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通用13篇)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篇1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感到难度较大,教学容易陷入困境,学生作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面对这一现状,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加强研究,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实施有效突破,提高作文教学成效。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开展了深入研究,重点针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困境及其突破进行了深入分析,大胆实践,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初中作文教学困境分析

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效率低下,这与多个方面因素有关,既有学生主观态度与学习技巧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阅读积累不足、缺乏训练的原因。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兴趣低下

学生提不起写作兴趣,是许多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共同感受,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其乐于写作,这也是作文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情感基础。

2写作素材匮乏

不少学生写作时,搜肠刮肚也找不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不知如何下笔。更有一些作文,语言干巴无味,情感矫揉造作,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写作素材非常匮乏,这与他们平时生活积累不足有关,也和缺乏敏锐观察的目光有关。

3阅读积累偏少

足够的阅读量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广泛的阅读可以培养语感,增加词汇语句积累,增进对文章手法的感悟。许多初中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老师也没有有针对性地带领他们开展文学作品阅读,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偏低,缺少文化底蕴,这对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形成了严重制约。

4写作技巧缺乏

有些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写不讲”或“只改不讲”,忽略了作文评讲和对优秀作文的赏析,学生的作文技巧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没有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加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没有能够充分突出重点难点,部分教师的作前指导类似于提要求,作文评讲未能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流于形式,不能一针见血、对症下药,因而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缓慢是不可避免的。

5训练力度不足

许多教师还是局限于每周两节课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安排课外强化训练,也没有能够将作文教学与语文综合体系融合起来,作文训练量偏少。写作文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都有一个熟能生巧、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缺乏一定数量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当然会比较缓慢。

二、有效突破初中作文教学困境的路径

1缓解作文学习畏难情绪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运用心理学知识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心理疏导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在一些片段训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我手写我心”的魅力,从而逐步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将其还原为一项正常的学习活动。

2指导积累生活素材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丰富素材。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从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避免在写作时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另一方面,笔者还指导学生将生活中所观察的素材,如人文反思、自然感悟逐步记载积累下来,以便于作文写作时随手拈来,运用自如。

3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词汇、语段和写作技巧,教师一定要重视日常积累,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首先,要让学生加大阅读量,凡是可以推荐为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刊物,都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发挥班级“图书漂流柜”和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增加学生阅读量。其次,在阅读积累上下工夫,要求学生摘录美文、撰写读后感,将“读书交流会”、“经典美文大家品”等活动坚持开展下去,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切实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为写作开源。

4强化作文技巧指导

教师要将写作技巧指导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抓手,要注重在阅读分析中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汲取写作的精华,使阅读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注重发挥示范作用,以优秀的习作为引领,让学生直观把握写作技巧,对写作领悟更为深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主评改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评改过程中得到锻炼、汲取经验,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有效路径。

5加大日常写作训练频率

作文教学离不开一定数量的训练作为巩固提高的基础。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加大训练量的方式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升,既强调技巧指导,又提供创作平台。除了每周作文课教学之外,笔者还专门开展了多写多练活动,既结合教学要求加大训练量,又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难点进行巩固训练。将学生作文中的难点与专项训练结合起来,可以加强作文训练的针对性,也能够让学生在专项活动中提升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难点突破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过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实际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积极打造务实高效的作文教学,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快速提高。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篇2

1.师资队伍力量参 差不齐。 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而言, 体育师资教学力量相对薄弱。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比例偏小, 无法满足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 部分教师没有能够强化教学方面的研究, 自己的知识能力滞后于教学需求。加上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工作方面重视程度不足, 没有将教师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这也是影响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重要方面。

2.教育教学秩序较 为紊乱。在部分教师甚至学校领导的 眼中, 体育学科属于三流学科, 完全没有语数外等学科重要。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 体育教学时间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学校甚至将体育课分配给相关的主课教师, 在复习或是考试前夕, 体育课的教学直接处于停顿状态, 完全让位于文化课的学习, 这样的状况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方面。时间的短缺、重视程度的不足, 让整个体育教学的秩序较为紊乱。

3.教学研究成效不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各种先进的经验模式较好地促进了教学工作。但是对于体育教学而言, 部分学校没有真正重视起来, 教研活动停留于计划, 或是在组织过程中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 只是简单地读一读教研类文章, 组织大家做笔记摘记, 完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资料, 而没有能够紧密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对教师的教学成效提升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

4.体育活动资源未能整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 除了课堂训练之外, 各种资源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较好作用。这些资源包括课外活动资源、健康知识资源等各个方面。有些教 师忽略了教学方面的深入研究, 忽视这些体育资源的作用, 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 也没有能够建立起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

二、关于有效突破当前体育教学困境的几点建议

初中体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困境成因是多方面的, 体育教师及学校管理层面应当重视对体育教学困境的研究, 将其作为难点进行突破, 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强化教师业务培训,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初中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有效性的高低, 学校应当强化体育教师培训, 建立起以专业师资为龙头, 兼职师资为依托的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要强化对教师的业务培训, 提升体育教学履职能力。一方面, 教师要紧密结合学校提出的培训计划, 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在观摩课、业务培训等活动中汲取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提升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水平。同时,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提供保障, 如推荐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体育教学研究活动, 鼓励教师通过在线学习、脱产培训等方式提高体育教学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体育师资队伍。

2.严格执行教学常规, 保证体育教学时间。教学时间的保证是有效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无权随意更改体育教学课程。因此, 在教学工作中应当牢固树立起课程常规意识, 从学校管理层到一线体育教师, 都要严格遵守这一规定, 不得随意挤占挪用体育教学时间。凡是应实际需要占用体育教学时间的应当履行调课手续, 并保证有同等课时的时间用于体育教学工作。学校要强化这方面的考核与考察, 将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纳入到教师个人业务考核之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障整个体育教学时间充足, 不被随意侵占。只有保证体育教学时间充足, 才能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3.开展体育教学研究, 发挥教改的促进作用。改革是促进体育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动力, 对于初中体育教师而言, 要牢固树立教改意识, 深刻研究新课程理念及其对体育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进行有效分析研究, 努力实践探索, 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研究。一方面, 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要充分发挥好自身在体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职能, 组织广大教师选取教学改革最前沿的课题及结合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 既要紧贴教学改革脉搏, 又要发挥研究课题对体育教学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作用, 在这样的研究中提高教学成效。学校应当有效开展体育方面的教学研究, 鼓励教师针对自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倡导大家对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回顾、总结、提炼, 上升到理论高度, 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工作。学校还应当针对体育课题研究、体育论文发表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考核规则和奖 惩要求, 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以此保证体育教学研究工作务实开展。

4.整合体育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体育教学工作而言, 除了课堂资源之外, 还有许多的优质资源可以整合起来,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教师应当做这方面的有心人, 积极有效地开展资源整合发掘与利用工作。教师可以整合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资源, 将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专门训练, 如开展足球、篮球、健美操等不同的体育兴趣小组活动, 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强身健体。此外, 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搜集大量体育趣味知识、健康常识、科学饮食等方面内容, 利用讲座、宣传栏等形式, 向学生灌输健康的生活理念与生活常识, 帮助学生纠正生活中的不良饮食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健康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 面对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 广大教师要强化分析研究, 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 从而扭转局面,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摘要: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主要面临师资队伍不强、教学秩序紊乱、教研效果不佳及资源整合不足等困境, 应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研工作, 整合教学资源并严格教学常规, 提升教学成效。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教学困境,突破方法

参考文献

[1]贾珍.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经验浅谈[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9) .

