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精选8篇)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篇1

吴耀仁

(开发区德才中学 广东湛江 524072)

摘要:本文根据农村学生自身的特点,将生物概念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绘图兴趣、概念图制作联系起来,以达到优化生物概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概念教学 生活经验 绘图 概念图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概念繁多、抽象且零散,如何理解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并使之系统化是学好生物学科的基础,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虽然农村小学开设了科学课程,但是形同虚设,故学生的生物概念基本等于零,进入初中就要面对较多抽象概念的学习,具有一定难度;且生物学长期都非中考科目,乡镇中学的生物教学一直边缘化,生物教学资源缺乏,生物实验仪器、教具为零,多媒体教学、实验法、教具直观法等无用武之地,更增加了生物学习的难度。但农村孩子自幼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抓小动物、采野果、自制玩具、自创游戏,动手能力较强,他们这些经历恰好是学习生物的优良资源,是等待教师挖掘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若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活润起来,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概念教学的技巧,梳理出了一些教学经验。

一、利用生活经验构建生物概念

生物概念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初中学生十几年的生活经验中,演绎着许多生物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相关概念与学生的感性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对感性经验进行加工,构建成概念,便能做到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如应激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手被烫到、刺到或动物咬到,手都会本能的缩回来,教师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几种情况下都会做出相同的反应,他们会得出一个“疼——缩手”比较粗糙的表面应激性概念,再经过引导加工润滑可呈现出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经过这一点拔,学生会豁然开朗,有一种意外发现的惊喜,原来生物概念就存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只要教师用心挖掘、精心设计,这样的经验式概念有许多,如遗传、变异、食物链等。

学生的生活经验点点滴滴分散在记忆深处,而生物概念之间存在较强的系统性,两者相互矛盾。因此在采取概念教学与学生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时,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相关的零散经历从记忆中呈现出来并将之系统化,整合成科学的知识系统。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学习了应激性,在七年级下册学习反射、反射弧概念时,学生发现学习内容中有一幅膝跳反射的示意图后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他们常玩的游戏,居然课本也出现。这是一个契机,他们知道好玩,更好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抓住这点,老师可请两学生起来示范,先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中什么是应激性(学生回答: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手掌拍膝盖是什么(学生回答:手掌拍膝盖是刺激),小腿向前抬起是什么(学生回答:小腿向前抬起是反应),受刺激部位与反应部位是否相同,两者是否存在联系(学生回答:不相同,存在联系,受刺激的是感受器,产生反应的是效应器,两者是反射弧结构的两个部分),应激性是否受大脑控制(从学生的示范可以看到,被刺激的同学很难控制该反应,因此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不受控制)。通过一连串问题,学生可以轻易理顺这些答案之间的层次联系,即刺激部位与反应部位的不同体现了反射弧结构的存在,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膝跳反射由相应的反射弧结构完成,膝跳反射就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应激性是生物的一种特征。膝跳反射是这一特征的一种体现,不受大脑控制,受脊髓控制,是低级反射,这为接下来学习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打下基础,而条件与非条件反射与八年级上册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又有联系。这样系统的概括,可巩固概念间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妙用卡片巧学生物概念

北师大教材为概念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特别是图文结合的形式,用文字精确表述概念,再配以图片说明生物概念形成的过程,图片为生物概念形成提供形象的证据,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推进的作用。

在七年级下册与八年级上册,人体生理活动内容涉及了解剖生理学知识,较抽象。没模具,无法进行实验,学生若只结合课本的图片进行观察,很难理解或很容易忘记这些结构在生理功能顺序上的联系,造成结构与功能搭配上的混乱。农村学生喜欢涂涂画画,可以用涂鸦形式替代实际的解剖,指导学生动手用绘图的方法尝试把系统各种结构按功能顺序绘出来,制成卡片,在旁边标明结构 2

