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语文说课稿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爬山》语文说课稿(精选8篇)

《爬山》语文说课稿 篇1

《爬山》这一课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在爬山过程中,父亲教育儿子要克服畏难情绪,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

学习本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意思,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二是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三是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说设计理念:

本次研究课,我们上的是《爬山》的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

课标明确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课教学第一课时要以读通课文、理解词句,把握内容、巩固字词为重点,所以我们一致认为,这一节课要紧抓字词教学,引导读通文本,了解大概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为重点。我们把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放到第二课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不仅要扫除生字障碍,而且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具有主动阅读的愿望。本课的教学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学会自学的能力。

3、朗读感悟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法:让学生在读中学,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逞、崎、岖、煌”4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9个字。要求掌握的词有“煮熟、吹拂、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难点: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欣赏画面,谈话激趣,揭示课题,引起阅读期待。

阅读话题的建构,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抓住课题这个文章的眼睛是比较好的一种导入方法。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就是教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读通”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所以学习的开始一定要让学生读课文,自由读,放声读,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把生字划出来,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拼音读准,连成词后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从未见过的生词、长句子、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第三环节:学习生字、新词。

教材上的生字分两类: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要求四会: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联系课文理解字(词)意,在阅读和作文中会用。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知道意思就行了,不要求会写。会写的字是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自学,用自己的办法记住汉字,可以进行组词、造句训练,但要有重点的指导难写的字,不要每个字平均使用力量。

第四环节:再读课文,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四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学生学完生字后,老师可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长的多找几个同学读,其他同学当小评委,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是否流利等。遇到学生读不好的词句,老师可让学生停下来指导读,或范读,必要时领读,这样读下来,对课文的内容,整体的结构学生就能有个大体的印象了。

《爬山》语文说课稿 篇2

1.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略读课文, 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表现了大榕树的茂盛, 以及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 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 第一次着重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 第二次描写了鸟的动态美。文章用词优美, 语句精辟、简练, 是学生品味语言、习得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 我确立了如下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探究全文, 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了解鸟的天堂的特点, 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积累语言。

(2) 能力目标: (1) 通过自读批注, 继续培养学生有效阅读、多元感悟的能力; (2) 读中学写, 以读促写, 让学生习得抓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感知大榕树的美, 体会大榕树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策略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立足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这节课我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法。按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所遵循的探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全体性原则、民主和谐原则, 我安排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教学环节, 力求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去读书、思考、交流, 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穿插读、思、批、议、评、写等活动, 力求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 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设疑自探:

(1) 导入课题。

(2) 读题质疑。教师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3) 提示自学。出示自探提示,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自读要求: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默读课文, 思考问题:称此处为“鸟的天堂”主要有哪些原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读读、画画, 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伊始, 我就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然后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使他们不仅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而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会提问题、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最后以提示引路, 留足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 有效自学。教师随机巡视, 掌握学情, 为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解疑合探:

第一步:初步感知课文。

(1) 检查读书情况。

(2)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主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和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循序渐进原则来设计的。

第二步解读问题——感悟鸟的天堂的特点。

1. 整体感知

同学们谁能用自己话概括:称这里为鸟的天堂是因为____, 是因为____。

【设计意图】文章是一个整体, 引导学生解读应着眼整体性, 避免支离破碎的肢解文本。

2. 品味感悟——榕树的茂盛

(1) 过渡:说得好, 是因为榕树的茂盛, 是因为鸟儿的繁盛。一株榕树变天堂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结合图片, 大家闭目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榕树?

(2)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师随机板书:大茂盛)

(3) 这就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抓住榕树的特点来写的,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卧”“簇”“堆”“颤动”来感受榕树的大和茂盛)

(4)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自己感受读句子并背诵。 (课件出示语段)

(5) 小结:作者从枝干、根、叶具体描写了榕树大、茂盛, 体现它的静态美。

【设计意图】在品味感悟——榕树的茂盛时, 设计目的有三个: (1) 以“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为切入点, 以“疑”为线索, 以“思”为核心, 以“读”为策略, 让学生自主品读, 多元感悟大榕树的茂盛。 (2) 读中学习阅读的方法, 一读——观赏景物, 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 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 明了写法。 (3) 让学生及时背诵优美的语言, 把语言积淀落到实处, 为学生精彩表达做好扎实的基础。

3. 品味感悟——鸟的繁盛

(1) 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 没有看到一只鸟, 第二次再到鸟的天堂, 就不虚此行啦!请看—— (众鸟纷飞图)

(2)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鸟”的这一部分, 边读边入境想象:如果我就是这只画眉鸟, 我会怎样邀请我的同伴来这里做客, 来这里生活呢?请你以自己喜欢的一种鸟的语气写下邀请自己同伴的话。

(3) 写好后教师引导学生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交流。交流时, 要引导学生放飞思维, 个性表达;还要引导学生倾听评价, 以评促写, 评中得法。

(4) 教师小结:这部分作者抓住鸟的大小、颜色、动作, 突出了鸟的多、欢快, 向人们展示了鸟的动态美,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之道是读写之道, 即多读多写。因此, 在品味感悟———鸟的繁盛时, 就体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思想。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读中想象体会, 读后表达交流, 写出自己的想象, 写出自己的见解, 写出自己的特色, 从而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

