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实践计划书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民教育实践计划书

公民教育实践计划书 篇1

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道德讲堂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参加道德讲堂教育实践活动的课题培训,在此基础上,努力在实验班开展实践活动,探索道德讲堂教育实践活动之路,提高学生对道德讲堂教育 的知识及对时事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加强道德讲堂教育实践的课题培训,并认真组织开展校级(实验班)的培训学习。2、重视道德讲堂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确定实践内容,领导带头,一起参与各项活动指导,共同探究道德讲堂教育实践活动之路,切实提高活动的成效。

四、组织和领导

课题组长:巴雅尔(校长)

课题副组长:吉林巴雅尔

课题承担者:布仁 巴雅尔

课题承担学生:四1班全体学生

五、研究的步骤和进程

“道德讲堂教育实践活动”每个活动的操作都按照六个步骤进行:

(1)观察社区中存在的公共问题及相关的公共政策;

(2)由学生讨论确定班级合作研究的问题;

(3)分工协作,收集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

(4)共同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并写出报告;

(5)展示成果,将行动方案提交有关部门供决策参考;

(6)总结(反思)活动过程。

在整个活动中,从问题选择、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到举行听证演示,所有过程都由学生自主进行,老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时间安排

1、课题生成阶段: 3月

各实验班级在班内组织学生探讨公共问题,思考个人研究的想法,并在集体开展选题 的筛选与重组,形成研究的专题,设计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阶段: 3月——4月

根据研究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调查、访问等活动,收集资料。

3、课题展示阶段: 5月

各实验班级展示学生研究的材料,组织社区有关成员听取学生的研究报告。

六、成果形式:

1、全面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2、搜集学生的研究心得,汇集成册

公民教育实践计划书 篇2

一、准确把握公民教育的内涵

我们所理解的“公民教育”是以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共和国宪法, 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 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 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为目标, 以“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

1. 公民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

现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较之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 其内容上已覆盖心理素质与道德、法律基本常识、权利与责任、公共参与, 但从整体上看, “公民”的分量还不够, 品德课还没有以“公民”为轴心。公民教育包含思想政治课的内容, 但思想政治不能涵盖公民意识教育。从一般意义上讲,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使学生对现存政治制度和施行的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认可, 重在服从;公民教育则更强调公民的主体地位、理性的批判精神、坚定的权利意识。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培养, 有必要向“公民教育”转化。

2. 公民教育不仅是道德教育

我们经常提到的“四有新人”或公民, 强调的是公民的道德人格和文化素质。《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颁布后, 一些从事思想品德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 更是强调公民意识的道德内容。但是, 公民道德尽管也涉及公民意识, 但两者不能等同。前者仅仅是道德范畴, 后者还有政治与法律范畴的含义。前者重义务, 重守成, 后者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公民要有道德, 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公民应该张扬自己的理性, 应该有独立的批判和创新精神, 应该守护自己的权利, 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如果我们的公民教育仅仅局限于或主要看成是公民道德教育, 那是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公民品格的。

3. 公民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

知识的多少与公民意识不是对应的关系。一个知识很渊博的人未必是个好公民。相反, 那些没有多少知识, 却能够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人, 就是一个很有公民意识的人。我们现在的品德课中有关公民意识的内容本来就不够, 再加上受到升学的影响, 及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足, 品德课主要是传授知识, 学生也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 缺乏道德的体验和实践的检验。所以, 不仅要充实公民意识的内容, 而且应该努力把公民的知识内化为公民的意识, 外化为行为。

二、公民教育的基本模式

关于公民教育, 许多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可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依托现有的品德课程, 深度挖掘现行品德教材中的公民教育元素, 进行公民教育实践, 目前还没有直接可供参考的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 结合课题实验, 笔者认为在品德课程中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公民教育的探索。

1. 榜样激励法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借鉴、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完成的。榜样激励的教育机制就在于榜样具有感染功能、激励功能、号召功能、启迪功能和警醒功能。一个榜样就是一面镜子, 面对榜样, 每个人都可以对照、检查自己, 做到自我鞭策, 修身养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教育自我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年龄小, 爱模仿, 好学习, 榜样更加有着无穷的力量。在一个班集体中, 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榜样的作用, 在班中树立几个学习的榜样, 相信班级中将会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其基本结构是:寻找榜样→情感共鸣→自觉内化→行为效仿。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的好习惯》时, 教师设计了“榜样导行”这一环节, 呈现了两个类别的榜样, 一类是班上作业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 另一类是整理书包又快又好的同学。先寻找身边的榜样, 向榜样赠送小书签 (书签上写着名人名言) 。接着让其他同学谈感受, 然后再请小榜样介绍经验, 其他同学自觉内化, 在此基础上举行整理书包比赛, 让其他同学效仿, 激励他们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中, 我们发现品德课程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如《坐立走有精神》、《我的好习惯》、《做事不拖拉》、《在餐桌上》、《我不耍赖皮》等。在日常教育中, 我们常常强调的是正面教育, 榜样激励也是正面教育的一种, 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又使他们遵照榜样来行动。另外, 榜样的作用和别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 榜样不是一种强加给孩子的教育方法, 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对照, 让他们通过自我目标的学习和追求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所以更容易学习、内化。

2. 角色扮演法

品德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生活性是课程的基本特征。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某种角色, 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 帮助学生形成善待他人、善待环境的品质。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角色扮演法能够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再现生活, 感悟角色, 内化情感, 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基本结构为:扮演角色→换位思考→情感提升→内化行为。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蒙上眼睛找文具、用一只手系红领巾、用一条腿绕教室走一圈等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从而树立尊重残疾人的情感,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五年级下册《我来做市长》一课, 教师组织“市长竞选”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验市长竞选的过程, 候选人通过施政演说, 把自己对城市建设的设想充分地表达出来, 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做合格小公民的意识。

3. 游戏感悟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可以设计或借用生活中的游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完成自我道德的建构。游戏感悟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 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 在无比的兴奋中, 获得一种体验。基本结构为:参与游戏→团队合作→经验分享→获得感悟。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 教师和学生玩游戏“石头剪刀布”, 教师每次出手总比学生慢一些, 学生自然输得较多, 最后游戏进行不下去了。看着学生撅起的小嘴, 教师问:为什么不再玩了?学生迟疑了一下, 说道:老师耍赖。游戏中, 学生感悟到了规则的重要性, 增强了规则意识,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时, 设计了一个跳棋小游戏, 通过掷骰子玩跳棋, 每个位置都有一个小提示。诸如:节约用水, 前进三步;砍伐树木, 后退两步;步行上学, 低碳环保, 进两步等。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 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 案例分析法

品德课程源于生活, 最终又回归生活, 指导生活。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发现, 品德课程要注意整合课程资源, 把生活中出现的事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案例分析法是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 呈现给学生研究分析,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结构为:呈现案例→分析判断→解惑明理→内化导行。