名称与功能,找出各系统发生联系的部位,并以自己身体为模具,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直接具体的功能与结构结合图,使各种结构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明朗化,系统之间的联系部位细化。例如《神经系统的组成》这节课中,课本虽然给出了人体神经系统组成的简单示意图,但由于神经在人体分布与功能的复杂性,导致许多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各部分的功能联系。我引导学生先绘出中枢神经系统之一——脑,分析其在人体的部位,大脑、小脑、脑干之间的结构关系,再画出脊髓,分析脑与脊髓的联系。脑与脊髓发出的神经分别叫什么?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来说两者发出来的叫周围神经系统,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画出神经在某个器官的分布。在周围神经系统某个位置放大,画一个神经元模式图,分析其结构与功能,再接着画一个神经元,理解神经元间的联接方式与传导方向。在第一个神经元周围再画几个神经元,胞体聚集与突起聚集的结构分别叫什么?同样的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胞体、突起聚集的结构叫什么?这样学生自然一目了然神经节、神经、灰质、白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既生成了新的概念,也深深体会到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奥妙,对解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认识。

三、应用概念图理顺生物概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懂得学习,教师可通过向学生传授概念图制作方法达到该目的。概念图教学方式建立的前提是学生通过前期学习或预习已经获得了概念,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概念用节点,连线和连接词建成一张图的形式来表现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适合农村学生的构建概念图教学方式是卡片法,农村学生天性好动,静下心来构建一张概念图是件不易的事。卡片可制成一幅小型扑克的样式,每人一定数量,两面都可以使用,鼓励学生间的卡片所写概念尽量不同,以便促进他们在制作概念图时进行交换、交流、合作,这样的互动形式可避免一人操作的枯燥,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制作出有质量的概念图卡片。概念图可作为评价工具,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层度,对概念系统性的概括水平;也可在评价时引入比赛机制,可以是个人,也可分小组,制成的成果大家一起评。农村学生的好斗、不服输是“野性”十足的体现,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促进他们的良性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比赛竞争在章节复习中效果喜人,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自 3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篇2

一、创设教学问题情境, 巧妙引出生物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手段, 能够使课堂氛围活泼生动, 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而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进行概念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其求知欲望也将被极大地刺激, 思维也将处在非常活跃的状态。通过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的感受与对具体生物问题的思考, 学生能够在疑问与好奇中聆听教师对生物概念的阐述与解释, 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听课质量, 同时也使教师的概念教学有很好的教学成效。因而在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取知识点进行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利用与教材相关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辅助材料, 创设出不同的问题情境, 使用较为新颖与具有疑问性的课堂语言提出问题, 进而巧妙地引出有关的生物概念。这样一来, 教师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且寻求解决的方法, 在疑问与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提出“为什么夏天的食物较易腐败而放置在冰箱中的食物不易腐败?”以及“酒为什么越陈越香?”此类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问题情境会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细菌的繁殖与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概念, 进而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得出问题的答案与结论。学生在不断思考与探讨中, 对问题的本质会有深刻的理解, 探索答案的过程会促进学生学习的印象加深, 进而促进生物学习的进步。

二、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深化概念理解

每一个具体的生物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与外延, 只有充分地理解内涵与外延的具体含义及范围, 才能够更好地对生物概念进行掌握、学习。对于概念学习来说, 不仅仅是了解与明确概念的定义中所表达的含义, 还要深入地学习生物概念所指的内涵与其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本质属性, 而外延则是指概念的内涵适用的范围以及条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概念的本质, 是学生进行相似概念区分、避免概念混淆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正例与反例来进行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解释与说明, 在提出一个生物概念时, 举出与此概念相符合的正面例子以及与之相对的反面例子, 让学生能够对概念的本质有充分的认识。

此外, 初中生物教师还可以通过求异与辨析的方法进行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教学, 将相似的问题与概念进行对比, 同时要求学生从思辨的角度进行思考, 进而使生物概念的本质能够得以呈现。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概念教学时, 教师在讲授有关植物根茎的生物知识后可以提出“植物埋藏在土地中的部分是否都是根?”“植物的根是否都生长在地下?”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 即植物地下的部分并非都是根、植物的根也并非都生长在地下, 反例为竹子的地下部分会有节, 而榕树的地上部分也会有根。这样深入地思考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将更加深刻, 对“根”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有深刻的认识, 进而构建正确的生物概念认知模式, 提高生物概念的学习与掌握能力。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进行概念探索

