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学习调查报告(精选8篇)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学习、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而且要形成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初步学会从历史、综合、开放、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提高良好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我们初三历史学科组教师在教学常规中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认真、规范备好每一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有课题、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练习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2、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无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结合教材适当注意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拓宽学生思路,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3、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制定作业规范要求,统一作业格式,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作业要适量,有层次性,能开发智力、启发思维,也可适当布置一些开放、社会实践的习题,力求注重实效。认真批改作业并及时反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改正。
5、辅导对象包括对所有生的指导。辅导方式包括有针对性、共同性问题的集体辅导和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辅导。重点放在对学习目的、意志品质、学习方法的辅导,以及知识的查缺补漏,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创造条件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作为我国普及教育学科的历史,一直都遭受到冷落,这种现象对历史教师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这样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又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历史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有独立的思维空间,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势在必行的教学内容。
一、注意多种方法,把学生导入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是无法再现的,也无法通过实验来模拟,所以历史知识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语言传递,使学生感知历史,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可是经常在教学中由于受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的影响,我们总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本应该学生思考的地方,都由老师面面俱到,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长时期养成了依赖性,独立思维能力也不能更好的形成。而目前根据课改的标准看,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穿插使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思考,所以教师的责任其实是教会学生学会获得知识,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1. 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而高中生虽然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学习中仍受直观教学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历史电影片段、课件、图片,通过多种感官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将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
2. 同时在训练表达能力时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教师所提出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就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做出评述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做评议,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的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的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有依赖于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训练程度。
三、整理归纳和分析能力的养成
归纳整理就是让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在对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时,可以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1)让学生自己动脑,不抄袭材料
(2)教师列出知识类别纲要。归类可按大专题讲的进行,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如中国近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归类,世界近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其他史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学生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例如:重要的国际条约归纳:1、不平等条约。2、政治、军事条约。重要的国际组织的归纳:1、反法同盟。2、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3、国际联盟 。4、世界法西斯同盟 。5、联合国 。6、欧洲共同体。7、七十七国集团。8、石油输出国组织 。9、北约和华约组织。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要用好教材中的每一个材料进行阅读分析,从材料的直观信息出处和时间,推测材料反应事件或史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判断史实所反映的实质内含。也就是在分析教材资料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做到前瞻后顾。在平时教学中,从历史的分析,阶段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首先,让学生历史地看问题,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
