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课程教案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同步课程教案(精选6篇)

高一语文同步课程教案 篇1

1、指名学生背诵

2、集体背诵

二、梳理文章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三、鉴赏要点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高一语文同步课程教案 篇2

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 (苏教科院科[2010]11号) 精神, 一份完整的语文教案包括6个基本要素, 分别是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资源开发、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从“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提出课程目标。

(一) 按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 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唯独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课程目标体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理念。首先,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 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其次,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 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 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而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 它是不可传递的, 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最后,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 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

例如, 《雷雨》的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确立。一是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及戏剧欣赏的方法; (2) 能够根据戏剧语言、情节挖掘人物性格, 初步把握人物性格 (如周朴园) , 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 能够根据人物性格冲突把握戏剧高潮, 感悟主题 (矛盾根源) 。二是过程与方法: (1) 初步感知戏剧, 理清〈节选〉情节; (2) 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理解人性的复杂。三是情感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所传达的悲剧意识; (2) 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对“假、丑、恶”的摒弃。

(二) 按总目标、分目标来设计

这里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单元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的教学形态。单元教学法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设计, 实现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它以某一基本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篇课文组成的教学单元为教学单位。单元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着眼于一组文章制定教学目标, 通盘考虑教与学、讲与练、读与写、听与说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己明确目标, 了解内容、探求方法、尝试知识迁移、检测和矫正学习结果,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每单元由若干单篇组成, 单元有重点、有共性, 单篇有特点、有个性, 因而单元教学往往在异中求同的过程中把握规律, 又在同中辨异的过程中学会活用。

单元教学和课文目标有密切关系, 课文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的出发点, 单元教学是若干教学变量的组合。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 主要结合教材、学生情况。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笔者更倾心于将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结合起来, 对《雷雨》的教学做了修改, 单元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了解不同时代的中外戏剧, 从分析戏剧的艺术形象出发, 联系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把握戏剧的主题。

2.学习戏剧语言, 更加全面地理解戏剧。

3.通过本单元所选中外戏剧的阅读欣赏, 感受戏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及其审美价值。

教学目的如下所示。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 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二、内容安排详尽周全

能准确把握所选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科学合理, 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切合学生的整体水平, 有梯度;内容的组织能体现应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基于公共基础课, 必须交6课时的教案。为了凑齐6课时, 选手会另起炉灶, 不参考教学大纲, 故意将3课时的教学改成4课时。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参考用书中明确3课时, 这容易给评委留下投机取巧之嫌。

笔者参赛的单元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基础模块 (下册) 第一单元———生活的滋味, 在撰写《我的母亲》教案时, 根据教学指导用书, 我分两课时讲解。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的语段, 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母亲的性格。从母亲教子、母亲为人两个角度把握母亲的仁慈、严厉、容忍、刚气的特点,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第二课时, 母爱的表达有多种方式, 可本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敬意。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 多了一份感情, 引导学生体会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的方法, 让学生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学习本文平实自然、朴素明净的语言特点。笔者认为, 两课时的教学安排符合教学的实际, 也考虑学生的学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已经有所涉及, 学生与家人的关系也比较亲密, 学生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可是, 有些选手硬将本课确定3课时, 通过“回忆母亲—理解母亲—感恩母亲”三个环节,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这样的延伸拓展, 显得有意拔高作品的主题, 将语文变成说教课。显而易见, 已经背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策略灵活适度

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确定和运用;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对学生活动有明确设计, 有符合学生特点的学法指导, 合适的教学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策略依据不同的文体而千差万别, 散文的教学无非是情境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诗歌的鉴赏主要有诵读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说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对比鉴赏法;这些传统的教学策略虽然简单, 却很实用。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问题支架式教学法。它是积极主动探究, 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学情, 立足文本, 围绕关键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设计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分解, 形成问题链, 形成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引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 由文章的外表深入肌理, 由内容探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技巧, 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语感教学法。语文教学中, 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借鉴写作方法, 训练思维能力, 陶冶思想情操等都可以统一和落实到语感教学中。教学中, 以比较揣摩法为主, 辅之以美读感染、语境创设、切己体察等语感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 从四个维度 (内涵、情感、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品析、玩味, 探究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原因、目的及作用, 从而凭借语言文字, 深度解读文本, 把握文章的内在肌理, 切实提高学生品读关键语句的能力。

