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推荐6篇)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 篇1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

1【学习目标】

1、知道我过的人口数量、分布,学会分析我过的人口增长趋势

2、知道我国的民族数量与分布特点,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3、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民族观

【学习重难点】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人口政策,我国民族分布及各民族风情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一、我国人口数量

读图1-

7、1-8分析我国人口数量

1、全国人口数量: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亿,占世界,居世界第位

2、各省人口数量

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我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是,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份有个,分别是,除外均居于东部地区,山东省人口居全国第位

二、我国人口增长

读课本P11,完成活动,分析我过人口增长趋势及原因

1、人口增长状况

根据我国人口增长图回答:1949年前增长,1949年人口数为亿,以后人口迅速,到2000年达亿,51年增加亿,人口呈上升趋势,虽然实施计划生育,由于人口基数,增长速度仍然

2、人口增长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人口迅速

三、我国人口分布

读图1-9,分析我国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

1、地区人口分布

①黑河——腾冲线:我国人口分布以此线为界,以东人口,以西人口

②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特点:东部地区人口,西部地区人口,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平原、盆地人口,山地、高原人口,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汉族地区人口,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

2、城乡人口分布

①特点:农村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

②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我国城镇人口将不断

四、我国人口政策

读课本P14,结合七年级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现状:目前,我国人口比重,青少年比重,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

2、我国人口政策:人口增长必须与、相协调,与相适应,实行,控制,提高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五、我国民族概况

读课本P15,完成相关内容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个民族,族人口最多,占,个少数民族,占,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

2、各民族具有地位

六、我国民族分布

1、分布特点:相互交错分布

2、分布状况: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和,少数民族则分布在……地区

3、我国民族分布最多的省是

七、我国民族风情

1、民族乐器

长鼓两面鼓马头琴和欢萧

冬不拉神鼓鹰笛芦笙

2、民族节日

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火把节

三月三歌会晒佛节、雪顿节、忘果节

3、体育活动

手鼓舞孔雀舞跳板

摔跤、赛马、射箭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了解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知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4.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5.了解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

2.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 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

3.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资料,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懂得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建议

关于“中国的人口”的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我国人口及其分布概况,是中国 地理的基础知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段中,运用“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示意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读一读”中的资料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口的这个特点。

3.人口分布的知识是从“做一做”引入的。这部分内容即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而且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既是某些自然环境区域的结果,又是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运用“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

4.关于我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华侨和侨乡的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

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材通过“我国人口的增长”图、“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图、“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也是本节必须使学生理解的重点知识。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一课时教法建议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除

去利用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和“读一读”的材料之外,还可以联系一年级的世界 地理知识,让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相当于西半部欧洲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的人口还多,用这些材料进行渲染,使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有深刻的印象。

2.由于学生在初一已经学过人口密度的概念,并接触过人口密度图,在讲“人口分布不平

均”这部分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数量”图上,读出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约数(江苏6700万、山东8500万、新疆1500万、西藏200万),计算人口密度(江苏和山东每平方千米分别为670人和560人,新疆和西藏每平方千米分别为9.4人和1.7人),比较东部沿海两省和西部内陆两自治区的人口密度大小(江苏、山东人口密度大,新疆、西藏人口密度小)。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对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结合课文,自己总结出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不均状况,是 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不宜把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平均这一特征作为中国的“人口问题”来讲。最好结合本段课文的内容,联系初中“世界的人口”一章的知识进行 教学,让学生搞清楚中国人口分布同地区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关系,使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成为义务 教育 地理教材“人和环境的关系”这条主线的一个部分,为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人地观打下基础。

3.在讲授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采用列表讲述的方法。

同时,应向学生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今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城镇人口的比重还将继续增加。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政策这一内容,教学中可一带而过。

4.“华人与华侨”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区别“华侨”和“华人”两个概念,然后说明我国的侨胞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侨胞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要说明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二课时教法建议

1.“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三部分讲授: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看看我国人口直线上升的情况。或者让学生简单算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11亿人和100万人所增加的人口有什么不同,以此理解人口基数大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但这种计算不要搞得太多、太复杂。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应主要向学生讲明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

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控制人口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人口出生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70年代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较低的年代,由于已形成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的新增人口仍是个惊人的数字。

③“人手”和“人口”、“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白人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生下来就需要衣、食、住、行

各方面的物质资料。人口越多,需要生产的产品、耗用的资源和占用的空间越多,在我们国家这个既定的范围内,每人平均占有的就越少。如果我们不注意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要降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会实现,而且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困难。

