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精选8篇)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 篇1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用得不少,可收效不如人意,要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让学生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必须明了讨论教学的真正要义,确立论题,因势利导,时间安排合理,总结评价及时恰当,从而使讨论行之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有效讨论

论题

引导

评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初中语文课堂热闹很多,形式丰富多彩,其中讨论式教学用得最多。的确,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发展,如获得知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塑造勤奋、探究等良好性格,养成互帮互助等亲社会行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有效的讨论却很少,课堂讨论的运用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得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效讨论式教学内涵及意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在多元互动的有效讨论中至少可以激活师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明确讨论的问题,这是开展讨论的前提保证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刺激。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没必要,太复杂又激发不起学生讨论激情。因而,首先应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设置讨论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围绕重难点设计论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学习《杨修之死》,老师可设计问题:杨修的死究竟是因为曹操?还是杨修自己?你是怎么看的?对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这是小说的重点、难点,让同学们讨论的过程,是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他自己。理由是: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曹操。理由是:曹操阴险狡诈,残忍歹毒,虚伪多疑。学生还用小说中的具体事例做为自己观点的支撑。双方有理有据,很有见地。因此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旁征博引,探究主题,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是针对课文疑点展开讨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还有就是要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事物,并以此设置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的欲望。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接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三、围绕论题,因势利导,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

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一方面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一个事例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老师可提出要求辨认发言相关性的问题,“你讲的内容与刚才XX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四、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的进行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但我们也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好几个问题,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样的讨论当然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否则就成了“低效”的讨论。

五、总结评价,促进讨论的深化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现场的效应,却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讨论后的总结评价这一关键的一环。因此有些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过后,收效甚微,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总之,有效的课堂讨论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资料: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 篇2

关键词:有效性,问题设置,配比,反馈与评价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和提高语文素养是摆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前极具挑战意义的难题。讨论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和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效性是讨论式学习中语文教师关注的核心。笔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几点经验,望能抛砖引玉。

一、问题的选择与设置

精选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是讨论有效性的前提。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解决;过于复杂的问题讨论起来无从下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概括为采用讨论的方法,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的思维能力,丰富其情感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为标准来选择讨论的问题。问题的设置应该以激发学生讨论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农村初中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学习的目标普遍比较模糊,学习态度偏于随意,更不用说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语文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就讨论问题的设置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习《端午的鸭蛋》时,笔者设置过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高邮的鸭蛋有何特点?学生反应很平淡,有的在书上勾画,有的在看书,只有几个小组有同学讨论,好像没有什么讨论的兴趣。课后了解才知道,有的同学预习的时候就知道这些问题了,有的同学没什么讨论的兴趣,就是在等同组的同学宣布一下答案。讨论如何使自己鸭蛋卖得更好,“把双黄的鸭蛋切开来,摆出来,让路过的人都能看见”,“画一个切开的咸鸭蛋,要画得多油,蛋黄显得很红,一看就很想吃的感觉”,“把袁枚写的那段话,写在鸭蛋的旁边。”讨论异常激烈,想法精彩纷呈,高邮咸鸭蛋的特点自然就明白了。

(二)问题要符合学习实际

农村学生阅读面较小,生活视野也没有城市学生开阔,设置讨论问题要特别注意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做到因材施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个讨论题:“本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通过讨论,语文知识比较全面的学生能很快地思考出来,但是对水平一般的,或者是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讨论之后还是模模糊糊,甚至不知所云。问题的选择和设置旨在讨论的有效性,旨在有限的讨论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总结。

二、学生的组织与配比

课堂讨论的组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优势互补是人员配置的关键。如果说教师的讲授是从教师身上学,那么讨论就是学生向学生学。教师就有必要研磨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搭配,一个班的同学语文能力存在差异,性格上也存在差异。教师在小组的搭配中就要考虑这些因素从而实现人员的合理分配。争取在同一个小组中既有能写的同学,也有能说的同学,既有基础好的同学,也有基础较弱的同学,有能力强的,也有相对薄弱的。实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的老师喜欢让学生自由组合,易使课堂讨论集中不到讨论的问题上来,成了娱乐和交友的平台,这就不是一个团队,而成了一个“团伙”了,自然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有效性。

