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社团活动(精选8篇)
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沈 超
一
“数学活动”一词目前已成为小学数学新课程体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用语之一。《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标准》同时将“数学活动经验”与“数学事实”并列为“数学知识”的组成部分。这些新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事实性数学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数学结论的掌握、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封闭教学模式,有利于从“学科体系为本”向“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结构转变。应该看到,随着新课程体系的推进,“数学活动”的观念已逐渐为教师所接受,并开始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但也应该注意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中,对“数学活动”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片面强调了“活动”的物质化特性,片面地认为“数学活动”仅指个体的实践操作活动(如实验、制作、数据收集整理、学具操作、绘图等)或指群体显性的合作交流(包括小组合作、游戏、调查等)。错误的“活动”观导致一些教师产生相应的认识和教学行为:数学活动课可以活动,其他课难以活动;几何、计量单位、统计课可以活动,计算、应用题等课难以活动;低年级容易活动,高年级难以活动。纠正这些对“数学活动”的错误认识,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有利于推进数学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A.A.Cтоляр)首先提出的。他指出:“所谓数学活动的教学,就是在数学领域内一定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的教学”。
“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实物的实验,而是通过思想上的实验,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数学活动的必要性在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动态的思维过程上”(张奠宙:《数学教育学》)。
可以说,数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数学思维活动,判断数学活动有效性的主要标志是其数学思维含量的大小。
传统数学教学过分重视数学结论和解题规范,学生学好数学的标志是会解题,而解题过程又大多是回忆数学结论、搜索类型、套用模式的复制过程,其自主思维含量偏低。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引起个体相应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变化,这样的数学教学是引起学生数学思 1 考的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的成果。
静态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是现成结论的严密系统,并且用形式化的语言、符号体系来表述。动态的数学观认为,任何数学对象都并非经验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只是抽象思维(对活动过程的反省抽象)的产物,因为数学和其他知识一样都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产物,数学活动是一种发现和创造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
由于小学数学对象(作为抽象思维的产物)与客观现实非常接近,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以至于一些人误认为小学数学仅仅是一种经验科学。“动手做(Hands on)”数学是目前国内外数学教学流行的提法,“数学活动”一词又常常被表述为“做数学”。当这些教学用语被不恰当地理解后,课堂上学生个体的动手操作和显性的交流活动这些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被强化了,而个体内部的数学思维活动被作为封闭的传统学习模式有削弱的趋势。事实上,“动手做数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更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学习的方法论。它强调的是让儿童能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知识,注重对儿童的思维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素养的培养。
“数学活动”片面强调“动手”的另一个误区在于——动手能开发大脑潜能、促进思维发展,这还常常被冠之以“脑科学研究成果”。这是“学习就是操作,操作就能掌握”的行为主义学习观的表现。
其实,“数学活动”的含义非常广泛,从目标上讲是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程标准》);从内容上讲,不仅指物质化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个体内化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从形式上讲,包括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过程等等。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数学是将思想材料概括为形式,只能用思辨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研究。数学界的口号应是思考、思考、再思考。”(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
三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依赖于知识的“现实背景”和儿童头脑中的“数学现实”,前者指抽象的数学对物质世界的依赖关系,后者指个体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经验。离开现实背景,儿童往往难以找到抽象思维的支撑点,但现实背景不是数学。例如,儿童在数小棒、分小棒时,其外显的是大量物理现象——小棒的颜色、长短、软硬、材质,数的顺序、分的方法等等。我们更关注的是儿童怎样将操作中的物理经验抽象掉,只剩下空间关系、数量关系,留下来的就是数学事实,而抽象的过程就形成了数学活动经验。这一过程要经过几步的数学思维变化。这里,操作活动是将抽象的材料形象化,是思维赖以存在的土壤,而其中 的数学思维活动才是经历数学化的本质过程,是学会学习、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性阶段。
操作活动对小学生而言有时是必须的,但是,数学更多的是思想材料的实验。例如,教学23-5,教师提供“用23元钱买一本5元的书,找回多少?”的生活原型。我们不必真拿出23元钱让学生操作,而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现实,在头脑中进行“思想实验”,然后再互相交换各自的想法,就能创造出多种从23元钱中拿出5元钱的各种方法。虽然,离开“买书”的背景学23-5太抽象,但在头脑中“实验”比实物操作更有利于下一步建立“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法模型。
又例如,教学“平均数”概念的前提是掌握移多补少的方法,一位教师将15位学生分3人、8人、4人站成三列,进而指导学生“操作”:移动各列人数,最后使三列人数相等。台上台下学生乱哄哄一片,简直像在演一出闹剧。这种追求表面花哨的“活动”不仅效率低,学生易被次要情景吸引,数学思维含量明显偏低。要是改用抽象度稍高的叠起来的小木块操作,更易引发学生的思维,效果会更好。
上述两例说明,①“动手”“操作”“实验”这些物质性活动应该避免仅仅让学生听教师的指令或按严格指定的程序做“操作工”。其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能否把外显的感知内容转化为内在的思维对象,能否在思维深处不断激起“暗流”和“漩涡”,也就是学生是否用数学思维方式经历“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②在考虑学生的“数学现实”时应当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但更重要的是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果操作活动引发的数学思维是“站在二楼,明明可以直接上三楼,教师非得学生先回到一楼再上三楼”,这种“活动”有害无益。
与上述操作类活动类似,学生的数学交流类活动的有效性依赖于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目前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当我们选择“合作”学习时,首先考虑的不应是这种活动形式本身,而应该关注合作时能否引发激烈的数学思维碰撞,能否引起更深层次、更广层面的数学思维活动。因此,应该选择能真正引起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内容组织合作交流,尤其要让学生在合作前先独立探索,让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操作、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活动,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小组内通过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成果,开展更深层次的启发、纠错、争辩、统一认识等思维活动。这样的交流活动才是有意义的。
四
