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化学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讨会化学(精选9篇)

研讨会化学 篇1

左军伟

2015年3月14、15日,在韩主任带领下我们一行12人参加了中科教育组织的中考研讨会,聆听了专家老师关于2014年中考试卷的剖析;2015年中考化学试题命题方向,化学重点内容说明解读,初中化学考点知识说明,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并听了优秀教师的复习策略,觉得本次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收获颇深,全省的化学老师通过交流和探讨,进一步把握了中考的考点,对试题命题的方向有了全新的认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

本次培训为我们正在进行的第一轮复习指明了道路那就是复习一定要全面。专家老师强调要研究新课标,钻研教材、注重课本图片和注释,我发现以前教学和复习中的许多弊端和不足:第一轮回归课本的复习只是对知识点的重复和讲解,老师讲的多,结合实例的讲解比较少,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主动整理知识点,有针对性的练习比较少,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和练习;第二轮复习中只是让学生做中考复习资料,讲解复习资料,仍然缺乏针对性,以题海战术代替复习,学生学习负担重,身心疲惫,处在盲目的复习题海中,效率低,复习效果差;第三轮专题复习相对来说针对性强了,但往往难度太大,不能面向全体,效果还是不好;第四轮复习是模拟中考题测试,还是让学生一味的做题,学生面对七门课程的试卷无暇应付。通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修改复习计划,将许多计划中老师讲的内容让学生去整理和归纳,注重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与互助。我计划在第一轮复习中采取以化学《试题研究》为主线,小组为单位整理考点,并针对考点小组内找两道典型的题目练习,我指导学生把握中考中的重要考点和常考考点,加强对考点的理解和记忆。第二轮《试题研究》让学生有选择的去做,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他们的需求也不同,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我只要求他们做比较简单的题目,鼓励他们做一些中考热点的练习;而大部分学生,则要求他们基本完成化学《试题研究》第二部分专题复习内容,各小组中将不会的题目整理探讨,实在不会的交老师解决;而对于一部分优等生,我则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复习资料,帮助其他同学复习,适当给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探讨。第三轮复习中,重点突破《化学检测》练习,研究考试说明,争取在中考中有所突破。

研讨会化学 篇2

作为第13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分会的“绿色化学科学与工程国际高端研讨会”于2011年9月21日至23日在天津隆重召开。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 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政府、中国工程院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主办。会议特别邀请了3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Alan J. Heeger教授、美国斯科利普研究所的K. Barry Sharpless教授和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学研究所的Harmut Michel教授。数十位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中国等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以及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绿色化学科学与工程国际发展动态与展望——前沿理论、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等专题进行研讨和交流。本次会议还举办了优秀论文征集和评选活动, 共有79篇论文参与评选, 经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专家精心遴选, 其中30篇获得了中国工程院“梅特勒-托利多杯”优秀论文奖。梅特勒-托利多大中华区总裁林桂兴先生出席会议, 并为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奖。

研讨会化学 篇3

作为在化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团体,中国化学会和德国化学会保持着良好而频繁的交流与合作。本次研讨会作为中、德化学会共同庆祝国际化学年的重要活动,德国化学会主席Michael Droescher博士、执行主任Wolfram Koch博士;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张希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万立骏院士、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秘书长杨振忠研究员;副秘书长帅志刚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丁奎岭研究员出席了会议。

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马普生物物理所Hartmut Michel教授、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RIKENRyoji Noyori教授、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Scripps研究所Barry Sharpless教授、德国洪堡基金会主席、柏林工业大学Helmut Schwarz教授、德国马普碳研究所Alois Fuerstner教授、德国《应用化学》编委会主席、瑞士苏黎世联邦高工François Diederich教授、南開大学周其林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杨震教授和清华大学张希院士等9位国际著名化学家应邀作了专题报告,报告内容涉及膜蛋白结构、手性催化合成、点击化学、C-H键活化、全合成中的催化反应、有机光电材料的合成、手性螺环催化剂、五味子有效成分的全合成、超两亲分子与可控自组装等。

佟振合院士、江雷院士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化学同仁共40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为宣传中国化学界近年来取得的成就,组委会还特邀相关单位在会议期间以墙报的方式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专题报告结束后,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为来自中科院化学所、理化技术所、吉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名年轻学者和研究生签署并颁发了优秀墙报奖。

本次研讨会同时作为德国《应用化学》杂志50周年庆祝活动。会议期间,承办单位领导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教授专程会见了与会嘉宾,并向与会化学家祝贺国际化学年节日。

中考化学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篇4

一年一度的中考又将来临,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以这种方式与大家交流,在此我要感谢领导和大家对我的信任,另外因为本人水平有限,难免会有耽误大家宝贵时间的感觉,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包涵,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今天我想从教师、学生及复习方式、策略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一、教师在复习中应该做到的五个方面

