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家庭新农民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农村新家庭新农民(通用8篇)

新农村新家庭新农民 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的重大决策。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于是社会经济发展。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新农村新家庭建设活动的宗旨和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争创新家庭、建设新农村”这一主题,以家庭为主体,村级为平台,服务为中介,以建设“少生优生、文明富裕、健康和谐”的新家庭,以人的健康、文明、幸福为出发点,不断充实、丰富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生育服务内容,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建设“少生优育、文明富裕、健康和谐”的新家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大众性创建活动。主要是拓展丰富生产、生活、生育服务内容,培育“富裕文明、身心健康、优生优育、权益保障、民主和谐”的新家庭。以村为主,深化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实行村民自治、科学管理,帮助群众少生快富,为育龄群众排忧解难,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形成“党政领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社会共建”的格局。广泛开展新农村新家庭建设示范村评估和新家庭评选活动,树立“人文计生、和谐计生、幸福计生”的良好形象,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十七大精神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统一思想认识,整合公共资源,采取扎实举措,全面推进人口计生“新农村新家庭”建设

首先,要充分认识实施人口计生“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重要意义。

实施人口计生“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中央要求,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并明确提出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把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及家庭保健等服务

实施人口计生“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是提升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基础。人口和

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而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生育单位,选择“家庭”作为当下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着力突破点,这是由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更趋人性化的工作理念决定的,其次,要全面明确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建设标准。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创建计划生育新家庭为目标,以“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争创新家庭、建设新农村”为主题,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工作目标:人口计生“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以农村为阵地,以家庭为主体,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创建人口和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农村计生家庭受益面全覆盖;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提质提速;群众满意率90%以上。

建设总体标准:达到全市新农村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要求,乡镇计划生育率达到98%,村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大力开展“五有”、“五星”争创活动。

人口计生新农村“五有”示范乡镇内容及标准为:

一站(室):乡镇有计划生育服务站并通过世代服务验收且运作优良;所有村有计划生育服务室;

一牌:乡镇有一块高质量的人口文化大型宣传牌;

一路:乡镇建设一条有质量的人口文化路(街);

一角:所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有人口文化图书角;

一户:所有村有一个以上人口文化中心户。

人口计生新家庭“五星”户内容及标准为:

1.守法星。爱国守法,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按政策生育,并做到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顺其自然。

2.富裕星。走科技兴家之路,掌握一门以上农业生产新技术,带头致富,发展家庭经济,辐射带动周围群众,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人均水平。

3.健康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生殖健康,自愿接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和保健服务,自觉落实安全可靠的避孕节育措施。

4.文明星。作风民主,没有家庭暴力,男女平等,没有性别歧视,注重子女成才。

5.和谐星。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夫妻恩爱。第三,全面明确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工作步骤。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人口计生“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实施

人口计生部门充分发挥在农村工作中的网络优势,以新农村新家庭建设为抓手,将人口计生工作融入“民富、村美、风气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提升农村人口计生工作水平作用重大,根据省和南通人口计生委的要求,新农村新家庭建设要达到“五有”、“五星”建设标准,其紧密契合了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实际,紧密契合了农民家庭实际,基本涵盖了人口计生工作的全部内容。只要各项工作做到位,就能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口计生服务环境,夯实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基础,提高农民家庭生育质量、生命质量、生活质量,最终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切实提升农村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第四,全面明确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工作要求。

⒈加强领导。园区人口计生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将人口计生“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有机纳入工作规划、计划。明确人口计生系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体系。要将实施人口计生“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领导。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研究,统筹安排。

⒉加大投入。园区人口计生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将实施人口计生“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作为重点工作予以财力保障。同时,要积极协调动财政的投入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吸纳社会计生志愿者参与投入、奉献社会,确保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⒊注重渗透。园区人口计生部门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科学制定方案,找准人口计生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中各部门工作的接口,在主动融合上做文章,在结合参透上花力气,探索建立“协调有序、内容求实、因地制宜、载体创新、资源共享、群众参与、投入到位”工作机制。分阶段、分步骤地扎实推进工作,确保取得成效。

⒋强化宣传。要调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人口计生部门发挥包括计生协会组织在内的基层工作网络优势,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要把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宣传渗透到人口文化建设、知识普及等工作中去。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知晓率,更要通过精神、物质奖励和优惠政策让群众得实惠,通过动员、培训、引导等途径扩大参与面,努力实现家庭参与率达90%以上的要求。

⒌典型引路。要注重抓好试点、培植典型、分类指导。镇、村各级要培植各自的典型,既要对已有的典型不断完善、巩固提高,又要加强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带动更多的示范村和标兵户。同时加强对外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提高。

⒍检查考核。整合好资源,并将新农村新家庭建设活动列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新农村新家庭“五有”、“五星” 评选活动。通过评比选出为争创活动示范标兵。

