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表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表(共9篇)

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表 篇1

班级:城乡10-1姓名:姜鑫学号:15

专业调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它涉及地球自然科学、资源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城乡建设规划、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目的是为了适应近来城市建设、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飞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主要学习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在我国,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已经被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三者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纲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三者的联系又十分紧密。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解决资源的使用,环境的保护。所以出现一个将三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专业是非常必要的。本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和就业前景。

养的毕业生具有制图、建筑设计、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掌握对城乡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和规划设计,对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熟悉有关城乡资源与环境、城镇建设及规划管理的政策法规的专门人才。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工作,还可以到国土局、环保或其他政府部门工作。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必要的地理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城乡区域规划和规划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能在地方(区、县)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城乡区域规划部门及工矿企业与事业单位,从事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要求掌握地理学、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城市与区域问题以及城乡区域规划工作的初步能力。对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熟悉文献检索和其它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农村一直都是传统规划的盲点。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的背景是以自然环境为主,所以乡村规划除了传统规划涉及的内容外,还涉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科学等问题,而这些都是资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全球进入了新一轮能源危机的周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高耗能的模式,能源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尤为重大。中国经济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所以造成今天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现在和将来迫切需要的是把环境效益放在首位的注重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规划师。而建立在地理学、环境学基础上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作为其根本规划理念的资环专业正顺应了这种需求。城市规划学作为一门学科脱胎于建筑学,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全部是以建筑学为学科基础。国内规划领域的人才亦以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居多。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形体规划、详细规划领域,它的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手绘制图功底,景观设计等方面有它明显的优势;但在总体规划领域以及更宏观规划领域,掌握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管理学知识的资城专业不论是学科基础还是技术手段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优势领域是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我们国家的规划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区域规划到城市规划再到村镇规划,门类齐全,特别是区域规划和村镇规划刚刚起步,这些工作需要各学科人才参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携手合作定能为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表 篇2

一、与农村男性劳动力比较

笔者认为, 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特征, 其一是将农村女性劳动力与农村男性劳动力比较, 侧重考察农村女性劳动力作为“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特征, 以揭示劳动就业上的“男女差别”;其二是将农村女性劳动力与城镇女性劳动力比较, 侧重考察农村女性劳动力作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征, 以揭示劳动就业上的“城乡差别”。

(一) 个人素质

调查资料显示,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8.85岁,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平均年龄略小;农村女性劳动力中健康者的比例达到88.16%, 与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几乎相等。这两点表明, 在个人体质方面, 农村男女劳动力之间的差别不大。农村女性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2年,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少1.27年, 或低15%。农村女性劳动力中拥有技术特长的人所占的比例为22.28%,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49%。以上两点表明就劳动力的智力素质而言, 女性落后于男性。

(二) 就业状况

1. 就业时间与劳动力类型。

调查显示, 农村女性劳动力每年就业时间为9.32个月,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少7%。也就是说, 在就业时间上, 农村女性劳动力略输于农村男性劳动力。从就业时间的构成来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务农时间为4.13个月,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务农时间多30%;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的时间 (简称务工时间, 下同) 为5.19个月,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务工时间少24%。也就是说, 农村女性劳动力投在农业上的劳动时间比男性劳动力多, 投在非农业上的劳动时间比男性劳动力少。

从劳动力类型来看 (1) , 农村女性劳动力中的务农劳动力占44.90%,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高99%;农村女性劳动力中“半工半农”劳动力占14.29%,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48%;农村女性劳动力中转移劳动力占40.82%,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19%。由此可见,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化程度大大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2. 就业地点。

从就业地点来看, 47.66%的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地点为农村 (村庄) ,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高86%, 而在乡镇和各级城市就业的农村女性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一般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1/3左右。也就是说, 女性劳动力的城镇化程度要比男性劳动力低一些。

(三) 劳动收入

农民的劳动收入包括务工收入 (工资收入) 和务农收入 (经营纯收入) 。调查显示, 农村女性劳动力全年劳动收入为10819.38元,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全年劳动收入低32%;农村女性劳动力全年工资收入为6988.87元,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全年工资收入低43%;农村女性劳动力全年经营纯收入为3830.51元,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全年经营纯收入高13%。

从月均收入来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平均月收入为1160.88元,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平均月收入低27%。其中:农村女性劳动力务工的月均收入 (月均工资) 为1346.60元, 同样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务工的月均收入 (月均工资) 低27%;农村女性劳动力务农的月均收入 (月均经营纯收入) 为927.48元,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务农的月均收入低13%。

二、与城镇女性劳动力比较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特征还体现在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比较上。不过, 需要首先指出的是:就可比性而言, 能够与城镇女性劳动力相提并论的, 不再是农村女性劳动力全部 (样本) , 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样本)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女性农民工) 。具体分析如下。

