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精选8篇)

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篇1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机构养老弊端的显现,以及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相继出台,如何更好地发展居家养老已成为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热点。以最早步入老龄化城市之一的南京市为例,通过对鼓楼区、秦淮区和建邺区政府工作人员和老年人的走访调查,探索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施现状和需求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为当前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时,则该国家或地区就步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13年末我国人口总数达136 02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 16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增高到9.7%,远超过老龄化临界标准[1]。就南京而言,其老龄化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成为全国第四,比全国进入老龄化早了近十年。2013年末,南京市65岁及以上人口达81.28万人,占总人口13.64%,且年增长4%~5%,预计到2015年全市老人将近130万人。

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机构养老弊端显现等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我国养老形式严峻。面对上述挑战,南京市政府已在部分地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其中,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为主要模式,在缓解养老压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好了解南京特色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把握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现状,本文以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探求其最新供需现状,从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后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指政府与加盟企业或非营利组织之间就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问题签订合同,作为契约双方,由政府出资,加盟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管理并提供服务,同时,政府通过一定的方式对购买的服务进行评估并进行付费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2]。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果,鼓楼区“居家养老服务网”被称为“中国式城市养老的南京鼓楼样本”[3]。

(一)服务对象

《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中规定具有南京户籍且常住的五类老年人: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人员、低保及低保边缘的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70周岁及以上的计生特扶老人、百岁老人可以申请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经民政部专业评估员按照能力评估指标对老年人进行能力等级划分后,确定其享受养老服务的资格条件及养老服务的等级,方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二)养老服务社会组织

据有关统计,2012年南京市政府埋单的居家养老覆盖情况如下:全市共培育了726个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全市60%以上的老人;为全市近6 000名困难独居高龄老人提供政府买单生活照料服务[4]。2013年南京市共建成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 248个。

以鼓楼区“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为例,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的运作流程(见下页图1)。由服务对象向社区委员会提交申请,经社区委员会核实情况后,初审上报街道老龄办、区老龄办,最终确定资格条件。区老龄办与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达成协议,确定援助任务,服务中心再直接安排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或者安排距离服务对象最近的养老服务站为其提供日托、送饭等居家养老服务。

(三)服务内容

当前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基本的“五助”服务,即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5]。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为老服务站还提供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老年人需求,及时掌握老年人心理的变化,对普遍性问题和极端的个人问题应给予适度干预,以满足老年人心理需要,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据为老服务站主任透露,由于资金及专业人员的缺乏,该项服务当前并未得到普及,仍需进一步的发展。

(四)服务人员

当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人员由专业服务者和志愿者两大团体构成。专业服务者数量较少,约占整体服务人员的20%,以30~50岁的女性为主,男女比例失衡现象比较严重。他们中既有大专及以上涉老专业的专业护理人员,也有培训再上岗的下岗职工及农民,文化程度差异也较大。专业服务人员需要经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培训,考取不同等级的护理员证书才能上岗,工作期间仍需要定期接受组织内部及当地民政部门安排的培训,以保证工作质量。据有关调查,每位养老服务人员平均服务8~10位老人,为每位老人提供每月20小时的服务,按政府以10元/小时的标准发放补贴,其平均工资在1 500元~2 500元左右,待遇处于较低水平[6]。

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大多数是来自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及其他社会招募人员,在接受培训后,不定期地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在整体养老服务队伍中所占比重较高,他们的加入缓解了专业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为养老服务带来新气息和新思路。但由于其流动性大、不稳定、专业素质较差等特点,也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带来了众多不便。

(五)服务监督与评价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督工作由多级共同协作完成。首先,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及各为老服务站自身对所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进行监督、评价,作为提供养老服务及核算服务人员薪酬的重要依据。其次,政府在掌握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整体发展方向,提供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对养老服务组织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进行监督评价,是明确社会组织准入资格,协助社会组织履行职责的重要过程[7]。此外,监督工作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从而为政府调整政策和改善服务质量提供更为公正的建议,使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到满足,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水平。

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老年人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服务人员两个方面,此外还包括其他需求。

(一)服务内容

当前老年人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及精神服务三个方面。对照以往调查结果,生活照料方面的各项服务长久以来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内容,老年人对其需求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年人健康意识的提高,老年人开始更多关注自身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故对定期上门检查身体、上门看病、提供健康保健指导、陪同聊天及文体娱乐等服务产生较高的需求。从总体来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大有提高,对服务内容的多样性要求提高。本次调查中老年人对各项养老服务的具体需求情况(见下页表1)。

