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育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精选7篇)

小学教育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1

泇口小学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泇口中心小学位于邳州市邳城镇泇口办事处,始建于1948年。目前施教区辖十个自然村,现有教学班10个,学生441名。学校占地16000m2,生均占地36.3m2,校舍建筑面积为2375m2,生均校舍建筑面积5.4m2,配有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仪器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少先队活动室、体育器材室等专用教室。

我校现有教职工2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5名,占教师总数的62.5%;本科学历3名,占教师总数的12.5%,6人正在进修大专或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15名,占62.5%,学历达标100%。

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文明、好学、健美、质朴”的校风,“严谨、务实、求活、创新”的教风,以及“乐学、善思、勤练、求实”的学风。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办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加大投入,积极完善学校办学条件

1、校舍场地逐步改造

几年来,我们抢抓机遇求发展,努力加快学校建设步伐,拆除危房,硬化主次干道、场地,新建凉亭、假山、花坛,绿化环境,新建200米环形跑道。目前我校生均占地达36.3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5.4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27平方米,均达到省规定标准。原来尘土飞扬、道路泥泞的学校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现在的校园鸟语花香与朗朗书声相融,片片绿叶与张张笑脸相衬。

2、办学设备快速更新

在硬件设备的添置和更新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为学校教育的现代

化提供了宽广的实践平台。配备了50台电脑,使在校学生数与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数之比达8.8:1,为教师添置了12台笔记本电脑,在校教师数与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数之比达2:1,达到省规定的标准。添置了激光打印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各种体育、音乐、美术、科学实验教学器材等,学校现存图书11000余册,生均24.9册。班级配备了电视机、DVD等等。学校现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科学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劳技室、体育器材室、仪器室、少先队活动室等11个专用教室。学校经常对各室配备、必备器械、教育挂图等做重点检查,时时更新;添置图书,学校每周安排阅览课,建立了个人借阅制度,充分发挥了图书室的作用,为我校办学规范化、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求强师兴教。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拥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拥有学校辉煌的明天,学校一直把教师的培养当成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校组织教师认真细致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五个严格的要求,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十条禁令的要求,要求全体教师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市文件精神为准绳,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学校与每一位教师签订了师德承诺书。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根本上杜绝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违规收费、有偿家教等现象的发生。学校每学年都开展一次“师德先进教师”评选活动,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每年我校都有教师的师德论文获奖。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我校师德建设,学校先后有5名教师被评为县、镇级优秀班主任 2

和师德先进教师,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强化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加强学习,不断“充电”。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社会自考及本科学历考试,努力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和学历水平。二是走出去开眼界。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创设学习提高的机会,每学期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听讲座、听课活动。近三年,我们先后派出两名英语教师,两名微机管理员,一名科学教师,一名体育教师,一名图书管理员赴徐州参加培训学习,两名教师参加省级班主任培训,近百人次走出去听名师授课和讲座。三是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学校每学年都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校本全员培训计划,并踏实落实,2009年我校重点落实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专项培训活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上半年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文字处理、收发邮件,课件制作和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培训针对教师上课需要,为课堂教学服务。学校保证教师机网络的畅通,为教师实践操作提供方便,指定信息技术教师做指导,促进教师尽快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激励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用。目前我校全体教师均已顺利通过我县新教育技术能力考试。

3.加强科研工作,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坚持科研先导,强化教育实验,走科研兴校之路,既是对学校的要求,更是求得学校开拓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帮助教师确立科研先导的意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思想。深入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确立“问题”即“课题”的思想,将课题研究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人人都主动参与研究,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截止目前,我校有1项课题县级立项,10项校级课题立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过程管理,立项课题从选题申报、撰写方案到实施研究,扎实开展。同时强调要处理好教科、教研两方面的关系。平时,在组织 3

教师业务活动中,以教研活动为形式,课题研究为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确保教科研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

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所有教师都能胜任所担任的教育教学工作。几年来我校涌现出“徐州市优秀农村园丁”1人,县级“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镇级学科带头人4名,3年来教师在县、镇级各类业务竞赛中获奖21人次,先后有26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县级发表或获奖。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使我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依托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习惯,是我校对学生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优化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多彩的教育是管理的灵魂,严格的制度是管理的生命,学校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校情,又制订了《班级检查评比方案》、《学生纪律卫生检查标准》等。每天有专门的“校园小警察”随时监督,即时通报,校园的秩序忙而不乱。

学校健全了学生一日常规的各项管理措施,从“常”字出发,落脚在“精”和“细”上,以《班级量化考核细则》为依据,日检查、周评比、月小结,采取激励的手段,在卫生、安全、纪律、礼仪等方面强化训练,推进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养成。