根据“数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观点,每一节数学课、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数学活动”的内容:①创设问题情境,即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借助于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概括积累事实材料;②建立模型,即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化——由积累的材料中抽象出概念、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推理地建立理论;③解释、应用与拓展,即数学逻辑结构的现实化还原——理论的直观解释与推演、过程反思、模型的应用。教师在提供活动机会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参与上述每一个学习环节的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并不是要回到传统封闭教学的老路,而是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强调数学思维活动不是教思维的过程,更不是教思维的结果,而是使数学家的成熟思维通过教师的教学法加工而转化为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思维,让学生在对自身活动的反思、对经验的反思过程中参与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强调“思维活动是数学活动的主体”,并不是否定物质化活动,这不仅因为物质化活动引发数学思维——直观动作思维(与主体的感知和动作相联系的思维),而且,物质化活动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而言,与物质化动作相联系的直观动作思维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不能忘了,物质化活动本身不是数学思维,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物质化活动的目的是引起数学思维。学生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维的结果获得数学事实,这两方面就构成了“数学知识”,因而,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一、实践活动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实践活动《实际测量》时,我先在教室里明确实际测量的要求,让学生理解今天要进行的实际测量的方法可分三种:1.用工具测量;2.目测;3.步测。其中用工具测量的结果比较精确,而目测和步测有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当距离比较长的情况下,目测可能误差更大。
实际测量时,分以下活动步骤操作:(1)先分三次行走60米所用的步数,计算出自己的平均步长。从总体情况看,是身高高的学生的平均步长也长一些,最高的学生的平均步长在0.75米,我也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测量,我平时走路步伐比较小,我的平均步长只有0.68米。(2)目测学校操场从西到东塑胶跑道的长度,再用步测核实。(3)目测学校教学楼,三(3)班到四(3)班这4个教室的总长,再用卷尺测量,看谁的目测距离与实际距离最接近。
通过这次的实际测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距离感。最后要求步行回家的学生用步测的方式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大概是多少米。这节课上得到的数据是否精确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与估计能力。学生兴趣高涨,既加深了对实际测量的数学方面知识的理解,更可贵的是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实践活动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践活动服务于社会现实生活
在教学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课,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发展为构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研究方法,能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实践活动课《校园的绿化面积》,这部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图形面积,并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时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了活动内容中的开放因素,让学生自主设计形状各异的花圃,并计算面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供了条件。只有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强调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达到培养学生认识实践活动服务于社会现实生活的目的。
再如六年级上册实践活动课《大树有多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大约相等的。在应用规律这一部分时,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充分让学生去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并有效地利用,把数学经验生活化,明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运用意识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运用意识。
在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数字与信息》,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字信息,这些数字信息的存在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数字在组合时,都运用了一些编码的规则与方法。因此,在观察这些数字的时候都能够发现一些规律。而掌握了解这些规律对于孩子们来说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数学学习生活。在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并通过讨论“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出生的日期吗”、“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中所蕴含的信息,以及身份证上数字编码的特点。在掌握从身份证上获得信息的方法之后,出示了几个身份证号码,让学生猜一猜,他们分别是谁?最后请学生尝试为某省某市某年出生的男孩编身份证号码。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便捷。不仅仅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更使学生体会到了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学习中自觉主动地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运用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它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犹如是在数学百花园中采摘的一束正在盛开的五彩缤纷的鲜花,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才能够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一、操作实践——在“做”数学的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让学生动手进行实践,在操作中学数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教学知识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为一体的数学活动经验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体验和经验一般是直接经验。例如,在学生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一位学生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直观视觉印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过程,学生费时不多,但是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尽管类似于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二、合作交流——在“说”数学的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的自我反思,也需要与同伴展开积极的交流,因为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不同观点的碰撞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进行反思,进行经验的迁移,促进智慧生成。经验交流不仅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也使原有知识、经验水平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启示,获得较多的经验积累和认知发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这里有5朵黄花,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
生:5+3=8(朵)。
师:算式中的“5”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8”表示什么意思?
