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四级考试一词多义

2025-04-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四级考试一词多义(精选7篇)

英语四级考试一词多义 篇1

1.above / beyond: 介词,后面接抽象而不是具体名词时表示“无法做到”。例如:“above comprehension”的意思是“无法理解”。

2.in the absent of something: “缺少,没有”,用于替代“in short of”或者“be lacking in”。

3.be absorbed in something: “专心从事”。

4.abuse: 用在物品词后面表示“过量使用”,用在有生命的事物后面则表示“虐待”。

5.have access to something: 这个短语的意思要看后面接的单词是什么,比如“have access to town”表示“有道路通往市区”,“have access to the teacher”则是“有条件向老师请教”,总之,翻译的时候要灵活处理。

6.accessible / available: 形容词,中文的含义同上。

7.by accident: 介词词组,属于副词用法”,修饰动作,意思是“偶然”。

8.account: 名词,“解释,解说,叙述”。

9.account for: 本身是“解释说明”的含义,但在使用的时候可以翻译成“是…的原因”。

10.acknowledge: “向某个人表示感谢”。

11.acquire: 这个词的中文也非常灵活,通常由后面跟随的名词决定,如“acquire bad habits”就是“养成坏习惯”的含义。在商业用语中,该词则表示“吞并”。

12.in action: “起作用”。

13.adapt: 动词,在科技用语中表示“(将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另一领域)”。

14.address

somebody: “对某人说话,发言”。

15.afford: 用法非常灵活,总的来讲表示“承担不起”,后面可以接表示金钱,时间或者情感的词汇。16.agent: 目前的含义主要指“行政职能机构”,比如美国的很多国家机构都叫agency,另外在生物化学领域,这个词翻译成“介质,载体”,而在计算机英语中则是“服务器”的意思。

17.agree with: “使人或者身体的某个部分觉得舒适”。

18.agreeable: “惬意,令人愉快,恰倒好处”。

19.agreement: 在阅读文章时通常是“一致的意见”这个含义。

20.air: “气氛”。

21.in the air: 表示“悬而未决,仍在酝酿中”。

22.allow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中文可以翻译成“让,使得某个人去做某件事”。

23.alone: 阅读中有时和“only”是同一个意思,即“仅仅”,但是要用在单词或者句子后面。

24.ambitious: 中性词,“野心”或者“志向”的含义。

25.amount:在翻译或者阅读考试中的含义经常会是“竟然达到…的地步,程度”。

26.anchor: 动词有“固定,安定”的含义,而名词的用法中如果是用于新闻界,则表示“新闻播音员”。

27.appeal to

somebody: “吸引某个人的注意力”。

28.appeal to court: 法律用语,“上诉”。

29.appearance: “状况,现象”。

30.apply: 日常生活中是“涂抹,敷药”的含义。

31.apply to

something: “适用于”。

32.approach: 名词表示“方法,手段”,动词

则是“处理,处置”。

33.appropriatet: “适用于,与之相应”。

34.argue: 在写作中可以表示“认为”,如果与介词同时使用,如“argue for”表示“支持”,“argue against”表示“反对”。

35.argument: “观点,主张”。

36.arrest one’s attention: “引起某个人的注意”。

37.art: “技术,技能”。38.article: 日常生活购物场景下表示“一件商品”。

39.assert oneself: “表现自己”或“维护自己的权利”。

40.association: “联想,联想意义”。

41.assume: 动词,“承担任务或角色,任职”。42.attachment: “依赖,眷恋”。

43.authorities: “政府当局”,或者由上下文决定的“最高机构”,例如在教育的文章中,这个词可能就是“教育部或者是校方,教师”的含义。

44.back up: “支持”。45.balance: 在经济英语中指“帐面余额”。

46.bargain: 名词形式在口语中很常用,表示“物超所值的商品”。

47.–based: 这个词缀用在任何一个地点名词 的后面,表示“总部位于某个地方”。

48.bear: 最原始的含义表示“承载,承受”。

49.bearing: 用在人的身上指人的“品格,气质”,日常是“方向”的含义。

50.better: 动词的意思是“优于,胜过”。

51.the better part of: “大多数,大半个”。

52.bid: 动词是“吩咐,命令”,名词有的时候有“试图,企图”的含义。

53.board: 名词最常用的含义是“委员会”,动词后面接交通工具则是“上火车,上船,上飞机”。

54.bold: 在印刷术语中是“粗体字”的含义。

55.be born to do something: “天生有能力做某件事情”。

56.be bound to do something: “一定会做某件事情”。

57.branch: “分支机构”,看上下文可以翻译成为“分校,分公司,银行分行”等等。

58.brand–new: “崭新的”。

59.bridge the gap: “缩短差距”。

60.brief: 动词可以表示“做简短介绍”,名词则是“短会”。

61.budget: 日常生活中可译成“购物计划”。62.build: 名词,之“人的身材”,而且应当是比较健壮的身材,多用于男士。

63.burst: 与其他一些单词连接使用,如“burst into tears”或者“burst into laughter”,翻译成“大哭”或者“大笑”。

64.business: “事务”。65.but: 后面接名词时是“除…以外”,因此“anything but”中文为“就不是…”,而“nothing but”则为“就是…”。

