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纠纷赔偿协议(通用11篇)
甲方:刘特林
乙方:彭中强 欧阳盛 黄伟强 王旭
乙方彭中强等四人于2009年11月6日夜宵时,因与甲方发生争执,将甲方刘特林伤害至轻伤。甲方在综合考虑了乙方的悔改态度、家庭情况后,与乙方达成如下赔偿协议:
一、乙方在第一次与同案其他人赔偿甲方两万元的基础上,此次再共同赔偿甲方捌千元;
二、甲方同意谅解乙方等四人,表示同意放弃要求乙方进行民事赔偿的权利,不就上述伤害再提出索赔或诉讼。
甲方:乙方:
辩护词
尊敬的审判长、陪审员:
我是被告欧阳盛的辩护人,对于检方指控被告欧阳盛犯寻衅滋事罪,提出如下辩护意见:
1、辩护人认为,欧阳盛的犯罪行为应定性为故意伤害罪而非寻衅滋事罪。理由如下: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体现为寻衅方寻隙挑衅,无中生有,小题大做,而被挑衅的一方通常没有过错。从本案的证据来看,首先,在主观方面,被告并没有明显的挑衅意图。被告因为在漫酒摊上喝漫酒时,嫌邻桌的刘特林、肖春光等人声音过大,从而走到邻桌提出意见:“你们声音小点。”尽管他的态度不好,或者声音很大,但这和我们通常意识中的“妈的,你们敢在老子面前吵。”或者:“吵什么,再吵老子打死你们。”等明显挑衅的语言有本质上区别,挑衅意图不明显。事实上,起诉书上载明的是“欧阳盛嫌邻桌声音太吵,从而上前质问。”用的是“上前质问”而非“上前挑衅”一词。可见,检方也认为欧阳盛所说的话还没有达到挑衅的严重程度。其次,在客观方面,欧阳盛等人表现为非法损害了被害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不是表现为随意殴打他人,不属于无端滋事,无事生非。而是有明确的起因,只不过是以恶制恶,采取了违法的方式,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象清楚,目标明确。第三,在侵害客体上,不论是开始时用拳头攻击肖春光,还是后来转而使用剪刀、勺子等攻击刘特林,目的都非常明确,就是伤害肖、刘两人的身体,正是在1-2分钟的集中攻击中,刘特林受轻伤、肖春光受轻微伤,侵犯了他们的健康权利,直接导致了欧阳盛等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综上,辩护人认为,欧阳盛等人的作案动机是区分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的关键,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而不是寻衅滋事罪。
2、被害人也存在一定的过错。本案中,被告人的供述和在场唯一证人曾志军的证言,都证明刘特林在挨打之前,手里拿着酒瓶。当时的情形是,已经有几个被告在围打肖春光,还有两个被告准备提着啤酒瓶过来帮忙,在这种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刘特林确手提啤酒瓶迎上两个被告,让人有充足的理由认定他是准备上前参与打架。如果说肖春光挨打的理由不足(被告及证人都认为他在被欧阳盛质问后,起身打电话喊人帮忙打架),那刘特林的行为无疑火上浇油,因此所有被告都放弃追打肖春光,转而围打刘特林。如果不是刘特林行为不当,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也不会促成这起案件的发生。这同时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案件的引发者,最先挨打的肖春光只是受了轻微伤,而后来只是拿了个啤酒瓶的刘特林反而受了轻伤的真正原因。
3、被告获得了被害人的谅解。被告欧阳盛等四人在对被害人刘特林进行了充分赔偿后,获得了刘特林的谅解。取得了刘特林的刑事谅解书,并与刘特林的特别代理人签订了《民事赔偿协议》,刘特林承诺不再就民事部分追究欧阳盛等四人的责任。
4、欧阳盛有自首情节。在2010年2月9日,欧阳盛自动到朝阳派出所投案自首并形成了询问笔录。询问笔录中有干警问欧阳盛:“你来派出所做什么?”欧阳盛回答:“我来
主动反映问题的。”的内容和他如实交代2009年11月6日晚故意伤害肖春光、刘特林等事实的内容。至于后来他没有如期到案,是因为他误认为自己已经交代清楚,且他的女儿刚刚出生,他一直在家照顾女儿,并没有逃脱追捕的意图。因此,欧阳盛的行为应该认定为自首。
综上,本辩护人认为,被告欧阳盛在犯故意伤害罪之后,有悔罪表现和自首等从轻情节,且获得了被害人谅解。请法庭念在他年少气盛,一时冲动,属初犯和偶犯;充分考虑他妻子没有工作,女儿未满周岁,父亲年老多病,全家人需要他抚养等客观情况,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他从轻处罚。
二O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重新鉴定申请书
赫山区人民法院:、申请人欧阳胜的辩护人周继军在贵院刑庭于2010年5月31日一审开庭审理欧阳胜等人寻衅滋事一案时,除认为本案实际上是一起故意伤害事件外,还当庭提出对益阳市公安局法医检验所、益阳市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标注日期为2009年11月17日,编号为公(益)鉴(法)字[2009]1318号的《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书》提出质疑。并以鉴定书的检验内容与伤检照片内容不相符,照片中反映的被害人刘特林伤口单个长度未达到10厘米,总长度未达到15厘米,不符合《人体轻伤鉴定标准》为由,提出了刘特林不构成轻伤的辩护意见。
辩护人周继军认为:鉴于被害人刘特林的伤情等级是本案的关键,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提出对被害人伤情重新做法医学鉴定的申请。
望批准为盼。
辩护人:
一、赔偿及赔偿责任的竞合
法律责任承担有惩罚、补偿和强制三种方式, 其中补偿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或当事人要求责任主体以作为或不作为形式弥补或赔偿所造成损失的责任方式。作用在于制止对法律关系的侵害以及通过对被侵害的权利进行救济, 使被侵害的社会关系恢复原态[1]。赔偿则是补偿的主要方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赔偿是指因自己的行动使他人或集体受到损失而给予补偿。主要分两类, 一是实际造成有形的损害产生的赔偿, 二是损害造成的无形影响产生的赔偿, 目前主要是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律中主要体现为人身损害赔偿、合同违约赔偿等。
法律责任竞合在法律上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具体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行为人因此要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的管辖, 并根据管辖法律的规定承担具体的法律责任, 权利人可选择适用相关的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责任的竞合,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相应的赔偿责任竞合。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责任竞合时, 究竟按照什么原则处理赔偿问题, 在法律领域争议颇多。处理民事责任竞合的原则, 一般是采取选择一种方式行使权力, 即在两个请求权中只能选择一个行使, 一个请求权行使后, 另一个请求权即行消灭。从上可以看出, 立法出发点是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角度考虑, 使其所受损害赔偿获得对等的或者最大化的补偿。
二、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竞合处理模式
在工伤赔偿中, 单位和个人争论比较多的是工伤的形成是由于第三方侵权行为造成的, 单位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责任。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赔付, 既保证劳动者的利益, 又将单位的损失降到最低, 法律规定不是太明确。
