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练习一(精选12篇)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能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普通的各式改写成生动的句子。
会读会写十二个成语,明白十二个成语的大体意思,并应用其成语说一段话。认真描红《烟台的海》的一段话。
口语交际,应用熟练的语速向大家介绍家乡的民族文化或家乡的特产或自然风光。教学重点:
应用熟练的语速介绍家乡。
第一课时
教师导入
如何使一句话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呢? 引入题目,教师要求学生读题。
晚上,陆小英把刚刚写好的习作送给爸爸看,爸爸细细地读了一遍,亲切地说:“写得不错,不过我给你提个建议,你看,‘小溪哗啦啦地流着’这一句,如果写成了‘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是不是更生动一些” 引导学生学句子。
读读下面每组句子,你觉得哪一句更生动有趣些? 风儿不停地吹,小草来回地摇摆。
风儿不知向小草说了什么笑话,乐得小草前仰后合。我喜欢写日记,每天晚上都要把心里话写在日记本上。日记本是我的好朋友,每天晚上我都要向她倾诉自己的心声。啄木鸟伸出尖尖的嘴,把大树皮下的虫子啄了出来。
啄木鸟医生用自己的“镊子”,把大树肚里的虫子取了出来,大树开心地笑了。引导学生想像。
你的房间里一定有许多你喜爱的东西,什么玩具啦,储蓄罐啦,小书柜啦„„你在上学的路上,一定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如车辆啦,红绿灯啦,花啦,草啦„„你能把这些事物写一写,让它们“活”起来,跟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吗?写完后读一读,是不是觉得很有趣? 引导学生练习,教师出示练题。
冬天的雪花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一辆汽车从横切校门口行驶过去了。
秋天到了,一阵风吹来,树叶哗啦啦的往下落。巩固练习,明白事理。
物喻人,把物写出人性化,说了,笑了,感了,„„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从冬天引入,教师要求学生感受一下近来冬天的感觉,最好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复述。教师出示成语
寒冬腊月
北国风光 风刀霜剑
塞外边疆 漫天飞舞
纷纷扬扬 银装素裹
雪照云光 狂风暴雪
雪上加霜 风卷残云
神清气爽 学生情感朗读
学生继续图文对照朗读 教师指导书写 学生自由默写
结合环境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再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反复朗读,以加强感悟,达到积累的目的。
风刀霜剑:寒风像刀子,霜像剑一样刺入人的肌肤,形容气候寒冷。也比喻恶劣的环境。
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风卷残云:比喻一下子把残存的东西一扫而光。
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也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写好钢笔字。这是成篇钢笔行楷字的描红练习,除了注意每个单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之外,还要注意字的整体排列,包括字距,行距和章法,写前要让学生读读句子,然后认真描红。要注意行书运笔的活泼,简洁与保持字体工整,端正的关系。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
这是一次结合实践活动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搜集资料,准备导游词,当众作介绍,先由教师引题:
同学们都很热爱自己的家乡,你的家乡或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或有令人向往的名胜古迹,或有珍奇的动特,植物,或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或有与众不同的民族民俗,或有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来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准备
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前可先将学生按兴趣分成若干专题小组,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的特点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交流讨论,打开思路,教师可帮助学生理清介绍的思路,然后请同学做个小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要求用介绍的口吻,条理要清楚,语言要亲切。可先在小组里介绍,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当众介绍。教师适当穿插评议和指导。学写毛笔字。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屡有发生,我百思未得深解。学校学期初安排听常态课,两位老师分别执教《渔歌子》时的课堂现象,再次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将课堂实录片段与我邀部分学生深入访谈的结果,描述如下。
教师1课堂再现: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这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zǐ”,一起读课题。这首词是张志和写的,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A:我预习的时候没查到张志和的资料。老师要我们回答“是个怎样的人”,是个爱钓鱼的人吗?老师肯定不是要这样的答案。那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听听同学怎么说吧。
B:我知道一些张志和的资料,他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后来皇帝赐给他“志和”这个名字。难道老师要这个答案吗?再等等吧,没把握的话还是不急着说。老师喊到我就起来这么说。
C:不会,就选择沉默吧。老师肯定会自己公布答案的,她以前经常这样自圆其说的。】
师:不知道啊,都没有预习吗?那么看屏幕上老师收集的资料。
生:(默看资料)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D:哎呀,怎么看不大清楚呢?最好有人读一下,让我了解得清楚些。哎,别不识相,挨一顿批。让我把眼镜架往上推一推,眯缝着眼,努力看吧。
E:哦,原来老师就是要我们随便介绍一下张志和呀,这个我在预习的时候也查到的,她为什么不说清楚呢?】
片段二:
师:这首词中写了很多景物,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说说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应该是西塞山和白鹭。继续交流。
生2:桃花、流水、鳜鱼。
师:还有呢?能不能把它们找全了?
