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社会调研(共8篇)
姓名:XXX
院系:XXX学院
组别:第X组 调研时间:XX-XX 调研背景:
中国在2008年9月1日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开启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新时代。几年来,义务教育的取得的成绩有喜有忧。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影响深入人心,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实践目的: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笔者对所在的新庄村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实践内容: 1.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例举问卷题目如下:(1).你对学校好坏的评价标准()
A.学校的升学率
B.是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学校是否有名师
D.学校环境
(2).您了解当前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政策吗?()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一般 D.不太了解
(3).你认为教育应该是()
A.识字就行
B.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C.读到哪算到哪
D.终身教育
(4).你认为教育应该改进的地方()
A.国家的硬件设施
B.老师的态度
C.国家对教育的政策倾向
D.收费
(5).如果你的孩子在艺术方面有优势,你的态度是()
A.无论花钱多少,都支持他深造
B.如果花钱很多,就反对
C.没考虑过
收集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2.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在农村中心的小学中的老师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中小学生教师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老师们也顾不了“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加入应试教育的行列。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 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公办学校的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最优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掌上明珠的儿女和捉襟见肘的家庭境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处于两难境地。那就是,如果读免费的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由于本乡镇最优质的师资被强行抽调到“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孩子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但家长要却付出具大的牺牲。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 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象笔者家乡这样的“民办” 学校面临的冲击和生存的风险与日俱增。
现状七: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
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主要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有些家长们认为孩子升学无望,纷纷通过各种关系把孩子转到区直学校就读,家庭条件较差的便索性让孩子辍学。3. 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根据调查的情况,笔者建议,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对策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
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应当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对策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尤其师资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对策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推行所谓的“末位淘汰”机制,广大农村教师因担心自己本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不惜起早贪黑长时间同学生泡在一起,致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学生由此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有的教师生怕下岗,便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长期自主加压,延长工作时间,更有甚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据调查,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由于担心教学质量而整日吃不好睡不香者大有人在,尤以45岁左右中年教师最为突出。此外,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个人收入有限,他们往往身心俱疲。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对策四: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抓紧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正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致使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时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机结合传统美德,把握新时代特点,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教育的全过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策五:深化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
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国家要着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对策六:针对我镇“国有民办”实验学校举债办学、举步维艰,而且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冲击较大,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状况。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依法进行收购,恢复公办学校的名分,并且将优质的师资资源与另外几所义务教育中小学进行平衡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分期偿还建校债务,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促进我镇义务教育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进程。
对策七:针对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死灰复燃的现象。
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 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减少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的情况发生。同时,要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从而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一盘棋工程,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总结体会: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受益匪浅。在此,真诚感谢学院团委给予我这次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配合支持。
书山有径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一定会充分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认真学习,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努力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的伟大篇章:教育发展大提速 陈培瑞 基础教育新课改:反观与前瞻后的沉思
郭晓明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进展与反思
一、个案一:“养老”愁——农村老人养老现状
1. 案例实录
2014年1月29日, 我在村长的带领下来到村民杨岐荣家。一幢100多平米双层小楼里, 住着杨岐荣和老伴及儿子杨锦标和儿媳丁雨群。
互相介绍中了解到:杨岐荣和老伴都已75岁高龄, 大儿子和大儿媳常年在外地, 小儿子和儿媳与自己同住, 还有一个小孙子20刚出头, 在日本打工。儿子是村里的泥水匠, 每年半年外出做工, 约有六万收入, 儿媳在家务农和照顾两位老人, 偶尔织布补贴家用。