关于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责任的竞合处理, 主要有兼得模式和补充模式两种方式解决。兼得模式就是劳动者既获得工伤赔偿, 又获得侵权责任赔偿。如上海市《工伤保险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因机动车事故或者其他第三方民事侵权引起工伤, 用人单位或者工伤保险基金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先期支付的, 工伤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在获得机动车事故等民事赔偿后, 应当予以相应偿还。补充模式就是劳动者在获得侵权责任赔偿后, 再根据工伤赔偿标准进行核算, 如果侵权责任赔偿高于工伤赔偿, 则不予工伤赔偿;如果侵权责任赔偿低于工伤赔偿, 则由工伤赔偿补足, 以达到工伤赔偿标准, 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如河北省关于《工伤保险有关问题解答》第二十一条规定为职工的工伤事故兼有第三者民事赔偿责任的, 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对于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竞合, 两种模式首先都保障了劳动者的利益。但在能否兼得的问题产生分歧。支持兼得模式的学者认为, 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是两种法律关系, 工伤体现的是公法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其主体间是不平等法律关系。而民事侵权赔偿是平等主体间的侵权之债关系, 属于私法领域, 两种利益取得并不矛盾。法律并没有规定公法与私法竞合的处理。从保护劳动者角度来说更能保障其合法利益。支持补充模式的学者认为, 对于同一主体来说, 因受损害获得两种以上的利益, 一方面损害了单位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侵占了部分公共资源, 造成法律上的不公平。法律调整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权益的制衡。因此, 对于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竞合, 笔者认为采用补充模式解决更符合立法的精神。这是因为:
(一) 《工伤保险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制定本条例。该条明确规定了工伤赔偿的用途是用于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不能因工伤而获得其他额外利益。另外也明确是减轻用人单位的风险。
(二) 采用补充模式解决两者的竞合, 也有利于保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改革转型时期, 企事业单位用工难的问题很突出。在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同时, 也要保护用人的单位利益, 使用人单位敢用人, 积极解决就业压力, 创造经济效益。反之, 挫伤用工单位积极性, 在合法用工的基础上, 还要承担不必要的用人风险, 对用工单位来说是不公平的。
(三) 采取兼得模式, 也易导致少部分铤而走险者钻法律的空子, 采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工伤赔偿。
三、对于处理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处理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 在处理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时, 笔者认为补充模式是比较科学的, 更符合立法精神的选择。
(一) 各省市应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精神制定本省的实施办法, 既充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也保护用工单位的权益和积极性, 从法律的层面缓解用工难的问题, 构建和谐的就业与用工环境。
(二) 对于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竞合处理, 在法律中应予明确, 并且要详细制定出实施办法, 具有可操作性。主要从劳动者角度, 让工伤保险赔偿先行一步, 使劳动者最小程度地减少损失, 保障劳动者获得第一时间的医疗等救助。工伤保险机构和用工单位可以实施代位求偿请求权。
摘要:在工伤赔偿中, 最难处理的是由第三方民事侵权导致的工伤赔偿,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从自身利益出发, 都想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现行法律在处理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时没有明确规定处理模式。采取补充模式解决两者的竞合, 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 既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 又降低了用工单位的风险, 保护其用工积极性, 为社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工伤赔偿,责任竞合,补充模式
参考文献
王某受雇于某建筑公司,负责运输水泥预制板。一天,他装了一车预制板驶往工地时,车辆突然发生故障,他只好将车靠右边停放好后,然后钻到车底下检修车辆。突然,“咣当”一声巨响,一辆疾驶而来的大货车追尾撞上了故障车,王某被车轮辗过,当场惨死。
经交警部门认定,大货车司机赵某承担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事后,赵某赔偿了王某父母13万元。王某的父母要求建筑公司为王某申请工伤认定,建筑公司认为王某父母已从赵某处获得了全额赔偿,于是拒绝了王某父母的请求。
王某父母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结果,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王某构成工伤,并给予了其父母工伤保险赔偿待遇。
点评
工伤也称职业伤害,是指工人、职员、个人雇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内,因工作原因所遭受的人身伤亡的突发性伤害事故及罹患职业病。工伤保险赔偿,一般是指用人单位应当为其职工办理工伤保险,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应由保险机构对受害人予以赔偿,用人单位则不再承担赔偿责任。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工伤医疗费和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就医交通费和住宿费、康复治疗费、辅助器具费、伤残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丧葬费、被供养亲属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等。
与民事损害赔偿比较,工伤保险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实行用人单位无过错责任,也不追究劳动者的过错,只要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机构就应给予全额赔偿。民事侵权赔偿则要考虑受害人是否有过错,实行过失相抵,要根据受害人的过失程度相应减轻侵权人的赔偿责任;其次,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有利于受害人充分、及时得到救济;再次,企业通过参加工伤保险,分散了经营中的事故责任风险,可使企业不因高额赔付而陷入困境。可见,企业通过交纳保险费的方式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对劳资双方都是有利的。