(二)服务人员

通过调查,老年人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养老服务人员同样有一定期望。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60岁以上老年人,他们表示更希望获得30~50岁女性服务人员的服务,主要原因在于女性细心、耐心等品质。其次,多数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程度的偏好不明显。总体而言,老年人对其文化程度有一定要求,但并不高。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和为老服务站中服务人员反映:“当前服务人员数目有限,每个人平均所需照顾的老人在10人左右,工作十分紧凑,同时还要照顾到老人的情绪,有些事情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某为老服务站主任表示:“发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不仅仅需要公益的热情、敬老爱老的激情,同时还是需要物质的保障。当前提高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是急需解决的,服务人员数目有限且流动性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份工作的收入很难满足其自身的发展资金。”养老服务人员对待遇水平的需求应随社会发展得到相应满足,以保证居家养老服务持续长久改善和开展。

(三)其他需求

首先,调查中的老人们普遍表示希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时间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调整,破除统一标准的局面。一些生活需求较多的老人希望得到更多被照顾的时间。其次,多数老年人的子女表现出参与服务监督的热情和渴望,希望能够参与到养老服务的监督评价中,从而协助社会组织提供更贴合需求的服务,确保服务人员按时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养老服务。另外,当前存在大量不满足享受服务条件的边缘老人,他们处于社会的“夹心层”,工资水平较低,子女不能及时提供照顾或无法承受养老院等机构的消费水平,这些老人迫切希望政府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解决自身养老需求。

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的分析及服务质量的评价,发现当前其存在的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覆盖面小,供不应求

根据调查显示,众多老人对居家养老有需求,尤其是低收入的“夹心层老人”,他们的子女不在身边,同时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进入养老机构。但是,当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极其狭小,南京某社区仅有不足十人符合申请条件,并成功享受服务。目前,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资金的缺乏、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工作的强度和密度、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等都为居家养老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8],居家养老服务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情况。

(二)服务内容有限,缺少个性化服务

根据调查显示,由于资金短缺、人力物力缺乏等,南京市开展的居家养老项目很多都是“名存实亡”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当前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方面,工作人员为符合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条件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定期为老人进行上门送餐、打扫卫生、洗衣、洗澡等服务,尚缺少医疗护理服务和日间照料服务[9]。此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帮助,仍然缺少对老人精神方面的呵护,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同时,基层组织及社会组织缺少对老年人需求的了解,对老年人实施统一服务标准,为不同的老年人提供同样的服务,同样的服务时间。这不仅不利于满足老年人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影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造成社会养老资源的浪费。

(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队伍有待扩大,待遇有待改善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严重不足不仅会影响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供需对比发现,目前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中正式的工作人员只占很小的比例,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志愿者。居家养老从业人员的待遇比较低,职业认可度低,人员流动性大。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属于临时工性质,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险等福利,很多从业人员也是迫于无奈从事服务,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就会放弃服务转投他行,人员稳定性差。此外,我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志愿者来源中最多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也因与课业时间冲突而受到影响。

四、促进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丰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

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篇2

一、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笔者走访了四个社区,即城中区的潭东社区、柳南区的十一冶社区、鱼峰区的三门江社区以及柳北区的元宝社区,对社区老人进行了访谈,基本情况如下:第一,从性别上看,被调查老人中男性82人,占45%;女性100人,占55%。第二,从年龄上看,60-70岁的老人占47%,70-80岁的老人占43%,80岁以上的老人占10%。第三,从身体健康状况看,身体有些有轻微的小毛病的老人占50%,大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健康的老人占45%,还有5%的老人患有疾病。

(二)养老需求情况

1、生活照料需求。

进入老年阶段后,老人日常生活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生活用品供给”服务,越是高龄的老人,这方面的需求越大。此外,“帮助购物”、“机电维修”也成为老人最大的生活需求。

2、精神慰藉服务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心理逐渐发生老化,容易被不良情绪笼罩,故精神文化是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大部分老人还是比较满意现在的精神状态。

3、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心的话题,在征询的服务需求中,老人对健康保健类需求问题比较热衷,对于是否需要保健和医疗护理服务时,大部分老人均表示“非常需要”。

(三)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情况

1、对居家养老的了解度。

当被问及“您是否了解居家养老”,达到了解程度以上的仅占25%,而大部分老人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具体服务。部分人虽然知道有居家养老服务站,但很少问及。