现今社会对创新自主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而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早就被摒弃,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关注与应用。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 应当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自主进行生物概念的探索与理解。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有效发挥, 能够使学生充分地进行知识概念的主动学习与积极探索, 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以主动的学习行为获得深刻的理解与概念的掌握。初中生物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条件, 让学生进行多次的实验研究探索, 发现生物知识的本质与规律。

此外, 教师还可以使学生自由地进行互相间的学习, 基础较差与基础较好的学生共同进行生物概念的讨论学习, 发挥学生学习生物概念的能动性与自主性, 加深对生物概念的理解与探索能力。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节光合作用的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以提供塑料瓶、水草、塑料吸管、水槽等实验器具, 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光合作用的模拟实验。学生利用实验器材, 以水草为光合作用的研究对象并进行氧气的收集, 在教师的适度指导下, 经过多次的重复实验与对失败实验的经验吸取, 学生将对光合作用的原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光合作用这一概念的建立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自主性的探究实验与概念探索, 都对学生的概念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与提高。

四、结语

总之, 生物概念包含了对基本的生命现象、概念、规律等的解释和阐述, 是生物知识的核心内容,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活动与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部分。因而, 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进行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与教学内容的精心选取,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 实现概念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 促进学生生物概念的认知构建与理解运用, 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与思考习惯, 培养生物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吴建清.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14 (1) .

[2]陈勤.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螺旋式上升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 2012 (7) .

[3]何广海.试论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 2013 (1) .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篇3

一、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初中生物学的概念较多,学生普遍感到记忆起来非常困难,真正掌握就更困难了。特别是一些实验条件不太好的学校,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没有形象的教学演示道具,学生的知识面又相对有限,理解记忆起来就更加困难。此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合理使用教材方面和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方面都存在着困难,从而导致了不少初中学生不喜欢学习生物。这就需要教学专家和教师团队能够尽早地提出有效的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只有拥有了全面而翔实的,且适应当今初中生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生物学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同时,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优化,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也是很有帮助的。学校应定时、定期组织教师总结归纳初中生物学的概念教学经验,让教师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教学方法,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精髓。

二、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分析

1.从直观性出发,实施概念教学

通常来说生物学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单凭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很难理解透彻,甚至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不容易真正掌握、理解。直观性的意义是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通过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或现有的掌握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生物学奇特、神秘的理论概念。

例如,教师在讲解初一《生物》的“食物链”一课时,在引出食物链的概念之前,可以先给学生们播放一个动画片段:螳螂捕蝉。夏天的一个炎热的夜晚,蝉缓缓地爬上树枝,愉快尽情地吸允着树的汁液;螳螂悄无声息地来到蝉宝宝的背后。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只小黄雀拍打着翅膀也飞了过来……这时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大家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来说一说?同学们可能对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很熟悉了,但同学们想一想这个例子反映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当同学们回答出“吃与被吃”的时候,直观性教学的成果就显现出来了,这时再给学生引入“食物链”的概念,学生理解、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2.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法进行概念教学

教师在上生物课的时候,要尽量保证教学过程是连续的、系统的。一般来说,生物学教学活动的顺序必须以学科课程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两方面为依据,按照要求持续、连贯地进行。同时,教师还需要理解发展变化,就能更有意识地安排和处理教学,概念教学活动的顺序也就会更加科学、合理。

3.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生物概念教学

教师在进行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

例如,初一《生物》“种子萌发三个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联系当今农村的地膜覆盖技术,即利用涂层隔热、防潮,在早春时就进行育苗,使作物成熟快些,让蔬菜能够提前上市。

