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段研究小结(精选8篇)
关爱留守学生 构建和谐校园
——课题“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第一阶段(2009.9-2010.1)小结 在我国社会进入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透露:中国有1.2亿人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儿童留守家中。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在我们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总部位于江西省贵溪市的贵溪市实验中学中,同样生活着一大群这样的孩子,为此,我校于2009年9月率先在全市提出了“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旨在把“企业的留守学生”的教育研究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来抓。关爱留守学生活动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活动,是对学校教育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有力推动,是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巨大贡献。因此我们把这项工作纳入了对各班班级管理,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确保了“留守学生”健康、活泼、茁壮的成长。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2009年9月,我校成立了“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课题小组。
课题共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和启动阶段,第二阶段是研究实验阶段,第三阶段是课题总结阶段。该课题的研究,以贵溪市教研室童翔主任、初中部校长姜锋华,副校长李美庆,初中政教主任李健勤为顾问,以程仁喜副主任为组长,龚平德、阮丽娟老师为副组长,于丽连、李水才、刘海英、张学群、朱丽敏、高松福、陈乐强、徐广松、桂志福、黄少锋、曾红玲、刘志娟、李倩、卢玉桂为组员,由政教处负责牵头,班主任协办。在开题会上,我们就制定了严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关爱“留守学生”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安排及工作要求。
二、采集信息,学习理论,研究讨论,为课题研究作准备。
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广泛采集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作为课题研究的参考。组织大家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开展专题理论研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丰富组员们的写作理论知识,把握有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作好充分准备。
三、深入调查摸底,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学校课题组认真组织各班对“留守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摸底造册,建立档案。对“留守学生”家长姓名、打工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联系方式、留守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成绩等主要表现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地了解。
四、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讨论会。
自承担该课题实验工作来,我们全体课研组人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资料,研究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分析了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了理论假设,经过探讨研究,结合本校留守儿童实际,拟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目标、确定了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案,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
五、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校高度重视,相互配合,大力创设人人关心“留守学生”;个个关爱“留守学生”的良好氛围,为“留守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空间。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对此,我校将坚持不懈地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温馨的“家”,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 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2010.2-2010.7)研究小结
教育科研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生产力。研究实验第二阶段已经结束。课题研究工作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在各级教育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特对此阶段的研究工作作如下小结:
一、课题研究开展的主要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完善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
每新学期开始,对新入学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登记,逐一将“留守学生”的家庭、家长、其他监护人、学生个人等基本情况登记备案,全面掌握他们现状和动态发展情况,并将留守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思想状况逐一登记,建立健全详实的成长档案。同时还对原来就读的留守儿童通过教育后发生了变化的信息进行重新登记,并形成了制度。这样,就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真实、原始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2、学校实施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家的温暖。课题组一方面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另一方面积极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家”的氛围。学校实施全寄宿制,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每个房间配制了电扇、空调,生活有生活老师专门负责,冬天每两天提供一次热水洗澡,衣服由洗衣房专门清洗。班主任每周至少两次到宿舍和学生沟通交流,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家的关爱。班主任老师随时随地倾听他们的心声,有针对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开启他们幼小的心门,解开他们的心结,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这样,不仅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个别心理疏导,而且还为那些遇事拿不定主意的留守儿童出谋划策。另外,我们根据留守生的特殊性,开展了充满关怀的集体活动。针对留守学生,各班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比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与关爱,通过这些活动,把留守学生融入班级,学校生活中,留守学生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理解了父母在外打工的不容易,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会了感谢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增强了学习、生活的动力,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积极学习教育理论,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实践。(1)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课题组积极加强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主要采用了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方式,让教师从各个层面吸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优秀的、有价值、可借鉴、可学习的东西。这一阶段,课题组先后组织了2次理论学习,2次专题讲座。课题组在组织教师学习了大量的教育工作理论之后,还严格要求教师们在实践中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为此,课题组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经验交流,让他们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交流的内容包括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方法、经验、体会、感悟等多方面的内容。自己在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实践中的所感、所悟、所获在全校性交流会上作了发言,这些交流的经验使每位教师深受启发,同时也做到了全校范围内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经验资源的共享。
(2)以教研促教学,开展课例研讨活动,扩大教研工作的参与面,推进教学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课题组定期开展活动,每次活动时,有中心发言人,有学习内容和中心讨论议题。本阶段的“感恩”主题班会课的比赛,对留守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他们的情感,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尝试了怎样引导他们学会理解父母、学会感谢父母、并最终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十二节主题班会课,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且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广大教师纷纷效仿,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品德思想教育,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4、创设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管理环境,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且繁杂的工作。为了让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课题组积极督促教师们严格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各种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活动,并对活动情况进行认真记载,包括家访、会议、主题活动、谈心、总结等内容。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则一方面积极指导教师开展各种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和督促教师的教育工作。这样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教育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 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2010.9-2011.1)研究小结
