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识字教学案例一(通用8篇)
三都中心小学 韦介念
一、案例背景: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行,识字教学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小学低年级2000多字的识字量,怎样开展教学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我们一年级组的识字课题,做了一节一年级语文课《雨点儿》。
《雨点儿》一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对于进入小学学习才三个月的孩子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雨点儿》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和阅读很好的教材。文章篇目短小,但语言文字很有特点。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来呈现的。这篇课文生字量挺大,要认识12个生字,识字和朗读是教学的重点。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字理识字,揭示课题
师:老师带来一位“朋友”(出示课件:动画“雨”字演变:要下雨了,天上飘来一片乌云,接着下起雨。乌云就变成横,雨点儿就变成雨字的下半部分。)快来打个招呼吧!生:“雨”。
师:仔细看,雨字是怎样演变的。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生:横像天上的乌云,里面的点像雨点儿的样子。师:板书“雨点”,读一读。
生:“雨点”。
师:板书“儿”,连起来再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雨点儿”。
师:范读,注意儿化音的读法。生:“雨点儿”。(多名读)师:雨点儿给你什么感觉? 生1:可爱 生2:好玩儿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读出可爱。片段二】:多元识字,增强实效
1、教学“数不清”:
师:出示“数”,指名领读,(还有一个读音:shù 数学、数字);出示“清”,指名领读;“数不清”,齐读。
师:文中说什么数不清?
生:雨点儿数不清。
师:出示“数不清的雨点儿”(指名读)数不清的雨点什么样?
生:雨点儿太多了,多得都数不过来了。
师:数不清是什么意思?
生:多得没有办法数清楚。(再指名读,齐读。)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吗?出示填空:“数不清的”
生:蚂蚁、细菌、雪花„„(同桌交流:头发、树叶、星星、人„„)
2、教学“云彩”:
师:出示“菜(艹)——彩(彡)”,说说发生什么变化了?
生:菜的草字头去掉,换成三撇,就是彩。读词:云彩(出示)注意轻声。对比读:云彩——彩云(配图片),对比有什么不同?
生:把“云彩”这个词的两个字调换位置就变成了“彩云”。出示:云彩的图片和彩云的图片,看图体会词义的变化。
师:相同的两个字变换位置,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1.会认4个生字, 会写12个字, 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激发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2.默读课文, 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观察天气的习惯, 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难点:
多形式的识字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法:
运用字理识记生字, 在诵读中体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大自然像个魔法师, 为我们呈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自然现象, 风、霜、雪、雨各自有各自的风采。其中, 老师尤其喜欢雨。你们喜欢雨吗?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雨呢?
二、初读课文, 梳理层次
(板书:雷雨)
课件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读通课文, 标注自然段。
师:同学们刚才自己初读了课文, 有没有哪个字你现在还不认识呢?
师:同学们, 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为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 该请几个人呢?为什么?
生:请8个人, 因为课文有8个自然段。
师:你是按照自然段来分的, 非常好。想一想, 还可以请几位同学来读?依据是什么? (小组讨论)
生:3个人。
师:这3位同学怎么分工呢?依据是什么? (板书:雷雨前1-3自然段, 雷雨中4-6自然段, 雷雨后7-8自然段。生读课文。)
【自评:这一环节, 让学生对课文的层次进行了梳理划分, 难易程度适中, 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以字理教学为亮点, 在读课文中赏析
师:听了3位同学读课文, 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生:他们读得不仅非常流畅, 而且这篇课文中的几个生字, 他们都准确地读出来了, 说明他们课前的预习做得很好。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场雨, 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吧。
【自评:及时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势导入课文的学习。】
1.雷雨前———边读边想, 多形式进行学习。
师:自己读一读描写雷雨前的段落, 边读边想象画面, 哪幅画面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找出那个句子, 多读几遍。 (生汇报)
师:我这里有一个字谜, 答案就在其中一个句子里, 你想猜一猜吗?
(课件出示:“广上一点落下, 落在泥土底下。”你能猜一猜是这句话中的哪个字吗?)
生:压。
师:你猜得可真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谜面。你现在是不是已经能够记住这个新的生字朋友了呢?
师:你能做动作来展示一下这个“压”字吗?随着老师的提示一起做一做。
【自评:利用学生喜欢的字谜识字法进行字形识字, 让学生在富有乐趣的气氛中学习, 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加深感受, 突破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顺利地完成了知识的内化。】
师:在课文中, “压”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呀?
生:闷热。
师:什么样的热叫做“闷热”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 (课件出示图片) 你能读出这种闷热吗? (指导朗读“黑沉沉”“压”)
师:除了这句话, 还有哪句话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忽然一阵大风, 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逃走了。”
师:你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
(大风、树枝、蜘蛛)
【自评:培养学生从丰富的意象中进行概括的能力。】
师:想象你是风中的一根树枝, 怎样才能摆起来呢?
生:微风来了, 风大了, 更大了。
师: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指导朗读)
师:大风中除了树枝, 还有什么?
(出示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逃走了。”)
师:在这句话里, 你觉得哪个字或者词语用得好?