再次浏览课文, 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请大胆提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审视文本, 再次质疑, 并随机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培养他们超越文本的意识, 保护他们探究的热情, 使他们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第四环节——运用拓展:

【设计意图】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为了实现课内外的统一,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项内容:

第一项是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从内容、思想, 特别是写法方面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项是我的作业我做主, 改变了以往作业总是由教师布置学生做的形式, 让学生自行设计作业,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能做, 并通过自编题展示, 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 调动作业的积极性。

第三项是教师补充题,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通过学习本课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利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把读写结合起来, 把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实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设计意图】总之, 这节课以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听、说、读、写为基点, 以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线索,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育才为本, 力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板书设计

树:大茂盛 (静)

鸟的天堂赞美

鸟:多欢快 (动)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篇3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说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说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说教学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说教学策略】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说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说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 篇4

葛店二小 陈勇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体验成长的快乐。本文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赞颂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和对人平易真诚的人品。文章的篇幅较长,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多,适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达到以读促情、以读促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文章中叶圣陶先生批改了“我”的作文,所以还可以学习如何修改作文。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文本鉴赏力,还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字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还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习叶圣陶先生伟大的人品与文品,懂得学习作文首先应学会做人的道理。

2、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法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对话式教学法和自学辅导法等教法,这三种方法穿插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在对重点词句的反复诵读中,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脉络。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添加批注,记下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四、说教学过程和设计理念: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

一、谈话导入;

二、试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个教学阶段,接下来是我对第二课时的教学的预想:(一)复习导入,设疑深入

(1)读题,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那么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呢?

(2)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道“我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那么是什么使我“模模糊糊懂得”的呢?让我们再带着问题来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的两件事是如何分别体现叶老的文品和人品的?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在于设疑,学生在接下去的学习总是带着这个疑问去思考问题,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二)自读自悟,各个击破

(1)要求:作品是怎么写的?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作家是怎样做的?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竞赛形式)

(2)交流:(作品:一丝不苟;作家:平易近人)

(3)引入:“修改作文”这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的?自读“修改作文”部分,用笔画出你找到的表现一丝不苟的句子。

a、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画像>>1,2小节修改稿。

b、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肖复兴呢?引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曲线。”

c、多媒体课件引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突出:准确,干净,规范,确切)(填空: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d、比较自改与叶圣陶修改的<<一张画像>>的第三小节,进一步体会“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出示投影修改稿)

e、齐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如春风拂面。”引入学“邀请作客”部分。

(4)自读“邀请作客”部分:

a、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用笔圈出你找到的词语,若能谈谈理由就更棒了。

b、交流:这次谈话给我的“感受”(多媒体课件)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在于理清文中的两件事情中作者所要表现的叶老的人品与文品,通过多次的设问,学生自读,自解的方式,达到以读促悟,促情的效果)(三)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1)释疑: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叶老的人品和文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知道了为什么课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重点解析:读题,让我们找出文中有关爬山虎的句子,再来读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再来感受体会那片爬山虎在“我”心中的形象。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在于把文章的托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揭露出来,紧紧把握住文中写爬山虎与写叶老的联系,体现了阅读教学注重情感体会的目标。)(四)总结全文,联系生活。

(1)写写你成长中的故事,并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

(2)收集名人的成长故事,说说自己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部分作业设计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了文中修改习作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有利于学生修改作文习惯的养成,课外阅读作业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五、说板书设计

文品(修改作文)一丝不苟────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邀请作客)平易近人───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项羽之死》说课稿 篇5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具体就《项羽之死》来说, 学生们在高一时已经学过《鸿门宴》, 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而《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的最后阶段, 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 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 表现了他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壮谢幕!至此, 项羽这个形象在太史公笔下得到完满的诠释。对项羽形象的赏析有助于学生赏析推荐作品中的西门豹和大铁锤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对于选修课程的“诗歌与散文”部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基于此, 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梳理知识点,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疏通文义。

能力目标:学会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诗歌与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品读诗人、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从悲剧英雄项羽身上吸取失败的教训,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项羽之死》是一篇人物传记散文, 因而把握作品如何通过颇具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项羽这一形象, 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而如何把握诗歌和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 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项羽之死》是一篇自主赏析的课文。因而在教学中, 主要采取诵读法、自主翻译法、小组合作法、拓展探究法。将分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主要采用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和质疑法、小组合作法。第二课时重在赏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把握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 主要采用比较阅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在难点的突破上, 引导学生结合史家的评论, 合作探讨并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 以造成多种不同认识交流和争论的局面, 充分利用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 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让学生自主形成有关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项羽之死》虽是自主赏析课文, 但篇幅较长, 也是《史记·项羽本纪》最精彩最荡气回肠的一幕, 因而课文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疏通文义和理清故事情节。分为四个步骤: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标注通假字。二是边读边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 大致疏通文意。三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就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义设疑、解疑, 难点词句由小组提交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四是理清文章脉络, 复述故事情节。而赏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放在第二课时。

导语: (多媒体显示项羽图片并配项羽生平的文字)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 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 《鸿门宴》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学生回答可能有———胸无城府、暴躁易怒、骄傲自大、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缺乏远见、缺乏政治头脑等) 这样的人是“英雄”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是”) 可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入给历代帝王作传的“本纪”中, 并且把他放在《高祖本纪》之前。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骚客讴歌项羽, 把他称之为英雄豪杰、西楚霸王。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咏项羽》诗云:“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的眼中, 项羽是“人杰”, 是“鬼雄”, 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本节课将通过《咏项羽》诗与散文《项羽之死》对比阅读, 来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按照教学流程, 整个课堂我预设了4个大问题 (问题用多媒体展示)

1.想一想:李诗评价项羽生时是“人杰”, 文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杰”?作者是如何塑造项羽的“人杰”形象的?

