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测试试卷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二语文测试试卷(精选4篇)

初二语文测试试卷 篇1

一、积累运用(共23分)

(一)积累(共13分)

1.阅读下列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2分)

在长城脚下,渤海之滨凭吊孟姜女庙,不能不使我联想到晴光万里的今天。一部中国历史,记zǎi了多少人民的苦难?今天灾难终于过去,但是看到长城所想到的、想说的却是想不完也说不尽的;因为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今天举世瞩目、无与lún比的旅游胜地,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建筑,这里面还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启发,能教你低徊不已。

(摘自《万里长城断想》)

2.默写。(8分)

①,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②感时花溅泪。杜甫《春望》

③僵卧孤村不自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④,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⑤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⑥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的诗句是:,3.名著阅读。(3分)

“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做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 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①以上文段节选自名著《》,作者是。

②主人公因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了自己。

(二)运用(共10分)

4.请用规定的符号在原文上修改语病。(3分)

换用号:增补号:删除号:调位号:

(1)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镇江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2)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通过今年食盐抢购事件,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国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科普常识都有待提高。

5.有些新闻图片,常常让人感动不已。一个人、一件事,被定格在那一瞬间……(7分)

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总理温家宝15日及16日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考察,他深入受灾严重的学校、孤儿院、寺庙,到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看望慰问各族群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灾群众致以深切慰问。在探访孤儿院时,温家宝对一名哭泣的孤女说:“孩子,爷爷看你来了,看着爷爷,笑一笑,要坚强些,困难总会过去的。”随着救援工作的展开,全国各地民众也纷纷举行烛光祈福活动,人们点燃烛光,为玉树地震遇难同胞哀悼,为灾区人民祈福。

(1)分别用简洁地语言概括两幅图片内容。(2分)

(2)整合这两幅图片以及说明文字提供的信息,为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一个主题。(3分)

(3)假如见到孤儿院那哭泣的孤女,你会对她说点什么?(2分)

二、阅读理解(共47分)

(一)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6—7题。(共5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以“雨打萍”比喻。(2分)

7.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我的母亲》一文,完成8—11题。(共13分)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A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B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C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8.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加点词“清算”的理解。(2分)

9.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3个字:“打得好”,请你揣摩出当时母亲说这句话的心情(4分)

10.选文在ABC三处描写母亲的细节中,最使你感动的细节是哪一处?试找出一例并写出让你感动的理由。(3分)

11.结合上文,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片段,对两位母亲的教育方法作出简要评价。(4分)

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12—15题。(共16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于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酒酣(2)坐盗

(3)使狗国者从狗门入(4)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4.在这两个小故事中,晏子是怎样回敬楚王,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的?(4分)

15.结合以上两篇短文,说说晏子是个怎样的人?(4分)

(四)阅读《神秘旅客》一文,完成16—19题。(共13分)

在大别山腹地,有一个小山镇,叫作枫树镇。镇上有一家新开的小旅馆,叫作“远客来客栈”。客栈的老板是个女的,姓林,大伙都称她“林嫂”。

这一天晌午,客栈里突然闯进来一个年轻人。这人蓬头垢面肮脏邋遢,且一脸的倦容,打老远就能嗅到一股刺鼻的汗酸味。林嫂皱了一下眉,本想把他打发出去了事。可这人将身份证和一张百元的钞票往柜台上一推,说:“开间房,我要睡一会。”

做生意是要讲个信誉的。顾客就是上帝。不管这个“上帝”是美是丑,是阔还是穷。

林嫂将来人登了记,将楼上的一个房间钥匙交给了他,特别叮嘱道:“房里有淋浴,你冲一下再睡吧。”

那人含糊地应了一声,独自上楼去了。

自这人上楼之后,就再没了动静。晚上没下来吃晚饭,第二天早上还是没下来吃早饭。直至过了晌午,那个房间还是没有任何动静。这时林嫂觉得不对劲了。便上去敲门。可敲了老半天,里边一点反映也没有。这一下林嫂慌了神,心想这人肯定是出了什么事了?便连忙给镇上派出所打电话。

