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精选7篇)
浅谈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生活
包明光
吉林松原市油田第十二中学(138000)
【摘要】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起到效果,从而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笔者认为应该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让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成为课程的基础,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育;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究其根源,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作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来讲课。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模式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必须细听教师的讲解,无法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学生为了那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教学效果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知识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已经成为贯彻教育的普遍理念,要求教育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更要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生活呢?笔者有这样几点认识。
1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一堂《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课伊始,笔者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在歌声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年秋天,一对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效游,在乘做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途中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这时,教室里雅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
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笔者首先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被故事中伟大父母无私的爱和歌声感动的同时,也非常气愤,为什么呢?”学生马上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教学论文 )并且说和老师一样气愤。因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护,甚至人身安全都未能得到保护,这时笔者很自然地提出了问题,切入主题: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要时要依靠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武器。这里教师运用生活场景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2运用生活语言,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讲解,而不是说教式灌输,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不能让学生简单成为听众,而应多站在他们的立场和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体验生活内涵。在实践中,一方面,笔者比较注重将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本剧等多样化形式使教学方式具体化、动态化,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讲授九年级第六课“学会合理消费”,笔者播放了两个flash动画――“等咱有钱了”、“买一送一”,剧中情节生动、人物搞笑,十具讽刺意味,立马激起学生的兴趣,从flash动画剧情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大家充分讨论,积极发言。这堂课收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引导并培养了学生的“合理消费观”。
3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以行动了解生活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而思想品德课本身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理论知识必须付诸于实践,让自己到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如笔者在讲完七年纪下册第三课《自立》这一框题后,学生都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笔者就与家长取得联系,从各自的家庭条件出发,希望家长尽可能地给孩子们提供劳动条件、劳动项目、提供劳动机会。
例如:规定他们起床后把被子铺好,自己的`衣物和学习用品放整齐,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好,早上上学前自己做做早餐等。平时扫扫地,倒倒垃圾,洗自己的袜子,手帕和衣服。在假期里,可以让孩子学学煮饭、烧菜,或者是让他当一天的家等。
4吸取社会现实信息,以知识感悟生活
人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尤其是孩子,如何让他们拓宽视野,感悟人生真理,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多多吸取社会现实信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时事、社会热点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或进行报道,或进行分析、评价,或既分析又提出自己的见解、措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5?12汶川地震,悲恸全中国,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感知,学会感恩,理解爱的力量,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内容,首先笔者为学生播放一段来自灾区的视频,为了加深同学们的了解,笔者还展示了一些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同时,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华民族沉着应对、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风貌,笔者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相关的数据,当同学们阅读完以上视频、图片和数据,笔者让他们思考3分钟,就这场大灾之中的所见所闻谈一谈自己的感言。同学们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汲取了社会信息之后,用心去感悟生活,课堂教学收到显著效果。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 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 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 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如, 在学习“溶解度”一课时, 那天正好是下午第一节课, 我准备了一包咖啡, 上课时我提出: “现在很困也很渴, 想泡一杯咖啡来喝来解解困. 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 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咖啡啊?”泡咖啡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 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 有的说“用调羹不停的搅拌能够使咖啡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还有的说“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等. 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 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
二、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家指出, 生动、有趣的材料, 能唤起人的好奇心, 激发起探索知识的欲望. 好奇心是每个学生学习、探究知识奥秘, 提高自身基本素质, 促进个性品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学生产生好奇心是因为其对事物或问题感兴趣的外在特征, 也是引导一个人积极探索、渴望进取的内在动力.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 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我们科学教师应该能突发奇想, 创设好生活化情境, 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的注意,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新课教学中,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一位老师在开“大气压强”一课时, 创设了“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这一实验.
材料: 玻璃杯两个、水、塑料板一块
操作:
第一, 将玻璃杯里装满水.
第二, 用垫板盖好杯口, 一只手扶杯子、另一只手按住垫板.
第三, 用手扶住, 将杯口翻转过来, 使杯口朝下.
第四, 扶着垫板的手轻轻放开, 垫板不会掉下来.
垫板覆盖在盛水的杯子口上, 因为杯外空气压力比较大, 垫板就不会掉下来.
