村小学3月份水和电的用量。
实际用量 单价 水 43.8吨
1.51元/吨
电 167千瓦时 0.53元/千瓦时(1)3月份要交水费多少元钱?(2)3月份要交电费多少元钱?(3)这个月水、电费共花多少元钱?
2、洋洋参加儿唱歌比赛,有4个评委给她9.27分,3个评委给她9.08分,她的总分是多少分?(保留两位小数)
教学目标:
1、复习常见的五种平面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形状和特征。
2、通过动手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观察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平面图形的知识。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用具:五种平面图形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从上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可以怎么分类?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图形的名称。
2、每个图形的形状和特征是什么?
长方形的特点呢?正方形的特点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指生汇报。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填空
(1)红领巾的形状是()。
(2)长方形有()条边,正方形有()个角,三角形有()条边。(3)用2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用4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
组织学生汇报:你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出了什么样的图形或图案?
2、判断。
(1)一本数学书是长方体。()
(2)乒乓球、足球、篮球的形状都是球。()(3)用2个小正方形就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4)用一个圆柱可以画出圆形和长方形。()3.出示教材第94页第3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卡片,你能按颜色把上面的卡片分一分,并统计出每种颜色的卡片数量吗?
师:还可以怎样分类?(按形状给卡片再分一分类,并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卡片数量。)
师:刚才我们分别按颜色、形状给卡片进行了分类,再思考一下,你能自己定一个标准,把上面的卡片分成两类吗? 4.出示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4题。
学生同桌合作,并完成表格的填写。全班各自交流提出的问题,共同解答。
三、操作练习
1、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有几种剪法? 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四块,你又有几种剪法? 请生在练习本上动手画一画,再指名汇报。
2、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你能发现什么?
四、课堂小结
有关认识图形你全部掌握了吗?能不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当一名小小设计师。
学习
目标 1、让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观察、测量、图形和统计的有关知识。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
重点
理解观察、测量、图形和统计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观察与测量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题目:
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10米房子高3厘米一支铅笔长15米
(2)让学生判断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3)反馈时,师可强调:通过这四道题,我们可以发现,表示一个较长物体或较高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米做单位;表示一个较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则以厘米为单位。
2、复习厘米和米的进率。
师:大家刚才表现的不错,接着老师又要考考你们了。你们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
3、复习测量的方法。
(1)用尺子测量数学书一条边的长度。
(2)让学生根据所看到,指出错误的地方,并请一生上来纠正。
(3)反馈时,师可强调:两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一定要把尺子的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4)让学生做第5题。
(5)帮助学生弄懂题意。
(6)学生独立完成。
(7)集体交流。
4、复习观察物体。
(1)将一辆玩具小汽车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从各个面进行观察。
(2)请学生说说从不同的面,你看到了什么?
(3)让学生做第7题。
二、复习图形和统计
1、复习有趣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我们学过哪些有趣的图形?
师:说得真棒!现在我们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你拿我说”的游戏。
(1)七巧板游戏。
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七巧板,用七巧板拼成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B生同桌小组互动活动,后反馈
(2)让学生完成第6题。
2、小小储蓄罐(第13题)
师:小朋友们,你有储蓄罐吗?你知道储蓄罐有什么用吗?
师:xx同学说的真好。小明也有一个小猫储蓄罐,我们一块去看看,号码?
三、课时小结
学生活动
生:1米=100厘米
生: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
帮助学生弄懂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生:我有一个小猪储蓄罐,它可以帮我把平时没有用的钱存起来,等有用的视乎再拿出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总复习(四) 教时 51
学习
目标 1、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
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喜欢观察身边的事情吗?
师:今天咱们就进行一场“生活有心人”的比赛,大家愿意参加吗?
二、“生活有心人”的大赛
师:在今天的比赛中,老师设置了6道难关。现在我们就先过第一关吧。
1、明明的文具。(第2题)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题目。
(2)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能获得的信息。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获得的信息提问题。
师:大家顺利的过了第一关,接着我们要过第二关了,大家有信心吗?
2、畜牧场的小动物。(第9题)
师:小朋友们再次闯关结束,大家还想继续吗?就让我们接着闯第三关吧。
3、夏令营(第10题)
师:大家又顺利的闯过了第三关。现在我们就一起轻松轻松,去商店逛逛吧,看看在那儿会有怎样的问题等着我们。
4、商店购物(第12题)
师:小朋友们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了,接着我们要闯第五关了,大家还要继续努力呀。
5、大象搬木头。(第16题)
师:大家的表现老师十分地满意,现在我们要闯今天的最后一关了。
6、套圈游戏。(第17题)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题目。
(2)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能获得的信息。
(3)帮助学生看懂题意。
三、课时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生活有心人”的比赛,大家表现得十分出色让老师很满意。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做生活的有心人,好吗?
