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火灾案例分析(共8篇)
2010年3月23日早上7点24分,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起重大凶杀案,当场死亡3人,送医院救治10人,抢救无效后有死亡5人。嫌犯郑民生当场被抓。
2010年4月28日15时,雷州市纪家镇人陈康炳混入广东省湛江雷州雷城第一小学,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一名为保护学生而与歹徒搏斗的老师。
2010年4月29日上午9时40
分,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校园,砍伤31人,其中包括28名幼儿、2名教师、1名保安,5人伤势较重,有生命危险。目前受伤者已被送往医院抢救。持刀男子被当场制服。据初步了解,持刀男子徐玉元为当地男子,47岁。2010年4月30日,山东潍坊男子王永来骑摩托车携带铁锤、汽油,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王永来被当场烧死,5名受伤学生目前没有生命危险。
2010年5月12日上午8时左右,48岁的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林场村村民吴焕明持菜刀闯入该村幼儿园行凶,致使7名儿童和2名成年人死亡,另有11名学生受伤,其中2名儿童伤势严重。死亡的7名儿童为5男2女,2名成人为幼儿园教师吴红英及其母亲。犯罪嫌疑人吴焕明行凶后返回家中自杀身亡。
二、校园踩踏事件
2010年3月22日9时35分,在乌鲁木齐八一中学附小存放清雪设备的工具房小院内,三个年级(分别为三、四、五年级)的学生领完清雪工具通过院内一条长约50米,宽约1.5米得狭长巷道时,三年级学生孙曼菱摔倒后被身后的同学拥堵踩压,随后立即被老师送往乌市建工医院实施抢救,于当日22时宣告抢救无效死亡。踩踏事件还造成一名学生膝关节脱位伤,两名学生
软组织挫伤。
2010年11月29日12时许,位于新疆阿克苏市杭州大道的阿克苏第五小学发生踩踏事故。根据最新统计,此次踩踏事故中共有123名学生入院检查,目前41名住院学生中有1人因脏器严重受损病危,有6人重伤,另有34人轻伤。
三、重大交通事故
2010年12月27日早上7点半左右,湖南衡南县松江镇东
塘村学生家长租用一辆农用车送孩子去附近的因果小学上学,当车行驶到一条小溪附近时发生车祸,车子一头冲进溪流之中。车上9名遇难学生均为小学生,其余10名小学生被当地干群救起后送往附近医院救治,另有1人失踪。目前,1名失踪人员已被发现并死亡,4人因抢救无效死亡,遇难人数上升至14人。
四、食物中毒事件
2010年4月19日上午,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约200名中
小学生在引用学校配发的早餐奶后,因出现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治疗。19日上午,汉中市勉县新街子镇王家坪小学部分学生在引用了早餐牛奶后,出现胃部痛痛、呕吐等症状,立即被送往当地医院进行治疗。随后附近几所学校的多名学生也出现类似症状在医院治疗。据统计,在勉县有超过百名学生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就诊,大部分症状较轻,有27人留院观察。2010年9月6日晚,淮安市
盱眙实验中学部分学生在校园内一小吃部吃完晚饭后,很多学生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随后这些学生别紧急送往盱眙各医院进行救治,记者昨天下午从救治中毒症状学生最多的盱眙县人民医院获悉,中毒的28名学生已全部出院返校上课。记者在昨天的采访中获悉,中毒的28名学生全部是在该校园内无证经营的小吃部吃的炒饭、炒面等食物,而且该小吃部6日刚营业,做的第一顿饭就毒倒28
名初中生。目前经医院确诊,此次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为亚硝酸盐。但目前亚硝酸盐的来源还是个迷。
五、学生冲突伤寒
2010年12月11日7时20分许,楚雄市紫溪中学几名学生因口角发生冲突,两名学生抢救无效死亡,一人受伤。11日7时20分许,该校高二年级一班学生李国阳与同班同宿舍同学汪磊在男生公寓401室因口角发生冲突,李国阳用刀子捅伤汪磊,另一名同班同
宿舍同学徐振宇在劝架过程中也被李国阳捅伤,之后李国阳割腕自杀。宿舍社长见状后立即报告宿管员,宿管员立即赶到401室,组织伤员救治。三名学生被送往州医院救治,汪磊和徐振宇抢救无效死亡,李国阳在医院包扎后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学校校园火灾案例分析
2008年11月14日早晨6时10分左右,上海商学院徐
汇校区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逃生,当场死亡,酿成近年来最为惨烈的校园事故。宿舍火灾初步判断缘起于寝室里使用“热得快”导致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这给寝室安全管理特别是防火安全敲响了警钟。火灾都是因为个别学生使用违章用火用电器而引发,给其他住宿学生造成了重大影响。学生宿舍是一个集体场所,是一个人口密度极大的聚居地,任何一场火灾
都可能造成重大后果,带来无可挽回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为了住宿同学的生命财产安全,宿舍内严禁使用违章电器、劣质电器、非安全电器器具、无3C认证产品及其他危害公共安全、不适宜在集体宿舍内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认识到寝室防火安全的重要性,现把一些事例汇总起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警示。
一、寝室中违规用电物品尽毁
据《新闻晨报》报道,2006年11月29日上午11时20分许,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内一女生寝室突发火灾。室内物品几乎完全烧毁。所幸火灾并未造成人员员伤亡。火灾原因疑与寝室内违规使用的电器有关,校方怀疑是拖线板或饮水机引发了火灾。
二、笔记本电脑爆炸,北师大宿舍起火女生身绑床单逃生
据《新京报》报道,2006年10月16日下午1时30分,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南院女生宿舍楼失火,五六名被困女生通过身绑床单逃下楼脱险。消防人员表示,起火原因为宿舍床铺上的一台笔记本电脑爆炸,随后将被褥引燃。
三、不关台灯,地大学生宿舍起火,四个床位烧毁两个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2006年10月8日上午九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校区男生宿舍第22栋一寝室起火,校方保卫人员用灭火器及
时扑救,四个床位烧毁了两个。起火时寝室里没人,台灯没有关闭,电线短路引发火灾。
四、插头未拔,宿舍电视爆炸起火
据《生活报》报道,2006年7月20日17时50分许,位于哈市南岗区学府路7号的一所学校的男生宿舍突然起火。原来该宿舍学生离校时未将电视插头拔下,导致电视短路爆炸起火,大火将宿舍内物品烧毁。
五、充电器未拔,中国传媒大学宿舍起火,一名女生险困屋内
据《京华时报》报道,2006年7月14日早晨,中国传媒大学中蓝大学生公寓一女生宿舍起火。起火时宿舍内一名女生被困屋内,女生说可能是对铺的一个充电器起火,该充电器已在插座上插了3天。
六、2003年11月24日凌晨,莫斯科时间2:50(北京时间7:50),莫斯科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六号学生楼失
火。大火从203号宿舍烧起。这场大火是俄罗斯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场火灾。消防局出动了50辆消防车,30辆救护车。直到凌晨5:45分,大火才被扑灭。经调查,失火原因是电线短路。这场火灾造成41名学生被烧死,100多人受伤,其中遇难的中国留学生11名。
七、2001年12月17日,四川大学一研究生宿舍发生火灾,失火原因为台灯使用时间过长引燃床单。
八、2002年11月6日,西安联合大学学生宿舍失火,原因为使用电炉做饭,明火点燃地上报纸造成火灾。
九、2003年2月11日,中央民族大学8号楼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经调查为宿舍内私拉电线所致。
十、2003年6月28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公寓5号楼发生火灾,原因为长时间使用白炽灯将周围可燃物引燃。
十一、2003年9月12日,北京工商大学新宿舍楼三层
女生宿舍发生火灾,从小商小贩处购得的劣质电池充电器成为罪魁祸首。
十二、2003年10月3日,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宿舍发生火灾,是由于使用热得快烧水所致。
十三、2003年12月2日早上6时49分,北京交通大学18号楼6层一研究生宿舍发生火灾。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迅速调动西直门、双榆树、府右街、亚运村4个消防中队,22部消防车赶赴现场。经过消防队员的奋力扑救,大火于7时42分被扑灭。起火原因是学生使用“热得快”将水烧干所致。据介绍,此次火灾共烧毁4张床、4床被褥和一些日用品等。
2008年5月6日下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一栋学生公寓的一间宿舍发生火灾,上千名女生被及时疏散。据了解,事发时该宿舍无人。民大1号学
生公寓6层601宿舍发生火灾,浓烟迅速顺楼道蔓延,少数女生发觉后,最先撤离到楼外。据学校宣传部透露,当时正值上课时间,部分学生并未回到宿舍,火灾发生时,立即引发楼道内的报警装置自动报警,校方随即报警。数分钟后,双榆树消防队的6辆消防车赶到。消防员强行打开601宿舍被锁的房门,展开扑救。此时,6层以上楼层均笼罩在浓烟中。多名学校保安挨宿舍敲门检查,与消防员一同疏散
学生,学生从电梯和楼道分批有序撤离。目击者称,至少上千名学生被安全疏散。几分钟后,火势被迅速扑灭。
火灾原因系宿舍内接线板电线路短路,引燃床头布帘所致。
校园火灾 1.“三要”
(1)“要”熟悉自己住所的环境
(2)“要”遇事保持沉着冷静(3)“要”警惕烟毒的侵害 2.“三救”
(1)选择逃生通道自“救”(2)结绳下滑“自救”(3)向外界求“救” 3.“三不”
(1)“不”乘普通电梯(2)“不”轻易跳楼(3)“不”贪恋财物
学生公寓安全无小事,也许就在我们不经意使用违禁用品的那一刻,已经种下了安全因患的祸根,“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笔者综合整理出全国各高校火灾案例,旨在提醒同学们一定要增强消防安全意识,警钟长鸣。(案例一)
2004年10月2日晚8时25分许,某高校一学生公寓301宿舍发生一起火灾事故,致使配置给该宿舍使用的箱子架、物品柜等设施因火灾被损,另有价值5000余元的学生个人财物被烧毁。经查,这起火灾事故是有同学违反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在宿舍内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时而造成的(寝室当时无人)。具体原因是:插在主接线板的电热杯放在箱子架顶层,水烧干后自燃,并引燃临近的易燃品,如箱子架上所放的书籍、衣物、被子等,最终酿成火灾事故。(案例二)
2002年1月4日晚9时许,某高校一公寓523宿舍发生一起火灾事故,致使配置给该宿舍使用的长条桌、物品柜等设施因火灾被损,另有价值4000余元的学生个人财物被烧毁。经查,这起火灾事故是由于该宿舍两名同学将应急灯长时间充电(13个小时,寝室当时无人),使蓄电池过热,引燃桌下纸箱内的易燃物而造成火灾。(案例三)
2001年11月3日下午,某高校一学生公寓504宿舍发生一起火灾事故,致使配置给该宿舍使用的照明、床板、物品柜等设施因火灾被损,另有价值10000余元的学生个人财物被烧毁。该公寓住的全都
是女生,火灾发生时该宿舍无人。经查,这起火灾事故是文学院01级两名女学生违反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将烧水的“热得快”插在暖壶里烧水,人走时忘断电源以致酿成火灾。(案例四)
2004年寒假刚开学不久,某高校体育学院02级的两名女生违反学生公寓管理规定,擅自在宿舍用酒精炉做饭。在添加酒精时发生意外燃爆,导致同宿舍的另一名同学烧成重伤,医疗费高达两万余元。这起事故给自己和他人精神和身体上造成很大的痛苦。案例点评
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天地同生,与日月共存。取火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用火是人类文明的必要条件。然而,火,这个人类不可缺少的双剑,在带给人们无尽福祉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少数大学生思想上忽视学校的防火安全制度,法律意识淡薄,造成了火灾事故,危害了公共安全。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上述案例中涉及到的违纪学生,均受到学校严厉的纪律处分。
公安消防部门和国家教委对高校火灾事故的历年通报显示:近几年全国高校所发生的火灾事故的数量、经济损失,对教学科研的破坏程度及给师生员工造成的生活负担等方面,是逐年上升的。因此搞好消防安全是保证高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高校领导对安全预防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的力度。
