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风格教案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歌风格教案(精选9篇)

诗歌风格教案 篇1

一、导入。

古代诗歌语言风格鉴赏近两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于高考。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为此考点而死记一些“名词术语”,不在理解上下功夫。殊不知,理解风格,把握风格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无法“速成”的,多读多思是唯一途径。下面结合高考经典试题,作具体说明。

二、语言风格的辨识与理解

1、高考怎样考

这类试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和运用。

命题方式通常是: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③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考查内容一般是对常见的典型风格的理解。如唐诗的浑雅蕴藉,宋诗的生新瘦硬,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等等。

这类试题就题干指向的显、隐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直白式:就是直接告诉考生出题材料的风格,要求考生阐释分析。这类“风格术语”考生不太常见,故分析有难度。如2008年重庆卷12题中的第(2)题: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这里的“简要分析”主要是阐释、印证“新丽”,而“新丽”考生较生疏。

二是隐含式:先说出命题材料与某个著名诗人的风格特征相近,再要求考生指出命题材料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如2008年北京卷12题中的第(3)题: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这里“相近”是提示语,要耐心揣摩。

三是综合式:就是把风格与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如2007年浙江卷16题中的第(2)题: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这里的“特色”指的是语言风格。

就出题材料的体裁而言,可以是唐诗,也可以是其他朝代的古诗,如2008年北京卷选择的是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可以是宋词,如2008年重庆卷选择的是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可以是元散曲,如2007年浙江卷选择了一首元代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还选了一篇是金代吴激的词《人月圆》: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就材料选择的篇数而言,可以是单篇,如2008年重庆卷、北京卷,也可以是两篇或三篇的,2007年浙江卷是三篇作品风格比较鉴赏,即除了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吴激《人月圆》之外,还有一篇唐代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高考比较鉴赏,一般都是两篇,三篇很少。

2、什么是风格

诗歌风格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整体风貌。而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与诗人的思想精神、个性气质密切相关,不同诗人的思想精神、个性气质浸透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从而形成诗歌风格的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诗歌作品构成了五彩缤纷的诗歌世界。

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岑参的雄奇瑰丽。还有我们熟知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豪放词与婉约词;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游仙诗,悼亡诗等等。

三、复习常见语言风格术语,指导学生辨别诗歌语言风格的方法。

1、常见的表语言风格的词语有哪些?

(1)作家的语言风格举例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李商隐的诗如:《锦瑟》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总结诗歌鉴赏风格特色,并说说你是如何判断的。

诗歌风格是诗歌整体风貌,可以是诗人的一贯风格特色上,也可以是一首诗的风格特点上,包括形式上的特色,包括用词用句,意象选择,意境创设;也包括思想感情的特点,甚至包括表现思想情感的方式方法。

附:诗歌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

勃 劲健婉畅 韩

愈 古朴奇险 陈子昂 古朴雄浑 柳宗元 明净幽峭

适 苍凉高壮 白居易 流丽坦畅 岑

参 雄奇瑰丽 元

稹 精警浅切

王昌龄 自然雄浑 刘禹锡 清新豪丽 王之涣 晴朗雄健 李

贺 奇诡璀灿

孟浩然 闲静淡远 杜

牧 俊爽明丽 王

维 幽静谐和 李商隐 幽婉典丽

白 飘逸豪放 温庭筠 精巧艳丽 杜

甫 沉郁顿挫 李

煜 凄婉柔丽

宋金

梅尧臣 朴素平淡 陈师道 雄劲幽邃 苏舜卿 轩昂奔放 欧阳修 清新疏畅

王安石 遒劲峭拔 晏

殊 闲雅婉丽 柳

永 伤感缠绵 苏

轼 豪放旷达

观 清丽典雅 黄庭坚 瘦硬新奇 范成大 清新妩媚 杨万里 浏亮晓畅

周邦彦 富丽精工 陆

游 雄放流畅 李清照 凄婉清丽 姜

夔 峭拔雅丽

辛弃疾 沉郁豪放 文天祥 沉郁悲壮

元明清

萨都剌 清丽俊爽 王

冕 纯朴自然 马致远 清隽流畅 关汉卿 泼辣清新

张养浩 警辟深远 睢景臣 新奇辛辣 于

谦 朴直浅近顾炎武 苍劲沉郁

王士祯 含蓄清远 袁

枚 空灵浮坦 朱彝尊 清新疏淡 纳兰性德 抑郁婉约

龚自珍 清奇瑰丽 郑

燮 刚劲清新 黄遵宪 浅俗新颖

婉约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委婉、表情柔

腻的词作。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

豪放词: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

浪漫主义: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3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四、练习