2、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对于居家养老的服务类型,大部分老人都享受到了生活照料类的“理发”,精神慰藉类的“看书报”,“看电影”,医疗保健类的“健康咨询”,“量血压”。对于社区资源充足性和适用性,老人认可度较高,81%的老人满意现状,47.5%的老人认为能够基本满足。

3、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仅有14.75%的老人认为满意,28.75%的老人选择“一般”,高达55%的老人选择“不满意”。此外,50%的老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技能提出了要求,他们希望在遭遇紧急情况如突发疾病时,社区工作人员在掌握相关知识下迅速应对。

二、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政策不完整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服务体系不够完整,缺少用于具体指导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配套文件,社区在操作中缺乏依据,导致居家养老工作难以全面展开。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

老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公共服务方面有特别的需求,也对社区服务设施有特殊需求,主要体现在老年活动场所和生活照料机构。目前柳州市居家养老场所建设和管理由老龄委负责,在各个社区成立老年活动中心,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设置棋牌室、阅览室、日间照料室等,但目前服务设施配套仍未完善。

(二)服务资金不充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初期开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社区办公经费和老人本人自付的方式解决远远不够。由于社区的老人经济收入有限,加上老人的消费观念限制,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有偿服务基本不能开展。因此,资金供给不足成为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四)服务队伍不完整

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存在较大问题。第一,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人员除居家养老工作外,还承担社区其他工作,任务繁重。第二,志愿者年龄偏大。社区志愿者大部分是低龄老人、辖区单位青年人、退休党员等组成,工作中缺乏持续动力。第三,服务技能差。服务人员中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

三、改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建议

(一)政策层面

1、完善土地政策。

根据居家养老服务场地和设施的需要,政府部门在编制土地规划时对该服务用地进行统筹和计划。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供地方式,可以采取划拨方式的则采用划拨方式;必须采取有偿方式的则适当减免土地使用税。在审批过程中,尽量为居家养老服务用地简化审批手续,保证土地尽快投入建设。

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设置、管理、服务和退出机制设定标准,并根据不同种类组织给予不同的优惠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的投入。这些优惠政策可以采取如免征企业营业税、降低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进口设施的税费,低标准征收下岗职工和福利企业的税收等。

(二)资金保障层面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政府必须建立起居家养老资金预算制度,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金,使老人均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待遇。第一,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由急到缓、由少到多的原则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第二,老人的补贴实施货币补贴和服务券补贴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第三,政府承担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的部分费用,其余费用提倡由社区、服务人员承担一部分。

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居家养老服务单依靠政府的的投入难以有效满足老人的需求,因此完善民间资金支持系统是一个解决途径。第一,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动捐助,建立各种社会捐助专项基金,加强本地区与其他慈善团体或和个人的接触,筹集更多的慈善款项。其二,倡导社区通过提供低偿服务收取相关资金,缓解资金紧张,并用在服务和设施的再建设。

(三)组织层面

1、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营利状况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各类家政服务、养老机构,如托老中心、老年婚姻所等;另一种是非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如社区医院、学校、慈善机构等。这些机构可在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下,在社区开办社区卫生服务、老年大学等机构,为老人接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和再教育服务提供了条件。

2、充分整合资源。

社区是老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要起到生活照料和就近保障作用,应整合社区资源,以推动和支撑居家养老的发展。第一,根据各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上级优惠政策,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便利。第二,建立老人信息库。对老人的状况和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建立起老人信息库,根据老人的需求咨询进行登记,并及时解决。第三,建立社区良好环境。社区通过增加良好的治安环境、培养友善邻里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3、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质量。

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篇3

【摘要】近年来,养老金和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压力越来越大,高龄、空巢和失能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社会服务需求日益扩大。而就我国现状来看,由于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机构养老并不是老年人的理想选择,学者和政府提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文章以武汉市为例,通过深入多个社区进行大范围的调查与访谈,对武汉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武汉市 社区 居家养老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统计,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从2006年的约11%增至22%,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将居住在城市。因此老年人,尤其是居住在城市中的老年人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加剧以及城市家庭功能的急剧弱化所出现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日益增多,城市养老倍受社会关注。