古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防范火灾,保证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每个人都肩负起防火安全的责任,从思想上树立牢固的消防安全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构筑一道防范火灾的钢铁长城,共同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保护国家、人民和公共财产的安全,保护他人和自身的安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神圣权利和义务。了解、学习和掌握防火知识,协助学校做好防火工作,减少和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是实现上述权力和义务的重要方面。如果火灾不断,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又怎能顺利完成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继而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因而,掌握一些防火、灭火的基本道理和常识,对于维护学校和同学们个人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观高校火灾成因,尤以电器火灾突出。不安全用电、乱拉乱接电源线,电线老化,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使用不合格电器,电器长期处于运行或待机状态等直接导致了火灾的发生。综合分析高校发生电器火灾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私自乱拉电源线路。违章乱拉、乱接电线,容易损伤线路绝缘层,引起线路短路,从而引发火灾事故。【案例1】:2003年2月11日,某大学8号楼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经调查为宿舍内私拉电线短路所致。【案例2】:2008年3月19日下午4点左右,南京某高校3号男生宿舍楼突然起火,猛烈的大火很快将整间宿舍烧个精光,所幸没有人员受伤。据调查,这个宿舍存在着私拉电线的现象,当天下午宿舍内的电脑又一直没关,电脑发热引发了火灾。因此,大学生要遵守学校规定,不乱拉、乱接电源线,坚决避免因乱拉、乱接电线而引发火灾。
二、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高校的建筑物、供电线路、供电设备,都是按照实际使用情况设计的,在宿舍内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如电炉、电饭锅、电吹风、电热杯、热得快等,使供电线路过载发热,加速线路老化而引发火灾。【案例3】:2001年9月10日,某高校5号楼403室一名学生在宿舍内使用电热杯,插上电源插头后,电源线拖在被子上,这时有同学找他有事,人就离开了宿舍,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宿舍往窗外冒烟,原因系线路超负荷发热,绝缘层熔化,造成线路短路起火,低燃点的被子靠近线路,助长了燃烧。【案例4】:2008年3月6日武汉某高校女生宿舍楼2楼的一间房内滚出浓烟,消防中队接警赶来,迅速将火扑灭,事发宿舍被烧得精光。据了解,火灾是因使用“热得快”导致线路起火。【案例5】:2007年4月12日湘潭某大学女生宿舍528房间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
【案例6】:2002年12月,某高校学生宿舍一女同学,用“热得快”电器烧水,该女生把“热得快”插上电后就离开宿舍去上晚自习了,不久,由于该电器漏电发生火灾,烧毁床头柜、床板等物品,直接损失800多元。【案例7】:2002年2月26日,西安某大学学生43舍822室一学生违章使用“热得快”,因未拔电源而离开宿舍,导致“热得快”短路引发火灾。【案例8】:2003年10月3日,北京某大学学生宿舍发生火灾,是由于使用“热得快”烧水所致。
三、使用电器无人看管,人走不断电。【案例9】:2007年8月11日,合肥一所高校女生宿舍楼一寝室突发大火,致寝室内所有衣服、棉被、书籍、床上木板及室内木制品全被烧毁。因扑灭及时,没造***员伤亡。原因是手机在无人时充电,充电器发热引发火灾。【案例10】:2004年10月2日,某高校一学生公寓301宿舍发生一起火灾事故,致使配置给该宿舍使用的箱子架、物品柜等设施因火灾被损,另有价值5000余元的学生个人财物被烧毁。经查,这起火灾事故是有插在主接线板的电热杯放在箱子架顶层,水烧干后自燃,并引燃临近的易燃品,最终酿成火灾事故(寝室当时无人)。【案例11】:2002年1月4日,某高校一宿舍发生一起火灾事故,致使配置给该宿舍使用的长条桌、物品柜等设施因火灾被损,另有价值4000余元的学生个人财物被烧毁。经查,这起火灾事故是由于该宿舍两名同学将应急灯长时间充电(13个小时,寝室当时无人),使蓄电池过热,引燃桌下纸箱内的易燃物造成的。【案例12】:2001年11月3日,某高校一学生公寓504宿舍发生一起火灾事故,致使配置给该宿舍使用的照明、床板、物品柜等设施因火灾被损,另有价值10000余元的学生个人财物被烧毁。经查,这起火灾事故是某学院01级两名女学生违反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将烧水的“热得快”插在暖壶里烧水,人走时忘断电源以致酿成火灾。定时供电或因故障而停电引起火灾。【案例13】:2005年3月,某大学一同学在使用电热杯的过程中,因线路维修临时停电,她出门时忘了插在电源上的电热杯。十分钟后电来了,电热杯将水烧干,并将电热杯塑料底盘熔化。熔化的塑料所产生的异味被路过的同学察觉,及时报告了公寓管理员,才没酿成大祸。【案例14】:武昌某高校女生宿舍清晨失火。原因为前晚熄灯后放在桌上的“热得快”没拔插头,清晨寝室来电后,“热得快”将桌子烧着。【案例15】:某高校学生使用电吹风时,突然停电,电源插头未拨,就离开宿舍,来电时又没有回宿舍,电吹风较长时间工作,引起火灾。因此,大学生在电器使用完毕或停电时,都必须切断电源
四、用电线路短路引发火灾。【案例16】:2005年12月26日下午,承德某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公寓的一间宿舍因电线短路发生火灾,庆幸的是,火被及时扑灭,没有造***员伤亡。【案例17】:1996年12月14日晚上,某大学学生宿舍2304房间发生火灾事故,经查是电线插座短路产生火花引起的火灾,由于扑救及时,未造成大的财产损失。【案例18】:1995年3月20日,某高校1700名师生正在哈尔滨青年宫二层的剧场看话剧,设在三层的夜总会因电器短路起火,剧场内通道广播宣布演出暂时停止,请大家按顺序退场,此时,7个安全门全部打开,在有关人员的疏导下安全疏散,师生才安然无恙。
五、电器自燃引发火灾。电视机、饮水机、电脑、空调机等电器自燃引发火灾,绝大多数是因为通电时间长,引起电器内部变压器发热、短路起火。如使用交直流两用不带交流开关的录音机,总以为录音机开关已关,而不切断电源,实质上交流还在工作,关的仅是直流而已,长时间电源变压器在工作,使变压器的绝缘下减,变压器聚热引起燃烧。【案例19】:2006年6月24日,某大学南主楼6层东侧一正在装修的屋子突然失火,校方立刻疏散了在4层以上楼层自习的学生。消防队赶到后将火扑灭。据了解,起火的是屋内一柜式空调机,火灾中无人员受伤。【案例20】:2004年7月,某大学学生宿舍发生火灾,房间内的财物被烧毁。经公安机关调查发现,起火的原因是由于房间内的饮水机没有水
但继续通电工作,造成饮水机发热而发生火灾。【案例21】:2003年12月25日中午12点左右,某学院学生会办公室因微机老化且长时间不切断电源发生微机自燃。
六、实验室用电设备引发火灾。实验室使用风干机、烤箱、电炉等大功率电器较多,是导致实验室火灾的主要因素之一。实验室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大,人员伤亡大、难于扑救,历来是高校的防火重点部位。【案例22】:2005年12月17日,某学院实验室二楼实验仪器发生火灾,由于扑救及时,未造***员伤亡,原因是实验室的仪器在用电过程中,长时间未拨下插头,造成仪器发热着火而酿成火灾。【案例23】:2008年5月8日,某学院实验室实验设备长时间供电,实验设备老化、失灵,引发火灾,幸亏扑救及时未酿成大的火灾。
七、电器照明或取暖引燃可燃物发生火灾。如60W以上的灯泡靠近纸等可燃物,长时间烘烤易起火。【案例24】:2001年12月17日,某大学一研究生宿舍发生火灾,失火原因为台灯使用时间过长引燃床单。【案例25】:2003年6月28日,某大学医学部学生公寓5号楼发生火灾,原因为长时间使用白炽灯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案例26】:2006年2月,某学院实验楼一办公室工作人员使用电暖气并且长时间不切断电源,电暖气短路自燃,并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导致失火。
八、使用假、冒、伪、劣及不合格电器引发火灾。充电器长时间充电,又被衣被覆盖,散热不良,容易引起燃烧。【案例27】:2003年9月12日,某大学新宿舍楼三层女生宿舍发生火灾,从小商小贩处购得的劣质电池充电器成为罪魁祸首。
触目惊心的案例告诉我们,安全无小事,生命最宝贵,警钟要长鸣。在我们生活的校园,每一个不安全行为不仅会伤害到自己,而且可能会危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应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从身边点滴的安全小事做起,自觉做到:
1、不乱接电源,防止由乱接电源使电流过载导致的火灾。
2、严禁使用破损的插头、插座等接线板,不购买和使用质量低劣的电器产品,一定要选用有国家认证标志的合格电器产品。
3、不使用老化、接头处无绝缘胶布包扎的电线,不使用无插头的接线。
4、不私自安装床头灯、台灯,不要将台灯靠近枕头、被褥和蚊帐等易燃物,保持安全距离,不用可燃物直接遮挡白炽灯泡。
5、不违章使用电炉、热得快、电热杯、电炒锅、电饭锅等电热器具。
6、做到人走灯灭,关闭电源,节约能源,消除隐患。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实践证明,常见的电器设备引起的火灾,如果使用部门或使用者了解必要的消防常识,提高消防意识,火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地预防,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各种安全隐患,共同创建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为“平安博奥”“和谐博奥”创建工作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共5705字)校园火灾 1.“三要”
(1)“要”熟悉自己住所的环境(2)“要”遇事保持沉着冷静(3)“要”警惕烟毒的侵害 2.“三救”
(1)选择逃生通道自“救”(2)结绳下滑“自救”(3)向外界求“救” 3.“三不”
(1)“不”乘普通电梯(2)“不”轻易跳楼(3)“不”贪恋财物
2010年全国部分校园安全事故案例
2011-04-12 发布人:陈育仁 阅读次数1722
一、校园恶性伤害事件
2010年3月23日早上7点24分,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起重大凶杀案,当场死亡3人,送医院救治10人,抢救无效后有死亡5人。嫌犯郑民生当场被抓。
2010年4月28日15时,雷州市纪家镇人陈康炳混入广东省湛江雷州雷城第一小学,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一名为保护学生而与歹徒搏斗的老师。2010年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校园,砍伤31人,其中包括28名幼儿、2名教师、1名保安,5人伤势较重,有生命危险。目前受伤者已被送往医院抢救。持刀男子被当场制服。据初步了解,持刀男子徐玉元为当地男子,47岁。
2010年4月30日,山东潍坊男子王永来骑摩托车携带铁锤、汽油,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王永来被当场烧死,5名受伤学生目前没有生命危险。2010年5月12日上午8时左右,48岁的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林场村村民吴焕明持菜刀闯入该村幼儿园行凶,致使7名儿童和2名成年人死亡,另有11名学生受伤,其中2名儿童伤势严重。死亡的7名儿童为5男2女,2名成人为幼儿园教师吴红英及其母亲。犯罪嫌疑人吴焕明行凶后返回家中自杀身亡。
二、校园踩踏事件
2010年3月22日9时35分,在乌鲁木齐八一中学附小存放清雪设备的工具房小院内,三个年级(分别为三、四、五年级)的学生领完清雪工具通过院内一条长约50米,宽约1.5米得狭长巷道时,三年级学生孙曼菱摔倒后被身后的同学拥堵踩压,随后立即被老师送往乌市建工医院实施抢救,于当日22时宣告抢救无效死亡。踩踏事件还造成一名学生膝关节脱位伤,两名学生软组织挫伤。
2010年11月29日12时许,位于新疆阿克苏市杭州大道的阿克苏第五小学发生踩踏事故。根据最新统计,此次踩踏事故中共有123名学生入院检查,目前41名住院学生中有1人因脏器严重受损病危,有6人重伤,另有34人轻伤。
三、重大交通事故
2010年12月27日早上7点半左右,湖南衡南县松江镇东塘村学生家长租用一辆农用车送孩子去附近的因果小学上学,当车行驶到一条小溪附近时发生车祸,车子一头冲进溪流之中。车上9名遇难学生均为小学生,其余10名小学生被当地干群救起后送往附近医院救治,另有1人失踪。目前,1名失踪人员已被发现并死亡,4人因抢救无效死亡,遇难人数上升至14人。
