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务第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 篇1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考生要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含义与构成要素;理解金融市场的功能。了解金融市场的种类。

第一节金融市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货币资金融通与配置的市场。金融市场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直接金融方式是指资金需求者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直接从资金的所有者那里融通资金,由此形成的市场称为直接金融市场。

间接融资方式是指资金所有者将其手中的资金存放在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机构转贷给资金需求者,由此形成的市场称为间接金融市场。

狭义金融市场仅包括直接金融市场。广义金融市场不仅包括直接金融市场而且还包括间接金融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4方面)

(一)市场参与主体

政府部门、中央银行、各类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等出于不同的目的都可以成为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

1.政府部门是一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资金需求者,通过发行公债和国库券为基础设施建设、弥补财政预算赤字等筹集资金。

2.中央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引导市场利率的目的。

3.各类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以商业银行为例,商业银行是间接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需求者,商业银行通过其负债业务大量吸收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作为资金的供应者,商业银行又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向其他的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

4.企业部门:一方面,它是金融市场主要的资金需求者,既通过市场筹集短期资金维持正常的运营,又通过发行股票或中长期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经营规模;另一方面,它也是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者之一,企业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进行短期投资,以获得保值和增值。

5.居民:金融市场上的主要资金供应者。

(二)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是指金融市场中货币资金交易的载体。

1.金融工具的特征(4个方面):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

(1)期限性:金融工具通常都有规定的偿还期限,即从举借债务到全部归还本金与利息所跨越的时间。

(2)流动性:金融工具的变现能力,即转变为现实购买力货币的能力。金融工具的变现能力越强,成本越低,其流动性就越强,反之,流动性越弱。偿还期限、发行人的资信程度、收益率水平等是影响金融工具流动性强弱的主要因素。偿还期限与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呈反向变动关系,而发行人的资信程度和收益率水平则与金融工具的流动性

呈正向变动关系:偿还期越长,流动性越弱,偿还期越短,流动性越强,因此,短期金融工具的流动性要强于长期金融工具;金融工具发行者的信誉状况越好,金融工具的流动性越强,反之,流动性越弱。

(3)风险性: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定收益遭受损失可能性的大小。购买任何一种金融工具都会有风险。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发行者不能或不愿履行按期偿还本金、支付利息的约定,从而给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二是由于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交易价格的波动而给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带来损失的可有性。

(4)收益性:金融工具能够为其持有者带来收益的特性。金融工具给持有者带来的收益有两种:一是利息、股息或红利等收入,二是买卖金融工具所获得的价差收入。

2.两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债券和股票

Ⅰ债券:

(1)含义: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集资金时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按约定条件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2)债券的类型:

①按债券的发行主体不同可将债券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三种类型。政府债券是指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发行的债券,它以政府的信誉作为保证,因而通常无需抵押品,其风险在各种债券中是最低的,利率水平也低于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统称为国债,以国家财政收入为保证,一般不存在违约风险,故又称为“金边债券”。1年期以内的短期债券称为国库券,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债券称为国家公债。国家公债按其还本付息的方法又可分为分次付息债券和一次性付息债券。我国发行的中期国债多为一次性付息债券。

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称为地方公债,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为保证,目的主要是为地方建设筹集资金,其信用风险仅次于国债。

金融债券是由银行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发行的目的一般是为了筹集长期资金,信用风险要低于公司债券,利率水平也相应低于公司债券。

公司债券又称为企业债券,是由工商企业为筹集资金所发行的债券。

A.企业债券按发行时是否向出资者提供抵押可分为抵押债券和信用债券。信用债券是完全凭公司信誉,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品而发行的债券。抵押债券是以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为抵押品而发生的一种公司债券。

B.按内含选择权的不同可分为可转换债券、可赎回债券、偿还基金债券、带认股权证的债券。

可转换债券是指公司债券附加可转换条款,赋予债券持有人在一定的期限内按预先确定的比例将债券转换为该公司普通股的选择权。

可赎回债券是指该债券的发行公司被允许在债券到期日之前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和方式赎回部分或全部债券。当市场利率降至债券利率之下时,赎回债券或代之以新发行的低利率债券对债券持有人不利,因而通常规定在债券发行后至少5年内不允许赎回。

偿还基金债券要求发行公司按发债总额每年从盈利中提取一定比例存入信托基金,定期偿还本金,即从债券持有人手中购回一定量的债券。

带认股权证的债券是指公司债券可把认股权证作为合同的一部分附带发行。对于发行人来说,发行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券可以起到一次发行、二次融资的作用。

②按债券利率的确定方式不同可分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和指数债券。

Ⅱ股票:

(1)含义:

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金时向出资人发行的,用以证明其股东身份和权益的一种所有权凭证。

(2)股票的类型

①按照持有者所享有的权利不同,股票可分为优先股和普通股两类。(国际上通行的区分方法)

普通股的股东可以出席股东大会,具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其股息、红利收益与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状况有关。普通股的股东还具有优先认购权。

优先股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具有收益分配和剩余资产分配优先权的股票。优先股股东具有两种优先权:是优先分配权,即公司分配股息时,优先股股东分配在先;二是优先求偿权,即公司破产

清算,分配剩余资产时,优先股的股东清偿在先。但优先股的股东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依据股票上市地点和投资者的不同,我国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之分。(具有我国特色的区分方法)

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国境内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和个人(不含台湾、香港、澳门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B股是由我国境内股份公司发行,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在境内(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供境内外投资者买卖的股票。

H股、N股、S股分别是我国境内股份公司发行的、在香港、纽约和新加坡上市交易的股票。

③按投资主体的性质不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还可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公众股。国家股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向股份公司投资形成的股票。法人股指企业法人或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资产投入股份公司形成的股票。

国家股和法人股被统称为国有股,一般不能上市流通转让,因此又被称为非流通股。公众股是指社会公众依法以其拥有的财产投入股份公司时形成的可上市流通的股票。

Ⅲ债券与股票的区别:

首先,股票一般无偿还期,而债券都是有偿还期限的。

其次,股东从公司税后利润中分享的股息和红利的多少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关,而债券持有者从公司税前利润中得到的是固定利息收入。

第三,当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破产时,债券持有者优先取得公司财产,其次是优先股股东,最后是普通股股东。

第四,普通股股东具有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而债券持有者通常没有此权利。第五,股票的风险比债券的风险要高。

第六,在选择权方面,债券持有者的选择权要比股票持有者的选择权多。

(三)交易价格

利率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一种交易价格。

(四)交易的组织方式

一般来说,金融市场交易主要有两种组织方式:场内交易方式和场外交易方式。按照一定的交易价格针对某种金融工具展开交易时,如果是在交易所内完成的,即为场内交易方式,也叫交易所交易方式;凡是在交易所之外的交易都称为场外交易,也