66.calculate: “盘算,估算”。

67.camp: 动词的含义是“驻扎”。

68.campaign: “(有益的大型)活动”。

69.cap: 本身的含义是“帽子”,但使用的时候则可以表示“最高部分,上限”。

70.at capacity: 词组,“全速地,完全地”。

71.capture one’s attention: “吸引某个人的注意力”。

72.car: “火车车厢”。73.career: 虽然字典中常常将这个词解释为“事业”,但是在La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中,这个词被注释为“a job or profession that you have been trained for, and which you do for a long period of

your life”,因此实际的中文含义还是“职业”。“undertaking”才是意义最广泛的“事业”。

74.carefree: 这个词在La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的解释为“having no worries or problems”,相当于中文的“无所谓”,不知道为什么在所有的词典中都解释为“无忧无虑”,从中也可以看出英汉词典的局限。

75.case: 通常的含义是“情况“,如果在法律环境下则是“案例”。

76.cast: 日常生活中的含义是“铸造,塑造”,但是有一些固定的词组搭配,比如“cast a glance at something / somebody”是“将眼光投向某个事物或某个人”,“cast light on something”是“提供新信息,帮助理解”,而“cast a shadow on something”则是“在某件事情上投下阴影”。

77.cause: “事业,目标”。

78.ceaset: “不再出现某种情况”。

79.ceiling: 在经济和数学用语中通常表示“上限”。

80.cell: 日常生活中,“cell phone”是“移动电话”的美式用法,在生物学领域则是“细胞”的意思。

81.cement: 作为动 词,含义为“巩固,加强”。

82.center on: “以…为中心,围绕”。

83.certain: 在心理学环境下的英语解释为“feeling confident about yourself and your abilities”,因此中文可以翻译为“自信”。

84.chair: 动词的意思是“主持”,相当于“preside over”。

85.challenge: 在最新的La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中,该词的解释为“to refuse to accept that

something is right, fair, or legal”,翻译考试中,这个词通常要翻译成为“怀疑,质疑”。

86.chance: 科技英语中是“偶然性”的含义,因此“by chance”的意思是“偶然地”。

87.channel: 动词的含义是“引导”,名词是“渠道,路径”的意思。

88.charge: 动词含义有两个,在科技英语的环境下是“充电”,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费用)”。名词通常是“电流”的含义。

89.be in charge of: “对…负责”。

90.check: “遏止,控制”。

91.chew: “琢磨,考虑”。

92.chip: “芯片”。93.choice: 形容词的意思是“精选的”。

94.claim: 如果这个词后面接的是人,表示的含义是“让人丢了性命”。

95.class: 动词的含义同“classify”基本相同,表示“分类”。

96.clause: 法律用语中是“条款”。

英语四级考试一词多义 篇2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一词多义的根源是词义的概括化和词义的演变。由于词义高度概括化,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原来的词义可能出现分化,形成新的词义。一个词产生新的词义后,旧的可能消亡,也可能保留,新旧词义共存于一个词内就形成了一词多义(汪榕培,1997:135)。在英语中,除了术语以外,单义次是很少的,多数的词都是多义词。而且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中,往往词的使用频率越高,词义就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强。一词多义为我们学习英语带来很多困难。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一词多义现象与许多认知语言学的许多理论是相关联的,可以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诠释。其中,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隐喻、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敖世翠,2006)。本文主要从隐喻认知模式这一角度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解析,从而为多义词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启示,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丰富含义。

2. 隐喻认知模式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隐喻和转喻都被看成特殊的修辞格,只是文学家和修辞学家的事,主流语言学家对此不屑一顾。但是近年来,隐喻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隐喻革命”(Metaphorical Revolution)。认知语言学研究隐喻是把其当做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研究隐喻的经典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开篇中强调了隐喻的认知作用。“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在隐喻的定义中除保留修辞格的定义外,还新增了这样的说法:隐喻是Lakoff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谈到的一种普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种语域可以系统地用另一种语域中的词汇来谈及或表达。隐喻中又一个重要概念是“映射(mapping)”,这种映射来自于两个概念,即始源域和目标域。它们之间的“相似(similarity)”,即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用来互为比喻。