(一) 个人素质

调查资料显示,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2.52岁,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小7岁, 或低18%, 表明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比城镇女性劳动力更年轻、更有活力。从健康状况来看,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中健康者的比例为93.38%, 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基本相当。从受教育年限来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1年,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少2.49年。从专业技能来看,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中拥有技术特长的人所占的比例为44.17%,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25.02%。从非农工作经验上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平均非农工作时间为6.09年, 仅为城镇女性劳动力同指标的38%。

(二) 就业状况

1. 就业单位。

从劳动力就业单位来看,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单位是私营企业, 其次是个体经营户, 两者合计占70.13%;外资、合资企业占10.07%;其余的某一类型的就业单位所占的比例都不超过10%。可见, 私营和个体企业是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城镇女性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单位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占26.59%;其次是国有企业 (含国有控股) 和城镇集体企业, 占26.29%;从事个体经营的占20.85%;在私营企业中就业的占19.34%。可见, 公有、正规单位是城镇女性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

2. 就业行业。

从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就业最多的是流通行业, 占35.40%;其次是工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 两者均占27.01%;再次是科学、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业, 占9.12%;最后是建筑业, 占1.46%。城镇女性劳动力就业最多的行业是科学、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业, 占35.53%;其次是生产、生活服务业, 占25.16%;再次是工业、流通行业, 分别占19.18%和18.55%;最后是建筑业, 占1.57%。不难看出, 在生产、生活服务业和建筑业, 城乡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比例较为接近;两者在行业分布上的最大差别在于: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在科学、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业等高端行业就业的比例大大低于城镇女性劳动力 (两者之比为26∶100) ;而在流通行业和工业等低端行业就业的比例则大大高于城镇女性劳动力 (两者之比分别为191∶100和141∶100) 。

3. 就业稳定性。

就业稳定性是劳动力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及近5年内更换工作的次数等两个指标可反映劳动力就业稳定性之一斑。

调查资料显示,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中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只占40.27%,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39%。近5年内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平均更换工作的次数为0.71次,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同指标高出1.45倍;近5年内没有更换工作的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所占的比例是64.73%,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20%。这表明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三) 工资与社会保障

调查资料显示,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月均工资收入为1376.99元,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月均工资收入低31%。

用人单位为员工交纳的“三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是劳动力收入的另一种形式。调查资料显示, (见表9) 在养老保险方面,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只有19.66%,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72%。在医疗保险方面,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为59.52%,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14%。从这些数据来看, 城乡劳动力在参加医疗保险方面的差别似乎并不大, 但是, 由于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参加的医疗保险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其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镇职工享有的医疗保险, 因而, 在医疗保险方面,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的待遇水平仍然是较低的。在失业保险方面,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只有5.59%,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79%。在享受住房公积金方面,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中享受住房公积金的人所占的比例只有2.86%,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91%。

三、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与农村男性劳动力相比,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素质、就业、收入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是:1.农村女性劳动力与农村男性劳动力在体质上差别不大。但是, 在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因素方面, 农村女性劳动力明显落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2.从总就业时间上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与农村男性劳动力差别不大。但是,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务工时间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少, 而务农时间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多。3.从劳动力类型上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中的务农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而“半工半农”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表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化程度大大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或者说, 农村女性劳动力具有更强的恋农倾向) 。4.从就业地点上看, 女性劳动力在农村就业的比例高于男性劳动力, 而在城镇就业的比例低于男性, 表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城镇化程度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或者说, 农村女性劳动力具有更强的恋乡倾向) 。5.从收入水平上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月均收入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少27%。

与城镇女性劳动力相比,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素质、就业、工资收入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是:1.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在年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平均年龄较小) , 但在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因素方面, 明显落后。2.从就业单位上看,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在私营、个体企业就业的占比远远高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 而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的占比则远远低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3.从就业行业上看,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在流通行业、制造业 (工业) 就业的占比远远高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 而在科学、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业等高端行业就业的占比则远远低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4.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表现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工作变动频繁。5.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比城镇女性劳动力低31%;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参加 (享受) “三险一金”的比例, 除医疗保险外, 均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70%以上。

(二) 讨论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素质、就业、收入等方面落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一方面与女性的自然生理因素相联系, 如:处在婚育期的妇女在劳动就业方面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或歧视, 但更为重要的是与女性劳动力在传统社会分工中的角色地位有关。相比“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历史, “男尊女卑”、“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则更为悠久, 也更加深入国人之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一个家庭在决定子女学文化、学技术、外出打工等重要问题时, 决策天平往往向男孩倾斜, 从而导致劳动力素质和就业上的男强女弱, 并进一步发展为工资收入上的男高女低。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素质、就业、工资收入与社会保障等方面落后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原因, 一方面属于发展方面的, 另一方面属于体制方面的。就发展方面的原因而言, 由于农村女性劳动力成长的环境是农村, 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大大落后于城镇, 因而与城镇女性劳动力相比,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思想观念的培养或形成方面处于劣势, 而这种个人素质上的劣势又必然地反映在其劳动就业和工资收入方面。就体制方面的原因而言, 造成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就业、工资收入与社会保障等落后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根源在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遗存或惯性影响。其中, 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遗存的影响最为深刻。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 但到目前为止, 外来人口取得大中城市户口的门槛依然很高。这把绝大多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排除在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之外。在城镇, 非户籍人口在劳动就业、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与此同时,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新颁发的有关劳动就业、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 由于受到包括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惯性作用在内的各种力量的干扰, 而未能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得到有效落实。

