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课时安排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课程课时安排(推荐9篇)

高中数学课程课时安排 篇1

根据广东高考说明和考试大纲,包括代数10 章,立体几何2 章,解析几何2 章,所需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 集合,简易逻辑6 课时

第二章:函数及其应用18课时

第三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20课时

第四章:平面向量12课时

第五章:数列14课时

第六章:不等式10 课时

第七章:概率与统计10课时

第八章:导数及其应用,10课时

第九章:复数8 课时

第十章:算法初步4 课时第十一章 :简单几何体8 课时第十二章: 直线和平面16课时第十三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14 课时第十四章: 圆锥曲线14课时选修部分,阶段性复习,测试,评讲16课时总计:180课 时,即90次 课。

礼徳教育数学组

高中数学课程课时安排 篇2

一直以来, 许多教师都认为:开展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正规的、高级的形式, 中学教师由于教学任务较重, 科研意识不够强, 许多课题研究离教学实际有一定距离, 甚至出现教学、研究“两层皮”的现象, 开展课题研究, 不过是一些教师个人利益驱动而已.对此, 以前我也有所同感, 但现在我已改变了看法.2009年初, 在华东师大崔允漷等教授指导下, 我校成立了江苏省十一五课题《促进学习的评价研究》课题组, 我承担了子课题领题的任务, 由于该课题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密切相关, 直接指向教学的核心领域——评价检测, 该课题目标指向明确, 它来源于课堂教学, 又服务于课堂教学, 回顾半年多来的课题研究, 我们边学习, 边探索、实践, 在学习中, 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改变了自己对课题研究的片面认识;在实践探索中获得了课题研究对促进学习评价、提高教学效益的体会.

1 教学困惑与教育反思为课题研究提供契机

由于高中数学新课程采用“领域—学科—模块”的形式, 课程模块的数量增多, 容易出现考试频繁、学生疲于应付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 严重脱离课程标准的现象依然存在, 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比较笼统、不够具体的要求, 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可供检测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用什么方式、什么样的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后有没有达到目标, 如果没达到, 通过什么手段进行矫正.以前的评价大都只有纸笔测验一种方式, 而考试考什么, 怎么考, 什么时候考, ……这些问题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没有基于标准的考试大行其道, 高中数学教学中, 如何保证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些问题困惑着我们的教学.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方式多样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我校在崔允漷教授等专家指导下研究的《促进学习的评价》课题为我们搭建了研究的平台, 使得我们有幸在专家引领下共同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理论学习和合作研讨为课题研究开拓路径

在听了崔允漷教授《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报告后, 我们又认真研读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崔教授的《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等理论书籍,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评价, 什么是促进学习的评价, 什么是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

“评价不仅仅是证明学生当前拥有什么, 更重要是让学生知道一次考试与后续学习的关系, 今后努力的方向, 使得后续学习表现得更好.”“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基于标准的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评定和比较, 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差距, 从而调整教学或向学生反馈信息;同时基于标准的评价能通过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 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导向、自我监控的学习.”

由于课程标准是在一个较长的学习时段内对学生学习的期待, 因此教师必须准确解读课程标准, 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在学生各个学习时段内的内容要求, 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教师要对学生个体有充分的认识, 即学生当前达成课程标准要求所处的位置.教师必须掌握当前学生的学习与课程标准在这一时段的要求有多大距离,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教学, 才能真正做到评价是“为学习的评价”.

由于现在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 只有模块课程目标, 《教学参考》中也只有单元教学目标, 没有课时目标, 而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是这一课时的教学航标, 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安排的依据, 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必须明确和细化.对学生在每一节课中的学习要有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案.

选题过程中数学组的讨论是非常热烈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中, 在崔允漷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 经过反复研讨, 我们确立了《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的分解与评价研究——以高中数学必修课程为例》这一课题, 重点研究:如何基于课程标准, 对高中数学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解释或说明;如何围绕课程标准, 制订可供检测的课时教学目标;如何设计评价方案、开发评价样题促进课时目标的达成.

3 专家引领和技术支持为课题研究搭建桥梁

开题答辩时历经的兴奋与忐忑至今令我们难忘.坐在发言台上阐述研究方案, 深知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许多思考还不够成熟, 方案设计也还比较粗糙, 但是崔允漷教授、胡惠闵教授等几位专家的点评肯定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也指出了研究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这进一步激发了我们深入课题研究的热情.明晰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 知识点与教学课时之间并不完全对应, 有许多知识点的教学需要两课时或三课时, 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所以课程标准不一定能分解成每一课时的目标, 而将课程标准分解为知识点的学习目标比较符合教学实际.