四、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生:喜欢。
生:愿意。
(1)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能获得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获得的信息提问题。
(3)集体交流。
生独立解决问题。
下面笔者将以小学数学“策略与方法(一)总复习”为例,谈谈怎样用尝试教学法上复习课。
一、复习课的尝试教学结构
复习课的内容、要求和方法不同,就有不同的结构。复习课常用的教学结构包括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尝试练习,激活已有认知
配合复习内容选择基本训练题,在尝试练习中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复习课的学习目标。同时,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复习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工作。
第二阶段复习提示,明确复习要求
在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本节复习课的内容和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要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以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里仅仅是针对学生以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情况,把关键性的问题或学生易错的地方重点“提示”而已,千万注意不能“讲解”。也可提出复习提纲,让学生讨论。
第三阶段尝试梳理,构建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是严谨、系统的,在进行阶段性整理与复习时,教师应该着眼于知识的整体结构,侧重于帮助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尝试梳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这既是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复习课与其他课型的最大区别。一般情况下,复习课可以分为单元复习和总复习两种。单元复习主要侧重本单元内各例题之间的联系,总复习主要侧重各相关单元之间的联系。
第四阶段复习作业,发展数学思维
尝试梳理之后,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和要求,布置一系列复习作业。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出题,或者学生互相出题进行擂台赛。实际上,学生出题的过程,也是复习知识的过程。当然,无论通过哪种形式的复习作业,学生都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内化刚刚构建的知识结构,这种内化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提升。
复习作业往往以题组的形式呈现,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综合性。可以通过对问题的适当组合与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维。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辅导,从复习作业中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复习作业结束后,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针对学生在复习作业时出现的学习难点或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必要时还需要进行系统讲解。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复习课应是对原有知识的浓缩和深化。浓缩是把“厚”变“薄”,便于学生理解并形成认知结构。深化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尝试复习课的教学结构中,尝试梳理环节侧重于对原有知识的浓缩,复习作业则更加侧重于知识的深化、技能的熟练和思想方法的提升。
第五阶段课堂总结,反思提升认识
尝试复习课的课堂总结,往往先让学生通过谈收获、表达质疑的形式进行自我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简要小结,必要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达到继续复习巩固的目的。
以上结构是基本模式,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比如,复习作业分成几个层次进行,可边练习,边讲解。可把复习课结构中的第三、四、五段重复几次进行。另外,不要忽视教师复习讲解的作用,尤其是在尝试梳理和复习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并及时进行讲解指导。同时,复习课中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尽可能帮助他们查缺补漏,力求通过复习课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提高,从而真正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二、尝试型复习课的教学课例
“策略与方法(一)”总复习教学纪要
【教学过程】
(一)尝试练习,激活已有认知
1.先计算,再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先观察,再说说下图表示的意思
3.先比较,再思考
第1题和第2题之间有什么联系?类似的材料你还能再提供一些吗?
(二)复习提示,明确复习要求
师:在上面的练习中,你认为哪道题比较难?
生:我认为第2题比较难,心里虽然明白,但却表达不清楚。
生:我认为第3题最难,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我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但类似的材料不好找。
......
师:看来,解决某一类知识并不难,但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却并不容易。今天我们就从“联系”的角度出发,复习小学数学中的一些“策略与方法”。
(三)尝试梳理,构建知识结构
1.交流第1题的计算方法
师:在计算这几道题时,你分别用到了什么方法?
生: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把两个因数同时转化成整数,算出积是180,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正确的积是1.80,也可简写成1.8。
生:这里用到了积的变化规律。(教师板书:转化、积的变化规律)
生:计算小数除法时,先把除数扩大10倍转化成整数,根据商不变规律被除数也要同时扩大10倍,原来的算式就转化成了12.5÷5,算出商是2.5。(教师板书:商不变规律)
……
2.交流第2题表示的图意
生: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割补转化成一个大小不变的长方形。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通过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
......
3.发现联系,分类梳理
师:第1题和第2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都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生: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
......
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转化的方法?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用恰当的形式整理出来在全班交流。
(学生分组交流、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有的小组采用大括号的形式进行整理,有的采用知识树的形式,有的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有的采用列表的形式……
学生列举出的材料有的是图形类:如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等;有的是计算类:如小数乘除法、分数加减法、分数除法、四则混合运算等;有的是解决问题类:如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转化为分数应用题等。
4.归纳小结,完善知识网
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的交流,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知识网。
(四)复习作业,发展数学思维
1.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先观察下图,再算一算
3.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4.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玻璃厚度忽略不计)底面长20厘米,宽15厘米,水深10厘米。把一个土豆放入容器中,水面上升到12厘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五)课堂总结,反思提升认识
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反思】
尝试型复习课,首先要通过尝试练习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本节课通过3组尝试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小数乘除法、分数加减法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在交流“你认为哪道题比较难”的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并给予适当的复习提示,从而使学生明确复习内容和目的要求,引出复习的课题。
通过尝试练习和复习提示,学生对转化法进行了初步的体验,但是转化法和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没有系统化、结构化,因此接下来的尝试梳理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发现联系、分类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转化法在图形面积、体积公式推导,小数、分数计算以及不规则物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等方面的应用。并以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自己的梳理过程,形成以转化法为核心的知识网。
通过尝试梳理,学生既掌握了复习整理的方法,又构建起新的数学知识结构,体验到知识结构之美。这样,当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复习课的教学目的,除了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之外,还要使其熟练技能方法,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本节课在尝试之后又安排了复习作业环节。在复习作业过程中,采取了“学生尝试练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重点讲解”的教学方式,从数的认识、数的计算、图形与几何等方面考查学生对“转化法”的掌握情况。既内化了认知结构,又拓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转化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尝试型复习课的教学建议
1.通过尝试回忆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课教学内容广泛,知识间联系丰富多变,加之学习周期较长,学生原本熟悉的数学知识这时候可能有些遗忘,原本可能掌握的数学技能也会有些生疏。因此在复习课开始前,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重拾记忆与技能。这样课初就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交流旧知,在各抒己见的氛围中,教师注意提纲引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使学生把最基础的知识点掌握起来。
设计尝试练习时,要立足基础性,要针对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多发毛病而编拟,以求引导学生辩论,消除模糊或错误的认识,进一步认清知识的本质。在训练中,可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进行,提高每位学生尝试练习的参与度。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引导矫正,力求保持整体学习在这个阶段的同步发展。
2.通过尝试梳理知识群,完善认知
复习课不应单纯地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而应通过复习使他们有新的提高。要将一些原先似乎互不相干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的认识。
从教材的编排看,各重要知识点往往是分册、分单元、分课时呈现的,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时前后并不衔接,这样知识点就被分散开来,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构关系就被打破了。如果少了阶段性梳理这一学习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像没有串成项链的珍珠,很容易流散多处,形不成知识间的合力。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通过复习的梳理、合理的取舍,就可以把相关知识有效纳入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当然,在尝试梳理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梳理之间的关系。对于低中年级,教师的讲解梳理起到前期示范的作用,教师讲解的时间相对较长一些。但是,随着学生自主梳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高年级),把“梳理权”转交给学生是必须的。只有学生的自主梳理能力加强了,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结构化”给学习带来的帮助,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素养。
从尝试梳理的内容来看,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显性的知识结构。既包括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又包括知识本身的发展过程;二是隐性的知识结构,即蕴含的思想方法。例如,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既要梳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又要梳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更要归纳出推导过程中所运用的共同策略———转化法。
从尝试梳理的形式来看,灵活多样。在学生梳理建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特点灵活选择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有些知识的梳理适合采用表格,有些适合树形图,有些适合集合图,有些适合括线图......
