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论》原文(通用9篇)
头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运,肠燥,面垢,发脱,眼花,久坐兀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但是老境,无不有此。
或曰∶《局方》乌附丹剂,多与老人为宜,岂非以其年老气弱不虚,理宜温补,今子皆以为热,乌附丹剂将不可施之老人耶?
余晓之曰∶奚止乌附丹剂不可妄用,至于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
或曰∶子何愚之甚耶?甘旨养老,经训具在。为子为妇,甘旨不及,孝道便亏。而吾子之言若是,其将有说以通之乎?愿闻其略。
予愀然应之曰∶正所谓道并行而不悖者,请详言之。
古者井田之法行,乡闾之教兴,人知礼让,比屋可封。肉食不及幼壮,五十才方食肉。当时之人血气充和,筋骨坚凝,肠胃清浓,甘旨养老,何由致病?
今则不然,幼小食肉,强壮恣饕,比及五十,疾已蜂起。气耗血竭,筋柔骨痿,肠胃壅阏,涎沫充溢,而况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因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藉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所陈前证,皆是血少。
《内经》曰∶肾恶燥。乌附丹剂,非燥而何?
夫血少之人,若防风、半夏、苍术、香附,但是燥剂且不敢多,况乌附丹剂乎?
或者又曰∶一部《局方》,悉是温热养阳,吾子之言无乃谬妄乎?
予曰∶《局方》用燥剂,为劫湿病也。湿得燥则豁然而收。
《局方》用暖剂,为劫虚病也。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则易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内经》治法,亦许用劫,正是此意。盖为质浓而病浅者设。此亦儒者用权之意。若以为经常之法,岂不大误!
彼老年之人,质虽浓,此时亦近乎薄,病虽浅,其本亦易以拨,而可以劫药取速效乎?
若夫形肥者血少,形瘦者气实,间或可用劫药者,设或失手,何以取救?吾宁稍迟,计出万全,岂不美乎?乌附丹剂其不可轻饵也明矣。
至于饮食,尤当谨节。
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至于视听言动,皆成废懒。百不如意,怒火易炽。虽有孝子顺孙,亦是动辄扼腕。况未必孝顺乎!
所以物性之热者,炭火制作者,气之香辣者,味之甘腻者,其不可食也明矣。
虽然肠胃坚浓,福气深壮者,世俗观之,何妨奉养,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由是观之,多不如少,少不如绝,爽口作疾,浓味措毒,前哲格言,犹在人耳,可不慎欤!
或曰∶如子之言,殆将绝而不与于汝安乎?
予曰∶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况施于所尊者哉!惟饮与食将以养生,不以致疾。若以所养转为所害,恐非君子之所谓孝与敬也。然则如之何则可?
曰∶好生恶死,好安恶病,人之常情。为子为孙,必先开之以义理,晓之以物性,旁譬曲喻,陈说利害,意诚辞确,一切以敬慎行之,又次以身先之,必将有所感悟而无捍格之逆矣。吾子所谓绝而不与,施于有病之时,尤是孝道。
若无病之时,量酌可否,以时而进。某物不食,某物代之,又何伤于孝道乎?
若夫平居闭话,素无开导诱掖之言,及至饥肠已鸣,馋涎已动,饮食在前,馨香扑鼻,其可禁乎?
经曰∶以饮食忠养之。“忠”之一字,恐与此意合,请勿易看过,
予事老母,固有愧于古者,然母年逾七旬,素多痰饮,至此不作。节养有道,自谓有术。只因大便燥结时,以新牛乳、猪脂和糜粥中进之,虽以临时滑利,终是腻物积多。次年夏时,郁为粘痰,发为胁疮。连日作楚,寐兴陨获。为之子者,置身无地,因此苦思而得节养之说。
时进参、术等补胃、补血之药,随天令加减,遂得大腑不燥,面色莹洁,虽觉瘦弱,终是无病。老境得安,职此之由也。
因成一方,用参、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春加川芎;夏加五味、黄芩、麦门冬;冬加当归身,倍生姜。
一日或一帖或二帖,听其小水才觉短少,便进此药。小水之长如旧,即是却病捷法。
农民的养老保障是当农民达到一定的年龄、丧失劳动能力时, 为他们继续生存和发展提供的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从养老保障的提供主体来划分, 一般分为正规养老保障和非正规的养老保障。
(一) 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史
正规养老保障由政府机构或非政府机构提供, 主要是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很多国家都将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的范畴。1986年, 民政部在农村开始试点农村养老保险。1991制定《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大范围开始试点。1998年国务院决定对该项制度进行整顿规范。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政府两会工作报告提出:“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逐渐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二) 解放后家庭养老的发展过程
非正规养老保障是指家庭成员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又称为家庭养老。解放后进行土地改革,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以法律形式承认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自主经营农田, 对土地进行买卖和出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个体所有财产不断增加, 家庭承担养老责任。1957年开始人民公社制度。口粮按人口平均分配, 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也能获得口粮, 人民公社承担农民的养老责任。但这项制度限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养老水平一般。1983年发布《关于印发农村经济政策的基本问题的通知》, 全国农村开始普遍推行包干到户。在保证农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实现农户的独立经营权, 土地的经营收益实行“交足国家的, 留够集体的, 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分配方式。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逐渐被单个的家户经济取代。家庭逐渐承担农民的养老保障。
现在农村, 农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社会养老为辅。费孝通先生曾说过, “中西方的亲子关系的差别在于, 子女对父母有没有赡养义务。”按照中国的传统, 农村以子女赡养父母解决养老问题。而西方的养老问题依靠社会解决。笔者认为农民获得政府的养老保障是他们的一项公民权利。
