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精选10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53·54的内容。今天我将从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同时感谢大家前来听课,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计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拓展思维,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使混合运算计算更准确。例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初步推理能力,且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的话,那就要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应重在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也喜欢探索发现新知识。所以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表扬和鼓励,并且表扬的内容要具体,如:你的声音真洪亮等。学生积极活跃是好事,但也容易因此出现混乱的局面,对此,也要注意有效调控,力争做到“活泼、紧张、严肃、认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运用迁移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2.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

五、说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本课学法定为:讨论学习法、解疑学习法。学生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应用题,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中要创设思维环境,明白每步求出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

六、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研究探索学习,寻找题目中隐藏的中间问题来解决问题,获得发现解决问题方法的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

会解决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并能写出综合算式。

5、教学难点:

能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其中隐含的中间问题。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面包。

七、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72÷(18-9)= 65-8×5 = 20+7×5 =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54÷9=6(次)

(90-36)÷9 = 54÷9 = 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问题:

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三、巩固练习1.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25+15)÷8 =40÷8 =5(只)

3.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4.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一号信箱:

二号信箱:

三号信箱:

课堂小结:

八、板书设计: 运用混合运算 解决问题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1>先求出还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 90-36=54(个)<2>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54÷9=6(次)

二年级一班 丛广义 2016年4月19日星期二

(90-36)÷9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 篇2

1、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重点】

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难点】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 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板书:划线用色笔标出),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巩固练习

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 篇3

云台小学

冯继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54页例4,和练习十二的习题。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 出解释。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梳理学生已有的有关混合运算顺序的知识,教师应注重帮助学 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如: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通过教材上提供的现实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以调用;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等。从而达到梳理的目的。

3、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应重在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在色条图的帮助下,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搜集有效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任务:

1、学生在找有效信息的过程中补充色条图。

2、通过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借助色条图,列式计算。

3、通过习题补充问题,寻找有效条件,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学习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木偶剧场找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一起解决了问题,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呢?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2)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2、抽生完整地叙述图意

1、探究活动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1)提出合作要求:回忆昨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想想怎么解决这道题?

(2)小组汇报,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并

板书算式:

第一种方法:

54-8=46(个)46—22=24(个)

综合算式:54-8-22=24(个)。

第二种方法:

8+22=30(个)54—30=24(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并列出综合算式。

小结:求还剩下多少个?用了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总数里面连续减去两次买走的面包个数。

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一共买走多少个面包,再用原总数减去买走的总个数。

3、老师介绍小括号的作用

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使用小括号。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54—(8+22)=24(个)

1、回忆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通过题中结合出的两个未知条件求出中间量,然后把中间量作为未知条件,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题中的问题。

2、重点说一说小括号的作用,及如何运用小括号

1、让学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图画。

教师:画面上的小朋友在讨论什么呢?

让学生从画面中了解信息。要求第三组收集了多少个,应当怎样想呢?你可以怎样解答呢?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解答出来。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2.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

1.同学们做什么呢?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53-24=29

综合算式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 篇5

本,领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出示卡片,学生抢读,并说出识记方法。

4、学写生字:亚

5、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同学们要边读边体会,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体会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应出现)

1、课件出示: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

谁也不准,都不准谁?在这样严格的规定下,克利亚会有怎样的心情?

科利亚这种孤单寂寞的心情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来?

2、课件出示“科利亚静静地躺在……”

“呆呆地”是什么样?你能下来表演一下么?此时的科利亚静静地躺,呆呆地望,多么孤单寂寞啊!谁能带着心中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读。

3、课件出示“从三楼能望到什么呢?……他觉得真没意思”

师生接读,读出科利亚那种真没意思的心情。

4、就在科利亚孤单寂寞,觉得真没意思时,同学们来看,(出示课件)他发现了什么?(气球)对,一只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停了一会儿,气球开始一上一下的动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时科利亚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看到这个可爱的气球,如果你是科利亚,你心里会想到什么?为什么?

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句子)这几位同学在楼下“唧唧喳喳”“指手画脚”会说些什么呢?

3、表演再现情景:

现在谁愿意扮演米沙和他的同学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采访米沙:“你们为什么要在科利亚的窗前放这只气球?”

