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论文

2025-0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论文(精选9篇)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论文 篇1

1)实验设计缺乏学生主体性考虑很多教师在实验设计阶段,

往往过多地站在自身角度去思考问题,

虽然是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但处处以教师为中心,

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考虑,

导致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实验过程中,

学生没有较高的参与度.比如,

有些教师在“牛顿第一定律”这节实验课中就从头到尾自己在台上做实验,

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

只是看老师做实验,

听老师灌输知识而已.

2)实验设计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存在偏差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很多教师会考虑在实验设计阶段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实验当中,

但却对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举棋不定,

于是在实验设计中便考虑把实验的过程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现出来,

认为这种方法不仅节省时间,

还节省精力.学生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不能真正体会到实验的乐趣,

同时也违背了实验的初衷.3)物理实验设计过于僵化教师在物理实验设计中,

普遍存在“重知识,

轻方法;重讲授,

轻活动;重结论,

轻过程”的情况.整个实验过程的设计都是沿袭旧的教学理念,

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误差较大的数据时,

教师往往不会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而是直接归结为实验存在误差,

导致学生也养成不良的实验习惯,

不能从知识上分析实验结果与结论不相符的原因,

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地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造成实验作用甚微.

2高中物理实验设计问题的改进措施

1)在实验设计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物理实验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因素,

教师要不断创新物理实验,

把实验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同时,

也能够把学生对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在实验中体现出对每一位学生的认真负责.

2)在实验设计的思想上考虑实验与生活的结合物理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很多教师在物理实验设计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理论,

忽视了在实验设计中对生活因素的考虑.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物理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所以在高中物理实验设计中,

教师要在实验设计中体现物理联系生活的思想,

要善于把物理知识同生活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知识,

把同生活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融合到物理实验中,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例如在学习“频率”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测量脉搏的实验,

使用秒表测出1min之内心脏跳动的频率,

由于这个实验同物理知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集中.

3)在实验设计中对信息技术的选用传统的物理仪器在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存在很多漏洞,

而在物理实验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以计算机为终端,

通过接口、传感器等仪器形成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

这个系统能够对数据和图像进行处理,

实验的结果更加精确,

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更加完美地把物理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自感现象”这部分知识时,

教材中的实验虽然能把自感现象的存在体现出来,

但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

例如通电时电流的变化情况是不能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

而运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就能够很好地展现这个问题.再例如在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这部分知识时,

传统的验证动能定理的方法是使用光电计时器和气垫导轨来实现的,

在计算方面和图表的处理方面都比较复杂,

而应用辅助实验系统则能够精确地记录滑块的速度,

把数据统计起来并进行图表的制作,

能够把实验的最终结果真实合理地呈现出来,

科学而高效.综上所述,

在高中物理实验设计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实验资源,

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把物理知识同生活联系到一起,

打破传统实验教学设计中的弊端和不足,

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物理知识,

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论文 篇2

一、用演示实验打开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大门

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不仅能够给学生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素材, 让学生们获得直观的感受, 而且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无形中学到了物理知识的研究方法, 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比如:高中物理的教学活动要以演示实验为开端, 为学生们呈现出精彩的演示实验内容。为了让学生们感受物理现象, 主动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就需要教师对演示实验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合理的设计。在学习弹力这节知识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感受弹性形变, 获得弹性形变的感性认识, 我采用了一根竹竿当做孙悟空的金箍棒, 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让一名学生模仿孙悟空的标志性动作, 耍起了金箍棒, 给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直观感受。这名学生的精彩表演获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 此时, 我不失时机地把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那个学生手上的金箍棒上, 询问学生们:用心观察金箍棒在砸向地面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学生们回答:看到金箍棒发生了形变。教师接着问:那么, 在金箍棒抬起的一瞬间, 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回答:金箍棒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教师:那么, 是什么力量让金箍棒恢复了形变呢?学生们自然会回答:由于弹力的作用, 说明金箍棒具有弹力。以这种形式开始的演示实验, 给予学生们不一样的感受。

可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经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 不仅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更可以给与学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让学生们对高中物理教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实验在这方面具有着独特的魅力。

