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精神文化建设 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强化精神文化建设 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精选7篇)

强化精神文化建设 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 篇1

作者:院长 程义光 发布时间:2010-07-23 11:45:23

近年来,洪山法院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始终将精神文化建设作为加强自身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紧紧围绕“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努力在正风气、强素质、树形象上狠下功夫,不断推进法院工作的全面发展,成效十分明显。

一、坚持理念引导,加强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一是建设院级文化理念,统一思想。确立“崇法尚德,慎权亲民”的院训,形成“团结、敬业、严谨、创新”的院风,提炼“忠诚博学,实现公平正义,文明高效,服务社会民生”的法院精神,创作《我说我做》院歌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些院训、院风、法院精神和院歌,充分体现了“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倌观的内容和要求,形成了我院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精神文化氛围。

二是建设部门文化理念,塑造精神。我院各部门以司法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按照“学习理念、司法理念、服务理念、管理理念、廉政理念、创新理念”,提炼部门文化理念,积极打造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亮点工作,教育和引导干警提升思想境界,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比较有代表性的部门理念有:行政审判的“四新”模式即“树立以民为本新理念、提升质量至上新水平、打造环境友好新特色、塑造公信权威新形象”,刑事审判的“四动”恢复性司法即“主动预防、互动交流、联动教育、启动救助”,调解工作的“四全”方法即“全面调解、全程调解、全员调解、全新调解”,执行工作的“8+1’’机制即“人员责任和宣传教育机制、财产调查机制、内外联动机制、参与机制、威慑机制、听证机制、救助机制、督查与评估机制、积案退出机制”。

三是建设个人文化理念,凝聚人心。坚持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突出干警在推进文化建设,贯彻司法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每一名干警按照“我的兴趣爱好、我最敬佩的人、我的座右铭、我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我最喜欢读的书、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等六个方面建立个人文化名片1 5 O余张,同时通过矗立文化石、编撰《法韵》文化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方式,对外展示每一名干警的文化理念,传递团结、敬业、向上的法院人文精神和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社会反响良好。

二、坚持多措并举,加强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一是编辑出版刊物。自2O04年创刊以来,我院的院刊《天平园地》成为培养干警司法核心价值观、展现精神风采、展示文化建设理论成果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截止目前已出版到31期,刊载了800余篇优秀文章和1 20余幅书画作品,对外赠送了4000余册,打造出洪山法院的文化品牌。2009年,我院联合武汉大学出版社编撰了《法官心语》、《基层法官审判前沿问题研究》两本文集,作为宣传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成果公开出版发行。

二是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成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坚持开展专题研讨、审判调研,切实推进司法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干警中的普及和交流。以“品茗赏趣,朝闻夕拾“为名建立“说吧”,在法院干警中广泛开展司法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精神的交流,同时注重人文交流,通过相互沟通交流,陈述心声,缓解干警工作和生活压力,保持身心愉悦。专门建立廉政书屋,购买廉政书籍1千余册。还邀请知名书画家,在每层楼都设置了与法院公正、廉洁、为民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名言和字画。

三是宣传先进典型。我院刑庭法官李要兵同志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以身殉职,是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奉行者。李要兵同志去世后,我院认真总结“李要兵工作法”,成立“李要兵工作室”,专门创作了《让我送送你》纪念歌曲,《人民法院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他公正爱民、廉洁自律的感人事迹,有力宣传了人民法官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在李要兵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我院广大干警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多人被授予省好法官、市十大公正爱民好法官等。

三、坚持联系实际,加强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一是提升干警能力和素质。能力和素质是实践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保障。为此,我院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法院,争当专家型法官”、“精品案、样板案、和谐案’’和“初任庭、竞赛庭、示范庭”竞赛等系列活动,切实提升法官理论学习、带头垂范、案结事了、改革创新、拒腐防变、和谐共事六种能力,打造公正型、廉洁型、亲民型法官队伍,不断提高法官化解社会矛盾、参与社会管理、公正廉洁办案的司法能力。

强化精神文化建设 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 篇2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在今天, 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特别是地方精神, 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地方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精神是地方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地方文化一定会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点。传统是人类共同生活的结晶, 凝结着人类对自身对生活的理解, 是一个群体共同生活的产物。所以文化传统是产生于一个群体的历代生活之中, 成长发展于这一群体的重复实践之中, 形成群体意识, 规定着大多数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所以, 我们可以把文化传统理解为地方精神, 它以意识、品格、气质的方式表现出来, 成为一个地方共同的价值取向, 是一个地方的核心。一个地方与另一个地方之所以有所不同, 与地方精神是有很大关系的。

地方精神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 经过时间的沉积保存下来的。

一个地方拥有了自己的地方精神, 就等于拥有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 发展的最好的宣传音。