环顾他们家, 砖瓦房装修简陋, 设施多半老旧, 年代久远。谈到生活条件, 儿子杨锦标坦言, 现在老人养老确实是个问题。他的父母不是企事业单位退休员工, 没有退休工资, 仅靠政府所给的每人80元补贴完全无法满足日常开销。杨锦标夫妇到了上有老下有小年纪, 父母需要赡养, 儿子出国需要用钱, 挣的不多却负担不少, 近几年都愁白了头。
2. 情况分析
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中国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凸显。如何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 日益引起全社会关注。
(1) 在物质需求方面。农村老年人的补贴保障少, 在物价飞涨的今天甚至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老年人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老人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 侵权事件发生之后很少能得到有效处理和赔偿;老年人很少有医疗保障, 就近没有值得信赖的医院诊所, 大医院昂贵的医疗费用又让人望而却步, 所以农村老人最怕的是生病。
(2) 在精神需求方面。农村老年人很少得到生活上的关心, “儿女住楼房, 老人守茅房”现象并不少见。这既是老年人节俭的生活习惯使然, 也是老年人社会地位偏低所致。他们也很少得到情感上的关心, 农村老年人一般常年与子女分离, 独守空巢, 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几乎没有娱乐活动, 只有孤独和寂寞为伴。
3. 措施对策
老年人养老——不管物质养老还是精神养老都值得关注。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首先, 政府应主动担当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责任, 以全心全意服务之心从法律上、资金上和政策上加以扶持。比如, 逢年过节为他们送来生活物资, 在社区周围设立公益性诊所等服务机构, 增加适合老年人的娱乐设施和健身项目, 让他们既能强身健体, 又能排解孤独寂寞。
其次, 养老观念要与时俱进。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如今的独生子女客观上很难独自完成赡养父母任务。农村老人在养老观念上要从减少对子女的期待, 变“依靠子女养老”为“依靠自己养老”, 从“依靠家庭养老”转变为“依靠社会养老”。
最重要的还是资金问题, 没有公共财政的大量投入任何国家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都不可能顺利建立并正常运行。要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融资渠道。就国家目前经济状况而言, 我们已基本具备解决农村老人养老资金能力。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 也可以借助社会力量, 通过发行彩票、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 建立养老基金会。多管齐下解决养老瓶颈——资金问题。
当然, 我们也不能忽视弘扬孝德文化, 毕竟, 老年人对子女后代在情感上的依恋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代替的。人人都有孩提时代, 人人都会步入老年阶段。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尤为复杂严峻。如何在物质上保障, 在精神上关怀, 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思考。
二、个案二:“养小”难——农村幼儿入学情况
2014年1月30日, 我在村长带领下来到村民张辉家。张辉一家已完成拆迁, 住进政府分配的安置房, 我了解到, 张辉和妻子、女儿、外孙一起生活在140平米住宅内, 女婿在外地工作, 每月4000元收入, 女儿在父母家照顾孩子和老人, 同时耕种一点田地补贴家用。张辉原是乡镇流动人口协管员, 如今退休在家, 有固定退休工资养老, 老两口能自给自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也有自己的烦恼。
张辉说, 转眼过年外孙满四岁, 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 却成为摆在全家人面前的难题。从幼儿园选择上他们有三条路, 一是选择农村民办幼儿园, 二是选择县城公办幼儿园, 三是支付一定的借读费跟随孩子父亲在流入地就读。
1. 情况分析
村里的民办幼儿园是农村孩子普遍的选择。据统计, 大概90%的农村孩子就读“无户口”幼儿园。这样的幼儿园硬件设施简陋, 师资力量薄弱, 甚至有卫生安全不达标现象, 把家里的独生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实在让人不放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县城的公办幼儿园虽然各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入学名额却是严重供需失衡, 万千家长挤破头只为为孩子争取一个名额, 这让很多家长有心无力。在流入地上学, 除去高额借读费不说, 整个教学体系与户口所在地不一致必将为以后升学中高考带来诸多不便, 也不是长久之计。
“农村孩子入园难”问题是摆在农村年轻父母面前的燃眉之急, 也是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问题背后折射出城乡教育差距大的社会现状, 不仅是幼儿园, 整个义务教育体系都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合理不公平问题。
2. 措施对策
农村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短板。在硬件设施上, 农村学校由于用地紧张、资金不足, 往往“一室多用”。在农村调研中, 我观察到不少校舍本身是旧房改造而成, 有些甚至是多年未修缮的危房。另一个安全隐患是校车, 目前发生的多起校车事故, 多来自农村民办学校。
农村教育硬件条件在改善, 但软件仍然薄弱。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缺乏, 教师结构不合理。比如, 某些年级和学科教师人数不足, 不同学段教师结构不合理, 不同年级和学科间教师调动随意。有些学校教师出现老龄化倾向, 知识结构更新慢, 教学理念落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 尤其是加大对挪用教育经费的监管和惩处力度。要促进城乡优势互补, 农村地区可借助城市师资、教学经验等优质资源, 通过合作办学, 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实现资源共享公平竞争。
3. 后续
在与张辉的女儿张蕾艳交谈过程中, 我问她:“现在国家实行‘单独子女’可生二胎政策, 你有没有打算再生一个孩子?”她坚定摇头的态度让我十分诧异, 她说:“生活成本不断攀升, 教育、保姆、奶粉等费用太高, 对我们这样的家庭, 抚养一个孩子已倍感压力。”
8月8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云岫在副秘书长于守臣等有关同志陪同下,到省人大办公厅牵头对口帮扶的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的东安村、新农家村进行调研。对口帮扶的省中医药管理局、皓月集团的领导同志参加调研。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宁、绿园区委书记陈克信、绿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云河等陪同调研。王云岫副主任分别到东安村和新农家村,参观考察了村的办事大厅、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情况,并了解村里为农民服务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到蔬菜大棚了解农民的生产和收入情况。最后与帮扶村和区、镇的同志座谈。
王云岫副主任在听取了情况介绍后,对村的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村委会班子坚强有力,在市场经济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重点强调了几点意见:
1.继续协助当地党委做好帮扶村领导班子建设工作,促进自主发展
各村的班子建设是村里加快发展的根本。村班子建设要与“三项工程”建设、“三帮扶”等工作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班子建设,切实提高村组织发展经济、服务民生、化解矛盾、联系群众的能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树立公正廉洁、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增强其凝聚力和号召力,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教育广大农民群众,使他们懂得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直接受惠和受益的也是农民群众,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2.进一步完善村的发展规划,科学组织实施
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坚持规划先行是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协助各村完善发展规划。同时,要加强组织实施,推进棚膜经济的发展,协调蔬菜瓜果的生产与社会需求结合点,加强村屯环境改造等等,逐步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组织合作化、居住社区化。
3.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智力帮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发挥省人大的优势,协调有关代表、专家,为村里的农业生产提供科技帮助,同时还可以与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农科院、省畜牧等有关单位协调,为村里的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4.协调帮助落实有关项目