这一环节我将用吕良伟主演的《西楚霸王》中的一小段视频, 设置情景, 形象化地再现四面楚歌之际的“霸王别姬”。并提问:四面楚歌之时, 项羽惊而起, 起而饮, 饮而歌, 歌而泣。慷慨悲歌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项羽? (明确: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 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 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 哀叹时运不济, 诀别名骓美女, 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进一步提问:“多情善感”似乎不应是英雄所为, 项羽还能堪称“人杰”么? (明确: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处。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 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泣数行下”, 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的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 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而“东城快战”则尽显其英雄本色。)

三问: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 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明确:东城快战中, 项羽三次出战, 第一次他“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第二次“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第三次“驰, 斩汉一都尉, 杀数十百人”。这一段在对比衬托中, 太史公用精彩的语言、动作和场面描写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无人匹敌、气势如虹的战神———项羽。但快战之前, 项羽则放言“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表现了他的极端自负而不自省。)

概括:项羽的“人杰”形象———骁勇善战、多情善感。 (语言、动作、场面描写、对比衬托)

2.说一说:为什么项羽“不肯过江东”呢?李诗为什么说项羽死了也是“鬼雄”?

(明确:在“别姬”时“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 面对死亡, 却毫无惧色。“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 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 寥寥数语道尽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心声。“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敢”, 而是“不愿”。面临一线生机, 不是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 而选择了慨然赴死。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战场, 涤荡秦军。而一旦意识到自己对不起人民时, 选择了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才是一个悲剧英雄的本色。他死了, 也必为“鬼雄”。)

拓展延伸:结合文后四首诗讨论, 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呢? (可以评价诗歌的观点, 也可以有自己的新看法, 倡导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多媒体补充:易中天评项羽之死———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 项羽死得壮烈, 死得英雄, 死得气势磅礴, 惊天地, 泣鬼神, 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 为之洪波涌起, 浊浪翻腾。显然, 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 他的死, 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概括:项羽的“鬼雄”形象———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手法)

通过赏析全文,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总结项羽形象: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恨, 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 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骁勇善战、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而又极度自负之人。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 潸然泣下, 悲歌慷慨痛别佳人。以数十击数千, 当者披靡, 斩将刈旗。身处绝地, 杀人无数, 放言此天亡我, 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 善战之能激荡天地。乌江岸边, 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 实知耻重义之人。

3.比一比:李清照的诗歌《咏项羽》和司马迁的《项羽之死》都塑造了项羽的形象, 二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李清照的《咏项羽》给我们一个印象或者是结论:项羽是“人杰”, 是“鬼雄”, 他“不肯过江东”展现了人格的伟大。而《项羽之死》则通过具体描写项羽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项羽的英雄形象。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 说:“意喻之米, 文喻之炊而为饭, 诗喻之酿而为酒。”由此可见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a.诗歌的形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 散文形象着眼于具体逼真。b.诗歌形象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散文形象则更明白显豁。)

4.研一研:探究项羽悲剧产生的原因, 真如项羽所言“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吗?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多媒体补充太史公和刘邦、韩信等人对项羽的评价)

《爬山》语文说课稿 篇6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课文《美丽的小路》。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思路:第一是教材分析,第二是教学目标,第三是教学环节。【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鸭先生小屋前小路的变化及居住在附近的动物不同的感受,告诉小朋友要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有美好的生活。本文情境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小动物的语言、动作都富有性格特征和戏剧化的效果,非常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教学目标】

这堂课我想让学生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先、干”2个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其中如何抓住描写“美丽小路”的美与失的语句,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也是我在教学中感到颇为为难的地方。通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教学环节】

一、读题质疑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读题质疑,问学生:谁愿意来读一读?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带着自己的疑惑去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接下来,是识字教学环节,这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文中的生字较多,我主要利用课文的学习,分散到两课时或三课时中识字。识字方法可以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有效的方法识字。我打算选用以下的方法:

1、可以让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多读几次,读准字音。

2、还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大家认字。学生由于课外阅读,识字量不太均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识字量大的孩子充当小老师,不再觉得识字枯燥无趣,识字量小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认读,也不至于丧失信心。这样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自愿学习。

3、根据反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容易读错的生字。如:“净、推”等。

4、进行识字方法指导。可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字,例如:争取的争加两点水变成了干净的净。形近字比较法识字,如:堆积的堆和推开的推,千篇一律的千和干净的干。反义词比较法识字,如:后和先,快和慢。

5、最后,再把生字放回文中来读。让孩子在语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朗读课文,促进感悟

接着进入朗读课文,促进感悟的环节。这是学生本课学习中的难点。在童话、故事等内容中,不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

1、分角色朗读:

例如:文中有许多让小朋友感兴趣的角色,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训练朗读,体会每个动物的不同特点以及说话的语气。兔姑娘和鸭先生看到美丽的小路时发出感叹:“啊,多美的小路啊!”把“轻轻地”和“慢慢地”这些词与兔姑娘和鹿先生的所思所想结合起来,让学生想得更深,读得更真。

2、男女生赛读

让女生来演一演兔姑娘,让男生演一演鹿先生。赛读使得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学生更尽情地朗读。

3、表演读:

在理解了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将课文的5~7自然段来演一演。课本内容的表演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施展。我觉得这也是对语文内容最好的诠释,更是学生个人情感最好的渲泄。

四、指导写字 “先”和“干”两个字不算太难,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关键笔画,这样孩子们可以记得更牢。写字的时候还要注意时刻提醒孩子们写字的姿势等等。

教学反思:

“平抛运动”说课稿 篇7

在“平抛运动”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知 识.我所在的 学校是省 级示范高 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实验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基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均设置在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上.