称为柜台交易方式。

第二节金融市场的种类与功能

一、金融市场的种类

1.按市场中金融工具期限的长短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中长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2.按市场中交易的标的物划分,金融市场又可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等。

3.按金融资产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发行市场又称为一级市场,是票据和证券等金融工具初次发行的场所。

流通市场又称为二级市场,是对已发行的金融工具进行转让交易的市场。

4.按交割方式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现货市场也称即期交易市场,是指交易双方达成成交协议后,在1~3日内立即进行付款交割的市场。

期货市场是指交易双方达成成交协议后,并不立即进行交割,而是在一定时间后进行交割的市场。

5.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

如果交易是在一个无形的网络中完成的,则这一市场称为无形市场。

6.按金融交易的地域来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若金融交易仅局限于一国范围内,则此时的金融市场称为国内金融市场。

若金融交易突破一国国界,在世界范围来进行时,此时的金融市场称为国际金融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金聚集与资金配置功能

首先,金融市场为货币资金盈余者提供了多种可供其选择的金融工具,进而实现了资金聚集的功能。

其次,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将引导货币资金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部门和企业,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二,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功能

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资金盈余者的金融投资提供了多种选择,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将自己的盈余资金投资在不同的金融工具上,进行投资组合,从而分散了投资风险。二是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的资金需求者面对众多的投资者发行自己的金融工具,这使得众多的投资者共同承担了该金融工具发行者运用这笔资金的经营风险。

第三,对宏观经济的反映与调控功能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 篇2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创新,融资模式,风险管理

0前言

供应链管理是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网链组织管理活动, 资金流是维持供应链正常运行的“血液”。而在供应链节点上, 中小企业规模小、可供抵押资产少、信誉度低, 中小企业难以融资成为世界性难题。同时, 银行原有的信贷方式已不适用于现代商业活动, 将金融创新产品运用至供应链管理活动以缓解其融资约束成为现代商业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2000年深圳发展银行开始试点供应链金融业务以来, 近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为企业获得新的融资渠道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 提炼近几年供应链金融热点问题, 并分析其由于情境变化而展现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1 供应链金融的文献研究

1.1 研究样本和时间段

本文选取经济和管理领域的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 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 (1) 。文献整理研究显示, 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0年以前。从“物质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 国际大企业为降低成本而采取全球性业务外包, 由此衍生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的理念也逐步形成。90年代后我国企业引入供应链经营模式, 传统的信贷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兴贸易的融资需求, 为了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增强竞争能力, 银行和企业都在寻求双赢的融资产品。1987年, 陈淮提出“物质银行”的设想, 朱道立等人于2000年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物质银行”的设想和“融通仓”概念的提出, 标志着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初步形成,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应收账款、存货等动产成为信贷融资抵押物。

第二个阶段:2000-2007年。供应链金融从实践运用到深化理论研究。国内商业银行“深发展”个别分行从2000年开始尝试“1+N”贸易融资业务, 这一业务的开展标志着供应链金融实践的开始。复旦大学的杨绍辉 (2005) 首次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将其定义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就是要将资金流整合到全球供应链管理中来, 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 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信贷融资服务[1];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使应收账款质押作为融资手段有了法律依据, 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是供应链金融从实践运用到理论深化, 相关法规环境逐渐健全的阶段, 该阶段以规范研究为主, 研究主题多分布于供应链金融特点与政策建议、融资模式分析、风险评价与管理等方面。

第三个阶段:2008年至今。供应链金融创新与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供应链管理活动主体多元化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供应链金融的理论探讨不再局限于传统融资模式的变化, 其研究视角拓展至供应链金融创新与战略, 包括融资战略与创新、风险评价定量化研究、云环境下供应链金融创新等, 这一时期出现了较多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文献。

1.2 总体研究趋势

本文以2007-2013年为研究窗口, 对该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考虑到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笔者以“供应链金融”作为检索项在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中检索, 其中权威期刊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2007-2013年来源期刊目录中的经济和管理类期刊, 检索结果见表1所示。

数据来源: (1) 核心期刊一栏, 以“供应链金融”作为“篇名”的检索项, 以“核心期刊”作为检索范围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查询; (2) 权威期刊一栏检索方法同上, 以“CSSCI”为检索范围 (2)

上述统计结果显示, 从2008年开始, 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供应链金融的论文明显增加, 其中2011年与2012年权威期刊的论文数较往年明显增加, 截至2013年8月, 期刊网检索到的2011和2012年权威期刊论文共19篇。

1.3 研究内容分类统计

笔者对核心期刊上的152篇论文进行研读后, 按照主题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见表2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主题分类自行整理 (4)

研究内容的变化揭示了历史研究关注点的变迁和未来发展方向, 从表2可见, 供应链金融的各研究主题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融资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特色行业供应链金融”等内容研究成果较多。

2 我国供应链金融近年来学术研究的重要进展

笔者精读了权威期刊的所有文献和核心期刊中部分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文献, 发现近年来供应链金融领域学术研究不仅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 而且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供应链金融的目标得以提升, 职能随之拓展。互联网及电子商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创新带来了契机, 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职能不仅仅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更重要的职能是致力于整体供应链价值增值, 通过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技术创新, 实现整个供应链多方共赢成为新时期供应链金融的战略目标。

二是出现了特色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随着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广泛运用, 现代物流水平的提升, 供应链组织结构模式呈现多样化特性, 相继出现农业、渔业、煤炭等特色行业的供应链金融研究主题, 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扩展至对各行业提供金融支持, 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其实践范围和研究视角不断扩展。

三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主体多元化。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起源于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率先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是中小商业银行, 如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初期, 由银行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满足企业信用融资的需求, 银行是企业最紧密的融资合作伙伴。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单纯以银行为融资主体, 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组织模式的变化, 以信托、集团合作、物流企业等为融资主体的供应链金融研究已逐步展开。

四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创新。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实现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 随着供应链金融创新及战略发展, 其风险影响因素更加复杂, 因此这类主题成为供应链金融研究热点, 不仅数量在全部研究主题中占比高, 并且定量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在以往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引入了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 (SMV) 等多种定量评价方法, 研究视角由重点关注核心企业扩展到综合衡量供应链合作关系、行业特点、信用状况等因素带来的风险。

综上所述, 从2000年深圳发展银行首先开展供应链金融实践至今, 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已提升至创新和战略的高度, 产生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下本文分专题对各项研究进展加以评述。

2.1 供应链金融基本理论

所谓供应链金融, 是指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价值为基础, 银行通过向供应链嵌入资金或信用, 从而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解决方案。我国学者主要运用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供应链管理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思想。胡跃飞和黄少卿 (2009) 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创新“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融资产品和服务[2];郭安元 (2009) 以软科学思想在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实践中的运用为例, 发现供应链金融适应了新的生产组织体系, 降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3];张伟斌 (2012) 、刘可等 (2013) 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存在明显的融资约束, 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可以缓解这一问题[4];周永务等 (2012) 研究了供应链金融的经销商链式融资模型, 得出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企业增加收益等结论[5]。总体来说, 研究者们以不同方法、不同视角得到了一致的研究结论, 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融资模式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创新