生:我觉得“垂”字用得好。
师: (课件出示“”) 这是“垂”早期的写法。我们的汉字经过演化, 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察这个字像什么。
生:像一棵柳树, 树叶垂下来了。
师: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确实是这样想的, 所以, 今天“垂”的意思就是“东西的一头向下”。你看我们的汉字多么奇妙。
师:你还能用“垂”字组词吗? (垂柳、低垂、垂落、垂直)
师:这里为什么要说小蜘蛛垂下来呢? (指导学生借助实物理解)
师:现在这个溜溜球就相当于蜘蛛, 看老师演示, 你观察一下小蜘蛛是怎么垂下来的。 (生观察)
师:通过这个“垂下来”的实验, 你想对小蜘蛛说什么? (生议论)
师:一个“垂”字用得多妙啊, 让我们看到小蜘蛛以它最快的速度逃走了。我们一起读读第2自然段, 体会一下那阵大风和那只可爱的小蜘蛛的惊慌。 (生齐读)
【自评:字理教学的教学方法, 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同时利用字理析词, 让学生理解了“垂”字的含义。教师的讲解增强了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师:请你试着读一读第3自然段。
2.雷雨中———诵读, 更好地理解文本。
师:我们学过哪些形容声音的拟声词?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 雷雨是什么声音。 (播放音频)
【自评:从生活经验入手, 使课堂更具有生活气息。】
生:哗哗哗。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这三个字吗? (生读)
师:请男生试着读一读第5自然段, 想想怎样读出雨很大, 而且越下越大。
师: (出示图片) 在屋内向外望去, 又是什么感觉?看不清什么了?这样的景象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隐隐约约、朦朦胧胧)
师:整个世界都穿上了雨做的外衣。谁来读读第6自然段, 让我们再次感受雨的神奇? (女生读)
师:女同学读得也很不错。读完这一自然段, 能用一个字来总结雷雨的特点吗?
生:大!
师:你们总结得可真棒!雷雨确实很大, 但是雷雨来得快, 去得也快。 (引读)
师:除了大, 我们又总结了雷雨的一个特点“快”。
3. 雷雨后———自主合作学习, 呈现别样精彩。
师:雷雨后, 又会呈现怎样一幅画面呢?
小组学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最喜欢哪些景物?
师:这幅图中还有“蜘蛛、青蛙、蝉”, 它们都是虫字旁, 都与动物有关。除了这些字, 你还知道虫字旁的其他字吗?
生:这个“虹”字和动物没有关系, 为什么是虫字旁?
师: (字理讲解) 古人认为彩虹是天上硕大的两头蛇在饮水, 饮水之后, 就从天际消失了, 所以是虫字旁。汉字是多么奇妙呀!
【自评:字理教学环节, 使学生通过溯源明白了“虹”字形旁代表的意义, 避免了以后错别字的出现。】
师:最后, 让我们配上音乐, 一起再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配乐齐读)
四、小结
[关键词]识字教学 字理 针对性 选择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89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识字教学、听说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四大板块,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袁微子先生曾强调:“字词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的训练。”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识字教学搞不好将直接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二十多年来,我所教过的学生中,凡是语文成绩差的大多数都是因为识字不过关。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和着力探究的教学工作之一。实践证明,字理识字教学法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自从参加我们学校进行的字理课题研究和实践后,我更加坚定这个看法。字理教学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从汉字的形与义、音的关系着手进行的识字教学。灵活运用字理析词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识字教学的。
一、采用字理识字法识记生字
扫除生字是学习新课文的首要任务。学习生字析解字理时,根据汉字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可采用不同的教法。
1.回忆旧知,引出新字。如教“旦”字时,先让学生读,然后启发学生回忆“日”字的字理:“象形字,古文字成圆形,中间一横表示太阳的光辉。本意指太阳,引申为白天、时间。”以“日”字带出“旦”字的字理:“‘一表示地平线,‘旦字像红日从地平线(一)升起来的样子,表示天刚亮,早晨之意。”教“头”字时,以“大”字带出“头”的字理:“‘大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形,加上两点指明头的部位,即脑袋。一般点头都是点两下,故加两点,可以识记为‘人伸臂,点点头。”这样一讲解,学生就能形象牢固地识记汉字的字形及字义了。
2.实物演示法。如教“尖”时,先出示削尖的铅笔,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识记:“上小下大为尖。”教学生区分“拆”和“折”的时,先教学生读准这两个字,再拿一根小木棍把它折断,让学生理解“折”的意思。接着把黏在一起的两张纸拆开,再把一个粘好的信封拆开,在拆开过程中撕出一些碎纸,让学生理解“拆”的意思。然后提醒学生注意这两个字的区分:“一个‘斤下有一点,一个则无一点。多的‘那一点表示手抡着斧头(斤)拆散物体时斧头边溅起的细小木屑或泥快等,也可以想象成刚才在拆开那两张纸和信封时掉下的碎纸。‘拆使物体受到的破坏性较大,而‘折只是用手或手拿斧头把物体折断,破坏性不那么大。”经过这样的演示学习,学生不仅不会再写错这两个字,而且还学到了汉字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汉字的兴趣。这种直观的教学法,学生当然印象更深刻。
3.图画演示法。在教学生字时,可适当用一些画面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教“休”时,指出从“人”从“木”,并画出一个人在一棵树下休息的简笔画,引出“休”是从人从木,人倚木,即人在树下休息。
4.字理拆分讲解法。教“染”时,指出:“‘氵表示水,‘九表示虚数,是多的意思。古人用的颜料是从树木中得来的,所以有‘木。要染东西必须有水,即‘氵。多次染才能完成一种颜色,所以是‘九而不是‘丸。”