生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师:你们觉得这些景物美吗?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F:怎样的美景?我可得好好组织组织,变成一段通顺的话。让我想想。
G:想想也烦,懒得动这个脑筋,反正等一会儿总有人举手的。
H:我仿佛看到的是桃红柳绿,和风细雨的美景。我想举手的时候老师就开口了。】
师:(焦急地)没关系,你可以说一样景物,比如怎样的风?怎样的雨?
生4:暖风。
生5:杨柳风。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I:看老师笑眯眯的,其实她心里很急了,快点随便说一个答案吧,至少下课时统计发言次数时,我发过言了,可以交差了。
J:老师肯定要感谢我了。大家都不说,老师会多尴尬,幸亏我救了老师的场。毕竟教室后面还有一位老师在听课呢。】
师:(要发疯了)你们不会用一两句话来连起来说一说你的眼前仿佛听到、看到、闻到的吗?×××,你来说。
生6:雨细细的,如牛毛,如花针,密密地斜织着;风轻轻的,柔柔的,如母亲温柔的大手抚摸脸颊。风里带着桃花的香味儿,青草的香味儿,还有泥土的香味儿。
师:不是说得挺好吗?为什么不举手呢?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K:我想尽量说得完整一些,把青山、白鹭等景都说进去,还在想呢。老师叫到我名字,我吓了一跳,把开头给忘了,直接说了后面的内容。】
片段三:
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淡泊的心境与热爱大自然的景物的感情。像这样的关于垂钓的诗你还记得吗?
生7:《题秋江独钓图》
师:会背吗?
生7:(只嗫嚅了三个字)……一扁舟
师:还有一首记得吗?
生8:“独钓寒江雪。”
师:四、五年级学的内容都还给老师了。请看屏幕,我们一起把这两首诗读一遍。
生齐读《江雪》和《题秋江独钓图》。
师:下面打开《三训》把作业做一下。
【学生心里活动描述:
L:我正在努力地想呢?老师就打断了我。
M:想它干嘛呢?老师其实只是问问而已,做给听课老师看的。我看见老师的手都点好鼠标了,屏幕上马上出来这两首诗的内容,只要跟着读读就行了。】
教师2课堂再现: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这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zǐ”,一起读课题。这首词是张志和写的。张志和原来不叫张志和,叫张龟龄。你猜他父亲为什么给他取这个名字?
生1:大概希望他能像乌龟那样长寿吧。
师:恭喜你,猜对了!他有个哥哥,你们猜叫什么呢?
生2:张树龄。
师:什么树呢?
生2:松树,哦,张松龄。
师:对了!你们看,名字中寄托了长辈的美好祝愿。那张龟龄后来为什么叫张志和了呢?通过预习,知道的请举手。(一名学生举手)
生3:是皇帝赐给他的名字,希望他心志平和。
师:你真了不起,知道得真多!奖励你把屏幕上的这段资料读给大家听。大家边听边思考,从中了解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
【评析:因为是猜,错了没关系,学生的心理压力要小得多,而且,老师的问题指向很明确,话语中又饱含着鼓励,因此课堂气氛活跃。】
片段二:
师:这首词中写了很多景物,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圈一圈一共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待会儿连起来告诉大家。
生1: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师:还漏了两样,能补全吗?
生1:箬笠、蓑衣
师:一起把圈到的景物念一念。你们觉得这些景物美吧,能不能用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你的眼前仿佛听到、看到、闻到了什么?不急,先在自备本上写一写。
生2:我写的是白鹭飞翔图。……
生3:我写的是桃花流水图。……
生4:我写的是斜风细雨垂钓图。……
师: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生:(沉默)
师:你们看,山是青的,鹭是白的……
生5:美在它们的色彩绚丽,搭配和谐。……
师:还美在?
生6:动静结合。……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读出画面来。先自己练一练。
【评析:先写再说,给同学思考的时间较充分。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因此说得自信满满。】
片段三:
师:据说张志和钓鱼是不用鱼钩的。那他还是在钓鱼吗?
生:(摇头)
师:他钓的是什么呢?