当然,在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呈现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思维导图引入到复习课的教学中。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零乱繁杂的知识串联成既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在自主或合作形成知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其主动和富有个性地梳理知识结构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时,课前先让学生独立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自主梳理,课内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并选出本组最完整、最清晰的思维导图进行全班交流,评价各组思维导图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在对话、碰撞中,不断评价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对比差距的同时,完善思维导图。图1就是学生在合作、交流以后完成的一幅思维导图。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在复习课教学中,既能把握全局,又能关注细节;既能理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点,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长期运用这种学习工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知识,使知识的获取、存储和提取更加便捷高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3.通过尝试解决综合题,提升智能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但反映在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更在于能否应用知识自觉地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必须精心设计练习题,使知识的应用更具综合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因此,在学生通过梳理、归纳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尝试复习课上解决的问题,综合性比较强,承载着多重的教学使命,需要学生调用多项知识经验和多种教学能力协同解决。由此,学生的知识也真正相互沟通和关联起来,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应用都跃上了新的台阶。这正如周玉仁教授在谈到数学复习课时指出的: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但要有个度,复习课练习的特点与新授课的不同。应换个角度出示,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浙江的杨海荣老师设计了“草坪设计方案”和“计算学校的占地面积”的问题;“数的整除的复习与整理”一课,设计了“安排会议桌”的问题;“分数(百分数)的综合应用”一课,设计了“比较两个班的成绩”“商场剩余服装的处理”等问题。设计这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就是为学生创设“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情境。如“草坪设计方案”一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和较大的开放性。在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有不同形状、不同位置及形状组合、变换的多种方案,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用到六个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应考虑到草坪铺设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性。
总之,要想真正上好尝试型复习课,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需要始终贯彻“先让学生试一试”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从而使学生实现高层次的再学习。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邱学华,张良朋.怎样用尝试教学法上课[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1.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的复习乘法意义、整理乘法口诀,完成第36页上第1~3题和练习十第1~2题。
教学目的:
1、复习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复习1~6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4、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教学、学具准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回忆第一单元的内容。
表内乘法
(一)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1~6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简单的乘法应用题,选问题、选条件。
2、引入:
今天开始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这节课首先复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
二、练习
1、做“整理和复习”的练习。第2题,教师引导学生横着、竖着、斜着读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①竖着看乘法口诀表,第一栏是按一一、一二、一
三、„„的顺序排列的,第二栏是按二二、二三、二
四、„„的顺序排列的。
②横着看乘法口诀表,第一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2的乘法口诀,„„。
③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是一一、二二、三三等相同的两数的乘积。
指导学生背乘法口诀表,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一一、一二、二二、二三、二四„„一三、二三„„)。
随意指一句口诀,学生要做到都能说出得数。
第3题,可以用两个圆形制成学具,教师转圆盘,学生练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用自制圆盘学具对练。
2、做练习十的练习。
第2题,检查学生计算乘法题的情况,一般限定在3分钟内完成。
三、小结
第26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的复习填乘法口诀,完成第36~37页上第4~6题和练习十第3~5题。
教学目的:
1、复习填乘法口诀或算式中的未知数。
2、巩固所学的乘法,为学习除法做准备。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4、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记熟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地填上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做“整理和练习”的练习。
第4题,让学生把乘法口诀填写完整。
第5题,教学第1小题前,先让学生看着乘法算式想口诀,如看着4×6,填出四六(二十四)来;
再让学生把口诀补充完整,如把()六二十四补充完整。
在这个基础上再教学第1小题,让学生想几和6相乘得24,即()×6=24,因为
(四)六二十四,所以(4)×6=24。
第6题,文字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2、做练习十的练习。
第3题,让学生把乘法算式填写完整。
第4题,让学生填好数,再一句一句地说完整,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呢?3只?4只?5只?6只?
