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观后感作文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写观后感作文(精选11篇)

如何写观后感作文 篇1

总体把握两个要点

一、简介叙述原作品内容

写读后感,要简洁叙述所读作品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背景,以及原作的内容概要。写观后感也要适当总括影片的主要内容,尤其要侧重于我们下笔前所定的主题。

对原故事的叙述,是为后文的抒情打下基础,因此,叙述要尽量避免冗杂,突出重点,简洁的描述能让作文结构显得更加清晰。

二、把握重点,以感为主

写观(读)后感,以观、读引导感情抒发,以感为主。写作时切忌用大量笔墨介绍原作情节,而是以原作为基础,把握要点,抓住感情迸发点,寻找与自己思想的共鸣,从而有感而且发,突出自己的感情。第二部分

抒发感情的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一、紧扣原作品,抓住中心。

读(观)后感的“感”是针对原作品的内容而发的,“感”必须是从原作品引发出来的感想和体会。因此,写读后感必须认真阅读原文,写观后感则要注重情节的细节,一句台词,一个神情都要留心,以获得真切感受。只有感之深才能言之切,没有真切的感受,读(观)后感就写不具体。如果题目没有具体要求写某一方面,要注意: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淡,而要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即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句话,或某一问题,抓住细节,把它分析深刻、透彻,这样才能做中心突出,选材集中。如题目明确写人物或情节,则主题既定,紧扣主题,不能跑偏,挖掘深层次内涵,使人乐意看,并有所启发。

二、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阅读文章后,要产生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形成文字就是感想。观看影视作品后,要从直观感受中提炼与自己相关或让自己感受最深,影响最大的部分而产生共鸣。写感想时一定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怎样才能让读(观)后感写得具有真情实感呢?一方面要联系当前的形势,努力挖掘某些社会现象及自己身边发生的有新意的事情来写;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写,这样的读(观)后感才会有血有肉,中心鲜明。

三、叙议结合,表达感想。

读(观)后感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但必须以议为主,把读(观)后感写成小议论文。叙述时可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教育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等,切忌大量摘录;对于影视作品的场面也不能直接描述,观后感并不是影视作品的剧本,不需要一字一句的复述,所叙述的事实必须与中心思想有关,能够证明论点。读(观)后感中的议是叙的深化,它必须在叙在基础上议出自己的感想。第三部分

写读后感常见的毛病。

1、复述原作品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观)后感,主体部分完全是复述原作品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这些都违反读(观)后感的最基本要求。

2、评述原作品多,无“感”而发,牵强附会。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也是有些同学最易犯的一个毛病。

3、空洞抽象,缺乏联想,没有引人入胜的新鲜想法。这类文章的主体部分往往展不开,主要是没有打开思路。

4、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这类文章主要症结是没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没有确立好感发点的要点。

5、口头用语太多,例如“我看到上面……”此类语句频繁使用,读(观)后感也是作文,书面语言是基础。避免口头语的使用,养成写作良好习惯。第四部分 亮点提升

1、联系实际,层层推进。

将感想延伸到自己身边,突出主旨

2、首尾呼应

紧扣题目主题,全文紧凑,结尾呼应前文,前后呼应。

3、现身说法

加入自己亲身经历做比较,增加说服力

4、开门见山

吸引眼球,主题明确

5、结尾设问 引人深思 第五部分 优秀范文前段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唉”多么可怜的小女孩!”我合上《安徒生童话》,眼前不禁浮现出小女孩的身影,心里暗暗为小女孩凄惨的命运感到痛惜。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不敢回家,最后冻死在街头的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

当我读到小女孩几次划着火柴的幻想这一段时,心里不由得再一次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叹息。是的,在贫富不均的资本主义社会,小女孩在微弱的火柴光中看见的暖烘烘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这一切对小女孩来说都只能是幻想,根本就无法实现。

比起小女孩,我是多么幸福,从小到现在,我都吃饱穿暖,在家里,爸爸妈妈疼爱我;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

一根渺小的火柴,照亮不了这个开阔的世界,但是却能温暖一个小女孩的梦想。在小女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感受不到寒冷和饥饿,在她的眼前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我们没有太多的悲伤献给她。但是,这个世界的残酷和冰冷,却不能不让我们深受震撼。除夕之夜,一个小女孩不得不走上街头,赤着脚走在雪地里。这幅不幸的剪影是那个不公平时代的最好见证。我们的同情心和善良,在这里得到滋润和洗礼。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基本的美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可是,我们有多少人的手里有那样一根火柴呢?而这个一无所有的小女孩,却用她微薄的渴望和梦想帮助了我们。