不一会,派出所来了两个民警。林嫂便将店里这个奇怪的旅客的情况作了汇报。两民警上楼去先是敲了敲门。果如林嫂所说,里面没有反映。于是,他们便让林嫂拿出了备用的钥匙,打开了房门。

进去一看,那个年轻人横叉四五地躺在床上,也不知是死是活。大家叫了几声,这人一点反映也没有。林嫂不由得紧张起来。这时,一位民警很有经验地用手拭了拭鼻息,说:“还有口气。快,打‘120’,送市医院抢救!”

没过太久,市医院的救护车开来了,大家七手八脚将这人抬了上去。林嫂怕有什么闪失,便随车跟上过去。

到了市医院,医生护士们立即将这人送进了重症监护室:输氧、输液、测血压,量体温,还做了心电图、脑电图和CT……可什么都做过了,却什么都正常。值班医生糊涂了:这个人患的是什么怪病呢?

这时候科主任过来了。科主任是留法的博士,也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老专家。他看了看病人的各项检查报告单,用听诊器重新给病人听了又听,翻开病人的眼皮仔细看了看病人的瞳孔,又掐着病人的手腕数了数脉搏。半晌,主任舒了口气,站了起来。

林嫂急了,问:“大夫,他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呀?”

主任笑了笑,道:“他没有病,他只是睡得太熟了!”

“睡着了?”众人面面相觑,无不愕然。

随车来的民警摇摇头,道:“他已经睡了快三十个小时了,怎么会还不醒?再说,这人一身脏兮兮的,又是赤手空拳,形迹太可疑了!他会不会是逃犯?”

这一说,大家更紧张了。林嫂掏出这人登记时用的身份证,递给民警,说:“这人名叫朱大军,你们给查查,到底是什么人!”

这位民警立马与市公安局刑警队的一个熟人取得了联系,让他上公安网上查一查有没有一个名叫朱大军的逃犯,并把此人的身份证号报了过去。过了一会,对方打来电话,说网上通缉嫌犯名单上没有此人。不过,他倒是有个朋友也叫“朱大军”,是市消防支队的一个班长。“该不会是这位老兄吧?”民警那位熟人半开玩笑地说。

“能不能找到你那朋友的身份证号?”

“行,我到消防支队问一下吧。”

没大一会,这位民警的手机响了:“你好。我是市消防支队的支队长王中海。听说你们那儿留住了一个名叫朱大军的人,是么?”

“是的。”

“他的身份证号是不是***013?”

“是啊!他是?”

“哈哈,他是我们的人,我也正在找他呢!他在你身边吗?让他听电话!”

“他已经睡了30个小时了,到现在还没醒呢!”

对方沉吟了一会,说:“那就继续让他睡吧。为了扑灭三道沟的森林大火,他已经连续三天三夜没合过眼了!昨天中午,大火扑灭后,他跟我请了一天的假,说是要到附近看一位亲戚,想不到跑你们那儿睡大觉去了!这小子,挺会享福哇!”听到这个消息,大伙儿心里的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

林嫂朝护士要了条毛巾,帮朱大军擦去了脸上的汗渍,又从兜里掏出昨天朱大军开房的一百元钞票,将钞票和那张身份证一起,悄悄地塞进了病床的枕头下面。然后,她伸手抹了一下眼泪,转身离开了病房。

16.文中“神秘旅客”的“神秘”表现在何处?(4分)

17.请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推”字表现了年轻人怎样的心理?(2分)

可这人将身份证和一张百元大钞往柜台上一推,说:“开间房,我要睡一会。”

18.结尾处画线句子中消防支队王中海的一番话可以省略吗?为什么?(4分)

19.选文在艺术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加以分析。(3分)

三、作文(共50分)

20.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些事情在我们始料未及的情况下发生了,有些事情却没有顺着我们的意愿发展,出乎意料。但可肯定地说,偶然的事件往往是必然的结果,当我们循着事情发展的轨迹追溯其根源时,立马就豁然开朗——既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样的事情也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启迪着我们思考。

