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共6篇)

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1

城关镇涧东小学

党英

【研究背景】

一、外在背景

就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而言,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仍未真正跳出应试教育原有传统的框架体系,还不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知识”轻“情感、能力”;重“结论”轻“体验过程”;重“书本”轻“实践活动”;重“技能”轻“综合运用”。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导向和主要内容。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形象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数学知识的感性积累上,并通过表象的再加工理解知识,最后能够运用;又由于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内在背景

低年级学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

再加上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很小,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大脑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的阶段。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美国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个人(包括情感、认知学等)投入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智慧的发展都有赖于教者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罗杰斯语),从而促进认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

2、生理学理论

人的大脑结构功能,在于不同脑区域能动地联系起来的功能系统的协调活动。如果片面地利用某个大脑半球,会使另一个半球受到抑制,当驱动抽象思维活动的左半球负担过重,而驱动抽象思维活动在右半球却负担不足时,就会造成思维缺乏,神经过渡紧张,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将会受到损害。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的。

3、“做数学”的数学教育理论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不应该是单纯的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的过程。

4、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的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5、当代社会的人才观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重视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人把当代社会称之为“新型的自己动手掌握命运的时代”,现今教育的目标,必须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预测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变化,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适应未来,适应世纪,成为驾驭现代化的人才。【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于调查法、观察法、跟踪课堂教学法、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内的定期研讨,在计划、行动实施、反思调整、总结的螺旋发展中,将课题研究不断完善、深化。

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了解小学生操作活动中的问题,分析归因,寻找策略。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调查操作活动的效果,加强调控。

经验总结法:课题承担者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形成理性认识,每阶段撰写实验论文、总结、报告、活动方案等。

观察法:对学生在数学操作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原因。

跟踪课堂教学法:在课堂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确立研究小问题,寻找资料学习理论,老师开课大家研究课例反思讨论,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研究目标】

1、实际有效操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通过有效操作,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有效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数学能力; 【研究内容】

一、培养学生定向的心智模式。

动手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定向的心智模式,培养学生在教学预习环节和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能想到借助学具来解决问题。

学生的年级越低,教师更要加强指导。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在低年级听课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二、创设良好的动手操作应用情境。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辨证关系,在一定的幅度或范围内进行合理整合和优化使用,创设既合理又富有活力的学习情境。操作问题的设计、编制与探究要求的拟定、提出,有一定的挑战性,努力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

三、建立有效运用学具的模式。

在动手操作时的定向指导。首先在动手操作之前,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根据学生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要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实施过程】

一、建章立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课题组与每位组员商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由学校提供科研所需的时间及设备条件;面对挑战和机遇,大家热情高涨,从校长到教师共同学习、研究与反思,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

二、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内涵。

作为课题研究的教师,唯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才有改革可言。全体成员深感学习的紧迫性,平时以个人自学为主,大家利用网络、杂志、培训、听课等多种途径,学习、领悟“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了解课改的实质和方向,在丰富自身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理论笔记,成立读书小组,每周进行组内讨论和交流,教学沙龙、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多种形式相结合,做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抛弃专家或领导的“一言堂”,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大家结合自已的教学实际,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讨论,从而形成共识。

网络已成为联接全球的纽带,课题组成员经常通过Inter网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学习、交流,同时把我们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向外界扩散,寻求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帮助,获取更多的课题研究资料,更快、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两年多来,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论学具操作问题》等理论性文章;订阅了《江苏教育》《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等十多种报刊。现在大家学习的意识非常强,一有空,不是在网上与全国各地的数学专家和老师交流,就是在阅览室中静静地吸收书中的“营养”,来充实和“武装”自己,外出学习归来,大家喜欢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三、教和研合二为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学期初,课题组成认真分析现如今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真正学会了多少,学得快乐与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课题组内讨论、交流,确定学期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的整体计划,使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例如,高丽英老师上的校级示范课《认识周长》以操作方式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获得一致好评;史云婷老师上的校级公开课《认识方向》,学生自制学具,兴趣盎然。每学期结合课题研究至少开展一次系列性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备课的基础上说设计意图――课堂中实践――组内评析、讨论,把“教”与“研”结合起来,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据,二者相得益彰。

