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徽的一封回信,此封书信被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集万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从多角度把这“美”的立体感跃于纸上。《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写作方法的独特,语言的精练及优美的意境,
4、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以及写作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 教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第一板块:赏美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现在,我们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震撼。(演示)
看:1、大自然的.神秘 2、大自然的宁静
听:3、鸟叫的声音 4、瀑布声
欣赏了自然美景,你的感受是什么?请大声说出来。
是的,大自然如此之美,古人不仅陶醉其中,还描山绘水,表明所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再一次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
2、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4、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于是, 我就让学生去读这篇文言文, 虽说这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文, 可要让学生体会其间的味道却有点难, 那就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 就要教学生会思考问题, 因此, 我就让学生提出疑问。课前收集了学生的疑问, 并进行汇总分类。学生的问题如下: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是什么?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是一封应答谢中书的信, 为什么写的全是景物?
我用PPT的形式在上课前进行呈现, 并且指出前三个问题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那是老师对学生的提问, 而第四个才是自己看了文章后的疑问, 因此就确定第四个问题为本节课的主问题。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整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偷偷地观察了一下, 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 那表情是多么的愉悦, 其他学生是多么的羡慕。此时, 我确信了我的策略是对的。
首先, 我从文言文的角度确定其教学内容。文言, 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 因此, 学习文言文, 前提是学习文言。于是, 我就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一.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 重点解决“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朗读节奏。我预测到前部分都是四字句, 两字一停顿, 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 而后两句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很难把握, 在课堂上我就反复要求学生朗读这两句, 在朗读中学生就较快地掌握了这两句的朗读节奏, 同时, 也很快地明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所以, 我认为“生本”语文课堂就必须从学情出发, 这样的课堂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译。先让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不懂的举手提问, 老师帮助解决。过了几分钟, 学生的声音渐渐停了下来。我就采用开小火车的方式让学生来翻译句子, 并要求指出重点字词的意思。这个环节很快就结束了。
这样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 可是表层的。学习文言文, 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 即所言志, 所载道。那“所言志, 所载道”就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词处。所以, 我就决定在写景的文字中深入地挖掘, 把学生带入其间。
我提问:“陶弘景说:‘实是欲界之仙都’, 那是说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 可听了大家的翻译, 你感觉到这是‘人间天堂’的美景了吗?”
学生默默地摇头。
我就顺势提问:“那陶弘景为什么说这里是‘人间天堂’呢?你能抓住景物来描述一下你从文字中看到的画面吗?”
不一会儿, 学生纷纷举起手来。
学生甲:“我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看到了一种山水映衬之美。高高的山峰高插入云, 那是一种阳刚的美, 而流水清澈见底, 那是一种温柔的美, 山的刚和水的柔, 使陶弘景陶醉其间, 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一个学生的回答点燃了全体学生, 学生的眼睛此时都清澈透亮了。
学生乙:“我看到了色彩搭配之美, 你看那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 和着青色的高山、蓝天、白云、变化不断的清流 (那流水随着倒影的不同而变化着) , 那是纯净的色彩, 在这样的环境里, 不得不让人感受到那江南山水的清新脱俗。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学生丙:“我感受到了一种动静生命之美, 你看那‘夕日’静静地躲在山头, 余辉染红了山头, 那浮躁的心此时就会变得宁静安详, 还有那清晨雾气散后, 猿猴、林鸟的此起彼伏的叫声, 那是一种生命的蓬勃。”
……
此时, 学生已经完全进入陶弘景所描述的意境中了, 我顺势告诉学生, 这是深入翻译法, 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中‘所言志, 所载道’处一定要展开自己的联想, 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同时, 也就解决了学生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了。
我暗暗高兴, 我想我完全可以带学生去体会陶弘景在文中的“所言志, 所载道”了, 我就提问:“你在这里读出了陶弘景的什么了呢?”我多么期待着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沉醉于山水之乐。可事与愿违, 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读出了谢中书是请陶弘景出山做官的。”这个答非所问,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附和。这不是我的教学设计呀!再说关于谢中书给陶弘景写信的内容是没有记载的, 这从何考证呢?我就如实告诉学生, 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也想到过, 就查不到这方面的资料, 那我们怎么办呢?跟学生商量, 我们能不能从书中去找。这时, 所有学生的眼神都集中到书中去了。马上有一个男生举起了手, 说:“找到了, 课文注释里说‘谢中书曾任中书鸿胪 (掌朝廷机密文书) ’, 那就说明谢中书是梁武帝的左膀右臂, 梁武帝很信任他, 而你给我们的资料里讲到梁武帝曾请陶弘景出山为官, 那一定是受梁武帝所托请他出山了。”
那我就追问:“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呢?”