3.对话教学法。通过研读、问答、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立足文本, 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 实现作者、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在教学中, 围绕“一个人”, 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 在师生、生生对话中, 启发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高尚人格;围绕“一份情”, 在师生、生生的反复对话中, 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深度对话, 解读作者的情感,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围绕“一句话”, 学生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 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程序有效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 (1) 教学目标分析: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 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2) 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3) 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 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 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 (4) 自主学习设计。依据不同的文体特点, 进行灵活适度的教学设计。

以《我的母亲》为例:第一课时包括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文本研读、品读课文、拓展延伸、体验感悟六个环节。第二课时包括进入情境、揣摩语言、拓展延伸、比较欣赏、体验反思、课堂小结六个环节。

五、资源开发重在挖掘

语文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 根据语文教育资源、教育理念, 为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以教师为主体, 通过与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的合作为学生设计言语实践活动以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是中职学生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 它有一般经典不可取代的情境性和适应性。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 把它们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 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笔者在讲解《我的母亲》时, 根据散文文体的特点, 使用了江苏省规划教材及配套的资源, 搜集网络资源, 开发了授课需要的资源。

六、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反思简单说就是对照该课教学目标, 即过程和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反思, 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也可以是教与学的预设与生成情况的反思。教学反思包括亮点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三个方面, 主要侧重于改进措施。教学反思既要贴近实际的教学环节, 不能夸大其词, 也不能凭空捏造。语文课程评价的策略思想是:以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为立足点, 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为切入点, 以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为重点。在这样的策略思想指导下, 具体的评价策略不妨作以下尝试, 在活动中进行。随着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改革, 语文学习活动成了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过程, 既是学习语文的过程, 也是运用语文的过程, 同样, 还是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语文素养进行检测的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以反思促教学, 长期积累, 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反思之功效对教师大有裨益。以上六方面是笔者参赛的浅薄认识, 有不当之处还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学无止境, 教亦无止境。我会努力前行, 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国平.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J].常州师专学报, 2002, (2) :76-77.

[2]李悦.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策略[J].石油教育, 2002, (6) :36-37.

[3]李乃生.浅谈中职校语文教学策略[J].中职教育, 2011, (667) :135.

[4]王存新.对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构建[J].中国商界, 2010, (204) :190-191.

[5]李冬青.中职校课堂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和策略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 2008, (12) .

高一语文同步课程教案 篇3

李商隐诗两首2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宵柝(tuò)

虎旅(lǚ)..数典忘祖(shǔ)度德量力(duó)..B.晓筹(chóu)锦瑟(sè)..流水浅浅(jiān)泥古不化(ní)..C.琴弦(xián)华年(huá)..丢三落(là)四

危如累(lěi)卵 ..D.惘(wǎnɡ)然

占卜(bǔ)..言简意赅(ɡāi)屏(bǐnɡ)气凝神 ..【答案】 B(泥:n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九州 驻马 防患未然 心心相印 B.无端 沧海 闪烁其辞 蓝田生玉 C.徒闻 造诣 觥筹交错 风平浪净 D.怅惘 杜鹃 抱关击柝 梦笔生花 【答案】 C(净—静)3.下列各句成语或熟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B.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身体力行,保持“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大德操守。

C.11月29日,考录比例约为1.5%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全国开考,大量人才涌入公务员考试体系,但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攀上国家机关这个“诺亚方舟”,从此怀抱“金饭碗”风...光度日。

D.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设计,是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答案】 D(“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在此使用语义不符,不合语境。)4.下列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他生未卜此生休:在另一世界无法卜知这一世界的欢乐。

B.庄生晓梦迷蝴蝶:此句用庄子梦为蝴蝶不辨物我的典故,写琴声之如梦似幻,令人

迷惘,琴声的这种境界也是作者如梦似幻的身世的象征。

C.沧海月明珠有泪:此句用了海底鲛人泪变珍珠的传说和狄仁杰沧海遗珠的典故,托寓自己的才能不被世用的悲哀。

D.无复鸡人报晓筹:是说唐玄宗在被迫西逃入川的路上,再也听不到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声音了。

