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活字印刷术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明活字印刷术(通用9篇)

发明活字印刷术 篇1

毕昇,北宋布衣。北宋六安州(今湖北省英山县)人,卒于北宋皇佑四年二月,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宋初为杭州书肆刻工。[1] 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昇就去世。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是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1990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昇墓碑。

人物故事

发明活字印刷术 篇2

报纸与其承载的介质——纸密不可分, 因此, 在介绍报纸的诞生史之前, 先说说纸的发明。纸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光滑柔软的平面介质, 是记载、存储、交流和共享人类思想文化的信息载体。我国的文人雅士给“文房四宝”都取了人性化的名字, 纸的雅号叫“会稽褚知白” (见图1) 。会稽是现在的绍兴, 出产贡纸;楮树之皮是造纸的上等原料, 而褚与楮形近音同, 故取“褚”为纸的姓氏。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见图2) 。纸发明之前, 兽骨、羊皮、竹简、木片及丝帛等都曾是人类镌刻或书写文字的材料, 但也都因或太重或不便或太贵, 无法大规模推广使用。我国西汉时就已能生产一种叫絮纸的纸, 但这种纸产量少, 成本高, 主要在朝廷和官场中使用。

世界上发行最早的报纸, 即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疏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邸报》, 就是在西汉时期创办的。直到我国东汉宦官蔡伦发明造纸术后, 人类才有了实用、价廉的书信材料, 大大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蔡伦 (1世纪~121) 湖南桂阳 (今郴州市) 人, 出身农家, 家境贫寒, 15岁时进宫做了太监。他小心谨慎、尽心尽力地为皇帝效劳, 渐渐取得皇帝的信任。公元97年, 蔡伦被任命为“尚方令”, 负责管理宫廷内部事务, 并为皇室制造御用器物 (见图3) 。蔡伦上任后不久, 经皇帝特许回乡省亲。一次, 他在河边散步, 发现垂到河里的树枝上挂满了白色的絮状物, 一丝丝的, 很有韧性。老农告诉他:树皮麻头在水中沤久了就变成这个样子。蔡伦听后立马联想到了能否用它们作造纸材料。回宫后, 蔡伦将此事禀告了皇帝, 并受命研究造纸技术。

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 对造纸原料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革。他把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都收集起来作为造纸原料, 又在碎切、沤泡、捣洗等造纸工艺的基础上, 增加了用石灰液蒸煮的工序, 从而使造纸有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 (见图4) 。经长时间的研究和不断试验, 公元105年, 蔡伦造出了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优质纸张, 被称作“蔡侯纸”, 呈献给了皇帝。汉和帝大加赞赏, 并下令推广。造纸术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 并传播到世界各国。

对现代报纸的出版, 光有纸不行, 还需要将文字印到纸上的印刷技术和设备。因此, 我们再来说说印刷术的发明。在印刷术发明之前, 人类文字的记载和传播, 主要靠手抄, 抄于布帛称“帛书”, 抄于竹片称“竹简”, 抄于纸张称“手抄本”。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 早期的印刷术——雕版印刷在中国就出现了, 但效率仍很低下。11世纪左右, 中国的毕 (见图5) 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见图6) , 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但是, 毕发明的活字印刷仍靠手工操作。15世纪中叶, 德国发明家约翰尼斯·谷腾堡 (Johannes Gutenberg, 约1400-1468) (见图7) 发明了金属活字和印刷机 (见图8) , 又解决了油性墨的生产工艺。这样, 一整套金属活字印刷技术都齐备了, 1452年, 谷腾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机开始投入使用 (见图9) , 从此印刷走上了机械化的道路。

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现代报纸的问世创造了技术条件。现代报纸起源于15世纪德国出现的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 但人们一般都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看作是第一家真正的现代报纸, 因为该报每周定期出版一次, 每次印有数条新闻, 并且有固定的名称。现代报纸的生产工艺, 除了新闻的采集和编辑外, 大致包括三个工序:排版、印刷和发行。

早期报纸的排版采用人工排版的方式, 工人按照新闻稿一个字一个字地拣铅字, 排列成所谓的“毛条”, 然后再根据版面设计, 编排成报纸的版面 (见图10) 。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照排机的采用。

早期报纸的印刷采用的是由碾压橄榄的碾压机改装成的印刷机 (见图11) , 实现了整张报纸压印的均匀性, 从而保证了印刷文字的清晰。

迎接活字版印刷发明一千年 篇3

这给了我们有力的启示。正是因为有了活字版印刷术,才推动了西方的宗教改革,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文化,为西方的文艺复兴和科学发明创造了前提条件。在宋代,中国的活字版印刷发明也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发展进程,使得中国文化能够延续不断。中国在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的同时,也发明了纸币印刷和纸牌印刷。历史资料显示,在公元1400年前,中国的木雕版印刷、纸币印刷、纸牌印刷都传到了西方,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古登堡铅活字的发明。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这要求我们在技术和管理上不断创新的时代,宣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及其研制过程,对于当前科学技术研究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们可以从古代科学技术发明找到解决现代科技问题的思路。例如,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选题,应该首选那些具有广泛市场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选题。毕昇的选题就是这么一种选题,因为在宋代初年,印刷的书还很少,但是经过不到80年,李清照和她的太学生丈夫赵明诚就可以在开封的市场上买印刷的书了。苏轼在他的祖父时代,书是主要通过传抄,但在他的时代已经广为印刷,那时雕版印刷书所需时间太久也太慢,因此市场对书籍印刷速度就有迫切的需要。毕昇的选题选得很好,我们现代科学的选题也应该参考这些经验。活字版印刷的雕版都是用木雕版,顺理成章地好像应该采用木活字,可是毕昇没有采用木活字,因为木活字蘸水变形,且不利于排版,因此他改用了泥活字,它不但适应了所涉及的工艺,还比木活字便宜。因此,毕昇的工艺设计和研究降低了其复杂度和成本。我们现代的很多科学技术发明,往往停留在样品的制成,鉴定会的展示,但一旦推向社会就产生了问题。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中间试验的过程,只有产品的可靠性和成本的可接受性得到解决,科技成果才能普遍应用。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当属王选的激光照排,他不仅解决了汉字输入和激光输出问题,还解决了激光照排质量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的问题,因此得到了迅速推广。