四、强化教学常规,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好教学常规督查,落实课程改革。

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制度,尤其是备课和作业批改,教导处每月实施检查,督促教师执行课程计划,强调六个“要”:备课要“深”,上课要“实”,批改要“细”,考核要“严”,辅导要“勤”,评价要“活”。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校长室和教导处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推门听课、抽查备课、作业 4

等常规检查。有计划的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和调控。

学校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严格执行三表,坚决做到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实现学科安排合理,课表设计有效,为完成各科教学任务奠定基础。学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不超过6小时;严格控制学生家庭作业量,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老师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老师要相互沟通,家庭作业总量必须控制在1小时以内;严禁老师利用节假日补课。继续加强综合课程(品社、品生,艺术)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与管理,要求综合实践课程要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重视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感受和体验。

2、加强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

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针对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角色转变不够,没有明白新课程重在过程性教学的问题。教导处组织召开新教材、新教法研讨活动,集中备课、讲课、评课,每一次教研都有专题,抓住重点问题,研究问题,探索教法,总结经验,完善过程。针对教学、教材、教法、学生活动等情况,提出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分散研究,集中研讨,以“提出问题——集体备课——公开研讨——教后反思”为主要形式。不搞花架子,真正探究教学实际问题,全员参与,立足课堂,互听、互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我们要求教师授课前要“三思”(思教什么、思怎么教、思教给什么方法),课后要“三省”(省学生学到什么、省学生能力有何长进、省要改进处)。在我校凡是外出培训的老师回来要上移植课或汇报课,以课代训,以研代训、以评代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了学校整体课堂教学质量。周伟、马静等老师在县级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项 5

梅、王淑梅等老师在镇级评优课中获奖。马静、项梅等教师的教学案例设计在县级获奖。

3、追求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差异性,重视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坚持“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儿童的灵性”的教育观念,开展了古诗文诵读、计算机、音乐、美术、乒乓球、书法等兴趣小组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同时,学校注意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图书室每天为学生开放,每学期都举办“小制作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故事擂台赛”,还安排各班根据班级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风采得到了展示,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3名学生文章在《小海燕》报上发表

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高。多年来,我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学校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将以这次创建工作为契机,高扬起教育现代化的风帆,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昂首阔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一起迎接泇口小学灿烂辉煌的明天。

小学教育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2

1明确目标制度, 强化基础管理

1.1健全制度, 完善程序, 规范管理。学习领会《武汉铁路局武汉铁路局党委关于持续深化安全风险管理确保全局运输安全持续稳定的决定》 (武铁办[2015]1号) 、《2015年机务系统工作安排》 (武机综函[2015]2号) 等文件精神, 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物资管理办法》 (铁总物资[2014]332号) 、《中国铁路总公司物资采购管理办法》 (铁总物资[2015]63号) 通知规定, 结合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变化以及实际成本计价法核算等工作要求, 清查、修订、完善本部门管理文件、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以及工作流程, 重点解决管理制度宽于上级规章、具体办法措施宽于基本规章、管理职责缺项或无责任人、工作无流程或流程不合理等问题, 并建立规章制度动态管理制度。

1.2强化干部职工教育培训管理。 (1) 加强安全风险教育以及适应性培训工作。涉及到劳动安全、新职、转岗以及季度专题培训学习, 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内容、有学习笔记、有考勤记录、有考试成绩, 杜绝代抄代考现象, 确保人人必知必会, 考试合格。 (2) 强化岗位技能培训管理。科室要向班组下达岗位培训任务, 并组织通过抽问、理论实作考试的方式, 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评估, 理论考试每季度、实作考试每半年开展一次。 (3) 建立职工教育培训档案。实行“一人一档”, 职工的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情况纳入职工个人信息库。 (4) 严格鉴定考核制度。职工日常培训学习情况应与“一体化”考核结果挂钩, 班组长月度考评与班组职工培训效果挂钩, 管理人员量化任务与班组情况挂钩, 实行层层包保。

1.3加强物资管理信息化工作。 (1) 加强信息设备的运行保障工作。按照职责分工, 对硬件及网络环境实现定期巡检, 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发现设备故障, 立即按照流程排除或报活, 提高故障处置效率。 (2) 提高信息使用覆盖面。除实现物资计划、采购、供应、库存、调剂、核算等业务环节的闭环管理, 推进与财务计划、生产、质量、技术等内部系统的联通, 加强与物资供应段、供应商等外部的信息互换。 (3) 确保数据完整、准确。及时录入相关数据, 真实反映全段的物资管理活动。 (4) 提高信息有效利用。每月对数据进行提取与分析, 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依据。