如何突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指导体系;阅读积累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在初中语文阅读文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现象致使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首先,学生在阅读训练时,读完文章不知道文章写的什么,或抓不住阅读的重点、中心,很被动的在文章中寻找阅读题答案,甚至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答案。例如,文中出现的“非常”一词,用什么词可以代替,就是近义词的问题学生却不明白。又如,读完文章,漫无目的的“乱”做题,等着老师讲解正确答案,对于阅读的理解、体会不深入,换一篇文章又不知如何下手阅读。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习阅读文章,而是以讲代读,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问题的分析强制性的“塞”进学生脑子里,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却学不会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被动的、死板的阅读题解题思路,阻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再次,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不够,阅读范围小、阅读量少、阅读质量不高。一方面,练习阅读受时间影响较大,多以短片文章的阅读为主,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和积累。另一方面,在练习阅读中,老师讲的多、学生想的少,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发挥,还容易造成课堂学习的自由、散漫,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建立、完善语文阅读指导体系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语文阅读又是语文读、听、说、写的汇聚,其内容多样、形式多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不能针对一个问题、一篇文章进行教学,而是要将语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融入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文章,通过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精要。例如:七年级上册,老舍,《济南的冬天》,一这篇文章为例,教学开始,先让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完后先不急于让学生进行答题,而是简单的提问,由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如:我们印象中的冬天是什么样?文章的冬天是什么样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带着心中的疑虑有目的、有方向的阅读,比较一下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效果,让学生逐渐的体会阅读技巧。其次,抓住重点字、词、句,寻找文章中心,发现和处理好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例如《济南的冬天》中,作者借景抒情表的是怎样的感情,采用怎的表达、描写手法。在“响晴的天气”中“响晴”一词,“慈善的冬天”中“慈善”一词,这些词起到了怎样的修饰作用,描述了怎样的冬天景象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句子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应该由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应多注意不同的修辞手法,文章都用了那些修辞,体现在哪里?再次,分清阅读文章描写的层次、顺序。《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他描写的景物的顺序是怎样的,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还是按照空间的顺序?

2.2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很多阅读题中,都会有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如文章中一些字的正确读音;对文章中一些字词的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含义、修辞手法等,这些题的得分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密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第一,要懂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阅读比赛(例如:看谁读的书多,看那个同学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强等)、开展读书奖励(如对学习上有进步、表现好的同学奖励学生书刊)、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采用格言鼓励学生多读书(如“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其义自现”等。)这些活动要取得效果,贵在坚持,不能走形式主义,要持之以恒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层次。第二,可通过课堂引导启发学生多读书,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可以向学生引申到我国的四大名著,向学生讲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中的精彩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半白话文的阅读增强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能力。第三,为学生创造读书环境,如设置阅读角;利用自习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多表扬爱读书的学生等,造成一种爱读书、多读书、好读书的气氛。培养学生认真的读书、思考着读书、理解着读书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发读书、自觉读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做好学生读书的把关工作,对一些有“暴力倾向”、“不良思想”、“积极趣味“的书籍进行清除,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结语

语文阅读理解对语文教学效果影响很大,还会影响到数学解题、理化解题、政治答题等方面学生能力的发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教师完善、系统的阅读指导为前提,通过讲解、引导、启发外等方式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破成绩约束,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终身学习为指导,引导学生突破阅读困境,走向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方向,为学生的持续学习铺平道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章,浅析初中语文各种体裁的阅读技巧[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2(09):79-79

[2]陈国娟,浅析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新课程:教研版,2013(05):152-153

[3]申君,如何提高初中议论文阅读水平[J],中学教学参考,2013(31):23-23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篇4

【摘 要】文学与美学从来是不分家的,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运用美学的观点来分析,尤其是对于诗歌、散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赏析更是必不可少。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语文基础已经较好,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学习语文已经不再满足于字面的分析,而是要从美学的角度去品鉴一篇散文。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分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新突破。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散文阅读 审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38

很多学生在阅读一篇散文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感觉整个人已经融入进了散文当中。但很多学生无法形容这种阅读中出现的令人陶醉的状态,只能用“优美”来形容这篇散文。事实上,这样的形容并不算错,很多作家独具匠心,写出了很多十分优秀的散文,对于这样的散文,也只能用“美文”来形容。其实这就是散文阅读的审美,即是在教学过程中从美学的角度对这类散文进行分析,将散文分析得更加透彻,学生也能更好的把握相关散文。阅读散文和阅读杂文、小说有很大的区别,支撑一篇散文的全靠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而小说却有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大量的故事。因此阅读散文也就成了学生的学习难点,甚至很多老师自身水平不够,对于一篇散文也难以完全把握,讲解水平也就值得质疑。一篇好的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几乎可以用“乌托邦”来形容,即其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把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所以同样一篇散文,每个学生的理解都不同。

一、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审美困境

(一)散文阅读的审美过程中老师的限制过多

在散文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相关问题,很多老师会提供标准答案,从而根据标准的答案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但实际上,文科类的大多数题目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只能作为参考。散文阅读的审美过程更是如此,审美即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那么对于一篇散文而言,每个学生的理解不同,他们进行审美的角度也就不同,那么得出的审美结果自然不同。但当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忽略学生的观点,而是将老师自己的审美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总是告诉学生,对一篇散文的审美分析就应该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并且得出的观点只能是无限接近老师提出的观点。更有部分老师并不会自己去进行散文的分析,而是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来设立审美标准,这样的教学就更加乏味。

(二)阅读中对审美要素的把握不足

何为审美,简单讲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分析其中的巧妙之处。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注重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意图的分析。然而事实上,作者在创作时很可能只是一时有感而发,并没有很复杂的写作意图,那么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就显得多余。因此在对一篇散文进行审美时,最主要的不是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而是通过散文当中的一些细节来进行分析。名篇之所以成为名篇,就是因为文中对细节的把握恰到好处,很多散文当中,对细节的处理很可能是经过作者的仔细斟酌的。比如“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佳话,虽然只是修改了一个字,作者却经历了许多次的修改,最终成为经典。散文亦是如此,文中的很多细节之处是经过作者反复修改得来的,如果能够对这些细节进行推敲、分析,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帮助才是最大。

(三)审美过程中缺乏个性

散文阅读没有固定的模式,对于散文的审美分析也不应该存在套路和标准。对一篇散文、诗歌的解读,会与读者的阅历、文化背景、内涵有很大的关联。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学生在解读文章时的感受和体??是不同的,老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想法。但实际上,当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忽略了尊重学生的不同的观点,对于学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甚至会批评。这就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上学生也不敢再有更多的思考。

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突破

(一)老师以引导为主,不给散文审美设定标准

同样一处风景,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同样一个微笑的表情,很多人认为是微笑,有的人却认为是嘲讽。这就是人的心性决定了对事物的态度。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对于任何一篇散文的解读,每个学生和每个老师的看法都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老师的阅历、知识都较深,老师在进行散文审美分析时想到的内容就相应的较多,也更加深入。而学生缺乏生活阅历,无法真正体会散文当中的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这些事对于学生而言,仅仅只能通过想象来进行审美。但无论如何,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每一种观点都值得老师认真对待。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以引导为主,不给散文阅读的审美设定标准。