四、食物中毒事件
2010年4月19日上午,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约200名中小学生在引用学校配发的早餐奶后,因出现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治疗。19日上午,汉中市勉县新街子镇王家坪小学部分学生在引用了早餐牛奶后,出现胃部痛痛、呕吐等症状,立即被送往当地医院进行治疗。随后附近几所学校的多名学生也出现类似症状在医院治疗。据统计,在勉县有超过百名学生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就诊,大部分症状较轻,有27人留院观察。
2010年9月6日晚,淮安市盱眙实验中学部分学生在校园内一小吃部吃完晚饭后,很多学生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随后这些学生别紧急送往盱眙各医院进行救治,记者昨天下午从救治中毒症状学生最多的盱眙县人民医院获悉,中毒的28名学生已全部出院返校上课。记者在昨天的采访中获悉,中毒的28名学生全部是在该校园内无证经营的小吃部吃的炒饭、炒面等食物,而且该小吃部6日刚营业,做的第一顿饭就毒倒28名初中生。目前经医院确诊,此次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为亚硝酸盐。但目前亚硝酸盐的来源还是个迷。
五、学生冲突伤寒
2010年12月11日7时20分许,楚雄市紫溪中学几名学生因口角发生冲突,两名学生抢救无效死亡,一人受伤。11日7时20分许,该校高二年级一班学生李国阳与同班同宿舍同学汪磊在男生公寓401室因口角发生冲突,李国阳用刀子捅伤汪磊,另一名同班同宿舍同学徐振宇在劝架过程中也被李国阳捅伤,之后李国阳割腕自杀。宿舍社长见状后立即报告宿管员,宿管员立即赶到401室,组织伤员救治。三名学生被送往州医院救治,汪磊和徐振宇抢救无效死亡,李国阳在医院包扎后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事 故 问 责
2009年12月7日晚9时10分,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民办)下晚自习时教学楼楼梯间发生严重拥挤踩踏事故,8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其中3人重伤。
湘乡市委介绍,湘乡市党委教育局副书记、局长朱华清对校园踩踏事故负有领导责任,湘乡市作出决定,免除其教育局党委副书记职务,按程序免除其教育局局长职务,并在查清事故的基础上,追究其他人员的责任。
2010年7月28日上午,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的南京塑料四厂地块拆除工地发生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共造成22人死亡。
按照有关规定,对18名事故责任人依法依纪进行严肃处理。其中,个体拆除施工队负责人邵殿军,南京塑料四厂地块拆除工程非法承接人之一董来荣,无证挖掘机驾驶人方强峰,栖霞区人大副主任、迈皋桥街道工委书记王江河,栖霞区迈皋桥街道主任朱广源,栖霞区拆迁办拆迁科科长王有道等7名涉嫌犯罪的事故责任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给予栖霞区区长梁建才行政记大过处分,栖霞区委书记臧正金党内警告处分,栖霞区分管城建副区长周华山行政撤职、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副主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吴德双行政记大过处分,栖霞区迈皋桥街道经济科副科长(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盛青行政记大过处分,栖霞区柱建局副局长刘家常行政记大过处分,栖霞区安监局副局长闵建平行政记大过处分,塑料四厂副厂长王侃免去副厂长职务、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塑胶公司生产运行部副部长(主持工作
崔磊党内警告处分,并给予经济处罚,南京烷基苯厂副厂长张树陆行政警告处分。同时,责成南京市政府向省政府作出深刻书面检查。
2010年12月27日7时40分,湖南省衡南县松江镇因果村一辆运送学生的三轮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14名学生死亡,6名学生受伤。
近年来, 国内几所高校学生宿舍起火事件屡次发生, 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也不断给予我们反思。学生宿舍的安防系统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生自我保护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是否需要加强培养等问题, 一再成为学校和社会讨论的重点。而中职类学校的学生, 大部分都还处于青春懵懂时期, 没有太多的成长阅历和生活经验, 为人处世还欠成熟, 对于突发事件能力薄弱, 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为减少在中职类学校学生宿舍安全隐患, 迫切需要一个能够针对火灾事故及时预警、通知学生和校内负责人员、并有效指导学生选择最优逃生方法, 正确有序的逃离火灾现场的智能安防引导系统, 以此来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鉴于此, 拟设计一套智能火灾报警及引导系统, 本系统通过温度探测器和CO气体探测器实时监测宿舍内空气温度和烟雾浓度信息, 来判断是否出现火情;配有预警监控系统, 再次确定报警信号, 并作出最及时的处理, 拉响宿舍火灾警铃;开启电磁阀喷洒自来水, 通过宿舍内广播引导学生正确逃生, 从而达到预防事故恶化的效果。
1 系统硬件设计
本系统硬件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火灾探测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紧急疏散系统三个模块。各硬件模块组成框图如下:
1.1 火灾探测系统
火灾探测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相关传感器, 时时采集宿舍环境温度、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等数据, 并检查学生宿舍内实际灾情。本系统主要使用温度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相结合, 不仅降低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干扰而引起误报的概率, 而且由于气体传感器的探测还大大提高了早期火灾隐患的探知能力。
本系统中选用美国DALLAS半导体公司生产的DS1820型单线智能温度传感器。这是一种新一代适配微处理器的智能温度传感器, 其独特的“单线总线”专有技术, 通过串行通信接口 (I/O) 直接输入被测温度值;其温度测量范围是-55~125°C, 分辨率为0.5°C, 若采用高分辨率模式的话, 可高达0.1°C;该器件内含寄生电源, 即可由单线总线供电, 也可用外部+5V电源供电。
DS1820采用3脚PR-35封装或8脚SOIC封装, 此处选用3脚封装型。I/O为数据输入/输出端 (即单线总线) ;UDD是可供选用的外部电源端, 不用时接地;GND为接地端。本系统采用寄生电源供电方式, 为保证能提供器件足够电流正常采集温度数据, 采用一个MOSFET管和单片机的I/O接口来完成对DS1820总线上拉, 然后通过另一I/O接口进行控制并获取温度值。
而为了弥补温度传感器感测温度时, 响应速度较慢、难以排除热度是空调或其他热传导电气设备发出来的热量等缺点, 增加了CO气体传感器来检测空间内一氧化碳气体浓度, 大大提高了火灾检测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系统中选用MQ-7型气体传感器来实现检测一氧化碳浓度的要求。这种气体传感器采用高低温循环检测方式检测一氧化碳, 低温时传感器的电导率随着空气中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增加而增大;高温时传感器清洁低温时吸附的杂散气体。MQ-7气体传感器对一氧化碳的检测灵敏度高, 使用寿命长, 成本低, 稳定性好, 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MQ-7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 热丝可能烧断, 但难以发现, 为了能够及时发现传感器损坏, 避免报警失效的情况, 在线路设计中还特别设计了气体传感器气敏软件自检电路。当元件热丝烧断时, R3电阻上的电压信号消失为0, VT3集电极输出低电平到单片机, 点亮小灯报警及时通知用户。同时, MQ-7传感器不直接焊入电路, 而是通过七脚电子管座与电路相连, 若出现损坏即可直接从管座中拔出更换, 从而解决了更换困难的问题。
1.2 自动报警系统
自动报警系统这一模块, 主要由单片机控制电路组成, 而有效实现性能要求、保证运行稳定性, 并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 本课题选用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功耗、高性能的CMOS8位单片机AT89C51。
AT89C51单片机拥有4k字节可编程闪存, 支持1000次擦写循环寿命, 数据最长保留时间可达10年, 32个可编程I/O接口, 6个中断源, 2个16位定时/计数器, 可编程串行UART通道, 低功耗闲置和掉电模式等主要特性, 使其在很多嵌入式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设计该模块系统的时钟电路由两个30P的电容和12MHz的晶振构成。复位电路由电阻、电容、二极管和按钮开关构成, 使其具有上电复位和手动复位的功能。同时, 单片机的INT0、INT1接口分别与DS1820型单线智能温度传感器和MQ-7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相连, 实现对环境参数的采集。为了防止环境干扰信号对触发中断的影响, 当响应中断后, 对中断信号多次巡检, 确认是中断信号时, 才去执行中断处理子程序, 否则认为是外界干扰信号不执行报警处理, 这样有效降低了误报几率。
一旦宿舍环境参数出现异常, 立刻转密码程序启动预警程序。端口INT0和火灾预警信号灯相连, 对早期出现的可疑灾情预报至学校保卫部门。为了防止干扰信号对触发中断的影响, 设定中断信号多次检查之后, 确认无误后才执行下一步程序, 否则将预警信号认定为误报情况, 不执行火灾报警处理。
预警信号灯触发后, 由保卫部门核查可疑情况, 如果排除火灾可能, 即可按下复位按钮 (与单片机端口RST相连) , 及时解除报警。端口P2.0与电磁阀控制电路相连, 该电路由继电器驱动, 实现自动智能洒水功能。端口P2.1与语音播放电路相连, 在遇到灾情及时播放逃生引导语言, 安抚学生情绪并帮助学生有效自救。端口P1.0、P1.1分别连接学生宿舍楼的火警蜂鸣器和保卫部门的火警蜂鸣器, 确认火灾第一时间全校戒备, 将事故损失降到最小。
1.3 紧急疏散系统
紧急疏散系统模块主要由几个部分组成:语音电路和键盘电路。语音电路采用美国ISD公司开发的ISD1420语音芯片制作而成。该芯片具有录放一体化、断电语音信息不丢失、高度保真等特点, 内设时钟振荡器、128K字节E2PROM、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等录放系统所需的全部基本功能, 可以完美实现课题要求。根据要求设计语音电路如下图所示, 所有地址线起始地址均设置为“0”, 当按下REC键后, 录音开始, 数据从0地址开始存储, 直到存储器满或者松开按键为止;当按下PLAY键后, 则开始放音, 直到PLAY松开或者存储器用完为止。其中LED2为录音指示灯, C305和R305为增益调整电路。
按键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是一个关键部分, 它主要的作用是向单片机输入数据, 传送命令等, 是一种人机通道电路。在本课题中采用单片机三个I/O接口, 并在常规接法的基础上增加3个二极管来扩充按键数量。通过组合逻辑来直接对端口进行读取, 因此极大简化了程序处理过程和储存器的容量。
该电路工作时, 由AT89C51单片机向三个I/O口写入高电平读取。K10为清屏键, K11为密码确认键, K12为密码修改键, K13为录音键, K14为放音键, K15为紧急呼救键, K0~K9分别代表十个数字键。
2 系统软件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和单片机各引脚的设定, 设计系统程序流程图如下:
系统初始化后, 温度探测器和CO气体探测器延时复位后启动工作, 一旦发生险情, 探测器转密码子程序并解码。若正确解码表示误报, 解除预警信号, 反之表示实报火情, 在中断服务子程序中, 此时位地址7FH置1, 表示有火灾发生。主程序检测到位地址7FH置1后, 调用控制模块程序进行相应处理:启动火警蜂鸣器报警、启动电磁阀继电器洒水、播放语音指导学生尽快疏散离开火灾现场。结束控制模块程序后, 返回主程序, 各参数复位, 系统初始化, 等待再次启动。
3 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
系统制作完成后, 为测试其实际使用中可操作性和可能存在的缺陷, 故在某中职学校女生宿舍6楼进行实际调试。调试过程:在该楼其中一个宿舍安装温度探测器、CO气体探测器各一个, 在误报和实报两种情况进行测试并记录结果如下表:
由上述测试结果可以认定该系统初步达到预期要求, 其能够准确探测宿舍中可能出现的火灾, 及时预警汇报。在实际火灾情况下, 能够迅速拉响报警铃, 打开电磁阀对宿舍、楼道洒水, 并通过语音播放逃生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救, 做到减小火灾事故对学生、学校造成的损害, 也做到了有效预防可能存在的隐患。
4 展望
本系统仍旧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还有些缺陷需要弥补, 离最后的实际使用还有一定距离。在今后的研发中, 要进一步提高系统对于火灾预报的准确性, 减小误报概率;其次, 对于学生逃生引导方面,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逃生语音指导外, 如何最优化选择逃生路线也将纳入今后的研发中。
参考文献
[1]杨维娜, 廖春明.基于普通学生宿舍的智能火灾逃生预警系统设计[J].红河学院学报, 2011, 2.
[2]傅坚尧.智能火灾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1, 11.
关键词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危险性;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205-01
1 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危险性
1)人员流动频繁,自防自救能力差。人员密集场所主要以进行消费娱乐为主。因此,消费人员流动性大,对场所不熟悉,消费者个人素质有高有低,一旦发生火灾,自救能力差。另一方面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变动性大,由于经济利润的大幅度下滑且难以盈利后,人员密集场所经营者会进行转手或更换管理层人员,进而对下层服务人员进行更换,这就造成对消防管理不到位,各项规章制度难以贯彻落实到位,自防能力差。
2)场所位置设置不当,造成建筑使用性质变更,附设在其它建筑内且没有独立的防火分区。酒吧、网吧、饭店等场所经营者一般都是租用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装修和改造,这些建筑原设计不是用作人员密集场所,内部的消防设计不能满足人员密集场所的相关要求,附设在其它建筑内且没有独立的防火分区。如果发生火灾,则无法对火势进行有效的阻拦,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火灾的蔓延和发展。
3)采用大量易燃可燃材料进行装修,增加了场所火灾荷载和发生火灾危险性,火灾发生后蔓延速度快,并极易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物等有毒烟雾,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4)电气设备不符合安全规定。为追求更好的现场效果,公众聚集场所内多使用各种灯光效果照明、大功率照明灯具、音响及空调用电设备,但是为节约成本,业主并没有按规定安装,并缺乏相应的散热、漏电保护等措施,一旦长时间使用,很容易造成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转,这将直接导致火灾的发生。
5)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建立,内部管理混乱,消防意识淡薄,没有进行防火安全知识教育,未取得有效合法的上岗证件,没有对安全疏散预案进行有效的演练,不具备安全防火知识和火场逃生方法,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引导顾客逃生,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6)消防设施不足或损坏,疏散设施不符合要求。由于涉及投资成本以及营运管理费用,人员密集场所业主不肯在消防设施上做大量资金的投入,只有在开业前应付检查不得以才安装消防设施,并且对安装的消防设施质量不能做出保证。在营运期间没有专人保管,不维护、不保养、不检测,以致不能正常投入使用。一些娱乐性场所在营业时,以为防止场所物品丢失、安全出口无人使用等为借口,对安全出口上锁、阻塞,并且上锁之后钥匙无专人保管;缺乏疏散指示标志,设置有疏散指示标志的由于缺少检测和保养造成无法正常工作,这些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因拥挤造成疏散困难,更有可能出现人员踩踏、出口堵塞,以致短时内无法逃离火场而造成人员伤亡。
2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预防对策
针对以上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火灾危险性,进而开展专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强化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预防,遏制群死群伤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严格落实审批制度。人员密集场所在使用或者开业前必须经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检查合格,依据《消防法》、《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经检查合格后,发给《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方可使用或者开业。不能存在将就、差不多、边开业边补办手续等侥幸心理,杜绝“人情”合格、“关系”合格等违法行为。
2)建立消防安全制度,健全消防安全组织,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一名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需要出具合法的书面材料证明),向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经营单位内部应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消防安全制度必须公开,并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负责人管理制度以保证其履行相关职责。
3)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员工必须经专业消防安全培训,熟知消防安全知识,能够正确有效的报警,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器材,能够有效组织人员疏散。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消防安全培训。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作业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
上岗。
4)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实行严格管理,由专人专门负责,定期维护、检测。不得擅自拉接临时电线,不得超负荷用电,并做好散热、漏电保护措施,对老化、不达标的电线、电器及时更换;严禁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营业期间禁止动火施工;在营业时必须确保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无阻,严禁将安全出口上锁、阻塞。
5)突出专项治理与坚持长效管理。一方面针对不同时期开展不同的专项治理,尤其是重大节日期间更要加大专项治理力度,责任到人,层层落实,消除侥幸心理,将专项治理成果与年终考评挂钩。另一方面,要加强长效管理措施。将人员密集场所按市级、县(市)区级、乡镇街道级全部纳入重点单位管理范畴,分别落实,分级管理,做到监管权限明确,责任落实。
6)建立有效的社会化管理机制,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多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分口把关,实行消防安全一票否决。同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对人员密集场所的日常监督管理。
7)配齐消防器材设施,保证有效好用。按照相关规定标准配齐建筑灭火器材、室内消火栓、火灾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设施。落实专人维护,定期检测,建立消防器材设施档案。
8)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员密集场所从业人员的自防自救和应急处置能力。对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全员培训,实行人员密集场所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在对违法违章行为予以处罚的同时,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教育,使场所的全体员工熟知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 二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宣传专栏,开展报道,播发公益广告,大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防灭火常识和火场逃生知识,加大新闻曝光力度,警示市民,震慑违法违章行为。
9)督导经营单位内部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狠抓整改,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要强化经营单位消防安全检查,单位内部定期进行防火检查,每日要开展防火巡查,营业期间要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防火巡查,主要巡查用火、用电、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等内容;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在位、完整好用;重点部位的人员是否在岗在位等,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督促改正。同时要发挥社区、基层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其消防工作职责,加强监管、落实责任。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大抽样性监督检查的力度,增加检查频次,特别要重视夜间的检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下发相应法律文书,依法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各行政主管部门要适时联合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联合执法,坚决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努力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要做好人员密集场所防火工作,进一步改善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环境,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应当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责任,加强审批管理,加大监督检查管理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存在,保证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同时,人员密集场所的防火责任人及其员工应当重视防火安全,不断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再次,积极联系各级政府,争取到更多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社会面对消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排除消防工作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争取在公安消防机构和人员密集场所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做好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杜绝各种重大、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4]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学校是人员密集型的场所,是学生的聚集地点,因而是防火工作的重点,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事故,危害十分严重。当我们在美丽的校园中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焰时,只要冷静机智运用火场自救与逃生知识,就有极大可能拯救自己。因此,掌握多一些火场自救的要诀,困境中也许就能获得第二次生命。