5.联想法。如教“坐”时,想成:“两个人在土上背对背坐着,固古人有席地而坐的习俗。”学生经常把“红旗”的“旗”字右上头的“人”丢掉,我让学生把“人”想象成旗杆上飘扬的红旗,并用红色粉笔表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6.分析比较法。(1)分析比较形声字: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具有表音、表形、表意三种功能,其中声旁表音,形旁表意,声旁和形旁合起来表形。(2)分析比较偏旁系统。“氵”偏旁,一般与水有关,如“海、河、流”等。而“冫”偏旁,多与寒冷有关,如“冻、冷、冽、凌、凛、凝、冬、寒”。“月”一般与人体各个部位名称有关,如“脚、腿、肝、脏”等。这样分析意符的不同含义,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各类字的不同含义,避免混用。(3)比较形近字。比如在上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时,我发现学生经常搞错“日寇”的“寇”和“冠军”的“冠”,我先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日寇的‘寇是‘宝盖头,表示房子,‘元表示人头(下‘儿是人形,上‘二表示上部,人的上部就是头了),‘攴表示一人手拿机械。一个人手拿机械闯入他人的房子打他人的头,这叫什么?”学生马上明白:“这叫强盗。”“冠军”的“冠”上头“秃宝盖”,表示布帛之类的制品,“寸”的古文字是“手”字下部加一小横,表示那里是医生诊脉的地方,用“寸”作部首组成的字与手有关。“冠”的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盖在人的头上,本义指帽子。而帽子是戴在人最高的部位的,所以又引申为名列第一的意思。最后,我又这样补充:“冠军”的“冠”头上没有“点”,可以这样想,就是上面再也没有比他厉害的了,他就是第一。这样一比较,再也没有学生写错这两个字了。
二、归纳易错字词
我发现学生作业时经常把“吃”字的“口”放在后面,写成“乞口”,我就引导学生这样想:“我们吃东西先经过嘴巴,所以吃前面是‘口,把‘吃写成‘乞口,嘴巴就放在后脑去了。”学生在大笑中记住了这个字。又如在用词造句时,有个学生给“连衣裙”的“连”加了“衣字旁”,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说:“连衣裙是衣服,所以加‘衣字旁。”我又问:“连衣裙是怎样的一种衣服?”学生说:“衣服连着下裙。”我接着问:“那么,这里的‘连是什么意思?”“‘连字表示连接。”学生回答说。我接着说:“所以,‘连不能加‘衣字旁。”这样利用字理理解词义识记字词,纠正错别字,学生更容易记住。
三、针对性地、选择性地进行字理识字教学
任何事情如果总是千篇一律,人总有腻的时候。字理识字教学也一样,如果一学到生字,每次都是从头到脚进行字理分析,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听腻而失去兴趣。因此,字理识字教学要有针对性、选择性。如在进行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日积月累”的成语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成语,大概理解词义后,听写一遍,检查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词语,还没掌握哪些词语,然后把学生第一次听写写错最多的或写不出的字词归纳出来。我发现“脍炙人口”的“脍炙”和“不落窠臼”的“窠臼”许多同学不会写,这时应该采用字理教学法。我这样引导学生识记“脍炙”这个词:“‘月字旁一般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月作为部首,用它组成的字大都与月亮、光明有关,但与‘肉有关的字作偏旁时也写作‘月,如‘肚、肠、胃、脏等。”然后我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这些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理解:“‘脍是形声字,从肉,会声,指剁碎的肉,故从月肉旁。‘炙是会意字,本义为用火烤的肉。在成语‘脍炙人口中,‘脍为切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这都是人们喜欢吃的肉,故被用来比喻人们广泛喜爱的东西。”教学“窠臼”时,我这样引导:“‘窠,形声字,从穴果声,本义是鸟、兽、虫的窝,故从穴。‘窠与‘臼常组合成‘窠臼,本义是鸟兽在窠中反复进出,后引申为人们用杵在臼中反复机械地舂捣,比喻老套子、旧格式。成语‘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通过这样的字理析词,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两个成语。
字理识字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进行。识字要与口语、组词、造句、看图、看实物、阅读相结合进行字理分析。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容易用错的字、写错的字进行归纳、比较,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
一、案例背景: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行,识字教学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小学低年级2000多字的识字量,怎样开展教学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字理识字课题,我做了一节一年级语文课识字课《菜园里》。
《菜园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第一册识字
(二)中的一篇看图归类识字。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以一幅表现菜园景色的插图,九个蔬菜名称的词语,一首生动活泼的描述蔬菜特点的儿歌组成。看着菜园丰收的景象,似乎能闻到泥土的芳香,似乎能听到农民喜悦的欢笑。本课有九个词语和一首儿歌。词语是菜园里各种蔬菜的名称,儿歌描述了一些蔬菜的特点。通过看图,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蔬菜的名称。“豆角”、“白菜”图中没有出现,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观察能力。本课的儿歌语言生动形象,琅琅上口,非常适合朗读训练,在朗读中丰富学生对图中蔬菜名称的认识,巩固生字新词。
本课要求认识的14个生字分别在课题、蔬菜名称词语中以及儿歌中呈现,把识字与看图学词学句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这一特点,又分散了本课繁重的识字量,为学生创设不同的识字环境,避免识字枯燥。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字理识字,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蔬菜啊?