第一,继续完成从东安村到长白公路的道路修建工程。去年经省人大协调省财政厅农发办拨款100万,今年已经开工修建,但资金不够,今年要继续协调省农发办资金落实工作。第二,新农家村拟修建养老院一事,要在政策方面帮助协调。目前该村建养老院的前期事情正在办理,如有政策方面的问题,应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帮助研究论证解决。第三,继续发展棚膜经济。针对东安村、新农家村提出的棚膜规模小,希望继续发展棚膜,扩大面积的问题,要积极帮助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这两个村的棚膜经济形成一定的规模。第四,改造農村环境,加强公益事业发展。今年东安村要加强社区建设,加强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新农家村要进行围墙改造等工程,改变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这些工作都是民生工程,应该积极支持抓好抓实,如果省里有什么优惠政策,要积极协调。
5.要多渠道研究帮扶办法
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省里统一部署的,各部门对这项工作责无旁贷,省人大相关帮扶单位,这几年在帮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好评,下一步要继续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加大工作力度,为帮扶村做出更大贡献。省中医药管理局、皓月集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对口村经济发展,环境改造等做工作。争取在帮扶期间使各村都有较大变化,早日实现小康。
目前,省人大办公厅及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逐项解决落实。
吴亚坚、张福建、王文霞、李骏辉、曾嘉丽
农学院
摘要:结合这次江西农业大学举办的关于“三农”为主题的调研比赛,我们团队选择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调研方向。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我们团队结合自身所在省市对自己省市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进行了抽样调研,我们分别选择了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安源村,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梅林镇梅林村,广东省韶光市仁化县河塘村,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城中村,这五个地方进行了以实地走访为主要手段的调研,我们团队主要是对调研地区的住房状况、公路交通、通讯、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等情况开展了调查,同时,我们也走访了一部分村民,对村民提出的意见、问题认真统计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针对问题现象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撰写了这份调研报告。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由来及概念
其实“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整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标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镇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主要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统筹城乡就业。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农村住房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通过实地拍取的图片可以发现,新农村建设之后村里住房面貌出现了历史性改变,绝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新房。村民的住房很早就基本实现了土坯变砖瓦、砖房变平房、平方变楼房的新面貌。
村民里约有95%以上的百姓住进了旧房翻新,新基建房的平房或楼房,有将近40%的村民住进了自己新盖的楼房,村里的住房设计模式也越来越向城市居民住房靠近,大多数村民也在自家辟设了卫生间、洗澡间等。农民的住房条件还有其他方面很大的变化,空调、冰箱、洗衣机和彩色电视机再也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村里80%的人家也都购买了这些家用电器,村里住房情况展现了明显的改善变化。
同时,在调研过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住房也存在如下问题:
(1)人均宅基地面积过大,主要原因是很多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将住房作为家庭财富多少的象征。
(2)农村住房建设存在过度消费的问题,盲目攀比,追求过度的宽大。所以导致很多居民的房子存在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功能落后的问题。
(3)住房布局散乱,配套基础设施缺失。原因是大部分农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指导,导致农民在选址建房中,呈现零星分散,杂乱无章的现状。
(4)住房结构和功能不完善(5)住房质量较差
(二)公路交通
调研的这几个村在几年前是大部分是土路,晴天走在路上便是尘土飞扬,雨天或是下雪天的路上便是坑坑洼洼、泥泞难行。后来用沙石大致把路铺了一下,使路面不至于像以前那么糟糕。就在去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政府出资一百多万,把原来的毛坯路修铺成了现今的水泥路,这条路连通了周边的村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四方,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并且也沟通了村与村之间的联系。
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农村公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路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公路通达深度不够、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很突出。
(2)农村公路管理不到位,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使其养护管理需求与养护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公路里程迅速增加的同时,技术等级也在不断提升,油路、水泥路里程不断增加,不仅需要的养护经费迅速增加,同时对养护设备、养护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3)农村公路运输安全状况突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特别在农村由于路况差、车况差及驾驶人员素质低,抢客、超速、超载,农用车载客现象突出,安全生产基础仍很薄弱,形势依然严峻。
(三)农村通讯设备
在调研下的这几个村通讯事业大都发展迅速。由之前的写信发展到固定电话入户,再到现在的固定电话被逐步淘汰,由移动电话取而代之。现在村里有一座联通信号塔和一座电信信号塔,手机信号良好。现在的年轻人手机使用率基本达到100%,部分小学生、初、高中生也在使用手机,就连年逾七十的老头儿老太太使用手机的也大有人在。随着宽带的入户,自2010年开始,有些村民的家里还购置了电脑,与外界的通讯达到新的高度。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时尚,多彩缤纷。
(四)文化教育设施
我们走访调研的几个村镇教育设施普遍落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数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存在无实验、教学仪器,运动场小,学生吃住环境差等诸多问题。村里也没有像图书室那样的可以提高村民文化素养的设施,而且存在严重的缺乏生源的情况,大部分农村小孩都被送往县城就读,这些大都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落后有很大关系。
(五)休闲娱乐设施
这个通过走访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安源村,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广东省韶光市仁化县河塘村,可以发现现在的新农村娱乐设施建设还是比较完善,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有许多人来锻炼和跳舞。这极大地丰富了村民农闲时的娱乐活动,有助于村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在调研过程中,整体来看新农村的娱乐设施较以往是好了很多,不过同样存在以下问题:
(1)原有娱乐方式的地位不可动摇,农村中原有的娱乐方式无非就是看电视、聊天、打牌、打麻将等。像看戏集中于老年人和少数中年人,而电视、打牌这种原有的娱乐方式却是整个村庄的人的娱乐方式。
(2)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这个习惯,思想意识淡薄。很多娱乐设施只是形同虚设。导致很多仪器设备的浪费。
(3)建立的娱乐设施过于单一,很多受到天气气候的影响。
(六)新型农业建设产业
通过实地走访广东省韶光市仁化县河塘村的猪场和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 天下第一泥鳅园基地可以发现现在发达省市的农村,已经将农业逐步产业化,规模化,实现了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这不仅仅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困难。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所调研的几个村庄均无消防基础设施,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十分薄弱;