(二)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细节进行审美

对于一篇散文的把握,最重要的不是散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更多的应该是对散文中的细节的把握。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中的散文,史铁生的文章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可能不容易掌握。但如果对其中的细节进行把握,同样也可以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比如文章中有一句话为“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句话在文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具体是出了什么样的“难题”呢,文章并没有进行介绍,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分析,直到后文的一个细节,这个“难题”才跃然纸上,其细节是作者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这园子这么大”,于是想到自己的母亲在园子里小心翼翼找自己的艰难。到了这里,文章的母爱、对母亲的怀念都得到了体现。

(三)尊重每位学生的审美观,强调个性化审美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的观点可能在老师眼中是比较幼稚的,很多老师因此不屑一顾甚至批评。老师要尊重每位同学的观点,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审美观点,老师也要予以肯定与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想法,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在对散文的个性化的揣摩之中得以提升。

三、总结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篇5

泽州一中的课改,从改课开始。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推进多年,但具体到一所学校,改变课堂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2009年5月3日,泽州一中从课堂入手,拉开了课改的帷幕。与别的学校在旧有课堂框架上的修修补补不同,校长李海勇的思路很明确,调整、补充、完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彻底改变传统课堂,必须从结构上改课。

教室里黑板多了起来,每个教室四周的墙壁安装了9块两米长的黑板,教室的名字更名为“学室”;教室里课桌的形式变了,6张桌子两两相对,放在一起,6人组成一个“学簇”(即小组);教师不再写教案,改为研制“学道”;学生不再写课后作业,改为课前在学道的引导下完成自学任务,做好课堂展示准备;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而是学簇团队展示的课堂。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学习是他们的天性。课堂必须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发展和主动学习为着眼点,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先学后教是基本的课堂教学流程。”李海勇这样解释泽州一中“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背后的理念。

重建课堂模式

在泽州一中人看来,“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又叫“一三七”模式。

“一”就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以问题及问题解决为一条主线。其主要载体是学道,学道是课堂的生命线,学与导都聚焦于学道,学和导同行,聚焦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特指自主学习课、交流展示课、演练反思课三种课型。特点是自主式、螺旋式、大课堂。所谓自主式是指在学道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知识,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然后带着问题和自学成果上课、进行展示。螺旋式即一节课的结束即是下一节课的开始,每节课的最后2分钟,教师要将新学道下发到学生手中,指导学生如何紧密结合课本进行自学,开启下节课,进入螺旋发展状态。大课堂即每节课除了有配套自习外,包括了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的集合,汇集了各种学习资源,能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七”是七个教学环节:学道导学—自主学习—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小结检测—评价反馈。

支撑起泽州一中“一三七”课堂模式的三大关键词不得不提,就是学道,学簇,学修。

学道类似导学案或学案,但又不同于学案,它是知识问题化的载体,是教学内容整体化的平台,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入口。它是在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以问题为起点,为学生自主和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而设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行动路线图。

学簇类似学习小组,但与学习小组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功能,它不仅具有学习的组织功能,还具有行政的功能和科研的功能等。其由6个学生组成的,是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最高效的管理“细胞”,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共同体。

学修即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培训。泽州一中除每周对师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10多次外,还经常引进专家的培训,或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等,通过不同的培训学习,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提升教师。

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新课改推进中的教育学概念,甚至传统的教学概念也被一一打破。将原来“教”字打头的名称改为冠以“学”字打头,如学务处、学导处、学研处、学源处、学勤处、学统处等,教室更名为学室,教师更名为学师,甚至课代表也被改为了学科代言人,等等。

这些在别人看来“瞎折腾”的行为,在李海勇看来,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指向只有一个: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重建课堂模式的个中甘苦,教师们的体会尤其深刻。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编制学道。学道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线,无论怎样的课型都离不开学道,学道的质量关系着课改的质量,但如何编制出符合学情、适合需要的学道?

高二生物教师郝晶晶就经历了学道从1.0版本不断升级到3.0版本的全过程。“2009年我们编写的1.0学道,‘问题’意识不够清晰,多以填空、选择题目呈现,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培养没有什么影响。”这样的学道发下去,自然遭到了学生的“抵制”,于是有了后来的升级版学道,但就是2.0版本学道也被学校很快放弃,因为“虽然注重了问题引领,但都是一些低水平的问答题”。

正是在这样不断推倒重来的过程中,有了编制学道的六大原则:一是课时化原则,即做到一课时一学道。二是具体化原则,即要具备指向性、操作性、标准性,因为学习目标是学道的灵魂。三是问题化原则,即把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问题点和能力点。四是参与化,即在学道设计编制过程中充分创设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激发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五是方法化原则,即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甚至“授人以欲”。六是层次化原则,即编写学道要有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

如今的郝晶晶,再不是当年只会把课本上的习题转移到学道上的新手教师,真正在编制学道的过程中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

有了学道,才有学道导学、自主学习、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小结检测、评价反馈7个环节的陆续展开。

在泽州一中,课是倒着上的,每节课最后两分钟,教师会迅速收起旧学道并下发新学道,“点火”启动下一节课,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指出学道重点思考问题和完成要求等。这就是学道导学。

课前、课后、自习:学生自主学习,这是第二个环节。

课前5分钟及课上1分钟:学校出台候课制度。课前5分钟,校园会有提示广播响起,教师到学室开始组织学道点评,延伸至上课后1分钟。这是第三个环节学道点评。

接下来,在学道点评后的29分钟内:教师先是组织学簇展示,在学簇展示的基础上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分配学室展示任务或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室展示,在学室展示时,学生在质疑对抗中,深入理解、运用、巩固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簇展示和学室展示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学习情况、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等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穿插、阶段或整体评价。在这一时间段,课堂的第四环节学簇展示、第五环节学室展示、第六环节评价反馈便完成了。

课堂30—35分钟内:教师集中对难点疑点进行精要的释疑,并对整节课进行小结,提纲挈领,由分到总。

从这7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中可以看出,在泽州一中,教师只在某几个步骤中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课堂真正的“主角”是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前上课就是自己一个人讲,以为学生明白了,其实后来拿到考试卷子才明白,学生没有明白,师生想法协调不到一块儿,所以教师角度代替不了学生角度。”高二年级化学教师李玏1996年来校,一度对学校的课改有抵触情绪,现在却是坚决的拥护者。

“学生角度”、“学生意识”正是泽州一中课堂的最大特色。

传统课堂的时间和流程是:教师讲→学生练→学生问,“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对课堂时间作了调整,每节课最后2分钟,教师“点火”启动下一节课,学生利用课前、课后、配套自习依据学道完成自学,这样时间一调整,新课堂的流程就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展示学习→教师解疑”。

小小的时间变革,达成了学前置、导前置、问题前置、解决问题前置的目的。学生先学,教师辅之以导,经过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实现了学生个人学习问题前置,每节课学生都是带着思考的问题走进课堂的,这样先找“的”,再放“矢”,学生上课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都得到提升。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痼疾得到有效遏制,角色变为学习的评价、引导和合作者。学生互相检查学道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传统学习方式变为合作、讨论、探究、展示、质疑、交流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教亦学,学亦教,教为学,学为教;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