四、踏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操作活动。

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老师们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教学方式,看我们所设计的操作活动能否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是否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使操作活动落实到实处,我们平时在评价课堂中的操作活动时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如皮亚杰),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它表明认识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3=12为例:(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里拿出(-)与(-)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铺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2、在智慧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

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罗杰斯语),从而促进认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摆一摆,探索、讨论、总结。最后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学生经过亲自摆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了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以上这些作用,正是学生的智慧发展之源。这种安排,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操作中获得发展。

3、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像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共围出的图形:长方形有4×3、6×2、12×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他围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算式是6×4÷2。受此启发,其他学生又围出了另外的三角形,如8×3÷2、4×6÷2、12×2÷2、3×8÷2等等。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进一步了解了未学的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当然能轻易回答,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它又把学生思维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了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散,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教者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4、注意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1)、教给观察的方法: 有效动手操作的活动,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许多学生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抓住重点做深入的观察。不像教师演示时的观察那样,受教师语言的引导或不由自主地被教师有意识地突现演示的重点所吸引。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还有的同学根本不会观察。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这种操作过程中的指导,引导着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2)、重视动手有效操作过程中语言表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知识(信息)必须以语言载体才便于传递交流。进行信息加工的心智活动,如果只能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将表象的整理、加工、归纳的思维过程进行综合、表述、传递,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过程。表达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这样,通过第一信号系统的主观操作与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表达的协同活动,相互支持和调节,学生就能比较准确地抽象出知识。

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说话,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也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整理和自我检查,同时也会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的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展教学素材。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更需要课外的拓展和延伸,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下一系列实践活动。(1)、量一量我们的操场

在学习完千米和米这一单元时,学生对千米和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一些稍长的物体如操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有的学生认为是千米作单位,为了建立正确的长度概念,我们专门上了一节实践课,让全班学生带着皮尺亲身体验一下,操场的长和宽到底是多少,得出了我们的操场长是90米,宽是35米,是用米作单位的。(2)、称一称我们的体重、这一次实践活动是在学习完了千克和克这一知识以后进行的,为了进一步认识千克,称稍微重一点的物体的质量时到底是多少千克时,我让学生排队去了体育组称了一称自己的体重,学生情绪激动,一是因为知道了自己的体重是几十千克,二是因为了解了学生之间的胖与瘦,觉得新鲜与刺激。(3)、自制学具钟、自制方向板、这是分别学习了认识时分、和方向以后,让学生选择身边的物体,动手做一个钟面,有时针,有分针,有数字,这样做完一个钟面以后,我发现学生的时分概念也相应地增强了不少,同样,在制方向板后,学生既可以拿着方向板去认识与辨别方向,也可以更有效地理解方向知识,真可谓一举多得。(4)、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拼贴

这一活动,我是采用画画的方法,让美丽的图画由轴对称图形组成,在拼贴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其次,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也得到了极大限度地运用。最值得一提的是也让学生知道数学也是美的,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研究成果】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堂堂的课题研究课,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动手参与,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课外,数学实践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如今大部分学生不仅乐意学习数学,而且知道怎样学习数学。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两年多时间内,从课题负责人到成员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教,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课后反思——每节课后能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反思课堂操作;个案分析——及时收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个案,并进行理性分析,积累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论文总结——每学期教师要撰写课题研究小结和论文。在反思中逐步提高:史云婷老师、周春华老师等参加校级、片里与市里举办的教学评优课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丽云老师参加了与盐城北龙港小学的交流课,获得了一致好评。周春华老师的论文《让课堂处处绽放思维的火花》、孙江华的《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要重视培养数感》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周春华老师的《减负增效之情景创设》、《让动手操作更有效》获得了省一、二等级,高丽云老师的论文《培养数感发展学生数学素养》获得省三等奖。

