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一讲(精选8篇)
——企业决策的哲学依据
本讲探讨的主要问题:
企业家决策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有多大?
科学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案例分析:吴仁宝与华西村同学总结(略)
讲课内容:
一、什么是经营管理决策?
经营管理决策是决策中的一个门类。它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某一发展目标,在掌握了充分的市场信息基础上,选择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企业发展目标:某个新市场的开拓,某种新产品的市场投入,某个销售点的增设,或是增加利润、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具体数量指标,还可能是企业扩大(如兼并、联营、集团化)或提高企业公众形象。
二、决策的构成要素
1.决策主体:个人或集团(决策机构),决策主体是决策系统的灵魂和核心,决策能否成功,取决于决策主体的素质。
2.决策客体:指决策对象和决策环境。科学决策需要必须透彻了解决策对象,准确把握决策环境。
3.决策理论与方法
4.决策信息
5.决策结果
三、企业决策的实质和作用
实质是企业家(主体)从决策对象和环境(客体)出发,选择(发挥能动性)最好的企业人、财、物力的组合方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作用:决策是经营管理的中心问题。经营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案例分析:史玉柱——15年间两起一落体会企业决策的重要性
四、企业决策的哲学原则
1.唯实——坚持决策中的唯物主义
①从企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
②研究政策和社会环境、发展趋势;
③从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④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
2.创新——发挥主体能动性
①创造性地协调企业中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
②主动出击抓机遇;
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与传统医疗影像学相比较, 数字化医疗影像在成像方式、成像原理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 医疗影像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流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管理的基本含义
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管理是以基本的医学知识为基础, 应用管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将成像过程的各个环节统筹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 以此来达到最佳影像质量。从技术与理论的不同层面, 可以将其分为影像质量评价、影像质量控制与影像质量管理三个层面。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的确切含义是技术层面上的, 仅考虑图像本身的评价, 它不属于质量管理范畴, 仅考虑所生成的图像质量是否优异、是否符合医疗实践的实际需要。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考虑的是不同成像链的管理, 它应用管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将成像过程的各个环节统筹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 以此来达到最佳影像质量, 重点在于如何以管理学的理念更清晰、流畅地将各种技术因素合理应用于成像过程的各个阶段。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在《影像质量管理》一书中, 定义放射科全面影像质量管理为:为了以最低辐射剂量, 获得最高图像质量, 充分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照片, 在放射科内进行的设备引进、质量保证、质量开发、改进所付出的努力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活动[1]。
从上面这些阐述可以看到, 全面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包含三方面的技术要求: (1) 最佳影像; (2) 最小剂量; (3) 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即为全面影像质量管理。在全面影像质量管理中, 它是以对医学影像科室的人、财、物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管理为基础, 以整个科室的良好运转为前提, 进而达到对医疗设备与医疗影像质量的管理, 重点在于科室的全面建设。
在医疗影像科室中, 人与设备是医疗活动良好运转的两个基本要素, 是进行所有医疗影像学活动的基础, 对它们二者的医疗质量进行管理是整个医疗影像质量管理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中间, 人员因素又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两大类别, 为了得到优质的医疗影像, 必须保证患者的最佳配合、设备的良好运转以及医护人员合理恰当的技术应用。
2 影像质量管理的流程管理
医疗影像质量管理包含影像输入, 影像处理, 影像存储与输出, 科学阅片四阶段流程。
2.1 影像输入
影像输入流程指图像经过采样和量化后, 形成数字信息之前的所有医疗活动。如上所述, 影像输入流程需要对人和设备两方面进行质量管理, 因此医疗工作人员的投照技术、设备应用水平、患者配合程度、设备基本状况和干扰因素等方面组成了此流程的控制环节。
2.2 影像处理
影像处理指对数字图像信息加工和修改, 使医护人员能够在大量的信息中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它建立在特定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而处于编制的程序 (软件) 控制下, 其发展取决于硬件的研制、软件的开发、必要的科学储备以及对图像处理控制人员的培养。数字图像处理包括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压缩编码、图像分析等。
由于不同的设备制造商均有不同的设备制造与图像处理技术, 目前还无法对此进行完全的统一与解释, 因此目前对于数字化普通摄影技术的临床评价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2.3 影像存储输出