2008年2月底,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建设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和国家税务总局十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提出“十一五”期间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城市将实现全面覆盖。居家养老是以家为养老场所,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之上的养老方式。其基本内容是:“劳务养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构养老中存在的“院舍化”和“官僚化”等诸多不足,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对老人而言,他们住在自己家里,置身熟悉的环境,看到相识的邻里,可以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友情。对社会而言,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将政府、社区和市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是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最好选择。2008年7月8日至11日,笔者以武汉市为例,通过深入多个社区就武汉市开展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进行大范围调查,遍布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共走访了14个社区,同时在大街上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共发放163份问卷,有效问卷155份,个案访谈10人。本文是基于此次调查结果进行的思考。

一、 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1、老年人的居住状况

被调查的老年人中,56.1%的老人与配偶同住,另外有40%的老人与子女或成年的孙子女同住,配偶和成年的(孙)子女是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日常照料帮助的最重要人选。同时,调查的结果显示,10.3%的老人单独居住,他们则是居家养老的重点服务对象。居家养老可让老年人仍生活在他们熟悉眷恋的常态化社区中,不割裂老年人的社会网络,通过改善老人的护理条件,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实际上,家庭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首要场所,其运作与社会紧密相连,协助家庭正在成为许多国家老人社会福利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又以发展社区层面的社会福利服务最为直接,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在解决老龄问题上的一种共识。通过各种社区助老服务,为家庭分担照料老年人的重担,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社区助老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居家养老从形式上仍保持着传统家庭的养老格局,但在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在居住方式上,老年人除与子女合居外,也可选择分居独居,与子女常来常往。

2、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调查对象中有81.9%的老年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养老金(或退休金),依靠配偶供养的老年人占1.9%,有11.6%的老人依靠子女或亲友供养,0.6%的老人依靠社会福利救济,3.9%的老人则是依靠其他的经济来源来维持生活。在养老经费上,老年人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从这项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已经趋近于居家养老,经济上也足够承担居家养老的费用,况且对于特殊困难老人,政府“居家养老”服务中有相应的福利措施。居家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服务养老的压力,因为居家养老无需为老年人安排专门的住所,所以收取的费用比机构养老的费用低廉,一般家庭都能承受。同时,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还将开辟社区就业的新空间。

3、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我们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分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心理疏导三个方面。有60%的老人报告存在上述需求,其中医疗方面的服务需求所占的比重最大,对老人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越来越多,抵抗力越来越差,而医疗机构存在着严重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多数老人宁愿选择待在家里拖延病情,所以社区应多注重这方面的服务,让老人们确实享受到实在的服务。另外,调查结果中有54.2%的老人选择不需要任何服务,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不是真的不需要,而是他们对社会的不信任,因此推行一种可行的能够真正惠及每一位老人的养老模式显得尤为

重要。

二、武汉市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现状及问题

2005年,市老龄办对全市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市现有百万老人中,约有30万老人处于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独自生活的“空巢”状态。其中20%的空巢老人身体较差且缺钱看病;25%的老人感到生活单调寂寞,渴望生活慰藉和照料。据此,从2006年起,居家养老服务在江城启动,武汉市推出“为高龄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政策举措,对不同困难对象的老年人实行“免费服务”。2008年11月武汉市正式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老龄办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政府为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推出“补偿服务”举措,扩大居家养老服务人群。在一定程度上,武汉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了以下问题。

1、居家养老模式在武汉推行缓慢,居民对社区信任度不高

通过调查结果图1中可以看到,仅仅只有22.6%的老年人听说过居家养老,而其中只有1.9%的老年人很清楚这一养老模式。这说明居家养老还未在武汉大范围的普及,另外也说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让居家养老这一切实可行的养老模式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在我国现阶段已有北京、大连、青岛等数十个城市在不断探索完善这一养老模式,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做着革新努力。相比之下,武汉市在这方面的进展相对缓慢,武汉市作为中国面积较大的城市之一,老年人口较多,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的挑战更大,这就需要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对此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加大推广力度,从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图2中反映的是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最先向谁求助的状况,也可以直接反映出老年人对社区信任度的问题,据统计结果显示,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向社区求助的仅有2.6%,这个数据足以说明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忽略了社区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社区在养老工作上做的很不到位,并没有很好地开展活动,老人们不满意社区服务质量也不了解社区的服务状况,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社区要想推广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肯定会遇到相当多的阻碍。

2、社区居委会面临资金、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体系中,所有的活动资金、资源都来自街道,来自民政局,这就必然会导致“等、靠、要”的现象发生,组织者没有积极性,老年人的参与热情不高,特别是那些特困的孤寡老人,因为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人群中以这类老人居多,但他们虽急需照顾却无力支付养护报酬。因此,在缺乏稳定、充足、多样的资金来源渠道下,社区内老年人活动无法系统地、持续地开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组织体系将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年人排除在社区活动之外,也挫伤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老年人社区活动的需求多样性难以得到满足