【答案】 A(此句义为:无法预测在来生李、杨是否能团聚,这一生他们的爱情肯定完结了。休:完,结束)5.下面对诗词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对偶)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偶、借代)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对偶)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拟人)【答案】 选B。(运用了对偶和借喻的修辞格。)6.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义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 B(B项中这两句虽有史实,但这是本诗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7.对《马嵬》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直指李唐王朝的前朝皇帝李隆基。

B.“空闻虎旅传宵柝”意在表现战争年代军旅生活的紧张、充实,不像在宫中只听“鸡人报晓”那样无聊、空虚。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联做到了高度概括,马嵬之变的原因、结果、过程被诗人一并凝聚在这一联之中。

D.这首《马嵬》诗于委婉中显得犀利辛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深邃目光关心社会的李商隐。

【答案】 B(这一联意在表现唐玄宗逃难途中的窘境)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州,不过是空想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笑牛郎织女不如他和杨贵妃可以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案】 C(“当时”并不是指“在这危急之时”,而是指“当年”。“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当年牛郎织女一年只能会面一次。)

二、文本精品

阅读《马嵬(其二)》,完成9~11题。

马嵬(其二)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9.《马嵬》诗是写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自缢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事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10.杨贵妃被“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11.仔细阅读《马嵬(其二)》一诗,谈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②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的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致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13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2.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能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清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13.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秋、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答案】 D(“相警”,不是“互相提醒”的意思)15.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意思对即可)

四、高考热点

16.根据下列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材料中“拼”的含义。(15字以内)眼下,“拼生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例如,刚毕业的陈明就和两个同班同学“拼房”——1500元人民币的房租分成三份,每人都能省下一大笔钱。

“拼生活”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卡”——一起到商场买东西,优惠卡、购物返券各取所需,赚商家的钱;“拼杂志”——你买《ELLE》,我买《瑞丽》,交换着看„„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拼”在这里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节约用度而合伙进行某事。(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完成这类题必须全面把握材料而且要重视题干中要求的重点,分析发现其共同点:每个人把钱合在一起干事情能够节约用度。不要答成“团结就是力量”,原材料并非谈“团结”,也没有触及“力量”;也不能答“享受生活的一种智慧”,这只是看到了材料的表面现象而得出的自己的理解,忽略了题干要求解释“拼”的含义;还有的考生答“用最少的钱换取最多的服务”缺乏对象,并且没出现“拼”这一重点。)17.把下列句子按合理顺序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

一个爱笑的人,是一个阳光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张张笑脸,犹如友谊的春风,吹向世界。

①一张张笑脸,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宽容,我们的友善 ②让五千年文明中国的魅力,让中国人的友善如花绽放 ③一个爱笑的民族,是一个阳光的民族

④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犹如“吹面不寒杨柳风” ⑤阳光,来自积极的心态,源自宽容的胸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③⑤④②①

18.扩展下面的语句,不少于100字。(要用上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诗人)翻开古诗文,你可以一一品味历史文人们深刻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读杜少陵、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读辛弃疾、陆放翁,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李太白的傲骨使你钦佩,苏东坡的豪放让你叹服,文天祥的忠心让你扼腕„„读着、品着,你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了一体,共同承担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五、读写创新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超市新购进一批高档杯子,经理相信它们一定能成为一批抢手货。看到漂亮的杯子,许多顾客先是一阵惊喜,但拿到手里仔细看过之后,均摇摇头,放下杯子走了。好长时间也没卖掉几个。经理百思不得其解,去求教一位心理学家。心理学家细细看过杯子之后,叫经理马上派人把这批杯子上的盖子全部取走,但杯子仍放在柜子上原价出售。心理学家说:“这批杯子,杯身设计新颖,做工精细,但它们的盖子却有一处缺陷,顾客们想买下杯子,却又总觉得买了吃亏。如今盖子一去,它们又成了一批完美的杯子。”十天后,这批杯子被抢购一空。

上面材料中,精美的杯子由于盖子有缺陷而滞销,一旦盖子去掉,立即走俏。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很多,这类事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从结果上都给人不少启发。请以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可叙写自己的经历、见闻、认识和体会。