数字化医疗影像与传统模拟医疗影像最显著的区别之一:传统模拟医疗影像的存储与显示由同一种物质, 即胶片来表现;数字化医疗影像的存储与显示由不同的个体所完成, 即存储由磁盘等介质来完成, 而输出则由软输出的显示器和硬输出的胶片来完成。数字化时代, 总“输入输出曲线”是由激光相机的“特性曲线”、胶片的“特性曲线”, 以及后处理对“输入输出曲线”的调节等多方面所决定的。所以如何将各条“特性曲线”最佳的结合起来, 更清晰准确地提供出诊断信息是影像质量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2.4 科学阅片
科学阅片是医护人员经常会忽略的一个环节, 需要注意它主要包括的相互影响的三方面的因素: (1) 阅片时的环境因素; (2) 阅片者的生理特点; (3) 阅片者的心理状态。在人视觉系统中所看到的图像是各种光的综合体, 所以光环境 (包括光的温度、光的亮度、干扰光等因素) 是阅片环节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有医疗诊断必须由人来完成, 因此人的心理状态对诊断正确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外, 阅片人员的理论水平、经验积累、专业方向、心理因素等方面, 以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阅片人员数量均对诊断正确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3 数字化医疗设备影像质量管理体系的学术理论发展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 传统模拟医疗影像不可避免地将被数字化医疗影像所取代。如何转变固有的传统观念以适应数字化医疗影像的新特点已经成为医疗影像学领域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3.1 传统医疗影像学与数字化医疗影像学的基本区别
图像可以定义为通过某种介质再现的景物信息。从中可以分析出其中的关键词为“介质”与“再现”。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模拟影像与数字图像的基本不同在于二者的成像方式与成像介质的差异:第一, 模拟影像的形成方式为连续的成像动作所产生, 数字化图像是由采样和量化的成像过程所产生;第二, 模拟影像的存储和显示为同一介质, 数字影像由磁盘的存储设备进行存储, 而由显示器或胶片等另一介质显示;但在更微观的层面, 磁盘阵列等设备在进行数字信息存储时, 却是应用磁颗粒等模拟手段进行存储。
此外, 二者在图像显示的动态范围、空间和密度分辨力等很多方面均有自己的特性。
3.2 传统医疗影像学与数字化医疗影像学的学术理论变迁
传统模拟医疗影像与数字化医疗影像在创建与存储方式上有根本区别, 因此二者在学术理论基础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体现在医疗影像技术学上。影像技术学中, 一种是与“物”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 一种是由“人”决定的应用学科。随着数字化研究的逐步深入, 它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均发生了一定的进展与变化。
从图1可以看到, 传统模拟成像系统中, 图像在胶片形成“潜影”之前以物理变化为主, 可以称为医疗影像物理学。图像对比度和密度的形成是在冲洗加工的过程中形成, 与胶片的特性曲线密切相关, 以化学变化为主, 可以称为医疗影像化学。
数字化成像系统中, 初始阶段与传统模拟成像系统相同, 在探测器上形成与增感屏上具有相似特性的模拟图像, 也是以物理学变化为主。随后的变化中, 数字化图像对比度和亮度 (密度) 的形成是在数字化图像后处理中形成, 二者具有根本性的差异, 其成像系统的特性由一定的物理变化与数学运算来决定, 可以称为医疗影像物理学与医疗影像数学。
3.3 数字化医疗设备影像质量管理的学术理论组成
优质医疗影像是进行一切与医疗影像相关的医疗活动的基础, 它不仅仅为临床影像诊断服务, 还更进一步的为医疗活动中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最基本、最直接的帮助, 因此如何获取并应用优质的医疗影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优质医疗影像包括两方面的因素 (如图2) , 一个为医疗影像工程技术范畴的医疗影像的捕获与生成, 它由影像生成的不同阶段和工作流程的不同学术理论所组成;另一个为医疗影像文化范畴的医疗影像评价标准, 它由医疗活动需求特性和人与社会的文化因素所组成, 在随后的文章中将逐步介绍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评价和影像生成的理论与方法。
3.3.1 数字化医疗影像的成像流程与相应学术理论
以成像阶段和工作流程的视角来分析数字化医疗影像学的学术理论, 可以概括地分成四阶段与相应学术理论。
第一阶段为数字化医疗影像的采集阶段, 此阶段的工作是光学与电子学的转换和传输, 因此可以称为光电子学。
第二阶段为对采集信号进行图像分析与处理, 应用的手段主要为数学和物理学变化, 因此可以称为数字医疗影像物理学与数学。
第三阶段为图像的输出阶段, 此阶段包括硬输出与软输出两种方式, 它将数字信息转换后, 通过某种介质, 利用化学或物理变化, 以密度或亮度的特性进行输出, 最终以光学的特性投射入人类的视觉系统, 因此可以将此阶段称为光物理化学。
第四阶段是医护人员的阅片过程, 医疗影像学信息以光学特性被人类识别后, 经过一系列的神经传导与生理信息转换后, 由人类得出相应的图像信息, 并对此信息做出具有临床价值的诊断结果。在此阶段中, 是生理学与光学的联合作用, 因此可以称为光神经生理学或人类组织行为学。
3.3.2 数字化医疗影像的临床学术理论分析
医疗影像诊断学与医疗影像技术学从医疗临床工作职能方面, 描述了医疗影像学的学术理论组成情况。但在医疗影像学活动中, 如何使医疗影像技术和医疗影像诊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却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尚待提高解决的问题。它的研究内容是各种医疗活动的最佳执行手段, 目的是提高医疗质量。因此, 我们可以暂且将这方面的研究称为医疗影像辅助学 (如图3) 。在医疗影像辅助学中, 其根本在于研究各种与医疗相关的基础学科, 如数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学科与医疗活动的相关性。
在医疗影像辅助学中, 人类在医疗活动中面对各种医疗信息时所做出的各种不同反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 这是因为所有的医学活动必须由人类来完成。在人类的各种特性中, 人类视觉系统生理特性与人类心理系统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2]。人类对医学影像的各种生理、心理反应特点往往对医学诊断的正确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两方面一直是我们医学影像学工作者较少涉及的领域, 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4 以管理学视角理解医疗影像质量管理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在哲学中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在医疗影像学中, “现象”就是影像设备所照出的一定质量的图像, “本质”就是对疾病的正确诊断, 这也是评价图像质量的“黄金标准”。因此, 所有医疗影像工作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以优质的影像质量来提高诊断正确率。