要多关注基础薄弱,交往能力差,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农村初中这样的学生比较多,如果忽视了他们,讨论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在讨论中让他们锻炼,恰恰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克服自卑心理。在“教书”的同时也做到了“育人”。小组中可以设置组长,组织成员讨论,设置记录员以记录讨论的成果,设置报告员,遇到讨论障碍的时候及时向老师求教。

三、讨论的反馈与评价

讨论的反馈与评价是有效讨论不可或缺的环节。讨论的反馈分为过程反馈和结果反馈,过程反馈是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及时地将讨论的障碍及时地向老师汇报,获取建议和意见,以求得讨论的顺利地进行,从而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结果反馈是将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结束后及时地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做出报告,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从而纠正和巩固讨论的结果。

无论是过程反馈还是结果反馈都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如何让学生思维过程充分的暴露出来,并给予客观的评价,是讨论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随时能发现学生在反馈中所暴露的思维过程,从而更清晰的了解学生在认知上的不足和需要加以锻炼和提高的地方,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的课堂讨论浅探 篇3

【关键词】有效性;问题设置;配比;反馈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和提高语文素养是摆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前极具挑战意义的难题。讨论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和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效性是讨论式学习中语文教师关注的核心。笔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几点经验,望能抛砖引玉。

一、问题的选择与设置

精选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是讨论有效性的前提。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解决;过于复杂的问题讨论起来无从下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概括为采用讨论的方法,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的思维能力,丰富其情感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为标准来选择讨论的问题。问题的设置应该以激发学生讨论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农村初中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学习的目标普遍比较模糊,学习态度偏于随意,更不用说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语文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就讨论问题的设置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习《端午的鸭蛋》时,笔者设置过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高邮的鸭蛋有何特点?学生反应很平淡,有的在书上勾画,有的在看书,只有几个小组有同学讨论,好像没有什么讨论的兴趣。课后了解才知道,有的同学预习的时候就知道这些问题了,有的同学没什么讨论的兴趣,就是在等同组的同学宣布一下答案。讨论如何使自己鸭蛋卖得更好,“把双黄的鸭蛋切开来,摆出来,让路过的人都能看见”,“画一个切开的咸鸭蛋,要画得多油,蛋黄显得很红,一看就很想吃的感觉”,“把袁枚写的那段话,写在鸭蛋的旁边。”讨论异常激烈,想法精彩纷呈,高邮咸鸭蛋的特点自然就明白了。

(二)问题要符合学习实际

农村学生阅读面较小,生活视野也没有城市学生开阔,设置讨论问题要特别注意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做到因材施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个讨论题:“本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通过讨论,语文知识比较全面的学生能很快地思考出来,但是对水平一般的,或者是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讨论之后还是模模糊糊,甚至不知所云。问题的选择和设置旨在讨论的有效性,旨在有限的讨论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总结。

二、学生的组织与配比

课堂讨论的组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优势互补是人员配置的关键。如果说教师的讲授是从教师身上学,那么讨论就是学生向学生学。教师就有必要研磨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搭配,一个班的同学语文能力存在差异,性格上也存在差异。教师在小组的搭配中就要考虑这些因素从而实现人员的合理分配。争取在同一个小组中既有能写的同学,也有能说的同学,既有基础好的同学,也有基础较弱的同学,有能力强的,也有相对薄弱的。实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的老师喜欢让学生自由组合,易使课堂讨论集中不到讨论的问题上来,成了娱乐和交友的平台,这就不是一个团队,而成了一个“团伙”了,自然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有效性。

要多关注基础薄弱,交往能力差,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农村初中这样的学生比较多,如果忽视了他们,讨论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在讨论中让他们锻炼,恰恰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克服自卑心理。在“教书”的同时也做到了“育人”。小组中可以设置组长,组织成员讨论,设置记录员以记录讨论的成果,设置报告员,遇到讨论障碍的时候及时向老师求教。