生7:春天的美景。
生8:悠闲自在的心情。
生9:与世无争的淡泊心境。
师:好一个“淡泊心境”。是呀,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淡泊的心境与热爱大自然的景物的感情。
【评析:所提问题有思维的价值,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学生喜欢。】
师: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惹祸,于是修了一座草堂,并作了一首词喊他回家。想看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生:想。
屏幕出示《和答弟志和渔夫歌》
男生作哥哥,请弟弟回,读:“……狂风浪起且须回”;女生作弟弟,回答哥哥不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哥:“且须回”。
弟:“不须归”。
哥:“且———须———回”。
弟:“不———须———归”。
(课堂里充满乐欢声笑语)
【评析:和复习旧知相比,学生们更愿学习新知,对拓展内容充满好奇心与新鲜感,因此学习有热情。】
二、理性分析
综上所述:教师1和教师2执教《渔歌子》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基本相同,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但课堂气氛却迥然不同。以前一些教师总以为高年级课堂沉闷的主要原因在学生,学生大了,自尊心较强,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不愿说,所以才造成如此局面。其实教师才是始作俑者,课堂的“死”与“活”,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
打破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沉闷之怪现象,笔者以为需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具有挑战性
对于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学目标处于灵魂的位置,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都以它为中心展开。所以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定好适宜的教学目标。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通过“教”与“学”双方的努力,可以达成的且能够达成的目标就是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因此,目标设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课文的独特教学价值。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课文的内容也有不同的难易程度。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目标太难,不容易实现,学生就会丧失信心,有厌倦情绪,就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只能勉强跟着。目标太简单,不花力气就能实现,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最好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属于那种具有挑战性的,学生需要的,且通过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转换,不能固守预定的教学目标不放,生拉硬扯也会将学生学习的兴致耗失殆尽。
2.教学形式的展开,是否有互动性
要把课上活,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的教学形式,代之确立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形式。传统的单向静听式主要是教师独占式和教师主讲式,其信息是单向的。教师独占课堂,学生学习被动,课堂只是主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进行积极思维,完全依赖教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教师积极性高,学生主动性差,学生的求知欲受到抑制,学习缺乏兴趣。这样的课堂是一潭死水。
多向立体式教学形式其信息反馈是多向的,互动是教师与学生间的,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也是教师与文本间的,学生与文本间的。只有把课堂变成学堂,学生思维有空间,讨论有时间,发言交锋才会呈现精彩。
学生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学起来投入,兴趣自然来了,课堂也就活了。
3.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趣味性
小学生天性好动,纵然是高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在40分钟内都集中注意力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块屏幕、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虽然受到批判,但在相当多的家常课课堂上,还是愈演愈烈。另外语文课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似乎也是一成不变的套路。可以想象,如果一篇课文分两个课时完成,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是一个模式:读通课文,正音,解词,读好句子,分段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第一段……教学程式化,方法单一,学生会假装陪着你老师学吗?高年级学生精着呢,猜到你老师下面大概要说什么了,他们就对老师不予理睬。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出其不意地变换招数,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视频引趣法﹑实物演示法﹑游戏法、表演法等,把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成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具体感受,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不是一味地追求方法的“趣味性”,搞成形式主义,而是真正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倪鸣老师执教的《石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就设计了极富趣味的闯关活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且轻松愉悦。
师:读得太棒了!看来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告诉倪老师,课文你都读过几遍了?
师:4遍的、3遍的。哎呀,真是不看不知道,6遍的、8遍的!一看吓一跳。
师:既然大家都预习得这么充分,今天倪老师要来点刺激的!我要提高检查预习的难度了。倪老师呀把这一课的生字都藏到了石榴果的背后,石榴果越大,题目的难度也越大!自己选择,来挑战!开始!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就给你。
生:我选果子最小的那一个。
师:1号题?看来你是一个平时做事挺稳重的人。1号题只有一个生字,你一定能读好!
生读: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师:读得太棒了!请坐。同学们,第一位挑战者初战告捷。接着来挑战!
生:我想选3。
师:你勇气了得!———这段话中可有不少的生字,你有信心读好它吗?
生说有,然后读。
4.教学评价的语言,是否有激励性
课堂上学生不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怕回答不好而遭同学取笑。实际上,这种不正确、不规范、不全面,是正常的。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尤其是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学生讲对了,教师要表扬;学生讲错了,教师也要鼓励,因为他敢于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
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平等的对话者身份,或分享,或纠正,或引导,或提升,逐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爱说、能说。
一日,学习《烟台的海》,姓祝的一名男同学作小导游,上台介绍了烟台秋天的海。台下一学生评价“这导游做得如何时”支支吾吾。
我是这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的:
师:你尽管实事求是地说,祝导不会因为你评价他介绍得不好而扣工资的,对吧?