其次,用阶段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注意人民性的問题。
第三,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问答题出现时,逐字逐句,默读三遍。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避免在试卷上作答时,答前忘后。
四、有效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培养
历史的知识有大量是需要记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记不住。所以为使学生花少些时间,多记一些知识可以采用分散记忆法,对所学知识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再有就是引导学生自行列记忆示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先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用示意图表示,学生易于掌握并准确记忆。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历史学科是综合学科,它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对我们历史教师提出要求就是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
课题名称:探究美国对华政策频频变化实质问题 课题组成员:张潇匀 郑欣 学校班级:阳泉三中 高一(150)班 指导老师:张锴 张润金 王平治
一、研究背景:有人曾这样形容:中美关系如强者之间的对弈,摩擦必不可少,但始终谨小慎微的维持着它们的关系,使之不至于破裂。
而美国在这场对弈之中,却频频“变脸”,只2008年~2010年美国变脸的速度就令人咋舌。想必美国政府必是偷学了中国川剧的“变脸”绝技。
二、研究目的:了解美国对华政策变化背后的实质性问题。
三、研究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向教师咨询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方法:文献研究法。
过程:
(一)从2010年4月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申报和研究工作,定期交流每个成员的心得和研究进展情况
(二)具体步骤
2010年4月2 日
研究小组成立及分工 初步拟定研究计划 2010年4月23日
组内讨论 筹划开题报告并制作 2010年5月4日 中期汇报 整理课题资料 2010年6月5日 撰写结题论文 结题汇报
五、研究结果:
2008年美国出现了严重的次贷危机,为了解决次贷危机,美国把希望转向了中国。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2008年表示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于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美国也是有益的。”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加大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力度。
保尔森说: "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有利因素。有人担忧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是威胁,需要采取措施应对甚至遏制,我认为他们的担忧是错误的,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有益的,真正应该担忧的是如果中国经济出现问题将会殃及美国以及世界。
为解救全球金融危机,七国集团财长会议、20国集团财长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的主要目的是积极探讨国际联合救市方案。据韩国《朝鲜日报》披露,美国将在G20会议上强烈
要求中国购买债券。并声称只有中国才能拯救美国。
但当次贷危机逐渐淡化后,美国对华政策却又变起脸来。中美关系又遭遇阵阵寒流。
接连而至的美国对华反倾销,反补贴政策,令中国人措手不及。仅从2008年5月至9月,美国就对中国环状焊接碳素钢管产品,薄壁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非公路用轮胎等产品进行了一系列反倾销反补贴政策。
然后是中国强烈反对的奥巴马会见**喇嘛事件。对此美国国务院却声称奥巴马见**并无碍中美关系。
再就是美国对台军售、批评中国操纵人名币和蔑视人权,明摆着就是对中国示威。
还有最近备受关注的汇率问题,奥巴马也明确指出要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
而美国所称的“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有利因素。”仿佛还在耳畔回响,中美关系近期的疏密跌宕,让世界惊讶,也发人深思:美国的对华政策究竟有无连贯性,美国人究竟靠不靠谱? 中美的合作愈发广泛,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变得更加务实,表面看来美国对中国更加友好,对华定位也从非敌非友变成利益攸关者,将中美关系定性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然而另一方面,双方的合作尚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的一些基本性质,由于无法确信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和旧有思维模式的作祟,两面性的对华政策将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长期选择。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这种忽冷忽热的变脸政策,总是把中美关系维持的可谓是“恰到美国的好处”.因为每当中美关系很僵的时候,美领导人总会拿出那套“中国是美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的言辞,但是没过多久就又开始挑刺了,要么是中国对美贸易不平衡啊,中国人权啊的老几样.但为什么总会有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呢?从表面上我们不难看出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但是即使维护利益,又为什么这么反复无常呢?这种现象在国际中也是很少见的。但是美国这个世界超级大国这么会和小孩子一样耍脾气呢?为什么总是在刚有一点中美关系进步就有“黑手”去摧残呢?
看来美国是不想让中国在与其发展合作中多占一点光和怕让中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又考虑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又不能和曾经那个刚成立的中国那样对待。但是,超级大国美国在“怕”什么呢?
所以我们就该从美国身处的国际环境和地位“替美国想想”。首先美国无论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所以美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强国。而自从苏联解体后,美虽然独霸天下了,但是随着各国际力量的发展,国际政治趋势开始向多极化发展。而“多极化”却将会撼动超级大国美在国际中的地位,影响力。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日趋加强,且保持高速的发展,而且国际影响力令美不容小觑。所以我们从上面的案例中看到了在政治上干涉台湾,在经济上打压中国。就是“怕”中国向多极化发展道路顺利迈进。这就不难看出为何美国对中国老喜欢“变脸”。看来“变脸”前后真真是美国的真面孔的,恐怕是那笑脸后的面孔吧。
那么美国的一些列措施有是如何影响中国的多极梦呢? 第一:正因为美国在经济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美在经济上的主动权要大,所以我们国家的一些出口商品常常受挫,这是通过出口来压制中国。再者美国常年的反侵销也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加之最近更是想通过调控人民币升值去改变中国的贸易顺差,使天平向美倾斜。美国就是通过打压等手段遏制中国的经济来遏制发展,从而遏制中国的多极之路。