二、明确培训要求,端正学习态度,克服一切困难确保完成首期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员入职培训任务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干部队伍,是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推进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是新时期人口计生队伍建设的深化和发展,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及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推动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积极对村计生干部培训工作。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口计生队伍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之源,根基所在。随着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拓展和转型,加快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我们要着眼于人口计生事业的现实要求和长远发展,充分认识加快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推进队伍职业化建设是适应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转型提升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全国人口计生工作按照“更加注重依法行政、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的工作理念,破除“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思维定势,正在实现“三个转变”,即在工作职能上由以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五位一体”的综合职能转变;在工作方式上由以行政管理为主向宣传倡导、利益导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村民自治“五管齐下”的综合施治转变;在工作格局上由以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为主向城乡统筹的“大人口”工作机制转变。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转型提升”,对人口与计划生育队伍建设提出了“强基提质”的客观要求。适应人口计生工作转变观念、拓展职能、转型转轨、创新创优的要求,按照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方向,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懂业务、会宣传、精通社会管理、善做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是新时期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党和人民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2.加快队伍职业化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我市人口计生干部履职能力的迫切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人口计生队伍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队伍学历结构偏低,队伍职业化水平不高。基层服务人员普遍存在职称不高、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水平不高的现象。加之当前人口计生工作中群众生育意愿、现行生育政策、管理手段、法定授权、普惠政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造成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缺

乏创新精神。四是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村级队伍职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事关人民生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人口计生的队伍、人才既是事业兴衰的前提,又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需自觉地把加强队伍职业化建设摆上战略位置,突出重点难点,有规划、有步骤、有措施地扎实推进。

3,加强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及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殖健康咨询师作为一种新职业,是指在生殖健康领域为个人、家庭或群体提供计划生育、母婴保健等方面的信息,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监测生殖健康水平,帮助制订生殖保健促进计划并协助落实的人员。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有关规定,生殖健康咨询师共分五个等级,即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生殖健康咨询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生殖健康助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生殖健康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生殖健康高级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设立生殖健康咨询师新职业,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对于加强生殖健康咨询师队伍建设,提高人口素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是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大突破,对于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体系的形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殖健康咨询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职业培训,大力推进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人口计生队伍,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负党和政府赋予我们人口计生队伍的历史使命。将作为下一步农村计生专干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门槛”,计生班干部要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各种困难,要紧紧围绕基础知识、咨询技能、联系自身工作实践进行理解学习。

新农村新家庭新农民 篇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什么样的农民是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就是新型农民。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历程,无不把对农民素质的教育与培训视为相当重要的一环,韩国在短短30年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他们就一直把“新村教育”作为“新村运动”的核心。法国也十分注重农业教育,20世纪中期,法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批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学校,专门从事农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须坚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民培养的过程中,一个坚固而健全的支撑体系是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政府应当通过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同时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农民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努力创造幸福生活。

二、直接支撑体系

直接支撑体系是指政府通过各项政策保证对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科技文化培训、信息服务、医疗卫生的资金投入,并逐步消除目前制约新农民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建立和完善“两大体系”。

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技能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其成功之处,一是具备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二是有行之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支撑作为基础,我国也应当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完善。

1、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

政府应当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在继续重视农村正规教育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发展非正规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主要是指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各级政府要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大批科技实用型人才,以适应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我国农民教育培训领导管理体系的完善。

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是:大部分教育资源缺乏整合,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培训过程和结果缺少有效的责任监督。针对这些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领导管理体系:其一,成立由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国农民培训的宏观决策、统筹协调和督办检查等工作;其二,建立和健全国家、省、县(市)三级“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指挥和协调,农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多部门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其三,建立和健全农民培训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明晰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最终形成一套“政府统筹、农办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体系。

(二)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投入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为了保证农民教育的优先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瑞典、爱尔兰等,政府每年都会拨出大批的经费以保证农民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韩国更是首先从农村、渔村和山地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由政府提供教育培训的实习机会、设备、设施及奖学金,从而使农民教育培训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应借鉴国外农民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针对自身特点,不断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该通知深化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机制改革,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之内。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提出要求,“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这些政策的落实需要各方长期的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将坚持“把农民培训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投入”这一公共财政政策,并应逐步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定划拨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逐年增长。多年来,农业职业学校享受不到国家的职业教育基本建设扶持,农村广播学校作为县级农业部门培训实用人才的摇篮,办公条件简陋、老化,教学和培训条件落后,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安排职业教育基本建设项目时,把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其中,改善基层农业职业教育的落后状况,提高基层农业职业教育的培训能力。

(三)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培训及就业机制,统筹兼顾城乡就业,完善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的机制。

在现有的二元经济格局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受教育、获得技能培训方面与城市劳动力存在着巨大差别。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却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如果不随形势的发展而提高,则更难以符合劳动力的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尽快转变旧观念,打破城乡差别、工种限制,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建立统一的劳动力教育、培训机制。

农民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因此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把农民培训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民教育总体框架,形成全国性的农民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并要把农民培训作为考察和评价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农民培训获得制度保证。把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使农村适龄青年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如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可延伸1~2年的职业教育,提高其就业能力;同时,针对市场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经费、农民适当分担的投入机制。还要建立省际间、欧陆间的劳务协作交流机制,改变现有的在劳务输出上的自发、松散、无序状态,使农村劳动力有序化流动。