看到了医疗影像质量管理的本质, 还要找到产生这个本质的源头和基础。这与营销管理学中的“4Ps与4Cs”的关系非常相像。4Ps指产品 (product) 、价格 (price) 、地点 (place) 、促销 (promotion) 。它主要描绘了产品端的各种组成情况, 更多地从销售者的角度考虑如何能影响顾客。4Cs指顾客需求和愿望 (consumer) 、顾客的成本 (cost) 、方便 (convenience) 、沟通 (communication) 。它主要描绘了客户端的各种组成情况, 更多地考虑如何应用每一种营销工具来传递顾客利益。
如果将医疗诊断看作客户端, 那么医疗影像就是产品端。医疗影像作为一个销售者, 它要将它的图像产品以最佳质量, 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 以某种方式提供给医疗诊断。同时, 医疗诊断作为一名客户, 它将其对图像的需求, 以及获得图像的付出和其便利性与相关性也向医疗影像提出。与此类似, 如果医疗影像是客户端, 那么产品端就是医护人员所进行的各种成像工作;如果将各种成像工作看作客户端, 那么产品端就是各种成像设备;以上各种“产品端与客户端”的渠道就是医疗影像工作人员和患者, 这样就完成了成像环节的整个链条。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医疗影像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大的“产品端与客户端”, 但其中由许多小的“产品端与客户端”所组成 (如图4) 。因此, 必须将影像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看作一个整体, 从中认真分析整体中的各个细微环节, 来真正把握影像质量管理的最佳流程。进而提高影像质量, 为医疗活动提供最佳的医学信息。
5 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质量控制检测与保证实施
医疗影像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对医疗影像学设备进行质量控制 (QC) , 以确保成像系统处于稳定的高质高效的运行状态, 这一要求适用于所有医疗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由WHO (1982年) 定义为:确保一个组织, 系统及其组成部分良好运行的所必须的计划和系统措施。良好的运行指整个诊断过程的质量最佳化。在诊断过程中, 质量控制涉及监测、评价及使所有性能特征保持在最佳水平, 即使其可确定、可测量、可控制。如, 在病人和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最低条件下, 提供稳定的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影像。
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 QA) 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得医院使用的医疗设备的各项性能技术指标达到正常发挥其临床功能的要求。
对医疗影像学设备的检测评估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应遵守测定和评价独立于使用系统的类型和品牌的原则, 测量方法一般基于从已知的物理测试体在确定曝光条件下产生的图像中提取的参数进行测定。
在新的设备安装完毕或较大规模的维修移机后, 必须立即作验收检测或状态检测。只有上述两种检测合格后, 再进行初始稳定性检测, 建立所测参数的基线值;如果不做验收检测或状态检测, 所建立的基线值有可能是偏离正常值的值。
5.1 质量控制检测与保证实施的目标
影像诊断系统投入临床使用前, 必须进行验收实验, 确保运行状况达标。系统完成验收后, 所有装备的运行须保持在高于最低标准且尽可能最高的水平状态。在设备临床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临床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设备的状态检测与稳定性检测[3]。
检查技术的QC必须保证达到以下目标:
(1) 确保采用适当放射技术时得到可提供丰富诊断信息的高质量图像, 图像符合临床要求标准, 可检测出小的病变。
(2) 图像质量在信息附载量和光密度方面达到目前行业内的普遍标准。
(3) 在符合诊断信息量要求的前提下, 确保辐射剂量最低 (ALARL) 。
5.2质量控制检测与保证实施的基本概念
质量控制检测包括验收检测、状态检测和稳定性检测[4]。
5.2.1 基线值 (baseline value)
基线值是医疗影像设备功能参数的参考值。它是在验收或状态检测合格之后, 由最初的稳定性监测得到的数值, 或由相应的标准给定的数值。
5.2.2 验收检测 (acceptance test)
验收检测是医疗影像设备安装完毕或重大维修后, 为鉴定其性能指标是否符合约定值而进行的质量控制检测。
医疗影像设备安装后, 应按照行业内公认的标准或按照购买合同所约定的技术要求进行验收检测。设备大修后, 也应进行验收检测。
新安装的医疗影像设备的验收检测结果应符合随机文件中所列产品性能指标、双方合同或协议中的技术条款, 但不得低于行业内公认的被普遍执行的标准 (如国家标准) 。
5.2.3 状态检测 (status test)
对运行中的设备, 为评价其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要求而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检测。验收检测合格的医疗影像设备在一段运行期后进行状态检测, 并建立相关参数的基线值。
医疗影像设备应根据设备情况和临床实际工作情况定期 (建议每年) 进行状态检测。另外, 当稳定性检测结果与基线值的偏差大于控制标准, 又无法判断原因时也应进行状态检测。
5.2.4稳定性检测 (constancy test)
为确定医疗影像设备或在给定条件下获得的数值相对于一个初始状态的变化是否仍符合控制标准而进行的质量控制检测。状态检测合格的医疗影像设备, 在使用中应按照规定进行定期的稳定性检测。
每次稳定性检测应尽可能使用相同的设备并作记录, 各次稳定性检测中, 所选择的曝光参数及检测的几何位置应严格保持一致。
应遵循X射线成像设备制造商在随机的各种说明书中提供的稳定性检测方法与周期的建议。
总之, 在日常工作中, 如果深深地陷入影像质量控制的某一项技术手段、某个环节中, 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任何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必然会与其它的相关学术理论和技术相关联。对于影像质量控制的整体项目而言, 须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 探究成像过程的各个环节, 发现各环节的传递“节点”, 进而以这些节点来传递成像过程中影响影像质量各因素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所以, 如何探寻和研究“节点”的特性与本质是实现影像质量控制的关键, 如何将“影响力”与“控制力”最大限度地合理传递是决定影像质量控制项目完成情况优劣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待续)
一些思考:
1.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是否可以分为评价、控制与管理三个层面?