在前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安排课题的成员继续以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谈话法等调查情况,据调查,“企业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 在全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率。与母亲单独在一起(“单亲教育”型)50%;与爷爷奶奶在一起(“隔代教育”型)30%;与其他亲戚在一起(“寄养教育”型)20%。
1、“单亲教育”型。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太小,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隔代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
3、“寄养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20%,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情况分析
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亲情联络情况所占比例
与父母半年见面一次的 20% 与父母一年见面一次的 80% 与父母电话联系较少的 10% 没去过父母工作地的 100% 非常想念父母的 90%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 ”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在与 “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泪眼汪汪。
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偶尔联系。与父母打电话,父母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据代养人反映,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1)监管人监管不力
①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② 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低,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比如老人对孙辈养之过娇,爱之过度,他们对孩子生活上本来能自理的事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愿意包办,代背书包、帮着洗脸、晚上陪睡等等,久而久之,养成了依赖性和懒惰性,结果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怕困难。
③ 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或是不愿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承担?也有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管严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作为“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总感到与亲戚隔着一层膜,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内心感到拘束和不自在。
(2)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
我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有没有考95分以上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 课题研究 第四阶段(2011.2-2011.7)研究小结
自本课题开展研讨以来,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要了明显的改善,这得益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与改善。
从课题的调研我们就发现,学生存在着诸多的不良的习惯,要培养和纠正这些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有成效。
我校政教处研究课题于09年9月至11年9为课题研究阶段。两年来在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课题教研圆满完成了本阶段的研究计划。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具基础性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
2、祖辈无端溺爱 产生自私心理。
3、懒散,茫然,厌学。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
4、形成逆反心理 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
5、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
(二)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相应对策
1、尊重学生 细心关爱
2、目标导航 循循善诱
3、真情包容 积极疏导
4、细心策划 持之以恒
(三)、改善现状的建议
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为了基本的生计,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进城打工都是不少人的选择。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让留守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
我们认为,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从政府角度看,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加大投入,也可以动员社会力量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打工的父母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沟通,对孩子多一些关怀,这关怀应该不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也同样重要;孩子自己,也应该多与父母沟通,倾诉自己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1、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应提高素质 做好表率
一、出现农村留守儿童假日教育盲点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教育观察发现,出现农村留守儿童假日教育盲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方式有时大相径庭。留守儿童的家长大部分都长时间在农村工作,他们的文化水平、接触的社会环境、实际的经济情况以及教育理念等都有所不同。在假期,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多是放养式或者是散养式。多数只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给予关心,而对孩子的教育则可能不管不问,或者是无从下手。
(2)孩子的活动场所不多,难以开展活动。由于资金困难,有些地方难以向学生提供少年宫、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活动场所。因此,学生在假期难以找到合适的地方进行学习娱乐活动。
(3)学校教育有时鞭长莫及。忙碌了一个学期后,许多教师的假期大多放在自我学习与培训之中。对于留守儿童的假日教育,学校教师往往安排在放假前的一两天,先布置好假期作业,然后开学之后对作业进行检查评比。有时往往是学生写一个月,教师写一个“阅”。在整个假期,留守儿童的假日教育只能交给社会与家长。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假日教育盲点的策略
怎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假日教育盲点,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呢?这时,家庭教育要唱主角,而且要有计划地进行。
(1)体验父母打工生活的教育。利用留守儿童假期时间长的特点,父母可以让孩子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团聚,体验父母平时的打工生活,体会父母养家的辛苦,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或者参与父母的工作。有一对夫妇在海南卖工艺品,暑假时让远在河南老家的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帮自己卖工艺品,一是体验父母的工作,二是感悟现实社会,三是通过自食其力挣零花钱。假期返校,教师问这个学生的体会。这个学生说:父母真是太辛苦,经常在户外,父母晒得很黑,一天从早忙到晚,也挣不了几个钱。以后,花钱一定要节俭,而且要努力学习。这种人生体验,是靠说教得不到的,感悟是最好的教育。
(2)兴趣性的技能培训教育。假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一些技能培训班,学习一些技能。父母要注重引导孩子,告诉孩子一定要有健康的兴趣和爱好。体育运动爱好,可以让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生病或者少生病;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爱好,可以让生活情趣高雅,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比如,有些家长让孩子参加游泳培训班、拓展训练夏令营、钢琴培训班、美术培训班,都是很好的选择。
(3)进行亲子阅读活动。可以请教师开列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书单,然后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相互交流阅读心得。这样,一是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二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提高。同读一本书,是增进父母与孩子感情的最重要手段,也是建设书香家庭、构建学习型家庭的好办法。有些经典名著可以放在书架上,引导孩子经常阅读。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格利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巴黎圣母院》《复活》《普希金诗选》《老人与海》。
(4)亲近大自然和走进大学城。除了读万卷书,还有一个最好的教育办法,就是行万里路。走进大自然,让孩子在旅行中增长见识,体验风土人情,感受不一样的生活。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走进大学城,让孩子提前观察一下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让孩子很早就萌生对大学的向往之情,发愤图强,努力学习。
(5)社会有关部门多开展一些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比如,很多部门的文化下乡活动可以在暑假送到农村来;城市学生开展的夏令营活动,也应该以合适的方式在农村开展;让城乡孩子结对子,互相走一走,看一看。政府应当积极组织与引领,让更多的社会热心人士参与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假日教育。
三、结束语
总之,假期是父母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段,千万不能忽视。全社会都要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假日教育。父母平时不在身边,平时的教育是缺失的,不能在假期再失去教育的最佳节点,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聆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感受。
参考文献
[1]白俊庭.留守儿童节假日教育空当的管理探索[J].吉林教育,2015(04).