因此, 千方百计地保护和珍爱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 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体精神的发挥, 提高学生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必将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实现教育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利用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
人的认识过程的起步, 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 科学课是把整个自然作为学生认识对象, 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联, 有创设学习情境的丰富材料, 把具有知识性的日常生活情境搬进课堂, 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 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 并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学习“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一课时, 通过幻灯片放映各种各样精心选择的自行车照片. 进述它在发展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力学知识, 探讨一下自行车有哪些地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地方?
采取的方法是先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 在讨论时每位学生都很积极, 讨论的结果也都很不错. 最后讨论的结果是: ( 1) 刹车时通过握紧刹车把手, 增大刹车皮与车轮钢圈之间的正压力, 增大摩擦. ( 2) 脚蹬、把套、车轮外胎、刹车皮等采用表面压制花纹的办法使接触面粗糙些, 增大有益摩擦. ⑶螺丝旋紧, 亦可增大压力, 增大摩擦. ( 3) 需要转动的地方, 在轴与轴套之间装上滚珠轴承, 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 ( 4) 在轴承和机件连接的地方加润滑油, 并使机件的接触面尽可能光滑, 减小摩擦, 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这是有关“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教学情境的一个片断, 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 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从而亲和科学, 热爱科学.
总之,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科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科学是无处不在, 并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摘要:科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达到知识目标的培养, 更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 促进学生科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同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 笔者提出了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的创设生活化情境作策略.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情境
参考文献
[1]毕田增.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 2004.1.
[2]盛群力.教学设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2.
关键词:英语学习 学生 生活化
作为一名新老师,一名初中的新英语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教学,我深深地感觉到英语教学的不容易。若想要激发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英语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如何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课堂,将生活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让现实的生活进入英语课堂,使英语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语言交际能力将成为我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之一。
如何根据孩子的生活来设计英语教学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何调动课堂上主体的积极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能够让英语课堂交际变成语言交际,从而创造出一种语言交际环境,也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氛围。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水果时,就可以带些水果到课堂上来,在课堂用实物给孩子展示,相信孩子能比较感兴趣,也能快速地记住单词,同样用这些食物对记得快、记得准的孩子进行奖励,相信这节课就能够变得更加活跃。当然,创设生活化课堂光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作为老师,应当适当地指导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去带头营造这样的环境,主动创造一个英语会话的环境,带动全班;或者美化教室环境,可在每期黑板报上特设一个英语角,增添英语歌曲、英语谚语和英语文化知识等,可让学生去找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二、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