二、做好实验的应急处理体现实验的严密性

物理实验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每个老师都知道, 为什么还是有的教师不愿意进行物理实验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验的准备过程比较复杂, 课堂实验过中不好把控, 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教师处理好应急事件, 能够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比如:在学习变压器知识的时候, 需要对变压器的线圈电压和变压器的线圈匝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展开实验探究。我在实验的过程中选择二百匝的线圈开展实验研究, 在电路中接入了额定电压为220 伏特、额定功率为40 瓦特的一盏灯。此时, 发现二百匝的线圈在电路中导致电灯非常暗。之后, 我又换用800 匝的线圈;连入电路, 发现此时电灯能够正常发光。为了让学生们看得更清楚, 我有选择了一只实验用的小灯泡, 接入电压为4.2 伏特的电路中, 还是选择线圈为二百匝的接入电路, 此时观察到小灯泡正常发光, 而再接入八百匝的线圈的时候, 发现小灯泡并没有像期盼的那样异常发光, 反而变得暗淡无光。前后这两次实验出现的现象产生了矛盾, 学生们对这一现象有些不解, 陷入了沉思。面对这种情况, 我猜测可能是由于线圈的电阻比较大造成的结果, 于是我又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个实验, 把实验中的灯泡去掉, 观察线圈的分压情况。发现果不其然, 正是由于线圈的电阻比较大, 在接入小灯泡的时候, 由于小灯泡的电阻非常小, 导致加载在小灯泡上边的电压也非常小。至此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可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课堂实验的组织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 教师如何处理这些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不仅考验教师的智慧和临场反应能力, 更关系到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的体悟。

三、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有些由于可见度不足, 实现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实验的魅力, 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比如:在学习恒定电流知识的时候,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变成了学生的分组实验。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本节的知识内容, 实验难度并不大。我事先给每个组学生准备了两个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 并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探究内容自主实验。学生们测量出来两组数据, 之后, 让小组成员针对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并说明本组的实验结论,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通过给学生创造小组实验的机会, 让学生亲自参动手实验操作, 让学生获得了演示实验不能给予的深刻体验。教师要相信学生们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实施。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论文 篇3

1“仿真物理实验室”的教学模式建立

仿真物理实验室的本质是一个软件,是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而开发的一款模拟实验软件。它能真实模拟出一些教学中无法做的实验,也可以模拟最简单的实验。仿真物理实验室包含很多模块,每个模块又可以独立的设置一些实验器材,设置独立的实验环境。教师可以为学生在实验环境中设置不同的组合,而且实验的环境也可以构建出真实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随意的设置参数,通过对实验动画的对比,在结合数据以达到物理实验的教学目的。

仿真物理实验只是一个教学的平台,实验可以随时进行,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比如实验中对真空的要求,现实实验室的条件不容易满足,但在仿真物理实验中就可模拟出这种效果。实验的条件满足了,得出的数据就会相对准确,缩短实验的时间,失误降到了最低。但是仿真物理实验室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本质上它只是一个软件,是种虚拟的模式,并没有在真实实验中的触感和体验。一些实验的动画表达只是表面上的,没有现实实验的真实感,比如在电子的偏转中,学生是通过动画的形式去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是有一定影响的。总体来说仿真实验室的使用对教学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物理仿真实验的教学建立需要借助“仿真物理实验”在网络的环境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理论主要由基本的四个方面组成:一是依据实验的要求提出问题,二是要引导学生去大胆猜想,提出实验的假设条件;三是对学生的假设进行验证;四是结果和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规律。仿真物理实验室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对物理实验模式的建立。仿真实验教学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学生观看存储在仿真实验中的动画,然后教师要建立情境提出疑问,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依据实验的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划分实验小组开始实验,学生在实验完成后要进行合理的推断,对实验的结论要准确分析,学生可以对参数的设置进行一些改变,实验创新,以此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最后教师做总结,得出实验的结论。

2“仿真物理实验室”的教学运用实例

2.1提高物理教学水平

仿真物理实验的优点就是没有实物,只是借助里面课件来设计实验学生只要根据需求把实验需要的器材放入设置中。一个实验系统就能组合起来。学生只要操心物理实验的合理性,不用去考虑计算机是如何把它设置出来的。例如在探究“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需要打开电路模块这一项,点击新建实验,根据实验要求去选取实验所要用到的器材。然后依据实验连接实验电路,然后就可以去开始实验。

在本实验中,首先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电珠的伏案特性是如何变化的。设置一些假设然后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小电珠的伏安特性借助实验描绘出来,通过对曲线变化的规律的总结,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的原理:在纯电阻电路中,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是线性的,可是由于受到实际因素的影响,电压和电流的变化不是一条直线。实验过程:在选区里选出实验要用到的器材,然后拖入到实验区里;选择实验器材对上面的数据进行一个属性上的设置,额定电压设置为5 v,额定功率为1 W的小电珠。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为20 Ω。设置学生电压为5 V,内阻设置为零,确保电源为理想电源;依据实验图纸把每个器材用电线连接起来,注意不要接错;连接完成后就可以点击开关,开关就会闭合。这时在两个表上就会显示读数,这就是需要测量和计算的电压和电流。把得出的数据放在坐标轴中,纵坐标为电流,横坐标为电压。借助鼠标去移动滑动变阻器,把每次得到的数据记录在坐标轴中,最后通过数据分析描绘出曲线。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去设置一些参数,如电流表的内接和外接,变阻器的阻值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设置和变化,也可以很方便快捷地对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和分流的接法、电源的类型进行模拟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优化课堂教育。

