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9篇)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1

按照市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市委党校在总结学习成都置信培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实际,深挖潜力,全面推进,在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市委党校现拥有教职工39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管理体制,由市委书记兼任校长,党委书记、副校长负责日常工作。领导班子成员4人,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一名,党委委员、副校长3名。党校内设机构5个,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培训部、理论部、总务处等。专业教师12人,其中,高级讲师7人,讲师4人。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科以上,研究生学历3人。2014年以来,党校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干部教育培训人数和培训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突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培训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市委2015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要求,市委党校充分发掘潜力,多渠道、多方位地承担办班任务,全年共举办了包括全市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重新选派的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班、计生干部培训班、统战干部培训班、2

篇,申报省级课题一项,青岛市级课题二项,在青岛市级报刊上发表或获得青岛市级科研优秀奖以上的理论文章10余篇,撰写的《党员姓党—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和职责》一书拟在年底由红旗出版社出版。

一是建立科研奖惩机制。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年初制定并实施《市委党校科研成果管理规定》,规定最低科研工作量,鼓励全体教职工发挥党校理论优势,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对科研成果突出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完不成科研任务的教学人员,当年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不能参加本轮岗位聘任的竞争。

二是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市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按照市委部署要求,今年精选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创建文明城市常态化的工作水平》、《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沽河新城食品谷和国际蔬果食品交易物流港建设》、《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维护网络和信息安全》三个课题,组成课题组进行调查研究,力争科研出精品、上档次,为市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三)提升服务理念,做到后勤保障有力

为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市委党校转变观念,强化以“教学为主体、以学员为中心”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是按时完成了宿舍楼改造工作。对学员宿舍楼进行了重新装修改造,共装修标准客房166间,配备了有线电视、洗漱用品、床上用品、空气能热水器,切实改善了住宿条件。

二是新建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室。为保证网络教学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利用腾出来的办公室,投资10万元新建了一个可容纳100人的多媒体教室,配备了课桌椅子,新上了音响系统和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党校培训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三是优化了校园环境。投资10万元对校园进行了全面绿化,在主要办公场所、宿舍楼、餐厅等公共环境中设置了看板、宣传栏和标语,加大对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力度,营造一个清洁、美丽、严肃的教学氛围。

四是推行自助就餐。投资10万元对餐厅一楼进行了装修改造,美化就餐环境,聘请优秀厨师,每天制定并公布菜谱,不断变换口味,搞好成本核算,厉行勤俭节约,保证学员吃饱、吃好。

五是实行网格化服务。培养党校全体工作人员的真诚服务意识,实行挂牌上岗,倡导微笑服务、耐心服务、主动服务,细化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做到服务到位,责任到人,强化集体监督检查机制和领导抽查机制,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六是建立服务反馈制度。定期召开带队领导、班委会议,发放测评表,在宿舍设立管理室,随时收集学员对服务的评价和要求,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党校的努力得到了学员的普遍认可,在每个班次的问卷调查中,学员对党校的后勤保障工作的满意率都有了很大提高。

二、当前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工作措施

炼机制,定期组织教职工到上级党校、高校或其他培训机构进行学习研究;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安排1到2名教职工到基层挂职锻炼或者外出考察,从而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三是加大教职工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并实施最低课时量、集体备课、新课试讲、科研成果奖励、教学和服务质量评估等管理制度,努力实现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和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2

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以来, 我国现代化工业建设长足发展, 集约式工业科技园、工业产业园基本成熟, 区域内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企业群。在这些企业群中,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特点, 一一调研, 恐怕我们这些长期担任专业教学任务教师的精力不济盲目调研, 将会劳民伤财且收效甚微。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学校不同专业的实际特点, 选好企业乃至企业群, 有针对性进行调研。武汉仪表电子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做法是:首先明确调研目的, 确立具体可测目标;然后选定企业群, 分组展开调研。

1. 调研目的

为了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的人才更贴近于企业要求, 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技能迁移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能够更准确地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校专业教育教学理念更贴近企业要求, 教学环境更贴近企业环境, 课堂组织管理方式更贴近企业生产管理方式, 课堂教学评价更接近企业评价模式。期望通过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寻求校企合作路径, 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2. 可测目标

(1) 了解机电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2) 明确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及岗位职责要求; (3) 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4) 在合作企业寻找合适人员组建“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 (5) 寻求能够支撑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企业及企业兼职教师。

二、调研具体任务与工作安排

我校针对性选择接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企业群进行调研, 并依据企业地点不同或行业领域不同进行划分打包, 由指定责任人负责该地区或该行业企业的调研, 调研结束后提交调研记录及相关信息整理资料。

机电专业可调研企业: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汽车制造类企业、自动化类企业等 (见表1) 。

对第一轮调研进行分析总结后, 依据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现状, 以及为中职毕业生职业发展提供的空间, 有选择性地缩小调研范畴, 深化调研内容, 开展第二轮企业群调研, 且对第二轮企业调研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 (见表2) 。

三、调研信息的整理与分类

我校示范校建设企业群调研工作, 对企业群调研访谈结束后, 立即整理访谈记录, 对信息进行归类处理;问卷回收后, 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具体信息整理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业企业现状分析

根据访谈记录、调研数据统计, 对武汉产业、机电行业、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国家政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对行业发展、对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发展做出预测。随着武汉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倍增计划”,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武汉市制造业不断壮大, 因此很多企业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如日立电梯在今后五年时间里, 需技能型人才约3千人左右;东风本田2013年需一千员工;合康变频武汉公司需450人左右;武汉格力电器有限公司、武汉丸顺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武汉市重型机床厂、武汉顺威电器有限公司、武汉洪山电工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公司对机电专业毕业生2013年的需求量估计在1千人左右。

2. 中职毕业生的岗位分析

岗位分析是核心部分。岗位分析包括企业对中职毕业生量的需求分析、中职毕业生具体岗位的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岗位技能要求的分析、岗位职业素养要求的分析等诸多方面。

企业调研中, 企业为我校机电专业学生提供的岗位主要有:质检岗、机电产品制造岗、机电设备维保岗、机电设备组装岗、普通操作工岗, 所占比例分别为:27%、24%、12%、17%、20%。以企业电柜装配岗位为例, 其典型工作任务是对检测、控制部分的电路进行安装;岗位技能要求有电气识图能力, 电工基本操作技能, 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岗位职业素养的主要要求是细心、规范。