在建立劳动力培训机制的同时,还要建立完整的就业服务机制,使培训后的劳动力能顺利就业,形成一种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在城镇,劳动力可以通过专门的职业介绍机构和技能培训机构了解劳动力供求信息,而在农村却缺少这方面的服务。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研究就业市场的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前、就业中、就业后服务。在劳动力输出前,提供信息参考,负责培训教育;在输出过程中,进行统一管理,提供相应的保障;输出后,进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状况及用工状况,进行相关分析。

(四)建立和健全农业财政补贴制度,尤其要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的补贴。

农业补贴政策是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和规模,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效的农业补贴政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政府应充分利用WTO中的“绿箱政策”,加大对农民培训的经费补贴和财政支持。

2004年政府采取了以“减免三补贴”政策为主动性支农惠农政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一年中,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了2,626亿元,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增长幅度都是历史最高水平。针对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的新农民培养问题,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不断加大农民技能培育的力度,拓宽农民外部就业增收的渠道。以辽宁省为例,该省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从2006年开始实施,当年中央和省财政对每个培训示范村补助经费1万元,全省共计1,000万元。在全省51个农业县(市、区)的1,000个村实施,共培训5万人。2007年中央和省财政对每个培训示范村补助经费1万元,全省共计1,430万元。在全省54个农业县(市、区)的1,430个村实施,共培训7.15万人。2008年对每个村补助经费增加到1.5万元。全省共计2,70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2,100万元、省财政600万元)。在全省55个农业县(市、区)的1,755个村实施,共培训8.735万人。

目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依照《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部署,“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同时,建议相关部门重视培养农业科技型人才,多向农民发放科技培训方面的补助。相关部门应当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骨干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补助,培养新时期的科技型农民。

三、间接支撑体系

间接支撑体系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诱导(如税收优惠、助学贷款等措施)激励农民个人、企业以及各类民间组织投资农村人力资本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以各种形式投资农村教育和培训产业。

(一)在财政政策方面,应当建立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收入“拨动”机制。

所谓“拨动”机制是指政府投入引导放大机制,即政府的投资在建设新农村的各个融资项目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我国目前建立的是“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企业社会赞助为辅,受训农民量力适当负担”的多元化投入保障体制。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民培训需求,要解决农民培训供给短缺的问题,单靠政府增加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从国际经验来看,虽然各国政府支持农民培训的方式和重点可能不同,但在尊重相关者利益选择的基础上,大都是通过经济诱导而不是行政强制,激发企业、农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形成农民培训的多元融资机制。

我们应当通过财政支农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和新农民建设。政府应不断丰富和完善间接投入手段和措施,综合运用税收、利率、贴息、保险、补助、奖励等方式,降低对农业和农村投资的风险,引导社会企业资金、农民个人资金等投入新农村建设。通过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引导城市工业资金和工业管理方式进入农业领域。通过扶持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使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对接,引导城市资金进入农村。具体到新农民的培训方面,政府可在以下方面制定相关政策:

1、企业投资农民教育培训的激励政策。

例如,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应当对参加培训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所得税和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措施,调动企业参加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2、农民家庭投资自身教育培训的激励政策。

在农民创业资金扶持政策方面,对于参加培训的骨干农民,可提供政府贴息贷款。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例如德国农民在参加培训时,可以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有些国家甚至把就业准入和培训结合到一起,不获得认证的资格证书,就会减少进入相关领域工作就业的机会,这样一来,也激发了农民进行培训的热情。这些政策简单易行,又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在土地政策方面,改革土地经营制度,构建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使用、转让、收益机制。

改革土地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这是新农村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土地流转制度的优劣关系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必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户土地经济自主权的基础上,逐步培育适应土地商品化经营的土地流转制度。运用适应的土地政策来激励农民自身投资培训的积极性的总体思路是,使农民拥有土地使用、转让、处置、收益等权利,加快土地流转,形成一批规模农户,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有了保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加强农民参加培训的经济动因。

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土地制度:第一,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建立土地永久使用权制度。要将土地承包权发展成为除了最终所有权之外,包含使用、租赁、转让、收益等在内的较完备的产权;然后,在不改变土地最终所有权仍为公有和保障土地资源初始配置公平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地量化给农民,让农民享有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包括使用、转让、收益等权利;第二,构建农地制度的法律框架,实现农地权利的可交易化。对于农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明确和规范农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同时,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要求核发相关的法律证书,确保权力主体的正当权益;第三,逐步推进农地征用制度的合理化、科学化。完善征地程序,关键是要建立土地征用的协商机制和司法裁决机制,把征地过程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废除经营性用地的国家强制征用制度,促进土地直接进入市场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政府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让农民分享所征土地的增值收益,以达到提高农村生产发展水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三)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化、信息化体系。

我国属于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的国家,这一点和韩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非常相似,因此可以学习韩国“新村运动”所采取的“追赶型”模式,对于工业化进程来说,提前进入信息化时代并利用信息化技术反过来推动和改造传统的农业,甚至于形成“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新模式。从2004年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业农村问题连续发了4个“1号文件”,其中都有对农业信息化的部署;2006年底,农业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建立“三电合一”的有效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设“三电合一”平台,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载体开展信息服务。这些文件都说明国家对农业信息化越来越重视。