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并认定为工伤,工伤职工及其家属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赔偿待遇,原则上不能再通过民事诉讼获得双重赔偿。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也就是说,如果工伤事故是由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职工及其家属在按规定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同时,还可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向侵权人提出索赔。可见,在特定情况下,工伤赔偿和民事赔偿可兼得。
乙方:
6月6日,乙方在酒后到甲方打工的西门烤翅串店用餐,因琐事与甲方及店主发生殴斗,殴斗期间乙方对甲方造成重伤,在张家口二五一医院治疗后已伤愈出院并正常工作,对于民事赔偿事宜双方在自愿平等的情况下达到如下协议:
1.、乙方一次性赔偿甲方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后续治疗费、停业补偿费,总计捌万元整(小写:80000.00元)甲方放弃其他赔偿要求,同时不再追究乙方的其他法律责任。
2、甲方对乙方的过错达成谅解,纯属酒后失控,甲方自愿恳请政法部门对乙方从轻处罚。
3、乙方保证此后不再去甲方串店无理取闹,也不怂恿他人闹事,如有类似事件发生,甲方追究乙方的法律责任,甲方得到赔偿后,双方不再以任何理由追究对方和任何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4、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交法检部门一份。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按手印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乙方:罗XX,男,(罗XX父亲) , 许XX,女,(罗XX母亲)
因刘XX与罗XX斗殴致罗XX受伤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刘XX因此被刑事拘留。现经刘XX家属李XX与受害人家属罗XX、许XX协商,双方就民事赔偿以及刑事和解等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李XX同意代刘XX赔偿乙方罗XX、许XX的所有损失壹拾陆万元(¥160000元) (包括但不限于罗XX的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医疗费以及罗XX、许XX的抚养费等)。
二、甲方第一期赔偿捌万元(¥80000元)给乙方,付款期限xxx年7月10日。
三、甲方第二期赔偿捌万元(¥80000元)给乙方,付款期限:刘XX被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判决书生效之日付清捌万元给乙方。
四、乙方收到甲方赔偿款壹拾陆万元后,不得再追究刘XX的任何民事赔偿责任,不再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刘XX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五、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生效后,乙方同意谅解、理解刘XX在该故意伤害案中的行为,同意不再追究刘XX的刑事责任。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
甲方:
乙方:
甲方:身份证号:地址:
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经办人/代理人:乙方:身份证号:地址:
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经办人/代理人:
乙方于年月日在处施工造成甲方损害,甲、乙双方对此事实予以确认,经专业的房屋评估机构鉴定甲方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相邻权之规定,乙方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赔偿原则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房地产权人在建造、加层、修缮等房屋时,应与相邻方的房屋或其他工作物保持适当的距离或限制适当的高度,不得妨碍相邻方房屋或其他工作物的通风和采光及眺望。
第二条民事责任的承担
乙方通过支付赔偿金(或修复)的方式承担民事责任。
乙方向甲方支付赔偿金总额为人民币(大写):
(小写):。
乙方应在本协议生效之日起日内向甲方支付赔偿金(或修复)。
支付赔偿金方式为。以上各项费用一次性付清(或修复)后,乙方不再负任何责任。
第三条 争议的解决
本协议各方当事人对本协议有关条款的解释或履行发生争议时,应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予以解决。经协商未达成书面协议的,甲方今后不得再因此事向乙方主张任何权利,包括不得诉讼,并不得做任何有损或影响乙方形象或利益的行为。
第四条 其他
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盖章、签字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不在同一日盖章、签字的,以最后盖章、签字日为生效日。乙方由代理人经办的,代理人签字视为乙方盖章、签字。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_代表人(签字):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见证人(签字):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所谓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 是指上市公司投资自得财产权受到不法定位的侵害后, 依法要求加害者予以赔偿的制度。当投资者要求赔偿的请求以诉讼形式诉至法院的时候, 这种诉讼就构成了证券市场特有的民事赔偿机制。
一个国家证券市场的成熟程度与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完善程度是成正比的。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越好, 证券市场就越来越成熟和发达, 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运作质量和运行效率就越高, 风险就越小。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政府监管和良好的司法规制。这种司法规制以系统配套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为前提, 其核心环节是一整套高效的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诉讼机制。证券民事赔偿责任即违反证券法的民事责任, 实质上是公司、证券公司、中介公司等证券市场主体, 因为从事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反证券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规定的禁止性行为, 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 依法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证券民事赔偿责任使得证券市场上承担着侵权责任、契约责任和法定责任的行为主体, 以自己财产类为其行为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害进行填补。这类损害填补一方面使受害人能够得到充分补救, 投资者的公民财产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 公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的得以维持, 不会因为缺乏保护而放弃投资或者仅限于投机, 由此推动证券市场和社会经济不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违规的私人经济成本, 能对侵害者形成足够的惩戒、阻遏和威慑。