[示例一]: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打起”“莫教”是口语词,“黄莺儿”是儿化音,活泼生动,纯口语的表达,显出女子的纯真之情,娇憨之态,不落俗套。“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质朴的语言表明女主人公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小结:通过分析用词用语,刻画人物的方法等特点分析风格。

[示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二诊)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标准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或答批判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示例三];(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此诗从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创造、情感的表现等方面都体现了边塞诗的特色。(步骤一)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名称,写征人的戍边生活环境。“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不仅表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二)所以说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步骤三)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五、总结

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练习:2007年浙江卷第16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①刘诗含蓄深沉;吴词温婉悲凉;赵曲明快直露。

步骤②刘诗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诗歌风格教案 篇2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命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 个人的坎坷遭遇, 一有感触, 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 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 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 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 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 每欲喷薄而出时, 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 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 使它变得缓慢、深沉, 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 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 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 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 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杜诗如此“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除了与他个人的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固有的天才、不懈的追求有关之外, 更是与他所处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国文学的阶段发展密不可分。

第一, “风格形成的主要根基是:作家丰富的生活和对人生的崇高愿望。丰富的生活迫使他有话可说, 作品充实;崇高的愿望指导他的作品为人生效力。”是的,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疾病缠身, 穷愁潦倒, 奔波衣食, 但仍意志弥坚, 矢志不渝, 这些磨砺了杜甫, 也玉成了杜甫。因此, 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而强烈的愿望, 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

第二, “万方多难”的时代特征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主要原因。杜甫的一生, 正值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 既经历了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 也经历了“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的安史之乱, 并看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可以说,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紧扣时代脉搏, 同情民生疾苦, 关心国家兴衰是杜诗永恒的旋律。

老杜忧国忧民和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风格,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全诗共三段, 每段都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 可谓“一篇之内, 三致志焉”, 极具沉郁顿挫之情, 而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诗曰:

杜陵有布衣, 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 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 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 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 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 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 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 物性固难夺。顾惟蝼蚁辈, 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 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 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 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 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适, 放歌破愁绝。

先感慨自己窃比稷契的愚拙, 但马上顿出“白首甘契阔”至死不渝的决心, 次感慨自己忧民之心被同学翁取笑, 但马上顿出“浩歌弥激烈”的更深忧思;复次说自己并非不知隐逸为高, 但马上顿出皇帝于自己有知遇之恩, 自己不忍离去;再次说自己也非以为国无其人, 但马上顿出忠君之情处于本性, 实难移易;继而又说虽想放弃鲲鹏大志而效仿蝼蚁之辈, 但马上顿出仍然耻于干谒;最后感叹耿直的本性使自己碌碌无为, 但马上顿出仍要坚守节操, 在百感交集之时只好借酒浇愁了。虽然全段之意不离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但可谓笔笔转、句句转, 在顿挫之中将感情表达得更为深挚。