沉默了几秒后, 有一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你不是刚说过了吗, 古人喜欢‘写诗作文’来交流的吗?你看‘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说明谢中书肯定也是用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梁武帝请陶弘景出山的时候不是问‘岭上有何物’吗?”
学生的思维全打开了, 陶弘景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起来了。
我又追问:“陶弘景是怎样告诉谢中书不愿出山为官的呢?”
学生一:“陶弘景是委婉地告诉谢中书, 我是一个沉醉于山水之乐的人, 我是不愿为官的。”
我顺势把陶弘景沉迷山水的描述在PPT上呈现:
“他游遍了各个名山, 寻求仙药。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 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 吟咏诗文, 久久徘徊, 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一听到松涛响, 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 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这样, 把陶弘景对山水痴迷的形象进一步强化, 再读课文体会。
不一会, 学生又说:“老师, 我读出了陶弘景觉得自己能够和谢灵运一样感到得意, 他是不屑于做官的。”
又一学生说:“老师, 我读出了陶弘景对当时人沉迷名利的惋惜, 你看‘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爱莲说》里的‘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 陶弘景是不屑于官场的。”
这样, 陶弘景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存活了, 这节课上我只是在旁边轻轻地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不断地在文中寻求自己想需要的。
课后我不禁反思:
课堂的改革是必须, 我们曾经的语文课堂教学, 老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按自己的要求进行, 漠视了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遏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 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表达、创新的欲望, 也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 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课堂道具。我想我们的每节语文课, 都应该是没有桎梏和约束的, 应是直率、坦诚地碰撞和争论, 是自我生命自然地绽放和自由精神淋漓地舒展。
如今我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课前给学生一份所谓的预习案,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 然后在课内展示, 期待达到“自主、合作、探究”。试想, 教师一人编写的预习案, 能代表学生的想法吗?他们在完成你的预习案时, 不是桎梏了他们的思想了吗?这还是自主吗?在这个教辅材料满天飞的年代里, 学生还会有思考的习惯吗?有人说过:“当一个人进行思考时, 他因此而存在。”所以, 不会思考的人是悲哀的。但课前要预习这是必须的, 那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预习, 比如通过阅读, 提出自己在课堂上想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疑惑, 这样教师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根据教材内容正确地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务必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是:
(一) 学生的思考点在哪里?
(二) 我们要从哪里出发?
(三) 我们要去哪里?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背诵理解课文,学习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常识了解(5’)
1、题解:(大屏幕出示课题)
1谢中书,即谢徵,因官至中书鸿胪,故人称“谢中书”。中书,一种官职。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大屏幕出示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写作背景:(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读读背背(20’)
(一)、齐读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大屏幕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大屏幕出示初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强调个别字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纠正强调个别字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出示译读要求)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陈红梅 教学目标:
1、读、背、默写课文。
2、识记重要字词义,能够根据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3、找出文中优美语句,进行品析。
4、通过理解课文,概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们共同赞美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篇赞美江南山水之美的小品文。
二、解题、作家和写作背景简介
1、解题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3、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文的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朗读课文,解释重点词语。
2、翻译课文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课文
(一)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清流见底 ”,又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又按时间分“晓”“夕”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二)研析美文美点。
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三)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为什么与“康乐”相比?