[2]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7).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前教育 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大多数人的孩子只能留在农村,被自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被称之为留守儿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或者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儿童,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甚至于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占到七成左右。面对如此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如何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现状
(1)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总体期望过低导致其学习成绩差、辍学等问题。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再加上临时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的监管力度不到位,更促使留守儿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形成了迟到、早退、旷课及辍学的不良学习风气。此外,很多农民工目光比较短浅,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上学读书也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这种心理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使他们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辍学的现象。
(2)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指导,然而,大部分农民都会忽略对于儿童而言非常重要的家庭早期教育。由于父母在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不能给予儿童长期的关注和爱护,使得儿童生理与心理经常处于压抑状态,出现孤僻、自闭、自卑等心理问题。而这些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如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以及与儿童的年龄差距较大,因此在学习上对儿童没有能力进行辅导,同时老人也很难了解儿童心理上和想法上的一些变化,并不能真正履行对儿童心理健康及道德、人格教育的责任。当然,还有一小部分留守儿童能够得到父母尽可能多的物质补偿,拥有过度的自由空间,但也导致他们养成了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陋习,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有效监护的缺乏致使留守儿童易成为犯罪或受害的群体。留守儿童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不良少年的诱导下逐步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拒统计,在学生的逃学、打架、偷窃等事件中留守儿童占到了近八成。留守儿童大多与年龄大、身体差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他们中有的人还要同时照看几个小孩,对小孩也只能是粗放的进行照看,缺乏应有的安全防范意识。然而,在学校里,教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留守儿童也没有能够做到特殊关照,致使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件频繁发生,甚至有些留守儿童发生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事件。
更为严重的是,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广泛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并加以考虑和解决。
2 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改变生存状况而外出务工。而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工子女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无力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并且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也根本无法解决升学考试的问题,不同地区教材的选用不同更会使得这些孩子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这一系列的难题都将直接推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2 家庭原因
对于在大城市谋生的农民工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很难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做到平衡地取舍,与此同时,他们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也形成较大落差。农民到城市里务工谋生,当然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更是希望能够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加充裕的经济支持。然而,当外出务工与子女的教育问题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前者,对孩子的困惑和需求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3 学校原因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然而,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很少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约,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也是少之又少。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要减少留守子女,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弱化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进一步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了能够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政府有必要制订和实施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并且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进行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子女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2 落实支农政策,改善师资建设和办学条件
多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去读一些寄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这些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使这些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呵护。与此同时,要尽快落实农村特别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注重提高农村中小教师的素质,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待遇,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从每个儿童的兴趣、特长及其个性、气质出发,因材施教,并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聘请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给一些特殊“留守儿童”学生确定联系人,定期对“留守儿童”做家访,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一条纽带,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3.3 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若家长双方都需要外出务工,在没有可靠的、适合的监护人的情况下,最好留一方在家,以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双方必须全部外出务工,那就需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比如要注意联络的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而在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进行书信往来,这样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沟通内容上,应该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4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首先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乡镇建立一些青少年教育基地,给予留守儿童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情感慰藉和关爱,以作为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补偿手段。其次,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杨舸.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2] 熊亚.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3]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 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The Study of Education about Rural Rear Children
文献综述:通过查找相关文献,例如《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和《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究》
等,这些资料从社会支持因素、社会化因素、认识层面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做了详细的阐述,本文的某些观点也是受上述文献的启发:解决问题可像大禹治水一样采取梳理的方式,不一定要去防止它。
摘要:本文就是要综合上述因素对留守儿童问题做一个系统的探究,并且在解决方案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要正确的对待这种现象。本文介绍了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以及从国家、社会、个人、家庭、学校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虽然留守儿童问题追根究底是经济的发展问题,但是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这一问题肯定会有很大的缓解。
Comprehensive depiction:Through the method of searching literature, such as
Keywords: rear children;education;management;support;suggestion “留守儿童”现象[1]主要出现在农村地区,他们的父母或者父母一方在外长期务工,自己跟着主要社会关系或者相关的亲戚生活。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正在逐年增加,由于亲子教育缺失,他们在应该得到教育的年纪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变成真空,使得他们在情感,学习,安全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久而久之,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视它。