第三, “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杜甫, 并不像他同时代的众多诗人那样, 只把写诗作为炫示文才, 猎取功名的手段, 或者陶治性情, 以及应酬交际之用, 而是自觉地把诗歌当作“史笔”来写, “文章本是吾家事”, 一直到晚年, 仍是“他乡阅迟暮, 不敢废诗篇” (《归》) 。他的目标很高, 对自己的要求也就非常严格, 务求达到“毫发无遗恨” (《敬赠郑谏议》) 的境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他“读书破万卷”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他是这样宣布的, 也是这样做的, “新诗必罢自长吟” (《解闷》) , 他经常改诗。因此杜诗语言精要凝练, 准确生动。如被前代人称道的是:“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四个字中就包含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 一可悲;经常作客, 二可悲;万里作客, 三可悲;又值秋风萧瑟, 四可悲;重九佳节, 无有可乐, 只有登高, 五可悲;独自去登, 六可悲;扶病去登, 七可悲;病又是如此之多, 八可悲;年过半百, 事事无成, 九可悲。真是包含无限艰辛, 凄泪横流。何其凝练!再如《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一个“溅”字, 可谓点睛之笔, 这泪流得何其多, 时间何其长, 心情何其惨痛!象这样的例子, 在杜诗中俯拾皆是, 不可胜数。努力使语句准确、凝练、生动, 这也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篇3

一、任真淳朴,着意追求自然美,不事雕琢

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雕虫丧天真”,为了做到这一点,李白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了尝试。

1.善于向民歌学习,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

李白的一生漫游从未停止过,他每到一地都会学到当地的知识,为他向民歌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大影响。

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李白还有大量以乐府旧题创作的诗作,如《蜀道难》《将进酒》《长干行》《子夜歌》等。其中的《子夜四时歌》不管是从选材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极具乐府色彩,明代王世贞评得精当:“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

2.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诗歌创作时,经常会力求精选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歌》),表达了诗人游寓秋浦欲达扬州,而又留恋长安的愁闷心情。“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睿弹琴》),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这种精炼的语言,在五言诗中运用的最为明显,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低头是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唤起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3.善于将怵目惊心的自然景象,写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诗歌既有雄浑的意境,让人领略到奇险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旷神怡,情绪松快。例如《送友人入蜀》,诗人写道“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诗人用优美的笔调写出艰险壮美的景象,使诗既有雄浑的意境,又给人以优美的感触。

二、散文句式的语言应用,比较自然,不受拘谨

诗歌语言要求严谨,散文语言比较自然,不受拘谨,而李白却能将诗歌语言散文化,决不让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冲破格律的限制,运用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这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说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表现了李白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这样的语言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戏剧色彩。

这样散文化的语言还有很多,如在《上留田行》一诗这样写道:“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此诗沈德潜评曰“末一节促节繁音,如闻乐章之乱”。可见,这几句散文化的句子并没有让文章的结构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诗的艺术感、音乐感更强。

三、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李白一生志向远大,希望为国立功,是个典型的爱国诗人。他这一腔爱国之情,从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想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用五岳的轻,来衬托然诺的重,来写侠客的豪侠性格。“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写人生短暂。“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用汗水不能想西北倒流的客观事实,否定功名富贵的永久存在。

李白还善于将夸张和想象两者并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出诗歌中的奇幻色彩。“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

这种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句子在李白诗集中俯拾即是,但如若说用得最好的,当属《蜀道难》一诗。诗人写道:“连峰去天不盈尺”以致“使人听此凋朱颜”。为了强调“秦”和“蜀”之间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用到了数字上的夸张“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蜀道之艰险,他更是用到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想象神话故事中太阳神的座驾都因这蜀道之雄奇而无法通过,极言蜀道之高。为了强调青泥岭山路之盘曲,诗人用到了“百步九折”。如此等等极度的夸张,配以作者从头到尾对于蜀道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高险,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所以说,李白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精神,而且在语言表述上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的手法。他在诗歌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同样,在语言运用上也登上了耸入云霄的山峦。他的诗歌语言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在今天的创作和新诗发展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李白诗歌的风格 篇4

李白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诗人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诗人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人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人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人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人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人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诗人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诗人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海子诗歌风格 篇5

海子的诗中还充满着一种绝望的、执着地认同死亡的情感,但这种绝望并不显得颓废,而是显得非常壮美,这与他的内心气质和后来的命运是有关的,在《春天,十个海子》中,他写道:“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 孟浩然的诗歌赏析