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后,我似乎长大了,朦胧中懂得了什么……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星期六爸爸带我去看电影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

电影主要演了1976年在我国唐山发生了一场7.8级的大地震,地震仅仅23秒,一个繁荣的城市灰飞烟灭,一片废墟。有一对双胞胎姐弟被压在同一块楼板的两端,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条件下,救出其中一位,另一位就会被压死。在大家的催促下,痛苦的妈妈选择了救

弟弟,放弃姐姐,妈妈的话被压在石板下的姐姐听到了,她伤心的哭了,她也恨她的妈妈。弟弟得救了,却失去了一只胳膊,而他的姐姐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了,20年后姐姐考上了医科大,弟弟也从一个蹬三轮的车夫干到了一家公司的老总。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姐姐和弟弟都参加了救援队,在地震现场姐姐感受到了,在天灾面前人类是多么的微小,他彻底理解了母亲。在救援中他和弟弟相知相识了。他们一起来看妈妈,32年的风霜换来了母女重逢,年迈的妈妈跪在女儿面前请求女儿原谅她,母女抱头痛哭。

如何写观后感作文 篇2

一、巧借由头引题

写名著读后感, 首先需要写自己如何知道这本名著、对名著的简单了解情况, 以及因何选择此名著。这一方面是介绍自己读所选名著的缘由, 同时也巧借由头入题, 使得下文对名著的叙述自然而然。其实, 选择名著本身往往也有着某种缘由, 如果我们能将这种缘由以故事的方式写出来, 就成了读后感开头破题的最佳由头。如《好书伴我成长———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一文是这样来写读书的由头的:

曾读到这样的笑话:一位学生让自己的父亲为自己买本名著, 父亲答应了, 下班回家后扔给孩子一本书《钢铁炼制技术》, 并说道:这孩子, 迷上炼钢铁了!

这当然是笑话, 但还是对这本名著的名字非常感兴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不过也仅仅是感兴趣, 可一直没有去阅读, 却未曾想到这本名著对我影响会如此大!

作者巧借一个笑话作为由头, 在读者捧腹大笑的同时, 也就引出了自己阅读的名著, 同时又欲扬先抑, 写自己虽然感兴趣, 但是并没有去阅读, 使得叙述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却未曾想到这本名著对我影响会如此大!”一句话就故意设置了悬念, 引发读者对下文的期待, 也使得读者对名著内容更有了几分想要了解和阅读的欲望。在具体写作中, 名著读后感的开头, 我们都可以通过讲故事、引用名人评论等方式写出由头, 自然入题。

二、突出著作地位

名著读后感, 关键在于读。在写作读后感的时候, 可以以叙述的方式, 对读名著的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也可以将所读名著通过对比方式呈现其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这样就更能凸显其重要性和特色性。如文中, 作者先是讲述自己对读书, 特别是读名著的理解:

读书不能仅浮于表面, 而要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这样我们才会领会其中的真谛。现在我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 在课余时间也读了不少书, 如《西游记》《红楼梦》《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有它丰富的情感。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坚强。

作者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 是为了领悟其中的真谛, 理解每一本书中的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情感, 特别指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带给自己的是“坚强”, 这就是作者对所读名著的感悟, 也是作者对这本名著的定位。接着作者又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肯定其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小学三年级时, 我也曾在图书馆里看见过这本书, 不过当时幼稚的我以为那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 没必要去看, 还不如找些《马小跳》《皮皮鲁》来看看, 那多有意思啊﹗直到今年暑假, 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的封面上有着一个身穿绿衣﹑肩披斗篷﹑高举长枪的红军战士。他的身后是激烈的战争场景, 他嘴巴大张着, 好像在呐喊什么。这吸引着我翻开封面, 仔细地阅读着里面的内容, 沉浸到故事中去。