作为一名老师,上课前备课很重要,备什么呢?除了要备的是课本、学生,相信更重要的是备上一份好的心情。不苟言笑的老师是上不好一堂课的,只有善于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老师才能真正地上好一堂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离不开老师的性格魅力,离不开老师充分的备课,更离不开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生活化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才有家的感觉,而且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七年级英语教授有关家庭成员的词汇,教师可让学生带来“全家福”照片,用I have a small family. They are...的句型来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真正做到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并知道怎么用,进而延伸,让学生意识到整个班级就是个大家庭,让学生开始用英语介绍周围的同学,从而增强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来完成。例如在八年级下英语课本中的第八单元中,传授“would you mind doing...?”这一句型,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进行操练,那么课堂将枯燥无味。相反,若是让学生表演一些生活中不文明的动作,让其他同学用这一句型提出礼貌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使学生愉快地记住这一句型。更重要的是,能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等情感教育。
三、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近课堂。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现代化的世界。在英语教学中,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甚至比其他学科更能发挥它的优势,因为它具有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多加利用这些素材能够使英语教学生动形象、趣味昂然、引人入深。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中训练当一个动作发生,另一个动作正在发生的句型:when Miss Yuan came in, Mary was singing. / while Mary was singing, Miss Yuan came in. 如何使学生能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掌握牢固这个句型,选择教学素材很关键。笔者先在班级内拍了一段2分钟的视频,其中展现了学生在教室里的课外生活。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要求学生用已经教授的句型讲当袁老师进来,不同同学在干什么事情。这样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学习得非常开心,尤其是当他们看见自己也能成为教学题材。
四、布置生活化的英语作业
英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认为生活中到处有英语,英语作业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所以在布置作业方面,可采取一些别出心裁的方式。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能力,让学生“为用而学,学了就用”。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分角色对话、表演短剧、制作贺卡、编写英语小报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群策群力,各显神通,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或者布置一些抄写练习,此抄非彼抄,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收集或摘抄英文商标、中英文广告、标牌等,学生自然兴趣浓厚,他们有的在广告盒上找到了“nothing is impossible”,有的在电视节目上找到了“CCTV”,走到大街上看到了“Bank of China”(中国银行),在玩具上发现了“made in china”,通过逛街指导很多外国品牌等。通过这一作业,学生为自己能发现并学到这么多身边的课外英语而十分欣喜。如果用一个本子随时记录下来,长期积累,会有很大收获。我们还通过让学生收集电话号码、汽车牌照活动来学习运用英文数字;收集国旗、世界著名景观来学习英语国名。这样一来,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英语,在生活中贴近英语,那么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提高也难了。
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说,英语教学应当“生活化”,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将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新教材教学案例与评价示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教师读本·英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咦?省略号怎么输入?”我看了看键盘,没有发现,便打开电脑屏幕上搜狗拼音输入法的工具箱里的符号大全,输入完符号后看到工具箱里有一个叫“跨屏输入”的图案,我很好奇,便打开看了看。点开后发现,电脑要跟手机连接,就能实现跨屏输入了。
在经过一系列复杂操作后,电脑终于跟手机连接上了。手机上出现了两个选项,一个是语音输入,另一个是文字扫描,我选择了文字扫描。我先把文字的角度调整好,再调整手机跟屏幕的距离,让手机拍到本子上所有的字,最后按下拍照按钮。之后手机显示出刚才的字,除了有些标点有错,其他的都正确。接着就点击“输入电脑”,刚才扫描到的字就全显示到电脑屏幕上,再加上一些修改,编排,一张纸的内容就全部打完了。我想照这样的速度,这篇作文很快就打完了,果然,不出20分钟,就把这篇作文打完了,真是又方便又快捷。我把这篇作文发给妈妈,再让妈妈发给程老师,这件事就到此结束了。晚上,我在公众号上看到了我用新方法发的这篇文章,让我不由地感叹:“网络科技让生活更加美好。”
对于我来说,理想是灿烂星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带来无限美好的憧憬,理想是一棵枝繁叶茂不断努力生长的大树,带来绿色希望与愉快;理想是人生路上的一颗最耀眼的太阳,照亮旅途,指点方向;
理想让生活更加美好愉悦,从古至今,人们为理想吟咏着,疯狂着,奋斗着。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豪迈诗歌流传至今,他的理想是不羁的,是自由的,他走遍大江南北,看遍壮阔河山,他的随性、豪放,他是理想,并未因历史变迁二湮灭,而是飘荡着,飘荡在他最爱的景色里。
而他的理想,是火烈的,他的理想,映衬在比太阳更火热的向日葵里,它们燃烧着,舞动着,肆意着。他将自己的生命点燃,滚烫热烈的色彩雀跃着,萎缩的灰绿色的叶子在抗意着,于是一切都疯狂地扭屈着。他在那一团团的火里燃烧着自己,直到一切都殆尽,他的生命熄灭,他的理想的`向日葵却从未停止燃烧!
她几乎全身瘫痪,只能卧病在床,她流泪着,绝望着,最后还是爬了起来,用理想的脚步在人生道路上行走着,她从未停止学习,她求知的欲望不能被生理上的病痛所阻挡,她渴望着知识,追逐着理想,希望使她战胜了挫折,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的理想,正像是还未绽放的花蕾,它还未舒展花瓣,却已散发出幽香,让人期盼着,它的开放,那将是一朵怎样美丽坚强的花朵!在这布满陷阱荆棘的道路上,采集露水,滋养它,它终会绽放!