★ 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

★ 孟浩然

★ 唐代诗人王勃诗歌风格刍议

★ 孟浩然唐诗

★ 初秋孟浩然

★ 春晓孟浩然

★ 孟浩然《春晓》

★ 赠孟浩然

诗歌语言常见的风格 篇6

关于古代诗人语言风格的情况,简单的归纳如下:§

◎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 ◎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 ◎李贺诗奇诡变幻, ◎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 ◎杜牧诗含蓄绰约,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 ◎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 ◎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 ◎晏殊词明朗疏淡, ◎苏轼词雄健豪放, ◎柳永词缠绵悱恻, ◎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 ◎秦观词情真意切, ◎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 ◎诚斋(杨万里)词新鲜活泼。 ◎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李清照秋瑾诗歌风格的比较 篇7

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前后期差别较大。而秋瑾则前后期不是很明显。

前期的李清照, 生活美满, 其诗词多描绘少女少妇时期的优游闲适生活和闺阁情思, 或摹写少女天真动人的情态, 或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 或表现夫妇爱情生活的甜蜜与苦涩, 韵调优美。如《点绛唇》:“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 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一个娇嗔自适、天真活泼的纯情少女形象跃然眼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词写闺中的寂寞与思亲念远之情。语言委婉含蓄, 形象优美生动。“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之句, 描写西风卷帘, 楼头眺望, 不见亲人归来, 唯有凄风黄菊, 自己独守空闺的凄凉。表现出女词人的高标逸韵、锦心绣口。

靖康元年 (1126) , 金兵南下, 攻破汴京, 丈夫赵明诚携妻逃难, 不幸于1129年病死任道之中, 此时的李清照面对国土沦丧和亲人病逝这一连串突如其来的变故, 作为官宦女子、闺中少妇的她, 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困境, 其思想和风格也为之大变。在颠沛流离中, 写下了孤寂悲凉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残秋之中, 孤寂落魄, 悲苦凄凉, 面对“冷冷清清”“乍暖还寒”的深秋, 她再难以写出往日的清丽明朗之作, 而是把内心的悲苦通过秋雨、秋风、秋菊倾吐而出, 哀愁犹如一点一滴的秋雨, 缠绵不绝, 无法排遣, 表现出深沉凝重、哀婉凄楚的风格。

此时, 她看到南国人民的苦难, 便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凄苦愁思, 而是心系国家危亡和民族生存。所以, 他的作品时刻都在为国事而担忧。可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呢?只有把这些化作深切的痛苦和愁怨深埋心底。正如《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1135年春, 她避难至金华, 时年已51岁, 看到春花已尽, 落红满地, 物是而人非, 常常是万般心事无处诉, 只好“泪先流”。其情其境, 悲切之况难以言表。如此感时伤世, 年轻时的多愁善感已荡然无存, 表现出沉郁老练之风。

秋瑾自幼任气, 生性豪强, 其诗词也是刚健遒劲、雄浑豪放、驰骋想象, 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特色。而这种风格以东渡日本后尤为显著。进京以前, 就有大量抒写见解和抱负的作品, 有些虽是抒发其愁苦的, 但不同于一般女性的吟风弄月、伤离苦别之作, 表现出一种叛逆精神。进京后, 她和王子芳关系不和谐, 对家庭彻底绝望, 但她心中更多的是对国家和时局的关切和担忧, 诗词中常表达一些忧国忧民的情思。如《吊屈原》:“楚怀本孱王, 乃同聋与瞽。谤多言难伸, 虫生木自腐。臣心一如豸, 市语三成虎。君何喜谄佞?忠直反遭忤。伤哉九畹兰!下与群草伍。临风百芳媚, 又被薰莸妒。太息屈子原, 胡不生于鲁?”表达的是对忠直古人的崇敬、怀念和抱负难寄的惆怅。一些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音节响亮。如《菊》:“铁骨霜姿有傲衷, 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 争奈黄花耐晚风?”显然是以菊自况。《独对次清明韵》:“浊流纵处身原洁, 合把前身拟水芝。”又把自己比作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的荷花。