作者不直接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 而是欲扬先抑, 回忆自己在小学三年级时就已经看见过这本书, 但却以为是“枯燥无味的书”没有去读, 而选择读一些浅显的儿童读物来读, 但是紧跟着“直到今年暑假, 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句叙述虽然不是直接评价, 却已经凸显了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 既是照应上文的悬念, 又是进一步蓄势铺垫, 使读者更加期待。作者对名著封面图片的描述很形象, 也凸显了对作者的震撼和影响, 同时也说明了作者随着阅历和知识的丰富, 阅读的层次也得以提升, 进一步为下文的认识作铺垫。

三、勾勒主要情节

写名著读后感也需要遵从读名著的规律, 先读后感, 必须对名著情节或者主要的特色情节进行简单的勾勒和介绍, 不需要太过细致, 但是主要情节要简单勾勒出来, 对自己影响特别深刻的细节可以作简单陈述, 使下文的感悟不至于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文中作者是这样来写所读名著的情节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苏联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 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战斗, 成功地塑造了青年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 并对其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进行了史诗般的描述, 让人读来热血澎湃。

作者先是简单地对名著的主要内容和情节进行了勾勒, 简单而清晰, 这样读者对名著也就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同时“热血澎湃”一词穿插其间, 也是交代自己读名著的整体感受。接着作者点到部分精彩细节和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 突出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地方:

保尔和朱赫来的交谈﹑加入红军参加战斗﹑在烈士墓前凭吊牺牲的战友、成功写作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这些精彩的情节让我废寝忘食, 一时间我似乎身临其境, 亲身走进书中那波诡云谲的时代, 参与每个惊心动魄的情节……特别是保尔在墓前的那段感想:“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慷慨激昂的话语让我一下子就被征服了!

作者先是点出自己记忆犹深的细节, 并且叙述自己废寝忘食、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让读者也感同身受。接着又特别指出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名著细节和内容, 正是保尔在墓前凭吊战友时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并没有对此过多阐述, 点到即止, 留下想象空间。

四、传达深刻感悟

读后感, 关键在感。对于名著的感悟, 并不要求千篇一律, 只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言之有理即可, 当然如果能联系现实谈谈对自己的影响则更好。如文中作者是这样感悟的:

读完整本书后, 我明白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坚持, 是勇敢, 是顽强。保尔·柯察金是英雄, 真正的英雄。经过风霜雨雪的考验, 腊梅在寒冬里绽放, 彰显生命的辉煌﹔经过山雨狂风的考验, 苍松在绝壁间耸立, 谱写生命的诗章﹔经过千锤百炼的考验, 保尔在涅槃中重生, 造就了生命的奇迹。

作者通过形象的语言, 对保尔这个名著中的人物进行了诠释, 对其中的内涵进行了自己的个性解读, 对人物“坚持、勇敢、顽强”等精神进行了提炼, 为下文写对自己的影响作了铺垫:

我是个感性的人, 直白地说就是个爱哭鬼。每当读到感人的故事情节时, 我总是忍不住流下感动的泪水。当读到保尔与病魔顽强搏斗、与命运抗争坚持小说创作, 他的小说成功时, 坚强的保尔都落泪了, 应当感动落泪的我却没有哭, 我紧紧咬住嘴唇, 不让眼泪溢出眼眶。因为我知道作者需要的不是我们感动的泪水, 而是希望我们学会坚强, 像钢铁一样。我不仅读完了整本书, 而且领悟了其中的真谛———坚强!

好书伴我成长, 成长中我学会坚强。

作者写自己这个“爱哭鬼”在保尔的感染下领悟了书中如钢铁般坚强的真谛, 特别是生动写出自己“不让眼泪溢出眼眶”, “因为我知道作者需要的不是我们感动的泪水, 而是希望我们学会坚强, 像钢铁一样”这样的感悟, 这其实也是对作者现实中的影响, 这样的感悟就由虚到实, 令人信服了, 同时也回答了文中设置的悬念, 写出了这本名著对自己的重要性。

摘要:在教学中, 我们要求初中生读名著, 但又缺乏必要的方式来检测他们阅读名著的质量与效益, 在实践中, 我觉得写读后感不失为检测的一种好方法, 但是如果学生在写名著读后感中无话可写, 甚至敷衍了事, 那么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教会学生写简单的名著读后感, 为自己的阅读留下文字的记号。本文结合具体读后感作品, 谈谈初中生如何来写好名著读后感。

关键词:初中生,名著,读后感

参考文献

[1]肖莉.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3) .