学校火灾逃生原则、自救方法及逃生路径选择 学校火灾逃生自救方法
为避免在发生重大火灾等突发事故时出现严重伤亡,广大师生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火灾逃生救灾知识。
1、如果身上的衣物,由于静电的作用或吸烟不慎而着起火来时,应迅速将衣服脱下或撕下,或就地滚翻将火压灭,但注意不要滚动太快。一定不要身穿着火衣服跑动。如果有水可迅速用水浇灭,但人体被火烧伤时,一定不能用水浇,以防感染。
2、如果寝室、教室、实验室、会堂、宾馆、饭店、食堂、浴池、超市等着火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逃生:
(1)毛巾、手帕捂鼻护嘴法。因火场烟气具有温度高、毒性大、氧气少、一氧化碳多的特点,人吸入后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烫伤或神经中枢中毒,因此在疏散过程中,应采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但毛巾与手帕不要超过六层厚)。注意:不要顺风疏散,应迅速逃到上风处躲避烟火的侵害。由于着火时,烟气太多聚集在上部空间,有向上蔓延快、横向蔓延慢的特点,因此在逃生时,不要直立行走,应弯腰或匍匐前进,但石油液化气或城市煤气火灾时,不应采用匍匐前进方式。
(2)遮盖护身法。将浸湿的棉大衣、棉被、门帘子、毛毯、麻袋等遮盖在身上,确定逃生路线后,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冲出火场,到达安全地点,但要注意,捂鼻护口,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3)封隔法。如果走廊或对门、隔壁的火势比较大,无法疏散,可退入一个房间内,将门缝用毛巾、毛毯、棉被、褥子或其它织物封死,防止受热,并不断往上浇水进行冷却。防止外部火焰及烟气侵入,从而达到抑制火势蔓延速度、延长时间的目的。
(4)卫生间避难法。发生火灾时,实在无路可逃时,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因为卫生间湿度大,温度低,可用水泼在门上、地上进行降温,水也可从门缝处向门外喷射,达到降温或控制火势蔓延的目的。
(5)多层楼着火逃生法。如果多层楼着火,因楼梯的烟气火势特别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阳台、水溜子、雨蓬逃生,也可采用绳索、消防水带,也可用床单撕成条连结代替。一端紧拴在牢固采暖系统的管道或散热气片的钩子上(暖气片的钩子)及门窗或其它重物上,再顺着绳索滑下。
(6)被迫跳楼逃生法。如无条件采取上述自救办法,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烟火威胁严重,被迫跳楼时,低层楼可采用此方法逃生,但首先要向地面上抛下一些厚棉被、沙发垫子,以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保证双脚首先落地。
3、火场求救方法。当发生火灾时,可在窗口、阳台、阴台、房顶、屋顶或避难层处,向外大声呼叫、敲打金属物件、投掷细软物品、夜间可打手电筒、打火机发出声响、光亮等求救信号,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为逃生争得时间。
学校火灾逃生原则及路径选择
1、火场逃生的原则
学校火场逃生的原则是:安全撤离,救助结合。
安全撤离是指火场中的人员抓住有利时机,就近、就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形、工具,迅速撤离危险区域。
救助结合,一是自救与互救相结合。在火灾现场,我们不仅要尽快撤离现场,还要积极帮助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等人员疏散,切忌乱作一团,否则会堵塞通道,酿成大祸;二是逃生与抢险相结合。火险火情火灾千变万化,如不及时消除险情,就可能造成更多人员伤亡。因此在条件许可时要千方百计地消除险情,延缓火灾发生的时间,减轻灾害发生的规模;三是救人与救物相结合。在所有情况下,救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决不要因为抢救个人贵重物品而贻误逃生良机。
2、逃生路径的选择
首先,有必要了解人们在火场中逃生时容易选择的路径,大致有以下倾向:(1)归宿性:即朝着自己最熟悉的地方逃生;(2)日常习惯性:即从日常最常用的楼梯或出口逃生;(3)敞开性:即向开阔或空间较大的方向逃生;(4)就近性:即向最先进入视线或最近的方向逃生;(5)本能回避危险性:即本能地远离火和烟的方向;(6)盲从性:即追随大多数人逃生的方向;
(7)自认安全方向性:即朝着自己认为安全的路径逃生,如低层跳楼等;(8)理智分析型:即能够冷静分析险情、危险性,进退有度,上下有据,安全撤离。
以上各种逃生倾向,最可取的当然是理智分析。但如何能够做到临灾不惧,处惊不乱,除了高素质的心理承受能力外,还需做到对下列3至5项熟悉掌握。
3、熟悉环境
无论对于熟悉或陌生的环境,我们都应养成对其结构了如指掌的习惯。例如对久居家庭、工作单位、所住的宾馆饭店、所去的商场、剧院,特别是大型公共场所等,必须弄清其出口所在位置,同时对门窗、天窗、阳台等,要弄清其位置。其次要留心看一看太平门、避难间、安全出口的位置,报警器、灭火器的位置,有可能充作逃生器材的物品,如床单、毛巾、浴巾、被罩、窗帘布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一旦发生火灾就可能顺利逃出火灾现场,抱住性命。
4、立即采取防烟措施
当感到烟、火刺激时,无论附近有无烟雾,均要采取防烟措施。常用的防烟措施是用干、湿毛巾捂住口鼻,若用干毛巾则折叠层数越多,除烟效果越好。用湿毛巾除烟效果更佳,毛巾越湿效果越好。但若毛巾过湿,易造成呼吸困难。当毛巾含水量为本身重量的1.5—2.5倍时,由于毛巾的编织线因湿变细,空隙增大,除烟效果反而差于干毛巾。
使用毛巾捂口鼻时,一定要使过滤烟的面积尽量增大,确实将口鼻捂严实,在穿过烟雾区时,即使感到呼吸阻力增大,也不能拿开毛巾,因为一旦拿开就可能导致中毒。疏散确定逃离火场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克服慌乱心理,自我暗示,消除紧张心理。随后可先用毛巾捂住口鼻,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逃生路线,如经常使用的门、窗、走廊、楼梯、太平门、出口等。在打开门、窗之前,必须首先摸摸门、窗是否发热,如果已经发热,就不能打开,立即改弦更张,选择其它路径;如果不热,也只能小心地打开少许并迅速通过,然后快速关闭。当实在无法辨别方向,应该先向远离烟火的方向疏散,尽量不向楼上撤离。在疏散时,要树立时间就是生命、逃生第一的思想。逃生要迅速,动作越快越好,切不要由于寻找、搬运某种物品而延误时间。
逃生时不要向狭窄的角落退避,如床下、墙角、桌子底下、大衣柜里等;在通过浓烟区时,要尽可能以最低姿势或匍匐姿势快速前进,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要注意随手关闭通道上的门窗,以阻止和延缓烟雾向逃离的通道跟踪流窜;如果身上衣服着火,应迅速将衣服脱下,就地翻滚,将火压灭,应注意不要翻滚过快,更不要身穿着火服装跑动;如附近有水池,可迅速跳入水中。
火场中不要轻易乘坐普通电梯。因为第一,火灾中常常会断电而造成电梯“卡壳”,给救援工作增加难度;第二,电梯口直通大楼各层,烟气流入电梯通道极易形成“烟囱效应”,人在电梯内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
学校火灾如何拨打火警电话及参加灭火注意事项 学校发生火灾,拨打“119”火警电话要做到:(1)打电话时要情绪镇定。
(2)听到话筒里说“我是火警报警中心”时,再报告火灾情况。要说清发生火灾的单位名称、详细地点、燃烧的物质、火势大小、报警电话、报警人姓名。(3)要注意报警中心的提问,不要自己说完就挂掉电话,要在对方说消防车马上就到后再挂断,并且派人在校门外路口等候,引导消防车迅速准确到达火场,同时要将火灾情况报告派出所和学校保卫部门。
参加灭火的注意事项:
火场是人员多、情况复杂的场所。要迅速有效地扑救火灾,必须统一指挥,才能保证灭火战斗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避免影响扑救效力,更好地完成灭火工作。
1、一切行动听指挥;
2、注意自身安全,避免伤亡;
3、用水扑救带电火灾时,必须先将电源断开,严禁带电扑救;
4、使用水龙带时防止扭转和折弯;
5、灭液体(汽油、酒精等)火灾时,不能直接喷射液面,要由近向远,在液面上10厘米左右扫射,覆盖燃烧面、切割火焰;
5、注意保护现场,以利于火因调查。
学校发生火灾别惊慌,正确分步实施降“火魔”
学校一旦发生火灾,一般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1、打“119”电话报警,同时上报学校办公室。
2、按照消防演练逃生的线路迅速疏散。
(1)人员疏散:救人是第一原则,学校消防责任人和舍务教师应在第一时间,有秩序地组织学生疏散转移。①火灾时,由于有烟气,能见度差,现场指挥人员应保持镇静,稳定好人员情绪,维护好现场秩序,组织有序疏散,防止惊慌造成挤伤、踩踏事故。②利用现场有利条件,快速疏散。下层着火时,楼梯未坍塌的采用低姿势迅速而下,不要忘记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毯子、湿被子披围在身上从烟火中冲过去。③高层着火时,疏散时较为困难,因此更应沉着冷静,不可莽撞,应按照安全出口的指示标志,尽快从安全通道和室外消防楼梯安全撤出,切忌用电梯或跳楼。火势确实较大无法逃生,可躲避到阳台、平台或关闭房门用湿浴巾、是湿毛毯、湿棉被堵塞门缝防止烟火进入,并用水浇湿房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④火灾时,一旦人体身上着火,应尽快把衣服脱下或撕碎扔掉,切记不能帯火奔跑,那样会使火越烧越旺,还会把火种带到其他场所。如旁边有水,立即用水浇洒全身,或用湿毯子等包裹身体灭火,着火人也可就地倒下打滚,把身上的火焰压灭。
(2)物资疏散:火场上的物资疏散,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防止火势蔓延和扩大。①首先疏散的物资是那些可能扩大火灾和有爆炸危险的物资。例如起火点附近的油桶、液化气罐、化学试验室易爆和有毒物品,以及堵塞通道是灭火行动受阻的物资。②疏散性质重要、价值昂贵的物资。例如机密文件、档案资料、高级仪器、珍贵文物以及价值高昂的物资。
3、如有伤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如学生受伤,要及时通知家长。
4、灭火扑救。
初起的火焰最易扑灭。在消防人员未到前,根据不同的火情,可采取隔离法、冷却法、窒息法、抑制法灭火。火灾现场指挥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调集治安人员、义务消防人员,集中校内和临近的所有灭火器,不能零敲碎打,要集中使用对准火点一齐喷射,尽量抓住战机把火扑灭,至少尽量控制住火势的发展,坚持到消防队员到达彻底扑灭火灾。
5、维持现场秩序,配合消防部门调查事故原因。划出警戒范围,严禁其它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着火现场,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伤亡,这样才能为火灾消灭后的起火原因调查提供现场的原始证据。
充分发挥校内各社群团(共青团、学生会、各个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做好受伤人员的护送、转移工作,医务室要积极做好伤员的初步医疗处理,同时报请领导,组织人员和车辆急送重伤员去医院就医。
如果在火灾调查人员未到之前火灾已经扑灭,学校应当把了解的情况向他们介绍,并将火灾现场保护工作移交给火灾调查组,并配合调查组提供当事人或见证人,以便对事故作出客观、准确的认定。
学校常用消防设施及正确的使用方法
确保消防设施、设备和灭火器材长期处于良好状态。学校各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设备和灭火器材,均是为了保证消防安全的。一旦发生火情,这些设备将起到报警,引导疏散,阻止火势蔓延和扑救火灾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这些设施、设备和灭火器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并保护这些设施、设备和灭火器材长期处于良好状态。
目前学校在各建筑物内设置的消防设施、设备和灭火器材有以下几种:(1)防火报警设备。用于监测火灾。防火报警的手报按钮和烟感探头,一般安装在人员集中场所或重点部位,一旦出现火情,它将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2)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它是引导人们疏散的。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一般安装在疏散通道内或安全出口处,一旦发生火灾,供电中断,人们利用应急照明灯提供的照明,按照疏散指示标志指示的方向,疏散到安全地点。(3)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它是用来紧急疏散的。安全出口设在人员集中的场所,正常情况下它是关闭的,但遇紧急情况它必须能及时打开。疏散通道必须随时保证畅通,一旦发生火灾,人员能及时地通过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疏散到安全地点。