1.4加强仓库管理。 (1) 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仓库管理各项安全制度, 加强消防设施器材以及装卸和搬运机具使用养护管理。严格落实运输装卸标准化作业, 确保人身安全。 (2) 运用“8S”管理理念, 优化工作作业环境。打造环境整洁、作业通道畅顺、存料区布局合理、料架整齐有序、标示标牌清晰的库区。

2加强业务环节控制, 压缩成本支出

2.1计划管理。一是依据采购预算、库存量、年消耗量, 并根据全年计划检修量、检修机型、修程和必、偶换件目录, 梳理年度物资需求计划制定段年度物资招标采购方案。二是由修程扩大、属地化检修、加装和改造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材料配件新需求, 在明确材料配件技术规格参数后, 及时提报月度或临时计划, 协助物资供应段摸清采购渠道, 缩短待料时长。

2.2采购管理。一是掌握需求计划的执行情况, 了解需求物资采购、到货流通状态。二是到段物资的外观和数量检查、技证和其他入库验收等环节要按照铁总、局、段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做好配件质量跟踪、追溯和供应商不良行为认定、上报工作。

2.3储备管理。一是分类管理、定期盘点, 对重点物资动态进行盯控, 做到不缺料。二是分解下达的储备定额, 落实责任, 定期考核, 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率, 做到不超储。

2.4预算管理。一是提高采购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统筹、合理编制年度采购预算和储备定额建议。二是增强全面预算的执行力。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杜绝无预算或超预算供应。对于应急物资, 要严格按规定程序, 经审批部门调整或书面同意后方可办理执行单台车成本核算管理。机车检修材料配件实行费用计划定额和物资消耗定额控制的“双控”发料制度, 即超定额和超预算均不发料;将材料的使用情况落实到车型车号和费用类型 (必换、偶换或其他) 上, 为消耗统计、成本核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撑。

建设标准化学校的教育学意义 篇3

[关键词]标准化学校 教育学 意义

[作者简介]李雪(1979- ),女,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教育干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62-02

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我国“穷国办教育”的特点使得这一问题尤显突出。建设“标准化学校”是缩小校际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构建“标准化学校”的理论研究在不断深入,实践也日益高涨。研究者们分别从经济效益、社会和谐等角度剖析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建设标准化学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举措,它将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等方面对我国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教育学角度来揭示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必要性。本文从教育目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影响因素三方面来分析标准化学校存在的理论基础,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教育目的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前提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的教育目的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其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一界定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九年义务教育是针对所有社会成员实施的基础教育,其教育对象为全体适龄学生,教育结果是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为所有成员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义务教育是通过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没有地区差别,也没有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别。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进而导致入学机会、办学基础、公用经费等呈现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开始出现分化。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也逐渐导致人们在学校、教师以及教学形式的选择上呈畸态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目的的分化。标准化学校是在义务教育领域内根据法律规定,对学校规模、校舍等物质条件与师资队伍条件提出定量和定性的实施标准,确保全国基础教育大体拥有条件均衡的规范化学校。它是为了克服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区域、种族等差异给个体受教育者带来的任何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个人都有权利受到最基本的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所建立的一种教育机制。标准化学校要求同一区域内同级同类的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品质不应存在等级上的区别;教学基本条件不应存在层次上的差别;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学习需要条件。换言之,标准化学校的价值诉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不谋而合。其次,义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精英教育观使得许多老师和家长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增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薄弱学校的学生则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丧失了公平发展的机会。

建立标准化学校,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一,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许多优质学校在师资、生源上享有垄断性优势,由此产生的择校风导致优质学校的班级数、学生数急剧膨胀,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育质量;而薄弱学校则由于经费紧缺、师资力量薄弱,使其基本的教育质量受到影响。标准化学校通过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再分配,减少了上述现象的发生率,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薄弱学校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优质学校的竞争也将使学生面对极大的心理压力。标准化学校将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功能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基础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及作用。杜威等教育改革者认为,教育至少有三种重要的功能:将青年人“整合”到社会及各种成人角色中去的“社会化”;促进个人心理和道德生长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其出身群体的局限,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不公平。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发挥的实际功能与上述描述相去甚远。教育以人为对象,其最基本的功能应是促进个体的适应和发展,但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追求升学率”现象却使教育的筛选功能异常突出,其最基本的功能反而被人们轻视或遗忘。学生为了进入少数优质学校,必须通过激烈的竞争和筛选。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不得不牺牲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以换取考试成绩的高分;教师和家长也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教育功能的异化导致诸多“高分低能”者的出现。与此同时,国家“精英教育”“重点学校”价值取向的政策因素也拉大了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人为地造成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进一步削弱了教育的基本功能。标准化学校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间的差距,缓解优质学校学生学习的竞争力,使学生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生活、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职能。另一方面,标准化学校将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学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公平地通过教育促进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