农业信息化和农民教育培训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加速信息化的发展;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培训水平。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网络通信体系和农业教育网络体系,加强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和完善农民培训与就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信息资源库、农村劳动力流动信息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库等,提高农民所获取信息的时效性与多样性。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更多的农业科技文献库,以这种形式为农民获取知识提供便利,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民培训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

(四)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竞争机制。

引入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农民培训模式的改造和培训质量的提高。最主要的就是积极营造不同类型培训机构平等竞争的环境,强化市场对农民培训机构的筛选机制,加强农民培训示范学校和示范基地建设。一是在农民培训项目实施上,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实行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凭培训能力公开、公平竞争,从培训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力量与培训目标要求相适应等方面择优确定实施单位;二是对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和进村入户的技术指导人员,其编制、职务、职称、工资、津贴和福利及正常调资、职称评定不受选派影响,服务期间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允许取得企业和农户支付的报酬,培训期间发生的交通、生活和学习费用给予一定补贴;三是对农民培训工作绩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业绩优秀的个人,可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优先保证其岗位;对培训工作不力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可以取消其培训基地资格,不予安排新的培训项目。

四、图示

我国政府应当建设一个直接和间接综合起来的新农民培养支撑体系,图1即是该体系的完整表述。(图1)

参考文献

[1]李云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7.

[2]余宝军,张晓冰,张五常等.专家观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权威解读.人民出版社,2006.4.

新农村新家庭新农民 篇3

眼前的办公楼尽管不太显眼甚至装修有些过时,却见证了华宏跨越式发展的历程。1992年起的十几年时间里,华宏村级经济从借钱起步到销售产值实现了由5000万至5亿元再到50亿元三大跨越,2009年突破了85亿元,形成机械、纺织原料、合金铜制品、PVC/PU制品、汽车零部件五大支柱产业;村里的老百姓过上了住公寓楼、到工厂上班的城市人生活。目前,华宏集团进入了江阴实体经济的第一方阵,位列江苏百强企业集团和百强民营企业第46位,旗下主打产业液压打包机械、涤纶短纤维引领国内同行业。

谋发展

探索“江阴板块”新模式

胡士勇说,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发源地之一的江阴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第一的规模性企业集团,被誉为独特的“江阴板块”。华宏的成长壮大其实就是“江阴板块”的一个缩影。

“华宏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三次大的跨越。”胡士勇总结道。

1992年至1995年为华宏的起步阶段,担上华宏村党支部书记担子的胡士勇理清了华宏“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发展思路,借钱开始了跋涉的征程。1992年利用自身技术、资源优势办的焊接厂当年就产生了效益,上缴村委18万元,为此村委特意赠送给了胡士勇“爱集体,胸怀大志;作贡献,风格高尚”的嘉奖大匾。接下来胡士勇把目光转移到了打包机械制造领域,自主创新开发的液压打包机逐步打开了区域、国内的大部分市场。4年发展让华宏的产值由500万元跃到了5000万元,市场由国内拓展到了国外,村里“经济落后、干群关系紧张、村民悲观失望”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扭转。目前,华宏已发展成亚洲最大的液压打包机械研发和生产基地,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

在1996年到2000年华宏的成长阶段中,胡士勇果断成立了省级华宏实业集团,敏锐地抓住了“路网通”的商机,通过发展“道口经济”把华宏的产业拓展到了第三产业,办起了宾馆餐饮休闲、装饰材料市场、家具市场、农产品集散中心等三产规模群体,几年走下来华宏村发展成了江阴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地,三产成为华宏成长阶段的重要支撑。2000年华宏的产值攀升到了6个亿,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原始资本积累。

2000年至2005年是华宏的壮大阶段,胡士勇把它归结为二次创业阶段,适时提出了“拼搏、求实、创新、敬业”八个字作为华宏精神。其实完成资本积累后的华宏下一步该怎么走,胡士勇心中早已开始谋划了,他果断抓住了2002~2003年行政村优化组合产生的两次并村使得华宏村的人口和地域大扩展带来的新机遇,利用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契机于2002年启动了投资8亿的大化纤项目的工业园建设,2005年项目形成了年产聚酯切片30万吨、熔体直接纺涤纶短纤维30万吨的生产能力,规模型产业化生产、装备工业最先进、单吨生产成本最低等优势使得产品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华宏化纤开始名扬国内外。2005年末华宏的产值超过了50亿元。

求创新

实现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机会时代已离我们远去,我们只能用创新去创造机遇,紧扣市场脉搏来赢得发展。”胡士勇谈起华宏的创新感触很深。

说到创新,胡士勇谈得最多的几个词就是“科技”、“人才”、“品牌”。

华宏靠的是机械起家,技术含量的高低显而易见地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产品创新、科技创新让产业越做越大,进而凝聚成企业的文化基因,推动了华宏“科技兴企”战略的实施。华宏通过和国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动合作,把“知”、“智”转化成企业现实的生产力,引领企业由仿造到制造再向创造变轨。先期跟同济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农机研究院、德国Oerlikon建立协作关系形成的技术支撑,使华宏的打包机械发展成涵盖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生活垃圾收集打包、生物质能源收集打包等多个领域,自行开发研制的金属打包液压机、剪切机、大型废钢破碎生产线等产品均顺利通过了江苏省新产品和科技成果鉴定。华宏还从软硬两方面推进平台和载体建设,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目前企业创建了科研所、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基地及企业科技协会,首批300多名会员构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科技队伍;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在2009年正式启用。