3. 中职毕业生发展空间的分析

企业调研中, 毕业生岗位分析除上述“首岗”岗位分析之外, 还应注重毕业生后续发展空间的分析, 为本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 为其后续成长与发展提供路径与空间。分析中, 同样从具体岗位着手, 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岗位所需技能与职业素养等。我校在调研中发现, 企业关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有管理型提升及技术型提升两条渠道。管理型提升岗位有班组长岗位;技术型提升岗位有质检岗、测试岗、维修岗、售后服务岗、设计改造岗等。知识技能要求应具备有电气拖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PLC的基本知识, 了解自动控制理论知识。职业素养要求是对工作富有责任心, 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 不轻言放弃;在工作中能与同事交流, 能与管理者有效沟通, 能够正确地理解管理者的意图, 与公司员工协力合作;对待工作能够用心用脑, 能够主动学习进修。此类要求正体现出8项职业核心能力中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等能力。

4.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分析

调研中, 用人单位希望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前能够有一定的技能操作能力, 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教学中应注入企业元素, 应正确引导学生的职业观;注重对企业的宣传, 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了解企业, 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 不至于到企业后流失率高居不下, 既影响企业生产, 又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最好具有企业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能讲能做,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夯实学生技能。此类要求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促成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 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的传授与指导, 培养学生具备企业所需并且用得上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现教、做、学一体;注重教学组织管理的企业化, 使学生在校具备一定企业运作知识, 缩短企业上岗适应期;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 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 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调研信息的应用

我校机电专业在进行企业群调研后, 依据调研信息的处理与分析, 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级, 采取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 以班主任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的“班主任负责制”教育模式。推行教学任务在实习实训车间完成的“全程车间式”培养模式;在班级常规管理中, 将企业元素融入班级管理的准企业化班级管理模式。在准企业化环境中, 按照企业工作流程进行任务分解, 建设突出职业核心技能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合理分配文化课、专业课课时比例, 突出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 明确专业方向课程, 使文化课课时比例达30%, 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课时比例达20%-24%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采取聘用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课堂教学, 参照企业评价标准给出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中将技能要求、素养养成融于一体, 全面推行技能素养双元评价模式。经过为时一年多的示范校建设, 我校机电专业学生在学习氛围、班级管理、活动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武, 曾多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斩获奖项;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稳定率高、上手快、有上进心, 颇得用人单位好评。本专业接待参观交流团队数十次, 获得校内外同行的肯定与好评。

参考文献

[1]陈宇.国家技能振兴战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999, (2) .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3

一、尊重规律创新路,不断探索基层党校现场教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做好各类工作,要尊重规律,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自然规律。虹口区委党校在党员干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尊重规律办事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可能一事无成或前功尽弃。现场教学成为各单位努力挖掘的新的重要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党性修养和领导素质的提升。其中,尊重规律、了解并顺应教学规律是开发和培养成功的现场教学项目的前提。

(一)调查研究是尊重基层党校教学规律的重要方法。调查研究是做好开发、建设现场教学基地的基本功。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建设一个好的基地、作出一项符合实际的决策,都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善于集思广益。

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掉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虹口区委党校认识到,那些分布在当地弄堂的名人古迹、陈列在展馆中的文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和照片,站在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场所,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感知到当年的共产党人历尽磨难、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深刻体会到勤劳务实、感恩奉献的革命品质。因此要充分挖掘这些优秀革命传统的精髓,激发民族的智慧和潜能,弘扬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构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推动、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

(二)因地制宜是尊重基层党校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虹口区委党校认识到,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面对的问题错综复杂,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照抄照搬。在开发不同类型的现场教学基地过程中,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差异性,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善于扬长避短,找准好思路、形成好制度、制定好举措、抓出好基地。对虹口区来说,多伦路的红色记忆,前后绵延两公里,教学内容大致分布10个点,时间跨度30年,共产党人在如此恶劣条件下开展城市斗争,信仰、忠诚和分散、隐蔽是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亮点,应该充分地加以运用。

(三)抓好重点是尊重基层党校教学规律的突出表现。虹口区委党校认识到,尊重教学规律要分清主次,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要矛盾就是在诸多的事情中先找出最重要、最关键的事情来做,通过抓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针对问题实质找到对策和办法,找准突破口、打开新局面。“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抓不住、难题解不开、特色抓不出,虽天天忙忙碌碌、却年年碌碌无为,必定错失良机,更不可能创造出经典现场教学基地。因此,他们梳理了十多个现场教学点,但始终抓住多伦路的红色记忆这个教学重点反复提炼、科学优化,追求精益求精,终于逐步浇灌、培育成为上海市局级领导干部现场教学基地之一。

二、深化内涵强宗旨,不断加强现场教学与党的中心工作高度契合

虹口区委党校认识到,多伦路红色街区所涵蕴的历史风云、时代精神和价值观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因此,在开展现场教学过程中,他们力求避免出现讲故事、图热闹现象,而是注重挖掘红色故事、历史人物以及先贤先烈遗址遗迹之中的理想信念、忠诚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这恰恰是党的群众路线所强调的宗旨意识的最好体现。

一是将多伦路红色街区的现场教学主题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高度契合,反映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的光辉历程。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上海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并“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在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的。

二是将多伦路红色街区的教学价值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高度融合,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心路。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的城市斗争历史本身就是追求真理、惩恶扬善、践行理想的奋斗史。如果说,隐蔽战线视野下的斗争模式强调的是孤独斗争的话,那么,群众路线则是强调保护群众利益、强调在群众中生存和发展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和追求,两者从不同角度都强调了共同的价值目标。每一个分散的点是孤立的,但是在点之外、在线之上、在城市万里之遥,处处是我们的同志、处处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三是将多伦路红色街区现场教学的运行机制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高度统一,反映党史教学和现实政治的有机重叠。由于教学点多、面广、涉及单位达到五个处级单位和四个基层组织,在确定了这个教学点之后,虹口区委党校就通过协调会,组织、动员和引导文化部门、街道办事处以及相关居委会积极参与到现场教学点建设,取得政府和利益攸关方的认同和支持。保证了基层党校开发现场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通过经常性的有序参与和教学安排,建立起与各方密切、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联系,逐步形成科学化流程、合理化线路和规范化教学等制度。通过现场教学,实现了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和提高群众组织水平的有机统一。