1、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分工明确,每个人承担一部分事物,有负责整理单元知识点的,针对知识点有负责搜集典型题的,有负责印刷的等等,将整个教学过程细化到人,从始至终形成链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实现了团结合作,集体备课的目的。

2、复习指导思想要明确

中考前总复习的作用是温故而知新,将有疑问的知识弄懂弄通,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掌握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考察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是中考化学命题的基本思路同时也是复习时要遵循的原则。

3、复习计划安排要合理

九年级化学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明显减弱;同时学生学习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和心理素质的差异等问题,使总复习增加了难度。故计划一般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章节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小单元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4月20日左右结束。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根据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20日左右结束。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这一分阶段要于6月5日前结束。

4、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

由于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为此要把握好主攻方向。做法是围绕《课程标准》、《中考纲要》、课本中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要严格按“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三个层次把握。

复习内容应回归课本,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基本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

注意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量加入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且能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例。在平时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新科技的动向,如世博会、西南地区的干旱、玉树地震、低碳经济、环境保护与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营养六要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知识,以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生理盐水的配制、食醋、调味品、硬水软水、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药品的应用、沼气池等,以这些情景设置的这类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体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理念,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在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以这些内容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能力素质,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加以重视。还要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侧重复习。虽然复习时有重点内容,但并不代表不复习其他内容。必须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扎扎实实地逐一复习,以不变应万变。立足于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5、中考试题要认真研究

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中考也是如此。要想做到心中有数,掌握中考内容的关键,就是研究中考试题。近四年来中考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指导思想明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纲要基本要求,没有偏题和怪题。(2)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性。题型、题量、赋分、考查方式基本没变。(3)试卷内容注重基础性。如:物质的变化、食品营养成分、对化学式的认识、对元素符号的理解、物质分类知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对比实验的设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4)注重考查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评价和解释数据的能力等。可以看出命题者着力要让平时经常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在应考时表现出他们的长处,这充分体现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5)强化开放性。充分给予了学生展示学识和才华的空间。体现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这种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分值奖励性的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学生挖掘知识潜能。(6)计算题难度不断降低,强调解题格式。

6、模拟题的阅评要高效

首先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接近中考题;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以3份题为例,第一份题要比中考题略易,第二份题要难于中考题,第三份题要与中考题持平。也就是说,由易到难,再由难到易。有鼓舞士气的题,也有抑制傲气的题。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其次模拟题的批阅。要及时,做到考后的第一节课就是讲评课,做到趁热打铁;评分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最后模拟题的讲评。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一节课时间考试,一节课时间讲评,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中等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中等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有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最后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7、充分利用好网络。、注重反馈和矫正

(1)精选试题:定期进行限时训练,并做到全批全改,认真统计分析每个学生答题情况,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2)重视讲评:对学生考试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或典型的错误,教师要认真讲,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矫正学生在审题、理解、推理、习惯等方面的失误(3)加强变式训练:典型的错题进行变式训练,讲评要以错题带考点,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反复强化,把错题处理到位。(4)做好错题的归纳和总结:建立一本错题本,记录好错题便于学生回顾和复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在复习中应该做到的四个方面

1、归纳整理、加强记忆

从平时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基础不牢,如不偏、不怪、不难的试题,学生也做错。因此学生要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如果仅仅有分散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故学生应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体系,才能提高分析和运用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同时,化学用语和规律性的知识,应下工夫记和训练,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类型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都应熟练地掌握。

2、回归课本、查缺补漏

在复习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通读课本,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再去做题。其实,中考题中有相当部分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等常用作编题的材料。所以同学们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重要的内容,如单元及课题小结中的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读图时要看懂图例意思,是展示物体的形状、结构、用途,还是提供实验操作规范,或是揭示事物的性质关系、变化的规律等等。另外,把错题再看一遍,梳理一遍。“错题是个宝,提高成绩少不了”,对自己在前期复习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和知识上的漏洞要进行补救。在这期间你会发现最初对这些题目的认识有许多错误、疏漏之处。在做过一定量习题后,你会发现不同的题目之间有相似之处,需要你归类分析、找出联系,等这样的题目再出现时你就会很快做出,这对提高速度和正确率很有帮助。

3、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在练习和模拟考试的过程中,学生要强化以下答题的意识:(1)时间意识,训练中要控制每个试题的答题时间,避免由于时间安排不当造成会做的题无法完成;在做试卷时,要学会先易后难,试卷易,不激动,因为你易大家易;试卷难,不慌张,因为你难大家难。(2)审题意识,准确审题是答题的关键,训练中要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抓“重要信息”的能力。在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时,切不可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要耐着性子看题目,与平时做的题目有没有区别,答题要求有没有变化。(3)规范意识,注意答案的要点化,层次性,用所学知识的术语规范答题,并注意语言的精练。(4)卷面意识,一些学生拿到试卷就写,不妥就改,结果涂涂抹抹,使卷面看起来很不整齐,评卷者在看到这样的试卷是绝不会手下留情的。