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时, 教师从国家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 (八) 》把酒驾列入刑法的范围开始谈起, 进而把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例作为课程资源带给学生分析。学生在分析后得出:酒后驾车事故率高, 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了伤害, 《刑法修正案 (八) 》把酒驾列入了刑法之列, 正是要从法律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通过学习, 学生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得到增强。《不和烟酒交朋友》、《害人的邪教》、《我的课余生活》、《网络连接你我他》、《塑料与我们的生活》等的教学也都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 在讨论中帮助学生解惑明理,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5. 课题探究法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 我听到了, 随后就忘了;看到了, 也就记得了;做了, 很自然就理解了。为此, 教师要引导孩子以教材为范本, 最大限度地拓展教材空间,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所谓小课题研究,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拟订或选择研究课题, 模拟科学探究的方法, 自主探索, 自主发现, 自主创新, 并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到发展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结构如下: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成果展示→提升素质。

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 组织学生开展“仪扬河的昨天与今天的小课题探究,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调查采访等形式, 知道了仪扬河的源头、长度以及流经区域, 了解了仪扬河历史上对家乡发展的促进作用, 找到了仪扬河今天水质不好的原因所在, 萌发了保护仪扬河的情感。他们发倡议书给市领导写信、把照片拍给新闻媒体, 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仪扬河的整治正在逐步推进。教学《南湖游船》时, 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学生进行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小课题研究活动, 他们寻访身边的共产党员, 了解党员的生活, 感受党员的力量, 并和党员交朋友, 用党员的精神品质指引自己的成长。探究型的小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进步。各研究小组依据自己的方案, 按照预计的分工分头行动。学生有的收集资料有的做实验、有的开展社会调查……各负其责, 互相配合, 分工与合作相统一, 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明显增强。

6. 情境陶冶法

情境陶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道理,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陶冶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情境,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 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情境等。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 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 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等。基本结构为:创设情境→融入情境→触发情感→升华情感。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有感 篇3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有六个步骤:1.观察社区中存在的公共问题及相关的公共政策;2.由学生讨论确定班级合作研究的问题;3.分工合作,收集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4.共同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5.报告方案,展示成果,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开展听证活动,将行动方案提交有关部门供决策参考;6.总结(反思)活动过程。

公民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将眼光投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从社会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学生需要了解社会、采访相关部门人员,记录、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汇总后进行分析、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每一个步骤都在锻炼、教会学生怎样深入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这一切,单靠书本是无法给予学生的。

2009年4至5月份,我校开展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指导老师,我和学生一起投入了整个活动的研究、调查。在与学生合作、协调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多收获,我们也得到了不少启示。

通过这次的活动学生学会了很多:1.增长各种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海州的历史文化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了解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保护意识。2.学会多渠道查询资料。学生为了完成课题,需要许许多多相关资料。因此为了得到资料,学生会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以前不曾用过的方法,而且扩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3.学会团结、分工协作。课题的完成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完成课题,全班同学分工协作,分成不同小组,完成不同任务,同学愿意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把自己任务完成好。而与他人合作进行工作本身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4.掌握基本与人交往的技巧。在活动中,学生避免不了与相关部门的领导、负责人、普通市民、不同年龄性别、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态度的人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得克服种种困难,从而提高了交往的能力。5.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一天的学习任务很重,他们要挤出时间,搭进周末,争分夺秒的收集、整理资料、制作展板、准备发言稿,经常是中午不能休息,晚上忙到深夜,非常辛苦。虽然很苦,但他们做每一件事都认真对待,因此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有所提高。

公民教育实践计划书 篇4

首都师范大学蓝 维

摘要: 我国公民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需要回答大量与其相关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实践要素就是其中的两个问题。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类生存方式的城市化、民主与法制建设作为公民教育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公民教育有着紧密、内在、必然的联系。公民教育的目标与实践体系、公民教育主体的理性认识水平和公民教育工作者的通力合作构成了影响公民教育发展的实践要素。在基本具备上述条件的我国,公民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就会成为必然。

关键词: 公民教育;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城市化;民主法制建设

我国公民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需要回答大量与其相关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实践要素就是其中的两个。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主要指公民教育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由较为宏观的、外在于公民教育又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构成。公民教育的实践要素主要指公民教育赖以开展的基本条件,由较为具体的、教育内部的对公民教育起重要作用的条件所构成。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实践要素共同决定了公民教育的社会需求和实施意义,决定了公民教育的顺利展开和发展水平。

一、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分析

公民教育在人类教育史上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与一系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这些条件包括:市场经济的萌芽与发展、民主政治的倡导与实践、人类生存方式的城市化、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等。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是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的产物,是与现代社会的经济组织形式、国家政治制度、城市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建设相伴而生的。

1. 市场经济对公民教育发展的需求

公民教育萌发于古希腊商业城市、发展于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现实显示出公民及其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市场经济作为公民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最为深刻的原因,一方面它决定和影响了民主政治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民主政治和现代社会又构成了公民教育产生的更为直接的基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以其多元利益主体对自由、平等、民主化的需求和市场经济运行原则对社会成员的规格标准深刻地影响着公民教育。

首先,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其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以竞争为其本质特征,以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存在为基本条件的经济形式。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构成了竞争的基础,也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础。不同利益主体为了生存与发展,一方面运用一切经济活动的资源和手段,力求在市场规则下的竞争中取胜;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他们会不断地试图通过多种途径以获得更大的机会和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他们必然高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旗帜,在政治和其他社会领域必然积极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以提升和确立他们在社会决策中的地位。随着不同利益主体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确定,在政治和社会管理上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求获得更大的权利,产生出对民主社会和政治的强烈要求和愿望。由此,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利益主体就成为政治和社会民主化进程中巨大的推动力,要求社会由专制向民主和开放发展。民主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就会不断地被呼唤和产生出来,而与其相适应的公民及其教育也就必然被提倡和发展起来。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充满自由、平等和尊重精神的教育必然大大超出古代教育的范围,具有了现代公民教育的明显特征。

其次,市场经济作为以市场和价值规律为资源配置主要杠杆的经济形式,必然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具有自主、独立的人格特征。独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社会之间以诚信和权利义务对等为原则构建起社会契约关系。为此,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和权利义务等观念就成为市场经济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和对教育的必然要求。由于对社会成员进行自主、独立人格和权利义务意识的培养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其必然成为市场经济所需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和公民教育之间内在的、深层的依存关系在现实中必然呈现出互为条件、共同发展的态势。公民教育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公民及其教育与民主政治的建立、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紧密相关。

首先,严格意义上的公民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产物,其本质上反映着民主国家及政治生活与其成员的一种关系。

了解公民的含义和从臣民到公民演变过程的人都知道,公民一词表面上是国家通过法律制度确定下来的对其社会成员的一种称谓,而实际上公民是有其特定含义的概念。它反映着民主国家及其政治生活与其社会成员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在与臣民的对比中就看得更加清楚。

臣民是君主制国家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一种称谓,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曾是臣民的世界。在高度专制的封建君主制度下,皇帝是国家的主宰,一般官吏和民众称臣,他们之间没有平等的权利可言。臣民作为自然经济、宗法社会和专制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附庸,臣民无我。在我国为了表明君贵而臣贱、民贱,又派生出黎民、子民、草民、庶民等多种称谓。这些称谓包含了身份的差别和政治的歧视,反映了对一般官吏和民众的贬低和君、臣、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公民在现代社会是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严格意义上的公民作为市场经济、现代社会和民主政治的产物,他们是自由民,不与任何人有人身依附和半依附关系。他们是社会的主体、国家的主人,他们建成的社会是公民共同生活的基本形式,而国家是他们的政治家园。他们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实施对社会的管理和促进国家的发展。不需要屈从于任何人。他们是有主体意识和自由权利的人,在政治、经济和人格上都是独立的。国家法律保护他们自由权利的实现,所有公民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