一、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追根究底是发展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农村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自
身发展和养家糊口的需要,所以一些青壮年便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他们的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看管。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要加快发展。
再者,农村地区,教育毕竟是落后的,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这就使得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好好学习是理所当然的,便忽视了对他们教育,忽视了他们的心里变化。实际上家庭教育的缺失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由于父母外出,不能很好的和他们进行沟通,不能对他们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便会很容易出现缺失;又因为临时监护人要么没有有效的管理,要么不管,便容易使孩子养成畸形性格。学校老师们一般都会喜欢学习好的学生,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监护他学习,一般学校较差,便形成了老师眼中的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也很容易对他们放任不管,给他们带上差生的帽子。因此,学校和家庭都要转变教育理念。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冷漠。俗话说,家是我们幸福的港湾,因为有了妈妈,家变变得温暖;因为有了爸爸,家便有了坚强的柱石。留守儿童在本该享受温馨的年纪,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需要自己去承受空洞,寂寞的时光,这对他们的伤害是很大的。虽然爷爷奶奶也会给予温暖,但是爷爷奶奶的年纪已经很大,他们对世间的事情都几乎看淡,远不如父母给的关爱多。另外,由于父母不在家,容易遭受别的小孩的嘲笑,容易受到孤立,因此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变得孤立离群。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糟糕。小孩总是贪玩的,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督,他们能正襟危坐的学习,但是一到了家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就是老大。爷爷奶奶一般溺爱他们,什么都顺着他们,那么他们自己就没有了自制力,学习成绩就会落下。
留守儿童缺乏正确行为规范的引导。一个好母亲胜过100个教师,一个好父亲胜过100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可以说是他们的模范。父母能够交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做人原则与传统美德,能够交给他们怎样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等。虽然有爷爷奶奶,但是一般隔代老人大多没有读过书,观念较落后,信息叫闭塞,不能很好的言传身教。
留守儿童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教育,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容易成为很多不发犯罪分子的侵犯目标。例如,借机拐卖儿童,性侵女孩等。临时监护人缺乏安全防护和保护意识,不能很好的教育他们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不能切实教育他们不玩危险的物品。而且,留守儿童的识别能力不高,很容易被别人利用,从而和社会小青年混在一起,偷摸拐抢骗,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三、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应的对策。
毋庸置疑,肯定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联合协作,来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协调各部门工作的作用,要知道,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弊端,政府不能一棒子打到底,去要求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回到他们的家乡照顾孩子,要想大禹治水那样采取舒缓的政策[2]。例如政府在近年来已经形成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由国家,群体和个人组成,包括各个方面。流出地政府成立专门教育留守儿童的机构,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人口流动综合管理种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来看待,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加以解决。对外出打工的家长子女上学有困难的,政府要及时的加以慰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例如给他们每个月补贴。对于跟着父母出去读书的,学校
要给予他们特殊的优惠,例如寄宿费降低,学费降低等,从而从各方面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帮助和解决。
社会要给予广泛的支持[3]。首先,我们必须改正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的观念,要知道人生而平等,不能因为他们父母因为经济问题离开他们而歧视他们,更不能因为他们出现了调皮、不上进的坏毛病而疏远他们。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可以去参加一些义工活动帮助他们,例如利用假期的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带到村里一些励志的电影,带给他们一些好听的歌曲,让他们紧跟潮流;我们还可以像哥哥姐姐一样,耐心的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他们聊天,给予他们温暖,弥补他们因为父母出去打工不能陪他们交流的真空。作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要慷慨解囊,多捐一些善款,帮助他们,例如修建农村游乐园,农村图书馆等,这样可以大大解决他们的安全问题,他们可以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媒体朋友们也要加入进来,大力宣传留守儿童的感人事迹,励志事迹,不要让他们认为自己是被忽视的那一部分人,要让他们主动地心甘情愿的加入社会这个大集体。
学校要给予悉心的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往往会忽视育人这一关键的因素,殊不知,预先成材必先成人。学校要特别关注这一类学生,可以定期的给学生们上心理课,但是不要单独给留守儿童门上,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部,提供心理问题信箱,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与关心,例如专门为他们设立一个成长簿,记录他们的成长经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们要鼓励他们,并且从心底里喜欢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奋发图强,做一个品德兼优的好学生;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成立一个“留守儿童”社团,定期给他们补习功课,定期带他们出去郊游等。总之,师生们共同奋进,帮助他们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
家庭要给予充分的关爱。我们已经清醒的认识到父母外出务工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是也要加强交流。这需要我们打破思维定势,破釜沉舟,从而绝境逢生。实际上,“留守”背后蕴含着极大的教育财富[4]。对学生而言,父母含辛茹苦,外出打工供他们上学,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穿,勤俭节约,让他们过上好生活,这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教育事迹,而且是言传身教,孩子们要感受父母的苦心,不要让他们的苦心变成你们出现问题的因素,那样会让父母伤心。对父母来说,你们经历背井离乡的精神磨难,你们要经历看人眼色的低下生活,要经历劳累的身体磨难,无疑是一笔现实的教育素材。这些素材对于深化孩子对生活的认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于传统美德的继承,对于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感激,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现在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科技信息技术非常发达,对于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方便了很多。空间上的距离所造成的问题已经没有以前那样的眼中,家长们所要做的就是弥补和他们交流情感的缺失,例如通过互联网和他们视频,缓解他们的相思之苦;通过手机和他们通话,互相了解他们的近况,让彼此都觉得对方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一些节日像孩子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意,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留守儿童自己要自强。从国家角度来说,便是少年前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中华之前程便在于我国之少年;从自身利益来讲,便是可以结束这种父母孩子两地分离的悲苦境遇。要认识到,作为农村孩子,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那便是读书。只有读书好了,才能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才能找到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自己可以见证孩子成长的每一天,孩子也会因为有一个温
暖的家庭茁壮成长。
总之,我相信,在我们不能改变父母外出务工的背景下,留守儿童自己,他们的父母,学校,社会,政府齐心协力,便可缓解留守儿童出现问题这一现状。
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许传新 [2]《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究》李星贵 [3]《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冯建