【注意】①所写内容不能脱离材料含意。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不是来自于对“美”的追求,而是由于刻意追求完美。我们不能容忍缺陷的存在,一点小小的缺陷,就可能遮蔽我们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目光滞留在缺陷上,而忽略了周围其他的美好之处,以致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这则材料很能引人思考,可以写成与材料关系密切的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写议论文时可考虑如下立意:(1)追求完美与容忍缺陷;(2)去掉缺陷,追求完美;(3)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4)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主流。无论哪一种立意,最好都融入辩证的思想,展现个人理性智慧的闪光点。写记叙文时可叙述自己寻求美的过程,展现这其中的心理活动,也可抒写他人直面缺陷、创造辉煌的故事。在叙事语言上和细节描写上要凸显个人特色。写散文则可以连缀事例片断,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来行文,加入自己对“美”和“缺陷”这两个概念的独特理解。

【佳作赏读】

直面缺陷 茅翠萍

昙花虽美,却只绽放一夜;牡丹虽美,却华而不实;维纳斯虽美,却没有双臂。似乎世间美好的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似乎所有的事物都或多或少有些缺陷。但有缺陷不一定就是件坏事,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

缺陷似乎被施了魔法,你越是盯着它,越是不能容忍它,它就越是变大,甚至掩盖了它的原本;你坦然地面对它,将它视为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它反而会变成一个美丽的装饰。茉莉花花蕾微小,清香宜人。有的人看到它会说:“它的花朵太不起眼了,香有什么用!”有的人看见它却会说:“它不仅有沁人心脾的清香,还有小巧精致的花瓣呢!”一块白纸上染了一滴墨,有人说:“真是的,怎么脏了?扔了吧!”有人却高兴地说:“刚好可以用来作画!”缺陷的存在自然有着它的合理性,当你坦然面对时,它或许就会衍生出美丽。

有时候,残缺才是一种美。维纳斯,世间一切美丽的化身,可她却有一双断臂。曾有无数的艺术家尝试过在维纳斯美丽的双肩上接上姿态各异的手臂,结果他们却都不得不否定了自己的设计。所有的人都感叹:只有那个无臂的维纳斯才是最完美的啊!

万物都逃不过缺陷,你也许已经发现了自身的缺陷,那么坦然地面对它,以平和的心态直面它。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是有缺陷的,他有着几何形状的脸:四角形的鼻子、马蹄形的嘴、杂草似的浓密红眉毛下小小的左眼、完全被肉瘤遮住的右眼。他似乎已成了丑陋的代名词。但他却是美丽的,他或许自卑过,但他以诚实善良的心灵、宽广的胸怀直面命运所给予的残酷捉弄,他让自己的存在意义超过了那些外表完好但内心丑陋的人们。他是美丽的,甚至美丽得让我们赞叹!

直面缺陷,你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积极的心态。简·爱,一个贫穷、矮小、不美的姑娘,对于那些贵族小姐们来说,她是有缺陷的。但她接受了这些,并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坚强、勇敢、善良和执著,她从不曾放弃生活,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个永远值得喜爱的少女形象。对于贝多芬来说,双耳失聪已不只是一个小小的缺陷,那简直就是世界末日。但他凭借着对音乐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用心创作出了一曲曲旷世佳作。贝多芬用他的勇气和坚毅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直面缺陷,拥有执著和勇气,就能创造奇迹。

我们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或许它曾经受伤变得残破,但我们知道:直面缺陷,你就能扇动它。

【名师点评】

五年级语文名师同步教案 篇4

一、看图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兵器?(生猜)这是古时候的两种兵器:矛和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与之相关的文言文《自相矛盾》,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看到题目谁有什麽疑问?什麽是矛、盾?谁来帮助他?你说,介绍了形状。你说,介绍了演变过程。你说,介绍了材料。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

二、读准确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评价一下,听出了他读错的词语,评的也不错,看来你听的很认真。谁还想读?你们四个人读,一人一句。字音咬得真准。

3、师: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

4、听老师读,好吗?

5、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和韵味。

6、师:谁还想读?不错,读出这种韵味了。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读明白

1、读准确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我们还要把它读明白,怎样读懂课文呢?谁能说说学习的方法?