这段课文插有几副图,较为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关系,突出了人均的观念。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插图,谈谈这些关系。

2.在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前,可先联系第一册课本中学过的有关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的知识,让学生对为什么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有所认识。

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以及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具体要求,应让学生牢记。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 篇2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是我国重点扶持的三个人口较少的民族, 三个少数民族的自治旗也是中国唯一的三个民族自治旗。从山林中走出的鄂温克族、擅长狩猎的鄂伦春族和农牧猎并举的达斡尔族, 在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语言服饰、歌舞体育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是丰富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命名和建立传承人保护体系、开设博物馆、民俗馆、文化陈列馆等, 以及创办文化艺术节、非遗项目展演、展示, 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比赛等, 对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扶持促进作用。目前, 内蒙古三少民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13项, 其中达斡尔族5项, 有达斡尔族民歌、曲棍球、鲁日格勒、乌春和扎恩达勒;鄂温克族5项, 有鄂温克族民歌、鄂温克驯鹿习俗、鄂温克族萨满舞、鄂温克抢枢、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3项, 有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约50项。

我区“十二五”规划和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目标的提出, 使三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更加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 全民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氛围正在形成。同时, 三少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碰撞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现行行政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当前,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集中在行政层面, 国家动用行政资源, 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形式, 而通过民间自发和组织形成的保护力量仍然较弱。长远来看, 三少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应形成以政府牵头, 特别是民间组织积极配合, 三少民族民众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和充满互动的长效保护机制。二是重记录做“标本”和展览, 轻延续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变化延续特点, 仅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装订、陈列、保存, 是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发展的, 而是应该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角度构建三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系化建设, 形成动态科学的文化记录和流传脉络。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人激励和监督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 就在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 无不与个体或群体的人的活动紧密相关, 无论是口述文学及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礼仪节庆等,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 是文化传承脉络中的重要基因。建立传承人档案, 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完善对传承人的考评体系, 实现三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 从而避免因时间的流逝而传承人逐渐消失的不利影响。四是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为社会组织、团体、个人积极维护自己的文化权力, 充分行使权利, 提供社会氛围。五是确立政府主导的经费投入和民间组织参与经营的机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实施政府方面的长期长效的资金扶持, 提升三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软实力影响, 并积极、适当地引入民营资本, 吸引社会的广泛参与, 注意避免虎头蛇尾, 过分功利的商业化现象, 实现资金扶持科学分配和社会参与规范有序的良性局面。

二、三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2003年9月, 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 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 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 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 区别于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我区三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风情浓郁、历史积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 因其古老、不可复制和再生而弥足珍贵, 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定居并融入新生活的三少民族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逐渐适应并摸索出了三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一是民族工艺品实现商品化基本面向市场。如达斡尔族的大轱辘车、摇篮、木排、木库莲等民族工艺品, 种类多样,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鄂伦春族的兽皮、桦树皮、以柳蒿芽为特色的民族风格美食等, 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形成的民族饮食文化产业链;鄂温克族近年大力发展的马文化产业、民族服饰表演队、冬季那达慕, 以及根河市敖鲁古雅乡的狩猎和驯鹿文化。

二是三少民族节日庆典、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开展。三少民族相继创办的曲棍球节、服饰表演大赛、民族歌曲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现出三少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浓郁三少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活动和传统习俗体验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在扩大三少民族影响力的同时, 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文化产业链延展, 文化产品多元, 文化表现方式层次提高, 为三少民族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是传统文化旅游产业新意多。三少民族所在地域生态资源保持良好, 自然景观丰富。推出了农家游、民俗民风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使新的旅游项目不断推出并在发展过程中优化, 为“三少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以上文化产业如手工艺制品、文化娱乐、民俗旅游等产业刚开始起步, 距实现商业化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首先, 三少民族文化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比重较小, 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实现文化产品市场化尚需观念上的转变, 特别是对文化产权的保护力度还需加强。其次, 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活跃度较低, 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还需引起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营企业主的重视。再次, 政企分开, 文化事业单位与文化产业经营企业应该区别开来, 政府加强服务引导, 实现文化企业经营公平合理, 为微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业主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自由发展空间, 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参与者, 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良好经营氛围的营造。这些既是三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也是今后提升空间和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

三、三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是充分凝聚资源要素, 创立优秀品牌。总结三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 凝聚优质资源要素, 从设计、制造、营销, 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打造完整成熟的文化产业链。各旗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 凝聚在设计、制造方面的优秀生产资源和人才, 汇聚力量形成发展优势, 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个或若干个能够形成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带动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二是充分保障并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贡献和合法权利。传承人是文化产业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 传承人以活着的传统、活着的文化形式生存于民间。传承人人口老龄化、年龄断层问题普遍存在, 应当适当给予一定经济补贴, 激发传承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同时加强后继人才的培育, 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链。