在仿真物理实验室中这款软件中,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模块:运动及力学模块、电学模块、光学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分为很多小模块,基本包含了高中物理中所有的实验模型。学生可以利用里面大量的虚拟与元件,随意的组合运用,设置参数,搭建物理模型,收集数据;教师也可以利用它的编程功能做出吸引学生目光的优秀课件。

2.2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知识不是简单的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需要构建一个良好地情境,依据方法才能实现的。仿真物理实验室作为一个简单上手的软件,学生可以自己去设计实验完成,提高独立意识,选取自己需要的元件,或是自己借助软件创造,而后建立模型设置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把一些问题放到模拟中来,还原一下场景,经过自己独立的探究,对实验的把握也更加深刻,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透镜的成像时,学生可以设置:

情境问题一:透镜的位置和光屏之间的位置会引起像的变化。在仿真物理实验室中建立模型,设置透镜的焦距为30cm,把蜡烛、透镜和光屏按照顺序排好,使三者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开始进行试验,移动光屏可以发现,透镜和光屏之间的位置变化确实会引起像的变化。

情景问题二:调节蜡烛与透镜之间的距离,让物距小于焦距的距离。在模型中进行操作,发现当蜡烛的位置小于焦距时,成像为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发生了变化。

情境问题三:调节蜡烛与透镜之间的距离,让距物距大于焦距。在模型中操作,开始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但在物距的增大中,像在不断地缩小,在某个值成为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测量距离得出物距等于焦距的两倍。在扩大物距,会发现像接着缩小。经过对数据的处理可以知道,物距为焦距两倍时,像为倒立等大的;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焦距而小于两倍焦距时,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情境问题四:如果在透镜上遮挡一个物品,还会有像的出现吗?学生预测不会出现像。在模型中操作,让一个物体一点一点去遮挡透镜,会观察到,像会从亮到暗,到没有。

情境问题五:凸透镜换为凹透镜时,像的变化。在模型的操作中,在光屏上是看不到像的,凹透镜的像为虚像。

对单一模型的条件进行稍微修改就可以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所以学生自主建立模型,设计实验,寻找透镜的成像规律,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篇4

(一)物理是一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科学,物理基础教学更要注重技能的训练。实验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二、情况分析

学校有物理实验室一个,有16 个教学班级,其中八年级有8 个教学班,8 个教学班。在教学过程中,改变物理课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形,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通过,为,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改变过去充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为,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改革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搜集整理的应用,也可以是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其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参观访问或实地测量等。

三、实验目的1、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使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同时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并写明实验目录,写明实验的日期、班级、节次、名称,教学中按计划安排实验。

2、任课教师须将实验通知单提前送交实验室,实验教师必须将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有关事宜提前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六、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中

1、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相互协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团结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则,爱护财务,节约用水、电、药品,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3、要求学生严格认真的按照实验要求来操作,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工作习惯。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放回原处,整理好实验台,填写好实验记录。

七、实验教学进度表

*****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众多的物理概念、规律正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再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

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认真探讨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十分重要、势在必行的。下面主要阐述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目前实行的高中物理教师定量工作制中未考虑实验这项繁琐复杂的工作任务,消弱了实验这一环节。由此而引发了某些教师“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作法。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高中物理教学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提高自身实验素质的目的,从而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给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根据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避免因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而引出新的问题。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迷恋于各种电教仪器和多媒体教学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动手实际操作,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这一做法只能造成学生记实验、背实验,使学生失去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优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并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实验教学目标。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实验中的有趣现象,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展示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三、改革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

大胆改革不适应新形势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和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只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

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物理学方法,实验技巧等。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四、遵循“问题实验”的教学原则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当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内容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实验中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问题所提供的物理情境、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五、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抓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同时,努力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设计物理实验需要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物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1)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3)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4)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因而利用设计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一)、设计性实验的不要求突出实验内容的复杂性,题目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由学生根据目的要求去独立查阅资料,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在自己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设想,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去解决,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二)、从设计性实验形式上,我们将设计性课题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给定某种仪器设备,要求完成某一物理量的测定或某一物理现象的观察研究;第二,只提出测量要求,不限定实验方法和所用仪器,完成某一物理量的测量任务。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论文 篇5

