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中国历史故事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短的中国历史故事(推荐10篇)

简短的中国历史故事 篇1

这“赤尾将军”在青黄不接的年月成了老百姓碗里的一道美食。大家拔去毒刺,直接用盐渍过,晾在柳条簸箕上。黄土高原上的太阳毒辣,只一天,“赤尾将军”就成了老老少少口中的美味。有些殷实人家也会用獾子油煎炸成一道色泽金黄的珍肴待客,香酥可口自不必说,还可以驱风祛湿、活血化瘀,是葭州出了名的宝贝。

沟峁里的阴风一作祟,蝎子的价格像四月的黄河水开始浮涨。老老少少走梁串沟出来捕蝎子。山崖里,树根下,甚至家家户户的屋顶瓦楞下,都游窜着大大小小的蝎子。掂量起瓷罐里活蹦乱跳的蝎子,大伙儿觉得怀里抱的就是价格不菲的银圆块子儿。

城里捕蝎子名头最响的是蝎子王李糜子,每年给葭州药商们供货最多的就是这个干瘪老头儿。

这年仲夏,山城来了几个天津客商,一进“中和堂”的门就要十五斤“赤尾将军”。为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瘸老头儿,头戴鸭绒帽,颧骨突起;另一人鼻梁上架一副黑边眼镜,文绉绉地在瘸子老板面前点头哈腰;其余三人像哑巴一样紧跟在两个人身后,不时用鬼鬼祟祟的眼睛瞥向四周。

“中和堂”的崔掌柜是见过世面的人,让伙计取来一只雕花瓷罐,钳出几只,先让竹椅上的瘸子老板验货,说,这是前些天本地一位有名的捉蝎高手送来的上等“赤尾将军”,不多不少,正好十五斤!

瘸子老板没说话,只点了点头。“眼镜”说,你们的货我们全要了。听说你们这里有个蝎子王,我们老板想交交这个朋友!

崔掌柜瞥了一眼瘸子老板的那条左腿,心下就明白了些:蝎子王李糜子除了一手捉蝎子的绝活,祖传秘方“蝎毒追风膏”可医百病,远近闻名,黄河两岸的人都来医腰疗肩,他这“中和堂”购藏百草,也比不上几贴“蝎毒追风膏”的灵验呵。

瘸子老板生硬地说,请不要误会,我们只是想多交几个朋友而已。说着“啪”地一声,往崔掌柜面前撂下一根金条。

天边飘来几片黑云,看着倒是下不起来。崔掌柜叫上伙计,带瘸子老板去西坡找蝎子王李糜子。

一孔破破烂烂的窑洞里来了这么多人,李糜子吓了一跳。当看到瘸子老板露出的那条上肿下瘪的阴阳腿时,李糜子心下就明白了。

敢情被黄河渡的阴风伤蚀了身呀。李糜子在瘸子老板的腿上边捏边敲,痛得瘸子老板直龇牙。

瘸子老板身后的“眼镜”和三个“哑巴”伙计一下子紧张起来。李糜子说,不着急,让咱试试看。

李糜子喝足一口蝎子酒,长长一声“扑哧”喷在瘸子老板的腿上,片刻,取出几贴“蝎毒追风膏”,“啪啪”,稔熟地贴在瘸子老板的几处穴位上,边贴边说,秋后黄河水,立春要命风!

第二日,还没扯下“蝎毒追风膏”的瘸子老板竟然稳稳当当地走了几步。窑洞里顿时气氛活跃起来,大家都夸李糜子的“蝎毒追风膏”真神。瘸子老板喜形于色,冲蝎子王李糜子一跷拇指说,哟西!哟西!

李糜子一怔。一直在旁边伺候的崔掌柜也愣了愣神。

小日本!崔掌柜惊呼声未落,瘸子老板身后的三个“伙计”突然拔出枪来。转眼间,崔掌柜和他的伙计相继倒在血泊中。

李糜子脸色苍白。

瘸子老板狞笑着说,李先生,你是皇军的朋友,皇军的士兵们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被黄河渡的阴风伤害了身体,筹集到这么多的蝎子药,可以减轻他们不少的痛苦。当然,本人板田少佐,衷心地感谢你为我治病。

“眼镜”和三个鬼子在李糜子的窑洞里翻箱倒柜,什么也没有发现。

蝎药呢,“眼镜”气急败坏地问。

李糜子嘴角抖动了几下,说,干蝎都送到城里了,至于“蝎毒追风膏”也就剩下皇军先生用的那几贴了。

见鬼子们将信将疑,李糜子说,皇军的腿病要想彻底治愈,还得连用个把月的“蝎毒追风膏”,蝎毒得用新鲜的!

板田望望四周,偌大的梁峁上下,安静得听不到一声虫啾或鸟鸣,于是点点头。

傍晚时候,蝎子王李糜子被“眼镜”们押着到山谷中捕蝎子,后面跟着忐忑不安的日军少佐板田。

谷底的空气闷热燥人。李糜子在碎石堆上压了一块青石板,放一个白色瓷坛到上面,坛子里盛足了蚝油,然后将一只装有数十只萤火虫的马灯放在油坛旁边,马灯的玻璃罩上涂满了青草绿,说声好了,人远远地退到一边。

萤火虫瞬间将马灯映得通明,透过灯罩,向四周投射出绿色的淡光。

鬼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板田说,李先生,你确信这样可以捕到蝎子?

