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共9篇)

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 篇1

初三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初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话,就很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所以初三学生有必要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

一、首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在初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就一定能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赶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找准自己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位置,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自己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才能进步,才能找到学习的信心。否则,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徒增痛苦,对自己的学习是无益的。

二、学习心态平稳,不要慌乱

有些同学在初三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老是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担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复习都不够用,这些同学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中。其实,如果我们能合理高效地利用考试前剩下的时间,充分复习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这些同学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比如在学习的地方写一些小纸条,如:“塌塌实实复习,不急躁”;“请把注意力从担心转到学习上来”;“不和别人比,只做自己该做的”等,这些小纸条会帮助你稳定情绪,找回信心。

学习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会了就是会了,不会就是不会,不要不懂装懂,对自己不负责任。学习上不要急功近利,奢望这个星期努力了,下个星期成绩就要有明显地提高。成绩的提高是要达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才能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学习要有耐心。

三、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上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总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按照最后考试的日期向前推算,划分学习计划的时间段。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先复习好基本知识中自己的薄弱环节,一个一个知识点去攻破,自己看书做习题还不能掌握的情况下,要勤于张口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总之,一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式,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必须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

另外注意一点就是不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难题上,尤其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犯这个错误。其实,考试中基本知识就占了80%,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了每个基本知识点,在保证基本知识少丢分的情况下,我想剩下的20%的综合题和难题,你也会拿到一些分数的,这样你的试卷的总分就会很高。所以学习是要讲策略的。

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起着稳定心理的作用。越是无序状态,人就越容易四处出击,什么都想做,然后是哪一个也没做好,这样反过来就更使我们心理慌乱、焦急,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制定

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就会在学习上有条不紊,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完成,对于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还可以使我们形成学习成就感,会更加增强我们学习的信心。

四、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

尽管我们一再地强调初三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到医院进行专门的治疗。他们已经不能再去迎接考试了,他们败在了考试开考之前,败在了和自己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较量之中。“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 篇2

焦躁心理。

焦躁心理主要是由于学生择业心切、求稳求顺、急于求成所致。通常发生在自身比较优秀或性格比较要强的学生身上。越是焦躁越容易择业失败,而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沮丧和焦虑的情绪。因此可以采用合理的情绪宣泄和放松的方法来减轻焦虑。宣泄是指将自己的忧虑向朋友、老师倾诉,一吐为快,甚至也可以在亲友面前痛苦一场。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是无破坏性的。至于放松,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冥想放松法,它是让放松者发挥自我想像和自我暗示的能力,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具体做法是:

(1)找一件真实的物件(如苹果),凝视、观察其形状、颜色、纹理、脉络;然后用手触摸、体会其表面质地,再闻闻它有什么气味。

(2)闭上眼睛,回忆或回味着这个苹果都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放松肌肉,排除杂念,想想自己钻进了苹果里面。那么,里面是什么样子?你感觉到了什么?里面的颜色和外边的颜色一样吗?然后再假想你尝了这苹果,记住它的味道。

(4)想像暗示自己走出了苹果的内部,恢复了原样;记住了刚才苹果里所看到的、尝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切,然后做深呼吸5次,慢慢睁开眼睛,你会感到头部轻松、清爽。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自身优缺点的辨证统一关系认识不足所致。过分夸大了自己的缺点或不足,进而放大了就业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使自己畏首畏尾,难以在就业道路上有所作为。正如通常所说: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你始终仰视他们。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的,你经过努力一样能做到。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至关重要的是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优点列举法:列举自己的诸多优点,然后请同学和父母帮你写出“同学眼中的我的优点”“父母眼中的我的优点”,综合后最大程度的挖掘自己实际存在的优点和优势。

(2)自我暗示法:在择业时暗示自己,不要计较别人的议论;在应聘过程中暗示自己,如果此次面试不行,还会有下一个机会,这个单位不录,还有更适合的单位在等着自己,在面试场上要暗示自己,面试无非是一场谈话,尽量平和心态,放松自我。