“以前,一节课要我自己讲,用不了30分钟就能解决问题;现在50分钟都下不了课,学生的问题太多了,千奇百怪,想都想不到。”看似对学生埋怨,实则是李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欣赏。

“课堂教学必须是互动的课堂,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实践和交流中。要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李玏说。

为了调动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教师赵卫中在自己的课堂上提出了“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的地方”、“给我一次机会,我会给你一份惊喜”、“展示的机会和生命中的机遇一样,抓在手中当仁不让方能成功”、“合作!合作!合作!没有输家,只有共赢”、“让激情燃烧成为我们的学习状态,让精彩展示成为我们的学习方式,让纠错反思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

这样的激励性的横幅和标语刺激着每个学生的眼球和神经。每个学簇所分配的小黑板顶部由学生每天更换着不同的内容,不仅是对自我的一种激励,更是学簇精神和风貌的展示。

如今,再去看学生学习的场所,每一个班级的外墙上都设有班级展示台和一块小黑板。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有班级目标,学师长寄语等内容。小黑板用于各种活动的班级宣传,也是一个班级的代言牌。走进教室,学生分为9个学簇,每个学簇6—8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聚拢在小黑板前,进行学簇展示,进而围绕一节课重难点进行学室展示,展示过程中,学生质疑、对抗,教师点拨评价,人人都参与到了“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的学习中来。

这样的课堂,“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改变的是学习状态。正如高一年级学生陈鑫英所说:“心态好了,才有好成绩。”

在创新模式中发展

改革没有停止,2012年,泽州一中的课堂再次创新。

“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正如其名字一样,是不断螺旋向上发展的。

“放大了学生的展示,课时不够了怎么办”、“一堂课7个环节,教师稍有不慎,就不能完成”„„

虽然,李海勇不断提出,课堂40分钟,有些环节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时间框框,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作出一些调整和处理,关键是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和高效。但面对高密度、大容量的课堂节奏,一些年轻教师显然难以适应。

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李海勇动起了“大单元教学”的脑筋,这是基于整体化学习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思想,即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学习。

“这就像修理自行车,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才能拆了再装。如果只给一个零件筐,修理者根本不知道从何修起。”李海勇打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他看来,学习必须是一个“整体—碎片—整体”的过程,而教师的作用就是,重构符合教学实际的新知识系统,让每一个学生知道每个零件的作用。“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知道学习的目标,而不是最后才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使课堂内容无重复,教学环节更紧凑,课堂内容达到高效。”李海勇说。

经过不断研究,“大单元教学”课堂模式确定了。新的模式已经突破了之前的自主学习课、交流展示课、演练反思课3种课形,采用思维导图、研读文本、问题探究、拓展提升、测评反思等五种课型。

以思维导图课型为例,就是为曾经的学生自主学习定标,即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将本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大致了解完整的单元内容,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然后进行实施。这就是“先见森林”的学习方式。

“思维导图非常管用,我不再像以前就是死记那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我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翟路杭充满自信。

加入了“大单元教学”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也让教师尝到了甜头。

“以前觉得思维导图就是负担,现在我们越来越觉得它非常管用。”郝晶晶坦言,自己也在领着学生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有了知识的整体观。

改革依然在继续,“组组通”、“走班制”,泽州一中的课改之路不是完结时,而是进行时。

“课改首先解决的是学生厌学的问题。‘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最大的亮点,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二是减少了厌学情绪,当学生在展示中角色转变为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者时,自己的观点受到关注,能力得到肯定,心理得到慰藉,因此,看得更仔细了,听得更专注了,练得更认真了,想得更深入了。三是学生会学了。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充满争辩的火热气氛,发言逐渐变得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这样的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与同学、老师一起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变得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摸索知识规律,进而促进了学习的有效、高效。”教师张前亮如此总结。

突破的初中作文 篇6

校运会的第一天,就有我的比赛项目:一分钟投篮。我怀着“重在参与,力争奖牌”的目的去参加比赛。 一到检录处,我便开始有点儿胆怯了。心想:哎呀!全都是“高手”!个个胸有成竹的样子,这奖牌也许要与我无缘了。“6231,刘晨昕!”裁判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思路。“噢!”什么?我被排在第一个出场?怎么会这样!毫无目标,叫我怎么发挥啊!而且第一个。唉!说不定我是第一名呢!当然,是倒数的!我的信心几乎减到了零。

火红的太阳“烤”得我汗流浃背,焦头烂额,心里紧张得直打鼓。不住地责备自己:“哎呀,刘晨昕呀!你猪鼻子插大葱装什么象啊!还夸下海口力争奖牌,到时候得了最后一名,那面子可就丢大了!”

“第一个,6231,开始比赛!”裁判员说道。我拿起球走到篮下,身后传来了同学们的加油声。望着高高的篮框,我倍感亲切,心想:这不正是我熟悉的篮框吗?我曾在这下面练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呀!我这么没信心,就先放下党和祖国不说,连我自己都对不起!至少,我在别人眼里,也是有点儿本领的呢!想到这里,我突然信心倍增,示意比赛可以开始。只听“都”得一声哨响,我手中的篮球蹦了出去,“唰”地一下直入篮框。我眼疾手快,上前一步,把刚从篮框里“出来”的球又“抢”过,快速投篮。接连中了6、7个。可由于急于求成,接着好几个球都没投准。但在同学的“指点”下,我又及时调整节奏,连连进球,最终成绩是14个,令在场所有对手惊叹。在紧张的气氛中,我看完了比赛,出“我”意料地拿到了这枚金牌。同学们为我欢呼,我更是高兴得“说都不会话了”!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篇7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 深受排挤的“历史现象”。

因为初中历史的“文科”身份, 所以许多学校在课时的结构安排上表面合理, 但是实际执行起来还存在打折扣现象。有的历史教师要么是兼职要么是半路出家, 专业出身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还有, 学校支配资金本来就十分有限, 为了“维持生计”过日子, 许多学校只能把有效财力投运到所谓的“主课”上, 对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不够重视。虽说不少学生喜欢历史, 但由于书包“减肥”迟迟不见效果, 课业负担太重, 要想让他们轻松地爱上历史实在不是简单的事。

2. 陈旧落后的“历史现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张嘴巴”的“四个一”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简单而直白、枯燥而无趣的现象, 培养学生史学兴趣, 情感爱好、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增强进取意识和动力, 积极参加县外交流或学习, 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及其标准, 创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警察”角色和传统的“三重三轻”教学方式———重课内轻课外、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 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效。

3. 片面简单的“历史现象”。

现行评价机制通常采用“一纸论英雄”方式, 它只能片面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诸如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非智力方面却不能作出太多的评价, 这种考核方法过于简单化。还有, 教学考核比较重视检查知识性目标完成情况, 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状况兼顾甚少, 考核范围显得简单而不够全面, 在新课改中应逐步予以完善。考核评价除了要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还应当注重发挥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激励学生更加热情更加理性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而“一刀切”考评机制的激励性作用不够明显, 根本无法体现上述要求。