李糜子沉着脸,一句话不说。

渐渐地,四周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再细看,那些蛰伏的游窜的大大小小的蝎子,竟然都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等到了马灯旁,又被蚝子油的香味吸引了过去,纷纷爬向白色瓷坛内。

蝎足一旦沾了油,就爬不出去了。

原来如此!鬼子们恍然大悟。

约莫半个时辰,李糜子说,够了,起身飞奔过去。板田一使眼色,“眼镜”们正要过去,李糜子已经抱着油坛似笑非笑地回来了。

坛子里爬满了数百只野生蝎子,凶猛异常。蝎子在坛内翻来覆去,黑乎乎的一大片。

这就是中国人“请君入瓮”的成语吧。板田称赞说。

对,这就是我们老祖宗“请君入瓮”的智慧!话刚出口,李糜子突然大喝一声,将坛子摔向鬼子们头顶的一方岩壁。只听“哗啦”一声,蚝子油向四面溅开,坛内的数百只蝎子立刻爬满了鬼子们的身体。

板田发出几声撕心裂肺的呼喊,身子晃了几晃,栽倒在地。“眼镜”等几个鬼子扔掉手中的枪,一边奋力拍打着身上,一边鬼哭狼嚎地叫喊着。

李糜子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冷冷地说,忘了告诉你们,做蝎子膏药的确少不了蝎毒,而刚刚捕获的野生蝎子却是最毒最狠的!

蚝子油的味道四处飘散,在绿色的萤火虫灯下,仿佛有数以千计的蝎子向这边拥来,扑向鬼子们苟延残喘的身体。

李糜子双眼含泪,向掩埋崔掌柜们的方向拜了拜,高声喊道,小鬼子,敢欺负我们黄河滩人,咱黄河滩上的爷儿们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蝎子王李糜子的身影在夜色下像一尊高大的雕塑。

简短的中国历史故事 篇2

关键词:革命历史电视剧,历史叙事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倾向于通过有一定容量的叙事文本来传达一种历史感, 早期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篇幅一般较短, 剧集通常不超过20集, 但是这些电视剧也常常通过在有限的篇幅内尽量容纳更多的历史内容进而增强自身的历史纵深感。比如《上党战役》只有7集, 但是在描述战争的同时还平行展现了毛泽东一行赴重庆谈判的历史活动, 通过纵向空间的拓展加重了历史“厚重感”, 而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更是动辄长达三、四十集的篇幅, 在历史的长度与厚度方面都有了非常丰富性的镜像呈现。比如《中国命运的决战》“把中国命运的选择放在世界格局上来表现, 以三国 (中、美、苏) 四方 (共产党、国民党、美国、苏联) 的分分合合、联合与较量作为故事的核心, 全剧主要写谋略、斗智, 反映‘三国四方’特别是两个统帅在重大事件中如何决策。电视剧涉及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文件以及许多当事人的回忆, 内容深广、气势恢宏。”[1]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之所以惯于组织“有一定长度”的历史, 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更能揭示出某种历史规律, 而细小的、单独的事件由于见不出它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也就不可能具有规律性。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 诗之所以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 更严肃的艺术”, 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 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诗如何“表现带普遍性的事”?即通过“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来表现, 诗的结构相对封闭与完整, 在这样的结构中, 创作者便于组织事件并控制事件的发展, 进而揭示出历史的“可然或必然”。国内学者黄子平对此表述得更为清楚:“这种叙事形式相信自身有机地‘再现’世界的能力, 现实中孤立分散的事件被作家以造物主般的天才之手彼此协调地组织起来, 在一个自足的作品世界中获得一种整体意义、普遍联系和等级秩序, 历史借此被赋予了虚假的但却似真的时间向度和目的性, 作家对历史的理解转换为一种普遍意义, 经由这种叙事形式合法地强加给读者和世界。”[2]黄子平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论断也同样适用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现状。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 (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革命历史剧主创群体) 在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时总是不由自主地升腾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他们总是希望通过对某段革命历史的“全息展示”, 拨云见日般地揭示出相应的历史规律。比如电视剧《长征》通过叙述中国红军从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历史过程, 在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与激烈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艺术地再现了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过程, 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队伍不畏艰险、知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并将其上升为一种具有极强社会凝聚力的“长征精神”, 于无声处诉说着这样一种道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 就是因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队伍承续了“蒸不熟、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精神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其注入了现代性革命理想与激情, 从而发展出了一种崭新的革命信仰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正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垮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进而建立了新中国, 那么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同样能够凭着这样一种精神创造新的历史奇迹。《八路军》“以在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的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在山西境内及其周边地区的活动为主视角, 以中日双方民族矛盾为主线, 立足于华北抗战, 全方位、史诗性地再现了八年抗战的辉煌历程, 突出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解放》“剧情展现了从1946年6月底, 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开始, 一直讲述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全景式展现了解放战争的全过程……通过对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孟良崮战役、三大战役直至渡江战役等的重点描写, 真实、艺术地再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解放军和人民群众,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战胜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腐败政府和军队的曲折过程。”[3]而《开国领袖毛泽东》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的一系列影响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表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时期为创建与发展新中国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这些电视剧与其他相类似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时间沿着历史纵线次第展开, 共同构成了一部形象化的共和国历史, 揭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历史的选择”的“历史总趋势”。

