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作文900字(精选3篇)
在多如繁星的.科技发明之中,有个项目一直以来就倍受人们的关注。
――人工智能。
它早已在各大科幻大片中现身,成为至关重要的存在,看现代科技发展之迅猛,也不乏有人设想,当未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使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就像电影《钢铁侠》里的贾维斯,他虽是一堆程序代码,却可以像真的管家一样协助钢铁侠的生活,从家事到战争,又好比《生化危机》中的红心女皇,她是个完美的人工智能,她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恶势力一起毁灭了人类。就在大家都在这般天方夜谭的猜想的时候,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却在思考另一个角度。他更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
为何人类是坐拥这个星球上最高的权利的生命体并且统治着这个星球呢?我想正是因为人类拥有灵魂,每个个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与同情心才造就了这个多彩缤纷,与众不同的世界。这才是最为可贵的东西,是计算机拥有无法拥有的。人与社会是无法分离的,因为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才组建了社会这个大的整体。也正是那些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人们,富有同情心的好心的人们,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幸福美满。
假设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模式化的思考,这个世界将变得冰冷,灰色的世界是每年如一日按部就班的。如果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一样的,或许这世上的确会少很多道德沦丧的人,但相等的会少许的品德高尚,眼界看的更远的人。
想起前段时间老人碰瓷讹人的事件引发的社会舆论,在那之后的几天我正巧遇到一个老人在我面前摔倒,看着她蹒跚地想爬起来却无力支撑自己的样子,我毫不犹豫地将她扶起来,这是出于我的同情心和我的价值观而引发的行为,我无法漠视一个在我面前脆弱需要我帮助的人,我做不到冷眼相看,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明知有可能自己也陷入骗局但我仍然毫不犹豫出手相助的原因。
文/北花(北外知行社读书会)
既然本书是很个人化情绪的私小说,也想首先谈一下自我阅读的私人感受。
太宰的这本《人间失格》曾给我很大的影响,许久前一个暑假,我曾遇到这本书并视太宰治为知己。如今或许是因近乡情怯,或许是不想再次沉溺于那样的情绪中,我并未重读这本书,只带着纸笔来到了读书会,怀着三年前对这本书的印象。听同学们对这本书的共鸣与批判,感触和收获颇多。
「无可避免的沉沦,没有选取的堕落」
敏感的人,天生就活在苦难中。大庭叶藏,怀着对他人和人类社会的极端恐惧,放下社会中人们苦苦经营的和谐友善的安稳表象,脱离了天真与盲目带来的乐观,用其敏感与细腻的心灵,将苦痛咀嚼。以自我毁灭来对抗整个社会所施予的绝望。
他逃避幸福,觉得自我不配拥有它。他渴望最纯粹的善良与爱,但也在一次次作出更加糟糕的选取。“不配为人”的耻辱一次次地折磨着他,驱使他跳入无底深渊。像是一个无法逃脱出的死循环。
真实是一种创伤。丑陋的现实使他无比绝望与自卑。而这样的现实,难道是理所应当的既定存在,人们只能因处于其边缘而自哀,它本身不能够被改变吗?
「天鹅绝唱」
评判个人化的价值观念与生命选取应当不妥。个人的高度差异化经历,境况的特殊性,使其放下生命的选取变得能够理解。生活的苦难对许多人来说,都过于沉重了。无论如何,“自杀”都是一个悲凉的选取。
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真实的社会十分残酷。继霍布斯的说法,如今同最原始的自然状态相似,处于人人相互为敌的战争中。抑郁情绪之盛,也侧面反映人际关系的冷漠,竞争的残酷与社会的压抑。许多人都惨淡经营,辛苦度日,才勉强能够支撑一个脆弱的生活。我想起许多人。想起农村中的孤寡老人,想起杨改兰,想起毕节留守儿童,想起诗人许立志,想起许多“盛世下的蝼蚁”,想起许多走投无路的人。像韩丁《翻身》中的比喻:人们像站在齐颈深的水里,只要一个浪头打过来,只要生活有这种波动与变故,人就会被淹没。无论是外界所施与的压力过大抑或是内在世界的完全绝望,都能使人做出终极抉择。
「世上唯一的英雄主义」
这让我想起另一位自杀的文人,那就是老舍。他虽与太宰殊途同归,却显示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死观念。
1944年,抗战最艰苦之时,日军突袭重庆,有人问老舍:“你怎样办?”老舍脱口而出:“北面就是滔滔的嘉陵江,那里便是我的归宿!”