为此,我准备了两组学生实验,这两组实验均出现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自主探索”中.

在教学设计“自 主探索”这一 环节,我先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目的是探究平抛运动物体竖直方向做何运动,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平抛运动演示器(平抛竖落仪如图1).实验之前,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四个问题:1.A、B球分别作什么运动?A球、B球,哪一个先落地?这种结果属于偶然还是必然?2.弹簧片形变量不同时,A球水平方向的位移会不同吗?3.A球水平方向v0不同,竖直方向运动会受影响吗?4.这个实验结论是什么?

学生在自主探 索,实验过程 中很容易 明确什么 是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轨迹如何,而且在不同高度的实验过程中,思考并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够明确A球竖直方向的运动与B球是一样的,故此,得出实验结论:平抛运动物体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第二个实验,目的在于探索平抛运动物体水平方向做什么运动.我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如图2,C,D是电磁铁.M,N是完全相同的弧形轨道,P、Q是金属小球,令AC =BD,同时切断电源,进行实验.在学生实 验前,我向学生 提出这样四个问题:

1.离开弧形轨道后,P、Q球分别做 什么运动,水平方向 哪一个小球在前?这个结果属于偶然还是必然?

2.改变AC、BD,仍然令AC =BD,问题1的结论又是怎样?

3.P球竖直方向的运动,影响P球水平方向的运动吗?

4.这个实验,结论是什么?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弄清楚P球水平方向的运动与Q球(Q球所在平面尽可能光滑)的运动是相同的,即平抛运动物体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自主探索”环节中的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平抛运动,从感性上认识了平抛 运动并且 在实验过 程中,已能把复杂的曲线运动 ———平抛运 动,分解为两 个非常熟 悉的直线 运动,完成了物理“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的重要思维过程.

教师进一步引导,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平抛运动.学生会列举很多实例.教师从受力 与运动关 系的角度,引导学生 总结平抛运动的条件、特点,运动性质.

“自主探索”“实例引入”使学生能够定性地分析平抛运动,但毕竟我们最终要实现量计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定量计算的角度认识平抛 运动过程.实验、实例中,物体运动 速度太快,教师应用多媒体,放慢平抛 运动的过 程,或应用频 闪照片,为学生提供具体数据.学生相互讨论学习,教师指导,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学生能够 计算出平 抛运动水 平方向速 度、竖直方向速度、合速度,水平位移、竖直位移、合位移的公式.

为了拓展学生对平抛运动规律的掌握,教师进一步问题式引导,对于一个确定的平抛运动(1)速度、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同吗?(2)写出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在教学设计“自主探索”“实例引 入”“归纳总结”三 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升华到理论知识,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最后,处理例题,将理论再 应用于实 际当中,在这一过 程中,教师注意规范学生的解 题格式和 步骤,促使学生 进一步从定量计算的角度认识平抛运动.

语文说课稿 篇8

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标“阅读”部分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多层次诵读课文,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及背景,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3、了解烘托、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海燕、高尔基、写作背景等资料,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以朗读为主线,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通过多层次诵读,探究课文的深刻内涵。

3、通过猜谜语、当翻译的活动感受象征手法,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象征、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人文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意图:

1、“美文需要美教”,本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个性化体验、艺术性创编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2、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所以我采取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和谐的桥梁,进行平等式对话教学。

五、课时安排:

课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掌握字词。课文阅读教学两课时。第二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完成作业。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自然地导入新课。

导语:如果在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

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海燕”的资料)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高尔基唱给“海燕”的颂歌。(板书课题、作者)

(学生介绍作者)

搜集和处理信息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查找课文有关资料的工作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能力。

(二)、多层诵读——感知课文内容(24分钟)

1、播放录音听读。

要求学生凝神静听,用概括性语言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或描述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从而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说感受和说画面的环节是学生通过听读之后再创作的过程。

2、分组合作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

(2)、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完成如下任务:

A、用——画出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找出暴风雨的变化,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

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

c、海上其他的海鸟面对暴风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圈画出关键词。并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用“面对暴风雨,心想:。”的句式说话。

这是课文研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里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起标题、补标题和揣摩心理的方法有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找出合适的词句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3、指导揣摩精读。

(1)、验收分组学习效果,指导朗读。完成部分板书。

(2)、《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

(3)、思考:暴风雨渐次逼近的险恶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体会写其他海鸟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一教学环节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通过指导朗读、赏析、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在感悟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的同时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对比反衬的写法。

4、角色对抗演读。(暴风雨vs海燕vs海鸟们)

起立诵读的形式,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性方式。依据上一环节的分组,动员学生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语气、节奏和情感上的变化。

(三)、难点突破——感受象征手法(10分钟)

1、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海燕》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

(1)、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2)、教师补充讲述发表过程中的小故事。

应该说时过境迁,学生对诗中“海燕”象征意义的理解颇有难度,而本诗教学时必须得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才能理解“海燕”的意义。在处于困惑不解之时呈现“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顺利地理解了海燕的象征意义。

2、作者仅仅是在描绘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场景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写到的一些具体事物都代表了什么呢?大家不妨把它当谜语来猜猜。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总结:实际上这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那就是——象征。

3、从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大家能发现“象征”是怎么回事,又具有什么特点吗?