在具体叙述某一次历史事件与描述某一位革命历史人物时,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通常倾向于选择“暂时的失利 (低谷) ——取得胜利——展望更大的胜利”的叙事模式。比如电视剧《上党战役》剧情初始, 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将领史泽波所部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率先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发难, 攻占了数座城镇与革命据点, 给八路军革命根据地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是随后, 八路军在陈赓的率领下强势还击, 迅速收复了失地并在潜入敌军的内线策应下, 引诱敌军出城对其形成合围之势, 一举歼灭了史泽波整部。在电视剧结尾处, 陈赓草草会见了被俘的史泽波, 留下一句“本来想和你长谈一次, 可惜来不及了, 我还要立即赶到同蒲县, 和胡宗南打交道”便匆匆上马、绝尘而去, 投入了另一场更大的战斗, 由于胡宗南军职更高, 但同样失败的历史事实, 这下一场战斗无疑也可以展望为更大的胜利。电视剧《长征》也是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及初期在李德、博古指挥下所遭受的重创写起, 遵义会议后, 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战斗开始逐步转败为胜, 并最终到达陕甘宁, 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但是, 剧末的解说词“从此, 这支伟大的军队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肩负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历史使命, 建立了新中国。”则意味着电视剧结尾的胜利并非终点, 而是新的起点, 还需要争取更大的胜利。《八路军》则是从国共两党决定合作、共同抗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被整编为国民党第八集团军写起, 电视剧正面展现了这一“整编场面”, 在“脱帽、换装”的口令中, 中国红军通过军服制式的改变在形式上变成了八路军, 但是整编过程并非整齐划一、一蹴而就, 以赵栓柱为代表的部分红军战士对整编不理解, 怀有抵触情绪并对国民党进行了声泪俱下的控诉与责难。随后朱德对大家进行了开导, 尽管朱德将换装提升到“是苦难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层次, 但换装在实际上更多“是形势的需要”, 因为此时的中国红军还势单力薄, 在抗日大局下只能暂时“屈尊委身”于国民党军队, 而朱德那句“我们摘下红星, 不是不要它, 而是要从帽子上拿下来放到心里”也预示着八路军必将成长壮大。在接下来的情节中, 八路军从策应配合国名党正面战场的辅助位置逐步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在事实上逸出了国民党“一个集团军”的军事建制, 完成了军事实力的大反转, 也为接下来解放战争的胜利预设了伏笔。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事件顺序上采取先抑后扬的叙事结构, 开篇处的“失利”“表明即使是现代革命, 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始终充满了各种坎坷与艰难, 革命应该是一个永不放弃的过程”[4], 从而使受众在对革命艰难困苦的体认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产生敬畏精神, 并将其主动投射到对当下政权的情感认同中;而结尾处“展望更大的胜利”的设置“则把革命推向未来, 革命既成为一种未来的状态, 也意味着革命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不断延续的过程”[5], 它召唤的是受众进一步的情感依归。

参考文献

[1]吴保和.中国电视剧史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2]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3]百度百科介绍。

简短的中国历史故事 篇3

关键词: 历史研究 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 整体观

一、引言

《中国历史研究法》全书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全书分为八讲,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一开篇就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这个问题,最后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主要内容,以文化为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释方法和呼应论点”这样的思路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醍醐灌顶。此书有助于帮助读者提高对中国历史的认识,理解整体史观的重要性,从而促使更多人思考中国历史研究中整体观的由来和根源。

二、中国历史研究中整体观根源

(一)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整体观。

钱穆先生提出“中国人当知道些中国史”,因为历史讲了人的本源和来历,知道中国史,才算是中国人,才算明白中国人的特异性、真实性和优良性。由此可见,学史的目的是了解人和人性。因此,了解古代史和现代社会并不矛盾,历史的借鉴指导意义始终存在。

中国古代哲人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不把人和世界对立起来。中国古代哲学起源于巫史,在经历了“绝地天通”、“武王克商”等历史事件之后,天命神学信仰体系开始动摇,最终崩溃。中国哲学萌芽有几个代表性事件,叔兴论“吉凶”,史伯论“和同”,伯阳父论“地震”及史墨论“陪贰”等,这些史官、大夫们摈弃旧式巫史的神秘论,开始理性地阐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此后,占天卜地和宗教神学等方式渐渐被抛弃,这些新式哲人慢慢打破了由巫史垄断的神坛和政坛,促使中国文化从宗教母体中分离,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化样式——中国哲学思想。由于宗教天命观念坍塌之后迫切需要一种较为全面和圆满的解释系统来支撑彷徨的内心世界,因此就不难理解中国哲人提出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推天道”的目的是要为“人事”给出说明,其核心在于人事。中国哲学带有鲜明的入世特征,这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了中国哲人饱含忧患的意识,以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使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中国文人的学术理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仰观象于天,俯察理于地,观鸟兽之父与地之宜”等观念深入人心。由此可见,中国人以整体观看待世界,把人和天看做一体,并把万物看做阴阳交合。中国哲人怎样看待世界,就会怎样对待人与自然,也就会怎样看待历史。