二、养老保障是农民的公民权利
农民获得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障是其公民权利。公民权利是特定政治共同体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平等地赋予所有具有该共同体成员身份的人的基本权利。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将公民权利划分为基本的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三类。社会权利是一种对实际收入的普遍权利, 这种实际收入不按有关人员的市场价值来衡量。从积极的角度说, 它指一系列积极的应享权利, 即获得足以维持生计的收入 (低收入补偿、养老金等) , 拥有工作, 获得健康服务, 拥有能够满足基本需要的住房, 享受基本的义务教育等。近代国家出现以后, 人民赋予国家空前的权力, 国家相应承担起为每个公民提供生存安全的保障责任。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国家对公民社会权利的责任承诺。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没有真正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农民的养老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
三、农民养老面临的新挑战
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养老面临挑战。
(一) 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2005年农村老龄化比率高于平均水平0.66个百分点。2020年以后, 农村老年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将高于城镇3-6个百分点。全国老龄办的调查显示, 2008年需要全护理和照料的失能老人为9.8%, 农村为9.9%。农村养老问题的压力加大。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完善,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试点阶段, 农民的养老问题更多需要家庭解决。
(二) 农村家庭抚养比提高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003年是12.0%, 2020年可升到17.4%, 2030年可升到24.1%。少儿人口抚养比在2010年以后越来越不能抵消老年抚养比的上升。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0.31人。短期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的情况下, 家庭人口的减少、被抚养的老年人口的增加, 势必加重家庭养老的负担。
(三) 农民增收难
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化, 任何一个农民都不可能生产门类齐全的农产品, 大量的农产品都需要从市场上采购。近年不断攀升的物价总水平已使农村家庭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支出明显增加。虽然农产品价格也在上涨, 从理论上讲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 但其增加是有限的。大部分收益落到中间商、农资商口袋里。饲料、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的上涨, 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 截至2008年11月底, 城市失业的农民高达1000万人 (占全国农民工的7%) 。金融危机还导致国内外对农产品需求的疲软, 一些国家设置新的农产品贸易壁垒。农业部表示, 今后一段时间农产品价格走势和农民工就业状况都不乐观。这直接影响到农村家庭用于养老的费用支出。
(四) 外出务工人员增加
2006年,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17.88%。在市 (地区) 外省内和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67.0%。他们一般农忙或春节才回家。子女不在身边, 老人生活上几乎受不到照料, 精神上更加寂寞。2006年, 农村常感孤独的老年人为30.9%。外出就业还加重老人的劳动负担。受城市价值观念的影响, 老人与子女间的代沟逐渐加大。这些都不利于老年人健康养老。外出务工人员自身的养老保障也存在问题, 他们的流动性强, 各地的养老保险没有统一, 养老保险异地转移困难。近几年各地退保严重。例如, 2007年深圳共有493.97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 退保的人数为83万人, 比例为16.8%, 成功转保的比例仅为退保人数的1%。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却没有享受到社会养老的权利。
(五) 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据估计, 2005年失地农民总数约有4000-5000万人。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942个失地农户的调查表明, 这些失地农户共有7187名劳动力, 其中征地时安置就业197人, 仅约占劳动力总数2.7%;外出务工约占25%;失业在家约占20%;一半以上被迫在当地从事农业或二三产业。就业形势严峻和失地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 他们找工作越来越难。有些农民由于征地补偿少, 承担不起相关保险费用;有些失地农民不愿参加养老保险。总体上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窄, 保障水平低。目前, 全国23个省市已针对部分农民推行养老保险, 部分省市相关政策尚未出台。
四、对策
现阶段农民养老保障必须从农村家庭内部出发, 巩固家庭养老保障能力, 提高保障质量。
(一)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的收入增加了, 养老水平才会提高。从长远来看, 增加农民的收入要进行土地改革。张五常教授指出, 虽然农地的使用权是在农民手上, 但只是耕种的权利, 没有转作工业的权利, 也没有转作住家的权利。耕地的地权不那么值钱, 大约一年租值400块一亩, 如果转作工业用地, 会高很多。让农民有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使用权, 转让权和收入权, 农民以市场主体身份进行土地交易, 会获得较高的土地转让金。政府对土地交易进行引导和规范。
(二) 家庭资助计划