4、科利亚联想到的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从这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友情)请同学们想象着这幅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评读。

2、请同学们联系整篇课文想一想:科利亚开始时觉得没意思,现在为什么高兴得笑了呢?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 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教学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一、画面引入。

播放早春的课件,学生说说早春的特点。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 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3. 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4. 口头扩词,看谁最能干。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1. 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自然段。

2. 读第三自然段,能读出什么?

3. 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4. 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四、朗读练习。

可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

五、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一、复习巩固。

1. 同桌抽读生字卡。

2. 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 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3. 背诵课文。4. 个别抽背。

三、指导写字。

1. 认读生字。2. 扩词练习。

3. 重点指导“溪、摇、躲、躲”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4. 学生练习。

四、同桌合作学习,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五、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

六、实践活动。

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到野外实地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自己发现的春天,可以从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眼进行观察。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重点字音:

宿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

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

荣;平舌音:菜

宿

。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笋芽儿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地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学习重难点:目标1、2。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自己学习生字。

2、教师准备笋芽儿生长的影片或挂图,一段轻音乐,以及生字卡。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读课题:“笋芽儿”是什么样儿的?

2、播放影片片段或出示挂图观察,然后学生练习口头描述笋芽儿的样子。

3、引入课文学习,知道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己识字的情况:

1、播放影片或出示挂图学生观察,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己读课文,碰到难记的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自学情况:(1)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2)学生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可以从图画认识“笋”;

动作认识理解“揉一揉、扭动、向上钻、爱抚”; 读书上带有生字的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3)学生自己小声读一遍课文。

4、练习写字:

(1)连词书写,不能写成AABB式;(2)指导带有口字旁的几个字的写法;(3)指名书写“唤”,师生共同评价修改:(4)学生练习书写;(5)抄写要求积累的词语;

三、深入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情感;

1、再次播放影片或出示挂图观察,了解笋芽儿生长过程;

2、学生分组学习交流,有感情朗读课文:

(1)分学习小组读课文,然后讨论: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2)讨论后推选同学在全班交流;(撒娇——钻出地面——长成健壮的竹子)

(3)交流:你们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体会笋芽儿生长过程的美: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妈妈„„明亮而美丽的世界„„)一边体会一边练习朗读。(4)有感情朗读课文:

(1、2自然段应柔和、轻声,3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最后两个自然段应读得响亮、自豪、欣喜。)指名读,评价; 小组间竞赛读;

3、深入感悟:

(1)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2)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过哪些关心和爱护?

四、拓展运用练习:(选择使用)

1、摘抄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或句子,熟读成诵,然后交流;

2、学生仿照例子,按课文内容编写儿歌: “春雨淅沥沥,淅沥沥,小草呀,快钻出来!快钻出来!春风笑盈盈,笑盈盈,小鸟说:“我要给您唱歌!我要给您跳舞!”小鹿的玫瑰花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有积累词语的爱好和习惯。2.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 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头饰、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 春天来了,人们都忙着栽花种草,看,可爱的小鹿也不例外,它也栽了一丛玫瑰呢!2. 板书课题,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 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3. 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如:(1)利用图画或实物帮助识字。

(2)利用汉字的特点识字。如表示动作的字“瘸、拐”等。

(3)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和正音。如,“玫瑰”的“瑰”单字读第一声,在“玫瑰”一词中读轻声;“骨”多音字,在“花骨朵”里读一声;“莺”是后鼻音。

(4)在组词中识字。

(5)在创设情景中识字。如,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表示“惋惜”呢?“惋惜”两个字都有竖心旁,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围绕课后“泡泡”里的“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感知。

2.结合上下文对比朗读感悟下面的句子,说说鹿弟弟这样说的原因。(1)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也没看着。”

(2)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3.展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如,第三、四自然段读得稍慢,在句中体会“惋惜”的意思,读出遗憾的心情。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高兴、欣慰的语气,表现小鹿因为给人带来花香、带来美好生活而感到欣慰的情感。

4.分角色小组朗读,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呢?”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

5.在表演中引导学生感悟。

(1)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要演的角色,研究他们的表情和语言,然后在组内分角色试一试。(2)指名表演,加深理解。

指导演小鹿

要创造性地表演小鹿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没见到玫瑰花的情景。提示学生可将作者的叙述性语言转化为人物的独白,在表演中揣摩小鹿的心理。