请以“真没想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能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更多内容请点击:

初二语文期末试卷 篇2

(一)一、选择题(计16分)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歼灭jiān 对峙shì 鲛人jiāo 高吭一曲 kàng

B、绮丽qǐ 剽悍piāo 蜷伏quán 猝然长逝cù

C、抖擞sòu 怅惘wǎng 掰断bān 略胜一筹chóu

D、琴弦xuán 诘问jié 恣情zì 迥然不同jiǒng2、下列句中红色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溺爱: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投入深挚的爱)

B、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人。(诅骂:表现了“我”对夺人所爱的人的痛恨之情)

C、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疙疙瘩瘩:这里是不平滑,不顺利的意思。)

D、在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史上,佛罗里达上空的这一声巨响,将永远

会发出深沉的回声。(回声:这里是指产生的影响)

3、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B、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三位读书人凑在一块聊读书。甲说:“读书好①。”

乙说:“好读书②。”丙说:“读好书③。”

A、①动宾短语 ②偏正短语 ③动宾短语

B、①偏正短语 ②主谓短语 ③偏正短语

C、①主谓短语 ②动宾短语 ③偏正短语

D、①主谓短语 ②动宾短语 ③动宾短语

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然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虽然是只能容纳一个座位的地方,但也不能让它空着。

B、圣人非所与熙也。

——圣人是不能同我们开玩笑的。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忘记了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从此以后自己了结一生。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作者通过两位美女的命运,反映了东风对于赤壁之战及周瑜的重要性,以小见大。

B、《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 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C、《买椟还珠》讽刺了只重形式,不问内容的买椟者。故事告诫我们,做事情应主次分明,不可本末倒置;评价事物要看本质。D、郑振铎在《猫》的结尾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 感情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7、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诗《使至塞上》、《秋词》、《赤壁》、《论诗》的作者分别是王维、刘禹锡、杜牧、杜甫,他们都是唐代诗人。B、“阿长”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长妈妈,鲁迅对她怀有深厚的感情,短篇小说《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C、《离骚》是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的。D、“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选自《纸 船》,作者冯至,现代学者、诗人,20年代的他,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8、用下面的六个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美国舆论界惊呼:“拳王自己打倒了自己。”②美国拳王泰森称霸拳坛,击垮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对手。③可见,视自己为对手,战胜和超越自己,是人生的十八盘,是最艰难的选择。④不想胜利和鲜花带给他的是骄狂、麻木和纵欲,终至因罪下狱。⑤一旦把千山万壑踩在脚下,真正的对手便是自己了。⑥人生如登山,只要有高峰还在前头,人的脚步就不会停下。A、①②④⑥⑤③ B、⑥⑤②④①③ C、⑥⑤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⑥⑤③

二、填空(计19分)

9、根据拼音写汉字qì______今zhù______立斑lán______shì_____好

10、默写诗文(8分)①____________,乱红飞过秋千去。②疏影横斜水清浅,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最高层。④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⑤五柳先生的居住环境可用八个字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渡荆门送别》中描写荆楚大地壮美景色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⑦《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千古回响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秋词》一诗中______,______两句,以对比的方式突出诗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

11、解释加点的字:①沿溯.阻绝②何忧令名不彰.③造饮辄.醉④吞天沃.日

12、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填写出两个句子,并与上文构成排比句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13、阅读下面的表扬信,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表扬信

××中学领导:

贵校初二(1)班高远同学助人为乐,非常值得表扬。我的孩子方旭就读

于贵校初二(1)班,一个月前患急性肺炎住进了医院。这期间他耽误了不少功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词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以其境过清A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心乐之 .B似与游者相乐四面竹树环合C 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

15、给文章的最后一段补上标点 课,我们焦急万分。正在这时,高远同学主动来到我们家,热心为方旭补课。

整整二十天,每天晚上都是如此,直到帮助方旭补上了落下的功课。在高远同学面

临期末考试的关键时刻,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来帮助同学。这种助人为乐

④的精神让我们全家非常感动。我们除再次向他表示感谢之外,还要求你们当领导的在全校给予表扬!