生:结合注释。师:好方法。

生:多读多想。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生:联系上下文。师:不错。

生:同桌互相交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上网。师:不过咱们在课堂上不能用。

生:借助字典、词典。师:这无声的教师对学习帮助挺大的。同学们总结的方法真不少。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

2、大家可以一个人学习,在书上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3、全班交流:楚国的集市上,一堆人围在一起,究竟在干什么呢?谁先给大家说说你读懂了哪一个字、哪一个词语、哪一句话的意思?你是怎麽知道的?

4、(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鬻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楚人在夸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板书:盾——莫能陷)还抓住两个同音字鬻、誉(板书)来理解句意,真会学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你说。你利用以前的字来记住鬻,根据意思来记住誉。方法挺好的。

5、指导朗读: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你再来试试!有进步!谁再来试试?你可真会誉盾啊!

6、接着交流。你读懂了这句话(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楚人夸耀他的矛锋利无比。(板书:矛——无不陷)抓住了这个双重否定的说法,体会到了楚人的良苦用心,你学习真认真。谁来读读这句话,夸夸他的矛?你真会读书,把他的心理都读出来了。谁再来试试?尔等真会誉矛也!

7、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找出正确的答案。说说你对(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理解。你是怎样学会的?老师听出来了,你根据注释抓住重点字词“或、以、陷,何如”来理解句意,很会学习。

8、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你说,用质问的语气。谁来质问质问楚国人?你真会读书,还加上了手势,真形象。

9、楚国人被这么一问,有什么反应呢?(其人弗能应也。)你来说,说说你是怎样学会这句话的?哦,你是根据注释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这句话的。

10、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尴尬、窘迫、吃惊、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看合适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四、领悟寓意

1、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麽地方了?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说话不讲逻辑,真厉害,一下子点出要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2、楚国人回到家是百思不得其解,假如你是他的好友,怎样劝他改正错误呢?是啊,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看来你真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劝人实实在在。

3、听了大家的解释,老师明白了这则寓言就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4、大家真厉害,轻而易举就读懂了这篇文言文。

五、配音讲故事

老师这里有《自相矛盾》的动画,可惜没有声音,想请大家担任配音工作。大家看看表上配音的要求,跟着动画,自己试着先配一下。谁愿意来配音?大家的积极性真高,挑三位同学吧,你为楚人配音,你为买东西的人配音,你就为叙述人配音吧。

第一次配音就这么棒,下去自己好好练练,将来的配音员就非你们莫属了。

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带我们进入这热闹的集市。

六、背诵积累

学到这里,是不是有人会背诵了呢?谁来试试?真厉害,老师为你点赞。还有谁想试试?巾帼不让须眉呀!会背的请起立,不会背的可以看着课本朗读,大家一起来背诵,起——

七、拓展阅读

高一语文同步课程教案 篇5

高考网 北京市丰台区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一物理

2004.7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是由开普勒发现的 B.万有引力定律是由伽利略发现的 C.万有引力定律是由牛顿发现的 D.万有引力定律是由胡克发现的

2.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以下物理量发生变化的是()

A.线速度

C.周期

B.角速度 D.频率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环绕地球运动的速度

B.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

C.如果需要,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可以定点在地球上空的任何一点

D.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轨道可以是圆的也可以是椭圆的 4.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v

2A.由于a,所以线速度大的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

rv2

B.由于a,所以旋转半径大的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小

r

C.由于ar,所以角速度大的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

D.以上结论都不正确

5.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抛运动是匀速运动

B.平抛运动是非匀变速运动

C.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D.平抛运动的物体落地时的速度一定是竖直向下的

6.某人把一个物体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了一段距离,下面有关人的拉力对物体做功、重力对物体做功以及物体动能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做正功,拉力做负功,物体动能增大

B.重力做负功,拉力做正功,物体动能增大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2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C.重力做负功,拉力做正功,物体动能不变

D.重力不做功,拉力做负功,物体动能不变

7.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80kW,它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最大速度为20m/s,那么汽车在以最大速度匀速行驶时所受的阻力的大小是()