新疆城乡教师收入差距调查 篇3

王建国有两重身份,老师和农民。他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东部一个县的乡村小学教师,家中四口人,两个孩子在上学,妻子在家种地。

28年教龄,小学高级教师,他现在的工资是1476.5元。王建国1978年参加工作,刚开始是民办教师,1979年转为正式教师,在他所在的学校,他算是资历较老、工资较高的老师。

1476.5元工资共由七项构成:职务工资648元、活工资(津贴)278元、边远艰苦地区津贴(二类艰苦地区)223元、知识分子书报补贴17.5元、工龄工资10元、艰苦津贴95元、浮动(固定)工资120元,去年刚刚工资调整增加85元。另外,每年年底按原工资70%增发第13个月的工资,再加上590元的冬炭费补贴,除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个人所得税,全年工资收入1.8万元。

“我们的工资全年都是定死的,几乎没有别的福利和收入。”王建国说,工资都是由县财政拨款,学校资金紧张,没有一分闲钱,没有课时费、没有补课费,多年来,没有发过一分钱过节费。

一个乡镇184名老师平均工资是1187元

尽管王建国老师对自己的工资并不满意,但对那些年轻的农村老师来说,这已经是高工资了,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工资只有他的一半。

王春蕾,王建国老师的同事,5年教龄,目前工资是801元,实发742元。

刘振江,邻县的一名教师,20年教龄,小学高级教师,十年前由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目前的工资是1271元,他还同时兼任学校的会计。

2005年年底,刘振江所在的乡镇中小学184名老师平均工资是1187元,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工资为700多元。其中中学老师最高的是1900元,小学老师最高1500元,全乡184名老师能够拿到1900元工资的只有3个人。

尽管教师工资表面上要比本地的其他单位高200元左右,但还是有许多老师纷纷调往其他行业,尤其是政府部门。一位老师坦言,看上去我们的工资高一些,实际上,其他单位的福利和无形收入要比我们多,年底有奖金,吃喝有人请,生活水平比我们好。

让很多乡村小学老师羡慕的还有乡镇中学老师,相比之下,初中老师的职称高,工资要比他们高一些。刘红霞是一名乡镇初中教师,8年教龄,中教二级教师,目前工资是1070元,实发工资1030元。

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有多大

在乡镇中学老师看来,待遇更好的是县里的重点中学,虽然大家的基本工资是一样的,但重点中学老师有课时费,每节课10元,还有午餐补助。与刘红霞同样工龄和职称的老师,工资可以达到2000元,逢年过节都有过节费,带毕业班的老师在中考、高考之后还有额外的奖金。县里的重点中学曾经补贴高中毕业班老师1万元,组团出国去欧洲旅游。

虽然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在实行一体化的发展,但两地老师的工资也有很大的差距。

李彩霞,2003年新疆大学毕业,在乌鲁木齐市一所普通中学任初中老师,她的基本工资与农村老师并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800多元。但她有福利,每月300元的课时费,午餐补助,班主任费,每次过年过节,至少发五六百元,她的实际收入是每月平均1300元。

“与重点中学相比,我们至少差1000元钱。”李彩霞说。

记者了解到,在乌鲁木齐市,一些重点中学,老师工资可以达到3000元以上,课时费比一般学校更高。还有优秀班主任奖、年底先进工作者奖、先进教研室奖、年底综合治理奖、文明单位奖等,只要获得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每位老师就可以发5000元奖金。

还有的老师在校外兼职,给学生补课,这些都是乡村老师所没有的机会和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 篇4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每到过年,大家都会把过去一年的生活盘点一下,那么2010年全国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国家也做了盘点,国家统计局随机抽选6.8万个农村住户和6.5万个城镇住户,直接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其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那么对于收入的变化普通人有什么亲身感受呢?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家庭消费逐渐多样化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条胡同里,住着傅民一家。傅民是小学老师,丈夫王盛辉是一家企业的员工,他们11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自从2008年,傅民家被国家统计局抽中做住户调查后,傅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对家里的收支做详细的记录。大到工资收入,小到买的零食都在记账之列。在傅民的账本上,记录了她这几年工资的变化:2008年12月的工资2700多元,到了2009年12月份是2900多元,2010年12月份3400多元。

傅民告诉记者,2010年9月,北京市给她补发了一笔11700元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按照政策,从09年1月开始给教师职工发放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这是傅民以前没有的一块收入。