三是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三少民族地区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在推广和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 需要政府提供一定引导和帮助。比如在降低准入门槛方面, 可以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扶持的优惠, 同时予以相应的文化产业补贴和政策扶持, 引入民营资本进入市场参与经营管理, 成立文化商品交易市场, 提供文化产品展示平台, 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四是专业人才和先进设备的引进。在产品设计和工艺研发方面, 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传承的同时, 引入精良的制作设备和加工工艺, 同时聘请具有热爱民族文化产业事业, 关注三少民族文化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中, 打造文化产品的升级版, 增强三少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发展潜力。

五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平台。培育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和企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差异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 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真正将产品投入市场;设立文化资源开发机构, 为三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人才培养、对外宣传、形象设计、文化咨询、电商推广等方面的服务, 形成从设计、制作、加工、销售、服务的产业链条, 推动三少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构建三少民族动漫产业和加快市场化运作。以三少民族文化为背景, 创造原创作品, 让动漫作品所承载的人物具有当地人文历史的文化意境, 将三少民族文化中的英雄人物、音乐艺术、历史故事, 三少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影视和音乐结合起来, 成功运用到动漫作品创作当中, 结合市场需求, 借助微博、微信、手机上网等新兴媒体, 提升文化产品影响力, 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漫作品。

四、结语

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揭示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

3.记住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理解它们的成因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二、教学过程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60亿人口日”时间:10月12日

区别:“世界60亿人口日”与“世界人口日”的区别

“世界60亿人口日”是指世界上的人口达到60亿;而“世界人口日”是世界人口到达50亿的时间,即1987年7月11日。

(2)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①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均匀性。

A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业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开始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提高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B图1.3 1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该图是一幅坐标图,纵坐标表示人口总数,横坐标表示年份,坐标系中的红曲线表示人口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的一百年是人口迅猛增长的时期,从世纪初不足20亿人口,到世纪末的60多亿人口,平均每净增10亿人口。图中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的曲线变陡,这说明在此时间段中,人口增长又变得更加迅猛,因为此时世界上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地提高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C图1.4 可以得出,到止,各大洲按人口从多到少的顺序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有多到少的顺序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80%以上采取了控制人口数量地措施,人口增长将趋于缓慢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特征

原始型高高低增长缓慢

传统型高低高增长迅速

现代型低低低增长缓慢

图1.6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

图中有两条曲线,一条表示出生率,一条表示死亡率,二者的.差值是自然增长率。从图上看,出生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越大,自然增长率越高,两条曲线越接近,自然增长率越低,若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负增长。

(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①原因: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二战后更加明显。

②表现:ⅰ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ⅲ我国: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三、知识总结

四、练习

1.通过人口普查发现,深圳市人口的死亡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其原因是(C)

A.营养好 B.女性比例高,寿命长

C.人口结构年轻 D.文化教育水平高

2.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时期在(C)

A.产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

如图反映的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3.四个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C)

A.① B.② C.③ D.④

4.四个国家中,分别属于现代型和原始型的增长模式的是(D)

唐朝的民族课件 篇4

1、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

2、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

3、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2、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

1.唐与吐蕃: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皇帝说:唐蕃和同为一家了;823年,唐蕃正式结盟,立了会盟碑(拉萨大昭寺门前);

2.唐与南诏: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唐与回纥:回纥出兵帮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4.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联姻、册封、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平定叛乱等。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

(一)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是(民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他们饲养牦牛,种植。吐蕃杰出的首领统一各部,并向唐朝皇帝请求与皇室通婚。都城在唐太宗决定将嫁给松赞干布,加强唐蕃友好。

2.在位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向唐朝皇室求婚,他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族和族的先民于唐初在今云南洱海一带建立的六个政权。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统一六诏,建立以(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政权。

2.唐玄宗时封他为,南诏和唐朝关系密切。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1.回纥是的祖先。其首领建立回纥汗国后,主动向唐朝表示友好,唐玄宗封他为。

2.788年,回纥改称为。以后唐朝册封回纥可汗的制度固定下来。

合作探究: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

1、了解吐蕃族生活的地区及其生活。

2、通过教材小字部分介绍文成公主进藏的具体史实及其影响。

3、代表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南诏一词的含义。

2、唐朝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反映在小字之中。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1、唐朝与回纥的关系表现在什么地方?

2、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有哪些主要方式?