我们在个别科普著作中过多地宣传了古登堡,却没提到毕昇,也没提到中国印刷技术发明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纪念毕昇发明活字版发明一千年,不是要等到临近才进行,我们应当借此机会,把中华印刷史上那些科学发明及贡献加以宣传介绍。例如1773年,乾隆皇帝的大臣金简承办了武英殿印刷厂的创建,他提出了用活字版代替雕版,科学地论证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他建成了一套木活字的印刷厂,印刷了成千上万本书,他对排版印刷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做了研究和规定,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十日轮转法,特别是他总结了这个印刷厂的经验,出版了《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留下了一部非常有意义的印刷著作。我们可以在2013年或者2023年,组织武英殿印刷厂的纪念活动,宣传武英殿的历史经验,使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和印刷工作者受到鼓舞和启示。同理,我们的彩色套印技术历史久远,有的可以上溯到千年以上,但是作为彩色的书刊印刷,比较著名的是十竹斋的印刷品,这里有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这两种产品是十竹斋主人胡正言和他所属印刷厂的高级技工共同研制成功的。他使中国的彩色书刊印刷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在准备纪念毕昇的时候,也应该准备纪念彩色印刷的创新人。根据胡正言的记录大约在1626年左右,所以我们可以在2026年或者2036年确定一个史点来纪念彩色印刷。公元1298年,元代的旌德县县长王帧发明了用木轮盘排木活字印刷书刊。它的突出创造有两点,其一是他没有迷信毕昇进行木活字排版没有成功的问题,而是采取同一种类的木制活字,使其变形一致,也使用了竹片的垫版方法,使木活字表面平整一致,而没有使用毕昇的松香和蜡,这在科学创新上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也就是在科学创新上不再迷信过去的结论,认为人家有了结论,就不用再创新。一个正确地发明往往是在人家认为是死胡同的情况下解决的,这对于寻求新的科学技术发明时是重要的经验。王帧还有第二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把木活字放在排字轮上,工人通过排字轮拣字,这可以说是在排字机械化的探索,因此对于王帧的科学发明创造,我们也应该加以宣传。1298年的纪念可以安排在2018年或者2028年。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安排有关印刷史的著名人物如美国学者卡特、美籍华人钱存训、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学者张秀民、当代毕昇王选等的纪念活动,使30年的此方面活动不断进行,为2042年的千年之庆做准备。至于宣传的形式,我们可以采取网上宣传、制作光盘、进行展览、召开研讨会、出版科学普及书刊等。总之,通过系列地宣传印刷史上多位科学发明家的事迹作为准备,直到我们纪念毕昇活字版印刷一千年。

在活字版印刷发明一千年之时,我们可以学习德国纪念古登堡600年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历史与现实情况,举办专题展,并宣传王选对汉字数字化的贡献,举办有关印刷史专题研讨会,出版电子版印刷史文集,在可能条件下组织一批专家出版印刷史研究专著,并组织青少年参加此项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是一个值得非常注意的群体,我们应当更多进行青少年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宣扬毕昇事迹,介绍毕昇的创新精神,启发青少年的科学创新思维。在当今的科学技术创新中,我们应当在创新思维和创新思想方面吸收这些历史经验,这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应该重视在各种科普著作、科学著作、科学博物馆的展示介绍中宣传毕昇的事迹,介绍毕昇的创新思想,这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活字印刷术教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体现活字印刷术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聪明智慧。

【教学准备】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课本及授课资源

【教学过程】

一、2008奥运开幕式的字模表演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8月8日晚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字模表演吗?它展现了古老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神奇魅力。壮观的演出景象倾倒了“鸟巢”内的中外观众,世界也为之惊叹。请你们再次欣赏片段。

2、观看了如此壮观的活字印刷表演,能谈谈你的感想吗?

3、中国用特色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灿烂文明”,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文明之母”——印刷术。(出示课题)

二、与历史对话

1、在我们回到历史画卷之前,我们已经收集了一些资料,制作好了调查表,现在先请一个调查员为我们汇报一下回去历史做些什么?

2、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他们所调查的小资料。

三、揭开雕版之迷

1、谁能根据“雕版印刷”这个名称,猜一猜什么叫雕版印刷术呢?

2、书本又是如何介绍的呢?阅读和欣赏书本第14页的课文和插图。

3、播放视频《雕版印刷的过程》

4、小组交流:雕版印刷的程序。

5、它与手抄笔录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6、出示: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十二年,雕版十三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场。另外,一个工人当时一天只能刻四五十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

7、从以上这段话,你知道了雕版印刷有哪些缺陷吗?

四、体验活动——印刷技术革命

体验一

1、同学们请你们小组用萝卜按照顺序刻出“一二三四”,并拓印在白纸上,一定要注意刻出来的字应该是反的。

2、师巡视指导。

3、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体验二

4、刚才我们每个小组刻出了“一二三四”,现在我想请每个小组在萝卜上刻出:“四三二一”,并拓印在白纸上,看哪组最快。

5、师巡视并指导。

6、将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7、看到自己的作品,比较一下,谈谈你们有什么体会呢?

五、探究技术改革——活字印刷

1、所以随着文化的.发展,改革雕版印刷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2、阅读书本15页。思考:与雕版印刷相比,

3、观看视频《活字印刷的过程》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活字印刷术。

5、小品《我是小小印刷员》

从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尤其是活字印刷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大大加快了人类进步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这样一项伟大的发明来自于我们中国,你做为一名炎黄子孙,你此时有怎样的感想呢?

小结: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毕昇的发明会永载史册,但是许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普通的劳动者贡献的,尽管他们很少甚至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记录,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和感激。

六、回到现代——感受先进技术

1、印刷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很先进了,请观看录像《现代印刷术》

2、谁能谈谈你在学习,生活中知道的印刷?

3、20世纪中国伟大的发明有哪些呢?

总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希望我国未来的印刷业会在你们手中发扬光大。

4、对于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5、好书推荐《历史上100个最伟大的发明》

毕昇活字印刷 篇5

毕昇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

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待粘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毕昇活字印刷

师弟们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昇说。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

好一会,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篇6

点击新目标

1、 记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名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的时间及活字       印刷术的发明者

2、 概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过程

3、 认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链接旧知识

1、 填一填:

盛世: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_______________”

表现::制瓷中心________规模扩大;_________成为新兴丝织业中心。

盛世中潜伏的危机:________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败坏,军队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强大的清王朝 迅速走向衰落。

闭关锁国形成:清朝初年,清政府实行严厉的“_______”政策;统一台湾后,一度放宽,松江、广州、泉州________等 地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乾隆年间,面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只准开放_______ _一处。

2、改一改、读一读

3、说一说:闭关锁国的影响

课堂进行时

设问导入

1、 书是用什么做的?造纸术是 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

2、 书上这些字 又是怎样出现在 书本上的呢?印刷术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课前热身

1、 阅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知识建构、并在书上准确的勾划

2、齐读知识建构并 改正

解读 新课

一、印刷术

1、阅读92页小字、了解印刷术的流程

2、复述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操作流程

3、比一比:雕版、活字和今天的印刷有什么不同?