3. 隐喻认知模式下的一词多义

按照奥斯丁的说法,一词多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识基础和规律。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即这种意向图式的是隐喻映射。人类基本的意向图式经过隐喻模式,物理空间概念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中,于是,一词多义的意义就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而有联系的意向。认知语义学用意向图式及其隐喻引申说明一个词语相互联系的多个意向之间的关系,较好地解释了多义现象(赵艳芳,2001:77)。比如英语中的“at”,物理空间映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了“at”的多义网络:“at the station”(处所),“at five o’clock”(时间),“at war”(状态),“at high speed”(方式)等。又如“window”是司空见惯之物,能使我们看见外面的事物,使空气和光线进入室内,由于隐喻的使用,“window”在计算机英语中获得了新的定义:“a smalarea on a screen in which a file or a part of a file can be displayed词义向这种演变在英语中十分普遍,表示人体各部分的词几乎都有隐喻含义: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山脚),“the head o a ship”(船头),“the back of a hand”(手背),“bottle-neck”(瓶颈)等。可见,多义词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隐喻以一种有理有据的方式,作为一种认知结构促进了词汇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一词多义和词义变化的钥匙。

4. 一词多义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词多义现象是词汇教学的难点已经成为英语教师们的共识。对于多义词的众多义项,教师应该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却是多义词教学中的一大问题。通过以上对一词多义现象的隐喻认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词多义同隐喻密切相关。蔡龙权(2004)认为隐喻化是一词多义发生和发展的理据,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决定了一词多义的普遍性。因此,多义词教学应该同隐喻联系起来。英语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尝试以隐喻为桥梁,以词汇的意义化学习为手段,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行隐喻的意义化联想,通过这样的隐喻联想,词汇的新意义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达到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习效果自然胜过机械记忆。

5. 结语

本文运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模式对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新的诠释。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一词多义现象是通过认知手段(如隐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也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多义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意义。

摘要: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 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运用隐喻认知模式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新的诠释, 从而为多义词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英语一词多义现象,隐喻认知模式,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2]蔡龙权, 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4, (5) .

[3]汪培榕, 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研出版社, 1997.

一词多义现象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篇3

【关键词】一词多义 多義联系 词汇教学

词汇语言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句子表达的关键。但是英语词汇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除了介词、冠词以及个别专业词汇外,基本上所有的单词都有多层含义。这种多义现象的存在无疑给英语词汇的教学带来难度。本文中作者通过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原因与多层含义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过程,寻找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够准确把握词义。

一、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生动多彩的英语语言的根源所在。英语中纯粹的单义词很少,绝大多数词汇都是一词多义,即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事物概念化的需要也不断增长。但是语言经济性原则不允许人们不断地制造新词来表达新义。其次,语言的灵活性也给一词多义创造了条件,所以赋旧词以新义相对于创造新词而言,就成为人们表达新事物的首选且最佳的方法。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英语词汇的含义不断的丰富发展,或横向延伸或纵向扩展。产生一词多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英国语言学家乌尔曼(S.Ullmann)提出了五种多义词产生原因;张韵裴分别从语言自身内部原因,历史、社会因素、外来语影响以及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词义变化的原因;陆国强则 分析了词义变化的七种方式。本文作者经过研究对英语词汇一词多义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四种:

1.语言环境对词义的操纵。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英语词汇的含义是不同的。下面以单词“close”为例分析如下:

(1)Would you mind if I closed the door? (我关上门你不会介意吧?)

(2)The rain has stopped. You can close the umbrella now. (雨已经停了,你现在可以把雨伞收起来了。)

(3)The road was closed to traffic for two days. (这条路封路两天。)

(4)The meeting will close at 5:00 p.m.(会议将在下午5点结束。)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汇“close”围绕其原始意义“关”发生了词义变化,这就是语言环境对词义的操纵结果。所以在语言的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恰当的词义以便于准确的掌握句意。

2.词的搭配对词义的影响。词的搭配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一些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固定搭配习惯。词语搭配的多样性是语言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历时性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词语搭配也是一种语言环境。因此,若能够掌握该词的固定搭配用法则对英语词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以下面句子为例:

(1)He’s always run after younger women. (他就爱追求年轻女子。)

(2)Never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不要自寻烦恼,除非麻烦来找你。)

(3)We run out of fuel. (我们把燃料用光了。)

(4)Ok, let’s run with Jan’s suggestion. (好,怎么就按简的建议做吧。)