(3)成功体验积累法:可以多参加社会实践、实习观摩活动等,通过丰富的体验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励自我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信心。

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学生对逆境顺境的辨证关系的认识不足所致。因为大学生经历的社会磨练较少,面对顺境时很容易夸大自己的优势,感觉自己不可一世。因此从长远来讲,非常不利于青年人成长。克服盲目自信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方法包括:

(1)环境施压法。

要将自我认识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做比较,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当两种评价差距太大,甚至相反时,就表明缺乏自知之明,应及时调整态度。

(2)自我静思法。

要分析自己成长过程中外界环境的优势因素,并认识到如果其他人有同样的客观环境,一样可以成功,甚至比自己的做的更好。进而打磨自己的锐气。

(3)困境构想法。

回想自己比较成功的案例,人为构想一些困难条件,并思考面对困境时自己的应对方法,同时构想假设失败后,自己该如何面对。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主要是由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或社会压力缺失所致。通常发生在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的学生身上。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努力争取一份理想的职业并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因此丧失竞争的意识、奋斗的热情,产生一劳永逸的念头。从长远来说,依赖的心理对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却是有害的,因为依赖的习惯会使人逐渐丧失自信、失去自我,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务的自信程度)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越来越重要。

要克服依赖心理,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提高自己主动的意识,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树立行动的勇气,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要锻炼做,通过行动,不断累积经验来强化自己执行和动手的习惯。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学生了解社会较少,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自我认识欠缺所致。这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适度的从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遵从一定的规范,完成群体目标。但就业过程是一项个性因素很强的行为,框定统一的标准,排斥与众不同,会窒息人们的创新精神,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克服从众心理,可以尝试以下方式进行自我调试。

(1)自我反省。

从根本上说还是要认清自我,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分析主客观的条件,包括自己的兴趣、技能、性格;家庭情况、父母意见;单位条件、企业文化等等。根据实际情况,以务实的态度,形成一套可行有效的职业规划,避免盲目随大流。

(2)心理测验。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质量可靠的心理测验,如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兴趣测验等,对自己能力倾向、兴趣和性格做一个客观评估。以帮助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

另外,克服从众心理需要争取机会表现自己,鼓励自己坚定信念,跨越“从众”的矮墙,告别平庸,走向卓越。

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主要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竞争观不科学,人格发展不健全所致。多发生在独生子女,尤其是女生身上。要克服嫉妒心理,最好的方法是化嫉妒为动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举一个“比长短”的案例往往很容易让人理解:一位老师在地上画了一根直线,问他的学生:“你怎样才能把这根线变短呢?”学生用力把线擦掉了一部分。老师摇了摇头,在旁边又画了根更长的线,说:“与这根线相比,那根线变更短了。做人也应该如此啊!”学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从此改掉了自己喜欢嫉妒别人的毛病。由此可见,要想使自己比别人“长”,最好的办法不是把别人擦“短”,而是长进自己。

其次,克服嫉妒还要学会与人协作。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别人的长处你也不可能全部具备。所以,有的时候你应该承认自己技不如人,在向他人学习的同时应该学会与人协作。让大家体会到促进的效应、合力的效应、集体的效应。

总之,克服嫉妒心理需要树立正确的竞争观,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回复到平衡的状态。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注意到别人的优点,却忽视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对别人产生了嫉妒并不可怕,关键要看个体能不能正式嫉妒,能不能升华这种嫉妒,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冷漠心理。冷漠心态是一种个体对挫折环境的自我逃避式反映。通常发生在择业过程中受挫的个体身上。他们用对所有事情漠不关心或者对所有事情忿忿不满来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自己的寂寞无助。面对这种心态,不妨先把就业的话题搁浅,先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玩耍),但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努力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极限,哪怕没有成果,也要享受奋斗的过程,从而以退为进,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以一种阳光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一般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主动的心理调适,绝大部分毕业生都能够在短期内弱化、或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求职、从容择业、顺利就业。如发现自我心理调节失灵,心理问题长期持续或严重恶化时,就应该主动向心理专家寻求咨询,进行专门的治疗。

摘要:面对日趋加剧的就业竞争压力,多元化的就业环境。每一位大学生在就业期间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本文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出现的不良就业心理予以剖析,并提出自我调试方法和建议,对大学生从容择业,顺利就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参考文献

[1].黄虹.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0期.