生:略。
师:大家喜欢吃的蔬菜可真不少。各式各样的蔬菜里含有很多丰富的营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农民伯伯的菜园里看一看。(板书课题:菜园里)
师:会读了,还要会记,菜和园这两个生字宝宝,谁能想出好办法记住?
生:艹 + 采
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带草字头的字。生:苗、荷、花、草、蓝
师小结:带有草字头的这些字一般都和植物有关。师:谁能记住这个“园”字? 生:囗 +元,全包围结构。
师小结:这个方框像不像围在菜园四周的栅栏?
师:种菜的地方叫菜园,那种花的地方呢?(花园)种果树的地方呢?(果园)养动物的地方呢?(动物园)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菜园里!教学反思:
利用这种方法,抓一个,带一串,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既认识了汉字,又理解了“园”的意思。比起枯燥地讲解汉字结构效果要好得多。
【片段二】:多元识字,增强实效
1、教学“捉”。
师:我们来表演捉蜻蜓,怎么样? 生:手在前,脚在后,一伸手,捉住了。师:用什么来“捉”? 生:用手。
师:所以它有一个“扌”(提手旁)。有时候做做动作就很容易把一些生字给记住了。
2、教学“藏”。
师:“藏”的偏旁是什么? 生:艹。
师:对,草丛便于隐藏,所以是“艹”。“爿” 是床的竖形,隐喻床下可藏东西,“臣”像人俯首下视的眼睛形。老师给“藏”编了一个谜语:一臣被追杀,刀戈身后扎,躲进草屋里,钻进床底下。
3、教学“越”。
师:(出示:走字旁)认识新部首 “走字旁”。
师:你见过南瓜吗?它是什么颜色的?一开始就是黄色的吗? 生:南瓜没熟的时候是绿色的,长得越老皮就越黄。师:刚长出来的南瓜是绿色的,慢慢地就变成了黄色。在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发生变化吗?(出示说话练习)雪球越()越()。小树越()越()。飞机越()越()。
教学反思:
第十小学
冯永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作为汉字的主要特征、汉字教学的独特资源,字理成为设计识字教学体系或采用教学方法的依据,理所当然。但是,如何合理运用字理却值得思考。
一、分析字理是手段还是目的?
识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阅读和习作服务,直接目的是掌握其音、形、义,即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实现直接目的有多种手段和途径,运用字理识字只是其中一种,若运用适当,不失有效、高效。学习“瓜”字,一般的教师会将音、形、义分开讲解,其中的字形教学常常是让学生机械地数笔画,结果往往是学生会漏写其中的提和点,将字误为“爪”。而运用字理引导学生识字,则会介绍构字方法,讲析形与义的内在联系,即“瓜”,金文作“
”,小篆作“
”,它模拟了瓜藤和瓜果的样子,中间部分是瓜果,现在变形为竖折点,不能误写为竖。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机械地数数笔画、拆分偏旁,是“表浅”的分析、简单的加工;分析字
理,则是深入的加工,有助于深刻地记忆。加工所以增强记忆,是它为回忆提供更多的检索路线,给推导出要求记忆的信息提供更多的根据。揭示汉字音、形、义三要素的内在联系,形与义、形与音可互为回忆的线索。“目不暇接”的“暇”,左边是“日”,与时间有关,是“空闲”的意思,与“目”则无关,不要误解为“看”,此时字形成为识记字义的线索;反之,若对其左边是“日”是“目”拿不定主意,则可根据“空闲”之义与时间有关而作出正确判断。“分”音“fēn”,可成为“盆”的韵母是“en”不是“eng”的线索;“沐”音“mù”可成为其字形右边是“木”不是“术”的线索。因此,适当分析字理可以提高音、形、义的识记效果。
不过,“六书”的介绍、古今字体演变的展示,本身不是识字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应该是正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尤其是其重点和难点——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汉字的字理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此外还透露着其他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譬如思维特点、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因此分析字理是在传承民族文化。但是,这是次要的、间接的目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作为提高汉字音、形、义识记效果的手段的性质。否则,小学的识字教学岂不成了大学中文等专业的文字学或汉字学课了吗?
字形的演化、读音的改变和意义的发展等,使得某些汉字的现代形体部分或全部丧失了理据,比如“己、未、因、不”,形与义、形与音都毫无内在联系了。有些字若寻根溯源,仍然可以找到字理,比如
“年”,小篆作“ ”,从禾千声,本义是收成,但这个义项通常只在阅读古籍时遇到,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未发现,而“年”的现代形体,则无法看清“禾”“千”了。有些汉字字理相对显豁,比如“小”,甲骨文作“”,模拟沙粒形,表示细小,但是这类字现代形体简单,字义已为学生熟知,易学易记,即便不分析字理,学生也极少出错。分析诸如“年”“小”等字的字理,固然可以增加汉字文化知识,但对识记音、形、义的作用不大。“年”之类的汉字,音、形、义任何一个要素都已无法成为推导其他要素的线索;“小”之类的汉字,又无需深入加工或掌握更多线索便能记忆。若分析此类字的字理,是错把手段当目的了。
二、确保分析字理的有效性需要什么条件?