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3

首先,读出真情实感。要写好读后感,自然要先读懂书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等等。所以咱们可以先准备好纸和笔,翻开书,静下心来慢慢地读,把自己读过之后深有感触的句子或词语画下来,然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当整本书都读完之后,再把这些零碎的感受串在一起,就是比较完整的读后感啦。

其次,抓住重点写感悟。读过一本书之后,咱们往往会有很多的感悟,但不能面面俱到地把它们都写出来,这样文章会显得十分杂乱。所以咱们要选择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一点,把它写详细、写透彻,进而写出咱们的真情实感。比如,李喆小朋友在读过《时代广场的蟋蟀》后,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蟋蟀柴斯特的朋友对他默默而又浓郁的关爱,并通过简述让自己最感动的故事情节、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方式,把自己的读后感完整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再次,或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或根据对原文的思考,深刻地写出自己的感悟。前者是把读后感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形象地写出自己从书中获得的感悟。如何罗乐小朋友在读了《一只眼睛的鹿》后,反思了自己玩捉迷藏的经历,使自己的感悟得到了具体体现。后者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阐发作品的意义及自己的思考,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雷棋元小朋友读了《斯巴达克思》这本书后,不仅提出了鲜明的论点,还用严密的逻辑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如何写新闻观后感 篇4

7月23日20时50分,杭深线永嘉至温州南间,北京南至温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D301次列车第1至4节车厢脱轨,D3115次列车第15、16节车厢脱轨,造成39人遇难210人受伤!

我感到震惊,在我心中一直感觉不错的动车居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故,车厢都掉到桥下了,一下子死了那么多人。

我很感动,当灾难来临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附近工厂的工人主动救人,一个小伙子一下子就救了4个人,伤员多需要输血,但医院里没有那么多血,因此,温州1000多市民排队献血,上海、杭州等地的医疗队和专家赶赴现场,捐款的、捐物的、不要钱的出租车司机等,有成千上万的人想要献出自己的一份爱。

我感到很欣慰,2岁半的小伊伊在武警邵叔叔的坚持下,终于得救了,并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保住了左腿,但遗憾的是她的父母都不幸遇难。

小学生如何写观后感 篇5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

小学阶段最早的观后感出现在四年级。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写好自身感受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那么以议论为表现形式的感,在这个年龄段是很难做到的。既然很难做到,那么我们就变通一个形式,做以表达“感受”为主的观后感作文。

写好观后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重点是“感”:

电影的内容以高度概括为主,如需要特别就那一个情节进行描述,那么字数也要限制在50字以内。因为一旦叙述了太多“观”的内容,那么文章的主题必然偏离。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切忌:

“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

2、离开“观”的“感”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看过的另一种比较多的失败的后感,是只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是洋洋洒洒的大篇幅的个人感想,给人感觉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没有实际意义,让读者感觉不到到底哪里让人感动?合格的观后感,需要让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只有恰到好处地把观写清楚,才能让“感”的内容有的放矢,才能使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3、“感”而有物,切忌空谈。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当然要看孩子的年龄和认知基础)。这里的实际是你个人能够把握的实际,即:真情实感。有些文章不能得到高分的原因,就是因为让评卷老师看了觉得不着边际,不切实际。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的感受就该表现出孩子的年龄特征,感受不在多么高深,也不在于多么高远。只要是孩子自己真实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感”的一部分。家长们不要过于求成,以成人的眼光代替孩子的思维,过分的包办代替,只能让孩子越来越不会写,越来越没有“感”。孩子不会说儿童语言,那么作文也就没有什么看头了!

孩子可以用日记记录,而大人就可以用手机用相机记录。平时出门,手机是大人的必备物品了,而智能机改变的不仅仅是大人的生活,也该和孩子有关。随手拍下孩子的一个小举动,随手录下孩子的一些童言童语,随手留下爸妈们对孩子经历的点滴描述,这些在日后都将成为孩子写作的素材!还有爸妈们要不定时地根孩子梳理孩子的感动点。孩子年龄小,对生活中的感动缺少积累,写作就会缺乏源源不断的素材。爸妈总是困惑孩子平时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啊,为啥一到写作就没了头绪呢!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平时积累自己的生活感受积累得少。爸妈们就要做一个“资料管理员”,帮孩子不断地积累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瞬间,日久天长,这些积累就是一笔可观的宝贵的财富了!