本文认为评价、控制与管理为影像质量不同层面的技术实践。
2.医疗影像技术学的基础学术理论是否发生变化?
本文认为在传统模拟医学影像技术基础学术理论第二阶段的医学影像化学为主已经转变为医学影像物理学与数学的结合为主。
3.影像质量控制链的基本组成与相关学术理论?
本文认为, 应包括影像输入、影像处理、影像存储与输出、科学阅片四阶段流程, 并且每个阶段均有不同的学术理论基础与实践需要研究。
4.医学影像辅助学的学术理论理解?
本文认为, 为了更好的提高医疗影像临床质量, 所进行的对各种医疗活动执行方法的研究, 即为医学影像辅助学。其重点在于研究如何更加合理、准确的应用影像技术学和影像诊断学来进行医疗活动, 影像质量控制与实施保证也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5.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控制技术的实践问题?
本文认为, 从技术层面来看, 数字化医疗影像的成像方式、成像原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一些新的技术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如光干涉效应与固定滤线栅频率匹配问题所引起的影像伪影, 遮光器对图像后处理感兴趣区选择的应用问题, 如何恰当的选择摄影的kV和mAs等技术参数以及腰椎侧位影像是否可以采用站立的功能位进行摄影等。
6.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控制的流程管理?
本文认为, 任何项目都需要以管理学的理论实践来指导项目的实施, 影像质量控制作为一个影像科室医疗管理项目, 也必然要深入地理解并应用各种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戴建平, 祁吉.医院管理学-医学影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1.
[2]Sheikh, H.R.Bovik, A.C.Image information and visual quality[J].IEEE Trans Image Process, 2006, 15 (2) :430-444.
[3]S.J.Shepard et al.Quality Control in Diagnostic Radiology[R].American:AAPM Task Group No12, Diagnostic X-ray Imaging Committee, 2002.
(编者)
神话是指文学尚未发生的时代由后人所记述而成的关于史前文化的故事,它们曾经在史前人或原始人中长期流传,既不属于个人创造,也不是个人某种想象力的产物。它始发于人类进入理性的科学思考之前,其形成非常古老,其内容在今天可以判定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神话流传的时代,人们坚信它们是真实发生过的,神话无疑是人类最古老的文艺作品和传播形式。
许多神话都包含了原始族群中的原始英雄的成长,在原始英雄与天地斗争的故事里,展现着人类早期的美好愿望和善恶观念,反映人类童年对宇宙的遐想和试图对自然或身边事物进行解释的尝试。中国古代神话作为无时间性的真理的表现远远超出神话本身的价值,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按其内容和思想大致可以分为:(1)创世神话,(2)洪水神话,(3)英雄神话。所表现的神话人物形象主要有创世神、文化神和英雄神。创世神话中的创世神主要是盘古和女娲等;洪水神话中的文化神主要是后羿和大禹等;英雄神话中的英雄神主要有黄帝、炎帝和蚩尤等。
这些神话都有内在联系,反映了生活在古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群对宇宙的基本。思考,即“世界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祖先认为太始之初,天地混沌像一个鸡蛋,没有天,没有地,也没有人,只有一个“盘古”神端坐其中。经过一万八千年,盘古开天辟地,阳浊为天,阴清为地,之后才形成了人类。“盘古”作为天地的创造神,他的名字就很有意思。“盘”是物质的空间盘绕形态,“古”是物质的时间远古流程,盘古,就是空间与时间的混沌。我国各民族中间都广泛流传着“盘古”的神话,贵州山区还有盘古瑶,他们深信自己是盘古的后代。
“盘古”也写作“盘瓠”,表示宇宙是如盘如瓠的圆浑形体。这似乎与现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相吻合。在史书记载里,“盘古”转化为远古部落的代号,汉代末年应劭所编《风俗通义》说,“高辛之犬盘瓠,讨灭犬戎,高辛以女妻之,封盘瓠氏”。高辛是中国远古时代与黄帝齐名的中原五大部落领袖之一,叫帝喾。帝喾的手下祝融是继燧人氏发明火以后传播火种的人,他的元妃姜螈是周王朝的祖先,他的次妃简狄是商王朝的祖先。这样,“盘古”不仅是天地的创造者,也是商、周两个王朝的祖先,即中国人的祖先。
盘古死后,引发了一系列新生命的诞生。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海洋,筋脉变成山川地理,皮毛变成了花草树木,须发变成太空星辰,呼吸幻化成风,鼾声顿作雷霆,他的躯体变成五岳:头是东岳泰山,腹部是中岳嵩山,左臂是南岳衡山,右臂是北岳恒山,双足是西岳华山。盘古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中华大地。而他身上的每个细胞就成了中华大地上生存繁殖的中国人!创世神话依靠世世代代的口口相传,获得生命和力量。盘古的创世神话一直到三国时代才形成文字,始见于徐整的《五运历年纪》: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古时候把一切生物都视为“虫”,鱼是鳞虫、禽是羽虫、龟是甲虫、兽是毛虫、蜂蝶是昆虫、虎豹是豸虫等。人是倮虫,亦称为“灵长虫”。故而上文“身之诸虫”当指人体之各个小“虫”,不妨理解为“细胞”,或叫“小盘古”。关于人是虫的观念,一直深深地嵌在华夏民族的心坎中,至今我们把热衷于网络生涯的人还呢称为“网虫”!这不能不令人惊叹原始思想的久远力量。
不过中国人心目中的华夏祖先是另一个神——女娲。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意志像炼石一样刚强。她为华夏民族完成了两件不朽的功勋:一件是她用绳子作肢体,黄泥作皮肉,创造了人;另一件是冶炼五色石,补救了因共工和祝融在不周山决斗而撞破的苍天。所以她应该是华夏族真正的“上帝”,她既是人类的创世神,又是世界的救世主。《淮南子·览冥训》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个故事后来被曹雪芹发挥,写进《红楼梦》开篇,贾宝玉就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五色石,从而演化出许多情色故事。女娲弥补大自然的缺陷和挽救由于邪恶势力造成的灾难,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创造神。说人是用黄泥造成的,在不同民族的神话里都有类似的看法。虽然屈原曾发出过疑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楚辞·天问》)意思是女娲既然制造了人类的身体,那么她的身体是谁制造的呢?但是谁也没有把屈原的发问当一回事,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泥土造人的观念抹掉了惰性非生命物质与灵性有生命事物的区别,也说明古人万物平等的原始宗教思想。
从文字符号的形式看,“娲”即古“娃”字,也是“蛙”的同源字。蛙在原始人认识中是最多产动物,蛙的形体很像女子性交俯伏时的优美体态;蛙的子女蝌蚪成群出没于河水,正是原始人对生育的期待和崇拜。所以女娲也是生育神。古代取名都要倒着读,英雄神“后(大王)羿(射箭)”是射箭大王。文化神“神农”即是农神,他又名后稷就是种田大王。“女娲”即蛙女,表示像青蛙一样多多生育的女子。
