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精选10篇)
内容提要:(1)领会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明确在我国实行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
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
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是个人安全的前提并且有赖于每个公民的自觉维护,切实履行
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4)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
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从历史发展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规范,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的。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性质和内容的法律。因此,我们为你可以认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
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定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在三个代表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所体现的共同意志,并不是人民中各个阶级阶层和群体意志的简单相加,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领导下逐步形成的。现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以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行使国家司法权,人民法院和检察院根据法律法规,公正司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解决法律纠纷,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捍卫法律权威,维护法律秩序。人们通常把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法律义务,其实,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而依法办事包括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和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因此,不能将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义务,它还包含着正确行使权利。在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规是由行政机关贯彻执行的,在法律运行中,行政执法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实现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公职人员,其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另一类是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首要任务。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层的国家,不仅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而且也应成为法治国家。在走向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征途中,我们不断地探索着,有经验,有教训。作为法学学子,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却有重大区别。“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原则和方法,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更人性化的社会制度和意识,而“法制”通常指一国现有的法律及社会制度形式。强调依法治国是法治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仍需加强立法工作。同时,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就要继承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的新型法律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法学,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
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应人民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治的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制度化、法律化,才能持续、稳定、有序地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才有切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虽然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但并不意味着对人们的自由的限制和取消。作为公民,我们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始终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法律才有可能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法律也赋予了我们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法律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两种,作为义务要求人们必须依法作出一定行为,后者则要求不得作出一定行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应当在法律界限内进行。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与民族存亡,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一方面,国家安全是个人安全的前提,没有国家安全就不可能有个人安全,另一方面,国家安全有赖于每个公民的自觉维护。在国家安全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必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学习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公民要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就必须了解以下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国防安全法律制度、经济安全法律制度、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等,公民享有权利但也要履行义务: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我们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的修养。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加法律
三月是“法制宣传月”。为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验中学举行了法制教育活动。
一、举办法制教育专题讲座。指出中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列举触目惊心的案例警醒中学生要遵纪守法,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二、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讲解法律知识。通过法律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明确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案
第一课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设置问题>
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
<设置问题>
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
让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三)纪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设置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了哪些纪律规则来保证我们青少年学习与生活?(学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板书)
观看多媒体:与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法律
1.法律的特征(板书)
阅读教材案例,并思考。
<设置问题>
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几名孩子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法律?
教材案例分析: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违反了《教育法》。法律非常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通过案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设置问题>
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纪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作答)
观看多媒体,第一张图展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此外,《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像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这就是法律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会。
<设置问题>
根据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国家强制力。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事实证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设置问题>
这些相关规定是针对什么人制定的?这些规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医院制定的规则针对医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规则针对街道所管辖的范围人群。
使学生了解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
观看多媒体,说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归纳出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板书)
观看法律与纪律关系比较图,明确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 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
3.法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一。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1)片中小偷实施了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样的制裁?
(2)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小偷偷取公共财物属于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案例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二。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婚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怎么办?
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强,依靠法律强有力的武器,就可以处理好这些纠纷。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三。观察体味、思考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案中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
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保护着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板书)
青少年要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意识,把“一荣一耻”成为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原则,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板书)
<设置问题>
(1)中职生应如何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校规校纪,依靠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怎样理解“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
遵纪守法必须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细处入眼,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贯穿始终。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
[课堂小结]
按照本课时结构线索进行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验导行】
[课堂练习]
观看多媒体,思考问题。
<设置问题>
1.有同学邀请你去网吧,还可以帮你写作业,你去不去?如果你不去,你能否说服你的同学也不要去?请说出理由。
2.图中小丽的爸爸不愿意出钱让小丽上学,如果你是小丽,你怎么做? 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强化守法意识,提升德育主题。
【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提高认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1.纪律的定义
2.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3.纪律的作用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3.法律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多采取案例教学,用学生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的检查和调整自己,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意义。
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行为导向法为主,选用典型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习兴趣。
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
1、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事关重大,任务艰巨,需要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分批实施、逐步推进,用3至5年时间完成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2013年2月5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和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3、在2012年11月21日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4、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5、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6、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热点与教材的链接