第5题,让学生把乘法口诀填写完整。
二、小结
第27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页的复习乘法应用题,完成第37页上第7~8题和练习十第6~9题。教学目的:
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选条件的乘法应用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应用题结构。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4、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做“整理和练习”的练习。
第7题,先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再让学生口头回答,并列出算式。
第8题,是选条件的应用题。教师帮助学生从已知的一个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分析,在三个条件中选出一个合适的条件,再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两个条件为什么不合适。
2、做练习十的练习。
第6题,是乘法应用题,要学生明确求几个几是多少,正确地确定谁是被乘数,谁是乘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7题,让学生独立计算乘法算式。
第8题,引导学生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式解答。
第9题,让学生先算出左边的算式结果,再与右边的数比较。
如5×3○20,先计算5×3=15,再比较15和20的大小,正确选择“>”、“<”或“=”填在○里。
3、思考题。
提醒学生看清题目的要求,第(1)题要求在括号里填上不同的数,如3×(4)=(2)×(6)等;
第(2)题要求在括号里填上相同的数,如(2)×(2)=(2)+(2)。
(一)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80—81确定位置
(一)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学情分析:
分析:确定位置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空间的新视角。学生在一年级时理解了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又综合运用了这些概念。二年级进一步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方向,并结合生活中的交通图的情景,设计一些简单的路线图。在此基础上,再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所以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复习已有的表示物体位置的有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但是在课前分组过程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表示位置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去考虑其他的方法。
学生在用自己的方法表示某一同学的位置时,目的是呈现学生多种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谁愿意把班上的同学介绍给大家认识?老师有个要求:就是你们不能用嘴说,只能在纸上把同学在这间教室里的位置表示出来,让老师一看就能快速地找到这位同学的位置,可以吗?(可以)我首先想认识认识班长,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种你认为最简捷的方法,把班长的位置在这张白纸上表示出来,写或画都可以。想好了请用水彩笔把你的想法表示在这张答题纸上。开始。(„„有的画图,有的说第几组第几个,有的用几个数字符号)学生完成后,请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小组长评出一个你们觉得最好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师:谁第一个来展示你的方法?(请一个学生上台)
师:你的方法表示什么意思?(师把学生的表达方式展示于黑板)师:谁还愿意来展示你的方法?„„
(二)、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位置
同样是介绍班长的位置,同学们用的方法却各不相同,有画图的方法,也有用文字来描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方法,在介绍位置时都说到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
师:实际上,这些方法他们都想用第几组第几个来表示位置。
可是有的同学在数第几组时,可以从左边数起,也可以从右边数起。为了便于交流,人们通常规定,从老师看过去,老师的左边(也就是你们的右边)第一竖行为第一组,大家一起指一指„„从左向右数,(师指着小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一直到第八组。
师:现在大家明确了第几组,再用第几组第几个来介绍班长的位置,应该怎样介绍呢?(板书:第几组 第几个)
师:我来找找,一、二、三、四组,第几组第几个,这位同学是班长„„对吗?先自我介绍一下,你叫什么名字,和老师握握手,认识你很高兴,一看就知道是个聪明的孩子。
师:你还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学习委员的位置吗?
生说,老师找,找到以后和学生握手,认识你非常高兴!(三)、用数对确定位置
1、认识数对
同学们会介绍班长的位置,你还会介绍大屏幕上这些同学的位置吗?(出示主题图)
为了交流方便,从我们看过去,左边第一竖行为第一组,从左往右依次是第1组,第2组,第3组„„第5组。从前往后分别是第一排、第二排„„ 师:谁能用刚才的方法介绍小青的位置?板书:小青 第3组 第2排 师:其实呀,表示小青的位置还有一种比这更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研究数学的人所用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
师:他们的方法是只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先写第几组的数,再写第几个的数,中间用逗号隔开,这样的两个数表示一个人的座位,所以要用括号把这两个数括起来,这样的两个数在数学上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数对,我们一起来认识数学王国里的这位新朋友(数对),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用数对来确定位置。(板书揭示课题:数对
确定位置)。数对中的两个数读作:三二。跟老师齐读一次„„(三二)让我们一起用数对介绍小青的位置吧——小青的位置在三二。齐:
2、应用数对
(1)用数对说说屏幕上其他同学的位置
师:现在老师指任何一名同学,大家一齐说出表示这位同学位置的数对。师指生说„„
现在反过来,老师说数对,同学们说出该数对所表示的是那个同学的位置
(2,3),(4,3)„„你是怎样找到这位同学的?(2)区分(5,2)和(2,5)师:老师有个问题:(5,2)和(2,5)表示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如认为有不同的,请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生:不同,他们的顺序不一样,或位置调换了)
数对的两个数顺序不一样或位置调换了,所表示的位置就不同了(5,2)表示的是哪位同学的位置,(2,5)呢?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虽然数对的两个数都相同,但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也不同,这两个数是不能任意调换位置的。“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组,第二个数表示第几个。
(3)用数对表示教室里同学的位置 孩子们真能干,大家已经会用数对介绍这些同学的位置,你现在会用数对介绍班长的位置吗,你还会用数对介绍体育委员的位置吗? 体育委员的位置在(„„)
同学们帮助老师找一找,在第几组第几个?劳动委员的位置呢? 很高兴认识你们。和这些孩子握手。(4)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刚才我们用数对表示了别人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吗?请把它写在练习本上。
下面请同桌相互检查同学的数对是否写正确。允许把错的改过来。请写对了的同学举手,很好,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写的数对是不是真的写对了。
老师说数对,如果你觉得数对表示你的位置的话,就请这位同学快速起立,同学们也帮助老师判断判断这位同学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同学正确的话,全班同学掌声鼓励。准备好了吗? 师:(1,2)(5,3)(6,6)(5)数对中的两个数缺一不可 师:—— 5 第5组全站。(也可能是第五排全站,也可能一个也不站)用一个数能不能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 看来数对中的两个数缺一不可。
要确定一位同学的位置必须要两个数,那我说(5,3)。(四)、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师:其实呀,还可以把我们在“教室里的位置”画在方格纸上,请看大屏幕„„ 这是一个班的全体成员,(学生边看,师边讲解)一个组可以用这样的一条竖线来表示„„从左边起,分别是第1组、第2组,第345678组;同样,一横排也可以用一条横线来表示,从前往后分别是第一排,第二排,第三四五六七排„„每个同学的位置就可以用(这样)一个交叉点来表示。全班同学的位置就可以用不同的交叉点来表示。比如,小青的位置在(3,2),就可以用第三组和第二排的交叉点来表示。那么,(6,5)如何用方格纸上的点来表示它的位置呢?我们应该怎样去找它的位置呢?
生:先找到第6组,再找到第5排,它们的交叉点就是它的位置)横的方向,先找到第6组,竖的方向再找到第5排,两个方向的交叉点就是我们要找的位置(五)、巩固练习:
1、试一试1(练习):
其实在生活中就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位置。请看(PPT),这是我们学校附近的平面图。你能用“数对”说说学校的位置在哪儿? 你能用“数对”说说其它建筑的位置吗?