范例一:我是中国人观后感

沉重,压抑。这是我看完《我是中国人》这部片子后最为突出的感受,那是一种由心而发地对祖国历史的深沉叹息。

这部电影讲述了台湾青年海生因幼年寄居于一日本将军家中,为报恩情,参加了日本特别纵队奔赴大陆的队伍。但当他亲眼看到日军残杀中国百姓的暴行后,便决定离队逃回家乡。路上遇到几个同在逃命的`大陆姑娘,他们相互帮助,躲避日军侵袭的故事。

由于我对战争片不是很感兴趣,平时了解抗日的途径几乎只有书本。历史老师在讲台上诉说日军的暴行时我还觉得不以为然,今日看到这些画面真实地在眼前出现时,我才彻彻底底地有了那种心痛的感受。那是一个中国人对于外人来到我们国土上放肆的愤愤不满,那是一个中国人对于日本人痛杀同胞的咬牙切齿,那是一个中国人对于别国来者对我们祖国进行羞辱的怒不可遏。

然而,日本人也并非全是惨无人道,这部电影中有着日本血统的女孩樱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向往和平,她崇尚自由,她也曾觉得日本兵并没有如其他人想象般那么冷血无情。虽然最后她的梦想并没有实现,但是她对于自由和平的尊崇完全不亚于他人。她强烈的正义感让她到故事最后勇敢地点燃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以保护自己的姐妹。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以爱国为口号而对所有日本人都报以憎恨的目光,而是应该崇尚和平,因为只有世界和平我们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的红旗是被鲜血染红的,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时刻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记住我们的安泰和平是那些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为了让我们,让我们的后代能够过上平安快乐的生活,我们更需要从小事做起,无时无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用良好的修养和高雅的素质,将台湾用和平手段重新拥回祖国怀抱。

范例二: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朗读者》第8期以“勇气”为核心主题。董卿与热衷公益支教的演员江一燕,养育了一对自闭症孩子的秋爸秋妈,“敦煌女儿”樊锦诗,“体操王子”李宁,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夫妇一同在朗读中分享了那些和勇气有关的故事。

如何写观后感作文 篇6

一、丰富“课题”, 明结构

题目是课文的“核心”, 它起到了统领全篇课文, 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它像一扇窗户一样, 透过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课文中深层次的思想表达。课堂上我们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学习。针对这一点我设想从解读课文题目入手, 以丰富我们的课文内容。因此, 在教学中我一首先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问题指向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复习, 开始激活学生的对文本的回忆, 让学生明确课文介绍了书的来历、内容和读后的感受, 为本课时的学习起步。随后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指向课题, “本文的课题《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取自于文中的一句话, 这个题目可以简缩成‘一本书’三个字, 那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思考得出相应的答案。这样的开放式问题, 能让学生都能积极回应, 参与课堂的对话, 享受教学的公平。而且集合学生的智慧的过程, 更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全面、缜密, 要对自己已有的知识信息有所筛选和选择, 才能形成对问题的完整的答案。同时我们的课文结构也更加明确。

二、理解“相传”, 知来历

引导学生懂得理解一个词语, 不仅要知道字面的意思和词典的释义, 更要养成结合语境和运用文本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词语的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三代相传”的意思, 即“爷爷送给爸爸, 爸爸送给我, 真是一本三代相传的书。”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三代相传”,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理解的方法, 同时也知道的书的来历。当讲到扉页上的几行字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他们写下这句话时心里的想法分别是怎样的?目的是通过对爷爷和爸爸“传书”时写话的想法的联想, 敲击文本的主题, 让文本所要传达的中心意思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逐步实现同化和内化。随后, 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交流自己所读书本的来历。通过这一个环节的对话, 把对文本的理解转向对读后感写作的感悟。

三、体验“历险”, 述内容

书本内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如何将著作的几十万字概括成几百字, 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为此, 我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文中概括鲁滨逊遇到的困难, 并找出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 让学生加深对文中主人公精神的感悟。并将课文内容与原著进行对照, 使学生懂得叙述书本内容一定要做到概括。然后让学生从“历险生活开始了……后来……若干年后……又过了好几年……”等词中明白内容不仅要概括还要有序。最后, 让学生比较《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世界名著, 是一部鸿篇巨制, 其中涉及的人物较多, 事件也很纷繁, 而课文只涉及了两个人物和四个方面的情节。使学生明白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进行概括。这样让学生由课堂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鼓励学生突破课文的局限, 把视野转向课外阅读, 不断进行读书的积累。通过交流、对比, 让学生懂得读后感介绍原著内容的基本写法。