其次,公民及其教育与民主政治的发展互为基础,一个充斥着臣民的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真正民主是无法最终实现的。民主政治的产生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高度依赖公民及其教育的发展。民主作为一种社会和国家的管理方式,它的实现是需要人去完成的,公民及其教育为民主政治得以实现和发展奠定了人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公民教育把社会成员培养成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既有民主意识又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合格公民,推行民主政治的意义才有可能被充分认识,各种民主的活动才有可能被积极的参与,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听到公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真实的声音,管理和决策才有可能反映出真正的民意,政治的民主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民主政治的提倡又成为公民及其教育存在与发展的环境条件和理由。因为民主政治实施所需要的公民观念和意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都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育、实践和生活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为此,就要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公民教育,以促进他们政治素质的成长和政治社会化方面的进展。应当说,公民及其教育与民主政治相辅相成,在本质上不可分。

最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看,公民及其教育与民主政治之间的本质联系就更加外在和明显。了解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公民教育发源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城邦制国家和这些国家所实行的民主的政治制度,就是这些民主的政治结构要求它的社会成员是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国家决策的公民,而不是任人摆布的臣民。当古代民主被中世纪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所吞没,社会对公民及其教育的需要也随之消失,公民及其教育退出了政治和教育舞台,隐没在臣民和以服从为本质特征的中世纪的教育中。而当资产阶级革命再一次吹起民主共和的号角,民主政治的发展又一次唤起了对公民及其教育的需要,公民及其教育第二次登上了人类政治与教育的舞台,开始了其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旅程。而在古代东方,由于不具有民主政治的土壤,在整个东方社会都没有公民及其教育的古代印迹,只是在现代民主制度的推进下,公民教育才逐渐产生并有所发展。

公民教育与民主政治的相互依存是直接、深刻和不言而喻的。

3. 公民教育与人类栖居方式的城市化

公民教育与城市崛起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视角。从古代公民是“属于城邦的人”,到现代人类生活城市化的浪潮不断推动着公民教育的发展,都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与公民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类栖居方式的城市化演变发生在距今5000多年前,其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城市的出现和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人口都市化的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作为相对较大、人口密集的人们聚居生活的地点,其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政治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为了适应等级制的商品经济社会的需求、手工业的发展、建立和发展市场、开展各种贸易活动、实现对经

济与社会的管理、对外防御等构成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而在随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为政治、经济、生产、贸易、宗教和军事活动的中心,成为调节各种复杂社会运转机能的枢纽。

公民及其教育是在城市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生活城市化之间久远而内在的关系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作为人类的一种栖居方式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伴随着工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萌芽和发展,商品和市场经济逐渐产生和发达起来,日益集中的城市生活使参与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的市民阶层逐渐酝酿和产生出来。而古代城市的市民即是城邦的公民,他们是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反映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那时社会政治和公共生活都要求他们具备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他们及其后代接受与其相适应的公民教育。现代城市的发展建立在大机器生产、市场经济、现代国家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和国家制度也必然要求其社会成员成为公民和接受必要的公民教育。

其次,共同的城市生活使得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的问题凸显出来,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强烈的社会需求。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或城镇,公共事务和问题要比乡村尖锐得多。道路、桥梁、通讯等公共设施的设计和维修,学校、商店、医院等公共服务的建立与运行,城市经济、卫生、人口等公共事业的管理,都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这些公共事务由谁来处理?管理公共事务的个人或机构如何产生?他们的权利由谁赋予和怎样赋予?怎样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由谁来监督?等等,伴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一系列社会的、政治的、管理的问题要求人们必须做出回答。公民作为“享有其居住地所赋予权利的人”,必须承担起城邦或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而公民教育就成为实现这一责任的直接保障。

再次,城市或城镇生活使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缩小,这种缩小一方面使个人的行为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影响,人们之间的互动更加容易和频繁。另一方面,协调人们利益关系的各种道德的、法律的互动规则就显得十分重要。摩擦、冲突的协调,各种社会政治、经济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手段都在城市需要的推动下,在原有社会规则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出来。而各种社会规则都需要教育的参与才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传播,公民教育是实现社会规范传播的最佳途径和手段。

最后,居住地的改变还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在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随之改变,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城镇作为人们聚集生活的方式,在其基础上所衍生的人们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最终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画卷,而公民及其教育在调节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之间关系上的独特作用使公民教育成为人们在城市化生活中的必然选择。

4. 公民教育与国家民主和法制建设

公民作为一个法律的概念和它的教育一起,从产生到发展都离不开城邦或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而城邦或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也同样离不开公民及其教育的发展。从公民及其教育的角度看,公民的合法地位、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由国家法律所确定下来的,没有城邦或国家的法律制度就没有公民及其教育可言。随着国家民主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公民及其教育的合法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和实现。从国家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角度看,它们也离不开公民及其教育的完善与发展。公民素质的高低、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都直接影响着国家民主和法制化的进程。不能设想一个公民素质和教育水平低下的社会,其民主和法制会建设得很好,反之亦然。

公民及其教育作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民主和法制建设息息相关。

二、公民教育的实践要素分析

公民教育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产生和生存的社会环境,作为人类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还取决于公民教育的目标与实践体系、公民教育主体的理性认识水平和公民教育工作者的通力合作等实践要素。

公民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在当前的我国已经基本具备,社会发展对公民教育的需求也已日益凸现出来,而公民教育在我国能否逐渐展开和发展起来,在教育系统内部,对公民教育实践要素的准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1. 公民教育目标的确立和体系的构建

公民教育目标是公民教育实践所要达到的目的,公民教育体系是其教育实践的基本框架,公民教育目

标的确立和体系的构建是公民教育顺利展开的关键。

公民教育的目标一般认为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权责意识,使其具备思考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关系的能力,培养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态度、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念,使其在实践中成为权责主体的有效公民。

分解公民教育目标,可以看出它由几个基本部分构成。

首先,目标包括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将社会成员培养成为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责权主体,成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良好公民。这是公民教育目标中的共性成分,由公民教育的本质所决定,是世界各国在不同条件下都要选择的目标要件。

其次,目标包括公民教育的特殊内涵部分,这一部分是不同国家或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在公民教育目标上的反映,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针对性。例如:当国家刚从古代社会中脱胎出来,民众的封建意识浓厚,权利、义务观念淡薄时,在公民教育目标中要特别强调公民权利、义务观念的培养。而当公民基本道德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时,强调良好道德的培养就成为公民教育目标中的重要部分。公民教育目标的变化反映了公民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反映公民教育本质特征的目标要件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可调整要件的共同构成,使其既可以与其他教育相区别,保持其特有的质,又能根据社会发展做出适时调整,发挥应尽的社会作用。