4.通过互动教学模式,提高概念教学的实效

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氛围当中理解生物学概念,自然会更加容易、深刻。

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知识点时,为了使课堂教学准备工作更加充分,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前作业,如收集“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等。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绿色植物要想正常生长,当然需要足够的物质和能量,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些必备的东西呢? 柳树重量的增加又是怎么回事呢,是阳光和空气等环境因素造成的吗?教师可让学生把实验用的绿色植物提前准备好,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三四个小时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整片叶子进行部分遮光是想达到什么样的实验目的呢?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会发现遮光部分的叶片枯萎了,而没有遮光部分的叶片却正常生长,学生自然会明白在整个实验中,作为唯一的变量,遮光是导致不同实验结果的根本原因。通过这种巧妙的实验设计,学生会逐渐形成科学的生物学思维方式。

教师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充分理解并掌握了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后,自身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质的改善,学生的学习生物课的热情也会随之高涨,学习成绩自然会显著提高,对生物界探索的好奇心也会越来越强,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也定会向着越来越良好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城北初级中学)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篇4

落实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广东省龙川县黄石职业中学 张建雨

新课标将生物定位为自然科学,重视生物科学概念的学习,凸显概念的教学。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我围绕以重要概念展开,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景,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出概念,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而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

生物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而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在新课标理念里提出十大主题,由50个重要概念组成,这些概念构成了生物科学知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加强初中生物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物学概念意识的确立,是进行概念教学的前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思维的产物,是人类对一个复杂过程和事物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认为概念的教学就是概念知识的记忆,概念教学最主要的就是使学生记忆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定义记忆固然重要,但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则更能体现生物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概念意识,围绕重要概念来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最基本的概念的定义,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概念,在生活中做出判断和决策。如:植物的呼吸作用,概念的本身不是呼吸作用这个术语的定位,而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细胞中通过线粒体这个能量转换器把能量重新释放出来供细胞的生活,在此过程中需要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这样的一个过程。当教师对概念的本质和内涵有了充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会以概念的记忆,采用比较单一的手段进行教学,转而会关注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就会注重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淡化教师的角色,自始至终做好导演的作用,从而真正落实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课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以前备课只是要求教师写好教案,怎么教,教什么,而现在做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更重视了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是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上的。课堂教学效果的程度,往往取决与课前的设计,做好教学设计是我们创造性地把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标准以及规定的课程目标、标准确立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要做好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应确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哪些重要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加学科培训,了解学科的性质,认识学科的特征,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了解,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新教材在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其次,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生。以往,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都会注重于这节课自己怎样去教,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就必然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所以,现在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研究学生,做好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认知障碍,确定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再次,做教学设计侧重于“学”的设计。教师一堂课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那就是因为这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师的怎样教来设计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课为例来说说我的课前教学设计,在这节课里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前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的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累积;(4)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的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

学前分析:通过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学生已经认识生物与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但是还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才能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呢?认识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怎样组成的?它如何维持这个系统整体性?以这样的一条主线来进行展开,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

2.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在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时,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是什么原因造成用网罩起的草生长不好?同时播放我国北方草原的牧场轮换放牧的前、后对比视屏,从而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这样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进一步进行有效情景的设计,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如:你的家乡在哪里?环境好吗?有哪些名胜古迹?我们的校园美丽吗?而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通过我们身边的某一个生态系统,如学校后山上的树林的森林生态系统,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得出这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含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找到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这样的本质特征,掌握生态系统概念。(3)设计好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在概念的学习中,应尽可能地列举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如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校园呢?一滴小水滴呢?经过与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比对,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在分解者者中列举蘑菇、平菇这一特例,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们不是植物,是菌类,是分解者,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概念。(4)在练习题中加强对重要概念的辨析、应用和迁移。很多老师不注重对练习题的讲评,课后练习题是集中复习、巩固和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主要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果练习过不关,那就说明这个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没吃透,教师不加强对重要概念的辨析,就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的“夹心饭”,不利于下一个概念的掌握。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练习4,生物实验室的水族箱里生活着水生的植物和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水族箱能否看做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这就是明显对生态系统概念的一次辨析和迁移,通过它可以清晰的看到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的掌握程度。(5)进行概念教学,采用概念图,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概念图是一种教学工具,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对教学评价的工具,概念之间密切的联系层次关系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理顺概念的关系,构建合理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 篇5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特点