三、综合运用善作为,不断释放现场教学基地的文化潜能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虹口区委党校在建设以多伦路红色街区为代表的系列现场教学点过程中,认识到要突破基层党校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在于是否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实招。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这是教学改革创新的核心要素。虹口区委党校认识到,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改革才会有动力、创新才有活力,现场教学才能不断翻出新意。特别是没有一个固定所辖的场所、没有一个固定的解说员工,在无地之地建设一个党校教学点,难度是相当大的。虹口区委党校跳出党校看党校、跳出课堂看课堂、脱开单位谈单位,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借助强势,变不可能为可能,聚焦党性教育热点,最终形成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要全面挖掘整理环多伦路文化带的内涵和价值以营造文化氛围。虹口区委党校开发多伦路红色街区现场教学基地的实践,得到了上海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的肯定,这给党校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机遇,他们将全面围绕中共在上海的城市斗争主题,全面梳理环多伦路、四川北路、甜爱路、山阴路的文化古迹和名人故事,计划利用情景再现、图像音像、PPT等先进手段,力求重现当年血雨腥风、卓绝斗争,把这些街区真正建设成为上海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要谋划实施重大文化项目以激发文化潜能。虹口区委党校计划,以多伦路红色记忆为推进虹口文化挖掘的突破口,谋划实施“红色文化”、“精武文化”以及提篮桥地区“犹太人难民文化”为特色的虹口三张名片,切实反映虹口历史、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在党员干部教育中的潜能。

作者系中共虹口区委党校副校长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4

一、项目实施的紧迫性

(一)依托渝北职教中心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是实现“三有一新”目标的迫切需要

7月,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国务院三峡办印发《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纲要(-2012年)》,明确提出了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目标、措施和任务。渝北是三峡工程淹没区之一,依托渝北职教中心优势资源,建设三峡培训就业基地,加快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进程,是实现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三有一新”目标的基础性工程,意义重大,应抓紧实施。

(二)依托渝北职教中心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是完成市政府交办任务的迫切需要

3月,市政府下发通知,印发《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渝府[]36号),把渝北区纳入规划范围。要求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通知》要求,在库区建设“1+15”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明确规定三峡库区移民培训就业基地近期建设任务安排在3年集中完成。是最后期限,时间紧,任务重,应高度重视,尽快决策实施。如果迟疑不决,不仅不能如期完成市政府交办的任务,而且还不能享受三峡库区移民工程用地指标政策和国家以及市政府专项经费补助,坐失良机,造成损失。

(三)依托渝北职教中心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是创建全国中职示范学校的迫切需要

1月,我区召开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把确定为“学校建设年”,明确提出“力争渝北中学创市级示范高中、渝北职教中心创全国中职示范学校和南华中学创市级重点中学成功”。调查表明,渝北职教中心创全国中职示范学校虽然还有许多困难,但最大的问题是学校占地面积小,在校学生多,生均校地面不达标。如果依托该校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可以充分享受三峡移民工程用地指标政策,有效解决渝北职教中心占地面积小的问题,为打造全国中职示范学校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渝北职教中心自1990年创办以来,历经艰苦创业阶段到合并扩建阶段再到创重提升阶段“三步走”战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向建设全国中职示范学校目标奋进。自成功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来,渝北职教中心不仅荣获全国半工半读试点中职学校、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等众多国家级和市级先进集体荣誉,而且还分别于和先后两次被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良好基础。

(一)渝北职教中心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基础能力

调查表明,该校现有校地132.5亩,校舍建筑面积92910m2,教学班216个,在册学生10756人,教职工443人(其中外聘125人),开设有电子、机械、汽车等6大类20个专业,资产总值约5亿元,是重庆3个万人中职学校之一,是区内实施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项目最理想的依托单位。

(二)渝北职教中心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实训场所

实作训练是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最关键的指标。渝北职教中心先后投入4893万元,修建了总面积达23000m2、有65个专业实训室的实训基地,可供3000余名学生同时实训,设备总值达2896万元。该校实训基地先后被评为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示范性电工电子专业、数控专业、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可为三峡移民实施专业技能实作训练。

(三)渝北职教中心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师资力量

调查表明,该校现有教职工443人。其中研究员2名,国家级名师1人,市级名师提名奖、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46名。专任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40%,另有35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师资力量强,能满足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需要。

(四)渝北职教中心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专业支撑

该校专业设

置实现了由传统专业转变为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突破,建成了6大类20个方向的专业结构。其中,电工电子专业成为全国首批示范专业,机械制造、计算机专业成为市级示范专业;目前电子与信息、数控技术、汽车制造与维修3个专业正申报为国家级骨干专业。这些专业切合渝北优势产业实际,可以为三峡移民提供多种专业技能培训,并且具有良好的就业市场。

(五)渝北职教中心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校企合作资源

该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实现了园校互动、校企融合,先后与60余家企业和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10余家企业开展了产教结合,不仅可以为三峡移民培训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市场。近3年,该校每年为社会培训农民工、三峡移民、安全技术人员等各类人员8000名至10000名,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基本条件。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困难

渝北职教中心虽然已基本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诸多有利条件,但对照市政府《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通知》制定的建设标准和要求,我区依托渝北职教中心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还存在校地校舍缺、标准厂房少、设施设备差等主要困难。

(一)校地校舍严重不足

市政府规划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建设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校舍,其中近期完善和扩建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校舍9.57万m2,远期建设9.48万m2,合计19.05万m2。按“1+15”的项目实施框架,16个基地平均建设校舍1.190625万m2,占地均18.04亩。目前,渝北职教中心占地为132.5亩,约87450m2,在册学生10756人,生均校地面积仅8.13m2。该校创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必须达到生均校地面积22m2的标准,尚差226.03亩校地,加上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校舍建筑用地,两个项目共需新增校地244.07亩。

(二)标准厂房面积较小

市政府规划分两步建设三峡移民实训就业基地标准化厂房,其中近期建设20.05万m2,远期建设55.6万m2,合75.65万m2。按“1+15”的项目实施框架,16个基地平均建设标准化厂房4.728125万m2。目前,渝北职教中心实训基地标准化厂房为23000m2,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训尚有困难,更无力为三峡移民提供实训基地标准化厂房,必须重新修建。