从我国的司法实际过程看, 我国的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的诉讼过程经历了“驳回起诉”、“暂不受理、”“有条件受理”和“实践操作”四个阶段。
1998年12月4日, 上海投资者刘某向上海浦东新区法院起诉红光实业全体董事及其有关中介机构虚假陈述, 使之遭受损失。法院审判委员会认为:不能确定原告的亏损是由于被告徐家陈述直接造成的, 被告在证券商厂商的违法违规行为属于证监会的行政处理范围, 依照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 驳回起诉。
2001年秋, 上百名因亿安科技操纵案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向法院提起集体诉讼, 要求进行赔偿损失。之后不久, 银广厦案东窗事发, 又有投资者向法院起诉银广厦欺诈。2001年9月, 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对“暂不予受理”的决定, 其理由是受当前立法及司法条件的局限, 尚不具备受理及审理这类案件的条件。
然而, 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活动却不因当时立法和司法条件的局限而有所收敛, 相反, 由于不必担心投资者索赔, 虚假陈述、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在中国却愈演愈烈。完善证券民事赔偿责任制度, 遏制证券违法行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2002年1月,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至此人民法院开启了有条件受理该类案件的大门。《通知》中规定了比较严格的案件受理前置程序, 即只受理在信息披露中进行虚假陈述的民事赔偿案件;只受理以被证券监管部门作出生效出发决定的案件。同时, 规定了诉讼方式和诉讼管辖, 即投资者只能采取单独或者共同诉讼的方式提起诉讼, 法院不接受集团诉讼;只有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中级法院可以受理此类案件。1月21日, 因为招股时虚报利润1.6个亿, 曾在2000年3月31日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大庆联谊首当其冲受到投资者的正式起诉, 由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成为“股市索赔第一案”。
二、我国目前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的法律依据及其不足
当受害人向侵权行为人主张损害赔偿权利时, 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这些依据分别体现在程序法和实体法两个方面。
1. 程序法上的规定
民事诉讼赔偿制度在程序法上的操作制度主要体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以下简称《民诉法》) 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任免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中。《民诉法》第18、19、20、21条规定了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 (级别管辖) , 第29条规定了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受理 (地域管辖) , 第53和54条规定了共同诉讼和代表人诉讼制度, 第55条规定了代表人诉讼的公告、登记及判决效力, 第108条规定了起诉的条件, 第112条规定了法院立案的时间和程序;《若干意见》第59—64条是对《民诉法》第54、55条的进一步解释, 例如在这些条款里规定了人数众多是指10人以上, 根据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是否确定, 规定了如何推选代表人, 对人数不确定的应如何公告及公告期限, 向法院登记的当事人必须对有关法律关系及损害事实提供证据, 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在诉讼时效内如何行使诉讼权利力等。
2. 实体法上的规定
涉及投资者民事侵权赔偿之诉, 可以适用的实体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民法通则》第106和117条规定了侵权民事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第131、132条规定了民事责任的分担原则;第134条规定了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第135和137条规定了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两年。《公司法》第63和118条规定了公司董、监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因违法致公司损害的, 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第214条规定董事、经理违法以公司资产为股东或其他人提供债务担保的, 应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证券法》中将侵权行为规定为发行欺诈, 内幕交易, 操纵市场, 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 欺诈客户等五类, 其中, 第18、175条规定了发行欺诈的民事责任;第5、67、68、69条等相关法条规定了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第5、71、184条等相关法条规定了操纵市场的民事责任;第63、177、202条规定了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的赔偿责任;第42条规定了由归入权产生的赔偿责任。
从以上可以看出, 我国关于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及责任制度的立法体系已基本具备, 并已体系化, 三个法律层层递进了现代公司商事法律活动中, 各个市场参与主体在民事赔偿制度中的当事人主体资格及责任事由。
3. 不足之处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其特殊性, 在短短的十数年中, 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程, 故在一方面造就了新型纠纷、案例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也显现出立法和研究的相对滞后。因此, 有关涉及证券市场民事赔偿纠纷的案件, 除程序法上尚相对有法可依外, 实体法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具体详尽的规定, 一旦涉及诉讼, 对法院和有关当事人而言, 将会无所适从。日前, 最高人民法院通知暂不受理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案件, 这个“暂”字从程序法上是没有依据的, 但从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的实体法的角度, 应是可以理解的, 在目前形势下, 尽快出台《公司法》和《证券法》有关民事责任的司法解释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从实体法的角度值得研究、需要规定的内容很多。例如, 侵权行为的性质是一般侵权行为, 还是特殊侵权行为?与此相关, 侵权人承担的民事责任是过错责任, 还是无过错责任?这些过错责任是法定, 还是推定?在举证责任方面, 是由原告负主要举证责任, 还是由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如果要求被告举证, 是否应当赋予其免责抗辩权?对于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是必须证明具有必然因果关系, 还是象银广夏案中的原告那样只需推定证明上市公司虚假的信息披露与股价暴涨及违法行为被揭露、被制裁后股价暴跌之间具有一致性即可?违法者所要承担的赔偿责任范围应以公司或所有投资者遭受的损失总额为限, 还是应加上惩罚性的赔偿部分?投资者所受的损失如何计算、如何认定、确定的标准是什么?等等。