(二)中国历代朝代结构呈现整体观。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频繁。各朝创建者考虑的头等大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通常,名称来由有五种: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创建者原有爵位或卦号;宗族关系;创建者政权统治区域或吉祥的寓意。俗语云: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中国人觉得朝代变了只是皇帝换了,国没有变。这种整体观鲜明地体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年代歌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钱穆先生提出:“中国史和西洋史有何不同。西洋史是可分割的可以把历史上每一时期划断。而中国史则是先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五千年一贯下来,永远是一部中国史,通体是一部中国史。”“西洋历史如一本剧,中国历史像一首诗。诗之衔接,一句句地连续下去,中间并非没有变,但一首诗总是浑涵一气,和戏剧有不同。”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有本质区别,中国史一脉相承,历史和文化都没有断裂,改朝换代仅仅只是改变了国号,变换了统治者,主体是没有改变的,所以中国史是先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观,中国历代文人践行整体观。

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整体、统一、和谐,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时期的“万物一体”论,都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

这种观念浸透在中国文人的骨子里,体现在诸子百家的作品当中。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易》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国哲学体系把天看做万物的本源和主宰,天地、万物和人是一个齐同的统一体。不论是儒家的“天”还是道家的“道”,都强调整个自然界、整个社会的统一,也就是天地、万物和人的统一和完整。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整体观以儒学为主,诸子百家为辅,兼容佛教与道教精华于一体。由此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强调某一家或某个代表人物,因为只强调某一家或某个人而不谈整体观,都是片面的,都不能反映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也不符合中国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再有,中国传统文人一直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家庭、国家和天下的统一,要想国泰民安,必须把自己的智慧及所学用于个人修养、家庭管理和国家治理,这种把自己融入天下,又把天下融入自己的胸怀一直被中国文人践行至今,成为中国文人及知识分子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结语

其一,以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为基础的中国哲学方法,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指导方法。中华文明历经磨难却得以绵延数千年而不断,与它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其二,中国历史的沿革和发展与西方历史不同,我们的历史是整体无断层的发展,朝代的变化只是国号的变化,其主体一脉相承,这是理解中国历史要首先明确的前提条件。其三,中国历史是整体,是因为中国文化是整体,任何只强调某一家的学说都不全面,中国传统哲学培养出了中国传统文人,中国传统文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化。“修齐治平”的价值观促使他们把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融入社会,又把天道、人民和自然融入自身,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来看待个人和历史。

最后,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给了我们一些现实意义的启示。中国学术传统讲究融会贯通,不鼓励分裂地看待问题,不论是言论还是观点,都需要有纵览全局的整体观。而且要认识到文化体现在历史事件和人身上,可以说文化即人生,研究人和历史离不开研究文化。再有,在历史研究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分辨细节和异同,还要从大处着眼,以小见大,综合整体地考量问题。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孙通海.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老子.道德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中国民间故事简短缩写 篇4

说起千佛洞,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古时候,有许多国度。在一个国度里,有一座林木葱茏的大山,住着两位道人。住在山南的叫南窟道人;住在山北的叫北窟道人。

有一年盛夏,天气奇热。南窟道人虽在山洞中修行,也热得大汗淋漓。他来到山下,脱去衣衫,跳进泉水中洗起澡来。

南窟道人离开清泉之后,有一头母鹿来到泉边饮水。谁知,母鹿喝了道人洗过澡的泉水,就怀了孕。按鹿的习性,生小鹿一定要回到原来受孕的地方。这天,母鹿来到泉边,卧地分娩。但生下的不是小鹿,而是一个清秀俊美的小女孩。

正在坐禅的南窟道人,听到母鹿的痛苦叫声,来到泉边。母鹿看见陌生人,掉头撒腿就跑了。南窟道人便把女孩抱回山洞,当作亲生女儿精心抚养起来。因她是鹿所生,所以取名鹿女。

光陰如箭,转眼之间鹿女已长成为大姑娘,出脱得如花似玉一般。道人把她视为掌上明珠,从不让她一人离开山洞一步。一天,鹿女不小心将火熄灭了。道人很不高兴,没有火,怎么过日子,他愁眉不展。

鹿女说:“爹,你莫发愁。山那边不是有位北窟老人吗?我到那里去借个火种。”

南窟道人深知北窟道人的为人,但没有火不能生存,只好答应了。

鹿女轻盈地朝山北走去。说也奇怪,她每走一步,脚下就生出一朵莲花来。在她所经过的蜿蜒崎岖的小路上,鲜艳的莲花争相开放,阵阵异香随着轻风飘进了北窟。道人闻香出洞,看到鹿女步步生莲的奇景,惊呆了。又见她深深作揖说:“道长在上,小女有礼。请借火种一用。”

北窟道人望着风姿绰约的鹿女,心想:如果让北窟四周开遍莲花,岂不变成仙境了吗?于是说:“你借火种不难,必需从右边绕窟走上七圈。”鹿女微笑着点了点头。她走一步生一朵莲花,走十步生十朵莲花……。北窟道人又让她从左边绕窟走了七圈,才把火种借给了她。从此,北窟前后左右莲花盛开,香气袭人。莲花女的名字也从此传开了,再也没人叫她鹿女。

一天,国王带着近臣侍从,到这座大山打猎。走到北窟前,被莲花吸引住了。唤出北窟道人问:“这满山的莲花是你种的吗?”