通过这次长达半年的课题研究,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四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从原来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的角色。

(2)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3)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媒体从教师手中转化到学生手中,使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逻辑综合、讲解说明式的过程转变为意义建构理论指导的教学过程,即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

3、形成了课题博客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还形成了课题博客,将我们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呈现在博客中,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为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

【写在最后的话】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我们不断思考的过程,是否定和肯定交替的过程。两年来我们基本完成课题计划与课题研究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衍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从事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实践型教师居多,且实践经验积累不足,理论型教师不多,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致使研究的理论部分缺乏深度和广度,特别是缺乏将实践上升至理论层面的理论素养和能力,从而更广泛地指导教学实践。在几何图形、统计与可能性研究方面,我们以操作的形式取得了成功,但在“数与代数”的专题研究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总觉得效果不佳,需寻求专家和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以便进一步丰富、拓展这部分内容的操作方式。

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2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孕育出新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他的最佳起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前提。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发掘音乐作品的情趣特色,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由参与、主动探索。而开放的评价,又能够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三、研究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参与体验

1.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创设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我们可以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让学生去看、去听,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

2. 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情境

有效的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渐渐影响学生的。例如,在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春天会有什么大自然的声音?学生踊跃的回答:春风的呼呼声、春雨的滴答声、春雷的轰隆隆声、春水的哗哗声。并引发学生加以模仿。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有助于启发学生,使他们表现出欢快、愉悦的情绪。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注重学生个别差异,把握学生参与体验

1. 认识学生差异,以激励为主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关键是如何对待。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首先应该熟悉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得到发展。(1)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学有所得,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2)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3)我们特别强调的是,不能让班上音乐表现较差的学生沦为陪读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师让他们答问要留心为他们创造能够获得成功和自尊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可以回答以往只有好学生才能回答的问题,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把简单的问题的回答机会留给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并适时给予鼓励,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学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的交流过程。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能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能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教师只需鼓励“你的耳朵很灵”“你解释的很准确!”就可以给他学习上无穷的力量,调动他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 因材施教,发挥其潜能

维果斯基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实验研究证明,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儿童可能发展的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寻找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发挥,帮助学生勇敢迎接挑战;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合作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在舞蹈方面有特长,有的同学在声乐方面有特长,甚至还有的同学会吹漂亮的口哨,有的同学演奏乐器很棒等,在音乐课的学习中应创造他们发挥创设创编的机会,发挥他们的特长,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各自的自信心。

五、研究结论———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体验

音乐教学的原则是,要一切学生必须通过动一动、练一练、唱一唱、欣赏欣赏,来体验、感悟音乐的魅力。在动、练、唱中培养学生的乐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学生间平等商讨的气氛、友好争吵的乐趣,可以使学生在与同伴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中增进友谊,增长智慧,发挥想象创造能力,以学生互动为中心是师生互动所无法取代的价值功能。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欣赏乐曲时,我经常会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比赛,先引导学生一起感受音乐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听完后,我提出:我们看哪一组能听着音乐看着图画做出与音乐和图画相关的动作?各组进行比赛,同学们开始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积极动脑、团结互助,发挥各自的长处谁都不甘落后。在这一形式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也会多了。

六、研究成果———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在音乐素质上有差异,如果教师只给学生进行单一评价,可能会扼杀许多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树立评价标准,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勇于创新、是否敢于质疑、是否与其他同学积极合作等,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实践中,我用“我的音符汇”(表现好得高音谱号等音乐记号一个)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期结束,教师以此作为音乐成绩评定依据,获得音符多的同学得优秀。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乐于学习,勇于创新,你追我赶争奖章。每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同学们都知道只要积极参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好成绩,增强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七、问题与思考

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善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创设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多学科大都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策略。