要细心揣摩小鹿玫瑰花的心情。提示学生可以将小鹿的心理活动用语言表演出来。

表演小鹿听到了黄莺和微风的述说后高兴的样子,体会他心情的变化。

指导演鹿弟弟

鹿弟弟心情有什么变化?(由“惋惜”到“也高兴地笑了”)玫瑰花开的时候,虽然小鹿自己没有看到,但是花儿给大家带来了美丽和快乐。因此,他感到高兴,觉得这玫瑰花没有白栽。

指导演黄莺和微风

表演黄莺和微风说的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赞美)体会黄莺和微风欣赏到玫瑰花时的快乐。

四.实践活动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查查有关资料,再替黄莺和微风写几句台词。然后可按自己编的内容,进行分角色对话或表演。

第二课时

一.诊测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指导写字

1.认读“我会写”中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

2.扩词练习,看谁组得多。

3.想办法记忆字形。

4.指导书写。

(1)学生认真观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式的书写指导。如,烧——浇,躲——躺,由——抽,射——谢,歌——哥,别——拐,青、争——静。

(2)结合上学期学过的“游、倒、啊”等字,再次强调这类字的书写要点:三个部分要尽量写得瘦长。

(3)“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骨”字上边中间是横折,下边的“月”字变撇为竖;“渐”字中的“车”下面要变横为提,比顺为先竖后提。5.学生书写,老师行间指导。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嫩绿

浓密

惋惜

终于

渐渐地

静静地

2.完成课后“我会读”的练习。

(1)展示读词语和句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 篇7

8÷2/3-4              计算:1/5÷(2/3+1/5)×15

=8×3/2-4                 计算:1/5÷[(2/3+1/5)×15]

=12-4                        =1/5÷[(10/15+3/15)×15]

=8(朵)                     =1/5÷[13/15×15]

=1/5÷13

答:小红还剩8朵花。            =1/65

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练习内容:教科书第36页内容

练习过程:

1、 由学生独立完成

2、 在小组内探讨交流

3、 汇报应用题解题思路(在全班内)

第2节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理解,学会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会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4、掌握列方程解答文字题的分析方法。

5、能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1、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计算25/36÷30

3、用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① 鸡的只数是鸭的3/4

② 女生是男生的一半

③ 梨重量的3/5相当于苹果的重量

④ 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例1的条件和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设疑讨论

问题:①题中有几个等量关系?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②所求问题在哪个或哪几个等量关系中?

③哪个等量关系中只有所求问题是未知的?

④找出这个关系式后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分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

小明体重×4/5=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

?×4/5=28

师:如果用方程解这道题,你会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结果)

1、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讨论设疑①爸爸的体重在哪一个关系式里?写出这个关系式

②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③如果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结束后独立完成 后,让组长检查后汇报,教师板书

2、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填充教材。

④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38页“做一做”

(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

四、板书设计: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例一:

解:设小明的体重为x千克   解:设爸爸体重为x千克

4/5x=28                    7/15x=35

x=28÷4/5                   x=35÷7/15

x=35                        x=75

答:小明体重35千克。           答:爸爸体重75千克。

第二课时

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一、复习xkb1.com

写出下面数量关系(用等式)

(1)裤子价钱是上衣的2/3

(2)裤子的价钱比上衣少1/3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二

爱华小学的同学非常喜欢课外兴趣小组,他们学校参加美术小组的有25人,比航模小组人数多1/4,算一算,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讨论设疑

(1) 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条件和问题)

(2) 怎样用线段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3) 问题和条件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 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答?理由是什么?

2、讨论要求

① 将4个问题在小组内充分讨论

② 由组长或小组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学生独立解答

4、由组长汇报检查并汇报解法过程。

三、课堂练习:www.xkb1.com

1、 教科书练习十第4题

2、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还剩15千克。这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3、 修一条公路,修了200米,还剩2/3没有修。这条路长多少米?