A.8000N

C.2000N B.4000N D.1600N

8.人在距地面h高处抛出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落地时小球的速度为v,不计空气阻力,人对小球做功是()

A.12mv 212mv 212mv

2B.mgh

C.mgh

D.12mvmgh 2

9.如图所示,用长为L的绳子一端系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可视为质点,另一端固定在O点,用手拉小球到A点,此时绳偏离竖直方向θ角,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当放开手后,小球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A.B.C.D.2gLcos 2gL(1cos)

2gL(1sin)2gL

10.一圆盘可绕圆盘中心O且垂直于盘面的竖直轴转动。在圆盘上放置一小木块A,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A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关于木块A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B.A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C.A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指向圆心

D.A受重力、支持力和向心力

二.多选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全选对的得3分,部分选对的得2分,不选或有选错的得0分)

11.在匀速运动的火车上有一个苹果从高处自由落下,忽略空气阻力,关于苹果下落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火车上看,苹果做自由落体运动

B.在火车上看,苹果在下落的同时向车后运动

C.在地面上看,苹果做自由落体运动

D.在地面上看,苹果做平抛运动

12.关于曲线运动的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变力作用才可能做曲线运动

B.物体受恒力作用也可能做曲线运动

C.物体只要受到合外力作用就一定做曲线运动

D.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13.在下列几种运动中,遵守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运动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雨点匀速下落

C.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

D.汽车刹车的运动

14.一条河宽400m,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4m/s,水流速度是5m/s,则()

A.该船一定不能垂直河岸渡到对岸

B.当船头垂直河岸横渡时过河所用时间最短

C.船横渡到对岸时,船对岸的最小位移为400m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D.该船渡河的速度最小是4m/s 三.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5.一高度为h的光滑弧形轨道固定在水平面上,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A从轨道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到底面时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中重力对物体A做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阻力不计)

1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斜向上的恒定的拉力F的作用下,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为s,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力F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在这个过程中,力F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一次“飞车过黄河”的表演中,汽车飞经最高点后在对岸落地。已知汽车从最高点至落地点经历时间约0.8s,两点间水平距离约为30m。若忽略空气阻力,取g10m/s2,则汽车在最高点时的速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s,下落高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m。

18.一人坐在雪撬上,从静止开始沿着高度为15m的斜坡滑下,到达斜坡底部时速度大小为10m/s。若人和雪撬的总质量为60kg,则下滑过程中重力做功等于_______________J,克服阻力做的功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J。(取g10m/s)

19.皮带轮的结构如图所示,已知两轮的半径之比为2:1,那么两轮边缘上A、B两点的线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角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四.实验题(每空3分,共9分)

20.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绘小球的运动轨迹,下面列出了一些操作要求,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通过调节使斜槽的末端保持水平

B.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必须不同

C.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

D.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或方格纸)相接触

E.将小球的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取下纸,利用直尺将各点连成折线

21.如图所示,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

.kg,率为50Hz,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测得所用的重物的质量为100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把第一个点记作O,另选连续的3个点A、B、C作为测量点。经测量知道A、B、C各点到点O的距离分别为15.55cm、19.20cm、23.23cm。根据以上数据可知,当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__________________J,重物的动能为_______________J。(取3位有效数字)

五.计算题(共29分)。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9分)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m=3kg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6N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时间t=3s。求

(1)力F在3s内对物体所做的功;

(2)力F在3s内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3)在3s末,力F对物体做功的瞬时功率。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23.(8分)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可视为质点),质量为m=4kg,当受到F=0.8N的水平推力时,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s后物体恰好从桌边下落。已知桌面高h=0.8m,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物体在桌面上运动的距离s;

(2)物体落地点距桌边的水平距离x。

24.(6分)质量是2g的子弹,以30m/s的速度水平射入厚度是5cm的木板(如图所示),射穿木板后的速度是100m/s。子弹在射穿木板的过程中所受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25.(6分)祥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的第5圈进行变轨,由原来的椭圆轨道变为距地面高度h=342km的圆形轨道。已知地球半径R6.3710km,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10m/s。试导出飞船在上述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T的公式(用h、R、g表示),然后计算周期的数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3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

1.C

6.C 2.A 7.B

3.B 8.D

4.D 9.B

5.C 10.C 二.多选题(12分):