练习反馈:

A

1.唐朝时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是当今哪个民族的祖先?

A.藏族B.白族C.维吾尔族D.苗族

2.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政权,其都城在()

A.洛阳B.逻些C.安西D.北庭

3.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的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唐中宗

4.唐玄宗册封谁为怀仁可汗()

A.骨力裴罗B.尺带珠丹C.松赞干布D.皮罗阁

5.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帮助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的是()

A.吐蕃兵B.南诏兵C.回纥兵D.突厥兵

6.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

A.尺带珠丹B.皮罗阁C.骨力裴罗D.松赞干布

7.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和同为一家”的是()

A.尺带珠丹B.皮罗阁C.骨力裴罗D.松赞干布

8.唐玄宗册封谁为云南王()

A.尺带珠丹B.皮罗阁C.骨力裴罗D.松赞干布

9.唐朝时的回纥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A.藏族B.维吾尔族C.白族D.黎族

10.布达拉宫建造于()

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11.先后两次与唐朝和亲,并立碑会盟的少数民族是()

A.回纥B.突厥C.吐蕃D.南诏

12.下列遗址、遗迹、文物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A.布达拉宫B.唐蕃会盟碑C.崇圣寺三塔D.大昭寺

13.松赞干布和皮罗阁的共同点是()

A.都向唐皇室求婚B.都派人到长安、成都学习

C.都受到唐的册封D.都统一了本民族或本地区

14.唐和回纥的关系不包括()

A.进行经济文化交流B.帮助唐朝平定内部叛乱

C.接受册封通婚联姻D.建立会盟碑,正式结盟

B

15.识读下图,正确回答问题:

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

(1)唐朝时期的疆域辽阔,向西达到了A地,该地名是。

(2)吐蕃人是今天族的祖先,其都城在B地,当时该地名为城,今为。

(3)唐太宗时,把嫁给吐蕃赞普。

(4)唐朝时,居住在今云南洱海一带最南部的是,后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16.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一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

材料二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书中说:“……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文成公主入藏时,唐朝在位的是哪位皇帝?文成公主嫁给了谁?

(2)材料一、二说明文成、金城两位唐朝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起到了什么作用?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 篇5

[例1]:下面4幅人口增长曲线图,与我国实际相符的是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的状况特点等知识点。从中国人口增长以来看,在较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状况。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例2]读图回答:

(1)C、D、E三条曲线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增长幅度最小的是,造成其增长幅度小的原因是。(A——我国耕地B——我国人均耕地C——我国人口D——我国粮食总产量E——我国人均粮食产量)

(2)A、B两条折线下降幅度大的是,造成下降的原因是。

(3)对比我国与世界人均耕地、人均粮食产量,要提高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人口方面应采取的政策是。

[答案](1)DE人口增长过快号(2)B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又不断减少(3)实行计划生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与资源关系、人口政策等方面问题。我国人口增长过快,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却在不断下降,粮食总量增长较快,人均粮食产量相对缓慢等情况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例3]计算下列表中所列省、区人口的密度:(人口数为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省级行政区面积

(万平方千米)人口

(万人)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江苏107500①

山东159000②

新疆1601900③

西藏120260④

根据表中数值计算的人口密度,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⑤。

[答案]①750②600人③11④2人⑤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人口密度大,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更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计算能力和根据地理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题通过计算,使学生加深对人口密度的含义及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的理解,这样才能准确说明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更大,西部人口密度小的分布特点。

[例4]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聚居省区的连线,正确的是()

A.壮族——桂B.维吾尔族——宁

C.傣族——湘D.蒙古族——藏

[答案]A

[解析]本题不仅考查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而且还考查了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二者缺一不可。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简称佳);维吾尔族主要集中在新疆(简

称新),宁是宁夏的简称,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傣族主要在云南(简称云或滇),

湘是湖南的简称;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藏是西藏的简称,是藏族的主要聚

居地。中考出题往往是前后知识综合起来考查,而这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

所以只有对每一章节的知识掌握好了,才能综合利用。

[专题复习评价测试]

一、选择题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中国,这个名字在世界上越来越响亮.晓红认识了英国伦敦的一位中学生网友莉莉,莉莉学习世界地理时重点学习了中国,有些问题她难以辨别,就问晓红。请你帮晓红回答1——4题

1.中国是“东方”雄狮,东方是指中国的半球位置,中国位于()

A.东半球、北半球B.东半球、南半球

C.西半球、北半球D.西半球、南半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从半球位置来看中国于东半球、北半球。

2.英国是一个岛国,西临大西洋、东南隔英吉利海峡与法国相望,而中国地理位置呢?()