(三)设施设备数量较少

市政府规划分两个阶段为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配置教学、实训设施设备,其中近期配置11802台(套),远期配置33240台(套),合计45042台(套)。按“1+15”的项目实施框架,16个基地平均配置设施设备2815台(套)。目前,渝北职教中心配置有总值为2896万元的设施设备,但仅仅能基本满足在校学生的教学和实训需要,尚无力为三峡移民提供实训服务,需要为基地专项配置教学和实训设施设备。

四、项目实施的对策建议

渝北职教中心无论是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还是争创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都是民生工程,属政府行为,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全力实施。

(一)加强领导管理

建议区政府切实加强对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移民工作和教育工作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移民部门牵头,教育部门主动配合,发展改革、财政、国土、劳动保障以及农业等部门共同参与,负责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及日常管理,统筹协调基地建设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妥善解决基地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二)划拨建设用地

渝北职教中心无论是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还是创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都是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其建设用地建议由区政府行政划拨。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项目用地,符合三峡库区移民迁建项目有关用地政策。其用地指标建议由区政府按有关审批程序向市政府申报,在全区近500亩移民迁建剩余土地指标中划拨250亩,既解决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用地问题,同时又为渝北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提供用地保证。

(三)争取项目资金

市政府规定,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资金及设备主要来源于产业发展基金、对口支援资金、招商引资资金、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区县自筹资金和社会投入。在切块给区县的产业发展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基地建设;市级统筹部分也要安排用于基地建设。通过座谈调查得悉,市政府为每个区县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每年划拨建设资金900万元,至3年累计2700万元;安徽省对口支援渝北区三峡移民项目资金每年500万元,至3年累计已达1500万元;国家安排给重庆市三峡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达20多亿元,每个库区移民区县平均上亿元。建议区政府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向市政府争取项目资金,切实推动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

(四)解决厂房设备

市政府要求,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及其标准化厂房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社会参与的机制。坚持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渝北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平台,打破所有界限,组建以移民资产为纽带的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实训设施设备配置机制,由政府、学校、企业以入股等方式参与基地厂房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突破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的经费瓶颈。

(五)强化督察监管

创业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报告 篇5

一、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一)立项情况:

1.项目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建设示范性创业培训基地,打造特色创业培训基地,完成市政府和省人社厅安排的培训任务,满足我市创业者的需要。

(2)建设思路

围绕国家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主就业职业的需要,广泛发动社会,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中职)毕业生、农村劳动力以及社会其他群体开展创业培训,增强其创业能力和经验能力。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创业培训基地建设资金,由学校从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中统筹安排。

2.建设内容

(1)师资队伍的建设:我校现有持证的创业培训师7人,通过举办师资的培训班,使我校的创业培训师达20人以上。

(2)建设创业培训U型教室和模拟演示展厅:创业培训U型教室参照国外的做法,使师生的互动性进一步加强、适应创业培训的要求。购进创业模拟操作系统,加强学员创业演练。

(3)创业场所——建立25家创业实体提供商务型办公用房或各类工作室,水电、通讯、宽带等设备一应俱全。

学校希望通过创业培训的项目运作,充分调动广大在校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培训、指导、扶持学生创业,为学生提供创业演练和实战平台,孵化学生创新型企业,积极培养创业人才。

(二)主要效果

通过创业培训及创业培训基地的建设,预期2012年7月本基地实现创业培训550人,享受创业扶持政策的创业人员达35人,自主创业及自谋职业率达95%以上。预期2013年7月本基地实现创业培 1

训750人,享受创业扶持政策的创业人员达50人,自主创业及自谋职业率达98%以上。

二、基地建设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师资队伍建设

2013年4月在我校承办了一期“创办你的企业”(SYB)师资培训班,使我校的创业培训师达38人。

(二)教研教改工作

建立创业培训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成立学校创业培训教研组,引导各创业培训师加强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探索、案例研究和经验交流。2011年以来,共进行了7期校内教研教改活动,通过开展以 “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远教课为依托,组织好各课题的综合实践课活动”等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改进了传统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两年来我校创业培训教研组10人来到了省训练局培训基地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校创业培训教研组成为一支理念先进、结构优化、成绩显著、成果丰富、专兼职结合、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三)创业培训室的建设

两年来,共建设了3间多媒体培训教室及相关设施,其中我校南区创业培训基地2间,茂名市人才中心1间,创业培训区专门开展“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创业培训项目展示室

南区一号楼首层设臵创业项目和入驻企业创意设计成果两大主题展示区域。培训基地将根据我市经济结构特点和产业特色,定期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库,通过该功能区向创业者推介。同时为入驻基地的企业产品设计提供展示平台。

(五)创业培训服务区

在南区一号楼的首层设为服务区,创业服务区负责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小额担保贷款)、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指导、创业能力测评、政策咨询和创业信息等“一条龙”服务。还设有多功能会议室,开展创业能力测评、创业项目风险评估、创业者入驻申请评审、接待等。

(六)创业区情况

南区四号楼的1、2、3、4层东侧建成可容纳约25家创业实体入驻,按产业类型和规模分为4个区段。第一个区段以汽车服务项目、家电维修、产品销售作为主;第二区段以电子商务、网络工程和系统集成、通信数码技术、动漫游艺与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为主;第三区段以文化创意、软件外包及开发、等为主;第四区段以工业设计与模具开发、服务外包等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为主。

三、特色体现与示范作用

(一)为学生创业服务:对有成熟创业项目的学生给予场地、技术、资金、智力、实训等方面的扶持,提供经常性的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大创业政策宣讲力度,努力使每一位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都能享受有关政策。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创业风险意识教育,为有创业意愿学生提供创业测评、市场信息等创业信息服务,以及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代理、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服务,积极推广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做好创业跟踪服务,完善毕业生创业情况监测与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反馈相关信息,把创业成功率和创业效益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用于改进我校创业培训教育教学。通过两年创业基地的建设,为我校学生培训了2200人次,其中享受后续支持政策人数为2156人次,占培训人数98%自主创业及自谋职业人数为2101人,占培训人数95.5%。

(二)为社会服务:根据社会的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创业培训,达到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我校创业培训基地资源,发挥本校创业培训区、创业服务区、创业场所和项目展示区的作用,通过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本市户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参加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创业扶持,搭建创业共享平台,提升我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两年来共为社会人员培训93人,其中自主创业及自谋职业人数为61人,占培训人数66%。