2、试一试2(课本练习2)
这是同学们非常喜欢去的地方,游乐场的平面图,请按要求独立完成,请直接写或画在答题纸上。小敏的位置在(4,2)他要去溜冰场,你能在方格图上画出他去溜冰场的线路图,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其中哪条路最近,你能用数对介绍一下小敏行进的路线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3、下图是学校评为先进教师的光荣榜,你能在方格纸上表示出王老师的位置吗?
4、出示方格纸,请学生根据老师报的数对,再将它们顺次连起来看看是什么图形?
(六)、生活中的数对
其实,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请看大屏幕。书柜中表示
书的位置,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表示棋子的位置,门牌号,电影票的座位、火车票的座位、飞机票的座位、地球仪的横线和竖线的交点,这些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它们的位置。你们说,数对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大不大呀?
(七)、教学总结
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和家长一起收集风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教师: (1) 有关大自然中“风”的课件、蜡烛、扇子、风扇。 (2) 准备做风车的材料。
活动过程:谈话激趣:今天老师手里有好多的小奖品, 要奖给那些整节课都坐得很端正, 能认真听讲, 认真思考, 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 你们想不想得到它? (想) 那就看大家这节课的表现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最大的学习动力, 而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 贪玩, 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久地集中在一起, 我就利用学生平时特别喜欢玩的贴纸吸引他们, 鼓励他们认真思考, 大胆发言, 端正课堂纪律。
一、猜谜激趣, 揭示课题 (出示谜语课件)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谜语, 谁来把两则谜语读给大家听, 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思考, 谜底是什么?2.对, 就是风, 这个单元我们将要感受风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了解风的作用, 和风一块玩, 大家高兴吗?来, 让我们一块儿读读本课的题目吧! (板书:8风儿吹呀吹) 3.听!“风姑娘”来了。 (多媒体播放风声。)
二、感受风, 制造风, 了解风
1.风, 我们看不见它, 摸不到它, 但是却可以感受到它, 找到它, 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或者课本P32的图,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图, 说说你从哪儿发现了风姑娘?
2.你还能从这些图上找到风吗? (出示课件) 小结:同学们的眼睛真亮, 风姑娘藏得再好也能把她找出来。
3.风我们是这么熟悉, 不同季节的风, 吹在你的脸上, 你都有什么感觉?
4.师小结:我们的同学真棒, 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充满了空气, 物体移动, 空气也跟着动起来了, 这样就形成了风。
5.制造风。 (1) 有些风是天然的, 而有些风却可以人工制造, 老师制造一阵风让大家看看。 (开风扇) (2) 同学们都很聪明, 你们也能制造风, 现在有哪位同学也能制造出风, 让蜡烛熄灭? (3) 谁还有别的办法?
6.大家想不想制造风, 让泡泡飞得高高的?请各小组组长把泡泡吹向你的前后左右, 大家努力制造风, 看谁让泡泡飞得最高。
7.风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和家长一起讨论风都有什么作用。现在请大家看课本32页的画面, 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 把你知道的风做了哪些好事, 又做了哪些坏事?在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可以先交流风做的好事, 再交流风做的坏事。
8.现在我们先来说说风为我们做了那些好事? (说对的老师有小奖品哦) 师小结:同学们真厉害, 一口气说了那么多风做的好事,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风做的好事, 现在请大家看屏幕, (欣赏图片) 风还可以用来发电, 风能是真正的绿色能源, 全世界都在积极开发利用风能, 它不会造成大气和环境污染、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危害人类健康……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风力发电的视频。风的作用可真大, 给我们带来了方便, 你们喜欢她吗?
9.但是风姑娘也会生气哦, 她生气的时候就会做坏事, 给我们带来了麻烦, 大家联系实际说说看, 她做了哪些坏事? (奖给智慧星) 我们的同学真聪明, 现在请大家看屏幕, 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会做坏事的风 (幻灯出示台风、龙卷风、沙尘暴的图片, 师补充说明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形象、直观, 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化无声为有声, 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 课前收集了一些跟风有关的图片和视频, 在课堂上展示, 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 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 唤起了学生求知的好奇心。
三、和风一块玩, 动脑又动手
1.同学们一定很担心吧, 不过风虽然会带给我们麻烦, 但是有了我们人类的共同行动, 风是能和我们永远做朋友的。比如:我们植树造林就可以减少或防止沙尘暴的发生。现在, 你最想和这位好朋友玩什么游戏呢? (放风筝, 玩风车, 放纸飞机……)
2.大家真聪明, 想出的玩法可真多。今天, 老师就和大家一块儿动手来做一个和风儿玩的玩具吧! (出示风车, 问:这是什么?谁有办法让它转动起来?) 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学做风车。 (先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然后在优美的《献给爱丽丝》的钢琴曲中小组合作, 完成风车的制作。) (1) 做风车。A.现在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B.请同学们四个人为一个小组, 团结协作, 互相帮助, 做风车。使用剪刀和大头针时要小心点, 不要伤到你们那胖乎乎的小手哦。C.做好风车的同学试一下, 风车能不能转动起来, 然后帮助一下还没完成的同学。 (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些风车, 先送给你们玩吧。) (2)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风车, 一起来欣赏儿歌《大风车》。会唱的可以大声唱出来。
3.玩风车:大家想不想让你们的风车也转起来? (想) 那就请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车, 收拾好自己的文具, 跟老师到操场玩风车, 和风儿一起玩游戏, 好吗? (好) 玩的时候不要跑得太快, 小心摔跤哦。 (师生一起到操场尽情地玩风车、吹泡泡……)
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 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安排了三个活动, 一个是动手制造风, 一个是小组合作制作风车, 一个是集体到操场上跟风做游戏, 玩风车。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还让学生在玩中感受风带来的快乐, 一举多得。
摘要:本文以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以积极、主动、愉悦的状态学好课堂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 初步知道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 了解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体会风的积极与消极的作用。也从情感上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然的美, 亲近自然, 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从中能明白要保护环境。在游戏中感受风带来的快乐。在实验中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乐趣。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10的组成及其加减法
2、 通过自己整理加减表,探索数学规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加减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
将10以内的加减法整理成表格
教学(具)准备 10以内的数字卡片和算式卡片、加减法表格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二、整理与复习
1、 拿出10以内的数字卡片,同桌一起摆一摆、排一排,如:从0排到10,从10排到0
2、 分组活动,大家一起说一说
1、 分小组进行活动,想一想,10以内的加减算式都有哪些,把算式写在课前准备的空白卡片上
2、 小组讨论,在组内发表意见,有的说按算式的结果来分类排列,有的说按照第一个人加数是几来分类排列等
3、 各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整理方案,并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全班讨论,形成最优方案
4、 独立观察,组内交流,代表汇报:
横着看,每行的第二个加数都是一样的,如第一行第二个加数都是0等
竖着看,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依次减少1,第二个加数依次增加1
横着看,每个算式第一个加数依次减少1
整体看,算式的各数依次减少1
5、 小组活动,按照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整理减法算式,完成教材第49页的减法表格
6、 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7、 独立观察,组内交流,代表汇报
1、 让学生将10以内的数字卡片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
2、 组织学生分组排练2--10的数的组成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说一说,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哪些?把它们都写在卡片上
2、 我们把这些算式整理一下,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些算式进行排列呢?