A.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B.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

C.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D.亚洲西部,太平洋东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从海陆位置来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听说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相当于欧洲那么大,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

A.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国

B.C.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和美国差不多大

D.陆地面积960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的面积大小。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4.中国是个临海国,自北向南濒临的海洋分别是()

A.北海、黄海、东海、南海B.北海、东海、南海、西海

C.渤海、黄海、南海、东海D.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的临海。自北向南濒临的海洋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下列省区轮廓与其对应的简称错误的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34个省级行政区的熟悉情况。选项C图所代表的是云南省,而云南省的简称是云、滇。

6.“当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时,乌苏里江已经撒满了阳光”此话说明()

A、我国领土东西经度差异很大、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大

B、我国领土南北纬度差很大、南北部的季节差异大

C、我国陆上疆界很长、邻国数量很多

D、我国海上疆界很长、领海范围相当广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南东西两端的时间差异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领土东西经度差异很大、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大。

7.“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曲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请你判断,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所在省(区)是()

A.新疆B.西藏C.广西D.内蒙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多少问题。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广西。

8.有关我国人口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东多西少,分布相对均匀

B、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C、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D、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

【答案】A

【解析】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是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人口分布不均匀。

9.由于我国人口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A、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B、人均教育经费少,学校设施落后

C、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D、交通四通八达,人们的住房条件有较大改善

【答案】B

【解析】我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之首,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导致人均教育经费少,学校设施落后。

“人民币上学地理”,依人民币上所显示的`景观,完成10-11题:

10.20元和50元人民币上所显示的景观分别是()

A.杭州西湖八达岭长城B.日月潭承德避暑山庄

C.桂林山水布达拉宫D.长江三峡敦煌莫高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的著名风景名胜所在的地方。要求学生平常注重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

11.图示景观分布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分别是()

A.壮族藏族B.高山族满族

C.苗族回族D.傣族蒙古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的著名风景名胜所在的地方。然后才能正确的完成每一个地区所分布的主要少数民族。

12.满族主要分布在()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地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阅读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图可知,东北地区是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学科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如我国的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朝代,在入关以前主要聚居于东北地区,很容易得出答案为A。

13.下列民族与其主要聚居的省区的连线,正确的是()

A朝鲜族——海南省B.彝族——四川省

C.回族——内蒙古D.黎族——吉林省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朝鲜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云南省;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

14.下列关于我国民族的叙述表达不正确的是()

A.户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共有56个

B.中国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共有9个

C.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也有汉族人口的分布,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D.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左右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数目、少数民族的概念、民族分布特点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解析此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中国共由56个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其它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只占全国人口的8%,人口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6月13日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陪葬坑开始了沉寂20多年后的第三次发掘。据此回答15—17题。

15.著名旅游景点—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下列哪个省区()

A.甘肃省B.陕西省C.河南省D.四川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些著名旅游景点所在的省区。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

16.家住武汉的小亮同学准备寒假乘火车去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请问他将选择下列哪条乘车路线最合理()

A.京沪线——陇海线B.京九线——陇海线

C.焦柳线——陇海线D.京广线——陇海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生活的知识积累。从武汉乘火车到陕西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应选择的乘车路线是:京广线——陇海线。

17.旅游途中,小亮同学在超市购买了一瓶矿泉水,商标上注有“鄂卫食证字[]第**09”字样,于是他断定此矿泉水注册于()

A.河南省B.湖北省C.贵州省D.安徽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地理常识知识,从生活中去学生省区的简称。

18.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

A西北内陆B.东部沿海C.青藏地区D.西南地区

【答案】B

【解析】人口的分布与气候条件、经济发展、地形、交通等因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气候好、经济发达、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区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较远,降水少,自然条件恶劣。青藏地区海拨高,所温低,空气稀薄。西南地区主要为高原和山地,地形复杂。只有东部沿海地区耕地多、气候好,工农业、交通发达,最为适合人类的生存。

19.关于我国人口的正确叙述是()

A.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B.我国城市和乡镇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小

C.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以上

D.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世界上是最低的

【答案】C

【解析】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我国平均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山却不是世界最大;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城镇人口仅达30%多一点;我国是出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战友世界人口的1/5以上;虽然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而世界上有的国家出现了人中的零增长和负增长。

20.下列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是()

A.朝鲜族、彝族、哈尼族B.傣族、白族、黎族

C.回族、苗族、傣族D.傣族、白族、哈尼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这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可用排除法。A项中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朝边境处的东北三省,B项中的黎族主要分布于海南省,C项中的回族主要集中在宁夏。所以只有选项。

二、综合题

1.阅读下表数据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口变化

年份19501960197019801990

人口数(亿)5.56.68.29.811.312.95

(1)根据表中数据绘出中国人口增长曲线。

(2)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_____,人口增长_____.