在程序法方面, 虽然《民诉法》第54、55条以及《若干意见》的相关条款对共同诉讼和代表人诉讼制度有全面的规定, 但它与美国等国家所通行的集团诉讼之间还有较大不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集团诉讼的判决具有扩张力, 效力及于遭受相同侵害的全体受害人;而我国的代表人诉讼的判决只对参加登记的受害人有效, 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未登记权利的, 则不适用判决结果。这就使诉讼标的额、民事赔偿的威慑力和对侵权行为的警示作用大大受到削弱。另外, 对于原告预交的诉讼费用是否可以申请减免, 是否可以将此类案件定性为非财产案件而收取固定的诉讼费用, 或区分案件的共益权、自益权性质区分收费标准与方式等等, 都必须加以明确规定的。
三、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实现制度
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案件中, 存在一个最终的财产保障问题, 即投资者/股东赢了诉讼, 必须有相应的物质财产可以得到赔偿, 而不能变成“司法白条”。因此, 有必要建立如下措施。
1. 上市公司外部的组织制度与物质保障
第一, 设立“证券市场投资者权益保障协会”;第二, 完善律师的诉讼代理制度;第三, 设立公益性基金“证券市场投资者保障基金”。
2. 上市公司内部的物质保障
在上市公司内部, 应当建立和健全如下制度, 以保证民事赔偿制度的实现:第一, 在上市公司内部, 强制建立留存风险保证金制度、赔偿或补偿基金制度;第二, 建立董、监事、高层管理人员责任保险制度和忠诚保证保险制度。使投资者的损失可以通过保险制度加以一定程度的弥补, 保险公司也可以从保险的角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经营人员的监督和制约, 有关人员的保险情况 (已保、未保、拒保等) 以及理赔情况均应及时公布, 作为信息披露的一部分;第三, 尽快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酬薪制度、股票期权制度。
3. 其他物质保障
建立国家行政罚款、刑事罚金财政回拔制度。在证券市场中, 确立民事赔偿优先原则, 负责市场监管的行政部门对有关责任机构和个人作出行政罚款处罚, 或司法机关对有关责任机构和个人作出刑事罚金处罚后, 其收入必然是上缴财政, 但是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 不仅仅是破坏市场秩序, 也侵害了投资者的权益, 行政部门、司法部门作出罚款、罚金后, 如果出现民事赔偿而赔付不足时, 应当回拨一部分罚款、罚金用于民事赔偿, 公权的行使不能侵犯私权的保障。
摘要:从程序法和实体法两个方面规范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机制已经刻不容缓。投资者集团诉讼和股东代表诉讼这两种民事赔偿制度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最有效的法律手段, 也是最后的救济手段。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股民集团诉讼程序法上的可操纵性和缺乏实用性相互矛盾;股东代表诉讼普遍的实用性和缺乏操作程序相互矛盾。因而我们可以看到, 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关键就是要对我们现有法律框架进行整合和完善。
关键词:证券法,民事赔偿,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黄奇中.建构我国证券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3, (02) .
[2]刘应民, 成明珠.证券民事责任若干问题剖析[J].法学评论.2003, (01) .
[3]陈谊军.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程序若干问题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3, (02) .
[4]姚文.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05) .
[5]张淑芳.证券市场发展与民事赔偿法律制度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3, (04) .
摘 要:《证券法》232条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制度,然而实践中行政责任在《证券法》占主导地位,民事赔偿优先于行政处罚这一制度没有起实质性作用。本文将从《证券法》232条出发剖析民事赔偿优先制度难以实现的原因,论述《证券法》民事赔偿优先的重要性。
关键词:证券法;民事赔偿优先;行政处罚
证券立法的宗旨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通过设定证券欺诈的民事责任,使受害的投资者获得合理的补偿。在法律责任出现竞合,欺诈者无力同时承担罚金、罚款和民事赔偿责任的情况下,优先进行民事赔偿,这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其对证券市场信心的重要保证。
一、“不足以同时支付”的理解
《证券法》第23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民事赔偿责任与行政罚款能够实现支付的同时性吗?如果民事赔偿责任主体自愿履行,232条所确立的“民事赔偿优先”制度,实际上属于伪命题。即使“违反本法”的各种行为客观上发生于同一时刻,但是由于两类责任追究机关的启动时点不同,便在实质上造成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发生时点的不同。若违法行为的发生和发现为同一时点,但是民事责任认定与行政处罚的认定机关和程序的不同,最终也将导致责任认定的“不同时”。[1]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通常民事案件在除开审判中止等情形的最长审判期限为200天左右,而行政责任的确定往往周期较短。《行政处罚法》第46条规定“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即使行政相对人采取行政复议等救济措施,《行政处罚法》第45条确立“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行政处罚的执行相较于民事赔偿责任与刑事罚金更为“提前”。行政罚款在责任数额的确定方面己经前置了对责任主体经济能力的考察,而其执行方式中又设置了“分期缴纳”制度,这些都在制度层面为民事赔偿的优先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换句话说,现行的行政罚款的数额确定与执行制度,己经保证了民事赔偿的优先性。[2]
二、证券民事赔偿优先的现实困境
1.证券民事赔偿优先制度徒有虚名