“科学技术的掌握最终需要人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人。”这是胡士勇常说的一句话。华宏的“人才战略”采用培养和引进并举,企业为技术骨干提供“走出去”深造学习的机会,使其学成回企效力,还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选拔可塑性强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企业的人才队伍;对急用的高级技工,华宏以高薪聘请和引进,让他们在一些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军型人物,并通过这类领军型人才在企业开展自培,带动企业技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华宏加大资金投入,着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勇敢试,大胆闯,奖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吸引了众多科技创新人员。2006年开始,华宏加大了人力资源工作的力度,与下属企业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网络,把员工培训、人才开发与人才储备纳入规程。创办星火培训课堂,建立卫星远程培训学院,选派企业骨干到国内名校深造和赴国外进修,成为华宏创新育人机制的一大特色。华宏还引进国际化的管理咨询团队,进行为期十年的战略合作,全面提升管理,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从规范化向正规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跨越。

胡士勇认为,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制胜因素,品牌的内涵不仅仅包括要抓好产品的品质、售后的服务,还应该把诚信意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

其实,随着华宏产业的做大,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渐渐进入了胡士勇的视线。集团成立初期,公司下属分厂普遍建立了新产品研发中心和科技攻关组织,推动自主创新,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普遍实施国际标准化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监控管理网络,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集团专门成立了科技办,从上到下建立了品牌申报网络,下属各企业已全部通过ISO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企业中全面推进ERP管理。2009年“华宏”商标被批准为国家驰名商标。“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将‘华宏’和‘伍仕’两个品牌打造成國内驰名品牌,将‘华宏’牌液压机械打造成世界知名品牌。”胡士勇为华宏的品牌战略设了时间表。

“诚信在华宏被喻为企业经营的灵魂,华宏通过大力倡导阳光财富、严格践行合同条款、做好教育推进工作、营造强烈的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机制建设来构建诚信体系。从2005年开始,华宏就被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确认的评估机构评为AAA级企业。华宏集团一贯把依法纳税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大力倡导创造阳光财富,从不用打擦边球之类的行为来损害国家利益,2006年上了国家民营企业阳光财富榜。”胡士勇自信地告诉记者。

促和谐

践行华宏特色新农村建设

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的华宏村村民和市民已经没有多少区别,他们不以农业生产作为生存的主要手段,都已过上了在工厂里上班、住现代化公寓的和城里人无异的生活。

“让华宏村民充分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是我这个党委书记应尽的责任。”胡士勇带领着华宏村人,实现着华宏人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2003年投资1.5亿元兴建了一个占地225亩、建有59幢多层住宅的华宏世纪苑小区一期工程,一次性动迁600户村民,腾出老宅基土地638亩,节约使用土地413亩。小区拥有周界防范、楼宇对讲、远程抄表等智能系统;宽带网络、数字电视入户;小区内休闲、健身等设施齐全,绿化达50%;户均居住面积达250平方米。小区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办公室“苏南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和人居环境改善”示范项目。胡士勇还为村民们改善福利待遇,村民们都享有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免费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

胡士勇表示,让“新农民”走进“新农村”,需要解决的绝不仅仅只是“硬件”问题,有理想、有文化、讲文明、守纪律、懂经营、会管理才是新农民。行政村两次优化调整以后,华宏村的农村人口已超过8000人,约有2500多名青壮劳力已脱离祖祖辈辈耕种的农田转移到企业工作,其中有10%的人在企业担任管理工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走上管理岗位和在生产第一线的农民,都面临着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的提升问题。为此,胡士勇以前瞻的目光和果断的决策,及时把培育新农民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开辟自己的教育培训阵地。华宏时代光华卫星远程培训学院创设以来,已分期分批对党员干部和企业管理干部开课百余次,受教育人数逾3000人次。课程内容涉及到财务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策略、劳动法规、安全行为管理等许多方面,对企业管理层工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培训学院开设《安全实务》和《如何当好班组长》这两门课程后,企业的许多基层干部都感到耳目一新。通过学习运用接受的新理念、新知识,开展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促使工作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不少学员通过学习,逐步成长并走上了企业的领导岗位,担负起发展村级经济的重任。

记者了解到,为了加快新农民培养的步伐,华宏除了发挥主阵地的培训功能外,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教育平台,与江阴电信签约启动信息化示范村工程,开通宽带网络建设华宏世纪苑网站。此外,还通过委托培训渠道加强对新农民的培育工作,每年派遣培训的中层以上干部达数百人次。