课堂教学应围绕学习目标而展开, 例题和评价测试题的设置就是为了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例题应为评价测试题起到样板作用, 将学习目标例题解析改为学习目标评价样题, 更能体现例题的指向与功能.

在研究过程中, 课程标准的解读、学习目标的设定都会有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 这时就需要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反思与研讨, 重新解读标准、重新设定目标.评价测试题的科学性、针对性, 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得到检验, 因此需要通过检测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评价测试题, 以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4 教学实践与操作实验使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我们认识到教师的研究一定要以实践为根基, 要把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 研究方案不能空洞, 不能仅有研究的套路.我们随后马上进行了学习实践, 明确了基于标准的教学具有3个核心特征:目标源于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验操作, 开设了公开研究课:

案例 高中数学 (苏教版) 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第五节“二项式定理”第1课时.

本章课程标准 通过计数原理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两个基本原理,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应用, 会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 体验计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充分体会两个计数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工具作用.

本节内容标准 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 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并能用它们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课程标准解读与分解 二项式定理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在初中学习的多项式乘法的基础上研究一种特殊的多项式——二项式的乘方的展开式, 本小节的学习对初中学习的多项式的变形起到复习、深化的作用.由于二项式系数是一些特殊的组合数, 利用二项式定理可以得到关于组合数的一些恒等式, 从而深化对组合数的认识.

二项式定理的证明可以看成是计数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证明时,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从特殊到一般探究推出二项式定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问题建立适当的模型, 然后根据计数原理加以证明.

在此基础上, 要让学生学会用二项式定理来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例如:求二项展开式中的指定项、特定项:求二项展开式中指定项的系数和二项式系数;解决与整除、近似计算有关的问题.

根据教学计划, 本节教学内容的完成共需3课时.第1课时内容是二项式定理的推证及简单应用;第2课时是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第3课时是二项式定理的综合应用 (有理项问题、最大项问题、整除问题、近似计算、三项式问题等) .

多项式乘法公式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 学生已熟练应用当n=2, n=3时的二项展开式, 这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之一;计数原理作为本章的基础, 已为学生掌握, 这是学生学习的第2个知识基础.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分类 按三维目标分解如下:

1) 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写出二项式定理的内容, 会应用二项式定理展开二项式, 会用通项公式求特殊项;

2) 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猜想、用计数原理进行证明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如何由已知推测未知、对推测的结论需要进行证明的科学思维方法.

本单元主要是认知领域的学习, 设计目标时侧重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

课时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 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探究, 学生能用计数原理推导二项式定理并证明, 体验归纳推理的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90%以上的学生会运用二项式定理展开二项式, 说出二项展开式的特点, 会写出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3) 通过评价样题讲解与练习, 学生能运用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求二项展开式中的指定项,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展开式中的特定项, 会求二项展开式中指定项的系数和二项式系数, 并能够区别二项展开式中的项、项的系数、二项式系数.

评价测试样题 1.展开下列各式:

(1) (a-b) 6; (2) (1+1x) 4.

2.分别求 (3b+2a) 5与 (2a+3b) 5的展开式中的第3项.

3.求 (1+2x) 7的展开式中的

(1) 第4项; (2) 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

(3) 第4项的系数.

4.求 (x-12x) 6的二项展开式中的常数项.

测试样题设计目的 1, 2两题促进学习目标2的达成, 即会运用二项式定理展开二项式, 会写出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并能理解 (a+b) n与 (a+b) n的展开式是不同的;3, 4两题, 促进学习目标3的达成, 即能运用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求二项展开式中的指定项及指定项的系数和二项式系数, 并能够加以区别,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展开式中的特定项.

学习目标评价检测题 依照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设计5道题检测评价学生对课时目标的达成度, 每题20分.完成后由教师给出答案, 学生互评, 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与评价的学习情境.最后教师统计测试情况, 请学生分析典型错误原因, 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功能.

1. (1+x) 5的展开式是.

2. (x-2y) 7的展开式中第3项是.

3. (x-2) 10的展开式中第4项的系数是.

4.分别用计数原理和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两种方法求 (1-2x) 6的展开式中含x2的项.