目前,武汉市大部分社区存在着设施少、规模小、功能单一的普遍问题,许多社区只能为老年人提供简易的健身器材,而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更倾向于医疗保健、精神安抚、心理沟通等方面的服务。另外,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中有内在一致性的要求,很难针对各个社区老年人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活动,同时也难以满足不同收入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的需求多样性得不到到满足,特别是一些有特殊情况的老年人,很难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4、专业人才缺少

目前武汉市居家养老队伍中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能差,笔者调研中发现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居委会负责人,而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城市下岗工人和一般受聘人员,由于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服务队伍中很难吸纳优秀的人才,而一般的服务人员在上岗前也基本上没有得到任何专业化的培训,使得这些服务人员的工作主要就是帮助老年人做家务和从事一些简单的护理。而这些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促进居家养老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在武汉的推广的建议与对策

1、政府要从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制定出适应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制度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动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法可依是老年维权工作的基础,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基石,近2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颁布的老龄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达200余件,初步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主体的老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框架,另外《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也已经颁布。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涵盖养老、医疗、生活和照料服务、权益维护、精神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内容的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但尚没有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政策法规。要想在各地广泛推进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体系,制度保障方面就比较缺乏。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围绕居家养老与社会支持,设立一整套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政策,包括鼓励、优惠、服务标准及法律责任等;加强对社会支持行为的激励、规范与引导;丰富完善居家养老的政策法规体系;探索建立老年服务志愿者、照料储蓄、长期护理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制度等。

2、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形成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增强老人对社区的信任度

如今,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养儿防老”不再成为老年人的主流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老、爱老的风气也淡化了不少,老年人逐渐被推向社会发展主流的边缘,如果社会大众对老年人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层次,这无疑会形成社会歧视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老人们对社会不信任,在社区找不到归属感,如果没有亲戚朋友的照顾和陪伴很容易引起身体及心理等一系列问题,而这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也将形成巨大的阻碍,老年人不信任社区,如何愿意接受工作人员的服务呢,而且如果这种服务只是一种纯粹的利益关系,也很难达到实际效果。所以,在观念和社会风气这方面的工作相当重要,政府要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老人生活在舒适、信赖的环境中,在政府和社区的细心关怀下安度晚年。

3、整合社区资源,构建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首先,尽快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设置室外健身、休闲、交往、娱乐的场地,增加绿地面积,建立家政服务中心,兴办老年学校、社区医院和社区图书馆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场所。另外,相关部门要注意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比如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要相互沟通,把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和街道、社区协调配合,做好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从单位转到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他们养老、就业提供各种方便;文化体育部门要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健身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地方财政部门要在财力和政策上给予扶持。社区内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要对社区老人开放,实行资源共享。其次,要注意加强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训,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队伍。最后,要拓宽思路,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

【参考文献】

[1] 社区居家养老:文献综述[J].江海纵横,2008(1).

[2] 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全国老龄办,2008-2-22.

[3] 蔡禾:社区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城市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消费导刊,2008(1).

[5] 夏建中:社区工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应对“未富先老”的可行性选择[N].人民日报,2006(5).

[7] 武汉扩大居家养老服务人群[N].中国老年报,2008-11-6.

[8]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精神赡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居家养老服务协议 篇4

甲方:

乙方:石鼓镇桃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为规范居民养老服务,关爱老年人健康,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社区,根据协议方稳中有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经协商,甲、乙两方就开展居民养老服务有关事项签订协议如下: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按照约定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服务方式接受老人及家属的工作安排,准时上岗,不得无故缺勤;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履行服务时,应向服务对象说明原因;

2.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具有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

3.自觉接受乙方的管理和监督,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活动;

4.甲方应对服务项目开具清单,写明服务内容、数量、金额,并由服务对象签字确认;不得向服务对象索要应付服务费用之外的任何额外财物。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负责对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合理安

排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

2.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无偿服务对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额

购买服务项目的费用;低偿服务对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承担30%的费用,其余费用由服务对象向服务机构支付;有偿服务对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代为提供便捷方式(包括联系服务机构、提供咨询服务等),费用由服务对象自行向服务机构支付;

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对服务不好的服务机构有

权终止协议;