1. 主题研讨。

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音乐教学的研讨主题有“小学音乐课堂常规训练”“歌曲与舞蹈的整合”“音乐课堂有效评价的设计”等。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2. 一课多教。

一般来说,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我一直从事六年级音乐教学,每每教到相同的课题时,都会有新的感受和更好的设计。如《茉莉花》一课我可以上到3课时,从茉莉花的来源到地方版本的茉莉花,从中国的茉莉花小调故事到普契尼的《图兰朵》剧情;从民歌演唱形式的茉莉花到童声合唱的茉莉花的对比……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不仅是作为音乐教师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更有力地提升了我们音乐教师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3. 同课异教。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课异教。如很多学校的老师执教的研讨课《我是少年的阿凡提》,从教学目标的把握,重难点的解决,歌曲情感的处理等方面,很多老师针对自己的理解不同,执教效果也是各有千秋。大家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音乐教师既体现了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又体现了老师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3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60年代以后,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真正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并尝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但相关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指导性。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还孩子们高效的课堂,减轻课业负担,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关注数学活动的组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内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发展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1、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三,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泛化: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3、教学活动的外化: “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探究有形无实。

4、教学层次的低下: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

5、预设生成的冲突:一是出现不负责任的没有预设的课堂,二是出现没有生成的不精彩的课堂。理想的数学教学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追求,但又能够经得住应有的考试。即不为分数却能赢得分数。实现“教得有效、考得满意、学得快乐。”

我校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时需要改变

(一)、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拿着新教材,唱着老歌谣。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不能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三)、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思想,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由台湾扩展到大陆)。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专家们的关注,引领我们要直面教学现状,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三)、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课堂互动、课堂反馈、课堂小结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调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三).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四)、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五)、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六)、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七)、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二)、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三)、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

(四)、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新课程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

(五)、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和经验。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

(六)、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时间为二年,即从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1.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负责人提供相关理论材料并组织阅读学习,每两周检查一次,要求组员撰写学习心得。负责人联系并组织讲座,开展交流研讨,根据研讨内容,目的是制定下阶段的研究方向、计划和具体分工。

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练习题内容设计及呈现方式、学生喜爱的情境创设评价手段、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活动(前测)

5.开展研讨,布置分工。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1月)1.培训实验教师,学习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知识。

2.做好实验前期的测试工作。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测试等各种调查、做好记录,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阶段的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注重各阶段的过程调控,按时撰写阶段总结。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制作一批优秀课件,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课例,探索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1.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调查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后测),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和影响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成立课题组,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并对课题进行研究。健全研究制度。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实验信息的收集整理。

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请专家指导。

(三)、及时总结,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

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形成初步结论。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并进行推广工作。

九、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历时两年多,课题组教师都以课题为载体,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形成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一)、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题或教材)、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成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4个纬度。教学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约。

我们认为从新课程目标要求来看,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五个,即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二).分析了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客观教学环境。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的兴趣、素质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没有读过多少书,文化程度低,甚至大部分是文盲,他们不能辅导孩子的同时,更忽视了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重养不重教。

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有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更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2、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观念是否正确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着以下一些区别。一是我教你学,你听着就好。二

是只求形似,不求实效。学生是主体,课堂要还给学生,结果课堂是学生的了,教师却收不住了,这样的课堂也谈不上实效。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教师的个人素质还是有差异的。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个人素养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教师的课堂语言。

3、客观教学环境。教材和生活实际有差距,教学设施的影响。

(三)、探索出了小学数学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1、情境创设要有现实生活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情境创设要有明确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材料和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情境创设要有生动趣味性

课程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情境的创设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情境的创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学好数学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

4、情境创设要有发散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5、情境创设要有自主探究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四)、提炼出了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1、问在教学重点、难点处。

教师的提问,应突出实质问题,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抓住那些至关重要的内容,对于哪些内容该如何提问,怎么提问应“心中有数”。还可在预设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预设,临场才能做到将“意外”转变为课堂的资源,甚至成为课堂的“亮点”。