分析字理作为促进识记汉字音、形、义的手段,若要确保其有效性,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分析对象为需要深入加工才能识记的汉字,否则是做无用功;其二,从现代字形看,分析对象的音、形、义应至少有两个要素具备内在联系;其三,具体汉字的字理必须与特定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适配。学生是识字的主体,所谓对汉字的“加工”,必须是学生的自我加工。教师分析字理,是教师的加工,只有学生理解并接受了,才可内化为学生本人的加工,并有效促进识记。如果字理知识超越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就不可能被内化,对于识记也就不会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字理知识能为小学各个学段学生所接受的汉字有“目、瓜、束、鼠、燕”等象形字,“刃、末”等指事字,“休、看、宝”等会意字,“渴、盲、衷、沐”等形声字。这些汉字形与义或形与音联系密切,即使是象形字,其所模拟的事物形状依然存留于汉字的现代形体中,字形所示之义也存在于学生的语言经验或知识背景中。但相当多的汉字则不然。由于汉字诞生了数千年,先人造字的理据或多或少已远离现代人的经验,它不是任何年龄段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要下雨了》中有“水里闷得很”一句话,其中的“很”字要求“会写”。初学的学生往往把左边的“彳”写成“亻”;学了“狠”字后,容易混淆二者。若明白“很”的字理,也许就会减少出错。“很”,形声字,从“彳(chì)”、“艮”声。“彳”,小步走,可组成词语“彳亍”,以“彳”为形旁的字,与“行走”有关,如“行、往、征、径、徐”。“很”本义与“行走”有关,指“违逆、不听从”,《国语·吴语》“今王将很天而伐齐”的“很”是这个意思。由“违逆”引申“狠毒”“残暴”,最后成为副词,用以形容程度深。这样的加工不可谓不深入,不过它只是教师的加工,它所提供的信息能为成人接受,若教师讲述得更通俗、生动一些,也能为高年级学生接受,但却不能被6岁半到7岁的一年级学生理解、接受,因为它涉及的种种知识,在这个学段学生的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它们远远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此系统、完整的分析,违背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但不能激起兴趣,甚至还会陷入“不说还明白,越说越糊涂”的窘境。
班固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周朝
距离文字产生的时代较今天近得多,其社会环境能够为结合字理的识字教学提供支撑。此外,周朝的小学教育当是一个阶段的教育,《白虎通》认为是孩子8岁至15岁时的教育,还有人认为小学结束时间为18岁或20岁。因此,随年龄增长而有区别地结合“六书”知识讲解字理以认字也是可行的。“六书”等文字知识在汉代被称为“小学”,这是因为孩童入学要先学文字,但却不能简单认为那时的孩子是要系统地通过“六书”来识字的。隋唐以后,“小学”所含知识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小学”作为一门学问,当然不能与基础教育对等,它专门而深奥的学问,绝非童蒙之学,如音韵学向来被称为“绝学”,其书籍也被叹为“天书”,让人望而生畏。涉及“六书”的经典之作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历二十余年方编撰而成,从文字训诂入手,按“六书”义例,探讨汉字本义,它是学术著作,而不能简单看作童蒙教材。古代指向识字的童蒙教材,周代有《史籀篇》,秦代有《仓颉篇》,汉代有《急就篇》,魏晋南北朝有《千字文》,宋代以后有《三字经》《百家姓》,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广泛,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这些教材的共同做法是将最常用的汉字,编纂成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在当初还算比较通俗易懂的文句,让孩子在反复的读背中认字,在反复的书写练习中巩固字形,同时也将常识教育和人格教育交融其间。没有证据表明,古代的童蒙识字是系统地结合“六书”等知识进行的。
“小学”在清代发展至顶峰,但未见关于系统运用“六书”理论、考索理据以认字的记述。童蒙教育大家王筠曾介绍他的教学方法:“识
„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这个教学方法,固然与理据相合,但同时也是联系字义关联的事物,以便学生直观地了解,而这个方法只是王筠所举方法之一,说明系统贯彻起来是有困难的。难以系统地结合“六书”、字理知识进行识字教学,应与孩子接受能力有限有关。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适配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前提。建立在学生知识背景、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基础上,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对诸如“很”的字进行字理分析,即使准备系统周详,讲解煞费苦心,效果也是没有保证的。
三、应如何看待其他识字方法?