制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研究

赵世波

学号

2008141763

物理系

物理学

指导教师

李新乡

职称

教授

2012 年 05 月 15 日 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制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研究

物理学专业 赵世波 指导教师 李新乡

摘要:教学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论文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入手,结合文献法的研究方法,从实验目标的分类,制定实验目标的依据和方法论思考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并论证了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方面存在两种误区,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力求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本论文主要研究物理实验目标的具体方法,以期望对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误区

Make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goal

of research

Student majoring in Physics

Zhao Shi-bo

Tutor

Li Xin-xiang

Abstract:Teaching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Goals for: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process and the method, attitudes and values.This article from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From the experiment target classification, formulate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goal and methodology in thinking discussed in details, and proved in high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teachers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bjectives set in terms of two kinds of errors, and to the existing problem causes for the in-depth analysis, trying to find the root of the problem.This paper studied physics experiment target the specific way to expect to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help.Keywords: high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experiment teaching goals;Three Dimensional Goals ; misunderstanding

目 录

摘要„„„„„„„„„„„„„„„„„„„„„„„„„„„„„„„„I 关键词„„„„„„„„„„„„„„„„„„„„„„„„„„„„„„„I Abstract„„„„„„„„„„„„„„„„„„„„„„„„„I Key words„„„„„„„„„„„„„„„„„„„„„„„„„„„„„I

1、引言„„„„„„„„„„„„„„„„„„„„„„„„„„1 1.1研究的背景„„„„„„„„„„„„„„„„„„„„„„„„„„„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 1.2.1国外的研究 „„„„„„„„„„„„„„„„„„„„„„„1 1.2.2国内的研究„„„„„„„„„„„„„„„„„„„„„„„„1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1.4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3 1.5课题的创新性„„„„„„„„„„„„„„„„„„„„„„„„2

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分类„„„„„„„„„„„„„„„„„„„„2 2.1 知识与技能实验教学目标„„„„„„„„„„„„„„„„„„„„„2 2.2 过程与方法实验教学目标„„„„„„„„„„„„„„„„„„„„ 3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教学目标„„„„„„„„„„„„„„„„„„3

3、实验目标体系设计理论依据及教学目标叙写的误„„„„„„„„„„„3 3.1 制定实验目标的理论根据„„„„„„„„„„„„„„„„„„„„„3 3.2制定实验目标过程中的误区„„„„„„„„„„„„„„„„„„„„4

4、案例„„„„„„„„„„„„„„„„„„„„„„„„„„„„„„ 5 致谢„„„„„„„„„„„„„„„„„„„„„„„„„„„„„„„„6 参考文献„„„„„„„„„„„„„„„„„„„„„„„„„„„„„„6 1 引言

1.1研究的背景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大多仍然只是形式上完成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实验,对于实验教学中学生在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及科学素质等方面缺乏明确的、具体的和客观的目标要求,随意性和盲目性都很大。这对于改进物理实验教学,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促使广大学生更好的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十分不利。实验教学目标既是实验教学活动的指南,又是实验教学测评的基本依据。它有利于实验教学目的的明确化,实验能力的具体化。而实验教学目的的实现,是以制定实验目标为前提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中学物理教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具体目标的第二条为“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1]。物理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物理实验教学,同样需要制定明确、详细、完备的教学目标。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1.2.1国外的研究现状

英国在1999年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精神、道 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物理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有持 续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2]

日本在1999年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通过亲近自然,发现自然事物、现象中的疑问和课题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探究学习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 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1.2.2国内的研究现状

关于制定高中物理实验目标的研究,国内的参考文献有:

李新乡、张德启、张军朋、王守江的《物理教学论》指出:物理实验教学就是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给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基本的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促进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3]。并从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演示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自制教具的能力等角度作了具体的论述。

[4]陶洪的《物理实验论》指出:在物理教学中做的物理实验是教学实验。强调要从实验条件的选择、实验仪器与取材的选取、实验原理入手进行实验目标的制定。其中分析实验原理是制定实验目标的基本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原理制定不同的实验目标。

张德启、李新乡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指出: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物理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还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5]。应根据不同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不同要求来制定各自的实验教学目标。丁玉详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测量与评价体系》从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要求、科学的测量以及评价三个方面对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和方法。张军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测量与评价初探》指出: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是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改革实践[6]。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要求的角度具体阐述了认知领域和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并对各个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说明。

综合国内外这些国家的物理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物理课程目标制定的特点是:由重知识教学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认知、操作与情感的培养。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调查论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课程三维目标教育的重要价值,唤起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关注,扭转重物理知识轻操作与情感教育的教学现状。[2]

其次,深入研究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轻视认知、操作与情感教育的根源,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以实质性地实施。