第二,光在经济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还要政治上打压你。第三,这一手段是美贯用的手段就是用国际舆论来压制你,从而使别国扭曲对中国的看法,从而达到压制中国的发展环境。
可见,美国对华的“特殊态度”和“特殊待遇”不单单是因为想牟取利益,还有中国的特殊性穿插在里边。美国对华政策频频“变脸”的实质原因也正是因为中国的多级梦威胁到了美国的一级梦。
两国各自做着自己的梦,所以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了。但就现在的局势来看,世界多极化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所以美国的失望也是早晚的事。
六、参考资料:
1、书籍资料
(1)马忠法著:《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李云龙著:《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新华出版社出版
2、网站
(1)网易新闻:放下身段 美财长呼吁中国:加大对美投资吧(http://)
探究美国对华政策频频变化的实质
————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
课题名称:探究美国对华政策频频变化实质问题 课题组成员:张潇匀 郑欣 学校班级:阳泉三中 高一(150)班 指导老师:张锴 张润金 王平治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你一定取得了进步,请你认真填写问卷调查,以便老师了解大家学习历史的状况,促进今后历史学习,请同学们按实际情况填写。(可以多选)、年级()
A 高二文科B 高二 理科
2、你对历史感兴趣吗?()
A.特别感兴趣B.比较感兴趣C.不太感兴趣D.一点也不感兴趣
3、你喜欢目前的历史自主学习方式吗?()
A.特别喜欢B.比较喜欢C.不太喜欢D.一点也不喜欢
4、目前你学习历史的状态是()
A.主动学习(我要学)B.被动学习(要我学)
5、你对你的历史学习状况满意么?()
A.很满意B.满意C.不太满意D.很不满意
6、历史成绩不好的原因是()
A.对该课程不感兴趣B.没有认真学C.认真学了,学不会
7、每天你在课外学习历史的时间有多少()
A.有很多B.半小时一1小时C.半小时D.没有
8.你认为目前的历史学习方式能否提高你的学习成绩?()
A.能B不能
9、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您平常有兴趣深入探究吗?()
A很有兴趣B有兴趣C 一般D没有
10、你认为与同学合作时,最重要的是()
A.自己努力做好份内的事B.团结他人共同努力
C.经常讨论和交流,综合大家的意见D.只按自己的意见
11、你喜欢什么样的合作方式()
A小组合作B班级合作C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个人独立完成,不参与合作
12、你打算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历史?
A.课前预习B.课堂认真听讲C.课后认真复习D.自学
13、在历史学习中,你以什么方式记忆最有效?()
A.理清线索B.死记硬背C.理解记忆D.反复看书E.其他方式,请写出这种方式
14、你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如何?()
A.量大B.适中C.量小
15、你认为在历史学习中,你应该改进的是什么?()
A.学习态度B.学习方法你觉得应该怎么改进?
16、你愿意参加什么形式的历史活动?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高一(14)班
组员:谢承融 周盛恺 吴昊 万诗怡 凌奕 虞心怡 张旭超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江苏省宜兴中学 班级:高一(14)班
小组成员:谢承融 周盛恺 吴昊 万诗怡 凌奕 虞心怡 张旭超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
查
问
卷
一
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
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
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
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 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 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 饮食风俗的变迁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 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出行风俗的变迁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
婚丧风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的变化: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六
节日风俗的变迁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七
礼仪风俗的变化: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3 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八
消费风俗的变迁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2 变迁的表现:
(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2)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 调查研究成果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二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三 课题探究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2)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
(1)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3)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百年中国。
(4)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历程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四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美好的明天。
参考材料:
1.百年中国社会风俗变迁http:// 3.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http://wenku.baidu.com/view/c7be2e4a2e3f5727a5e9628b.html
指导老师:何平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改革 主体地位 问题意识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124
在传统历史课教学中,老师一直是历史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讲授所谓的历史知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几乎没有,许多学生也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认为历史的学习只要在课上认真听讲就可以了,部分的历史课下作业都是应付了事,根本不认真用心的去完成,这严重降低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影响着新课改历史教学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要对历史学科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呢?