二、策应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措施与创新

1. 充分认识和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规范办学行为, 推动常规性历史教学的深入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气质养成期和各种价值观形成期, 是多种学科发挥教化的黄金时期。这正如一个人的茁壮成长需要全面营养, 偏食废食都不可取。历史这部鲜活深厚的社会教科书, 具有极强的教化社会和滋养精神功能, 是人类鉴往知来、谋取发展的科学动力。这就是说, 历史学科是一门教化性强、极具生命活力的学科。比如, 从“中华文化的勃兴”到“昌盛的秦汉文化”, 从“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到“辉煌的隋唐文化”, 从“灿烂的宋元文化”到“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自然会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而明清经济的“闭关锁国”和大半部的清朝屈辱史则能让我们深刻感悟到“落后挨打、弱肉强食”的社会规则, 等等。因此, 初中历史教学应得到不断的重视、规范和增强。

2. 与时俱进、加大创新, 丰富和优化教学艺术, 用形神兼具的教学形式彰显历史学科的活力与魅力。

教无定法又教无常法。广泛而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为历史教学增加丰富信息, 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生动性, 有利于调动历史学习积极性, 提高历史教学质效。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等内容时, 教师可以截选相关音视资料的精彩片段进行播放, 生动精彩的演示, 既有助于激发学习情趣, 又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学活动, 如多组织开展“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活动, 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历史, 培养他们的历史情感, 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历史知识、生成认知能力、掌握学习技巧、构建知识框架, 激发情趣、激活志趣, 指导学生进行更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帮助他们由“乐学”到“会学”、由“会学”到“学会”转变, 努力增强历史能力与素养。

3. 尊重个性差异, 完善考评机制, 在力求全面、客观、公正的同时, 注重发展激励性评价与能力评价的标准内涵。

学校教育拒绝“选择”, 更不容“淘汰”。在教育教学或评价时, 要正视和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努力把智力因素检测与非智力考评结合起来, 把知识性目标检测与综合能力 (如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考评结合起来, 把眼前内容考评与发展性内容考评结合起来, 把客观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结合起来。总之一句话, 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是历史教师个人, 都应该力求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优化方式方法, 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历史教学环境, 把振兴初中历史和提高教学质效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工作,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 有的学校对历史教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效率低下已然成为无可争辩的普遍现象, 致使历史教学处于困境而难以突破,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 立足困境加大引领教育力度, 创新理念增强历史教学魅力, 是改变冷遇、打破历史沉寂的根本方法, 也是学校教育和历史教研者应尽的职责、义务。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突破研究

初中历史课程是初中教育的基础之一,培育影响着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与视野。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与教育理念的转变,原有的初中历史教育思路与方式正面临着挑战和困境。因此合理改进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局限,避免给教师与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是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教育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将在本文就困境与突破措施做两方面的分析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所存在的困境问题

(一)历史跨度广学时少,学生难以理解

初中历史是一部全球性的通史课文,对古今中外的岁月事件的交替变更用六本教材进行描绘与阐述。但中外历史体量庞杂时空跨度大且史学信息量蕴含丰富,仅靠固有的教学课时教师无法细致详实地为学生进行知识上的讲解,而为了赶上教学进度的笼统讲授方式又让学生难以理解,影响其对历史知识的的消化领会。教师受限于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只能对知识点进行概述无法展开讲解,而学生也受制于教师的讲课深度无法对课文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技巧与水平。

(二)历史教育观念落后限制学生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看重学生应试技巧与成绩,学生历史的好坏全凭考试成绩决定,忽视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唯成绩论的教育观念将学生分为成绩上的三六九等,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一些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将历史学习理解为单纯知识点的记忆,不再重视历史学习与认知方法、观念上的培养。

同时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教师说,学生听”的层面,只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让其主动参与进学习活动中。学生因此感觉课堂气氛沉重知识索然无味,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影响历史学习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与能力也得不到开发与成长。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方法研究

(一)强调教学的策略性,实行合理科学的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课时与教学进度的冲突,即繁杂多样的历史讯息与学生有限的课堂理解消化时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有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历史教学中讲求知识与时间的协调,进度与信息的统一,在二者的平衡中找到历史教学的新途径。

具体而言教学的策略性需要教师在学期授课前制定精确合理的教学规划与设计,其思路不仅应看重知识的传授度,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所能得到历史水平与潜力上的开发,即学生在课堂讲解中以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基础,领会摸索出的历史学习与认知心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思考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比如在设问中尽量避免使用“是什么”一类单纯知识点记忆考察的提问,而要多用“为什么”“会怎样”之类的引发学生思索的疑问,激发学生思维上的活跃与积极性。例如,对司马迁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个知识的考查可以从名言的记诵转变为提问学生:“对照他与屈原的经历与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让学生去思索二者的经历与思想,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既锻炼了学生知识点的记忆,也深化其对古代高尚品性之人的认知。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讲学方式的策略性,在有限的课时中注重知识传授方法,将知识点最大限度地引导给学生并为其理解。比如课前让学生做充足的预习,减少教师课上对诸如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之类固有易记知识点的论述时间,为教学中历史信息的展开阐述留有余地。有目的、有梯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讲授重点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课堂知识,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视野。

(二)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主动求知精神

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当今对教学理念的认识中,“学生本位中心”的观念已愈发被广大教育者接受与推广。该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但主体不代表主导作用,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发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式上的主导功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知识理解领会上的主体。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探索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求学中,调动思维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在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划分为小组,进行相应的团队内部讨论,学生在辩论交流中来深化自己对该历史人事的认识。比如以八年级下册的香港、澳门回归意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香港、澳门回归意义新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让各个团队自由发表归纳出的看法,引导学生主动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给全班同学,教师及时予以评论纠正,在讨论沟通与表达中启发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探知意识与积极性,并带动学生对历史发展变革的兴趣,优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学困境的突破,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措施上进行适宜于课堂与学生的转变制定,也离不开学生主动对历史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只有教师、学生共同进步,转变教学与学习上的观念,才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丽军.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困境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19:68-70.

[2]姜万智,鄢旭.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问题突破方法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8:140.

突破土地制度困境 篇9

突破土地制度困境

摘要:中国在土地制度、房地产、城市化问题上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不能避免,因为中国的发展成本已经是全世界最高的了,这是相对于中国的`人均收入来说的.在美国这样一个经过200多年经济增长,资本、劳动力、土地都已经相当多的国家,房价与收入的比例是3-6倍,而在中国,基本上已经变成十几倍、二十几倍,这取决于你在哪个城市,这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作 者:作者单位:期 刊:农产品市场周刊 Journal:NONGCHANPIN SHICHANG ZHOUKAN年,卷(期):2010,“”(5)分类号: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篇10

作文写作一直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每每一提上作文课,学生们都望而生畏。且不仅是学生畏惧,老师们也不好受,常常是努力付出不少,收效不见多少。因此作为课上就经常出现老师抓头发、学生咬笔杆的尴尬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通过在农村执教多年,我大致总结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阅历不足

农村小学生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见得少、听得少,大部分学生生活圈子单调狭窄,很少去经历一些新事物,接受新思想,因此写其作文来,往往千篇一律,常常出现雷同或重复,大多数属记流水帐。学生作文完全是在一种脱离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况下,拼凑或抄袭而成,让人看后啼笑皆非。这样的作文根本就达不到提高的目的。