新《证券法》对民事责任的设置有了很大改进,不仅对虚假陈述,还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短线交易、欺诈客户等违法行为规定了民事赔偿,增加了个人发起证券民事诉讼、请求民事赔偿的新途径,并且232条明确规定民事赔偿优先于罚款、罚金。但对于如何确保投资者损失获得优先赔偿并无相关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作出具体规定,不仅如此,对于证券类的诉讼仍依据旧有的司法解释,例如,《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六条规定:投资人以自己受到虚假陈述侵害为由,依据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对虚假陈述行为人提起的民事赔偿诉讼,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这种前置性规定使得投资者即使受损也无法及时维权而要等待公权力机关作出处罚或裁决后才能进行诉讼,这类规定实际上违背了民事赔偿优先的原则。
2.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方式遭遇困境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投资者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特别是当前中国证券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情况下,证券市场违法行为的受害者更加分散。谁来提起民事赔偿诉讼呢?一方面,单独诉讼存在效率低下、诉讼成本高昂等弊端;另一方面,按民事诉讼的规定,原告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推举二至五名诉讼代表人,此举确实克服了单独诉讼的不足之处,但其缺陷显而易见。例如:投资者之间由于缺乏了解在选择诉讼代表人时存在困难,尤其是在涉及诉讼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和解的問题上难以达成一致。[3]
三、证券民事赔偿优先的必要性
从法律属性看,公司法、证券法主要属于私法的范畴,其立法主旨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利。当投资者的权利遭到不法侵害时,通过强制性司法途径责令违规者对受害人进行损害赔偿,使受害人得到救济。因此,公司法、证券法上的责任制度应以民事责任为主,以行政或刑事责任为辅。进一步说,对证券欺诈“设立罚款和罚金制度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保证国库收入,而在于阻遏违法行为,保障公司和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在这一点上,公司法、证券法与税法的立法目的显然不同”。[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证券领域的法律责任出现竞合,欺诈者无力承担两种以上责任时,罚款和罚金应该让位于民事赔偿,以体现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维护。
投资者因证券欺诈遭受损失进行诉讼,目的是希望借此寻求最后的救济。此时投资者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损失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而不是欺诈者是否受到处罚。如果以国家利益为名先收取罚款或者罚金,投资者的私权必将在以国家利益为名的公权力而再次受到漠视,投资者难以达到预期的诉讼目的,从而丧失对司法和证券市场的信心。权衡利弊,法律应当赋予投资者民事赔偿的优先权,增强投资者对其财富的安全感,这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赵尧.《民事赔偿责任优先制度的展开与限缩》.[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
[3]陈岱松.《试论民事诉讼制度之完善》,载张育军、徐明主编:《证券法苑》(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页
[4]王宇红等.《证券欺诈民事责任的若干问题研究》,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5卷),第84页
作者简介:
乙方:(驾驶人或者其亲属):
20xx年11月15日22时45分许,乙方驾驶二轮摩托车载着甲方沿文曾路由北往南方向行驶至文曾路(144号灯杆)前时,因二轮摩托车驶出路外,车前左侧与竹篱笆及绿化树发生相撞,致甲乙坠落山沟,造成乙方受伤及甲方当场死亡的事故。事故发生后,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及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
一、双方一致同意,乙方支付甲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处理事故人员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等一切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xxxxxxx元(大写:xxxxxxxxx元整)。
二、在乙方支付人民币xxxxxx元(后,甲方同意向乙方出具谅解书,保证不再要求司法部门追究乙方的任何行政、刑事责任,并保证在必要时配合乙方向司法机关等有关部门说明本协议的情况,出具相关文件或证明,剩余的赔偿款xx于xx支付,同时,甲方保证今后绝不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形式就此事再向乙方要求各种名义补助、补偿等费用,后续事宜及费用均由甲方自行处理和承担。
三、在甲方收到乙方支付的人民币xxxxxxxx元)后,此事处理即告终结,甲乙双方之间不再存在任何权利义务,乙方承诺不再提起任何与此事相关的诉讼和仲裁,也放弃向司法机关提起针对本协议的任何诉讼权利。以后因此事衍生结果亦由甲方自行承担,乙方对此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四、上述费用支付给甲方后,甲方内部自行分配、处理,其分配、处理的后果与乙方无关。
五、甲乙双方代理人即是甲乙双方授权人,完全代理甲乙双方行使权利与义务且负法律责任。
六、本协议为此事故的终结处理协议,本协议为双方平等、自愿协商的结果,并且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按印后立即成立生效。
七、本协议的所有条款均是双方共同协商议定,甲乙双方已全文阅读并理解无误,甲乙双方完全明白本协议内容所涉及后果,甲乙双方均对此表示理解并尊重本协议所达成目的,甲乙双方对此处理结果完全同意。
八、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相关部门存档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案 情]
1995年8月18日,原告胡爱苗因患三叉神经痛症,前往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后开出处方卡马西平片药。该院配给原告的卡马西平药的生产厂是被告上海黄海制药厂(下称黄海厂)。药盒内附有该厂印制的药品说明书。原告服药7天后,身上出现皮疹。其阅读了说明书,未见说明有关不良反应部分包括皮疹的记载,便未疑及与服用该药有关,仍继续服用。至第l0天,原告皮疹反应加重,并扩展至全身,同时伴有发热。当月29日和31日,原告就近前往龙华医院和上海市宛平医院急诊,两医院均未作出药疹的诊断。因症状日趋恶化,原告又被送往瑞金医院紧急抢救,诊断结论为: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型红斑性药疹。原告于9月1日人住该院治疗,当月23日出院,回家中休养。
经法医鉴定:被鉴定人胡爱苗因服用卡马西平过敏,致全身泛发性黄豆大小水肿红斑。„„目前面部无明显色素改变,全身各处泛发性色素沉着,复视(轻度)。根据被鉴定人的病情,一般可酌情给予休息4—5个月,营养2个月,护理2个月。
原告自退休以后,于1995年3月1日被上海金伊诺制衣有限公司(下称金伊诺公司)聘为人事财务部副经理,主管财务工作,聘期三年,月薪1500元,每年计发13个月的工资。双方为此订有书面劳动合同。自同年9月1日原告â?住瑞金医院抢救、治疗以后,金伊诺公司即停发了原告的工资。1996年1月16日,金伊诺公司因原告确已不能继续从事合同约定的工作,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