再次,结合物理学本身的特点,探索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于物理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案,为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最后,针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评价体系存在的弊端,建立合理、科学的[2]评价体系,保障课程三维目标教育的顺利实施。

通过以上四个途径,力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真正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1.4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论文中,笔者第二部分从新课程观的基础下对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分类和说明。第三部分针对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详细阐述了制定高中物理实验目标的理论依据,并且分析了教师在制定实验目标过程中存在的两大误区。第四部分以制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节的实验目标为案例来对制定实验目标的过程做了一下明确的示范。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了文献法、案例展示法和实验法。1.5课题的创新性

本论文意在找到了高中物理教学轻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根源,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同时结合物理学的特点,最后以案例的形式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作了一下鲜明的展示说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分类

实验教学目标实际上是物理教育总目标下的一个子目标,但它蕴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任何一个物理实验课题,都包含有三维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三维立体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7] 2.1 知识与技能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主要分为七个层次:知道、理解、掌握、评价、模仿、操作、迁移。其各个层次的基本内容如下所示。

知道 :知道基本仪器的用途、构造及作用;记住仪器的操作方法;记住实验方法、简单的步骤和结论;知道实验中要观察的对象及基本现象,记住现象说明的 基本问题。

(2)理解:懂得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和读数方法;明确实验中所运用的物理知识和所要观察的物理现象,和需要观测的物理量;知道进行观察和测量所用的方法。

(3)掌握:会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能自己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经过计算得出结论;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能根据要求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4)评价:能够进行误差分析;能指出一个实验的局限性,并力求寻找改善的方法;能提出新假设,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5)模仿:知道实验中所用基本仪器的名称、实验的操作方法、操作规程和读数方法,并能比较正确地读出测量的示数;能够根据教师的示范操作,独立进行实验。

(6)操作:能够按照基本仪器的操作步骤进行调试和操作,实验完毕后,能够对仪器和用具进行正确整理。

(7)迁移: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手段,能独立进行实验和实验设计;能按要求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2.2 过程与方法实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实验教学目标可以分为3个层次:经历、感知、探究。其内容如下所示。

(1)经历:亲身观察物理现象,感受和体验实验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明确认识实验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2)感知:认识和理解科学实验过程,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并提出问题。(3)探究:能根据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拟订方案;能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运用实验思想方法解决新情景中有关实验的问题。[7]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体验、反应、领悟。其内容如下所示。

(1)体验:具有乐于从事实验活动,自我实验探究问题的愉悦感和成功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活动,善于观察,善于与小组成员交流、合作探究.(2)反应:愿意观察实验现象,没有回避、反感的情绪和态度;对于实验操作具有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充满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和好奇性;有较强的实验探索欲望。

(3)领悟:通过对实验的关注,进而对实验的价值,以及其对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关系有稳定的认同。[7] 制定实验目标的理论依据及教学目标叙写的误区

3.1 制定实验教学目标的理论根据

按照我国对教学目标编写的研究,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可以把实验教学目标分为动作认识、动作模仿、动作理解、动作组合、动作评价和动作创新六类,各类内容如下:

动作认识:对实验的目的、内容、技能要求、实验原理、重点、难点作初步了解。这一类是对实验作理论、心理和情感准备,在实验课前完成。

动作模仿:通过观察演示,学习使用工具、仪器、认识操作程序,模仿着完 成实验,把描述性语言转化成实际动作。这是对学习和完成实验准备,是达到实验学习目标的基础。

动作理解:通过实验运作,能讲述仪器、设备在实验中的作用,使用规则;解释动作在实验中的作用;对动作结果进行解释和概括。这里已进入了实验的理性阶段。

动作组合: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设备条件、环境条件对实验讲义(或指导书)上已给的实验步骤进行组合、调整;把实验步骤细化为操作步骤;能解释实验结果,写出基本的实验报告。

动作评价:能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现有设备的情况和自己的实验水平,借鉴已给的实验步骤,重新编写实验步骤;在实验中能考虑实验操作的效度和效率,提高实验质量;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动作创新:能根据实验条件,所用仪器设备的变化,合理改变实验步骤,正确安排操作步骤,达到要求的实验目的;实验要求改变后,能完成新要求下的实验步骤编写;能按所给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任务。

这六类目标中,前三类是最基本的,称为基本从属目标,它们在每一次实验中都应达到,或通过复习必须达到。第四、五类为过渡从属目标,是达到终结目标的桥梁。第六类是实验教学的终结目标。为让各类目标逐步达到,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创新的水平,必须把这些目标组成一个目标体系,以利实际操作。[8] 3.2 制定实验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目标的叙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9]。笔者通过借阅诸多老师关于实验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或者论文,发现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时,在叙写教学目标的方式上主要存在两大误区 :