以上例子说明不同的词义搭配具有不同的含义。掌握词的搭配对掌握一词多义有很重要的作用。

3.人的思维和认知因素。在词义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和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知语言学就强调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不能单纯的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而是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能力决定了词义的多样性。同一词汇多层含义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词多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寅则认为词的本义是一个词汇所具有的原义,而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是人类认知时跨概念域映合(mapping)的结果。本文作者以“hand”一词为例,分析如下:

(1)Put your hand up if you know the answer.(如果你们知道答案,就请举手。)

(2)The hour hand on that clock doesn’t work.(那个钟表上的时针坏了。)

(3)She handed the letter to me. (她将信件交给了我。)

(4)He writes a good hand。(他的书法很好。)

通过以上例子对hand一词语义扩展的呈现,可以看出“hand” 一词的原始意义为手( part of the human arm beyond the wrist),指的是身体部位,见例1。例2、3、4中为hand一词的引申义。

4.社会原因和历史因素。语言是社会现象,也是历史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英语词汇也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了它的语义因素,发生了能被人接受的表意变化,称为词义的“历时性变化”。另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长期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融入了各自的区域特色,这就使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含义。这样一词多义现象就很容易产生。如下面例子中划线部分的语义变化:

(1)They put a microphone on my lapel and began the countdown.

他们在我西装翻领上装了一个小麦克风,并开始拍摄的倒计时。

(2)That would lead to a countdown in Cambodia.

这将导致柬埔寨进一步的动乱!

例1中划线部分“countdown”原意是指“核弹爆炸、导弹爆炸前的倒数计时”。现此词常用来表示“十分危急的状况”或“行将摊牌的局面”,如例2。

(3)He predicted the fallout from Watergate would hit both parties.

他預测到了水门事件的不良后果会对两党形成打击。

(4)Can you live with the potential negative fallout or consequences?

你能忍受这潜在的负面影响或后果吗?

例3、4中划线词汇“fallout”,原为核物理术语,意为“放射性尘埃”,现用于日常生活一般场合,表示“影响,后果”,尤指不良后果。

二、多层含义间的联系

一个词汇包含有多层含义,而这些含义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知名语言学家Ronald W. Langacker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各个值之间的每一种联系都是有理据的。一个词汇最初具有的意义,常被称作原义或本义(primary meaning或original meaning),也是该词使用最基本的意义,一般使用也较频繁。而其他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而逐步产生的派生义(derivational meaning),即引申义或喻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寅认为词的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词的本义与喻义之间主要的语义联系是隐喻的,是人类认知时跨域映合(mapping)的结果,这也是由人类隐喻性的思维特征所决定的。除此以外,转喻也是语义构建的基本模型,也就是基于相关性的同域映射。因此,一个词汇多层含义的产生是基于本义,通过派生产生的引申义或喻义。例如英语词汇table,其原义为“桌子”,派生为游戏台,手术台,图表,目录等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各个义项之间是通过桌子的“桌面、板面”这个特征逐一衍生出来的,这也使得table基于其本义将各义项逐一连在一起。又如词汇ill的原义为“邪恶的”,通过派生产生了“恶意的,敌意的”意思。进而引申为“不吉利的,不祥的”,“有病的,不健康的”等含义。再如词汇pain原义为“惩罚”,其派生意义为疼痛,痛苦,令人厌烦的人或事等意思。因此,一个词汇的众多义项大多是围绕其最基本的中心义项,即本义,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产生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词多义的产生既可以是围绕该词汇本义辐射产生的各个义项,也可以是由本义派生出引申义,进而由该引申义再进行连锁递进式的派生所产生的众多义项。例如,词汇head原义为“头(人的身体组成部分)”,其它各项义项如“上端;头脑;首脑;首长”均围绕原义“头”产生。又如词汇eye 的原义为“眼睛(人的身体组成部分)”,基于此义派生出词义“眼力,视力”,而“观察,观看”的含义又是在“眼力,视力”的词义基础上产生的。当然。这两种词义的产生过程并不是独立区分并存在的,有时也会交叉进行。

三、一词多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综上所述,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普遍特征。英语教学过程中词汇的学习必不可少且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起着支撑作用。因此掌握一词多义的产生原因与过程,以及多层词义间的联系对英语词汇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针对一词多义的普遍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联想,帮助学生提高认知,以期寻找到合适的词汇学习策略。同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词汇原义并强调掌握词汇基本意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除此以外,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语境或者与该词汇的不同搭配都会影响该词汇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来分析语境,或掌握不同的词汇搭配用法对英语词汇学习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总之,英语词汇的教与学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Concept,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0.