最后,从公民教育对人影响的层面看,公民教育目标还应包括受教育者在认知、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成长的不同要求。公民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全面的,引起受教育者多方面的变化才能实现其目标。其中,掌握与公民相关的知识是公民成长的基础,形成对社会问题积极的参与态度是公民教育的核心,锻炼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公民未来能否实现社会参与的关键,而决定公民社会选择的价值观是公民教育追求的深层目标,公民在认知、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将长期而稳定地显现公民教育的效果。公民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必要而复杂的过程。从必要性上看,公民教育体系作为公民教育的实践框架能够全面规划和指导其实践活动的展开,包括公民教育内容的选择、方法和途径的确定、效果的评估等方面,使公民教育实践能够有序进行。从复杂性上看,由于公民教育体系包含着公民教育实践的所有环节和要件,在研究和确定它的时候不仅要理清它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搞清它与其他部分和环节的关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而众多因素的相互渗透,使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

从比较公民教育的角度看,国家不同,公民教育的体系也有所不同。有的国家公民教育体系详细而完整,包括从内容到评估的所有部分,也有的国家仅规定了公民教育目标和内容等主要部分。有的国家通过正式课程保证公民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有的国家实施全面主义的公民教育,而没有特定的公民课程。一般讲,公民教育体系应包括公民教育目标、内容、实施原则、途径、方法和评价等基本部分,才能保证其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的有效实施。

2. 公民教育主体的理性认识水平

在人类有选择的实践活动中,在对活动目的的认识、动机的选择、计划的安排、过程的组织、效果的评估中,人类的理性认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公民教育中,社会成员对公民教育的认识水平直接决定着他们是否选择公民教育和愿意为其付出多少努力。

公民教育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教育,在我国尤其如此。在我国,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在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表面上已经销声匿迹,人们确实尝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种种好处。但是在一些人的意识深处依然认为公民教育是资产阶级教育的产物,在我国政治背景下仍是一个敏感的区域,不愿意首先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而面对13亿人口的大国,面对2000年封建社会和文化的积累,合格公民的培养谈何容易。虽然今天的中国,人们已经具有公民身份,但消极、被动地接受权威、对自身权益受到的侵害无动于衷、缺乏自治要求等意识还顽固地残留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要将他们培养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自主与独立的公民,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对公民及其教育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则依赖人类理性活动的结果。

3. 公民教育工作者的通力合作

公民教育实践要素的落实需要公民教育工作者的通力合作,这是因为公民教育是一项复杂、庞大而艰

巨的工程,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公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投入和他们之间的密切配合。公民教育的复杂来自于它要处理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和其它教育的关系,这样才能发挥好公民教育的社会作用。而这些关系是复杂而动态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满足了一方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另一方,在某一社会条件下公民教育适应了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了,新的调整的任务又被提出来,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公民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公民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并根据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

公民教育的庞大是因为虽然公民教育的重点是学校公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但就公民教育整体而言,它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和基础教育阶段内,而是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因此它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它的最终完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公民教育的艰巨来自几个方面。首先,它不仅传授与成为良好公民相关的知识,为社会成员奠定好认知上的基础,还要培养他们的态度、技能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形成对社会和国家的积极态度、处理各种关系的有效技能和对态度技能起决定作用的价值观。而这多种目标的实现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复杂而艰巨的。其次,公民教育所面对的虽然是当前的社会成员,但是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状况,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都会反映到公民教育的课堂中来,影响社会成员对公民教育的接受。这样,公民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面前的学生,而是学生背后庞大的社会,是悠久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公民教育工作者要与社会现实中的消极影响作战,与历史文化传统中落后、腐朽、被动、盲目服从等与现代公民意识相反的东西作战。公民教育的任务是艰巨的,过程是充满冲突的,道路是曲折的。

由于公民教育的复杂、庞大和艰巨等特点,公民教育的长期而有效地展开就必定需要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为接受教育的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公民教育环境,以促进他们的社会性成长。

公民教育实践计划书 篇5

主持人开场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 班的,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首先,请允许我代表 班的所有老师和同学对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们今天邀请到的听证员有。出席今天听证会的还有,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从今年3月初,我们就开始参加了公民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发现了社区里的不少问题,并选取了“关于小区绿地占用问题的研究”作为我们的课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下面为大家展示的我们的听证会,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问题的提出,二是相关政策,三是我们的方案,四是我们的行动。先请听第一小组的汇报。

我们的问题:

1、首先让我来汇报一下我们的问题。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伊始,老师首先对我们班所有同学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参加到这个活动中。接着,我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利用课余实践走进社区、走上社会,用我们的眼睛观察社会、发现问题。最后,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观察情况提出了包括乱贴小广告,小区噪音扰民,社区汽车占道停放,小区流浪狗流浪猫问题,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小区绿化被破坏等许多与公共政策有关的问题。我们将同学们采集到的问题进行合并整理归类,发现下列问题发现的人较多:向小河内乱扔垃圾的问题(3人);行人闯红灯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1人);化工厂废气污染的问题(4人);居民小区汽车乱停放的问题(8人);菜市场垃圾成堆的问题(2人);白色污染问题(5人);校门口接孩子家长的不文明行为的问题(12人);小区绿化被破坏的问题(25人)。然后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投票选题,最后确定“小区绿化被破坏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2、如果说园林绿化被称做“城市之肺”,那么小区绿化就是“居民家园的自然”,居民小区应当是城市人回归自然的园林式居住区,它的环境应当令人愉悦,应当是充满人与生物共享共处的自然美。近些年,随着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数量剧增,人均配套设施越来越不够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小区的绿化被人为破坏、占用,尤其以老旧小区和缺少物管的小区最为严重,如:为抄小路,绿化带被人们随意践踏成小路;绿化带被汽车占用,变成了停车场;直接把垃圾倒进草坪,把绿化带变成了垃圾场;把草坪铲除,建成私家菜园,种上了蔬菜。最重要的是,在绿化地上种上菜后,有些居民还会在“菜地”上施肥,到了夏天等炎热天气,这些化肥会散发出阵阵恶臭,楼层较低的业主甚至连窗都不敢开。

3、经调查,导致小区绿化被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居民保护绿化意识不强 ①通过走访小区居民,我们了解到一些居民不能意识到绿化的好处,他们认为种草不如种菜更利益化,不但出门就能采摘到新鲜的蔬菜,而其还屋农药,关键还省钱。因此部分居民开始开垦草地,种植蔬菜。

②夏天蚊虫多,因为院前屋后的树木,田地是滋生蚊虫的重要场所。为了逃避蚊虫叮咬,又有部分居民将自家附近的草地铲平,树木扳断。

③影响自家采光,偷偷把大树枝干砍掉,甚至破坏大树根系,致其死亡。④个别居民个人素质差,个性贪婪,爱占便宜。(2)建筑时间的差异

很多小区建筑时间早,当时人们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拥有汽车的家庭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用汽车越来越多,以致常常堵塞道路,为了缓解停车压力,政府部门不得不忍痛割爱,将部分绿化面积改成了停车位。还有一些个人业主粗暴的铲除绿化,争抢车位,甚至将原绿化带该铺成混凝土地面。

(3)绿化补充不及时

小区被居民破坏的绿地有些地方已经两三年了,一直是光秃秃的没能补上。

4、为了更明确的了解问题,我们对小区居民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经过统计、分析,仅有62﹪的公民具有小区绿化意识,知道绿化的重要性。而其余的38﹪的人态度对小区绿化持无所谓的。知道破坏,侵占绿化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要受到相应处罚的只有寥寥十数人。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我们还知道了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小区绿化很最重要,但苦于不知道归谁管,因怕产生矛盾个人也不愿意管。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在我们社会中长时间存在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第一小组汇报完毕,请听证员提问。主持人:谢谢听证员的提问,请听第二小组汇报。