明确: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山水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六、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七、作业布置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 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 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 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21世纪教育网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21世纪教育网
(四)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 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便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时
写景— 青林、四时 美21世纪教育网
晓雾、猿鸟 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 五)研读品析,领悟感情
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到底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 云,清流见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
2、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3、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许多角度描绘了头脑 中的课文画面,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见解也很独 特。刚才有同学说到“动静结合之美”,那么,哪些句子是写动景的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
4、让学生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词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蹄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跳跃
5、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高度凝练生动的特点,特别注意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6、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而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退隐山林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学生明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7、再次朗读全 文。
(六)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1、欣赏图片,试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1、多媒体配音示范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2、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模仿朗读的节奏、语调、感情等;
3、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稍做点评;
4、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5、全班齐读;
(四)、文本解读
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层意?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学习,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七、知识迁移:
1、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练笔: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影象,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写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朗读学生作品。
八、小结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平视:两岸石壁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得意 ,自豪之情
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课题: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姓名: 班级: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2011.11 主备人:李成华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及“书”这种文体。作者:
书:
2、《答谢中书书》选自《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作者,字,号。
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 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请在文中画出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巩固拓展】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思想感情:。
语句:。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吸引了无人文人墨客争相赞咏。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风光美景自古以来就让人们关注。那种优哉游哉、无忧无虑,可以沉溺于自然的另类享受,被无数人追求。
是怎样的宏伟壮阔如此振奋人心,是怎样的明净优美能使人心旷神怡?山则巍峨伫立,高耸入云,连绵不断的阻拦水、路,连一大片阳光也得被遮蔽;孤峰耸立的如帝王般傲视一切,如利剑般破开长空。潺潺溪流更是曼妙,身形优美流畅,曲折着延伸向远方。它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它净,洗涤了无数人的内心,让许多追求官场利禄之人平息名利之心。
江流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颜色虽不妖艳,却能进入人心,这是景物与色彩的完美融合,是画家都可望不可及,单属于自然的独特魅力。草荣树茂,竹影摇曳,树林郁郁葱葱,一片苍翠欲滴;竹林中,有挺拔如君子的墨竹,也有刚破土而出憨态可掬的小竹笋。这一份碧绿的美,四季都不曾消散,给多少人心中留下一份生机与幽静。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万物似处于朦胧之中无法辨析,又依稀可见其身形,在这个似笼罩神秘面纱的一方天地中,传来猿猴与鸟儿此起彼伏的欢叫,声音交织而清晰,却属于闻其声无法见其物的别样美。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日晖将天空、水流都映照出金橙色,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应该是在享受沉寂黑夜前的狂欢。这样的生机勃勃,难免会带动每个人心中生命的活力。
有磅礴之势,有绰约之姿,幽静中又体现生命的勃勃活力。这无疑是人间的天堂吧,难免让人流连忘返。这种美景自是值得我们像隐居的谢灵运等人那样,放空身心,好好品味一番。
《答谢中书书》改写2山川的美景自然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的赞叹。
在我徜徉的这片山林中,山总是那么高,高得你从山脚下望,轻轻地把头一抬,望见高山的风采,山的尖端被忽明忽现的云彩笼罩着,向世人展现它的高大与雄厚。在我浮游的这条河流中,水总是那么清,清得你把目光投向水面,其中的游鱼、细石、小虾、水草依然清晰可辨。五更未眠,步至溪边,我专爱聆听水声,在我的心头流淌。在不可捉摸的黑暗之中,水面上却泛着晶莹的流光,投射出漫天星斗。
远方,夕阳刚在天边的云霭与高耸的山峰中挣脱出来,就向世间散播它的光和热。河流两边的山壁也因阳光的哺育而焕发生机。这准是一块被上帝过度渲染的调色板,或是女娲补天时所遗漏的七色石。美妙的红、绿、紫、靛交相辉映,几块显眼的光斑在忽明忽现,灼热的,亲吻着,肆意地拨洒色块,流光溢彩,五彩斑斓,似乎就有仙女在石壁上游荡,衣裙飘飘,美丽飘忽。
一阵淅沥的春雨过后,竹林中带着露珠的叶子遮住了行人向往的目光。放眼望去,远处的群山上,一片片青翠欲滴的森林,随意地贴在光秃秃的群山上,带来了万分生机,使人感到快活。朦胧的夜晚,百花还没在幽静之中睁开眼睛,竹和树却在长漫夜中向下汲取大地之精华,只为在寒冬中撑起一片墨绿荫庇,让白茫茫之中多点儿绿的生机。
最美的是太阳,岁月无法改变它的模样。在清晨之时,它用活力驱散了如纱似的薄雾,脸上还挂着粉黛。一开始世界出奇的静,但随后声音便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猿则百叫无绝”,不错的,它们悲哀的声音充斥着你的双耳。同时,鸟也在此起彼伏地歌唱,在宁静的时光中传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算是山水生活当中的情趣。在傍晚的时候,太阳耗费了自身全部的精力,开始与地平线告别,渐渐沉入偌大的河流。这时的太阳是最艳丽的,血红的它与湖面上的倒影融在一起,它是缺失的,更是完整的。在水中潜游的鱼儿赶上了傍晚的尾巴,激动地、相继地从水中跳跃出来。身披霞光的它们,很快就把河面上的光影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给落日余晖下的河面更多的美感。
就是这山林中的一朝一夕,一朝又一夕,让我感受到自己在岁月轮回,往复不断的哲理中喃喃低唱,感到大自然的衔高山,吞大河,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偌大的山林为何不能容下一个逍遥身影?也许能与我共同徜徉在这山林中的人,除了昔日的谢灵运,就再也没有了吧!