东渡日本后, 看到祖国江山“移颜色”, 在进步思想的指引下, 秋瑾团结志士仁人, 革命的思想更坚定, 其诗词则更加雄浑豪放、刚劲有力。每每有感而发, 高亢激昂、豪情奔放, 气壮山河。为武力灭清而歌, 为妇女解放而歌, 为革命救国而歌。所有的作品, 自肺腑而出, 震撼人心, 充满力量和战斗的决心。如《感事》:“竟有危巢燕, 应怜故国驼!东侵忧未已, 西望计如何?儒士思投笔, 闺人欲负戈。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把“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情怀倾泻而出, 豪迈雄放之气, 全不像出于一妇人之手。

在她的诗词中, 绝少缠绵之语, 即使写愁也是为国而愁, 为民族而愁, 愁得激烈, 愁得悲壮。人居深闺而心系国势, 具有一代革命先驱的雄霸之气。她不像李清照前期缠绵低婉, 后期又深沉悲切, 她豪爽的性格和短暂的生命历程以及风云突变的时局直接造就了她爱国主义情怀笼罩下的激烈高亢、慷慨悲壮的英雄主义风格。

论唐朝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 篇8

【关键词】唐朝 边塞诗 艺术风格

唐代边塞诗的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就艺术风格来讲,唐边塞诗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初、盛、中、晚,先后承革,约计二千首的系列之作,形成了一条多姿多采的艺术画廊。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代表是骆宾王,如《夕次蒲类津》: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氣,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月照边塞,寒气袭人,壁垒森严,烽烟报警,衬托边塞气氛的紧张和征战生活的艰辛。但戍边的将士却不顾环境的恶劣,依旧杀敌报国,凸显出高昂的爱国主情。

二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代表是陈子昂,如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熟悉,感触深沉。用自己的笔墨描绘了塞外迥异的风光,抒发了独特而真实的感受。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1.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这种气势是盛唐诗歌所特有的,是盛唐气象的衍生物。

2.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例如,王维《少年行》四首: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臂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通过写汉代大将霍去病建功立业的过程,鼓励当代的人投身军旅,报效国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豪气干云、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3.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例如,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而王昌龄《从军行》中,开始便用风沙遮天蔽日的恶劣环境塑造了一个艰苦的大背景,而此时沙漠中的却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行到半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既写出了唐军的强大,又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

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安史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诗人们常常对庸懦的朝廷给予辛辣的讽刺。为光复旧物,诗中时时发出深沉的怒吼,表现出昂扬的斗志;时而又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旧时的换兵制度已经废毁,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构。

例如,张籍的《凉州词三首(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经相当淡薄,而厌战之心、思乡之情却极为浓烈,因而反映到诗歌作品中来,往往感伤多于乐观,凄凉多于雄浑。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

晚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是萧飒。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中多写战士的苦难,其中对血与死的描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成为常见的现象,英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人道主义的新潮代之而起,对凡庸军将的批评更为尖锐突出,为士兵的呼号更见痛切。与此相应,景物描写也常显出一片萧瑟悲苦,沮丧、绝望情绪十分沉重。

例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无定河边白骨无人收,何等凄苦;春闺梦里,久别重逢,何等温馨。现实与梦幻两个不同场景各自延续着,而永远没有一个交点。白骨永远回不了家乡,妻子美好的愿望永远不能实现。战士久死的现实与亲人苦苦的期盼形成巨大反差。对穷兵黩武的批判由此切入,角度新颖,给人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篇9

学号:***49 姓名:王一键

【摘要】: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处处彰显豪放飘逸的风格特色。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的非凡和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思想基础 飘逸风格 浪漫主义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其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李白出蜀前后,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请新根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以内行的直感,用诗的语言,对李白诗歌风格做出了简单的概括。“清新”、“俊逸”是就其风格特点直接而言的,“飘然思不群”,则是指他创作构思的特征。飘然言其意象飘移不定迷离恍惚的情态,“思不群”是指他的艺术构思以一般诗人有别,能够超拔流俗。“无敌”则誉其天才超轶,举世无匹。以诗的语言风格而论,李白诗不仅清新俊逸而卓特,极萧散洒脱之致。飘逸与俊逸,简言之即飘逸,这是李白诗歌风格的主要特征。