我们的调查(政策分析)

我们组利用校园网和家里的宽带网以及的手机等设备搜集相关的现有政策条例,我们查阅了国家或地方有关小区绿化保护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也打电话给了徐州市园林局、城市管理局等单位进行咨询,还利用休息日采访了相关执法人员,搜集到的条例法规有:

A.《徐州市城市绿化条例》:

第二十条城市中的树木,不论其所有权归属,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大修剪、移植或者砍伐。

第二十九条禁止下列损害城市绿化以及绿化设施的行为:

(一)损毁绿化设施;

(二)在绿地内非法设置营业摊点、非法设置广告设施;

(三)在草坪内停放车辆、露营等踩踏毁损草坪;

(四)在花坛、绿地内堆放物品、倾倒垃圾;

(五)在绿地内取土、挖石、填埋、焚烧物品;

(六)擅自采摘花果枝叶、攀折花木、掘取树根、剥取树皮;

(七)依树搭建或者在树木及绿化设施上拴挂、钉钉、刻划、晾晒衣物、涂抹、粘贴宣传品;

(八)在绿地内种植蔬菜等农作物或者饲养家禽家畜;

(九)向树穴、树池内倾倒热水、酸液、机油等妨害树木正常生长的物质或者硬化树穴、树池;

(十)其他损害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六)违反第二十九条第一项至第八项规定的,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可以并处损失额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未造成损失的,可以并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第二十九条第九项规定的,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B.《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二十五条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有下列第一项至第三项行为之一的,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有第四项至第七项行为之一的,处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六)违反规定,破坏草坪、花卉、树木的;C.《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第二章:

第八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场所的所有权人是市容环卫责任人。所有权人、管理人、使用人之间约定管理责任的,从其约定。

下列市容环卫责任区的市容环卫责任人按照以下规定确定:

(一)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公共广场、公共绿地、公共水域、公共厕所等城市公共区域,由市容环卫管理部门负责;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物权法》规定:“小区公共绿地属于小区全体业主共有,严禁任何单位及个人破坏、圈占绿地”。少数业主私自把小区绿地圈起来,很明显侵犯了其他业主的权益。对于小区绿地被“私自圈占”,《物权法》明确了绿地的归属权,小区绿地不属于业主个人或物业公司,而是归小区所有业主共同所有。

我们还查阅,对比了国外的绿化管理法律制度。比如与城市花园新加坡的差距。新加坡在各个环节上做到细致入微,且在环节的互相沟通,高效作业上有很值得学习的地方,如立法上就要求任何部门都要承担绿化责任。没有绿化规划,任何工程不得开工,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包括自家土地上的老树;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1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绿化。树立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权威,强化政府职能,确保城市绿化建设和维护资金的投入。执法上,严格处罚违规行为,采取一系列强制规定推行立体绿化模式。除了处罚规定之外还实行一定的鼓励制度。我们徐州市在立法上,绿化法律法规的制定上虽周密、切合实际,但可操作性配套法规尚待制定,待改进,且处罚力度不足,多为“可容忍性”处罚,执行力度有待加强。鼓励制度方面,鼓励方式相对传统,且开展深度不足。

主持人:第二小组汇报完毕,请听证员提问。主持人:谢谢听证员的提问,请听第三小组汇报。

我们的方案:

同学们走访了园林局、城管局、派出所、小区等单位,也对居民、居委会主任、法律顾问、家长进行了采访,对小区绿化被破坏的问题编制了一系列的方案。

方案一:开展“共创绿色家园”的主题班会活动,加强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做文明人。通过这次活动,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生活的环境,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自觉地用小行动来保护大地球。同时启动“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的活动,力求能通过一个学生影响、改变多个大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方案二:在小区绿化带设置文明行为标语牌。在小区绿化带设置“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绿”、“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等这样的标语牌,提醒小区居民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文明人。

方案三:全员参与,走进小区,开展“共创绿色家园”大签名活动,并对居民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地进行劝阻或制止。要着力增强公众环保意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创建绿色家园活动,宣传我国环保的基本政策、居民环保行为规范等;发放倡议书,倡导绿色消费以及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年组织评选“绿色环保家庭”活动,通过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带动一个社会,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要树立先进典型,电视、报刊等宣传部门要对在社区开展的各项宣传环保、参与环保、实施环保活动中,对涌现出的“环保典型”进行宣传,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社区居民,使环保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的观念成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居民的自觉行动。

方案四:完善居民文明行为管理法规,用法律手段规范居民的行为,让居民向不文明行

为说再见。

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新加坡除了有“花园城市”的美名,还常被戏称为Fine City(罚款城市),而在绿化这件事上,两者实现了“统一”。新加坡的绿化法制健全,赏罚分明。香港企业戴德梁行就曾因未经许可在新加坡砍掉一棵树,付出了约为78000新元的罚款和赔偿金。

政府要从法律上强化全民的绿化意识。例如法律要求任何部门都要承担绿化的责任,没有绿化规划,任何工程不得开工。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住宅楼须距马路15米以上;在规划管理中,要求报审的施工图中增加园林绿化设计;1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绿化等。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包括自家土地上的老树。实际上,想要在新加坡砍伐有历史的树木基本是不可能的,有些大树的砍伐成本甚至高达每棵100万新元。如果确实需要腾地方只能移植,承包商必须在政府押一大笔钱,直到树木移植成活为止。而普通民众在公共绿化产地破坏花草树木也会被罚款。

除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法律也向为绿化做出贡献的人提供奖励。例如有花园的住宅如果不筑围墙,让花木供路人欣赏,就可予减缴房地产税。而对城市绿化有杰出贡献者,政府领导人亲自嘉奖。

主持人:第三小组汇报完毕,请听证员提问。主持人:谢谢听证员的提问,请听第四小组汇报。

我们的行动:

在方案制定好后,我们全班同学积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解决问题:(1)保护小区绿化的倡议书。

由 同学执笔写下给小区居民的倡议书。并且采访了部分家长和居民,了解他们对倡议书和破坏小区绿化的看法。

(2)由 同学执笔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诚恳地表述了我们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

(3)由 同学执笔给小区居委会提出建议: 建议小区居委会多向居民普及保护小区绿化重要性的相关知识,与居民做好沟通工作,必要时得和居民聊聊破坏绿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4)为小区居民的文明行为,同学们都积极行动起来,安排“文明小卫士”,建立了“文明宣传队”,利用节假日对小区居民进行宣传。

(5)同学们在校门口发倡议书,呼吁大家注意言谈举止,做个文明人,保护我们身边的绿化。

(6)把不文明行为的危害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周围的人进行宣传活动,为保护小区绿化做实事。

(7)学生通过《创建绿色家园》演讲活动让小区居民明白保护绿化的重要性。

(8)开展“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让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育活动,要求自己的家长成为一个文明人,拒绝破坏绿化。

主持人:第四小组汇报完毕,请听证员提问。主持人:谢谢听证员的提问。

主持人: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会了采访、学会了与人沟通,学会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实践活动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在小组合作中懂得了学会与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公民道德建设日计划 篇6