《答谢中书书》改写3中华五千年以来,山川景色秀丽,使得一些文人雅士都沉醉在其。那你只身到田野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你定然会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赞叹。
巍峨的山峰就像一个擎天柱,直插云霄。这可真是应了李白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啊,低头俯视一旁的溪流正奔腾着奔向远方,溪流清澈见底,可清楚看到水中的鱼儿,相互嬉戏,不停打闹,溪流两岸的石壁五彩缤纷。以至于令人眼花缭乱,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无处不在,他们属于山谷,他们属于世界。他们四季长存。
灿烂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薄雾一缕撒入了山谷,这时是属于猿,鸟的时间。他们此起彼伏的叫声,似乎是在告诉人们。新的一天开始了,远处的平地上一轮太阳将要落下,西天的晚霞挥动着绚丽的纱巾,此时潜游在水中的鱼都开始竞相跳出水面,它们是夕阳下最美的绽放。
这根本不是追名逐利之人所能想象的快乐。这分明就是人间仙境啊。但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可以欣赏这秀丽的景色了。但我现在能和谢灵运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景色,也是我的荣幸啊。
夕阳西去。一盏茶饮到无色无味,暮色渐远,拈一朵花,端坐禅房。静寂,燃一柱香,我要归隐山间远离尘世,岁月静好,安然静好。
《答谢中书书》改写4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古往今来,有多少妙笔写下有多少颜色描绘?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见底的溪流宁静清新,山水相伴,神采奕然,水的洞是给山带来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美不胜收!太阳拨开云雾,照得满山谷的石壁交相辉映五光十色,青翠的竹林,五色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的气象,真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奇妙画卷啊!
晨曦的美更是让人室息,先是缭绕不绝,亲吻着天空,只见猿猴,鸟儿的鸣叫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波光粼粼的湖水泛滥着一种急促的骚动,突然,前有在水中的鱼儿也争相跳出水面,宛如一条金丝带,闪闪着点点金光,仿佛在欣赏这种奇丽景色。
我喜欢这人间仙境,我终究还是那么迷恋他,但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不得不说—此般人间仙境,天处能及也!
《答谢中书书》改写5山,高耸。水,清澈,这自然景像呈现出的无限风光、大好美丽从古至今一直是文人雅士都谈论赞叹的话题。
抬头,只见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俯视,那荡漾的清波卷起一阵阵涟漪,清澈的溪水能看见那宛如细纱沉淀在溪底的沙子。回过头来,看见那经历了风吹雨打的石壁,呈现出像彩虹交相辉映的颜色。满山遍野的竹子最是翠绿,点缀了整片树林,不管是春夏秋冬,它总是那么的郁郁葱葱。早晨薄薄的雾围绕着整个林子,望去,尽是朦胧之美,猿猴灵鸟像是在庆祝美好的一天即将到来似的也唱起歌,婉转的乐曲使静郁的树林多了几丝生机。转眼间,又到了夜晚,太阳即将坠落,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好一片活泼的生景。
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不禁感叹到这真是人间的仙境啊!但自从谢灵远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改写6悠悠中华五千年,旖旎山川无穷数。
自古文人醉其中,笑谈泼墨万古传。
独自在美景中走上一走吧,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抬头仰望,山的顶部闲云朵朵,野鹤啾啾。山啊,你静默无声,却为人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千载悠悠。低头俯视,见路旁清流宛转。水明波净,以至于可以看得清水底的沙石。溪流两岸的石壁交相辉映,五彩斑斓,让人眼花缭乱。山上,路旁,岸边,到处都有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它们四季常青,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过路的人何为坚忍,何为傲骨。
红日初升之时,薄雾好似一层轻纱,朦朦胧胧的笼罩了整个大山。时间缓缓流逝,薄雾渐渐的,渐渐的,消失,不见……猿猴探头探脑,用长啸声呼唤来同伴,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与玩耍。鸟儿也不甘寂寞,亮出了自己清脆的歌喉,声音悦耳婉转,好似一个专业的排箫吹奏者吹出的乐曲。
良久之后,夕阳西下,一天快要结束了。落日余晖洒满苍山,透过那明净的溪水可以看到,那沉在水底一天默默无闻的鱼儿,终于还是不甘落后于其他动物,竞相跳出了水面。这实是在它们少有的自在,独有的快乐!