四、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的应用题

问题参加运算,用方程简单

解:设航模组有x人

x+1/4 x =25             x×(1+1/4)=25

5/4x =25                     5/4x=25

x =25÷5/4                   x=25÷5/4

x=20                        x=20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 篇8

单元名称:第五单元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以现实情境引发自觉的枚举活动。从教材的角度讲,枚举是教学的新知识,而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经进行过枚举活动,具有简单枚举的经验,这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 源。

过程与方法: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逐步学会枚举方法。枚举的适用面是比较宽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它解决。枚举策略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逐步 学会枚举方法是教材的第二条线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回顾解题活动,体验枚举。感悟和体验是认识枚举策略的重要渠道.“提出实际问题—解 决实际问题—回顾再认解题活动” 是教材设计的又一条教学线索,各道例题都按这条线索 编写,并为教学预留感悟、体验枚举活动的时空

三、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难点: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发展思维能力。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 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 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 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 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27元,小军买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表格中。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 5 本故事书多少元。(3)学生独立解答。一本故事书:27÷3=9(元)5 本故事书:9×5=45(元)2.谈话导入。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 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2、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 48 页例题 1。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已知条件: 小宁和小春共有 72 枚邮票; 小春比小宁多 12 枚。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 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引导: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 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小宁: 多(1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 去 12 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 2 倍。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 12 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 2 倍。

5.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6.组织检验。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 题?

3、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 49 页“练一练”。这道题和例题 1 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 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完成教材第 52 页“练习八”第 1 题。这道题也和例题 1 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3.完成教材第 52 页“练习八”第 3 题。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 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 2 倍就是 60×2=120(本)

4、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表格

2、线段图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 的解题思路。

过程与方法: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 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

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教学难点:

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长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方形的面积=长×宽)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 么 y 求长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面积÷宽=长)2.初探: 一块长方形土地,长 16 米,宽 14 米;另一块正方形土地边 长是 14 米,这两块土地的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 摘录信息: 长方形 正方形 学生摘录信息后列式解答。16×14+14×14(16+14)×14 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列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长方形花圃原来长 8 米。修建时长增加了 3 米,面积增加了 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 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 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 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 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多媒 体演示画图过程)。

(2)分析数量关系: 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方形有 联系吗?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我们了?怎么求?

(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提问:18÷3 求的是什么? 2.小结:提问: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帮助看清小长 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两种方法:(8+3)×(18÷3)或者 18 ÷3 ×8+18 求的是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 51 页“练一练”。

(1)课件出示“练一练”题目的文字部分。学生阅读题目,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提问: 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启发学生想到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

(3)画示意图并解答。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伴交流。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4)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2.完成教材第 53 页“练习八”第 6 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解 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8+3)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例题

2、练习

教学反思: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 篇9

(精读课文)

1.教学目标

认识“莺、拂”

个生字,会写“诗、村”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课时

第一

课时目标

1.认识“莺、拂”

等5个生字,会写“诗、村”

3个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去放风筝呢?(学生各抒己见)现在,就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诗人高鼎笔下儿童放风筝的情景吧!

相关二

介绍

1.资料链接。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风鸢”就指风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2.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诗人,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大约活动在咸丰(1851—1861)年间,其诗歌擅长描绘自然景物。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初读: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莺(yīng)

(fú)

堤(dī)

柳(liǔ)

醉(zuì)

(2)会写生字,并组词。

诗(诗歌)

村(村子)

童(童年))

拌(搅拌)

书写指导:“讠”的提写得小一些,为旁边的“寺”让出空间,右边“寺”的第二横最长,覆盖下面的“寸”字。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村居:住在农村。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风筝。

细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诗意。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早春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似乎陶醉在了迷蒙的春烟之中。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急忙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2.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预设:春天的景色。

3.“醉”字好在哪里?

预设:“醉”字生动地写出了微风中杨柳丝丝飘飘使人陶醉的感觉。

4.《村居》描绘了什么景象?

预设:《村居》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5.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预设:《村居》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

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诗歌鉴赏

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看到了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眼前仿佛涌动着春的脉搏。“拂、醉”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的娇姿、柔态和神韵写活了。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诗写的是春天所见之人及人物的活动。儿童放学归来,趁着东风放风筝,同时也是在放飞希望,放飞快乐。刻画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映衬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诗歌主旨

《村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板书

草——长

莺——飞

村居

杨柳

——拂堤

生机勃勃

儿童——归——放纸鸢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第二

课时目标

1.认识“咏、妆”

个生字,会写“碧、妆”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体会春天柳树的绰约风姿。

相关介绍

1.资料链接。

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为喜光树种。遭受水淹时,它能生出许多不定根,漂浮在水中,有吸收和运输养分的作用。柳树以插条繁殖为主,也可种子繁殖。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易变形。柳树主要有旱柳、垂柳、白柳、圆头柳等品种。