[2]Ullmann,S.Semantics.Oxford:Blackwell.1962.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篇4

把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 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

悲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动词:同情)

备 ①众妙毕备 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防备)

①其两膝相比者 ②比肩继踵而在 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

鄙 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

毕 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副词:全部、都b动词:完成、完)

兵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②轻兵锐卒 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⑥田忌欲引兵之赵 ⑦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

病 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动词:生病b名词:疾病c形容词:困苦不堪d名词:耻辱)

薄 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称 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

重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重新,再次。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处 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a 辞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赐 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

从 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战者请从(a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当 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

道 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B通“导”,引导)

得 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动词:得到。b.动词:适合,中意。c.动词:能够)点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沙场秋点兵(a.动词:征。b.检阅。)

毒 ①若毒之乎②呼嘘毒疠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怨恨。B名词:毒物,有毒的c名词:危害、毒害)

度 ①春风不度玉门关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③孙子度其行(a动词:度过、越过。B音dúo,动词:估计。)

法 ①世传其兵法 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a名词:法律、制度、法令、刑法。b名词:谋略、策略)方 ①方七百里,高万仞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名词:方圆。b副词:正(好)、正要)

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④更若役,复若赋(a副词:再、又。b恢复。)

赋 ①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②岁赋其二③更若役,复若赋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抒发。B动词:征收、敛取。C名词:赋税。)负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②负其异与众也(a动词:背、以背载物b动词:依仗)

更 ①三更半夜 ②子能更鸣 ③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④更若役,复若赋 ⑤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a动词:改变,更换。b名词:夜里计时单位c副词:因gèng,更加)顾 ①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a动词:回头看b动词:拜访,探望c副词:难道,反而)

故 ①鸠曰:“何故?” 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③故直使楚矣 ④公问其故 ⑤故自号曰醉翁⑥故为之说⑥彼竭我盈,故克之⑦故逐之⑧西出阳关无故人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a名词:缘故,原因b形容词:老、旧c连词:所以,因此)

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④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⑤今以蒋氏观之,犹信。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a动词:看b名词:景观,景色c动词:考察)

归 ①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a动词:回,返回b归依)

规 ①圆规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a名词:原形b动词:计划)

国 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a名词:都城、京城b名词:诸侯国)

果 ①魏果去邯郸 ②未果,寻病终(a副词:果然、果真b动词:实现c名词:果实)号 ①故自号曰醉翁 ②阴风怒号 ③齐号为怯(a动词:取别号b动词:呼啸c动词:称)

和 ①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②越明年,政通人和 ③ 若春和景明 ④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a动词:伴着b形容词:安乐、和睦c形容词:和暖d动词,音huò:拌和,混合 会 ①会宾客大宴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a动词:回合、聚会b动词:适逢,正赶上)

火 ①持就火炀之 ②火烧令坚 ③再火令药熔(a名词:火b用作状语:译为“用火”c用作动词时,译为“用火烤”)

及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鞭长莫及 ③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a动词:到、至b动词:接触到c动词:比得上d连词:和)

疾 ①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②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③讳疾忌医 ④风疾知劲草(a名词:病b动词:通“嫉”,妒忌c形容词:快速)

骑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②翩翩两骑来是谁(a名词:骑兵b名词:骑着马的人d动词:跨)

间 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a名词:两个事物的当中b动词:音jiàn,夹杂)

见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②见楚王,王曰:“„„” ③曹刿请见 孙膑以刑徒阴见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④风吹草低见牛羊(a动词:拜见、谒见b动词:通“现”,显露c动词:看见)

将 ①子将安之 ②晏子将使楚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④公将鼓之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威王欲将孙膑 ⑧齐使田忌将而往 ⑨于是乃以田忌为将(a名词:将领、将军b动词:率领c动词:使„„做将领d动词:持、扶e副词:将要、快要、打算)

进 ①于是忌进孙子于齐王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a动词:推荐b动词:到朝廷做官)景 ①至若春和景明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a名词:景物、景致b名词:日光)就 ①瞬息可就 ②持就火炀之(a动词:靠近b动词:完成)

居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面山而居 ③居辎车中,坐为计谋(a动词:居住b动词:处,在某一地位或地方)

具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具答之 ③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a动词:齐备、准备好 b副词:通“俱”,全、都)

绝 ①以为妙 ②群响毕绝 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a动词:完全没有b动词:断绝c形容词:陡峭的、无路走的d形容词:独特、独一无二)

君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a代词:妻子对丈夫的尊称b代词:古代对主人、对上司的尊称c代词:彼此相称,或自指d代词: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后指君主制国家元首)

空 ①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a副词:白白地b动词:消失,消散,没有了)乐 ①此乐何极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a形容词:快乐b作动词用c使用用法,“感到„„快乐”、“以„„为快乐”)