3、 组织学生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在小组活动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4、 提问:观察这个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鼓励多名学生发言,让学生互相补充
一个学生说出规律时,问问其他学生是否听懂了这个规律,是否也发现了这个规律。
5、 引导学生按照得数是0、1、2……10的顺序自己整理10以内的减法算式.
6、 组织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7、提问:观察减法表格,你又发现了什么?
为后面整理加减法表格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做必要引导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根据前面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练一练
1、 听老师的口令,迅速指出另一个算式
2、 积极抢答
1、 组织学生进行指认活动:随便指出一道加法算式,在表中很快找出一道与它得数一样、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位置的算式
2、 出示加减法表,盖住得数部分,任意指一个算式,让学生很快口答出算式的结果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整理出的表格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一)
加法表减法表
(发现的规律)
对于情境创设中带来问题,已经很熟悉并能很快找到有用的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孩子们圈一圈或者分成几和几计算的正确率低。可能是孩子们对加减法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练习,希望孩子们在练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水平。为后面的退位减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开会啦》
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单纯的语言表达比较抽象,如果能经常画图,慢慢地让学生形成看到题目,能在头脑中出现图,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也可以用减法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跳伞表演》
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开课时,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时,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美丽的田园》
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我除了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质疑,解决问题,还利用现有的饿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
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学生还得到了数学知识以外的环保教育,让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做个减法表》,本课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看一看
(一)》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小学一年级学生,特别对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课运用很多的玩具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的玩具中学习数学,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观察的过程中体验到观察多样性。同时,这节课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看一看
(二)》
抽象的立体图形前,大胆想像,正确辨认所搭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看一看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轻松、快乐地搭、摆积木中,完成对本课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我把自己放在了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画一画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拼搭、观察、感知,使学生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在抽象的立体图形前...《数花生》
《数花生》一课主要是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数花生,来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数花生的活动,学会用一个一个数、二个二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方法来数100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感觉比较成功的一点是: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还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数一数》
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为学生提供数量是100的实物学具,教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具。充分利用学具中的小棒,让孩子 们自己说说你想怎样数出100根小棒,明确100的基数义,同时让学生在数物品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认识,在出现有不同的数法后肯定了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告诉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 10捆再扎成一大捆,并结合课件演示,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
数数这一环节以学生按照各种形式数数为主,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一捆就是十,可以十个十个的数和一个一个的数,学会数100以内数的顺序,通过操作达到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学到知识和中巩固知识。《数豆子》
反思一: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3.重视发展学习的数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用数进行表达与交流。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与学生在情感交流,在鼓励,等待.欣赏中,用内在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反思二:
《数豆子》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估计的知识。本节课我是按照“估——数——再估——再数——认读——运用”的过程进行教学的。通过估豆子、数豆子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从这节课中,我再一次真正体会到在生活中收集信息,在操作中整理信息,在实践中运用信息是那么的重要,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谁的红果多》
反思一:
《谁的红果多》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逐步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感受数的规律,同时也为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数感方面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体、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从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最终能抽象的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反思二:
《谁的红果多》通过小猴和小熊比红果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逐步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感受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集体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小养殖场》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个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学习的,让学生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理解“多一些”,“小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再加上教材没有从数量上给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三瓶饮料进行多少比较,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让数学模型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对数量间关系大小比较有更深的探究欲望。
《做个百数表》
通过课前课中暗示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欲望,使百数表在孩子的眼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诱发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了解了百数表排列的规律后,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直接在百数表里找缺少的数字,这时候的百数表里除了缺少的数,其他的数是其全的;第二层次缺少了大部分的数,只给了与要找的数有关联的;第三层次只标出了百数表的行与列,直接要求孩子们找数;每一个层次的练习,既有孩子们的独立练习,也有小组的共同努力。探究的过程,必定是一种亲身的经历,就象在解题时,我往往采用先让孩子在得不到任何提醒的状态下解题,也许错误率很高,但是在经历错误以后,他们就会想寻找正确的方法,寻。
反思二:
本课是让学生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体会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以及100以内数的大小。在课堂上我采用直接导入,出示百数表,以此激发学生填写百数表的欲望与兴趣,孩子们都能积极的进行填写,并能仔细观察、发现一定的规律。同时让孩子们独立的探索,并让他们之间交流,汇总发现的规律。
如果条件允许,我每道题都让孩子上讲台当小老师,通过投影先展示,再讲讲自己做题的方法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胆量。
《认识图形》
本课主要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进行直观的认识,但是学生的图形感都比较弱,主要从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课前我作了一定的准备工作,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圆柱体的茶盒、乒乓球、皮球等。教学中,首先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本节课教学通过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动手