“王啊,不是我种的。是南窟道人的莲花女步下生出来的。”

“你若哄骗我,小心老命!”

“半点不假。那莲花女貌似天仙,我敢发誓,国中再无第二个美女能比得上她。”

国王火速赶到南窟,在那儿果然看到了一个他从未见到过的美女在窟前浇花。国王十分高兴,就把莲花女选为妃子,要她立即进宫。南窟道人听了,气昏了过去。莲花女唤醒他后,父女俩抱头痛哭,哽咽不止。国王便令武士推开道人,把莲花女拉上马,带回了王宫。

南窟道人失去了莲花女,哀痛不止,从此滴水不进,再也没有走出洞来。

莲花女进宫以后,国王封她为王后,受到百般的宠爱。她怀孕后,不生男,不生女,却生了一朵含苞莲花。国王又气又恼,把它看作是不祥之物,把莲花胎扔进大江里,还 把莲花女打入了冷宫。

大江下游有个小国。这天,小国的王公大臣正在江边玩乐。突然发现一朵含苞莲花顺水漂来。国王令人打捞上来,只见花瓣徐徐张开,上面坐着一千个婴孩。国王欢喜极了,下令选来一千名奶妈为婴孩们哺乳。等到一千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国王又挑选了武艺超群的师父教他们练武。几年之后。他们个个武艺高强。挂帅出征,从没打过败仗,使小国很快强盛起来。当他们知道自己出生的经过后,就率兵逆江而上。一直打到莲花夫人所在的王城下。声言要报杀母之仇。

这时,国王已经老了,他见兵临城下,惊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位老臣知道千子将军的底细,报奏说只有莲花夫人才能退却重兵。老国王别无良策,只得从冷宫中把莲花夫人叫了出来。

莲花夫人上了城楼,举目四望,见城下围兵千重。阵前有一千匹骏马,坐着一千员虎将。个个披甲荷槍,威风凛凛。她心中喜怒交加,真想让孩子们杀进王城,报仇雪恨。但她一想:打仗必然相互残杀,死的还 是百姓子弟。于是,对城下孩子们说:“孩子们,我就是你们的母亲,我你两国只能和好,不能动刀动槍。”

谁知他们不相信母亲还 活着,说:“你别骗我们了,我们母亲早被杀害了,此仇不报,决不罢休!”

莲花夫人珠泪满面地说:“你们的母亲并没有死。若不相信,有乳汁可作证。我的乳汁若不进你们口中,那就是冒名骗人,你们再攻城不迟。”说着,她解开上衣,用手挤乳,只见乳汁像喷泉一样,冒出千道银丝细雨,飞洒城下。千员大将像饮醇酒蜜汁一样,咽下乳汁。方知母亲未死。他们一个个赶忙下马跪地,齐声高呼说:“望母亲恕罪,愿听母亲教诲!”就这样,后来两国未动干戈,相好百年。

简短的历史神话故事 篇5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

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

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

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乌,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

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

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

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

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

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姜子牙为啥叫“姜太公”

姜子牙,即吕尚,周初人。姓姜名望,字子牙,俗称姜太公。因祖先封于吕,所以叫吕尚。

姜太公姜子牙是东海上(现今河南许昌,另一说法是安徽临泉姜寨)人士。在商朝时当过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纣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辞官离开商都朝歌,隐居于蟠溪峡。并在磁泉边以长杆、短线、直勾、背身而钓的奇妙方式钓鱼。

春天的简短故事 篇6

来到田野,满地的油菜花金灿灿的,像黄金,像一束束金黄的阳光,远处望,仿佛是金黄的海洋。各种各样的菜种子都发了芽,眼前一片新绿,它们害羞地探出了脑袋,挺着柔软的腰,随着春风摇摆着腰肢,跟墙头草似的。小草也探出脑袋,坚强地挺着身子,我好奇地凑过来闻了闻,哇,真香啊,原来,春天的味道是清新的。

来到公园,五颜六色的花儿映入眼帘。它们色彩明丽,红的像熊熊燃烧着的火焰,黄的似金灿灿的麦子,白的如天上洁白无暇的白云,紫的似晶莹剔透的葡萄……它们形状各异,有的像可爱的小鸟,有的像红通通的鞭炮,有的像五彩缤纷的烟花……它们真香啊,几十里都闻到香味,小蜜蜂也赶来采蜜。我凑到花边闻了闻,哦,原来,春天的味道是芳香的呀!我找到了春天的另一种味道!