每题3分,全选对的得3分,部分选对的得2分,不选或有选错的得0分。

11.AD 12.BD

13.AC

三.填空题(20分):每空2分。

15.2gh;mgh

16.Fscos;mgFsin)s

17.37.5m/s;32.m

18.9000;6000

19.1:1;1:2 四.实验题(9分):每空3分。

20.ACD

21.1.88;1.84 五.计算题(29分):

22.(9分)

解:物体的加速度aFm632(m/s2)

物体在3s内位移s12at2122329(m)

物体在3s末速度vat236(m/s)

(1)力F在3s内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WFS6954(J)

2分

(2)力F在3s内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为

PW54t318(W)

2分

(3)在3s末,力F对物体做功的瞬时功率为

PFv6636(W)

2分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14.AB

1分

1分

1分

高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23.(8分)解:

(1)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aF0.2m/s2 m

1分

at216.m

s2

vxat08.m/s

2分 1分

(2)离开桌面后,物体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上:hgt落/2,得t落0.4s

水平方向上:xvxt落0.32m

24.(6分)

解:设平均阻力为F,根据动能定理

2分 2分

Fs

122m(v2v1)23分

m22F(v1v2)16.103N2s3分

25.(6分)

解:设地球质量为M,飞船质量为m,速度为v,圆轨道的半径为r,由万有引力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Mmv2G2mrr2rTv地面附近Mmmg

R2由已知条件GrRh解以上各式得(Rh)3T2R2g

代入数值,得

1分1分1分

1分1分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T5.4103s

1分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 篇6

这个学期我们学xx的第一篇小说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无数像“桥边的老人”一样的无辜的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和生存的信念,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那些经历了战争又有幸能活下来的人,特别是那些在战火中九死一生的战士,在战后他们的生存现状如何?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否有人关注呢?让我们走近伯尔,走进《在桥边》。

二、作者简介

“二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一位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作家,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早期的作品是以这段经历为主要题材,着重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整体感知

1、根据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明确: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战争之后(二战之后)

2、“我”是谁?“我”为什么坐在桥边?

明确:猜测——“我”是负伤的战士或百姓。

他们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二、重点研读[ks5u]

1、对于自己的生活现状,“我”满意吗?为什么?请说出理由。

明确:不满意。

这份工作单调、枯燥、乏味。(找出原文)

“我”虽然对现状不满,但为了生存,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数错,“乱数”,使得数字不准确。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我就用五位数来表示我的慷慨。”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2、除了因为工作单调、枯燥、乏味,还有其他原因使得作者对这份工作、对自己的生存现状感到不满的吗?

明确:对“他们”的不满。

3、“他们”是谁?“我”为什么对他们感到不满?

明确: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第一段“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他们醉心于数字上的增多,即便这些是虚假的数字,他们努力做些面子工程,企图作出些“政绩”,并不真正关心人的生存状况。

4、“我”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那么,“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找出相关语段。

明确:想要爱情。(心爱的姑娘)

5、当心爱的姑娘在桥上经过的时候,我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课文第三、四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

“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6、师: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讽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比较欢快。

齐读,感受 “ 我 ” 的欢乐。

7、小结:“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三、齐读课文,感受情节的“摇摆”。

1、在小说中,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说越是精彩,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这篇小说也是如此,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几经摇摆,“我”的内心情绪也随之起起落落。

2、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发生、发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

明确: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3、这也是情节的第一次摇摆,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请同学们根据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二次摇摆作者是怎样设计的?

明确: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4、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明确: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5、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请同学们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

明确:“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6、小结: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四、主题探究

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你觉得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

明确: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揭示了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插入问:主人公是把这次爱情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追求来看待么?)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

小结1: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或小结2: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说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为什么?

明确: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故事的发生部分,已作足了铺垫。

b) 要来检查的和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他们”。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回顾相关的语句。

c) “他们”看到“我”送上的数字时的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哪些?

明确: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等细节。

d) 从中我们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明确:这些细节的充实,让我们对主人公生存的空间有了深切的了解。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e) 作者通过这个结局讽刺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上一篇:实用技术下一篇:会计职业求职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