4、生理调节、树立信心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有时体力充沛,才思敏捷,记忆力强,有时却浑身困乏,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因此,学生应该利用考前的这一个月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对考试发挥会有积极作用。最后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充满信心;以平和的心态,坚定的信念面对中考,要拿出自己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来应对中考。考试不仅在于它的结果,更是一种重要的过程。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中考,用“坚持”来养育我们的自信心。这同时也是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信心的作用变为了最大。

三、一轮、二轮的复习方式及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按课本章节顺序进行,个别次序可适当调整,着重抓章节过关,打好基础,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要通过这一轮的复习,使学生认真掌握各章节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加深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克服遗忘现象,第一轮复习要稳扎

稳打,不要追求快速度,争取每位同学都掌握好基础知识,以提高合格率,也为第二轮的复习打好基础。

按照“以测导学、以测定教”的原则,章节复习可采取“基础诊断——典型分析——强化训练——知识建构”的程序进行。即:根据知识点设计对应性检测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典型问题或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指导,讲知识,讲方法,矫正认识误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通过强化训练加以巩固,在学生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建构知识体系及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建构过程可以放在第二个环节,形成宏观知识框架。

专题复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复习可采用“识记概念——组织问题——分析讨论——归纳小结——题组训练——反馈矫正——巩固提高”的复习模式,注重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概念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可采用 “抓知识的积累、抓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抓知识的应用”的复习模式;在复习时,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可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应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规律和规律的特殊性。为提高复习的效率,减少学生记忆的负担,在复习时可将类同、相似的知识点归结为一知识块(如表格对比),从中通过横向的比较分析,辨清异同,达到减少记忆单元,优化记忆内容,提高复习效果的目的。复习时要紧紧抓住“性质”这个知识核心,找出知识间的联接点,以加深理解与记忆,要注重抓住“典型”物质,通过对典型物质性质的复习达到对这一类物质触类旁通的目的。

化学计算的复习可采用“示范——实践”的课堂复习模式,规范解题格式,注意题目的变式,注意进行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训练。

化学实验的复习可采用“实验探究”式的复习模式,注意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让学生大胆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证明设计的合理性,从而优化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会化学 篇5

013年化学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凤台四中

李金莉

2012年11月3日,我校九年级部分教师来到芜湖市参加了2013年安徽省中考研讨会。我有幸代表学校听了几位专家对近三年中考化学学科做了回顾及试卷分析、中考备考经验介绍及复习计划策略作了指导,不得不承认专家老师的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分析的很具体、到位,对备考复习颇具指导意义。下面对本次学习要点及收获整理如下:

命题的依据和思路、试卷的结构、试题特点 今年的中考化学试题本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在2012年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平稳中迸发出了许多亮点,试卷的整体感觉浓缩起来就是精、准、美、亮、新。给全省新课程的考试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给全省的化学教学正确的导向。

、命题的依据和思路

化学部分的命题严格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不依赖、偏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不过分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不过于苛求知识的细节,突出方法和能力,注重三维目标的综合考查。

、试卷的结构

013年化学部分的试卷结构与2012年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化学试题的功能。、试题特点

1、依据《课标》、《考试说明》,兼顾教材 试题命制严格按照《课标》和《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同时参照现行的我省使用教材,保证使用各个版本教材学生的公平性。试题的素材多来源于教材,但又区别于教材,充分体现出了教材的重要性,对指导教师的教学起到了显著的导向作用。、试题难度与近两年持平

近两年化学部分试题难度均在0.52~0.60之间,估计明年在难度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较2012年略有下降,预估难度0.58。充分考虑了全省各层次学生的实际,试题难度梯度明显,能力题考到位。、重点考查化学学科主干知识

试题对化学学科课标要求的5个一级主题,17个二级主题全部涵盖,对主干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考查。例如,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溶解度曲线、化学用语、常见物质的性质、化学方程式书写、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基本计算能力等。试卷的化学味很浓,都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必备的知识,强调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对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研究,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重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

试题重视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和整理能力的考查,共用图表10个。、探究性试题向培养学生科学方法转变

试题继承了近两年的探究性、开放性的特点,今年更进一步提升到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考查。、联系实际,体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试题从物质的用途、食品安全、金属的防锈、能源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饮用水的净化、环境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人文教育问题等多角度进行了考查。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的理念。

二、明确复习阶段教师的工作重点

1、第一轮复习为单元系统复习,重在夯实双基。

2、精选习题,适度地训练。

3、第二轮复习提倡以专题的形式。综合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4、突出重点,敢于取舍、善于取舍。

5、注重知识的归纳、整理。

6、重视学习和研究。

三、心得体会

1、通过各位化学专家的复习经验交流,使我们能掌握中考脉搏,把握中考方向,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复习;

2、教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

3、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成绩好坏的关键所在,制定好有效可行的复习计划,避免盲目行动,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各位化学专家的复习经验学习,我们化学组准备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复习: 四.新课程复习的应对策略