[2].罗颖,宋羽田.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世界教育信息.2008.3.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 篇3

关键词:心理问题;自我调适;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96

一、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因环境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困惑

由于教育布局的结构调整,学校相对集中,初中学生都集中到县城上学。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学习基础不尽相同的他们,升入中学后,在自我认知、同伴交往、学习环境等各方面都需要适应。在学校生活中,有的学生思家;有的学生厌学、仿徨、无所事事;有的失眠、抑郁;更有的则想休学、退学。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使中学生难以适应而产生了矛盾和困惑。如果这些矛盾不能正确化解,则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二)学习和考试压力导致的高度紧张和焦虑

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业繁忙,升学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这些都致使中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出现心情压抑、考试焦虑,甚至厌学等问题,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出现失眠、精神不振、思维迟钝等心理障碍。

(三)人际交往不适导致的情绪烦恼和孤独

受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较为封闭,两耳不闻窗外事,交际能力差。怎样与同学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部分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不少学生常常因为沟通不畅、人际冲突、人际关系失调而产生烦恼、情绪低落、自卑、压抑、孤独和恐惧等,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恋爱和性心理导致的心理困扰

随着青少年的身心发育日渐成熟,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同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但这一时期的思想、心理、智力、认识能力都远未达到成人般成熟,如果被自己的欲望所左右,放任情感冲动,进而像成年男女那样谈情说爱,则会贻误青春年华,荒废学业。一般情况下,中学生通过学习、参加文体活动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可以使自己的生理能量得到正常释放,从而减轻和抑制性心理,保持生理心理的平衡。

二、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一)树立远大志向,排遣消极情绪

要想取得一定成绩就必须付出一番代价。中学生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激发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不断超越自我,逐渐实现人生梦想。为此,面对失意、挫折,要多寻找自己的长处,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对于不良情绪,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解,当心情烦燥的时候,可以找知心朋友或家人倾诉,甚至大哭一场也是一种调整机体平衡的方式;也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暂时离开不愉快的事,将不良情绪排遣出来,从而保持健康的心情。

(二)正确认识自我,欣赏悦纳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适当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是有益的,而过强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或许在小学阶段学生很优秀,是学习的佼佼者,但若在中学里还那样定位自己就哪错了。原本学生的优秀特质没有改变,但由于环境的改变,在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同样优秀,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在能力、天分上还超过了自己。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智力、情绪、性格等,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认识到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这样就会有针对性地暗示或控制自己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也就不会为考试名次排后而过度紧张、焦虑,出现自卑、厌学等心理障碍。

(三)善于与人交流,摆脱人际困扰

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合群心理,人际交往易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学生在家里要善于与父母沟通,在学校要善于与同学相处。一是丢掉自卑,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交往心态,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二是要平衡付出,因为不平衡的付出会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导致受到恩惠的一方选择冷淡或疏远;三是要寻找共同话题,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兴趣也不尽相同,要融入一个集体,就要寻找大家的共同话题,并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讨论;四是要真诚赞美、乐于助人。人际关系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真诚。

(四)接受挫折失意,磨砺心灵脆弱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所致。因此当遇到挫折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挫折事件本身是直接原因。其实并不然。真正引起挫折感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挫折事件错误的看法,不正确的心态,才是导致消极后果的真正原因。因此,面对挫折,若能正确应对它,则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增强个体的承受力。我们需要的是,增强努力行为和改变策略再作尝试。

参考文献:

[1] 杨敏.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3(11).

[2] 郭晓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分析[J].心理研究,2011(4).