(4)防火门。它是用来阻止火势蔓延的。防火门一般安装在交大建筑物的楼道里,它将建筑物分隔成若干个防火区域,并安装有闭门器,保证防火门常处关闭状态。一旦发生火灾,它将隔断浓烟和有毒气体并阻止火势蔓延。
(5)消火栓。它是用来扑救火灾的。消火栓分为室外消火栓和室内消火栓。室外消火栓设在建筑物周围,室内消火栓设在建筑物内。消火栓是扑灭火灾的主要水源,一旦发生火灾,可在消火栓上接入水带取水灭火。
(6)灭火器。它是用来扑救初期火灾的。学校的各个部位均配备了足够数量的灭火器,一旦发生火情,可用附近的灭火器进行扑救。
上述的消防设施、设备和灭火器材在保证通畅、良好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出现火情后,人员及时顺利地疏散和有效的扑救,将人员伤亡和火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消火栓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1、消火栓的性能。消火栓是与自来水管网直接联通的,随时打开都会有3公斤左右压力的清水喷出。它适合扑救木材、纸质、棉絮类火灾。
2、消火栓的使用方法。室内消火栓一般都设置在建筑物公共部位的墙壁上,有明显的标志,内有水龙带和水枪。当发生火灾时,找到离火场距离最近的消火栓,打开消火栓箱门,取出水带,将水带的一端接在消火栓出水口上,另一端接好水枪,拉到起火点附近后方可打开消火栓阀门。注意:在确认火灾现场供电已断开的情况下,才能用水进行扑救。
灭火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1、灭火器的性能。灭火器是用来扑救初期火灾的。目前一般学校配备的主要是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适合扑救大多数固体和液体火灾。
2、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将灭火器提到起火地点附近,站在火场的上风头:(1)拔下保险销(2)一手握紧喷管(3)另一手捏紧压把
(4)喷嘴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扫射(5)喷射的有效距离应保持在1.5米左右
学校火灾危险源及防火措施 学校的火灾危险源
1、普通教室课堂上进行实验和演示所需的用火、用电或化学危险品,存在火灾安全隐患。
2、视听教室的演播室内所用的吸音材料不少是可燃材料,并安装了碘钨灯和聚光灯照明设备;维修间用火用电多,同时还经常使用易燃液体;多媒体放像室投影器的灯箱、电影放映机的灯箱温度都较高,如发生卡片不能及时排除故障,有可能使胶片着火,在修接胶片时所用的丙酮,遇明火也极易起火。
3、实验室内贮有一定量的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如使用和保管不当,极易引发火灾。另外,在实验进程中使用明火进行加热蒸馏、回流等实验操作,以及使用电热仪器时用电量过大等都可能出现火灾危险。
4、学生集体宿舍生活用火、用电不慎极易引发火灾。
学校防火措施
1、建筑防火要求
①作为教室的建筑,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或《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②教学楼距离甲、乙类的厂房、仓库以及具有火灾爆炸危险较大的独立实验室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米。
③容纳人数超过50人的教室,其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疏散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不得设置门槛。
④电化教室的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二级,室内的装饰材料及吸音材料均应采用非燃或难燃材料。
⑤化学实验室应为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实验室的建筑面积在30平米以上的应有两个安全出口。
⑥音像仓库应为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磁带应存放于金属柜中。⑦学校内部的食堂、液化气储存间、杂品库房、烧水间应与学生活动场所、生活区、教学区分开设置;如毗邻建造时,应用耐火等级不低于1小时的非燃烧材料与其隔开。
2、安全疏散的要求
① 学校的安全疏散出口不得少于两个。
② 学校用于疏散的楼梯间内,不应附设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非封闭的电梯井、可燃气体管道等。③ 室外疏散楼梯和每层出口平台,均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并应保证通道的畅通。
④疏散用门不应采用吊门或侧拉门,严禁使用旋转门。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3、电气设备的防火要求
①电化教室内的照明灯具与可燃物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聚光灯、碘钨灯前面使用的彩光纸必须是难燃型的,并在灯具下面加设金属网或石英玻璃、纤维玻璃等进行保护。
②校内的电线要有套管,电源线在吊顶内通过时,应穿金属管敷设。③实验室内有变压器、电感线圈的,设备必须设置在非燃的基座上,为实验室临时拉用的电气线路应符合安全要求,电加热器、电烤箱等设备应做到人走电断,电冰箱内禁止存放相互抵触的物品和低闪点的易燃液体。
④ 教室内的电源开关、电闸、插座等距离地面不应小于1.3米,灯头距地面一般不应小于2米。
⑤ 学生宿舍内禁止使用电炉、电熨斗等电气设备,不准随便乱拉电线。
4、消防设施
应按国家规范配置消防器材,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换、保养。规模较大的学校应安装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5、消防知识教育、普及
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消防知识的普及教育,适当组织消防演习,举行消防夏令营,以增强学生的消防意识。
6、消防安全管理要求 ① 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学校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及其职责。
②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组织。建立校内义务消防队、志愿消防队或保安联防队,明确职责,通过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防、灭火能力。
③ 完善学校消防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如消防安全例会制度,消防安全定期检查制度,消防教育培训制度,用电防火安全制度,用火、动火安全制度,重点部位消防管理制度,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易燃易爆物品保管、使用制度,消防设施管理制度等。
④ 建立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档案。消防档案应当包括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和消防安全管理情况。消防档案应当详实,全面反映场所消防工作的基本情况,并附有必要的图表,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学校应当对消防档案统一保管、备查。
⑤ 按时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对学校的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整改火灾隐患。
⑥ 加强夜间防火巡查。学校应明令禁止学生集体宿舍使用明火,严禁学生在宿舍中私拉乱接电线,违规使用电器。同时应加强夜间对学生宿舍的防火巡查。
学校防火巡查制及防火工作要点
学校防火巡查制度
为确保学校消防安全,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报警、早处理,把火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特制订防火巡查制度如下:
1、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验人员在实验完毕和下班后必须仔细进行安全检查,关闭水电气;每天放学后要有专人检查本部位水电气等。
2、学校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仔细检查各部位,尤其是防火重点部位,发现事故苗头及时处理并向带班领导汇报。
3、保卫(或总务)部门指定专门的人员,经常巡查学校的辖区,经常检查消防器材和设施,使之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4、学校每季度由主要领导带队,校内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对全校消防重点部位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每月由分管领导组织对各部门的消防安全检查。对检查出来的火险隐患应及时整改,不能及时整改的应落实好防范措施。
5、重大节日、寒暑假前,由各部门负责人做好本部门范围内的消防安全检查,保卫部门对学校公共区域的消防安全进行检查。
6、重大活动开始前,必须对活动场所进行一次防火安全检查。对用电负荷等进行核实,检查应急照明灯是否完好,通道是否畅通,消防器材是否齐备。必须指定专人打开疏散门,防止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
7、学校设立专职防火员,经常巡查全校公共部位、消防重点部位、重点实验室等,发现火险隐患及时处理和向部门领导汇报。对于重大火险隐患应下发火险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责任部门限期整改。
8、专职防火员经常检查和维护全校公共部位的消防器材和设施,使之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学校防火工作要点
学校是人员密集型的场所,是学生的聚集地点,因而是防火工作的重点,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一旦发生火灾,极其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危害十分严重。火灾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预防的,学校防火工作有其特殊性,其防火工作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和进入教学区、生活区的人员应自觉遵守防火安全管理规定。
2、不在教学和生活区随意焚烧树叶、垃圾等可燃易燃物品。
3、严格按照规定使用、管理、销毁易燃易爆的实验用化学危险品。
4、因工作需要用火时,须遵守用火审批、管理制度,不得随意动火,并要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
5、在宿舍生活区内,不得乱拉临时电线,不得乱设临时插座,不得使用电炉、电热水器等电热器具,不得卧床吸烟,不在熄灯后使用蜡烛、打火机照明,宿舍内不得存放、使用酒精、汽油等易燃易爆危险品,不得在疏散通道内堆放物品和烧水做饭,自觉维护走道内的消防设施。
6、加大防火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安全防火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师生们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教职员工和学生应学习掌握基本的火场逃生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各种消防器材,学会正确拨打火警电话,正确报知火警情况。
学校火灾逃生中的五种错误行为
1、原路脱险。
这是人们最常见的火灾逃生行为模式。因为大多数建筑物内部的平面布置、道路出口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一旦发生火灾时,人们总是习惯沿着进来的出入口和楼道进行逃生,当发现此路被封死时,才被迫去寻找其它出入口。殊不知,此时已失去最佳逃生时间。
2、向光朝亮。这是在紧急危险情况下,由于人的本能、生理、心理所决定,人们总是向着有光亮的方向逃生。而这时的火场中,90%的可能是电源已被切断或已造成短路、跳闸等,光和亮之地正是火魔肆无忌惮地逞威之处。
3、盲目追随。
当人的生命突然面临危险状态时,当听到或看到有什么人在前面跑动时,第一反应就是盲目紧紧地追随其后。克服盲目追随的方法是平时要多了解与掌握一定的消防自救与逃生知识,避免事到临头没有主见而随波逐流。
4、自高向下。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火焰向上飘”。当高楼大厦发生火灾,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火是从下面往上着的,越高越危险,越下越安全。殊不知,这时的下层可能是一片火海,盲目地朝楼下逃生,岂不是自投火海吗?