(一)》
我在设计本课时,按照递进的层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说一说”“猜一猜”“叠一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过程、从设想到实际创作的过程、由个人创作到观赏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过程、由拼组平面图形到折叠立体图形的过程,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过渡,我采用激发兴趣、启发诱导、悬念引领等方式,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2 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
二、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教学时,学生自己动手折,剪。并交流和展示了自己的折法,学生了有了亲身感受,这不仅为正式地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动手
(二)》
本节课是在前面认识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结合认识、了解、拼、摆数学图形游戏——七巧板,来巩固认知几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并利用七巧板创作出独具个性的新图形。本节课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以下几点:1.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司空见惯的玩具中发现、探索新的知识,从而使得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活动活而不乱;2.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于七巧板组成的叙述、问题的解答、各自想法的交流、说故事拼图形,以及对于个人或小组作品意义的阐述讲解等等,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3.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动手
(三)》
1、在欣赏中,使学生体验到用这些图形,有规律的排列能拼成很多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懂得欣赏美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在练一练的涂色中,学生们在课后去涂色的时候,主动性不是很高。我发现,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绘制的难点,有的学生不能认真的观察,所以在涂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错误。
3、在教学中,容量不是很高,教学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空间,多一些练习会更好,因此在练习量上我应该更好的设计和改进。
4、在绘图的时候,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很强,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对六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对此兴趣并不高。
5、对学生的辅导要多些耐心和认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兴趣去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小兔请客》
反思一:
本节课通过童话故事引起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反思2 本节课以《小兔请客》的故事情节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使故事的情节和完整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实现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的目的;利用小兔请客这一有趣情境,引导学生明白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以淘气为主人公来为知识穿线,让学生能够从想去帮助别人的角度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趣味性;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边操作边表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及思维的多样性;练习以小动物们想去新房子里玩,可是要先算题为条件的情节出现,使学生既不觉得计算乏味,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照顾到了学生的全体性。《采松果》
反思一:
《采松果》主要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堂开始,我创设了“小松鼠与松鼠妈妈采松果”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25+4”、“25-4”的算法,总结得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算式的算理。
但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动口表达的机会不够,在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动口表达算式的算理,才能启到巩固知识增强学生表达力的作用。
反思二:
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一些适合儿童特点的、生活有趣的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学习活动,在彼此合作交流和活动中逐步教学知识和方法。以上这些设计都力图出课程改变的新理念,但操作上传统教学的影子或多或少的存在,比如:
1.还要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一些强调计算方法的总结,似乎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留住时空让学生解释算法的灵活性、合理性。新理念强调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教学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去研究、企业发现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2.要引导学生在“趣”中感悟和发现。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有所感悟和发现。否则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流于形式,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思维训练层面上、操作训练层面上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3.多开发一些数学游戏,使学生在“乐”中学。“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创造多种数学游戏,并把只是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不知不觉的学会知识,技能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让学生在“玩中长智,乐中成才”,这将是教育的最佳境界。
《青蛙吃虫子》
反思一:
本节课能完成教学目标,以学生扮演青蛙的情景引入使学生主动进入课堂,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渗透了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害虫,我们要保护它和爱护它的环境保护教育;引入“游乐场”的环节使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道学习这个知识点是有用的,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两个环节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数学,使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但是在讲“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的时候,虽然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索他们所用的方法,而且请小组上台板演汇报。但是到最后还是需要老师讲述正确的算法和算理,使他们更加清楚哪一种算法是对的,哪一种算法是最简便的。但是我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在讲这两个重点的时候并没有给同学们指出来“从高位加起,低位相加”,有一位同学说他是用竖式算的,虽然我不能说他是错的,但是在他们选择用哪种方法计算最简便的时候,我却没有让他们连同竖式在一起比较哪一种最简便。
反思2 《青蛙吃虫子》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中的一课,在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结合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多个数学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让学生用学具探索计算方法,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小组交流后汇报。使课堂充满民主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己去领悟。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又让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注意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利用“青蛙吃虫子”的童话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在加减法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摆小棒、拨计数器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这样做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又有助于发展学生探索和合作的意识,使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3、学习了计算方法之后,注意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拔萝卜》
反思一:
《拔萝卜》这个童话充满了趣味,童话中的语言生动形象,吸引着幼儿参与其中。在讲述故事时,幼儿十分热衷与对拔萝卜动作的模仿,一边喊着“嗨哟,嗨哟”,一边卖力地做着动作。整个活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活动效果还不错,对目标中某些句子的复述很多幼儿基本会说了。
在学说童话中的句子“×××,快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时,孩子们表现的十分活跃和开心,我用“回头”、“挥手”的动作强化这段话,通过这样的情境动作,孩子们的兴趣更高了,也都学着“回头”“挥手”,声音很响亮地喊着下一个该出场的角色,仿佛小动物和老爷爷和老奶奶就在后面呢。
但是,在活动之后我回想了一遍整个活动的过程,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有
(1)出示的萝卜图片不够形象化,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真的能出示实物大萝卜,放在前面,孩子们能更好的融入情境,最后角色表演时若真的拔出了“大萝卜”,可想而知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样子!