为治疗、抢救,原告胡爱苗用去医疗费3597.18元,车费326.50元。此外,支付了法医鉴定费200元。按法医鉴定结论,结合原告的实际状况,确定其可休息5个月,而金伊诺公司停
发其工资恰好也是5个月。该5个月的停发工资即为原告的误工损失。同时,按鉴定结论,在抢救、治疗期内,需增加营养和给予护理各2个月,此便为原告的损失,且该两项损失在此期间均已实际发生。
原告服用的卡马西平,被告是在1988年1月19日取得该药的ãú产批复的。上海市卫生局在批文中同意被告黄海厂,按随文附发的说明书生产该药,所附的说明书中列举了30余种不良反应。被告黄海厂生产的卡马西平经上海市药品检验所检验,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但该厂随药附送的说明书在“不良反应”一栏中,仅列举了5种不良反应,而将市卫生局同意其生产的批文附件中列举的其他28种不良反应全部删除,其中包括皮疹。市卫生局对被告的这一行为亦已出了罚款8000元的处罚。
原告胡爱苗诉称:因原告与被告交涉赔偿未获结果,遂向法院起诉,被告黄海厂擅自删除卡马西平说明书中包括皮疹在内的20余项不良反应,剥夺了其对该药品毒副作用的知情权,并由此造成其严重人身损害,故请求判令被告黄海厂赔偿其医疗费等各项损失共计15万元。
被告上海黄o£制药厂辩称:造成胡严重药疹的原因主要不在于说明书上的瑕疵,医院在此次事件中也应承担责任。
[审 判]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黄海厂擅自删除卡马西平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说明,违反了药品生产的有关规定,并造成原告胡爱苗在服用该药出现皮疹反应时,无法预见其后果,延误了其及时治疗的机会。被告对此应承担民事责任并赔偿原告人身损害的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交通费及鉴定费等损失。遂依《民法通则》第98条、第119条和《药品管理法》第
37条、第56条的规定判决:被告黄海厂赔偿原告胡爱苗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交通费和鉴定费共计13223.68元;被告黄海厂补偿原告胡爱苗5OOO元。
原告胡爱苗不服原判,提出上诉,仍坚持其在一审时的诉讼请求,被告亦仍持一审时的主张。
二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药品生产关系到药品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应严格地依法进行。被上诉人黄海厂违反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擅自删除药品说明书中的重要内容,造成上诉人胡爱苗使用卡马西平药品身体受损害的严重后果,理应承担侵权损害的法律责任。原审法院的判决尚未充分体现被告黄海厂作为过错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足以充分保护原告胡爱苗的合法权益。原ãó法院认定的误工费、护理费数额以及确定的补偿款数额失当,应予更正。危障药品生产的正常秩序,保护公民生命健康的合法权益,对于原告胡爱苗在身体受损害后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应予以足够的赔偿。同时,原告因此事产生的其他损失也应酌情予以补偿。经二审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1款第(3)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条、第98条、第119条之规定判决:(一)撤销一审判决;(二)被告上海黄海制药厂赔偿原告胡爱苗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交通费和鉴定费共计人民币14848.68元;(三)被告上海黄海制药厂补偿原告胡爱苗人民币 55000元。
[评 析]
这是一起较为典型的因产品瑕疵造成人身损害的案件。被告生产的卡马西平虽然其自身质量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但卡马西平这一药品本身所具有的毒副作用(对人体的不良反应)中的大部分,未被写进该药品的说明书中。我国《产品质量法》第14条规定?°生2ú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二)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
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第15条规定:”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记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8条规定,经营者“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市卫生局在批准被告黄海厂生产卡马西平药时,也要求其将所有的不良反应全部在说明书中加以表述。但是£?被告黄海厂在制作该药的说明书时,却删除了其中大部分不良反应,这一行为,既违反了药品生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违反了有关的民事法律法规。因此,被告黄海厂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按照《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被告黄海厂理应对其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全部损失予以赔偿。至于被告黄海厂认为医院在此事件中也应承担责任,则不属本案处理范围。
一审法院确定原告胡爱苗应得到两个月的护理,护理费每月为500元(每天以护理8小时计算),但一审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原告胡爱苗在住院期间,全身上下均有严重的药疹,且存在溃烂症状,应予昼夜护理。因此,第一个月的护理费应?a1500元(每天以护理24小时计算)。此外,一审法院忽略了原告胡爱苗的劳动合同中约定年薪为13个月的月薪这一事实,从而导致对原告胡爱苗的误工损失的计算有误。因此,二审判决变更了一审判决中这两项的赔偿数额。
由于被告在纠纷发生后曾以片面的资料从卫生部下属的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获取了一份单方面支持被告主张的意见,为使该中心能全面地掌握情况,原告及其丈夫多次去北京,上访卫生部,终使该中心依据完整的资料作出了正确的意见。此外,由于被告散布原告有过敏史等观点,为澄清事实,证明自己无过敏史,原告又委托他人去其就诊过的医院等处调查取证,并且重新做了一整套的排除过敏史的检测。原告在诉讼中聘请了北京市地石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作其诉讼代理人,该律师为阅卷、开庭等,数次往返于京、沪之间,支付了较高的车旅费和律师
关键词:精神利益;赔偿;完善
一、民事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含义
我国在理论上对精神损害的定义两种学说。其中广义说将精神损害定义为自然人在精神利益上遭受损失和其精神上存在痛苦。精神利益遭受损失是指自然人和法人的人身权利遭受侵害。精神存在痛苦主要指由于自然人的人格权遭受侵害而使其心理、生理上存在痛苦,以致与自然人相关的精神利益活动存在严重不便,或使人产生悲伤、愤怒、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而狭义说将精神损害定义为自然人因其人格权遭受侵害从而导致其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损害。也就是说自然人受上述的不良情绪的困扰是因为其人格权利遭受了侵害。以上不良的情绪,在学者们称之为人精神上的痛苦。这两个学说的主张不同在于:精神利益的损害是否一定导致精神损害和法人能不能成为精神损害的主体。狭义认为,法人不存在精神上的痛苦,没有精神损害问题;但广义说认为法人是人组成的并融入了人的感情,虽然遭受侵害后法人没有精神痛苦,但其背后是人在感知,所以法人能成为精神损害的主体。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法人是不能成为精神损害的主体的,因此,我国精神损害的涵义使用狭义的学说。由此可知,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就是自然人遭受精神痛苦可以获得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利。
