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报道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议新闻报道(精选12篇)

会议新闻报道 篇1

其一,要处理好领导的会议意识和记者的新闻意识之间的矛盾。

在一般情况下,有的领导(这里主要指新闻单位所在地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会议意识较重,他们头脑中想的多是会议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因为他们要通过会议总部署和动员群众开展某项工作。所以,他们希望会议报道越全面越好,越细越好。而记者则是从新闻价值大小来考虑和结构他们的会议报道,努力使会议报道成为会议新闻。这就往往和领导的想法要求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记者吸取了“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的教训,于是,便按照领导的会议意识去采访报道会议。结果使会议报道模式化,老面孔,除了内容上不一样外,其文字稿结构和画面均大同小异。久而久之,必然失去观众,降低了宣传效果。解决这个矛盾,我认为起码应采用以下两个方法:一是向领导说清自己的报道思路,说明有价值的会议新闻才能赢得观众,扩大宣传效果的道理,求得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二是用自己采摄的会议好新闻和在观众中的反响,赢得领导的认可。这两条能否奏效,就看记者的本事了。

其二,要处理好领导的关系意识和记者的质量意识之间的矛盾。

领导(这里指本台、本单位的领导)出于开展各方面工作和交往的需要,往往对一些不该报道的行业或部门会议也派记者去报道。这样就出现了领导从搞好交往关系的角度要求报道,而记者则从保证新闻质量的角度,坚持按新闻规律办的矛盾。其实这对矛盾并不难解决,因为新闻单位的领导对于新闻报道不是外行,他们懂得新闻规律,他们同样希望记者采摄出好的会议新闻,同样希望提高新闻节目质量。然而,从以往的实践看,很多记者不注意解决这个矛盾。他们消极地接受领导交给的任务,拍几组画面,写上百八十字的文字稿,轻轻松松地完成了任务。由于有本单位领导的旨意,编辑也无可奈何。于是,低质量的会议报道便经常出现在屏幕上。说起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人把责任全推到领导身上,认为领导不派记者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会议报道。我则认为,主要责任不在领导,而在记者。因为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谁安排的任务,而在于记者是不是有使命感,能不能下功夫挖掘出会议新闻。很明显,这类会议本不可能有多大的新闻价值,就会报会肯定质量不会高,因此,更需记者付出更大的努力,下功夫去挖掘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可深入会议找线索,利用已有的画面资料表现新闻的内容;或跳出会议拍典型画面,以典型带会议,点到为止。

总之,只要处理得好,就会在保斑点会议新闻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本单位领导满意,会议主办单位满意,观众满意。

其三,要处理好领导的工作意识和记者的精品意识之间的矛盾。

会议新闻报道 篇2

本文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关于2010年“两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 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这些报道进行调查分析, 同时辅以个案分析, 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综合《人民日报》、《纽约时报》“两会”期间的报道, 并以它们为例得出中美会议新闻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会议新闻报道主要以正面报道为主, 美国会议新闻则多以变动、反常和冲突为主要特色。回顾《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对中国2010年两会的报道, 同样的新闻事件, 在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中却显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人民日报》通过新闻报道向大家树立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中国形象, 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较高声望。而在《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中人们看到的中国却是负面问题多于正面成效, 忧患大于喜悦。比如对货币政策的报道, 《人民日报》在2010年3月14日的报道中说“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中基本稳定, 对世界经济复苏起了促进作用”。而在当天的《纽约时报》中则报道:“Tensions are rising over Chinese economic policy, and rightly so:China’s policy of keeping its currency, the renminbi, undervalued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drag on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中国货币政策压力增大, 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是保持人民币的汇率, 由于其被低估严重拖累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我国会议新闻报道常常显露主观色彩, 美国会议新闻则避免主观评价, 重在表现, 少去叙述。《人民日报》在两会报道中较多采用了中国的语篇策略, 即直白地呈现自我的观点, 而《纽约时报》则隐匿地实现了自己的劝服意图。比如2010年3月4日《人民日报》的《喜看今朝更从容——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侧记》一文中写道, “2009年, 人民政协谋发展、惠民生、促和谐, 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政协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 得到来自委员们的广泛认同”, 向受众展示了政协这一年来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而2010年3月7日《纽约时报》的《China Blames U.S.for Strained Relations》一文中写道:“Speaking to journalists at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China’s legislature, Mr.Yang did not say whether the visit had made progress toward better relations.He said Chinese officials had complainedthat American actions had violated the terms of communiques and a joint statement that the two nations issued when Mr.Obama visited Beijing last November[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的立法机关) 的记者招待会上, 杨先生并没有提及这次访问是否促进了两国关系的更好发展。他指出中国官员批评美国的行动违反了联合公报的条款和奥巴马先生去年11月访问北京时发表的联合声明], 用貌似客观的话语将自己的观点隐匿, 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

从报道风格来看, 我国会议新闻比较模式化, 美国会议报道更讲究记叙结构层次的变化。中美媒体在会议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报道风格, 这种报道风格的形成与报道观念和报道思维有关。相对而言, 中国媒体的会议新闻报道比较程式化、模式化。这样的报道方式虽然注重维护了会议新闻报道事实的权威性、严谨性和公信力, 但是也会使得会议新闻的表现风格过于严肃, 读者感到缺乏亲和力。而美国媒体的会议报道更讲究记叙结构层次的变化, 有一定的幅度和活力。