2、问在知识本质处。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较以前更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但要想通过课堂,使学习更有效,如何使数学的本质得到有效地揭示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揭示知识内容本质处“精心”设问。

3、问在认知提升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个性的激发,体现在数学课堂上,则需要教师通过提问,适时加以引导,抓住时机,为学生的思

维能力发展拓展空间。

(五)、总结出了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1、做好课前预设铺垫

在课前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情感的分析,并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定数学活动,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要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

2、活动有章可循。

为了避免在课堂中过分各自为政的局面,我们应该提倡尊重前提下的“自由”,自由中有条理。要有组织纪律的技巧。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趣味性,多准备一些如“大眼睛、小眼睛,谁的眼睛最漂亮”这一类儿歌。有时也可以运用小红花奖励,但要注意不能够在课堂上当场发放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评比表。对中、高年级学生就要以自我督促、生生督促为主,要把规则内化到他们心里,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独立思考是美、遵守规则是他应该做到的。

3、活动失败及时补救

课堂中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和状况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百分之百估计到的事情,因此教学也是一门让人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我们老师要敢于承认这种失败,并且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六)、研究出了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1、精心设计适量练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着作业量的不同,每个孩子知识储备不同,自身学习素质不同,作业量应有所不同。根据能力的高低而布置相对较多和少的练习。

2、潜心布置适度练习

学生的练习内容与其知识的宽度有关,能力稍差的孩子做基础练习,能够稳中有升,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做发散思维的练习,不断拓宽其知识宽度。

3、练习回馈学生学习态度

作业批改与否以及批改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进步密切相关,为后进生转化和临界生的管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途径。

4、练习体现趣味与生活延伸

练习设计生动活泼的游戏儿歌,丰富精彩的拓展阅读,灵活多变的实践作业,和精巧有趣的趣味数学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七)、探讨出了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1、即时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即时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用激励性的言语评价,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用肢体语言评价,如对学生点头表示肯定,或者拍拍肩膀,摸摸脑袋等;也可以采取形象的评价,如用“小星星”“小红旗”等,把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用更形象的方式来体现。

2、延缓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许多新知识都需要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进行探索交流的教学环节去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生之间交流的意见难免会发生碰撞,这时教师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

3、个性化多元多层次评价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也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在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身上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个性化评价: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的速度、整洁程度、正确率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制定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如对于优秀、中等和学困生可以进行分层评价,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都能拥有

优秀的等级。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学生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由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4

结题报告

结合本校数学组提出的小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研究”,一年来,我校数学组教师积极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到今天为止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圆满结束。下面将这一课题研究做一个结题汇报:

一、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筹划阶段

2011年9月1日——2011年9月15日

确定课题、制定计划及具体方案、明确目的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

2011年9月16日——2012年5月15日

课题交流、教学实践、定期小结

第三阶段:反思阶段

2012年5月16日——2012年6月15日

讨论研究、反思小结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2012年6月16日——2012年7月5日

总结成效、交流得失,撰写总结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描绘教师捕捉与利用学生错误资源能力的形成轨迹,形成一定的课堂错误资源捕捉与利用的理论和实践。

(2)针对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各种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的思路:以课堂和学生作业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两方面研究,总结错误的类型、特点及成因、构建策略。

(2)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行动研究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为有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广大教师能自觉积累素材,分析原因、充分挖掘错例中的教学资源,养成了研究学生、反思教学的习惯。改变了以往学生出错采取单独订正、集体讲评和个别面批等形式,而是充分重视了错例的价值。还原了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促进教师有效开展“错因与课堂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学生错例改进教学策略”等活动。