四、探究“喜爱”, 谈感受

读书是一种淘金。一部巨著读完, 不可能记住全部。但是, 总会有一些话会被我们的传诵, 总会有一个人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偶像, 总会有一种精神会成为我们人生成长的路标。一句话、一个人、一种精神, 滋养了我的成长。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我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时, 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部分并说说 “我”爱上原著的什么?进而让学生明白作者喜欢原著的原因是一句话、一个人、一种精神。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知道读书是学习、是休闲, 但更高层面的意义是吸收, 是让名著的精神融入我们的灵魂。同时在教学中落实“课后练习”中的作业题, 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这部小说的意义, 懂得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 人人都需要学会生存的智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五、读写结合, 导写作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说过一句话:“读一本好书, 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读书, 是在和作者、和书中人物的谈话。我们边读边思考, 读完还得有感受, 这就是我们写作的体裁之一 “读后感”。《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篇课文是一则日记, 更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书感。课文依次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交代书的来历, 讲一讲书的故事;二是介绍书的主要内容, 有序地概括地叙述了原著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三是谈了读后的感受, 记住了一句话、想象了一个人、领悟了一种精神。对照课文, 对照板书, 我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写好读后感必须注意这几点, 并让学生也按照课文的几部分试写读后感。这样读写结合, 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有利于学生稳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内化。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7

选择你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内容具体,中心突出。题目自拟。

【教师点拨】

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或启示写下来,就叫读后感。那么,如何写好读后感呢?

一、读

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和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好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引

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适当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比如:

今天,我看了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一篇文章,叫《忆读书》。文章写了冰心奶奶回忆以前她自己读书的故事。在一次儿童节到来之际,她为孩子们题写了九个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小作者用寥寥数语介绍了《忆读书》的主要内容,同时引用了冰心奶奶题写的九个字,为下文作者要阐述的感点(读什么书以及怎样读书)奠定了基础。

三、联

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纵横拓展。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你所引的内容,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如:一学生在写《读<养花>有感》时,先简要介绍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这样写道:“老舍先生仅仅是在叙述养花的乐趣吗?不,我认为,文章中有更深的思想含义。我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悟出了这样的真谛:要做好一件事或要取得事业成功,关键在于要付出辛勤劳动。”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如此一来,引和感就巧妙地联系起来了。

当然,读一篇文章,感点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只有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这样的读后感才是一篇成功之作。

四、结

什么是读后感?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8

什么是读后感?如何写好读后感?

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属议论文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以论文。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读后感――重在“感”,不在“读”。 因此,写读后感――“感”要多写,“读”的内容要少写。快速写好“读后感”,要掌握“三个词”要领:“引――议联――结”。     ①开头:摘引点题定义法  引:即引原文观点或原文内容。这要求我们要认真理解原文,只有这样,才能悟出道理。引原文观点或原文内容,一定要简,点到为止,不必太多。忌整篇都是引用或复述原文内容。你对原文哪点或哪句有感触,就引用过来,作为谈“感”的引子。如是对观点或内容有感想,那么,就需要把观点或内容概括归纳,不要大片大片的摘引。引用过来,接着要简洁的谈出自己的看法,谈出自己是什么感想,以此来“定义”,引起下文更详细的谈感想。   ②中篇:议联承上凸感    中心内容是谈感想,要凸现“感”,主要从两方面谈。一是议:以所引原文体现出的观点为基点生发开去,进一步谈自己的见解, 发表自己的议论,畅谈自己的感受,这部分主要是从道理上去论证,即谈出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二是联:即联系实际。即议完之后,再结合自己生活经历中有体会的有代表意义的东西以及有关种种问题谈,或者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作比较对照。这样才能使发表的`感想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空洞无物。这一“议”一“联”,就相当于议论文中的摆事实讲道理,有道理论证,也有事实论证。     ③结尾:总结呼应深化 结,即结尾:从说明原文给人什么启示的角度提出看法,总结呼应全文。结尾忌千篇 一律的加一段表态的话。   二、如何写好读后感?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第三,感点要精、单一。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 “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第六、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亲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三、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1、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2、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3、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小学生如何写读后感?[定稿] 篇9