(三)辐射我市中职技校效应:在做好我校毕业生和失业人员、退役士兵SIYB创业培训的同时,与我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展应届大中专毕业生SIYB创业培训,到目前为止,我培训中心已为我市3间中职学校培训了两千多毕业生。

(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几年来,我们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已有多人创办自己的企业,占创业成功率66 %,平均带动每一个企业平均带动 3人就业、再就业,取得明显的就业倍增效益,为构建我市和谐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建立创业培训基地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学校的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创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公共创业服务平台与社会化创业服务机构相互补充作用。

(二)公共创业服务水平还不够专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队伍能力建设。

(三)创业服务资源的利用率还不够高,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创业项目的推介成功率和创业培训基地的入园率。

(四)资金缺乏一直是困扰我校开展创业培训的一大难题,因缺乏资金,导致我校创业教育设施不完备,缺少实际体验创业的基地和场所。

(五)缺少行政职能权力,希望市政府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政策上能加大支持力度,为我校创业培训提供政策扶持和综合配套服务。

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提高专业化创业服务水平;不断拓展“创业场所”服务功能,加快向本市户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等延伸步伐;建立创业信息服务网络,优化创业服务公共网站和创业项目共享资源库;集中开展创业培训基地订单式创业培训和专家、中介机构跟踪扶持,将我校创业培训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茂名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培训中心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6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国防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国防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党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如何在国防教育中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党校在党员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科学设置课程、运用典型教育、加强党性教育和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党员领导干部在知、感、心、行四个方面增强对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的感受和理解,增强国防力量,建设美丽家园。

[论文关键词]党校 国防教育 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以国防教育为基础,通过国防教育强化国民国防意识和危机意识对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防教育历来是各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安全。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国防教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党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党员领导干部国防教育中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党校在党员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科学设置课程、运用典型教育、加强党性教育和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党员领导干部在知、感、心、行四个方面增强对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的感受和理解,增强国防力量,建设美丽家园。

一、党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方向

参加党校培训的党员领导干部,大多数在工作中小有成绩,颇受上级领导的信任和重视,代表着一定的公权力,加之社会上对公权力的崇拜和追随,其心理变化较为复杂,容易受外界诱惑,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冲击。党校开展国防教育通过进行军事理论知识教学和国防教育基地认知,从不同方面向党员干部灌输国防知识,宣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党员领导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学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伟大历史人物的重大事件,使党员领导干部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时刻保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通过国家观念或国家意识的灌输,可以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方向,巩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利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水平

国防教育使党员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国际形势: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了解国内外敌对势力入侵我国的野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切身感受“保卫和平、保卫祖国”是每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国防教育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比较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重大成就,使他们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感情油然而生。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更应该明白,社会要不断进步,国家要繁荣昌盛,中国要步入世界强国之列,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应该通过国防教育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和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以随时适应保家卫国的需要。这些教育理念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会使命感,从而极大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有利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

民主管理、依法行政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但当前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因长期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他们所经受的政治考验相对较少,一些干部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政治观点幼稚,对参与国防建设缺乏应有的热情。他们中不少人国防知识欠缺、没有尚武精神,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党校按照《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提出的“应当针对公民不同情况,分类施教,保证国防教育效果”的要求,按照党员领导干部的不同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国防教育,将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警示我们,现在社会安全与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特别是在一些敏感地区、敏感时段,保持社会安全稳定的意义更加重大。不少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在基层,社会的安全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基层干部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建设一支能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队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一般而言,基层政府的党员干部是社会维稳的中坚力量,党校通过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国防教育之后,可以使他们在了解掌握国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员的心理得到锻炼,形成准确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当社会的安全稳定受到威胁时,他们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二、党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防教育不够重视

党校一般都将培训目标定位于突出党性教育,提升管理能力,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干部人才,将党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专题教学上。认为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党校只是对在职党员领导干部开展的一个短期培训,简单地开设一个国防常识普及课就行,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甚至大多数党校不开设国防教育,对国防教育不够重视。因此,不少党校没有设立国防教育教研室,缺乏与党员领导干部相适应的国防教育内容,缺乏专门从事国防教育教学任务的专职教师,对已经开展的国防教育工作也缺乏有效的检查督促。同时,由于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防思想和军事知识,所以很多党校只是简单地请地方政法领导或军训教官做专题讲座,对学员在党校培训期间的国防教育缺少规划和安排。

(二)教学缺乏针对性

目前,党校开展的国防教育主要着眼于应对党委政府开展国防教育的普及职能,对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普及型”教育对那些在不同单位部门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学员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着眼于普及的党校国防教育,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没有体现这种工作性质的差异,导致党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没有特色,致使这些学员不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国防素养,不能很好地满足党员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国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工作成效不大

《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规定国防教育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公民”的原则,但绝大多数党校开展国防教育都将培训对象局限在地方武装干事和从事维稳工作的领导干部身上,将大多数的党员领导干部排除在国防教育之外,从而导致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国防素养偏低。不少领导干部缺乏足够的国防知识技能和理论修养,干部队伍中缺乏比较浓厚的国防教育文化氛围,既影响了党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成效,也影响了我国的国防事业建设。

三、加强党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领导重视,提高党校开展国防教育的认识

在现阶段“普及型”国防教育的工作模式下,党校国防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配合政法部门开展工作。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党校人手少、创新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党校对国防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有关。要开展好国防教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首先需要转变对国防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强党校干部教育开展“普及型”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同时,引导和组织开展面向领导干部的‘提高型”的国防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党委政府重点工作部门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工作,把参加党校国防教育培训纳入年终绩效考评目标中去,一方面使他们更加坚定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能掌握更多的国防理论和技能,更好地促进建设强大国防。

(二)科学设置课程,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对国防教育的认知

国防教育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的全民性教育,启发公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履行各项国防义务。

国防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战争观、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主的国防理论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国防精神教育;以国防科技、国防法规、国防历史为主的国防知识教育等。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熟知和理解国防教育的这个丰富内涵,必须把国防教育融入党校教学工作中,作为党校教学的基本课程。从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实践等多个角度,增强党员干部对国防教育内容的认知程度。在培训内容上,要通过马列经典导读、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国情教育、改革开放实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等等,从多个方面将国防教育的内容讲深、讲透。在培训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紧贴社会实际、围绕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等热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理论阐述和价值判断;紧贴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内容、工作生活状态、工作生活方式,密切关注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党员干部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强化典型教育,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对国防教育的切身感受