(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国家拨款财政资金成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最主要来源,资金的制约是新农村建设的新问题。
(三)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轻养现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使其发挥的效益大打折扣。
(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很多村领导光顾着做表面工程,比如最受民声关注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却被忽略。
(五)村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大都是小学没毕业,或者是小学毕业。
(六)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三、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团队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为了尽快改变农村部分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村领导要为村民尽量争取市有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促进全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同时政府也一定要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的重要性,做好项目的论证、申报和争取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完善项目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二)要加强工程建成使用后的保养工作。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对基础设施的养护应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无人养”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首先,在规划阶段必须考虑运营养护经费,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养护经费来源,建立养护经费保障机制。
(三)扩大中小学规模,完善教学设施,增加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资金补助,努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四)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政府应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和积极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重点加大对农村公路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等建设的投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当今社会,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源,未来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不断地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高的竞争力;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城市输送文明合格的新市民;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才能满足未来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就以我们调研的江西省崇仁县教育现状来说,每年小学毕业生平均15000人,初中毕业生平均12000人,而升入高中的只有6000人左右,其他的除了一部分上各类师范、技校等学校外,很大一部分流落到社会上。实际上他们还没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很难有立锥之地,一方面是大批的青壮年劳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今年在我国南方甚至出现了年薪10万元招聘技术工人的现象。因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劳动力技能。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聚民心、凝民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革命,要把这件事情办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在政策的制定方面要尽快建立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各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关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统筹协调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资金的投放方面要尽量向农村倾斜,妥善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加大在村镇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农民直接可以受益的小型建设项目,可以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上,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逐步改善农村基本面貌,四、总结
(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全镇有308国道,济青高速,济青铁路穿镇而过,各村至少有一条通村公路,全镇50%以上村间街道已水泥硬化;人畜饮水工程还亟待改善,水利设施破毁严重。固定电话、电视卫星接收设备,闭路电视、移动电话信号履盖全镇。
(二)农村相关惠民政策有效落实:符合政策的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城镇、农村部分人员,通过民政部门给予每人每月发放低保金、大米等解决了温饱问题。2009年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多年努力,教育通过了“两基”验收,学校的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提高,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村民重视后代教育同时,农村生育观念逐年转变。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2008年,村“两委”换届后,全镇22个村村两委组织健全,各村党支部狠抓自身建设成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坚持按照“五个好”来把党组织建设好,始终坚持“五村、两规范”的要求,大胆谋划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早日致富路子。但个别村仍村组织主要领导之间仍存在一定矛盾。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调查表明,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因
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的新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
(一)群众的思想意识落后。群众的科学发展意识不高,“靠天吃饭”的思想严重,迷信思想没完全消除,创业干劲不足,有能力的富裕农户帮扶奉献精神不高,对政府存在依赖性强,法制意识淡薄,对政策理解不透,居半知半解群众较多,执意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妊娠期躲避现象尚有少数发生。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程度低,农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科技含量不够高,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特色产业和生态产品太少,规模还不大,全镇群众大多数还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要收入,增收路子窄,增收难度大。
(三)交通特别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后,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维修,再加上人为破坏严重,各村人畜饮水、抗旱井许多需重新维修,新打,灌溉渠道也需大量维修或重建。部分村居住分散,一条通村路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一半以上的村间街道也未硬化。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技能低。在思想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创新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稍有文化的村民绝大部分外出务工,青壮劳动力素质剧降,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接受新事物、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受到阻碍,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无法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青村民基本是常年外出务工,培养新的年青入党积极分子和有作为的农村后备干部工作难度加大;二是干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停留于行政式,思想僵化,工作被动;三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大多农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又疏于学习,对发展农村经济能力不强;四是农村干部待遇仍然偏低,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后主要任务:
在认真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镇镇情和各村村情,要促进我镇新农村建设上举步伐,必须破解制约镇村经济发展瓶颈,提高生产力,拓宽农民增收路子,改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此,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和“当年启动、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目标,将新农村建设分阶段有序推进。
(一)突出农民增收,加快经济全面发展。
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致富本领,提高农民素质,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力度,使80%的农户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每户农民掌握1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三是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完善农业服务中心的服务、信息共享、科技资料供应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八大员”作用,建立乡级远程科技培训系统,90%的村通远程科技培训点,95%的大户通电脑宽带网络。建立包括流通在内的各类特色农产品协会,80%的农户有参加各类协会,协会成为农业产业化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载体。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肥,增加土地肥力,提高粮食单产,85%的耕地实现耕种收机械化,60%的农产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四是狠抓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带动。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五是借助我镇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提高旅游品位,带动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镇财政和农民收入。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快中心村的规划编制。编制要科学、有特色、重实效。
二是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利水电改造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商品粮基地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改善农村旧环境,展示农村新面貌。
一是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开展“整治村镇卫生、优化人居环境”主题活动,实施“一建三清四改”(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工程,治理脏乱差,优化人居环境
二是改善农村综合治理环境。完善综治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创建工作,建立各种防控体系,健全群众矛盾调处机制,历史遗留矛盾逐年解决,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农村安定稳定和谐。村民知法懂法,违法现象逐年下降。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事故全面减少
三是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文明示范户”、“文明示范村”、“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孝敬公婆好媳妇”等评定活动;抓移风易俗,自觉执行火化,红白喜事从简,不赌博不打架斗殴,倡导文明新风尚;开展诚信创建活动,普及农村信用小额贷款。
四是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完善乡文化中心站的运作,健全村级文化俱乐部、“三校”、户代表议事室、多功能室(政策知情室、村民议政室、宣传教育室、文化娱乐室)、电影放映点、体育健身点的建设。
五是健全农村商业便民服务网络。鼓励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和其他商贸企业,逐步延伸网络到各自然村设置代销站、点,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放心便捷的生产生活资料、农资、报刊书籍及各类便民代办服务,使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商业网络带来的便捷和服务。
六是优化居住生态环境。实施绿化工程,保护田园风光,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亮化村落,新建新村建设工程要配套路灯,村庄主干道力争安装路灯;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农户门前无杂物堆放,家中干净明亮整洁。
(四)抓基层打基础,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以“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实施“六健全一深化”,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党内民主集中制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作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镇村两级党组织要实现 “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继续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继续实行“党员底线管理”,对干部实行群众评议制度;“两委”班子做到工作规范化、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
二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完善村帐乡托管、委托招投标制度,大力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和重大村务决策群众听证制度,村务财务按要求公开到位。
一、农村社会治安防范现状 xx村行政村撤并建后,共辖16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寨,共 3092 人口。自 2014 年 5 月派出所撤并建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持续加大对农村治安防范的投入,组建了 35 个老行政村每村一名村警的农村治安队伍(原 xx 村和 xx 村分别聘请某某某、某某某作为两个老行政村的村警,分别负责 xx 和 xx 片区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配备橡胶警棍、强光手电筒等必备器材。村警每月定期开展突出治安问题整治,对于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整改,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从 2015 年开始加大农村天网
工程建设力度,在镇域边界主要通道安装了多个摄像头(xx村作为我镇通往省城出口通道,已经安装),有力的震慑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对公安机关的案件侦破起到了辅助作用。社会治安案件大幅下降,社会治安得到较大程度好转。
当前,也还存在农村自治组织群防群治功能弱化,防控工作形式重于内容,防控缺乏精准化,技防设施未普及,跟不上社会发展形势等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群众联防联治功能未发挥实际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过去只讲义务不计报酬的群防群治模式受到严重挑战,群众参与群防群治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原有的治保会、治安巡逻队等防范力量形同虚设,不能发挥维护农村治安稳定的作用。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也是导致群防群治工作较难开展的重要原因。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人防有时成了纸上谈兵,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真正发挥作用的治安防范体系。目前,xx 村 3 千人口中每年约有 1 千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妇幼,这些人受年龄和身体状况的限制,自我防范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法侵害。
2、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突出。留守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多由祖父辈照顾,成长中缺少
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日常家庭生活中实际履行监护责任的祖父母受年龄、身体、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或是不会管或是管不了,致使家庭教育缺位,失位。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部分留守儿童、闲散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弱,沉溺网络并染上一些不良习气,三五成群地纠结在一起,很容易想“歪点子”、打架斗殴、偷窃,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给家庭造成毁灭性打击。