二、与时俱进, 弘扬地方精神, 进行文化创新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各形式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新的社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对旧的社会意识的全盘否定, 而是既克服又保留, 是扬弃。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相联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 是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每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是整个人类社会意识发展链条上的一环, 如果没有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整个链条就会中断。

地方精神的发掘和弘扬是与一个地方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现阶段的发展相联系的。弘扬地方精神也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2007年, 当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时候, 整个中国都在为香港的繁荣而庆祝, 人们从中得出结论, 香港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于香港有它自己的“香港精神”。“香港精神”是一种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香港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 也是香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的身上可以看到“香港精神”的一个缩影, 他出身于一个寻常百姓家庭, 由一个平凡的学生、为生活而奔波的“孤单的推销员”, 达至今日的成功。他的人生经历, 折射出了香港由一个寂寂无闻的小渔村, 演变成举世知名国际大都会的成功故事。他特别强调:让我们大家同心携手, 团结一致, 一起为重建和谐的社会, 为香港的未来而奋斗。香港精神正是在曾荫权身上体现出来了。多少老一代的香港人身无分文, 白手起家, 发挥聪明才智, 历尽千辛万苦, 创造了今天的辉煌业绩。今天的香港, 面临新的创业挑战, 正需要这种香港精神。

云南省剑川县白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2%, 这里拥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 这种文化延续了上千年, 已经开始内化为“剑川精神”。剑川拥有全国保留最为完好的白族建筑;彰显白族历史文化的石宝山石窟;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 (WMF) 入选2002年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海门口遗址是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 其规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甚为罕见, 为研究中国史前的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的实例。剑川的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 是剑川勤劳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 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文化需要与现阶段剑川的县情相结合, 与时俱进, 在改革开放中, 弘扬“剑川精神”, 创新文化, 使之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弘扬地方精神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历史的发展总是有所继承有所创新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地方精神的发展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地方精神除了发展, 还需要创新地方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地方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由于这种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具有一定的历史特征, 有时会发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传统有时候会变成保守, 会扼制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因此, 我们既要珍惜经过历史的沉淀留下来的地方精神, 又要在时代中发展符合现今时代要求能促进地方发展的新的地方精神。地方精神的发展和创新一方面要继承传统, 但又要接受环境的挑战, 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内在精神, 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 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内在要求我们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统一。雅斯贝尔斯説:“对我们的自我认识来说, 没有任何现实比历史更为重要的了。它向我们显示人类最广阔的天地, 给我们带来生活所依据的传统的内容, 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衡量现世, 解除我们受自己时代所加予的意识的束缚, 教导我们要从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来看待人。”海德格尔曾説过, 历史是人存在的领域, 人降生在历史中, 在理解历史之前, 已经不可避免地有着存在上的关系。在历史时间的延续性上看, 历史必定作为生活领域构成了当代, 构成了人的现实世界, 历史所包含的语言、传统、精神等必然成为构成当代的要素。历史虽是指过去之事, 然而却是有后效的东西, 对后一代人来説总是先在的, 每一代人都被“抛掷”到他的前辈所创造的历史之中, 在历史的生活境遇中成长。历史不仅作为一代人生存的“大地”, 而且作为人类经验的叙述, 是每一代人不可能离开历史去创造历史。每个生活着的人都是在对历史进行解释、吸收人类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因此, 我们弘扬和培育地方精神不能拘泥于历史而要立足与现实, 一定要植根于当地人民群众的实践, 继承过去、超越现实。

3. 开放与弘扬的统一

邓小平説过:“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 人家封锁我们,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 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已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将世界不同地域、不同体制的国家推到相同的经济河道上,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和紧密, 使任何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不可能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进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一个国家的每一个地方也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联系, 使得地方不得不处于一种开放的姿态中。地方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也好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中得到发展。弘扬地方精神, 要全面地了解当今世界, 全面的了解国情, 不仅要了解现在, 也要了解过去, 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弘扬地方精神, 要立足于如何以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挑战, 加快当地经济发展;要站在当今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更宽容的态度进行改革, 有所创新;要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以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7年第1版第36页

[3]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4]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第54页

强化精神文化建设 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 篇3

关键词:民族精神;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11-0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大众心理的积淀,文明进步的内驱力,表现形式多样,亦有丰厚的思想渊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不再是单纯的科技的竞争,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是精神层面的竞争,意义重大。我党始终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价值观的塑造。党的十八大更是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写进大会报告。并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体现出了当代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应有的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园地,高职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能否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加强价值观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是一项全民性的体系工程,但不同群体的角色和责任在社会中存在着差异。把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对象,这是由青年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地位决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最容易感受也往往是最先感受这种发展变化的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态度和作用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弘扬民族精神,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工作。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召当代大学生。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会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领导人民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全面结合“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才能使其真正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强化精神文化建设 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 篇4