(3)人口的过度增长,会给我国带来哪些问题?(至少三点)

【答案】(1)略。(2)大,快.(3)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了解,注重绘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结论。

2.读我国部分省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地理事物:

内海:K邻国:MH

省名:BSED

(2)写出下列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

ANOG

(3)临三个自治区的是,该省的简称是。

(4)省级行政区B和N的大致以为分界线。

(5)省级行政区B分布的主要少数民族是,A省内分布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E省内分布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6)我国领土的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

【答案】(1)渤海蒙古哈萨克斯坦西藏自治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2)乌鲁木齐成都银川西宁(3)C(甘肃省)甘或陇(4)金沙江(5)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6)帕米尔高原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部分省区的名称、行政中心、简称、省区的分界线、各省区的主要少数民族等知识。如:省级行政区B分布的主要少数民族是藏族,我国领土的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

3.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四个省中,临海的有,陆上同邻国接壤的是、,纬度最高的是。

(2)图中四个省中,地理位置最偏东的是,最偏西的是。

【答案】(1)①②④④(2)④(3)云南省

【解析】本题根据轮廓和穿过的特殊纬线或河流可以判断:

①为广东省,②为云南省,③为湖北省,④为黑龙江省。四省中广东省为临海省份,陆上同邻国接壤的是云南省和黑龙江省,广东省没有陆地邻国、湖北省为我国的内地省份,纬度最高的也就是我国位置最北的省份是黑龙江省,位置最东的也是黑龙江省,四省中最偏西的是云南省,有热带分布也就是被北回归线穿过的省份是云南省和广东省。

4.将下列少数民族和他们的传统节日用直线连接起来:

A.蒙古族①火把节

B.彝族、白族②那达慕大会

C.壮族③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D.回族、维吾尔族④三月三

E.傣族⑤泼水节

F.苗族、侗族⑥芦望节

【答案】A一②B一①C一④D一③E一⑤F一⑤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 篇6

关键词:城市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管理

0 引言

(1) 研究背景。

城市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离开家乡, 走向城市, 少数民族人口也不例外。少数民族人口离开了他们的土地, 走进了陌生的生活环境。少数民族人口具有农村流动人口的共性, 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他们除了需要面对城乡文化的碰撞, 还需要面对民族习俗、文化间的碰撞。来自于农村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经商务工, 他们也为城市的经济做出了贡献, 同时也拉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经济文化结构因此得以重组。大规模的少数民族流动, 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的流动, 不仅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同时缩小了民族地区和城市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 促进了城乡间的共同发展。然而, 每一件事都有两面性, 农村的少数民族向城市无序地流动, 这给城市以及城市民族关系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2) 研究目的。

随着东莞市城市话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涌入, 少数民族人口适应城市生活问题严峻。东莞市有很多穆斯林人员开的清真面馆, 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各种生活困境和发展问题, 让他们在遭受到不合理对待时能够及时得到申诉和援助, 从而减少或杜绝突发性群体事件, 以上问题都值得我们的深思和关注。因此, 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化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 对指导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更好更快适应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东莞城市化进程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制造业的前沿阵地, 东莞一直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标杆, 东莞独特的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84年, 为经济发展起步阶段。东莞市进入全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阶段, 同时以“三来一补”加工业为基础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1984-1994年, 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东莞市确立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发展战略, 不断推进东莞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迈进, 全面促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在莞的外资大幅度增加, 经济总量水平持续高速增长;1994-2000年, 为经济发展提升阶段。东莞市大力促进“数量型”经济逐步向“质量型”经济转变, 1999年更是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外贸出口持续增长, 利用外资大幅增长;2001年至今, 为经济转型发展阶段。东莞市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构想, 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 努力实现东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在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迁移动机

从理论上讲, 根据美国学者E.S.Lee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青海化隆县的少数民族人员走出农村, 走进东莞, 是青海地区的推力和东莞市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流出地的推力

2.1.1 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古以来, 自然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人类的迁移。当自然环境变得恶劣、自然资源开始枯竭或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时, 人口就会开始大规模地迁移。青壮劳动力占有耕地越少, 将会产生较大推力, 从而促使当地青壮劳动力大量往外流出。因此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可流动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加, 青壮劳动力外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的流出欲望也就越强, 大量少地、无地的青壮劳动力将会流出本地, 到劳动力需求较多的地区外地寻找就业。