要想写出好的读后感,首先要选出好的题材。写读后感也就需要选出造合小学生写读后感的文章。哪些文章比较适合小学生写读后感呢?我认为选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富有哲理的文章。因为这一类的文章都寓意深刻,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说明的道理就藏在文章中,这类的文章就能很容易提炼出中心。出现偏题、走题、中心不明确等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小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下列体裁的文章就不适合小学生写读后感:

一、写景的文章,因为这类文章大多都没有蕴含深刻的道理,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要想提炼中心可能比较难了。

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系列故事等,因为这类文章字数一般都很多,在写故事内容介绍时就很难抓住重点。提炼中心对于我们来说就更难了。在选好读后感的文章后,我们就要理清思路,一般把文章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详细写感受。介绍主要内容时只要把文章的开头、经过、结尾叙述清楚,抓住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来介绍就可以了。但在写感受时,就应该针对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实例;也可以针对文章的一句或几句重点的话来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通过文章的句子,来写出自己的想法,提醒大家注意一种常见的问题:因为有些同学选的文章不适合写小学生的读后感,而“感”又写不出来,因为没有感受,而为了凑字数就把内容介绍得非常详细。这就是我提醒大家选出适合我们小学生读后感的道理。

作文如何写多 篇10

一、添加法:

所谓“添加”就是对一句话、一段文章或者整篇作品的前后、中间进行增补。也就是在原段比较短小、简单的情况下,添加一些修饰语或饱含感情的句子,从而使文章加长,达到“写多”的目的。其中包括:

(1)添加“枝葉”:

在训练时,可以找一些句段,添加适当句子成分,从而达到写多的目的。

例如,有这样一段话:“清明那天,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就出发去扫墓。我们扫完一座又一座,最后筋疲力尽地回家了。”显得干巴巴的。可以对带的东西;扫墓的过程、筋疲力尽的具体情况做细致描写,添加修饰性的定语、状语,原来只有48字的段落,就能普遍写多到了200来字。

(2)添加情感:

添加并不等于简单的扩写,很多时候还需要添加情感。

比如这样一句话“今年清明节的前两周,雨不分昼夜地下,让人们心里很烦。”经过添加练习后可改为:“这几天,老天爷不知何故伤心,泪水不断。望着满天乌云;雨雾不散,走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人们心中未免烦闷,盼晴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显然,添加了拟人修辞和情感后,文段变长,字数变多了,也变生动了。

二、发掘法:

“发掘”,顾名思义指的是发现、挖掘,也就是抓住事物的某一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或追溯历史、或透过现象找出本质。

高中学生的世界观日趋成熟,思考能力也日渐提高。而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也明确提出了“深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在作文训练中提倡、指导学生深入思考,用“发掘法”把作文写多。

例如,有个学生这么写道:“前段时间,大家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马家爵杀人案,他的罪行令人发指,让我深思。”运用“发掘法”尽量把文段写多,可挖掘出:“据报载,马加爵小学、初中一直是老师、同学们心目中的好学生。初中参加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还获得过全国名次。可上了大学后,城乡的巨大反差使他迷茫、困惑甚至自闭。因心理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调剂、疏导,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所以,我们除了健康的身体外;还要学会多与人交流、沟通,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做一个心理健康的现代中学生。”这么一来,文段字数写多了,思想也有点深度了。

三、联想法:

在作文中,联想指的是从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报刊杂志、影视歌曲、名著名言、风土人情……中找到与所写事物有联系的人、事、情。是一种让自己的思绪自由驰骋,把作文字数写多的好方法。

联想古今中外的名人逸事是初中学生惯用的办法,在高中阶段,我认为应强调学生在以往基础上更上层楼——联想相关、相反、相似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不仅把作文写多,而且还能写得感人、精彩。

有这样’一句话:“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摆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旁边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通过联想,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文段:“‘最早、中国’这四个字深深地刺痛了我的眼睛。我似乎看到了鸦片战争的硝烟。中国人发明的火药,自己只做成爆竹之类的东西,而外国却用它做成了攻打我们的枪炮。同样,喜好玩乐的中国人只在风筝的花样上下工夫,美国人却得到启发,致力发展航天事业,早早登上了月球……想到这些,真令人心酸!”