美国媒体的会议报道主题比较突出, 在结构上层次感较强。比如, 《纽约时报》2010年3月7日的报道“BEIJING——The blame for friction in Chinese-United States relations does not lie with China, and it is up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take steps to repair the frayed ties, China’s foreign minister repeated Sunday…….After decades of comparatively quiet diplomacy, China has taken increasingly muscular stances in the past year on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on glob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matters.Many analysts say the shift is due not only to China’s sudden arrival as a global economic power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but also to domestic political issues.” (北京指责中美关系摩擦的原因不在于中国, 而取决于美国采取行动修复破损的关系, 中国外交部周日重申了这一点……在十年相对平缓的外交关系之后, 中国从去年开始在对美关系、全球经济、环境问题上采取了逐渐强硬的立场。许多分析家指出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由于金融危机后中国突然成长为重要的全球经济力量, 而且也是由于内政问题的结果) 。全文在讲述中方态度之后通过专家解释来重申美国立场, 篇幅虽然不长, 但起伏跌宕, 错落有致。美国媒体极为重视导语的写作, 将公众最感兴趣的内容放在导语里, 以此抓住受众, 吸引受众继续读下去。除此之外, 他们还主张采取一定的技巧让报道变得更有可读性, 如在概述部分增加背景信息、解释性成分和幽默的元素使得会议新闻生动活泼起来。

从报道内容来看, 我国会议新闻报道内容比较全面, 美国会议新闻则只关注自己的报道主题。在报道内容方面, 中国媒体的会议新闻报道内容比较全面, 注重面面俱到, 因而缺乏侧重点, 主题不太突出;相比较而言, 美国媒体就善于选择比较新鲜、反常和对比性、冲突性较强的会议内容, 从某个侧面深入报道会议主题。

此外, 中国媒体在会议新闻的报道内容上常常单刀直入, 直接摘录讲话内容, 就事论事, 很少涉猎与会议内容、会议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而美国媒体就相对注重会议背景信息, 在行文中不时插入与报道主题相关的会议背后的内容。他们认为, 受众想要的是新闻, 而不说明背景信息, 报道的信息就很可能不完整, 从而影响受众正确地解读新闻。比如《纽约时报》2010年3月10日的《China:Protester Is Sentenced》一文就采用的是这样的写法。

从词语具体运用来看, 我国会议新闻比较注重对形容词的使用, 美国会议新闻则多用动词来突出事实与动态。如对201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道, 中国媒体文章的结论部分运用了一些褒义形容词, 明确表现出肯定的立场与倾向。而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 绝少出现形容词的使用, 他们更多地要求运用动词来突出事实与动态。

通过对《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中高频用语的分析, 笔者发现以下词汇的出现次数较多:“高度评价”10次、“建设性”13次、“热烈”17次、“贡献”23次、“积极”111次。在用语风格上表现出激情昂扬、铿锵有力、严肃庄重等特征, 但用词多重复、少变化, 难免给人以单调、乏味之感。而《纽约时报》对此次两会的报道则多采用中性词, 一般不明显流露记者的意见, 而由读者自己去解读新闻文本的意义。例如记者对西藏问题进行评价时, 是用“mixed (混杂的) ”一词来进行描述, 并且在报道中多采用“say (说) ”与“claim (宣称) ”“blame (指责) ”等。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作为中美主流媒体的代表, 以他们对2010年中国“两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 从报道数最、报道类型、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方面对中美会议新闻的报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媒体由于新闻价值观不同、报道立场不同、报道角度不同, 因此在会议新闻报道的篇幅、内容、结构、表现风格和语言习惯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就角度而言, 中国媒体习惯于从正面角度和官方视角进行会议报道, 美国媒体主要从负面或中性角度和平民化视角进行报道;就报道内容、结构而言, 中国媒体篇幅冗长、面面俱到, 以直线式结构为主, 美国媒体篇幅短小、主题集中, 以曲折起伏式结构为主;就表现风格和语言特色而言, 中国媒体庄重严肃, 以“硬新闻”式报道为主, 语言多间接转述, 多表述和概括, 表现力稍弱, 美国媒体以“硬新闻软化”式的报道为主, 语言生动形象, 多直接引用, 多解释和表现, 表现力较强。

参考文献

[1].张永红:《会议新闻的特点及评价误区》, 《军事记者》, 2010 (2) 。

[2].孟建、左玥:《改进会议报道:我国新闻改革亟须突破的一大瓶颈——兼论中西方会议新闻报道理念与实务的异同》, 《新闻传播》, 2009 (12) 。

[3].吕雷:《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特色研究》, 兰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会议新闻报道 篇3

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必不可少,但会议新闻的报道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滥、长、空、公式化”的报道模式。会议新闻报道过多过滥。一般性的工作会议报道、领导同志的一般性公务活动报道充斥版面、荧屏,造成新闻信息量小,编排单调,甚至有时会出现全天的新闻都是会议新闻的现象。而一遇时政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大家都去抢拍,打开电视、翻开报纸,随处可见,内容更是如出一辙。

会议新闻报道写得普遍过长。把领导讲话全盘托出,认为这样才能全面而准确地领会会议精神。结果胡子眉毛一把抓,通篇是政治概念、名词术语、标语口号,造成新闻不精,可视性差。

公式化现象严重。新闻报道之所以枯燥、乏味,最大的问题就是写法死板,千篇一律。拿会议新闻的报道为例,很多时候只是简单地把会议本身当作新闻的主体,通篇只围绕会议议程进行报道,哪些领导参加,谁谁讲话,指出的内容,强调了几点,报道完全变成了一种“八股”的格式,缺少新闻事实,缺乏新闻特色,更缺少新闻的独特性。