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 篇4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面对这种局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切实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解决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对促进高校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作 者:迟灵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经济视角 英文刊名:ECONOMIC VISION 年,卷(期):20xx “”(3) 分类号:G525.5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自我调适

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 篇5

教师的心理健康及自我调适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崇高的职业,教师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的现实呼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心理健康,学生的健康成长更需要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个人的事业心、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教师心理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原因和表现?教师又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呢?本节将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解答。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我心理健康吗?”——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由来已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身体、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是:○智力、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情绪十分协调;○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在此○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基础上,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标准:○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而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

2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做到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系,并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1认知能力正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认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2情绪反应适度;○3意志品质健全;○4自我意识客观;○5个性结常;○6人际关系协调;○7社会适应良好;○8人生态度积极;○9行构完善;○10活动效能吻合年龄。为表现规范;○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随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成长而不断发生变化。

(二)“您觉得自己心理健康吗?”——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教师的职业有其特殊的地方,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其它职业相比,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教师心理健康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完善人格,发挥心理潜能,维护和增强心理各方面的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使个体心理保持最佳状态。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呢?本书主要借鉴了西方学者和我国心理学教授俞国良的观点。

1喜欢西方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2自我调适良好;○3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知识;○4掌握儿童成学生;○

5长与发展的途径,并能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及其需要;○6能帮助每个学生满足其基本情绪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课堂气氛;○7能鉴定有严重问题的学生,需要;○并知道在什么地方及如何使他们得到帮助。

我国心理学教授俞国良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4)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地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及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教师心理问题和表现

研究表明,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途径也各异,因此,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心理学家俞国良教授在研究中,总结出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四大症状。

1.生理一心理症状

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为:(1)抑郁

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2)焦虑

1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主要有三类表现:○

2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人身安全问题;○

3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

(3)更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2.人际关系问题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另一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3.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

(1)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这种怨职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4.教师的职业倦怠

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 篇6

自从担任毕业班以来,生怕在教学中出了差错而影响学生升学和学校名声,为备好一节课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带好班的时候觉得还轻松点,去年带了一个差班,费了很大劲学生成绩提高不多,学校还因此找我谈话。这学期还要带那个班,我都不知道怎样上课。我觉得我似乎不适合当老师了。

“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教师比其他人都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第一、升学、评比压力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各方只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估学校和教师,并且教师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评优、住房分配等直接受到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制约,因此,加重了班级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性,本来应该是互帮互助、和谐友好的同事关系被竞争关系所取代了。第二、教师的工作项目繁多。专职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项目是备课、讲课、课外、批改作业,如果是班主任还包括负责早晚自习、课间操、打扫卫生、组织班团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班干部、与家长交流联系(家访、家长会等)、写评语、填写成绩单以及各种收费等,可谓名目繁多,而且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出错,这无疑会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压力感。第三、相对其他部门而言,我们在校园内承受着多重角色的压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对学生起着教育管理的责任;同时也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在一定时间负责照顾学生;既是学生的朋友,也是学生的心理治疗者,需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和感情,也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在学校之外,在家庭中充当各种角色,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要应付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多种人际交往。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普通人,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家庭矛盾,他们既要全力顾及事业还要全力顾及自己子女的未来,我常常是左右为难,应接不暇。

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 篇7

研究表明,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个体的认识错位和品德修养的缺失有极高的相关。一段时间以来, 一些青年学生对西方不良思想盲目崇拜和接纳, 人生价值观错位, 道德认识混乱和扭曲, 理想信念缺乏;不善于接纳他人, 情绪不稳定、多疑、爱嫉妒他人, 人际关系不和谐。当学习、考研、就业等遭遇挫折时, 则产生缺乏进取、消极、沉闷、抑郁等不健康心态。严重的导致失眠、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差以及反社会行为等不良后果。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增强其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 使大学生能顺利化解心理问题和危机,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孔子积极主张修身养性, 《论语》中曾说“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说:君子坦荡、达观, 无论得意或艰困, 都能做到俯仰无愧;小人常为名利所绊, 患得患失, 所以悲切、忧愁。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有一个快乐的心境, 加强品德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他提出了个体修养、心理和知识相互统一的朴素思想。“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 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 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 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要想明理致知, 必先要革除物欲, 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说明了人的心理健康是建立在诚意和明理之上。“富润屋, 德润身, 心广体胖。” 意思是说:有钱人, 总是会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 有德行的人, 则是用道德来充实自身, 因为内心宽大平和, 自然身体舒泰了。强调了个体道德修养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