这哪里是那追名逐利的人间呢?这哪里是那勾心斗角的官场呢?这分明就是仙境啊!也怪不得为何历朝历代只有灵运可以欣赏了。如今,我有幸也能欣赏,灵运真是我的知音啊!
多想在此长久居住,清夜无尘时,月色如银下,斟酒金樽,与影徘徊。脱离了红尘世间,哪管它浮名浮利。唉!几时可以归去,做个闲人。静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答谢中书书》改写7山河的清丽俊秀之美,古往今来都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可其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欣赏这奇丽景色呢?
我隐居的地方秀丽非常。高高的山峰可以与云比高,好似一根擎天的大柱;山脚下的小溪,清澈见底,像是一条银色的流动的.绸带。而我的小木屋,面对着小溪,闲来无事时,搬来摇椅,随手拿出一本书,一壶茶,听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享受着山间传来的习习凉风,好不惬意。
每到正午之时,阳光照射在两岸光滑的石壁上,反着光,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着。山上无论春夏秋冬,都长着葱郁的树林和翠绿的竹子,似乎在攀比,比谁颜色更碧绿,比谁长得更高大。风一吹,传来一阵“沙沙”的树叶、竹叶交相摩擦声,像是在说着悄悄话。
清晨,缭绕在山间的如絮如带的薄雾即将消散,这时,猿啼鸟鸣此起彼伏,像在开着一场音乐会,又像是有意为之,在提醒你,快醒醒,该起床了,出来瞧瞧这大自然的美景。
日暮时分,太阳像是玩捉迷藏似的,把自己的身子越藏越小,小溪中潜游的鱼纷纷跃出水面,追逐着那最后一缕阳光。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可自从康乐公谢灵运以后,还有谁能够欣赏这奇丽俊秀的景色呢?
《答谢中书书》改写8自古以来,秀丽的山川景色,都让文人雅士们赞叹不已。
巍峨的高山直耸入云端,仿佛要去探索天庭一般。细长的小溪清澈中向人们袒露着心扉,经过千年河流冲刷的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十分的壮观。郁郁葱葱的密林和翠绿的竹子,仿佛一对密友笃交了数千年。云雾缭绕的清晨,万籁俱静。置身其中,让人一片茫然,什么也看不见也听不到,顿感生机了无。然而,只要耐心的等上一等,你便会发现,大地竟然如此美妙:浓雾渐渐的褪去,早晨害羞的面纱慢慢揭开,大地显露出了它真正的轮廓。这时候,树林中的精灵们都从睡梦中苏醒了,耳边隐隐约仔的听到猿的啼叫。当雾完全收起他的围帐的时候,鸟儿们唱起了悦耳的歌。夕阳西下,它那嫣红的霞光,暖暖的铺在大地上,硬是将天空洁白的云朵染成一望无垠的花海,令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更令人喜悦的是,一直躲藏在水下的鱼儿也争相跳出水面,溅起的水滴在空中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后,又悄悄的跃进水里,漾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澜……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哪!看这人世间的匆匆过客,自谢灵运以来,还有谁能独享这样的美景呢?
《答谢中书书》改写9山川的美,是一种说不清的美,是大自然的、十分灵动的美。因此,这种美从古至今都被人谈论和推崇。
先看那山,十分巍峨峻俏。高得直插蓝天,最顶端还有几朵云彩环绕着山顶。现在既神秘又美丽。山脚下还有一条急湍的小河,水速很快,水流很急,中间还有几块儿岩石阻挡着河水,河水使劲拍打着水中的礁石,礁石被打得千疮百孔,而河水却依然清澈见底,清得能看到水底一棵棵鹅卵石,甚至一粒沙子。
再看那石壁,两岸的石壁虽然十分陡峭,但却不曾失去美丽。尤其是在太阳的照射下交相辉映,散发着五彩光芒。色彩斑斓的景象更让人陶醉。
经过一场春雨的沐浴,树林与竹林变得更加强壮、青翠。不少竹笋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这个世界,一个个崭新的生命就此诞生了。不论春夏秋冬,他们都如同哨兵站立在那里,永不退缩。
奶白色的薄雾环绕山间,太阳直射着白雾,通过白雾若隐若现的看到外面的景象,听到猿叫鸟啼。绘制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夕阳西沉,只剩半张脸露在天际,整个天空变成夸张的橘红色,天边还残留着一些五彩缤纷的火烧云。河中的鱼欢快的跳跃着,互相寒暄着。总是有不少鱼如同一把利剑飞入半空,调皮地一眨眼,或是来个“彩虹翻”。摆个“POS”再坠入水中。
这真是一个仙境啊。
《答谢中书书》改写10古往今来,河流山川的大好景色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同的啊!