1、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依法有序地参与选举,既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最重要方式,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重要途径。
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重要保障。
7、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生活在法治国家里,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8、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宪法又是一切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树立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宪法,热情宣传宪法,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尊严。
9、我国宪法和法律规范并保障公民权利,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实行依法治国,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
10、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可以为人民谋利,使政府取信于民,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有国家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公民行使监督权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以事实为依据,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
11、改革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体制改革。本质是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2、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
三、典型题例解析
1、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理解正确的是(D)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已经跨越了社会主义阶段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③我国是人口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④全面小康社会,将是一个非常平衡协调发展的社会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因为(B)
①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②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后,致富的老百姓更没有安全感了③说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1世纪中国发展 “三步曲”: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构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第三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下符合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是(A)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②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④人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理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D)A.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B.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
C.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进一步显示D.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5、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为此,我们应该(D)
①坚持改革开放②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鼓励人们不消费或少消费 ④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6、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体现了(A)A.可持续发展战略B.科教兴国战略 C.人才强国战略D.西部大开发战略
7、“解决当前很多现实问题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开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C)
A.改革开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B.改革完善和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C.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D.改革开放能使我国迅速赶超发达国家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D)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9、在2270名中共十八大代表中,有4名大学生村官和26名农民工代表,他们代表全国2.1亿农民工为党的十八大建言献策。农民工党代表的出现,充分说明在我国(A)A.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B.农民工直接管理国家
C.中共十八大代表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D.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
10、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这样做(C)
①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②可以消除城乡差别③有利于人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1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1、下列有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①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②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③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④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A.①②③B.①③④B.①②④D.②③④
12、安徽省通过媒体、互联网等途径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并召集水利、规划建设等各方面专家多次进行论证,先后收到3 000多条意见和建议。这说明(D)
①当地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②公民依法享有批评建议权③公民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④我国公民依法直接参与政府的决策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3、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通过网络搜集社情民意,利用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渠道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两会的看法,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这(C)
A.表明公民可以直接决定国家大事B.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最重要途径
C.有利于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D.说明网络是公民行使合法权利的最佳平台
14、(1)召开座谈会,听取社会对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对此怎样理解?
(2)为了当好国家小主人,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或方式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有利于发挥其国家主人翁精神,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扬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途径:打电话、写信、网上发帖、发送电子邮件、网上在线交流等。注意问题: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合理有序地参政议政等。
15、材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材料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材料一告诉了我们什么?
(2)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要深化改革开放?
(3)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请你谈谈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4)请你从改革的角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计献策。
答.(1)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我国大力推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工程等。
(2)①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才能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③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④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⑤才能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3)①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在对外开放中既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摒弃一切腐朽的东西。④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4)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③深化文化体制等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6、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在看了有关十八大报告的新闻后,决定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开展一次实践探究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以下问题:
(1)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应坚持哪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2)假如你是你所在地区的主要负责人,你认为本地区在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采取哪些重大举措?(3)为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
(2)尊重人才,大力发展科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
(3)要树立远大志向,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学习,提高素质,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2历史使命。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主要“特”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答、(1)首先就特在这是一条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就特在走出了一条既遵循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本国国情,以本国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道路,是一条切实可行、有效建设民主的道路。还特在建立和坚持了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和保持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学生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答、(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
(2)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宣传法律;自觉遵守宪法,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认真学法、知法、守法,敢于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0、“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要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有哪些? 青少年学生行使监督权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答、(1)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能保障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发生;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公民行使监督的途径:①向人大代表或人民代表大会反映情况。②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来访等方式提出批评建议或反映情况。③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反映情况。(3)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合法方式正确行使。①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②投诉或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21、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开辟“直通车”,邀请党的十八大代表与网民面对面的交流,此举有何重要意义? 答、①为广大网民表述诉求、传达民意、建言献策提供一个迅速快捷的平台。②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充分有效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行使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③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科学执政、民主决策。④有利于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公平。
22、在现阶段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重大意义?