为此, 大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身的个性修养, 脚踏实地地搞好自己的学习, 迎接各种困难和挫折, 不断反省自我, 发展自我, 使自己逐渐具有意志坚强、豁达乐观、藐视困难, 宽厚待人、严于律己, 勤奋好学、从不自满、勇于向前、决不退缩的良好个性。以稳定正确的价值观, 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基础, 不断调整和梳理自己的心境, 做一个对人、对自己、对事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身心健康的人。

二、学会控制不合理欲望, 不断维护心理平衡

有研究表明,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大学生过度的欲望导致的心理不平衡有关。生活中物质需要过度膨胀, 追求名牌;学习中目标过大过杂, 缺乏明确的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对未来职业定位过高等。当其他同学在某方面的发展优于自己时, 便产生沮丧、嫉妒、怨天尤人等不平衡的心态。他们不去主动反思原因、不知如何改善自己以保持最佳心境, 从而去投入学习以取得最佳效果。

注重和维护心理平衡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孔子把修身与保持心理平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 身有愤嚏,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意思是说: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 愤怒的时候, 心就不端正;有恐惧的时候, 心就不端正;有贪图爱恋的时候, 心就不端正;有忧愁的时候, 心也不得端正。喜怒哀乐爱恶惧, 七情六欲, 皆使人心受到种种影响。朱熹注:“盖是四者, 皆心之用, 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 则欲动情胜, 而其用之所行, 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这里的 “愤嚏”、“恐惧”、“好乐”、“忧患”属于固有的心理体验, 一旦产生了这些情感而没有觉察, 便会有欲望和情感冲动, 如果顺其发展, 就必然心理失衡。

《孟子》中说“鱼, 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养心莫善于寡欲”。孔子说“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所谓“时中”, 据朱熹注:“能随时以处中也。”“中无定体, 随时而在, 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 故能戒谨不睹, 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则不知有此, 则肆欲妄行, 而无所忌惮矣。” 意思是说, 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 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 即保持心理平衡。

以上为鉴, 大学生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平衡, 就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能力, 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优势, 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能盲目攀比, 好高骛远, 迷失自我。要学会扬长避短, 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 既不苛求自己, 也不放纵自己。心平气和地看待成败, 勇敢地接纳自己, 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处于适度的平衡状态。要学会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 控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

当然, 大学生也不能无视各种挑战和压力, 把自己封闭起来, 胸无大志, 碌碌无为, 以保证自己内心的一片宁静和解脱。如何理性地面对挑战和竞争呢?首先, 要学会“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并且以“吾日三省”其身的精神, 每天问问自己身体、学问等有没有进步, 从而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悦纳自我, 完善和提高自我。既不“嫉贤妒能”, 又不“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 学会运用有利于时代进步的杠杆机制来维护和及时调整内在的心理平衡, 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督察来改正缺点、短处, 巩固优点、长处,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三、提升自身适应能力和抗挫折力

适应不良、挫折和失败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新大学生来说, 全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使得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一些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和空虚感;对高年级大学生来讲, 即将走向社会并面临着更多复杂的压力, 使得他们的自尊心、情感极易受到伤害。因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是加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教育。

传统儒家思想为当代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肥沃的土壤。《为政》中就提到“君子不器”的观点, 是说君子不象器皿一样, 只有固定的用途。言外之意就是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 不论在什么时候, 处在什么环境, 遇到什么情况, 都能正常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潜能和智慧, 应付和处理好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发生的事情, 保证不使身心受到危害。《卫灵公》里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是说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 以顾全大局, 切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做一些自残、害人的蠢事。