1.较强的抽象性

从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来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微观范畴。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化学价等等。这些概念看不到,摸不着,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它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实现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初中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2.严密的科学性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里的反映。任何一个概念都具有其严密的科学性。作为启蒙教育的初中化学在对概念内容的描述中,除重视文字的 准确性和语言结构合理性的同时,更加重视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中每一个字、词、每 一句话、每一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形成的阶段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在教材编排上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合理负担以及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将初中化学所涉及的近60个概念穿插编排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步深入。在教学要求上,由低到高将概念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三个目标层次,可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初中化学概念新授课是根据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针对某一知识片断或章节内容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课型。新授课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应符合学生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共同特点,即列宁所说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样一条形成概念的辨证途径。

我认为,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直观,感性体验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篇6

【摘 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探析

一、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并开放自主去设计实验步骤,小组成员交流探讨实验步骤是否能准确的达成实验目的。当然这些准备都应在实验课前准备好。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调节准焦螺旋,先从侧面观察向下调节镜筒到载玻片上方两毫米处,再从目镜向下观察并缓慢调节镜筒向上运动,直至看到物像。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

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运用简易方法,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一)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

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二)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

比如: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或红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米豆腐代替《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购买到的琼脂;配制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现在还无法买到的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用嫩的紫花茉莉等植物的叶取代香蕉也能做好《DNA的粗提取》实验;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其效果比较好,同时也比较安全。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 “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1)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4)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5)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 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 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五、结束语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为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七年级生物(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八年级生物(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裴爱莉.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N].教师报,2006.[4]孙秋菊.浅谈在生物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J].中国基础教育,2005

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 篇7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从“趣”入手, 引导学生自行获得概念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以问引思, 通过教师巧妙地提问, 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问题情景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教师提问的技巧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 情境中的设问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又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解决,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动机。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 针对高中学生应有的认知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下面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1) 生物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从何而来? (食物中的有机物) (2) 有机物中的能量在体外是通过什么途径释放的? (燃烧途径) (3) 有机物中的能量在体内是通过什么途径释放的? (呼吸作用) (4) 呼吸作用和燃烧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结果相同但条件以及过程不同) (5) 呼吸作用类似燃烧, 为何我们没有感觉到有机物的燃烧呢? (呼吸作用的释能是分步进行的) 通过课前师生对问题的讨论, 不仅可以让学生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而且自然引出有氧呼吸的相关学习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带着探究问题的心情来学习, 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概念并获得概念。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概念, 学生不但有意义地获得了概念, 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的过程, 发展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 比那种以灌输的方式教授概念的模式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准确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 正确地理解概念

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 概念和表象都具有概括性特征, 但概念处于高级的水平, 它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抽象的特征。故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建立概念体系, 是牢固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

在教学概念时, 首先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或方式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了解概念的文字表述及逻辑关系, 这样不仅有助于区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而且还会提高学生对概念认知的科学性、准确性。这方面的做法有: (1) 通过“变式”教学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2) 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明辨概念的异同和适用范围。例如, 极体和极核可以用下面的表格来加以区分和理解。

其次, 要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许多概念不是孤立的, 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这种关系常常是学生产生混淆的因素, 其主要类型有: (1) 相邻概念关系, 如根、茎、叶; (2) 相反概念关系, 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3) 从属概念关系, 如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脂类与类脂; (4) 并列概念关系, 如叶绿体与线粒体, 等等。当头脑中形成了这些概念的多种联系, 就建立了概念体系。概念体系一旦建立, 将会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概念, 更有利于选择更为科学有效的途径区分概念。如辨析“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时, 就不会无从下手, 而是运用相反概念关系来处理之。