(一)教学目标的叙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等写进教学目标中。例如把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写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这种无边无际的语言,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的关系认识模糊,并且没有分清各级目标的级次以及各级教育目标的要求,教师在制定实验目标的时候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叙写的另一个误区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四要素的缺失或错误,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1)行为主体错位

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课程标准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8]。像“通过演示小球的往复摆动,使学生形成对机械振动的感性认识”这样叙写教学目标是不正确的,因为其隐含的行为主体是教师。(2)行为动词模糊 在以往的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往往运用了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精神”“掌握„„的方法”等,由于这样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目标中也习惯于用一些模糊的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可测 性和可比性,不便于实际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运用,教师在制定实验目标时应该使“描绘”出的教学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9](3)行为条件缺失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三是时间的限制,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时必须要明确行为条件。[9](4)表现程度模糊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表现程度可以 用不同水平的行为动词来体现,如“初步”“大致”“简单”等,不同的动词对学生就有不同程度的要求。[9]

在实际备课过程中,以上这四个要素并不一定要求完整地写出来,在不引起误会的前提下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两个要素。案例:制定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教学目标

制定实验教学目标要考虑课程实验目标与教育目的、学生发展水平、课程实验类型等多方面关系[10]。下面我将以制定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教学目标为例进行一下演示。(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是学生上高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二个探究性实验,和前一实验不同,本实验只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而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和器材的选用要学生自己设计。书中提醒学生注意两方面的问题,还给出了一个“参考案例”,这个案例是采用常用器材设计的实验,具有普遍意义和具体指导作用。本节课,以前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注重的是知识的再现;现在改为探究性实验,注重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和总结的能力的特点。

(二)、学生情况

高中一年级,已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会用气垫导轨与光电测时系统测物体的瞬时速度;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会应用excel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等。

(三)、课程类型:科学探究课。

(四)、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研究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能用“化曲为直”的思想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反比关系。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

(3)经历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致谢

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教师——李新乡教授和研究生杜倩、赵伟丽师姐,他们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对我的论文进行修改和改进,并在我寻找参考文献的时候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向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和师姐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的各位学者。本论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这篇论文的写作。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的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世超.高中物理教学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研究[D].四川:四川 师范大学,2007:3.

[3]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4. [4]陶洪.物理实验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德启,李新乡.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

[6]张军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测量与评价初探[J].课程·教材·教 法.1996.1.

[7]勒建设.基于新课程观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分类研究[J].物理实验,2004,24(8):20-22. [8]《实验教学美容与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实验目标体系设计及在教育技术基础实 验教学中的应用[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报,1999,2:51-52.

[9]范应元,陈万平.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谈教学目标叙写的误区[J].中 学物理教学参考,2004,33(6):2-3.

高中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初探 篇6

实验教学方法是我们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进行个体行为的依据和指导,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 失去任何一方, 都不能成为完整的、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 可以用“实验——分析——再实验——再分析”, 这一教学模式来体现。

例如, “平抛运动”一课, 教学中通过曲线运动的知识点回顾引入,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平抛运动。学生可能会猜想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与竖直方向上运动的合成, 这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利用实验仪器“平抛竖落仪”进行验证, 分析出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这个演示实验不但揭示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问题, 学生进入相对思维兴奋状态。然后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并通过设计实验积极进行验证, 学生得到结论。教师只隐在学生的思维过程后面, 在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时进行技术上的或是理论上的指导。

接着再做一个实验, 将平抛运动与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进行对比, 这时学生自然地会想到如何将这一曲线运动分解, 学生运用推理自己解决了问题。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从简单到复杂, 从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知识, 它符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规律,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而教学内容中有具体的、有抽象的, 而且是从具体出发, 在具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 就能攻破难点。因此, 学生对于从实验推得的结果, 能够获得深刻的印象, 对问题的理解比较透彻。

二、注重简单性和实效性的结合

简单性和实效性相结合, 要求我们的实验, 取材简单, 源于生活;装置明了, 操作方便;重点突出, 现象明显。

我们的实验教学不同于科学研究, 通常实验教学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 更注重的是实验的过程。有时, 先进的方法或手段, 在教学实验中未必合适。在实验教学中, 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的实验装置和手段, 更有利于学生仔细观察仪器和实验的过程。如果在操作中机械化成分多, 反而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预期目标。著名物理学家朱正元先生说:“坛坛罐罐当仪器, 拼拼凑凑做实验”。他提出了因陋就简、器材代用的可能性。但是, 简单并不一定具有实效。在我们的教学中, 要切实做到简单性和实效性相结合, 这需要我们有创新的意识和钻研的精神,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新颖实用的实验。例如, 在“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的教学中, 我们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透明容器 (中间及边缘分别固定一根铁丝) 放在一块圆柱形磁铁上, 往容器中倒入水, 撒上碎纸屑, 接通电源, 没有明显的变化。再往水中加入食盐, 再次接通电源, 可以看到碎纸屑往同一个方向旋转起来。能很好的解释定向运动的微观离子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这个实验取料简单, 构思奇巧, 充分体现了简单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优点。本实验在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福建省选拔赛时, 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三、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