女娲在神话里是创世神形象,关于她的故事流传得特别多。据说她与另一个创世神伏羲氏(又名包牺、庖牺、宓羲)是兄妹关系,为了抚育人类,他俩结合为夫妻。在出土文物中,他俩幻化为蛇身人面的交合图,在出土文物中被抽象成双鱼图或八卦阴阳图等,成为生殖崇拜的偶像。传说伏羲氏还教人用火烹饪,教人挖掘陷阱以捕捉动物,教人编织渔网在水滨捕鱼,还制作“八卦”,建立一套史无前例的符号系统。八卦文字后来被星象家用来占卜,成为至今仍然谜团重重的神秘文化。据说在元明时期八卦传到国外,被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吸收,启发了现代数学上两进制的创建,也因此开发了当代计算机语言。谁能想到中国远古的原始八卦竟然是当代计算机技术的鼻祖!
当人类不必担心天塌地崩,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治理了泛滥的洪水,开始在中华大地繁衍生殖。接着在为生存进行新的搏斗和创造中,又涌现了一大批发明家,他们在世世代代的口头文学中成为古老传说中的文化神,例如教人盖房子的有巢氏和教人钻燧取火的燧人氏等。早期人类白昼采集果实,晚上牺居到树上以避免野兽的侵袭,并开始学会取火,懂得
了熟食,但是不知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于是出现了第三位文化英雄神——神农氏。神农遍尝百草,甚至一天要中七十多次毒,最后分辨出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可以作为药物治病,他还撰写了一本世界上最古老的药物学书《神农本草经》。这本书至今仍然是中国医学上最崇高最权威的经典。尤其了不起的,神农氏传授农业技术和制造农具,使中国领先于世界进入农耕社会。据古籍记载: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白虎通》卷一)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
华夏社会到神农时代进入了早期文明,神农是第一个把华夏族从游牧生活解放出来引到农耕的人。神农又名后稷。“后”即部落首领,相当于大王,同“帝”义。“后稷”出身在南方(靠近长江流域),按五行原理,南方属火、红色,所以后人又尊他为炎帝,或叫赤帝。虽然他最后被黄河流域边上的北方部落黄帝打败了,他的人民也被黄帝吞并,但是他的伟大形象永远活在华夏民族的心中,并始终与黄帝齐名,与黄帝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共同祖先。因此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华夏民族古老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中,感受到天体“混沌而可分”的哲学观点,也感受到祖先为了开辟人类的生存条件而甘于奉献的精神,盘古为创世而悲壮死去,神农为人类生存而遍尝百草,这是多么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啊。在中国的原始神话里,“神”与“英雄”是统一的,“神”也会死,换句话说,“英雄”死了就是“神”。总之,无论“英雄”还是“神”都会死,都会失去身体躯壳,所以中国自古对神没有实体崇拜,没有像埃及的金字塔、木乃伊,没有像古希腊宏大的神殿,没有天主、圣母或耶稣的神像。
当我们初中生在面临写作的时候,我们通常感到举足无措。一个看起来普通的题目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在内容与形式上雷同,一个看起来略微有些深度的题目又会让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如何在我们刚刚拿到作文题目的时候,给我们接下来要写的文章定下一个情感的基调,好让我们的文章不再千篇一律,枯索无味。
浙江温州2012中考作文题目:向前走
这篇中考作文题目就是很典型的普通题目,作为一个命题作文,向前走这样简单的意象并不会让考生感到为难,而重要的是,究竟是写 谁向前走?向前走是去哪儿?向前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会让很多同学痛苦不堪。在痛苦的作用下,写 我向前走,向前走是勇敢的面对自己现在困难,提高了学习成绩。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写作思路。这样的思路并非毫无是处。但是就笔者多年的写作经验而言,这样的作文最终难得高分。
我们在拿到一个命题作文的时候,首先是要破题。抓住题目的关键字眼,找准最核心的内容,进而采用联想的方法,去确定我们的文章。而谁向前走?向前走是去哪儿?向前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正是采用的补充 的方法,对题目的核心进行挖掘和探讨。1.谁向前走:最常见的思路是我向前走,同样可以是他向前走,再具体一点可以是民族,科技,国家,关系。飘逸一点的甚至可以是姐姐立正向前走。等等
2.向前走是去哪儿?:这个问题更加深入,他在谁向前走的基础之上思考又更深层次了一些。去哪儿呢?一般的思路,向前走嘛,进步呗。那就可以是个人的进步,国家的进步,民族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关系的进步,都可以。这个时候 在1,2两个问题合起来思考的同时,我们的思路好像被打开了一点点了。
3.向前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前面两个问题定下来以后,这里就已经确定了,当我写的是个人学习进步的时候,向前走就是努力学习,当我写国家进步的时候,向前走就是国家的正确政策,人民的团结一心,当我写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向前走就是破冰之旅。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我们能基本看到一个命题作文从审题到确定基本内容的全过程,他不仅仅是一个补充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当你犹豫于好几种思路的时候,请记住本章的题目,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什么叫有情怀,说通俗一点,就是有一个高尚的心境。而高尚的心境得源于一个宽阔的胸襟与视野。我们说一个小人就不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也很难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当我们看到老人跌倒于街上无人帮扶的时候,你能心生愤怒,并且上前帮扶,你就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当你忙于工作学习,你能抽出闲暇为大家演奏一首琴曲,你就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当你贫穷困顿,穷愁潦倒的时候你仍然心怀祖国,热心保钓,你就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你要记住,一个有情怀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然后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最后是一个生活的诗意的人。我们可以对情怀有着千千万万种更加细腻的解释,但到这里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了他最深沉的含义。它不在乎你现在的生存状态,因为它关乎心境,它也不在乎你现在是否琐碎俗气,因为它关乎高尚。