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国防教育先进典型,虽然岗位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爱国情怀,从多个角度诠释了国防教育的本质要求,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和平环境下国防教育的时代风貌。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使抽象的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看得见、摸得着.让人可信、可亲、可学。党校在强化国防教育时,通过运用体现国防意识的各种典型教育、案例教育,在党员干部开展国防教育中确立一种导向、一个楷模,引导党员干部把国防知识内化

为国防意识,使国防意识深入人心,真正运用国防知识来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增强对国防教育的切身感受。

(四)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对国防教育的自觉性

无论是课堂教育还是典型示范教育,国防教育关键在于增强人们培养国防意识的自觉性。国防知识是需要内化的,也只有内化了,它的作用和威力才能发挥出来。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将国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仰、价值信念、价值追求,并进一步内化为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党校在党员干部开展国防教育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全方位激发党员干部培养国防意识的自觉度。爱国主义教育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国防教育的基石。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包括平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爱祖国各族人民、爱党和社会主义教育,还包括国家观与国防观以及国际战略形势与国家安全环境教育,这对激发党员干部自觉国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一,强烈的爱国情感既是历史积淀的结晶,也是长期教育的结果。从爱国主义情感发展变化的规律看,在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最容易产生“无敌国外患”的思想,造成爱国主义情感的弱化。因此,和平时期党员干部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必须有赖于持久有力的国防教育。其二,爱国主义精神是随着国防意识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真正的国家意识,因而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感;没有国防观念,也就很难在理性的高度和整体意义上确立科学的国家观念,很难使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向科学和理性的层面升华。因而党性修养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教育之国家观与国防观教育是相一致的。其三,从一定的历史经验来看,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与提升,同国防形势、国家安全系数有着最直接、最密切、最本质的联系。加强党性修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发党员干部自觉接受国防教育的催化剂,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是提高党员干部进行国防教育自觉性的重要途径。

(五)积极调查研究,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对国防教育的思考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7

【摘 要】2013年底中共中央印发了《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文件中指出了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干部教育培训中将更加注重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本文将根据党校的工作实际,探讨在党校培训干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做到理论培训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干部的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群众路线 干部培训 实事求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一、充分认识党校培训干部工作的重要性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党校作为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参谋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各级党校应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二、钦州市委党校在党员干部培训教育中取得的成效

党校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在职的领导干部,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只有充分认识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特殊性,才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钦州市委党校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干部培训更接地气。

一是“理论教育”与 “实地调研”相结合。在对干部进行培训时,采取理论学习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培训效果。如在2013年钦州市中青班及县处班学员进行廉政教育时,钦州市委党校组织学员到监狱参观,听取在押受贿犯人对犯罪过程的忏悔,分析犯罪的原因,讲述了自己犯罪后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警示大家,要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从点滴小事做起,防微杜渐。这样的教育模式生动具体,使广大学员深刻领会到廉洁奉公的重要性及贪污腐败的危害。

二是密切联系群众,使干群关系更加融合。党群干群关系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性政治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呈现基本稳定状态,各种主要社会关系较为和谐。但是来自干群关系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依然不能忽视。密切新时期干群关系,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和支持,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钦州市委党校在2013年中青班学员进行培训时,组织学员到社区清扫卫生,拜访孤寡老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学员在基层体会群众的疾苦,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决策时更能考虑群众的需求。

三是聘请专家教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专兼职教师两支队伍一起抓,并进一步突出特聘教师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如2013年钦州市委党校对全市800余名处级领导进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培训时,聘请了区内经济学、行政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等方面的教授进行授课。这些教授都是区内本领域的专家,他们用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十八大精神的涵义,让学员在轻松的环境中领会深刻的道理,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了培训效果。

三、践行群众路线,充分彰显党校在干部教育“主阵地”作用

钦州市委党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考核机制,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和社会声誉。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理论武装和干部培训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党员干部的同时,在党员干部培训过程中融入群众路线教育,在工作生活中践行群众观念。

(一)彰显理论武装优势,积极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鲜明特色,是党校理论教学的重要部分。党校的首要任务是理论武装和党性修养,这是党校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党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钦州市委党校应加强群众理论研究,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与各部门联手开展实际问题调研,要通过大量的基础和基层调研,提出和创新工作理论,在相关研究中提炼新的理论成果。

(二)彰显干部培训优势,突出党的群众路线在党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钦州市委党校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坚持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作为党校培训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各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新要求,使党校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成效更加明显。

四、结语

作为培训干部的主要阵地,党校的重要性地位日益突显,只有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够在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干部。

【参考文献】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8

陈 述 报 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都安瑶族自治县职教中心主任玉胜忠,今天,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向各位陈述我校申报广西中职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项目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学校基本情况

都安职教中心以创办于1983年的都安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主校区,是都安县唯一一所集中职全日制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成人职业技能教育为一体的公办中职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14亩,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现有在编教职工137人,其中专任教师116人,“双师型”教师40人,自治区中职名师工程培养对象1人,高级职称教师16人,高级技师1人,技师2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100多人,年培训非学历学员5000人次左右。

学校开设有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星级酒店运营与管理、会计等9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自治区示范专业。学校拥有与所设置专业配套的实训基地,其中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基地是自治区示范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总价值近3000万元。

学校于2010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认定为“自治区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12月被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自治区级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被认定为“广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广西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广西大石山区特困村屯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试点工程培训基地”“广西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

二、学校办学亮点

(一)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

近三年,学校招生人数连创历史新高,2011年录取全日制新生545人,2012年录取全日制新生762人,2013年录取全日制新生983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000多人,达到办学历史最高度。

(二)学校办学模式不断创新

我校积极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时代机遇,及时推进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满足群众对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我校坚持为广大学生铺平就业和升学绿色通道,努力做好学生对口就业工作,同时努力为学生架起读大学的立交桥,确保学生“出口顺畅”。

我校主动联系区内外高校,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联合办学,为学生创造“2+3”升学模式和对口升学模式。学校每年有规模地组织学生通过对口升学的方式集中进入联办学校。