启发性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 也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原则中的具体体现, 它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他们积极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 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技能。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能使学生倾注热情。因此, 教学必须坚持趣味性原则, 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和研究周围的事物, 不断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例如, 在讲到向心力的时候, 让学生去自己设计实验来体验。学生想出了非常多的方法, 有些方法是非常有效, 创意非常新颖独到。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用一个玻璃杯怎么把乒乓球搬动 (不能用手接触乒乓球) , 并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 我们现场做了这个实验, 有位男同学很快利用小球在玻璃杯内做圆周运动, 将球搬到指定的区域, 实验现象很好, 学生的兴致很高, 也对小球做圆周运动的规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让学生自己动手

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 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能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 “超重与失重”这一节课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课, 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预习包括:课本内容;事先到电梯里测量电梯上升下降过程中, 人对体重秤压力的变化;将整个班级分成4个小组, 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操作观察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通过学生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实验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 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把空洞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学生探究获得, 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认为物理有趣、有用, 能够主动学习、快乐接受。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演示, 学生看”的状况, 变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使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 实验探究过程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实验教学设置, 改进、补充原来的教学方法,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作为新形势下的物理教师, 我们只有不断发展, 不断探索, 不断学习, 处处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最高目标, 才可能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摘要: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高考也越来越侧重于对实验的考察。同时, 物理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方法,高中新课程

参考文献

[1]官文栎.走进高中物理教学现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廖伯琴, 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质量;有效方法

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教师除做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制作器材,“教师导,学生演”,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指导学生做“动手做”、“我的设计”、“家庭实验室”等。例如,利用鸡蛋可做压强的实验、大气压实验、物体的浮沉实验。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压强大小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通过演示,既直观地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我将物理《电路的连接》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然后让学生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看其余小灯包还能不能继续发光。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学生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

运用实验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对于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教师给予适当指点。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实验后,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物理教材中的“观察”、“动手做”、“家庭实验室”的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四、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断的突破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开设“物理实验专题”模块,目的是使学生较为深入地学习物理实验有关理论、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强化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重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评估。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式,以用于不同的实验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达成各种实验教学目标,使物理实验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体验。

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想像和猜测。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物理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

五、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该与课程标准相一致,促使学生提高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现象与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受到较系统的训练,加深对物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加强笔试与操作相结合。传统的评价中,笔试是唯一的评价方法。书面评价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创新能力以及实验素养将会被忽略。新课标强调评价形式多样化,实验教学评价形式可采用笔试与操作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再思考[J].试题研究,2013(18)

论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 篇8

新课程实施后,首先可以发现在教材的编排上已将分组实验课有机地融入到新课的教学进程中,或安排在相应物理规律的学习之前,或安排在规律的学习过程中,这使实验活动在教学中起到动力和导向的作用,促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物理知识,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提供了时间与空间,突出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其次,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分析,分组实验课堂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下面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设计,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实验课的问题情境时,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选择既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又和所研究的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可使学生体会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并为课堂中主要问题的研究建立基础。

例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教学中,首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对物体位移、速度的研究方法,利用实验中需要的器材:小车、纸带、长木板及学生自带的铅笔、手表,布置“研究小车运动的位移和平均速度”的任务。通过该任务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用静态现象研究动态问题的方法,并了解打点计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为该实验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础。

又如,在关于“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电流表的认识,先提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问题。

通过思考和讨论后,针对用电源为它供电的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既可使学生认识电路中发生电磁感应现象时有“电源”的存在,解决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电流和电动势的来源问题,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电流计的主要功能,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电流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等实验做好准备。

二、根据学生的实验能力,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是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应享有比一般课堂更大的自由度。为了实现有效的科学探究和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从对实验研究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实验实施方案的制订、实验的操作、观察与记录等方面为学生顺利地进行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为了适应各类学校的教学实际,使教学目标更易达成,一般学校使用的教材和实验册对实验研究的问题都有较为直接的方案设计或提示。如果实验研究按照这些既定方案进行,虽然可以保障研究的顺利开展,提高研究的效率,但容易使实验研究走入按部就班操作的老路,缺乏对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适当脱离教材与实验册的束缚,通过情境设置或任务布置,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大胆进行猜想与假设,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可使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更客观、全面。然后再通过对学生提出的猜想与假设的讨论、分析论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根据需要选择重点进行研究。