生活中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经过交流,心灵才能更加开放;只有……
交流,真的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吗?我想这不是绝对的,任何事情都会有它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这些都需要看人们是如何对待的。我认为互相交流是好的。但是,倘若别人不愿意与你交流的话,你还会这样想么?其实你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你是非常真诚向她请求,我想她会暗许你,和你交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兴趣和爱好,才能知道什么事是应该做的,什么事却不应该去做的。有了交流,讨论就会达成共识。有了共识,就不会再有争议了。
我个人看重的是朋友间的交流。朋友,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的,还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这才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没有真正的交流,就算不上是好朋友了。我把我身边的每一位同学都当作是自己的朋友,他们叫我做的事,如果我是有能力帮的,我一定会尽力去帮他们。有时我们聚在一起,会说一些好笑的事情,交流一下,轻松一下,了解更多的知识。如果我在学习上有什么不懂的,去请教他们的话,他们也会很乐意地教我,帮我解决问题。交流,很大程度地提升了我们的知识面,扩张了视野,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的事物。
当然,有些人用于交流的`话题或内容,跟她本人实际上是有天渊之别的,嘴里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我是最讨厌这种人了。常常说变就变的,怎么做的了大事呢?前途是自己的,不要因一时的过错而害苦自己的一生。那些常撒谎的人,不应该再这样做了!
在战争年代, 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 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为壮大革命力量, 取得最后胜利, 付出了巨大牺牲, 作出了极大贡献。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 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大厦的牢固基石。内蒙古自治区也属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 革命老区遍及很多村镇, 现在的老区人民依然大都生活在山高路远的偏僻村落,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仍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生存状态, 生活水平极低。加强革命老区宣传工作, 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是党和政府的政治任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按照三贴近”的原则, 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职能, 和革命老区群众心心相印, 扎实做好老区采访工作, 强化红色宣传, 从而更好地丰富老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让老区人民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最近,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宣传思想战线“总结经验, 深化改革, 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 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是党的思想路线在宣传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坚持“三贴近”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了“三贴近”, 就能推动我们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当从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高度, 进一步深化对“三贴近”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实际新闻采访工作中大力倡导“三贴近”, 积极鼓励“三贴近”, 努力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我们认为, 在采访革命老区时应该这样来让“三贴近”更加充分发挥作用:
一、按新闻规律办事, 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老
区人民心声结合起来, 把党和国家的声音更好地传播到革命老区去。新闻工作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 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无论什么情况下, 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新闻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 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同时, 新闻工作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要讲求宣传艺术, 提高引导水平, 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这就要求按新闻规律办事。坚持和实践“三贴近”, 就是按新闻规律办事, 就能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使广大老区人民喜闻乐见有机统一起来。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 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突破口。要更好地满足老区的需求, 想老区之所想, 急老区之所急, 盼老区民众之所盼, 以老区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我们的新闻采访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这就要在报道中, 紧贴老区革命群众的思想实际, 将他们最关心、最需要的事实及时采访并报道出来。当前要重点抓好对会议及领导人活动报道的改进;突发事件的报道, 特别是对国内重大事故、灾难、疫情的报道的改进;舆论监督, 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行政过程的监督的改进, 等等。各新闻媒体应减少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 将重要版面、黄金时段让给群众和基层, 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