《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指出:“人们的家庭生活承受着各种重压, 需要向抚养和照顾体弱的老年人的那些人提供支助。”对有老年人的农村家庭可以实施家庭资助计划, 政府用资金或实物来支持家庭养老。实际操作由农村基层组织或计划生育组织来进行。根据家庭赡养老人的人数、老人的年龄和体质情况以及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进行家庭资助。例如对有60岁以上或7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减免有关税收, 如人头税等。对养老家庭给予特殊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例如对家庭住房紧张的农户优先优惠划拨宅基地, 给予老人“养老田”, 对特别困难的提供生活补贴, 免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等。还要倡导农村老人树立“防老”意识, 鼓励他们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进行个人储蓄, 提高个人养老能力。
(三) 制定法律
现行有关养老保障的法律把农民排斥在外。应加快立法, 确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法律地位。制定法律要考虑现有的养老模式和政策。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宪法》的相关条款和政策规定, 由国务院制定《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条例》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条例》。地方制定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障法规或规章。待条件成熟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农村养老保障法》。把制度成长与法律建设统一起来, 保障农民的养老权利。为农村居民提供有关养老的法律咨询和政策咨询。建立促进农业发展的合作组织, 以整体的力量维护农民的养老权益。
(四) 宣传尊老养老的传统文化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继续发扬这种传统, 教育青少年从小孝敬父母、尊重爱护老人。定期开展农村尊老养老宣传活动。编印发放尊老养老宣传资料, 组织养老法规学习班, 开展电视业务讲座, 制作专题宣传片等。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尊老养老的社会风气。巩固家庭养老的作用, 提高家庭养老的质量。
另一方面在农村建立老年养老服务站, 设立阅览室、健身房和棋牌娱乐室等, 定期开展老年人的扑克、象棋、台球、太极拳和老年书法等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外出务工人员倾向在城市安家落户的, 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选择回乡的,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在城镇工作的, 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继续留在农村的, 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政府、集体给予适当补贴。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实质上是“完全个人储蓄”。应明确政府补助。补助是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催化剂, 较少的投入会较大地提高参保率和覆盖面。而且少量的人均补助要比普遍补助效果更好。开放养老保险市场, 让政府经办机构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展开竞争。让农民自己选择, 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农保基金运营、监管制度, 解决农保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增加农民参保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小章.公民权利、市场的两重性和社会保障[J].学术论坛, 2007 (7) .
[2]、王小章.中国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来自浙江的报告[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3]、杨燕绥.中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想[J].公共管理学报, 2004 (2) .
[4]、张淑.保障老人权益尊老养老助老全面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湖北省钟祥市老龄工作纪实[EB/OL].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网站, 2008 (10) .
[5]、杨燕绥, 赵建国, 韩军平.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战略意义[J].战略与管理, 2004 (2) .
[6]、780万农民工提前返乡国务院六措施促就业[EB/OL].人民网, 2008 (12) .
摘 要:养老保险扩面征收是养老保险基金足额发放的基础,而目前养老保险扩面和征收工作直接影响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养老保险扩面征收难的现状,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工作措施,从宣传上、制度上、程序上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征收的力度,促使社会保险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关键词:养老保险;扩面;征收
企业改革推进已10多年,但从整体上看,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其中深层次的矛盾是对“人”的处理,对“人”的处理中难题大多集中在社会保险方面,而养老保险又是职工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因此,近年来,我们宝应县加大了社会保险的改革步伐,从2002年5月份起,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达100%;政府加大了地税征收和财政资金调度的力度,等等。当然,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在作用的普遍性、体系的完整性、功能的全面性、管理的高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最突出的是扩面征收。
1 难点
1.1 养老保险扩面难
我们认为:一是由于养老保险扩面空间比较狭窄,宝应县县属以上企业参保率已达95.7%以上,新成长的企业较少,且这些企业生产经营未能正常运转,整体参保的功能下降。另外,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已参保人员、未解除劳动关系重新就业人员、企业虚报及长期未开业等人员较多,实际符合应参保条件的人员相对较少。二是少数私营企业缴费意识不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开支,往往拒绝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