当前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加剧了教育内部的不均衡。从起点公平来看,现有的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没有考虑起点学校的差距。由于起点学校的差距过大,导致择校之风盛行,而高额的择校费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不得不“望洋兴叹”。教材内容中的城市化倾向,又使农村学生处于学习劣势。多项调查表明,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仅次于经济负担),是由于教学难度过高,导致许多学生难以承受,从而选择逃离校园。从过程公平看,优质学校在师资、经费等诸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优质学校的学生在教育环境和资源的享用上与非优质学校的学生有着巨大差别。从结果公平看,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就不同,直接或间接导致其实现社会地位转换的结果不同。教育的不公平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必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要做到不同地区、不同等級学校对教育资源占有的平等。标准化学校的建设通过适当的教育资源配置,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差距。通过关注学生,尤其是薄弱地区、偏远地区学生的教育权利,间接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因此,建设标准化学校是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三、影响因素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依据

任何教育活动都要受四个基本要素的影响,即学生、教师、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这四个方面也为我们建设标准化学校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使得建设标准化学校的构想开始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

1.学生。学生是教育活动质量的体现,教育活动的顺利完成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国现阶段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异显著,影响了学生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学生主动性的下降。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对我国现有生源分配制度进行合理调整,保障标准化学校学生生源的相对均衡,促进义务教育向相对平等的方向发展,最终使每一个学生不仅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更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同等教学质量的机会。调整的措施包括: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学额、班额控制;探索和完善初中的招生方式,缓解“择校”压力;开设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对因贫困而失学的学生进行资助等。

2.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完成。由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更容易得到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硬件设施、教育经费等更容易申请,教师的待遇和发展都好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因此,教师纷纷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从一般学校流动向重点学校,导致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内容不仅包括改善学校办学环境和硬件建设,又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要达到标准化学校的要求,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化,可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教师的工资制度,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工资差距;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地区内和地区间师资力量合理交流的机制;在教师评职和晋级时,优先考虑其在薄弱学校的工作经历;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地区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等。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国家或社会应为义务教育阶段同一类型的学校提供大致相等的基础课程,使每个学生达到基本的教育目标,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结果的平等。但每个人的能力、天赋等不同,建设标准化学校不是要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一个标准模型,而是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条件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在建设标准化学校的过程中,不能将注意力仅仅放在建设条件上,更要重视如何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开设、教学过程的推进、质量目标的追求等方面,实行“多样化”“特色化”。总之,力求在保证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开发出学生身上的优良潜质,使其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教育手段。教育手段包括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完善的教育手段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必要的物质保证。在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对校舍、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指标设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合理可行的设施标准一方面可保证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上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另一方面可以克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消除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现象,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此外,建设标准化学校,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最大化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研究方向。

建设标准化学校,增进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和期望。但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标准化学校的建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德平,孙鹤.教育公平与教育目的[J].教育研究,2005(9).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杨兆山,金金.建设“标准化学校”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操作平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

[4](美)S·鲍尔斯,H·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彭波.湖南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6]曾昭耀,等.战后拉丁美洲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4

东秀庄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上午(下午)好!欢迎大家来我校指导工作。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是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为了全实现在“普九”基础上教育的再发展和新提高,我们在五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全县教育一盘棋”的大教育理念指引下,在乡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努力使教育惠及一方,创办有特色的新农村标准化学校,以《五寨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对照标准组织实施,使我校的管理更科学规范。

现就我校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抓住机遇,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校以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的契机,从2005年开始适当调整,逐步取消农村三级复式、二级复式,形成了以一所寄宿制中心校向外辐射,四个教学点发挥基层作用,覆盖全乡的教育格局,既保证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又合理整合了教育资源,5年来学龄儿童、少年无一人留级,无一人缀学。

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扶助下,我校2005年即全部消除D级危房,2006年创价学会投资300万日元为中心校改建了教室、办公

室,2009年国家扩大内需又为中心校新建了1700㎡宿舍楼,消除了C级危房,生均占有面积达到了18㎡,使用面积达2.5㎡,彻底改变了东秀庄学校的旧面貌。

二、依法办学,推进教育规范发展

我们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办学,实行小学六年中学三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部实现6周岁入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子女全部在流入地入学,14周岁人口中小学教育完成率为100%,16周岁人口初中教育完成率100%。