答、①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②有利于预防和遏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康有序地进行。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等。
23、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2)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3)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4)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6)有利于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24、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有何重要意义? 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2) 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了城墙而战斗一样。——赫拉克利特
3) 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身就是讲道理……法律,也----即明示道理。——爱·科克
4) 荣耀所禁止的法律却往往应允。——威·索林
5) 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索福克勒斯
6) 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神灵,而不是殚精竭虑将神灵揉进宪法,总体上来说,法律就会更好。——马克·吐温
7) 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8) 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威·厄尔
9) 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 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马克·吐温
11)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12) 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博莱索
13) 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14) 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塞内加
15) 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朱尼厄斯
16) 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17) 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
18) 有多少罪孽就会有多少法律。——弥尔顿
19) 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构建和谐王营
王营镇地处淮河流域,位于苏北平原腹地,是淮安市新北城,淮阴区政府所在地,是淮安市十强乡镇,国家文明先进镇,全国千强镇。全镇现有人口16.8万,地域面积62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1个场圃。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市、区司法局业务指导下,我镇司法行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争当排头兵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使全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一、以“六五”普法启动为契机,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今年初,我镇被授予省“五五”普法先进集体称号,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制定了“六五”普法规划及计划。上半年以来,为了创造良好法制环境,营造“六五”普法氛围,我们在法制宣传工作中积极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拓展法治文化阵地、优化法治文化载体、创新法治文化形式,通过法制文艺演出、法制宣传栏、法律知识竞赛、发放法律书籍、法制折扇、书签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使全镇广大干群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法治文化的熏陶,增强了法律意识,提高了干部依法管理能力。全镇20个村(居)都建设和完善了具有多媒体功能的法制学校,在全镇醒目位置树立法制宣传栏20余处,打造了东昇花园法治文化广场,使法制宣传活动进千家入万户。在做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保障群众法律权益,全镇20个村(社区)全部创建成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其中星光、越河等9个村(社区)已创建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今年又有左庄、机关申报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创建率居全市前列。
二、以社会矛盾化解为重点,推动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 对比较突出的土地征用,城市拆迁、企业改制等问题,建立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所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整体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公调、诉调、检调对接工作;建立工作例会、领导接待包案、协调会办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坚持抓源头,抓苗头,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理顺群众情绪,解决合理要求。切实增强排查调处的针对性,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矛盾问题的发生,做到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重大疑难纠纷不出镇,上半年,全镇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46起,受理146起,调处146起,调处成功143起,调处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8%。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实施第一年,我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传,组织人员开展“人民调解进万家”活动,使调解工作在全镇范围内得到充分开展,为全镇营造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推动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上水平目前全镇共有社区矫正192人,其中今年新接管66人,解矫72人,全镇安置帮教对象263人,通过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以及生产、生活上给予帮助,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无一例脱管漏管,也未出现重新犯罪。在对社区矫正对象管理上,大力开展针对性教育。去年5月9日对全镇25名青少年矫正对象进行了“我爱您母亲”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求受教育对象做到“六个一”,即进行一次法律教育,阅读一份法律图书,写一份悔过书,制订一份人生发展计划,向母亲献一束鲜花并为母亲洗一次头或洗一次脚,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今年三月,我镇司法所联合派出所对全镇所有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人员进行指纹及血样采集,信息输入微机,强化了管理措施。社区矫正工作者张素琴同志在对一些未成年失足青年实施帮教过程中,以人性化管理为主,为情感人,被她们亲切称为“张妈妈”。今年4月9日淮安市广播电台《做客淮安》栏目组进行了专题采访,她的事迹又刊登在5月26日《江南时报》上。我镇在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工作内容,提高了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水平。
四、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推动法律服务工作上水平一是积极为政府决策和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为了规范法律服务,镇政府常年聘用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对每次出台重大决策都经过法律审核,并提出相关法律建议,同时对政府应诉案件积极参与,促进了全镇依法行政工作开展;二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在今年3月份法律服务月活动中,我们组织法律工作者及志愿者深入企业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提供法律服务;三是积极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济力度,使更多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援助,积极扩大受援面,做到应援尽援。全镇20个村居及镇重点企业都配备了法律援助联络员,简化援助程序,实现法律援助全覆盖。
五、以行风软环境建设为抓手,提升司法行政队伍新形象。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今年来,我们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组织一班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进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育,艰苦奋斗勤奋创业教育,使司法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二是加强窗口服务单位建设,围绕法制宣传、社会矛盾化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较好的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上半年,我们以争创“人民满意窗口服务单位”为契机,从规范服务标准、提升对外形象、规范执法措施、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入手,出台了《关于建立司法行政系统窗口服务单位作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通知》、《司法机关效能建设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并且要求对外窗口服务单位建立人员去向公示制度,提高便民服务形象,将创先争优要求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纪委有关精神及抓好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要求司法行政干部履行“一岗双责”职责,自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转变作风服务基层群众的表率,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的表率。