傅民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夫妻二人的工资,妻子傅民的工资每年都在涨,而且增幅有逐年扩大的趋势。那么在企业工作的丈夫王盛辉呢?王盛辉说,2009年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2010年月收入提高到5000元,今年随着公司效益的增加,也会有20%左右的提高。

记收入也要记消费支出,只有计算了消费支出,才知道自己收入的增长有没有跑过消费的增长?那么支出又如何能做到笔笔不落呢?傅民说,比方去超市买东西,回家后就照着购物小票一项一项来记,像去市场买菜等花销,回家后都会及时记上。

像这样的收支账本,傅民家每月都有一本。调查员每月20号来收账本。以09和10两年为例,09年傅民全家可支配收入是89568元,10年是104824元,增长了17%。他们一家的收入是增长了,那么消费支出呢?据了解,傅民家09年总支出57062元,10年是68688元,增加了11626元。王盛辉告诉记者,这多支出的1万多块钱主要用于小孩儿利用假期去韩国、云南大理旅游。他认为,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跟家庭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

同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杨谦家,也是被随机抽中的调查户。家里只有杨谦和老伴儿罗小芳两个人,他们都是企业退休员工。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妻子退休后被返聘的工资和房屋的租金。2009年,剔除集中提取住房公积金75000元的影响,杨家正常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是104626元,2010年是126504元,同比增长20.9%,也就是增加了2万多元的收入。

杨家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是国家对离退休金的调整,这也是促进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杨家消费性支出从09年的6万多涨到了10年7万多,增长了11.1%。这和收入增长的20.9%相比,杨谦感到很满意。他说,收入增加了就有钱在体育健身和其它娱乐活动方面进行消费了。

杨谦家和傅民家增收的主要原因,分别来源于养老金、离退休金等转移性收入的上涨和

工资性收入的上涨。他们两家消费支出的增长具有共同点,都花在了健身、旅游等改善生活质量的方面。这两户是城镇居民生活的缩影,那么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整体状况如何?呈现怎样的趋势呢?

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处工作人员杨守国介绍,总的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低收入群体增幅要快于平均水平。统计图表显示,低收入群体2010年的可支配收入是13692元,比09年增了13.2%,这个增幅比平均水平要高出4.5个百分点。

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比较大,不仅是北京市,也是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的特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

那么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收入怎么样呢?记者走访了以农业收入为主的黑龙江省。张亚文家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前进村的普通农户,一家三口还有位90岁的老母亲。她告诉记者,2009年她的家庭总收入是27260元,2010年45560元,增长了6成多。其中粮食收入增加了近2000元,增加原因是产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牛具费增加了近5000元,增加原因是家里马匹出租率的提高;另外就是她和丈夫赵海农闲时打短工的收入也增加了2000多,增加原因是打工工资的提高。

扣除生产经营成本后,张亚文家2010年人均纯收入是7934.76元,比09年上涨46.7%。

同村的沈继辉家以种粮和养殖蛋鸡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53.6元,比09年上涨42.7%。

除了调查户之外,为了看看农户们的普遍生活水平,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几家农户。发现不少家都有电脑、大屏幕液晶电视和汽车,有的甚至一家就有三台车。相比之下,两个调查户的收入在这个村里也就是个中等水平。

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种地不花钱,政府还给补贴钱。另外现在还有医疗保险,这跟收入都有直接关系。这几年农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国家统计局住户办主任王萍萍说,总的来看10年城乡居民收入是稳定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其中一个特点是农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这是1998年以来第一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教授认为,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缩小这样一个迹象。特别在农村内部,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超过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出现一个缩小这样一个现象。城市内部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同样的现象。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低收入人群能够分享到一个增长的成果。

城乡教育差距调查问卷 篇5

您的性别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男 ○ 女

您来自于? [单选题] [必答题] ○ 城市 ○ 乡村

您觉得现在的教育制度公平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公平○ 较公平○ 较不公平○ 非常不公平

您觉得城乡教育差距大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没有差距 ○ 差距不大 ○ 差距较大 ○ 差距非常大

您觉得选择学校的重要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重要,一定要进名校 ○ 会考虑,但不会太在意 ○ 不在意,就近入学

在您看来,各个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差距是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单选题] [必答题] ○ 是,不同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差距不同 ○ 否,没有感觉不同阶段城乡教育差距不同

若存在,您认为下面哪个阶段城乡教育差距最大? [单选题] [必答题] ○ 幼儿园阶段 ○ 小学阶段

城乡教育差距调查问卷

○ 初中阶段 ○ 高中阶段 ○ 大学阶段

您认为城乡教育差距是影响学生前途的决定性因素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是,它决定学生的前途

○ 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决定性的 ○ 会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很低 ○ 根本不会影响学生的前途

您父母对您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 [单选题] [必答题] ○ 很重视 ○ 一般

○ 不怎么重视

您对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满意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您认为导致城乡教育差异的最大原因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经济水平○ 国家政策 ○ 地理环境 ○ 观念 ○ 其他