二、采取的对策

会议新闻报道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是新闻从业人员缺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防止会议新闻报道的不良倾向,使会议新闻的报道更加鲜活和具有吸引力呢?笔者认为应该努力打破传统新闻报道的固有模式和套路,实现报道形式的创新,具体采取以下四种对策:

选准报道角度。画坛泰斗齐白石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报道会议新闻时,也应该借鉴这个道理,要另辟蹊径,出奇制胜。获得第三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向劳模鞠一躬》就是记者参加一个安全生产表彰大会,他没有泛泛写会议安全生产方面的经验和典型,也没有大谈特谈领导的讲话,而是从领导做报告入手,抓住报告中的一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情节,着重写领导为安全标兵鞠躬的新闻事实,选材独特,视野独到。

创新报道模式。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挤“水分”》是一篇新闻报道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表现形式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稿件写的是全市经济汇报会,作者从市领导狠刹上报数字浮夸歪风,不讲情面,当面严肃批评汇报人的精彩片段。文章叙事全部用人物对话录音组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血肉丰富、个性突出、神态逼真的人物,正是这群人物的活动,才使得消息活了起来。把听众带到了会议的现场,使听众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到所发生的一切。

做到准确、具体。会议新闻是要告知人们客观事物的新变动,应该达到“出言明象”的效果;表述越清晰,其传播的效果越好,其价值就越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句话传递的信息是抽象笼统的,读者很自然会产生疑问: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不是确切时间,读者在读新闻的同时,还要自己计算哪一年改革开放;再有,“以来”指几年?“巨大进展”究竟是些什么?如果记者确实掌握具体材料,就应该把重要的令人信服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增强可看性,增加影响力。要努力克服会议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精办新闻栏目。具体地说,有关贴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报道宜多,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普通性会议、动态性报道宜少;新闻稿件的撰写宜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报道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会议、活动宜长,甚至可以采取连续报道的方式,动态信息、娱乐性新闻宜短小精悍,使人一目了然;报道实效性强、新闻价值稍纵即逝的消息宜快,最好现场直播,报道长期性、政策性的东西则精雕细刻、深思熟虑、长期准备,慢节拍报道。把握好多少、大小、长短、快慢之间的关系和节拍,再将之合理分配,布局到每一日的新闻节目中,增强新闻节目的可看性和影响力,使新闻节目不流于呆板、平庸。

会议新闻报道的不良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低下而造成的。如果我们能有一支业务精、纪律严的记者队伍,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新闻报道,就会克服会议新闻报道的不良倾向,通过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与重要社会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与解读,给受众以理性的思考与启迪,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其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以更加优秀的新闻作品为党和人民服务。

会议报道新闻稿 篇4

会议首先由市教育局XXX局长传达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布置全市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等方面工作,总结近几年来全市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XXX副局长重点部署“强师德、铸师魂、树形象”师德建设年活动。

XXX副局长部署教育督导评估及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校(园)活动。

会议最后,XXX副市长作重要讲话。

讲话内容主要是强调“十一五”规划中XX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重中之重,为构建XX和谐社会作出自身贡献。

xx月xx日下午,我区在区政府四楼会议室召开西郊生态植物园建设第一阶段总结暨第二阶段动员会议。

区委书记杜永光,区委副书记区长朱国伟,区人大主任韩建安,区政协主席张秀岭,区委副书记于良,区人大副主任王真海,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刘勇,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枣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杨晓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继英在主席台前排就坐。

山东中泰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崇海,副区长韩建岭、刘堪林,区长助理胡安玉,枣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区财政局局长胡乐华,区长助理龚广奇,区长助理、区发改局局长张学贵出席会议。

会议由区人大副主任王真海主持,区委副书记于良宣读了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村庄整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意见》,中泰集团、区建设局、永安乡党委政府等3个单位就完成西郊生态植物园建设第二阶段任务作了表态发言。

区委副书记、区长朱国伟在充分肯定西郊生态植物园前段建设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强调指出:西郊生态植物园和市中新区建设是创造枣庄历史的工程,是造福东城区全体人民的工程,是保持市中区持续繁荣的工程。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对市中长远发展和对全区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力加快工程建设。

要坚持适度超前,确保拆迁补偿工作稳妥有序进行。

要加大对被拆迁户从回迁安置到补偿、补助、社保、就业、医保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坚持依法操作和有情操作,细化拆迁方案,将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岗,倒排时间表。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好规划设计关和质量安全关。

坚持安全施工,质量第一,确保把西郊生态植物园和永安新型社区真正建成群众的满意工程、精品工程和廉政工程。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把握好政策口径,阳光操作,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

各指挥部要进一步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齐心协力推进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

区委书记杜永光也就完成西郊生态植物园建设第二阶段任务作了重要讲话,杜永光指出:实施村庄整合,建设西郊生态植物园,有利于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有利于提高全区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水平,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大大改变市驻地的城市面貌和城市形象,是市中发展的希望所在和必然选择,更是驻地广大居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要依法稳妥地搞好拆迁,坚持以人为本,文明执法,和谐拆迁,制定好带头拆迁、主动拆迁的奖励政策,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弱势群体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切忌一刀切。

会议新闻报道 篇5

2017年11月23日,党群工作部邀请襄阳广播电视台记者徐倩给襄阳管理部及航力公司通讯员作培训。在航力公司行政大楼五楼会议室,通讯员们认真听讲,时不时地提出自己的困惑。

徐倩老师不愧为襄阳新闻界资深记者,一上课就来“干货”。首先,她给我们展示一篇获奖的新闻,让大家找优点。文章着实煽情,原来“新闻稿可以这么写”,学员们这样想着,顿有茅塞顿开之感。接着,徐老师话锋一转,直指病灶,指出写作结构的 “八股化”:X月X日,XX召开XX工作会议,某某主持,XX(小)长某某提出意见......,XX(大)长某某指出.......最后,某某负责人做了表态发言。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套路吗?