此致

敬礼!

方旭的家长

方明杰、李丹敬上

2002年1月12日

①这封表扬信在格式上有两外错误,它们是______、______(只要写出画线处序

号)。

②正文划线的三处中,有语病的一处是第_____处(写出画线处的序号),应该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正文中有一处语言运用不得体,这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分析(计45分)

(一)(12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

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16、选文的第三段写出了水“清澈”的特点,试用现代汉语说出作者是怎样描绘出这一特点的?用的是什么方法?

17、对“似与游者相乐”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写出了鱼猛然看到游人后的快乐情趣; B、表现鱼在和游者相互取乐C、写出了因为游者的到来而引起了鱼的欢乐,于是游者也跟着一同快乐。D、传达出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感

18、文章先写“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写“忧”(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两者是否矛盾?联系有关背景,试作简要分析。

(二)⑴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的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⑵“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即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磨——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磨似的。⑶“是的。”我低低的说。⑷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板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⑸他用竹枝似的手指给我,小袖管紧紧包在腕子上:⑹“你买这本书吧——这本书比那一本好。”⑺„„„„(甲)⑻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⑨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⑽“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⑾“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⑿“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⒀什么?我很惊异的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

色的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书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

⒁“哦!您,您就是——”

(四)(13分)

⒂„„„„(乙)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泊在岸边的小船。

⒃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象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要我立在船头,一身蓝色的衣服倒映在水里。船身开始晃动,船老大拿知道了一样。着一根竹篙上来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圆脸少年站在河埂上朝老人大声问:“老爹,没

19、选文的第⑵、⑷段各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订正在下列横线上、钱能上船吗?”

20、选文第四节提到的《毁灭》是(国家)作家所写的长篇小说。

鲁迅先生在1931年把它译成中文。

21、从选文中摘出一句写“我”内心感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甲处,略去了原文中作者对自己当时感受的一段描述,写什么才能使文

章表达连贯、自然?选出正确的一项()

A、对说话人的关心表示不安。B、对说话人为何关心自己心里感到疑惑。

C、对说话人是谁,心里感到疑惑。D、对说话人的关怀表示由衷的感谢。

23、文中乙处,也略去了原文中作者对自己当时感受的一段描写,你认为写什么

才符合当时的情况,选出正确的一项()

A、写自己当时非常紧张。B、写自己当时非常感谢。

C、写自己感到十分迷惑D、写自己已断定他是谁了。

24、选文中有两处成功的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外貌,在思考这两处的基础上,根据

自己的理解,简要说说描写人物的外貌怎样才能做到“传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0分)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的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5、写出两个带有“愁”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从词性的划分上看,应当属于_______

词;重叠使用,在词意的程度上是加重了还是减小了? ;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限制后面的词,这样运用体

现了诗歌的美

27、用竖线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句,标出朗读的节奏

28、下列诗句中,不是表现思乡之情的一项是()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9、根据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诗,结合自身的阅读积累和体验,谈谈你对“乡愁”的一般表现形式和方法的理解?

老人正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没钱坐什么船,笑话!”竹篙一点,小船离岸而去。孩子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的立在岸上。离得老远,我看见孩子两眼睁得溜圆,牙帮骨在不停地挫动,两道小刷子似的眉毛紧紧地在蹙一起。忽然,他把衣服一脱,连同书包擎在手中,“哧溜”一下滑进了河里。A秋风秋水,他受得了吗?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心头漫过,想喊没喊出声。那孩子举着衣服、书包,踩着水,一摇一摇地向河当中游去,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撑船的老汉愣愣的望着,忽然大叫:“孩子,上船,快上船!”孩子好象没有听见。B船撑到孩子跟前,孩子使劲的把头别过去。“上船吧——别冻坏了。”老人似乎在哀求,“一分钱也不要。”孩子不理他,依然向前划。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孩子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衣(甲),黄黄的书包真(乙)。C终于到了对岸,泥鳅一般蹿上了堤埂。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丙)。他把衣裳一套,捡起书包,飞也似的跑了。河边的沙滩上,写下了一行长长的水线,(丁)。后来,我打听到了,那孩子考取了对岸的中学,那天是开学的头一天。有趣的是,以后每次过河,只要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总会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数年后,少年居然从这条小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他。可惜老人已长眠在河边的沙丘里,没看到这封信。D30、“好一个倔强的少年!”文中体现少年“倔强”表现的语句是:

31、文中有三个人物:“我”,“渡河少年”和“撑船老人”,从全文看,本文的主人公是,线索人物是,在情节的发展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

32、从下面提供的四句中,为文中甲、乙、丙、丁处各选择一句恰当的比喻句(横线上填写字母)甲乙 丙 丁

a、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b、像花瓣中的花芯

c、像一条无限延长的省略号。d、活像五彩的花瓣

33、“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两句应放在文中

A、B、C、D的哪一处?()

34、“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他。”既然撑船老人并没有教过他游泳,为什么他要称撑船老人为“启蒙教练”并且还要“感谢他”?

35、联系上下文分析,渡河少年成为游泳健将的原因是什么?

四、作文(20分)

36、题目:说给听

要求:

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词语。(任意填写,如可填某个同学、老师;亲人;历史上的人物;动物、植物;山川、大地等),在填写时尽可发挥你的想象。

2、写一篇45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表达方式不限。

一、选择题:

题号 12345678

答案BCBDCACB

二、填空:

9、迄 伫 斓 嗜

10、①泪眼问花花不语 ②暗香浮动月黄昏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子 ④长河落日圆 ⑤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去丹心照汗青 ⑧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11、顺流而下;美好;往、到;用水淋洗

12、略

13、(1)①⑤

(2)④ 高远同学在面临期末考试的关键时刻,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来帮助同学。

(3)还要求你们当领导的在全校给予表扬

三、阅读分析:

(一)14、A1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

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16、(鱼)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17、D18、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凄苦(愤懑),忧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观赏山水得到的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苦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流露出来。

(二)19、摩,版20、苏联,法捷耶夫

21、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交织着的抚摩似的22、C23、D24、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不能千人一面;要注意突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外貌描写可以用工笔刻,也可以采用白描的手法。(学生能够回答二点以上,言之成理即可)

(三)25、愁肠百结;愁眉不展;债多不悉;离愁别恨

26、形容词;减小;名词,音韵美(形式美、结构美)

27、乡悉/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28、B29、乡愁可以是一个人记忆中深刻的一切东西;因为乡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它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或意象表现,使人可感;表现乡愁的诗文一般抒情气氛都比较浓厚,多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

(四)30、船撑到孩子眼前,孩子使劲把头别过去

31、渡河少年 “我” 撑船老人

32、d;b;a;c33、C34、正因为撑船老人开始没有帮助他,才使他有了每天渡河上学来锻炼自己的机会,并逐渐培养了他知难而上,克服困难的能力。所以他要称撑船老人为“启蒙教练”并且还要“感激他”。

35、一是少年知难而上的倔强性格;二是“以后我每次过河„„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一句。或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

初二语文试卷基础训练 篇3

2.归纳部首查字的方法、步骤。

3.各自用上述方法查其余的5个字。

4.检查,订正。

(二)比较形近字再组词。举例如下:

闲(闲人)狠(凶狠)攻(进攻)科(科学)

闷(闷气)狼(恶狼)政(政府)料(材料)

买(买主)订(订阅)扒(扒手)归(归公)

卖(卖命)钉(铁钉)趴(趴下)旧(破旧)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2.组成词语以区别字义。