二、我国民事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我国的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是从空白理论到理论研究形成与发展再到立法实践和司法运用的过程。该制度作为一种民事司法救济制度,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当自然人合法的精神利益遭受到他人侵害时可以有权要求侵害人进行精神抚慰金赔偿。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在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中是空白,学界认为人的精神情感不可以用赔偿金额来抚慰不承认存在精神利益的损害;一直到1982年我国根本大法《宪法》中有关公民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的明确保护规定,才为我国的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正式提供了基础。目前,我国这一制度之内的,因此我国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一般是包含在人身损害赔偿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有关人身权损害赔偿的情形中:在自然人的人格权的民事精神损害赔偿、侵害死者的人格权以至于给死者近亲属造成精神痛苦的民事精神损害赔偿、侵害监护身份权造成监护人精神损害的民事精神损害赔偿、侵害自然人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造成该物品永久性灭失或毁损从而使自然人精神痛苦的民事精神损害赔偿、侵害自然人财产权的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和侵害婚姻配偶关系的民事精神损害赔偿。
三、对我国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一)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
在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标准上,根据我国实际可以确立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抚慰、补偿原则。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抚慰性质的赔偿手段,在制定损害赔偿标准时立法者应充分考虑受害人对于财产上赔偿能不能起到抚慰精神创伤、补偿精神损失的作用。第二,赔偿数额明确适当原则。立法者在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金具体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大的现状,结合侵害人所在地区经济水平的实际情况,确立明确适当的精神损害赔偿原则,各地区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明确标准在同一地区内标准一致,由此一来各地区人们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金额心中有个明确具体的标准,这样明确适当的精神损害赔偿原则能结合我国各地区实际更好的体现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抚慰受害人的功能。第三,确定法官适度裁量原则。法官在审理精神损害赔偿纠纷的案件时其在法律规定的一定范围内有自由裁量权,这样法官应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双方当事人的心理、考虑当地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的程度作出正确客观的司法评定。法官可以有权在法律规定一定范围内结合其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利益和事实情势变化充分发挥裁量权,使法院的裁判结果与社会实际和案情事实相符合,以便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精神利益。
我国明确精神损害赔偿金还要综合考虑受害人的遭受损害的程度、状况、持续期间,即指傷残部位、伤害后果等相关的因素。比如自然人的手指功能的遭受他人的侵害,对于一般劳动者今后的影响可能是其工作能力不如以前,但对一个钢琴家来说,可能使其从此结束的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样的损害对于不同的自然人有不同的影响。根据受害人的具体情况,如身份、性别、职业、职位、年龄、受害前后生活状况、财产状况的变化。在赔偿数额上应该有明确但有区别的赔偿标准。与此同时,毕竟精神损害赔偿是民事行为,可以法律可以允许当事人协商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有利于社会和谐和节约司法资源。
(二)完善民事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制度
在侵害人承担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方式上,我国今后应采用财产方式和非财产方式两者并重的责任制度,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之前首先适用非财产方式的赔偿责任已经落后于当今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人们追求物质丰富的今天已经不能充分实现抚慰受害人的功能。依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及居民生活水平,采用财产方式和非财产方式两者并重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制度,不仅可以对人的精神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而且能在经济物质上抚慰受害人精神痛苦,使其更好的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物质补偿。发达国在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方式上,大多数实行以财产赔偿为主和非财产方式为辅的责任制度,有些国家甚至实行以财产赔偿为主加重非财产方式的责任制度,我国的立法应当借鉴国外立法体例中的可取之处,将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鲁晓明.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郑光实.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D].沈阳:沈阳师范学院,2011.
作者简介:
【民事纠纷赔偿协议】推荐阅读:
民事赔偿协议书06-01
民事经济纠纷案例10-06
民事起诉状经济纠纷11-09
合伙纠纷民事起诉状优选11-25
侵权纠纷民事上诉状范案例12-18
买卖合同纠纷的民事起诉状09-18
经营承包合同纠纷起诉状民事诉讼文书11-30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举证指引07-24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调解申请书12-14
01民事调解协议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