套路有了,问题来了:我们如何使用套路?“那肯定要用啊,省时省力嘛!”“那肯定不用啊,网络新闻冲击的今天,还八股套路那简直是‘No do no die’啊!”我们内心怀着各自的想法,但不可否认套路曾经如此之近,谁敢说没有被套路过。有人调侃道:行走在套路的大道上,一不小心就走到了套路的最高境界:“一直在模仿,从来未超越!”

我个人感受就是“套路可以有,但不能被看出”。当下,传统新闻被网络新闻极度压缩生存空间,会议新闻大多被忽视,试想:同为一件事件的报道,网络新闻10万+的点击率,留言数万条;套路新闻100+的点击率,留言数十条。如果会议新闻会说话,不得不感叹“同在一片蓝天下,做新闻差距怎么这么大,谁都别拉我,哥要哭晕在厕所。”

为了应对网络新闻的挑战,传统新闻必须革新,会议新闻更需要革新。《周易》有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学过古文的人都知道,这里的“穷”不是指财富的多寡,而是指事务发展遇到的“困境”。遇到困境,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要变,变,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于是乎,新闻天气大变化。第一变“标题党”,他们的口号就是“请大家别见怪,我们只负责‘勾引’,还是只负责‘勾引’。”第二变“图影派”,他们的宣言就是“不想说太多,请看图,请看图,请看图,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三变“段子哥”,他们打出的旗帜就是“流行语,歧义录,情感事,哇塞,是不是‘So so easy’。”

有位作家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的事情是人类登月,坏的事情是嫦娥不再是 “传说”。如果内容是真实的,表现形式无可厚非,无论“标题党”、“图影派”还是“段子哥”,无可辩驳的是“你曾来过”,对于排名、炒作和抢占阵地,不是“主攻”,也是“神助攻”,足够了。

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说过“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企业内训师的培训课上,魏老师曾告诉我们“表现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所以,只要对表现中心主题、推广传播有好处的方式都应该被加以利用,哪怕是一种套路。这两天网络盛传天气预报员的段子预报,大家可以去看看。新闻写作有套路,会议新闻有春天。既然是春天,那就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万紫千红总是春”嘛。在驶往会议新闻春天的地铁上,需要所有会议新闻写作者的努力和探索,大胆挑战写作风格,“立地成佛”、“七十二变”。第一变“标题变”,第二变“语言变”,第三变“布局变”,第四变“文风变”,第五变“思想变”,第六变“亮点变”......会议内容不够亮这不是会议新闻作者的错,但好的会议内容被写烂那就是会议新闻作者的错啦。我相信,在公司的总体战略布局之下,在党群工作部的大力支持之下,在公司通讯员努力革新之下,会议新闻一定有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会议新闻稿 篇6

新闻稿发布、新闻营销、软文推广、企业新闻宣传等,可直接联系美基营销,百度搜美基营销,找到官方网站后有在线工作人员为您提供咨询。

集团各分公司和部门负责人重点汇报了2011年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下半年的工作思路。1-8月份,各分公司和部门紧紧围绕公司年初预定的经营目标,积极落实抓产品、抓管理、抓营销、抓合作和抓队伍的工作思路,规范经营,创新举措,深挖潜力,开源节流,进一步提高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努力化解市场不利因素,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落实和公司发展管理,科学制定完成经营任务的举措和方法,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层层分解,为公司实现稳步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集团董事长沈永贤在听完各分公司和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发言后做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集团1-8月份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并要求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突出重点,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单位成本的产出率,并积极开拓市场,抢占资源,创造新的盈利点和闪光点,积极完成公司下达的本经营任务。沈董强调,战略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各分公司和部门要从公司发展、经营效益、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和加强学习等方面,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后续动力。各分公司负责人要进一步增强战略决策能力,各部门要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从而保证中天昊宇富有创造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现代化企业。新闻稿发布、新闻营销、软文推广、企业新闻宣传等,可直接联系美基营销,百度搜美基营销,找到官方网站后有在线工作人员为您提供咨询。

沈董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客观地分析了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当前公司一是要抓住老客户进行大客户营销和开拓新客户的营销问题;二是要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同质化的企业发展问题,及其定位、规模效益问题;三是要解决分公司专业能力培养、专业化定位和综合大型化定位的导向问题。

新闻稿发布、新闻营销、软文推广、企业新闻宣传等,可直接联系美基营销,百度搜美基营销,找到官方网站后有在线工作人员为您提供咨询。

小议会议新闻报道的改进创新 篇7

关键词:会议新闻,改进,创新

会议新闻, 历来是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 在新闻改革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新闻媒体作为党的舆论喉舌, 肩负着上传民意, 下达政令的重任,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会议, 一直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内容。但长期以来, 对会议的报道就等于会议公文、讲话报道。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会议新闻形成一种千孔一面的模式, 无法突破, 无可读性, 失去亲和力, 导致记者不愿写, 读者不愿读, 枯燥乏味, 味同嚼蜡。