(三)选词填空的练习。

第1小题,“结实”和“硬朗”都有身体健壮的意思。但“硬朗”只用来说老年人的身体,而“结实”则无此限制。所以,这一题应填“结实”。

第2小题,“宝贵”和“珍贵”都表示“很有价值”的意思。“珍贵”多用于具体的物质的东西,如礼物、文物、纪念品、照片等。“宝贵”可指具体的事物,但更多用于比较抽象的事物,如生命、时间、经验等。这一题应填“宝贵”。

第3小题,“灵活”和“灵便”都有“灵敏、不呆板”的意思。但“灵便”一般用来说人的四肢或五官,而“灵活”则无此限制。这一题应填“灵活”。

第一步,辨析词义,找出词义和用法上的不同点。

第二步,选词填空。

第三步,读一读填上词语的句子,体会一下词语用得是否合适。

第四步,可用另一个词语口头造句。

(四)填写词语的练习,目的是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举例如下:第1小题可填“飞快地”、“缓缓地”。第2小题可填“圆满地”、“迅速地”。第3小题可填“快活地”、“兴致勃勃地”。第一步,读每组的第一个句子。第二步,思考填哪些词语。第三步,填词语。第四步,再读句子。

(五)照样子练习连句子。指导学生做这一题时,应引导学生将地点与所做的事结合起来考虑,并注意不要忘记点标点。答案如下:

第二课时

听话·说话。

本次基础训练中的“听说”训练安排了对话练习。教师可在学生熟悉对话内容后创设情境进行练习。然后再以到商店买学习用具为内容,讨论对话内容,继而进行练习。

阅读。

本次阅读的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一)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句,理解内容。

(二)初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如,“羡慕”“艰苦”“东张西望”“不耐烦”“懊悔”等。

(三)带着阅读提示中提的问题再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如:“知了怕艰苦……学得很不认真。”“知了很想跟着大雁一起展翅高飞……还是飞不了。”“知了望着大雁在万里长空飞翔,真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努力学习。”

(四)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要点是:开始知了总是说“知了”,因为它不了解学飞是件艰苦的事,把学飞看得很容易,不虚心听,更不认真练。后来,知了说“迟了”,因为到了要去南方的时候了,它还是飞不高,影响了飞行。“迟了”也表现了知了对自己骄傲的行为十分后悔。

(五)读全文,读出适当的语气。

第三课时

作文

(-)明确作文要求。

(二)全班共同观察一个静物,然后口述。重点是有顺序,抓特点。

(三)每个同学观察自带的一个静物,然后自己说,同座对说。

(四)指名口述,全班评议。评议重点是:有顺序,抓特点,语句完整、通顺。

(五)各自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初二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篇4

①,一览众山小。② 大漠孤烟直。

③ 苔痕上阶绿。④,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 予独爱莲之,濯清涟而不妖。⑥,波撼岳阳城。

⑦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⑧思乡是游子们永恒的主题,“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出了游子悲苦的心情,崔颢的《黄鹤楼》中写道:“,”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tuí 唐 ②穷愁 liáo 倒 ③ 狼jí ④ 杀戮

3.解释下列文言文加点字。(4分)

①虽乘奔御风 ②选贤与能

③神情与苏、黄不属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北京申办奥运成功,我就萌发了学好外语,2008年去北京当个志愿者,为奥运服务。

B.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

C.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D.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10%。

5.选择下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2分)

A 赵翼在《论诗》中谈起诗歌的创作、鉴赏的时候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B今天的海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宽阔车水马龙。

C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肆无忌惮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小学课本,掩盖战争罪行。

D我们要勇敢的面对困难,遇到困难不能总是退避三舍。

6.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字)(2分)

《南京晨报》12月1日电 安徽又有一人感染禽流感死亡。面对邻省再次出现的人感染禽流感病例,江苏省、南京市卫生部门均表示密切关注。昨天,南京市卫生局还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防控人感染禽流感的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

拟新闻标题为:。

7.仿造例句写一段话,使句子的含义更加丰富、生动、形象。(2分)

例句:失去了皑皑白雪,收获了美丽春天。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这样,如果没有失去,就不可能有收获。失去了,收获了;失去了明媚的太阳,收获了皎洁的月亮;很多时候,在失去的同时,收获也随即而来。