您觉得在农村能否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 [单选题] [必答题] ○ 完全可以 ○ 基本不能

您觉得教育水平与环境的关系大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大 ○ 一般 ○ 不大 ○ 没关系 您认为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优秀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是

○ 不能一概而论 ○ 否

您觉得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好在哪里? [单选题] [必答题] ○ 教学氛围 ○ 师资力量 ○ 竞争程度 ○ 其他

以下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您觉得哪个最不能接受?(可多选)[多选题] [必答题] □ 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学校条件差 □ 招生录取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 各省之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一样 □ 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资源不公平

城乡社会调查报告 篇6

一、基本看法

一是全民法制意识普遍增强,依法维权能力有所提高。经过五年普法规划的连续实施和各级司法机关的.广泛宣传,特别是法律七进活动的扎实开展,全县广大群众学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主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在自己身边发生治安案件时,8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主动报案,14%的选择了协助抓捕。

二是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三调联动效果明显。人民调解个案补贴制度,去年在三雷镇下雷村和薛百乡宋和村试点成功后,今年在全县全面推行,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证明,人民调解个案补贴制度在调动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作用、提高矛盾纠纷调处及时率和成功率、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已补贴案件数达720件之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的推行,扭转了以往司法、公安、法院分工负责,各管一块的局面,对具备调解条件的案件,在诉前、诉中由司法、公安、法院三方联合进行调解,既降低了诉讼费用,减轻了当事人的经济负担,又提高了案件的结案率和成功率。

三是主动适应大胆创新,预防关口进一步前移。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县公安局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寻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治安管理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针对我县近年来日光温室发展较快,卷帘机安装数量逐年增加的实际,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公安局组织警力对全县日光温室卷帘机进行了统一编号砸号和登记备案,堵塞了销赃渠道,有效地预防了日光温室卷帘机盗窃案件的发生。城关派出所民警以实有人口管理、场所行业管理为切入点创建的社区警务超市,通过地图与信息的共通、共融和共享,真正实现了警务基础工作信息化。在社会管理方面创新实践了以房管人、以物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管理新模式,在流动暂住人口相对集中的苏武乡西湖村设立了流动暂住人口管理警务室,加强了流动暂住人口管理。警务室成立以来,对辖区内3473名流动暂住人口入户登记、信息采集和核对,建立了《流动暂住人口登记册》,为3407人发放了暂住证。同时对流动暂住人员所拥有的两轮、三轮摩托车等物品进行登记,通过上网与盗抢车辆进行比对,对来源合法的车辆进行统一编号、统一喷涂、统一管理。新河派出所利用流动暂住人员管理信息成功破获了多起治安案件。大滩乡派出所针对农忙季节农户家中无人,盗窃案件多发的情况,提前向农户宣传安全防范知识,提高农户的安全防范能力,并加强了农忙季节的治安巡逻,有效防止了各类失窃案件的发生,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在矛盾纠纷调处方面,司法局探索实践了律师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的新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驾护航作用充分发挥。近年来,县公安局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把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贯穿公安工作始终,特别是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过程中,县公安局积极履行职能,配合有关部门和乡镇化解矛盾纠纷、理顺群众情绪、处理违法违纪行为,维护了全县大局稳定,有力地促进了重点治理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存在问题

一是普法宣传尚待深入,法制意识有待提高。调查发现,经过持续的普法宣传,群众的法制观念有了提高,但是普法宣传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和农村群众的法律知识还比较欠缺,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

三是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设施农业建设和农业结构大调整的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水事纠纷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调处难度加大。居住分散、较为偏僻的村社盗窃案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三、工作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宣传教育力度。要深入开展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的全民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板报、标语、文艺节目等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形式,向全县人民宣传法律法规。要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上求突破。要区别情况,因人施教。农村要以《土地承包法》、《水法》、《森林法》、《合同法》和《交通安全法》为重点,城市要以《劳动法》、《合同法》、《企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交通安全法》为重点。学校要充实法制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法制课要以《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为重点,同时要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为学生上法制辅导课。司法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办法律讲座,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答农民遇到的法律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自觉性。

二要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一是充实警力。首先应尽快解决县公安局缺编问题,然后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中共甘肃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的意见》中警力达到总人口的万分之十点五以上的目标要求。

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坚持实行依法行政,确保执法人员知法、懂法、依法执法,坚决杜绝执法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三是加强职业道德育。积极开展执法部门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增强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执法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四是加强业务教育培训。通过对执法人员的集中培训和轮流培训,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能力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全力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执法队伍,使他们真正成为民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

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解决好基层执法机关房屋破旧、办公设备简陋等问题。要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好442工程,通过442工程的实施使基层执法机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明显改善,为基层执法机关创造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

二是要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逐步为乡镇司法所配备工作用车,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解决好装备落后问题。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在及时更新已有装备的基础上,逐步为执法人员配备较为先进的现代化装备,提高执法队伍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降低执法风险。