调查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在课题实施之前,广大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摸底调查,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包括:概念不清、法则不明,新旧知识干扰,语言理解能力发展不完善等智力因素;以及受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定势、学习习惯不良,态度不够端正,信心不足,意志不够坚强,学生粗心产生的错误等非智力因素。采取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为后期课题的有效实施铺路架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经验总结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在一年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课堂教学,课后从学生作业错例入手,展开学生的真实思维,找出出错的症结,并以案例进行记录与反思,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小问题”做出了“大文章”。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自觉积累素材,分析原因、充分挖掘错例中的教学资源,养成了研究学生、反思教学的习惯。改变了以往学生出错采取单独订正、集体讲评和个别面改等形式,而是充分重视了错例的价值。还原了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促进教师有效开展“错因与课堂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学生错例改进教学策略”等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一年的课题实践,我校课题组分成了低、中、高三段,以计算性、概念性、审题性、习惯性等普遍错例和典型错例,分类记载在错例记录本上,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素材,并逐渐形成了“错例题库”。一年来,广大教师撰写了几十篇有价值的案例、数学小故事及论文,为避免同样错例的再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我校低年级学生建立了“数学小医院”、中高年级建立了“错例分析与纠正” 记录本,并开展了数学小报的竞赛活动,同学们在病例的获取中,能积极主动的分析病因,并开出新“处方”。学生能有效的走出错误的思维,消解了畏难情绪,理清了思路,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状况,获得了轻松的学习心态,改错成了一件快乐、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变得更会学习、更爱学习了。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二)研究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对策(在上一次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小结中我们做了详细的汇报,今天再不做说明)

(三)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及其它地位研究

1、巧用错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

2、正视错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正因为学生会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我们应该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的对话,才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一幅生气勃勃、生动活泼的教育画卷。

3、自主纠错,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面对错误,教师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4、将错就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四、预期研究成果与得到解决的问题

(1)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批判思维,学会数学的思考。教师帮助学生自觉、主动搜集整理错题,引导学生尽量详尽地分析错误原因,参照正确方法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完善认识。

(2)教师自身反思,促进专业成长。课堂中预料不到的,来不及解决的,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教师应自我反思教育,促进自己成长。

(3)形成教学策略。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和原因分析后,关于筛选典型错误,巧妙运用共性错误,进行剖析讲解,形成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五、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教师方面: 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错误”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彻底得到改善。老师们在体会到重知识更重方法、重结果更重过程的价值追求过程后,摈弃了原来那种亦步亦趋的牵引式教学,更为大胆开放,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一起去探讨、一起去分享。广大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课堂教学,课后从学生作业错例入手,展开学生的真实思维,找出出错的症结,并以案例进行记录与反思,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小问题”做出了“大文章”。在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能自觉积累素材,分析原因、充分挖掘错例中的教学资源,养成了研究学生、反思教学的习惯。改变了以往学生出错采取单独订正、集体讲评和个别面改等形式,而是充分重视了错例的价值。还原了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促进教师有效开展“错因与课堂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学生错例改进教学策略”等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一年的课题实践,我校课题组分成了低、中、高三段,以计算性、概念性、审题性、习惯性等普遍错例和典型错例,分类记载在错例记录本上,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素材,并逐渐形成了“错例题库”。一年来,广大教师撰写了几十篇有价值的案例、数学小故事及论文,为避免同样错例的再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学生方面:在“错误”中得到了实惠。

关注了学生的个性生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数学素养。

学生认识到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错误,都能正确面对。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使错误的价值最大化的发挥作用,不再重犯这样的错误。失败后的成功,让学生经历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探索过程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发现的学习成果,更加重视老师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但敢于正视错例,而且能正确分析原因、进行纠错。在一年的实施过程中,我校低年级建立了“数学小医院”、中高年级建立了“错例分析与纠正” 记录本,并开展了数学小报的竞赛活动,同学们在病例的获取中,能积极主动的分析病因,并开出新“处方”。学生能有效的走出错误的思维,消解了畏难情绪,理清了思路,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状况,获得了轻松的学习心态,改错成了一件快乐、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变得更会学习、更爱学习了。