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创新的论文在研究主题中占比约22%,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信贷方式的最主要差异即在于融资方式的改变, 因此, 融资模式创新是供应链金融战略发展的核心。学者们分别从融资模式创新和融资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物质银行到90年代的仓单质押业务, 再到21世纪的融通仓和供应链金融概念的诞生, 供应链金融发展最主要特征为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应收账款、存货融资、预付账款以及代理监管等融资模式替代了传统融资模式, 不动产抵押不再是唯一的信贷融资质押物;保理业务、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资产支持型贷款成为了主要的供应链融资产品。

尽管供应链融资模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点对点”的供应链金融直接融资方式往往难以改变核心企业占用上下游企业财务利益的既有事实, 也难以改变银行作为出资主体的单一状况, 因此, 该类融资方案只是解决了部分贸易背景层次较高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的组织模式为: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企业集团合作模式和商业银行服务模式[6], 与国际组织模式相比, 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组织模式单一, 融资渠道狭窄, 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多元化, 融资制度创新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战略趋势。郭战琴 (2012) 认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融资平台, 理论上可实现相关利益群体的共赢, 有利于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7];谭军和杨慧 (2013) 探讨了信托介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可行性及信托模式;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技术的蓬勃发展, 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实践, 为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创新带来了契机[8], 何娟和沈迎红 (2012) 提出了基于交易型电子商务平台“云仓”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9]。

从近年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融资创新研究不断丰富, 供应链融资的产品设计更加灵活, 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为供应链融资提供服务覆盖更加广泛的领域,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供应链金融融资制度和融资模式创新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

2.3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的战略发展同时伴随着信用风险的增大, 风险控制成为其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这一专题的论文占比约21%。大多数研究围绕着风险评价和风险防范两大主题展开, 其中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的定量研究约占50%。

学者们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法、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技术、模糊集和影响图理论等方法建立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模型;还有部分学者结合多种研究方法, 构建了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夏立明等 (2011) 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性分析构建出了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10];胡海青等 (2011) 综合运用支持向量机 (SVM) 、Logistic回归方法与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并将几种方法进行了对比,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VM更具有效性和优越性[11];还有一些学者从第三方物流的视角构建了风险评估模型, 如秦立公等 (2013) 构建了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并运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度法建立了风险评估模型[12]。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研究呈现出评价方法多样性, 评价主体多元化特征, 研究方法以定性加定量研究为主, 实证及案例文献逐渐增加。

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的研究, 也不再是以往单一的规范性研究。张颖等 (2012) 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研究视角, 通过剖析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失败的现实案例, 表明银行应服务于稳定成熟的项目生命周期阶段, 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13];李毅学等 (2009) 借用银行在贸易融资中常用的“主体+债项”的风险评估策略, 考虑了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中下侧风险规避银行的贷款额度决策行为, 以数学推导证明下侧风险限制能够有效控制季节性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 使贷款符合银行设置的风险容忍水平[14]。

2.4 特色行业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管理思想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催生了行业特色供应链金融的研究。针对农业、渔业、煤炭行业、冷链物流等不同行业特点, 学者们探讨了供应链金融在这些行业的作用。傅同军 (2012) 提出了煤炭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15];王珊珊和程强 (2010) 首次将供应链金融引入到冷链物流行业, 并探讨了该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几种业务模式[16];段伟常和蔡茂华 (2011) 以广东湛江某水产专业市场的供应链金融实践为例, 对渔业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和实际效果进行分析[17]。

由于农业发展融资需求强烈,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段伟常等 (2012) 分析了农业与非农业供应链融资的区别, 设计了农业供应链的融资模式[18];钱枫林等 (2012) 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发现, 农业供应链金融不但可以内生性地改善农村信贷市场, 带来农业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提升, 并且能够确保各参与者的收益增加, 从而保证农村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19]。

2.5 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平台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制度创新, 增强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应, 减少各主体间的信息壁垒, 实现资金配置的最优化, 供应链金融能否顺利开展, 关键还在于各参与主体间信息的交换和互通[20];物联网的兴起使人类能以精细、动态的方式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可视化管理”[21];何向军等 (2012) 提出了通过构建供应链可视化平台创新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和风险控制方法[22];谢江林等 (2008)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得一组低还款能力经销商的特征属性, 金融机构能据此识别不同还款能力的经销商, 并针对不同经销商制定不同的金融政策以控制和规避金融风险[23]。

信息技术能够提高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共享和沟通能力、降低交易成本, 国外学者倾向于将供应链金融理解为一种基于电子技术平台的融资解决方案, 该平台能够实现对订单、发票等数据信息流的的公示和鉴证从而为供应链成员提供融资。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在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重要性, 但从我国近年供应链金融研究的情况来看, 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还较少,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展望

综上所述, 2007年以来我国供应链金融吸收和发展了国外的理论, 研究成果日趋丰富, 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创新, 通过融资模式创新、融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机制创新促进供应链金融战略目标的实现。但从总体来看, 研究方法还较为单一, 实证研究成果较少, 基本理论研究滞后。笔者认为未来在以下几个领域的研究值得关注。

3.1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理论研究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实践, 初期的探讨多集中于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一新的融资方式, 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 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 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理论研究文献并不多, 理论研究落后于业界实践。供应链金融基本思想的讨论中, 大多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这一融资创新制度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但对于供应链金融在降低交易成本, 规避道德风险中的作用还鲜有研究, 尤其缺乏实证研究成果, 无法为供应链金融思想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 因此, 还需结合供应链金融基本原理,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进一步深入研究基本理论。

3.2 关于供应链金融与信息技术的研究

供应链管理活动具有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于一体的特征, 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不仅是信息沟通的必要保证, 也是有效监管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的工具, 随着信息系统和网络的普遍应用, 基于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平台的金融创新将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必然趋势。基于供应链金融战略发展视角、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创新, 建立网络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3.3 关于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自然资本核算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篇3

自然资本是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出现的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财富观念和财富计算方法。有关自然资本的核算也被列入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研究,成为计算国家财富和企业财富的基础。比较而言,宏观领域的自然资本核算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其核算框架基本形成,并于2007年首次公布了中国的绿色GDP。因此,自然资本核算的会计研究应该以宏观核算的研究成果为起点,加快研究的力度与步伐。

一、一个新的资本观的诞生——自然资本概念的形成

资本既是社会财富的象征,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然而,资本是如何创造财富,即在财富形成过程中,资本具体表现为哪些形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资本是伴随着工业经济而产生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因此,在传统经济学的视野中,资本通常被认为是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资料的物质财富,即由实物(如机器、设备、厂房、材料等)和货币构成的物质资本。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对于资本的认识都局限于物质资本。