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俗话说“父爱如山”,山峰高耸入云就象征着父爱的伟大!面对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我不禁联想到了:做人要心如明镜,要像溪流一样清澈见底,这才是做人的真理!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这些美丽的色彩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色彩,是这些色彩让我们的生活多滋多味,回味无穷。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绿色是夏季中最常见的颜色,但,四季长存,足见其生命力之顽强。这让我学到了,要坚强拼搏,绝不放弃。
清晨的薄雾即将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置身于大自然中,聆听世间万物的声音,那是最美妙的歌声。夕阳即将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在余晖中,游鱼跳出水面舞蹈,这又何尝不是自然界中最优美的姿态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不错,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身心放松于自然,身体的各个感官,都在欣赏大自然的美!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但我却认为在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归隐林泉,何尝不是一种放松自我呢?让我们一起欣赏大自然吧!
《答谢中书书》改写11山川的美丽是从古至今文人雅士共同议论的焦点。看,那令人惊叹的连绵不断的山崖,奇石盘虬,正狰狞地逼近游人。在这天然的屏障中,你只能瞅见山崖边缘与天交界处晕出的一抹色彩,这是太阳与月亮留下的唯一足迹。
低头细赏,水面荡起涟漪。层层褶皱的水面上映出鹅卵石模糊的轮廓。只要你足够细心,你会发现水面上正呈现出一幅游人赏水的画卷,颇有趣味。熠熠生辉的水面将船托向远方,只留下一条长长的、弯绕的水迹。
一刹那,猛地逼近岸边的石壁,高峻陡峭,青色灰色交错一处,织出一幅美丽长卷。转瞬间,恍惚闪现一片竹林,太阳光似箭在簇簇绿色间穿梭、分划,撞击地面,调皮地在地上滚落,运远望去,深绿与耀眼白形成天然调色盘,点缀着死寂的山峰。
这里,日与月分别掌管着一片美景。早上,光亮昼白,生机勃勃,山水相映,鱼虾相争,林绿树清,水清玉琢,山山相连,重岩叠嶂;夜晚,星斗高坠,水凉山寒,月映江水,鸟猿乱鸣,小桥客栈。或许,这就是人们对美景的定义,但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其它独特的景色:
清晨,雾气消散,露珠恋上了绿叶,相互依偎。虫子趴伏地上,为短暂的清凉喝彩,它们有的振起翅膀,有的挺起肚皮,此起彼伏又响彻云天。此刻,山上休息的猿猴也被惊醒,它们愤怒,它们怨恨,悻悻地向天空啸叫,想为自己讨回公道。
夜晚,夕阳落下,吻过山峰,掠过大地,还不忘投给大地最后的一瞥。河水也被染红了,淡淡的绯红,忽而又变为深重的赤红。此时,山巅上也披着一层薄纱,偶有小鱼,闪着粼粼的白光,在溪流,在小河,一跃一跃,顺流而下,时而有疏忽大意者,摔在石头上,摆弄着灵活的尾巴,最后归入小溪。
这里,是生态乐园,也是精神家园,上有日月,下有鱼虫虾米,在这样的仙都里,谁不留恋,谁不享受呢?官场上流水的金钱再多,随从的侍卫再威武,身上的大衣再精美,却哪及这里的自然风景诱人?