回到院里,瞧,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放上了棉被。那棉被花花绿绿的,五彩斑斓。太阳照射出万丈光芒,温柔的射在棉被上。我在一旁跟边上的小伙伴玩了起来。我们玩得可开心了,我们脸上露出了笑容,还时不时的笑出声来。哦,我明白了,原来春天的味道还是欢快的。我又来棉被前闻了闻,春天的味道也是温暖的。

简短的中国历史故事 篇7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历史逻辑,中国模式,政治图谱

0 引言

随着新世纪钟声的震响, 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在不断深入民心。就全球范围而言, 中国人从没有如今天一样, 意识到中国巨大的政治、军事格局即将带来的广泛的政治与文化影响。著名的经济学家盛洪先生说得妙:“中国的事情注定要有天下意义”。而这“天下意义”的最重要方面之一便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逻辑对世界政治、文化的交流与贡献。让我们缓步铺开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无论在政权制度上还是党政制度上、无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城乡社区……一直葆有独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一个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体系, 一个有别于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指向政治, 一个完全中国化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选择……它的思想发展路径似乎更为特殊, 更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要想全面地了解它, 就必须做一个系统的、立体的、根本的透视, 才能窥其形, 解其质。正是在此意义之上, 笔者以“历史逻辑来解释政治”, 考察了其形成演进的轨迹, 阐述了它的现实特征, 并探寻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独属于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梳理

据前文所述, 历史之余政治, 如江河之余水。因此, 从历史进路的思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行考释, 便可对这一路上政治自身的阶段性演变轨迹及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深沉思考下的逻辑思想进行双观。

1.1 毛泽东对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 关于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架构就一直萦绕在毛泽东的脑海中。1948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毛泽东说:“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 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我们开人民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 无任何经验的中国政治体制对苏联模式采取了大抄大搬的政策, 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苏联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国情, 于是在党内首先提出了“以苏为鉴”, 号召“我们不要迷信, 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1956年年初, 以斯大林为导火线的政治事件浮出水面后, 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存在问题也相继暴露, 毛泽东开始了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想。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后, 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有过独到的慎思。但可惜的是, 他未能更坚定、更深刻、更坦白地坚持住。反“右”运动开始后,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落入到挫折的境地。

1.2 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艰难的市局点开了一道光。邓小平大刀阔斧拨乱反正, 1982年9月,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 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他用前所未有的慎重态度肯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对认识中国政治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充分预设, 而面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种种不确定性, 他则着力倡导一份渐进改革的蓝图。

江泽民作为邓小平体制改革路径的坚守者, 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给予了六项原则的阐述, 在他的努力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轮廓基本形成。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完善和发展

世纪之交, 改革开放在峥嵘岁月里稳步前进。胡锦涛同志接过改革的大旗继续解放思想, 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改革、稳定、有序的状态下,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更意味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之坚定、对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规律的认识之全面。

1.4 中国新时期政治生态的主旋律与大载体

诸如江海的伟大成就道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中国政治生态的演绎与发展都需围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前提之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开启了构建政治生态思想建设的征程。这次征程的最大特点, 在于如何从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中突围……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具体发展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还着重强调法治要素与发展要素, 提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体一位大发展;2015年6月谆谆告诫领导干部:“要做政治的明白人……要立场坚定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大自信”。

由此可见, 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系统中的发展要素, 主要含义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廉洁发展、稳健可持续发展和法制化发展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政治图谱及特点探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得来不易, 是经由历史洗礼、汗水浸泡、群众检验、险阻考验的一条正确之路与真理之路。更是世界上其他政治发展模式所不能复刻的图谱, 既有内涵又有外延。其所涉及的范围和作用机理如下:

2.1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模式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图谱

中国, 这个经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冲刷的国度, 抛开极特殊的情况不谈, 其政治形态一直未能脱离专制政体的囿阖与支配。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在邓小平时期就已被指出:“解放以后, 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 也很不受重视。以上所述不难看出, 群众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方面的不足, 给了中国政治发展实践以很大的制约,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下, 习近平新一代领导集体才告诫全党要敬畏权力, 要慎重看待手中的权力, 要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 廉洁用权、依法用权。他站在家国大政的高度深情提出“三严三实”重要指示, 力争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来演绎风清气正的中国政治图谱。

2.2 中国梦动力机制模式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图谱

某种程度上, 当我们要谈及政治发展, 就势必会涉及一个关键性内容: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果用定义本身来分析政治发展, “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一场关乎‘状态’、‘格局’、‘趋势’的拉锯与互动过程”无疑是十分准确的。从目前的大形势着手, 无论改革发生时还是进行时, 传统的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对比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利格局也始终未能触动。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最初的政治体制改革图谱只能由“政府”来主导与书写。在这张图谱中, 政府拥有着极大的“自主性”, 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决策是否改革和实施如何改革。所以, 图谱的终端自然要依赖于政府的理性与权威。然而, 随着改革开放影响力的加大与社会力量的消长变化, 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越来越清晰, 人民根本利益上的思想凝聚开始取代单纯的政府挂帅, 中国政治生态系统的内驱力已经转向了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 中国梦就好比一个同心结, 将中国人民最强劲的韧劲都牢牢聚集在一起, 使之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挥洒奋斗的汗水,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图谱。

参考文献

[1]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_3.htm.

[3]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为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3-12-03.