二、指南针

1、看图说说指南针的装 置形式有哪些?

2、想想指南针的用途

3、议议指南针的运用的意义

三、火药

1、听听火药的诞生

2、说说火药的成 分与用途?

3、讲讲火药在中国及世界的发展及影响

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三大发明。英国大文豪、哲学家培根认为他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没有一个帝国、一个教派或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三大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 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1、我国古代这些科技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有怎样的影响?

2、四大发明说明了 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地位怎样?

3、历史留给你的启示

课堂小结

1、列举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2、 假设没有这四大发明,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课堂大练兵

<见同步练习> 52 页1——6题;能力提升第1题

课后谈收获

我记住 了

我想到了

发明活字印刷术 篇7

一、康熙年间第一次传入

在明清之际, 天主教会出于传教的需要, 用木版复制西洋铜版画,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在中国境内最早尝试西洋铜雕版印刷则是在康熙晚年。1707-1718年, 康熙皇帝组织人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地测量, 精心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康熙喜爱西洋铜版画, 他想把这些地图也以铜版印制出来。因为当时中国人还没有掌握这项技术, 只得求助于在宫廷服务的西方传教士, 但他们大都做了否定的回答, 只有意大利人马国贤 (Matteo Ripa, 1682-1745) 说, 他懂一点这方面的技艺。康熙听说后, 非常高兴, 命令他马上开始刻印。

铜雕版印刷过程比较复杂, 大致是先在涂了防腐层的铜板上雕刻图画, 用酸性物质腐蚀画面形成凹线后, 再用印刷机来进行印刷。这种印刷术对雕刻、印刷工艺要求都很严格, 涉及冶金、化学、机器制造、纸张、油墨等行业, 是工业文明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产物。马国贤是由罗马教廷传信部派往中国的传教士, 以绘画“技巧之人”的身份于1711年进入北京皇宫, 他以风景画而博得了康熙皇帝的喜爱。马国贤对铜雕版印刷本不精通, “只是在罗马跟一个艺术家学过一堂课”[1]62, 以他这样的基础要在中国境内制作铜版画, 其困难可想而知。

马国贤土法上马, 制作了很多代用品, 据他介绍, 任何一个环节上小小的改进都花费了他大量的心血。他首先用“灯烟炭黑”作为防腐层涂在铜板上, 然后用“点阵”的方法复制地形图。他制作的硝酸, 由于酸性不强, 腐蚀出来的线条太浅、墨汁也不符合铜版印刷的要求, 需重新配制。他又设计、制造印刷机, 这困难就更大了。结果是, 机器是工作了, 印出来的效果却一团糟, 惹得太监、官员和宫廷里的一些人大笑并加以嘲讽。但康熙对铜版印刷兴趣浓厚, 曾兴致勃勃地跑来观看马国贤刻版, 当马国贤初次印刷失败后, 他“充满善意地谅解了”[1]63, 并且鼓励马国贤继续试验。

铜版印制《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成功后, 康熙命令马国贤以同样的方法印制《皇舆全览图》, 但这套地图在国内最后还是以木版雕印。马国贤于1724年返回欧洲时, 携有手绘的《皇舆全览图》, 他把它们制成41幅铜版进行印刷, 1929年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发现了这个铜雕版的地图。

康熙年间, 铜雕版印刷术实已被中国人掌握。在马国贤试制铜版画的过程中, 康熙问他愿不愿意带中国徒弟, 马国贤回答说:“除了让陛下高兴外, 我别无所愿。”[1]71他先带了两个中国徒弟, 后来又来了几个, 他都成功地教会了他们。但是, 这项技术在中国没有得到推广, 即使在宫廷里也年久失传, 到乾隆时期又无人知晓了。法国传教士蒋友仁 (Michel Benoist, 1715-1774) 在1773年写给欧洲的信中说:“中国人雕刻木板十分精巧, 在此类雕刻中他们无需请教欧洲人。然而在铜版雕刻方面, 虽说以前曾有欧洲人在这里做过这项工作, 而且还传授过有关技艺和印刷方法, 但由于自那时以来再也没有使用过这种雕刻法, 所以找不到对此稍有了解的中国人———甚至欧洲人也没有。”[2]56蒋友仁所讲康熙时期铜版雕印之事不完全准确, 但乾隆时期中国无人会这项技术却是事实。

二、乾隆时期再度传入

乾隆像康熙一样喜爱西洋铜版画, 同样是为了印制全国地图而使铜雕版印刷术再次传入中国。康熙时的《皇舆全览图》对新疆地区的绘制并不详细, 随着对新疆的平定, 自乾隆二十年 (1755年) 开始, 乾隆帝派传教士对新疆地区进行测绘。1761年, 蒋友仁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 增加新测绘的新疆、西藏地图, 编成《乾隆内府地图》, 亦称《乾隆十三排地图》。此图先被刻成木版, 乾隆指示“其中尺寸最大的 (即每个纬度间隔2法寸半者) 地图要刻成铜版”[2]56, 这个任务就落在了蒋友仁的身上。

蒋友仁是法国耶稣会士, 1744年到澳门, 旋以通历算而进入北京, 因设计圆明园喷泉而得到乾隆帝信任, 由一位天文学家“变成了水力机械的安装者和养护者”[2]蒋友仁对铜版印刷术本来一点都不懂, 但皇帝的命令不敢不从。幸好教堂的图书室里有大量欧洲书籍, 他就从这些书本中学习铜版雕印技术。内务府造办处选派了最能干的雕刻匠给他, 蒋友仁对他们进行培训后, 安排他们将地图刻成铜版。他原本希望这些铜版做得与欧洲的一样, 以便在印刷时具有伸缩性。但中国刻工想把它们做得牢固一些, 厚度足有欧洲的五六倍。尽管如此, 铜版雕刻得还是非常清楚, 共刻铜版104块。他又采用了欧洲的印刷、配制油墨、准备纸张的方法, 以及操作所需要的一切, “经多次试验和一段时间的训练, 人们终于印出了一份样品, 即104张地图, 于是送皇帝御览。陛下感到满意, 并令将其印100份, 即1.04万张地图”[2]56。这些铜版地图完成的具体时间无法获得, 可以肯定的是当完成在1772年12月初之前, 因为蒋友仁书信中提到在这个时间之前“印刷地图的工作曾取得了成功”[2]57。