笔者认为, 要想真正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好, 就需要改革会议报道, 在创新上下功夫, 应该突破传统的会议新闻写作模式, 这个模式就像一个“茧”, 要改革就必须突破这个“茧”, 从陈旧的固有观念和思维惯性中走出来, 也就是在会议报道的内容、形式、语言三方面进行改进创新。

一、内容上:要寻找会议的亮点

寻找会议中的“新闻点”与“闪光点”。改进会议新闻报道模式, 要求记者转变报道思路, 寻找一种有效的载体作为突破口, 抓住会议新闻的新闻眼, 留心会议中的“新闻点”与“闪光点”。

例如, 2004年, 袁隆平院士获世界粮食奖, 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当时很多媒体都对此做了报道。其中湖南长沙的《三湘都市报》抓住了“省长让座”这一细节, 可见是细微处见精神, 也把一条原本可能写得枯燥乏味的会议报道写得生动形象也有意义, 比较其他的媒体报道可谓匠心独具。《袁院士, 请您坐中间, 省府庆祝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 周伯华省长亲自为功臣换座》, 媒体这一细节可谓一箭双雕:第一, 反映了省长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第二, 它与会议的主题———为院士庆功相辅相成, 并表现出了湖南省重视人才的良好环境。能抓这样的细节亮点, 离不开记者的细心观察和采访。那些只知道照材料写讲话报道的记者只会把会议“亮点”淹没在材料堆砌之中, 难以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

二、形式上:跳出会议写新闻

将会议作为一个载体和平台, 只充当消息源的作用, 而不是作为新闻主体。

要跳出会议的本身, 挖掘会议之外的内涵。会议报道的新闻功夫往往体现在会下。有些会议, 看上去本身没有新闻价值, 但会议的背景、会议背后的故事及发展趋势等更有意义、更让人关注。所以记者为了将报道做得更充实, 就要善于跳出会议, 结合会议内容, 挖掘会议背后的新闻。

如2004月2月9日, 新华社杭州报道《百名农业局长集体吃鸡鸭》, 对于浙江省农业工作会议的报道, 记者跳出了会议的本身, 而是着重写会议结束后的午餐, 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章猛带头吃鸡, 使得这个省农业工作会议的工作午餐显得特别“丰盛”。最后报道联系餐前的会议上, “浙江省领导强调, 全省要全面抓好防治禽流感工作措施的落实工作, 把责任落实到位, 任务分解到位, 制度执行到位, 经费物资保障到位, 决不让一只病禽流入。”

这条会议新闻, 对于读者来说是肯定喜欢的, 省农业工作会议的内容对于老百姓来说不重要, 禽流感发生后, 老百姓怕染病对鸡鸭都不敢吃了。记者写省长带头吃鸡, “不让一只病禽上百姓的餐桌”消除了老百姓的恐慌,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语言上:要改变报道文风

会议新闻语言上特征是“八股文”, 语言干巴、表达单调, 用一套固定的模式和概念化的语言表述新闻事实, 如常见的模式与语言总是按照“某某领导参加某某会议, 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会议强调、最后会议总结”的格式来套用, 千篇一律。

会议新闻语言要形象生动新鲜, 主要要用原生态的语言, 多用大白话, 少用套话、官话, 也可适当采用“散文化”的语言。

1. 用大白话。

用大白话就是说大家明白的话。语言文化大师老舍先生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就是最亲切的文字, 所谓亲切, 就是最普通的话。”我们在写会议新闻时, 少用官话, 套话, 如“在……鼓舞下”、“与会者一致认为”等等, 而要用老百姓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活。因为你面对的对象是广大的受众, 而不是某些官员, 也不是某些专业人士。

2. 采用

“散文化”的语言表达手法, 这种写法是借鉴散文笔法写新闻报道, 学会用轻松活泼、文学化的语言表达新闻事实, 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会议新闻中的死板套路格式, 使得会议报道成为媒体上醒目的亮点。比如《朱镕基接替李鹏出任总理人大代表掌声持续20秒》这则会议新闻, 记者就在语言上做了一些尝试。

这则会议新闻简洁明了, 主题深刻, 现场感强, 细节描写到位。新闻既准确地传播了新闻信息, 也烘托了会议的热烈气氛, 增强了消息的感染力, 总计“60秒”的掌声代表了民意, 三次掌声更表达了人民对新总理的期望和重托, 报道意义重大, 主题深刻。

参考文献

[1]蔚红.会议新闻报道的改进与创新[J].新闻爱好者, 2010, (5) .