继杜甫之后,历代诗人和评论家对李白诗歌的风格,多有一语中的评赞。王安石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1】严羽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2】他们都拈出了“飘逸”二字,一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所谓天仙之辞,恍无定处、不主故常,等等都是描绘李白诗的艺术风格,于写诗时

能够离方遁圆,挥洒自如,若神仙乘祥云来往于宇宙之间,自由自在而无拘检。兴会属辞,则是指其兴致到来时脱口而出,而不是苦思冥索而得的写诗情景。不墨守成规,天才的大胆的创造,是李白诗歌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可见,李白诗歌风格之飘逸,为历代诗歌评论家所公认。虽然,飘逸二字不能概括李白诗全部风格的特点,但却是李白诗歌风格的金光闪闪的一个徽章。

一、思想基础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欢击剑、游侠。他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极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也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各种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我认为这种风格的形成究其思想应该是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1、侠士的影响

李白从小就受到侠士的影响,是个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游侠生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逐渐形成一种豪放无畏、急公好义的性格,一种高度浪漫的精神和气质。他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 结发未识亊,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业钦英风。”又在《留别广陵诸公》中说:“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玉泉。”随着阅历的增长‘李白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入,他的任侠行为减少了,但其游侠生活培养出来的正义感和热情慷慨的性格却一直伴随他走完人生的路程。可以说,李白一生都带有几分“侠气”其实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气质。

2、儒家思想的影响

从26岁起,李白就踏上游历的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但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一时期是就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就被权贵们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愤懑和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虽然他觉得极端痛苦,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但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演愈烈。李白

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远大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

3、道家思想的影响

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出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胆、仙趣、狂放、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胜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倨傲达观的性格。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李白秉承老庄的生命哲学,在审美上摆脱功利,笔下的自然风物或宁静淡雅、曲径通幽,或飞动飘洒、舒卷自如,或豪迈雄奇、崔嵬惊人,都是诗人把自己对生命自由的执著追求与自然、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由此,他的许多诗篇飘飞超凡,内含哲理。如《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汉代乐府中的《日出入》篇,咏叹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升天。李白这首拟作一反其意,首先否认羲和驱日的神话。接着说草木“不谢春,不怨秋”。郭象《庄子注》说:“暖焉若阳春之自和,故蒙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 怨”。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李白则以反问的形式发问,嘲笑羲和﹑鲁阳公,认为既然日出日落、四时变化、万物生息都有自己的规律,人就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只有顺应天时,同自然(所谓“元 气”、“溟涬”)融为一体,在精神上才能“囊括”天地宇宙, 与宇宙“齐死生”,终至超尘脱俗。

二、飘逸风格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3】是李白语言风格的真实写照。李白写诗时情绪变化之迅敏,思路之流畅,行为之洒脱都是惊人的。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挥翰雾散”失近乎实录的。这种飘逸的创作风格生动的体现在他的绝句、乐府和歌行等诗歌中

1、绝句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的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2、乐府诗和歌行体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县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

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

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大跨度的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好似暴风骤雨,骤起骤落,如水银泻般,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呈现出浩荡放逸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在创作中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显示了诗人以恍惚变幻和积极夸张的语言,表现豪迈的、杳远的理想,显示了诗人飞跃的精神状态与落魄不羁的情怀。

三、浪漫主义者

飘逸风格的形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者。李白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全诗不仅感情充沛,而且主人公的情绪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诗人就是以感情的变化来贯策始终,甚至韵律的缓急,句型的变化,都与李白的情感相联系。全诗都随着这种感情的变化而奔腾向前,给人一泻千里的感觉。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从这些诗中不难看出,李白就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抒发强烈主观感受的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有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也有江河般的激情豪迈,这无疑是给李白的诗增加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的想象是离奇的。他往往发想无端出其意料,匪夷所思。这种奇特的想象随情感的流动而变幻莫测,使人读了就仿佛走进了神仙境界,处处是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下一篇:企业经营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