一些人将分析“六书”、结合字理识字视为识字教学的正宗方法,而对其他方法不以为然。识字教学不是汉字学教学,更不是古文字教学。牢记识字教学的目的,诸多是非不辩而明。迄今为止的种种识字教学方法,都不能包医百病、包打天下。数笔画、拆分偏旁、在熟字基础上加加减减、编字谜或编顺口溜等手段,多数都不符合甚至违背“六书”之理,但也都是对与汉字有关的信息的程度不等的加工,它们对识记字形有程度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对部分或全部丧失理据的汉字而言,这些方法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牢记教学目的,不把识字教学视为传统的汉字学,就会乐于采纳这些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分析字理以助识字,只是方法之一。教学时,应视“字情”灵活机动地运用方法,方能取长补短,获取教学的最大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实践中有一种“字说”的方法,不是结合“六
书”理论、字理知识识字,而是随心所欲地解构汉字,对形与义的关系进行非汉字学的解释,如为不漏写“臭”下的一点,将其分析为“自大一点就是臭”。这与机械拆分汉字不同,其解读貌似分析字理,但那是“伪字理”,甚至是“反字理”,与汉字学知识相悖。但是,若结合识字教学目的来考量,同时对汉字的加工又是学生自己的或内化为自己的,对此也能接受。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认为自然界中的树木花草、日月星辰都和自己类同,赋万物以生命。“为什么只有在湖边才会有波浪呢?”孩子会说:“波浪是在淘气吧。”8岁大的孩子还会认为有个力大无穷的人隐藏在山后,太阳是他玩的火球,每天早晨他把太阳抛到空中,晚上再收回来。周作人说:“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我们要纠正他,说草木不思想,猫狗是动物,不会思想或说话,这事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是有害的,因为这样使他们的生活受了伤了。即使不说儿童的权利那些话,但不自然的阻遏了儿童的想像力,也就所失很大了。”有关研究认为,儿童把无生命客体看作是活的和有意识的认识倾向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它直接依赖于知觉或表象中所注意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这是儿童的泛灵心理,而非泛灵观念。即便只是心理倾向,但也足以让儿童随意游走于现实和非现实之间。比如,他们分明知道布娃娃不过是玩具,但依然会为它摔在地上而心疼不已。
这种泛灵心理,必然直接影响他们对汉字的加工方式,不是热衷
追寻汉字的科学理据,而是用自己的心灵赋予点、横、竖、撇或其他构字偏旁、部件等符号以独特的生命讯息,使之充满浪漫和诗性的色彩,这在低年级更为显著。比如“满”,形体简化前写作“满”,属形声字,左边的“水”是形旁,表示意义,右边是声旁,表示读音,但现在已不能单独成字。这是基于汉字学的加工,也是符合成人理性逻辑的加工。但低年级孩子则这样识记:一天下雨了,水(氵)满了起来,两个孩子(两),躲进草房子(艹)里避雨。这种加工方式完全出自孩子的心理,更易于达成识记目的,而且孩子也知道这不过是自己的联想而已,绝不会误将其视为古人造字的原理。因此,实际教学中偶尔使用这样的识字方法,也不必一概加以反对。
从教二十年,我一直从事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总认为高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阅读和习作,识字是低年级的事。至于课本中的生字,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近来我才发现尽管识字教学不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每次的考试也占据一定的比重,而且,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不扫除生字障碍也就无法进行阅读教学。试想,如果连字都不认识,还谈什么阅读?再者,一篇错别字成堆的作文能算是好作文吗?因此,我们应重视识字教学,要把识字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学好每一个汉字。
听了北京专家吕俐敏有关于《基于汉字学的识字教学研究》的讲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更要做到科学性,一方面要对识字教学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以科学的汉字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巩固学生学过的汉字,并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形规律,提高识字能力。因此识字教学必须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入手,以字义为核心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还原应该属于识字教学的“文化”。识字教学要走向科学化,就要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要学习汉字学理论知识——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汉代的汉字学家许慎最早在《说文解字》中为六书下了定义:“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表明汉字的构成是有规律的,正所谓汉字字字有理。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不难看出也是按照六书的理论编写的。教材运用直观的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让学生见形知义,牢记于心,把他们从繁重的机械抄写、识记中解放出来,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识字效率。
语文难,难在识字;识字难,难在不识字理。小学语文老师不同于汉字学专家,能了解一些汉字学知识,懂得一些汉字字理,确实对识字教学大有益处。如果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汉字学知识,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在识字教学中就会有新的突破。
二、教给学生字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或挤出时间进行“阅读感悟”,生字教学像是走过场,独体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或干脆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后机械抄写,久而久之导致识字效益下降,学生造句、作文错别字连篇。语文老师怨声载道,却不知因为自己忽视识字教学导致而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抽出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字理教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语文课会变得生动。汉字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字,对于一个汉字来说,它是音、形、义的有机结合。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如:看到图像太阳,就可以联想的汉字日,也就自然地理解了日的本义。建立了音形义的联系,学习汉字也就变成了一件趣事。再如:和日有关的生字晴、暖、旦、明„„不用一一细细解释,大家也都能理解字的意义了。汉字的构成就像树状图,枝枝相连。我们在教学中掌握了这一规律,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给每一个孩子,那么学习生字也就不会是简单的笔画的堆积,枯燥量化的记忆。每一个汉字,就是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用它那生动的结构,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听而有趣的故事。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识字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传授的过程。而这种识字教学方法在语文识字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将字理教授给学生,既能丰富教学的内容,增加信息量,又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掌握字理,培养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