一、课题背景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群体。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2006年9月,全国妇联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2007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陕西考察期间,专门强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学校和全社会都要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医疗、安全等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们健康成长,也使外出打工人员无后顾之忧。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2004年6月1日-7月5日之间,分别对河北省丰宁县、甘肃省榆中县、秦安县、江苏省沭阳县、宿豫县等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2.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周林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理论分析,并从“问题”、“措施”、“效果”三个方面介绍了南充市高坪区留守儿童的区域性经验,在一些经验上,又结合了一些相关的优秀经验,提出了更为根本的制度性措施。为搞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经验!2008年1月12日,由兰州大学“甘肃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小组经过1年的调查研究,首次公布了我省留守儿童的调研结果。该调研系统地分析了甘肃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问题,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已转化为“问题儿童”。由此,研究人员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挽救”留守儿童的对策,希望社会能正确认识、关注留守儿童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扰。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如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下提高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康心态。甘肃民乐姚寨小学采取四种方法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一是发挥班主任作用。二是发挥学校的作用。引导孩子摆正心态,自强、自立。三是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四是发挥社会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甘肃民乐县南古镇通过“春蕾计划”“1141”关爱女孩活动等公益性活动,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反映了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关注的对象都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对于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和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是空白。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解决这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和学习的教育问题。
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存在的教育问题,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促使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同时总结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本课题根据我镇农民工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分类。本课题认为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这也是本课题的亮点之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农村和城市双需的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教育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虽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者较多,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加之,存在地区差异。本课题通过对甘肃河西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方法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档案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的“互助小组”建立和运行;班主任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留守儿童不良心理教育矫正策略;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对策等,对学校的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实际意义。希望全社会真正做到学校、家庭和全社会主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认真细致的工作,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使外出打工者安心工作,使社会和谐发展,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这个课题一旦得以批准,并顺利实施研究,可为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学生的教育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最前沿材料,有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发动家庭、学校、乃至政府对留守儿童关心、帮助和支持。
四、课题界定和解释
本课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甘肃河西地区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本镇的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品德问题、三是生活问题、四是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缺少亲情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三留守”问题作为当前关系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求“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2.《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要求省教育厅负责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工作,结合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
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会同省财政厅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及“两免一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农民工输入地,会同省发改委和相关部门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做好进城后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3.本课题主要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同时,应用大教学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儿童教育心理学、终身教育理论、社会科学中的主体论,互动论、协同论;应用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综合应用这些理论,使课题成果的推广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六、课题研究目标
以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现行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留守孩子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教育活力,满足留守孩子在精神、物质上需要,为他们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追求“学生身心健康,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环境更加和谐”,农村风貌新颖,探索出一条教育留守孩子的成功之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七、研究内容
1、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观察、了解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
2、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跟踪调查、分析。
3、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建立留守孩子专门档案,更加的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
4、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的对留守孩子进行教育与管理。
5、在挖掘隐性课程、开发相关校本课程弥补他们的精神空虚。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2、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形成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3、行动研究: 从甘肃河西地区的实际出发,开展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学习问题的行动研究。
4、个案研究: 研究个别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得出留守儿童的教育的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研究: 对农村小学教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2010年中国外出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达到了1.53亿人,而随着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农民工随迁子女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来自中国发展基金会的“2011儿童早期发展国际研讨会”的数据显示,在农村五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为2300万人。
目前,陕西省共有留守儿童约130万,这些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缺位。2011年陕西省启动了妇女儿童民生项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投入200万在该省留守儿童多的县区创建15个“儿童成长家园”,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可以在专业教师、儿童心理学家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关于切实加强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
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和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现就进一步做好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
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确保他们健康成长,是新时期、新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纲要》和我省《实施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作不仅关系着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我国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关系着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从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出发,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模式,切实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到本地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以及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积极构建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主管部门为主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必须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整合资源,以教育部门为主,积极构建公安、教育、劳动、卫生、农业、民政、广播电视等各部门既有分工又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