四是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工作,努力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网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要进一步加强对群防群治队伍的管理,建章立制,规范行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城乡数字阅读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篇7

一、吉林市城乡数字阅读发展现状

(一) 城乡间数字阅读鸿沟并非臆测而是现实

城乡间数字阅读发展现状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城乡数字阅读鸿沟问题并没有随着智能手机和家庭电脑的普及而得到解决, 无论是从数字阅读目的、数字阅读时间, 数字阅读方式角度进行分析, 还是从数字阅读内容来综合考量居民数字信息素养, 都可见乡镇居民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 城乡居民对数字阅读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距

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的频率明显高于乡镇居民, 近40%的受访城市居民每天都进行数字阅读, 从不使用数字阅读的城市居民仅约为8%, 并且几乎没有性别差异。受访的乡镇居民每天都进行数字阅读仅约为10%, 并且性别差异较大, 女性乡镇居民利用数字阅读明显低于男性居民。

(三) 城乡居民数字阅读目的存在明显差异

超过一半的乡镇居民进行数字阅读的目的为娱乐, 利用数字阅读进行学习的居民不足2%, 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学习的比例稍高, 为13.7%。可见, 在乡镇地区, 通过推广数字阅读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的工作亟需继续加强。

(四) 城乡居民进行数字阅读的方式几近一致

当前, 利用电脑和手机进行数字阅读仍为阅读方式的主流, 乡镇居民利用手机进行数字阅读比例高于城市居民, 手持阅读器市场仍未打开。

(五) 城乡居民数字阅读的内容有所不同

城市居民数字阅读内容分布更均衡, 在普遍倾向休闲娱乐数字资源的同时, 兼顾知识类数字信息内容, 符合社会人员知识结构分布。乡镇居民数字内容仍以娱乐、购物、休闲为主, 知识性数字信息利用较差, 这与乡镇居民知识结构有关, 如不改善, 不利于提升乡镇居民文化水平。

(六) 城乡居民数字阅读深度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获取的信息不仅仅为大众新闻消息和娱乐影音资料, 还有部分居民读电子图书馆、查阅电子期刊。这一类数字信息资源即为数字阅读的优质资源, 民众能够从中获取经过深加工的知识信息。乡镇居民数字阅读多为浅阅读, 仅仅是浏览式、消遣式阅读, 并没有真正发现和利用数字阅读为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知识价值。

二、城乡数字阅读鸿沟成因分析

(一) 城乡文化需求程度不同, 乡镇居民更倾向于满足个人物质需求

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 使得大部分乡镇居民始终将物质需求作为经济投入的首要目标, 文化需求处在边缘需求的地位。随着乡镇经济发展提速, 乡镇居民也逐渐脱离经济束缚, 物质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 但文化需求还处在发展初期甚至萌芽阶段。这既是现实条件使然, 也是一种惯性, 需要逐步改善。

(二) 城乡文化消费理念不同, 乡镇居民不愿进行数字阅读资金投入

数字阅读是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 数字阅读离不开硬件设备, 不论电脑、手机, 亦或是手持阅读器等, 都需要资金购买。即使智能手机已经开始走平价路线, 能够被乡镇居民所接受, 但因受版权、数据加工、资源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很大一部分数字阅读产品是需要付费购买的。手机阅读数字信息, 也涉及到流量资费等问题。因此在乡镇居民文化消费理念尚且薄弱的现状下, 更不愿在数字阅读上投入资金。

(三) 城乡文化消费喜好不同, 乡镇居民更倾向于被动接受文化消费

在乡镇, 特别是农村, 受到社会环境、居住环境、工作时间地点、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农村居民形成了有别于城市居民的独特的文化休闲方式, 文化消费喜好不同。有学者统计发现, 乡镇居民更倾向于被动地接受文化消费, 而非主动参与, 数字阅读就如同买书看报一样, 需要居民主动选择挑选, 设置下载, 不符合乡镇居民被动接受文化消费的消费习惯。

(四) 城乡居民年龄结构不同, 乡镇居民对新兴文化产品接受能力弱

从人口年龄区域分布特征来看, 城市居民老年人所占比例要低于乡镇居民老年人所占比例。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居民投身城市务工, 农村常住居民中老年人及儿童比例增加, 这为在乡镇数字阅读推广带来阻力。乡镇居民除了不愿、不想接受新兴文化产品, 同时也确实缺乏接受新兴文化产品的能力, 这是制约乡镇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 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不同, 乡镇居民数字阅读意愿和能力不足

城乡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个人终身学习的主观态度和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获取数字信息, 并不仅仅为了休闲娱乐;数字阅读也不仅仅是浏览花边新闻, 为了茶余饭后增加谈资, 而是学习新技能, 收获新知识, 开括视野了解世界的一种态度和学习惯性。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城乡居民的这种学习惯性和学习能力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