疠 ①呼嘘毒疠 ②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a名词:瘟疫、疫气b名词:恶疮)

临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渐近临之③把酒临风(a动词:面对、面临b介词:靠近、从高处往下看)

虏 ①壮志饥餐胡虏肉②虏太子申以归(a动词:俘获b名词:俘虏)

旅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a动词:外出(的)、在外作客(的)b作名词用:指外出旅行的人)履 ①直堕其履圯下②父曰:“履我!”③因长跪履之④良业为取履⑤下取履(a名词:鞋子b动词:替„„穿鞋)

妙 ①众妙毕绝②以为妙绝(a形容词:奇妙b名词:妙处)

名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③命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④此“双龙”之名所由起(a名词:名字、名称b动词:说出c动词:命名d名词:名声)

命 ①其命使各有所主②太医以王命聚之(a名词:命令、指示b名词:命运c动词:派遣)能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称之曰能(a形容词:能干,有才能b动词:能够)

年 ①年且九十②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a名词:十二个月为一年b名词:年纪、岁数)平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②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铲平、削平b形容词:平坦)行 ①必能使行阵和睦②行者休于树③性行淑均(a动词:行走b名词:行列c名词:品德)期 ①盈缩之期,不但在天②与老人期,后,何也③暮见火举而俱发(a动词:约会、约定b期限)轻 ①素悍勇而轻齐②尔安敢轻吾射③轻兵锐卒④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a形容词:重量小、轻便b动词:轻视c名词:轻装的部队)

穷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也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④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a动词:到尽头b形容词:完、尽、穷尽c形容词:困厄、处境艰难d形容词:贫困)

去 ①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③去死肌,益三虫④父以足受,笑而去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⑥挈妻子而去之走⑦魏果去邯郸⑧攧不可去(a动词:离开b动词:距,距离c动词:表示动作趋向d动词:除掉、去掉)

却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a动词:退,退回b动词:完成)

攘 ①攘除奸凶,兴复汉室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a动词:偷、窃b动词:排斥、排除)日 ①而乡邻之生日蹙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a名词:每天b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乳 ①儿含乳啼②妇抚儿乳(a动词:喂奶b名词:乳房)

辱 ①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动词:侮辱b名词:耻辱)

色 ①富者有惭色②满面尘灰烟火色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a名词:脸色b名词:色彩,色泽)善 ①为善的受贫穷更短命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陈康肃公尧咨善射④京中有善口技者⑤田忌善而客待之(a动词:善于、擅长b动词:赏识c名词:善事、善言)

身 ①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②身上衣裳口中食(a名词:身体b名词:自己c动词:宛曲地说“死”)请 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a动词:请让,请允许b动词:请求)

然 ①则弛然而卧②若听茶声然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④满座寂然⑤康肃忿然曰(a连词:但是,可是b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的样子c代词:这样d动词:认为„„对、认为„„正确、对,正确)

甚 ①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闻崖上有声甚厉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④言之,貌若甚戚者(a形容词:厉害b副词:很、极c)

胜 ①高处不胜寒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a动词:胜过、超过b动词:禁受得住,能承受c形容词:优美的d形容词:胜利)

生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而乡邻之生日蹙③赢得生前身后名④可怜白发生(a名词:生活b动词:活、活着、生存c动词:生长d使动用法:让„„活下去、使„„活下去)

师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②读此则为君王师矣(a名词:师傅b名词:军队c动词:学习、效法)实 ①名存实亡②其实味不同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a名词:果实b形容词:作名词:诚实的大臣c副词:实际)

时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②学而时习之③春花秋月何时了(a名词:时间b副词:经常,按一定时间c副词:按时、到时候)

食 ①此率兽而食人也②身上衣裳口中食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④谨食之,时而献焉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a名词:食物b动词:吃c动词:通“饲”,喂养)

使 ①晏子使楚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③齐无人耶?使子为使④使齐军明日为十万灶⑤齐命使各有所主⑥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a动词:派、派遣b动词:出使c名词:使者d动词:让、使(表使令))e动词:命令)

始 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a副词:才,刚b副词:最初)

高一 文言文 一词多义 篇5

若: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表否定假设)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之:辍耕之垄上(往,到)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子犯请击之(代词,带秦军)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是寡人之国也(的,结构组词)若舍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朝济而西设版焉(表转折,连词)见:见陵之耻(被)顾: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图穷而匕见(通“现”显露)顾笑武阳(回头看)府吏见丁宁(我)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于是,就)故: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朋友,名词)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你们的)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军: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击: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打,砸)