一、通过升旗仪式上的讲话让全体师生充分学习公民道德建设日精神,利用校园广播站、国旗下讲话这两个传播途径,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营造浓郁的道德建设的氛围。

二、与团委合作开展出一期以“公民道德建设日”为主题的黑板报,营造浓厚氛围,使学生对“公民道德日”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美化校园环境活动。学校因为抗震加固工程尚未结束,组织学生开展爱护校园、美化校园、净化校园的活动。

1、组织值周生开展美化校园服务同学的活动。

2、组织各年级学生开展卫生大扫除的活动,将学校的卫生死角彻底打扫干净,将校园装点的更美丽。

3、爱我家园,走出校园,与社区共建,走上街头,捡纸屑、杂物,打扫垃圾,为美化校园周边环境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在活动中,用自己的行动号召人们争当文明人,建设文明城市。

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实践探究 篇7

美国中小学生公民教育评价起源于1969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生教育成就评价。自1969年起, 美国开始对中小学生主修课程和非主修课程进行教育成就评价。[1]主修课程教育成就评价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四门课程;非主修课程教育成就评价包括经济学、公民教育、美国历史、地理、艺术、外语等课程。[2]公民教育虽然不是主修课程, 但美国极为重视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评价, 在1971年就进行了首次全国范围的评价, 至今已评价了多次。并在每次评价后发布了全国性的评价报告, 总结公民教育得失, 提出了公民教育相关的建议。

一、美国公民教育评价的目标

美国在实施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前, 国家教育评价管理委员会先向全国发布评价通知, 召集公民教育学科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社会代表、教育测量专家等共同策划、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一旦制定, 一般会稳定十年不变。评价标准一般提前一年面向社会发布, 以便接受公众的建议, 对不恰当之处做出修改。实施评价前, 国家教育评价管理委员会都要先明确评价目标, 待评价结束后检查是否完成了这些目标。综合起来, 美国历次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主要有四个评价目标。[3]

1.评价学生储备的公民知识和公民技能

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首先要评价学生拥有了哪些具体的公民知识和技能, 学生对这些公民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运用程度。公民教育评价希望通过评价明确学生的公民智力技能和参与技能是如何形成的, 对于未来合格的美国公民, 怎样的公民智力技能和参与技能才是真正有效的技能。

2.评价学生对美国民主的核心价值、原则、观念的理解

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应测量学生对美国民主的核心价值、原则、观念的理解, 测量学生对美国民主进程中的核心文献资料的熟悉度, 如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等。要求学生能依据他们对美国民主的核心价值、原则、观念的理解去分析、评估具体情境或事例。

3.评价社区和学校中影响学生公民教育的因素

评价要求明确学生在学校接受了哪些正规的公民教育和非正规的公民教育, 评估学校中影响学生公民教育的显性和隐性因素。显性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学校发起的社区教育等;隐性因素包括校园环境、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等。评价社区是否为发展学生的公民智力技能和参与技能提供了机会?外界媒体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素质的?学校、社区在利用各种途径、信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时, 如何确保不侵犯学生个人、家庭、朋友的隐私。

4.评价要避免歧视, 提供有效信息

实施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应注意选择评价问题, 避免存在性别、种族、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等歧视性的问题。教师要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运用评价结果, 要做到不比较、不带歧视地评价。公民教育评价要能为政策决策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等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公民教育体现在所有的课程中, 学校要通过评价促进公民教育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通过评价改革传统的公民教育, 向社会准确传达信息, 联合政府、公众一起为学生的公民教育作出贡献。

二、美国公民教育评价的内容

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公民知识, 二是公民技能, 三是公民素质。[4]

1.公民知识

公民知识是美国中小学生公民教育评价的核心。评价公民知识时, 主要评价学生五个关键问题的知识储备。一是公民生活、政治、政府是什么, 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政府、政治、公民生活和民主社会的定义;能区分权力和自治的差异;理解政府的目的和存在的必要性;理解制度与法律的重要性;理解宪法的重要性等。二是美国政治体系的根基是什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美国民主的核心价值与原则;理解美国社会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围绕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核心价值观与原则的争端;理解民主党和共和党对美国民主的影响等。三是美国政府如何体现美国民主的目的、价值、原则。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美国宪法的含义与重要性;理解美国各级政府的责任与义务;理解美国财政税收制度等。四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理解国家间的贸易、外交、文化背景、条约及军事力量;理解美国民主对他国的影响等。五是美国民主社会中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公民权;区分不同权力的关系;理解美国的选举等。

2.公民技能

公民技能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以恰当的方式有效地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包括智力技能和参与技能。公民智力技能使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和应用知识解决不同角色面临的问题, 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确认、描述、解释、分析信息, 并评估、采取不同身份去解决公共问题。智力技能包括定义关键词语;确认想法与概念;确认情感语言符号;解释事件和现象的原因及影响;质疑资料、数据的有效性;评估事件的利弊, 选择个人在事件中的立场;对反对争论做出回应等。参与技能指公民通过与他人合作参与公共事务,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益, 建立合作、寻求对话、管理争端, 进而监控、影响公众事务与其他公民生活。参与技能包括学会倾听;谈论公共事务;追踪媒体中的公共话题;参与各种社会组织、政党、利益群体等。

3.公民素质

公民素质指公民在民主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成为社会的独立成员, 包括个体自愿遵守行为标准, 为个人的行动承担责任, 履行社会成员所必需的道德、法律义务等;二是尊敬个人价值和人的尊严, 包括尊敬地对待每一个人, 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 考虑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坚持维护多数群体利益, 尊敬少数群体的权利等;三是承担作为一个公民的个人、政治、经济的责任, 包括自我管理, 维护家庭, 抚养、教育孩子, 关心公共问题, 负责任的参加选举、纳税、参与公共服务等;四是以合适、有效、理智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 包括参与公共争论, 参与公共演说, 能在恰当时机担任领导角色, 评估某些事务中是否应该由自己承担责任等;五是促进美国民主社会的健康运转, 包括关心、参与公共问题, 学习并能理解美国宪政的真正含义, 监控政治领导人和政府机构与宪法的一致性并采取恰当的行动来维护政治领导人和政府机构与宪法的一致性, 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改变法律的不公平性等。

三、美国公民教育评价的题目、内容分布和成就水平

1.题型、时间分布、试题材料

整个公民教育评价占时50min, 分为两部分评价, 各为25min。评价题为三种题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多项选择题占60%, 简答题占30%, 论述题占10%。多项选择题如:当教室、学校、社区、州和国家没有法规时, 可能会有哪些后果? (1) 强者可能为了自己的自私利益利用弱者; (2) 人们可能会变得缺乏秩序、暴力, 并可能威胁他人的生活、自由、财产; (3) 人们将会缺乏安全感, 不能计划自己的未来, 或预测他人的行为。简答题如:解释教育、法律的重要性。论述题则是拿出一段材料, 然后是一系列提问, 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所有试题材料主要为两大类, 一是基于文本的材料, 如核心文献、杂志、信件、学校规章制度、法律、摘抄、假设事例等;二是图、表、视频、音频材料, 如各种政治事件的图、表、视频、音频、调查结果等。文本材料与图表材料的比例, 4年级为60%, 40%;8, 12年级均为65%, 35%。