一、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有听的份,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少得到老师的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环节中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积极地思考和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高效进行。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逐步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历史人物的角色分析,来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分组讨论不同的历史观点,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搜集和分析能力等。在互动式教学方法当中,优化课堂教学方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优化了的教学方案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改变了高中历史课堂低效的现状。在积极的互动教学中,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综合全面地对知识有了理解,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活跃、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二、大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要想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种不错的途径。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三、尝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教材体现了很多的人文精神,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在历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响应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动我国教育体制变革的进一步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學生塑造健全的品格,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人文精神,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人文精神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人文精神的内涵顾名思义就是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而人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人生命都不存在,又何谈其他。所以人文精神培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热爱珍惜生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在人文精神培养中要特别强调生命的意义与可贵,不断发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是优秀的精神和道德情操。高中历史教材中编入大量具有优秀精神和道德情操的例子。例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我国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极具人文精神的典型事例,有利于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高中历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也塑造了高中生优秀的品格。
三是团队协作的精神。任何人都不能单独的存在,都与周围的人或物产生联系。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他人。只有这样,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才会与人良好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独立的个体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立于不败之地。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团队的力量,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等等。
崔东东 寺耳中学 中学历史
关键词 : 自主学习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 :中考历史学科实施考查方案后,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市级考查科目,其教育、教学效果与原来作为非中考学科相比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学生还是不重视,学习成绩不理想。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中考考试办法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为出发点,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在当前的形式下以及考试改革方案实施后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把历史学习当做初中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农村历史教师要尽快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学科定位,寻找新的突破点。提高个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为以后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历史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古老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各种能力,最终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知识作为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课题的概述
(一)课题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还课堂与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农村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只重视语数外,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历史教学也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历史知识匮乏,历史教学成绩非常差。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这一课题,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历史课堂教学出发,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和我校历史教学成绩。历史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古老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各种能力,最终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知识作为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
中考历史学科实施考查方案后,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市级考查科目,其教育、教学效果与原来作为非中考学科相比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学生还是不重视,学习成绩不理想。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中考考试办法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为出发点,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在当前的形式下以及考试改革方案实施后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把历史学习当做初中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农村历史教师要尽快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学科定位,寻找新的突破点。提高个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为以后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指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在学习伙伴的影响和帮助下,在学习动机上自己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冲动,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创设学习的环境。初中历史教学,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课题的价值
历史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古老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各种能力,最终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知识作为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中考历史学科实施考查方案后,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市级考查科目,其教育、教学效果与原来作为非中考学科相比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学生还是不重视,学习成绩不理想。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中考考试办法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为出发点,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在当前的形式下以及考试改革方案实施后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把历史学习当做初中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农村历史教师要尽快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学科定位,寻找新的突破点。提高个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为以后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施,使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认真领会落实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把新课程实施落到实处。首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其次实现历史教师由说教者向讨论者、商谈者转变。达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想学习、会学习、坚持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积极探索解决历史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力图唤起本学科教师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热情,以实现由“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的教学转型,最终达到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生命价值不断得以升华。在教学中强化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下几点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1、引起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机会。