生:(会心地笑了)他介绍了海的高远以后,能说到海的忙碌很好。如果再请游客们到渔家尝尝海鲜,就更好了。
生(祝导):谢谢你的建议,我也想到了。只是我怕这样会让游客们说我从中拿他们的回扣,所以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关键词]古典诗词 想象 体验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8
传统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师将诗歌大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逼迫学生将意境深远的诗词进行不切实际的肢解,而忽略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将学生的精神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才能使诗词教学由机械肤浅的层面逐渐走向丰厚灵动的境界。
一、在逐层诵读中明晰故事,感知词人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诗词传达情韵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诵读过程中的音律、声调营造出相应的意境。因此,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保底工程。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词人的故事,是学生读出古词韵味的重要方法。
在执教《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诵读过程。
1.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教学“兴”“藕”的读音。
2.以《人间词话》中“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论述引领学生感受宋词的精妙和韵味。
3.标出此词节奏,依托注释掌握词中的故事。
纵观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对宋词的诵读并不只停留于篇数的累积,更不是枯燥单调地重复,而是有较强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诵读。
二、在想象体验中再现画面,揣摩诗人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画面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逐步朝着诗词的内蕴出发。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李清照笔下生动的画卷。
1.词人乘着小船,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通过对“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关键词进行想象)
2.组织学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黄昏的景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描述,并激情诵读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处”:借助“深”字想象词人被各种形态的荷花所包裹的画面,体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滩鸥鹭”:引导学生从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入手,感受别样的动态画面,并想象鸥鹭齐飞、双桨划水、词人叫笑的各种声音。
经历了这样的想象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品悟词中的语句,才能还原词人真实直观的经历。
三、在资料介入中掌握背景,体悟诗人
古诗词由于其用词的语法习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给诗词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天真烂漫的孩童,洞察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韵,真正感受词人独特的心境呢?笔者在执教《如梦令》一课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词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整合处理,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
1.紧扣“兴尽”“沉醉”感受词人当时豪放豁达、开朗乐观的心境,从而推测感知词人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补充李清照的资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响下能诗善词,生活优越自在,可在“靖康之耻”后,李清照背负着国亡家破的阴影,生活陷入孤苦凄凉之中。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读这首词作,特别指出由于作者年轻时的惬意悠闲已经不复存在,才用“常记”一词。
此时,词作中的语言文字已经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作者生命气韵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从而为学生体验诗歌内在的情韵提供了帮助。
四、在比照阅读中辨析异同,洞察诗人
对比是生命个体认知事物发展过程的思维方法,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最佳方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就是让学生补充相同主题或者内容相近的诗词、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作品,在学习教材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补充诗词进行比照性学习,从而触摸诗人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生命的特质,真正与词人实现精神对话的过程。在执教《如梦令》时,笔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武陵春》。
1.教师出示《武陵春》,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词不同的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以强化学生对不同词牌名下词作的文体格式的认识。
2.扣住关键语句“载不动许多愁”引发学生对《武陵春》情韵的体验。
3.列举两首词的相同因素:舟——有乘兴之舟与载愁之舟;花——有勃发之花和败落之花;词人——一个是开朗豁达的少女,一个是愁绪满腹的老妇。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同样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蕴藏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拨开文字的藩篱,让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实现精神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从诗词中汲取营养。
1、能按笔顺书写本单元所学汉字。
2、进行有关形声字的字词训练。
3、熟记成语与儿歌。
4、按从外到内的顺序,练习书写三框儿且框口朝下的字。
5、口语交际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读准生字字音,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读准词串中的轻声。
3.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进行识字。有效的教学评价鼓励学生读准字音。【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四课时。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
2.能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把认识的词语同图画上的相关事物联系起来。
3.认识生字,读准生字字音,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读准词串中的轻声。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认清笔顺,按笔顺写字)
二、指导
1、出示所有生字。
指名认读,注意学生读音是否正确。
2、小朋友们能正确认识这些本单元的生字真不错,你们能把每个字都按照 正确的笔顺书写吗?
请小朋友们把书打开,回忆一下每个字的笔顺,遇到自己记得不熟的字,画上一个五角星,多练习几次。
学生自己学习,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3、请同座位的小朋友先检查一下画五角星的字是不是记牢了。以同桌为单位合作学习,教师巡视、监督。
4、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画星的字是否会了,并小结检查结果。
5、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用心去记这些字,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2、出示:数笔画填空。瓜:第四笔是()桃:第八笔是()爷:第三笔是()奶:第:四笔是()坐:第五笔是()指名学生填空,集体订正。
3、出示:按笔顺写字。
指名学生按笔顺写字,集体评议。
4、小游戏:对口令。游戏规则:(1)生甲:斗怎么写?
生乙:斗这样写:点,点,横,竖。
(2)由学生任意抽字。
四、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用字词句。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3、师:这次字词句学习分三个部分,借助拼音把每个部分的题目读一读。
4、师:读了小题目以后,我们知道每部分学习都是围绕“丁“的他的伙伴们展开的。
二、指导
1、同学们你们先自己读一读题目。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转盘,谁会读这个字?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丁和谁交上了朋友?谁会读?
3、依次转动字盘,分别让学生说出丁和谁交上朋友?指名认读“灯、盯、钉“。
4、出示词语:丁丁、电灯、盯着、钉子、叮叮当,认读词语。
5、师: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小朋友们自己借助汉语拼音读读由这组 字编的儿歌。学生自由读儿歌。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要求读正确。
6、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师:看懂了图画,小朋友们你们再去读读儿歌,想想儿歌说的是什么意 思,这些词语的意思又是什么。指名回答。
7、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你就会觉得这些汉字很有趣。讨论:“电灯“的”灯“为什么用火字旁? “盯着”的“盯”为什么用目字旁? “钉子”的“盯”为什么用金字旁? 指名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丁在这些字里表示读音,它和不同的部首组合以后就表示不 同的意思,像这样的有规律的汉字,我们把它称作形声字。
三、拓展练习
1、师:在汉字中类似的形声字还有不少。出示:包子
水泡
饱满
跑步
怀抱
肚皮
披风
疲劳
山坡
破坏
少年
沙子
吵闹
炒菜
抄写
小朋友你们先自己读一读,想想每个字的意思。
讨论:它们分别用哪个字作基础字,与不同的部首组合而成?