(三)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教师是以“研究者”的身份从事课堂教学,充分把握教育教学现场的真实状态,以案例、论文的形式进行记录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对自己所习以为常的课堂进行了新的审视,对自己的行为不断的进行追问……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二者在相互的滋养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提高。一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上了几堂公开课和优质课,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案例,和有价值的论文。

(四)构建了小学数学学习错误资源化研究的操作模式

一年来,在课题组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构建了小学生数学学习错误资源化研究的操作模式:树立正确的错误观;给学生出错的时空,广泛收集学生的学习错误,进行原因分析;建立错题本,将错误资源化;加强反馈与矫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等实施策略。

六、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设想

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展开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这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但是在整个课题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及困惑:例如,一些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很差,作业不能认真完成,有错不能及时纠正,也有的学生对自己产生的错误并不乐意展示出来,使教师无从下手,课题研究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是面向全体还是关注学生个体错误的矛盾我们也很难把握……

七、展望

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培养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课题意识。课题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更加正确、合理地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5

吴家山第一小学朱艳芳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需要

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核心是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而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数学课堂教学本身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就是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考试考知识,这是天经地义的常识。尽管我们在理论上谈“创新”与“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人们看重的仍然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因为这关系到考试卷上的100分。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全国模范教师陈晓梅在《儿童应享受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这篇文章中深有感触地说:一提到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被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深信“勤学苦练是100分的榨油机”,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做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之话题,理论上我们似乎明白了,可是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奥妙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策略解决问题,孩子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我再一次扪心自问:数学,你将给孩子的童年和明天留下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首先要有一套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从儿童乐学出发,促进学生情、知、能和谐发展的新教材。这个我们现在使用的新课标教材已经在努力做到,构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新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兴趣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把人格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关于创设情境的论述,早见于各种理

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6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工作已有10个年头,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有自己一点认识。最近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人员发现,在兴趣、活动教学的理论指导下,小学英语教学大多以“热身/复习/呈现/练习/拓展/家庭作业”的程序进行,且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和老师都忙得不可开交,可谓热闹。许多教师往往会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目的活动,这就造成了活动的重复,浪费学习时间,使课堂缺乏有效性。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在情境中使用语言,但这种人为的,短暂的使用毕竟离真实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而也导致了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性不高。再者,现阶段,乡镇上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没有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于是,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就更多地局限于学校生活,学习活动也更多地集中于一周三节的英语课上。有限且相对缺少时间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使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更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学校和大多数学校一样是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的,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都有所欠缺,也是导致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基本上没有需要使用英语的情况,因此,学校和课堂成了唯一使用和练习语言的场所。只有通过交流,语言学习才能更有效,有限的课时安排,使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不多,因此,要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最大限度地提高一周三节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途径和场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在重视基本的语言知识之外,更要关注语言技能的掌握、运用和实践。而在有限时间的课堂上,语言的学习、操练和模拟运用越是有效,真正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也就更容易发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了教师教的有效性、学生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整体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我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初步的研究。

(2)实际意义

新课标指出,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不论主体地位的体现还是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都是一个最主要的载体。因此,要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就需要三者兼顾。

①、从学生层面来看,英语学习普遍是从三年级开始的。而一二年级时,学生们已经养成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习惯和授受的教师指导的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即注重读写,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如此,教学反馈和检测亦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在三年级才开始接触需要“听说领先,读写跟进”的英语学习,习惯定势影响不小。传统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减少,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之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要有效地进行,首先要形成一个能够进行大量听和说的习惯,师生和生生的听说交流有效了,英语课堂的效率也就能事半功倍了。当然也不能忽视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毕竟新课标中把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作为了小学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

②、从教师层面来看,最首要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一个重视听说练习的语言学习习惯。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使学生了解英语学习和语文数学的学习有所不同,听、说、读、写应该并重,2 而在初步学习的阶段,听说更为重要些,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英语课程学习的独特之处,即更多地关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有效性。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知识新授的有效性、语言练习的有效性、交流反馈的有效性和巩固的有效性,从这样四个方面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活动的有效程度。