各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领导责任,落实专门人员,建立工作班子和工作机制,为这项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专业人员,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政策性文件和各项工作的标准性文件,以及具体操作实施要求和办法,积极争取和有效组织协调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形成共同相互协调、共同配合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三、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管理制度,优化学校人文环境。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同“两基”巩固提高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起来,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应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在辖区内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规划中,首先确保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统一的中小学寄宿制管理规定,就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在教育、管理、安全、卫生、活动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同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设立亲情接待室、亲情电话、留守儿童之家、学习辅导中心、各种兴趣小组、心理咨询室等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为寄宿制学校配备责任心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专职教师专门从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各中小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具体和重要的实施主体,必须在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结合本校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现有资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目标、实施方案和具体工作的策略与方法,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学校教育,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特点,兼顾部分心理和感情依托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他们家庭教育上的缺憾,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要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和档案制度。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登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建档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建立“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联系,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意识,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要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和家庭的联系,建立联系手册,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责任教育和管理措施,利用家长返乡时间召开家长会,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对长期不能返乡的务工人员子女,应通过亲情电话、亲情书信等方式加强家长与儿童、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以强化家长履行义务的责任。
四、建立健全“代理家长制度”和“学校帮扶制度”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考核选拔出一批责任心强、有爱心的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采取双向选择、结对帮扶的办法,从心理、行为、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亲情援助。为提升代理家长的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在政府主持下签订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承诺协议,明确代理家长在经济援助、学业辅导、校外活动以及与代理对象父母联系上的责任,以此督促代理家长的责任行为,为留守儿童提供感情和安全依托。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代理家长的遴选、培训、考核、奖励等制度。同时,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心理、道德、行为情况进行分类,动员和组织教职工采取“手拉手”结对帮扶,提高教育管理效果。要注意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帮扶对象条件、帮扶工作标准、帮扶职责、考核和奖励等制度,促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五、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应急机制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陕教德[2006]14号),加大市、县心理健康骨干教师的培训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实施进度,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四大工作目标出发,一是教育性目标,即教育留守儿童树立规范意识和行为;二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与未来潜能;三是预防性目标,即预防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四是矫正性目标,就已经出现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班主任、代理家长、志愿者为主要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及功能,建立心理档案。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层层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有关主管部门。
六、协助社区开展留守儿童校外活动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的统筹作用,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资源优势,通过辐射带动,协助社区、乡镇整合和利用当地具有文化和教育功能的资源,建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或活动站,逐步健全阅览、文娱活动、特长活动设施,为留守儿童及其他少年儿童业余生活,尤其节假日生活创建安全、健康、有吸引力的场所。社区、乡镇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或活动站要对辖区内劳务输出人员及其留守子女建立家庭档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应将校外活动中心纳入乡镇中心学校业务指导范畴,定期派人指导工作,加强校内外联系。
各地、各学校在工作中有何意见建议,请及时反馈省教育厅基教一处.陕 西 省 教 育 厅
二○一一年五月十八日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报告 成长与教育
近两个星期我们小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情况做了一个实践调查。对现在农村留守 儿童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对我们的调查结果给以了总结和分析,对其面临的问题给以 文字表现。并经过我们组员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一、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表
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调查选项 父亲母亲双方外出打工 父亲单方外出打工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 一年一次 两年一次 三年一次 与母亲居住 与父亲居住 与祖父母居住 与外祖父母居住 独居 找朋友倾诉 看电视 玩耍 无法解脱 对学习感兴趣 一般 学不进去 旷课逃学 遵守纪律 经常迟到 做家务 干农活 玩 靠家人 靠朋友 靠自己 靠老师 母亲照顾 父亲照顾 祖父母照顾 亲戚或其他人 比例
父母探亲时间监护人状况
感到孤独烦躁时
学习态度
遵守纪律情况 课外活动与娱乐
遇到困难时
生病时
二、农村留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 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 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 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1.家庭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 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 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 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
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 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 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 孙辈的监 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
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 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 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 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 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行为规范上 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 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 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 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 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 2.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前不久甚至出现学子下跪求学的时间。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 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 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 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 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 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教师方面,虽然国