2、提问:你能找到以“青“作基础字的形声字吗?
3、自己用这个方法再认识一组字,交流。
四、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读读背背。
2、学写铅笔字。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生字字音,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读准词串中的轻声。感情朗读词串,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进行识字。有效的教学评价鼓励学生读准字音。力求读出韵味,进行说话练习。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3)师:这次读读背背学习分两个部分,借助拼音把每个部分的题目读 一读。
2、指导。
(1)学习成语歌。
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这个小朋友从小就学写毛笔字,你看他已经能写二年级才学的一些复 杂的字了,他可是从练习写基本笔画开始的呀!(2)出示: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检查读正确情况。
(3)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想想。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4)指导朗读,读出韵味。师:你怎么看出他很认真?
师:这个小朋友他今天练习一个类型的字,明天再练习一个类型的字,还不忘记复习前几天写过的字。
3、出示: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读正确。(2)检查读正确情况。
(3)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想想。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4)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练习:学生练读,同桌练习背诵。(5)检查背诵情况。
4、学习儿歌。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生借助拼音试着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回答教师问题:
“花儿”指什么?
“风雨”指什么?(3)同学们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应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读呢?
(4)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好象小一个下雨的早晨,打着小伞去上学,谁来读一读?(5)练习朗读、背诵。(6)检查朗读、背诵。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2、指导。
(1)复习以前学过的书写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今天,我们学写“同、问、网”3个字,看看这些有三框儿的且框口 朝 下的字应按什么顺序书写。(3)出示:同
3、练习。
(1)练习描写“同”3个,仿影1个。(2)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
(1)表扬写得好的同学,指出问题。(2)进行纠正性练习。其余两个字教学方法相同。
三、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出示图一:图上的王洪是怎样看书的?
3、出示图三:图上的张海是怎样看书的?
4、出示图四:图上的韩小是怎样看书的?
5、分成四人小组讨论:谁的姿势正确呢? 汇报讨论结果。
三、拓展训练
1、请三人按图意表演,其余的小朋友如果你看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劝说他呢?
2、组织学生发言。
3、小结:在生活之中我们要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好的读书姿势呢?组织学生发言。
四、练笔
你想对这些有不良看书习惯的同学说什么呢?用一句话写下来。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词。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重点难点: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演示这部分“开心辞典”的片段。
(2)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用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可以同桌相互问答)(5)共同小结积累同音词的使用和辨析方法。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像这样的同音词。(学生思考、交流,列出一组或几组这样的同音词)
(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题目形式也可以有所变化)
(4)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1)说说题目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不懂的词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3)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5)集体练读,同座练背。(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如果付出,便不期望回报”这个结论。
(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湖水与堤岸、山岭与青草”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谈谈自己读过诗歌后的个人感受。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临写《船长》中的最后一段,提醒孩子:字写在每一行的中间,标点占一格。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明确采访中的基本注意点
2、知道采访的具体要求。
3、在实际活动中学习采访。教学过程:
1、采访其实是一种交往。但并不是随意地交谈。
2、同学们在生活中,特别是想小记者的同学少不了要采访。怎样学采访呢? 我们要学会采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
1、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⑴要确定被采访的对象,采访的目的以及相关的内容。要尽可能地多了解被采访对象,从而掌握采访前的第一手资料。
⑵事先预约。写信或电话联系被采访对象,让其也有个心理准备,可以使其对你的提问做到心中有底,从而顺利地接受你的采访。
⑶编拟采访提纲。采访前把准备提出的问题一一列出,再排个队,即先问什么,接着问什么,最后再问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点,对刚刚学做采访的人尤为重要,建议根据提纲,演练一遍。
⑷准备好必带之物。如小记者证章、证明、笔、笔记本、照相机、小型收录机等。为了采访中的安全或有个照应,最好两三人一道前往采访。
2、采访时,要有礼貌,随机应变。
⑴礼貌。首先,要守时;其次,要主动出示有关身份证明,主动自我介绍;第三,采访中不能强人所难,对一些被采访者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刨根问底,要尊重别人;第四,自始至终,要注意礼貌用语,说话别高喊大叫,要自然大方,音量使别人听清楚为宜,过于胆小、拘谨、不好意思,都会影响应变。⑵留意观察,记录要点。采访过程是个双向接受的过程。采访中要做到一个有心人,注意被采访对象的动作、举止、神态及周围环境的显现,要力求又快又准地记录被采访者的话语,至少记录下要点,如一些数据、精彩的语言等。回到家后要趁热打铁,边听录音,边整理记录。
3、采访后要致谢。
采访结束后,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留下被采访者的合影,作为此次采访的证据,也是你采访的珍贵资料。最后别忘了话别致谢,诸如“非常感谢您(你)的合作,我回去将谈话整理成稿件后,请您(你)审阅”等。
二、练习采访
2、三亚落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