4.服务机构按月份在下月初向乙方领取上个月份的服务费用,乙方

负责督促低偿及有偿服务对象按时足额向甲方支付服务费用,保护甲方的合法权利。

三、本协议期间自2012年月日至2013年月日止;协议期满,双方均可终止本协议,但应提前7天告知对方。若未提出异议,则本协议按照前期限自动延续。

四、本协议一式两份,服务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各执一份。

甲方:

乙方:石鼓镇桃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负责人:

居家养老服务标准 篇5

A、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明确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

B、自尊自爱,和蔼热情。

C、不得泄露雇主的私人秘密和有关家庭信息,积极遵守雇主的隐私,不得泄露雇主及其亲友的家庭和工作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信息及其他私人信息。

D、尊重用户的生活习惯及合理要求,不干预雇主的私生活。

E、不擅自引领他人进入雇主家中。F、对用户家事不说长道短。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120201 篇6

各区县民政局:

根据《关于全面落实2005年市政府养老服务实事项目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沪府办〔2005〕42号)、《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沪民福发〔2006〕18号)和《关于全面落实2008年市政府养老服务实事项目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沪民福发〔2008〕5号)等文件精神,为全面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各项工作目标,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服务对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是指本市60周岁及以上、有生活照料需求的居家老年人,包括服务补贴对象和自费服务对象。

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

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是通过界定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等级,为服务安排和服务补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评估工作由具有资质的养老服务评估员实施,使用全市统一印制的《上海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表》(见附件一)。

(一)评估类型:为首次评估、持续评估和复检评估三种。

1、首次评估:对初次申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进行的评估。

2、持续评估:对已享有服务补贴的老年人定期(1-2年)或不定期(因政策调整或当老年人身体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的评估。

3、复检评估:老年人及其亲属对首次评估或持续评估后的审批结果有异议时申请的评估。

(二)评估结论:为“正常”或“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照料等级。

三、补贴范围

(一)60周岁及以上、低保或低收入家庭中、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本市户籍老年人,按属地化原则可申请获得服务补贴。

(二)80周岁及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中、本人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本市户籍城镇老年人,在本人承担50%居家养老服务费的前提下,按属地化原则可申请获得服务补贴。

(三)在沪民福发〔2008〕5号文之前已经享有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以下简称“老老人”)。

各区县可根据本区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情况和财力保障水平,界定若干条件后,适当扩大服务补贴范围。

四、补贴标准

服务补贴由养老服务补贴和专项护理补贴组成,系以非现金的“服务券”形式兑换养老服务。养老服务补贴标准为:人均300元/月;专项护理补贴标准为:“中度”每人100元/月,“重度”每人200元/月。具体为:

(一)上述“补贴范围

(一)”的标准为:“轻度”每人300元/月;“中度”每人400元/月(养老服务补贴每人300元/月加专项护理补贴每人100元/月)、“重度”每人500元/月(养老服务补贴每人300元/月加专项护理补贴每人200元/月)。

(二)上述“补贴范围

(二)”的标准为:“轻度”每人150元/月、“中度”每人200元/月(养老服务补贴每人150元/月加专项护理补贴每人50元/月)、“重度”每人250元/月(养老服务补贴每人150元/月加专项护理补贴每人100元/月)。

(三)上述“补贴范围

(三)”的标准分三类。第一:已通过经济状况审核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的“老老人”,直接按“补贴标准

(一)”调整至相应的补贴额度;第二:未经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的“老老人”,对其进行经济状况审核和服务需求评估后,对应 “补贴范围

(一)”或“补贴范围

(二)”,分别调整至相应的补贴额度;第三:其余的“老老人”维持原补贴额度不变。

“中度”或“重度”照料等级的老年人,当接受机构养老服务时,服务补贴可以带入区县民政部门指定的养老机构。目前已入住养老机构的困难老年人,可向户籍所在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出服务补贴申请,经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经济状况审核、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需求评估和审批,符合补贴条件者可获得服务补贴,并入住区县民政部门指定的养老机构。

五、资金来源

(一)服务补贴资金。养老服务补贴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与福利彩票公益金,由市、区县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各出资1000万元,其余资金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按1∶1配比落实;专项护理补贴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按1∶1配比列支。区县自行扩大服务补贴范围的,扩大部分所产生的费用由区县财力予以保障。

(二)组织机构运作经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日常运作经费、人员经费、评估经费等,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由各级财政予以保证。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等,其运作经费等由区县或街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落实。