2.1.2 城乡差距的影响

现代推拉理论认为, 劳动力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 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劳动者从农村迁入城市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 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一般工资高于乡村部门的一般工资水平一个适当的比例, 农民就愿意离开土地迁移到城市中去谋求新的职业。城乡差距除了表现在实际收入方面, 还突出体现在第一产业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利益上。改革开放后,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指数总是赶不上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指数, 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导致了农业的比较利益明显偏低, 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种粮收入少, 依靠土地难以致富, 从事第二、三产业却收入颇丰。在这种利益结构下, 强壮的农村劳动力纷纷弃农离土, 涌入流动大军中。

2.1.3 政府的大力支持

青海省化隆县是东莞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的流出地, 当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当地拉面发展, 并大力帮扶拉面发展的力度, 从而推动化隆县“拉面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当地政府主要通过加大对“拉面经济”发展资金地支持, 从2007年开始, 化隆县财政支出累计贴息750万余元, 累计为3000多户需求资金支持的人民群众提供创业担保贷款1亿余元, 为社会带动投资达3.3亿元, 这一措施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群众创业的资金制约问题。再者当地政府积极地采取“拉面经济”品牌经营策略。因有当地政府对“拉面经济”的大力支持和帮扶, 拉面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非常迅猛。正是有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正, 拉面经济的发展才会这样有方向, 避免了走弯路的情况, 所以当地政府对拉面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一个催化剂、矫正器的作用, 也为拉面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2 流入地的拉力

2.2.1 地理优势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 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 占地2465平方公里, 总人口178.73万人, 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广州深圳做为我国一线城市, 拥有许多二线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广州深圳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更有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着非常丰富迅速的就业资讯。但也有不良的因素, 例如高额的房价、拥挤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生活, 这些因素在广深的人无法回避的。地处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 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自从改革开放以后, 东莞制造业实力雄厚, 产业体系齐全, 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东莞作为二线城市在经济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生存压力较广深轻松, 同时具有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较好的气候环境, 而市场的开拓又比三四小城市宽广, 所以经济环境让拉面馆选择在东莞。

2.2.2 政策吸引

为了让少数民族更好地适应在东莞的生活, 所以东莞政府在少数民族发展中不断思考探索新措施。在近几年, 政府发布相关政策。一是, 东莞市成立了“新莞人劳动服务管理工作站”, 做好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排查登记, 在50名少数民族人员以上的企业设立联络员。二是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 不定期地到少数民族群众中走访。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积极引导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活动。四是物色选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与他们交朋友;多与他们交流沟通, 引导他们合法经营, 帮助少数民族成立志愿队伍, 积极参与各种社区志愿服务。东莞市积极在社区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风情风貌、各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 努力消除民族隔阂, 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3 兰州拉面馆从业人员在莞存在的问题

3.1 语言差异导致沟通困难

根据调查与访谈的结果拉面馆从业人员对普通话的掌握情况尚佳, 然在粤语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困难。东莞市的本土方言主要包括粤语方言和客家方言。粤语方言区使用范围、使用人口均占全市的大部分。而伊斯兰教主要使用的方言, 其中有约有10%左右的用语习惯为伊斯兰教的教经中常用的词语。少数民族聚集地区, 只有一些成年男子以及经常外出的人会使用汉语交流, 而妇女、孩童基本不会使用汉语交流, 而且少数民族内部之间的交流使用汉语较少, 除了有外地人进了村里, 他们与外人沟通时才用汉语。从长期生活在说方语的城市到一个语言截然不同的城市, 这对生活来说是多么大的困难。加上兰州拉面馆从老板到雇员基本都是伊斯兰教, 所以生活在较为封闭环境中的平日的语言沟通靠的是方语或是普通话, 也接触不到粤语。由于语言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关系紧密, 没有语言环境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难度较高。虽然有一部分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与生活后, 能够使用粤语的一些日常用语, 却难以完全掌握。可以说, 语言不通是一道挡在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的鸿沟。

3.2 严格户籍管理制度造成子女接受教育困扰

据调查, 第一批大规模来东莞创业的西北回群群众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有些甚至没有上过学, 在采访中发现东莞的大多数拉面馆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没有达到初中文化程度。所以, 仅凭一门手艺在东莞打拼的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宁愿自己吃多点苦, 也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户籍制度这一樊篱的仍然存在, 较为繁琐的借读手续与数目不少的借读费用最终让这些外来少数民族子女难以顺利入学, 而且这已经成为困扰城市管理者的一大难题, 所以只得让这些正值学龄阶段的小孩“望学校兴叹”了。对此,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3.3 风俗习惯差异影响少数民族较好融入