5.求 (x+1x) 6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

评价检测意图及反馈矫正

第1题设计意图:针对目标2, 促进目标2的达成.本题的答案为:1+5x+10x2+10x3+5x4+x5.如果学生没有按照上述顺序书写答案, 表明学生没有达成目标2.对于本题出错的学生, 建议在课后完成矫正练习:分别求 (a+b) 6和 (b+a) 6展开式中的第3项.

第2题设计意图:针对目标3中“能运用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求二项展开式中的指定项”设计, 促进目标3的达成.本题的答案分别为84x5y2, 学生常见的错误是搞错项数.对于出错的学生建议在课后完成矫正练习:分别求 (a+b) 6展开式中的第4项和倒数第4项.

第3题设计意图:针对目标3中“会求二项展开式中指定项的系数和二项式系数”设计, 促进目标3的达成.本题的答案为-960, 学生常见的错误为混淆二项式系数与系数的概念.对于本题出错的学生, 建议在课后完成矫正练习:分别求 (x-2x) 7展开式中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和系数.

第4题设计意图:针对目标1中“能用计数原理推导二项式定理”和目标3中“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展开式中的特定项”设计, 促进目标1、3的达成.本题的答案为60x2.对于本题出错的学生, 建议阅读教材第30页的内容.

第5题设计意图:针对目标3中“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展开式中的特定项”设计, 促进目标3的达成.本题的答案为20.对于本题出错的学生, 建议阅读教材第32页例3的内容, 并完成矫正练习: (x-23x) 5的展开式中是否存在常数项?若存在, 求出常数项;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若上述评价检测题1, 2, 3, 5能较好地独立完成, 则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实验操作体会与反思 从本课时学习目标评价检测结果来看, 全班52人中有19人满分, 32人80分, 1人60分.绝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独立完成评价检测题, 基本达成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1) 数学课程标准中二项式定理模块的教学目标比较笼统, 不够具体.实验操作时紧紧抓住课程标准分解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展开, 突出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将此目标从结果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分解, 使其课时化, 具体化, 明细化.课时目标叙写也突出了在教学时对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等方面显著变化, 从实验操作效果来看, 应该说对本节课目标分解比较到位.

2)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而展开, 评价样题和评价测试题的设置有助于促进3个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目标评价样题为评价测试题起到样板作用, 体现了例题的指向与功能.评价检测与反馈矫正, 有助于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3) 本节课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就是因为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样题都是围绕评价检测题来展开设计的, 而评价检测题代表着学生学习本节课需要掌握的东西, 是与学习目标紧密联系的, 这样真正体现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

4) 从学习目标检测的另一功能来看, 对于学生在检测中出现的错误没有完全及时反馈.在检测方式和反馈矫正等方面还须进一步探索, 使其促进学习的评价功能能够充分体现.另外单元复习课如何围绕课程标准设计评价检测?难度如何控制?这些也是今后必须深入研究的具体问题.

在新学期教学实践中, 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分工研究、合作研讨的方式, 提前将下两周的每节课教学内容围绕课程标准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时学习目标, 并设计好评价检测题, 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通过配备反馈矫正题, 促使学生基本达成学习目标.一个阶段以来, 我们尝到了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益的甜头:学生的主体性更强了, 老师已彻底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教学目标更明确了, 课堂教学中, 每个题都“有章可循”了;教学效果更好了, 阶段检测与同期相比, 成绩有较大提高, 教师课堂教学满意率提高幅度也较大, 表明我们已向“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这一理想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不能只是为研究而研究, 而是要围绕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行研究, 崔允漷教授说得好:“问题即课题.”中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 课题研究也是促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崔允漷, 王少非, 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高中数学课程课时安排 篇3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材内容分为“实践与综合应用”和“总复习”两部分。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包括五个单元。

(一) 数学与饮食

此单元包括“估计餐费”“餐厅大小”“购物策略”“包装的学问”“食品搭配”“烙饼”“堆放”“小松鼠餐厅的菜单”八个问题。涉及估算、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百分数、图形面积、组合、统计与概率等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与饮食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 数学与健康

此单元包括“身高和体重”“脉搏”“营养配餐”“维生素与钙”“水”五个问题。涉及统计、四则运算等知识和技能。通过对生活中与健康相关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

高中数学课程课时安排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能手。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合作探究,拓展引申。

6、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六、课时安排

1、小数乘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而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小数乘法、小数除法是学生学习完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在简易方程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培养学生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同时,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班级情况分析