2.4, 8, 12年级评价内容分布

公民知识评价包括五个关键问题的考核, 4年级分别为25%, 20%, 15%, 10%, 30%;8年级分别为15%, 25%, 25%, 15%, 20%;12年级分别为10%, 20%, 25%, 20%, 25%。公民技能的评价中, 智力技能分为确认与描述、解释与分析、评估与行动三部分评价。4年级分别为40%, 30%, 30%;8年级分别为35%, 35%, 30%;12年级分别为25%, 40%, 35%。参与技能评价涉及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实际参与、监控、影响, 不能机械地划分不同年级的评价比例。因此, 评价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时, 要选择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预先建立题库, 然后从题库中抽取题目评价学生。整个公民教育评价中, 公民参与技能评价大约占10%~15%。公民素质评价的焦点是学生公民素质知识的理解和解释, 例如, 学生被要求描述倾听别人意见的重要性。公民素质评价也是预先建立题库, 评价时从题库中抽取题目, 与公民知识、公民技能组合在一起, 约占整个评价题的10%~15%。

3.公民教育成就水平

依据学生对题目的回答情况及总体评价成绩, 把每个年级学生的公民教育成就划分为基础水平、熟练水平、高级水平三个层次。基础水平意味学生掌握了本年级阶段所要求掌握的公民基础知识, 形成了基本的公民技能;熟练水平意味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公民知识和公民技能, 并具有一定的公民素质, 能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高级水平则意味学生有更高级别的公民表现和更高的公民素质, 能对各种公共话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评论, 能快速地按照指定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不同年级、不同成就水平评价标准不同。以4年级为例, 同一个关于政府是什么的题目, 基础水平指能解释政府是什么和政府能做什么;熟练水平指能解释政府对于班级、学校、社区和州、国家的重要性;高级水平指能独立理解美国社会中政府与公民权的真实含义。

四、美国公民教育评价报告

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最近一次评价是2010年完成的, 下次评价将在2014年进行。2010年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结束后, 美国国家教育评价管理委员会在2011年5月发布了评价报告。该评价报告主要包括长期发展趋势、学习兴趣差异、种族与性别得分差异三个方面。[5]

1.4, 8, 12年级公民教育长期发展趋势

把1998年、2006年、2010年三次评价综合起来, 4年级学生出现了比较大的进步, 2010年公民教育平均得分显著高于1998年、2006年。8, 12年级学生2010年平均得分与1998年、2006年平均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4, 8, 12年级公民教育得分位于基础水平之上分别为:77%, 72%, 64%, 其中4年级高于基础水平的百分比高于1998年、2006年, 但8, 12年级与1998年、2006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4, 8, 12年级公民教育得分位于熟练水平之上为27%, 22%, 24%。其中4年级百分比高于1998年、2006年;8年级与1998年、2006年没有显著差异;12年级则低于2006年。4, 8, 12年级公民教育得分达到高级水平为2%, 1%, 4%, 都与1998年、2006年没有显著差异。

2.学生公民教育学习兴趣差异

不同年级学习兴趣有差异。88%的4年级公民教育教师报告了学生倾向于学习关于政治与政府的话题;78%的8年级公民教育教师报告了学生倾向于学习关于国会的话题;67%的12年级公民教育教师报告了学生倾向于学习关于宪法的话题。

3.不同种族、性别学生学习进步差异

不同种族中, 西班牙裔学生进步最大, 4, 8, 12年级平均得分远高于1998年、2006年。不同性别中, 4年级女生平均得分高于2006年, 比男生平均得分高7个点;而男生平均得分与2006年相比没有显著差异。12年级女生平均得分低于1998年、2006年;12年级男生得分与1998年、2006年没有显著差异。8年级女生、男生平均得分与1998年、2006年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五、启示与借鉴

从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实施步骤、目标、内容、题型与时间分布等, 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1.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学与评价分离

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与日常教学是分离的。自1998年来, 在每次实行评价前, 国家教育评价管理委员会都会与专业评价机构ETS (教育考试中心) 签订合同, 明确双方评价权利与责任。ETS是美国著名考试服务机构, 先后开发了托福、GRE、SAT等著名考试。ETS接受委托后, 召集测量专家、各界代表制定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标准, 开发考试题库, 然后由计算机依据最大信息量规则抽取题目组合试卷, 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评价。在整个实施过程中, ETS不会与任何公民教育教材出版商接触, 也不会去干扰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日常教学。评价完后, ETS向国家教育评价管理委员会提交评价报告, 由国家教育评价管理委员会审核后向全国公开发布。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与教学联系紧密, 评价标准就是教学大纲的另一版本, 这极端不利于中小学公民教育教学与评价的改革。

2.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要贴近学生实际

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特别重视学校、社区、家庭的各种影响因素, 尤为重视校园环境、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社区媒体、父母态度等隐性影响因素对学生公民教育的影响和公民素质的形成。在组合、抽取公民教育评价题时, 注重各种题型、试题材料的有效搭配, 并让计算机去抽取。做到评价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避免大、全、空试题, 避免人为造成的试题偏向, 力争让不同年级的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看法, 让评价者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们在评价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时, 也需要重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地拔高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 要重视学生自己对生活问题的看法, 而不是仅仅以成人的视角去审视、评价学生的公民教育。

3.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国在实行中小学生主修课程评价时, 也在频繁地对非主修课程进行评价, 一方面希望借助评价了解全美中小学生的教育进步;另一方面希望借助评价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模式, 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和学生实现教育的全面进步。美国在每次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后, 会向每个学生发布成绩卡片, 包括得分, 成绩排位、发展趋势等, 同时向全国发布每题的项目作答差异。教育评价管理委员会要求学校、教师不能依据评价成绩对不同学校、学生做比较, 也不允许学生之间互相告知成绩, 要求评价成绩与学生日常学科成绩脱离, 评价仅仅是一次评价而已。教师可以向评价机构获取全班所有学生原始作答的扫描件, 结合评价报告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教育成就。我们在进行中小学生教育成就评价时, 也要明确评价的真正含义所在, 不要舍本逐末, 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nagb.org/who-we-are/overview.html, 2013-05-12.

[2]http://www.nagb.org/publications/frameworks.html, 2013-05-12.

[3]http://www.nagb.org/publications/frameworks/civics/2010-civics-framework.html, 2013-05-01.

[4]http://www.nagb.org/content/nagb/assets/documents/publications/frameworks/civicsframework.pdf, 2013-05-01.