(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意义。)

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用直接、机械的讲解,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探究活动中水到渠成的理解。

4、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下一个活动:当翻译!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1)、老师作示范:“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可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xxx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

(2)、请同学们选择其他相应的语句进行翻译。

极富创意的“当翻译”活动,把复杂的枯燥的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行为变成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无穷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探究过程。

(四)、拓展延伸,体验升华(8分钟)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而今,俄国的革命形势与百年前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就连国家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独联体(包括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的积极、勇敢、乐观的战斗精神在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暴风雨,又是如何战胜暴风雨并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

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的教学理念,完成了教学难点。

2、自主创编——仿句说话: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启发学生可以对课文中的对象说,也可以对现实中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搏击长空的雄鹰对屋檐下的燕子、青海玉树地震中救援人员对压在废墟下的待救女孩……)

在处理练习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让文本教育走向现实教育。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风云雷电:【xxx势力】

暴风雨(的变化):孕育—迫近—将临【革命风暴】烘托

高傲、勇敢……的海燕:渴望—迎接—呼唤【革命先驱者】对比

海鸟们:呻吟、飞窜、恐惧、胆怯、躲藏【假(不)革命者】象征

大海及波浪:歌唱、迎接、熄灭【人民群众的力量】

语文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样几个方面向大家详细的阐述我的这次说课的安排。

一、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是年级册第单元第篇精读课文。本文主要写了,表达了。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2、

3、

本课的教学重点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用情景法、引导启发法、朗读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并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配备多媒体课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展开,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法的分析,我将涉及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要达成2大目标。1,是通过学生 用心初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我主要在字音、字形、字义和长难句梳理4个方面给予重点指导。

在字音方面,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如:紧接着指名一名学生读课文中我指明的文段,结合句子学习生字新词,纠正字音。最后,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读音。

在字形方面,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字的结构,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归类识字。如,课文中的生字“木”字旁的生字为多数,较难写的字是“爽、杨”,我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上“——”,要求学生完成整个“爽”字的书写,结果学生意见不一,我相机在黑板的田字格里规范的书写这个字。

在字义方面,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查字典,查词语手册,联系上下文语境相机理解。培养学生的借助工具书学习的习惯。

2是在学生初读课文过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请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力求学生说准和完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相机梳理和板书,感知目标。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具体化的表达方式,分为以下的几步:

1、让学生着问题再读课文,请学生看问题(可以是课文的也可以的自己设计的问题),读后让学生讨论后回答此问题,我相机板书。

2、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句子可以自己设计),请学生说说读后感受。

3、分角色朗读,先小组准备,再课堂演示。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仅要在技巧上训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情感,所以在学生朗读探究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朗读的体验。例如,我用稍慢,沉重的语调或稍快,兴奋的语调引导学生读( )自然段。

4、师生共读课文,既达到朗读目的,又突显了每段的第一句,整体感知课文。

(以上的4点看具体情况而定,由自己设计)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最终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重难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和学习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树文明新风的主要内容。这组教材是“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有诚实、讲信用的父亲,有用自己劳动去维护个人尊严的石油大王哈默,都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将心比心》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本组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自读自悟课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明白了“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我任教的是来自各个农村的学生,他们学习勤奋,在课堂上表现活跃,性格淳朴,待人真诚,是懂事、有礼貌的孩子。但受地方语言的影响,课外的阅读量少,学生的表达能力差,如何从文本联系到生活,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将心比心》一文,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使用电子文稿演示文中人物语言和作者体会反复朗读,体悟文中人物的感情。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从网上搜集学生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宣传片——“心在一起”做为导入,贯穿课堂,营造课堂气氛,感染学生。媒体资源播发,生动地体现生活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行为,学生似身临其境,受到片中人物的感染,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本班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教学目标是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媒体课件情景导入、抓住重点语段品读、音乐感染等教学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我借助“心在一起”广告做为课堂的切入点,抓住重点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本课是独立阅读课文,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我适当引导他们从读中悟,从文本联系到生活实际,从而达到熏陶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入点,观看后向学生提出“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

在为两个小故事感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温暖”,理解“温暖”是一词多义,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温暖”指的是心中感到幸福,试着用“温暖”说两句表达意思不同句子。接着一起读读作者对这两件事情的体会——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能学生都谈到别人需要帮助时,自己该怎样去帮助。这时,我适当引导学生平时伤害别人时,是否能换位思考,体会别人受伤害后的想法。

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

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作家罗兰的名言: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读后,随着音乐“心在一起”响起,“世界那么大,只要我们心在一起”相信这段话、这首曲对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触动,会将联系到自己的行为中去,遇事将心比心,做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

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亲”、“护士”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的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将心比心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语文说课稿4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老王》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4单元的第2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杨绛通过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