2、阅读不足

农村学校由于缺少阅读书籍,学生阅读量根本上不去,一些学校的所谓“阅览室”根本就是个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而靠家庭阅读往往很多家长又没这方面的意识,觉得作文写不好那是老师的责任,本来就写不好了,还花钱买那多“闲书”干嘛?总总原因使得农村小学的学生书籍阅读甚至不足城市学生的一半,知识面不广,词汇量又少,视野不开阔,写作内容往往就是刻意模仿课本或者一些作为书里的素材,假话、套话,屡见不鲜,使得农村学生写作能力越趋萎缩。

3、实践不足

农村小学的学生往往就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很少组织校外活动,学生除了看看电视,帮家里干点农活,也很少参与其它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封闭式作文训练下行程的思维局限,时间久了学生们自然也很少积极去主动接触生活,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总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缺乏了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作文就像失去了源头的死水,写出来的东西苍白无力,毫无生趣。

通过总结以上农村作文教学中三方面的不足,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是客观存在,只能交由社会发展进步来逐步解决提高。但我们也不能把一切都交予时间,利于一切可以利于的条件,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做一些方面的转变和改善。根据我在农村多年的执教经验,我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观:

1、自然而然

农村学生或许比不上城市学生条件优越、见多识广,但我们也不是一无是处。优美的自然风景,浓浓的乡土气息,活泼的田野生活,这都是学生们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只是我们常年身处其中所以有些麻木罢了。城市学生可以参观动物园、科技馆、纪念碑什么的,而农村的学生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虾、捕蝴蝶、逮蝈蝈,这些也是城市学生无法接触的野趣。更何况农村周边植被丰茂,动物繁多,学生们在跟随家长下田的过程中早有接触,只是我们缺少一颗发现美的心,不能把这些野趣风光变成多彩的生活感受,并最终在作文里表达出来罢了。因此农村作文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去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最后表达大自然,让作文写作不再是硬着头皮凑字数,让一切转变的自然而然。

2、日“记”月累

学生们在整体的写作布局上一时无法把握到位,这个时候就要从一些观察片段开始练起,也就是要重视日记的作用。上面说了,农村生活也不是一无是处,照样多姿多彩,因此教师就要学会让学生把平日里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点点滴滴亲自把它记录下来。并且无论写什么,都不能笼统的概述,力求具体实在。只有这样东西才是最感人的,也只有这样的练习才最能达到锻炼人的效果。让学生们从小就学会从去自己身边发觉素材,从小事挖掘意义,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这样的基础训练,学生们再写成篇的作文时就不会再觉得无话可说了,而是当做一件快乐是事情来做。

3、生动活泼

改变以往总是依靠课堂和书本的小圈子。教师应积极组织在校园、班级内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事可做,有事可写。小学生天性还是好动的,不时的带着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田野风光,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不定期的组织一些诸如演讲

比赛、朗诵比赛之类的事情,让学生们主动去背诵一些名篇名段名句,积累文学素材。总之,不要局限于一种方式,要顺应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让学习变成一件生动活泼的事情,并在过程中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写作素材。

4、“思”海无涯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小孩子由于思维还没有形成定性,具有很大可塑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利用一切条件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因为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没有想象力的作文,注定会内容空洞,没有新意。童年的想象力对于整个人生来说,都是最多姿多彩的年纪,教师应积极引导,让学生把这种多姿多彩的想象变成可表达的具体语言,让学生的作文,由此生成自己的“灵魂”。

5、持之以恒

上面谈了不少措施和方法,有些或许别的老师早已想到并且付诸过实践,但我想说的是,无论是采取的哪种方法,关键的问题是要持之以恒。无论是写日记、多实践、开发想象力,都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从细微的事情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时刻留心改变过程中一些可能的偏差,将学生引导到正确良好的作文习惯上来。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对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农村的孩子并不比其它地方的笨,我们虽然不能比谁的条件更好,但我们可以比谁更能吃苦。一个合格的农村教师,就要学会充分的利用农村的有效资源,科学引导,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让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写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做一名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心人。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问题 对策

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来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作文教学发展滞后,学生创作效率较低。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必须认清形势,找出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究行之有效的对策,以便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重视不足,批改不当

初中語文教学中分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文作文的学习,在教学中往往多数的时间都花费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练习当中,而作文教学花费的课时和精力较小,很多的老师和学生误以为学基础知识才是根本,作文吗,一般看看作文选就可以了,这就造成师生都不太重视,在教学生更不会精益求精了,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导致作文教学发展十分滞后。在作文的批改上,敷衍行为仍然存在,不能很好的发现学生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批语也较为随意,作文写完改完就算结束了,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指导和反思的作用。

(二)态度不正,抄袭严重

在作文的教学中,师生的态度有待改进。作文课上,教师要求比较松懈,学生应付心理较强,他们很少主动的积极性自觉的完成写作任务,写作态度极其不端正。一有写作任务时,他们第一时间不是去构思,而是去寻找所谓的捷径,翻阅作文选、去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文章,然后要么复制网上的作文,要么抄袭作文选中的桥段,要么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些都是目前作文教学和作文创作中的诟病。

(三)观念影响,缺乏阅读

就目前,家长和学校盲目的追求升学率,盲目的认为理科好,存在学科偏见,“重理轻文”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这样,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作文教学也被忽视了。学生兴趣较淡,写作训练比较少,造成学生写作功底较差,严重阻碍着作文的进步。为了应付各类考试,学生的时间一再压缩,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和知识拓展了,造成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创作。

二、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对策探究

面对着新形势下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客观的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一)扩大阅读量,扩充写作素材

语文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教导,更需要学生自觉的进行课外课内阅读,阅读是作文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可见,扩大初中生的阅读量是扩充他们写作素材,造就写作灵感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当教育学生明确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高法地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在课内,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不要老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或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老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创作熏陶,情感激发,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这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更使得他们终身受益。

(二)练好写作基本功,敢于尝试

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没有基础,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从基础做起,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能力训练,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强化初中生作文的书写训练,训练学生写字规范、让学生在作文书写中写的规范、整洁,有顺序。针对初中生错别字多和词不达意的现状,要求他们巩固并逐步扩大识字量、努力消灭错别字,同时积累丰富词汇,对常用的成语、词语。名言警句必须熟烂于心,实现语言使用的规范化,进行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可进行语文学习的场所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特别是字词的学习,更加容易获取。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此,教师就可以有效利用学生身边的媒介引导学生进行词汇积累,词汇的积累是作文创作的基础,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有所进步和突破。

(三)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和作文范文讲解兴趣不大,为此,教师可以在范文讲解的过程中扩大辐射性,可以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孔乙己》的细节描写不用繁文缛节,不求纤毫毕现,仅用极精炼极俭省的笔墨去摹写人物的特质气韵,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两句肖像细节就勾勒出了一个迂腐穷酸好喝懒做又死要面子,死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人物形象。《孔乙己》一文中的动作细节很多,而让人过目难忘的莫过于下面两个细节:“排出九文大钱”和“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既对酒店表示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又能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摸”,不仅真切地反映了孔乙己此时的经济处境,同时也表明了孔乙己沮丧的内心世界。范文的写作技巧分解就是学生创作技巧的最好培养手段。

(四)改革批改方法,激发写作积极性

按照传统的作文批改手法来说,都是老师自己的事,老师全包圆,这样费时费力,并且批改的精细度也不会提高。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改,或轮流批改,或教师批改,或学生批改。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改,是整个写作文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只能指导你怎么改,而不能代替你改。一个不懂改作文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为此,必须培养学生改作文的能力,这样也会促进自身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思彤.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阅读,2013(5)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篇12

在农村中学中, 作文教学水平低下, 教师教作文“难”, 学生写作文“难”.它无情地昭示了目前农村中学作文令人堪忧的现状:教师怕教, 学生怕写。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状况呢?