由于是新接手的班级,学生以往的知识基础我并不清楚,就我这几周观察发现我所任教的五年级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四年的数学学习,学生们形成了一定的数学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认真听讲,但是只有少数同学喜欢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从原任课教师师中了解到本班学生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同时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大部分的学生做题较为粗心。

具体教学措施

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1.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加强教学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建立,进一步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课时安排:

1、小数乘法(8课时)

2、小数除法(12课时)

3、观察物体(3课时)

4、简易方程(18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3课时)

(2)解简易方程(1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量一量找规律(2课时)

5、多边形的面积(9课时)

量一量(1课时)

6、统计与可能性(4课时)

铺一铺(1课时)

7、数学广角(3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

五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

一、复习指导思想: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等进一步的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二、复习重难点: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与用方程解应用题。

三、复习内容:

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方程及用方程解应用题。

3、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4、观察物体。

5、统计与概率。

6、数学广角。

四、复习要求与做法:

1、根据教材的重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复习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时,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与整数乘除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然后着重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按照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运算。注意出现一些判断题,检查学生对所学概念、法则理解得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复习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中括号和小括号的使用,然后着重通过具体题目进行练习。注意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计算时要认真细致,保证每步正确,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注意随时使用简便方法。

4、复习多边形面积时,不要只背公式和计算习题,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公式是怎样得来的。才能使学生正确无误的记住和应用这些公式。

5、复习简易方程时,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一些特殊的写法。

6、复习应用题时要注意通过具体的题目,既能按照一般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又能根据题里已知条件间的特殊数量关系选用简便方法解答。有些题还可以通过改条件、改问题再让学生解答,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五、复习措施

1、逐单元、有重点进行复习

采用“看、读、想、练、说、评”的方法进行复习。看,看课文中有关运算方法、算理的词句。读,读这些词句,做到对本单元心中有数。想,通过自我反思,自查这个单元有些什么困难,及时提出,解决。练,通过作课本以及练习册上的有关练习,做到巩固知识。说,对于练习中有关的算理、数量关系等思维过程说出来,理清思路。评,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加深对题的印象。

2、抓薄弱环节,进行集中练习

针对逐单元复习中出现的比较集中的内容,采用多练精讲的策略,使学生做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多练精讲中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做综合试卷,形成综合处理能力。

用做综合试卷的方法,对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考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了解学生的不足,采取个别有针对性的复习。

4、抓住个别落后生,采取一对一的复习。

抓住落后面较大,在逐一复习和集中复习效果不好的个别学生,采取一对一式的复习。让落后生也能跟上步伐,巩固知识,缩小落后面。

高中数学课程课时安排 篇5

教材:余弦定理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其证明,并能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过程:

一、复习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能够解决的两类问题。提出问题:1.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能否解三角形?

2.在Rt△ABC中(若C=90)有:c2a2b2在斜三角形中一边的平

方与其余两边平方和及其夹角还有什么关系呢?

二、提出课题: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设△ABC三边长分别为a, b, c b

AC=AB+BC

A

B

•=(+)•(+)=2+2•+

2=| |2+2||•||cos(180-B)+||2=c22accosBa2

即:b2a2c22accosB

同理可得:a2b2c22bccosAc2a2b22abcosC

2.语言叙述: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

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3.强调几个问题:1熟悉定理的结构,注意“平方”“夹角”“余弦”等2知三求一

3当夹角为90时,即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时即为勾股定理(特例)

4变形:cosAb2c2a2a2c2b2a2b2c2

2bccosB2accosC2ac

三、余弦定理的应用

能解决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角

2.已知三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一、(P130例4)在△ABC中,已知a=7, b=10, c=6求A,B,C(精确到期1)解略

二、(P131例5)在△ABC中,已知a=2.730, b=3.696, C=8228’解这个三角

形(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期1’)解略

三、设a=(x=(x1, y1)b2, y2)a

与b的夹角为(0≤≤),求证:

x+ ya||b

121y2=||cos

证:如图:设a, b

起点在原点,终点为A,B

A

则A=(x=ba

1, y1)B=(x2, y2)在△ABC中,由余弦定理 B

a

|ba|2=|a|2+|b|22|a||b

| cos

b

O

∵|ba|2

=|AB|2=|(x2-x1, y2-y1)|2=(x2-x1)2+(y2-y1)2 |a|2=xb12+y12

||2= x22+y22 ∴(x2-x1)2

+(y2-y1)