1.2 养老保险关系续接矛盾多
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县加大了企业改制、破产的力度,实行企业“关门走人”,但由于资产变现速度缓慢,导致欠缴职工的社会保险费问题难以解决,职工的劳动关系也难以解除,职工的《养老保险手册》难以填写到位,下一步的养老保险关系又难以续接上来,使得实际缴费人数不断下降。
1.3 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不足
足额征收养老保险费,是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养老保险费的收缴极其困难。我们认为:一是企业拖欠现象较为严重。在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因素的制约,导致一些企业亏损数额较大,使部分企业补缴欠费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企业历年来滚欠数额较大,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时清缴的信心不足,措施难以到位;也有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由于认识有误,对养老保险费的缴纳采取拖、欠的办法,致使养老保险费难以补缴到位。二是清收空间越来越小。在前几年的大规模企业改革过程中,我县千方百计做好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债务清偿工作,通过变现企业闲置资产等途径清收了不少社会保险费。
2 措施
2.1 尽快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是养老保险“大多数法则”的基本要求。在当前企业改革造成的参保职工萎缩、养老保险负担加重的情况下,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显得更加紧迫。2008年,我们将重点突出,各个击破,千方百计实行养老保险全覆盖。一是对重点扩面对象,实行上门宣传,促使其登记、缴费;二是对多次宣传仍不参保的企业,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实施劳动监察;三是由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协同作战。
2.2 制定并实施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办法
下岗失业人员是企业改革中产生的特殊劳动群体,队伍庞大,结构复杂,就业渠道多样。在保证下岗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时,还要保证他们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部分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造成参保职工人数急剧下降。因此,只有重新设立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个人帐户,跟踪掌握该职工的动态。在措施上,一是通过报纸、电视台进行宣传,从思想上做工作,说服下岗失业人员应抛弃侥幸、短视心理,切不可因小失大,拾了“芝麻”而丢了“西瓜”;二是上门宣传,从政策上做工作,解释下岗失业人员如果不及时续接养老保险关系,退休养老就会受到影响,按照国家政策,拖延缴纳养老保险费,将会受到按日加收2‰滞纳金的处罚,拒不缴纳的,即使缴费时间再长,到龄后也不能办理退休手续;三是发挥劳动事务代理的作用,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发放《养老保险关系续接通知书》,为其代理养老保险关系。
2.3 千方百计保证欠缴养老保险费的落实
强化养老保险费征收,特别是清收陈欠养老保险费,是当前地税部门的一项紧迫工作,也是社会保障工作中的一项长期任务。
2.4 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来) 省略句:举之以予人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二、古今异义
1、其实: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 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7、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三、成语
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四、特殊句式(介后=状后)
1.赵尝五战于秦 ---------------------- 介后 2.洎牧以谗诛 ------------------------ 被动 3.齐人勿附于秦 ----------------------- 介后 4.斯用兵之效也 --------------------- 判断 5.其势弱于秦 ------------------------ 介后 6.苟以天下之大 ---------------------- 定语后置 7.破灭之道也 ------------------- 判断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省略句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判断句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省略句 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省略句 12.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省略 14.是又在六国下矣 ---------------- ----- 判断句
五、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每天 、每月。名作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说。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六、通假字
自汤为王,逐楚之先祖。族人皆匿于河南,次之。河南本为蛮荒,正可谓“睹蛮荒之丘墟兮,生荆木之榛榛”。传楚之谓,乃为一妇人产一婴,卒。群咸葬之,以荆木蔽其身。“荆”者,楚也。乃上古之音耳。
后商王寿聩,武王发聚天下八百诸侯伐之,战于牧野。寿大败,商亡。周代之,立国七十一,授楚君子爵予熊鬻于丹阳之地。楚国自此始焉。
楚君三立,是为熊渠。是时,楚尝慕中原钟周礼。是由心向往之,奈何周室兴兵讨之。由为:南蛮之人非我族类,楚人心俱灭,昭四海诸侯:“我乃蛮夷也,自号为王。至武王,奋前世之属,乃振长策以御诸侯。北拒日益强之秦、西抗霸晋、北征狄人、南吞随国,以立楚之强。后至威王,已有四王手执牛耳以令天下。遂取吴越之地以增楚之广。
是时,楚地沃野千里、车骑万乘、兵甲百万,呼之地摧山崩。且文有屈子武有昭阳,此皆为定国安邦之才。如此强楚,何以灭?念之,不亦悲乎。
楚国破灭,非君聩也,非战不利也。乃弊在贪周礼,贪周礼而勇亏,破灭之道也。
楚人尚武,言五载未出兵中原以为耻。薨之不得入王陵。奈何祸患常积于贪,而勇力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哉。噫嘻悲乎!