2、三亚落日。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 硕大无朋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朋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软软
教学
(2)指名读,注意“硕”“ 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 搔”是平舌音。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
握:)赤朱丹彤 悄然无声 硕大无朋 美妙绝伦 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3-5节)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
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度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 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3)多种形式朗读。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读一读,再抄写4遍。
第二课时
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
教学
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a、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教学
学法: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C、指导朗读第2句。
四、小结
五、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精读第三段,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
一、继续精读第三段
1、读夕阳“在海面上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d、指导朗读。
2、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教学
A、小组合作研究: 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B、大组交流。(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D、激情赏读。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 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学习第5节
1、自由轻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2、播放课文录音,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综合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教学
(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板书设计或教后感 像孩童
哺育(bǔ pǔ)树冠(guān guàn)兴许(xīng xìng)
颤动(chàn zhàn).... 玫瑰(guī guì)
石笋(sǔ n shǔn)涨 溢(zhǎng zhàng)起锚(máo miáo)
.... 悄然无声(qiāo qiǎo)
锲而不舍(qì qiè)
..
二、给加点字注音
玉屑银末()摇曳()石凳()搔着()洗涤()玫瑰()......蘸湿()掠过()惬意()堤岸()
系绳子()锲而不舍()......勉强()挽起()稍微()盘曲而上()浙江()
仿佛()......似乎()精湛()蔚蓝()...
三、看拼音写词语
qì gài fēng cǎi
bì bǎng yuán quán
rǔ zhī
wǎn qǐ
páng bó()()()()()()()chén āi yī liàn
yáng yì wán pí
níng zhòng bào nù
qiè yì
qīng yíng
()()()()()()()()
dàng dí
guàn gài
xùn sè
zhǎng yì
fēi jiàn
shōu liǎn
méi guī
()()()()()()()yī zhǎn
shí dèng
xīxiào
guò lǜ
tián jìng
shísǔn zhàn lán
()()()()()()()qì shì páng bó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guāng yàn róu hé hán dōng là yuè
()()
()()běi guó fēng guāng
fēng dāo shuāng jiàn sài wài fēng guāng màn tiān fēi wǔ()()
()()fēn fēn yáng yáng yín zhuāng sù guǒxuě zhào yún guāng kuáng fēng bào xuě
()()
()()xuě shàng jiā shuāng fēng juǎn cán yún
shén qīng qì shuǎng()
()
()
dù juān
yóu tóng
tún bù
měi miào jué lún
yù xiè yín mò
()()()()()háo wú juàn tài
xiāo xiāo sǎ sǎ
tǐng bá jùn xiù
chì zhū dān tóng
()()()()shuò dàwú péng qiǎo rán wú shēng shuǐ bō bù jīng qìshìxiōng xiōng
()()
()()qián fù hòu jì
qiè ér bù shě
jù làng pāi àn
wèi wéi zhuàng guān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shuǐ píng rú jìng piāo piāo yōu yōu rú chī rú zuì
()()()()ní nán xìyǔ
wēi wǔ xióng zhuàng
pán qū ér shàng tū wù sēn yù
()()()()biàn huà duō duān yán sè gè yì
()()
四、句子练习
1.夕阳悬在海与天的边缘。(改成比喻句)2.照样子,仿写句子。例: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妈妈的爱,像春风拂过脸庞。例:风而不停地吹,小草来回地摇摆。
风儿不知向小草说了什么笑话,乐得小草前仰后合。(1)鲜花遍地的山坡上,蜜蜂忙着采蜜(2)窗外电闪雷鸣。
(3)秋天到了,稻子熟了,高梁红了。
4、用所给的词语写出两个意思不同的句子。不能 怪他 完全 这件事
5、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3分)(1)杨明、李强两人赛跑,结果他输给了他。(2)选我当班长同学们是对我的信任。(3)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心情。
6、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1处错标点符号,2个错别字,3处语病)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之后,又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这几档节目在宏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明方面起到了盛大的作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全国;地为那些一味崇尚愉乐的电视制作者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3分)1.《长江之歌》一诗中反复吟唱的句子是“,;,”。当我满怀激情地诵读《长江之歌》时,感受到了诗人 之情。读着“你从雪山走来,/ ; /你向东海奔去,。/你用,/你用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填成语)的长江似一条巨龙蜿蜒而来。
2.“眼前 了,可是还能感觉 和 的山石似乎了。”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准会。”这段 描写突出了孔隙 的特点。