= x2+ x

12+y122+y222|a

||b

| cos

∴xy

1x2+ y12=|a||b|cos即有a•b= x1x2+ y1y2=|a||b|cos

四、小结: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五、作业:P131练习P132习题5.9余下部分

高中数学课程课时安排 篇6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新表述

教育部门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 是高中生思维扩展的重要课程。在新标准的教学内容中还加入了新知识、新观念、新手段, 既规定了必修课程, 又设置了选修学科, 并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数学模型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贴近生活。另外, 还规定了教学要新颖多样体现发展性和时代感, 立足社会, 尊重科学, 以人为本, 满足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新要求,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所有上述内容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界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对高中数学教师的素养要求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 他们的素养对教育活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 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 都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有最直接的关系。所以, 教师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标准要求, 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的素养, 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 ) 教师要能够制定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目标是课堂实施教学的方向, 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一定要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数学能力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 并定期对其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 ) 对高中数学教师语言素养的要求

在以往的高中教学中, 往往更注重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常常忽略数学教师的语言水平。由于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知识更抽象难懂, 因此较强的语言能力是数学教师良好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首先, 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高中数学教师要确切表达数学概念, 把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地表述出来, 避免含糊不清的现象发生;其次, 语言要具有逻辑性。高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教师的教学语言就一定要具有逻辑性,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 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最后, 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科学性。根据《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科学准确具有启发性, 要用语言引发学生的思考, 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热情。

(三 ) 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在《新课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内容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素养的要求, 他们的教学能力是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

第一, 高中数学教师要具有使用现代化设备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很多信息化设备逐步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等先进设施,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高中数学教师要具有开展多种数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呆板枯燥, 课堂大多只是教师的“一言堂”, 为了使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新课标》规定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 采用分组讨论法开展数学小竞赛活动, 等等,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 高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数形结合。高中数学知识抽象复杂, 很难理解, 数形结合能够通过直观形象向学生展示知识演变的过程, 变难为易。因此, 在新形势下, 教师一定要具有实行数形结合的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 教师在讲解立体几何的时候, 就可以拿我们生活中的建筑物、金字塔举例说明其准确形状, 从而引入图形,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并做到数形结合。

(四 ) 对高中数学教师科学文化素养的要求

教育改革下的新型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教学能力, 而且要具有综合的文化素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综合能力。因此, 教师要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 根据不同特征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此外, 还要熟悉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内涵, 实现知识的贯通应用。

总而言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有效教学, 满足培养社会健全人才的需要, 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素养, 坚持完善自我,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程课时安排 篇7

教材: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的综合练习⑶

目的:进一步熟悉有关技巧,继续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采用《精编》例题)

过程:

一、求值问题(续)

例一 若tan=3x,tan=3x, 且=6,求x的值。

解:tan()=tan=

363 ∵tan=3x,tan=3x

∴3tantantan3x3x13312(3x3x21tanxx)∴3•3x3•3x=23 即:3(3x)2233x30 ∴3x3或3x33(舍去)∴x12

例二 已知锐角, ,  满足sin+sin=sin, coscos=cos, 求的值。解: ∵sin+sin=sin ∴sin sin = sin <0 ①

∴sin

同理:∵coscos=cos ∴ cos cos = cos

①2+②2: 1+12cos()=1 ∴cos()=12 ∵02 02 ∴20 ∴=3

二、关于最值问题

例三 已知tan,tan是关于x的方程mx22x7m32m0的两个实根,求tan(+)的取值范围。

解:∵tan,tan是方程mx22x7m32m0的两个实根

∴△=4(7m-3)-8m2≥0 ∴2m2-7m+3≤0 解之:12≤m≤3

又:tantan27m3 ∴tan()27m3 tan2mtanm2 为求范围:tan()27111749m3(m)223(m)61

2∵1≤m≤3 ∴123≤m≤2 ∴当117m76时,3(m)6494912有最大值12 2 当1m2或1m13时,3(1m)764912有最小值2 2∴73323(1m)76491222 即:tan()73,223 ∴pq+1=0 例四 若2x2,求f(x)=3sinx+cos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求出此时的x值。

解: f(x)=3sinx+cosx=23sinx122cosx2sin(x)