平王立,废先王之道。杀豪杰,收美人于章华。好靡丽之曲、好细腰,为一时之风。臣工和之,皆数日不食。缚腰带以为美,悦王。乃至槐王,因贪秦地六百里为秦宣太后所殆。身死异国,为天下笑。
一、养老金收不抵支基本情况
1. 养老金收不抵支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单独”政策、“推迟退休年龄”等新闻让大众纷纷聚焦于“养老金”这一难题。“单独”政策一定意义上是为了缓解目前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减轻日后人们赡养父母的压力;推迟退休年龄也试图通过延长工作年限从而减少养老金储备的负担。《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的发布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国目前过半省份当期养老金均存在收不抵支的状况。
在表1中我们可以得知近年来中国各省份养老金当期结余的基本情况。而据资料显示, 2009年时收不抵支省份数恰为一半, 21世纪伊始, 绝大多数省份处于收不抵支的状况之中。紧张时期如2002年, 包括新疆兵团在内的32个省份中, 仅仅有3个省份勉强维持收入大于支出。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毫无征兆的, 早在十多年前, 在东亚金融危机和国企改革等多重冲击下, 中国经济社会遭遇困境, 大批国企职工被迫下岗、失业率大幅提升、失业保险刚刚建立尚不完善、中国社保体系刚刚确立、保险项目融资困难、经济萧条人心惶惶。尽管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国发[1997]29号) 、《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0]42号文件) 和《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 (国发[2000]8号) 等, 都没能缓解当时养老金当期支付的巨大压力, 这使得中国养老金的储备从开始就处于压力之下。
同时, 养老金收支情况存在相当大的地区差异。以东北三省为例, 黑龙江、吉林、辽宁历年的收支都存在很大的缺口。其中吉林省缺口较小, 但黑龙江和辽宁在2011年都达到了150亿元以上。而相比较于东北地区, 西南地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地区养老金负结余总额则可以用“较少”来形容了。养老金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地区失衡上, 也体现在收不抵支的规模越来越有集中的趋势上。尽管在2009年后, 中国收不抵支的省份逐渐减少, 但总体上的负结余金额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2. 养老金收不抵支发展预测
单就地区的“空间定义”而言, 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因为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较高, 所承担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也较高。从表2中看到, 吉林省、新疆兵团作为老工业基地, 收支负结余远远超过其他省份。而像海南这种较为偏远的省份, 其养老制度覆盖率很低,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不能否认它当期结余负担不小且制度内赡养率低的事实。再如河北这样的中部人口大省, 制度覆盖率居中, 当期结余基本保持收支相抵, 制度内赡养率也处于中等水平。因此我们可以从数据中得到初步分析:老工业基地所在省份由于其传统工业退休人员多、制度覆盖率高、人口老龄化比率高等原因, 造成了制度内赡养率高、赡养老人负担严重等问题, 再加上当期收支负结余严重超出平均水平, 可以说这些省份已经深深陷入了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困境之中。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这种情况可能有日益加重的趋势。但如果采取综合保险小城镇保险与城镇保险并轨制等方法, 也不排除其养老基金收支结余正向发展的可能。
(单位:亿元)
注:各省的收支状况出自《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其他数据来源于2007-2011年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注:资料来源为各省的当期收支结余情况出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经计算得出;其他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经计算得出
第二类处于边远地区的省份则因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养老制度覆盖率低等原因, 当期收支出现了少量的负结余,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 这些省份仍具备一定的扩面空间, 而收支结余也可以基本保持平衡。而针对第三类处于中部的人口大省和外出流动人口大省而言, 因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造成了接收外来务工人员省份较多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养老负担但也相对的增加了养老金收入的“正效益”, 所以本省内基金当期结余较第一类省份来说相对平衡。但从发展趋势上来看, 它们的收支情况跟外出流动人口数有着很大的关联, 因此也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综上我们可以看到, 在养老保险制度基金发展趋势的预测中, 收不抵支较为严重的还是老工业基地、兵团地区。
二、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原因分析
想要提出缓解养老金收不抵支情况的方案, 就必须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为此, 通过对历年来各省份养老金收支情况的分析以及结合各方学者的意见, 笔者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欠债因素
在总结养老金收不抵支现状时也提及到, 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现状是由一定历史因素所造成的。一定意义上来说,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的中国, 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高速地增长, 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样的出生率之差不仅意味着现在需要被赡养的老人数目之多, 更意味着计划生育实施之后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中国出生率的锐减导致的抚养负担的激增。不仅如此, 在老工业基地, 国有企业也就是当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制企业所占比重较大, 国企和集企的退休职工比例也较大, 在双轨制没有完全实行并轨前, 这无疑加重了养老金制度支付的负担, 也就造成了许多省份特别是老工业基地的当期养老金负结余数目巨大。
2. 制度赡养率因素
制度赡养率, 指的是指参保离退休人员人数占参保职工人数的比例。从表1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指标与养老金结余多少有着很大的负相关性。也就是说, 从大部分省份的养老金当期结余与制度赡养率上看, 制度赡养率高的省份 (例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 养老金当期负结余也很高;相反, 一些制度赡养率低的省份诸如东部沿海的山东、浙江、广东等地, 养老金反而有着大量的当期结余。所以, 各省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同而造成制度赡养率存在较大差异, 也是一些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现象存在的原因。
3. 经济发展因素
八十年代,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逐渐设立了很多沿海开放区、开放城市, 形成了一系列开放体系。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另一方面, 也使得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国民贫富差距逐渐被拉大。例如西北西南的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就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这也是导致养老金发展水平差异的一大直接原因。在很多经济发展欠发达省份, 人们更加依赖于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却难以承担重负, 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况也日趋严重。