在识字教学实践中,培养孩子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的识字方法,不仅能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还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秋天,第一课是《秋天到》课文中有一句“秋收忙”,“收”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一个生字,对于学过的反文旁的生字学生总数出现错误,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课上我特别强调了“反文旁”是由“攴 ”(pō)字变化而来。从“攴”字的构字部件来看,可看到手形“又”,上面的竖横表示手里拿的某种劳动工具,“攴”字的意思是手拿工具做事、劳动。因此“反文旁”与做事、行为等有关,如“做”、“改”、“牧”和今天学的“收”。接着,我又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温习了和“手”有关的几个部件,如“扌”、“又”;在学习《火红的枫叶》一课时对寻找的寻字做了补充和手有关的还有“寸”。我想通过这样的讨论、讲解,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一定会加深对带有“反文旁”“提手旁”字的理解,体会到汉字的奇妙之处。
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指导学生字理识字,把一个个让人看起来只是简单笔画的堆积组合,让人记得头昏脑胀的方块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提高了识字效率。
四、学生质疑,追溯本源,弥补认知缺憾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对某一类字的理解产生了质疑。还是二年级《秋天到》一课中提到“天转凉,风变爽”在理解这句意思的时候学生提出了有关两点水旁和三点水旁的字有什么关系?其实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对两点水的字和三点水的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三点水旁的字和水有关系,江、河、湖、海、潮、湿等;两点水旁的字大多数都和温度联系在一起,冷、凉、冰、冻等;还有一些两点水旁的字冲、准、减、决,和温度没有关系怎么回事?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识字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冫”读音bīnɡ,古时候表示冰,因此冷、凉、冰、冻等都和冰冻有关系;冲、净、减、决都和水有关,原本是氵旁,后改为冫。如决本写作決,氵为形,夬gu鄆为声兼表意,表示与分开的意义有关。决的本义表示打开口子,疏导水流。
一年级下册主题单元雨主体课文《美丽的彩虹》教学中,“虹”字的识记方法,学生用很多识记方法,但是都与“虹”本义没有关系我给孩子们解释了“虹”字的虫字旁的由来。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了偏旁。古文中有“虹饮于河”的说法就是最好的证明,意思是说虹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此时,学生个个竖起耳朵,听得津津有味。相信学生再也不会把“彩虹”的“虹”的虫字旁写成绞丝旁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诸如学生不了解“王字旁”原本表示与玉有关,也叫“斜玉旁”;四点底表示火,如“热、煎”,还可以表示尾巴,如“熊、燕”。太多的“不了解”给我们的识字教学留下了许多缺憾,我们很有必要在识字教学中更多的把这些知识告诉给学生,使我们的识字教学不再有缺憾。识字教学中掌握字理追溯本源,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够很好的做到有效识字教学,弥补了识字教学中的缺憾。
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因此,无论是从那个角度来看,字理教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据理识字
据理识字即根据字理去认识汉字的方法。汉字是表意文字, 依据字形结构去理解汉字, 当学生理解这个汉字的意思, 就会很容易记住这个字。作为教师, 首先要在备课时下功夫, 对每一个汉字要深度地分析。教师要掌握这一特点, 用依据汉字的字理, 根据规律记忆, 同时在教学中做到音、形、义的整体和统一性。如教授“支开”的“支”字, 让学生看这个字的演变过程, 只须用简笔画, 粗线条勾勒出一只手画面, 结合讲解, 学生即可正确理解“支”字的意思, 支, 手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认知, 达到对“支”字的音、形、义的理解, 这就是据理识字法。这种据理识字, 是有目的地识记, 自然记忆深刻, 掌握牢固。
二.看图联想法
看图联想就是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比较适用于象形字。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图, 由图识字了解汉字的本义, 分析汉字构造的本源, 了解汉字与汉字的形、音、义方面的联想, 加强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 举例来说, 教授“川”字时, 可展示“百川”, 以具体画面表现出“川”字的大体演变过程;再观察“川”字各部分的构成, 析形解意。如此形义结合, 达到明理效果。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 吸引学生主动识字。
三.部件知义法
有许多汉字音同字却不同, 也就是意义不同, 究其原因是每个汉字的部件不同。通过对同音字的对比使每个学生了解汉字的形义。如教授“燕、艳、咽、焰、砚”这几个同音字时, 对“燕”字作重点分析, 可以先展示“燕子”的实物图, 让学生认真观察燕子的外形, 然后对照“燕”字进行比较, 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楷体字的“燕”字的上部分表示的是燕子头部, 中间部分的“口”表示的是燕子的身体, 分列在口字两旁的部件就如燕子的翅膀, 四点即是燕子的尾巴。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 这个“燕”字, 与表示多种颜色的“艳”, 口吞食物的“咽”, 以及火焰的“焰”等绝不会再混淆。这种对比明理, 给学生的印象深刻, 记忆清晰明了。
四.拆分会意法