生1:算式中的“5”表示5朵黄花,“3”表示红花比黄花多3朵,“8”表示红花有8朵。
生2:老师,有一点我不同意他的说法。题里是说有5朵黄花,但是算式中“5”表示的不是黄花,而是红花。
师(故作惊讶):那是为什么?这个“5”为什么表示红花了呢?
生2(到前面指着图说):红花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合起来是8朵。所以,我说这个“5”表示的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红花,如果表示的是黄花,5朵黄花加3朵红花是8朵花,这8朵花不全是红花。
师:大家的意见呢?
生1(抢着说):老师,我也同意他的意见,算式中的“5”表示5朵红花。刚才我只想到题目中告诉的是5朵黄花,就说算式中的“5”也是5朵黄花了。
师:大家都认为算式中的“5”是表示红花吗?(学生们一致点头。)对了!把红花跟黄花同样多的这5朵加上红花比黄花多的这3朵,就是红花的朵数。
案例中,教师抛弃了传统的用图片摆放或是投影演示的教学形式,而是让学生相互交流,将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丰富的教学背景之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在“说”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地去体会,去发现,积累了数学交流经验,既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三、自主探究——在“造”数学的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要求教师要加强开放式问题的教学,提倡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实验、类比、归纳、猜想得出结论,将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和提升经验的过程。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数学探究活动。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帮助学生建构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教师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尝试用钉子板围出或用同样的三角尺拼出长方形、正方形;接着在对围出或拼出的作品“是否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讨论中引发对其边和角特征的猜测;最后同桌合作,验证猜测。因为学生是在验证自己发现的特征,所以特别地投入;因为有充足的材料(各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纸)和充裕的探究时间,所以有精彩的生成和发现。
小组1:我们主要采用量一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小组2:我们采用的是折一折的方法,通过上下对折、左右对折可以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
小组3:上下对折、左右对折只能知道对边相等,如果再把相邻的边折在一起,就可以说明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小组4: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对角相折,再对角相折,四条边全部重合在了一起,也可以说明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小组5:我们小组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一个一个去比一比,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组6:虽然我们研究的长方形、正方形有大有小,但每个长方形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每个正方形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四、联系生活——在“用”数学的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用”数学的活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如教学除法应用题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逛超市”这一生活情境,学生拿着钱到超市选购商品。教师:“我带了20元钱,想买饼干……”(引发学生提问)“那得先看看一包饼干多少钱。”“一包饼干5元钱,20元钱可以买几包饼干?”……学生拿着钱,互相提供信息并发问。教师及时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较好地解决了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除法应用题教学,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升了获取信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正如朱德全教授所说:“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作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应用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
开展“活动化”的数学教学,充分创造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如:为学生提供操作的动手机会,为学生提供表达的动口机会,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动脑机会,为学生提供互动的交流机会……这有利于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思维品质。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本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专长的教育理念,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积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活动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口算出简单的算式。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数和形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适当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结合活动内容进行思品教育。
三、活动内容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活动的内容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如:
(一)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一些有趣的数学思考题和综合题,训练和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有关的数学知识,介绍一些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肯于动脑、善于思考的顽强学习精神,配合课堂教学的某些内容,制作数学教具和学具,或者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选用贴近校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题材,例如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奥妙、趣味游戏、生活指南等,还可以增加一些奥数和趣味数学的内容。传授讲究趣味性、知识性、逻辑性和思维性相结合。
四、社团计划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兴趣。
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动手操作、实地考察、亲自测量„„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参加此社团的同学通过学习,把他们的学习意识变被动为主动。
2.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社团活动中,我们将传递更多的数学知识,尤其是讲述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让更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其他各科的功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3.增加实践的机会。