1925年5月, 故宫博物院在清理清内务府造办处的遗物时发现这版地图的小铜版104块, 分为13排。对其来源, 各家说法不一。[3]447但从蒋友仁的书信来看, 这无疑就是在蒋指导下中国刻工制作的《乾隆十三排地图》的铜版。

此外, 蒋友仁还组织印刷了铜版《得胜图》。乾隆帝看到欧洲铜版画有不少是展现“历代君主的胜利的”[2]36, 他也想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 于是令郎世宁 (Joseph Castiglione, 1688-1766) 等宫廷画师画了《得胜图》组画 (共16幅) , 内容是清廷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和天山南路维吾尔大小和卓部叛乱的历史事件, 他想把这些画制成铜版画。从1766年开始, 画稿被陆续送到法国, 用以制作铜版和进行印刷。乾隆颇有点自力更生精神, 除在法国印制一批成品外, 他还想利用在法国制好的铜版, 在中国境内自己印刷一批。

1772年12月初, 首批7块铜版从法国运抵北京, 乾隆下令蒋友仁立即组织印刷。然而, 铜版画毕竟不同于地图, 它要精致得多。蒋友仁为此写了一份陈情书, 说明印刷像《得胜图》这样雕刻精巧的版画所会遇到的困难, 以及必须采取的预防措施, 如不小心便会损坏雕版, 使之报废;他还指出, “当时天气严寒, 无法开始这项工作, 需待天气暖和后再作考虑, 在此期间, 人们可以准备新的印刷机及其他应用之物”[2]58。他的建议被乾隆采纳。

张秀民的《中国印刷史》说, 在蒋友仁印刷铜版画时“似曾输入西洋印刷机”[4]577, 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蒋友仁印刷《得胜图》的时间应在1773年春到1774年10月23日 (这是蒋去世的日期) 之间。至于他如何组织印刷这批铜版画, 不得其详, 费赖之在《蒋友仁传》中只简单地提到“又发明新印刷机, 所印者虽不及巴黎印本之佳, 然颇惬帝意也”[5]853, 数量大约是200幅。印刷铜版画所需的印刷机很可能没必要象费赖之所说的需要发明, 蒋友仁在信中也只说“准备新的印刷机”, 当时教会内可能已有了西洋印刷机。原来, 蒋友仁在北京带了杨德望 (1733-1798) 和高类思 (1733-1790) 这两个中国学生, 他们二人于1751年前往法国留学, 1766年回国, 成为耶稣会中国籍神父。回国前, 法国王室送给了他们一批物品, “中有手提印刷机一架”[5]971。回国后, 他们“把在法国时人们给他们及给国内传教会的所有礼品都交给了蒋友仁神父”[4]76。这些礼品也应包括那台手提印刷机, 蒋友仁很有可能用它来印刷地图和《得胜图》。

三、铜雕版印刷术两度失传的原因

西洋铜雕版印刷术在清前中期两度传入中国, 亦两度被中国人掌握。例如, 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 , 清廷印制了圆明园铜版画20张, 这是中国人自己“第一次试刻试印”铜版画;造办处的中国雕刻师又锓刻了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台湾等武功图, “镂刻精细, 画皆凹入”[4]578。这些说明铜雕版印刷术对清朝宫廷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绘画史和印刷史上都留下了一些印痕。但是, 这项外来技术最终还是再度失传, 从嘉庆到同治, 国内没有铜雕版印刷的记载, 它第三次传入中国是在晚清的光绪年间[6]74。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发明于七世纪, 活字印刷创始于十一世纪中期”[7]148, 铜雕版印刷在宋元时期也已出现, “宋代就用铜版印会子, 金、元均用铜版印交钞”[4]575。但活字印刷和铜雕版印刷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在中国古代印刷史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木雕版印刷。

中国木版画与印刷术同时而生, 创始于唐朝, 中经宋、元、明的发展, 到清朝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 “这一时期的版画内容丰富, 画面简单明快、色彩艳丽, 受到人民的欢迎”[8]170。这说明, 用木版复制图画的技术在清朝时已相当成熟, 加之雕印价格低廉, 所以应用广泛。反之, 在晚明就已流入中国的西洋铜版画虽然在视觉效果上比中国的木版画略胜一筹, 但它制作难度大, 成本高,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缺乏大量复制的物质、技术条件, 这样, 铜雕版印刷技术就没有了依托的对象。同时, 清朝在进入乾隆晚年后, 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越关越紧, 中西交往已极为不畅, 铜雕版印刷的传承因此失去了外力的推动。因此, 等待这项外来技术的命运就只能是失传。

参考文献

[1]马国贤.清廷十三年[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2]杜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M].大象出版社, 2005.

[3]吴伯娅.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

[4]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5]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M].中华书局, 1995.

[6]纪晓平.近代中国铜版印刷术[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 (3) .

[7]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见证活字印刷 篇8

这回“穿”到哪儿了呢?上次的特洛伊之行让他记忆犹新,那新奇惆怅又略带伤痛的感觉还时时涌上心头。他不希望穿越到某个地方,眼看某些历史悲剧发生而自己无能为力,那种滋味并不好受。虽然他也明白,历史自有它的轨迹,是不能改变的,但当预知的悲剧果然发生,那感觉,真的,只有穿越过的人才能体会。

“当当”的声音还在继续,小杰克一抬眼,看见一个大汉在砧台上打一块铁片,那声音脆脆的,一声紧一声慢,似乎还很好听。小杰克猛然想起来,毕达哥拉斯就是听见铁匠打铁的声音才发现了黄金分割的。冥冥中,他感到自己这次穿越将大有收获。

“你这是在做什么?”小杰克看了半天,终于忍不住开始询问。

“打个铁框子,装我的字模啊。”铁匠擦擦汗,笑呵呵的。

小杰克不明所以,但也不好再问,只是静静地看着。

铁框子终于打好了。铁匠像捧宝贝似的将框子放在桌上,又从里屋端出一个盘子,将里面印章模样的小四方块儿一个个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排在铁框子上。小杰克定睛一看,四方块正面刻有字,虽然全都是反着的,但他还是认出了“之”、“上”等字。一个模糊的感觉冒出来,小杰克试探着问:“你是毕昇吗?”