(六) 城乡文化推广机构建设情况不同, 乡镇居民缺乏数字阅读的引领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发展, 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 但仍旧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乡镇图书馆成为带动当地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成为乡镇居民主动获取知识的首选之地, 然而由于图书馆建设经费投入所限, 乡镇图书馆所采购的数字信息资源种类有限, 并且在本不充足的采购经费中再划拨采购如阅报机、移动手机图书馆系统等资源更是很难实现。另一方面, 数字阅读的推广工作需要图书馆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时间去展开工作, 乡镇图书馆也缺少开展这项工作的人才资源。因此, 乡镇数字阅读推广工作亟需大力加强, 真正发挥文化中心的阅读引领作用还需要逐渐探索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怡梅, 肖雨滋等.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现状及思考[J].图书馆, 2015.

[2]李新祥.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表 篇8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为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效益低的局面,优化我县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本文针对天峨县教育实际,就天峨县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展开探讨。

一、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天峨县有2镇7乡94个行政村,总人口16.8万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4所。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问题,农村中小学分布散、数量多,不少都是包班教学,教学设备差,教育环境,特别是文化大环境与城区学校、窗口学校相比,悬殊大,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现象。

二、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1 义务教育阶段,相对撤并、集中办学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基础,切实保障义务教育质量和不让一个孩子流失的前提下:

(1)小学集中办学

由于天峨县地理环境特殊,群众居住分散,为方便学生入学,各乡镇学校积极探索集中办学新路子,办寄宿制学校。2006年以来,撤并中小学校28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初中相对集中县城办学

2006年以来,天峨县结合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工作,对全县初中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初中学校向城镇集中,教育大环境层次提高,更有益于健康成长,使全县教育基础整体提升。

2 解决寄宿制学校的校舍、用水和伙食问题

小学集中乡镇办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校舍不足。我县集中“两基”攻坚资金、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学校搬迁资金等项目资金,共投入2666万元,新建学生宿舍39408平方米,基本解决学生宿舍紧缺问题。

我县中小学寄宿制学校达89所,有40%的学校分布在大石山地区,没有充足水源,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几年来,我县投入资金239多万元,启动33所学校改扩建引水工程,新建27个蓄水柜,解决学生用水难问题。

3 解决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现象

随着现代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不但满足有学上。还要想到上好“学”。几年来,我县县实验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的学生“济济一堂”,出现大班额现象。为此,县政府着手对县城2所中学4所小学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 规范学前及幼儿教育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万丈高楼始于基础。我县“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在县城区扩大原有的公办幼儿园基础上,增设一所公办幼儿园,在每个乡镇办1所中心幼儿园,每所村小附设一个学前班,让全县适龄儿童共同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三、合理配置資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展望

从现在起,利用5年时间(即到2015年底),通过调减中小学校数量,扩大学校规模,合理配备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使全县初中总数调整到7所,小学调整保留村完小以上学校31所,村小56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总数调整至94所。

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涉及千家万户,为使该项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布局调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天蛾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年来经过调整、集中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变了布局分散、弱校过多的状况,又适时调整全县中小学布局,实施相对集中办学。通过集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调查 篇9

院系年级:电气工程系2009级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电信S2009-5班

姓名:丘银昌

学号:05 号

中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社会调查报告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胡总上台之后推出了一系列富农、安农的政策,虽然如此但为什么国内消费水平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呢,教育、医疗、官司是大家心中一个共同的纠结。要使国内消费能够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那么城乡居民养老状况就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下面是近年我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社会调查情况:

一、目前国内养老保障制度成就:

1.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初步建立:

随着我国经济近若干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也发展迅速,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初步形成。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206万人,比上年底增加3059万人。现在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快速发展和推进,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养老保障网。

2.城乡居民对于养老保障的满意度有所上升:

根据我们这次2011年的全国调查结果,城乡居民对政府养老保障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小城镇居民的满意度超过城市居民,但是实际上小城镇居民享有的水平仍然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中,基本养老保险在75%以上,而小城镇居民中拥有比例最高的仅为46.1%。

3.一定比例的农民工享有了社会养老保障:

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也一直广为关注。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民工参加的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多样化。在养老方面,他们参加的保险既包括城镇养老保险,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镇还是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都覆盖了一定比例的农民工,虽然与非农户口的就业者相比,他们享有的养老保障待遇还不是很高,但是覆盖面有明显提高。

二、目前存在的不足: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应对经济波动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快、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等,都要求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完善。

1.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急待提高 :