由于社团活动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安排了一定的实践活动,所以给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
4.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更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
2.活动地点:四一班教室
3.活动课题:数学小故事、口算、速算;思维开发;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训练
4.活动形式:视频、课题授课式、演讲式、竞赛式、课外活动等
六、活动措施
1.乐学数学游戏和趣味数学
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奇的特点。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特别感兴趣,能主动积极参与。如猜数学谜语、走迷宫、当售货员等。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中,学习趣味数学,既巩固所学的旧知识,更能学到新知识。同时也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敏性及独创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并从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2.巧手操作、实践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能深化认识,引导学生操作、实践,既能深化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活动课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贴一贴等教学手段,重点引导学生办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日记、数学报等。让学生多种感观参与活动,从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在实践中巩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倾听数学讲座
小学生学好数学,除智力因素和掌握学习方法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发展。如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学习习惯、刻苦学习的精神等。这就要求数学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态度、动机、责任感、自信心等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教育。因此,在社团活动课中,用讲座或报告的形式介绍一些数学知识、数学家的成就和数学的历史,讲述青少年学生勤奋学数学的动人事例,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数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肯于动脑、善于思考,刻苦钻研,顽强学习的精神和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举办数学故事会、数学游艺会的形式,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等,寓数学知识于各种游艺活动中,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5.应用社会调查
数学与现实生活、生产联系十分密切。在社团活动课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搜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技和实践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目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把调查来的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引导学生作简要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同时利用生活、生产中的数学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
七、活动进度表 学时活动内容
第1学时数学家儿时故事 第2学时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一)第3学时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二)第4学时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三)第5学时口算练习
(一)第6学时口算练习
(二)第7学时口算练习
(三)第8学时解决问题的灵活算法 第9学时身边的图案美 第10学时用画图法解题 第11学时填数游戏 第12学时统计的深层探索 第13学时可能性的趣味游戏 第14学时图形问题 第15学时巧妙求和 第16学时变化规律
(一)第17学时变化规律
(二)第18学时最优化问题 第19学时解决问题
(一)第20学时解决问题
(二)八、注意事项
1.社团活动做到定点、定时、定人,每位授课教师做好学生出勤记录,做到及时与班主任联系沟通。
2.社团讲授内容要注意知识的拓展与能力培养,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
一、教学目的任务:
1.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去填写算式中所缺的数。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能力和珍惜时间的意义。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细心做作业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有余数的除法(1)
第2周有余数的除法(2)
第3周认识方向(1)第4周认识方向(2)
第5周按要求写数
第6周认识万以内的数(1)
第7周认识万以内的数(2)
第8周数的大小比较
第9周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第10周 两个数的相差的关系(1)
第11周 两个数的相差的关系(2)
第12周 巧算加减法
第13周 加减法谜
第14周 认识角(1)
第15周 认识角(2)
第16周 调查与统计
第17周 有趣的推理
学生名单:
活动时间:
每周三活动课 活动形式:
课内辅导为主,课外自学为辅;讲解,自主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思想:
展示数学的神奇智慧和艺术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奇妙的数学世界之中。教育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力争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拓宽他们的思维,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索求知欲 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数学素养上有较大的发展与提高,为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引领学生走进神奇的数学的海洋。实施措施:
1、认真备课,选择适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数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2、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013-2014学第二学期
3、通过多种形式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
活动内容及安排:
活动一:巧移小棒(1课时)活动二:按规律填数(2课时)活动三:按规律填图(1课时)活动四:趣谈间隔(2课时)活动五:移多补少(2课时)
活动十一:活动总结,表彰优秀(1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动,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活动过程:
一、提出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小棒)看看胡老师要用这个小棒摆什么呢?