现行语文教材中, 识字教学的安排基本是遵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原则, “六书”构字基本都涉及。课本里虽然象形字的数量不多, 但象形字是汉字形成的基础;也有一部分指事字, 是符号或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符号形成;还有会意字和形声字, 这两类字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组合而成, 因此教好象形字, 再教会意字、形声字就容易多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也容易找出规律。例如先教“田”和“力”字, 再教“男”字;先教“木”, 再教“水、本”;以及先教“火”, 再教“炎、焱”, 如此等等, 就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五.音形结合法
在识字教学中, 汉字是借助形体构造表义的, 是非常典型的表义文字, 在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中, 可以从字形分析出字义来, 教师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运用到汉字中的会意字、形声字的学习。如“足、跳、跑”等系列字都与“足”有关;再如教“泡、刨、咆、炮、跑”“摸、漠、墓、慕”, 只须先教好基本字:“包”“莫”, 再从偏旁上理解字义即可。在教学中, 学习“灭”字, 我们可以把一支蜡烛或一张纸放在烧杯里, 点燃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火) , 接着用一块玻璃盖上, 火就会灭了, 然后出示“灭”字进行学习, 它的音形义迎刃而解。这种方法有助于掌握识字规律, 更好地解决汉字同音多、形异多等识字难的问题。
六.趣味猜谜法
语文识字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趣味猜谜的方法是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字理识字方法。根据这个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趣引学, 从汉字的字形、字义出发, 给枯燥的方块字以活灵活现的描述, 给汉字以灵魂, 童真童趣,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学生喜欢了, 感兴趣了就愿意学习汉字了, 在教学中, 学生们非常喜欢猜字谜, 自己编字谜, 在识字方面得到了量的积累。如字谜“门里有人”, 谜底为“闪”;谜面“春秋不算热”, 谜底为“秦”;谜面“马儿走进门”, 谜底为“闯”;谜面“日月在一起”, 谜底为“明”;谜面“吃一半拿一半”, 谜底为“哈”。再如“白水是泉、二人土上坐”等等韵味十足的字谜读起来琅琅上口, 使学生兴趣更浓, 收效更佳。
但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选择,全用字理往字上一套,不但不能发挥字理识字的优点,反而会弄巧成拙,弄简为繁,达不到识字的目的。
所谓繁与简,有两层意思。首先指不同字形采用字理教学的繁简程度不同。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局限主要是来自汉字的本身。中华字库宏大,源远流长,前后演变很大,不是每个字都适合用字理来教学,每个字都有它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有所选择。我们能说清楚字理,而且字理易被小学生接受的,字形比较复杂难懂的,就要充分利用字理,要细细推敲字理以达到识字的目的。如“疑”字,教师在教这个字的时候,先分析字理,然后编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战士在战场上遇到了强大的敌人,他心里想,我用匕首(匕)刺还是用箭(矢)来射,用短矛来戳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疑虑不决,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这就是疑。再如:“攀”字,笔画繁多,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山上有很多木,木上有很多枝枝杈杈,所以两个“木”字中间有两个叉;大手一用劲,就攀上去了。“品”字,它的字理是三口相叠,表示许多器物堆积在一起,本义是指众多。引申为层次,如上品。也因为器物的好坏引申为质量的意思,如“品质”。讲解字理学生就很好地理解了“品”的字义,还可以口诀记忆:你一口,我一口,他一口,大家都来品一口。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清楚准确地记住了字形,同时还理解了字意,还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有些字则只需简单渗透字理,如形近字“泛”(水多而泛滥)、“贬”(贝与钱有关,东西不值钱了,就贬值了)、“眨”(目,跟眼睛有关,眨眼睛),简单讲解不同形旁的不同表意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分解细而繁琐地讲解字理。有些字形简单易记易懂就要简化了。如“以”的字理是指一个“人”用锄(竖提乚)挖起泥(、),这样的字义分析太复杂了,就不必使用字理来教学了,因为字的本身就很简单,而且字理跟现在的用法也相差甚远了。但如“卫”, 卩是一个端坐的人,一表示土地,其人端坐于一片土地上,有保卫之义。字虽很简单,但给学生讲解字理可以增加对字义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如何把握一个字是否适合字理识字方法,如何把握繁简程度,需要每位教师丰富的字理知识和教学经验。
繁与简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同一课生字,同一册生字,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不匀称用力,轻重有别,亦繁亦简。以人教版语文第五册《小摄影师》为例,这课有17个生字。其中“基、突、弄、备、卷、杂”等六字就可以很好地运用字理来教学,教学时用力要重,其余的字要轻用力。如:“弄” 王是玉,廾是双手,本义是玩玉。引申为玩耍。教学时引导学生观看它的字体演变并讲解字理,既形象又生动。这些字的教学也许在课堂上花的时间多一点,让你的教学程序显得繁一点,但却能利用字理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不同的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字理识字教学的力度也是不一样的。一年级注重象形文字的字理教学,二年级阶段注重偏旁部件的表意功能,到三、四甚至更高年级就要在老师教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学会运用已有的字理知识识字了。有些字在这个年级阶段只要简单渗透字理可以了,但它到了另一个年级阶段却要深入详细讲解字理了。
我们注重字理识字教学的繁简,不是消弱了字理教学的作用,而是保持了字理识字的科学性。因字的构造、年级阶段和识字的对象的不同,我們在字理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它的繁与简。必要的时候细细推敲字理,以便更好地理解识记字体,不需要的时候就简化,保持字的原生态,更方便学生的直观感受,形象记忆。
相信只要我们整体把握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本身多积累文字学知识,字理识字法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恰到好处,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字理识字教学案例一】推荐阅读:
注重“字理”提高识字教学效率12-11
字理识字教学方法浅谈07-14
字理识字心得11-18
一年级识字的教学叙事07-09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总结10-27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05-29
小学一年级课外识字教学初探06-17
一年级上册识字1教学反思11-30
一年级语文《识字二菜园里》教学反思10-08
识字一: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