在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力方面, 认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孔子对颜回用一个竹箪盛饭, 一个瓢饮水, 住在简陋的巷子里, “不改其乐”表示十分钦佩, 称赞说:“贤哉, 回也”。并有“君子固穷”“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的慨叹。在对社会关系方面, 孔子认为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种美德, 如他对颜渊说:“用则行, 舍则藏, 惟我与尔是夫!” , 言外之意就是, 遇到冷遇、遭到挫折要能坦然接受而不要愤愤不平、耿耿于怀。特别可贵的是他对待怨恨主张“以直报怨”, 坚持用公平正直来报答。在对于自身的接受力方面, 孔子不仅主张看到并容忍认可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而且更进一步提出“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可见, 孔子对待自身的态度不仅仅是被动接受, 更包含着积极进取精神。

大学生的成才要有良好的智力基础和非智力因素作保证。要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心,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的思想境界和心态去看待困难和挫折, 以较强的忍耐力, 不怕困难, 直视困难,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会和他人合作来共同战胜困难。

总之,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 同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大学生自己学会不断调适、维护自己的心理, 从而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去发展、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实力。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吸纳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精华, 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幸福快乐的社会有用人才。

摘要: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闪烁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对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意识和能力, 解决大学生心理的许多困惑和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 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尤为必要。

关键词:儒家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金良年译注.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与自我调适 篇8

一、适当的情绪宣泄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试验,研究心理状态与人们身体健康的关系。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此时容器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生气水”。结果发现: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清澈透明,无色无杂质;悲痛时,其气体变成的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水中出现紫色沉淀。爱尔玛把带有紫色沉淀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的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去。由此爱尔玛推测,人生气时生理反应剧烈的同时,还会分泌许多有毒的物质。可见生气对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情绪宣泄是指在合适的场所,用合适的方式,把不愉快的情绪表达出来。情绪宣泄有助于减轻和消除压力。情绪宣泄的方法主要有四种:(1)日记宣泄。通过书写压力日记,以释放不良情绪。写作内容应是个体对压力的生理、心理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测试,一组专写压力烦恼,另一组只写日常话题,在持续6周后,前一组人员心态积极、病症少。(2)大哭呐喊宣泄:当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时,大哭一场,或者大声呐喊,以宣泄不良情绪。(3)倾诉宣泄。当我们感到很压抑时,找个人谈谈,把心中的不快表达出来。我们遇到的压力,常常是由于我们把感情封闭起来不向别人诉说而产生的。人的感情,无论是喜怒哀乐,都需要宣泄出来。医生常说,长年累月把感情埋在心里,从不外露的人,最容易患心脏病。要避免压力,应该建立一种无论是个人的麻烦,还是好主意都可与别人诉说的人际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配偶是最能跟自己交谈的人。选择跟谁诉说时,一定要找一个可以推心置腹交谈的人,这个人不会因为你说的话而给你扣帽子,也不会把你的话拿来做不利于你的事情。(3)活动宣泄。通过参加文体活动,或者到宣泄室的活动,以释放不良情绪。此外听音乐、阅读、赏花、旅行、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等,都可以释放不良情绪。

二、认知重构

1. ABC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的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相应而生的信念;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由此得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诱发事件A直接所引起,而是经受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引起了信念B,最后引发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

2. 不合理的认知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的认知和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因此应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以避免或减轻压力。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主要特征:一是绝对化的要求。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个事情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应该”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如“只要我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回报”;“你必须处处做得最好”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客观事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当个体绝对化的要求与客观事情的发展相悖时,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所以遇事都不能太绝对化和主观化。二是以偏概全。即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情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就好象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如面对失败的结果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于他人,就会求全责备,并产生愤怒和敌对等情绪。三是糟糕至极。糟糕至极是指对事物的可能后果做出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甚至是一种灾难性预期的信念。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事情发生。因此,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至极。如果坚持这种不合理观念,当个体认为遇到了糟糕至极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面情绪之中。