教师用小棒摆出数字“9”,通过增、减、移小棒,变成下面的数字“8、6、5、3”。
师:这些小棒变来变去的有趣吗?这里面藏着什么奥秘呢?别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摆小棒!(板书课题:摆小棒)
二、游戏活动:
1、摆数字:
师:同学们,象这样的数字,你不知道有哪些? 巧移小棒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用小棒摆的数字。(2)说一说这些数字和我们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3)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数字?
(4)数一数这些数字它们分别用了几根小棒摆出来的。(5)根据数字所用小棒的多少进行分类。
同座位互相合作,请一组学生上台分一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2、变数字:
(1)将摆的数字1增加1根小棒,它会变成成几?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
(2)将摆的数字8减少1根小棒,它会变成成几?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
在这些数字中你还可以用增加或减少1根小棒,使它变成另外一个数。
(3)将摆的数字3移动1根小棒,它会变成成几?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
找一找还有哪几个数字也可以这样变的。
3、变算式:
师:兔妈妈出门采蘑菇去了,临出门,她给小白兔出了道计算题,瞧,这就是小白兔做的作业。对了吗?嗯,粗心的小白兔把计算做错了。现在请你只移动一根小棒,帮小白兔把错题订正过来。(1)3-3=6(2)7-2=3 师:同座的小朋友互相搭档,可以怎样改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移动过程。
三、全课总结:
师:今天的活动有趣吗?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外延伸:
教师出示用小棒摆的“可爱的小猪”,移动一根小棒使小猪变换方向。
按规律填数
资料1:数学小故事《按规律填数》
斯坦鼠:顿顿猫,和我下象棋吗? 顿顿猫:有什么了不起!西西豆:我来当裁判。
斯坦鼠:这样,如果你输了,你就要输给我一些巧克力。顿顿猫:多少?
斯坦鼠:棋盘的一行有9个方格,你在第一个格子里放1块巧克力,在第2个格子里放2块,第3个格里放4块„„ 顿顿猫:没问题,一块两块的没有多少。
西西豆:顿顿猫,你最好还是算清楚了再开始比赛,照这个规律在格子里放巧克力,不是个小数目。
顿顿猫:是吗?那我算算。1块、2块、4块,那第四个格子里是六块。
斯坦鼠:不对,是8块,西西豆:9个格子里是这样一组数:1、2、4、8、16、32、64、128、256 顿顿猫:天,我一年也不会得到这么多的巧克力,差点被斯坦鼠骗了。斯坦鼠:谁骗你了,是你自己没有找对规律嘛。西西豆:其实这是一个数学游戏,叫做“按规律填数”。顿顿猫:看来找到规律最重要。
斯坦鼠:考你个简单的。在“1、3、5、7”这列数字后再填上两个数字。
顿顿猫:都是单数嘛,当然是9和11。我还会。2、4、6、8”呢。斯坦鼠:那在“10、8、6后面再填两个数呢?
顿顿猫:当我真笨呀?刚才是一个比一个多,这回是一个比一个少,4和2呗。西西豆:不错,找规律填数首先就是要注意是从大到小排列,还是从小到大排列。
资料2:根据规律填数(1)2,4,6,8,(),();(2)1,4,7,(),();(3)30,25,20,().(4)1,2,4,5,7,8,10,(),();
(5)19,9,17,8,15,7,(),()。(6)20,6,17,6,14,6,(),()(7)2,5,6,9,10,13,14,(),()(8)30,25,20,15,(),(),()
按规律填图
1.根据前面几幅图的规律,接下去该怎样画?
2.在下面空白的方格里,填上几号图形才适当?
趣谈间隔
1、伸出一只小手初步感知间隔现象。
2、教师例举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爬楼梯的层次问题,锯木头的段数问题等等,都是生活中比较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计算起来比较容易发生错误.爬楼梯遇到层次问题,主要是要明白几楼与几层楼梯是不同的,楼数比楼梯层数多1。锯木头的段数问题,主要是要明白锯成木头的段数比锯木头的次数多1。
3、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4、练习:
(1)把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料锯成6段,每锯一次需要3分钟,一共要多少分钟?
(2)把一根15米长的钢管锯成5段,每锯一次用6分钟,一共需要几分钟?
(3)把一根木头锯成6段,共用30分钟,每锯一次要用几分钟?(4)豆豆家住在七楼,他从一楼走到二楼用1分钟,那么他从一楼走到七楼用几分钟!