军中不得驱驰(军营)秦王不肯击缶(敲击)足下一军敌彼二军(军队最大编制单位)因击沛公于坐(刺杀)李广军极简易(治军,带兵)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攻打)如: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像)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弟子不必不如师(比得上)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沛公起如厕(到,往)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公屡促之,必如约(按照······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使)乃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谢)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胜:沛公不胜杯酌(力能担当,经得起)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刑人如恐不胜(尽、完)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信,真实)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证)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胜利)自可断来信(使者,托信之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好)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有才智的,高明的)

举:中江举帆(挂起,拉起)意: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意思)

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双手抬举)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看法,见解)大喜,笼归,举家庆贺(全)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猜想,意料)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克,攻占)目似瞑,意暇甚(神情)众议举宠为督(推举)内:少间,怜内掷一纸出(里,内部)杀人如不能举(全、尽)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内)范进中举(科举考试,举人)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修:怨灵修之浩荡兮(长)相:儿已薄禄相(命相)

余虽好修以为常(修饰)相见常日稀(互相)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誓不相隔卿(你)谢:谢家来贵门(辞别)适: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阿母谢媒人(谢绝,拒绝)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多谢后世人(劝告,告诫)适得府君书(刚才)极:屋极有窗以达气(屋顶)引: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导)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极点)将军夜引弓(拉开)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到达)相如引车避匿(避开,退却)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伏尸而哭,极哀(非常,十分)引酒且饮之(取来)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最多,至多)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引用)是:定国是之诏(国家大事,大政方针)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介词,由于)

觉今是而昨非(正确、对的)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的原因)是日也,天朗气清(这)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相当于“而”)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表判断,是)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当于“来”)惟进修是急(与“惟”搭配,使宾语提前)可以无悔矣(介词,凭)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于:于人为可讥(对于)

从原型理论视角探究一词多义现象 篇6

作为一个科学术语, 一词多义首先由法国语言学家、现代语义学奠基人M.Breal于1867年提出并迅速获得学术界认同。Breal认为,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聚合的语言现象 (Taylor, 1995) 。

一词多义体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任何词汇在使用之初都是单义的, 每个事物或现象都有一个特定的词汇来指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的认知思维能力也不断地发展着, 人们将新的认知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 找到它们的关联点, 用同一个词表达与之相近的意思, 这样就产生了一词多义。如用英语中的crane (原义指鹤) 来指代起重机, 用mouse (原义指老鼠) 来指代电脑用的鼠标。如果这种临时替代得到了其他语言使用者的认可, 并在同一语言社团内扩散, 那么这一用法就成为该词的一个新的义项, 该词就成为一个多义词 (束定芳, 2001) 。

二、原型理论与一词多义现象

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的意义在于指导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词语意义的发展演变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在此基础上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 概念形成后依附于符号而获得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些概念会不断发展, 从而导致意义发展演变, 产生新的意义, 继而形成多义现象。

范畴化理论有两个代表性理论:经典范畴化理论和原型范畴化理论。

1. 经典范畴化理论

经典范畴化理论是根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化理论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理论原则是:范畴由范畴成员共有的一组充分必要特性来界定;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同范畴之间存在非此即彼的清晰界限。例如“鸟”这一范畴, 当具有“两扇翅膀”、“两条腿”、“有喙”、“会飞”、“会生蛋”等充分必要特征 (条件) 时, 才能被称为“鸟”。如果它缺少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特征就不属于这个特定范畴的成员。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 虽然经典范畴化理论运用十分广泛, 但是它却难以解释英语语言中广为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

以hold一词为例:

(1) He was holding (手拿) a knife in one hand and a fork in the other.

(2) How long will this good weather hold? (持续)

(3) How much water does the pan hold? (盛装)

在这三个句子中, “hold”各自拥有一组差异较大的语义特征, 很难利用经典范畴化理论来解释, 而原型理论是在批判经典范畴化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 原型范畴化理论

作为对经典范畴化理论的批判, Eleanor Rosch (1973) 创立了原型理论。原型是同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 能最好、最典型地反映本范畴的特征。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具有共同特征, 而是呈现出一种家族相似性结构。也就是说, 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不是共同性而是相似性。以“game”一词为例, 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而且“game”范畴的所有成员由家族相似性地联系起来。

3. 原型理论指导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认知语言学认为, 支配着多义现象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映射, 即隐喻和转喻。Ullmann (1962) 把人类造词的语义理据分为“隐喻”和“转喻”。Lakoff (1987) 也指出, 多义词源于不同认知域及同一认知域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 即多义词源于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