一架琴,一间屋舍,一幅自然风光画,足矣。
《答谢中书书》改写12大千世界,放眼望去,大好河山之美,尽收眼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竞折腰。——题记
迈入山川中,一幅笔墨奔放的水墨画从脚下向外摊开。那浓浓的自然气息便一路蔓延至心田。
漫步在水光潋滟、清澈见底的小溪边,看水似飘逸的秀发,无忌地奔流,缠绕着山伟岸的身躯,柔顺婉转,一股滑润清凉之感扑面而来。迎着晨曦向东望去,山似俊美的男子,巍峨挺立,余光洒满它的胸膛,周围的云雾也逐渐消散,如破茧而出被褪去一层的薄皮,融入了金光闪闪的阳光中,不见了踪影。
一切变得清晰起来,两岸石壁显出了美的模样:身着彩色霓裳,全身被微微润湿的空气所笼罩,交相辉映。再往前走走,绿色的气息更加浓密了。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中,时不时窜出几道矫健的影子,紧接着便传来猿猴欢快的叫声,不知叫了多久,许多可爱的小生灵也沉不住气了,相继鸣叫起来。
合唱一直持续到了下午时分,即将接近尾声。这时,河水突然掀起了几朵白色的浪花,几条浑身清亮的鱼儿跃出了水面,白色的水滴在夕阳的照射下,透出了彩色的光芒,为夕阳添上了最后一笔光辉。
这真是人间仙境啊!也许自南朝宋的康乐公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此奇丽景色了。
虽说康乐后,无人能赏此景。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只要每个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这“山川之美”便永驻人间!——后记
《答谢中书书》改写13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议论的话题。
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着,秀丽高耸的山峰直插入云端,细长的小溪清澈见底,叮当叮当发出清脆的声音,两岸的石壁十分光滑,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仿佛大自然这个粗心的画家在这里涂上了几笔色彩。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看着这样翠绿的景色,我感到十分惬意。
清晨的晓雾将要
消散的时候,动物们也都苏醒了,初升的太阳是天然的闹钟,四方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像是大自然的交响乐。你听,那边是高声部的小鸟们,那便是低声部的猿猴,小溪也来凑热闹,叮叮咚咚的唱着歌,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整个大地都被金黄色所笼罩,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着跃出水面,与夕阳构成一幅画。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谢灵运以来,就在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绮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改写14隐居在深山之中,可以享受到高山江流的美丽。这些美好景物只有文人雅士,只有隐山居士才能够去品味、欣赏的啊!每当我走出我的房屋,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高耸如云,矗立在面前的山峰,山上也有许多依靠山峰而生的绿树。闲游屋旁,便是一条溪流,弯弯曲曲,似乎是它根据自己所想,又似乎随意流淌,一直往前流,也不知它会去到何处。但它似乎也不着急,仅仅只是慢慢地赶着自己的路。有时去取水,往水里一看,才发现原来它清澈无比,可以看得见水底的沙石,还有那些游鱼。
有时在水边溅起水花,滴到了两岸的石壁。而在不经意间,可以发现那些平时冷冰冰、硬邦邦的石头,却散发出来各式的光芒。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几束光直入胸怀,使人感到了一丝温暖,扫清了平时烦躁,让人感到焕然一新,足以让人在这呆上一天,而到了傍晚时分,才会依依不舍,不时回头看几眼地离开。
而每每走出自己的房屋,便是大片的树林,走进树林,便有清新的空气来到心肺,令人猛然一震,精神焕发。即使树林中道路崎岖,也不会让人留下遗憾。当我来到屋后,竹林便触手可及。有几株不大高的竹子聚在一起,兴许它们是在抱团取暖,百来棵伫立在屋后,在竹林当中十分独特。它们似乎想要肩比白云,也不失生机,株株精神高昂,奋力地向上生长着。而作为自身生长的痕迹,就是那格外青翠的竹叶,片片向外舒展开来,似乎是要争夺到更多阳光雨露。而它们即使到了秋冬,也不会凋零谢落,反而生长得更为迅速。
每当清晨,太阳才刚刚露出云头,将它那一丝金光撒向广袤的大地。薄雾也才开始消散,退回树林,去到不为人知的地方,在那一片片树叶上、一小株一小株的小草上留下了一点点礼物,给予那微薄的露珠。可惜它并不是很公平,分得有多有少,使得有些绿叶开始嚷嚷起来,发出沙沙的声音。兴许我还在梦乡之中,而早莺却开始了自己的演唱,舒展开自己的歌喉,放出那美妙的声音。唱着唱着,其它的鸟儿也被带动了起来,即使自己并不能唱得那么好,但也唱出自己的声音。这时候常会惊扰一些动物,而这当中往往会有猿猴,它们刚刚醒来,还想再多睡一会,却听到了鸟儿们的大合唱,便开始自己的长啸,或许此时,也就只有美食才能够堵住它们的嘴了。
而一天往往过得十分迅速。太阳就快要落入西山了,将自己的最后一份光芒泼洒到大地,在黄昏结束之前,奉献出它那最后一份光芒。或许是日落的景象太美了,又或许是想要享受最后一份温暖,鱼儿竞相跃出水面,溅起一朵又一朵水花,扬起了一阵水波,兴许是还未享受够,也或许是想要看到更高处的风光,又或者是不甘心跳得比其他同伴低,刚落入水中,发出一声清脆的“扑通”的声音,在水中游荡一会儿,又再次跃出水面。那金丝般的阳光照射在鱼鳞,散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这番美景实在就是人间仙境啊!只是大多数人不能享受这种美景,只能看到红砖琉璃瓦,在无趣的宫殿当中。唉,可惜谢灵运之后,能够有像我一样能去欣赏山川深林的人,就太少了。
《答谢中书书》改写15山川秀丽的景色,自古以来都是问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真所谓“山水美景,人人皆爱”。