移多补少
两组数目不同的物体,如何使它们同样多呢?我们首先要观察,比较多的那一组物体多多少个,再把多的这一部分分成相同的两份,把其中的一份补给少的那一组,这样做是移多补少,可以使两组物体的数目同样多。【基础提炼】
看一看,哪一行圆比较多,移一移,使两行同样多。
○○○○○○
○○○○○○○○○○
解析:第一行有6个○,第二行有10个○,第二行比第一行多4个○,4可以分成2和2,所以从第二行移两个○到第一行,两行的○同样多。【模仿训练】
1、摆一摆:从第二行拿几个三角形到第一行,两行的三角形的个数就相等。
△ △ △
△ △ △ △ △ △ △ △ △
2、小明有18张画片,小红有10张画片,小明给小红几张,两人的画片就会同样多?
3、小玲有10枝铅笔,小刚有6枝铅笔,小玲给小刚几枝后,两人的铅笔数相等?
单数和双数
1、下面10个数,哪些是双数,哪些是单数? 21、60、25、19、88、32、73、64、97、36
2、前十个自然数1、2、3、4、5、6、7、8、9、10的和是单数还是双数?
一、社团活动的特点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为了同一目标而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因此,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自主性。
学生社团首先是一个“兴趣共同体”,正因为如此,它也是最好的“学习共同体”。
2. 趣味性。
社团活动的内容多以轻松有趣为主,以吸引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寓学于乐、寓智于趣,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头脑风暴、数学游戏、故事大王、智力冲浪等活动,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
3. 互动性。
学生社团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经常性地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或事物进行对话、交流和探究。社团内的人际互动不但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而且具有生产性,因为这种互动总是围绕着解决或了解某个具体的问题而组织的。
4. 人文性。
每位学生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等都是不同的,但在需要获得成就感这一点上,每位学生都是相同的。“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灵活的分组形式,使学习状态、路径、语言能够面对这种差异,而不造成排斥与隔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对于成就感的共同需求,是学生参与社团及社团运作的最大内驱力。
二、社团活动的内容
数学社团活动是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趣味性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活动重点的教学形式。它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多彩的内容,能充分吸引学生参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1. 开设数学思维课。
数学思维课的主要内容有:教师可以系统地讲授课本之外的某一个数学分支和某一个专题,以开阔学生眼界;也可以介绍数学新进展及新的数学思想。例如,开设如简算技能比赛;介绍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结合统计基本知识的教学开展实际统计活动;结合形体知识可开展拼图比赛等。
2. 创办数学刊物。
创办的数学刊物包括班内的数学墙报、“数学之角”、“数学信箱”等。刊物的编辑、作者全由学生担任。为确保数学刊物的质量,编写队伍开始最好以社团骨干成员和班内的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及数学拔尖学生为核心。为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刊物中可设立“点将台”、“有奖征解”等栏目,还可采取“轮流坐庄”的方式来编写。数学刊物的内容除了在公开发行的数学书刊中摘录之外,还应有相当部分直接来自同学的文章,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3. 开展数学课外阅读。
一本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向学生推荐一些数学课外读物,使大部分学生有一份喜爱的报纸和1—2册的数学课外书。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故事、寓言较感兴趣。可向他们推荐《寓言与数学》、《创意数学游戏书》、《数学家的故事》等;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可以向他们推荐《趣味数学》、《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介绍》、《数学课外补充阅读》等。
4. 丰富数学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集体的学习气氛、志趣相投的同学之间的影响,会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在社团活动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是社团活动最好的促进方式。
三、建设数学社团的感悟
1. 老师对社团活动必须坚持“扶”“放”结合的原则。
虽然数学社团是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实践的群众性团体,但由于社团的主体是小学生,老师就不能对其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教师必须将“扶”与“放”相结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等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指导策略。总的原则是随年级升高逐渐放手,随社团建设的日趋完善逐渐放手,随社团活动的日趋成熟逐渐放手。
2. 老师必须为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一,社团活动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而读书、看报和上网是最为常用和便捷的途径。因此,老师要主动了解社团的需求,积极地联系图书阅览室、信息技术室,为学生获取资料开方便之门。
第二,社团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特定的场所。老师要积极向学校领导争取,开辟出社团活动特定的活动空间。
第三,社团活动往往需要时间上的保障。老师要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富余的时间开展社团活动。
3. 老师要为社团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第一,要建立起社团活动的竞争、激励和评价机制。
竞争、激励和评价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它既包括社团内部的竞争、激励和评价,又包括社团之间的竞争、激励和评价。通过竞争和评价,能有效地对各社团和成员进行激励;通过激励和评价,能有效地促使各社团参与竞争,从而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
第二,要建立起社团活动的交流机制。
社团之间,社团内各成员之间,只有相互交流,资源共享,才能取长补短,真正全面地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交流机制,主要是要建立轮流展示、定期观摩的制度。交流机制的建立,也为竞争提供了平台,为激励提供了载体,为评价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数学学习;基本活动经验