1、抓好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温故而知新,每节复习课都利用5分钟请同学回顾上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易错知识点。根据复习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联系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易混知识点多采用对比法,抽象概念多形象化,易忘易错知识常提起,难理解知识点多让学生问为什么等。每一考点复习完再和同学们一起小结,让学生感到复习有收获。每周至少一节练习课,主要精编近段时间学生做错的题目、近期复习的重、难知识点的相关中考题。或者限时训练中考题型,如选择题、填空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近早得让学生适应中考、积累方方面面的经验。习题讲评课是初三总复习的重要课型,也是教师和学生容易轻视和难上好的课,课前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以便课上能有的方矢,课上多让学生分析,自己找错因。较难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要用到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再分析题意、划出关键句、找出隐含题意、规范答题。大部分同学不会做或做错的题,要教会学生从哪入手、学会理解题目意图、分析找到可以迁移的已具备的知识点和方法,让学生感到这些题目不是高不可攀,讲解习题既要复习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解题信心和解题能力。

、切实做好“抓双基,抓落实”的常规工作。

要搞好复习备考工作,教学常规工作要常抓不懈。但如何落实教学常规中的分层教学是一件困难的事,复习中不搞好分层教学,容易挫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我们要在分层教学方面做努力,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在平时化学教学中特别注意对他们的规范化要求、强化练习。例如,元素符号、化学用语规范化书写,易错的仪器名称;边缘学生的基础知识过关等。对能力较高的学生要比较注重综合实验和综合计算能力的提升,以便在复习过程中收到显著的效果。

3、加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化学信息能力及自学能力。

应对新课程的中考,要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阅读训练。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准备采用简答题、结合生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图表图像的阅读与理解数据处理能力、推断题的专项练习和实验综合的归类训练等,使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会始终把提高学生阅读、处理化学信息能力作为复习工作中的重点来抓。

4、加强应试指导

培养非智力因素

充分利用每一次练习、测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如对选择题、填空题,要注意寻求合理、简洁的解题途经,要力争“保准求快”,对解答题要规范做答,努力作到“会而对,对而全”,减少无谓失分,指导学生经常总结临场时的审题答题顺序、技巧,总结考前和考场上心理调节的做法与经验,力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和临场审题、答题的具体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5、注重能力培养,强调解题规范;注重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析 在初三化学复习中,在讲解典型计算题时,抓住规范化要求的流程,让学生审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讲。确定题干每句话中的关键词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过程分析或读图分析,写出分析过程或相关化学方程式。由于中考化学试题属于“踩点给分”即分步判分方式,所以一直强调书写要注意科学性和规范性。

6、加强实验教学

为了提高复习质量我们会重复新课中部分做过的实验,这样有利于分解教学难点、突出重点。而且在实验中不断强调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和实验规律,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正确处理好复习过程的“三种关系”。

在中考复习备考中,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基础、能力、心理”这三者在不同的复习阶段的关系。在复习的最初阶段中基础是排第一位,其次是能力和心理;在复习的中间阶段这三者中能力排第一位,其次是基础和心理;而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则以心理为第一位,其次才是能力和基础。

研讨会化学 篇6

大位庄中学

郑红启

2015年3月19日,我参加了2015年中考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两部分组成: 上午是石家庄老师做了对中考试卷的整体分析,对典型试题的特点进行了评价。下午是两位刘老师的观摩课。

在上午的研讨会上,刘老师强调的是基础与能力并举,因为在整套试卷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这三种试题的分值之比约为3:5:2。2015年的试卷形式和结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试卷主题将体现注重基础和体现能力两个主题。这次活动为我指明了复习的方向:初三复习已经进入紧要关头,随着中考的临近,复习进程也相继到了一轮的后期阶段,现将我个人的复习过程和一些心得提供出来,供大家批评和指正。

1、三轮复习方案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采用了紧扣书本,以各章节的概念和公式的为主线,进行从浅入深、由易至难、从熟到精的强化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跟住我的思路和运用我提供的方法认真完成复习任务,在这个阶段我打破了课本的顺序,让学生在复习时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对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第二轮复习以专题讲座为主,进行每一部分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有系统有目的的学习物理,让他们感觉这一阶段中不是没有什么可学,也不是什么都会。对各个系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让他们有内容可学,能感觉到通过二轮的复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第三轮复习主要以训练为主,训练后进行详细分析,对优等生进行特别辅导。我还将结合中考形势关注热点,尽可能的分析出中考中所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题例。

2、优等生的培养

对于优等生我采用合理使用时间,每天一到二题的专项训练,让他们能更好的掌握中考的题型和题例,加强训练他们解题的速度和技巧。每天对训练的题型或题例中存在的问题,适当地进行点拔与讲解,让学生在无压力和作用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3、普通生的引导 对于班级中一部分不学或厌学的学生,我采用课堂重点关注,课后跟踪,及时检查作业,不放过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掌握中考中应掌握的基本题型和题例,争取每节课都能有所提高。