3、基层警力严重不足,致使治安防控处于被动局面。镇党委、政府和公安派出所 2014 年撤并建后,很长时间内摆省警务室只有一名正式民警,13 个村警成为了整个片区社会治安管控的中坚力量,但村警因待遇低(2018 年以前是每月 1500 元)还要兼顾农业生产等,警力不足一直是困扰治安防范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农村警力量明显不足,在治安防范上存在死角死面,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在 xx 村,村联防联治未能发挥实质作用的情况下,2 名村警作为专门从事治安防控的人员,不仅要收集社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还要抓好本村重点信访人员稳控(该村信访重点人员多,占到全镇五分之一)等工作,工作量大,力不从心。
4、群体访和群体性事件频发。当前农村群体性矛盾多因林地、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权属之争引起。各种问题引发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增加,严重危害了农村社区
社会稳定,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物损失,还耗用了基层组织和公安机关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比如,该村群体诉求杨某某、个体诉求吴某某均曾多次上访,要求政府给予解决或到北京非访。同时,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法制观念不强,家族势力影响等因素,往往群体性事件“燃点”很低,一个简单的民事纠纷可能引发的就是背后两个家族、村寨的集体性械斗。
三、原因分析 1、党委、政府及基层党组织对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基层党委、政府和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重发展、轻稳定”的观念,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方的维稳工作存在思想重视不够、问题研判不准、解决办法不多。事物不仅具有普遍性,更有特殊性。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该区域社会稳定问题不仅具备普通地区社会稳定的共性问题,更有该区域例如宗族把控和主导群体意识、集体排外意识及宗族之间群体争议等影响社会稳定的个性问题。少数民族聚居地,容易出现群众敬畏宗族不敬畏法律;对涉及区域的敏感事件或社会新鲜事物、政策等,各级组织的人员无法真正融入和参与该区域的群体意识疏导;宗族之间、宗族与外族之间的群体矛盾频发等问题。
2、农村集体经济不发达,村委会服务管理功能弱化,村民自治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当前,我镇 90%以上的村(社区)是空壳村,以 xx 村为例,该村日常运转全靠上级划拨工作经费,自治形式大于内容,村民自治组织很难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无力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群众普遍缺乏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民普遍对村委会选举存在漠视态度,不参加或不关心自治组织“领头雁”选举工作)。集体经济的不发达,导致行政附属化倾向严重,村自治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有能力的人不愿到村委会任职。已当选的村干部想干事却常常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无奈空有理想和热情,却难以施展和实现,最后黯然辞职者大有人在。
3、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由于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农村法制教育较为滞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普遍不强,不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去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既搞不好自家安全防范又不愿配合基层党政组织开展群防群治工作,更不愿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哪家有了违法犯罪行为,有些村民往往看热闹,甚至幸灾乐祸看笑话,致使打击违法犯罪工作难上加难,特别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甚至出现宗族里面的群众因受制于传统陈规陋习影响,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操控集体意识、故意煽动对立情绪,发生集体对抗法律和政策等事件。
四、提升农村社会治安防范能力的措施
1、党委、政府及基层党组织要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切实把各项治安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保障综治及平安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强化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抓综治工作实绩档案,促进党政领导改变“重发展,轻维稳”的观念,特别是民族地方维稳工作的地位更为凸显牢固树立起“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坚决保证农村社会治安形势的稳定。
2、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自治能力。一是增强村级自治组织的生财能力,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自身利益休戚相关,集体经济发展好了,可通过发动村民多参加集体活动的方式来增强村民参与自治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推进了村民自治进程;二是选强配强村委会班子,严格按照《村民自治组织法》,把群众信得过、有能力、干担当的“领头雁”由群众选出来,只有这样,群众才能增强对自治组织的向心力和主人翁意识。
3、加强法制宣传,夯实基层巡防力量。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县、镇下派驻村干部、帮扶包保人和村支两委等人员力量,利用院坝会、帮扶走访等契机,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增强广大农村群众法制观念。二是充实农村治安管理力量,建立健全三级(镇、村、组)网格员治安防范网络,做到信息准确、反应迅捷、调处
及时,并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三是夯实农村警务建设,深化农村警务效应。做好警务保障,增加经费投入,充实基层派出所警力,增加“见警率”。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目前 xx 社区不仅强化了服务功能,增强了人手,同时警务室除了 1 名民警和 13 名村警,另加强了 10 各特巡警的力量。四是以技防为抓手,构筑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农村科技防范,加大技防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天网工程、综治中心视频系统等。开展“平安村寨”等平安创建活动。
4、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管理,开展警校共建活动。
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特点,对留守在乡的学生,学校履行好法制教育职责,并保持与外出务工家长的经常性联系,督促他们担当好子女教育的教育责任。同时,进一步发挥学校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进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机制,定期到校开展法制报告,以案释法,让农村青少年得到健康成长。
5、完善网格员工作机制,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是用好以自然村寨(村民小组)为基础网格的网格员管理机制,要求网格员坚决做到“寨不漏房、房不漏人、人不漏项”,扎实做好属地人口基础信息录入和管控工作。二是做好矛盾纠纷村级初调工作。充分发挥网格员、村警、村支两委人员、村调解委、县、镇下派帮扶干部等组织力量,对本
辖区的矛盾纠纷进行及时排查、及时调处、登记销号。三是要充分发挥镇级综治调解中心协调功能,把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民政办、国土所、农林水服务中心等力量整合起来,对一些村级初调初访案件难以化解的复杂纠纷问题进行联合调处。让各类矛盾纠纷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和减少“民转刑”案件及上访事件的发生,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如何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教育的服务功能,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是乡镇成人教育近年来面临的突出问题。近期, 我们对井研县分全等4个乡镇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办学成绩和面临的困难进行了专题调研, 旨在探索新时期乡镇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一、发展现状与问题