三、讨论的反馈与评价

讨论的反馈与评价是有效讨论不可或缺的环节。讨论的反馈分为过程反馈和结果反馈,过程反馈是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及时地将讨论的障碍及时地向老师汇报,获取建议和意见,以求得讨论的顺利地进行,从而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结果反馈是将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结束后及时地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做出报告,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从而纠正和巩固讨论的结果。

无论是过程反馈还是结果反馈都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如何让学生思维过程充分的暴露出来,并给予客观的评价,是讨论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随时能发现学生在反馈中所暴露的思维过程,从而更清晰的了解学生在认知上的不足和需要加以锻炼和提高的地方,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构建,需要我们破除固有的传统课程理念,以一个探索者和改革者的姿态投入到其中,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学得好。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S].

[2]谢同祥,沈书生.牛玉霞.有效课堂讨论的原理[J].教育科学,2007(03).

作者简介:冯琼(1983-),女,藏族,甘肃省舟曲县人,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教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语文、历史教学工作。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 篇4

南和县教研室 王少科

上一次地理联片教研活动我们共同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从误区分析到策略实施,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合作探究”即课堂讨论,它在课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是,我们平时在听课、上课中发现,讨论取得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大量无序、虚假、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教师随意出示讨论主题。

2.讨论主题的跨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得出结论。

3.把讨论当成一节成功课的必要的一个环节,无论需不需要都加上这一环节。

4.讨论过程中各小组成员有时没有分工,效率低,浪费大量的宝贵课堂时间。

5.讨论的时间掌控随意性大,有时过长,有时则过短。6.讨论的方式比较单一。

7.教师参与方面较少。比如: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揽了发言的权利,有学生趁机偷懒、说闲话,或者出现讨论偏题、时间过长、争论不休等现象。

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所以,课堂讨论的 “有效性”有待加强。鉴于此种现象,如何提高地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1、精心挑选问题,精心挑选问题是讨论有效的重要前提。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会使他们感到无从下手而产生观望态度;问题太浅,学生感到无味,没有思考的兴趣,会有厌倦情绪。

2、明确角色分工。明确角色分工是讨论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角色分工要根据小组成员的构成、座位的设计来设定。成员数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讨论的开展,这与讨论的议题有很大的关系。成员的构成应该考虑学生间的相容性与互补性的特点。课堂内讨论小组的组建以六人小组、八人小组为好。要做好角色分工。角色包括以下几种:主持人、记录员、质疑者、发言人。比如 :八年级上册73页的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的活动2.3、确定讨论方式。讨论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讨论方式。例如:(1)任务分工式讨论。各个小组内再进行任务分工,在各自完成自己分得的任务后,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使得责任明确,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2)滚雪球式讨论。先两个人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增加为三个人、四个人等讨论形式,使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充。(3)书写式讨论。不一定上来就用语言交流,可以要求学生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避免了讨论时表面热闹,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

4、讨论时间的安排。讨论时间依不同的问题而定,一般在 5——15 分钟为宜。但要注意以下两点:(1)安排充足的讨论时间,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去思维,不能在提出问题后象征性地留几分钟就迫不及待地收场。否则长此下去学生就会丧失热情不再主动思考。教师要安排讨论,就要留足时间,充分考虑可能遇见的各种情况。(2)在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讨论前的独立思考看起来好像浪费一点时间,其实很有必要,是值得的,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先独立理出思路,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可以为后面的讨论节省时间,提高讨论的效率,避免盲目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

5、老师的适当参与。许多教师认为,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不宜过多地参与,一旦教师参与了,便容易主宰讨论过程,限制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这是有道理的,却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揽了发言的权利,有学生趁机偷懒、说闲话,或者出现讨论偏题、时间过长、争论不休等现象。所以,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适当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老师要做讨论过程的组织者,和联络员,学习成果的欣赏者。教师通过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和学习的需要,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利弊,以便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的效果。