4、学生对学科认识

物理是一门中等学科,课后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量,绝不占用其它学科的时间和学生过多的精力。而制订复习计划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的现状,明白自己擅长的是什么,不擅长的是什么。擅长的地方要继续保持,并时常再巩固一下做到熟能生巧。不擅长的则一个地方都不可以漏掉,要全部都记下来,然后根据这些整理出来的条目一条一条解决,抓紧时间一点一点认真仔细地把这些“硬骨头”消化掉。把不会的变为擅长的,做到能灵活运用,少出差错。

5、同头课教师合作的重视

在日常的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同头课教师之间的配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取人之长,避己之短。

研讨会化学 篇7

关键词: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医学八年制,科研思维

医学八年制教育是医学博士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本校作为军队首批试点院校之一,从2004年开始进行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培养。为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除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之外,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的必修课程,与众多医学基础学科广泛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学内容涵盖了诸多生命体内一般规律及经典理论。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学科的迅猛发展,学科前沿内容也不断更新[1]。针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在该专业学生中开展了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旨在巩固学课堂基础知识,同时达到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科研思维的目的。

1 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基本思想

研讨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德国大学,目前已成为国外高校教学的主要方法[2]。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郭汉民教授创造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将教学方式由“讲授式”变为“研讨式”;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将教学形式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将师生关系由“主-客”变为“主-主”合作关系[3,4]。深入领会研讨式教学法的宗旨,结合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及高素质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在单纯课堂讲授基础之上,使学生主动融入学习中来,教会学生在自行提出问题后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在文献阅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与老师间就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在探讨中学习如何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

2 开展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全面提高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综合素质

为将“研讨式教学法”融入生物化学教学,达到提高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综合素质的目的,笔者在200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开展题为“代谢紊乱与疾病”的研讨论坛。

2.1 理论课程教授

“物质代谢及调节”篇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理解性记忆部分较多,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目前,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在临床也极为常见,作为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更应融会贯通的掌握好此部分内容。因此,老师在讲授“物质代谢及调节”相关章节内容时,注重理论与临床疾病相结合,引导学生发掘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2.2 研讨式论坛的选题

学生按5~6人自由组合成五组,每组配以一名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并获博士学位的指导老师。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科研文献,老师首先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中英文科学文献数据库,并结合理论知识以学生兴趣为基础查阅“代谢紊乱与疾病”相关的文献,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型论著的一般结构、写作模式及文献阅读技巧;同时,八年制学生普遍英文基础扎实,老师尽量引导学生阅读国外的相关学科前沿,学生自行讨论并确定各组选题。引导学生选题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发现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

2.3 小组内部研讨实施

经前期准备对研讨方向更加具体化确定后,各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更多相关文献,组内学生间针对问题相互讨论、交流思想及总结归纳,并定期与带教老师沟通,对于文献中的疑难问题,老师带领学生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及时解答。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及时问题反馈再讨论研究的模式,最终将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生对该选题的思考总结成PPT形式并附相关摘要。该环节充分体现将“研讨式论坛”渗透入生物化学教学中的理念,可达到提高学生文献阅读及总结技能、团队协作及培养独立科研思维形成的目的。

2.4 集体汇报

在研讨式论坛的最后阶段,在基础部、教研室及学员队协助下,邀请教研室进行代谢紊乱与疾病方面研究的专家及我校附属教学医院内分泌科的临床专家集中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以全英文形式进行,在每组汇报结束后,专家均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并给予点评视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评分。通过此环节可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科研思维,并锻炼其英文表达能力、科研逻辑思维能力等。

3 深入总结,评价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效果

在活动结束后经问卷调查知,学生普遍认为本次研讨式论坛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篇章的有益补充,通过本次活动不仅扎实掌握了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理论联系临床,极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掌握了科研文献的查找和阅读方法,学会了如何寻找问题及分析问题。评审专家们则认为,该论坛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了生物化学的教学框架,同时有益于系统培养八年制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研讨式教学不是单纯的脱离老师、脱离书本和脱离基础课程,而应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掌握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应用已有知识发现新问题,并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科研思维的形成及创新能力[5,6]。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在医学八年制学生中开展,既能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科研思维体系,为今后全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查锡良.生物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2]郭汉民.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6,(3):34-35.

[3]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5):195-199.

[4]张宪,李志勇,刘卜源,等.研讨式教学模式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高[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1,13(6):38-40.

[5]唐洪俊,刘竟成,曹杰.研讨式教学实践与体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2):161-162.