会议报道 篇8

2月27日至28日,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会议总结了2011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部署了2012年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要求,2012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劳动者技能成才、技能就业为目标,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主线,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基础工作,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动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实现新发展,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王晓初强调,2012年要重点做好5方面工作。一是开拓创新、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开展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统筹做好国内职业技能竞赛和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筹备工作。同时,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力度。二是狠抓落实,推动职业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加大职业培训工作推进力度,创新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方式,强化职业培训规范管理,健全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在确保培训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培训规模。三是深化改革,推動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继续创新发展。按照“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思路,强化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好技工院校国家建设项目,完善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政策,推动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继续创新发展。四是积极探索,着力解决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要加强研究探索,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提升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五是夯实基础,提升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2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开始实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按照《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于3月13日联合发出通知,启动实施2012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通知就该项目实施范围、工作目标、项目实施期限、申报条件、申报要求及评审程序、项目经费、项目产出、考核评估以及其它有关事项做了详尽的说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2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开始实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于3月13日发出通知,启动实施2012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工作(简称“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目标是2012年建设1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带徒传技作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申报条件如下:(1)技能大师的条件。技能大师应当是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方面经验丰富,身体健康,能够承担技能大师工作室日常工作。同时,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称号;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积极开展技术技能革新,取得有一定影响的发明创造,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绝技绝活,并在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上作出较大贡献。(2)依托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有符合条件的技能大师;技能人才比较密集;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政策制度;2011年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费用不低于50%,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包括场所、设备在内的必要工作条件。(3)依托城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城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应当具备的条件:有符合条件的技能大师;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包括场所、设备在内的必要的工作条件。通知同时对申报要求及评审程序、项目产出、经费保障、考核评估等事项做了具体说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怎样发掘会议新闻 篇9

帅 兵

11月29日,湖南省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省政研会第十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建筑五局在会上获得了“先进单位”等荣誉。参加会议的党委工作部部长孙红写回了三篇报道:

一是《中建五局荣获2006-2008“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二是《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路建平高度评价中建五局“五同”准则》,三是《中建五局党委书记周勇当选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理事会副会长》。一个会议写出三篇报道,而且都很有分量,这给我们通讯员以启发。会议是信息极为丰富的地方。从会议获取新闻,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但怎么发掘会议新闻,是很多通讯员的困惑。就像面对一桌丰盛大菜,却不知从何下箸。从来稿中看出,他们常用的写法是:什么时间,在哪里(把哪个办公楼第几楼都交代得很清楚),开了一个什么会,哪些领导参加,谁先说话,接着谁又说话,等等,整个一笔流水账,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或被淹没,或根本就没有提及,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勿庸讳言,很多会议本身就是新闻,但更多的时候,新闻隐藏在会议之中。要从会议上获取新闻,就必须全方位了解会议所传达出的信息,认真分析甄别,进而找到新闻,或是新闻线索。

中国建筑五局自行投资施工、自行运营管理的中建大厦建成,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这样一个会议就隐含着丰富的新闻和新闻线索:如大楼建成使用,如大楼在湖南省率先使用节能环保的太阳能光电幕墙,如大楼建成标志着五局投资管理的成熟,如大楼建成反映五局的发展成果,如会上表彰的各个层面的建设者,如会场上大家的互动和反映„„从这许多角度都可以发掘出新闻来。这比单单写一个会议消息要丰富全面得多,也要深刻得多。

写好会议消息,平时的积累必不可少,会前的准备工作也要认真细致。如果对这座大楼的建设漠不关心,你就不会了解它的特点在哪里;如果对五局的发展漠不关心,你就不会了解这座大楼的建成对于五局意味着什么;如果对节能环保技术没有了解,你就不会知道太阳能光电幕墙的开发和应用对于大楼、尤其是对于长沙不二和五局发展有何深远意义„„

会前的准备工作也非常重要:这个会议的议程是什么?哪些人参加?会议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会议要表彰的是什么人?他们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有什么特点和亮点?会上哪些人讲话,他们讲话的容是什么?同时研究这许多信息里面有无新闻或新闻线索„„

很多时候,通过努力,会前你可以拿到领导讲话和代表讲话,以及表彰名单,甚至还可以拿到获奖人员的事迹材料,在经过研究后,你在心里已经形成几篇新闻稿件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用参加会议就可以写出好的新闻了。亲临会场会使你收获更多:领导在讲话中往往会脱稿即兴发挥,这些即兴发挥中就可能有着极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思想火花——这些思想火花很有可能成为你新闻的主题;现场的感觉能激发你的灵感,增强你新闻的生动性和真实性;现场发生的一些小插曲和花絮,会为你提供新的源源不断的新闻线索„„你只需认真捕捉就可以了。

每年中央的大型会议,记者云集,报道连篇累牍,社会持续关注,全年工作由此定调。由此可以看出会议报道的重要性。企业会议报道也非常重要,年初的工作会议,报道对于去年工作的总结和今年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平时的专业性工作会议,报道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写好这些会议报道,对于指导工作,推动企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全会议报道 篇10

4月12日下午,凤山街道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会议在凤山小学召开。凤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周吉炎、社会事务办主任朱建璋、综治办主任周伯海、教育局安全监管科领导唐梓刚、肖锡荣、各中小学分管校长、民办学校校长、各幼儿园园长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教辅室领导吕平荣主持。首先由各校汇报开展安全工作情况和工作中的困难,提出下阶段安全工作的方向。接着街道教辅室陈洪庆主任重点解读《凤山街道教辅室2013年安全工作要点》,具体布置了2013年学校安全工作任务。街道综治办周伯海主任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就全街道校(园)安全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要求各学校、幼儿园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教育、规范落实安全措施,净化安保环境,突出重点抓好校园安全。教育局唐梓刚科长在会上提出了安全工作任务,要求各校安全工作重点做到“三化”,即学校安全工作常态化、全员化、内涵化。最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周吉炎作了重要指示,肯定了各校的安保工作及成绩,要求各校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及时排查各种安全隐患,综合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扎实开展各项安全工作,确保校园和谐平安。