1. 作文效率不高

首先, 农村学校往往教师资源短缺, 特别是语文教师, 往往又当班主任。不仅授课量大, 批改量也较其他工具学科大, 这主要体现在作文教学上。一方面, 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更多地完成课本教学。而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 有时间就讲, 没时间就只能放弃。另一方面, 忽视作文的及时讲评和反馈。多数语文老师, 固执地认为应该让学生多写、勤写。但忽视了对学生作文及时的评改和反馈。与其说“忽略”不如说“没时间”, 所以说在作文的教学上, 无论是讲授还是反馈, 时间用的不够是“硬伤”。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被越推越远。其次, 在农村中学中作文教学要么教师对写作基础知识、技能讲解过少, 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写作常识;要么只注重写作技巧而忽略对生活的感受。在可有可无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 教师主要讲如何“审题、立意、构思”;如何“开头、过渡、结尾”;或者直接给“范文”。依此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 结果不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 而且给学生一种错觉:写作文有捷径。

2. 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首先在农村, 家校互动不紧密。由于生存压力、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等原因, 作为人生第一位老师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指导有限, 更别提作了。不能形成有效的家校合力。另外,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 农村生活的单一, 形成农村学生的单纯。他们结触的新鲜事物少, 视野窄, 阅读量小, 就使得中学生们的知识容量变得很有限。这就直接导致孩子们写作时没话可写, 编造内容。又迫于应试, 逼着孩子们虚构一些“感人”故事, 写的不是自己经历的事。既打动不了自己, 当然也感动不了别人了。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要“对症下药”, 农村中学生作文的滞后,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些问题是单靠个人力量或短时间不能改变的。但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改变自己, 创新教法, 这里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教法上求新、求活、求效果

(1) 课堂理论和生活实际相融合。作文教学中必要的理论知识还是要讲的, 然而好的文章必须从生活中来, 要有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 须要“开放写作内容, 灵活写作渠道, 放宽文体要求”。教师在安排学生作文训练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并提前告知学生,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准备, 去收集相应的资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 事、物进行观察、思考, 从而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2)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融合。毋庸置疑,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 而无论是农村作文教学, 还是城市作文教学, 都应该发散学生的思维, 多角度思考问题, 鼓励“别具一格”的创作。我们可以做一些有益地尝试, 如学完《孙权劝学》以后, 我让学生们写《当方仲永遇上吕蒙以后……》, 使同学们能够展开想象, 发散思维, 进行创作。

(3) 及时批改和面批面改相融合。笔者认为教师批改方式可灵活多样, 千人千面, 勿需苛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 作文批改一定具体和及时, 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整体评讲时, 优秀的作文应予以赞扬可作为范文宣读, 而对于水平较低的作文可适当宽容, 不使其对作文失去兴趣。面批面改时, 应针对具体问题分析透彻, 并告诉学生作文修改的方法, 这一点十分重要。另外, 还可以采取比较写作, 教师下水文示范等方法, 最终是让学生有所收获, 从而改进, 不断进步, 形成良性循环。

2. 写作上求真、求实、求特色

在平时的写作中, 我们应教会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因此, 农村中学生应做个“有心人”, 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 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 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1) 细致地观察农村景色。农村有着城市所没有的青山、绿水、白云、村落、炊烟、摸鱼、捉虾……身边的这一切都给孩子们提供了无不给农村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受美的熏陶, 只要认真观察这些, 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奠定了写作基础。

(2) 深入地体验农村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生活的变好, 农村孩子也开始远离家务活和农活, 然而这些农村生活的独特体验, 正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 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 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 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下来, 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具体的过程, 形成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很真实、具体。

(3) 切实地感受农村的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农村中学生正可利用这一时机, 深切地感受着落身边的点滴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 多角度地思考、分析问题, 创新思维。例如, 农村机械化耕种带来的便利, 农村治污成效, 留守儿童的新生活等。这样使得孩子们能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 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我们知道, 初中的作文要求, 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 才是好作文。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观农村之景, 感农村之变, 抒农村之真挚情感, 因为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共鸣”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 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只要都能从农村中学作文的实际出发, 认真及时发现问题, 改革教法, 有效利用农村中学的特色资源和优势, 善于调动农村中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量的积累, 最终农村中学作文一定会走出困境, 发生质的飞跃。

摘要:语文新课改一直提倡作文教学, 然而我国作文教学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远滞后于城市, 出现了“教师忽视作文教学, 学生轻视作文”的现象。本文试从当前农村中学写作现状分析原因, 并针对此现状提出解决方案: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立足农村中学生基础差, 底子薄的现状, 结合农村生活、环境特点, 细致地观察农村景色, 深入地体验农村生活, 切实地感受农村变化。写自己熟悉的人、事、物, 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扎实维稳地把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慢慢提高, 最终走出一条独具农村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篇13

摘要:近年来,随着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提供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出,要加大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购买力度。这种新型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政府作为购买主体,在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同等的服务,为其创建同等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展开研究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服务供给量和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的现实需要。所以本文针对当前这一热点话题进行研究。

虽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制度在很多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存在治理理念滞后、法律保障不健全、制度欠缺、规范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效。所以政府要树立全新的政府购买共服务理念、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化、健全机制,以保障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方面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困境;路径选择

引言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我国政府逐渐转变为服务型、责任型政府,而购买公共服务则成为新时期政府的主要服务职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领域提供多形态的服务。政府合理运用自身所持有的资金与资源,来满足社会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对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以此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和平台,形成新型的服务体系。

(一)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西方国家为了解决二战后的“市场失灵”问题,所以让政府直接承担起了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福利这一任务。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制度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普遍做法。也是从70年代起,西方各国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整改,探索出多种公共服务市场化模型,而西方政府大多以合同外包的方式将公共服务分散给一些企业或社会组织去做,不再独自承担对社会公众提供福利的责任。但政府仍作为提供福利的主体,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通过合同外包,建立合同关系,由社会组织承担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责任,而政府则负责“掌舵”,承担出资、监督、评估等责任。

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国内就有学者在借鉴西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经验基础之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中国政府也开始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试行这一种新型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入探索阶段。近几年来公共服务逐渐社会化、市场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被各级地方政府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涉及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并且涉及的服务更加细致化和多样化,不仅提升了政府服务的供给量和质量,还提升了政府的服务水平,因此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理论价值。

(二)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是构建服务型有限政府的内在要求。政府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并且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提供全新的服务供给模式,构建服务型政府,转型为“有限政府”。政府的职能重心也由稳定政治格局、调节市场经济向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转移。

其次,这是提高政府供给水平的必然要求。随着公共服务需求逐渐多样化、层次化,政府只有加快创新提供方式,多元化供给模式,丰富提供服务主体,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服务需求,才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才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最后,这是提高政府公共财政使用率的重要举措。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调动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使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从而节约成本,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度政府财政资金,也最大程度的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概念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