荒唐的研讨会 篇8

在这个紧要阶段,一线教师谁都不愿外出,而且这次外出是三天。出去这三天,学生的功课怎么办?期末复习不到位,成绩没有考好的后果大家心知肚明。

无奈,教务处找到了拉姆,这位来自加拿大的外教。

听到安排自己去参加研讨会的消息后,拉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欢呼雀跃。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看到拉姆不断地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穿梭。拉姆步履匆匆,这是以前很少有的。

我们问拉姆,这几天怎么啦,恨不得自己身上长翅膀?拉姆肩膀一耸,两手一摊,说,还不是因为要去参加这个“高效课堂研讨会”。

我们很纳闷,去参加个研讨会也值得这么紧张?拉姆说,在加拿大,他们去参加会议都是又喜又怕。喜的是可以有机会学习,怕的是会前相关主题材料的整理。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会议的通知至少提前半年发出,有些会议通知甚至会提前3到5年,因为大家要首先知道会议的主题并且为这个主题做大量的研究或实验,更要准备好高质量的发言论文。

拉姆用大拇指托了托摇摇欲坠的眼镜框,肩膀一耸,两手一摊说:“对不起,不和你们聊了,我还要去准备准备。”

我们才明白了这几天拉姆匆匆忙忙的原因,心里嘲笑拉姆还真把会议当回事。

办公室的同事纷纷议论,要不是在6月份这个节骨眼上,还轮得到拉姆出去?学校里谁不想出去参加各式各样的会议?其中的原因大家心照不宣。

会议的日子到了。拉姆也按时去参加了。三天后,拉姆骂骂咧咧地回来了。

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拉姆这样生气。拉姆嘴里不断地说着:荒唐!无聊!多么荒唐!多么无聊!

拉姆双眼冒火,胡须也一抖一抖的。我们心想拉姆这是得了便宜又卖乖。

拉姆说,他一辈子都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荒唐的研讨会。

拉姆于是和我们介绍了他参加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第一天上午报到,下午专家讲座。第二天上午是交流会。剩下的时间都是外出旅游。离开时竟然还派发了纪念品。

我们心里想,大家以前参加的各种会议都是这样,大同小异而已,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拉姆接着说,专家讲座真受不了,竟然是专家一个人在台上讲了近三个小时,和台下听众互动的时间几乎没有。拉姆说,他在加拿大的时候,专家讲座一开始就是在互动中进行的,哪里会一个人高高在上,噼里啪啦地讲这么久?难道专家把下面的听众当木头?下面的可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的话就要交流,就要争辩。拉姆叹息地说,早就听说过中国的专家讲座是封闭性的,追求的是知识的完整性;而国外的专家讲座是开放性的,追求知识的当下性,要在互动中获取新的智慧火花。

拉姆说,让他最愤怒的还是第二天上午的交流会。发言的老师压根就没有准备,都是应付了事,都讲些皮毛现象,而且都喜欢说“抛砖引玉”之类的奉承话,哪里能深入谈到问题的本质,起到研讨交流的作用。拉姆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们,中国不是有句古话: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认真准备的研讨能研究出什么东西来?

还有让拉姆不解的是,研讨会安排的时间是三天,可有一半的时间竟然是在景区游览。拉姆说,要是在国外,组织者肯定要受到纳税人的强烈谴责甚至被告上法庭。开研讨会怎么能借机旅游?国外要去旅游也行,但要与会者自己掏腰包。

拉姆像只愤怒的火鸡。我们心里却嘲笑拉姆,老师难得出去一次,出去的目的不就是图点“放风”的心情?

这时,学校的出纳来找拉姆去报差旅费。拉姆说他只报了前一天半的费用,旅游以及纪念品的费用他坚决不肯报。拉姆说连这种费用都要公家出,那将会是他一生的耻辱。

研讨会化学 篇9

第三单元 中央与地方关系基本制度

5、中央与地方关系基本制度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辛向阳研究员指出,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应当正视中央与地方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体现在各地方发展的失衡、以及央地关系的复杂性。同时,辛教授认为目前在央地搏弈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强大的国有企业的背影。这背后诸多力量的角逐,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现在很多省经济实力很强,这些经济实力的变化使得中央与地方关系,尤其是中央在对地方的调控力度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辛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对策:首先,以法治的力量来推进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进程。其次,当下要建立事权与财权研究的评估机制。再次,区域制度化、组织化向区域法治化进程转化。要在区域发展的前提下,理出一条法律规制的程序与道路,形成一套法律的机制与规则。最后,要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财权与事权的关系、二是垂直与扁平的关系、三是党政关系、四是民主与共和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问题上,国际上有一些好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当前研究央地关系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有极大的重要意义的。

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博士生导师朱福惠教授回应了辛教授的发言,同时结合自身厦门特区的实际,论证了央地关系的复杂性。朱教授提出政治公共管理学中的一些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是值得借鉴的。

6、中央与地方关系立法制度

中央党校封丽霞教授认为地方立法的第一个价值在于拾缺补遗。第二个价值在于创新。中央立法的立法成本比较大,地方立法的成本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第三个价值是立法民主价值的实现。通过地方立法,在地方立法的小单元中,公民的参与才能变成可能。与此同时,封教授也指出了地方立法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立法的重复性现象比较多,另一个就是立法的“先行先试”问题。象上海浦东、天津滨海,这都存在