四、想象法: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我们没有翅膀,但可以让我们的心“飞”起来。

想象是“虚”的,是人脑主观创造出来的;而前面提到的联想是“实”的,由此物到彼物,想到的是客观实际的。

例如有一段关于舞蹈大赛的习作是这么写的:“区一中代表队出场了,只见女选手穿着粉色连衣裙,男选手白衬衣打底,外套燕尾服,跳起了精彩的交谊舞。”把这段显得过于平实的文字抽出来,用“想象法”写成一段精彩的范文:

“大红的帷幕缓缓拉开,一群粉蝶在花丛中悠然醒来,翩翩起舞,追逐嬉戏,让我如人仙境。忽而,一团黑云掠出,粉蝶受惊,四散而飞。定睛细看,却是一队云燕慕名而来:一身黑礼服,典雅高贵,雪白的腹底、绯红的脖颈。云燕们屈膝相邀,粉蝶们盛情难却,于是,相拥起舞,浪漫非凡。”

如何写好“供材料作文” 篇11

一、认真阅读原材料

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命题的载体, 要仔细阅读。所谓“读”, 训练的是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作文的材料来源十分广泛, 有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为节约版面和考生的时间, 常常一个阅读材料两用, 既用作阅读题又用作写作题, 这些材料的篇幅相对较长, 但大部分材料作文的篇幅都比较短。无论篇幅的长与短, 在阅读时都应注意, 要有速度, 要有一种对文字的穿透力, 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材料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如果材料未读懂或理解有误, 在作文中未涉及命题所提供的材料就会出现审题失误, 从而导致写作的失败。领会材料内容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在材料中找出中心句, 概括材料所体现的中心, 把握材料所蕴藏的深刻道理及比喻义等。

请看下面例文:

材料:认真阅读下文, 联系实际, 选择一个角度, 写一篇一事一议的文章, 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大漠弱者

两人结伴过沙漠, 水喝完了。一个病倒了, 同伴说:“你在这等着, 我去找水。记住!枪里有五颗子弹, 三小时后, 每小时对空一枪。”两人分手了, 他按时鸣枪。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 他恐惧了, 他绝望了。他把枪口对准自己的太阳穴。不久, 同伴提着壶清水领着一队骆驼商旅寻声而至, 他们找到的是一具尸体。

提示:写这类文章要紧紧围绕原材料, 认真研读后确立中心论点。运用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法等论证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二、审题立意要明确

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的主旨、意图和角度。对材料的分析, 既可在原材料上总体把握而确立中心论点或议论话题, 也可抓住关键词语, 立意成评议文;对于有些寄寓材料, 如寓言、童话、漫画等, 若仅从字面上和画面上斟酌, 不一定能抓得住中心, 必须透过材料的表象, 挖掘其内涵, 取其寓意而独辟蹊径, 确立论点。例如:

材料:齐白石八十五岁生日那天, 一连画条幅四张, 午饭时还不肯停笔。画完第五张后, 他在画上题字道:“昨日大风雨, 心绪不宁, 不曾作画, 今朝制些补充之, 不教一日闲过了。”

对此段文字的分析, 要从整体上把握, 从事例中所得启示, 可以概括为:一个人要想有成就, 有贡献, 一定要珍惜时间, 努力奋斗, 可举以下实例证之:1.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和工作上, 直到逝世前不久, 仍坚持写作。2.马克思每天孜孜不倦地钻研各门学科达十六七小时, 有时甚至彻夜进行写作。3.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 时间对他来说犹如生命, 他常常连续二十四小时极端紧张的工作, 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通过选取论据分析论证

我们在认真阅读材料后确立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那么就要选取一定的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围绕中心, 选取的范围不受限制, 既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社会现象, 又可以从自身成长、学习等实际生活中选取论据。

论据选取好以后, 就要对论据进行精辟的分析。我们要利用材料中所提到的某些道理或者某个事例进行分析, 它可以有两个作用, 一是可以归纳出中心论点, 二是可以作为论据来论点。因为只有认真分析论据, 才不会使文章走样。

四、收束全文简洁有力

上一篇:成功就是战胜自己答案下一篇:“学习强国”主题征文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