“是呀!你怎么知道?”叫毕昇的汉子有些惊奇。

“我……你大名鼎鼎,我早有耳闻呀。”叫他怎么说呢?说自己穿越而来,说自己早就知道了毕昇和他的发明,知道他的发明没有受到当朝统治者的重视,所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流传下来,知道几百年后有个国家甚至叫嚣它才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不知怎么的,小杰克的心中又升起了淡淡的悲凉,他随口敷衍了一句。

“哈哈,连你小娃娃也听说过我呀!不瞒你说,我有两手绝活,一是刻章,二是打铁,靠这两手绝活养家糊口完全没问题。”毕昇一边说话,一边手里也不闲着,一会儿就把盘子里的字模全部排到铁框子里去了。

小杰克看着铁框子,密密麻麻排满了字模,他刚要问里面是不是少放了标点符号,猛然想起,古人的文字里面就是没有标点的,人们在读的时候凭语感来断句。字模有些高低不平,而且不牢固,框子稍稍倾斜一点儿,字模就滑动了,甚至还掉出来。这可得想点儿办法。不过有了上次在特洛伊的经历,小杰克决定这次不再多嘴不再插手。

办法原来早就想好了。毕昇又端出来一个陶罐,把铁框子里的字模倒出来,在框子底部敷一层从陶罐倒出来的药剂,再将字模一个个排上去,然后用小火烤框子底部。那些药剂渐渐熔化,毕昇赶紧拿木板在字面上轻轻一压,字模就变得平平整整的了。等药剂冷却凝固后,字模就牢牢地粘在铁框子上面了。

“这些药剂是用五成松脂、三成蜡、两成纸灰混合而成的,稍稍一烤就会熔化,很好使。等一版字不需要再印刷的时候,用火一烤,将字模取下来收好,以后还可以再用。”毕昇有些得意地向小杰克介绍着他的发明。

小杰克钦佩地看着这个不起眼的平民发明家,想着他的发明即将推动历史发展,一时怔怔地说不出话来。

毕昇在字模上均匀地刷满墨汁,然后轻轻铺上一张纸,再用软毛刷在纸上轻轻一刷,取下纸张,纸上清清楚楚地印满了字,这是《论语》中的第一篇。成功了!小杰克和毕昇同时欢呼起来。

“实验成功了,这说明我的设想是可行的。我的计划是:做很多个这样的字模,把汉字做一套出来,再做一块这样的铁框子,这样就可以这边排字那边印刷,轮番进行。这比用手抄书快多了,也比在木板上直接刻字印刷方便。到时候我就开个刻印店,人们想要的书,需要印多少本就能印多少本。”

“可是一页纸上经常会出现好几个同样的字呢,比如‘曰’呀‘之’呀什么的,印一套字模够么?”

“呀,你倒提醒了我,有些字得多做几个,有些字用得少,一本书也不一定用到一个,可以临时做。你快帮我想个办法,算算哪些字需要多做,哪些字可以暂时不做。”

小杰克想,想好了这次不再插手,还是躲不过。不过帮帮毕昇,让他用最节约的时间做出最实用的字模,也是义不容辞的。

如果你是小杰克,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帮助毕昇呢?

小杰克用两天时间完成了任务,接下来毕昇开始大批量地做字模了。他选用上好的胶泥制成大小一致的小四方土坯,在正面刻上反体单字,然后用特制的火炉烘干烤硬,这就成了一个个可以重复使用的字模。

做字模的过程并不很顺利。有时候是刻出来的字显得不美观,有时候是烘烤的火候没把握好,字体笔画出现破损,这些都得返工。小杰克每天早上负责制作出50个胶泥土坯交给毕昇,晚上负责清点合格的字模入库。他作了记录,这一个月来,每天收回48个合格字模的有15天,每天收回40个合格字模的有8天,每天收回45个合格字模的有5天,而每天收回50个合格字模的只有2天。

毕昇这个月做字模的合格率是多少?

这么多字模,用起来很不好找。小杰克本来是建议毕昇按“b、p、m、f”的声母来给字模归类的,可是毕昇问他什么是“波坡摸夫”,他才知道自己又一次犯了错误,声母韵母这种汉语拼音方案,上个世纪50年代才出现呢。不过毕昇自有他的办法,他用古人的“韵部”来给字模归类,一个韵部的字模放在一起,这样放了整整一间屋。

大小不同的铁框子做了好几对,粘字模的药剂也准备了很多,毕昇的刻印店开张了。接到的第一笔业务是给本地一个文人印刷自己的笔记体小说。毕昇和小杰克忙碌起来。小杰克负责按照样书挑拣字模。他得按页码找字模,找出来的字模得按顺序铺在小木板上,一页字放一块木板,毕昇将木板上的字原样铺在铁框子里做好版,一页页地印刷。

找字模的时候,小杰克很怀念他的旱冰鞋,这要是穿上旱冰鞋,“哧溜”一下滑向这个韵部,又“哧溜”一下滑向那个韵部,找字模多轻松啊,哪像现在,一版字模找出来,腿都走木了。他算了一下,找出一个字模并排好,得36秒钟,可是手里这本书有1525个字呢,他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8点能干完么?

小杰克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8点,能找完这本书的字模吗?他找完需要多少时间?