5、冒险跳楼。
人们在发现火灾时,大多数的分析与判断还是比较理智的。但是当发现判断失误,逃生之路又被大火封死,所选择的路线逃生失败,且火势愈来愈大,烟雾愈来愈浓时,人们就很容易失去理智,采取过激行为。此时人们不要盲目跳楼、跳窗,而应另谋生路,以避免未入火海而却失去生命。
做到“七不 一断”杜绝学校火患
学校的每位师生员工首先必须自觉遵守各项消防法律、法规和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增强防火安全意识,做到“七不”“一断”:
(1)不私自接拉临时电线。接拉临时电线极易导致供电线路超负荷,引发火灾;(2)不在宿舍等公共场所使用电炉、电热器等电热设备。这些电热设备用电功率比较大易导致供电线路超负荷,引发火灾;
(3)不在宿舍等公共场所使用煤气炉、酒精炉等灶具。因为宿舍的地方较小,可燃物品较多,稍有疏忽将酿成火灾;
(4)不在宿舍点蜡烛看书。宿舍熄灯时间已经较晚,如再点蜡烛看书疲乏睡着,蜡烛易引燃蚊帐等可燃物,酿成火灾;
(5)不卧床吸烟、乱扔烟头、火柴梗。人躺在床上很容易入睡,未熄的烟头或火柴梗掉在被褥等可燃物上,容易造成火灾;
(6)不乱焚烧杂物。焚烧杂物中遗留火种或失去控制时,容易造成火灾;(7)不将台灯靠近可燃物。台灯点燃时间过长,灯头发热靠近可燃物,易发生火灾;
(8)注意做到人走断电。人离开房间要关掉电器开关,拔下电源插头,确保电器彻底切断电源。
学校师生员工的防火安全意识提高了,法制观念增强了,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到“七不”“一断”才能消除火灾隐患,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导致学校火灾发生的9个主要原因
1、违章乱拉临时线路,并靠近易燃物或可燃物,绝缘性能低短路造成火灾;
2、违章使用电热器具,如:电炉、电热器、热得快。造成电路超负荷引起火灾;
3、焚烧信件等杂物,失去控制或遗留火种,引燃周围可燃物酿成火灾;
4、在床上燃点蜡烛,不慎引燃周围可燃物造成火灾;
5、卧床吸烟或将烟头、未熄灭火柴梗乱扔,引燃周围可燃物酿成火灾;
6、违章使用各种灶具,引燃周围可燃物酿成火灾;
7、实验课实验中违反实验操作规程,导致电气设备或线路超负荷,造成火灾;
8、电气设施设备老化,超负荷用电造成火灾;
1、各部门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应当及时予以消除。
2、在防火安全检查中,应对所发现的火灾隐患进行逐项登记,并将隐患情况书面下发各部门限期整改,同时要做好隐患整改情况记录。
3、在火灾隐患未消除前,各部门应当落实防范措施,确保隐患整改期间的消防安全,对确无能力解决的重大火灾隐患应当提出解决方案,及时向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并由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报告。
一、冷静判断起火原因,采取恰当的灭火措施。
1、电气火灾应及时判明发生火灾电器所属的系统和电力线路走向,切断着火电器和火场电源,优先使用干粉式灭火器或气体灭火器,不得使用泡沫灭火器,现场有精密仪器时,谨慎使用干粉灭火器。
2、燃气火灾应立即切断气源和火场电源,情况允许时立即移除可移动气源。
二、必要时投入消防应急照明电源,及时调整运行方式,保障非火灾区域的正常供电。
三、在火灾部位两侧设置阻火带,延缓和阻止火势发展。
四、进入火场应救援人员必须佩戴正压式呼吸器或防毒面具,防止中毒,窒息,并且避免碰触导电部位;
五、进入火灾现场的应急救援人员必须两人一组,进入时间不得过长,并充分预留出撤回时间所需要的呼吸器的供气量;
六、因火势较大,消防器材不足等原因,导致火势无法完全控制时,应及时将救护人员撤离,关闭防火门,以使火焰窒息;
七、灭火施救人员在灭火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防止烧伤及燃烧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引起的人员中毒,窒息,并严防触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 对原油的需求逐年增大, 大型化工装置不断投入建设, 油罐体积越来越大, 火灾发生的频次增加, 发生火灾爆炸后, 损失大、扑救难、污染重[1]。目前国内外针对油库火灾做了一些分析和研究, 主要有:不同油罐火灾模式及不同因素对油罐破坏的影响;油罐类型与材质对其安全性的影响;燃烧后火焰的状态、燃烧与爆炸的关系;引发油库火灾爆炸的火源;目前石油库设计防火规范存在的问题[2]等。本文对油库火灾的起火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 对减少油库灾害事故、挽回国家损失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 23起油库火灾原因分析
本文选取了自2001年到2011年间的23起经过火灾调查后公开披露火灾原因的油库火灾案例做分析样本, 样本占2001—2011年作者收集的公开报道的25起油库火灾总数的92% (目前尚无权威出版物公布历年油库火灾) 。这23个油库按照《石油库设计规范》中容量的划分法, 涵盖全部五个等级, 按照经济损失划分, 囊括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共四种火灾类型, 火灾发生地分布在我国6个行政区域内, 火灾发生时间分布在四个不同季节, 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见表1。
1.1 引发油库火灾的火源类型分析
分析23起油库火灾案例后, 发现引发油库火灾的7种火源[3]中, 静电共9起, 占总数的39.13%。静电所占比例较大的原因和油品本身的性质有关。石油及其产品本身是绝缘体, 油品在管道、储罐中流速过快、油品与罐壁碰撞、罐内机械摩擦等都会产生大量静电。轻质油品的闪点低于60℃, 属甲乙类液体。静电积聚的能量能够瞬间引燃低闪点液体蒸气。明火6起, 占总数的26.08%。其中2起是罐外或库外的明火引燃油蒸气, 4起是油罐检修动火时火花引燃油蒸气。硫化物在罐内自燃引发火灾事故有1起, 自燃发生在较为寒冷的辽宁的3月份, 这样的案例在油罐火灾中较少见到,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雷击引燃油品事故1起, 占较少比例, 这和我国目前改进罐体材质, 加强防雷措施有关。气温过高引发事故1起, 发生在我国南方一小型油库, 当时正值7月份最高温度时节, 油库的规模较小, 防护措施不到位, 导致火灾发生, 见表2。
1.2 油罐起火时的工作状态分析
23起油罐发生火灾时的所处的状态有以下几种:静止不流动;输油或卸油;检修;正常运转状态如发动机在内动作、添加剂等在内发生反应等;油罐车在运输途中;状态不明。具体数目和比例见表3。
由表3可知, 发生事故最多的是在输、卸油操作中, 共8起占总数的34.78%, 这和表2着火源中静电和摩擦占较大比例可以相互应证:油品流动时易产生静电;铁路槽车、汽车油罐车[4]、飞机等在加油时, 油料冲击容器壁、飞溅的油滴与空气摩擦都会形成很高的静电电位;输、卸油时, 开关阀门、电机动作等操作程序使机械部件之间发生摩擦, 导致静电能量聚积。输、卸油过程中员工疏忽大意使油品外溢, 遇点火源着火。检修过程中发生火灾4起, 占17.39%, 这是化工企业常见的事故。因为焊割时的温度可达2600℃以上, 因此只要油品置换不彻底或吹扫不干净就有可能发生火灾。正常运转时发生6起火灾事故, 占总数的26.09%。虽然火源各不相同, 但都和油品的易燃易爆易挥发的性质紧密相关。这6起事故中, 油品都是在实施正常操作工艺的情况下发生的火灾, 有的是罐底零件长期摩擦破损造成油品外泄起火;有的是油罐壁附着能自燃的硫化铁;有的正在进行置换反应。3起静置油罐起火, 因遭遇外来火种、撞击或因天气高温而起火。脱轨1起, 这是十分意外的小概率事件, 脱轨产生的巨大震动引发了能量转换导致罐中油品着火。
1.3 油库起火原因分析
在工业生产领域, 能量和危害物质失控导致事故的发生, 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5]: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安全基础管理缺陷。这23起事故中, 从物的不安全状态来看, 石油产品的理化性质决定了油品时时处于不安全状态。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基础管理缺陷角度来分析, 由表4可知, 因此项原因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共17起, 占总数的73.91%。其中8起是在输、卸油时发生的, 4起在检修时发生的, 这些固然和油品特性有关, 但违章操作或管理不善、相抵触作业等是火灾、爆炸发生的直接诱因。在对这17起火灾事故原因调查时发现, 这些发生事故的单位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 单位未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及岗位责任制。
(2) 管理松懈, 规章制度不落实。这17起事故中有的是正在油罐上盗油时发生了燃爆事故;有的是在库区内自行调制柴油出售;有的是油库检修没有认真按照程序进行, 在罐内油气或油污未完全清理干净的情况下就进行焊割作业。
(3) 单位擅自改扩建。有些油库未经公安消防机构许可, 擅自改、扩建。各油罐的间距、各个功能区之间的防火间距及油品管道的设置均不符合要求。
(4) 安全措施不到位。一些油库特别是小型私人油库, 没有按照要求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防高温设施, 还存在私自改造设备等问题。
23起火灾爆炸事故中, 因工艺或技术方面的因素共有3起, 占总数的13.04%。这与油品易产生静电积聚的特性有关, 也是油品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的一个持续性的世界难题, 有待工艺技术、设备材料的革新与进步。
2 油库消防安全措施
2.1 正确选择库址, 合理布置库区
石油库的选址应当慎重考虑城镇规划、环境保护、消防安全、交通条件、油品的流向、地质地形条件等因素。为了减少石油库与周围居住区、工矿企业和交通线之间在发生火灾事故时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降低火灾损害程度, 石油库区与周围建筑群之间应有适当的安全距离。建在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地区的油库, 必须依据国家抗震设计规范采取抗震措施;在地震基本烈度达9度以上的地区不得建造一、二级石油库。
铁路装卸区是油库重点要害部位, 其铁路收发栈桥应为不燃烧体结构, 并应尽可能地设在油库的边缘地区, 避免与油库的道路交叉, 同时布置在辅助区的上风方向, 与其他建筑物保持一定距离;汽车收发作业区属油库中火灾爆炸事故多发场所, 故不宜设在纵深部位, 而应设在油库出入口附近, 以便与公路干线接近, 有利于减少装油车辆的停留时间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应尽量将码头装卸区设在各类码头和依江 (河) 建筑物的下游, 防止漏油入水, 一旦起火造成下游的大面积燃烧, 影响下游码头和船只。
2.2 严格落实安全规章制度[6]
2.2.1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及岗位责任制
各岗位人员应严格落实各项安全制度, 切实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
2.2.2 减少静电集聚
输、卸油作业时, 应将加油管伸至距罐底部10-20mm, 尽量不用明流灌装, 出口严禁附带过滤设备。输、卸油时应注意控制流速, 特别是开始的几分钟和达到容积的四分之三量时的流速一定要稳、慢。油库工作人员在实施油料作业期间要着防静电服、穿防静电鞋。
良好的接地设施, 是防止静电积聚的有效手段。接地电阻应在每年的春秋两季测量一次。单独做排放静电的接地电阻应低于100Ω, 与防雷同做的接地电阻不超过10Ω。油罐车在灌装油料时必须接地。
2.2.3 严格落实罐区动火审批制度
罐区动火应严格遵守一级动火审批制度, 从组织措施的源头抓起。动火前应用热碱水将装置彻底清洗干净, 用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吹扫置换, 经测试可燃气体浓度达到要求后方可动火。