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 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 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 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 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
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 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 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 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3.社会关爱不足 3.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 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 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 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 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 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 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二元经 济结构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
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
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 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 会问题。1.政府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在2007年“六一” 前夕,专门看望了家住 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的一位留守儿童杨赛克。总理认真地察看了他的作业本,并询问了他的学习状况。此外,政府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 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 作继续下去,政府会把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好
2.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 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 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 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 面对社会。3.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 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 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 是充满爱的。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 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 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四、总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结果证明, 留守儿童现象在农村是相当普遍的。在所调查的农村学生中, 有63.7%的学生为留守儿童。 (见表1)
2.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及监护人
表2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基本是隔代监护为主, 占到56.5%, 其次是由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的占到31.1%, 其它亲戚监护约11.8%, 自我监护的占到0.5%。 (见表2)
表2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3. 农村留守儿童与务工父母的联系与沟通
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因距离原因无法进行直接的交流, 只能以间接的方式来维系彼此间的亲情与关爱。在所调查的382名留守儿童中, 有365名儿童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的, 占总人数的95.5%;通过写信与父母联系的只有2人, 占总人数的0.5%;到外地去看父母的有4人, 占1.1%, 有11个儿童与父母一直没有联系, 占总人数的2.9%。在调查中发现, 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通话时, 通话的内容大多是父母主要关心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安全, 以及是否服从监护人的管束;而孩子更多的是询问父母的身体状况, 并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表现。
4.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对象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与各类社会网络成员关系的强弱却发生了变化。首先与外出者关系出现疏远, 而与现实生活中紧密联系的成员的关系有所加强。其次, 从交友情况来看, 交往对象和交往程度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留守儿童的朋友大多为班上同学或本村居住较近的孩子。很多留守儿童表示, 父母外出务工后, 他们更多的时候都与同伴交流和倾诉。
5. 农村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调查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首先缺失了父母的情感需要。相当部分留守儿童表示他们不仅失去了以前父母在家时对他们的关爱, 也感受到了由于家庭成员的缺失而带来家庭气氛的冷清, 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更是感到内心的孤单和落寞。其次是缺乏与监护人的沟通。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调查情况看, 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经常聊天, 但仍有半数以下的留守儿童与监护人很少或从不聊天。聊天的内容也主要涉及学校发生的一些琐事。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1. 亲子互动、沟通大大减少, 多数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
外出父母与儿童的亲子互动只能维持在父母与孩子的电话沟通上或短暂的相聚上, 这种短暂、有限的沟通通常是以父母为导向、儿童被动接受的沟通方式, 儿童很少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 父母的价值观改变, 使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
在外务工过程中有的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念, 这种低期望必然影响子女的学习成就感。有的因长期在外务工, 再加上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 造成了家庭的分裂, 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
3.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素质低, 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方法
在所调查的留守儿童监护中, 绝大部分为隔代监护, 他们的祖辈大多为文盲或半文盲, 单亲监护人或亲戚监护人大多为半文盲或小学毕业。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 也不知道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具有隐性, 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 父母或监护人与学校缺乏沟通
在与外出父母或监护人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中, 许多家长或监护人认为将孩子送进学校, 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 把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 而只关心孩子在校的考试成绩。很少有外出务工父母或监护人主动与学校就教育孩子的事情进行沟通和交流意见, 去深度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与建议
1. 转变教育观念, 重视孩子的健康发展
“留给孩子更多的钱, 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条件, 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的想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父母往往只注重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 而很少关注孩子心理、情感等内心层次的需要。父母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理念, 要意识到父母的教育与关怀对于孩子来说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
2. 就近务工, 增强家庭教育的效能
在家乡就近务工, 既不影响家庭收入, 也能照顾孩子的教育。就近务工, 一方面增加了亲子互动的频率与时间, 可缓解孩子对父母的思念;另一方面, 能够方便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能清楚地了解孩子的近况, 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更直接、更有效。
3. 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
监护人既然接受了委托, 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与义务, 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既不能放任自流, 也不能娇宠溺爱, 做到爱与严结合, 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4. 改变务工方式及亲子沟通交流方式, 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需外出务工时, 尽可能保留一人在家监护孩子, 以保持家庭教育影响的存在与完整。如父母都外出, 则要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和交流方式, 时间上不要相隔太久, 保持与孩子的经常联系, 熟悉孩子的情况。在沟通上不能只谈孩子的学习成绩, 更应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等心理问题。在沟通方式上不仅限于电话联系, 还可用书信的方式。如果与父母经常保持书信联系, 父母也更容易引导。若条件许可尽可能让孩子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5.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