从马克思开始,对财富源泉的认识,从单纯的物转向了人。在《资本论》里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另一种形态,即提供剩余价值的人力资本的存在。他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用物质资本掩盖了人力资本这一秘密。而马克思终其毕身探索的这个真理,在今天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创造社会财富观点,已成共识。

然而,人类对资本的探索并非就此而止。20世纪中期,由于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经济学家以新的视觉重新审视资本,深入研究财富创造的源泉。美国知名能源专家埃默里·洛文斯和享特·洛文斯在其合著的《自然资本论》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几千年来,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的几百年,人类从自然界索取了大量资源,却没有对自然做应有的补偿,也没有把自然对财富的贡献计算在生产成本之内,致使与自然有关的资源长期处于低价甚至免费的状态,导致自然资源日益稀缺,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

面对这一问题,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突破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根据对财富创造的作用,提出自然资本概念,将资本划分为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三种形态,并根据稀缺性与有用性,建立了资源、环境的价值学说与定价理论,为解决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难题奠定了基础。

自然资本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资本的认识。任何一种形态的资本在一个可持续發展的社会都无法独立地创造财富。为此,1995年9月世界银行提出了以“国家财富”或“国家人均资本”为依据,度量各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一个国家的财富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已形成的资产也称产出资产;二是人力资源;三是自然资源;四是社会资本(即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制度、组织、文化凝聚力和共有信息等)。

世界银行计算财富的这一新方法,进一步引导着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观和财富观。根据资本分类的这一理论,会计计量的资本应该包括以上前三类,一是物质资本(Km),即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财富,如:机器、厂房和道路等;二是人力资本(Kh),即人的知识、技能、经验等通过教育、培训固化在人体内的资本存量;三是自然资本(Kn),包括自然资产和环境资产。如土地、森林、渔业资源、净化能力、石油、煤气、臭氧层以及生物化学循环等都是自然资本。因此,依据可持续发展观念,会计计量资本的公式为:

K=Km+Kh+Kn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学关于资本理论研究的轨迹是沿着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在不断延伸。资本概念的不断深化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

自然资本概念的出现,为自然资本的核算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自然资本的特征

(一)自然属性与资本属性的结合

既然作为资本家族的一个成员,自然资本也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并依照资本的属性运行,即自然资本也以增值为目的。因此,自然资本经营的目的,是使其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同时,自然资本更多的是具有其自然的基本属性,如有些自然资源的增值是源于其生物特性,人类只要妥善保护,靠生态的自生性就会自动升值,典型的是森林及特定的生态圈,在人类不干扰的状态下,随着年代的递延会增加其使用价值。而多数自然资源则随着人类的耗用日益减少,如矿产资源。

因此,自然资本是资本寻租的本性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性的结合。对于自然资本的这一特征,自然资本既需要经营,也需要补偿,自然资本补偿的核算是自然资本核算的真正目的。

(二)权益的社会化

自然资本作为非人力形成的物质财富,其权益的归属应当是社会,而不仅是其所在地,这是由自然资源的特点所决定的,尤其是生态资源。因为任何自然资源都具有两种特性,即资源的特性和生态的特性。如森林,除了是一种生物资源外,它的存在还影响着周围的气候和其下游水流的质量。因此,资源开采的影响、成本的补偿和收益的确认远远超过了地理属性的范围。

自然资本的这一特征,使自然资本的产权界定与成本、收益的计算,与一般资本比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自然资本的核算更多地适合于在宏观领域进行。这也是宏观领域自然资本核算研究先于微观领域的一个客观原因。

三、自然资本产权的会计问题

现代企业以产权关系作为企业经济制度的基础。从产权角度看,资本是对企业生产资源和财富的一种要求权。因此,自然资本可以理解为是人类从自然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的对于自然资源参与财富生产的一种产权要求。这种要求权的出现,必然打破传统的财富认同与财富分配制度,带来一场对现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权结构及社会财富分配的新的制度安排,也为产权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一)我国自然资源所有权形式对自然资本要素核算的影响

由于自然资本的特征,自然资本的产权界定与产权量变动测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相对于物质资本,自然资本的产权核算还是一个新课题。目前我国自然资本所有权的模式为:自然资源的原始产权或最终所有权均属于全民所有。政府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拥有自然资源管理权。生产者通过付费,有偿地从政府手中获得所需的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在我国,自然资本使用权的转移,属于第一次资源转移。虽然这一次转移不改变自然资本所有权的性质,但会出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管理权和收益权被分割。自然资本产权的这一特征,引发的最大会计问题是自然资本补偿的难度,即谁是补偿的主体,补偿制度如何建立等。根据我国自然资本的产权制度,笔者提出如下设想:

1.国家投入的形式

以投资形式进行资源转移,自然资本是以国家的名义属于全民所有,其所有权、收益权与处置权归属于国家,企业只拥有其管理权。国家以一定年限的自然资源占用、使用权作价入股,自然资源在企业体现为国家股。投资各方按照投入企业的资产数额,取得相应的股权和承担相应的义务。自然资本补偿的主体是国家,自然资本的会计管理涉及到双方权益结构和收益分配的计算。

2.企业租赁的形式

自然资源不作为资本金,而是由自然资源开发企业向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支付租金。在这种产权形式下,国家以租赁的方式将自然资源的占有、使用权租赁给企業,企业与国家之间在自然资源的使用上形成一种法律上的契约关系。企业通过定期向管理机构缴纳租金,换取自然资源的使用权。自然资源所有者所取得的租金是一个常量,自然资本补偿的主体仍然是国家。

3.企业购买的形式

自然资源开发型企业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和形式,以购买的方式,取得自然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权。在这种产权形式下,企业预先支付了自然资源占有权和使用权的价格,自然资本补偿的主体也是国家。

以上三种形式,都属于自然资源的第一次转移,第一次转移造成自然资源的产权分离,即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无论以什么形式转移,企业只获得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因此,从产权角度看,自然资本是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在以国家投资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企业,应该建立自然资本账户,作为宏观核算的基础。同时,国家收取的租赁费、使用费和通过自然资本投资分得的利润应建立自然资本补偿基金账户。因此,自然资本与自然资本补偿基金,从性质上看都属于宏观核算账户。

通过第一次资源转移进入生产领域后,自然资源则成为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要素后的自然资源流通是在生产要素市场进行,按生产要素市场规律运行,进行有偿转移的。

(二)自然资本的权益价值确定

综上所述,国家、政府、经营者分别行使着自然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生产经营权。在拥有这些权益的过程中,各方都投入了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组成了自然资源的整体价值。因此,自然资源权益是自然资源同主体结合所附着的权利和要求,这种权利和要求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就形成了自然资源的权益价值。具有包括:

1.自然资源所有者享有所有权收益。自然资源所有权是一种法定所有权,其实质是领辖所有权,即国家行使主权,只要在国家领辖区域发现的一切自然资源,就应该为国家所有,这种所有权具有垄断性。法定所有权享有的收益是“地租”形式的收益。如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收益为:“矿区使用费用”、“资源级差费”和“特别资源”;森林资源的所有权收益为“林地使用费”、“资源级差费”和“持别资源费”;草原资源的所有权收益为“草地使用费”、“资源级差费”和“特别资源费”等。这些统称为自然资源所有权价格,构成自然资源买价的主要组成部分。

2.自然资源管理者享有的管理权收益。自然资源管理者行使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作为自然资源的管理者应向自然资源的经营者收取的费用有:资源保护费(自然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发生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等费用)和资源替代费(资源管理部门组织资源替代方面的科研工作发生资源开发替代费用)。这两项费用统称为“资源补偿费”,由国家分期向自然资源经营者收取。

3.自然资源经营者享有的经营收益。自然资源的经营者为取得自然资源经营权,必须向资源所有者(国家)及有关方面交纳相关的款项,如矿山企业从地质勘探单位购买矿产资源发现权,同时向国家申请采矿权时支付矿产资源所有权价值。在取得资源经营权后进行经营,获取经营收益。

上述自然资源的权益理论归纳如下表:

四、自然资本补偿制度

(一)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

大部分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是一种转化的关系,如能源产品是由矿产资源转化而来,这一类资源通常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经济生活中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体现为自然资本不断向物质资本转化,并随着这一转化自然资本逐渐缩小。当自然资源被耗尽以后,物质资本就无法生产,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都将中断。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这一关系,决定了自然资本的持续利用,其补偿是不可或缺的。

(二)自然资本补偿的意义

自然资本的补偿是指运用经济手段弥补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维持自然资源的存量,保证资源与环境能够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体做法为:一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研制和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物;二是通过经济手段限制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浪费,并积累资金维持这些资源的再生;三是通过经济手段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并积累资金治理污染。如建立污染权交易市场、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和环境税收等。

(三)我国的自然资本补偿制度

我国传统的自然资本补偿制度,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进行强制性补偿,包括奖励,综合利用、排污收费和经济优惠等。目前新的经济手段主要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污染产品收费制度和环境管理收费制度等。

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直接消耗自然资源的行为收费,如对从自然中开采矿产、砍伐林木、抽取水源等行为收费;另一种是对环境容量资源使用的收费。如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消耗环境容量使环境质量下降而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

1.自然资源使用的补偿制度

(1)水资源的有偿使用

水资源的收费有两种类型,一是对未经人工处理的天然水的收费;二是对使用水利工程的水收费。

(2)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

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就是在保证土地属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有偿租给企业、事业单位开发经营和使用,经营、使用单位则向国家交纳土地使用费。

(3)征收矿产资源税

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即对从事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的单位或个人征收一定的费用。

2.环境资源使用的补偿制度

(1)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排污者向国家交纳的治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以及赔偿受害人损失的费用。征收排污费一般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超标收费,就是对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标准排放的污染物征收一定的费用,对达到排放标准的,则不收费;第二层次是排污收费。凡是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都要缴纳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环境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外部不经济性进行内部化。

(2)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

排污权交易的目的是建立合法的污染排放权利,这种权利是以许可证的形式表现的,通过政府的监督管理,发放给排污者作为其可以排放污染物的证明,并且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被买入买出,从而达到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3)生态环境补偿费

生态环境补偿费以从事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生产、经营开发者为对象,征收范围为现行排污收费没有覆盖到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结构、功能及效用的各种行为。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自然保护原则,使破坏者通过缴纳补偿费的形式,负担起为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相应的经济责任。

3.税收制度

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各税种主要是调节级差收入或增加收益。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资源与环境的税收有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五、自然资本的核算

自然资本核算是自然资本补偿的重要基础。为此,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研究。然而,将自然资本要素列入国家与企业的财富核算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和艰巨的课题。目前已初具形态的自然资本核算框架,主要是宏观领域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而微观领域的核算,即环境会计有关自然资本的核算,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结论性的成果。笔者认为,环境会计关于自然资本要素核算的研究可以SEEA为研究起点来统一自然资本核算研究的口径,以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效率。

(一)自然资本要素的宏观核算

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IntegratedSystemofEnvironmentalEconomicAccounting,缩写为:SEEA),是国民经济核算系统(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的二级账户。

建立SEEA的意图,是在不改变原有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基础上,增加环境核算等相关内容,是对SNA核算的补充。虽然,SNA核算中的资产也分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自然资产,如矿产和水等资源性资产也包括在SNA核算体系中,但原有框架中并没有因非生产自然资产的减少而调整GDP,造成财富统计的虚增现象。SEEA核算体系在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自然资产分类的基础上,又将非生产自然资产具体划分“野生生物群”、“土地”、“水”、“底下资产”、 “大气资产”和“生态环境资产”等账户,并对非生产自然资产的变化进行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同时核算。通过SEEA的核算,自然资本的增减直接调整了GDP,实现了绿色GDP的核算。

SEEA框架如右图所示①:

SEEA的自然资本核算是以国家为主体,对自然资产和生态环境进行估价,以估价所确定的价值量核算自然资本。笔者认为,为了便于SEEA的核算,在进入SEEA之前,自然资本核算可以运用会计核算的原理进行宏观分类核算,这一环节适合地区或部门的核算,可以视为SEEA核算的准备阶段。

具体核算类型与方法如下:

1.土地

土地是指在人类活动控制和管理下的土地資源,其价值包括地面植被和人文风景。土地按照利用形式,又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场、建设用地和荒地。耕地、林地和草场如果加入人类劳动,其价值应包括人工费用,计算公式为:

P = P1+ P2

其中P1为土地的天然价值,P2为人工价值。建设用地是人工的建成系统,土地的价值一般与建筑物一并计算。荒地是土地资源的储备,又可能向其他形式转变。从国家的角度计算土地,总面积一般不会减少,但由于土地不同利用形式之间与不同利用等级之间变化会导致土地产生不同的效用。如加入人类劳动由荒地变为耕地,或由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等,其价值量就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土地核算时,除设置“土地”总分类账户外,还应按土地的种类,设置明细账户,对其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如某片新发现的原始森林估计价值15000亿元,初次确认编制会计分录:

借:土地——森林 15000亿元

贷:自然资本15000亿元

2.大气资产

大气资源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除个别情况下使用者要付出一些采集成本,多数情况下任何人或厂商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任意使用。但当大气中某些部分,如颗粒物、SO2、NOX等含量超过一定比例,影响到人体健康即经济活动时,就会造成大气污染,或者说造成大气资源退化,人类再使用清洁空气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会计角度研究大气资产时,主要研究其价值的构成以及价值的决定。大气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计量宜采用边际成本法,大气资产的边际成本由三部分构成:

MOC = MPC + MUC + MEC

式中:MOC为边际成本

MPC为边际生产成本

MUC为边际使用者成本

MEC为边际外部成本

作为公共物品,大气的边际生产成本可以为零,边际使用者成本也可以为零。当大气的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使用者成本均为零时,大气的边际成本就由其外部成本决定,即大气资源的价格由使用者因使用大气资源而给其他人和厂商额外带来的费用。如大气资源被利用后成为废弃物再向大气中排放,使用者和排放者必须为此付出费用,这种费用等于大气污染的外部成本。

根据SEEA核算体系的需要,应设置“大气资产”账户,当MOC= 0时,会计上不需要记录;当MOC>0时,根据计量结果:

借:大气资产

贷:自然资本

3.水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已经由普通资源向资产过度。因此,水资源应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水资源作为环境资产的特点表现为水资源的质量对其价值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水的质量与其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养殖用水,所体现的价值有很大的差别。如某地区水质为一级,水量约70亿m3,水资源价格为1.115元/m3,水资产入账时:

借:水资源78.05亿元

贷:自然资本 78.05亿元

4.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对已探明储量并估价后的矿产资源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矿产资源

贷:自然资本

5.生态环境资产

生态环境资产是自然资源间接发挥的一种效用,对其计量应穷尽各项间接效用,如带有植被的土地,间接效用至少包括土地生物、植物释放氧气和保持水土等。分别对各项间接效用的潜在能力进行计量,汇总后即为生态环境资产的理论价值。为了与SEEA核算体系连接,需要设置“生态环境资产”账户。

例:某地区有2432公顷耕地、1149公顷果园、354公顷鱼塘和2832公顷林地,对这些自然资产的生态环境资产价值进行计量,计算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价值。

(1)土地生物量价值。土地生物量价值采用机会成本法计算。按1990年的价格计算,耕地和果园的净资产为936元/公顷,鱼塘的净产值为1994元/公顷,林地的净产值为29元/公顷,贴现率为12%,贴现期为20年,且净产值按每年4%的比例递增,该土地的生物量价值为4088.5万元。

(2)植被的价值。设农作物年释放氧气量为65吨/公顷,草地年释放氧气量为100吨/公顷,按1990年的氧气价格计算,该土地的植被价格为31792.64万元。

(3)涵养水源功能的价值。涵养水源计算公式为:

涵养水源功能=

土地面积为6767亩,设森林根系平均深度为1米,土壤容重为1.3吨/立方米,丘陵区的森林土壤含水率为23.55%,光板地土壤含水率13.46%。计算结果为591 781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库容量,该水库投资20年的运行费用为302 800元。

(4)土壤保持的价值。土壤保持价值可以采用替代法计算,即按水土流水的损失计算。设林地平均年泥沙流水量约为9吨/公顷,荒山为25吨/公顷,则该土地的平均年泥沙量为4246.2吨。若采用拦沙工程,其费用为20940元。

以上四项价值合计为25913.51元,即为该土地的生态资源价值②。编制会计分录:

借:生态资产 25913.51

贷:自然资本 25913.51

6.自然资本补偿费

企业因环境影响定期交纳的各项税费,从性质上看,是自然资本的补偿费,各级政府应作为补偿基金列入自然资本。编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自然资本——补偿基金

7.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变动

自然资源资本化后,其价值还会发生变化。如不可再生资源可能会因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自然资本的贬值,而可再生资源则可能因为人工再造而增值。

增值额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应调整资本,增值时:

借:递耗资产等

贷:自然资本

而贬值时应及时加以确认:

借:自然资本

贷:递耗资产等

(二)自然资本要素的微观核算

1.企业自然资本核算的内容

金融理论与实务试卷答案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A)

A实物货币B金属货币C信用货币D电子货币

2、从整体视角来看,货币资金的主要贷出者是(B)A政府B个人部门C金融机构D非金融企业

3、不属于直接融资的优点的是(C)

A实现货币资金的合理配置

B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

C分散投资、安全性高

D对于货币资金需求者来说,筹资成本较低

4、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A)A正利率B0C无法确定D负利率

5、马克思的利率决定利率认为利率决定于(B)

A储蓄和供给B社会平均利润率

C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D可待资金供给和需求

6、在我国USD100=RMB685,这种标价方法称为(C)A间接标价法B美元标价法

C直接标价法D中间标价法

7、一种货币与其他多种货币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数称为(D A实际汇率B官方汇率

C买入汇率D有效汇率

8、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是(A)A购买力平价B国际借贷说

C利率平价D货币分析说

9、我国证券交易所实行的是(B)

A做市商交易制度B竞价交易制度

C连续竞价交易制度D报价驱动制度

10、不属于股票投资的基本面分析的是(C)

A宏观经济分析B行业分析

C形态分析D公司分析

11、不属于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的是(D)

A组合投资,分散风险B集中管理,专业理财

C利益共享,风险共担D收益高,风险小

12、不属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功能(A)

A资源配置B价格发现C套期保值

13、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是(B)

A中国银行B中国人民银行

C国家开发银行D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14、不属于世界银行集团的是(C))D投机获利

A世界银行B国际开发协会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15、不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是(A)

A证券投资业务B投资银行业务

C贷款承诺D信托业务

16、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5%,现金漏损率为5%,则存款派生乘数为(D)

A20B15C6.7D517、我国目前汇率政策主要内容不包括(A)

A加快人民币汇率上调速度

B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C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D继续保持人民币基本汇率保持稳定

18、奥肯定律证明(A)

A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B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变化关系

C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同向的变化关系

D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无关

19、造成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A)

A经济结构B政治结构C环境结构D文化结构

20、判断通货紧缩是否发生的主要标准是(B)的持续下降

A货币供给量B物价水平C经济增长率D通货膨胀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以下哪些属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CD)

A商场中衣服标价的货币B超市中用货币购物C发放的工资

D收取的租金E储存于保险柜中的货币

2、一国货币当局维持固定汇率波动幅度时可采取的措施有(ABCD)

A动用外汇储备B外汇管制C举借外债

D签订货币互换协议E货币贬值

3、属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有(CDE)

A股票B公司债券C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D国库券E回购协议

4、属于货币市场的特点的是(ABCD)

A交易期限短B流动性强C安全性高

D交易额大E收益性高

5、债券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有(ABCDE)

A利率风险B价格变动风险C通胀风险

D违约风险E流动性风险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货币制度

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2、信用风险

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

3、指数债券

指通过将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挂钩来保证债权人不致因物价上涨而遭受损失的公司债券。

4、信用交易

指股票的买方或卖方通过交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得到证券经纪人的信用而进行的股票交易。

5、人身保险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身体或生命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消费信用的作用

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有利于扩大一定时期内一国的消费需求总量,从而促进一国经济增长;为消费者个人提供了将未来的预期收入用于当前消费的有效途径,使其实现了跨时消费选择,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及效用总水平;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

过度发展会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过度负债消费,会使消费者的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甚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危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

2、简述汇率的作用

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对资产选择的影响。

3、简述期权合约与期货合约的区别

主要在下述方面有区别:

标准化程度与交易场所;

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盈亏风险承担;

保证金要求;

结算方式。

4、商业银行如何提高资本充足率

增加资本总量;

收缩业务,压缩资产规模;

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资产比;

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资产的风险含量。

5、简述货币需求理论有哪些和每一需求理论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两个著名的方程式;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收入、利率;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永恒收入、非人力财富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五、计算题(每题6分,共12分)

1、一张面额为100元债券,票面利率为8%,期限为3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甲持有2年后,以114元价格卖给乙,不考虑交易费用,试计算两人的收益率?