一些先行先试的问题。面临这一问题,有很多法律上的困惑。有试验就有风险,失败了风险由谁承担?封教授为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学者们去深思去研究。

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杨小军教授认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很多方面是政治学与宪法学的问题。封教授对三十年的成就与几个问题的梳理是非常中肯与有见地的。我国存在的特殊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我们的国情有关。我们的党是靠革命取得的胜利,而不是靠民主选举而产生,所以相对而言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民选政府的概念。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地方官员主要对上负责,而不是对选民负责。另外,杨教授还指出目前比较突出的财税体制的问题,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匹配问题。

7、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潘弘祥教授解释了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难的原因。认为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出台就涉及央地关系问题。中国是典型的行政化的分权方式。这种行政化的分权方式在中央集中垄断之后,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使得中央与地方关系很难按宪法所规定的模式来运作。权力具有天然的扩张性的倾向,中央一旦拥有权力的话,就不会轻易再把权力下放到地方。潘教授认为要改行政化的分权方式为立法化的分权方式,使得国务院不在分权模式中占主导地位,让立法机关在分权模式中占主导地位。此外,还要建立起民族地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田艳副教授指出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难的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没有遵循法治化的道路。自治区自治条例在出台前法律上是没有规定要报国务院各部委征求意见的,但是在实践中却每次要征求各部委的意见的,所以一征求意见就遭遇各部委的反对,遇上了“审批难”的问题,一直不能出台。同时,田教授还认为现有自治条例的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都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抄袭,自治条例的质量低下导致不能有效的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推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的发展。

8、论地方立法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王锴副教授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从讨论地方立法权转而来讨论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问题。王教授认为对地方立法权这一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它有助于更加明晰央地权限的划分。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曹旭东认为学者们似乎限于法律的框架之中来看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这个问题,中国需要在法律与政治关系的角度看,中国政治架构不是法律问题,政治问题是前提问题,探讨中央地方关系首先要考虑政治上的前提和可能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角色没有转换完成。提出要打破法律框架,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国务院法制办青锋司长认为要从实际出发,注重中央和地方究竟存在哪些新变化。同时,在实践中,立法主体的增加很有限度,要用非常严格的程序进行控制。不能以领导人的意志说了算。行政化分权转变为立法方式分权值得讨论,尤其涉及到自治区自治条例问题。比如很多学者都提到的国务院放权问题,这其中更多的是涉及到利益博弈的问题。对于地方立法权更应多关注合理性。同时,青司长认为讨论立法基本制度问题,目前现状需要关注,立足现状更有说服力。对于,通过行政区划的变更带动经济发展问题。这涉及一个成本问题。最后,青司长呼吁建立中央地方关系法治化的模型。

第四单元 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建构

9、民族地区财政权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院长戴小明教授就民族自治地方(地区)财政权这一问题进行了四个层面的描述:

首先,财政权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宪法权利。现代宪政国家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因此财政权成为宪政重要内容,也是限制政府的一种方式。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权相关法律主要有:我国宪法117条,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权规定;预算法第32条;民族区域自治法62条关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规定。

其次,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权的层级是与我国目前实施的民族自治体制相对应的,主要有四个层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其中主体是前三个,最后一个是补充。

再次,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权的现状。首先,对自治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利的重视不断加大。其次,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权利不断增强。这种增强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的增强与转移支付的加大。但是这种增强仅主要体现在自治区、自治州,而自治县的财政能力却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最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权的困境。第一、从经济基础的视角上看是财政薄弱,自给能力差,制度规则与潜规则同时并存造成了不同层级的自治地方财政能力的差异;第二、制度规则视角上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很不规范,缺少公正性、公开性、规范性这三个法治环境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特征;第三、基层财政主要是保吃饭、保生存、保稳定,财政能力很有限,甚至情况比较差。

戴院长认为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建构应当从地方出发进行试点,同时完善现行的财政转移制度是最好的突破口。并且,政治家与学者之间在认知上是存在差异的,不进入实际中不能了解实际的情况,这就需要考验我国政治家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生导师陈云生教授回应戴院长的发言,认为戴院长从财政这个角度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制度进行的梳理,是非常必要的。戴院长提出的困境非常重要,也指出了解决困境的道路。陈教授认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建设不易展开,而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则更容易展开,容易达成目标。同时,作为解决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权问题的一个思路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容易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造成障碍,因为“吃皇粮”的思想并不能提升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积极性,西方国家的经验即使明证。如何提高自治地方的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值得学者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10、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法律冲突调节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刘海波副研究员认为一旦不同法律之间出现了层级冲突有两种解决方法,一个是政治层面,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是司法调节,选择性适用,就是在案件中是否适用。如果发现抵触,地方性法规和法律冲突,逐级报请全国人大常务会。同时,刘教授还提出要完善我国既有的审查制度,而不是建立权威的抽象审查,只有建立判例制度,依靠立法和司法的双轨体制,调节央地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法治化。