3、指导学法,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质量。
4、体验成功,保持学生创新的动力。
5、应用媒体,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6、引导实践,鼓励大胆创新,拓展思维空间。
(三)课题的预期创新点
1、在课堂中精巧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2、应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坚持高效课堂教学。
3、适时布置课外作业,培养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程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撰写有关论文;开展问卷调查,摸清我校学生学习的现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开展思品教学实践;探索和开发有利于我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教学模式;利用多元评价,对历史教学进行监控,提高教学评价的能力和水平,改进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全体成员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共同查阅准备资料,利用一切有效地方法来解决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1、调查法:设计调查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2、行动研究法:将实验过程如实地记录下来,从中找出实验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相应的措施,再继续投入实验,反复进行,直至完全解决问题。
3、文献法:查阅有关初中历史考试改革的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文献,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内涵精神,探讨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搞好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用上网查阅资料等帮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申报阶段,进行课题论证(2012年11月——2013年2月)。第二阶段: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2013年3月——2013年5月)。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初步明确课题的理论撑点,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及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13年6月--2013年12月)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和尝试,交流实践体会,汇编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等,撰写阶段性报告。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的推广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侧重于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整理加工、提炼概括,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评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应用推广。
第五阶段: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资料准备结题(2014年7月--2014年10月)做好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申请结题等。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为现代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取得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经验。
3、获得了课题研究工作的经验。
4、建立起了新的课题工作评价机制。
5、形成了较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6、学校科研工作得到了加强,构建了全新的育人网络。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论文:
在2013年,论文《放飞初中历史课堂 开辟自主学习天地》荣获创新论文区级贰等奖。
五、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和谐的因素: 第一、教科研的氛围不够“浓”。主要是由于年龄、知识、自身素质、新的课改和各种压力的问题,从本校来说,目前中老年教师在这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参与度不明,认识程度不到位,成绩不显著,研究与思考的意识不强,这是今后校本培训的着力点所在。第二、缺少专家的强有力的指导。第三、缺少足够的学习和观摩的机会。
第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中考考查科目,其教育、教学效果中考学科相比地位低,学生不重视,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不理想。
六、今后的设想
1、我们继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灵活应用科学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及时总结初中历史先进教学经验,推广实用科研成果
总之,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历史教师一直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尝试,在尝试中成长,努力追求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升了我校历史教师教科研水平。在课题活动中,大家得以取长补短,得以共同提高。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新的教学理念、追求高效历史教学模式不应该随课题研究的结束而停止,而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永恒地追求。主要参考文献:
(李松)
为期三个月的康复进修学习就要结束了,即将参与我院新开展的康复业务,服务我县广大病患。我很荣幸我能参加这次宝贵的进修学习。这次学习机会是难得,是河北省开展的针对下级医院优秀医生进行培训计划的第一年。
我进修的单位是秦皇岛第一医院康复科,是秦皇岛市康复医学水平的最先进的单位。日均诊疗量100余人次。科室设有先进康复仪器,医师11人,技师18人,研究生比例高达64.5%,临床技术成熟,他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使得我受益匪浅。科室每天中午都有病例会诊,先由主持讨论的医师汇报病例病史,然后从实习学生到进修医师、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技师顺次发表意见,然后由负责病例所属系统的副主任或主任医师总结,并提出最终的诊疗意见。讨论时气氛和谐,讲求实事求是、重视循证医学证据,发表的观点都有据可循,让我眼见打开,学到了如何对一个病例进行全面分析,康复方案、临床询证,最终做出最佳诊疗的方法。
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我系统的学习了神经系统、创伤、周围神经系统、五官检查方法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与康复治疗。由于以前很少接触康复知识,刚开始确实不容易理解,因为以前专注传统理疗的,所以总是拿中医的原理解释康复,造成错误的切入点,科室主任专门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对我认真仔细,通俗的讲解,使我们明白了康复医学的原理,并利用原理解释疾病现象。并且对我以前比较熟悉的中医检查方法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对比,使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查看了众多的典型病例。先后书写诊疗方案30余份,检查病人160余人。对于一些比较疑难和罕见的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修期间我着重学习了神经系统及骨伤系统的康复诊疗方案,系统的学习了康复医学中的各种评估、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对此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虽然我们医院目前所引进的设备原因可能无法开展的这方面深入的技术,但是随着医院的发展,医疗设备的进步这方面肯定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我着重学习这方面的目的也是为不久的将来做好准备,同时熟悉更多的知识,拓展自己知识面,对于以后的工作很有裨益。
科室实行三审制度,层层把关,把误诊、漏诊机会降到最小。首先当日值班大夫书写初始报告,然后主任、副主任医师初审,最后高年资主任医师终审,对于疑难的病例大家一起讨论,各自发表意见,最后统一意见,这样的报告程序很合理,也是对病患的绝对负责,以及对工作的严谨,也是非常值得我借鉴学习的。
进修期间除了每天中午的病例会诊讨论外,我还参加每次研究生讲课,虽然没有读研,但在这里能和研究生一起听老师们讲课,非常高兴,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以及老师们总结的工作经验,更学到了他们对医学严谨的态度。在日常学习中,我一边学习原理理论,一边结合实践操作,对康复原理有了基本的理解。同时,参与日常报告的书写,经过报告书写,让我更深理解病熟悉了日常疾病以及报告书写的规范。
在专业学习之外我还体会到了老师们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他们的患者量很大,每位老师每天都有大量的患者求诊,但是每每遇到前来求诊的病人的时候,他们总是很耐心的给他们解释。在诊断的时候不是单纯的完成任务,而是全面考虑到病人的进一步的治疗,回答临床大夫的疑问等,深思熟虑之后做出合理的诊断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是我所需要进一步学习的。
三个月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收获很多,然而时间有限,学海无涯,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康复医生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继续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争取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为医院发展做贡献。在即将结束之时,我首先衷心的感谢医院能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其次,我要非常感谢的是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康复科的所有老师们,谢谢你们!
康复科:李松
【历史学科学习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武宁中学历史学科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10-20
历史学科介绍11-04
中学历史学科工作总结11-01
历史地理学科简介11-17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历史12-09
初中历史学科建设总结10-07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05-28
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设计10-07
历史学科重建课堂教学工作心得体会06-30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