我校与北京广西大厦、广西电力工程建设公司、广西柳州微型汽车厂、格兰仕集团、广东TCL家电产业集团、广东美的空调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确保学生能够对口习、就业,学校打开了“品牌、对口、安全”实习和就业新局面。

(三)学校德育工作亮出新风采

我校努力构建德育网络,精心培养德育队伍,德育工作出成效显特色。近年来,学校探索出的 “一班会、一晨会、一仪式、一竞赛、一艺术节、一运动会、一社团长廊”的“七一”德育模式具有中职教育特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亮丽风景线。学生快乐求学,健康生活;校园平安和谐,欣欣向荣。

(四)学校成人教育展现新姿态

我校2012年被认定为“县级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成人教育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学校加强与县财政局、人社局、扶贫办、卫生局、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通力协作,大力开展机动车驾驶员、计算机操作员、焊工、电工等工种培训,顺利实现我校贫困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目标。近年来学校年培训学员

5000人次左右。学校服务民生的社会效益更显著,学校在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三、项目名称

都安职教中心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场地建设

四、建设目标

一是改善学校考核鉴定设备条件,使学校设备条件更能服务社会;二是培养具有水平较高的实训教师队伍和编写适用的实训教材;三是建成功能齐全、优质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四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建设内容

添置维修电工、汽车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网络维修工等工种专业技能考核鉴定设备;建成功能较为齐全、优质资源共享的专业技能考核鉴定场地;培养一支水平较高的实训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编写有特色的、适用的校本教材。

六、项目资金预算和使用分配

项目预计资金总投入300万元,其中240万元用于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设备和教学手段改革设备购置,60万元用于师资培养、实施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七、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西现代产业的迅猛发展需求大量高技能人才,随着全区主导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产业集聚,我区劳动力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将急剧上升,其中对中级以上技术人才的需求将翻一番,相关产业技术工人将面临严重缺乏的状态。本项目建设,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教育资源及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场地不足等困难,提高在校生的整体素质,向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人才,对夯实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建设是创建中职示范学校的需要。

都安县党委、政府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全力支持我

校创建示范特色中职学校。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成为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有利于推进示范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三)项目建设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从发展趋势看,我校教学设备需更新和添置,以满足学校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学校自身发展。

(四)项目建设是满足群众教育需求的需要。

都安县每年初中毕业生6000多人,升入普通高中3000多人,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2000多人,家长不希望孩子过早进入社会,有让孩子继续接受教育的愿望;全县高中毕业生近5000人,升入高等院校的3000多人,尚有1000多人未升学,他们需要职业教育。这些现象迫切要求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实施本项目,使学校实训条件趋于完善,有效促进示范特色学校创建进程,让学生能在好学校学到好技能。

(五)项目建设是满足劳务者技能培训要求的需要。

都安县全县有73万人口,全县每年输出劳动力10多万人,其中靠技能务工的不足10%,近70%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务工前未接受系统培训。由于劳动力素质低,技能差,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实施本项目,能满足更多劳务者的技能培训要求。

八、项目建设效益

(一)有利于学校扩大办学规模。项目建成后,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建设力度加大,实训、职业鉴定条件得以改善,学校可扩大招生规模,全日制在校生每年可增加250-300人,年培训量可增加500人次以上,真正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培养培训能力。项目建成后,学校实训

场地得以增加,进一步满足学校培养培训对实训设施设备的需要,为学校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设施设备保障,为学校全日制学生实训、参加技能鉴定和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良好条件。

(三)进一步提高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项目建成后,为全县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搭建良好平台,满足全县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全县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全县走上产业发展新型道路,深度开发本地资源,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促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进一步加强全县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项目建成后,各行政部门、乡镇成人文化学校与我校形成相互连接的职业培训,更好地为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县域经济服务。同时,还可为劳动部门提供条件较好的职业技能鉴定场所。

结束语

都安是一个贫穷的地方,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都安人为改善生存环境,创建美好家园,发扬“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筚路蓝缕,战天斗地。今天,都安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都安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职业教育是瑶山儿女走出千山万弄的星光大道。所有的职业教育项目落户都安,都为都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都为都安人民摆脱贫困提供最强有力的物质与精神支撑。在此,我们郑重承诺:

我们一定用忠诚与激情,全力以赴办党和政府满意的职业教育,办老百姓满意的职业教育。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9

摘 要: 县(区)级党校作为党校系统最基层的培训单位,在培训轮训基层党员干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熔炉”和“阵地”的作用,加强党的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搞好党员干部的培训,切实提高干部素质,县(区)级党校要在办学体制、培训质量、师资素质、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有新气象、新发展、新突破,才能在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保持生机活力。

关键词:县(区)级党校 干部教育 培训 党校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356-02

一、县(区)党校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1.党委重视,为党校工作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各县区委高度重视党校工作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党校工作给予了坚强领导。党委常委会每年都能专门研究党校工作,定期听取党校工作汇报,就党校的班子建设、培训计划、办学体制、经费划拨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有的县区委还制定了干部培训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县(区)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和落实党校干部培训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目标考核体系,为党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县(区)委书记、组织部长等领导多次在主体班讲课,其他县区级领导也多次到党校讲课做报告,兼任党校校长的县(区)委领导经常深入党校调研,研究党校发展,指导办学方向,及时帮助解决党校面临的问题。在党委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各县区的干部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全面规划,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大培训”新格局

各县区委根据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和本地区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谋划本地区的干部教育培训,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构建了齐抓共管、多方参与的大培训工作新格局。采取委托培训、合作培训、自主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大力整合培训资源。在办好党校主体班次的同时,综合运用选调干部到上级党校、院校培训,到经济发达地区异地培训、挂职锻炼,校企联合办学,举办专题研讨班,设立“大讲堂”,专家论坛,请省市专家做报告等不同形式开展干部培训,拓宽了干部培训渠道,创新了干部培训方式,使培训的人数、规模、深度和广度有了巨大的飞跃。通过培训,各县区的干部队伍总体素质有了较大提升,服务县区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3.深化改革,党校培训主渠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根据《党校工作条例》和 《干部培训改革纲要》的要求,不断深化党校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理念、培训机制、培训方式方法、培训手段上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党校教育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县区中心工作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实际,开展了大规模的干部培训,使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4.开展科学研究,为县(区)委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各县区党校紧密围绕地方中心工作,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充分发挥党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组织和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县(区)委的中心工作中去,着重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着重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着重围绕工业突破、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重点发展问题,深入研究、总结提炼,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很多成果被当地党委政府决策时采纳吸收,为县(区)委决策提供参考。