公民教育实践计划书 篇8

一、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简介

公民是指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诞生于西方文明,德国教育家凯欣斯泰纳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造就适合国家与时代需要的有用公民”,主张“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在当代社会中,公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培养好公民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公民教育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建国后,我国基本上用政治教育取代公民教育。改革开放后,国内的公民教育主要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进入21世纪,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开始出现公民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新课程中,已经渗透了不少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就涉及正义、平等、宽容、公正、尊重、国际理解等价值理念,并将“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课程的价值追求。

2002年5月,国家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在北京签署了在公民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开展交流的合作协议。2005年5月,江苏省教研室鞠文灿副主任随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组织的代表团前往美国考察了中小学公民教育情况。同年7月,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主任奎克利先生和夫人一行访问江苏,省教研室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在南京正式签署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协议。随后,教研室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当年11月在南京组织了为期3天,规模为50人的省级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培训,邀请了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春富教授和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的两位专家讲课。同月,江苏省又选派了5位骨干教师前往云南接受由全国4省市参与的公民教育项目培训,为期10天。接着,各市进行了二级培训。省教研室还组团分3批前往美国考察。2006年1月12日,全省公民教育中心网站(http://www.gmjyzx.com/Index.html)正式开通,成为项目学校师生和热心关注公民教育人士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美国的公民教育课程大致由四个层面的内容组成:

我们全体人民:公民与宪法的教育(教材授课与模拟立法听证会活动结合);民主的基础:权威、隐私、责任、公正(四个模块组成的民主教育);公民教育培养方案:一种互动式的活动教学;专题教育:反毒品、预防艾滋病、反校园暴力等。

江苏省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上述第三个层面“公民教育培养方案”在活动名称、活动方式和程序上的借鉴和改造。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它是在项目教师(一般是品德老师或政治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一般依以下六个统一步骤开展活动:

(1)确认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2)选择班级要研究的问题;(3)收集班级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分析相关公共政策法规;(4)制订班级行动方案;(5)(向班级或社区)报告方案、接受听证; (6)总结反思学习经验。

根据我国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框架,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被列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属于大德育范畴。

二、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

几年来,全省各项目实验学校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并得到了各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南京、苏州、扬州、常州、盐城、宿迁、泰州等地的项目实验学校均分别在所在市、县(区)的人大、政府礼堂或学校举办过大型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拟听证会。

到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公民教育实践项目实验学校从2006年的几十所发展到目前13个大市的423所,参与班级1725个,参与学生77837名,指导老师1693名,项目课题1425个。研究的项目课题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公共交通类:南京市力学小学“关于公交站牌指示不清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阜宁师范附属小学的“市民闯红灯问题研究”、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关于南京市公交空调车不开空调时收费问题的研究”、扬州市竹西中学 “关于校门口斑马线的设置问题的研究”等。

公共饮食类:镇江市七里甸中心小学“学校门口摊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扬州市梅岭中学“扬州包子昨天·今天·明天的调查研究”、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家乡特色小吃——油炸臭干卫生问题的研究”、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加强常州市区夜排档管理问题的研究”等。

环境保护类:连云港墟沟小学“连云区湿地鸟类保护的对策研究”、南京市力学小学“关于垃圾车漏水问题的研究”、盐都树人外语学校“关于废旧电池回收问题的研究”、滨海县第一中学“关于改进水费征收办法,促进节约用水问题研究”等。

社区管理建设类:常州市第五中学“常州市红梅公园开放后的管理与治理问题研究”、常熟市辛庄小学“农村公共电力设备建设与维护的研究”、武进邹区中心小学“设置灯城标志,彰显灯镇文化的研究”、如皋市石庄小学“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问题的研究”等。

青少年学习生活类:南京北京东路小学“南京市社会大课堂应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问题的研究”、常熟市梅李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黑网吧、老虎机’问题的研究”、无锡市市北高中“关于高考方式的改革之研究”等。

文化遗产保护类:盱眙县明祖陵中学“明祖陵散落民间文物的收集与保护的研究”、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越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关于南浩街民俗建设的调查和建议”、镇江市穆源民族实验学校“学校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传承研究”等。

项目学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成效显著。

典型案例1:小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建设

2008年4月,一起女婴被高空坠下的砖块砸死的意外事件引起了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四(1)班同学们对“高空抛物”现象的关注。他们经过讨论,决定开展“关于居民区高空抛物现象的研究”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调查、查找和分析政策,同学们发现了现行政策的不足,更发现了“加强宣传,从我做起”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在校园举行签名承诺活动,在社区张贴海报和宣传画、举行公开听证会,给城管部门写信、在网上给市长发帖。让孩子深受鼓舞的是,不但社区居民表示支持,王伟成市长也亲自在网上公开回复:“孩子们提的建议很好,高空抛物是野蛮的陋习,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制止它。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它作为文明城市建设中培养文明行为的一项举措。其次,要把高空抛物的行为纳入城市管理要解决的问题之列。请城管局在城市长效管理中一并考虑。”接到王市长批示后,市城市管理局专门就“高空抛物”问题进行了研究,决定将“无高空抛物”作为13项长效管理中“住宅小区管理”的一部分纳入考评范围。

尽管活动有了结果,但小公民们的行动却仍在继续。7月,乘着暑假的闲暇,他们当起了社区的义务巡逻员。8月,顶着烈日,他们又一次走进社区发放宣传单,这一次,常州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他们拍摄下了同学们这次活动的全过程,还对同学做了现场采访。

“王市长给我们回复啦!”“记者来采访我们啦!”“我们上电视啦!”2009年,这个班的同学们不断收获惊喜,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快乐、自信、责任包围和鼓舞着孩子们。(潘莉供稿)

典型案例2:担负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

盱眙县明祖陵中学针对本地区明祖陵的很多文物散失在民间,有的甚至被农民盖猪圈的问题,决定以明祖陵景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为课题开展研究。七年级中的两个小组分别开展了活动。“明祖陵散落民间文物的保护”研究小组的同学根据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提出的“关于加强明祖陵散落民间文物的保护”建议,得到了明祖陵文物管理所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接收了研究小组同学在民间收集到的价值较大的文物,还帮助学生在校内建了一个文物陈列馆,馆内陈列了一些学生收集来的残缺不全、价值不大的文物,以供学生研究之用;而“明祖陵景区设施的修复及布局调整”研究小组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改建世纪栈桥”建议,获得了盱眙县人大、县政府及上级文物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明祖陵文物管理所已经获得上级部门500万元资助专款,改建后的明祖陵景区世纪栈桥将更富明清特色,更具时代气息,其中的一些改建内容就采纳了学生的建议。(张新玲供稿)

为推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江苏省教研室在2008年组织了全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在获奖案例中挑选了近百篇案例,由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优秀案例集萃》一书。

2009年10月26至28日,江苏省公民教育国际论坛活动在常州和南京两地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泰国、阿根廷、印度尼西亚等地的14位国际代表和来自上海、云南、山东、山西等地的17位代表和省内普教、职教系统的53位公民教育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10月26日下午,在常州市政府龙城大厅现场,20个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参与了展示,来自常州市的第五中学、田家炳实验中学、花园中学、焦溪初中、市实验小学、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共6个项目举行了现场模拟听证会展示活动。

10月27日上午,江苏公民教育国际论坛在南京力学小学会场同时展示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80块展板和100个文件夹。参与现场听证会展示的有来自南京市的力学小学、北京东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上元小学、迈皋桥小学、莫愁新寓小学、小市中心小学、鼓楼一中心小学、赤壁路小学共10个活动项目。

国际国内代表在观摩常州和南京市公民教育项目展示后,对江苏公民教育项目体现的水平和取得的成绩予以了高度肯定。

 2009年10月27日下午,公民教育国际论坛在南京市双门楼宾馆紫金厅举行,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鞠文灿和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国际部主任理查得•那西欧(Richard•Nuccio)先生分别介绍了江苏和美国公民教育的进展情况及正在关注和研究的问题,19位国际国内代表在大会交流发言,就中小学开展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经验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有效策略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南京210013)

上一篇:鞋匠的儿子读后感下一篇: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