通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去年我镇司法行政工作获得全区综合一等奖。今后我们将以此为基础,狠抓所容、所貌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服务能力,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加大行风建设力度,为全镇司法行政工作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
2011
七年级(2)班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014年12月4日是首个国家宪法日,也是第14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这是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等的肯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下称《决定》)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14年11月1日通过,《决定》指出:“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宪法日设立的意义:
《决定》指出,设定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它规定了国体、政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等。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集中反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有利于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通过学习宪法,每个公民都要知晓自己拥有怎样的公民权利,洞悉行政的界限不可逾越宪法,知道如何用宪法保护自己、监督权力。同时也将有所畏惧,尊重依法通过的行政要求,慎重行事。因此,设立“国家宪法日”,共和国宪法庄严走进中小学课堂,是依法治国最堂皇正大的逻辑,是我们党最坚如磐石的执政基准,这势必有助于为法治中国奠基,为依宪治国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教育,从小的方面说是国民法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大的方面讲它是国民素质的一种体现。
所谓公民意识就是指公民在爱国守法的前提下,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及监督;二是当民众身处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虽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问题上,对公民意识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公民意识所包括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首先是责任感,公民要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能力为他人负责,为社会和国家负责。其次是法律意识,这里一方面是指公民要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个人权利,而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原则,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必须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年级
听了三位老师的讲座,我收货很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作为学生一定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不要因为一时冲动就犯下大错。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15岁的初三学生庄海在初一的时候就入了共青团,当选为班长,工作负责、学习优良,先后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有一天与父母告别后准备回家时,发现一个初二的学生在他父母后面做鬼脸,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问一问、说一说,都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庄海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对他父母的侮辱,竟然和几个同学一起上去教训了他一顿。原本以为被教训者不会怎么样,没想到,这位同学却找了一帮人来报复。为了不甘示弱,又对报复者进行了报复,在双方殴打中庄海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把刀捅了上去,造成一死一伤的后果,法院判处庄海犯故意伤害罪。在监狱里,庄海面对铁窗、铁门,回顾这不该发生的事无限悔恨。
所以说,要是人生走的辉煌灿烂,就必须知法、懂法、守法,而且还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为一时之冲动而做出犯法的事情令自己悔恨终生,更不要自毁前程。
2014年11月28日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三年级
我叫蒋兆强,12月4日,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没错,就是法制宣传日。今天,我们学校请了三位老师为我们讲解法律知识。
首先,第一位叔叔说了未成年人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叔叔首先介绍了我们该做什么,例如:我们有隐私权,即使是父母也不能随意乱动我们的东西或者看我们的日记等。什么是隐私呢?你们知道吗?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隐私就是自己非常私密的东西。然后就是不能做的事情了,例如:我们不能带管制刀具,要不然就犯法了;我们还不能打架斗殴,做事一定要理智。
第二位叔叔讲了宪法的有关知识,叔叔说的内容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听不太懂,但是我也会利用课余时间继续了解相关内容。
第三位是一个漂亮的大姐姐,大姐姐说:“遇到火灾时,我们一定不要慌,要自救。”首先是,如果我们是在二楼或者是三楼,在无法逃生的时候可以从窗口人一些被褥衣服等,用来防止我们摔伤再从窗口跳下,如果在楼层较高的的地方还可以用床单一头绑在固定的物体上然后顺着床单下滑。通过这次讲座我知道了,哪些是我们未成年人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并且要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并且积极宣扬法律知识的公民和好孩子。
2014年11月28日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三年级
人往往因为一件小事,而导致铸成大错。通过今天的法律知识讲座,使我想起了我从一位法院阿姨那儿听到这么一个案例:有一位学生,付他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整天打骂他。一次,他又和父母吵架,因忍受不了,他就带了几十元,带气离家出走。不久,他的钱便花完了。于是,他找了一家店去干活。与他一同干活的小李,工作十分勤快,老板也喜欢,让小李与他一起住。他干活几天,觉得工作十分累,又没拿到薪水。他没有回家路费,便萌发了偷的念头。一日,他趁小李不注意,抡起棒就朝小李打,小李顿时被打倒在地。他又怕小李醒来,便拿刀砍了小李几刀。随后,他拿了桌上的5元钱逃回老家。后来,他因为良心过不去,告诉了老师。老师又通知公安机关,这起盗窃案终于告破。为了那小小的5元钱,他换来的是什么?是15年阴暗的监狱和3年的政治权利被剥夺。他多傻呀!许多人知道这个案例后定会这么说。但是这起案件也反映了一连串的现实问题。就拿那位学生来说吧,是什么让他被金钱冲昏了头脑?是法律知识的缺乏。这就说明我国的法律普及还不够,我们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还有很大的缺陷。再拿这位学生的父母来讲,父母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问题。我想,如果他的父母不用“棍棒下出孝子”的老观念来教育孩子的话,事情也不会到这种地步。
凡事要从小事做起。我们从小就要学法、懂法、守法,从小做一个好少年,长大去建设祖国。
长宁司法所充分利用新学期开学有利时机,积极在该镇中心小学开展以“以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平安较园”为主题的法制教育报告讲座活动。
此次活动长宁司法所邀请我局宣讲团成员以及长宁派出所民警,为该镇中心小学全体师生讲解与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的法律知识。该所先后举办法制报告会6场次,受教育人数3000人次。在现场报告中,宣传团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为其讲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讲解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和“八荣八耻”相关内容贯穿其中,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教育广大青少年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从小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为筑牢平安和谐校园起到积极作用。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推荐阅读:
如何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心得体会10-03
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10-25
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党性修养06-03
如何增强数学的趣味性06-13
如何增强基层工会组织活力10-17
如何增强团队的凝聚力11-30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教案11-30
1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06-30
如何增强煤矿安全培训实效性12-07
增强群众服务意识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