二、县区党校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对县(区)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县(区)党校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基础设施落后列第一位。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县(区)级党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县委党校好于区委党校。就辽宁省而言,县(市)党校一共44所,基础设施较好的县(市)级党校,大约占30%左右,这些党校具有独立的校园、独立的教室、餐厅和学生宿舍,功能比较健全,能够满足培训要求。基层设施一般的约占50%左右,这些党校有独立校园、办公场所和培训场所,但面积较小、设施老化,有的没有学员宿舍和食堂。基础设施比较差的党校约占20%左右,这些党校没有独立校园,基础设施功能不健全。

2.师资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专职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目前,我省县(市)党校中,专职教师10人以上的有20所,5―10人的18所,5人以下的6所,在区委党校中,专职教师5人(含5人)以上的有18所,占总数的35%。本溪市6所县区党校共有教职工56名,其中专职师25名,占总数的45%。二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党校教师年龄普遍偏大,30-40岁左右的年轻骨干教师少。三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像我省县(区)级党校教师的学历构成基本以本科为主,研究生以上学历不到教师总数的10%,专业知识结构以政治、历史、中文、管理为主,专业对口且能够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严重缺乏。四是教师科研能力有待加强。

3.办学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落实

在对县(区)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县(区)党校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中,经费投入不足列第二位。近些年来,多数县区党校除办公经费外,培训轮训经费、教师的培训进修费、科研费、图书资料费、资产维修费等均未列入县区财政预算。我省县级党校的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基本纳入财政预算,但只有31所县级党校的培训经费纳入了地方财政预算,占县级党校总数的33%,还有67%的县级党校培训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需要一事一议。本溪市只有一个县委党校的培训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占我市县区党校总数的16.7%

4.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县(区)党校在紧紧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更新培训观念、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解决为什么培训、怎样组织开展培训、如何实施有效果的教学和管理等问题还要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1.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在改革办学体制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规范县(区)级党校的设置。办好县级党校,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央对此有明确要求。《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提出:“着眼提高办学水平、满足基层干部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深入推进市(地)、县(市)党校(行政学院)办学体制改革。”“到2015年基本完成市(地)、县两级党校(行政学院)办学体制改革任务。”辽宁省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党校建设的意见》,对我省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县(市)委党校的设置作出明确规定:“县(市)设立县(市)委党校”。对区委党校的设置提出了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可设立区委党校”。主要指沈阳、大连两市市辖区和其他市距离主城区较远的市辖区,一般应设立区委党校。第二种是“可设立区委党校也可作为市委党校分校”。主要指沈阳、大连以外的其他市的市辖区,基础条件好、有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可独立设置;其他的市辖区,可设立市委党校分校。第三种是“精简重组、职能并入市委党校”。主要是指那些城区规模较小或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区委党校,应取消设置,所承担的培训职能并入市委党校,《意见》同时规定,“具体采取何种形式,由各市市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应从实际出发,依托县(区)委党校,对区域内干部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组建面向基层干部、党员的综合性教育培训机构。在县(区)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制定干部教育培训长期规划和计划,县(区)委党校具体负责落实培训工作,形成分工合理、整体联动的基层干部党员培训工作格局。通过资源整合,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培训能力和水平,努力把县(区)级党校办成基层干部和普通党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办成基层干部和普通党员理论武装的主阵地;办成基层干部和普通党员党性修养的大熔炉;办成当地党委和政府决策的参谋部。

2.拓展培训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围绕中心工作,创新培训内容。坚持党校姓党,突出党校特色。围绕 “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心,夯实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加强党性修养”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教学布局要求,为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服务。县(区)级党校更要紧紧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市情、县(区)情,紧密围绕区域工作大局,结合不同培训对象特点和干部现实需求,不断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努力做到党的事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少什么就培训什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基层干部成长服务。

二是创新培训形式和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教学形式和方法创新是党校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和优良传统。县(区)级党校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对干部的培训,采取理论教学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积极探索异地培训、挂职培训、分段式培训;探索干部免职脱岗培训、后备干部个性化定制培训;探索跨地区、跨部门、跨学校的合作培训模式。对普通党员的培训,应采取“流动党校“、送课下乡、理论大讲堂、基层宣讲等形式进行。要充分发挥不同县区党校的特点和优势,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尝试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用讲授式方法加强基本理论教育,用体验式方法加强理想信念、意志品质教育,用模拟式方法加强实践性教育。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3.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实施人才强校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强化专职教师队伍培养。党校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学科研人才。实施培训者培训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优秀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境内外知名高校和上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学习进修。通过挂职锻炼、实地调研、跟班学习等途径,切实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在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公开招聘等形式,把一批高层次、高学历、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党校教师队伍中来,切实改善党校教育的师资力量和学科结构。

二是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可以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思路,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

三是引入竞争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爱岗敬业,使人才脱颖而出。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师培养评估与绩效考核制度,调动教师自我培养、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营造在理论研究和教学方式方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宽松环境。

四是要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党校科研工作,应该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各县(区)级党校应该建立健全科研工作的相关制度及科研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搞研究,多写文章,使科研成果进课堂,进入党委政府决策层,发挥党校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4.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在提供基础保障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县(区)党委和政府应该重视党校教学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县(区)级党校校园、办公场所报告厅和教室、学员宿舍、学源食堂、图书资料室、教学配套设备等办学物质条件,更好地满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同时为党校广大教职工和学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县(区)政府要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需要,确保党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行政后勤等各方面工作的需要。

5.重视党校工作,在对县(区)级党校的领导和业务指导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强对县(区)级党校的领导。党中央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的性质、地位及党校教育的作用、要求进行了重新定位,规定:“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县区党委,应该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党校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把党校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放到县区工作大局中去认识、去把握,切实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和完善党委定期研究党校工作制度、党委负责人到党校讲课、作报告和与党校学员座谈等制度。抓好党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帮助解决党校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二是重视对县(区)级党校工作的指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要求,省市委党校应切实担负起对县(区)级党校业务指导的职责。在教学科研、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

[2]《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

[3]《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

[4]《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

上一篇:2024年3月时政下一篇:传染病类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