4. 人口流动因素
据资料显示, 中国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高达2.61亿, 其中单是跨省城镇流动人口就超过了7千万人次。结合表3和表1可以看到, 跨省城镇流入人口较多的省市, 养老金收支情况也较为乐观, 一定意义上来说获取了很多的“正效益”。它们一方面获取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一方面这些流动人口对养老金的收入形成了一定可观量的“正效益”。因为当外来务工人口进入当地养老金保险基金系统时, 他们亦或是雇佣他们的单位就会缴纳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这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而相反, 那些人口净流出大的省市则因为劳动力的丧失而承担着更大的风险与负担, 而这些也都是人口流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单位:万人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三、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弥补策略
针对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现象也就是养老金缺口问题, 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针对“18.3万亿元”缺口, 曹远征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他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18.3万亿元是存量, 现金流量有结余不代表没有亏损。”而针对最初的“1.7万亿元”,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唐钧则说“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仍实现收现付的, 从另一角度说,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幸亏没做实。”而就养老金收不抵支弥补策略的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和孙永勇也表示“中央应该成立一个机构, 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同一投资, 运行模式应该模仿现在的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而下文中, 笔者也会从基本途径和根本途径两方面来探究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弥补策略。
1. 推迟退休年龄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之后, 关于“推迟退休年龄、控制提前退休人数”的讨论在社会上越发激烈起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单独”政策 (即夫妻双方中有一方是独生子女且第一胎不是双[多]胞胎的可以生二胎) 的出台更是让人们将目光聚焦到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年龄、弥补养老金缺口这三点上来。要知道, 中国人口老龄化愈趋严重, 这使得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体制的压力越来越大 (单独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缓解这种压力) 。可以说,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养老金缺口的逐步增大、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健康状况的日益改善以及劳动力红利的逐步消失都是促使“推迟退休年龄”的主要因素。但其实, 面对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 面对大学生们“毕业即失业”的无奈之举, 推迟退休年龄实际上是对年轻人就业的一大冲击。有数据显示, 现如今我国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员高达2400万人, 但每年仅仅约有1000万人真正实现就业;我国每年离退休人员在600~700万人, 延迟退休也就意味着每年有600~700万个岗位无法被提供给适龄就业人员。不仅如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恰逢中国生育高峰, 这也就意味着近年来的就业压力会空前的大。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报告也指出, 2021—2031年中国劳动力将出现结构性短缺。
其实我们可以采取弹性退休制来缓解这种推迟退休年龄所间接带来的就业压力。比如在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休的基础上, 让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延迟时限亦或可以让这种自由选择度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让我们自由选择退休的具体年龄。就好比是我国现如今的婚姻年龄限制, 以男性22岁、女性20岁为法律基础上, 鼓励晚婚。推迟退休年龄、控制提前退休人数并不能很好的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就好比是提高这些养老金收不抵支省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支付能力、扩大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加强养老金的征缴力度都只是通过基本途径使其短时间内有所改善, 却无法解决养老保险财务平衡的可持续性。
2. 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
解决养老金缺口的根本途径, 不能完全依赖于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 更应靠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来实现。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现如今仍没有完全实现养老金的全国统筹, 而这在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上是基本不存在的。虽然中国早在1991年就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33号) , 并指出“尚未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 由目前的市、县统筹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 单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似乎与1991年时的情况基本无异。
但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是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它不但可以填补掉养老金缺口, 解决养老金收不抵支问题的存在, 还可以解决参保人员异地转移接续和全国劳动力的流动障碍。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施行起来困难重重。首先, 省级、县市级政府的积极性无法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因为统筹层次的归属要具体落实到哪一级的政府上来, 如此一来省级政府便更倾向于维持以县市统筹层次为主的基本格局, 而“抗拒”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其次, 根据通胀结合的制度架构, 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的基本是DB型现收现付制, 这也就意味着统筹层次越高, 制度的财务平衡风险也会越大, 而这一切都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外部条件。因此, 我国也应推进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平衡, 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运用效率, 早日真正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 从而实现养老保险制度财务的收支平衡。
参考文献
[1] .房连泉.部分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制度参数分析, 2012.
[2] .唐钧.养老保险空账1.7万亿是怎么回事?东方早报, 2012年3月21日第A23版.