会议新闻拍摄应注意的问题 篇11

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是党和政府通过电视媒体直接宣传策、指导工作、动员群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鲜活的会议报道,可以让群众及时而准确地知晓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当前的中心工作,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指导意义。但是,目前县级电视台会议新闻的报道仍然千篇一律,画面单调、枯燥、形式呆板模式化,令观众厌倦,削弱了会议报道的作用,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宣传质量和传播效果。如何做好县级台的电视会议新闻报道,记者认为拍好画面让电视会议新闻鲜活好看,是县级台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县级台的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受众才会喜欢、爱看,才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下面就如何拍摄好会议新闻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和想法。

一、要做好会议新闻摄影的准备工作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会议新闻拍摄前要梳理需拍摄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避免遗漏。事先检查摄像机里是否装有录像带、电池电量是否充足,记得带备用电池、新闻灯、三角架。要提前到达会议现场,选择拍摄位置,安装好三角架、提高摄像机的稳定性,同时要预先测试白平衡设置,避免画面严重偏色。

二、要做好拍摄计划,抓住拍摄时机

拍摄者要明确会议议程安排,制定采访计划,抓住拍摄重点等。比如两会时的大型会议,规格高、时间长、议程多,期间还会在不同地点召开一些小型会议。一般来说,开幕式、闭幕式以及领导作报告等都是拍摄重点。拍摄好特写画面,选择时机很重要。没经验的记者经常拍出的画面中领导埋头读文、听者闭住眼睛等,结果根本无法采用。因此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抓拍本领。领导讲话时有一个适应过程,都会有抬头停顿的一瞬间,预判到这个瞬间就把握住一次较好的拍摄时机。合格的特写画面应通过捕捉讲话人的神态、动作,描绘出讲话人的气质、性格,这样画面才形象生动,才会显示现场热烈的气氛,提高感染力。在拍摄主会场时要注意,最好在会议进行一会儿以后再拍摄。这样可避免会场内因人员走动而使画面凌乱、不整洁的现象,从而保证画面的整洁和美观。

三、要多角度取景 提高电视画面透视感

在县级电视台,一些记者在会议新闻拍摄中往往按照固定的正面拍摄模式,台上、台下推拉摇移一番,拍几个领导人士近景、特写镜头应付了事,这种习惯形成了县级电视台会议报道单调乏味,导致了千会一面,台上领导讲话,台下开会的人听,没有视觉感染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在拍会议新闻时,除了最常见的正面拍摄外,还需要采用多角度拍摄。比如:高角度拍摄、斜侧面拍摄、背面拍摄等。这些角度拍摄的画面协调变化大,与正面拍摄相比更有利于层次和透视感的表现,打破了正面拍摄中的画面单一“死板”现象,突出了会场中线条的美感,加强了视觉冲击力,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同时对电视新闻肯定要采用的画面一定要多拍,给画面编辑较多的选择空间。

四、要走出会议拍“花絮”

电视新闻记者在拍摄会议新闻时,除了要拍摄好会议本身外,还要发现和拍摄一些会议以外的与会议有关的内容。这些“花絮”画面是会议主体新闻的有益补充,容易被采用。特别是电视要出专题新闻报道需要大量这类画面。在摄影采访会议的过程中思路要开,视野要广,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只盯着会议,而应从会议中挖掘出带有趣味性的事或人作为新闻眼,拍出更有魅力的画面来。这样更加丰富会议新闻内容,提高电视收视率。

会议新闻报道 篇12

然而, 我们目前会议新闻报道, 无论是在传播内容上还在表现形式方面都是程式化、模式化。各种会议的程序大都相同, 一方面记者为会议程序所困, 把自己的眼光局限于会议本身, 禁锢了自己的思维, 只注重会场内的新闻信息注重对会议程序的报道;对会场外的一些足以引起受众关注的内容, 如会议意义, 影响及与公众的关系等, 常常被忽略了。因此会议新闻报道通常只是会议的翻版和微缩, 全然看不到记者的选择和创作。另一方面, 注重会议程序导致了会议新闻报道模式的陈旧和僵化。因此总是一个程式, 千篇一律, 会议怎样开, 记者就怎样写。开头是某月某日某领导主持或参加了什么会, 然后是摘发领导讲话内容的一、二、三。至于会议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哪些是受众关心、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根本不用心去研究。

就现状而言, 会议报道过多, 且呆板冗长, 受众感到厌烦。这已成为我们媒体在新闻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那么, 怎样才能活化会议新闻报道使其不落俗套, 做到即主题突出, 又生动活泼, 篇幅短、信息量大, 受众喜闻乐见呢?记得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深入会海巧行舟”, 笔者认为这句话说得好。“深入”就是要深入加以研究新闻的价值所在, 而“巧行舟”则是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运用最佳方式报道好会议。应该说, 会议本身是蕴含许多有价值信息的。然而会议客观形式上的程序化和会议报道长期形成的模式化, 常常又把会议那些本该闪光的新闻亮点冲淡了, 那些本该醒目的“重头戏”也被削弱了。一条“活鱼”搞成了“烂鱼”。但由此也看出, 会议报道教条、呆板、僵化的状况不是不可改变的。关键是怎样突破会议程序和内容的束缚, 遵循新闻规律去对会议报道进行活化处理, 这样, 即使报道会议, 受众也会有满目充耳的新鲜感觉, 不会产生抑制灌输的逆反心理。那么, 如何活化会议报道,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1 把握结合点, 提炼“活”的主题