3. 转变认知。改变认知,是指通过改变自己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从根本上讲, 压力应对的核心是一个认知过程,个体认知的转变是解决压力问题的关键。当自己因某件事情,感到压力很大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外部环境无法改变,不要和大的背景去抗争,去较量,做无谓牺牲。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态度,使自己心里处于平衡状态。这样就可以避免和减轻压力。比如,我们常说的“想通了,就不生气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等,都能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减少外界对个人情绪的影响。领导干部的压力应对,应以认知转变为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对外界影响的抵御能力。

三、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强人的自信心,从而增强个体对压力的抵抗能力。什么是暗示?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等,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暗示者是主动的、自觉的;受暗示者是被动的。暗示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所谓自我暗示,是指暗示信息来自自身内部,即自己对自己发出刺激信息,影响自己对某事物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都是自我暗示的结果。自我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它对一个人的健康、工作和生活起着很大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则是消极的。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又称自我肯定, 是用一些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替代否定性的思维模式,以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用现在时态,而不是将来时态进行暗示。如应该说“我现在是幸福的”!而不说“我将来会得到幸福”!每件事物都是先被人想到,然后才能在客观现实中显现。二是要在最积极的方式中进行暗示。肯定我们需要的,如“我越来越能干”,这样做以保证我们总是创造最积极的思想形象。三是语句越简短,越有效。如“我是一个聪明的人”、“我是最棒的!”等等。四是选择对自己感到合适的肯定。如“在我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我是出类拔萃的”等。总之,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要求我们所进行的肯定应该是使自己觉得积极、扩张、自在,或是支撑性的。

此外,合理的运动、饮食与营养、充足的睡眠、身心放松等都有助于释放和减轻压力。

总之,领导干部应不断调适自己的压力,将自身的压力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把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工作成效。

责任编辑:徐建秋

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 篇9

职业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元凶之一,这些压力来自社会,学校,个人,如果一个人心里承受力不强或缺乏转换压力的技能,便易引发心理疾病,那么要增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了社会,幼儿园评价标准的改进外,关键在于我们也要学会一些自我心理调适的减压方法。下面让我浅谈一些自我心理调适的减压小方法:

【一】合理宣泄法

工作中经常遇到烦心事,碰到不快时学会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闷在心里,找亲朋好友常谈心,就像把脏东西从嘴中吐出,不快立即减轻一半,心情自然畅快好多。

【二】转移注意力法

投身大自然,双休日、寒暑假、甚至下班后,尽情感受大自然的鸟语花香,风和日丽.闲云孤烟,身心在清新的泥土草木中畅游,在美景的净化下,一起将释怀殆尽,也可找几个亲友远足畅谈。

【三】自我安慰法

学会欣赏自己,别对自己刻薄、接纳自己、善待自己,我们很多的不幸来自太爱追求完美。晨起晚睡时给自己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自信之神便和你在一起了。

【四】自我放松法

平常心看问题,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攀比,求尽心,站高看远,退一步海阔天空,舍去舍得,有舍必有得。网上聊聊天、购物;看电影或听音乐;举办小聚会;外出旅游,体育锻炼等等。

【五】想象放松法

找一个僻静处,闭目,深吸几下,气息均匀后,用意识掠过全身,放松每一处肌肉,想象自己正身处在自己最熟悉最喜爱的一处地域,习习凉风;潺潺流水,和煦阳光等。

【六】发展兴趣法

追寻被自己遗忘的爱好,积极准备并立即开始实施。比如唱歌、跳舞、健身、养花、养鱼、钓鱼等等。只要不防碍到他人不违背道德或法律均可。

【七】幽默法

心烦时给自己找些幽默、喜剧的书籍或影片看看,找个爱说笑的朋友听他给你说些好笑的段子。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幽默的情绪。

【八】自我暗示法

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吧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怨自艾,退缩,逃避等,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培养积极的自

我意识,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我膨胀,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而造成的心里冲突。善待生活,充满缴清。

上一篇: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感想下一篇:机械优化设计方法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