(2)活动中集体形式的问答太多,可以在初步学会复述句子后,请2—3个幼儿来说一说,可以分别说几个不同角色的话,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内容,记忆角色出场的顺序。
(3)对于本次活动的延伸方面:
在活动结束后还可以把拔萝卜的表演放到小舞台引导幼儿演一演;另外,这个拔萝卜还有一首歌,也可以利用午餐后的时间或是下午活动时间和幼儿一起来唱一唱,或是放音乐跟着演一演,能让幼儿充分感受童话的趣味,将活动得到充分的延伸。
反思二: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萝卜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加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加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另外,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过程中,初步引出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而又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与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能力。我觉得在本节课中做得比较满意的是: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不论
是猜一猜,提问题,还是自己探求算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并注意算法的优化。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小朋友来说普遍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
同时,在教学中也有自感有些地方不尽如意,需要改进。
1、要加强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整节课中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赞赏,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时不那么积极。
2、小组间的合作差异性较大。在小组讨论中,发现有一部分只当听众。
3、学习的书写习惯方面,如:列竖式时应更规范,画横线应用尺子画等。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收玉米》
反思一:
本节课是教学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让学生懂得解决此类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首先出示“小熊的年龄比小兔的年龄小”、“小汽车的价钱比小飞机的价钱贵”、“苹果的个数比橘子的个数多”等等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多哪个少。然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10以内的图形比较,让学生通过摆图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解决问题关键和方法,突破的教学的难点。最后把教材中的例题做为练习让学生去解决。
同学年的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出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去通过读一读和想一想理解“小红收集的饮料瓶子的个数比小林的多3个”的意思,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直观的感知数量,理解含义。在学生计算解决问题之后,反复地用多种提问的方式解决了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的难点。然后第二个例题进行了放手,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利用提问的方式落实了重点。最后进行了多道练习题的训练,在每道练习题中反复的让学生巩固和熟练应用解决问题的办法。
反思二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列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都已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基础知识,教材中提供淘气和笑笑收玉米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笑笑比淘气少收多少个玉米?”这一个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通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当然,在教学中有些地方不太理想,需要改进。要加强训练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本节课教学中,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回收废品》
反思一:
数学课堂上,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把题目做正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后,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地整改措施。中午,我马上针对这次课“比多比少”问题的训练点,制作了专项练习课件,对学生进行此种问题的强化训练。而在以后教学的习题设计中,有意识地经常性地设计或选用 “比多比少”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们练习,让学生经常与“比多比少”问题对话,逐渐养成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中,除了教学如何正确的解决问题并正确的计算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应用题。
反思二
《回收废品》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这里通过“三位同学收集塑料瓶”这一生活情境,为孩子们呈现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比多比少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进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实际上,这类问题都可以运用加减法来解决,关键是如何在学生脑中建立问题意识及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在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时,教材为我们呈现了摆学具的过程,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摆一摆,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减法解决此类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贴近于实际生活,学得更有亲切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所以,本节课我以情境创设法和实物操作法为主,在以下几个方面收效不错。《分扣子》
《分扣子》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是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本节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内容是在分扣子的活动中积累分类的经验,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分扣子,开展分类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第一个活动先引导学生按形状或者扣眼数这个标准将扣子分成两类,帮助学生体会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紧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再接着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继续分。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分类的结果,交流各自的发现:尽管分法不同,但最后分的结果都一样,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
在本节课中,我始终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发现,总结经验,灵活运用。并从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这节课的逻辑性比较强,强调有标准有顺序地进行分类,在第一个操作活动中,大多数学生的知觉的选择性和整体性都不错,观察品质敏锐,在思维的发展水平上,直觉动作思维已经成熟。所以很多都能一次性观察到2个特征,并结合形状和扣眼两个标准直接分成了4类。但是其中没有逻辑性,所以当遇到3个特征时就会出现,没有完全细分的结果,也会出现一部分以完全细分,而另一类没有。所以在第一个操作中有顺序地分类是十分必要强调的,对学生来说这也是难点,因为学生会直接分成2类和直接分成4类,在2类地基础上分成4却是不会,因为在地2步分类中,对2个不同对象同一标准地进行分类。在这一步分类是需要学生分2次操作的。所以总的来说虽然第一个活动是2不分类,但实际上学生却需要操作3次。
本节课是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分类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在分扣子的活动中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给扣子分类,积累分类的经验,并在分类的基础上交流,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本次活动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又为以后的学习积累活动经验。《填数游戏》
本节课从与数学相关的游戏中领略其中的奥妙,让学生体验一下其中的乐趣。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经历填数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书馆》
反思一:
依据教材创设图书馆的学习情境,把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因此我把教材中小小图书馆中的情境图进行了改动,事先带学生去学校图书室参观了解,教学时再把学校图书室情境图运用到教学中,利用情境中所给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共同探索解决问题。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求新知的乐趣。在讲解退位减的方法时,通过学生拨一拨,说一说,算一算等这些活动,来探索退位的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到算法多样化,并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算法优化的选择,在算法比较中让学生感悟到方法优化的必要性。所以,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算退位减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悟出口算和笔算这两种常用方法的重要性。
3、提倡算法多样化,最优化。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探索,在体验多种方法的基础上优化选出最佳方法。本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算退位减法,更重要的是在体验的过程中悟出口算和笔算这两种最优化计算方法。
4、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不仅交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2
1、能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直观的理解进位,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并有意的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让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仅只是学到计算的方法,还培养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体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并能更准确的进行计算。《摘苹果》
反思一: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第一次出现了估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列竖式计算等方法,展示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体验了算法多样化,有了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的计算经验,掌握情况较好。
反思二:
以带孩子们去苹果园游玩为情境引入,孩子们对情境很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入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学习的必要性,让孩子们感受估算。通过方法的渗透和同桌之间的互相学习,准确的找到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估算。《阅览室》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列出的算式才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让学生说说哪几题算起来很容易,算一算,为什么另外几题算起来比较难,得出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减法,不仅揭示了课题,而且复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区别。
这节课通过“阅览室“这一个与孩子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课上我尽量给孩子们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
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跳绳》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家知识的含义,主动构筑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一)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2017年整理)09-12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背诵课文07-27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测试07-04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