提炼“活”的主题, 也就是所谓的“淘金法”。主题是新闻的“核心”是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部分。所谓新闻的含金量, 其实多指该新闻主题的社会价值, 会议报道也不例外。一条有价值的会议报道, 应在“报道这个事实的目的性、指导性、导向性”, 即会议“要说什么”方面, 首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等诸多需要。然而, 长期以来, 我们在报道会议, 提炼主题时, 却把这个最重要的价值标准给忽略了, 不是带脑子而是带套子, 即长期以来形成的会议新闻写作格式。记者和关注点集中在“谁到会、谁主持、谁讲话、都讲些什么”上面, 受众很难从这个程式化的老生常谈中看到黄金闪烁, 获得鲜活感受。而记者若带着“脑子”报道会议。首先要事先对当前社会基层的情况有所了解, 其二, 要对领导机关开会的意图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揣着社情来听会, 就能听出会上提出的哪些思想和政策办法是回答解决现实问题的。把握住会议精神与受众的结合点沙里淘金, 再给予突出报道, 直接消除受众心中的不确定性, 令其在解渴的新鲜感觉中实现新闻宣传解疑释惑的价值。

记者在报道会议时, 必须按照新闻价值的要求, 要格外用心地透过程式化现象认识会议本质, 开掘具有“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的报道主题, 这对活化会议报道是非常重要的。

2 捕捉新鲜材料, 提取“活”的内容

新闻素材是报道内容的基本构件, 也是报道主题的承载体。选取什么材料写新闻, 不仅决定着记者能否将自己“隐藏在事实中的意思、观念”表达清楚, 而且决定这种表达是鲜明生动, 好听好看的, 还是僵硬呆板、不咸不淡。活化会议报道, 则更依赖于取材的鲜活度。

有的记者认为, 现在的会议都是按事先准备的程序和讲话稿进行的, 所以习惯会后靠讲话稿报道会议。岂不知许多新鲜的新闻素材, 恰恰出现在会议正式程序之外和领导人脱稿即兴讲话之中, 采访会议的记者如果是人神贯注地观察思考, 自始至终地盯在现场, 转瞬间高价值的“活鱼”就会溜掉了。

怎样判断活材料呢?首先, 必须是新鲜独有的会议材料。有些会议内容, 是这会那会都这么搞, 那么最先发布的这一内容就是新闻, 以后的统统是旧闻。这些观点和提法, 是这个会提、那个会也提, 你说他也说, 那么最先提出这种思想的, 认识和说法与众不同的, 就是新鲜的, 否则都是陈旧的。其次, 必须注意具体可感的细节材料, 把逻辑思维变成形象思维。记者只有把自己的会议的所闻所感, 真实具体地再现出来, 才能使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综合感受, 留下令人难忘的印象。

记得有一次报道县政府经济工作会议时, 记者因为始终盯着会场, 所以抓到了很新鲜的材料, 县领导的讲话材料中, 始终围绕和强调发展路边经济, 但这位领导在讲话时, 几次脱稿却反复强调发展县城周边的蔬菜生产, 抓好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工作极为重要, 于是记者抓住了这些新鲜材料构成的“活鱼”写出《县政府下决心抓住菜篮子》这篇会议报道, 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 巧裁精剪, 构造“活”的框架

会议报道很难写活,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者被模式化的习惯势力所束缚, 会上说什么就报什么, 完全被会议程序牵着走。诚然, 作为喉舌, 通过会议报道来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传达指示, 发布政令, 义不容辞。但新闻媒体的这种传达与发布, 决不是有闻必录的简单重复。应该遵循自身的传播规律, 根据会议报道主题和体现新闻价值的需要, 灵活运用会议提供的材料。巧妙安排报道的层次结构, 在这里, 记者的投入完全是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

如报道县政府召开全县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的但是, 会议总结了乡镇企业成功发展的经验有很多条, 但记者在处理会议材料时, 只筛选保留了当前社会普遍需要强化的、对其它战线工作也有指导意义的“抓科技促发展”这一条。为了突出会议报道主题《持续加速发展动力在科技》。导语部分引证县长肯定这一经验时富有个性的议论, “第一生产力的威力已经充分的显示出来了”。主体部分以记者“会前从乡镇企业局领导那里了解到的”, 他们抓科技进步的经验和成就这些背景材料, 说明科技进步在保证乡镇企业加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尾部分引用乡企局领导对会上县委书提出的“科技兴企”战略的反应。“照这样抓下去, 我们还能创造更大的成绩”进一步回扣主题。这样运用材料, 会内会外融洽, 台上台下呼应, 会议思想明确清晰, 受众印象深刻。

这样安排结构, 打破了以往会议报道的习惯格式, 不是按照会议发展的时间顺序去安排新闻事实, 而是注意报道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顺着受众首先想知道什么, 然后想了解什么思路来安排层次, 一条主线, 首尾连贯, 一环紧扣一环, 来龙去脉清晰, 主题鲜明突出, 表达也顺达流畅, 这种结构方式也会使会议报道活起来。

最后, 应弃陈词滥调, 采用“活”的语言。由于长期形成的会议报道写作模式, 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八股腔。写会议似乎只有“隆重开幕”、“胜利闭幕”或“张书记指出”、“李县长强调”、“某某领导出席了会议”、“参加了会议”等现成语。不彻底摒弃这些八股腔, 即使从会上抓到了“活鱼”, 也不能活灵活现的反映出来。因此要勇于实践探索, 突破会议新闻报道陈词旧调。用描写的语言增加会议信息有可感性;用个性的语言增加会议思想的生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议新闻报道活化起来。

摘要:针对如何活化会议新闻报道进行了论述。

上一篇:描写夏夜见闻的高中作文下一篇:安全监理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