曾读到对老舍笔下自杀者的三个特点:
其一,他们都是善良者,严肃的生活者。从中可看出,老舍对颓废型的轻生者是鄙视和厌恶的;
其二,他们都是忠烈者,因深知无法实现自我的现实抱负,才忧愤自尽;
其三,描述他们的死时,用笔干脆,果断,不去做大段死亡前的心理渲染。对作家来说,他笔下反复死去的心爱人物及其死亡模式,却正是他潜意识中的固有物。
老舍因何而死又是另一个话题。但于我,他们之间高下立判。虽说他们都敏感而善良,同样描述身处底层的人们,一个局限于自怨自艾与颓唐,一个赋予死以极大的价值与庄严。
我们就盼望那大杯具的出演,把笑改成泪。历史是血泪的.凝结,珍藏着严肃悲壮的语气。笑是逃避与屈服,笑是本无可说,永无历史。杯具的结局是死,死来自斗争。经过斗争,谁须死却不必须。
——老舍《蜕》
「永不孤独」
《人间失格》能够引起如此多的共鸣,也让我感到庆幸。无端想起廖一梅的《琥珀》中的一句台词,“只有痛苦能够让我们平等。”这也就是共鸣的来源。如此,我们并不孤独。无论是过去,抑或此刻,还是将来,迷茫、苦恼、抑郁的情绪,一向都在。它跨越时空距离,使经历各异的我们有了思维上的共通联系之处。知己有可能在千里之外,也有可能在百年之后。也像是契诃夫的《大学生》里所说:
「过去同此刻,是由连绵不断,前呼后应的一长串事件联系在一齐的。如链子的两端,只要碰这一头,那一头就会颤动。」
我在投稿的时候,都会附上一个自我介绍。相对于那些牛人和大咖一箩筐的自我介绍,我的介绍单薄得像一根稻草:心理咨询师,爱好烹饪和阅读,相信只要灵魂有光,人生就无所畏惧。
尔等看完,是不是扑哧一笑,这也算介绍?我的解释:这叫不够优秀,就实话来凑啊。我的确考了心理学资格证书这是其一,第二我的确爱做饭,也爱看书。第三,胃里暖了,精神上满足了,灵魂自然就有光了。
有个朋友来我家,看我自己做饭给自己吃,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说你何必大费周章,去外面随便吃点不就可以了吗?
我说此言差矣,人生几十年,干嘛要随便对待自己。在外面吃再高级的菜,没有自己的用心,也只能使味蕾得到一时满足,而经过自己选择以及烹煮的饭菜,即便味道清淡,搭配简单,但也因为有一份心意在,而能使身心灵都得到满足。
朋友又问:那你读那么多书有用吗?
我说作家麦家说过:读书就是回家。对我来说也是,读书是我治疗无知和困顿最好的良药。我没有文学基础,单纯就是热爱读书。说出来不怕笑话,我很多经典名著都没有看过,我只选择自己喜欢的,而且能读懂的书来阅读。
因为兴趣是效率的根本,如果硬压着自己看生涩的书,是对自己的精神虐待。这与曾国藩的“一旦开卷必须读完”相悖,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必要事事向大师靠拢。
读书是寻求更深层次的精神自由,没有谁规定一定要读哪些才算读书人,也没有谁规定一定要读多少本才算热爱阅读。林肯一生反复翻阅的枕边书就只有两本--莎士比亚和圣经。但是正由于这样反复的精读,让他比常人更能领悟到人生的意义。
2.兴趣是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
有人说,如果我们是基于欲望而活,那么我们只能活成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如果我们基于理想或者信仰而活,那我们不仅能让灵魂获得自由,还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独特的色彩。
不过,很多人对信仰有理解偏误,认为信仰就是那几个宗教的流派。其实信仰是非常多元的,她可以是你的一种态度,可以是你的一种选择,也可以只是你的一种兴趣。换言之,一切为了使生命变得更美好而作的坚持,都可以称之为信仰。
朋友小敏曾经问我:你最不能接受的是哪种人?
我回答:没有兴趣的人,没有信仰的人。
她起初很惊讶,后来经我提醒,她才发觉她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人,确实让她觉得很不舒服。这人就是她的婆婆。小敏的婆婆退休以后,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在家里打扫整理,以及买菜煮饭。
刚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她试图去靠近婆婆,出差的时候给婆婆带点吃的,上街的时候,给婆婆带件衣服。但是,每一次递给婆婆的时候,都碰了一鼻子灰。婆婆的回答总是令人沮丧:我吃饭就够了,不需要吃这些。我在家里不出门,不需要穿新衣服的。
小敏说,她曾经很长时间里,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哄得婆婆开心一回,但都落空了。连她老公都劝她死心,因为他从小就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对任何东西感兴趣。这真是让人不寒而栗的生活方式,这哪里是生活,这只能称之为“活着”。
而小敏自己的母亲就不同了,同样是退休的老太太,她去上老年大学,参加老年合唱团,每天都精神抖擞,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有一回小敏的母亲被查出来有冠心病,她的母亲并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很害怕和恐慌,反而这样鼓励自己:我有这么多喜欢的事情没有做完呢,我一定好好把身体弄好,才能一件一件去做好。
不同的出身环境,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小敏受母亲的影响,凡事喜欢尝试,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而小敏的老公受婆婆的影响, 成了兴趣寡陋的宅男。
这些年,小敏为了影响自己的老公,自己一直在向精彩生活的方式发力,而她本身不断释放的积极能量逐渐辐射到了她老公身上,使得他老公不由自主的向她靠拢,尝试跑步,健身,还定期去旅行。小敏得意的说:我现在将我老公沉睡了三十年的运动细胞都唤醒了,感觉好棒!
这当然很棒,她摈弃了苛责和抱怨,而是身体力行来影响,这简直是富养和造福了整个家庭。
【生而为人作文900字】推荐阅读:
舍己为人的消防员我心中的英雄作文600字12-15
七年级舍己为人记叙文600字11-18
为人师表以德立教06-09
为人子女要《孝顺》父母06-12
为人处事哲理名言10-07
为人处事之标准10-08
廉洁从教,为人师表12-09
为人民服务教案(林莘)05-26
为人处事的名言警句06-09
学为人民服务心得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