二、说学情

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充分抓住同学生活环境特点和心理特点。现在的学生对于“xx”时期的情况了解较少,很难体会到当时人与人之间关怀的难能可贵,更难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借助这篇美文,让学生感受的社会情怀,关心身边的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词语,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为我的教学重点,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和谈话导入相结合的方法。由苏芮的《奉献》导入课题。这是一首奉献的颂歌,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进入课文主题。

接下来播放几张明星照片和相关资料图片,并谈话导入: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我会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接着,教师介绍杨绛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之后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很好的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还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接下来是细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的环节。

我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结合同学讨论、小组交流的方式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总结出本文主要写了老王的“苦”和“善”两部分,“苦”表现在谋生手段艰难,生理上有缺陷,居住条件恶劣。“善”表现在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身体病重,还要来谢恩。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接下来进入到疑难解析环节。我会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件事情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请学生反复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把握本文中老王老实善良、施恩图报的形象以及作者同情关心弱者的品质特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文情感的体悟,我会组织学生讨论并思考:怎样看待街边乞讨的人?别人向你乞讨会怎样做?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注弱势群体,并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面对不幸的人,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我们生活在幸福中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遇到不幸时,我们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请记住不要放弃每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作业:如果你是老王的邻居或者认识的人,你知道了老王的死讯后,你有什么想对老王说的?请写一段话。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内容即明确了文本的逻辑框架,又从内容具体深入解读了课文。简洁清晰明了。

语文说课稿5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二、教学目标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四、教学过程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很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的呢?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探究:一、这是怎样的草原?二、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语文说课稿6

一、说课内容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8课《阳光》。

二、教材分析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单从字面明白这句话的寄义,对付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大概会有肯定的难度。然而,课文以抒怀的笔调,先给我们刻画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盼望与优美──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美丽的图景,它让孩子们明确了这统统都是阳光的劳绩。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盼望勃勃的天下,让孩子们充实感觉到阳光的优美与名贵。

三、教学目的

1、了解12个生字,了解1个偏旁“阝”。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觉阳光的优美与名贵。

四、教学重点

识字和练习朗读。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五、教学难点

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六、教学关键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

七、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三)赏读课文,激发情感;

(四)回归整体,内化语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谜语。“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是什么?生:(太阳)。

师:太阳光有什么作用呢?(生:带来温暖,光明……)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阳光》。

2、板题,读题,8.阳光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阳光给我们带来什么。

3、看书中图。

师:在阳光的照耀下,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来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通过看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看拼音。

2、指读语文。

3、师范读课文。师:字音一定要读准,听老师读。

4、再读课文。师:再读一遍,看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得正确、流利。读完后,把课前画好的词读一下。(通过以上四次朗读,不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随文识字,以便于更好地产生定位联想。)

5、识字。

(1)读书中画好的生字词。

(2)师:我把这些字词请上黑板,看同学们还认识不认识。

yángxiàngjīnyěgèngmiàncháng

阳光像金子田野更宝贵河面长长的

zǎochénlājìnshuí

早晨拉开跳进谁

(3)说一说应该注意的字音。(引起学生注意)

长(cháng)早(zǎo)晨(chén)谁(shuí)

(4)读不带音的词。(考考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记忆程度)

(5)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同学之间互相提示,鼓励学生识字方法多样化。)

(阳→说结构,并教偏旁“阝”,像→形声字,金→一个人,他姓王,兜里揣了两块糖,野→里+予=野,面(面包),早→日+十=早,晨→日+辰=晨,也是形声字,拉→用手拉,进→说结构,区别近,谁,(谁的)。

(6)生字组词:(开火车组词)

(7)师生对口令:师说字,生说书中词。

6、师:下面自读课文,认字以后,相信同学们定会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词不离句,字不离词。这样使生字从文中来,又回到文中去,始终不脱离语言环境,更利于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第三个环节赏读课文,激发情感

1、齐读题目,并找出文中称赞阳光的一句话。

生: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1)指读;

(2)齐读。

师:阳光与金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金色,宝贵)

2、师:上文中去找一找阳光比金子更宝贵体现在哪儿?(以课文最后一句话为切入点,提出感悟全文的问题,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

(1)指生读。

(2)阳光照向哪里?(板书:田野,高山,小河)

(3)齐读。

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阳光给田野,高山,小河都带来哪些好处?

(2)生1:禾苗更绿了,师板:禾苗绿

生2:山上小树更高了,师板:小树高

生3:河面像长长的锦缎了,师板:河面锦缎

师:这时的小河什么样?(金色,一闪一闪,像缎子),(引导学生看图体会)。

(3)生选择三句之一来读,读出喜爱之情

(通过自读,指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内涵。)

学习第三段:

(1)指读。

(2)师:阳光给小女孩带来哪些好处?