甲:7%

乙:8.8%

2、如果原始存款的增加额为1000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时,存款派生乘数为多少?当法定存款准备率上升为25%时,存款总额变化了百分之多少?K115存款总额=5000 rd20%

存款总额=4000,减少了20%

六、论述题(每题1分,共13分)

论述中国人民银行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可以以下手段: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广州大学金融理论与实务读书笔记 篇5

作者:XXX

商学院 工商管理091班 XXXXXXXX

本人本学期读了《货币战争》这本书。该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摹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本书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通过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读过之后,本人有很大的收获。它使我对近代金融发展史、金本位制度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具体如下:

一、罗斯柴尔德的金融帝国:

1、老罗斯柴尔德的遗嘱:

老罗斯柴尔德在1812年去世之前,立下了森严的遗嘱:所有的家族银行中的要职必须家族内部男性人员担任、家族通婚只能在表亲间进行、每家的长子作为各家首领等规定。而通过这些严厉规定,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00多年时间里,家族内部通婚18次,其中16次是在第一表亲(堂兄妹)之间。使家族产业牢牢掌握在本家族手中。

2、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富:

据估计,1850年左右,罗斯柴尔德家族共积累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财富,如果以6%的回报率计算,在1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家族的资产至少超过了50万亿美元。

二、提高警惕,随时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

1、掌握世界经济命脉的人的来源:

有人把市场的涨跌简单地归结为供给和需求发生的变化,没错,供需关系是决定涨跌的基本因素,但却不能决定涨跌的最大幅度,更何况有时涨跌还与供需关系发生背离;有人把市场的异常波动归结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监管不严,应该说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暴涨暴跌来自于操控。联想到以下事实,更加佐证了上

第1页,共3页

述操控的存在:从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出身于美国老牌投行高盛公司的身份,以及历任财长的华尔街背景可以看出金融资本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从高盛公司与我国的上市公司深南电对赌石油价格的胜利,可以看出金融资本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强力控制;从摩根、高盛在中国市场的进出时间以及其中国的代理人的种种言论可以看出其对中国市场的介入程度。需要注意的是,高盛,摩根还仅仅是摆在台面上的资本,有更多神秘资金无法彻查来源。

2、警惕在全球化下的金融战争:

全球化的今天,在国内一度弥漫着主流经济学家们对资本和所谓资本主义合理性的一片赞美之声,并麻痹和误导着众多的人们,作者在这本书中告诉大家现实中世界经济格局和矛盾现实的本质,其实都是不同人们或不同国家之间不断进行的利益攸关的所谓“货币战争”,而且,现实全球化“货币战争”的游戏规则也远远谈不上什么公平正义,而是形成了“华尔街”国际金融寡头们的一手操纵。

3、中国金融发展的回望:

过去的几百年间中国经济步履蹒跚、起伏跌宕,基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对货币金融问题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以致吃了大亏。现在我们需要在认识方面急起直追。至于金融 全球化,特别是推动它的背后力量,我们也不必把它们都看成是洪水猛兽。看到风险和挑战,就拒绝参与全球分工,拒斥金融自由主义,走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老路,是完全行不通的。金融全球化是一个大的游戏。对于中国来说,被迫也好,自愿也罢,我们都要参与其中。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回避,而是运用中国的智慧把这个游戏玩好,并且要成为这个全球大游戏的主要博弈者之一。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如果再有足够的运气,做到这一点的把握就会更大一些。

三、身边的金融危机与启示:

1、身边的金融危机:

之前,经济一团糟的美国,正在面临一场几十年未有的巨大的经济危机。就表层意义而言,这是混乱的经济现象,但由表及里,人们不难看出美国的政治基础,治国方略也同时显露衰败的迹象,混乱是表象,根子是制度。可以说,这场金融危机反映了美国的治国政治制度出现了危机;政府高官都有金融寡头的后援背景,政府放任私有银行贪欲横行;政府培养普通民众养成优越感以及没有节制的消费信贷;政府与国民安乐于举债度日;天文数字军事费用背后所掩盖的强权政治军事占领。

2、金融危机的应对方法:

摆脱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方法有三:美国政府干预救市;世界各国为美国买单;用战争手段掠夺他国的财富。很明显,第一种方法,不可能完全奏效;第二种方法,要全世界忍声吞气,牺牲自我的利益,这是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必须忍辱负重,而且随时因突发事件而出现不可预知的结果。至于第三种方法,百年来,西方已经数次使用,唯美国获益最大。

3、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角色:

2008年,历史将中国推上了世界历史舞台的主角位置。中国的一举一动备受前所未有的关注。首先,我们要清楚的看到西方金融思想的优劣,结合我国国情适度引用。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我们的“战略空车”主权沦陷,不能将货币发行权拱手相让。如果屈服于国际银行家的阴谋之下让自己的印钞机,无异于将人民沦陷于沉重的债务之中。坚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成为世界上的一枝独秀。

四、结语:

总之,读完此书后,使我对近代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提高了我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此外,还使我的个人修养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 篇6

—班组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为了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公司安排基层班组长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们聆听了严总、晁总精彩授课,系统地学习了班组管理,员工激励与目标管理,以及如何营造高效的团队,建设卓越的班组。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们在班组管理的理解上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这不光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经过几天的学习,我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班长,也是企业的兵头将尾,是生产管理的直接指挥者和组织者,肩负着生产安全、人员管理、辅助上级的使命。在工作中,班长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的目标,能够正确管理人和事,并且要具备正确处理事件和冲突的能力。要做到以上几点,作为班长,不仅要有扎实的工作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在生产过程中,班长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决策者和生产者构架起一条良性的纽带,工作中要多做“思考题”,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作出分析、判断和处理。要让上一级领导多做“选择题”,为领导排忧解难,以便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要公平公正对待班组成员,合理分配工作,并且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才能做到团结协作、执行有力。