1.发展历程与现状井研县是一个农业县, 总人口42.3万人, 农业人口32万人。全县1982年成立成人教育学校, 成人教育教师主要从乡镇中小学校教师中抽调, 实行专职与兼职教师结合, 隶属乡镇与教育部门共同管理。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后, 将乡镇文化工作并入成人教育, 设立了成教文化专业干部, 归属乡镇和教育部门双重管理, 主要承担乡镇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近年来, 随着乡镇机构人员的精简和县级部门职能下放, 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已作为一个基层部门归属乡镇管理, 业务上接受县教育局指导, 从4个乡镇调查情况看, 4个乡镇都设有1个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干部, 其中:专职1个 (学校教师) , 兼职3个 (农技、林业、文化站) , 4个乡镇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学校都已并入乡镇农村社会服务中心, 没有专项办学经费, 工作经费与乡镇其他部门一起纳入乡镇预算支出, 没有专门的教学设施, 教学开展主要使用乡镇政府办公、会议设施。
2.教学模式目前, 乡镇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工作主要有4种办学模式:一是开展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 包括会议形式集中培训、现场参观学习等培训;二是依托涉农部门的农业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劳动、农民工就业等培训项目, 组织农民参与项目培训;三是依托各级职业技术学校, 组织普通教育学生参加职业技术教育, 实施普、职、成"三教统筹"教育工作。
3.主要成效乡镇成人教育在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 为农民掌握现代生产生活实用技术和知识奠定了基础;二是依靠农村成人教育平台, 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 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促进了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三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 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实施现代社会信息与科学知识的推广普及, 提高了农村社会生活质量和水平;五是向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同时, 开展各种文化娱乐等多形式精神文明教育, 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4.存在的问题从乡镇成人教育工作现状看, 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级各部门重视不够。由于乡镇成人教育内容与乡镇农业等专业部门工作内容相似, 乡镇更多的依靠专业部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多年来, 各级政府未系统研究部署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及发展规划, 成人教育主要职能被边缘化;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成人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少了;三是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质量、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教师专业不对口, 知识结构偏向普通教育, 缺少专业技术知识, 教师福利待遇普遍低于中小学教师, 教学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了乡镇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四是"三教"困难, 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等方面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特别是农、科、教在运行机制存在“各自为政, 各唱各的调"的问题。五是成人教育经费不足, 除正常的行政办公费外, 没有专项成人教育经费, 无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培训。
二、对策与建议
1.要深化认识, 切实理顺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 充分认识农村成人教育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致富、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观念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观念, 把农村成人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要建立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 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 教育、农业、财政、科技、文化、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 实行统一领导, 分口实施;二要整合乡镇行政资源, 实现农、科、教、财等有机结合, 保证必要的办学设备、办学经费和师资力量;三是探索建立乡镇成人教育的法人实体地位, 从各职业学校、中学和培训机构中抽调人员, 批准成立乡镇成人学校, 隶属乡镇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 实行校长负责制。
2.要准确定位, 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农村成人教育对象是谁、谁去办学、谁去授课?必须要有准确定位。要在办学机制上突出“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 把教育优势、科技优势和农技推广优势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和科技转化推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形成农民与成校、成校与企业、企业与新型农民之间双向需求、双向结合的新机制。
3.要务求实效, 主动适应新需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积极依托涉农部门培训项目的实施, 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培训工程”, 将成人教育办成具有“示范、培训、推广”一体化的学校。要围绕二、三产业发展, 大力开展农村劳务培训, 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 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增收致富。要加快农村科技信息传递服务, 通过现代化媒体和远程教育, 传播农民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急需知识和技术市场信息,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研活动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进行。2010年3月份,在全省9个设区市进行了小学品德教学和评价情况问卷调查,发出问卷9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25份,回收率85.6%,其中农村教师382份、城区教师343份。2010年3月13日,在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和七都中心小学组织了两场有近百位师生参加的座谈会。2010年11月底,还在福州组织参加义务教育农村骨干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专题研修班的110名学员,召开课堂教学专题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研活动,力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科学理论和先进理念为指导,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问卷设计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采取不记名方式,问卷题型为选择题46题、简答题2题。问卷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学校的教学情况和考试评价情况以及教学建议与要求等48个信息点进行基本信息采集。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收回问卷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在许多方面差距甚远,不适应国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绝大多数任课教师为兼职,专职教师极少
统计2010年3月收回的382份农村教师调查问卷,专职教师(含学校行政领导任课)仅20人,占5.2%;兼2门的教师有101人,占26.4%;兼课3门及以上的教师有118人,占30.9%。农村小学品德任课教师中,有的是学校领导,有的是班主任,有的是其他学科教师,他们的主要精力往往并没有放在品德教学上。更糟糕的是,他们中有的年老体弱,有的是不能胜任主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期待。要求他们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显然是很困难的。
2.没有开齐开足课程,周课时数缩水严重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对课时有明确要求: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3课时,三四年级品德与社会2课时,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3课时。但在收回的382份农村教师问卷中,学校课程表中品德课每班周课时数,回答安排3节的有235人,仅占61.5%;回答安排2节的有135人,占35.3%;回答安排1节的有5人,占1.3%。而实际上品德课程每班周课时数,回答3节的有182人,占47.6%;回答2节的有184人,占48.2%;回答1节的有9人,占2.4%。可见,福建省农村小学品德课程的课时计划,并没有真正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落实,存在被挤占或挪用的现象。