8.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4分)

(1)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2)仔细观察这幅漫画,说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文言文阅读。

(二)、三峡(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略无阙处()

(3)晴初霜旦()(4)哀转久绝()

10.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绝:哀转久绝 群响毕绝

C.故:故渔者歌曰 两狼之并驱如故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2.文中第三自然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2分)

(二)微波武器(8分)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成人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3.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2分)

14.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2分)

构成:;杀伤对象:。

15.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2分)

16.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三)伤害(14分)

① 一个初冬的午后,在泸县城里,一条被燃烧弹毁了的街旁,我看见一个黑脸小乞丐寂寞的立在面食担子前,用羡慕的眼光,望着两个肥胖孩子正在得意地把可口的食物往嘴里送。

② 我穿着秋大衣,刚在船上吃饱饭,闲适地散布到街上来。

③ 但是他,这个六七岁的孩子,赤着脚,露着腿,身上只披一块破布,紧紧地包住他那瘦骨的一身黑皮在破布的洞孔下发亮。他的眼睛无光,两颊深陷,嘴唇干瘪得可怕,两只干瘦得像鸡爪的手无力地捧着一个破碗,压在胸前。

④ 他没有温暖,没有饱足,他不讲话,也不笑,黑瘦的脸上涂着寂寞的颜色。

⑤ 我不愿多看他,便匆匆走过他的身旁。但是我又回转来,因为我也不愿意就这样地离开他。

⑥ 这样地一来一往,我在他的身边走过四五次,他不抬头看我一眼,好像他对这类事情并不感到惊奇。我注意地看他,才知道他的眼光始终停留在面食担子上。但甚至这眼光也还是无力的。

⑦ 我站在他面前,不说什么,递了一张角票给他。

⑧ 他也默默地接过角票,把眼光从担子上掉开。他茫然地看看我,没有一点表情,仍然不开口,于是他埋下眼睛,移动一下身子,又把脸掉向面担。两个胖小孩还在那里吃“连肝肉”﹑“心肺”一类的东西,口里“嘘嘘”做声。

⑨ 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便向他问两句话。他没有理我。他甚至不掉过头来看我。

⑩ 我想,也许他没有听见我的话,也许我的话使他不高兴。我问的是;你有没有家?有没有亲人?

我不再对他说话,我默默地离开了他。我转弯时还回头去看那个面担,黑脸小乞丐立在担子面前,畏怯地望着卖面的人,右手伸到嘴边,一根手指头衔在嘴里。两个肥胖小孩却站到旁边一个卖糖的摊子前面去了。

七天后我再到泸县城里,又经过那条街。仍然是前次看到的那样的街景。面食担子仍然在原处。两个肥胖小孩还是同样得意地在吃东西。黑脸小乞丐仿佛也就站在一星期前立过的地方,用了同样羡慕的眼光望着他们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似乎并没有在别处耽搁了一个星期。

我走到黑脸小孩面前,又默默地递了一张角票到他的手里,他也默默地接着,而且也茫然地看我一眼,没有表情,也没有动作。以后他仍旧把脸掉向面担。

我们两个都重复地做着前次的动作。我甚至没有忘记问他:你有没有一个家?有没有一个亲人?

这次他仍旧不回答我,不过他确仰起头看了看我一两分钟。我也埋下眼睛去看他的黑脸。茫然的表情消失了。他圆圆地睁着那对斜红的眼睛,泪水像线一样地从两只眼角流下来。他把嘴一动,没有发出声音,就掉转身子,用劲地一跑。

我在后面唤他,要他站住。他不听我的话。我应该叫他的名字,可是我不知道他有什么样的姓名。我站在面担前,希望能够看见他回来。然而他的瘦小的身子一股风似地飘走了,并没有一的点踪迹。

我等了一会儿,又走到旁边那个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临时广场上,跟着一些本地人听一个老烟客讲明太子创业的故事。那个老烟客指手画脚地讲得津津有味。众人都笑,我却不做声,我的心并不在这里。