我们始终坚持以法治教,对教师、学生进行全面的普法教育;制定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编辑成册,确保制度的连贯性与持续性,让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尤其重视安全工作制度的健全,诸如交通、饮食、防震、防火等全部有计划、有预案,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确保了近三年无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

我们严格按照五科教字【2006】

48、49号和50号文件进行作息与课程安排,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在6小时之内,初中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超过7小时,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并发挥团队作用,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按规定开设了地方课程,开发了校本课程《祖国家乡我》,努力使我们的教育彰显特色。

以法治教,更要科学评教。我校绝不开除、体罚学生,不单纯以科目成绩评价学生的优差,更注重对学生平时德、体、美、劳方面的评价;对老师也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2005年在教育局的统一倡导下实行了“五评五考”,即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教师互评、领导评教、社会评教,专业考核、出勤考核、工作量考核、教学过程考核与教学实绩考核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考核体系,这绩效工资的考核发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落实经费,保障教育和谐发展

在县委、政府的统筹下,教育局的统一核算下,我校保证了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2009年绩效工资的到位使“教师的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成为现实,特别温暖人心的是:县政府实行了“一颗鸡蛋工程”,县教育局将我们山区教师的津贴提高到了每人每月平均160元。

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寄宿生全部实行了“两免一补”。经费的全部使用和及时到位,确保了学校的和谐稳定。

四、优化配置,加速学校科学发展

如今的东秀庄学校,硬件设施基本齐全,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光盘播放室等,每3人即均一台电脑;有生化实验室、物理科学实验室,5826件仪器完好率、使用率均达100%;还有专用的音乐、美术室、多种体育器材,配备达国家Ⅱ类标准,完全能满足教学需求。软件条件比较完善,29位专任教师,专科

学历的16人,本科学历的13人,学历达标100%,其中11人有学士学位,所有教师都取得了普通话合格证、信息技术培训证和继续教育证,有1名县骨干教师,2名市教学能手和5名县模范教师,2009年12位特岗教师的加入更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实现软件的优化组合,硬件的优化配置,能使学校更快地进入科学发展的高速路。

五、深入学习,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我校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培训,省、市、县组织的培训一定参加,还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去学,请进来教”,2009年11月、2010年3月先后两次与实验学校联谊教研。

学校有多本图书,每年还订有《教育报》《教育周刊》《山西教育》《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设计》等报纸杂志,接通了“校校通”,能登录山西基础教育网,还有电子教材,有150G的资源库,完全能满足教师的学习与教研。

五年来我校取得了比较喜人的成绩,05年被评为“和谐校园先进单位”,综合评估获山区类第一名,以后各年的小学毕业率、学生道德行为合格率均为100%。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教师乐于奉献、为人师表,为东秀庄一方百姓所称道、敬重,但我们清楚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如学校的操场还得硬化整修,学校的文化气息与文化氛围还有待营造加浓,希望各位领导给予指正与帮助,也请各位领导放心我们一定会竭忠尽智按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标准化学校,标准化师生,守护好、建设好农村学校这片热土。谢谢!

最后请各位领导随我一起去参观一下我们学校。

2010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篇5

多年来,我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义务教育为广大群众服务,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就我校义务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路学校,位于泥屯镇南路村,是一所单轨六年制完全小学。自1974年创建以来,经过多次改扩建,现今占地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48名,专任教师7人。6名专任教师中,中师学历1名,专科学历5名,本科学历1名。

二、学校标准化建设人员分工

学校标准化建设校长负总责,同时每项指标又都明确到每一位教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分工表见附件。

三、分阶段工作目标

4月份,摸清底子,包括已有档案和仪器情况,明确各自责任及分工,初步熟悉各自任务。

5月份,完善档案资料,同时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容校貌的建设。

6月份,规范各专用室的建立,完善档案,弥补不足。

7-8月份,继续校园及各室、教室亮化、美化。

9月份,各种工作的查缺补漏。

四、存在问题

1、办学条件不够完善,缺少标准的专用教室及各科器材。

2、学校除教学质量突出外,办学无明显特色。

3、学校资金紧张,在许多工作面前,空有想法,难付诸实际。

五、改进措施及努力方向

1、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尽可能的引资引物,不断改善办学环境及条件。

小学教育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6

我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教研兴校、活动热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化,专用教室特色化,教师培养专业化,常规管理精细化,教育活动经常化。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进程,现就我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川底中心小学创办于2012年9月1日,位于泽州西部长河岸边,学校依山傍水,绿树环绕,环境优美。学校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200平方米, 绿化面积10672平方米,校舍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环境优美整洁。主体建筑共6幢,分别是教学综合楼、教工公寓楼馆、女生公寓楼楼、男生公寓楼、餐厅、公厕。有300米跑道运动场1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3个;计算机教室4个,多媒体教室2个,校园接入光纤并配备有校园局域网;有科学实验室3个,仪器室2个,美术书法专用教室1个,音乐专用教室2个;体育器材室1个;语音教室1个;实验仪器均按 I 类标准配备;图书馆藏书35000册。