生:带来温暖,送来光明

(3)指读。

(4)齐读。

学习第四段:

齐读这一段,师:阳光属于万物,万物离不开太阳。

3、说说阳光的长处和给人类带来的利益。

灼烁与温暖杀菌,植物生长,动物生存……

4、用一句话归纳综合。

齐读末了一段(板:更名贵)

第四关键回归团体,内化语言

1、读全篇(男女生接读)。

2、背诵全篇(写语言)。

3、演出全文(本身想象行动)。

(使学生再回到团体,通过背诵、演出,积聚语言,内化语言。)

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的内容去理解,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学生学习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习作作铺垫。

五、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六、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七、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1)用“湿润”“晶莹”造句;(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荔枝蜜》、《猫》、《斑羚飞渡》、《心中的鹰》等四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的作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重点信息,复述情节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交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3.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冰河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交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复述法: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让学生在复述中加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漂亮可爱的猫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很多同学家里都养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带给了我们无限的乐趣,正如有的同学说的“生活因你而精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段不一样的养猫故事,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二)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生字词,根据课文理解词语含义。

2.检查预习,用幻灯片展示生字和解词,要求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积极性,扫除文字障碍。

3.在此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记几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句子。

4.根据学生标记的内容,找不同组的几个同学分别复述这几只猫的故事,要求复述得简洁生动。

(通过两次不同的读,特别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抓住关键词,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品味感情

学生自行朗读,标记抒情议论性语句,让学生按小组完成这项工作,朗读与评说相结合,组内同学可进行补充。

(四)感悟主题

丰富的情感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缓缓流淌,不断积淀直至喷发,通过朗读、理解、品味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1.对挥舞大棒、妄下断语的我,你想说什么?

对“可怜的猫”你想说什么?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可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谈一谈,从而领会课文的主旨。

2.理解延伸

人难免犯错误,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或多或少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和大伙说一说。

(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时,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总结课文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予以肯定和补充。

感人的养猫的故事就到这里了,他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穷的,不光是可怜的猫,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可怜的人,他们不是被人们所注意,他们是卑微的、弱小的,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去关心这个弱势群体,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语文说课稿9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的故事。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根据课文内容,说教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联系插图,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猜猜生字的意思。如“观”“答”“别”“弄”等字可用此种方法;再看插图理解,例如“观”(看的意思),图中指谁坐在井底观天?(青蛙)又如“沿”,可以通过插图“井沿”理解。最后用检验字义。

识字是理解课文的基础,理解字义是识字的关键。通过“联系上下文猜义-看图解义-证义”是理解字义的一种好方法。

2.初读课文,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再让学生认真观察两幅插图,说出图意:(1)小鸟站在井沿上,望着井底。(2)小鸟和青蛙在谈话。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回答:小鸟和青蛙在说些什么?

“轻声读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观察插图”,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读回答”,这是第二次的读,既理解内容,又能概括主要内容。

3.角色朗读,辨别是非,揭示寓意。这篇寓言以话为主,引导学生同桌和分组分角色有表情朗读,注意标点符号的语气。再让学生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为了“天的大和小”)它俩谁说得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鸟说的对,从“飞了一百多里”看出;青蛙不对,从“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看出)然后讨论:青蛙错在哪里?(错在它生活在井底,看到的地方很小(有限),人家告诉它,它听不进去(很固执),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最后讨论:你读了这篇寓言想到什么?(有的人明明自己所见有限,还以为自己是对的(所见很广),这是不对的)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通过分角色朗读,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辨别是非,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揭示寓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识字、朗读、理解到揭示寓意,都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语文说课稿10

尊敬各位领导,老师:

我今天要讲的课是古诗《所见》。

一、说教材

《所见》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里的一首古诗。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的的朗读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I、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四、说教法

l、直观教学法: 2. 图文结合法: 3. 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五、说教学流程

1、看图听音乐,领会诗意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优美的音乐,教室班画两幅图。为了引导学生埋解古诗中前两句的意思,在学生朗读完古诗之后,我用多媒体展示《牧童行歌图》,接着提问: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画,上面都画有什么?你们都听到了什么?他唱的歌怎样?他此时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是牧童的话,你会有怎样的心情?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展开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口语能力。使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诗中,同时随机埋解“牧童、振、林樾”等词,口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板书这两句诗句,接着范读,小组读、个别读、全体读。从中理解诗意,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2、图音并茂,激发兴趣 我又用多媒体展示鸣蝉,你们听到什么叫声?相机理解“欲、捕、鸣、”的意思,口头说出“意欲捕鸣蝉”之意。为了再引导学生口头说出最后一句诗句的意思,我又设置了这样的提问:你们还听到牧童的歌声吗?这时他的表情、动作怎样?相机理解“忽然、立”。要是你们在场的话,会怎么做?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古诗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我先要学生听录音朗读古诗两遍,让学生学习专家的朗读技巧自由放声地朗读,鼓励学生主动起来朗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朗读。好的给予肯定、表扬,促进他们的上进心,加强他们的荣誉感。让个别学生扮演诗人配乐吟诵全诗,最后全体朗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从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受到大自然的陶冶。

4、古诗联想,开阔阅读 通过让学生从已知的古诗中找出和本文表达的情景相近的古诗,让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意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5、拓展思维,语言训练 流畅而有层次的语言表达是语文的训练的重点。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含,加以丰富的联想,最终目的是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

朗读是语文课不变的主题。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因此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初读--品读--悟读--精读--美读-赏读”这样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从读中品悟;在品悟中读出精彩;在精彩的朗读中读出古诗的美;在理解古诗美的基础上去欣赏古诗、品味古诗,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进而为生活创造美!