中国历史的新读 篇8

历史学家吴思先生说:“‘秦家店’等概念和命题的提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本质。”这是个创造,应该说是一个贡献。“秦家店”这种高度的概括,是一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简洁明了、意境深邃的创造,它把两千多年的帝制,都装在“秦家店”这个通俗易懂的概念中。

蔡元培当年说:“绝对中央集权制者,惟秦世。”(见《重新》P101)。后来各个朝代都开始实行秦政了。李大钊说:“由是中国无学术也,有之则李斯之学也,中国无政治也,有之则赢秦之政也。”(《重新》P103)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先驱们,没有把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概括为“打倒秦家店”,没有指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排他性,既是美中不足,也是近80年来的历史遗憾。首先指出这一点的正是刘济生。

作者在秦家店这一辑里,首先对秦始皇暴政进行了批判,非常有力度。暴政与开明专制是有区别的,我举一个例子就能够充分说清楚。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基本上是开明专制,尽管有连年不断的战争,但是粮价仅仅是“石三十”(《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有两条律文证明秦统一前的官定粮价也是石粮三十钱)。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绝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搞了暴君政治,五年后(即公元前216年)粮价高达“米石千六百”!粮食价格暴涨了50倍之多,造成了民不聊生。汉初,文帝、景帝都是开明专制,主张黄老之术。汉文帝时“粟米十余钱”,多得发霉,因而“鸣鸡吠狗,烟火千里”。汉武帝后期开始了暴君政治,因而粮食价格一再翻番,“米价石万钱”,因而“人相食,死者过半”、“千里无鸡鸣”!汉武帝的粮食价格是战国时期的330倍,是汉文帝的1000倍左右。这不言自明,秦始皇暴政、暴君不管人民的死活,为一己之私修陵墓、修阿房宫,致使粮价腾飞。要弄清暴政、暴君的秦家店及其子孙店究竟造成多少人间惨祸,不然历史的瞒和骗将会继续下去。那不惜耗费巨资、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歌颂秦皇、汉武、康熙、乾隆及其他帝王的影视是不会停止的。

《重新》发人深省地提出了“四大传统文化”的看法。“四大传统文化”的提出,它针对学术界几十年来沿袭陈寅恪、冯友兰首倡的儒、释、道乃中国三大传统文化说。作者提出了“从远古至现代,还有一个影响更大的文化:帝王文化。帝王文化是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也可以叫做皇权文化”。文章从几方面加以论证。其一,揭示帝王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比如《诗》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帝王文化的原生态描写,也就是说,在三皇五帝时帝王文化雏形已成。那时,“儒家、道家文化,还没有诞生呢,遑论佛家”。其二,揭示帝王文化的社会基础,阶级根源——即五千年来我国手工工具和自给自足的个体农业和农民,他们虽然备受压迫,但正是他们成了帝王文化的台柱子,不自觉的后盾。其三,物态的帝王文化遍布天下,全国各地的寺院、宫观、孔庙,是佛教、道教、儒家儒教留下来的物态文化,“而皇宫、皇陵、太庙、皇家园林、御道等等则是帝王留下来的物态文化。请问,哪个佛家的寺院能和故宫相比?有哪个道家宫观能和太和殿相比?儒家、儒教最了不得了,孔庙的建制类似皇帝,但气势宏大的孔庙还是皇帝下令修建的”。佛、释、道、帝的四种物态文化,哪一种居中心?哪一种文化对制度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影响最大?显然是帝王文化。儒、释、道无不仰望帝王的鼻息。其四,帝王的文化符号的龙,遍布天下。其五,帝王文化的文献卷帙浩繁,法定官员必读,它支配着制度、行为与心态文化。其六,皇帝利用儒、佛、道为自己服务,宣传和灌输君权神授,皇帝是上天之子,人神一体。其七,帝王文化利用、改造、整合其他文化,比如:改造和淡化早期儒家的反专制主义思想;改造原始佛教而否定众生平等,隐去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中的阴谋,使之变为养生哲学。文章用了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证明“帝王文化对各阶层的影响大于其它文化”。尤其是对帝王物态文化的揭示极为精彩,使人无法驳斥、无法否认。

《重新》对帝王文化的揭示很深刻!当然,也不能认为这种重新发现已经大功告成,还需要由个人到群体的再补读。比如说,作者将法家正确列入到帝王文化之中,但法家是兵家在政治领域上的延伸,《孙子兵法》不仅产生于《论语》之前,而且还产生于《老子》之前,更不用说产生于法家之前了。美籍华人、美国艺文科学院院士何炳棣先生正是从《孙》先于《论》、《老》的考证出发,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在兵家与法家。开国帝王无不是军事家兼政治家于一身,将“以奇用兵”变为“以奇御臣、治民”,结果证明屡试不爽。例如用兵讲究“任势”,治国、治军、治民又何尝不讲究任势、造势、恃势呢?兵家可御敌,也可用于为政,可以想见,兵家对于帝王文化的影响之大。中国的兵家既是军事思想,乃国之瑰宝,也是皇帝用来对付臣民的谋略。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左倾,作者做了论证所说,左倾是一个现代的政治概念,但是个别历史学家也给中国古代史标过左、右之说。如嵇文甫说:“泰州学派是王学的极左派,王学的自由解放精神,王学的狂者精神,到泰州学派才发挥尽致。”(《左派王学》,开明书店1934年版,P44)学者嵇文甫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认为古代有左倾。作者采纳嵇氏的观点分析历史无可厚非。嵇文甫的影响很大,对泰州学派之影响有两个方面:“左派”说和启蒙说。显然历史研究上存在左派、右派的说法。作者在学术上非常谨慎,在左倾后面加上了“现象”二字,意即左倾不是经常性的,而是偶尔出现,所以加上了现象二字。