爱国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是一个人最原始的感情之一。但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我,一直认为爱国是高不可攀也是比较渺茫的事。最近,我读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一书,对爱国之情有了深刻的感悟。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的经济蓬勃发展,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可谓是花果飘零。打开电脑,各种信息如洪水一般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信息里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甚至是民族虚无主义。就在这个时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倡导”,发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爱国的理解。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像一条纽带,把所有的炎黄子孙连接在一起,爱国主义又象奔腾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我们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宁愿身死以祭国。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南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到清朝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每每想到这,我就热血沸腾,我们的民族向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五千年来,我们的祖国历经磨难,但是,无数爱国志士,出血海而不折,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仰首青天,锵然唱一声黄钟大吕,秦腔激越: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爱国,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价值支撑,更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源泉所在。记得2014年感动中国的第一个人物黄旭华,默默无名多年,最后带领他的团队,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核潜艇。祖国和人民这样评价他: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在今年的天津爆炸案中惟有英雄,逆火而行,而在他们的身后不只是百姓的安危,上级的命令,我相信,还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英雄,你们是中国的脊梁!

也许有人会说,爱国,是那些富人、高级知识分子、社会精英们的事,和我们普通人没有关系,但我要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坚信,没有爱国主义的灵魂,只是一朵浮萍,没有爱国主义的当代大学生,也只能沦为行尸走肉!今天的我们,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和硝烟,但是我们要发展,我们要富强。毋庸置疑,我们肩负着更沉重的责任,我们任重而道远!一生爱国路,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需要时刻铭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价值准则。

强化精神文化建设 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 篇5

我们一代又一代总是在老生常谈“雷锋精神”,却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去继 承,去学习,去弘扬。自我们从可以记事的娃娃起,我们的老一辈都会在我们身边耳提面命地教导我们去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有雷锋精神的人。我们还不知道怎样去做一个这样的人的时候,脑子里就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对当时的我们来说,雷锋精神是虚的,模糊的。虽然它的确存在,然而我们摸不着。直至我们慢慢长大,受到教育,学会思考,就明白了“雷锋精神”是可以看得见并去付诸行动的。

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而在当今时代,雷锋精神则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那便是: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敬业爱岗、集体精神以及钉子精神。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解读雷锋精神,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层面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相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同当年鲁迅先生说的“凡是愚蠢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几年,我们总在新闻报纸或者互联网上看到一些有关社会道德的话题。不难发现我国当今的社会出现了价值观与信仰的危机,功利观念的普遍化以及道德缺失情况严重凸显。这一个个问题浮现于表面最直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诸如,苏丹红鸭蛋,毒奶粉,毒馒头,地沟油,注水猪肉,文凭造假,老人跌倒没人扶,开车闯红灯打警察等等等......前文我也说过老人跌倒没人扶,就这个问题,北大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句话确实鼓舞了许许多多想做却不敢做好事的人。然而真正让我感到任重道远并痛心无奈的一件事却不是北大校长的“撑腰体”。

虽不是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但给我的触动是巨大的。我还记得那个现场视频中,一个老人骑着三轮车因道路崎岖不平翻车落入山沟,摔得满头是血,腿部被三轮车重压无法动弹,他就着那别扭的姿势在那里痛苦呻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老人的声息越来越无力,然而路过的车辆或人们却没有想要去救助这么一个可怜的老人。因为他们担心的,就是我们大家所担心的,担心扶老人被讹,担心被讹找人拍照,担心拍照被拒,被拒民众更担心,更担心被讹和被拒,一直在那恶性循环。幸好最后还是有个年轻男子开着手机录像先确认老人的伤势不是他造成后再扶起老人。看到这一幕,我又是欣慰又是忧心忡忡,为什么人们不能够互相信任呢?这简直是人性在狠煽我们耳光!

在我对这个不能毫无顾忌做好事的社会产生了伤感和无奈时,一位正在事业的道路上努力打拼的姐姐告诉了我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她孤身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陪伴她的只有日月星辰,草浪虫鸣。姐姐提高了警惕,在寒风中瑟索地走着,然而就在这时,后面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车上载着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他们突然开到了姐姐的后面。这时候,我们都会想,是不是要发生一些什么不好的事情了。姐姐也不例外。她紧紧捏着手提包,高度紧张导致她身体僵硬,眼神死盯着这对夫妇,脸上难掩不安。只见那对老夫妇憨厚黝黑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尴尬的笑容,他们也知道自己唐突,对着姐姐说了一句:“姑娘,这条小路太黑了,不安全,还是走大路吧!”姐姐听到了这句话呆愣在原地很久很久甚至不知道那对夫妇是什么时候开车走掉的。

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我们不能对我们的社会感到绝望,更不能对我们作为一个人本就存有的善心感到失望。我们现在的确有许多道德缺失的事件在发生,甚至影响了一些人不敢去大胆地做好事,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需要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引领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有爱的社会,让我们的群众变成一群善良有爱的人。