例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中,除了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外,还可引导学生用比较熟悉的运动类型作为研究的载体。如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师生交流,确定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运动过程,并根据纸带记录的情况选择几个运动过程,然后通过测量、记录,分析各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实践表明,这种方案从实验操作、数据测量和规律探索等方面都更适合学生的独立研究,且实验结果的精度也相对较高。

三、通过研究结论的交流与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物理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实验研究在探究物理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还应使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每次实验研究之后,仍然应该重视实验的结论。而实验结论的归纳过程,应充分考虑每位学生实际研究的差别,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师生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使每位学生都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研究情况:成功的关键在什么?是否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结果不理想或失败之后,又获得了什么经验?这样,既使实验成功的学生树立了信心,得到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也使暂时未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使他们懂得经验的积累是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同样是实验研究的一种收获。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论文 篇9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探究的是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学生却普遍认为物理这门学科较难,不愿意主动学习,这主要是由于物理属于科学范畴,且形式较为抽象化,学生的思维若不够敏捷很难掌握学习物理的技巧,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将核心素养作为一切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通过物理实验的改进和完善推进培养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和理性思维的创新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设计、改进上就有了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有这几方面:

1.实验与理论脱节。主要表现为只重视理论知识,在实验探究中没有规范的实验操作;没有把实验教学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理解实验、分析实验;为了节约时间,把实验有关的项目都讲得清清楚楚,把实验装置都调节好,学生对实验根本没有更多的思考和真正的探索。

2.常规实验探究少,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它主要表现为忽略对学生实验探究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以教师的课堂演示为主。有的师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对于教材中的众多实验来说,多数是验证性实验,而探究性实验实在是少之又少。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体会不到实验的真正意义,当然也就谈不上探究与创新。

3.实验教学的组织存在问题,指导思想不明确。很多学校进行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时,由于班级人数和实验器材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多数采用分组实验,这样造成每组人数过多,不能保证人人都能动手动脑并能独立地做实验。结果就会造成有的抢着做,有的甘当“观察员”、“记录员”,不仅秩序不够好,而且有些学生根本连仪器都没摸过,数据和实验结论也是抄别人的,这就谈不上什么独立思考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了。

实验教学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基于以上弊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笔者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一、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部分实验教学

传统模式都是教师在课堂中就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然后交由学生进行操作。运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授阶段抽象的教学内容,而且也缩短了学生体验实验操作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对此,以翻转课堂形式进行实验教学,可以改善这样的状况。在实验课预习阶段,教师将制作好的实验型微课或PPT提供给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在实验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测评,以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获得学生对微课学习的情况,如果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实验目的、方法、过程等,即可交由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在旁协助或根据微课最后环节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在实验结束后,可以交由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生的错误,并由教师进行解答,如:利用U-I图象法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时,若电池内阻较小时,路端电压变化相应也就较小,绘制的U-I图象倾斜度小,短路电流难以确定,教师应启发学生放大U轴坐标,将I轴向U轴正方向平移,使的U-I图象完整,使学生掌握U-I图象的物理意义,从图象中得到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值,以加强实验课程的师生互动环节。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再度观看微课或PPT,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二、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建模教学

所谓“通过模型解决问题”,就是根据物理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剖切成各个层次的过程模型,并抓住同一模型中各类问题的共同特性,列举有代表性的实体模型,综合运用各种物理知识,各种定理、定律,运用不同的观点、方法,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技巧。物理建模作?榻饩鑫侍獾囊恢址绞剑?较完整的体现出学物理和用物理的关系。例如,爱因斯坦建立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对“光电效应”实验事实作出了完美解释。让学生先建模,后实验的做法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动手不动脑”,机械的进行实验。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往往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它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三、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过程的指导,实行学生自主实验措施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边做边学,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的有效结合,无疑是最理想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实验方法人数过多,既不利于管理,更不能保证人人都能认真实验,因此应尽量减少每一次实验的人数,同时应让学生每人都认真做一次,包括实验的记录及处理结果,让学生都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在具体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而要耐心引导,通过学生的理解自行进行,不让“记录员”或“旁观者”再出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实验后取得数据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从而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得新的知识。再一点,应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探究实验的次数。现在在很多学校学生都强烈反映实验室开放次数太少,光靠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很难达到实验目的。只有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才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独立地做更多实验。

四、鼓励学生实验创新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讲规矩 有纪律”党课讲稿:纪律规矩要做到知行合一下一篇:描写竹子作文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