3.《三亚落日》将三亚落日分别比作“ ”、“ ”和“ ”。(タ阳)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的弹跳,再以一个、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文中“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 提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4、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这句话描写的是的 景色,突出这儿 的特点。
5、告别了冬日的、春日的、夏日的、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这句话主要是介绍烟台的海 季的特点,描写了人们 的生活。
6、本单元我们随同作者一起神游了 的三亚落日, 的长江, 的石钟乳, 的烟台的海,真切地感受到伟大祖国“江山如此多娇”。
7、《长江之歌》一诗中,赞美长江对中华民族养育之恩的诗句是:。赞美长江力量宏大的诗句是:。
文中反复吟唱的句子是:。从中感受到诗人 之情。古代许多诗句中也写到了长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
六、课内短文
(一)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晚上,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発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1)用“ ”画出比喻句。这一句把 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季烟台的海 的特点。
(2)“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这句是把 和 当作人来写的。“呢喃细语”的近义词是。(3)这一段作者主要抓住、、、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夏季烟台的海的景象,这个季节的烟台的海给人的印象是。
(4)品读描写日出的句子,作者写日出的目的是突出“ ”的感觉,让人如痴如醉。
(二)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níng
nín)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sì shì)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qiè qì)而不舍地扑向..堤(dī tí)岸,溅起数(shù shǔ)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前赴后继:
②锲而不舍:
(3)“千万头暴怒的狮子”“雷鸣般的轰响”形象地写出了海浪来临时的 与,令我们感受到。(4)从“数百斤重”“十几米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扑、溅、掀”三个动词集中刻刻画了冬日海的。(6)从“顶着”“观赏”“不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些词语衬托出了什么?。
七、课外积累
1、描写长江的成语:、、。
2、描写长江的诗句:
(1)。(2)。
3、描写黄河的诗句:
(1)。(2)。
4、描写落日的成语:、、。
5、描写落日的诗句:
(1)。(2)。
6、描写海的成语:、、。
7、描写海的诗句:
(1)。(2)。
8、描写山水景色的诗句: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2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同学们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几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同学们想学、乐学、会学。教学过程:
一、口算。
1l-2= 8+6= 16-8= 9+7= 13-7= 11-6= 14-8= 15-5= 12-5= 12-9= 14-6= 17-9=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回答。
二、巩固练习
1.夺小能手。(练习三的第1、3题)师:今天,我们先来进行一个闯关游戏,小朋友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师:现在老师先宣布一下闯关规则:必须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题目。每做对一道题,就能获得一面红旗,最后看看哪位小朋友获得的红旗数目最多,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请小朋友翻开课本11页,找到第1题和第3题,准备开始!看看谁是夺小能手。(学生独立做题,后反馈。)2.小象摘椰子。(练习三第2题)
师:大家刚才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去看看小象摘椰子比赛,好吗? 生:好。
师:现在我们看到了有4只小象正在比赛摘椰子,看看哪只小象摘得又快又多。大家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这里有4只小象,并且每只身上都有一个数字和减号。生:我还看到了每个椰子上都有一个数字。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只有当小象正确算出身上的数字减去椰子上的数字时,它才能将这个椰子摘走,大家愿意帮帮小象的忙吗? 生:愿意。
师:那就请小朋友动手帮小象列式计算吧!(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3.在○里填上“>”、“<”或“=”。(练习三的第4题)(1)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要求学生要将算式的结果先写出来,再进行比较大小。在反馈时,学生要先说出算式的结果,再进行比较。
4.解决问题。(练习三的第5、6题)(1)练习三的第5题。
师:刚才大家去了动物园,看到了小象摘椰子比赛,现在老师再带小朋友去果园里逛逛,好吗? 生:好。出示第5题。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大果园,这里种着许多果树,大家在这个大果园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这里种着两种树,一种是桃树,一种是梨树,而且果树上都结满了果子。
生:我还知道桃树和梨树一共有15棵。
师:(出示两个问题)大家看看,小明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大家读读看。全班齐读两道题目。
师:小朋友,你们能解决这两道题吗?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2)练习三的第6题。
师:小朋友真聪明!现在我们要离开果园,去商店里逛逛吧!师:(出示第6题)我们现在来到了商店里的学习用品专柜,大家可以看到什么呢? 生:我看到这里有墨水、小刀和三角板。生:我还知道它们原来有多少,卖出了多少。生:我还知道它要我们求每种学习用品还剩多少。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帮忙计算一下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5.练习三第7题。
师:小朋友,今天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为了奖励小朋友,老师特意准备了许多大苹果,你们想要吗? 生:想。
师:那就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摘吧!(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必须将每个算式的结果写出来。(3)全班交流、反馈。
三、课堂小结
17、山谷中的谜底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课后四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学生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2、山谷中有什么谜底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看。
3、听课文录音。
二、由读课文,围绕下面要求自学:
1、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纠正字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说说“始终、苍翠挺拔、摧毁”等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1、魁北克山谷在哪里,那儿有个什么谜?是谁揭开了迷底?