强化精神文化建设 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 篇6

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它是以一个人名字命名。这便是雷锋精神。

雷锋虽出生在穷苦家庭,但他却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美好品质。

雷锋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的一生也是这样的践行的。当看到路边大嫂因为钱包被偷没钱买回家的车票的时候,雷锋帮她买到了回家的车票,当看到到一位大妈背着一个小女孩,在雨中艰难行走时,雷锋脱下外套,送他们回家。每逢节日的时候雷锋都会叫上战友一起去车站,帮忙打扫卫生,帮旅客倒水。我们都知道做一两件好事容易,但是能够坚持一生中不断的去帮助他人、予人方便,是不容易的。但雷锋做到了。

其实雷锋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当你坐公交车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了那些举着小旗子指挥交通的大爷大妈们。无论春夏秋冬总能见到他们的影子,纵然是下雨天,也能看见他们标志性黄色身影。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体现吗?

当一个孩子从楼上不小心摔下来时,一位妈妈毫不犹豫的伸出了双手;当一个女孩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肾源换肾而生命垂危的时候,一个台湾的小伙子伸出了援助之手;当看到落后山区孩子没钱,没地儿上学的时候,一对夫妇扎根了悬崖小学;当冰雪灾害席卷南方各省是,十三位农民兄弟挺身而出……这些不都是一种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吗?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体现吗?

其实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容易观察和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打篮球的时候,如果球弹出了场外,不是很快就有行人帮你扔过来吗?当献血车开进广场的时候,不是有很多人积极报名献血吗?……这些小事不正体现了我们的进取、奉献精神吗?

因为有了雷锋精神我们觉得生活不再拥挤,因为雷锋精神一幅幅和谐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有了雷锋精舍,我们发现生活如此美丽。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发展迅速,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的改变,人们的在衣食住行上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此时我们更应该注意雷锋精神的培养,因为时尚美化的是我们的外表,而雷锋精神美丽的是我们的内心。

强化精神文化建设 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 篇7

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战略任务。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高校坚持用马克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青年学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我国高等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抗震救灾实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巨大魅力,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教材

1、震救灾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为整个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伟大的阶段性胜利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在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中,全国各族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让世人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各方渡难关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这些都无不体现出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立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无不体现出在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抗震救灾实践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强大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与共同理想。正是有了这一共同理想和强大精神支柱,在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面前,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能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广大党员干部能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灾区人民能临危不惧、团结自救,全国同胞能万众一心、倾力相助,在我国历史上展开了一场气吞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整个抗震救灾过程无不体现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无不体现出对党领导下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可和坚定信心。

3、抗震救灾实践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地震发生后,人民子弟兵和民间抢险突击队日夜兼程驰援灾区,救灾志愿者不避艰险奔赴一线,全国人民上下同心捐款捐物,为数万骤然逝去的普通人志哀。人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升,这是整个民族在精神上的一次升华。抗震救灾所孕育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4、抗震救灾实践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抗震救灾过程中,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最大限度地抢救了灾区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精神。同时,中国政府在灾难考验下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积极寻求国际救援人员合作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彰显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时代风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称赞。

5、抗震救灾实践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伟大的抗震救灾实践及其凝炼出的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以热爱祖国、团结互助为荣,以危害祖国、损人利己为耻;“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体现了以服务人民、崇尚科学为荣,以背离人民、愚昧无知为耻;而广大军民省吃俭用、捐款捐物,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努力自救则体现了以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为荣,以骄奢淫逸、好逸恶劳为耻;广大抗震救灾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将各类救灾物资和善款及时、合法地储存、运输和发放,体现出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荣,以见利忘义、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丰义荣辱观。

三、结合抗震救灾实践,开展抗震救灾精神教育,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校结合抗震救灾实践,开展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是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利契机和有效途径

1、宣传英模先进事迹,将抗震救灾精神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鲜活的教材。充分利用好这个教材,发挥英雄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宝贵的抗震救灾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高校学生深切感受到党的伟大、国家的伟大和人民的伟大,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巨大力量,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2、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灾区重建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对口支援省市的统一安排以及灾区重建的具体困难,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积极参与灾区重建工作。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将专业技能发挥与实际锻炼相结合,真正为灾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同时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其基本内容,认识其深刻内涵,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追求。

3、加快教学改革,推动抗震救灾精神进教材、进课堂

抗震救灾精神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现实性的生动案例。要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精神,不断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把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渗透到教材、渗透到课堂、渗透到学生头脑中去,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的讲解,引导大学生对抗震救灾精神深刻认识的同时,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理解和积极认同,并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摘要:抗震救灾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教材。结合抗震救灾实践,开展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能有效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和心得800字下一篇:高校学生成绩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