[3] .郑秉文, 孙永勇.对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的反思.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多元化体系建设;集体养老;社会养老
前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间,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不少的进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对孤老残幼人员的社会救济,对贫困户五保户的扶持,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对伤残军人及军烈的优待抚恤以及最新推行的医疗合作制度等。但是,对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方面的工作还未全面展开,农村养老保障现阶段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而且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制度。
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实分析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实分析
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成千上万建设者的辛勤劳动,他们的主体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农民工。对于这些远离家乡、亲人进城务工人员来说,为生活甚至说为了生存而打工似乎成了他们维持家人生计的唯一选择。这种选择造就了留守儿童的存在,另一个名词也应运而生,那便是空巢老人。老人们独在家中,除了勉力于自己的生活之外,往往还要照料上一代的孩子,这样的生活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若再加上进城务工的子女忘却孝道而去追求个人利益与享受,那老人们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料更多的是精神的慰藉。这一切都说明传统的养老方式(包括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等)已经不能供养数量庞大且日益增多的农村老龄化人口。
(二)中国现行农村养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集体经济下滑冲击集体养老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税负同时,也消弱了集体养老的基础农村集体经济。所以,依据我国三农政策之大势,集体养老只能成为农村养老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
2、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多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业增产不增收,土地收益入不敷出,三大产业差距进一步拉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相对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伴随着农村老龄化的人口增多,农民的养老负担自然日益加重。
3、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受国家计划生育的规制,农村之家庭结构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其规模正在逐渐减小。由此而而导致的后果便是:一对年轻夫妇通常要赡养双方两位甚至四位老人。如此重的养老负担也给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征程吹响了号角。
二、中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比分析以及外国制度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比分析
受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必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但再多的不同之中也有其共同的一般规律:它们在筹资渠道、政府责任和体制完善等方面有着共同的规律可循。比如在资金来源方面,大致分为三个渠道,即政府出资、个人出资、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在政府责任方面,各国在立法执法、组织实施、资金投入和管理监督方面都只有具体的规定;在体制完善方面,各国都非常重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在完善的时机,完善的方法,完善的制度建设上都有或多或少的规定。
(二)外国养老保障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1、开拓多元投资渠道。农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应该向个人缴费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的渠道转变。一是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纳入农村税费改革过程统筹考虑;二是调整现有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资金投入,形成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的投资渠道。
2、强化政府责任。政府责任主要表现在相关立法的规定,合法的实施,政府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以及实行过程中因违法行为而造成损失时的责任追究,都是强化政府责任应关注的方面。
3、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中国农村,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养老方式、不同区域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来进行分层次、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构建与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战略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三、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的几点具体建议
(一)完善农村家庭保障制度
第一,道德约束家庭养老,就是在社会上尤其是广大年轻人当中进行尊老传统的宣传和教育,避免现代农村普遍存在的重幼轻老现象的蔓延和恶化;第二,经济条件保障家庭养老,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民参与养老保障的意愿性和可能性;第三,法律强制家庭养老,通过法律的规定,强化社会上养老爱老的意识,减轻人们受社会上金钱至上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良思潮的影响;第四,政策倾斜家庭养老,所谓政策倾斜就是要求政府相关政策能够向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扶持上倾斜,加大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变二元体系的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所以要因地制宜第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管理,逐渐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形成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其次,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多种形式。第一是村域社区养老,把社区作为改善养老的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制度运行成本并且提高运行效率;第二是社区化居家养老,社区化居家养老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家庭和社区这养老中的作用,,二来可以协调进行农村工作的展开。
译文:想一想(或念及)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或李牧接连使秦国的进攻败退)。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上篇)》译文
秦孝公占据觳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衰弱的东周王朝,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人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明达聪慧而又忠诚讲信用,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相约合纵结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的谋士,其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留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士兵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攻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乘着好的形势,宰割诸侯的国家,占有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统治的日子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功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终于吞并了西周、东周而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种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只得低着头用绳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马,六国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销熔兵刀箭头,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万丈的华山,又面对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又派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战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摆着锋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铜铁铸成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过秦论(上篇)》注释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孙。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
崤函(xiáo hán):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固,险要的地理位置。
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
席卷天下: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席,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下文的“包”“囊”同此。
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商君: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前年。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因封于商,号曰商君。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
外:对国外。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
斗诸侯:使诸侯自相争斗。斗,使动用法。
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西河: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没:通“殁”,死。
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因:动词,沿袭。
膏腴(gāo yú):指土地肥沃。
要害之郡: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
爱:吝惜,吝啬。
致:招致,招纳。
合从: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四君: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魏无忌。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约,结。
离,使离散。衡,通“横”。
兼,兼并、统一。
徐尚:宋人。
苏秦: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
杜赫:周人。
齐明:东周臣。
周最:东周君儿子。
陈轸:楚人。
召滑(shào):楚臣。
楼缓:魏相。
翟景:魏人。
苏厉:苏秦的弟弟。
乐毅:燕将。
吴起:魏将,后入楚。
孙膑:齐将。
带佗:楚将。
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
田忌:齐将。
廉颇、赵奢:赵将。
制:统领、统帅。
叩关:攻打函谷关。叩,击。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九国,就是上文的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逡巡(qūn 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据《史记·六国表》载,并没有“九国之师”齐出动的情况,“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不尽合历史事实。
亡:丢失,丢掉。镞:箭头。
制:制裁,制服。
弊:通“敝”,困敝、疲敝。
亡:逃亡的军队,在此用作名词。
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史书皆有记载,如前年击韩伊阙,斩首万;前年,破赵长平军,杀卒万。
因:趁着,介词。利:有利的形势,用作名词。
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
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御:驾御,统治。
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时事,作者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这样写的。
履至尊:登帝位。制:控制。
振:通“震”,震惊(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