6、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有的老师为了避免课堂失控,组织课堂讨论时统一步调,以教师为中心,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来确定;有些教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浅尝辄止,不敢深入;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讨论话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却是虚张声势,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即“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这些讨论形式在而本质上仍是单向活动,是封闭、消极和被动的,学生找不到自由发挥的兴奋点,就会渐渐失去讨论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和环节,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氛围,真正让学生大胆参与讨论、深入有效讨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比如:八年级77页,讨论完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分析家乡身边的水资源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生活意义。

7、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所付出的劳动和表达的观点应及时给予评价,注意要多表扬、鼓励。另外,评价既可让学生给,也可让老师给。并且要教给学生讨论、评价的方法。

8、拓宽地理知识面。其实很多学生也想参与讨论,在师生面前表现一番,但是苦于平时地理知识欠缺,无话可说。这就需要平时多让学生积累地理知识,或在讨论前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以方便讨论的开展,既而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附:课堂讨论成果的展示

1、发言学生的确定。讨论时根据角色分工,一般会由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一定时间后,最好要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对于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学习活动,对谁已经发言了,谁还没有发言要心中有数。另外,最好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 篇5

一、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新世纪的教育,无论从办学体制,还是培养目标;也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的手段与方法,都需要多样化。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模式多元化,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挖掘新知识,获得不同的体验,培养各方面的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挂图、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网络等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与各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际操作、应用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与学生的参与度,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则是由教师的教学设计决定的。教学设计尽量活动化,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少讲多说,使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的潜能,让课堂活起来。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保持学生课堂教学的注意力集中。

1.巧用好知识的“导火线”—引入。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 篇6

【摘要】Contor说过:“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正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更是任何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的教学提问中在问题设置、提问对象、问题导向上常存在着提问肤浅,形式单调,联系不紧密,要求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有效;注意

为了达到“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最优化”,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教材的处理大部分的教师都能注意到这一点,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正是我们教师应该要引起重视的。对教材的研究,我认为要达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理解教材,弄清哪些问题是本节应该掌握的基础。可以通过“怎样”“如何”来提问;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可以通过“还有什么好的想法”来提问;还有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需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其次就要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重点及难点,掌握并且融

会贯通。

最后,适当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试想自己是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学生的处理: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个性特征,适当,灵活地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回答问题的情况灵活地调节问题的范围,使教学问题让学生易于感受,适合学生智力与能力,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此外,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地设计问题,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动了思维,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

2、提问过程以学生主体,鼓励其质疑、解疑

作为教师,不能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更要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通过自已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陈京山《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3、沈松乾《课堂提问的到位》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

一、前言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应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教学中可快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乏味、枯燥的语言, 则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给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带来一定制约性。因此,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丰富性、灵活性与多样性,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 而且对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有效性存在的不足

1. 教学语言过于固定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 使得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独断性, 致使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出现“一言堂”现象,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题, 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听教师讲, 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常用的教学语言是“同学们必须记住我讲的这个问题、必须给我流利背诵这篇古诗或古文”等比较独断的语言, 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力、想象力、思维拓展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不利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2. 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从我国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 教学对话的缺失严重影响着教学语言的发展, 将学生作为教学对话的主体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语文教师对于对话教学没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 致使教学对话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甚至部分教师只跟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对话, 而对于学习成绩的学生较差的学生几乎是零交流,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继而使其无法跟上语文教学进度。

三、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1. 提问语应贴切实际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想要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应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贴切学生生活的提问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如在学习《木兰诗》时, 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互动, 如教师提问什么花木兰是巾帼英雄? 如果学生是当时情境下的花木兰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如果学生跟花木兰一样成功归来会想要怎样的奖赏? 为什么? 这样可引起学生的共鸣。贴切实际的提问语, 不仅是确保语言教学的关键步骤和主要途径, 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思考力与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手段。