“滴水实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中的内容。教材呈现给学生是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正在滴水的生活场景,此场景会激发学生对这一生活现象的讨论,进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交流反思,解释数据。本节课是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活动经验,在亲历实验过程和合作交流中重组活动经验,提升元认知能力。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合作交流,亲历提出数学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动手实践、交流反思、自我评价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写真】
(一)创设情境,提出問题
首先呈现“水龙头滴水”动画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的数学问题。
(二)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通过提问“想要收集实验数据,真的能让水龙头滴一年吗?”引导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获取数据;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实验具体需要哪些实验工具?怎样进行实验?实验的名称是什么?实验人员如何分配?”并最终将实验方案填入表格中。
(三)动手实践,收集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选择纸杯插洞做实验,有的小组选择水龙头滴水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一次性就做好了实验,有的则反复调整实验方案,最后也成功了;在收集实验数据时,负责数的同学不知该什么时候开始数,小组内就反复讨论;计时的同学和数的同学配合不当,数据产生了偏差等等。
(四)交流反思,分享成果
首先学生汇报实验的过程:1分钟漏掉的水有多少?如何推测出一年浪费了多少水?等等;然后引导相互评价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讨论“各组数据为什么不一样呢?那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数据更具说服力呢?”最后启发学生将一年的漏水量转化为一年浪费掉了几瓶矿泉水。于是,学生需要推算出一时、一天、一个月直至一年浪费了多少瓶。
(五)自我评价,积累经验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每个项目都能得几个星,理由是什么。帮助学生回顾探索活动的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要积累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就要让学生全程亲身参与数学活动。
1.明确探究问题,为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打下基础
明确探究问题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已有的活动经验,去理解某一现实的情境,并根据情境提出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要明确探究问题有两个难题我们需要攻克:一是,如何唤醒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二是,如何帮助学生自己提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水龙头漏水的短片,以直观的方式唤醒学生对浪费水资源这一现象的思考。这个时候,我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虽然学生可能无法一时半会提出老师想要的问题,我就在旁仔细聆听,适时进行指导,最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明确提出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后我就再次强调本节课的课题。所以关键是要直观和言语指导相结合,在明确活动任务后为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2.亲历学习过程,在思考和操作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经验和操作经验,只是这些活动经验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学习需求。所以,学生必须亲历思考和操作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改组和内化自身的活动经验,去适应更高一级的学习。本节课中,学生已经知道水是如何滴下来的,也知道应该如何来记录水滴下的情况。但是,如果没有水龙头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实验?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时,我会引起学生对着问题进行思考,学生最后得出用纸杯或者矿泉水瓶扎洞来模拟水龙头。
3.改变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合作交流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的学习模式。合作交流就是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在课上,我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制定滴水实验的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想办法;在实验结束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得出我们的结论等等。这一系列的交流活动,都能在小组产生不一样的火花,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实验的理解,加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4.注重自我评价,在梳理探究过程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自我评价是学生主动的对自身的评价。学生在进行完滴水实验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你是否积极参与实验;你们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行吗;你们得到的数据真实可靠吗等等。学生的回答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回忆着整个实验的过程,回顾和梳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全过程。最后,在评价中总结出成败的经验。而这一成败的经验就是已内化的了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数学社团活动】推荐阅读:
《趣味数学》社团活动方案09-10
数学活动 种花 教案06-21
数学竞赛活动总结10-04
中班数学活动分类10-11
初中数学实验活动10-11
中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06-03
大班数学活动:一寸虫07-04
大班数学活动长度守恒07-11
数学教学活动反思07-12
高一数学备课组活动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