抬头仰望,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好似擎天大柱。低头俯视,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似活泼的小姑娘,一边唱着,一边舞蹈着。最初的早晨,白雾缭绕于山间;继而如絮如带,仿佛是仙女在此作画;紧接着似烟似缕,好似天堂美景……就在如纱一样的薄雾将要消失的时候,太阳冉冉升起,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傍晚来临,红日西沉,她是太过劳累,去休息了。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他是丹阳秣陵(今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八十一岁,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个有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
陶弘景年轻的时候,家境也并不宽裕,但是他很爱学习,“读书万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钻研精神。据《南史》本传中记载,他在幼年的时候,就常“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练就一手好书法,草书、隶书写得很好,行书更是妙绝一时。他在青年时期,曾经被宰相萧道成(后来称帝,就是齐高帝)招聘,为诸王侍读,在宫中任职。
因为陶弘景小的时候,曾经看过葛洪著的《神仙传》,受影响很大,从此有了学仙养生的想法。所以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候(齐开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辞去官职,隐居句容(在今江苏省)茅山,继续钻研学问,修道炼丹,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公元5),移居积金东涧。
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都有一定贡献。如他曾经制造过能够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浑天象”。而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医学上。他总结了自《神农本草经》问世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发展,编了《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书,成书年代大约在前后汉之间。我国古代把讲述药物知识的学部称为“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朝以前直到远古时期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而《神农本草经》也因为辗转传抄,药味时有增减,产生不了少错误。这在当时雕版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籍全靠手抄的情况下,是很难避免的。他决心彻底整理补充这部著作.
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仔细地做了整理和校订,并且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记载,进行了一一鉴别和补充。同时他又汇集汉、魏以来医家新发现的、没载入《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写成《名医别录》一书,也作为《本草经集注》的一部分。《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七百三十种,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这是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为了区别《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和新增加的药物,陶弘景用朱红颜色书写原有的.药,而用黑色书写新加的药。
作为一个热心炼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发展了无机化学知识。一方面说明了金、银两种金属能够和水银形成汞齐,这些汞齐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对这类合金镀银的用途做了首次说明。
在谈及消石的时候,陶弘景指出:“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这里的真消石显然是硝酸钾,燃烧的时候起紫青烟。而燃烧芒硝(硫酸钠)却没有这种颜色的烟。这个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学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远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的化学家就掌握了这种鉴定化学药品的科学方法,并且记录流传焉,不能不认为是一项杰出的成就。
宝剑是道教徒除邪灾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对刀俞的治锻也有相当的研究,并且著有《古今刀剑录》一书。为研究我国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陶弘景还是古代灌钢冶炼方法的第一个人。“灌钢”冶炼法,是我国早期炼钢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记述中提出,当时已经用灌钢法生产的网制作“刀镰”。说明在公元六世纪初的南北朝时期,这种炼钢方法已经相当流行,钢已经比较普遍地用到家具和手工业工具上了。
【答谢中书书板书设计】推荐阅读:
答谢中书书描绘09-09
答谢中书书教学流程06-14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07-01
答谢中书书教学稿07-22
《答谢中书书》写作背后的故事10-25
答谢中书书说课s10-26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11-28
答谢中书书的作文300字10-02
怎样说板书设计09-22
板书设计培训10-10