(二)在校生基本情况

现有36个教学班,全校教职工228人,专任教师100人,在校生1492人,其中住校生1325人。

学生生源:全乡25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及四个矿区,周边乡镇学生。

我们坚持不让任何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规定班主任老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学生。以上这些措施保证了学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一年来学校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学校除招收学区范围内学生外,还面向流动人口设立专人负责招生,不让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辍学。

(三)住宿生情况

学校有住宿生1325个,男生658名,女生667名。10人一间宿舍,一、二年级为一层床,三至六为上下床位。为了做好寄宿制学生的管理,我校安排了39名生活教师专门负责住校生的饮食起居,培养他们适应学校集体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感到家的温馨,能安心地在学校学习、生活。我校严格按照“两免一补”政策,对住校的198名学生认真落实了贫困生生活费资助政策。学校有学生食堂,为住宿生提供营养,健康的三餐。学生上下学都由家长接送。

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一)学校布局与办学条件

1、学校总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生均 26.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9200平方米,生均19.6平方米。绿化面积10672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26.7﹪。

2、学校图书馆中现有35000余册,生均20册;教师用书3210册,人均32册。

3、学校有计算机124台,生机比例为12:1。全部计算机宽带上网,接通远程教育系统,整个校园实现了网络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6个班级已经配备班班通,1个移动白板。

4、学校有11个教师办公室和36个普通教室,均采光通风良好,讲台、黑板、学生桌凳整洁完好,符合标准。

5、学校有3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1个,有一组100米(6道)直跑道,有1个草坪足球场,3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学校购置了5张乒乓球台案,学生画架20张,14个橱窗,既美化了校园,又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6、学校建有58平方米科学实验室一个,314平方米多功能电教室一个,116平方米音乐教室两个,116平方米美术室两个,58平方米体育器材室一个,29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五个,28平方米的卫生保健室一间,58平方米的劳技室一间。以上各室设备齐全,利用率高,学校建设规划已基本实现。

2012年以来,学校共投入资金一百多万元,用于校园建设,添置教学设备,生活设施。逐步完善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办公设备配套、体育卫生设施配套。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优化了育人环境。

(二)环境建设与经费保障

我校积极筹措资金,启动校园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工程,对校园进行整体规划,为学生提供读书、运动、生活、娱乐的场所,添置了学校宣传橱窗,展示了学校的师生风采,对校园美化、绿化又进行了合理规划,精心营造阳光、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楼道、墙壁充分彰显教育内涵,使学校的隐形文化教育意义深远,努力使花、草、树木和谐统一。如今的校园内平整、洁净、明亮、新雅,逐步达到“绿色校园、快乐学园、温馨家园”。

经费使用上切实保证专款专用、保证教师工资逐年增长、资金发放到位。自2010年开始,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分别为2010年131.142万元、2011年113.782万元、2012年115.0466万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010年为660元、2011年670元、2012年739元。确保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递增。

学校预算内教育拨款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是

95.26万元、96.985万元、97.2585万元。县财政经常性收入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是35.882万元、16.797万元、17.7881万元。确保两个比例逐年提高。

我校于2013年3月被评为“泽州县学校安全工作单位”。

(三)目标规划与制度建设

1、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建设。目前已配备以下设备、器材。现代教育技术类:包括学生用台式计算机62台、办公用计算机台式机12台、笔记本电脑2台、照相机1部、计算机桌椅62套。办公类:实验室圆凳80个、计算机房圆凳50个、作课室圆凳100个、复印机1台、打印复印一体机1台、扫描仪1台。体育类:乒乓球台2张、少儿双杠4付、羽毛球网架1付、电子秒表10块、篮球40个、足球40个、钢化玻璃篮球架1付。音乐器材:军乐乐器1套。图书类:图书3700册。

2、为使我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标准化建设3年规划”以及目标明确的实施方案和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计划。

3、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文化的管理制度,有较好的约束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了校长负责、教代会参与的民主与法制的管理体制,各组织职责分明,分工具体,团结协作,利用星期一行政例会,部署总结工作,促进全校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4、为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办学质量,确定了学校的发展理念、德育理念、管理理念、治学理念。在发展中积淀了学校特有的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