2. 评价语应灵活多样

徐特立曾说过“任何人都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 不然就是奴才。”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人文本”的原则, 教师的评价应真诚、自然且随机应变。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和表扬, 如学生在回答某一个问题时, 用词特别华丽, 但是文不对题, 这时老师应该说你的文采确实很好, 几乎可以跟郭敬明相媲美, 但是逻辑有点混乱, 这点你输给郭敬明了。老师采用这样风趣幽默的语言, 不仅易于学生接受自身的缺点, 而且还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 继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

3. 导入语应准确有效

语文教师在给学生教授《天上的街市》时, 可采用故事性导入语, 如先给学生讲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然后引言导入新课: “一年一次相会, 虽然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有点悲惨, 但诗人郭沫若却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运用《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 写下一首清新的抒情诗《天上的街市》。以故事性导语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此外, 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式导入语,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 然后再请学生对其进行简述, 并说出与此景相关的诗句, 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回大地, 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 激发发生学习《春》的欲望, 可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束语应有韵味

好的课堂结束语, 可激发发生的想象力与思考力。好的课堂结束语应有一下特点: ( 1) 对比启智, 如在学习老舍《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中, 在课程结束时, 可让学生对于梁衡《夏》这篇文章进行预习, 并与老舍《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 使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 2) 引中促思, 在课堂内容结束时, 教师可将文中的道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进行迁移和总结, 以便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学语言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教学语言,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出丰富且充满激励性的教学语言, 并将其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方面, 通过教学语言的丰富性与激励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继而促进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德公, 吴培春, 杜利民.抓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J].中学物理, 2012, 20 (05) :12-14.

[2]王俊华.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J].读与写, 2013, (23) :26-3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初中语文

在当今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始终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落实“有效教学”标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才会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我国课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毋庸置疑,目前我国实际课堂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引导能力不够,上课方式单调沉闷,由于语文课程基本没有动手实践机会,学生对其缺乏学习兴趣,这些都导致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何光峰、曾志红等人也在研究12个典型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后,分析、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都值得教学一线的教师引起注意。

1.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教学方式仅是传统的单向传授,忽略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应令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要求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给予适当指引,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教学有效性自然不高。例如,在《心声》一文中有一个经典段落:“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他渴望学习、渴望读书的美好纯真,相比教师直接在课堂告诉学生在文章段落旁作标记的行为,不如让大家自己阅读、小组讨论后再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更好。

2.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乏味,不够生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针对这一问题,很多教师已认识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较少使用多媒体等更灵活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也能更方便地表达自己。例如,在教授《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PPT或者短视频的方式令同学们直观了解其现实中的表演形式,结合书中的文字,才更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暗含的文化背景。

3.教师提问琐碎,不能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常把注意力放在具体问题上,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独立分析问题,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小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才能令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第一保证和重要前提,目标既要准确,又要明确。教学过程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由大及小,逐步具体细化,明确在每个教学阶段应该如何进行。衡量教学目标的参考指标涉及很多方面,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等等,需要教师结合多方面综合考虑。

2.教师应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即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

结合

建议教师使用恰当的导入语,从而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这还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间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有效性。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简单的文字展示了父爱的深沉,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同样用不过分华丽的语句描述自己的亲人为自己的奉献,这还可为写作打基础。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丰富课堂学习内涵

现如今,随着多媒体的应用,教学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此方面的培训。生动的课堂能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均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学方式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方面,例如,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激发其学习动力和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并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作用。例如,针对需要背诵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故事进行课堂演绎,或者在课堂进行朗诵比赛,既增加了课堂趣味性,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4.与学生间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

很多教师会忽略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这在以人为交流主体的、互动性极强的课堂教学上实则是关键因素。只有双方具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距离,增进交流、理解与合作,从而间接保证课堂教育的高效率,最终提高教育质量。

语文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语文本身就是富有艺术性的学科,其教学形式自然也多种多样。作为主要面对青少年人群的初中教育工作者,教师更应该令课堂教学生动灵活,恰当引导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并乐于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英语悲伤的句子下一篇:安保主管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