社区助老服务社一次性开办费补贴、万人就业“社区助老项目”就业人员的上岗培训费补贴和岗位补贴等,由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承担。其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费用,由各区县在市财政转移支付的外来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资金中统筹解决。

(三)社区助老服务员收入。社区助老服务员收入通过直接或间接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获得。其中,符合社区助老“万人就业项目”要求的本市户籍从业人员,其岗位补贴自2006年9月1日起,在原有收入标准基础上的提高部分,50%由市失业保险基金承担,其余部分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按1∶1比例配比予以落实。招用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费按照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缴费标准或者小城镇保险的缴费标准予以交纳。劳动防护及识别用品费为每人每年不超过300元。

六、资金结算

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承担的补贴资金,由各区县民政局每半年汇总上报市局结算(居家养老服务经费汇总表见附件二)。市局分别于当年7月20日前和次年1月20日前核拨。市级财政承担的补贴资金,根据沪民福发〔2004〕7号文,由区县民政局在每年10月份提出下一年度的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和市民政局,年终根据当年的实际支出编制决算,经区县财政审核无误后,其中属市财政承担部分,在年度终了6个月内报送市财政局审核后下拨各区县财政局。

七、工作流程(流程图见附件三)

(一)咨询

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咨询服务。

(二)申请

1、自费服务申请人直接到社区助老服务社申请并填写《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申请表》(见附件四),约定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费用。

2、服务补贴申请人到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申请,申请服务补贴时应接受经济状况审核,并提交下列材料:户口簿、身份证、参保人员

社保卡(医保卡)、养老金收入证明等复印件;相关医疗证明和由街道(镇)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出具的低保或低收入证明;填写《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申请审批表》(见附件五)。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应将上述材料及时转交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个工作日内)。

(三)评估

养老服务评估员应当上门对服务补贴申请人进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评估员应当及时、准确填写评估信息,完成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论提交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工作日内)。

(四)审批

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对补贴申请提出初审意见(5个工作日内),并报区县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核准后(5个工作日内),向符合补贴条件的申请人发放《准予服务补贴告知书》(见附件六),同时通知社区助老服务社;对不符合补贴条件的申请人,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发放《不予服务补贴告知书》(见附件七)。如申请人对告知结论有异议的,可在收到告知书之日起10天内,向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申请复检评估(《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复评申请表》见附件八)。复检评估结论将作为本次审批的有效依据使用。

(五)服务确认

社区助老服务社接到服务补贴对象信息后,应根据其审批的补贴额度,核定服务内容,发放服务券(5个工作日内)。

社区助老服务社对自费服务对象应根据老人的服务需求,约定服务内容和收费。

(六)服务提供

社区助老服务社应制定服务计划,安排服务人员,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急”、“助医”等服务(10个工作日内)。

(七)变更

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长期服务的补贴老年人应进行持续评估,及时调整补贴标准和服务内容。

(八)终止

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已不符合服务补贴条件或身故的老年人应及时终止服务与补贴。

八、工作要求

(一)健全组织机构。各区县要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机构。区县层面应成立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应不少于5人;街镇层面应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不少于3人。

(二)做实服务实体。各区县要进一步发挥助老服务社的实体作用,要配备服务所需人员、场所和设施设备,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三)拓展服务内容。各区县要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能,大力推进项目化服务、集约化运作,在发展特色服务的基础上,形成组合式服务菜单,方便老年人选择。

(四)加强队伍建设。各区县要积极吸纳社工、康复、护理等专业人员从事管理、评估、护理等工作。强化岗前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努力提高社区助老服务员的业务技能,切实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五)提高管理效能。各区县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建设,落实必需的设施设备,配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人员,实现服务补贴申请审批、需求评估、资金补贴、服务提供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养老服务管理效能。

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篇7

关键词:乌鲁木齐,居家养老,政府责任

1 乌鲁木齐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乌鲁木齐市处于我国的大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我国普遍的老龄化趋势,乌鲁木齐市也难逃老龄化的侵占。表1 为2010—2014 年乌鲁木齐市老龄化水平,可以看出2010年乌鲁木齐市常住户籍人口数量为242. 11 万人,60 岁以上常住户籍老年人口为31. 63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 06% ,老龄化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老龄化社会标准规定的10% ,标志着乌鲁木齐市已经迈入了老龄化城市行列,并且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深,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重担也越来越沉重,乌鲁木齐市缓解当前紧张的养老压力愿望越来越迫切。