养老保障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对城乡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在本次调查中,养老保障问题在调查的18个社会问题中排在第7位,18%的居民认为养老保障问题是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社会公平感,从本次调查来看,认为养老等社会保障“比较公平”和“很公平”的刚刚超过一半,为50.4%,还有接近40%的居民认为“很不公平”或“不大公平”。从国家统计局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来看,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64%,50~59岁的人口也占到13.94%,所以解决好养老保障问题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策略。根据2008年的调查,接近1/3的家庭中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其中有一个老人的家庭占18%,两个老年人的家庭超过13%;从家庭人口数来看,在所有的一人户家庭中,35.2%的一人户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有的两人户家庭中,两个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占三分之一。而从收入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家中老年人数越多,家庭年人均收入越低。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在农民中引起极大反响,但这一政策是面向计生户的,到2006年,共有134.7万人受惠,目前覆盖面还相对有限。因此,在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需要着重予以考虑。

2.要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2008年的调查,目前社会养老保障的享有状况,仍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公有制单位比非公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程度要高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就业的18~60岁的人口中,就职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高。比如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单位,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都在60%~80%之间,三资企业也接近60%,但在私营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享有的比例只有33%,就业于个体机构和没有固定单位的人员,享有城镇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17%左右。还有一类是没有单位者,这部分包括自由职业、做散工等无固定单位者,与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一样,都在17%左右。

3、目前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养老保障的交叉和管理混乱,使参保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奔走于各个单位才能在一系列的程序办理后拿到自己应有的福利。

4.参保人群的年龄老化问题需警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断提高,居民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老龄人口绝对量在快速增加,居民家庭的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的负担也因此而增加,社会保障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逐渐向老龄化过渡,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及早对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数据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参保的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的比例是5.4:1,到90年代中期上升到4:1,而到2007年这一比例为 3.06:1。本次调查的数据也显示,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中,基本的趋势是,越是年龄大的年龄组,社会保障的参保率就越高,社会保障的参保率随年龄的降低而递减,特别是50岁以上年龄组的参保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年龄组。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逐渐提高,一旦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作用发挥。

三、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

在当前国际经济复苏和新兴国家面临通胀压力的大背景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未来养老成本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储蓄,抑制了正常的消费支出,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近几年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通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更多的家庭具有了规避生活风险的能力。而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消费预期,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居民放心消费,从而扩大内需。

1.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巩固这一成果。尤其是实行缴一年费保一年的险种,还需要增加吸引力,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参

保群众切实受益,另一方面建立连续缴费参保的激励机制,通过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居民社保基金的支出能力,达到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促进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各项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知晓率。调查发现,很多参加各种类别养老保险的居民都有超过15%的人不知道报销的比例,说明在扩大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的同时,还需要更细致的工作,使居民了解参加养老保险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这样一方面解决看养老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养老保障体系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另外,随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服务对象不断增多,社会养老保障经办管理服务任务日益繁重。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参保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减轻居民养老负担

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根据城镇和农村两种社会经济形态来设计、管理和运行的,城乡二元特征明显。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之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应该摆上政策议事日程。农民最渴望解决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各地自行组织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指导和扶持。目前在相当一部分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把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这对推进农村养老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关注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较低,除其自身的保险意识较弱和缺乏主动性外,用人单位受利益驱动不愿参保,现行制度不太适合农民工就业实际状况,转移接续不顺畅,执法力量薄弱也是重要原因。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下一步目标,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要统筹考虑,特别是设计一套衔接城乡的符合农民工流动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4.扩大参保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

参保人群的老化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参保结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来扩大参保人群,将参保范围从原来的城镇职工扩大到全社会,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项目来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群,使更多的人可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扩大在职人员和年轻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比例,使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延缓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进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2009年对于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建设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险法草案、新医改方案、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酝酿出台。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同时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要求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可以肯定地是,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经济面临困难,财政收入增长受阻,各方面又都需要巨大投入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保持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才能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5.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全面推广和实施的同时还要大力进行宣传和教育,促进广大群众的参保意识。

养老问题是全球一个普遍头痛的事,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的同时更是一个人口老年化严重的国度。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老年人数量庞大。据全国老龄办2010年7月13日在京发布《2009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80岁以上

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与此同时,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将进一步增多。而且老年化速度还在逐步加快,在我国还未实现现代化之前就提前进入老年社会,出现未富先老的困境。这无疑是对我国全面健康稳定发展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6.在养老体系快速建设的同时必须着重抓就业率和发展,只有在有稳定、可靠的收入的情况下才谈得上养老,不然一切都是个空想。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刻不容缓。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以及各种大型工程项目中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创造大量的岗位。要养老就必须要有收入而要先富就要先修路。例如在西北,第二亚欧大路桥横贯我国,是欧洲、中亚、东亚乃至西太平洋的交通运输枢纽,交通便利就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如旅游、餐饮、物流基地等等,同时也方便了当地人到外地去发展。简直整个交通线就是一个经济流域。现在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地区不仅人口众多也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快速的国家和地区更是我国的邻邦,这一切都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和市场。加快与他们的交通建设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也能加快与之相邻的地区和辐射地带的经济发展,也是我国睦邻、安邻、富临的政策,当然也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那么发展起来就更是一帆风顺了,而有了发展养老问题就有了出路有了保障。

上一篇:等待的话题作文500字下一篇:商务英语公司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