2.3 做好区域划分, 确保防火间距
石油库库址选择应符合城镇规划、环境保护和防火安全要求。石油库内的油品装卸区、辅助生产区、行政管理区宜分区布置。油罐应集中布置。严禁擅自改、扩建, 确保各区域间、库区与明火散发地间的防火间距[7]。
储油罐区应根据油气扩散、火焰辐射、油品性质、油罐类型、扑救条件、消防力量等因素来成组布置储油罐, 一般在同一组内布置火灾危险相同或相近的油罐。山洞罐区的罐顶应设类似呼吸阀的透气管以便将油气引出洞外, 引出洞口的透气管应布置在下风方向。水封油库可在洞罐油面充惰性气体、设置洞罐水封墙和竖井盖板。
2.4 设置防火堤[8]
防火堤可以防止油罐爆炸时油品四处流淌所引起的火灾蔓延。防火堤应用不燃材料建造, 且不能在防火堤上开设空洞[9]。堤高1.0-1.6m, 土质防火堤顶宽不小于0.5m。立式油罐的外壁与防火堤内侧基脚线的间距不小于罐壁高的一半, 卧式的不应小于3m。
3 结论
通过分析23起油库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可以看出, 油库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损失大, 影响大, 探索分析油库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 对减少、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 易产生静电是油品的固有特性, 静电是引发火灾爆炸几率最大的火源。防静电应落实到油库生产、储存的每一个环节。
(2) 输、卸油是油库最易发生火灾的操作工艺。输、卸油时的操作是否规范、输、卸油管道、阀门、机械部件的安全状况、输卸油时油品的流速等都是可能导致火灾发生的诱因。因此, 严格落实输、卸油操作规程, 减少各个环节存在的隐患是减少事故的重要手段。
(3) 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 基础管理的缺陷, 造成的火灾爆炸事故占所有事故的78.3%。因此从人的不安全因素出发, 提升管理水平, 强化安全意识, 落实安全制度[10], 是减少火灾爆炸事故的根本。
参考文献
[1]GB50074-2002, 石油库设计规范[S]
[2]GB50351-2005,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S]
[3]张兴权, 马恒, 智会强.“7.16”火灾的思考—探讨《石油库设计规范》存在的问题与修改[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29 (9) :783-785ZHANG Xing-quan, MA Heng, ZHI Hui-qiang.The firethink about“7.16”-to explore the oil depot design specifi-cation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modification[J].Fi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29 (9) :783-785
[4]宋马骏.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5, 1 (6) :107-110SONG Ma-jun.Study on Development Trend for Quality, Environ-mental, OSHMS Management System[J].Journal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1 (6) :107-110
[5]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00—2007[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6]李思成, 杜玉龙, 张学魁, 等油罐火灾的统计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23 (2) :117-121LI Si-cheng, DU Yu-long, ZHANG Xue-kui, etc.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oil tank fire[J].Fire Science andTechnology, 2004, 23 (2) :117-121
[7]傅志敏, 黄金印.油罐区防火堤及排水对消防安全的影响[J].油气储运, 1998, 17 (4) :43-45FU Zhi-min, HUANG Jin-yin.Tank fire area dam anddrainage to the influence of fire safety[J].Oil and gas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1998, 17 (4) :43-45
[8]闫利勇, 陈永光.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新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 (4) :65-70YAN Li-yong, CHEN Yong-guang.Study on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road transportationaccident of hazardous chenical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 (4) :65-70
[9]刘景凯.石油企业HSE管理文化建设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5 (5) :188-191LIU Jing-kai.Study on the estblishment of HSE manage-ment culture in petroleum corporate[J].Journal of Safe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 (5) :188-191
1.1简要案情
2011年4月24日凌晨某高速公路支线第十三合同段项目部办公楼发生火灾,办公楼被烧毁,经清点核实有三人失踪,三人分别为蔡某、宋某某、刘某某,后经现场勘验于火灾现场发现三具被烧焦的尸体,发现的第一具尸体位于火场办公楼东北角第一间屋里,发现的第二具尸体位于火场办公楼南侧的第二个屋里(财务部),发现的第三具尸体位于火场办公楼背侧第三个门对着的走廊里。按着尸体被发现的先后顺序,依次将三具尸体编为1号、2号、3号。
1.2尸表检验
1号尸体:尸體呈高度炭化状,大部分软组织和骨骼被烧毁损。尸体剩余部分长110cm,颅骨爆裂炭化及灰化,颜面部软组织烧毁残留颅面骨,胸腹壁大部烧透,胸腹腔内组织、器官外露,部分炭化。双上肢挛缩状,大部分软组织及手骨烧毁。双下肢由大腿上段下部以下缺失,缺失部分呈灰化状于尸体现场原下肢位置。2号尸体:尸体呈高度炭化状,大部分软组织和骨骼被烧毁损缺失。尸体剩余部分长105cm,颅骨爆裂炭化及灰化,颜面部软组织烧毁残留颅面骨。胸腹壁被烧透,胸腹腔内组织、器官外露,部分炭化。双上肢挛缩状,大部分软组织及手骨烧毁。双下肢由大腿上段下部以下缺失,缺失部分呈灰化状于尸体现场原下肢位置。3号尸体:尸长101cm,尸体呈高度炭化状,大部分软组织和骨骼被烧毁损。顶部颅骨烧毁灰化状,脑组织烧毁炭化,颜面部软组织烧毁残留颅面骨。颈部气管、食管被烧毁。胸腹壁及背部被烧透,胸腹腔内组织、器官被烧毁,部分炭化。双上肢挛缩状,大部分软组织及手骨烧毁。双下肢由大腿上段下部以下缺失,缺失部分呈灰化状于尸体现场原下肢位置。
1.3解剖检验
1号尸体:切开气管及支气管见管腔内壁有大量黑色灰尘粘附,气管壁被严重烧伤。打开胸腹腔可见胸腹腔内组织、器官被烧灼严重。2号尸体:切开气管及支气管见管腔内壁有大量黑色灰尘粘附,气管壁严重烧伤。打开胸腹腔可见胸腹腔内组织、器官被烧灼严重。3号尸体:打开胸腹腔可见胸腹腔内组织、器官被严重烧毁。
2讨论
本案中首要任务是确定死者身份,判明死者死因。火灾现场的尸体常因炭化而使尸体体表许多征象被破坏,包括死者的样貌及明显体表特征均被破坏,使得死者身份的确定比较困难,我们可以通过现场勘查初步判断死者生前位于哪个房间,结合发现尸体的位置,初步判断死者是否位于该房间,或者死者从房间逃出后行走的路径,确定死者活动的大致范围,从而判断出死者的身份。该案中三位死者均未逃出房间,依据其身前所在房间位置,可以初步推断出死者的身份。通过尸体检验提取死者的组织或者骨骼做亲子鉴定(DNA鉴定)则可明确死者身份。
明确死者身份后,需进一步确定死者的死亡原因。常遇到的烧死发生的火场有房屋建筑物中的火灾,汽车、飞机事故后起火等。判断尸体的烧伤是生前形成还是死后形成尤为关键,也是确定死因的首要任务。从理论上说,任何能证明起火后人体尚有生命功能的征象就是生前烧伤的依据。最重要也最多见的生前烧死征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皮肤烧伤的局部征象,皮肤局部严重烧伤边缘组织的红肿时生前烧伤的特征,水泡可以死后形成,但水泡周围皮肤组织的红肿却是血管受热扩张充血和渗出的生前反应。第二,呼吸道热作用综合征,指火场中如果人体具有呼吸功能,那么人体可因吸入外界火场的物质和热空气而导致呼吸道受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呼吸道内的烟灰和炭末,气管及其以下呼吸道内有烟灰和炭末价值较大;②呼吸器官的热刺激反应,形态学上表现为咽喉水肿,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出血和坏死,白喉样假膜,肺水肿和出血。第三,血肿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高。明确尸体的烧伤是生前形成还是死后形成有助于鉴别烧死和死后焚尸。人体在火场中死亡的原因有五类:①一氧化碳中毒,②呼吸道热烧伤,③创伤性休克,④机械性损伤,⑤其他有毒气体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约占75%,可见人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的检测应作为火场中尸体检验的常规。火场中高温可以引起损伤征象,象热创、热血肿、颅骨骨折等。烧死炭化尸体分为五级:一级:体表组织以水疱和局部焦痂为主,头面部毛发烧焦,尸体能予辨认;二级:尸体总体仍可辨认,体表炭化程度不一,严重者手、脚、外生殖器等缺失;三级:肢体严重损毁缺失,头面部严重炭化损毁已无法辨认但仍与躯体相连;四级:颅骨炭化碎裂且与躯体分离,炭化的肢体部分仍可成形;五级:人体软组织极少或已毁损消失,骨骼成碎块而不完整。
本案中三具尸体均属于四级炭化尸体,1号和2号尸体气管及支气管见管腔内壁有大量黑色灰尘粘附,气管壁严重烧伤,符合生前烧死征象中的呼吸道热作用综合征,3号尸体颈部气管、食管被烧毁,1号和2号尸体颅骨爆裂炭化及灰化,符合火场中高温可以引起颅骨骨折的征象。综上所述,该案中三名死者系生前被高温燃烧后死亡,可以排除死后焚尸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闵建雄,法医损伤学[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419-423.
[2]赵子琴,陈玉川,张益鹄,等法医病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4-312.
作者简介:
【学校火灾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学校火灾应急疏散预案10-07
有关学校火灾应急预案12-08
学校火灾隐患排查总结01-18
学校夏季火灾防控工作方案07-27
学校火灾防控讲话稿09-26
学校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方案07-13
乡镇学校冬季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情况汇报04-01
校园典型火灾案例分析10-01
消防火灾典型案例分析02-26
近期高校火灾案例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