作文要求:小冬和小南分别成长在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你的评价是什么?以你的评价为话题写一篇字以400上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思路导航:
1.小南因父母只让他贴最好的那幅画,因而不断地努力,以求达到“最好”。在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中,他不断地突破自我,最后终成一代名家。
2.小冬因不断受到鼓励,因而信心大增。正是凭着对自己一定能画好的信心,他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也成功了。收此可见信心的重要作用。
3.父母对小南的严格要求使他意识到要不断地追求最好,所以当他成功时他将之归功于父母的教育。
4.可以写人只有甘于寂寞,才能成功的主题。相对于小冬,小南的世界是寂寞的,但他甘于寂寞,默默努力,不懈追求。“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最后等待他的是成功。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会议共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专家学者出席。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议中指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
笔者上学期间就追随刘老先生及其“三部六病”学说,现在已经有三十余年。2010年笔者将刘绍武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汇编成《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于201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2015年,将刘老先生的弟子和学生们学习、应用、研究“三部六病”学说的论文汇编成《三部六病薪传录1》、《三部六病薪传录2》,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近年来,随着“三部六病”学说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学习和应用“三部六病”学说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跨行业、跨地域、跨中西医的蔚为壮观的学术流派。本文首先谈一下“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学术渊源,及三部的结构划分和功能。
1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没有借鉴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将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将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结构是功能之本,无结构也就无功能,离开了三极结构,阴阳将无所依托,不复存在。《伤寒论》将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即形成了“三部”的概念。
《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病”的渊源。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伤寒论》将“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就形成了“三部六病”的辨证方法。三部为表部、里部、枢部(亦称半表半里部);六病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部之中发生病变,兼三部而两之,故成六病。
《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有多种含义,大家较为熟悉的是其作为经络命名时的含义,经络之阴阳由络属脏腑及循行部位所决定,在表在外者属阳,在里在内者属阴。十二经络发生病变后临床表现多为线型分布,或反映于所络属的脏腑。
《伤寒论》六病的命名与《内经》十二经脉不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六病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的阴阳论述,所以表阳为开,表阴为阖,里阳为阖,里阴为开,一开一合,对立互根;半表半里居中为枢。三部阴阳开合失常,就会出现六病。三部是对机体结构层次的划分,六病是三部之中所发生的病理性反应。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时间、空间、属性。
2三部的结构划分
人体结构虽然复杂,但均可以抽象为暴露于自然界的表部,包裹在内的里部,介于两者之间的枢部(亦称半表半里部)。在人体这个圆筒结构内,装填着担负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
2.1表部人体中与外界相接触的部分和支撑机体的躯壳框架为表部。表部以肺脏为主导,在动物进化过程中,肺脏逐渐取代了皮肤呼吸的功能,肺与皮毛关系密切,功能相连。因此,皮肤、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外周神经等属于表部范畴。表部的功能是适应环境,并与之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体温调节和与外界的信息互换。
2.2里部人体中和饮食物相接触的部分为里部。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以平滑肌组织为主形成了一条粗细不匀、弯曲缠绕的管道,构成了有机的里部系统,这其中胃承担着“主受纳”的功能,在饮食物的传输方面起主导作用。《伤寒论》中用“胃家”代表胃、小肠、大肠等腑系统;小肠承担着“主运化”的功能,小肠将经过胃初步腐熟的食糜充分消化、吸收,使水谷精微进入体内。因此,里部的功能是适应饮食,完成水谷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
2.3枢部人体中通过大血管与心脏相连的部分为枢部。枢部以心为主导,表部吸入的清气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灌注于心,合化为赤而变成新鲜血液。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环周不休,营养周身,人体中任何一处都要受血液的灌注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血液无处不到,是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3三部的功能
三部的核心就是解剖结构,人体如果离开了机体组织器官解剖结构,其功能就无所依处,离开了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因此,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
在整个中医经典里,对三部的划分非常模糊。《伤寒论》里仅仅在病理的角度提到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概念,对三部没有一个明确的生理上的划分。刘绍武老先生对三部在生理上明确的划分是对中医非常重要的贡献。