新农民的培训工作,产生了强大的人才效应,不但为全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未来发展增添了胜出的筹码。目前,华宏集团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市级以上创新成果百项,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名列第120位。华宏村被评为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典型、无锡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胡士勇本人也被选为2008奥运火炬手、江苏省人大代表,并获得了无锡市劳动模范,无锡市优秀厂长经理等荣誉。

新农村和新家庭计划工作方案 篇4

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更好地推动我乡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落实,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的

以整合提升农村人口计生为目标,以帮助计生家庭脱贫致富为导向,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为主线,以点带面,带动一大批计划生育家庭走上富裕之路。

二、活动内容

以村致富产业园为基础,预计投资2.5万元,在致富产业园树大型简介牌一个,沿线添置宣传灯箱20个,今年力争把致富产业基地办成全县中上等水平。

三、组织保障

1、专门成立新农村、新家庭计划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所、民政办、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任成员,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农民心中的新农村 篇5

农民心中的新农村

生产要发展 种植业为先 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是首要目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国际情报研究事主任聂凤英介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生产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因为通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可以使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水平不断提高.

作 者:常丽君  作者单位: 刊 名:农家参谋 英文刊名:ADVISER OF PEASANT FAMILIES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与近代农民问题 篇6

系别

: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年级 姓名 学号 :

2011级

: 赵然

:2114031814

新农村建设是对近代农民问题的重要解决办法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的农民问题就是在土地问题上集中表现。无论是农民阶级政权亦或是资产阶级政权都没能给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也使得农民问题存在到现今。而如今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工人阶级政权的号召下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民的土地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民,土地,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土地市场

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

近代以来西方的经济侵略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因此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政党各政治团体能否高度重视农民问题、能否解决农民问题决定了其政治纲领能否得到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决定了其政治纲领能否化为一场农民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

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但这个纲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资政新篇》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狭隘、散漫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单凭自身力量求的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涉及到农民问题,缺乏群众基础,其失败是必然的。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但它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做了新的阐释,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了改善工农生活的状况。

从整个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如果不能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主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任何改良和革命都要失败,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也要落空

而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基本特点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重点全面推进,从整体上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涉及国家长远利益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这是对近代教训下的深刻反省。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必须坚持两条原则:第一,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第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而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二是土地市场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对于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一、关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律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法律保障。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重申一些基本的法规要点。首先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这不仅符合我们国家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符合现代农业长远的发展要求。我们今后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讨都要立足于这一点,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不变这个基础上深入研究。

其次是推进规模经营不能动摇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否认,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确实有其局限性,目前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与“统一经营”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农户往往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农产品竞争力过弱。应当大力加强“统一经营”这个层次,确实做到统分结合。但是,“统一经营”必须有新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社会化的服务形式和产业化的经营体系来实现,绝不是恢复过去那样的集体统一经营模式。第三是承包地流转必须用于农业。在土地流转中,不能违法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现在有些地方未经允许,擅自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在耕地上挖鱼塘、栽树木等,甚至通过“以租代征”方式,避开土地审批,将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这是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有关法规的错误行为,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从目前各地的情况来看,土地流转是引发农村土地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规范土地流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承包地的流转应当经过发包人同意,发包人通常是指集体经济组织。但是,现在主要威胁是土地流转未经承包人的同意,由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强行流转,严重侵犯了农民利益。

由于目前许多地方集体经济组织缺位,在村一级是由村民委员会代替,在乡镇一级则由乡镇政府代替。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承包地流转必须要经过承包人的同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特别是流转到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要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这是法律规定的程序,是必须遵守的。解决这种矛盾和纠纷的唯一正确办法,是保持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真正按照法定程序办事。

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还要注意牢牢把握两个界限。根据《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草案)》的相关规定,对农民举家迁入小城镇的,应当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允许对承包地进行流转。实际上,这里流转的只是土地使用权,而不是收回农民的承包地。只有在农户举家迁入设区的城市、并且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待遇的时候,才可以收回这些农户的承包地。二.关于土地市场问题

近些年来征地问题上的一种突出现象是,对工业用地给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普遍很低。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很多地方是以低地价或者零地价来吸引工业企业进行投资的,相当一部分地方的政府没有得到多少土地转让收益,有的甚至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补贴,以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和长远生计问题。而用于发展商业服务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土地,土地转让的价格相对较高。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工业用地为什么要实行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呢?原因是很多地方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争先恐后地进行招商引资,纷纷把土地优惠当作最重要的优惠条件,以为土地价格越低越有吸引力。应当说,这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是一种不规范的运作行为,非

但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并且导致了土地的过多占用和粗放经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亟待加以纠正和规范。

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正确看待招商引资。从目前各地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引来的工业项目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但有不少工业项目综合效益并不高。有些工业项目看起来经济效益较高,但是资源占用多、能源耗能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差。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过大,应当重点加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引进力度,对引进工业项目应当注重高科技、低消耗、零污染、高收益。

如何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形成由市场决定土地价格的机制,合理制订工业用地价格,有必要确定工业用地的最低价格作为底线。确定最低用地价格,实际上对引进的项目设置了一个门槛。跨不过这个门槛的项目就不能进来,真正属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就能够进来,从而有利于提高引进项目整体的质量和效益。