在这次培训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其他班组长的差距,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一些不安,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不断的学习,增长见识,提高自己,才不会被淘汰,这也促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我们努力工作,把压力化为动力,为公司的发展壮大作出自己贡献。

吴狮

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 篇7

一、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研究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 达到既定管理目标, 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实质上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控制。具体而言, 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三种。

2.内部会计控制

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 最早产生于1958年, 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审计程序委员会为了划分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 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和范围:按财政部以财会[ 2001]41号文件正式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此定义中, 是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位为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 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的规定,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紧密, 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然而,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难尽如人意。

1.在流动资产环节上的漏洞

企业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现金、银行存款、库存物资和往来帐目等环节上, 这也是内控制度最容易失控的环节。比如, 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营业员的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作帐, 部分现金被截留;有的出纳员自行签发现金支票去银行提款, 侍机贪污;有的营业员同时使用两本没有编号的收据, 一本记载的款项交出纳员, 另一本记载的款项装进自己的腰包;有的会计员瞒着领导把收回的货款不交会计入帐, 以私人的名义存入银行;有的保管员月末既不盘点, 又不同会计对帐, 私自把库存物资拿出去卖掉;有的经营人员把采购回来的商品直接放在柜台出售, 既不通过库房办理出入库手续, 又不把货款交财务入帐, 搞“体外循环”。以上都是在管钱、管物、管帐的内控岗位上出现的违纪现象。

2.会计监督制度与相应的产、供、销配套制度脱节

在现行的国企管理体制中, 由于企业经营者分口管理, 造成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财务部门主要是事后算帐, 很难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往往出现产品已经发出, 财务部门还不知道是否己实现销售。由于供应部门的弄虚作假与失职造成购进材料质次价高, 财务部门仍须照价付款。

3.重大投资环节上的失控现象

购置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是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按规定应事先召集有关会议, 征求多方面意见, 进行市场预测, 选择最佳方案, 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反之, 如果只凭企业的一把手主观臆断, 就会使整个投资过程排除其它的参与和监督, 轻视会计控制的作用, 导致投资亏损直至倒闭。

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为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及相关制度提供保障, 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就会计控制而言, 单位负责人作为企业经营者, 既是会计控制的主体, 也是会计控制的对象, 领导者个人自身素质及对会计控制的态度,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 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 解决内部人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使经营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 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 从而保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国有企业中, 有必要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职能, 实行财务公开, 增强经营者的自控意识。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 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设置受企业规模的制约。对于小企业, 内部职务分工并不十分细致, 往往不可能有足够的管理人员来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 对于有足够规模的企业, 进行广泛的内部控制就是切实可行的, 它们有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对大型企业应该建立较高水平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会计控制的主要形式, 就是制度控制。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健全和完善适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 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 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

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浅析 篇8

关键词:环境管理;管理会计;实务

环境管理会计通常研究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活动之间相互影响下的有关会计信息需求,也就是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及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影响。目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快速推进,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影响与环境事故正进一步扩大,因而一定要对财务后果进行严格管理。

一、環境管理会计概述

Tellus协会认为,环境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表明其业务料应用与环境成本的主要方法。其中物料会计主要指跟踪工厂或是营运场所的全部物料流量的一项方式,通过输入与输出表现出来,最后实现资源效率的有效估计,并查找出环境需要改进的方面[1]。Bennett &James认为,生成和分析及应用非财务与财务信息,实现企业环境与经济绩效的优化,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环境管理会计通常研究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活动之间相互影响下的有关会计信息需求,也就是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及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影响。

二、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分析

(一)常规管理会计工作重视现金流,忽略股票与现金流精算。环境管理会计学术界方面,要集成相关账目对股票与现金流进行精算,可是目前依然缺少精算。另外,USA—EPA对管理决策目的中的负债货币化计价模式进行了论证,可是只能在出现投资评估差别时,才会推荐应用。因此,环境资产通常都会被忽视,且环境负责也未进行精算。

(二)常规管理会计针对外部成本和社会成本等问题缺少

会计处理。环境管理会计学术界方面,应用政策方式的法规融合,把政策工具进行延伸,主要包含自我调节和合作以及自发改进等相关方面[2]。若是企业并未作出自愿性承若,就应该选择折价计算方法进行强制罚款,采用反向话政策。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企业可以利用全成本核算现代环境管理会计的系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法规性检查和有关罚款。但是,通过对大部分案例进行研究,发现企业都忽略了外部成本,比较重视实际出现的成本,并非是预期的企业相关私有环境成本。而计算外部环境的成本内部化过程中,尽管信息质量相对比较差,可是与忽略外部成本估计要好许多。

三、环境管理会计未来研究方向

(一)清洁技术。针对机构参与者与区域集成时环境管理会计所发挥的功能,一定要深入理解,便于要求拉动系统可以依据客户相关需求进行设计,比如降低存货水平与应用空间等。

(二)成本计算。分析成本系统在材料消耗降低方面的影

响。比如工程化成本,其标准成本为合理的,可是标准成本会收到工程改进关系的严重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标准成本自身非灵活性,可能回限制降低材料应用量。比如应用标准成本难以灵活计算混合材料与人工成本,且质量较高的劳动力,可以降低材料的消耗。而这正是环境影响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正面要素。同时,虽然常规成本的分类模式是现阶段应用分析与提供环境信息的主要模式,可是并不与以往那样重视全部的常规跨级问题。比如关系工程成本和可避免成本间的区分,其中管理问题在整体降低材料消耗相关实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整体上减小材料消耗,使工程成本有效转化成可避免成本,但是可能会造成比例相对较大的可操作避免成本。

(三)理论研究。加大企业内部管理的当局环境管理会计技术方式与工具实用性方面的研究力度,同时开发相关会计信息工具。而内部厉害关系人和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企业环境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其还是环境要素影响的重要责任承担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根本目的为合理引导企业加强环境支出与环境成本管理,积极探索环境管理的决策与成本管控方式。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企业管理对环境管理与会计实施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直接影响其成功。若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当局充分认识企业环境管理会计方式和可提供的价值,就可在履行环境的受托责任过程中选取适宜的环境管理会计工具有效减小企业的环境风险,从而进一步促进环境管理会计的实务深入。

(四)绩效管理。环保系统完善的环境检测系统,其中立环境管理的快及标杆体系完成绩效对比十分重要。而标杆体系能够把环境最佳实践中所有变化转化至管理实施者,并且标杆体系能够设定无法获取的,但是能够实现的目标,从而有效激励保护环境与经济绩效。

结束语: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存环节正面临严峻局面。而企业的发展与环境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需进一步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理论,针对实务中的问题要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文,董一楠. 环境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认知与披露主体约束[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06:40-43.

上一篇:那天我真害怕小学作文下一篇:铁路职工入党申请提纲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