中国政法大学王建勋副教授同意将法院的介入作为解决法律冲突的一种方式。但是,王教授提出如果单纯只采取由法院审查地方法规是否与中央法律抵触,这是完全不够的。因为,如果中央法律法规本身就存在问题怎么办?王教授认为,更重要的是法院应当有权利根据宪法或宪政原则、精神对中央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审查。因为,实际在我国,很多中央法律都是有问题。如果不能突破“法院仅仅只能通过选择适用法规的方式来实现调节作用”,不能给予法律违宪审查权,那么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是无法真正实现的。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度地方自治与高度中央集权的困境

云南大学法学院沈寿文副教授认为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主要方式就是分权。我国当前走了两个极端,第一个是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第二个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自治权。国际社会上的“自治权”主要体现是如果中央侵入地方自治范围事项,地方可以诉诸裁判机构,反之亦然。而我国的自治权是说其他地方没有,而当地享有的权利。因此,我国的自治与国际上的自治概念是不同的。沈教授还提出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切入点是必须的,这一制度实质是我国国家权力配置的问题。对这一制度主要考虑的是其设置上如果回归宪法文本的话是否存在问题。如按我国当前宪法及法律规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方面是作为塑造政权组织形式的制度,这是横向层面的表现,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一权独大的体制。另一方面则是作为塑造国家结构形式的制度,这是纵向层面的表现,实际上蕴含地方自治的内容。

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高度地方自治的制度设计,却被生硬地植入一个注重高度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中,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困境。因此,重新审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必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学博士后认为,中央与地方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应然层面,第二是规范层面,第三是实然层面。法学家应该在第一与第二层面之间,特别应当重视对法律文本的规范分析。王建军提出是否能从宪法规范层面对中央民族大学英文名称的改变分析?同时,我国宪法在分析中央与地方关系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指导作用?同时,人大在宪法文本中是否真正存在“一权独大”的现象也是值得探讨的。

12、地方治理的本土资源

苏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海坤教授主张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从村委会开始把社会权利发展起来;

二、加强党内民主;

三、地方制度应当创新,不要害怕多样化;

四、特别警惕部门、地方集团利益的扩张,警惕垄断利益对中央的影响。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杨伟东教授认为认为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是建构性的,就从解放思想,从自治开始,改变央地关系,很重要是提出多样化,提供思路。但多元化的起点是什么?本土资源应放在何种位置?在大的框架下,单靠地方发挥资源,作用很有限。组织部长学习发言,公推直选,问题就是,提倡地方创新,但整个控制权在中央。所以应该充分给地方空间,否则永远是空盘。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张树义教授指出现在考虑央地关系,需要考虑联邦制问题。危险境地,群体事件,此起彼伏,对任何政权都很危险,极端事件如成都的房屋拆迁案引发的自焚案。这对政权一个极为危险的信号。张教授认为大国没有一个国家,搞集权是成功的。我国需要考虑联邦制,经验上,理论上都成立。自治、联邦就是从人性来的。自己事自己做主。基本人性。从这里升华出个人自主,超过个人范围,就是资源合作,然后市政自治,在此基础上,才有公共权力。从下到上,在人性基础上建立起了国家。从上到

下,蔑视人性,不符合人性。我国社会转型,要回到原点,如何建立符合人性政治体制?永远要有明确战略目标,那就是奔向联邦制,这是最为根本的指导。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姜明安教授认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权力配置上,包括人权、财权、事权、人权的配置。姜教授指出:首先,央地关系只要有法律的规定,就是法制化。其次,不但有法律制度的规定规定,还要有其它的制度为支撑。第三就是价值的判断。要有判断的标准,强调达到合理的配置。一种是从下到上的配置,还有一种是从上到下的配置。存在这两种的配置方式。还有是央地在动态的搏弈,最后姜教授认为权力按一种模式配置,更要注重权力的保障机制。一种是权力机关来保障,一种是司法机关来保障,都要有完整的机制。并且由法律来保障,唯有此,才能真正的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问题。

自由讨论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周叶中教授认为研究央地关系法治化,首先要明确为什么有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其实然是什么,应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央地关系的基础。央地关系的内涵是权力配置关系,其实质是利益关系。基础问题的视角应当是研究的基础。央地关系法治化的研究应当以宪法文本为基石,但是,宪法文本在我国当前央地关系中是否起到了作用,其构建的体系在实然中是否得到实现。因此,宪法文本的适用是值得研究的。

总结

陈斯喜 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

陈主任认为这个会议开得很有特点,会议很紧凑,四个单元,加上发言人、评议人、主持人的发言,效率很高。同时,也表现在讨论的问题很广泛,今天是开小会研究大问题。讨论的问题包涵了整个央地关系的方方面面,具体到立法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方自治制度。第二个特点是务实理性,问题意识比

上一篇:历年高考作文素材下一篇:评语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