在土地出让方面,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暗箱操作的批租方式,实行公开运作的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和确定土地价格,使竞争力强的好项目优先获得土地。

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土地的增值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公认的理论观点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农村土地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也就是说农民拥有最重要、最短缺、最宝贵的土地资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应当成为农民受惠最多的过程,土地由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是失地农民较快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土地制度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刘煜 《太平天国与农民问题》方之光

朱庆葆 《浅论民国土地法的得失》陈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创新研究 》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李凯敬

培育新型农民与建设新农村略论 篇7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 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关注较多的是物质层面, 如基础设施、村庄改造等, 如何在物质发展的同时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核心任务。这个任务解决不好, 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1. 培育新型农民是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地位的迫切需要。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首先表现为我国农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有8亿多, 占全国人口的70%, 农业人口7亿多, 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广大农民不仅创造了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而且也创造着农村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农业生产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保证。邓小平同志早在1962年关于《怎样恢复农业生产》的讲话中就谈到这一点:“农业本身的问题, 现在看来, 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胡锦涛同志讲过, 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

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首要的能动的因素, 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来看, 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不可能有发达的农业。“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农民素质高, 其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建设农村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反之, 农民素质低, 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最根本支撑。

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 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 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 是16个行业中最低的。根据最新的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显示, 4.9亿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8%,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 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 小学以下的占34.1% (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 , 且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2006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显示, 在外出务工劳动力中, 文盲占1.7%, 小学文化程度占14.8%, 初中文化程度占67.3%, 高中文化程度占10.7%。可见, 无论是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均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 整体素质偏低, 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 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 远低于国际农业劳动人口接近或达到高中的总体水平。此外, 目前部分农民思想比较保守, 观念陈旧落后, 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是小农意识浓厚, 市场观念淡薄, 安于现状, 缺乏进取精神和新意识;二是法制意识淡漠, 道德水平不高, 家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 封建迷信拥有一定市场。因此, 培育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

2. 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

目前, 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落后, 劳动力素质较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除了价格方面的竞争外, 质量、花色品种、品牌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也会加剧, 特别是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大幅度削减以及许多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取消, 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化竞争, 这些都对我国农民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培育新型农民, 是把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必由之路。经过系统培训后的农民, 才有可能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骨干, 成为外出打工的产业工人。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 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需求, 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是拓展农民就业增收门路, 从而有效增加农民收人的有效途径。

3. 培育新农民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成败和国家前途的一项基本国策, 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时代的要求。如果说用现代化工业装备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那么, 培育新农民则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与核心。农民既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也是农业科技转化的重要载体,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 最终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是一个建设和创造的过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涉及到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建设问题。如此一个全面、持久的建设和发展过程, 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固然重要, 但从根本上来讲, 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增强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初期,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公共积累不多,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 其重点用于为农民修路、通水、通电、修建水利设施和文化设施等项目, 为新农村建设铺垫基础性的工作,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硬件的支持。但是, 从长远来看, 政府不可能包办新农村建设的一切, 即便是建设了好的基础设施, 也存在一个维护更新的问题, 而新农村软环境和软实力的东西不是靠政府能够解决的, 比如新农村所要求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就需要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新型农民的内涵和特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民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理论上如何界定新型农民?对此问题学者存在不同认识,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 新型农民是新型的农村知识分子, 即具有乡村自治志向和技能的新型人才;其二, 新型农民即具有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新品质的现代劳动者:其三, 新型农民就是所谓的农村“能人”, 即是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 是技术经营管理骨干示范力量,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是我国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科技教育带头人。

笔者认为, 与传统农民相比, 新型农民不仅仅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而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 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 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村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新一代农场主或农业企业家, 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新型农民不仅是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者, 还应该是具有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的现代劳动者。新型农民应具有以下特征:

1. 新型农民应是具有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

新型农民应是集自我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为一体以农业为主业的劳动者。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 新型农民应在独立自我主体意识的前提下抛弃旧的思想和意识, 树立新的思想和观念。新型农民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为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具体实施出谋划策、参与决策;新型农民应具有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和风险意识;新型农民能够有序参与民主实践, 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新型农民应以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 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的和谐良性循环发展。

2. 新型农民应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管理素质的农民。

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高度正比例关系, 与文盲相比, 小学毕业生可提高生产率43%, 初中毕业生可提高生产率108%, 大学毕业生可提高生产率300%。”大量事实表明,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与收人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据北京市1997年第一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 19%的郊区农民劳动力小学文化水平的年收入3220元, 初中文化的劳动力年收入3375元, 高中、中专文化的劳动力年收入3607元, 大专以上文化的劳动力年收入达到4233元。发达国家农业劳动人口具有较高文化教育素质。在法国, 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 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在德国, 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 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 大学毕业的占5.9%, 高中毕业的占74.8%。农业大国加拿大, 除了土地肥沃、面积广阔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 农民受教育程度高, 基本上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这也是加拿大农业科技含量高、农产品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科技文化水平、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型农民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依靠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才能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提下, 农民只有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 才能接受和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 使其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因此, 具有对农业科技引进、吸收、创新能力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需之才。农业的发展不应仅局限于农业内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应与工业、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农民不仅仅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者, 还应该是经营者、管理者, 懂得市场经济运作规律, 及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 预测农业市场走势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来及时安排生产。