像毕昇预想的那样,书印刷得很快,毕昇在当地再次名声大噪。然而这不是好事,不久,京城来了一个大官,说毕昇传播反动诗文,带着一帮人气势汹汹地抄了毕昇的家,已印成的书籍被尽数毁去,毕昇的字模则被打包带走了。小杰克怀里紧紧护着一块已粘好字模的铁框子,又去抢那些珍贵的字模,被那大官的手下狠狠一个耳光扇过来,顿时晕倒在地。

当小杰克醒过来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他像做梦一样回到了琼斯博士的书房,手里紧紧捏着一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表演的照片。

乔乔密语

小杰克这次给毕昇帮忙,主要用上了统计的方法。

为了避免出现有的字模不够用,有的字模几年用不着一次的情况,毕昇需要知道哪些字是常用字,哪些字是一般字,哪些字是生僻字,他还需要知道一般情况下,常用字在一页字中最多可能出现的次数。用统计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论语》是古代的钦定教材,需要量大,刊印的机会就多,可以从《论语》中选取几篇为例统计常用字出现的概率。通过统计可以看出,“子”、“曰”、“之”、“乎”、“也”等字是最常用的,有的字一篇中能出现几十次,那么在一页中出现的次数肯定也很多,这样的字就需要多准备一些字模。

计算毕昇做字模的合格率,同样也要用到统计。可以制作如下简表:

那么30天总共做了720+320+225+100=1365(个)合格字模,而30天总共有50×30=1500(个)土坯,则合格率为1365÷1500=91%,可知毕昇这个月做字模的合格率为91%。

发明活字印刷术 篇9

一 在东方的传播

东亚和东南亚的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不仅与中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而且与 中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关系 非常密切。他们使用中国的汉字,效仿中国的政治乃至科举制度,同中国一样地信奉佛教、尊崇儒家思 想。他们经常、大批地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和佛教徒,从中国索取或购买佛经和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印刷术发明后首先传往这些周边临国是自然而又必然的 事情。中国早期印刷品流入这些国家也在情理之中。

1、传入朝鲜

从现存文献来看,朝鲜是最先接受中国印刷术的国家。历史上,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至为悠久。到公元前二、三世纪时,两国的交往已相当密切。七世纪时,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那时正值中国的唐朝。他们经常派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学生回国时往往带走大批书籍,同时也 学到不少先进的工艺技术。印刷术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缺乏记载,人们还难以断定朝鲜出现印刷术的年代。从现存记载看,比较可信的说法是 十一世纪。公元1237年,当时的高丽翰林学士李奎报(1108-1241年)撰有《大藏刻版君臣祈告文》,称 "高丽

显宗二年始雕经版。可断为半岛出版的最早印刷品,是高丽朝总持寺1007年刻印的《 宝箧印陀罗尼经》。"已故韩国学者安春根教授在《新罗时代的印刷出版问题》一文中,建 议:"有必要确认1007年出版的《宝箧印陀罗尼经》是我国(按:韩国)最早的印刷物。"至 于1966年在南朝鲜东南庆州佛国寺发现的、刻印于七八世纪之交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专家们考证,认为它是中国唐朝武后时期的印品。为由中国传入品。

朝鲜最早出现的印刷术是用来刻印佛教经典的。显宗王询时,契丹人大举入侵,显宗王询南 行避难,契丹屯兵松岳城(今开城)。当时显宗兵力不足,难以退敌。便与群臣商议,想借助 于佛力退敌,发誓刻印《大藏经》。自显宗二年(1011年)起,历经德宗、靖宗以至文宗,到公元1082年完工,历时71年。这部《大藏经》,主要根据宋《开宝藏》和辽《契丹藏》 刊刻而成,全藏六千卷,刻成以后,经版藏于符仁寺,世称高丽"大宝"。

1232年,蒙古入侵朝鲜,焚毁了高丽"大宝"。其时蒙古兵力强大,高宗束手无策。于 是又效法显宗,重新刻印《大藏经》。这次刻印工程,起自1237年,成于1251年,全藏6,7 91 卷。这部经版后世几经修补,一直保存至今,即有名的《高丽藏》。与此同时,还在靖宗八 年(1042年),刻印了《两汉书》和《唐书》;靖宗十一年(1045年)刻印了《礼记正义 》 和《毛诗正义》;更于1058年刻印

了《黄帝八十一难》、《伤寒论》、《本草备要》等书。从此,中国的儒家经典、史书、医书等各类书籍,在朝鲜陆续刻印,广为流传。朝鲜半岛不但采用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而且还采用了毕升发明的活 字印刷术。他们先后应 用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铁活字(图11-1),还有后来创制的瓢活字印书。其 中最有成就的是铜活字。

大量铸造金属活字,是朝鲜印刷史上最突出的成绩。它们铸字的方法,可能受中国铸铜币、铜印和制作锡活字的影响,因为朝鲜铜活字采取的雕木字模、作细沙 反模,然后浇注铜液等基本方法,与中国铜币铜印铸造法,几乎是一样的。

朝鲜半岛大规模铸铜活字,是从十五世纪开始的,韩国学者孙宝基教授认为朝鲜半岛的金属活字始于十三世纪初的高丽朝,比中国文 献记载中国南宋时期出现的金属活字锡活字印刷约晚一个世纪。而且都由政府主持。当时太宗李芳远感到中国书不能完全传到朝鲜,雕版又不能尽刊天下之书。所以他要"范铜为字"来刷印群书,并在1403年2月设立了"铸字所",几个月内就铸成数十万字。那年是明永乐元年癸未,所以称这年所铸之字为"癸未字"。

朝鲜半岛不但很早铸铜活字,也是较早采用铅印的国家。世宗在公元 1436年"命世祖大王书 纲目大字,范铅为字。这次制作的铅字,字身特别大,约3.5厘米宽,3厘米长,字形略高。

此外,在1688年,朝鲜人还铸成铁活字,铸造铁活字在技术上是比较困难的。由此可见,中 国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半岛后,朝鲜人民在学习、吸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 发 展,尤其是在金属活字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们可以从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本 《 直指》(图11-2),可见朝鲜半岛于十四世纪时铜活字印刷水平之一斑。为印刷术的推广应 用 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但创新、发展与发明是两回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从活字制作,到拣字排版,到刷印、拆版和还字,有着一整套完整、科学的工艺方法。后来中国乃至朝鲜 出现的泥、木、锡、铜、铅、铁等活字,除材质的不同外,工艺技术上与毕升发明的活字印 刷并无实质性不同。拿木活字来说,毕升于制作泥活字之前已试用过 木活字,只是因木字遇 水膨胀故,改木而用泥。此后不久木活字又被采用,这有西夏文木活 字印刷的佛经实物为证。西夏木活字印刷与毕升泥活字印刷除材质之外,工艺技术上无多大区别。再以金属活字中 的锡活字为例,元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介绍的、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金属活字——锡活字,时在宋末,与宋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相比,除材质和活字制作上略有不同外,就是排版时 采用以铁条贯之,界行印书,作为活字印刷的整个工艺,亦无实质性 不同。此后出现的铜活 字、铅活字、铁活字,铜、铅、铁与锡同为金属,在活字印刷工艺上能有多大的区别? 故" 发明"一词是不宜滥用的。滥用则有背历史的真实,反倒让人莫明其妙。