数据来源:乌鲁木齐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

2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履行现状

2. 1 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乌鲁木齐市已建立起区、街道、社区的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市,各区( 县) 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对辖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合理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辖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建设、培育、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等。各片区管委会、街道、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站) ,依托管委会、街道办事处民政科或社区居委会,对辖区老年人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等进行摸底调查,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进行评估,对享受各种、各类服务的对象进行分类登记造册,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捷的服务项目,确保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落到实处,让老年人满意。

2. 2 制定养老规划

为了应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全国老龄办在2008 年下发了 《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 全国老龄办 〔2008〕4 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认真贯彻 《意见》,先后出台了对居家养老的资助办法。如: 乌鲁木齐市在2009 年下发了 《乌鲁木齐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市、区( 县) 两级财政设立 “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专项经费等。2014 年,乌鲁木齐市出台了 《乌鲁木齐市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暂行办法》,提高了对特困老人、百岁老人、荣获地级或地级以上劳动模范的老人以及低收入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等。政府出台的各项制度规划都为居家养老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3 实施扶持政策

居家养老服务的大力推行必须依靠政策支持,政府制定了若干扶持居家养老建设的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2。

2. 4 给予资金保障

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给予老年人资金补贴,针对特困老人、百岁老人、荣获地级或地级以上劳动模范的老人,每人每月补贴购买居家养老服务300 元,而低收入老人,每人每月则补贴购买居家养老服务150 元。其次是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各项补贴: 对运营满6 个月以上,年正常开放260天以上的居家养老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根据服务范围和服务人数,由区财政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 对社会力量兴办、符合标准并取得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的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根据核定的床位数,由市、区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 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措施,政府也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调整的自然增长机制。这些政府财政投资为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3 政府履行居家养老责任存在的问题

3. 1 部门分工不清

政府虽已建成覆盖全市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是居家养老还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体系中的各部门仍然缺乏沟通和配合,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一盘散沙,无法真正发挥其价值。各部门在责任分工上不仅划分模糊,在工作中还相互推诿,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无法真正为老人提供切实的养老服务。

3. 2 政策落实不到位

为了解决日渐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从中央到自治区以及乌鲁木齐市都出台了一系列养老相关的政策文件,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政策文件通过层级政府下达到基层社区时,许多政策措施都无法正常施行,养老服务的开展遇到重重阻力。各种养老政策性文件对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各项要求,也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政策文件里的条款并不像法规制度一样具有强制性,而乌鲁木齐市却没有制定养老相关的法规制度,缺乏制度保障使养老政策的推行举步维艰。

3. 3 资金投入较少

养老资金投入较少,而且来源渠道单一。居家养老是我国的基础公共事业,涉及国计民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运营,单纯依靠国家补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大力资助,近年来一些国际知名的慈善组织对乌鲁木齐市的居家养老业有过一些资助,但是随着养老压力的增加,这些资助都是杯水车薪。现阶段阻碍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发展的就是资金投入的渠道单一,我们需要多元的福利投资,才能缓解当前的养老压力。

4 完善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责任的措施

4. 1 各部门联动,共同推动居家养老建设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缺乏统一的运行管理办法,组织体系较分散,各部门没能形成合力。首先居家养老组织体系中的各部门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制定明确的责任制度,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由各部门主管居家养老的领导负责。注重和其他部门的合作分工,如卫生部门应该与民政部门密切合作,不论是养老机构办理卫生许可证,还是推行 “医养结合”方面,都需要两部门共同推动。

4. 2 完善居家养老法规建设,保障政策落实

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性和保障性工作,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在法规制度的保障下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以法规的形式保障政策的顺利施行。各级政府间要做到相互合作,上命下达,各个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家养老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并且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注重政策的衔接,履行责任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宏观调控规划,制定完善的日常工作体系,此外,政府还应该出台一些促进和规范居家养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从而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4. 3 加大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资金投入

由于当前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因此,政府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扩展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中,以此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成长。乌鲁木齐市政府可以借鉴内地一些地方的做法,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贷款免息、低息等,提高社会组织资助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力度,以此增加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资金的来源,并且制定相应法规制度保障优惠政策的执行。

5 结论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对于乌鲁木齐市的稳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了解自身责任,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法规制度体系,加大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资金投入,全面促进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宇.我国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责定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周湘莲.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J].学海,2012(6):96-100.

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篇8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写景的清明节日记400字下一篇:建筑装饰大专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