3.培训机会少、时间短,专业能力得不到发展
据统计,在参加2010年义务教育农村骨干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专题110名研修班品德学员中,曾经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多为县市区级培训)的有85人,占77.2%;有25人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新课程培训,占22.7%。骨干教师尚且如此,其他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情况更是可想而知了。座谈时我们了解到:制约农村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中,摆在首位的是教师工作压力大,其次是培训跟不上,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差,通识培训多,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地帮助一线教师掌握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农村小学,兼课老师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先天不足”,加上培训不到位,造成“后天营养不良”和专业水平偏低,难以适应教学要求,也就不奇怪了。
4.教研活动偏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
多数农村小学规模小、布局零散,学校没有教研组,即使有,也很少能正常开展活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能及时提高,农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化。许多农村教师对品德常态课缺乏认识,存在简单模仿和照搬他人的现象,影响农村品德课程实效性的落实。从图一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含集体备课组活动)的次数明显少于城区教师;从图二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校内教研,其中参加区域教研活动人数比例比城区老师少10个百分点。
5.许多农村小学品德课程评价滞后
许多农村学校对品德课程评价重视不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小学品德课教师教得如何?学校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学生学得如何?教师心中无底。仅仅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给自己留下的直观印象而给出一个等级或分数。有的学校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进行评价,但缺乏规范性,评价的措施有待完善。从图三可以看出,农村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正常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比城区老师少13个百分点;从图四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开展总结性评价的比城区教师少了近7个百分点;从图五可以看出,农村学校没有独立开展品德评价工作,有278人认为仅仅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占72.8%,明显高于城区学校。
三、思考和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建议:
1.加强农村学校教学常规的管理和督导,开齐开好小学品德课程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品德教材变漂亮了,教学质量却很少有人问津,在农村学校尤其严重。许多农村学校对品德教师的备课、上课等环节缺乏严格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常规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更不用说作业批改、学业评价等环节检查。品德成为可有可无的“副科”,課程在时间、师资和制度上缺乏有力保障,品德处于教学边缘地带。正如有的农村老师在座谈中所说,小学品德课还是“机动课”,“主科”语文、数学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便成了“替补”;师资配备随意,工作量不够,“品德课”来凑,“兼职”“百搭”加“流动”;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认真调研,加强监督和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按要求开齐开好。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小学品德课的重要性,把品德课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机构到位、措施到位。
2.增加培训机会,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最终落在任课教师的肩膀上,只有提高教师的素养,才能推动课程的健康发展。在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结果,更应该重视培训的过程和形式。每年进行的农村骨干教师专题研修班活动,要做好跟踪培训,保持学员的相对稳定,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支稳定的小学品德教师专职队伍。培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组织农村小学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各级教研部门应经常调查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及时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3.开展切合实际的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和连片教研
活动
在教学研究方面,许多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开展过正式的教研活动,农村小学品德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氛围;教研活动形同虚设,教学方法严重滞后,个别教师甚至把品德课上成语文、数学课。因此要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选拔责任心强、精通业务、有组织才能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以教研组为依托,认真制定教研计划,开展研讨活动,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可以采用先进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形式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人进步,全体提高格局的形成。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以一定区域内的相关学校构成共同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开学初制定联片教研计划,每所学校均出专题,出教师。可以邀请教研员参加,与会教师撰写心得笔记,有主讲人、发言人、评议人。要求参加教师均要发言,还请城区知名学校担任农村薄弱学校“牵头人”,开展城乡共建手拉手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还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同课异构”教研、“会诊式”教研等活动,改变以往仅由少数优秀教师充当教研主角,其余教师当配角的现状。
4.创新研修方式和途径,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技能来自实践,用之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的教学技能才会有生命力,才能经得起检验。开展结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教学实践研修,有利于农村教师从中获益。
如可以开展城乡教师“同课异构”活动,提高农村教师驾驭课堂的整体能力;指导农村教师分析、思考、模仿和借鉴优秀教学课例,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省、市教研部门要定期开展农村教师教学设计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为农村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指导农村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以促进农村教师的发散性思维,构建新的教學方式,将自己的反思成果写成文章。
5.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探索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农村教育现状社会调研】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10-15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11-11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06-22
对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10-18
个人社会实践总结(农村政策的调研)06-07
关于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方案10-15
新农村住宅现状调研07-09
农村电影放映现状调研10-30
关于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报告10-24
对当前农村社会治安及稳定情况调研报告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