教学
2、你读懂这个谜底没有?两个旅行者说的话你能读懂吗? 学生读后讨论。
五、作业:
1、书写课后三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说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二、精读课文一、二段。
1、轻声读课文1、2节,说说这两节写了什么?
2、指读“山谷没有……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感悟这句话对于强调这一奇异景观和揭示课题的作用。
教学
3、默读课文第三节,边读边画关键词,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两个旅行者揭开谜底的经过。
出示小黑板。
(1)“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这句话什么意思?
让学生想象一下山谷中下雪的情景。
(2)“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则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苍翠挺拔的英姿。”
引导学生反复读,重点感悟“弹性、反弹、依旧保持”等词语,使学生领悟有“弹性”是机动灵活,能够应变的重要条件;而及时“反弹”才是“弹性”的重要性能。“弯曲”只是暂时的退让,事应变的一种策略,最后能“仍旧保持苍翠挺拔的英姿”这才是“弯曲”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
(3)“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与艰辛。读“反复地积”,要想象暴雪之大、之狂;读“反复地弯”,要体会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和在承受的同时适当退让的策略;读“反复地落”要引导体会“退让”策略的成功;读“反复地弹”要感受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论……始终……”一句,要让学生领悟雪松是强者、胜利者。
三、精读课文第三段。
教学
1、指读“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第三段,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3、齐读课文最后一节。(体会一切都是为了“战胜”,最终的追求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四、迁移练习。
1、用下面的词语写两句话。
(1)由于……
(2)终于……
2、以“雪松的启示”为话题,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感受,然后写下来。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注音或写字。(8分)
①shēn yín②wān③崖④翡翠⑤qiè⑥háo⑦蠢笨⑧渊
2.根据课文默写。(①3分②2分,共5分)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高傲地飞翔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3.(4分)①同“现”,显露②有时③方法④受屈辱
4.(2分)B
5.(2分)A
6.(3分)“90后”高度认知无锡传统文化。
7.(4分)⑴(2分)漫画反映乱砍滥伐,危害极大,有人却盲目在为短期获利而高兴(认为这是一种胜利)。(意思对即可)⑵树木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砍伐树木就是在伤害自身,应立即停止乱砍滥伐的愚蠢行为。
二、阅读与赏析(共22分)
(一)好事近(3分)
8.(2分)拟人(1分)使静照的月光生出动感,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或“以动写静,生动活泼,有情趣。”)(1分)
9.(1分)惊喜之情。
(二)树的魅力(19分)
10.(3分)①②||③④⑤⑥||⑦
11.(2分)衬托,更能突出树的与众不同。
12.(3分)⑴“没有姿态”:纯朴,谦逊,不摆架子;⑵“没有表白”:不计名利得失,不居功自傲;⑶“没有防御”:坦荡、宽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
13.(3分)不深,前面说树没有姿态,与世无争,没有表白,看似城府很深,后面一个“然而”说到树没有任何防御的特点,表明作者认定树并不是城府深,而是其本性使之。
14.(3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是:句式整齐,节奏有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树所受到的各种外在的侵袭,受到的痛苦。
15.(2分)平凡,伟大、美丽
一、导入新课
二、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
(1)让学生先摘抄一些赠言、名句。
(2)在黑板上写上“临别赠言”并加以美化。
(3)播放歌曲《送别》。
2、谈话导入
同学们,临别赠言是毕业活动中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留下你真挚的话语,送上我衷心的祝福。这是一份友谊,一份智慧,一份精神财富。这份财富的聚集,将使你一生愉快、充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临别赠言。
3、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训练内容及要求。
①何为“赠言“(即分别时说的或写的相互勉励的话,可以是自己的内心表白,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②毕业赠言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要根据赠言对象确定赠言内容,先写下来,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③本次活动每个人都要参与,看谁讲得最好。
4、教师“下水”示范。
5、学生准备。
6、练习
自由说。指名说。推荐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学的赠言作适当的评议,即时报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三、学写毛笔字
1、出示要写的字:赶题
2、师讲清写字的要求。
3、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
4、交流字的写法:
(1)“赶”字的写法:“走之底”的捺要写长一些,托住“干”字,“干”的两横不宜写长。
(2)“题”字的写法:“是”的捺要写得舒展一些,托住“页”字,“页”最后一笔呈收势。
5、学生练写。
比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练习一】推荐阅读: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练习教案10-2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27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词汇07-23
2024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13
第一单元--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30
苏教版六上练习一教案06-02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最新版本教案07-22
小学语文:习作五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07-03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春笋第二课时教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