博爱、敬业、求新、奉献的教风;乐学、善思、求索、合作的学风。学校制定了《川底中心小学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培养目标上,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3、在遵循教育方针,学习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完善,制定了各项工作的相关制度,使学校各项管理有章可循,走出了一条民主管理、依法执教的路子,实现了学校管理由常规化管理向制度化管理的转变。建立物资采购申报制度,规范校产管理,严防校产流失,期中、期末定期检查登记,平时抽查,按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责任到人。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帐目清楚,定期审核,在校务公开栏公布。

4、我们把安全教育视为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并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为了达到天天讲安全,事事问安全,处处创安全,人人为安全的安全工作创建目标,我们先后制定了《学校值班制度》、《安全工作制度》、《家长接送制度》和《消防安全制度》《学校门卫管理制度》《学生伤害事故报告制度》等二十多项安全制度,已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用制度管人、管安全的安全工作机制,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毒禁毒教育常抓不懈。一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四)领导班子与教师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为确保这一民生工程按规划稳步推进,建立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和奖惩机制,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程建设任务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行政办公室等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川底中心小学小学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我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级领导持证上岗,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和大专以上学历。学校班子成员紧紧围绕“团结求实、勤奋创新”这一目标,秉公办事、以身作则,有较高的凝聚力;内增素质、外树形象,有较强的战斗力;措施落实、务实进取,有较好的工作实效。作为学校领导,首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处以身作则,努力起到模范作用。以学校的发展大局为重,以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完成所分管的各项工作。时刻牢记“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时时事事为教职工着想,时时处处为学校尽责,做到想事干、能干事、干成事,团结协作,共谋发展。

1、学校设有校长1人,副校长1人,均取得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为100%。

2、教职员工228名,其中104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3、我校专任教师已取得本科学历的有39名、取得专科

学历的有59名、有2名为中师学历,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获得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有31名、小教一级61名、小教二级4人、未评职称的4名。教师学科专业对口率为90%以上。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每学期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严格执行“泽州县教师‘十不准’”,将教师的师德修养作为教师的年终考核部分,从制度上保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岗位职责。学校还通过教代会、教师节的庆祝活动、先优模的评选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爱岗敬业意识、团队意识、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发挥榜样的辐射作用,建立了一支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队伍。

(五)规范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改革

1、规范教学管理,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我校制定了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将教学环节逐一细化,每一项工作再分为若干条。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把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初步设计出课后作业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即达到“四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维目标全、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齐全。鼓励教师互相听课,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教师业务和学生作业实行月检制度,教学领导每月对教师的备、讲、批进行系统检查、评估,并及时梳理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和教师沟通,督促整改。

2、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对教学工作实施全程化、科学化管理的同时,我校还注重教师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工作,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教师文化达标率100%,教师陆续取得了中级计算机合格证书和普通话,有2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专业资格证书,现学校整体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且所有教师均能适应小学教学工作需要,我们深感教师素质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和谐,在寒暑假期间,我校组织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现在我校所有领导和专任教师基本熟练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授课,整体课堂充满了活力。

3、严格课程管理保障教学质量。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课程设置方案和省课程计划有关要求,开足开全各科课程,严格课程管理,按新课标组织实施教学。严格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学生“减负”的规定,按要求控制好学生周活动总量和课外作业量,做到活动时间有保证。严格按教育局关于教学用书征订目录通知,征订教学用书,无乱征乱订乱编滥印复

习资料现象。每学期开学初,教导处均要制定出严密、科学、详尽的教学计划和授课总表并认真抓好落实。

(六)学生全面发展与德育教育

课堂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各类人才的主阵地,我校严格按照教育局下发的课时计划开足、上好美术、音乐、体育课,由专任教师任课,设有音、美专用教室各一个。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1、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三四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五六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一至四年级美术课每班每周两节课,五六年级美术课每班每周1.5节课。一至四年级音乐课每班每周两节课,五六年级音乐课每班每周1.5节课。

2、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我校开设了美术、舞蹈、乐器演奏、朗读、写作、棋类、手工制作、种植、体育等兴趣小组,活动内容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使活动确实落到实处。

3、坚持阳光体育活动。组织好每天的两操两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2013年组织开展了春季运动会。学校组建了篮球队、乒乓球队,随时随地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每年5月学校都会开展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体育月活动,活动器材以自制为主,项目有丢沙包、花样跳皮筋、跳房子、转呼啦圈、沙包投掷、滚铁环、足球射门、大课间活动等展示。