三部的划分以人体解剖结构作为支撑。人体解剖有脏系统、腑系统、躯壳系统,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同时这种一分为三的系统划分与传统的文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基本的宇宙演化规律也是相吻合的,这种规律在人体也同样适用。胚胎发育也是一分为三的,一个受精卵不断分化增殖形成内胚层和外胚层,两个胚层继续分化,形成中胚层。这种三胚层结构再不断分化形成人体组织器官、四肢百骸,通过十月怀胎,成为一个人体。三部系统,既不同于五脏分法———木火土金水对应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划分,也不同于西医上人体九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划分。三部的划分既符合传统文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分为三”的思想,也符合《伤寒论》中表、里、半表半里的思想。
3.1表部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其和大自然的空气发生密切关系,以空气的呼出吸入作为生理活动的条件,又以空气中的病邪作为致病因素。表部的生理、病理变化,一切都围绕着空气展开,这就是表部不同于其他部的特殊点。表部的功能中肺是一个主导功能。
3.1.1肺与皮毛相表里在机体,把接触空气的地方都称作表部的面积。体表和皮毛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为2.5~3.5 m2,而肺由4亿左右个肺泡组成,与空气接触面积为60~100 m2,是皮毛的30~40倍。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皮毛相表里”,而且肺占主导;许多低等动物无肺,靠体表与外界进行体温对流和气体交换,由此可见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功能相连。在人体,肺与皮毛之间的主导作用以肺为主。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五脏生成篇》也说:“诸气者,皆属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而在《素问·咳论》、《素问·痿论》中也说:“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灵枢·本脉篇》说:“肺合大肠……皮其应”。以上《内经》中的记载有几个主要的字,即本、属、合、主、应,本是根本,属是系属,合是联合,主是主导,应是感应。通过这些关键字,可以具体地描绘出肺与皮毛的关系。
3.1.2皮毛与腠理的关系《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皮部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是故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于络脉。”《素问·五脏篇》也说:“百病之始生,必生于风,六淫成寒暑,循皮毛而入腠理。”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皮毛是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腠理是皮毛之下,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二道防线,包括真皮及皮下组织,其中皮肤的汗腺、皮脂腺、血管、淋巴管、关节腔、神经和肌肉,在分泌、吸收、排泄、代谢、感觉、免疫、反射、保护、调节体温和运动等方面至关重要。
3.2里部凡是和饮食物接触的部分都属里部的范畴。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空腔器官,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其特点是可适应饮食,完成饮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
3.2.1胃与六腑的关系《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素问·灵兰秘典》也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饮食物在里部的腐熟、消化过程是由食管入胃,经过胃的初步受纳腐熟,将食糜送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吸收,贮存于肝而供给机体利用。在里部系统中,胃在传输上起主导作用。因此,《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3.2.2六腑与水液代谢《灵枢·本脏篇》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也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在里部,结肠可吸收进入人体内80%的水。所谓水湿的概念,就是水液代谢障碍停留在机体某一部位而不能被支配的水分。水湿在里部积聚,上逆则呕,下行则泻。水湿在表部积聚,轻则感觉体重乏力,重则水肿出现。水湿在枢部积聚,则出现动悸不安,小便不利,口中不仁。
3.2.3“脾主运化”和胰与小肠在里部的功能胰脏是里部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这些分泌液在消化和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脾主运化主要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3.3枢部凡是和气血接触并发生关系的部分都属于枢部的范畴。其是以心脏为主导,和大血管相联系的内脏共同构成。由表部吸收进去的氧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合化而为血液,循环不已,营养周身。《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灵枢·本脏篇》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说明气血无处不到,是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身有多大,枢有多大之说,横跨表里二部。因此,枢部又叫半表半里部。
3.3.1心脏的主导作用在枢部,血液的作用固然很大,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心脏。《灵枢·师传篇》说:“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而《灵枢·口问篇》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者,五脏六腑皆摇。”《素问·灵兰秘典》更突出了心的主导作用,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血液在心脏作用下,环周不休,灌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心脏一旦停跳,血液则失去其作用。
3.3.2血液的营养、保卫功能古人认为,血液的营养和保卫功能分别有营和卫来完成。《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营有营养滋润之意,是通过血液供给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营养物质。卫有保卫功能,即免疫力,对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具有吞噬作用。