2、传入日本和琉球

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同朝鲜半岛一样,日本使用中国的汉字、崇信佛教和儒家思想,学习和使用中国的典章制度,与中国交往甚密。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制墨术、印刷术,在这种密切的交往中不失时机地传入日本,是很自然的事情。关于印刷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间,日本学者秃氏佑祥博士指出"是通过公元754年东渡日 本的中国人鉴真(687-763年)大和尚一行人的传授"。据日本古书《三国传记》载,鉴真和 尚在日本主持过三部律典的印刷。虽然此书晚出,但鉴真及其随行弟子在日本传授印刷技术 的可能性不可否定。况且,刻印佛经、传播广远,乃当时佛教徒对佛祖虔诚的一种被认为是 功德无量的事,鉴真一行即历尽艰辛到了日本,在日本刻印和布施佛教经咒是情理中事。故 此时传入日本之说是可信的。

公元770年,日本曾刻印《无垢净光经根本陀罗尼》等佛经一百万卷,分藏在一百万座小塔 里,置于十大寺院内,至今尚存。鉴真大师将印刷术传入日本不久,日本即兴师动众,进行了如此巨大的刻印工程,难以让人置信,加之此后二三百年间日本没有发现有关印刷事业的 记载,故一般学者对此百万经咒是否为日本所刻印,尚持怀疑态度。其实。此次大规模佛教 经咒的刻印工程,事出有因:

公元七世纪末,武则天既老又病,为灭罪延寿,决定翻译《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汉文,以广为抄写或刊印,普施供养,广做功德,达到神祗保佑、消灾延寿。此后在中国兴起了长 达数百年的刻印《无

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热潮。这股热潮很快传到与中国交往甚密而又崇 信佛教的朝鲜和日本,势在必然。

时隔不久,日本太政大臣藤原仲麻吕武装叛乱,当时的日本称德女皇派兵平叛,并 发愿造百 万佛塔,每塔置陀罗尼经咒一枚,以求护国、驱恶。遂于平叛后调动全国工匠三十一万五千 余人,投入大量资金,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到公元770年完成此项工程。日本造百万小木塔,刊印百万经咒,时在鉴真大师赴日之后,且鉴真大师与称德女皇和主持这次刊印工程的太 政大臣道镜和尚有着十余年的交往,加之日本百万经咒刻印尚不娴熟,据此可以 认为此百万经 咒系在鉴真影响下由日本人刻版印刷。值得一提的是,据潘吉星先生 考证,此百万经咒所据之 底本与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所据底本为同一个版本,即中国武周时期的原刻 本。若此,则日本雕版印刷的起始年代要早于朝鲜半岛。然此毕竟还是推论,因刻印百万经 咒并无日期记载。在日本有年代可考的印刷品,是1088年(宋哲宗元 佑三年、日本崛河天皇 宽治二年)所印的《成唯识论》。这是宋版书传入日本以后的产物。历史上自唐迄宋,有不 少日本僧人和商人从中国带回佛经和书籍。譬如:日本僧人宗睿入唐多年,于公元865年回 国时,曾带走佛经和书籍七百余卷,其中就有印本书《唐韵》和《玉篇》,宋太宗太平兴国 十二年(983年),宋太宗将刻印不久的佛教经典《开宝藏》一部赐给日本僧人 大周 然,带回日 本。无疑,这对日本以雕版印刷事业为主的印刷业的兴起具有推动作用。此后,由于日本笃 信佛教,需要刻印佛教经咒,雕版印刷逐渐兴起。出现了"

春日版"、"高野版"、"五山 版"等版本。内容多是禅僧语录、僧史、僧传等。

日本雕版印刷兴起后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不少中国刻工到日本从事刻书事业。他们除刻印 佛经外,还刻印了不少小学课本、字书等其他书籍。据日本印刷史家长泽规矩也着《和汉书 ◆印刷◆◆◆历史》记载,元末明初一段时间中国到日本从事印刷业者多达五十多人。质量较好和刻书较多者首推天台的陈孟荣和俞良甫。其中:陈孟荣刻书质量甚佳,除自己单独 刻印外,有时也同别人合刻,并在刊记中刻有"孟荣妙刀"、"孟荣 刊施"等字样;俞良甫 系福建兴化路甫田县人,在日本刻书长达三十年之久,刻印《唐柳先 生文集》(图11-3)、《集千家注 分类杜工部诗》等多种,一般刊记中刻有"中华大唐俞良甫学士谨置"、"大明国俞良甫刊 行"等字样。

印刷术传入日本后,中国刻工东渡日本,对日本印刷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 于日本的活字印刷,出现较晚,可能与日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日本称活字版为" 一字版"、"植字版",或仿照中国称"聚珍版"。

日本采用活字版印书,不仅比中国晚,而且比朝鲜半岛、甚至比欧洲 都晚。这是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1597年,日本用木活字排印过《劝学文》一书,书后有"此法出朝鲜"一 语。有人认为日本的活字印刷传自朝鲜,或系以此 为据。但尚有日本于1593年用活字

排印的 古文《孝经》一说。故日本的活字印刷究竟传自中国还是朝鲜还难成定论。

日本的活字印刷业始于十六世纪末年,当时从两个方面传入了不同的活字印刷术。一方面,丰臣秀吉在十六世纪末侵占朝鲜平壤时,把李朝铸字中的铜字劫往日本,使日本熟悉了朝鲜 的活字印刷术。另一方面,意大利教士范利安于1590年从印度果阿带了一部西洋铅字印刷机 到日本,第二年便用以印书。因为后者是作为传教工具,所印又是西文书,因而没有发生什 么影响。而由朝鲜传去的源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则大受欢迎。得到广泛流行。1593年日本就 仿照朝鲜活字版的方法制成木活字,用来印成古文《孝经》一卷,这种印书法很快扩展开来。由于当时日本所印的书都是汉文书,也由于两国文化联系极为密切,由中国传去的活字印 刷术也就容易为日本人所接受。这种情形直到十九世纪西洋印刷术重行输入日本以后,才有所改变。