根据调查的数据得知, 62%的回族在东莞依然保持着跟在老家一模一样的风俗习惯, 31%的回族人员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对以往的风俗习惯稍作改变, 还有7%的回族人员不能很好地保持原来家乡的风俗习惯。回族人员每人头戴一顶白色圆帽, 非常虔诚的信仰伊斯兰教, 恪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各种风俗禁忌。但因为环境的变化加上东莞客观条件的限制, 比如礼拜点数量较少, 上班时间无法抽身离开, 所以穆斯林人员来到东莞后做礼拜的次数要比在家乡时做礼拜的次数要少得多。但是大部分的穆斯林人员仍然严格的遵守本民族的宗教和民俗禁忌, 只吃清真食, 不吃猪狗等动物的肉, 而且禁止喝酒。然而在访谈中也得知有一小部分迫于生计而不遵守宗教禁忌。同时, 也有一部分回族的生活习惯已慢慢趋向汉族, 了解汉族的风俗习惯, 也尝试着学习部分风俗习惯, 而这只是极少数的。其中大部分的回族人民是对东莞习俗一点也不了解, 或是没有意愿去了解, 因为在他们心里觉得这跟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4 促进在莞少数民族高效生活的对策

4.1 加强本地居民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联系

语言的差异导致沟通的不便, 而作为一个准备长期待在东莞的兰州拉面馆的从业人员应当积极寻找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当你连沟通都成问题时, 你做其他事存在的困难就更大了。所以克服语言障碍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因为拉面馆是开门做生意的, 每天都会面对很多客人, 所以无论是老板还是雇员都可以在与客人的沟通中学得语言。同时, 也可以考虑在平日的内部沟通采取普通话, 因为只有多学多练, 语言才会习得。现在的网络也非常发达, 语言翻译也很方便, 所以可以尝试在空闲时间在网络学习粤语。随着愈来愈多的外来人口涌入东莞, 普通话越来越普及, 东莞人也习惯用普通话去与人沟通, 而不像最初只愿意说粤语, 语言已不再是适应城市生活的主要阻碍了。

4.2 重视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

东莞市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解决好少数民族子女接受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特别是对优化社会治理、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社会成功转型和有序发展, 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 东莞将少数民族子女义务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着力实施少数民族子女就学工程, 努力解决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因此, 东莞采取积分制入学方式来进一步解决。政府按照“降低门槛、简化程序、优化结构、提升服务”的原则, 根据每年实际执行情况, 对申请条件、积分项目、有关项目的分值、办理流程等适时作出修改完善,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 政府加大民校学位购买力度, 出台购买民办学位的具体实施细则, 调动镇街购买优质民办学位的积极性, 也深入推进民办学校促进工程, 采取有效措施, 逐步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 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愿意选择到民办学校就读。为了对接上即将到来放开异地高考的措施, 东莞按照省有关要求, 结合东莞实际, 按照坚持“量力而为、报考从宽、逐年安排、考录分开、择优录取”原则, 制定了东莞的异地中考政策, 对在东莞参加中考并且报考东莞普通高中的考生设定了一定的条件。这样做既能和省异地高考政策无缝对接, 又能充分考虑东莞教育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东莞从2015年开始, 设立每年1.25亿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 对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校车运营维护、创优质上等级给予资金奖励补助;2015年, 市镇财政安排约6.4亿元, 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学生给予补助, 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小学1250元、初中2130元。

4.3 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

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主要有医疗、住房、教育。为促进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的适应城市化的生活, 东莞市政府应重点解决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例如:东莞市政府应在住房服务政策上把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本地户口居民平等对待, 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数量, 或者建立统一的外来流动人口集体公寓, 切实可行的解决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住房难和住不起房的难题。政府还需要逐步建立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为其简化医疗保险报销流程,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逐步消除制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障碍。

5 总结

综上所述, 当前在莞的外来少数民族不仅构成了东莞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主体, 而且也构成了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的主体之一。同时, 由于其与本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微妙关系, 从而也提醒了东莞市民族工作相关部门不仅要关注到外来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而且也要关注到少数民族内部的关系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 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东莞市民族工作部门不能忽视的工作对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妥善地对待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的城市适应问题, 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适应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帮助他们在遇到不合理对待时能够记得及时的申诉和援助, 从而减少或避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 这些都是我们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应该重点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庆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生活适应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4.

[2]周大鸣, 马建钊主编.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最后一头战象》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下一篇:初中学生军训会操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