3.3.3肝脏的调节、代谢功能《素问·痹证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机体内各种有机物,如酶、激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这么多复杂的物质如果没有肝脏的调和功能,是达不到动态平衡的。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各种代谢活动,体内会有很多代谢产物不断地排出。洒陈六腑,洒就是均匀一致地向外喷洒,陈就是体内无用的代谢产物,通过洒陈的功能由六腑排出体外。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首先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翻转课堂”。语文课上学习《桂林山水》,老师课上得很精彩生动,但学生常常到第二节课的时候可能已经忘记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了。后来,老师换了一种教学方式,规定所有学生必须课下观看桂林山水的视频、图片介绍等相关材料,并在自学过程中穿插着做一些小练习,检验你确实了解了这些内容。课上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分享感悟体会。你会觉得哪种上课方式更有意思,更有效果呢?第二种方式就是翻转课堂的方式。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项目化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大多数教学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问题),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视频中只出现相关的教学内容和配合进行讲解的画外音,不出现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老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第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紧跟着就有小练习,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学习。
二、“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
简单地说,翻转课堂“翻转”了教育理念、师生位置、教学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是主导,教学过程由老师来掌握节奏,学生跟随着老师的节奏来学习和思考。这样就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老师的节奏慢,提不起兴趣;但又有一部分同学消化较慢,没有跟上老师的速度,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最终也是丧失学习兴趣。但是翻转课堂改变了教学过程的顺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习主体来安排自己的进度和节奏,老师作为学习的助手而存在,并通过引导和答疑来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翻转课堂有几点非常强大:
首先,翻转课堂是掌握学习的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呈现方式之一,即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扎实的,可以随时学、反复学,使后续的学习不会遇到阻挠。
其次,翻转课堂将布鲁姆的认知层次清晰分开了。简单的记忆、理解、运用被放在课下,而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则在课上发生。这对于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巨大意义。因为翻转课堂压缩了学习的时间(优秀的讲课+掌握学习的方式),丰富了老师上课的模式。例如科学课上可以使用学生做小项目的方式,语文课可以编排小话剧、小说比赛等形式。学生知识学习和素质教育都得到了保障。
最后,很重要一点是翻转课堂的内容如果做好了是具有高度复制性的,大量学校可以较低成本(廉价硬件+少量老师培训)快速在自己学校采用,而实现互联网式的爆发影响。
三、少先队活动课是否可以“翻转”?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没有进行深入分析之前不能擅自下“可以或者不可以”的定论,也不能因为这是一个新事物,就抛弃其它的研究,一味地投入时间精力去研究它,我们要做缜密的思考。
少先队活动课是在辅导员帮助下、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的一门独特的活动课。不以考试为评价,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注重运用队旗、队礼、队歌、红领巾、鼓号等少先队特有的礼仪,营造庄严神圣的教育氛围。少先队活动课与学校教育其它课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侧重培养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思想意识。按照少年儿童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少先队活动课主要采用少先队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形式,综合运用组织培养、群体互动、信息传播、个体辅导等方法,经常是广大辅导员带领少先队骨干一起策划设计,从少先队员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精选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抓住有利教育契机,创造性地开展主题鲜明、有吸引力、时代感强的活动。注重实践体验,触动内心感悟,起到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少先队活动课通常在课前以小队为单位,组织队员自主参与、实践体验、主动探究,并形成初步的考察成果。课上综合运用音视频、图片、PPT、情景剧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组织队员进行交流分享,汇报成果。队员们有的发布小课题研究成果,有的编排情景剧、小品来呈现前期活动成果,队员们在课堂中进行讨论互动、感悟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成效,这与“翻转课堂”的理念与模式完全相符,翻转少先队活动课课堂完全是“题中应有之意”。
【管理学第一讲】推荐阅读:
前厅服务与管理第一10-24
2024年9月份考试市政管理学第一次作业06-24
煤矿顶板管理第一部分07-14
第一章报关与海关管理10-0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章12-01
公司管理提升活动第一阶段总结06-12
第一学期班级班主任管理工作计划10-28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研基金管理条例11-16
第一课时《信息资源管理概述》教学设计11-19
医院管理年活动第一阶段工作自查报告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