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是全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针对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现状, 学校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 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 也是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要成立校长挂帅的留守儿童管理小组, 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做保证。三是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学习。对那些在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中取得实效的学校, 要将那些有效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向其他学校推广。四要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档案, 强化心理教育, 并落到实处。五要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的见面会, 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六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教育的内容, 同时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
6. 开展各种社区活动, 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亲情、利于其健康成长的社区氛围
相对家庭与学校, 社区是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的一个大环境, 他们耳濡目染的会受到社区社会风气、活动的影响。整治留守儿童生活的周边环境, 在社区内开展各种互助活动、关爱活动, 如“关爱留守儿童, 争做爱心妈妈”、“心手相连, 共赴未来”等活动, 使留守儿童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也是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上海:上海教育研究, 2002 (9) .
关键词:留守儿童;赏惩教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2-0005-03
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大难题。由于长期缺少关爱和教育,使部分留守儿童成为学习困难生。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
随着打工经济潮的出现,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这就是留守儿童。笔者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子女较多。其中父母双方共同外出,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看护的约占每个班级总人数2%~10%。笔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执教的班级,留守儿童就占全班人数的10%,而且与以往人们印象中留守儿童不同,他们普遍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均在外做个体私营,收入颇丰,并且均为独生子女家庭。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为觉得孩子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更是对他们疼爱有加,有求必应,即使犯了错误也下不了狠心责怪;在学校里,有些老师也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时常迁就;有时他们身上的毛病矫正因为得不到家长的及时配合,所以改正起来很困难,时间一久,老师也就听之任之。这样就导致这些孩子不仅学习习惯差,思想素质不高,甚至还可能染上了不良恶习。
二、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
通过对留守儿童小学阶段长达五六年的调查,笔者试图从关爱的两面——赏识与惩戒,来找寻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佳途径。
赏识教育,是小学阶段常用的一种教育策略。而惩戒教育的话题,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和争议点。惩戒教育是一种高水平的教育手段,它是要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良知,让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实际上这种教育是培养孩子的一种抗挫折能力。
对于笔者班级的留守儿童,由于他们长期亲情的缺失,以及祖辈的溺爱、纵容,使他们形成了表面自大实质自卑的矛盾心理特点。因此,既要通过赏识教育给他们树立自信,又要有适时适度的惩戒教育,让他们敢于承担责任,避免重复错误,形成积极向上、勇敢乐观的性格。
三、赏惩教育让爱的阳光永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管用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其出发点都应该源于对学生的爱。
(一)爱他就一定要赏识他
爱孩子就一定要赏识孩子,赞美他、支持他,培养他的自信心。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和乐观的心态,比任何知识都重要得多。对于缺乏自信的留守儿童,更应如此。“夸张式的表扬”是笔者对班级里留守儿童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小泽就是一朵夸出来的“奇葩”。在他爸爸妈妈出去打工的一年中,本来成绩就不好的他,更是经常不写或少写作业,多次批评,总不见效。无奈之下,只好请“托管人”——他的爷爷到学校来配合老师工作。可是爷爷来了,对他不是打就是骂,没有其他办法。我想这样可不行,还得换一招。于是,第二天,在他又少写作业的情况下,我就搜寻他作业中的优点——字写得好。我抓住这一点对其大加赞扬,甚至专门圈出他作业里写得好的字,面向全体同学点评。看着他脸上露出的微笑,我趁热打铁又布置了当天的作业(量极少),但要求学生字写得要好。结果可想而知,他是高质量地完成了。我又大加赞扬,并且还推荐他加入班里的黑板报小组。久而久之,有了自信的他渐渐改掉了不完成作业的坏毛病,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赏识导致成功,教师和蔼可亲、激励向上的语言,能使自卑变成自信,这就是教师语言对学生引导的效果。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最好的礼物是给他多一些期待,多一些肯定,而不只是求全责备。然而,学会期待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不但要我们的心里多一些爱,多一些耐心,更要多一些智慧。
(二)惩戒也是一种爱
中国有句古话,没规矩不成方圆。小树不修不成材,想要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你就要适时地对它的枝杈进行修剪。惩戒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就起到了修剪的作用。笔者班里的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优越,用一位家长的话,“我家什么也不缺,就缺管孩子的人。”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抓住了家庭的这一特点以及父母的愧疚感,常常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因此,适当地运用惩戒教育,不但能纠正他们的不良言行,还能让他们明白责任的意义,形成坚强、勇敢的性格,学会担当。
1.“惩戒性的习作”触动了留守儿童易感的心灵
留守儿童由于祖辈的溺爱,往往做了错事会习惯性地推卸责任。小爱是班级里出了名的迟到大王。每当迟到,她总能编出一大堆推诿的理由,“我奶奶起来迟了”、“我奶奶做饭慢了”……为了彻底改掉她这个毛病,当她再次迟到并且又把责任推到奶奶身上时,我说:“奶奶做饭迟了,慢了,老师不了解状况,不如你描述出来吧?就以‘奶奶和早饭为题吧。”带着不情愿,小爱课间开始了作文“创作”。到了下午,她交给了我一篇100来字的作文,敷衍了事。我耐下性子,对她说:“奶奶做饭时的表情、动作,这些你都没写出来,你让我怎么了解情况呢?要不,今晚你回家再想想,写详细些。记住必须和平时作文的字数相当!”第二天早上,我一上班就看到我办公桌上静静地躺着她的“大作”。记叙很详细,奶奶做早饭时的神情、动作也跃然纸上。看来,她真的感受到奶奶的不容易了。等我来到她面前,只见她低着头,咬着嘴唇。我轻轻地摸着她的头说:“看样子,你经常观察奶奶做饭吧。爸爸妈妈不在身边,都是奶奶照顾你的生活起居,还要惦记你的学习,容易吗?”此时,几滴眼泪悄无声息地流了下来,我知道无需赘言,一篇“惩戒性的作文”已经触动了她的心灵。
2.“惩戒性的陪伴”改掉了留守儿童不良的学习习惯
由于无人督促或者督促不力,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几乎成了很多留守儿童经常犯的错误。我们班的小祥就是这样的孩子。任课老师对他是“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在多次批评未果的情况下,我决定“陪伴”他做作业。在放学前,我先通过电话联系了接送小祥的爷爷,告知情况并经得爷爷的同意。于是,当教室里就剩下我们俩时,我说:“你写你的作业,我在旁边批改作业,有不懂的问我。”他战战兢兢地点了点头,我则若无其事地批改作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当他抬起头来,胆怯地看着我时,我知道他作业写完了。拿过来看看,还不错。不是不能完成,完全是懒惰使然。接下来我便亲自送他回家。这一次“陪伴”的有效期是一周,一周后他又犯了,于是我就再“陪伴”,如此反复较量了三次,从此他不写作业的坏毛病彻底改掉了。
(三)“亲情热线”拨动了留守儿童脆弱的心弦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对于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也很希望爸爸妈妈以自己为荣。为此学校专门为这些留守儿童开通了“亲情热线”,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与女间的情感沟通。
小彬是一个极重亲情、可又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孩子。三天两头地惹是生非,每天与同学发生的“故事”不断。为了改掉他的这个毛病,老师没少费口舌,可是效果不显著。于是,我与他远在外地的父母商量,决定强制改掉他的这个坏毛病。当轮到小彬拨打父母电话时,我告诉他,他的父母得知他的坏毛病后很生气,希望给他几天时间改正。小彬听后,带着幽怨的表情看着我,我无奈地耸耸肩,说:“看你的了!”几天里,小彬确实避免了不少与同学肢体上的冲突,可有些口角上的矛盾还是时不时地上演。我告诉小彬,爸爸妈妈知道他的进步很高兴,希望他继续努力。又过了几天,本来每天都能和爸爸妈妈通话的小彬,跑过来找我,说他已经改好了,不会再和同学动手动脚动嘴了,让他爸爸妈妈接电话。看着他急切的表情,我知道这几天“亲情热线”已经让他的内心不安,拨动了他那根渴求亲情的心弦,这一点足以能够改变他的不良行为。于是,我马上拨通了他爸爸妈妈的电话,给他们自由交谈的空间,看着孩子眉飞色舞地诉说自己的进步时,我觉得我这个短暂的“恶人”做得值了。
其实,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一样,都是为了孩子能更好的健康成长。但是运用惩戒手段,须讲究惩戒艺术,要把握好一个“度”。首先,要以爱心为前提,老师要公平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惩戒也是出于一种爱。其次,还要深入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心理及性格特点等,处理问题时要就事论事,尊重孩子的人格,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说话艺术。另外,惩戒要合理,要有因,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给他们一个思考、缓冲的空间。
其实,只要我们老师心中有爱、有学生,就一定能为留守儿童永远地留住那灿烂的一米阳光!
参考文献:
[1]范 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1.
[2]谢 妮,申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段研究小结】推荐阅读: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10-28
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07-1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0-28
西沙湖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06-09
留守儿童调查研究方案10-04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情况研究论文09-13
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10-14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11-03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小结11-15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措施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