过了半点多钟,这附近还不见那个黑脸小孩的影子。我便到城里各处走了一转,后来再经过这个地方,我想,他应该回来了,但是我仍旧看不到他。那两个肥胖小孩还在面担前吃东西。

我感到疲倦了。我不知道黑脸小孩住在什么地方,或者他是否就有住处。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再到这里来。看见阳光离开了街市,我觉得疲倦增加了,我想回到船上去休息。

最后我终于拖着疲倦的身子离开了泸县。那一段路是不容易走的,我的心很沉重。我想到那个黑脸小孩和他的突然跑开,我知道自己犯了过失了。

○21 我为什么两次拿那问话去折磨他呢?这原是明显的事实:要是他有家,有亲人,他还会带着冻和饿寂寞地立在街旁么?他还会象一棵枯草,一只病犬那样,木然地、无力地捱着日子么?

○22 也许不知道家和亲人的意义。但是他自己和那两个胖小孩的差别,他应该了解吧。从这差别上他也许可以明白家和亲人的意义。那么,我大大地伤害了他,这也许是很明显的事实了。

○23 今天,八个月以后的今天,我还记得那个黑脸小孩的面貌和他两只眼角的泪水。他一定早忘了我。但是我始终忘不了他。我想请求他那小小的心灵宽恕我。然而我这些话能够达到他的耳朵么?他会有机会看到我的文章么?

○24 我不知不觉间在那个时候犯了不可补偿的过失了。

1941年8月1日

(选自《巴金选集?散文随笔选》)

17.作者用“但是”衔接第②③段,有什么效果?

(2分)

18.第⑤段中的“这样”指,“我”不愿意就“这样地离开他”的原因是。(2分)

19.第⑨段中的“揩去”照应了文中的,“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 ”的意思是指。(2分)

20.从文中划的描写中,你体会出“我”第二次问话后黑脸小孩怎样的复杂心理?(2分)

21.第○17段“我的心不在这里”与第○20段“我的心很沉重”,在表现“我”的心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分)

22.“乞丐”是指靠向别人要钱要饭生活的人。从第○13段起,“我”就不再称那个“六七岁的孩子是黑脸小乞丐”,而称他“黑脸小孩”了。你怎样理解这一变化?(2分)

23.第 ○21——○24段是“我”对自己过失的反思,从中你获得了什么感悟?(2分)

三、作文

题目:欣赏_________(补全题目,完成作文)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600字左右。

初二上册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3 略 4.C 5.D

6.南京卫生局加强防控人感染禽流感

7.失去了童年的天真,收获了青春的朝气。(答案不求同一,符合题意即可。)

8.(1)画面上是一个左右两边发育极不对称的畸形儿,左边高大,右边矮小。高大的是“生活水平”,矮小的是“文化水平”。

(2)漫画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青少年生活水准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却跟不上来。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9.○

1、坏、毁坏 ○

2、然而,但是 ○

3、本来 ○

4、模仿、仿效

10.不知车

11.○1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 ○2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

12.○1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 ○2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3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本质 ○4不要自以为是 ○5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写对两点可给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

13.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

14.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

15.列数字、举例子

16.不能删去。“可能”表示不确定,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

(三)现代文阅读

17.答案要点:突出了小乞丐穷苦的样子

18.“这样”指匆匆走过。(要点):想帮助他。

19.涂着。(要点)“我”想消除他内心的孤寂。

20.答案要点:①内心受到触动 ②恼怒 ③悲伤 ④委屈 ⑤想躲避(对两点给满分)

21.答案要点:相同之处:担忧(惦念)

不同之处:“我的心很沉重”,还含有自责的意思

22.答案示例: “我”不再只是简单地把他看成是乞丐,而且逐步意识到他是有心灵的。应该给予关爱的孩子。

23.不从“我”的反思出发不给分。写出感悟,给1分;感悟深刻的给2分。

上一篇:廉洁教育会议通讯稿下一篇:处方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