南:向南。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顺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北: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
先王: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来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长辈。
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百家之言,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隳名城:毁坏高大的城墙。
销锋镝:销毁兵器。销,熔化金属。锋,兵刃。镝,箭头。
金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宫中。”弱:使(天下百姓)衰弱。
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两个句子用了互文的手法,应当理解为,“良将劲弩、信臣精卒,守要害之处,陈利兵而谁何”。信臣,可靠的大臣。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何,通“呵”,呵喝。
关中:秦以函谷关为门户,关中即指秦雍州地。
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
子孙帝王:子子孙孙称帝称王。帝王,名词活用动词
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替代户枢系门板,形容家里贫穷。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绳子系。枢,门扇开关的枢轴。
氓隶:农村中地位低下的人。陈涉少时为人佣耕,所以称他为“氓隶”。氓,古时指农村居民。隶,奴隶。
迁徙之徒:被征发戍边的人,指陈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征发戍守渔阳。
中人:一般人。
蹑足行伍(háng wǔ ):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蹑足,蹈,用脚踏地,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
倔:通“崛”,突起(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
阡陌(qiān mò ): 本是田间小道,这里代指民间。
赢粮而景从: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赢,担负。景,同“影”。
且夫:复合虚词,表递进,相当“再说”“而且”。小弱,变小变弱。
耰:通“耰”(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古时的一种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似耙而无齿。棘:酸枣木。矜:矛柄,这里指木棍。
铦:锋利。钩:短兵器,似剑而曲。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铩:长矛。
及:动词,赶得上,追得上。
絜:衡量。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故又以万乘代指天子。乘(shèng),古时车辆叫乘。
序八州:给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序,座次、次序,这里是排列次序的意思。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朝同列: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朝,使……来朝拜。同列,同在朝班,此指六国诸侯,秦与六国本来都是周王朝的同列诸侯。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过秦论(上篇)》赏析
这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历史人物,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势磅礴。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增强文章气势的因素之一,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该篇之所以气盛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议论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议论,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
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内容丰富,自然觉得它饱满充沛,思路自然而然地跟随着作者的笔锋,因此会显得气“盛”;
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条理清晰,他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读者会不由自主地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作者不中断,读者便不能中断,作者不节外生枝,读者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该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议论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这篇文章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不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便不难理解了。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秦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史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其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愈写对方强大也就愈衬托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过度自信 ,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第二段结尾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件都没有。然而,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便止。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毫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有必要的。
第三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与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然而,作者笔锋一转 ,又改从陈涉写起,却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便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
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积极的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过秦论(上篇)》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4.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2.宽厚而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流血漂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因河为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8.迁徙之徒也
古义:征发;今义:迁移搬家
9.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0.皆明智而忠信
古义:聪明智慧;今义:通达事理
11.秦人开关延敌
古义:打开函谷关;今义:开启和关闭,电子元件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
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③自以为关中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④尊贤而重士(贤,贤能的人,贤才)
⑤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④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
四、一词多义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④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
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
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
⑧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④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赠送
6.度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
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⑤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
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
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问说》推测、猜测
⑩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
7.因
①因遗策《过秦论》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过秦论》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过秦论》凭借,依据,介词
五、特殊句式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定语后置;…也,表判断)
4.余威震于殊俗(状语后置)
5.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6.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7.锄櫌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宾语前置句)
9.陈利兵而谁何
10.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状语后置)
1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2.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
13.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14.聚之(于)咸阳(省介词)
15.委命(于)下吏(省介词)
1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
17.铸以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
《过秦论(上篇)》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过秦论》比史的西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与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与了概括。与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比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
此文最突出的写与手法就是对比的运用。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与者无论在比述还是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对比。
一是六者与秦的对比。文章在比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与比较,并列举者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者,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但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者请服,强者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者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反差。
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比述始皇统一中者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确是又一个强烈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与者极写陈涉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无钱无势,士卒稀少而疲弊,更无装备可言。但他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
三是陈涉与六者的对比。文章在末尾议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者合纵抗秦与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耰棘矜,非反于钩戟长铩”,二比武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者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土也”,四比人才。陈涉与诸侯不论在哪个方面比较都要差很多,可正是他率领戍卒,打败了强大的秦朝。这正好从侧面反映出秦朝灭亡,问题不在对手,而在于本身。
3、语言有辞赋西色,讲究铺排渲染
《过秦论》兼及辞赋的文采辉耀、语势腾纵和政论的见解精辟、雄辩有力,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成为一篇别具一格的政论。其题为过秦,但开篇不言秦过而历举秦之功,尽书秦之盛,直至篇末才点出秦过之所在。一篇政论,却以比为主,以比代议,是这篇文章奇妙之一。语言上也明显地带有赋的西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词语;中间写九者之师攻秦,四君、九者、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富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尽相等,有些骈语甚至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单调。
《过秦论(上篇)》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