外国学者简单定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即指公共服务合同外包。而在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根据预先订立的合同(协议)或赋予的特许权,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并由政府向服务供应者购买其提供(生产)的商品、服务或公共设施,以满足使用者服务需求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实施机制。

2.公共服务

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公共服务,即包括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也包括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通过公共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生活、发展等方面的条件,提供以服务形式存在的具体表象的公共物品,供公民使用或享受。

3.公共服务社会化

各国在公共服务的整改过程中,公共服务逐渐社会化、市场化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趋势。所谓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是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种非盈利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政府自身提供的服务,即政府内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既作为服务的消费者,又作为被服务对象。第二种是公共服务,即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作为服务的提供者,而被服务对象则为除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以外的社会机构和公民。政府最大化的运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多元化需求。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途径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通过公共服务引入市场与合作机制,进行供给机制的改革。在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与充分了解社会公众的供给需求的基础之上,对政府的行为进行调整,由政府“直接调节和干预”转变为政府“购买、监督”,将政府与社??力量分开,实行新时期的新公共服务政策,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政府服务供给的效率与效益上。在实行的过程中,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公共服务方案,并且在收取税收的基础之上,吸纳更多的社会基金,才能够为之后的政府购买行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利用企业、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力量,建设阳光政府,对政府的购买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政府还可以建立服务评估机制和监督体系,考量服务的实施效果,对服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

二、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困境

(一)治理理念滞后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上升为国家决策之后,标志着该理念由探索阶段已步入提速阶段。然而全新的专业概念,带来新的效益的同时,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也是理念挑战。一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和政府领导干部思维固化,他们的行为表明他们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阶段,没有建立新的治理理念的同时,也缺乏推进新理念的认识,导致政策制定片面、不够深入,使其变革受阻,规模受限。

长期以来,政府是公共服务唯一的直接提供者,掌管购买公共服务的一切财政资金。而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承担者,社会组织的进入,合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加入,使得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给了社会力量,由他们提供公共服务。固化的政府部门和官员对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认识不够,怀疑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质疑其是否能合适的运用服务资金,甚至认为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激化社会矛盾,不应扶持他们发展。

(二)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200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并未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作出相关的规定,致使各地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认知存在分歧与偏差,各地政府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在结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情况下,自行制定、颁布本地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适用范围、服务提供方式、购买数量等方面的准则或条例。因为缺少统一的制度规范,所以各地区政府设计的制度不尽相同,仅仅是对本地区政府的行为作出指导性意见。此外,由于各地方政府也缺乏购买公共服务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所以制定的制度或条例往往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国家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可操作性法律依据,地方政府又自立相关的指导政策,致使我国的采购公共服务的实行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差异性。

(三)监督体系不完善

不仅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会造成政府服务行为的随意性,监督体系不完善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首先,政府作为资金提供的主体,对于资金的运作缺乏监管,可能导致贪污腐败现象滋生,甚至有些官员可能会钻法律的漏洞,将服务资金转移到自己名下。其次,政府作为监督的主体,上级政府监管不到位,可能导致下级的服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再者,其他监督主体,对于涉及的专业性内容认识不清、概念模糊,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无法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后,若没有严格的监管体系,也可能出现社会组织擅用财政资金或将其占为己有,为社会公众提供与投入资金不符的服务。监督体系不完善,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不仅为腐败提供可乘之机,也会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缺乏评估机制

政府由公共服务直接提供者,转变为“掌舵者”,但却没有一套系统的评估体系,来评估政府、社会力量提供的服务质量与效果如何。首先,无法追踪社会力量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具体实行情况,无法得知实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导致服务品质下降的隐患。其次,专业性评估人才和机构的缺乏,难以做出有效的评价,而且无法组织服务对象对服务进行评价。再者,被服务对象阶层不同,不是完全都具备评估能力,例如老弱病残这类群体,他们的评估能力就有限。除此,政府与承接的社会力量存在合约关系、利益关系,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最后,如果没有统一的评估、评判标准,无法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方政府或不同时期同一地方政府的服务绩效,考核难以量化。

三、化解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困境的路径

(一)更新政府的治理理念

政府要想更新服务职能,实现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首先要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念,为其提供理念指引、理论依据。首先,确立法治政府的理念,以法律为标尺,规范、制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其次,确立责任理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再是传统的直接单方向自上而下提供服务的管理方式,而是由社会力量承接提供公共服务的全新方式。再者,确立契约理念,政府以“购买”的方式提供服务,要明确签订合同双方的权责,使其规范化、具体化。

政府由“权利型”转变为“责任型”,转变以往的管理方式,更新传统观念,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购买公共服务,将政社分开,责任下放,形成上下互动、合作、协商的格局。政府必须改变其全能的形象,将购买公共服务的责任交由社会力量承接,相信社会机体自身的运行规律,可以承接之一任务。

(二)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

我国现行的《政府采购法》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定非常模糊,对于政府的购买行为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至于政府对于具体的购买类型、购买范围、采购方式、采购标准、采购程序、资金配置、监督与评估等内容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致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执行、操作随意性较大。所以,首先,政府要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补充、修改相应的条款和内容,使政府的购买公共服务行为有法可依,执行更有力度。其次,建立购买服务管理平台,配套相应的管理规定,督促政府购买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序发展。再者,规范资金的使用、支付方式,健全购买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购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费用纷争、资金滥用等问题。

政府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不仅明确了合约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还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约束,对政府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和社会组织不法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管理。除此之外,政府的购买行为、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化、合法化,政府更透明、更有执行力。

(三)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

只有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督体系,才能保证公共服务购买的顺利进行,保证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合作的过程中,任意一方都不存在破坏合作关系的行为。除去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监督。政府还应该引入以下独立的机构和人员对公共服务购买过程进行监督。首先,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防止政府权力寻租和社会组织不良行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财务报告、购买合同、公共服务项目等内容由第三方进行审计、核查。其次,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力量,鼓励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活动进行监督。再者,发挥新闻媒体的力量,构建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优势,跟踪相关信息,公开相关事宜,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透明化、公开化。最后,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他们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服务过程进行理性分析,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一套严格的监督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多元化的、民主的、法治的。

(四)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所谓第三方评估是指评估机构依据评估标准和程序,对评估对象一定时段内活动状况及活动业绩、效益、影响和持续性进行的专业化评价。评估机制需要对购买公共服务的效率、质量、绩效等方面评定和划分等级,制定评估方法、标准和绩效指标,以此考量公共服务的效益、质量,公众的满意度,对公共服务实施有效监督和绩效管理。首先,结合监督机制,制定定量、定质、定期的考核原则,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其次,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将购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承接购买服务的组织也要公开自身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再者,鼓励与支持社会组织或公民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与评估过程。当然利益关联的购买者、使用者、承担者也要参与到评估环节中,但不能成为评估者。最后,对于购买合同中,购买服务的项目、数量、费用等内容,提供量化参考值,便于政府对服务的过程、结果、效果进行绩效评估。

结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不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发展条件,追求更高质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新的社会化、市场化手段,成为政府服务改革、政社分开、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效益的重要举措。所以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题和弊端,需要我们探索解决途径,补充和完善购买、服务和过程中的具体规则,从而合法、适当的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进而提高政府服务效益,打造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上一篇:想象联想作文下一篇:教育心理学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