三、强化记忆, 科学记忆, 指导学生高质量地记住概念

在学习过程中, 高质量地记住概念是运用概念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前提, 是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表现。为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记忆的目的性、重要性、必要性, 促使其在记忆时舍得花时间、主动花时间, 增强记忆训练的自觉性;其次要指导学生科学记忆, 以提高记忆的质量。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记忆、图形记忆、尝试回忆记忆、联想辐射记忆、对比记忆等进行科学记忆。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的识记能力。如在“脂类与类脂”的教学中, 通过对内涵和外延的分析, 使学生理解它们, 然后绘出关系图 (如上图) , 让学生观察此图和其中的文字, 并在此基础上再记忆, 这样不但记忆效果好、质量高, 而且有利于识记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 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概念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建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68-0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了凸显重要概念的教学,明确提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从课程内容的10个一级主题中确立了50个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生物学重要概念。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一些专业性强的重要概念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易于混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这些生物学重要概念?我们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引入科学概念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植物体生命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由于呼吸作用是发生在植物体内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学生日常生活中感性认知很少。那么,怎么使学生对学习的概念或相关内容的知识感兴趣呢?我们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概念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同学们,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来维持生命,那么,植物是否也像人一样进行呼吸呢?(学生会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植物也要呼吸,但与人不同的是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接着问: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会深深地触及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将学生自然引入到探究植物呼吸这一基本生命现象中来。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围绕重要概念和教学目标,在深入挖掘教材资源,联系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创设与概念本质属性相关联的、直观具体、真实多样的问题情境,就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参与实验探究,引导归纳总结,建构科学概念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结合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内容,考虑到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如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不了解),教师应该选择和提供哪些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建构呼吸作用概念呢?我们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观察生命现象,在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中内化、建构概念。实验前先让学生阅读超链接——化学知识,根据自己了解的化学知识设计一个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实验,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这样,学生对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通过PPT呈现一系列问题串:①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密闭的黑色塑料袋装蔬菜?新鲜的蔬菜和烫过的蔬菜有什么不同?②A、B袋内的气体使石灰水发生变化了吗?比较两只袋内的气体,说明植物呼吸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气体?③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实验中,小木条的火苗在甲、乙两只锥形瓶内火焰有无变化,为什么?比较两只瓶内的气体,说明植物呼吸过程中消耗了什么气体?氧气跑到哪里去了呢?④两组实验是否设计了对照实验?如果有,分别是哪一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实验结果,相互讨论交流,会说出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至此,学生对植物体具有呼吸这一生物学重要事实就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呢?于是,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和植物在呼吸时,吸入了较多的氧气,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会变多?”将学生自然引向对呼吸作用实质问题的探究。但是,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可提供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生物学事实资料明显不足,我们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模拟生活情境的实验给予补充,分别将等质量的干蚕豆种子和萌发的蚕豆种子装在两只相同的保温瓶中24h,上课时,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两只瓶子内部,说出感觉是否一样。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萌发的种子为什么会产生热量?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补充,得出种子的呼吸作用是一个比较“花费时间”且释放能量的过程,其中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来,学生总结的“花费时间”可以理解为呼吸作用是一系列复杂变化的。这样,引导学生由表(呼吸)及里(呼吸作用)进行抽象、概括,帮助学生建构了呼吸作用的概念,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高。研究表明,科学概念只有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建构而来,学生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概念形成较好的迁移与运用能力。“实践出真知”、“事实胜于雄辩”是能穿越时空的教学法则,也是概念建构过程中众多教学策略中的首选。

三、进行比较分析,深化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生物学事实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与总结,经历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构了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本质认识仍然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需要在课后组织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的比较对比,以深化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采用列表格的方法从发生的部位,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变等方面引导学生寻找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掌握概念。

四、联系生活实际,巩固运用概念

上一篇:精彩2009年国庆节贺词下一篇:“敬畏生命”大讨论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