(1) 概念隐喻

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 (Lakoff&Johnson, 1980) 。当词汇义项以隐喻性思维结构延伸的时候, 各事物之间表现为相似性特征, 各义项之间均没有联系, 但与本义具有相似性的特征, 词义以辐射性方式延伸。Lakoff和Johnson (1980) 提出了“隐喻概念体系”理论, 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 而且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即“概念隐喻”。他们指出, 英语中有大量的隐喻表达, 普通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来自于隐喻概念, 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

Sweetser (1990) 指出, 大部分多义现象源于隐喻的使用。例如, “人生”和“旅行”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实体对应关系, 人们常常用具体的“旅行”来描述抽象的“人生”, 就有了“Life is a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又如, 如果我们要表示“诚实、正直”, 则一般会选用表示“白色”概念的词, 因为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中, “白色”隐喻地代表诚实或道德上的纯洁。

(2) 概念转喻

Lakoff和Johnson (1980) 认为, 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 人的潜意识会有意或无意地用转喻进行思维和表达。转喻是词义延伸的最基本过程之一。当词汇义项以转喻思维结构进行延伸的时候, 各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 属于同一域中的映射, 各项之间虽然独立, 却有联系, 词义以连锁方式拓展。在英语里常说“John is taller than Tom by a head.” (约翰比汤姆高一个头。) 事实上, 在比较两个人高矮的时候, 比较的是人整个身体的高矮, head处于人身体的最高位置, 因此就把head作为比较高矮的参照点, head就得到了凸显, 带有转喻的色彩。又如, “50 head of cattle (50头牛) ”, 这里把head作为人或动物的数量计算单位, head的数量就表示“人”或“动物”的数量, 这是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

三、结语

Rosch的原型理论是在传统主义范畴观的基础上, 为了更科学地定义词义的范畴而提出来的一种概念构建模式, 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型理论对我们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的成因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词的多义化过程中, 词的基本义可以被看做是这个词义范畴的原型, 通过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手段, 逐步向词的边缘义项引申和拓展。在多义词习得过程中, 掌握了基本义项之后再向边缘义项引申和发展, 词的多个义项就比较容易习得。因为作为范畴的原型, 基本义项与其他非典型的范畴成员之间有着比较多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学习英语单词的多个义项很有帮助, 这也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

我们在理解一词多义现象时, 要充分考虑其原型义项在人类认知客观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原型义项来帮助理解其延伸义项。从认知语言学观点来看, 知识是以网络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在这个网络中, 有些知识位于中心, 有些知识则处在边缘位置。位于中心的知识就是网络的原型, 它们更容易被提取和记忆。利用原型范畴理论, 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词的多义化过程, 更灵活地进行词汇学习, 使枯燥的词汇学习变得有趣而有效。

参考文献

[1]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7.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3]Rosch, E.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 1973, 4:328-350.

[4]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Taylor, 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99.

[6]Ullmann, 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of Meaning[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62.

[7]李瑛, 文旭.从“头”认知——隐喻、转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 2006 (7) :23-25.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一词有多义,“可怜”有古今 篇7

现代汉语对“可怜”的释义有三项:①值得怜悯。如:他早早失去了父母,真可怜。②怜悯。如:对于这种人,绝不能可怜他。③(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如:他的知识贫乏得可怜。

而古代列“呵怜”的释义和现在相比虽有一致之处(如下列义项的第一个义项),但差别非常明显。

1可怜——值得同情

如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到的“可怜身上农正单,心忧炭贱愿灭寒”。明明身卜衣服单薄,禁不起天寒地冻,但为了生活,却不得不希望天更冷些,好把炭卖掉换些钱艰难度日,一个“可怜”一词就把诗人对卖炭老人不幸遭遇的同情鲜明地表达出来了。

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可怜白发生”也是此义。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这样的处境的确“可怜”。然而谁会“可怜”他呢?于是才写下这首词,寄给同样“可怜”的陈同甫,以表达同情之情。

2可怜——可爱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较早出现这个义项。“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中“可怜”的体态就是非常可爱窈窕的身材。

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可怜”也是此义。月亮升起来了,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像珍珠!那一弯新月又多么像挂在天空的一张精巧的弓!面对这和谐、宁静的意境,一个“可怜”脱口而出,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由衷的赞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百花高楼更可怜”中的“可怜”也是这个意思。

3可怜——值得羡慕之意

白居易《长恨歌》有这样的句子:“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在这里,“可怜”是值得羡慕的意思。想一想,外有杨国忠把持朝政,内有杨玉环惑乱,杨氏家族炙手可热,站在世俗的角度看,杨氏家族能不值得羡慕?当然,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恰恰是对他们极大的讽刺与批判。

4可怜——可惜

上一篇: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下一篇:八年级《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