2.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合称为“吴中四士”。主要作品有《回乡偶书》《咏柳》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诗句。

2.学生初读:自由读古诗,把生字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咏(yǒng)

妆(zhuāng)

丝(sī)

绦(tāo)

裁(cái)

剪(jiǎn)

(2)会写生字,并组词。

碧(碧绿)

妆(妆容)

绿(绿色)

丝(丝线)

剪(剪刀)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碧玉:绿色的玉石,诗中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修饰,打扮。

一树:满树。

绦:用丝线编成的带子,诗中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细读课文

1.朗读古诗,把握诗意。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意:一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就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扮成的,从树上垂

下的无数条柳条就像绿色的丝带。这满树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二月的春风就像剪

刀一样裁剪出这满树的柳叶。

2.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预设:春天的景色。

3.《咏柳》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预设:《咏柳》写了柳树和春风。柳树高大、碧绿,枝条长而柔软,叶子细小。春风温暖。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无穷的创造力。

4.《咏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预设:《咏柳》运用了比喻、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小结:运用比喻的好处:诗人把柳树的新叶比作碧玉,写出了柳树颜色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把柳条比作丝绦,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样子很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形象,让人感觉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的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运用设问、拟人的好处:后两句诗一问一答,既赞美了柳叶,又歌颂了带来绿色的春天。

用语自然流畅,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这两句诗成为名句。

5.你觉得柳枝还像什么?请仿写一个比喻句。

预设:细细的柳枝像婀娜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

6.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预设:《咏柳》中的柳树高大、碧绿,枝条长而柔软,叶子细小。微风一吹,无数条柳条随

风摆动,就像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诗歌鉴赏五

诗的前两句:

第一句中的“妆”字写柳树像是精心打扮过一样,“高”字衬托出柳树袅袅婷婷的风姿,“碧玉”表现了柳树鲜嫩新翠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高的特点。第二句中的“垂”字写出了柳条的长和柔,用“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的样子,形象地展现了柳条的美丽,这一句,把柳条长而柔软的特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诗的后两句:“细叶”一词,写出了柳叶细小的特点。巧用设问,用“谁裁出”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叹。

诗歌主旨

《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借物抒情,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得出了这两首诗的主旨。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利用好课本提供的插图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古诗中的情景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展开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落实背诵的要求。

板书

描绘

咏柳

想象

热爱春天

热爱大自然

碧玉——一树高

万条——绿丝绦

细叶——谁裁出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篇10

教科书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练习十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德育教育:爱是什么?(爱可以是一个拥抱;可以是一次感动;爱也可以是一件礼物;一声问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真真实实的爱,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爱,爱还可以事一个动作,一句话语。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主题图。

【学情预设】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

预设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学情预设】

预设1:3×4=12(人)12+7=19(人)

预设2:3×4+7=19(人)

预设3:7+3×4=19(人)

预设4:7+(3×4)=19(人)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

指名学生板演。

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下划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

【学情预设】

脱离情境后会有学生仅仅看算式,出现不同的答案的情况。作为错误案例,教师正好可以引用,追问:“这个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们解题的要求吗?”……从而引出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师:不同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学情预设】都要先算“坐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师: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写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时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没有规定这样的顺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情预设】一道题就有两种结果。

师:是的,这样就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了,这不符合我们数学运算的要求。

师:观察7+4×3和7+(4×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运算顺序相同,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给乘法加了小括号。

师:这样还有必要加小括号吗?

【学情预设】没有,不加小括号更简洁。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境图作为直观支撑,

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该阶段会用综合算式,但习惯用脱式的会比较少。从情境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有加法、乘法的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个位置都应该先算乘法。

3.结合已有经验,归纳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情预设】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现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级的综合运算,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情预设】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引导学生说出)

师:这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熟悉脱式计算的格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析。

教师组织学生从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等方面评析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能说一说,刚刚的脱式计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情预设】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尽量做到数与数对齐,计算符号与计算符号对齐。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算出综合算式的答案,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

(3)指名学生汇报各题是怎样算的,集体核对。2.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6题。

师:比较上面的树形图与综合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上一篇:做学生喜欢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心得下一篇:一张有趣的照片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