4、为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班主任或辅导员必须在下午第三节课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所需器材由体育器材室统一发放回收,并做好活动监测。学校配置了一部分体育器材,体育教师自己动手也自制了一些器材。还强调学生每人每天随声携带一样小体育活动器材,如橡皮筋、跳绳、毽子、乒乓球、沙包、羽毛球、篮球等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健身,有力的保证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时间。

5、学校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安排40分钟大课间活动。一是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形式。我校的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学生教授了健身舞。二是学校设立了大课间检查制度,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

6、各级部门组织的体、卫、艺专项活动中,我校积极参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泽州县第十六届学生艺术节比赛中我校舞蹈《春晓》荣获二等奖、《鼓娃》荣获优秀奖,2013年5月30日,泽州县教育局在我校成功举办了“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表演,我校大型舞蹈:花鼓、霸王鞭、扇子舞、儿童现代舞受到与会领导及社会各界、学生家长一致好评。

7、学校建立健全了卫生工作制度、传染病防控制度、晨晚检制度、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紧急预案、消毒制度等各项制度。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良好习惯。确保

了食堂烟窗排气、校园生活污水的排放符合环保标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四害”得到有效的控制。

8、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强化疾病预防意识。①除了健康教育课,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课,有专业教师对老师、学生本着保密的态度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疏导。②通过视力检查掌握学生视力动态,及时督促矫正。③根据传染病在不同季节的流行特点,认真做好预防宣传工作,一旦发现及时隔离、消毒并上报。④配合县疾控中心广泛开展对沙眼、龋齿、肠道寄生虫、贫血等疫病的防治工作。⑤积极做好学生计划免疫工作。

9、学校食堂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操作,食堂人员均有健康证,相关部门、学校经常进行检查和自查,保证做好卫生工作,坚决杜绝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10、学校制定了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设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制度,并在具体实施中不断修改完善。

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少先队组织,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落实好德育工作在课堂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作用。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化”德育模式,也成为了我校一大办学优势。

1、养成教育常规化。主要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

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为行为准绳,通过少先大队活动、班级值周等,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①利用每周一班会课,周三晨会和主题班、队会等活动,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②利用开学第一个月的1、3、5周到班级对学生仪容仪表进行检查。③加强对学生爱护环境的教育。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广播、公示栏等宣传先进、批评不良现象;对乱扔乱丢者进行公示、扣班级考评分等。目前,学生卫生习惯较以往有明显提升,校园美化、净化状态良好。加强对学生爱护公物的教育。通过集会、班队会、广播站、宣传栏、板报进行宣传教育,并对发现破坏公物的个人、班级采取通报批评,扣班级纪律分等方法,效果明显。

2、主题教育系列化。我校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和“创先争优”主题教育为平台,积极开展了以公民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安全教育、民族团结等系列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节日专题教育制度化。利用每年的重大节日、纪念日,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通过广播、班队会课、橱窗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如在教师节,各班通过精心布置板报、橱窗,制作感恩卡片,“金秋九月颂师恩”征文,召开感恩主题班队会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了感恩父母、感恩老

师、感恩祖国的感恩教育。每年的十月十三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少先大队部都组织隆重的入仪式。2012年,就有一年级216名学生在嘹亮的队歌声中,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在队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通过举行入队仪式,对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4、教育形式多样化。主要有“读”:开展读书活动,写读书心得,参加征文竞赛;“看”:看新闻、优秀影视片、图片展览等;“听”:听先进人物、英模事迹报告等;“做”:开展少先队活动,将开展活动作为提高学生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赛”:开展各种富有意义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受启迪、受感染、受教育。并通过举办“树道德新风,做文明新人”活动;开展“争做五好小公民”、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全体同学爱党爱国情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

三、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1、标准化建设部分设施不达标。比如:语音室、综合实践室设施不健全。

2、校园文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3、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争取高标准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4、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小学教育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7

据悉,此次教育部确定的试点地区为安徽省合肥市、江西省赣州市、甘肃省兰州市。教育部要求试点地区增强改革意识,树立法治精神,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开展试点工作。教育部将请有关专家对试点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并组织试点地区进行参观、交流和研讨并先向试点地区拨付15万元的项目启动经费。

另据了解,今年以来,赣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措施更为有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2014年度市、县两级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及时启动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开展了“强校+弱校”“名校+分校”“名校+新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试验,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缓解了“大班额”现象;从2014年秋季起,全市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免试招生,全面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关爱特殊群体,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均衡发展。

上一篇:煤矿企业与区队管理下一篇: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