东方海上的琉球(今日本冲绳),同中国大陆交往甚早,并采用中国文字。十四世纪后半期(明太祖洪武年间),琉球成为明朝属国。明朝大批航海人员迁到琉球,琉球的对外交通有了 改进。琉球国王经常派遣学生在北京国子监读书,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瓜留学生 到南京留学;清末北京国子监仍有琉球学生在读书。他们回去时往往携带着大批书籍。同时,当时明朝政府也定期派遣使节到琉球去。使节的船上照例带着刻字工人,以便临时刊印 文告。他们在琉球要

停留一段时间,这对琉球的刻书业是不会不产生影响的。相传在十六 世纪初期(明武宗正德年间),琉球国王就已翻刻过中国的《四书》,随后又刊印《五经》、《小学》以及其它书籍。起初只是翻刻中国所印的图书,后来也将本国学者着作雕版付印,这样中国印刷术就在琉球扎下了根。

3、传入东南亚各国

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之后,陆续向其它周边邻国传播,在东南亚各国,较早接受中国印刷 术的是菲律宾、越南,之后才传向泰国、马来西亚等其它南亚国家。

1.向其它南亚国家的传播

中国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一带居民,自宋代开始就陆续飘洋过海,到南洋诸国谋生。到了 明朝,中国人到南洋各国的越来越多。他们带去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纸张、笔墨和 文化知识,对南洋诸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据明代史书记载,南方诸国诸如泰国、柬埔寨、爪哇等,在明初都曾得到明朝政府所赠送的 "历书大统历"和"大明宝钞"(明代通行的纸币)。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曾命礼部印 制《列女传》一百本,分赐诸蕃,暹罗(今泰国)、柬埔寨各得到一百本。中国印刷品

直接传 到南 洋各国,包括中国刻印工匠在内的中国沿海居民直接到这些国家经商或定居,必然会引起当 地对印刷术的兴趣,促使他们开始并发展他们本国的印刷业。

二 向西方的传播

中国的印刷术不仅传到东、南各国,而且还向西方传播,经由中亚、西亚而影响了非洲、欧 洲,进而传到美洲、大洋洲。尽管现在还没有得到欧洲印刷术是由东方传去的直接证据,但 许多事实可以证明,欧洲印刷术的产生,不仅仅是晚于中国印刷术数百年,而且是在中国印 刷术的深刻影响下诞生的。这一点已为大多数西方学者所接受。

一、元朝时期欧洲人和中国的接触

中古的欧洲对中国一无所知,阿拉伯国家无形中形成了隔绝东西的壁垒,十三世纪初期,成 吉思汗打破了这坚固的壁垒,使中国和欧洲在短时期内正面相对。在中国印行书籍已有近六 百年的历史情况下,欧洲才萌发了对书籍的需要。出现了最初的雕版印刷。关于雕版印刷如 何进入欧洲,目前尚无明确的文献证据。但在蒙古人统治时期,欧洲人已经感受到来自远东 的影响。有人据此对印刷术传入欧洲的路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1.蒙古人的印刷

蒙古人是通过维吾尔突厥人开始接受印刷技术的,成吉思汗征服的西夏帝国,是 采用印刷的民族,主要借助印刷术来翻印佛经。当时西夏的国教为佛教,所有汉文和西夏文雕版印刷的 经文,都奉国王命令刻印。目前所发现的文物中,与汉文和西夏文经文在一起,还有两种用蒙古文字印的经文和一些纸币,反映了征服者如何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被征服者的文化。

蒙古大军向东推进时,经常接触到懂得印刷术的民族,他们所接受的文化是以印刷为基础的。蒙古人开始征服中原时,中国的雕版印刷事业正处在历史的兴盛时期。蒙古人统治中原以后,印行书籍的数量并未减少。蒙古人不但用汉文,而且还用他们本民族文字译印中国古代文籍。

蒙古人征服中国北部之后,又转而向西,深入波斯和俄罗斯,军锋直抵匈牙利和波兰,统治 势力逼近到威尼斯、布拉格和巴伐利亚等城市;而这些城市恰恰是后一世纪欧洲最早推行印 刷活动的地方。蒙古人是否曾留下可以启示印刷的东西呢? 鉴于当时蒙古人尚未达到高度文明,以及那时的战争多为袭击性质,没有与当地人民进行较多的文化交流,似乎还难予肯定 的回答。然而,那印刷的咒符或纸牌等物品,随军传入,是完全可能的。况且,蒙古军队中 的维吾尔人,也完全可能随身带有像宗教画像等比较重要的印刷物。

最早提出中国印刷通过俄罗斯传入欧洲的,是历史学者约维斯。他在1550年说:"在广州的 印刷工人采用与我们相同的方法,印刷各种

书籍,包括历史和仪节的 书,……教皇利奥曾将 这样一本书赐阅。这是葡萄牙国王连同白象一头送给教皇的礼物。因而我们可以很容易相信,早在葡萄牙人到达印度以前,基种人和莫斯科人已经把这一种对学问可以发生无比帮助作 用的样本传给我们了"(见《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第136页)。

欧洲最早的印刷品,是十四世纪末在德国纽伦堡出版的宗教版画。现存最早且有年代可考的 欧洲最早的木刻版宗教画,是现藏英国曼彻斯特市赖兰兹图书馆的"圣克里斯托夫(St.Chri stoph)及耶稣像。此画印刷于1423年。画面刻着圣克里斯托夫背着手捧十字架的年幼的耶稣 渡水图,图的左下角有从中国传去的水车;图下有两行文字,意为:无论何时见圣像,均可免遭死亡灾。

欧洲人雕版印刷书籍的方法,是先在木板上雕刻阳文的文字或图画,上面蘸墨,然后铺上纸张,用刷子轻轻刷拭,印成书页;所用印墨,同中国一样,也用烟炱和胶混于水中制成;印页均为单面,在一块版上同时印出两面,然后对折。其印刷工艺、原材料等和中国雕版印刷是完全一致的。这一切都表明,欧洲的雕版印刷术是在中国影响下产生的,而且在技术特徵上和中国也是完全相同的。

在中国开始推广应用雕版印刷八百年、发明活字印刷四百年后的1440-1448年之间,德国人谷腾堡发明了铅合金活字印刷术。这时雕版印刷术在欧洲已相当普遍,谷腾堡的发明是在中国影响 下出现的当无疑义。但是,有的西方学者迄今还坚持谷腾堡的独立发明权,认

上一篇:农业保险工作思路下一篇:北大公共财政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