6∵22x2 ∴3x63 ∴32sin(x6)1 32sin(x6)2

即:3f(x)2 当且仅当x63,x2时 f(x)min=3

当且仅当x62,x

3时 f(x)max=2

例五

已知f(x)=-acos2x-3asin2x+2a+b,其中a>0,x[0,≤1,设

]时,-5≤f(x)2g(t)=at2+bt-3,t[-1,0],求g(t)的最小值。

13sin2x+cos2x]+2a+b 解: f(x)=-acos2x-3asin2x+2a+b=-2a[ =-2asin(2x+)+2a+b ∵x[0,671] ∴2x ∴sin(2x)1 266626 又: a>0 ∴-2a<0 ∴2a2asin(2x)a

6 ∴b2asin(2x)2ab3ab ∴bf(x)3ab

6 ∵-5≤f(x)≤1 ∴b5b5

3ab1a2 ∴g(t)=at2+bt-3=2t2-5t-3=2(t-)2-∴当t=0时,g(t)min=g(0)=-3

三、作业:《精编》 P61 6、7、11

P62 20、22、23、25 P63 30

高中数学课程课时安排 篇8

排列

课题:排列的简单应用(2)

目的:使学生切实学会用排列数公式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

过程:

一、复习:

1.排列、排列数的定义,排列数的两个计算公式;

2.常见的排队的三种题型:

⑴某些元素不能在或必须排列在某一位置——优限法;

⑵某些元素要求连排(即必须相邻)——捆绑法;

⑶某些元素要求分离(即不能相邻)——插空法.

3.分类、分布思想的应用.

二、新授:

示例一: 从10个不同的文艺节目中选6个编成一个节目单,如果某女演

员的独唱节目一定不能排在第二个节目的位置上,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法一:(从特殊位置考虑)A1

9A9136080

69解法二:(从特殊元素考虑)若选:5A若不选:A

则共有

解法三:(间接法)A6

105A955+A=136080 69A9136080

示例二:

⑴ 八个人排成前后两排,每排四人,其中甲、乙要排在前排,丙要排在后排,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略解:甲、乙排在前排A42;丙排在后排A41;其余进行全排列A.

所以一共有A42

A4A5

=5760种方法.

⑵ 不同的五种商品在货架上排成一排,其中a, b两种商品必须排在一起,而c, d两种商品不排在一起, 则不同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略解:(“捆绑法”和“插空法”的综合应用)a, b捆在一起与e进行排列有A22;

此时留下三个空,将c, d两种商品排进去一共有A;最后将a, b“松

绑”有A22.所以一共有A22

☆⑶

A3A2

=24种方法.

6张同排连号的电影票,分给3名教师与3名学生,若要求师生相间

而坐,则不同的坐法有多少种? 略解:(分类)若第一个为老师则有A所以一共有2A示例三:

⑴ 由数字1,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正整数? 略解:A

A

3;若第一个为学生则有A

A3

A3

=72种方法.

A5A5A5A5325

234

5⑵ 由数字1,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并且比13 000大的正整数?

解法一:分成两类,一类是首位为1时,十位必须大于等于3有A方法;另一类是首位不为1,有A41A44种方法.所以一共有A

A3

种个

A3A4A4114

4数比13 000大.

解法二:(排除法)比13 000小的正整数有A个,所以比13 000大的正

整数有A

A3

=114个.

示例四: 用1,3,6,7,8,9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数,由小到大排列. ⑴ 第114个数是多少?⑵ 3 796是第几个数? 解:⑴ 因为千位数是1的四位数一共有A

60

个,所以第114个数的千

12

位数应该是“3”,十位数字是“1”即“31”开头的四位数有A42

个;

同理,以“36”、“37”、“38”开头的数也分别有12个,所以第114个数的前两位数必然是“39”,而“3 968”排在第6个位置上,所以“3 968” 是第114个数.

⑵ 由上可知“37”开头的数的前面有60+12+12=84个,而3 796在“37”开头的四位数中排在第11个(倒数第二个),故3 796是第95个数.

示例五: 用0,1,2,3,4,5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其中

⑴ 能被25整除的数有多少个?⑵ 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的有多少个?

解: ⑴ 能被25整除的四位数的末两位只能为25,50两种,末尾为

50的四位数有A42个,末尾为25的有A=21个.

注: 能被25整除的四位数的末两位只能为25,50,75,00四种

情况.