3. 新型农民应该掌握与现代农业生产和

生活相关的新技术, 养成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懂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 它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实现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与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先进的机械设备、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现代经济管理手段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这些特征要求新型农民必须掌握。

新型农民不仅要能够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 能够用相应的方针、政策、法规维护自身利益, 使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有机结合, 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正确的道德观念, 能够树立先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性思考

没有新农民, 就没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农民, 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民为标识和归宿。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

1. 帮助农民树立新的观念意识和科学的生活理念。

思想观念的变革是行为变革的先导, 新型农民肩负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文明健康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以及科学的发展理念、健康生活观念。现在电视广播等传媒都已在农村普及, 要充分利用传媒的大众宣传优势, 向农民灌输健康的发展观和科学的生活理念, 同时要注意减少传媒的负面作用, 抵制农村现存的封建迷信、大办丧事、打架酗酒、重男轻女等不良风气。培养农民科学种田意识, 倡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 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健康因素, 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让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增收致富之路。

2. 加强农村教育, 提高农业人口素质,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 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一是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认真解决农村青壮年文盲和青少年失学现象;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加大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力度,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 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按照“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 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 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53页) 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三是应当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为农民素质提高创造有利条件。目前,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还是依靠农户间的交流和示范来获取信息, 再者就是靠农业技术人员的当面传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获取技术和信息的手段大大改善。家有电话机、有线广播、电视机、收音机、电脑, 能上网的农户的比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尽管农村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3. 建立长期有效的技能培训机制,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当前农民的技能培训既要从谋划农村长远发展、农民群众长期受益的角度出发, 又要制定解决当前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短期技能培训计划, 使培训工作做到长短结合, 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开展。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 应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 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培养适应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农民。创新培育形式和内容, 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 把课堂教学、现场培训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采取农民业余学校、夜校、培训班、文化补习班、周末班、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讲授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为农民“充电”。这样既增强了各种培训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也不断完善培育网络, 逐步形成以市级培育基地为龙头, 镇级农技站为中心, 村级夜校为基础, 学校企业为补充的培育网络。在培训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和淘汰机制, 建立目标责任制, 按照市场机制以招标方式确定培训机构, 农民可以跨区域自主选择培训机构, 对培训合格率低的培训机构, 取消其参与农民培训的资格, 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 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负责项目监督考核。

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 让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户联合起来, 自主经营、自我服务, 帮助解决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遇到的困难, 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经营, 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农民自己的生产经营组织, 克服传统农民分散性缺陷。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 解决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提高农民经营性素质, 保证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5.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 农民基层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也比较匮乏, 网络在农村还是奢侈品, 各种文艺活动基本上停止了, 有些除了看电视, 主要是打麻将甚至赌牌, 这使得社会风气复杂化。所以, 必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 以填补农民的公共生活空间。首先, 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以乡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 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把腾出的闲置校舍, 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室, 做到一室多用, 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其次,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原则, 充分利用农闲、节日组织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用丰富多彩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倡导农民学文化、学技能, 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 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 破除迷信, 移风易俗, 抵制腐朽文化,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04~305

[2].李晨滨.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3].沈渭滨.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姓农[J].探索与争鸣, 2006 (6)

[4].詹静.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J].江苏农村经济, 2006 (5)

[5].杨立新.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农民的理性透析[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4)

农民眼中的新农村 篇8

评委名单

评委会主任:

李前光/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

评委会副主任:

高琴/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

严端祥/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评委:

许志强/中国摄影展览中心主任

周鸿/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新农村建设处处长

杨伟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陈小波/新华社摄影部高级编辑

刘雷/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

王征/摄影家 中摄协理论委员会、新闻纪实委员会委员

乔仲林/《农民日报》高级记者

『农民看农村 更真实』

2010年第四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摄影展览”,突破以往,首次将主题定位为“农民眼中的新农村”。这不仅是中国摄协举办的第一次只有农民参与的摄影展览,也是一次自我观看、自我表达的语境转换。这种审视主体的转换,其意义毋庸置疑,它不仅是对农民的尊重,对农民兄弟文化诉求的满足,同时也繁荣和发展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

12743幅来稿出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77位农民作者之手,这些作品生动记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变化,也充分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农民的摄影水平和文化素养。

『站在农民的角度评选 更准确』

经过评委热烈、认真的讨论,45幅优胜作品从万余幅来稿中产生。为保证此次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组委会不仅增加了观察员现场监督,而且从评委构成上也体现了科学合理性。10位评委,不仅有专业摄影人士,还有农业问题专家,从内容到形式,评选结果更为科学,更贴近农村。

值得一提的是,在评选已经结束后的用餐时间,几位评委团坐在一起,未曾动筷子,先就此次影展的结果开始了新一轮的热烈讨论。一番“唇枪舌剑”后,经评委会全体成员餐桌前举手表决,才使得最终的评选结果“名花有主”。

『大拙胜小巧 更感人』

上一篇:四年级叙事作文:回到家乡下一篇: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