六、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课前我准备了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片以及生动flash动画,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完成板画也让学生深入感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对字的探究和词的挖掘充分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语言美;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配乐朗读让学生带着古诗走入意境,感受音乐来理解古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音乐美;flash动画的播放,使学生一下子走进古诗,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了可爱的小牧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课结尾处我设计了扩展阅读,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美”。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将穷人这一课简单的说一下。

一、说教材: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但是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如何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对话,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对文本的认识呢?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板书)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选择责任,选择实践良知,这是最重要的东西。选择爱,主动给别人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也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语文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内容

《观潮》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的课文以写景为主,本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书写“鼎、罩”等7个生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昂首东望等词语;

能用”逐渐“、”恢复“等词造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本科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我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析,那么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深层涵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因为本课是篇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多媒体,采用”创设情境法“、”图文结合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钱塘江潮来时宏伟的气势,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学法分析

学生将采用”情景探究法“、”讨论法“及”朗读体会法“,通过对图片影像的观看,感受和学习课文中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五、说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首先我采用设问的形式问学生们,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听说过或者见过钱塘江大潮吗?

然后,放录像让学生们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之后,请几个学生分别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亲身感受过这一奇观,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气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采用查字典等自学方式解决。

然后我找同学来大声朗读课文,并采用同桌对读的、抽读生字卡的方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新课标极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提醒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我让学生带着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这一问题来默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默读的时候要提高默读的速度,不要用手或笔指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课文脉络清楚,学生在初读基础上能很快理清脉络,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并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观看一遍录像。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们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观潮人的感受。

4.细读,品味感悟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重点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1.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江面平静)

2.潮来时,江面的景色什么样?在讲潮来时这部分时,让他们用笔画出描写潮来时的景象和声音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时联系生活经历,体会感悟,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我之所以设计如上三个问题,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时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四环节: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根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的关键词总结成为本课板书,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钱塘潮的特点。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的,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容貌,还在于心灵。

2、编写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认识居里夫人,了解她的事迹和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象居里夫人这样为科学献身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读课文,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居里夫人的外在美,了解到她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也能从语言文字中初步感受到她的一些可贵的品质,如坚强、刚毅、淡泊名利等,但是还是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走进文本研读课文,深入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特别是对她高远的追求,人生的意义的发现等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作为重点来研读。让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感悟到她的内在美,从心灵深处敬重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怀着对居里夫人无限的敬意朗读课文,读出对她的敬意和赞美。

(三)、说教学目标: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刻内涵,因此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感受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2、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对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有个初步的认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五)、说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课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潘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自由读、默读,个别读、齐读、快速浏览、师生合作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读中领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中指出,六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可采用品析词句法和感情朗读法学习本课,让学生运用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等方法,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老师带同学学习单元导语,明确本课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第二环节,老师从课题入手,引发质疑:究竟是怎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目的是一开始就抓住题眼,直奔主题。

第三环节,老师让学生能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同时,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美丽,分别是怎样的美丽。通过同学的交流,提炼出“美丽的形象,提炼美丽的镭,成就美丽的人生,美名永远流传”,并用这些词连成主要内容。这样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主要内容,学生水到渠成。

第四环节,老师让学生精读三四自然段,品味美丽的科学精神。这环节,老师分了三个层次,既让学生学习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写作方法。第一步,老师让学生读一读,划一划,从哪些具体事实感受到那份美丽。第二步,老师让学生找一找,作者用怎样的语言直接赞美居里夫人的美丽。第三步,老师总结作者“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就是用事实和直接赞美写在一起的方法。这样水到渠成。品味美丽的科学精神的方法之二就是朗读。教师采用了不同方式的朗读,特别是老师的引读效果应该不错。

第四环节,老师一句“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能跨越百年呢?”来制造悬念,引入下课学习。

语文说课稿14

教材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依次习作,也是依次不限定习作内容的自主、自由习作,教材对习作内容、方法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提示。到了中高年级,几乎每册教材都安排一次自主式习作,看似雷同,其实变化很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知识、能力、生活经验都相应地得到了增长。本次习作又是结合第二单元的主题展开的,感受童年生活情趣的同时,消除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心理。

设计理念

1、根据习作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特点,利用文本、音画引路等多种形式, 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乐于书写自己的童年趣事,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感受童年的乐趣。

2、创设宽松的习作空间,减少束缚,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习作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有创意地习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评改自信,让学生在习作、评改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4、重实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观察、思考,互动、交流,表达、赏析,评价、修改等自主、合作学习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高年级,知识、能力、社会阅历等方面都有了提高,但一提起写作文,人人恐慌、害怕。

活动设计

1、师生共同聆听歌曲《童年》。

2、“小小采访”——与父母讲童年(做个专业的小记者)

3、收集所有有故事或给你回忆的小纪念品。

4、每天将积累与心得或写或画下来。

5、收集与趣事有关的童年照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2、过程与方法

⑴、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⑵、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习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

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全体学生通过朗读佳作、优美片段,讨论交流习作中的优点与缺点等方式参与作文评讲。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各自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择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

教具准备

学生: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教师:准备好例文以及相关课件。

简要流程

激趣、指导、赏析、修改,具体分为七大板块:

谈话激趣,触发回忆

明确要求,简要指导

范文引路,

讨论写法

指导构思,有序表达

精彩片段,享受快乐

评议修改,完善习作

名言警句,课外延伸

语文说课稿15

【说教材】

《观潮》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说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

【说教法】

“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说学法】

根据材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也是如,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二、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学,抓住重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

(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三、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上一篇:职工业余文体协会管理办法下一篇:福建省镇规划编制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