二、以老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 寓宣传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 是许多地方普遍采用的方法。要使这种方法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关键要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根据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发扬深入调查研究之风, 对于做到“三贴近”, 具有特殊重要性, 它是群众路线, 实事求是在新闻工作中的结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从群众中去, 到群众中来, 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我区各地都作了一些积极探索。比如, 深入老区中间, 了解老区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 深入他们中间, 倾听他们的心声, 与他们倾心交流, 走进他们的生活, 全身心感受他们的甘苦喜乐, 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讲座, 运用科技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各种教育载体,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特色老区的传统文化, 以“庄户剧团”为依托, 用“理论说唱”的形式, 结合老区人民的思想实际, 把党在老区的方针政策、村规民约以及好人好事编写成快板、对口词、故事和戏曲节目等, 在茶余饭后开展理论说唱活动, 不仅本村男女老少踊跃参加, 而且吸引了周围村庄的许多群众参加, 成为方圆几十里有较大影响的农民文艺大集。各地还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充实“三下乡”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容, 进一步强化思想教育功能, 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性思想教育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三、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采访革命老区, 在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中,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力。针对当前老区宣传思想工作相对薄弱的问题, 要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寓于为群众排忧解难之中, 既讲道理, 又办实事, 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的工作。这是我区许多地方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共同经验。实践“三贴近”的途径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以“三深入”求得“三贴近”。深入, 是新闻工作的本质要求, 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必由之路。深入, 不仅要身入, 更要心入、情入, 真正与群众心连心, 要克服那种“蜻蜓点水”、“本末倒置”、“舍远求近”式的采访作风, 真正让受众从稿件中看到记者“三深入”的足迹。要认真总结经验, 在宣传报道中充分体现“三贴近”原则。如革命老区赤峰市宁城县党委、政府建立了《民情日记》制度, 发动县干部走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 规定每人每周至少要进村3次, 把村民反映出的热点、难点、民间纠纷、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等, 在《民情日记》上记录下来, 每周集中交流并落实解决办法, 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宁城县把司法调解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在乡镇一级成立司法调解中心, 针对农村各类矛盾中相当一部分“村里管不了、乡里管不好、法院管不着”的问题, 采取非司法程序调解人民内部矛盾, 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和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成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压器”。
四、以改善干群关系、增进感情沟通为纽带, 尊重人、理解人, 面对面地做好老区的思想工作。
从“三贴近”入手, 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这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新闻宣传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新闻工作者要切实转变作风, 以民主、公开和平等交流的方式察民情、纳民意, 让群众说话灵起来, 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及时了解和收集人民群众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架起党和政府与老区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及时了解老区群众关心的问题, 加强双向沟通交流, 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在采访工作中, 邀请群众代表分别在镇、村召开民情恳谈会, 通过面对面交流, 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 掌握第一手资料, 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在以心交心的氛围中, 工作者与群众的隔阂打破了, 群众真心话敢说了。镇机关干部走村串户、深入基层, 扑下身子, 使老区民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体贴, 增强了新闻工作的感召力。
五、报道革命老区要以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
活、贴近群众, 作为衡量我们舆论引领水平的根本标准, 调动包括“内容、表述、标题、评论、按语、图表、摄影、漫画等”新闻全要素, 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报道新闻。以革命老区建设为主的信息资源在主流媒体的“老区”新闻报道系统中, 确实要比过去以倍增的比例数量在生产、处理、加工和传播。在革命老区建设的大背景之下, 党的主流媒体以及其它大众媒体都有责任、有义务拓展“老区”新闻报道的领域、实现农民话语权的通畅表达。党的主流媒体在革命老区建设报道的具体操作上, 必须调整视角, 多角度、全方位夯实“老区”新闻报道的基础:既要有重视“老区”问题的理念和情怀, 也要在新闻报道业务上进行创新, 突出关注“老区”问题的民生视角, 深化涉及到革命老区或者农民的社会新闻以及经济新闻的要素和内涵, 实现党的主流媒体对自身社会功能的再发现以及达成维护媒介生态平衡的新目标, 以求更好地获取传播效果。
总之, 三贴近”关键在采访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三深入”。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感受实践的脉动, 吮吸生活的醇香, 倾听群众的心声。谁深入, 谁受益。涉浅水者得鱼虾, 涉深水者得蛟龙。深入, 既要身到, 更要心到, 脚板与心灵双双而至。像钉子钉进木头一样扎根生活, 你的作品才能钻进老区人民的心中。坚持“三贴近”, 在革命老区,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 一个奋发有为的过程。
[责任编辑:上官涛]
摘要:本文从新闻工作者角度, 分析了如何按照“三贴近”原则进行红色宣传, 更好地丰富老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而进一步阐释了“三贴近”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让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推荐阅读: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更贴近生活06-14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09-13
科学让生活充满阳光10-05
科学,让生活更美好周记06-05
科学让生活更美好周记400字06-05
贴近生活快乐作文07-22
贴近生活的幼儿儿歌12-09
科学照料儿童日常生活09-22
贴近生活三分钟演讲稿11-06
生活随笔 宽容一点,生活会更加美好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