⑵ 用0,1,2,3,4,5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一共有A

A3个,所以一共有A

4+A

A

3A5300

个.因

为在这300个数中,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大小关系是“等可能的”,所....

以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的有

A5A5150

个.

三、小结:能够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排列方法,同时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此外能够借助一题多解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浅析高中数学课程兴趣教学 篇9

一、兴趣教学概述

利用兴趣教学是目前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的教学方法, 而且成为新时期教育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主要体现在:例趣、问趣、喻趣、形趣等方面, 甚至也可以开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 其目的在于寓教于乐、学趣并重, 让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兴趣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被动学习改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创新学生的学习思维, 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课兴趣教学的践行思路

1. 贴近生活教学, 引导学习兴趣

兴趣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例趣”, 用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又饱含数学知识的例子开始课程被认为是兴趣教学中最有效的。而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生活与数学永远无法剥离对待, 也只有根植生活的数学才能具有生命力。所以, 华罗庚先说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将数学生活化, 可以有效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将理论联系实际, 指导课堂学习。如讲授排列的概念, 可以先给同学们说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每天来上学过几个红绿灯、走不同的街道, 总共有几条路可以到学校;用电视节目中常用的“砸蛋”中奖来引入概率的知识;用教室的构造引入几何的知识等等。生活中数序的例子比比皆是, 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进入课程学习。实践表明, 以生活化的例子引入数学课堂讲授的效果, 远好于开门见山讲定理的效果。

2. 创新课堂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让辩论、讨论、比赛、演讲等形式走进课堂, 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 让正值青春年华、思维活跃的学生们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让知识在一次次激烈的辩论中、畅快淋漓的讨论中潜移默化的印入脑海。如学习立体几何之前, 让同学们分小组利用业余时间整理绘制部分简单的不同造型的建筑图形, 也可以让同学们动手制作些简单的建筑模型;又如学习等差数列时, 让各个小组搜集关于等差数列的例子, 如不同类型的楼梯台阶高度与建筑高度的关系, 上课的时候互相观摩。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方面还能培养同学们的协作与团队能力。

3. 适当引入情景案例教学, 调动学习兴趣

情景案例教学对于推动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情景, 主要将拟学习知识点的延伸知识做为素材引入案例中, 主旨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案例感兴趣而带动求知欲望, 提高学习效率。如讲三角函数的计算时, 教师可以引入毛主席的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 要想真看到一千公里意外的景色, 请问得去多高的峰呢?如讲概率时, 可以结合社会上很多骗子都用的那个例子, 一个口袋装了10颗绿豆和10颗红豆, 每次去拿10颗豆, 以拿不同颜色比例的豆子决定给于的奖励多少。很多人受丰厚奖励的刺激, 就纷纷上钩, 结果都是失败而告终。用这个案例来让学生算为什么人们总是赚少赔多。用这些带有知识点的案例做为学习知识的催化剂, 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的。

4. 善于鼓励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习兴趣”。由于高中学生压力很大, 加之数学课很多知识点非常枯燥,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经常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先天的或者学习态度的原因产生或多或少的厌学心理, 此时教师要注意切忌一味的批评此类学生, 因为批评只能使情况变的更糟。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对学生一些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的发现给与鼓励。当学生已经认可这种鼓励后, 再提出他应改进的地方, 这才能慢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教学中发现, 同学们对某些知识点掌握最为扎实的部分, 一般都是教师曾经表扬过的, 甚至于一些兴趣取向都是由于受到表扬并获得愉快的体验而形成的。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是做为一名教育者永恒的话题。而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尤其对于正值高考冲刺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 压力大、而且高中数学有非常枯燥, 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与方法慢慢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过程、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对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 我们要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不足, 并努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业务水平。我们也只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丰富与改革教学手段, 多多鼓励学生, 多措并举的推动学生们培养兴趣变

成主动学习, 才能使学习自觉的发掘数学科目的乐趣。同时, 培养兴趣的学习方法也可以为其它类型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教学思路。

摘要:培养高中生学习兴趣是提高高中阶段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课程兴趣教学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通过贴近生活教学, 引导学习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适当引入情景案例教学, 调动学习兴趣;善于鼓励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文章旨在通过兴趣教学,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授课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炎.高中数学概率教学兴趣培养与教学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2) .

[2]王仁堂.试论高中数学的创新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7) .

[3]留森华, 王丽秀.对体育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3 (4) .

上一篇:电力公司职代会工作报告下一篇:工程制图安阳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