什么是左倾?或者什么是右倾?如果用革命史的划分方法,旨定把历史弄得一塌糊涂。左派、右派的说法源自法国大革命的派别纷争。法国大革命后期,国会中议员分为三派,雅各宾派坐在左面的叫左派,圣劳伦派坐右面的叫右派,两派总数占议员的居于少数,中间派占大多数,看哪派势力大然后就支持。当时左派激进,右派保守。后来各国的革命不断使用左派右派、左倾右倾的词。其实正如秦晖所说:其中左派比较支持平等,强调建设福利国家,更多的通过国家干预手段帮助弱者,右派比较强调自由,反对过高福利,比较支持竞争,反对国家干预,强调建立“弱”政府,反对对于强者的过多限制。但左派和右派的区别只基于

对平等与自由的偏重上。左派更偏重平等一点,右派更偏重自由一点。作者对秦晖的观点也是非常肯定。

作者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的左倾现象,是发人深省的,那些所谓的改革都是突破了自由的底线,或取消了绝大部分的自由,特别是取消了经济上的自由,加之一直奉行的专制主义,把政治上与经济上的集权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将人民的一切活动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我最早注意了管仲经济上的高度集权,政治上的高度集中,作者采纳了我的观点。所以作者说,从管仲、商鞅开始,一直到王安石,都犯了左倾毛病,取消了自由,加剧了所谓的平等。我同意作者的观点:“这些左倾恰恰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与自由主义的发展。中国历史的正本清源必须从这些所谓的改革开始。”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改革家的主观愿望,他们是想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急功近利,聚敛钱财,打击大的工商业,使社会财富迅速分散,结果是暂时的国富,长远的民穷。现实的反映特别快,几乎过了不几年,国家穷了,人民也穷了。一个没有民间自由的社会,一个没有民间经济的自由,一个没有政治的权力分割,社会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作者把它称之为社会发展的“元”动力。

我非常欣赏作者总结出来的“儒家反对极端专制十论”,我可以大胆肯定的说,这是研究孔孟之道许多学者没有总结的。作者说是自己“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思”总结出来的,这是那些全盘否定儒家思想的人无法批驳的。在否定孔孟之道声浪滔天的时候,人们不敢总结,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没有人如此系统总结的。进行全盘否定派是很不负责任的,看到孔子的几句话就信口开河,胡乱解释,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什么复辟倒退,什么比法家还阴,什么深入民族骨髓的毒素等。

儒家有局限性是必然的,今天的人一样有局限性。孔孟之道的局限性是伦理政治,没有制度的设计。正如作者所说,儒家是开明的、温和的专制主义,是明君政制,而不是暴君政制。孔子的保守是他的人治思想,他的伦理政治。作者认为后来的帝王之所以接受了孔子,原因出在儒家伦理政治这里。正因为儒家的不足,今天鼓吹读经是不可取的,会培养成新一代缺乏民主自由精神的青少年,那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尽管如此,这比秦始皇、李斯的赤裸裸的专制主义、暴君政治好得多。开明政治比暴政有利于自由主义的培养。

简短的感恩母亲故事 篇9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学校放学了,可我没有带雨伞,只能站在门口躲雨。这时,在雨帘中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蹒跚的向学校走来。“是妈妈。”我兴奋的跑出校门,一头扑到妈妈的怀里,妈妈用冰冷的手抚摸着我的脸,我却感到全身暖烘烘的。我上下打量着妈妈,只见妈妈全身湿透了,微笑的脸庞上没有一点血色。一股泪水流进我的嘴巴里,啊,我哭了,满脸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

回家的路上,妈妈一个劲的把伞往我这边推,可她自己却还有一大半身子露在伞外。我把伞推了过去,说:“妈妈,还是您遮吧!”妈妈笑着说:“我不要紧,重要的是你不要淋着雨,感冒了。”

母爱有时是温馨的,但有时是严厉的。

我小时候很不懂事经常拿桌子上的几毛钱出去买东西吃,也不经过妈妈的同意。

这天,我又偷偷拿了5毛钱出去玩。回来时给妈妈发现了,说:“你为什么要偷拿钱啊!你要什么我不都给你买的吗?你知道这样做是很不对的!”说着一巴掌飞了过来。

当时,我觉得很委屈:不就是5毛钱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啊?但过后想起来,就知道了:如果当时妈妈不制止我,我以后可能还会偷更多的钱的,妈妈还是为我好啊!

感恩老师的简短故事 篇10

我清楚地记得,一次公开课上,我的发言有些迟疑,老师还是对我进行了鼓励。老师问:“风还是什么?”我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老师将机会给了我。我也许太激动了,就将手放在脸上,想了一会儿才回答:“风是一位飞行家。”我忐忑不安,不知这样说对不对,满脸通红站在座位上。这时,张老师带着同学们为我鼓掌,从此,我有了发言的自信,节节课都会把手一次次高高举起,积极发言,变得越来越勇敢。

我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也是在那个时候培养的。一次,张老师从北京学习回来,竟给我买了几本好书。在教室里,老师把书送给我,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壮壮,阅读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你要多阅读,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听了张老师的话,我一改往日懒散的状态,发奋图强,仅在二年级就读了十几本好书。其中,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历史名著,也不乏《郑渊洁童话》和《男生日记》这些好书,使我的知识和想象力都更上一层楼,而且写起文章来,一点儿都不忧愁。这都要感谢亲爱的张翼老师!

上一篇:《九色鹿》教学点评下一篇:邮政局请病假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