③、从课堂自身层面来看,首先,对于不同的课型要采取相应的教学形式。流畅的教学流程,使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相互融合,各个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衔接紧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改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进的模式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形式,让语言有更多的使用机会,在交流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课堂应该延伸,特别是语言的学习,能够将课堂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才是真正地习得了语言。虽然,乡镇小学十分地缺少英语学习的环境,但在不良的环境中寻找有利的条件,社会大课堂也就能从另一方面帮助提高学校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外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1965年,加涅出版了影响至今的学习心理学著作《学习的条件》,形成了一个能解释大部分课堂学习的学习理论体系。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有效教学研究几乎都是以“场境──过程──结果”三个维度作为基本框架的。其中,场境变量即Dunkin和Biddle论及的预定变量和环境变量,是指对课堂教学有影响的场境特征,主要包括教师特征、学生特征、班级特征、学校特征等;过程变量除了指课堂中发生的对课堂教学有影响的师生行为的特征外,还指学习任务或活动的特征;结果变量是指教学所达到的效果。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涵盖生活、3 学习的方方面面,并提出了独特的细节教育的方法,使许多学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成为优秀学者、成功人士,他也因此获2001年度美国迪斯尼优秀教师奖。

目前,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教授对有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教授著《有效教学草纲》等等。在细节研究方面研究的也很多,如郑金洲教授写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等。

综合分析上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关注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经验和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但针对农村地区关注细节,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成果并不多。特别是国内外学者尚未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细节与课程实施效果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研究,而这正是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即揭示不同教学细节以及对教学细节的不同处理方式等对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效果的影响情况。本课题拟对上述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四、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体目标:

1、调查分析目前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研究内容

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新课程的理论为依据,通过无数教学细节的研究来重建我们的课堂。细节关注贯穿于教学进程中。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重要的、关键的细节去关注、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问题的思考、每一个方案的提出都是围绕着是不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效来展开的。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针对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细节。

1、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2、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善于倾听,敏锐发现,灵活把握生成细节,把细节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发,妥善地处理好;

3、从教师的行为习惯入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倾听习惯、合作习惯、交流习惯和书写习惯;

4、用适度的评价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六、研究对象

本校三到五年级的学生

七、研究方法

1、调查法(开题调查,结题调查。对比法)

通过对本校三到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了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程度,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三方面的现状。

2、分析法

依据调查的结果,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课堂有效性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大致的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3、案例研究法(以一堂课为案例来证明成果)

每个年级挑选出一个实验班,根据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教学,每学期进行两次定期的调查和分析,了解策略所产生的作用,检验策略的有效性。

4、对比法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的反馈三方面,对比实验班和普通班之间的差别,进一步对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检验。

八、研究的程序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2011.4)

1、学习第二语言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理论,增加自身在这方面知识的储备。

2、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教师对于课堂效率的看法。

3、通过听课,观察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活动安排三方面的情况,得出现阶段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现状。

4、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4——2011.11)

1、实施课题的研究方案,根据相关理论和调查得出的现状提出大致的策略。

2、三到五年级每个年级确定一个实验班,使用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性的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地补充和改进。

3、通过听课、评课和分析,将实验班和普通班在学生学习有效性、教师教学有效性和课堂活动有效性三方面进行对比,检验策略的有效性。同时兼顾从教学反馈方面来检测策略的有效性。

4、针对上面的情况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完善。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11——2012.3)

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集中整理反思,为结题作准备。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1.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

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3.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 7 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们虽然确立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到宏观层面提炼,再指导实践,再去提炼”这一研究思路,但近一年的课题研究还过多的停留在微观实践层面,策略提炼工作突出不够;

2、课题研究的关注点还没有最终回归与学生,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去评价课堂教学中操作的有效性。今后的设想:

1、进一步做好微观层面的实践,突出与教材有关的操作素材体例的构建工作;

2、加强实践后的提炼,努力形成有效操作的策略性成果;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下一篇:营养保健品的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